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
第七章习题参考答案
![第七章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c83c9f4710abb68a98271fe910ef12d2af9a9db.png)
第七章习题参考答案第七章滴定分析法习题解答1.以甲基橙为指示剂,Na2CO3为标准物质,校准HCl溶液的浓度。
如果称取Na2CO3,取Na2CO3 0 1317g,溶解于水中,用HCl溶液滴定,共用23.83ml HCl去除溶液,并尝试寻找HCl溶液的浓度。
解:na2co3+2hcl===2nacl+co2+h2ochcl0。
1317? 2.1.106? 0.1043mol?L323.83? 102.使用草酸(h2c2o42h2o)作为标准物质校准浓度约为0.1mol-1的NaOH标准溶液。
如果滴定过程中消耗的NaOH溶液体积在20~30L范围内,草酸的质量范围是多少?解:2naoh+h2c2o4===na2c2o4+2h2omh2c2o42h2o(1)?20? 10-3? 0.1? 1.126? 0.126g21mh2c2o42h2o(2)?30? 10-3?0.1?? 126? 0.189g23.下列数据各几位有效数字?(1) 7.655(2)6.023×1023(3)4.8×10-10(4)pka=7.20(5)0.01023(6)51.14答:(1)四位(2)四位(3)两位(4)两位(5)四位(6)四位4.应用有效数字规则计算以下公式。
(1)2.3-0.254+789.10=791.75.4?4.32?10-4(2)=4.2-32.354?2.34?10(3)(1.276×4.17)+(1.7×10-4)-(2.176×10-3×1.30×10-2)=5.32-(4)(51.0×4.03×104)+(2.512×2.034×10-3)=0.02565.使用邻苯二甲酸氢钾校准NaOH溶液浓度时,如果在实验过程中出现以下错误,请尝试解释在每种情况下测量的NaOH溶液浓度是否过大或过小。
B143-分析化学-第七章 络合滴定法答案 (2)
![B143-分析化学-第七章 络合滴定法答案 (2)](https://img.taocdn.com/s3/m/f40b32da58fafab069dc02cc.png)
1. EDTA二钠盐的水溶液的pH的最简式是(pH = (p K a4 + p K a5) /2)(EDTA相当于六元酸)2. 络合滴定中一般不使用EDTA而用EDTA二钠盐(Na2H2Y), 这是由于(EDTA 在水中的溶解度小, 而Na2H2Y的溶解度较大); 当在强酸性溶液中(pH<1), EDTA为六元酸, 这是因为(两个N原子接受了两个质子)。
3.直接与金属离子配位的EDTA型体为(D)(A)H6Y2+(B)H4Y (C)H2Y2-(D)Y4-4. 指出下列EDTA络合物的颜色(填A,B,C,D)(1) CuY2- ___ D _____ (A)无色(2) MnY2- __ B ______ (B)紫红色(3) FeY-___C _____ (C)黄色(4) ZnY2- ___ A ____ (D)蓝色5.一般情况下,EDTA与金属离子形成的络合物的络合比是(A)(A)1:1 (B)2:1 (C)1:3 (D)1:26. 金属离子M与络合剂L形成逐级络合物, 溶液中各种存在型体的分布系数与络合剂的平衡浓度(有关); 与金属离子的总浓度(无关)。
(答有关或无关)7. 已知乙酰丙酮(L)与Al3+络合物的lgβ1-lgβ3分别是8.6、15.5和21.3, 则AlL3为主要形式时的pL范围是(pL < 5.8),pL为10.0时铝的主要形式是(Al3+),则[AlL]与[AlL2]相等时的pL值为(6.9)8. 磺基水杨酸(L)与Cu2+络合物的lgβ1为9.5, lgβ2为16.5, [CuL]达最大的pL为( D)(A) 9.5 (B) 16.5 (C) 7.0 (D) 8.39.αM(L)=1表示(A)(A)M与L没有副反应(B)M与L的副反应相当严重(C)M的副反应较小(D)[M]=[L]10. 若络合滴定反应为M + Y = MYL│ │H+ML H i Y(i=1~6)则酸效应系数αY(H)的定义式为(αY(H)=[Y']/[Y]),[Y']=([Y']=[Y]+∑[H i Y])c(Y)=([Y]+∑[H i Y]+[MY]或c(Y)=[Y']+[MY])。
高教第五版分析化学课后习题及思考题答案第7章
![高教第五版分析化学课后习题及思考题答案第7章](https://img.taocdn.com/s3/m/c72858d380eb6294dd886c3f.png)
第七章习题7.1 下列情况,有无沉淀生成?(1)0.001mol·L-1Ca(NO3)2溶液与0.01mol·L-1NH4HF2溶液以等体积相混合;(2)0.01mol·L-1MgCl2溶液与0.1mol·L-1NH3-1mol·L-1NH4Cl溶液等体积相混合。
解:(1)已知:K sp(CaF2)=3.4×10-11两溶液等体积混合后:[Ca2+]=5.0×10-4mol·L-1, [F-]=5.0×10-3mol·L-1,[Ca2+][F-]2=5.0×10-4×(5.0×10-3)2=2.5×10-8>K sp(CaF2)=3.4×10-11∴有沉淀生成。
(2)已知:K b(NH3)=1.8×10-5 K sp (Mg(OH)2)=1.8×10-11[Mg2+]=5.0×10-3mol·L-1, [NH3]=0.05mol·L-1, [NH4]=0.5mol·L-1,[OH-]=K b(NH3)×[NH3]=1.8×10-5×0.05=1.8×10-6mol·L-1 [NH4+] 0.5[Mg2+][OH-]2=5.0×10-3×(1.8×10-6)2=1.6×10-14<K sp∵Q <K sp∴无沉淀生成。
7.2 求氟化钙的溶解度:(1)在纯水中(忽略水解);(2)在0.01 mol·L-1CaCl2溶液中;(3)在0.01mol·L-1HCl溶液中。
解:(1)已知:K sp (CaF2)=3.4×10-11,K a(HF)=3.5×10-4[Ca2+][F-]2= s·(2s)2 = 4s3∴s = 2.0×10-4 mol·L-1(2)考虑同离子效应:[Ca2+][F-]2=0.01×(2s)2=3.4×10-11s =2.9×10-5 mol·L-1(3)考虑酸效应:δF-= Ka(HF)=3.5×10-4=3.5×10-2 Ka+[H+] 3.5×10-4+0.01αF-=1=28.6 3.5×10-2[Ca2+][F-]2=[Ca2+][F-]2·α2=K sp·α2s =1.9×10-3 mol·L-17.3 计算PH=5.0,草酸总浓度为0.05 mol·L-1时,草酸钙的溶解度.如果溶液的体积为300mL,将溶解多少克CaC2O4?解: 已知:K a1(H2C2O4)=5.9×10-2,K a2=6.4×10-5 , K sp(CaC2O4)=1.8×10-9M(CaC2O4)=128.1α (H)=1 δ同理得:α=1.16[Ca2+][C2O42-]总= Ksp(CaC2O4) ·αC2O42-s×0.05=1.8×10-9×1.16 s = 4.2×10-8 mol·L-1溶解损失:m(CaC2O4)=4.2×10-8×0.3×128.1=1.6×10-6(g)= 1.6×10-3(mg)7.4 25℃时,铬酸银的溶解度为每升0.0279g,计算铬酸银的溶度积.解: 已知:M(Ag2CrO4)=331.73设:铬酸银(Ag2CrO4)的溶解度为S.s = 0.0279=8.41 ×10-5mol·L-1 331.73K sp =[Ag+]2[CrO42-]=( 2×8.41×10-5)2×8.41×10-5=2.38×10-127.5 为了使0.2032g (NH4)2SO4中的SO42-沉淀完全,需要每升含63g BaCl2·2H2O的溶液多少亳升?解:已知M((NH4)2SO4)=132.14, M(BaCl2·2H2O)2SO4)=244.3考虑问题的思路是,沉淀剂过量20%~50% 。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七章 定量分析方法概述课后练习与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七章 定量分析方法概述课后练习与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d2eb3983bb68a98271fefaa4.png)
第七章分析化学概论一、选择题1.消除测量过程中的偶然误差的方法是( )A.空白实验 B.对照实验 C.增加平行测定次数 D.校正仪器2. 下列物质可采用直接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是 ( )A.NaOH B.HCl C.无水Na2CO3 D.KMnO43.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系统误差又称为可测误差 B.系统误差具有单向性C.方法误差属于系统误差 D.偶然误差可完全消除4.下列属于偶然误差的是 ( )A.使用生锈的砝码称量B.标定HCl时所用Na2CO3不纯C.所用试剂含待测组分D.滴定管读数时最后一位估计不准5.05.2010 .01250.0的有效数字位数为( )A.4 B.2C.3 D.16.pH=10.02的有效数字位数为 ( )A.4 B.2C.3 D.无法确定7.用失去结晶水的Na2B4O7.10H2O标定HCl溶液,则测得的浓度会 ( ) A.偏高B.偏低C.与实际浓度一致D.无法确定8.滴定分析中,指示剂颜色发生突变的这一点称为 ( )A.化学计量点B.滴定终点C.既是化学计量点,也是滴定终点D.以上都不对9.测定CaCO3含量时,先加入一定量并且过量的HCl溶液,然后用NaOH标准溶液滴定剩余的HCl溶液,此滴定方式属于( )A.直接滴定B.返滴定C.置换滴定D.简接滴定10.常量分析的试样用量为 ( )A .大于1.0gB .1.0~10gC .大于0.1gD .小于0.1g11.滴定分析中,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为±0.01mL ,滴定管的一次滴定需读初、终两次读数,可能引起的最大误差为±0.02mL ,为使滴定的相对误差小于0.1%,终点时消耗的滴定剂的体积至少为 ( )A .10mLB .15mLC .20mLD .无法确定12.用25mL 常量酸碱滴定管进行滴定,结果记录正确的是( )A .18.2B .18.20C .18D .18.00013.已知T HCI/NaON =0.004000 g/ml 、则C HCI 为( )A .0.1000mol/LB .0.004000g/mlC .0.003600g/mlD .0.1097mol/L14.滴定管的读数误差为±0.02ml,若滴定时用去滴定液20.00ml ,则相对误差是( )A .±0.1%B .±0.01%C .±1.0%D .±0.001%15.在标定NaOH 溶液浓度时,某同学的四次测定结果分别为0.1023 mol ·L -1、0.1024 mol ·L -1、0.1022 mol ·L -1、0.1023 mol ·L -1,而实际结果应为0.1088 mol ·L -1,该学生的测定结果 ( )A .准确度较好,但精密度较差B .准确度较差,但精密度较好C .准确度较差,精密度也较差D .系统误差小,偶然误差大16.在定量分析结果的一般表示方法中,通常要求( )A .d R ≤2%B .d R ≤0.02%C .d R ≥0.2% D.d R ≤0.2% 17.T A/B 表示的意义是 ( )A .100ml 标准溶液A 中所含溶质的质量B .1ml 标准溶液A 中所含溶质的质量C .1L 标准溶液A 相当于被测物质B 的质量D .1ml 标准溶液A 相当于被测物质的质量18.T HCl/NaOH =0.003000g/ml ,终点时HCl 消耗40.00 ml ,试样中NaOH 的质量为( )A .0.1200gB .0.01200gC .0.001200gD .0.1200mg19.欲配制1000ml 0.1mol/L HCl 溶液,应取浓盐酸(12mol/L HCl)( )ml 。
分析化学第7章课后知识题目解析
![分析化学第7章课后知识题目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9a61f28758fb770bf78a55d7.png)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1.条件电位和标准电位有什么不同?影响电位的外界因素有哪些?答:标准电极电位E′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通常为25℃)半反应中各物质都处于标准状态,即离子、分子的浓度(严格讲应该是活度)都是1mol/l(或其比值为1)(如反应中有气体物质,则其分压等于1.013×105Pa,固体物质的活度为1)时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位。
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E0f)是当半反应中氧化型和还原型的浓度都为1或浓度比为,并且溶液中其它组分的浓度都已确知时,该电对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电位(且校正了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后的实际电极电位,它在条件不变时为一常数)。
由上可知,显然条件电位是考虑了外界的各种影响,进行了校正。
而标准电极电位则没有校正外界的各种外界的各种因素。
影响条件电位的外界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1)配位效应;(2)沉淀效应;(3)酸浓度。
2.是否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就能应用于氧化还原中?为什么?答:一般讲,两电对的标准电位大于0.4V(K>106),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于滴定分析。
实际上,当外界条件(例如介质浓度变化、酸度等)改变时,电对的标准电位是要改变的,因此,只要能创造一个适当的外界条件,使两电对的电极电位超过0.4V ,那么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也能应用于滴定分析。
但是并不是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中。
因为有的反应K虽然很大,但反应速度太慢,亦不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
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物的浓度;2)温度;3)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
4.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有哪几类?这些方法的基本反应是什么?答:1)高锰酸钾法.2MnO4+5H2O2+6H+==2Mn2++5O2↑+8H2O.MnO2+H2C2O4+2H+==Mn2++2CO2+2H2O2) 重铬酸甲法. Cr2O72-+14H++Fe2+===2Cr3++Fe3++7H2OCH3OH+Cr2O72-+8H+===CO2↑+2Cr3++6H2O3)碘量法3I2+6HO-===IO3-+3H2O,2S2O32-+I2===2I-+2H2OCr2O72-+6I-+14H+===3I2+3Cr3++7H2O5.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具备什么条件?答: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条件:(1)反应平衡常数必须大于106,即△E>0.4V。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课后习题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 第七章氧化还原反应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43ca162ddd36a32d73758187.png)
K 9.62 1018
由于K 数值很大,化学计量点时反应进行较完全。
18.常采用K2Cr2O7法测定水体中的化学耗氧量(COD),取废水样 100.0mL,用硫酸酸化后,加入0.02000mol· L-1的K2Cr2O7溶液25.00 mL,在Ag2SO4存在下煮沸以氧化水样中还原性物质,再以试铁灵 为指示剂,用0.1000mol· L-1的FeSO4溶液滴定剩余的Cr2O72-,用去 18.20mL,计算废水样中的化学耗氧量(以O2计,mg· L-1表示)。
2
0.0592 2 E H / H lg 0.1 2 2 0.0592V
(4)在1.0L上述(3)的溶液中加入0.10mol固体NaOH,
E H / H2 ?
0.0592 (cH / c ) E H / H2 E H / H lg 2 n (p H2 /p)
2S2 O32 I 2 S4 O62 2 I Cr2O72 ~ 3I 2 ~ 6S2O32
6nCr O2 nS O2
2 7 2 3
mK2Cr2O7 M K2Cr2O7
25 6 cNa S O VNa S O 2 2 3 2 2 3 100
0.4903 6 cNa S O 25 103 2 2 3 294.18 4 cNa S O 0.1000mol L1
3、对于下列氧化还原反应:(1)指出哪个是氧化剂, 哪个是还原剂?写出对应的半电池反应。(2)按这 些反应设计成原电池,并写出原电池符号。
2 Ag aq Zn s 2 Ag s Zn2 aq
正极反应: Ag e Ag , 氧化剂为Ag 负极反应: Zn -2e- Zn2+ , 还原剂为Zn (-)Zn Zn2+(c1) Ag+(c2) Ag(+)
分析化学第7章课后习题答案
![分析化学第7章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19227ff2f705cc1754270905.png)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1.条件电位和标准电位有什么不同?影响电位的外界因素有哪些?答:标准电极电位E′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通常为25℃)半反应中各物质都处于标准状态,即离子、分子的浓度(严格讲应该是活度)都是1mol/l(或其比值为1)(如反应中有气体物质,则其分压等于1.013×105Pa,固体物质的活度为1)时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位。
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E0f)是当半反应中氧化型和还原型的浓度都为1或浓度比为,并且溶液中其它组分的浓度都已确知时,该电对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电位(且校正了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后的实际电极电位,它在条件不变时为一常数)。
由上可知,显然条件电位是考虑了外界的各种影响,进行了校正。
而标准电极电位则没有校正外界的各种外界的各种因素。
影响条件电位的外界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1)配位效应;(2)沉淀效应;(3)酸浓度。
2.是否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就能应用于氧化还原中?为什么?答:一般讲,两电对的标准电位大于0.4V(K>106),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于滴定分析。
实际上,当外界条件(例如介质浓度变化、酸度等)改变时,电对的标准电位是要改变的,因此,只要能创造一个适当的外界条件,使两电对的电极电位超过0.4V ,那么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也能应用于滴定分析。
但是并不是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中。
因为有的反应K虽然很大,但反应速度太慢,亦不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
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物的浓度;2)温度;3)催化反应和诱导反应。
4.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有哪几类?这些方法的基本反应是什么?答:1)高锰酸钾法.2MnO4+5H2O2+6H+==2Mn2++5O2↑+8H2O.MnO2+H2C2O4+2H+==Mn2++2CO2+2H2O2) 重铬酸甲法. Cr2O72-+14H++Fe2+===2Cr3++Fe3++7H2OCH3OH+Cr2O72-+8H+===CO2↑+2Cr3++6H2O3)碘量法3I2+6HO-===IO3-+3H2O,2S2O32-+I2===2I-+2H2OCr2O72-+6I-+14H+===3I2+3Cr3++7H2O5.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具备什么条件?答: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条件:(1)反应平衡常数必须大于106,即△E>0.4V。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7章)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7章)](https://img.taocdn.com/s3/m/06335f0603d8ce2f006623bb.png)
7.1 计算下列重量因数:测定物 称量物(1)FeO Fe 2O 3(2)KCl (→K 2PtCl 6→Pt ) Pt(3)Al 2O 3 Al(C 9H 6ON)3 (4)P 2O 5 (NH 4)3PO 4·12MoO 3答案:232(FeO)271.85(1)0.8999(Fe O )159.69M M ⨯== 2(KCl)274.55(2)0.7643(Pt)195.08M A ⨯== 23963(Al O )101.96(3)0.11102(Al(C H ON))2459.44M M ==⨯ 254343(P O )141.94(4)0.037822((NH )PO 12MoO )21876.3M M ==⨯ 7.2 称取某可溶性盐0.3232g ,用硫酸钡重量法测定其中含硫量,得BaSO 4沉淀0.2982g ,计算试样含SO 3的质量分数。
答案:3443(SO )(BaSO )(BaSO )(SO )100%0.29820.3430 100%31.65%0.3232s M m M w m =⨯⨯=⨯= 7.3 用重量法测定莫尔盐(NH 4)2SO 4·FeSO 4·6H 2O 的纯度,若天平称量误差为0.2mg ,为了使灼烧后Fe 2O 3的称量误差不大于0.1%,应最少称取样品多少克?答案:323424423234244230.210100%0.1%(Fe O )2(NH )SO FeSO 6H O0.210100%(Fe O )0.1%2((NH )SO FeSO 6H O)0.210 100%1(g)1600.1%2392s s M m M m M M ---⨯⨯≤⋅⋅⨯≥⨯⋅⋅⨯=⨯=⨯⨯ 7.4 计算下列微溶化合物在给定介质中的溶解度(除(1)题外均采用I =0.1时的常数)。
(1) ZnS 在纯水中(p K 0sp (ZnS)=23.8,H 2S 的p K a1=7.1,p K a2=12.9);(2) CaF 2在0.01mol ·L -1 HCl 溶液中(忽略沉淀溶解所消耗的酸);(3) AgBr 在0.01mol ·L -1 NH 3溶液中;(4)BaSO4在pH7.0,EDTA浓度为0.01mol·L-1的溶液中;(5)AgCl在0. 10 mol·L-1的HCl溶液中。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245fc54a2161479171128c7.png)
第七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1.解释下列名词:(1)原子吸收线和原子发射线;(2)宽带吸收和窄带吸收;(3)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4)谱线的自然宽度和变宽;(5)谱线的热变宽和压力变宽;(6)石墨炉原子化法和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法;(7)光谱通带;(8)基体改进剂;(9)特征浓度和特征质量;(10)共振原子荧光和非共振原子荧光。
答:(1)原子吸收线是基态原子吸收一定辐射能后被激发跃迁到不同的较高能态产生的光谱线;原子发射线是基态原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光能、电能或辐射能)后被激发跃迁到较高的能态,然后从较高的能态跃迁回到基态时产生的光谱线。
(2)分子或离子的吸收为宽带吸收;气态基态原子的吸收为窄带吸收。
(3)积分吸收是吸收线轮廓的内的总面积即吸收系数对频率的积分;峰值吸收是中心频率0两旁很窄(d 0)范围内的积分吸收。
(4)在无外界条件影响时,谱线的固有宽度称为自然宽度;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谱线宽度增加称为变宽。
(5)谱线的热变宽是由原子在空间作相对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变宽;压力变宽是由同种辐射原子间或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间相互碰撞产生的谱线变宽,与气体的压力有关,又称为压力变宽。
(6)以石墨管作为电阻发热体使试样中待测元素原子化的方法称为石墨炉原子化法;反应生成的挥发性氢化物在以电加热或火焰加热的石英管原子化器中的原子化称为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法。
(7)光谱通带是指单色器出射光束波长区间的宽度。
(8)基体改进剂是指能改变基体或被测定元素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以避免化学干扰的化学试剂。
(9)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浓度定义为元素的特征浓度;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定义为元素的特征质量。
(10)共振原子荧光是指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和发射的荧光波长相同时产生的荧光;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和发射的荧光波长不相同时产生的荧光称为非共振原子荧光。
2.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为什么要使用锐线光源?空心阴极灯为什么可以发射出强度大的锐线光源?答:因为原子吸收线的半宽度约为103nm,所以在原子吸收光谱法中应使用锐线光源;由于空心阴极灯的工作电流一般在1~20 mA,放电时的温度较低,被溅射出的阴极自由原子密度也很低,同时又因为是在低压气氛中放电,因此发射线的热变宽D、压力变宽L和自吸变宽都很小,辐射出的特征谱线是半宽度很窄的锐线(104~10 3 nm)。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7章 习题解答
![无机及分析化学第7章 习题解答](https://img.taocdn.com/s3/m/3d36d1de7f1922791688e830.png)
第七章 水溶液中的解离平衡 习题解答1.写出下列物质的共轭酸。
S 2-、SO 42-、H 2PO 4-、HSO 4-、NH 3、NH 2OH 、55C H N 。
1.依次为:HS -、HSO 4-、H 3PO 4、H 2SO 4、NH 4+、NH 2OH ⋅H +、55C H N ⋅H +。
2.写出下列物质的共轭碱。
H 2S 、HSO 4-、H 2PO 4-、H 2SO 4、NH 3、NH 2OH 、3+26[Al(H O)]。
2.依次为:HS -、SO 42-、HPO 42-、HSO 4-、NH 2-、NH 2O -、2+25[Al(OH)(H O)]。
3.根据酸碱质子理论,按由强到弱的顺序排列下列各碱。
NO 2-、SO 42-、HCOO -、HSO 4-、Ac -、CO 32-、S 2-、ClO 4-。
3.下列碱由强到弱的顺序:S 2-> CO 32-> Ac-> HCOO-> NO 2-> SO 42-> HSO 4-> ClO 4-1414.151010-- 1410.251010-- 144.741010-- 143.741010-- 143.371010-- 141.991010--4.pH =7.00的水溶液一定是中性水溶液吗?请说明原因。
4.不一定。
K w 随温度的改变而改变,在常温下它的值为10-14,此时的中性溶液pH 为7.005.常温下水的离子积w K θ=1.0×10-14,是否意味着水的解离平衡常数K θ=1.0×10-14?5.不。
w K θ=[H +][OH -],而K θ=[H +][OH -]/c (H 2O);c (H 2O)=11000/18.0255.5mol L 1-=⋅ 6.判断下列过程溶液pH 的变化(假设溶液体积不变),说明原因。
(1)将NaNO 2加入到HNO 2溶液中; (2)将NaNO 3加入到HNO 3溶液中; (3)将NH 4Cl 加入到氨水中; (4)将NaCl 加入到HAc 溶液中;6. (1)pH 变大。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35e6171c767f5acfa0c7cd47.png)
第七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思考题1.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之。
答:在重量分析法中,沉淀是经过烘干或灼烧后再称量的。
沉淀形式是被测物与沉淀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称量形式是沉淀经过烘干或灼烧后能够进行称量的物质。
有些情况下,由于在烘干或灼烧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使沉淀转化为另一物质。
故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例如:BaSO4,2+其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相同,而在测定Mg时,沉淀形式是MgNH4PO4·6H2O,灼烧后所得的称量形式却是Mg2P2O7。
2.为了使沉淀定量完全,必须加人过量沉淀剂,为什么又不能过量太多?答:在重量分析法中,为使沉淀完全,常加入过量的沉淀剂,这样可以利用共同离子效应来降低沉淀的溶解度。
沉淀剂过量的程度,应根据沉淀剂的性质来确定。
若沉淀剂不易挥发,应过量20%~50%;若沉淀剂易挥发,则可过量多些,甚至过量100%。
但沉淀剂不能过量太多,否则可能发生盐效应、配位效应等,反而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3.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发生影响的?在分析工作中,对于复杂的情况,应如何考虑主要影响因素?答: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有:共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配位效应,温度,溶剂,沉淀颗粒大小和结构等。
共同离子效应能够降低沉淀的溶解度;盐效应通过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加;酸效应是由于溶液中H浓度的大小对弱酸、多元酸或难溶酸离解平衡的影响来影响沉淀的溶解度。
若沉淀是强酸盐,如BaSO4,AgCl等,其溶解度受酸度影响不大,若沉淀是弱酸或多元酸盐[如CaC2O4、Ca3(PO4)2]或难溶酸(如硅酸、钨酸)以及与有机沉淀剂形成的沉淀,则酸效应就很显著。
除沉淀是难溶酸外,其他沉淀的溶解度往往随着溶液酸度的增加而增加;配位效应是配位剂与生成沉淀的离子形成配合物,是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因为溶解是一吸热过程,所以绝大多数沉淀的溶解度岁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兰叶青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答案 第七章
![兰叶青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答案 第七章](https://img.taocdn.com/s3/m/a955ee2db4daa58da0114a7d.png)
第 习题答案7—1解:设BaSO 4在水中的溶解度为S 1(mol ·L -1);在0.10mol•L -1Na 2SO 4溶液中的溶解度为S 2(mol ·L -1).由 )()()(aq S O aq Ba s BaSO 2424-++= 222222sp 441010BaSO Ba SO c S .S K c /c c /c S /c ΘΘΘΘΘ+-⋅+⎡⎤⎡⎤===⎣⎦⎣⎦()()()()()(纯水中) (Na 2SO 4中)已知 10sp 4BaSO 10710K .Θ-=⨯()解得 S 1=1.03×10-5mol•L -1由同离子效应知,S 2<S 1=1.03×10-5mol•L -1 所以 0.10+ S 2≈0.10 解得S 2=1.1×10-9mol•L -1 7—2解:(1)7213sp AgBr 88107710K ..Θ--=⨯=⨯()()(2)5313sp 44Mg NH PO 63102510K ..Θ--=⨯=⨯(())()(3)55213sp 32Pb IO 3110101210K ..Θ---=⨯⨯⨯⨯=⨯(())(2 3.1)7—3 解:两液混合后,13132L m o l 1001L mol 1001001001002Pb ----+⋅⨯=⋅+⨯⨯=.....c)()( 11L mol 0200L mol 1001001000400I ---⋅=⋅+⨯=.....c )()(22PbI s Pb aq 2I aq +-+ƒ()()() 根据溶度积规则,计算离子积Q :22327Q P b I 101000204010c /c c /c ...ΘΘ+---⎡⎤⎡⎤==⨯⨯=⨯⎣⎦⎣⎦()() 查表得 9sp 2PbI 84910K .Θ-=⨯() 即 )(2sp PbI Q ΘK 〉应有PbI 2沉淀产生. 7—4解:查表39sp 3Fe OH 26410K .Θ-=⨯(()) 17sp 2Fe OH 48710K .Θ-=⨯(())Fe (OH )3沉淀完全时, c (Fe 3+)≤1.0×10-5mol·L -1,此时OH c /c Θ-==()解得 c (OH -)=6.4×10-12 mol·L -1pH=14-pOH=2.81,即pH 至少为2.81。
分析化学第7章课后习题答案
![分析化学第7章课后习题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2c6ef968580216fc710afd47.png)
第七章氧化还原滴定1.条件电位和标准电位有什么不同?影响电位的外界因素有哪些?答:标准电极电位E ′是指在一定温度条件下(通常为25℃)半反应中各物质都处于标准状 态,即离子、分子的浓度(严格讲应该是活度)都是1mol/l (或其比值为1)(如反应中有气体物5Pa ,固体物质的活度为1)时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的电极电位。
质,则其分压等于1.013×10电对的条件电极电位(E0f)是当半反应中氧化型和还原型的浓度都为1或浓度比为,并且溶液中其它组分的浓度都已确知时,该电对相对于标准氢电极电位(且校正了各种外界因素影响后 的实际电极电位,它在条件不变时为一常数)。
由上可知,显然条件电位是考虑了外界的各种影 响,进行了校正。
而标准电极电位则没有校正外界的各种外界的各种因素。
影响条件电位的外界因素有以下3个方面; (1)配位效应; (2)沉淀效应; (3)酸浓度。
2.是否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就能应用于氧化还原中?为什么?6),这样的氧化还原反应,可以用于滴定分答:一般讲,两电对的标准电位大于0.4V (K>10 析。
实际上,当外界条件(例如介质浓度变化、酸度等)改变时,电对的标准电位是要改变的, 因此,只要能创造一个适当的外界条件,使两电对的电极电位超过0.4V ,那么这样的氧化还原 反应也能应用于滴定分析。
但是并不是平衡常数大的氧化还原反应都能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中。
因为有的反应K 虽然很大,但反应速度太慢,亦不符合滴定分析的要求。
3.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率的主要因素有哪些?答:影响氧化还原反应速度的主要因素有以下几个方面:1)反应物的浓度;2)温度;3)催 化反应和诱导反应。
4.常用氧化还原滴定法有哪几类?这些方法的基本反应是什么?答:1)高锰酸钾法.2MnO 4+5H 2O 2+6H+==2Mn 2++5O 2↑+8H 2O. 2++2CO2+2H2OMnO2+H2C2O4+2H+==Mn2-+2+3+3+2)重铬酸甲法.Cr2O7+14H+Fe===2Cr+Fe+7H2OCH 3OH+Cr 2O 72-+8H+===CO 2↑+2Cr 3++6H 2O3)碘量法3I2+6HO -===IO 3-+3H 2O ,2-- 2S2O3+I2===2I+2H2O Cr 2O 72-+6I -+14H+===3I 2+3Cr 3++7H 2O5.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具备什么条件?答:应用于氧化还原滴定法的反应,必须具备以下几个主要条件:6(1)反应平衡常数必须大于10,即△E>0.4V 。
(完整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七章答案
![(完整版)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七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b320fb30722192e4536f6bf.png)
一、选择题在给出的4个选项中,请选出1个正确答案。
1. 下列物质中,酸的强度最大的是( D )A. HAc 4.75HAc)p θa=(K B. HCN 219HCN)p θa .(K = C. NH 4+4.75O)H NH p 23θb =⋅(K D. HCOOH 25.10HCOONa)(p θb =K 2. 某混合碱用盐酸滴定至酚酞变色,消耗V 1ml ,继续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消耗V 2ml ,已知V 1>V 2 ,其组成是( C )A. Na 2CO 3B. Na 2CO 3与NaHCO 3C. NaOH 与Na 2CO 3D. NaOH3. 用Na 2CO 3 为基准物质标定HCl 溶液时,下列情况对HCl 溶液的浓度不产生影响的是( A )A. 用去离子水溶解锥形瓶中的Na 2CO 3时,多加了5.0mL 去离子水B. 烘干Na 2CO 3时,温度控制300℃以上C. 滴定管未用HCl 溶液润洗D. 滴定速度太快,附着在滴定管壁上的HCl 溶液来不及流下来就读取滴定体积4. 蒸馏法测定铵盐中N 含量时,能用作吸收液的是( B )A. 硼砂B. HClC. HAcD. NH 4Cl5. 下列溶液能用HCl 或NaOH 标准溶液直接滴定的是(浓度均为0.1mol·L -1) ( D )A. NaAcB. NH 4ClC. HCND. HCOOH(K θa (HAc) = 1.79×10-5 ;K θb (NH 3) = 1.8×10-5 ;K θa (HCN) = 4.99×10-10 ; K θa (HCOOH) =1.7×10-4)6. 用返滴定法测定氨水含量,应选用的指示剂是( D )A. 酚酞B. 甲基橙C. 钙红D. 甲基红7. 用c (NaOH)=0.1000 mol·L -1的NaOH 溶液滴定相同浓度的弱酸(K a1 =8.6 ×10-2K a2 =6.3×10-7 K a3 =4.0×10-13)( B )A.有两个滴定终点,第一终点用酚酞、第二终点用甲基红指示B.有两个滴定终点,第一终点用甲基红、第二终点用酚酞指示C.只有一个终点,用酚酞指示D.只有一个终点,用甲基红指示8. 酸碱滴定中,选择酸碱指示剂可以不考虑的因素是( C )A. pH 突跃范围B.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C. 指示剂的摩尔质量D. 要求的误差范围9. H3PO4的pKθa1, pKθa2 pKθa3分别为2.12、7.20、12.36,当pH=8.0时,H3PO4溶液体系中浓度最大的组分是( A )A. HPO42-B. H2PO4- C . H3PO4 D. PO43-二、填空题1. 下列离子HCO3―,H2O,S2-,NH4+只能作碱的是S2-,只能作酸的是NH4+,即可作酸又能作碱的是HCO3―,H2O 。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7-12章)
![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答案(第7-12章)](https://img.taocdn.com/s3/m/d3a01d4cfe4733687e21aac6.png)
第七章原子吸收与原子荧光光谱法1.解释下列名词:(1)原子吸收线和原子发射线;(2)宽带吸收和窄带吸收;(3)积分吸收和峰值吸收;(4)谱线的自然宽度和变宽;(5)谱线的热变宽和压力变宽;(6)石墨炉原子化法和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法;(7)光谱通带;(8)基体改进剂;(9)特征浓度和特征质量;(10)共振原子荧光和非共振原子荧光。
答:(1)原子吸收线是基态原子吸收一定辐射能后被激发跃迁到不同的较高能态产生的光谱线;原子发射线是基态原子吸收一定的能量(光能、电能或辐射能)后被激发跃迁到较高的能态,然后从较高的能态跃迁回到基态时产生的光谱线。
(2)分子或离子的吸收为宽带吸收;气态基态原子的吸收为窄带吸收。
(3)积分吸收是吸收线轮廓的内的总面积即吸收系数对频率的积分;峰值吸收是中心频率ν0两旁很窄(dν= 0)范围内的积分吸收。
(4)在无外界条件影响时,谱线的固有宽度称为自然宽度;由各种因素引起的谱线宽度增加称为变宽。
(5)谱线的热变宽是由原子在空间作相对热运动引起的谱线变宽;压力变宽是由同种辐射原子间或辐射原子与其它粒子间相互碰撞产生的谱线变宽,与气体的压力有关,又称为压力变宽。
(6)以石墨管作为电阻发热体使试样中待测元素原子化的方法称为石墨炉原子化法;反应生成的挥发性氢化物在以电加热或火焰加热的石英管原子化器中的原子化称为氢化物发生原子化法。
(7)光谱通带是指单色器出射光束波长区间的宽度。
(8)基体改进剂是指能改变基体或被测定元素化合物的热稳定性以避免化学干扰的化学试剂。
(9)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浓度定义为元素的特征浓度;把能产生1%吸收或产生0.0044吸光度时所对应的被测定元素的质量定义为元素的特征质量。
(10)共振原子荧光是指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和发射的荧光波长相同时产生的荧光;气态基态原子吸收的辐射和发射的荧光波长不相同时产生的荧光称为非共振原子荧光。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七章答案
![无机及分析化学课后习题第七章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51cb5ca2c5da50e2534d7f5c.png)
一、选择题在给出的 4 个选项中,请选出 1 个正确答案。
1. 下列物质中,酸的强度最大的是( D )A. HAc pK a°(HAc) 4.75B. HCN pK a°(HCN) 9.21C. NH4 pK b(NH 3 H2O) 4.75D. HCOOH pK:(HCOONa) 10.252. 某混合碱用盐酸滴定至酚酞变色,消耗V1ml ,继续以甲基橙为指示剂消耗V2ml ,已知V1>V2 ,其组成是( C )A. Na2CO3B. Na2CO3 与NaHCO3C. NaOH 与Na2CO3D. NaOH3. 用Na2CO3 为基准物质标定HCl 溶液时,下列情况对HCl 溶液的浓度不产生影响的是( A )A. 用去离子水溶解锥形瓶中的Na2CO3时,多加了5. 0 mL去离子水B. 烘干Na2CO3时,温度控制300 C以上C. 滴定管未用HCl 溶液润洗D. 滴定速度太快,附着在滴定管壁上的HCl 溶液来不及流下来就读取滴定体积4. 蒸馏法测定铵盐中N 含量时,能用作吸收液的是( B )A. 硼砂B. HClC. HAcD. NH 4Cl5. 下列溶液能用HCI或NaOH标准溶液直接滴定的是(浓度均为0.1mol L・-1) ( D )A. NaAcB. NH 4ClC. HCND. HCOOH(K A a (HAc) = 1.79 10史;K A(NH3) = 1.8 10-5; K A(HCN) = 4.99 10-10; K A(HCOOH)= 1.7 X0-4)6. 用返滴定法测定氨水含量,应选用的指示剂是( D )A. 酚酞B. 甲基橙C. 钙红D. 甲基红7. 用c(NaOH)=0.1000 mol L-1的NaOH溶液滴定相同浓度的弱酸( K a1 =8.6 W-2K a2 =6.3 W0-7 K a3 =4.0 W0-13) ( B )A. 有两个滴定终点,第一终点用酚酞、第二终点用甲基红指示B. 有两个滴定终点,第一终点用甲基红、第二终点用酚酞指示C. 只有一个终点,用酚酞指示D. 只有一个终点,用甲基红指示8. 酸碱滴定中,选择酸碱指示剂可以不考虑的因素是( C )A. pH 突跃范围B. 指示剂的变色范围C. 指示剂的摩尔质量D. 要求的误差范围9. H3PO4的pK a i, pK a2 pK a3分别为2.12、7.20、12.36,当pH=8.0时,H3PO4溶液体系中浓度最大的组分是(A )A. HPO 42-B. H2PO4- C . H 3PO4 D. PO43-二、填空题1. 下列离子HCO3: H2O,S2-,NH4+只能作碱的是S2-,只能作酸的是NH4+,即可作酸又能作碱的是HCO3:出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七章重量分析法和沉淀滴定法思考题1.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有何区别?试举例说明之。
答:在重量分析法中,沉淀是经过烘干或灼烧后再称量的。
沉淀形式是被测物与沉淀剂反应生成的沉淀物质,称量形式是沉淀经过烘干或灼烧后能够进行称量的物质。
有些情况下,由于在烘干或灼烧过程中可能发生化学变化,使沉淀转化为另一物质。
故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可以相同,也可以不相同。
例如:BaSO4,其沉淀形式和称量形式相同,而在测定Mg2+时,沉淀形式是MgNH4PO4·6H2O,灼烧后所得的称量形式却是Mg2P2O7。
2.为了使沉淀定量完全,必须加人过量沉淀剂,为什么又不能过量太多?答:在重量分析法中,为使沉淀完全,常加入过量的沉淀剂,这样可以利用共同离子效应来降低沉淀的溶解度。
沉淀剂过量的程度,应根据沉淀剂的性质来确定。
若沉淀剂不易挥发,应过量20%~50%;若沉淀剂易挥发,则可过量多些,甚至过量100%。
但沉淀剂不能过量太多,否则可能发生盐效应、配位效应等,反而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大。
3.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有哪些?它们是怎样发生影响的?在分析工作中,对于复杂的情况,应如何考虑主要影响因素?答:影响沉淀溶解度的因素有:共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配位效应,温度,溶剂,沉淀颗粒大小和结构等。
共同离子效应能够降低沉淀的溶解度;盐效应通过改变溶液的离子强度使沉淀的溶解度增加;酸效应是由于溶液中H+浓度的大小对弱酸、多元酸或难溶酸离解平衡的影响来影响沉淀的溶解度。
若沉淀是强酸盐,如BaSO4,AgCl等,其溶解度受酸度影响不大,若沉淀是弱酸或多元酸盐[如CaC2O4、Ca3(PO4)2]或难溶酸(如硅酸、钨酸)以及与有机沉淀剂形成的沉淀,则酸效应就很显着。
除沉淀是难溶酸外,其他沉淀的溶解度往往随着溶液酸度的增加而增加;配位效应是配位剂与生成沉淀的离子形成配合物,是沉淀的溶解度增大的现象。
因为溶解是一吸热过程,所以绝大多数沉淀的溶解度岁温度的升高而增大。
同一沉淀,在相同质量时,颗粒越小,沉淀结构越不稳定,其溶解度越大,反之亦反。
综上所述,在进行沉淀反应时,对无配位反应的强酸盐沉淀,应主要考虑共同离子效应和盐效应;对弱酸盐或难溶酸盐,多数情况应主要考虑酸效应,在有配位反应,尤其在能形成较稳定的配合物,而沉淀的溶解度又不太大时,则应主要考虑配位效应。
4.共沉淀和后沉淀区别何在?它们是怎样发生的?对重量分析有什么不良影响?在分析化学中什么情况下需要利用共沉淀?答:当一种难溶物质从溶液中沉淀析出时,溶液中的某些可溶性杂质会被沉淀带下来而混杂于沉淀中,这种现象为共沉淀,其产生的原因是表面吸附、形成混晶、吸留和包藏等。
后沉淀是由于沉淀速度的差异,而在已形成的沉淀上形成第二种不溶性物质,这种情况大多数发生在特定组分形成稳定的过饱和溶液中。
无论是共沉淀还是后沉淀,它们都会在沉淀中引入杂质,对重量分析产生误差。
但有时候利用共沉淀可以富集分离溶液中的某些微量成分。
5.在测定Ba2+时,如果BaSO4中有少量BaCl2共沉淀,测定结果将偏高还是偏低?如有Na2S04、Fe2(SO4)3、BaCrO4共沉淀,它们对测定结果有何影响?如果测定S042-时,BaSO4中带有少量BaCl2、Na2S04、BaCrO4、Fe2(S04)3,对测定结果又分别有何影响?答:如果BaSO4中有少量BaCl2共沉淀,测定结果将偏低,因为M BaO<M BaSO4。
如有Na2S04、Fe2(SO4)3、BaCrO4共沉淀,测定结果偏高。
如果测定S042-时,BaSO4中带有少量BaCl2、Na2S04、BaCrO4、Fe2(S04)3,对测定结果的影响是BaCl2偏高、Na2S04偏低、BaCrO4偏高、Fe2(S04)3偏低。
6.沉淀是怎样形成的?形成沉淀的性状主要与哪些因素有关?其中哪些因素主要由沉淀本质决定?哪些因素与沉淀条件有关?答:沉淀的形成一般要经过晶核形成和晶核长大两个过程。
将沉淀剂加入试液中,当形成沉淀离子浓度的乘积超过该条件下沉淀的溶度积时,离子通过相互碰撞聚集成微小的晶核,溶液中的构晶离子向晶核表面扩散,并沉淀在晶核上,晶核就逐渐长大成沉淀颗粒。
离子形成晶核,再进一步聚集成沉淀颗粒的速度为聚集速率。
在聚集的同时,构晶离子在一定晶格中定向排列的速率为定向速率。
如果聚集速率大,定向速率小,即离子很快地聚集生成沉淀颗粒,却来不及进行晶格排列,则得到非晶形沉淀。
反之,如果定向速率大,聚集速率小,即离子较缓慢地聚集成沉淀颗粒,有足够时间进行晶格排列,则得到晶形沉淀。
其中定向速率主要由沉淀物质本性决定,而聚集速率主要与沉淀条件有关。
7.要获得纯净而易于分离和洗涤的晶形沉淀,需采取些什么措施?为什么?答:欲得到晶形沉淀应采取以下措施:(1)在适当稀的溶液中进行沉淀,以降低相对过饱和度。
(2)在不断搅拌下慢慢地加入稀的沉淀剂,以免局部相对过饱和度太大。
(3)在热溶液中进行沉淀,使溶解度略有增加,相对过饱和度降低。
同时,温度升高,可减少杂质的吸附。
(4)陈化。
陈化就是在沉淀完全后将沉淀和母液一起放置一段时间。
在陈化过程中,小晶体逐渐溶解,大晶体不断长大,最后获得粗大的晶体。
同时,陈化还可以使不完整的晶粒转化为较完整的晶粒,亚稳定的沉淀转化为稳定态的沉淀。
也能使沉淀变得更纯净。
8.什么是均相沉淀法?与一般沉淀法相比,它有何优点?答:均相沉淀法就是通过溶液中发生的化学反应,缓慢而均匀地在溶液中产生沉淀剂,从而使沉淀在整个溶液中均匀地、缓慢地析出。
均匀沉淀法可以获得颗粒较粗,结构紧密,纯净而又易规律的沉淀。
9.某溶液中含SO42-、Mg2+二种离子,欲用重量法测定,试拟定简要方案。
答:在溶液中加入Ba2+生成BaSO4沉淀,过滤,沉淀烘干、灼烧,称重后利用化学因数计算SO42-含量。
滤液中加入(NH4)2HPO4,将Mg沉淀为MgNH4PO4·6H2O,过滤,沉淀经烘干、灼烧,得到称量形式Mg2P2O7。
称重后利用化学因数计算镁含量。
10.重量分析的一般误差来源是什么?怎样减少这些误差?答:一般误差来源有两个,一是沉淀不完全,二是沉淀不纯净。
通常采取同离子效应、盐效应、酸效应、配位效应以及控制体系的温度、溶剂、沉淀颗粒大小和结构等因素来降低沉淀的溶解度,以保证沉淀完全。
同时采用适当的分析程序和沉淀方法、降低易被吸附离子的浓度、选用适当的沉淀条件和沉淀剂、或再沉淀等措施,以获得纯净沉淀。
11.什么是换算因数(或化学因数)?运用化学因数时,应注意什么问题?答:待测组分的摩尔质量与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之比值。
在运用化学因数时,必须给待测组分的摩尔质量和(或)称量形式的摩尔质量乘以适当系数,使分子分母中待测元素的原子数目相等。
12.试述银量法指示剂的作用原理,并与酸碱滴定法比较之。
答:银量法指示剂有三种:用铬酸钾作指示剂称为摩尔法,其作用原理是在含有Cl-的溶液中,以K2CrO4作为指示剂,用硝酸银标准溶液滴定,当定量沉淀后,过量的Ag+即与K2CrO4反应,形成砖红色的Ag2CrO4沉淀,指示终点的到达。
用铁铵矾作指示剂称为佛尔哈德法,其作用原理是在含有Ag+的溶液中,以铁铵矾作指示剂,用NH4SCN 标准溶液滴定,定量反应后,过量的SCN-与铁铵矾中的Fe3+反应生成红色FeSCN2+配合物,指示终点的到达。
用吸附指示剂指示终点的方法称为法扬司法,其作用原理是吸附指示剂是一种有色的有机化合物,它被吸附在带不同电荷的胶体微粒表面后,发生分子结构的变化,从而引起颜色的变化,指示终点的到达。
13.用银量法测定下列试样中Cl-含量时,选用哪种指示剂指示终点较为合适?(l)BaCl2 ;(2)NaCl+Na3P04; (3)FeCl2; (4)NaCl+Na2S04。
答:(1)铬酸钾;(2)铁铵矾;(3)吸附指示剂;(4)铬酸钾;铁铵矾;吸附指示剂14.说明用下述方法进行测定是否会引人误差,如有误差则指出偏高还是偏低?(1)吸取NaCl+H2S04试液后,马上以摩尔法测Cl-;(2)中性溶液中用摩尔法测定Br-;(3)用摩尔法测定pH~8的KI溶液中的I-;(4)用摩尔法测定Cl-,但配制的K2CrO4指示剂溶液浓度过稀;(5)用佛尔哈德法测定Cl-,但没有加硝基苯。
答:(1)偏高.因为在酸性溶液中CrO42-浓度降低,影响Ag2CrO4沉淀形成,终点过迟。
(2)无影响(3)偏低,因为AgI 沉淀强烈地吸附I-,致使终点过早到达。
(4)偏高,因为K2CrO4指示剂溶液浓度过稀,致使终点过迟到达。
(5)偏低,因为没有加入硝基苯,致使AgCl沉淀部分转化为AgSCN沉淀,返滴剂SCN-用量过多。
15.试讨论摩尔法的局限性。
答:摩尔法只能在中性或弱减性(pH ~)溶液中进行,因为在酸性溶液中CrO42-浓度降低,影响Ag2CrO4沉淀形成,终点过迟。
在强碱性溶液中,AgNO3会生成Ag2O沉淀。
此外,摩尔法只能用来测定Cl-、Br-等,却不能用NaCl直接滴定Ag+.16.为什么用佛尔哈德法测定Cl-时,引入误差的概率比测定Br-或I-时大?答:因为AgCl的溶解度大于AgSCN,而AgBr和AgI的溶解度较小,所以用佛尔哈德法测定Cl-时,引入误差的概率比测定Br-或I-时大。
17.为了使终点颜色变化明显,使用吸附指示剂应注意哪些问题?答:(1)由于吸附指示剂的颜色变化发生在沉淀微粒表面上,因此应尽可能使卤化银沉淀呈胶体状态,具有较大的表面积。
(2)常用的吸附指示剂大多是有机弱酸,而起指示作用的是他们的阴离子,因此在使用吸附指示剂时,要注意调节溶液pH值。
(3)卤化银沉淀对光敏感,遇光易分解析出金属银,使沉淀很快转变为灰黑色,影响终点观察,因此在滴定过程中应避免强光照射。
(4)胶体微粒对指示剂离子的吸附能力,应略小于对待测离子的吸附能力,否则指示剂将在化学计量点前变色,但如果吸附能力太差,终点时变色也不敏锐。
(5)溶液中被滴定离子的浓度不能太低,因为浓度太低时沉淀很少,观察终点比较困难。
18.试简要讨论重量分析和滴定分析两类化学分析方法的优缺点。
答:重量分析法和滴定分析法都适用于常量分析(被测组分含量大于1%)。
重量分析法优点:(1)无需与标准样品或基准物质进行比较,因为该法直接用天平称量而获得分析结果。
(2)对于高含量组分的测定,准确度较高。
缺点:(1)操作较繁,费时较多,不适于生产中的控制分析。
(2)对低含量组分的测定误差较大。
滴定分析法优点:操作简便,省时快速,准确度也较高,所用仪器简单,应用范围较广。
缺点:需要指示剂和基准物质。
习题1.下列情况,有无沉淀生成?(1)·L-l Ca(NO3)2溶液与·L-l NH4HF2溶液以等体积相混合;(2)·L-l MgCl2溶液与·L-l NH3-lmol·L-l NH4Cl 溶液以等体积相混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