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容中医科临床操作规程
医疗美容中医科工作制度(3篇)

第1篇一、总则第一条为加强医疗美容中医科的管理,提高医疗美容中医科的服务质量,保障患者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医药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结合我科实际情况,制定本制度。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医疗美容中医科全体工作人员,包括医师、护士、医技人员等。
第三条医疗美容中医科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以患者为中心,全心全意为患者服务;(二)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三)坚持以中医理论为指导,运用中医特色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四)注重人才培养,提高医疗美容中医科整体水平。
二、工作职责第四条医师职责:(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医院规章制度,遵守职业道德,恪守医疗职业道德规范;(二)负责医疗美容中医科的诊疗工作,对患者的病情进行全面评估,制定合理的治疗方案;(三)掌握中医理论、中医诊断、中医治疗等基本技能,具备较高的中医临床水平;(四)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五)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第五条护士职责:(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医院规章制度,遵守职业道德,恪守医疗职业道德规范;(二)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确保患者安全;(三)协助医师进行诊疗工作,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记录;(四)对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提高患者的健康意识;(五)积极参加护理学术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护理水平。
第六条医技人员职责:(一)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行业规范和医院规章制度,遵守职业道德,恪守医疗职业道德规范;(二)负责医疗美容中医科的辅助检查、治疗等工作,确保检查、治疗质量;(三)协助医师进行诊疗工作,做好患者的病情观察和护理记录;(四)积极参加学术交流,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水平。
三、诊疗工作第七条诊疗工作应遵循以下原则:(一)明确诊断,合理治疗;(二)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体化治疗方案;(三)遵循中医理论,运用中医特色技术,提高治疗效果;(四)注重患者心理健康,提供心理支持。
医学美容操作技术规定

医学美容操作技术规定
目的
本文档旨在规范医学美容操作技术,确保操作的安全性和质量,保护患者的利益。
操作技术要求
1. 医学美容操作技术人员应具备相关医学美容专业知识和技能,持有相关资格证书。
2. 在进行医学美容操作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病史、过敏史以
及相关健康情况。
3. 操作前应与患者进行充分的沟通,明确患者的期望和需求。
4. 选择适当的医疗设备和材料,确保其质量和安全性。
5. 操作过程中应遵循医学伦理和专业道德,保护患者的隐私和
权益。
6. 操作人员应具备良好的操作技术和手术经验,确保操作的准
确性和效果。
7. 操作后应对患者进行适当的护理和随访,及时处理可能出现
的并发症或不良反应。
8. 操作人员应持续研究和更新医学美容操作技术,不断提升自
身的专业水平。
监管和责任
1. 医学美容操作应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相关规定,接受相关部
门的监督和管理。
2.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学美容操作的规范管理制度,确保操作的
合法性和规范性。
3. 医疗机构应定期进行医学美容操作技术的培训和考核,确保
操作人员的专业能力。
4. 医疗机构应建立医学美容操作的风险管理和事故报告制度,
及时处理可能出现的意外情况。
5. 医学美容操作人员应严格遵守相关规定和操作要求,对操作
过程和结果负责。
结论
医学美容操作技术规定的制定和执行对于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
益具有重要意义。
医学美容操作人员应严格按照规定要求进行操作,不断提升专业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医学美容服务。
医院中医美容科规章制度

医院中医美容科规章制度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院中医美容科的管理与服务,保障患者的权益,提高中医美容服务质量,制定本规章制度。
第二条医院中医美容科是指在医院内设立的以中医美容为特色的科室,主要开展中医美容相关的医疗服务。
第三条医院中医美容科遵循中医理论,结合现代美容技术,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的美容治疗。
第四条医院中医美容科的服务对象为有美容需求的患者,服务范围包括面部、身体、头发等各个方面的美容治疗。
第二章服务规范第五条医院中医美容科提供的服务应当符合相关法律法规和行业标准,保证服务质量和安全。
第六条医院中医美容科相关工作人员应当尊重患者权益,保护患者隐私,保密患者信息。
第七条医院中医美容科应当做好患者安全风险评估,对患者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了解患者的健康状况和过敏情况。
第八条医院中医美容科应当加强对患者的术前术后指导,提供全面的治疗计划和护理方案。
第九条医院中医美容科应当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定期组织内部培训和外部培训,提升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第十条医院中医美容科应当建立患者投诉处理机制,及时受理和处理患者投诉,保障患者合法权益。
第三章经营管理第十一条医院中医美容科应当遵循规范的操作流程,严格执行操作规程,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
第十二条医院中医美容科应当合理配置设备和药品,确保治疗的质量和效果。
第十三条医院中医美容科应当落实质量追溯制度,记录治疗过程和结果,保留患者档案,便于查询和追溯。
第十四条医院中医美容科应当定期开展医疗质量检查和评估,及时发现问题并改进。
第十五条医院中医美容科应当加强对医疗器械的管理,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和安全使用。
第十六条医院中医美容科应当建立完善的医疗废物处理制度,确保医疗废物的安全处理和处置。
第四章人员管理第十七条医院中医美容科的医务人员应当具备相关专业资格和医疗执业证书。
第十八条医院中医美容科的医务人员应当遵守相关职业道德规范,保证医疗服务的权威性和可靠性。
第十九条医院中医美容科的医务人员应当继续学习和提升,不断完善专业知识和技能。
中医美容科的工作制度

中医美容科工作制度一、总则中医美容科作为我院的重点专科,秉承着“以人为本,以患者为中心”的服务理念,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结合现代光电技术,为患者提供优质的中医美容服务。
为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制定本工作制度。
二、岗位职责1. 科主任职责:负责中医美容科的全面工作,组织实施各项规章制度,协调科室内部及与其他科室的关系,保证医疗服务质量。
2. 医生职责:负责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参与科研、教学活动,不断提高业务水平。
3. 护士职责:负责患者的护理工作,严格执行医嘱,保证患者安全,参与科室管理。
4. 技术人员职责:负责设备的操作和维护,保证设备正常运行,参与科研、教学活动。
5. 行政人员职责:负责科室的行政管理,包括人力资源、财务、物资管理等,为临床工作提供保障。
三、诊疗规范1. 接诊:医生、护士应以热情、礼貌的态度迎接患者,耐心倾听患者诉求,进行全面检查,确保诊断准确。
2. 治疗:根据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技术,结合现代光电技术,为患者提供最佳治疗方案。
3. 用药:遵循中医药理论,合理运用中药、食疗、针灸、推拿等治疗方法,确保患者安全。
4. 护理:严格执行护理操作规程,关注患者生理、心理需求,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5. 随访:对治疗后的患者进行定期随访,了解患者病情变化,评估治疗效果,调整治疗方案。
四、培训与学术交流1. 定期组织业务培训,提高科室人员的业务水平,开展新技术、新项目。
2. 鼓励科室人员参加国内外学术交流,引进先进技术,促进学科发展。
3. 开展中医药美容知识普及,提高公众对中医药美容的认识。
五、科研与教学1. 积极开展科研工作,申请科研项目,提高科室的学术地位。
2. 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中医药美容人才,传承中医药美容文化。
3. 与相关科室合作,开展多学科联合研究,促进学科交叉融合。
六、科室管理1. 严格执行各项规章制度,确保科室工作有序进行。
2. 加强科室内部沟通,提高团队协作能力。
医疗美容技术操作规范

近年来,人们常说:"美容医疗技术操作亟待规范"。
直接受卫生部医政司的委托,在中华医学会领导下,为卫生部起草《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及其配套文件而着手组编的《医疗美容技术操作规程》,先后十三次易稿,五次征询国内本学科专家及相关学科专家意见,力求集思广益,精益求精。
后经卫生部医政司和中华医学会进一步研究决定,将其列为《临床技术操作规范-美容医学》,现已圆满完成。
一、规范的指导思想制定该《规范》分册的目的是:规范全国美容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程,提高其技术实施的质量;同时为评价美容医学临床技术实施的质量和处理医疗美容事故和纠纷提供依据。
何谓美容医学临床技术操作?《规范》分册明确地认为:美容医学临床技术操作是以医学美学和美容心理学为指导,运用药物、手术、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侵入性的医学手段和方法,对人的容貌及各部位的形态加以修复和再塑,以达到维护人体健美为目的的一类医学技术。
鉴于美容医学整体学科的复杂性,美容医学临床技术操作的项目分属于美容医学的各个分支领域。
本《规范》将美容医学整体学科的技术操作内容清理为横向的和纵列的两类:横向的技术操作为医学审美技能和美容医学心理学诊断和辅导技术;纵列的技术操作分为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美容中医科和美容医疗技术五个部分。
关于医学审美技能和美容医学心理学诊断与辅导技术,除在"开篇"中加以原则叙述外,也在这五个部分的各项技术操作程序中分别进行了具体的规范。
本《规范》体现了以下三大专业特点:1、美容医学学科内涵的专业技能特点。
主要是"三大技能":临床操作技能、医学审美技能、美容医学心理诊断与辅导技能。
这是医学服务模式由单纯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社会-心理-生物医学模式的具体体现。
2、美容医学学科的前瞻性特点。
其前瞻性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1)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2)医学高新技术的发展:(3)21世纪社会人群的审美需求;(4)培养新代美容医学专业全才技术人才的需要。
美容中医科临床操作规程

美容中医科临床操作规程中医美容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运用中医独特的诊疗方法和技术手段,预防、诊断、治疗美容及相关病症的一门临床学科。
为了规范中医美容的临床操作,保证其安全有效地实施,制定了以下操作规程:一、望诊操作规程:1.在充分做好消毒工作后,应让患者站在光线明亮的地方。
通过观察患者面色、眼睛、鼻、口、耳、舌等部位,来判断气血运行状况、津液情况、脏腑功能等。
2.观察面部的色泽、纹理、斑点、毛发、皱纹等情况,分析面部气血充盈情况、皮肤老化程度等。
3.通过观察眼睛的神态、光亮度、阴影等来判断肝肾功能、气血虚实等状况。
4.观察耳部表面情况,包括耳垂色泽、纹理、耳轮的阳、阴堂等,分析肝肾功能、血液循环情况等。
5.观察鼻部的形态、皮肤状态以及鼻孔、鼻梁、鼻尖等部位的颜色、纹理等,判断鼻部的气血运行状况、气虚、血瘀等情况。
6.观察口唇的色泽、湿润度以及舌质、舌苔、舌体等情况,判断脾胃功能、气血状况、津液情况等。
二、闻诊操作规程:1.让患者闭目,用中医感官观察法闻诊患者口气、汗气等情况,判断患者的脾胃消化功能、津液情况、血液运行状况等。
2.用鼻子闻患者周身气味,判断患者的气血状况、肺阳虚寒、气滞血瘀等情况。
三、问诊操作规程:1.虚证辨证时,应询问患者的精神状况、睡眠情况、饮食情况、便泌情况等,了解患者真实的身体状况。
2.实证辨证时,应询问患者的疼痛性质、发作规律、疼痛部位等细节,分析疼痛的原因及病情轻重。
3.根据患者的回答,综合其他各项诊察结果,进行辨证论治。
4.询问患者的治疗史,包括中医治疗情况、西医治疗情况等,了解患者的治疗经历和效果。
四、切诊操作规程:1.结合望闻问诊的结果,用手指按压患者的相关穴位、腧穴、络穴等,以判断患者气血运行状况、经络通畅情况等。
2.注意穴位的选取、按压的力度和时间,根据患者的病情和体质调整操作方法,以确保治疗效果和安全性。
中医美容临床操作规程的制定,有助于美容中医的临床实践更加规范和科学化。
医院美容科管理规章制度(四篇)

医院美容科管理规章制度1.早8:30整形科及皮肤科各安排一名工作人员到岗,清洁(台面、铺面)及工作场所的卫生、各种器械及房间的消毒,检测仪器,水、电是否正常,及进行仪器的预热等,充分做好各项前期准备工作。
2.8:50全体人员仪容整齐,各科室开晨会,整形科若有留观病人,手术医生和主任先查房,观察术后的一切情况,及时给予治疗后,再开晨会。
晨会内容由医生助理做会议记录,并将当天的工作有具体的安排和布属汇总报于副院长或院长。
3.9:00所有工作人员进入各自工作岗位,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来迎接求美者,并且在全程服务工作当中始终坚持温馨服务。
4.导医分诊要按照顾客的需求准确进行分诊到相关科室,若同时需要几个科室共同会诊时,则请相关科室的主任进行会诊,给出治疗方案。
5.10:00上晚班的人员准时打卡上班,仪容整齐,迅速进入工作岗位。
6.中午吃饭时间____分钟,吃饭前后要告知主管领导,各项工作交接清楚。
7.下午5:30上早班的人员下班,交接工作打卡。
8.下午6:00正常班工作人员下班,交接工作打卡。
9.交接工作时应严格按照交接班制度,交接清顾客的一切情况,如液体情况,何种治疗及治疗时间,注意事项等10.下午7:00晚班工作人员治疗完最后一位求美者后,清理台面、铺面,关水、电、仪器等设施,特别是电暖气,锁好门窗,打卡下班。
11.下午____点之前来的顾客必须接待,到____点之后晚班人员才可以换衣,打卡下班。
12.各个科室的病历档案由医生助理及时完善、整理交导医存档、备案,当天的档案最迟在第二天必须入档。
13.每月早、晚班人员表及各科室调休表,报医务部备案。
14.科室的各种器械及房间的消毒工作、日常清洁工作和床单被套的换洗由科室责任护士负责、医务部监督。
消毒要有记录并由实施人签字。
15.上班期间不得有吃早点、聚众喧哗,服务态度冷漠等有损公司形象的现象发生。
1、早上9:00上班后,以饱满的精神状态投入工作;中午休息____个小时,____点准时上班。
中医护理常规 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
一、患者接待与评估
1. 患者接待:诊所接待人员应礼貌、热情地接待患者,指引患者到指定区域候诊。
2. 患者评估:护士应详细询问患者病史、症状等信息,进行初步评估。
二、中医护理常规操作
1. 脉诊:护士应掌握良好的脉诊技术,准确把握患者的脉搏情况。
2. 舌诊:护士应详细观察患者的舌苔、舌质、舌形等情况,并作出相应记录。
3. 中药熬制:护士应掌握中药熬制的技术,遵守熬制规程,保证药材煎煮的质量。
4. 推拿理疗:护士应掌握推拿技术,对需要推拿治疗的患者进行正确的操作。
5. 针灸操作:护士应具备基本的针灸知识和技能,进行正确的针灸操作。
三、护理记录与卫生管理
1. 护理记录:护士应对患者的脉诊、舌诊、用药、病情变化等情况进行详细记录,确保信息完整、准确。
2. 病区卫生:护士应定期对病房进行卫生清洁,保持良好的卫生环境。
3. 消毒操作:护士应按照规定的消毒程序对器械、设备进行定
期消毒,保证使用安全。
四、医患沟通与心理护理
1. 患者教育:护士应对患者进行中医护理知识的讲解,引导患者正确对待治疗。
2. 患者安慰:护士应在治疗过程中给予患者关怀和安慰,帮助患者调整心态。
以上即是《中医护理常规技术操作规程》,护士在中医护理工作中应严格按照规程操作,保证工作的质量和患者的安全。
卫生部关于印发《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

卫生部关于印发《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的通知卫医发[2002]103号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卫生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卫生局:根据《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我部对《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卫医发[1994]第30号)中美容医院、医疗美容门诊部、医疗美容诊所的基本标准进行了修订,并制定了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
现将《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在执行过程中发现的问题,请及时反馈我部。
本标准字印发之日起施行。
凡与本标准不一致的规定一律以本标准为准。
I二○○二年四月十六日附件:美容医疗机构、医疗美容科(室)基本标准(试行)美容医疗机构美容医院一、床位和牙椅住院床位总数20张以上,美容治疗床12张以上,牙科综合治疗椅4台以上。
二、科室设置(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美容咨询设计室、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美容中医科、美容治疗室、麻醉科。
(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技工室、消毒供应室、病案资料室。
三、人员(一)每床(椅)至少配备 1.03名相关专业卫生技术人员。
(二)每床(椅)至少配备0.4名护士。
(三)至少有6名具有相关专业副主任医师资格以上的主诊医师和至少2名主管护师资格以上的护士。
(四)每科至少有1名本专业的具有主治医师资格以上的主诊医师。
四、医疗用房(一)每病床建筑面积不少于60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三)每牙科综合治疗椅建筑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诊室每牙科治疗椅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四)每美容治疗床建筑面积不少于20平方米,每美容治疗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6平方米。
五、设备(一)基本设备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自动血压监测仪、电动吸引器、体外除颤器、麻醉机、吸脂机、无影灯、紫外线消毒灯、高压蒸汽灭菌设备、器械柜、美容外科手术相应的手术器械、X光机及暗室成套设备、喷砂洁牙器、光固化治疗机、正颌外科器械、X光牙片机、银汞搅拌机、技工设备、口腔全景X光机、牙科必备的消毒设备、电凝器、激光机、电子治疗机、皮肤磨削机、离子喷雾器、文眉机、皮肤测试仪、超声波美容治疗机、多功能健胸治疗机、恒温培养箱、电冰箱、洗衣机、消毒柜、检验科需要的配套设备及具有上网功能的计算机(二)病房每床单元设备,与二级综合医院相同。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砭术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砭术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ian-Stone Technique 2010-12-23发布2011-01-11实施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前言养生保健是指在中医药理论指导下,通过各种调摄保养的方法,增强人的体质,提高人体正气对外界环境的适应能力和抗病能力,使机体的生命活动处于阴阳和谐、身心健康的最佳状态。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砭术临床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养生保健规范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编写委员会,组成如下:名誉主任马建中,主任委员许志仁,副主任委员桑滨生、李俊德、曹正逵、孙涛,总审定张伯礼,总主编孙涛,副总主编朱嵘、刘平、樊新荣,编委(按姓氏笔画排序)马建中、孙德仁、孙建华、孙涛、朱嵘、许志仁、李俊德、刘平、张伯礼、张维波、忻伟、杨晓航、庞军、贺新怀、桑滨生、徐陆周、曹正逵、彭锦、雷龙鸣、樊新荣。
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
2009年5月,中和亚健康服务中心组织召开《规范》编撰论证会,同时对编写内容进行了分工并提出具体要求。
《规范》由中医养生保健技术领域权威专家编写。
每一具体技术规范以权威专家为核心形成编写团队,并广泛听取相关学科专家意见,集体讨论后确定。
皮肤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

皮肤科诊疗常规及技术操作规程1. 引言本文档旨在提供关于皮肤科诊疗的常规和技术操作规程。
皮肤科是一门专注于皮肤疾病的医学领域,为了确保我们提供高质量且安全有效的诊疗服务,本文档将指导临床人员的日常操作和流程。
2. 诊疗常规2.1 临床评估- 患者接诊前,临床医生应进行全面的皮肤评估,包括观察皮肤病变和症状、询问病史和家族史等。
- 根据临床评估结果,医生应制定相应的诊疗方案,并向患者解释诊断结果和治疗计划。
2.2 实验室检查- 在某些情况下,可能需要进行实验室检查以帮助确定诊断或指导治疗。
具体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应根据患者的病情和需要进行决定。
2.3 特殊处理- 对于某些病情,可能需要进行特殊处理或特殊技术操作,如切除肿瘤、激光治疗、光动力疗法等。
这些操作应由专业的皮肤科医生或经过相关培训的人员执行。
3. 技术操作规程3.1 皮肤活检- 皮肤活检是一种常用的技术操作,用于确定皮肤病的病理类型和确诊。
在进行皮肤活检前,医生应充分告知患者相关风险和注意事项,并取得患者的知情同意。
- 皮肤活检需要使用适当的麻醉和消毒方法,并按照规范的操作程序进行。
活检标本应被妥善保存并送往病理科进行分析和诊断。
3.2 皮肤病治疗- 皮肤病治疗可以包括药物治疗、物理治疗和手术治疗等。
治疗方案应根据患者的具体病情和需求进行定制,同时医生应向患者解释治疗目标、用药方法和可能的副作用等。
- 在进行外用药物治疗时,医生应指导患者正确使用药物,并告知使用注意事项和可能的不良反应。
4. 医疗安全与质量控制4.1 感染控制- 皮肤科诊疗涉及直接接触患者的操作,医生和护士在诊疗过程中应严格遵守感染控制的相关规定和操作,包括正确佩戴手套、洗手和消毒等。
4.2 医疗废物处理- 医疗废物应按照相关规定进行分类、收集和处理,以确保环境卫生和防止交叉感染。
4.3 质量控制和质量评估- 临床人员应积极参与质量控制活动,包括定期参加培训、规范操作程序、记录和分析医疗错误和意外事件等。
医院美容科管理规章制度(6篇)

医院美容科管理规章制度一、床位和牙椅住院床位总数____张以上,美容治疗床____张以上,牙科综合治疗椅____台以上。
二、科室设置(一)临床科室:至少设有美容咨询设计室、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美容中医科、美容治疗室、麻醉科。
(二)医技科室:至少设有药剂科、检验科、放射科、手术室、技工室、消毒供应室、病案资料室。
三、人员(一)每床(椅)至少配备____名相关专业卫生技术人员。
(二)每床(椅)至少配备____名护士。
(三)至少有____名具有相关专业副主任医师资格以上的主诊医师和至少____名主管护师资格以上的护士。
(四)每科至少有____名本专业的具有主治医师资格以上的主诊医师。
四、医疗用房(一)每病床建筑面积不少于____平方米。
(二)病房每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____平方米。
(三)每牙科综合治疗椅建筑面积不少于____平方米,诊室每牙科治疗椅净使用面积不少于____平方米。
(四)每美容治疗床建筑面积不少于____平方米,每美容治疗床净使用面积不少于____平方米。
五、设备(一)基本设备呼吸机心电监护仪自动血压监测仪电动吸引器体外除颤器麻醉机吸脂机无影灯紫外线消毒灯高压蒸气灭菌设备器械柜美容外科手术相应的手术器械____光机及暗室成套设备喷砂洁牙器光固化治疗机正颌外科器械____光牙片机银汞搅拌机技工设备口腔全景____光机牙科必备的消毒设备电凝器激光机电子治疗机皮肤磨削机离子喷雾器文眉机皮肤测试仪超声波美容治疗机多功能健胸治疗机恒温培养箱电冰箱洗衣机消毒柜检验科需要的配套设备及具有上网功能的计算机(二)病房每床单元设备,与二级综合医院相同。
(三)具有与开展的诊疗科目相应的其他设备。
六、制定各项规章制度、人员岗位责任制;有国家制定或认可的医疗美容技术操作规范、医院感染管理规范、消毒技术规范,并成册可用。
七、注册资金到位,并保证医院的运营。
医疗美容门诊部一、床位至少设有美容治疗床____张,手术床位____台,牙科综合治疗椅____张,观察床位____张。
1《美容皮肤科学》专业核心课程课程标准

《美容皮肤科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美容皮肤科学适用专业:中医康复保健(中医美容方向)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美容皮肤科学》是中医康复保健美容方向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其课程性质是理论与技术结合的应用类专业课。
本课程旨在培养学生美容皮肤科学理论与技术操作的应用能力,课程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强的特点,是中医美容专业学生的重点及特色课程。
(二)课程设计思路分析职业岗位(群),进行课程定位;校企合作开展工作过程分析,以实际工作流程及职业素质要求确定课程教学内容;依据美容项目流程及典型工作任务中的重要性和难易度排序,结合学生特点、老师特点及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等教学资源,选择教学载体和序化教学内容;校企共研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建立学校、社会、行业、企业相结合的新的课程质量评价体系。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使学生掌握美容皮肤科学工作具备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增强学生对企业实践、工作的适应能力;增强学生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提高职业素养;尽快地适应企业需求、适应就业岗位的要求和提供学生持续发展的需要。
达到“培养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科学的创新精神和熟练技能的应用型美容人才”的目标。
(二)具体目标1、知识目标:(1)掌握皮肤性病学基础理论和重点疾病。
(2)做到理论联系实际,并能应用于临床。
(3)在临床实习过程中不断进行积累,并与已经学到的皮肤性病学理论知识互相结合。
2、职业技能目标:掌握常用美容皮肤科学技术的操作,针对不同个体进行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实施。
3、职业素养目标:树立良好的自我形象,具备高尚的服务意识,通过对不同患者的心理分析,结合美容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培养学生的职业素质与道德修养。
三、课程内容与要求南宁市卫生学校课程标准四、实施建议1.教材编写(1)根据本课程标准要求编写教材,教材应充分体现任务引领,实践导向课程的设计思想。
(2)教材应将本专业的职业活动,分解成若干典型的工作任务,按完成工作任务的需要和岗位操作规程,通过典型工作任务,引入必须的理论知识,增加实践实操内容,加强理论在实践过程中的应用。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 穴位贴敷

附件ZYYXH/T176-2010 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Technical specification of health preservation and preven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II)—Acupuncture point application、目录引言 (1)1 范围 (8)2 术语和定义 (8)3 指导原则 (8)4 准备工作 (9)4.1药物选择 (9)4.2赋型剂的选择 (10)4.3剂型的选择 (12)5 操作方法 (14)5.1穴位选择 (14)5.2贴敷方法 (14)5.3贴敷时间 (15)6 注意事项 (16)7 禁忌症 (16)8 施术后可能出现的异常情况及处理措施 (16)引言《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穴位贴敷》(以下简称《规范》)是我国用于指导和规范传统中医穴位贴敷在养生保健中应用操作的规范性文件。
编写和颁布本《规范》的目的在于为目前众多的保健医师与保健技师提供技术操作规程,使日趋盛行的中医穴位贴敷更加规范化、更具安全性,从而使之更好地为广大民众的健康服务。
《规范》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医政司立项的养生保健规范项目之一,于2008年12月正式立项。
2009年1月,中华中医药学会亚健康分会在北京成立《中医养生保健技术操作规范(II)》编写委员会,组成如下:名誉主任马建中,主任委员许志仁,副主任委员桑滨生、李俊德、曹正逵、孙涛,总审定张伯礼,总主编孙涛,副总主编朱嵘、刘平、樊新荣,编委 (按姓氏笔画排序)马建中、孙德仁、孙建华、孙涛、朱嵘、许志仁、李俊德、刘平、张伯礼、张维波、忻伟、杨晓航、庞军、贺新怀、桑滨生、徐陆周、曹正逵、彭锦、雷龙鸣、樊新荣。
编写委员会设计论证了《规范》整体框架,首先组织编撰《膏方》部分作为样稿,并对编写体例、内容、时间安排和编写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2009年4月,《膏方》初稿完成并提请邓铁涛、余瀛鳌、颜德馨等著名中医专家审定。
美容中医科工作制度文库

美容中医科工作制度文库一、总则第一条美容中医科工作制度是为了规范美容中医科的工作流程,提高医疗服务质量,保障患者安全,依据国家有关法律法规和医疗机构管理要求,结合我院实际情况而制定。
第二条本制度适用于我院美容中医科全体医务人员及工作人员。
第三条我院美容中医科坚持以患者为中心,秉承医者仁心、精益求精的医疗理念,不断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患者提供安全、有效、便捷的医疗服务。
二、美容中医科工作职责第四条美容中医科主任职责:1. 负责科室全面工作,组织、协调、管理科室日常工作。
2. 严格执行国家法律法规和医院规章制度,保障患者权益。
3. 组织科室人员学习业务知识,提高医疗技术水平。
4. 负责科室人员培训、考核、奖惩等工作。
5. 定期对科室工作进行总结、分析,提出改进措施。
第五条美容中医科医生职责:1. 负责患者的诊断、治疗和疗效评估。
2. 严格执行诊疗规范,合理使用中医美容技术。
3. 认真书写病历,做好病情记录,确保医疗安全。
4. 参与科室科研、教学、学术交流等活动。
第六条美容中医科护士职责:1. 负责患者的接待、登记、宣教等工作。
2. 配合医生进行治疗,确保治疗顺利进行。
3. 观察患者病情变化,及时报告医生并处理。
4. 做好科室物品管理、消毒隔离等工作。
第七条美容中医科其他工作人员职责:1. 负责科室行政、后勤等工作。
2. 配合科室开展各项工作,确保科室正常运行。
3. 参与科室培训、考核、奖惩等工作。
三、美容中医科工作流程第八条挂号与预约:1. 患者需提前预约或现场挂号。
2. 挂号处负责核实患者信息,发放挂号单。
3. 患者根据挂号单指定时间就诊。
第九条接待与登记:1. 护士接待患者,进行简要询问,了解患者需求。
2. 患者填写登记表格,包括基本信息、就诊原因等。
3. 护士为患者安排就诊顺序,通知患者等待。
第十条就诊与治疗:1. 医生根据患者病情,制定治疗方案。
2. 医生向患者解释治疗过程、注意事项等。
3. 患者同意治疗后,护士安排患者进行治疗。
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

卫生部令第19号颁布日期:20020122实施日期:20020501颁布单位:卫生部二OO九年二月十三日修订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办法第一章总则第一条为规范医疗美容服务,促进医疗美容事业的健康发展,维护就医者的合法权益,依据《执业医师法》、《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护士管理办法》《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所称医疗美容,是指运用手术、药物、医疗器械以及其他具有创伤性或者侵入性的医学技术方法对人的容貌和人体各部位形态进行的修复与再塑。
本办法所称美容医疗机构,是指以开展医疗美容诊疗业务为主的医疗机构。
本办法所称主诊医师是指具备本办法第十一条规定条件,负责实施医疗美容项目的执业医师。
医疗美容科为一级诊疗科目,美容外科、美容牙科、美容皮肤科和美容中医科为二级诊疗科目。
根据医疗美容项目的技术难度、可能发生的医疗风险程度,对医疗美容项目实行分级准入管理。
《医疗美容项目分级管理目录》由卫生部另行制定。
第三条凡开展医疗美容服务的机构和个人必须遵守本办法。
第四条卫生部(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主管全国医疗美容服务管理工作。
县级以上地方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含中医药行政管理部门,下同)负责本行政区域内医疗美容服务监督管理工作。
第二章机构设置、登记第五条申请举办美容医疗机构或医疗机构设置医疗美容科室必须同时具备下列条件:(一)具有承担民事责任的能力;(二)有明确的医疗美容诊疗服务范围;(三)符合《医疗机构基本标准(试行)》;(四)省级以上人民政府卫生行政部门规定的其他条件。
第六条申请举办美容医疗机构的单位或者个人,应按照本办法以及《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和《医疗机构管理条例实施细则》的有关规定办理设置审批和登记注册手续。
卫生行政部门自收到合格申办材料之日起30日内作出批准或不予批准的决定,并书面答复申办者。
第七条卫生行政部门应在核发美容医疗机构《设置医疗机构批准书》和《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的同时,向上一级卫生行政部门备案。
上级卫生行政部门对下级卫生行政部门违规作出的审批决定应自发现之日起30日内予以纠正或撤销。
美容院的操作规程

美容院的操作规程1. 前言美容院作为提供美容服务的专业场所,为了确保顾客的安全和满意度,需要制定详细的操作规程。
本文将介绍美容院的操作规程,包括顾客接待、卫生与环境管理、美容服务过程等方面的规定。
2. 顾客接待2.1 预约与登记顾客可以通过电话或线上平台预约美容服务。
在接待顾客时,美容师应核实预约信息,包括顾客姓名、服务项目、时间等,并进行登记以备查档使用。
2.2 顾客询问与建议美容院应设立顾客咨询专区,提供咨询窗口或电话,并确保专业美容师随时解答顾客的疑问。
同时,美容院鼓励顾客提供宝贵的建议和意见,以持续改进服务质量。
3. 卫生与环境管理3.1 设施与设备消毒美容院应定期对工作环境、设施和设备进行消毒。
消毒频率应遵循相关卫生标准,确保工作环境和设备的卫生安全。
3.2 保持空气流通美容院应保持室内空气流通,设备和设施必须配备通风设施,并保持定期清洁,以确保空气的新鲜和洁净。
必要时可使用空气净化器等设备。
4. 美容服务过程4.1 皮肤测试与评估在进行任何美容服务之前,美容师需先对顾客的皮肤进行测试与评估。
测试涉及顾客对某些化妆品成分的过敏反应以及皮肤类型的判断等。
4.2 保洁操作美容师在进行美容服务前应先向顾客介绍服务流程,并进行相应的准备操作,如个人卫生清洁和佩戴手套等。
确保操作区域干净整洁,尽量减少细菌交叉感染的风险。
4.3 美容师技术操作美容师需按照顾客的需求进行相应的美容服务。
在操作过程中,需确保用品的清洁与消毒,并严格控制使用量。
同时,美容师需熟练掌握技术操作,并与顾客保持良好的沟通。
4.4 事后关怀与建议美容师在完成美容服务后,应向顾客提供事后护理建议,并为顾客提供护肤品推荐或购买建议。
同时,鼓励顾客及时反馈使用感受,以便对服务进行改进。
5. 应急措施美容院应建立健全的应急预案,针对突发情况进行应急处置。
员工应接受相关应急培训,掌握基本的急救知识和技能,以确保在紧急情况下员工和顾客的安全。
《美容应用药物学》课程标准

《美容应用药物学》课程标准课程名称:美容应用药物学适用专业:医疗美容技术专业一、课程概述(一)课程性质本课程是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核心课程之一。
通过本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掌握中药的基本理论和常用美容中药的性能、功效、应用等理论知识及技能,为学习美容方剂学及中医美容治疗技术各专业课奠定基础。
学习本课程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要求如下:1.掌握“中药”、“本草”、“中药学”的含义,性味、归经、升降浮沉、毒性、炮制目的、配伍关系、用药禁忌等中药学基本理论知识。
熟悉本学科的发展概况、主要的炮制方法、用量、用法。
了解中药的起源、产地、采集及其它炮制方法。
2.掌握89种常用美容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某些特殊的炮制意义、用量、用法及使用注意。
熟悉50种常用药物的分类、功效和主要应用、某些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
了解18种常用药物的功效、特殊用法及使用注意事项。
余药仅作参考,学生以课外自学为主。
3.具备识别常用美容中药饮片的一般知识。
(二)课程设计思路本书针对医疗美容技术专业的临床特点,编写内容科学实用,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既有美容中药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更强调了基本技能和实际操作。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89种常用美容中药的分类、药性特点、功效、主治、配伍(指基本配伍规律和特殊意义者)及某些特殊方法;了解其来源(指同一药味因品种来源不同而效用有异者)等有关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
二、课程目标(一)总目标: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会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认识和理解与人体有关的各种生命现象和生命活动的规律,使学生具有科学思维的自觉意识和能力,学会正常生命指标的特征和检查方法,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精神和实践能力;在掌握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及操作技能的基础上,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科学作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创新精神、职业道德和爱国主义情操。
中医美容科岗位职责

中医美容科岗位职责中医美容科是医院中的一个特殊科室,主要负责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美容技术,对患者进行美容治疗和护理。
中医美容科的医生需要具备扎实的中医学知识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能够根据患者的需求和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实施中医美容技术,提升患者的外貌美和内在健康。
一、接诊和咨询中医美容科医生首先需要接待患者,了解他们的需求和病史。
医生需要与患者进行详细的沟通,了解他们的美容目标和期望,并对其进行综合评估。
医生要耐心解答患者的疑问,向他们介绍中医美容的原理和技术,帮助患者做出正确的决策。
二、制定治疗方案根据患者的需求和身体情况,中医美容科医生需要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
医生会综合运用中医学理论和中医美容技术,结合患者的病史、体质、年龄等因素,制定出最适合患者的治疗方案。
同时,医生还需要告知患者治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和可能的风险。
三、实施中医美容技术中医美容科医生需要熟练掌握各种中医美容技术,如针灸、拔罐、中药敷贴等。
医生需要根据治疗方案,选择合适的技术和方法,对患者进行治疗。
在治疗过程中,医生需要严格按照操作规程,确保治疗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医生还需要根据患者的反应和疗效,及时调整治疗方案,保证治疗效果的达到。
四、指导患者护理中医美容科医生还需要对患者进行护理指导,帮助患者在治疗后正确护理自己的皮肤和身体。
医生会向患者介绍中医护肤品的使用方法和注意事项,教授患者正确的按摩和保健方法,帮助患者保持良好的身体状态和外貌美。
五、记录和评估中医美容科医生需要详细记录每位患者的病历和治疗过程,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史、治疗方案、治疗过程和疗效评估等。
医生需要及时更新患者的病历,保证病历的完整和准确。
医生还需要对患者的治疗效果进行评估,根据患者的反馈和疗效,调整治疗方案,提高治疗效果。
六、学术研究和继续教育中医美容科医生需要积极参与学术研究和继续教育,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技术能力。
医生需要关注中医美容领域的最新研究成果和技术进展,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和技能。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容中医科临床操作规程推拿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发热畏寒、头痛身痛、咳喘并作、脘痛纳呆、腹胀泄写、痹证、痿证、中风后遗症、月经不调、跌打损伤、腰伤腿痛、关节不利、痛肿疮疖,以及骨折后遗症等。
【禁忌症】急性传染病、急性感染性疾病、(如丹毒、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等)、严重心脏病、各种出血性疾病、结核病、肿瘤、脓毒血症、骨折早期(包括颈椎骨折损伤)、截瘫初期、烫伤、皮肤破损部位及溃疡性皮炎的局部禁推拿,摇颈法需慎用。
【物品准备】治疗盘、治疗巾、大浴巾、滑石粉、冬青油膏、便盆(盖布),需要时备酒、姜汁、薄荷水等。
【操作方法】l、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核对姓名、治疗部位。
做好解释工作。
取适宜体位。
协助松开衣着,暴露治疗部位并保暖。
2、核对治疗穴位或部位,铺上治疗巾。
术者根据需要手上选蘸滑石粉、冬青油膏、生姜汁、酒等。
3、按确定的手法进行操作,操作时压力、频率、摆动幅度均匀,动作灵活。
常用操作方法有:(1)推法:分为一指推、二指推、平推、鱼际推、掌根推。
适应于头、额、胸腹、腰背、四肢等处。
(2)拿法;用拇指和食、中指,或拇指与其余四指相对拿提穴位或患者皮肤、肌肉、筋腱,然后放手的治疗方法。
本法刺激性较大,一个部位每次拿1—3次即可。
多用于颈项、肩背、腹部及四肢。
(3)按法:用拇指或掌、肘关节鹰嘴突处按压患部或穴位而稍留片刻的方法。
通常用于头面、肩、四肢、胸膜、腰臀部等。
(4)摩法:将手掌掌面或手指指腹附着于一定部位或穴位,以腕关节同前臂作环形有节律的抚摩的一种手法。
快速法每分钟约100-120次,慢速法每分钟约30-60次。
适用于全身各部。
应用时常借助于介质,如冬青油膏、药水、姜汁等,以增强手法的防治功效。
(5)滚法:手指微曲,以手背面指掌关节处接触需推拿的部位。
前臂作连续内旋、外旋动作,带动指掌关节滚动。
一般用单手或双手交替操作,也可双手同时操作。
常用于面积较大,软组织丰满的部位,如腰、背;臀、大腿等。
(6)揉法:将大鱼际或掌根或拇指指腹着力,腕关节或第一掌指关节做轻柔缓和的回旋揉动运动。
全身各部均适用。
但一般指揉用于狭小部位或穴位上。
掌揉作用于面积较大的肩、背、腰、臀、大腿等,亦常用在强刺激手法后。
(7)摇法:用一手握住或扶住关节近端肢体,另一手握住关节远端的肢体作环旋或左右转动。
操作时用力需轻巧,摇动幅度须在生理许可范围内或病人可忍受的程度内进行,由轻到重,由缓到快。
适用于颈部、腰部、四肢关节。
(8)捻法:用拇指和食指相对捏捻推拿部位的方法。
常用于四肢小关节。
(9)搓法:用双手掌面或小鱼际部分对称地挟住肢体的一定部位,相对用力,自上而下做快速搓揉往返移动。
手法由轻到重,再由重到轻;由慢至快,再由快至慢。
适用于四肢、腰背、胸腹部,亦常作为治疗结束时的舒筋手法。
(10)抹法:用双手或单手拇指指面为着力部,紧贴于一定部位,做上下或左向轻轻的往返移动。
需均匀,轻重适宜,不可过重。
(11)掐法:用拇指指甲着力,在一定穴位或部位上深深掐压的一种手法。
此法多用于急救和止痛。
如突然昏厥、惊风、抽搐、腹痛、头痛等常掐合谷、人中、足三里等穴。
施术时不要掐破皮肤,掐后轻揉局部。
(12)捏法:用拇、食二指或五指将病人皮肤、肌肉、肌腰捏起,作连续不断向前提捏推行。
适用于颈、肩四肢等部。
4、推拿操作时,随时询问对手法治疗的反应,若有不适,及时调整或停止操作。
5、操作时间,每次15-30分钟。
6、操作完毕,协助穿衣着,整理床单,为病人取舒适体位(休息15-20分钟)。
核对姓名、治疗穴位或部位。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
洗手。
7、记录推拿过程、部位、手法、反应情况、时间、疗效等。
签名。
刮痧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主要为夏秋之间的各种急性疾患。
如中暑、霍乱、痢疾等病证。
以及感冒、胸闷、头痛等。
民间广泛流传于治疗发痧(中暑)绞肠痧、吊脚痧等证。
【禁忌症】病人体形过于消瘦、有皮肤病变处、出血倾向者均不宜用刮痧治疗法。
【物品准备】治疗盘、铜钱或分币或瓷匙、圆药杯、植物油(冷开水)、纱布、弯盆。
必要时备齐浴巾、屏风等物。
【操作方法】一、常用部位1、头部:眉心、太阳穴。
2、颈部:喉头两侧、颈部左右侧面和颈后两侧。
3、背部:4两肩部、脊中线、脊椎旁两侧和肩胛内缘向下、向外处。
4、胸部:胸中线和胸骨两旁。
5、四肢:肘和下肢的屈侧面。
二、操作步骤l、备齐用物,携至床旁。
核对姓名、诊断、部位。
做好解释工作,取得病人合作。
根据刮痧的部位,取适当体位。
协助病人松开衣着。
充分暴露刮治部位,保暖。
2、核对、确定刮治部位(通常在颈部及背脊椎两侧),选用边缘光滑而无缺损的刮具。
以免划破皮肤。
3、术者右手持铜钱或瓷匙蘸植物油(或水),在所选定的部位,从上至下,由内向外,朝单一方,向抓刮(不能来回地刮)。
用力的轻重,以病人能忍受为度。
4、抓刮数次后,当植物油(或水).干涩时,需用蘸再刮,直至皮下呈现红色或红色为度,一般每一部位刮20次左右。
5、如刮背部,应向背椎左右两侧沿肋间呈弧线状对称地刮,每次刮8一10条,每条长6-15公分。
6、刮痧过程中应观察病人面色、局部皮肤颜色等变化。
7、刮痧完毕,协助病人穿衣裤,整理床单,安置舒适卧位,休息20-30分钟。
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8、记录刮痧过程、部位、反应、疗效等情况。
签名。
熏洗疗法操作规程将药物煎汤,乘热熏洗患处的方法称熏洗疗法。
【适应范围】药物煎汤乘热熏洗具有疏通腠理,流畅气血,清热解毒。
消肿止痛,祛风,杀虫止痒等作用。
故多用于疮疡、筋骨疼痛、目券肿痛、阴痒带下、肛病等。
【禁忌症】月经期、孕妇禁用坐浴。
【物品准备】治疗盘、熏洗药液、盆(治疗碗、坐浴椅、坐浴盆、有孔木盖)、浴巾、镊子、毛巾、垫枕、水温表、弯盘、纱布、绷带、胶布,必要时带屏风、物由医师按病情辩证组合而成,随用随煎。
【操作步骤】1、操作者衣、帽整洁,洗净双手,备齐用物至病人床旁。
2、核对床号、姓名、药液、部位,向病人解释,关闭门窗,屏风遮挡。
洗部位,注意保暖。
3、垫橡胶单于盆下,将药液倒人盆内加热水至所需容量。
根据熏洗部位选的容器。
4、置熏冼部位于盆上,接触处垫以软枕,用浴巾围患肢及盆,使药液之蒸患部。
5、待药温至38-45qc时揭去浴巾,将患肢浸泡于药液中。
眼部可用纱布醮额淋洗。
6、观察病人情况,活动局部筋骨,定时测试药温。
7、擦于药液,协助穿衣裤,取舒适体位,整理床单。
8、取物品回治疗室清洁消毒处理,洗净双手。
9、记录熏洗药液、部位、时间疗效、反应等,签名。
中药离子导入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临床多用于神经炎、神经痛、盆腔炎、风湿性关节炎、中心性视网膜炎和各部位的骨质增生等。
【禁忌症】活动性出血、高热、活动性结核、妊娠、治疗部位有金属异物、严重心功能不全和带有心脏起搏器病人。
【物品准备】直流感应电疗机一台、药物、衬垫、治疗碗、镊子、沙包、塑料薄膜、绷带、纱布块或卫生纸。
【操作步骤】1、将用物携至病人床旁,查对,向病人解释,嘱其排空小便,协助病人取适当体位,暴露治疗部位。
必要时用屏风遮挡病人。
2、将药物衬垫放在患处,根据衬垫上的药物选择电极,带负离子药物衬垫放在负极板下(黑色导线);带正离子药物衬垫板在正极板下(红色导线),放塑料薄膜在电极板上,然后用沙包和绷带固定。
3、检查输出端电位器调节是否在“o”,再接通电源。
4、调节电流量:局部电流量不超过40毫安,全身电流量不超过60毫安,小部位(小衬垫)如指关节应调输出细调,电流量不超过10毫安,眼部电流量不超过5毫安。
5、治疗时间一般15-20分钟,儿童不超过10-15分钟。
结束时,先将输出调节调至“0”,后关电源。
6、拆去衬垫,擦净局部皮肤,协助病人恢复体位,整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7、记录治疗时间、局部情况、签名。
电针法操作规程【适应范围】常用于治疗各种痛证、痹证、瘘证、中风后遗症、外伤性截瘫、脏器功能失调以及针刺麻醉等。
【禁忌症】电针虽无绝对禁忌,但对心脏病者宜慎用。
【物品准备】治疗盘、电针仪、无菌针盒(各型毫针)、无菌干棉球及棉签、2%碘酊、75%酒精棉球、弯盆、脉枕、浴巾、屏风等。
【操作步骤】l、备齐用物,携至床旁,核对姓名、诊断、穴位,向病人做好解释工作,稳定情绪以配合治疗,根据所选穴位安置适当体位,嘱病人排尽小便。
2、选好腧穴后,先用拇指按压穴位,是否有酸、痛感觉,以校准穴位。
3、局部皮肤用2%碘酊消毒,再用75%酒精棉球脱碘。
4、按毫针刺法进针。
5、病人有酸、麻、胀、重等感觉后,调节电针仪的输出电位器至“零”,再将电针仪的两根输出导线分别连接在同侧肢体的两根毫针针柄上。
6、开启电针仪的电源开关,选择适当波型(密度:其高频脉冲一般在50-100次/秒,能降低神经应激功能;疏波低频常为2—5次/秒,刺激作用较强,能提高肌力韧带张力;其它尚有蔬密波、断续波、锯齿波等),慢慢旋转电位器由小至大逐渐调节输出电流到所需量值(病人有麻刺感,但无不适,局部肌肉、有抽动,即是所需的强度)。
7、通电过程中应视察病人的忍受程度,以及导线有否脱落,有无晕针、弯针、折针等情况。
8、电针刺激量较大,所给电流量须以病人能够耐受为限,以防晕针。
调节电充量时须慢慢由小到大,切勿突然增强,引起肌肉痉挛,造成弯针、折针意外。
9、颈项、脊柱两侧及心前部位,针刺时,不能横贯通电,避免电流回路通过,脊髓和心脏。
10、经温灸过的毫针,针柄因烧黑氧化而不导电,应将针输出导线接在针体上。
11、通电时间视病情及病人体质而定,一般为5-20分钟。
12、电针完毕,将电位器拨回至“零”位,关闭电源,拆除输出导线,将针慢提至皮下,迅速拔出,用无菌干棉球按压针孔片刻。
13、操作完毕,协助病人衣着,安置适当体位。
整理床单,清理用物,归还原处,洗手。
14、记录穴位、通电参数、病人反应、治疗效果等,并签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