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内经》语言学研究

合集下载

《黄帝内经》隐喻语言的类型与功能

《黄帝内经》隐喻语言的类型与功能

《黄帝内经》隐喻语言的类型与功能谢菁;贾春华【摘要】目的:初步探讨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隐喻语言的类型及功能,以期更好地理解和挖掘中医语言的特点.方法:从认知语言学中的隐喻角度进行研究.结果:<黄帝内经>中隐喻语言的类型可分为:自然型、社会型、哲学型;其功能主要有:直接描述和解释人体正常的生命功能;阐述疾病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指导治疗原则;构建中医的基础范畴、核心概念和隐喻模型.结论:中医经典古籍<黄帝内经>中蕴含着大量的隐喻语言.古代中医学家在认知生命现象、构建中国医学理论体系的过程中,大量运用了自然界、人类社会和哲学思想中各种已知的范畴或概念进行隐喻,逐渐形成了独特的中医隐喻语言,对中医学的概念及范畴化、中医理论术语和模型的创建、中医理论体系的构建与发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Objective: In this paper we preliminarily study the types and functions of metaphorical language in Chinese medical classics Internal Classic of Huang Di to better understand and explo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Chinese medical language.Methods: We use metaphor theories in Cognitive Linguistics for study.Results: The types of metaphorical language in Internal Classic of Huang Di can be divided into: natural type, Social type, type of philosophy; Its functions are: to directly describe and interpret normal life functions of human body; to explain development of disease and to guide treatment principles; to build basic categories ,core concepts and metaphor model of Chinese medicine.Conclusion: The Chinese medical classic Internal Classic of Huang Di contains a lot of metaphorical languages.The ancient physicians had associated the complex life phenomena to the nature, human society andphilosophy in the process of cognition and establishment of Chinese medicine system.A great deal of categories and concepts that we are familiar with had gradually formed unique Chinese medicallanguage.Metaphorical language plays an important and irreplaceable role in concepts, categories, medical terms, models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TCM) theory.【期刊名称】《中医药学报》【年(卷),期】2011(039)001【总页数】4页(P1-4)【关键词】中医基础理论;黄帝内经;隐喻类型;隐喻功能【作者】谢菁;贾春华【作者单位】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北京,100029【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221隐喻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俯拾即是,不仅存在于语言中,也存在于思维中,人们时刻自觉或不自觉地大量使用着隐喻。

《黄帝内经》人体相关双音节新词构成研究

《黄帝内经》人体相关双音节新词构成研究

《黄帝内经》人体相关双音节新词构成研究《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全书涉及医学、养生、阴阳、五行等多方面内容。

因此,在《黄帝内经》中出现了许多与人体相关的新词,这些词汇不仅丰富了汉语的词汇库,也为现代医学名词的形成和发展奠定了基础。

在这些与人体相关的新词中,双音节词汇较多,其中有些词汇是由两个单音节词合并而成的,例如:五脏、六腑、三焦、十二经等。

这些词汇的构成既有一定的规律又有一定的特殊性,是研究《黄帝内经》中人体相关词汇的重要方面。

首先,从构词角度看,这些双音节词汇的构成一般遵循“主次结构”的原则。

即主要部分(也称“主体”)在前,次要部分(也称“修饰”)在后。

例如,五脏中的“五”为主体,表示数量,而“脏”为修饰,表示器官的名称。

同样地,十二经中的“十二”为主体,表示数量,而“经”为修饰,表示经脉的名称。

其次,这些双音节词汇的构成还体现了“意义合一”的特点。

即一个单音节词所表示的意义,在合并成双音节词后,可以与另一个单音节词的意义融合在一起,形成新的意义。

例如,五行中的“五”表示数量,而“行”表示运动状态,合并在一起后,表示五种物质运动的状态和相互作用;三焦中的“三”表示数量,而“焦”表示”沸腾“的状态,合并在一起后,则表示人体内外三个均具有发热作用的器官。

最后,这些双音节词汇的构成还反映了人体各个部位的相互关系。

例如,五脏六腑中的脏腑,既是人体内脏器官的分类名称,也是人体内脏器官相互联络、相互协调的功能系统;十二经中的经脉,既是人体内部气血运行通道的名称,也是人体内各组织器官相互关联、相互调节的网络。

通过对《黄帝内经》中人体相关词汇的双音节构词规律的研究,可以加深对中医学术语和医学思想的理解,也对现代医学术语的形成与发展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论《黄帝内经》语言的意象美

论《黄帝内经》语言的意象美

论《黄帝内经》语言的意象美《黄帝内经》虽是一部医学典籍,但因产生于中华民族以形象思维为主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土壤,其语言表述具有极高的文学艺术价值和语言学价值。

突出特点是:在阐述深奥医理时,以“立象以尽意”的方法,在动态描述中使深奥的医理、病理变得通俗易懂,这些描述营造了各种各样的“意象”,使其语言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尽显“医文互通”之美。

标签:《黄帝内经》语言立象意象《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医学典籍,也是我国中医理论纲领的开山之作。

黄帝内经汇集了前人哲学,民族智慧,情感灵魂,全方位地考察了“人”与“天”的关系,以医学、天文学、心理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乐理学等学科为材料,用通俗而又形象,精辟而又含蓄的语言论证并丰富了“天人关系”的理论。

语言表达简约明快、婉转流畅、丰富多彩,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

书中对医理、病理、生理、疾病等问题的描述雄浑典雅,气韵生动,尽显“医文互通”之美。

一、中华民族与形象思维中国传统文化实际上是视觉文化,以形象思维为主,这与西方形式抽象思维模式不同。

例如,汉字的产生和演变是典型的形象思维过程,象形、指事、会意和形声字的造字过程都不脱离所造之字代表的形象。

比如:“山”字,看起来就像一座山,看到一个“雨”字便联想到“淅淅沥沥”之景象,看到“虎”字眼前便浮现一种虎虎生威之貌,象形特征非常明显。

因此,象形字就是图画,一个汉字就是一幅画,就是一首诗,它引导我们把字本身和外部自然界联系在一起。

所以,我们说汉字是自然界事物外形的浓缩和简化的形式。

“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从逻辑上是没法推理的。

“鸡声”,先从声音上吸引人的注意力,给人一种空间感,由“鸡声”而牵连到“茅店”,然后是“茅店”上的月亮,营造一种寒冷凄清的氛围。

接下来是“人迹板桥霜”,但作者不先写“霜”,而先写人,就像一个特写镜头,把人的足迹放大,再把镜头放大到“板桥”,最后说“霜”。

这种表现手段类似于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

《黄帝内经》语言学研究

《黄帝内经》语言学研究
21 0 0年 1 1月第 l 7卷第 3 期 1
中 医 中药
《 黄帝 内经》 语言学研究
王 平
( 山西 中 医学 院基 础部 中 医基 础教 研室 , 山西 太原
00 2 ) 304
【 要】 语言 学 理论 及研 究 成果 应 用 到《 摘 将 黄帝 内经 》 的学 习 与解 读 实践 中 , 助 于 解决 一 些 由于语 义 隔 阂而 造成 的 有 经 义不 明 的 问题 。 中 , 词 多义 和运用 叠 字是 《 其 字 黄帝 内经 》 普遍 存在 的情况 。词 义 引 申解 决 了客 观事 物层 出不 穷而 词 汇数 量无 法无 限扩 张 的矛 盾 。 过 掌握 和运 用汉 语 词义 引 申规律 , 通 能够 从 《 帝 内经 》 个词 的 多个义 项 中确 定其 黄 某 在 文本 中具 体运 用 的义 项 , 而昭 明经 义 , 确掌 握 中医理 论 。而 《 从 准 黄帝 内经 》 中的一 些 叠字 与其 单音 词 的意 义存 在 巨大 的差 异 , 必须依 据 文理 , 仔细 揣摩 , 医理 、 理两 相 宜 。 使 文
【 关键 词】 帝 内经 ; 言 学 ; 黄 语 词义 引申 ; 字 叠
【 图分 类号】 2 1 中 R 2
【 文献 标 识码】B
【 文章 编号 】1 7 — 7 1 2 1 1 ( 一 9 — 2 6 4 4 2 ( 0 0) 1 a)0 ( 内经 》 是 我 国古 代 最 重 要 的 医学 典 )
张 的矛盾 。
奈何?’ 岐伯 日 :喜怒 实 谓邪气 盛也 , 节则 阴 气上 逆 , 逆 ‘ 不 上 则 下虚 . 下虚 则 阳气走 之 … … ’ 日 : 阴盛 生 内寒奈 何 ? ’ 帝 ‘ 岐

《黄帝内经》医学用语研究

《黄帝内经》医学用语研究

《黄帝内经》医学用语研究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的经典之一,被誉为中医的奠基之作。

其中的医学用语,是中医理论体系的核心基础,对于深入理解和应用中医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用语进行研究,探讨其内涵和应用。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黄帝内经》的医学用语是如何形成的。

在古代,医学用语的形成主要是通过观察自然界和人体、临床实践以及经验总结而得到的。

《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用语,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形成的。

这些用语精确而准确地描述了人体的结构、功能、病理变化以及治疗方法等方面的内容,为中医理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基础。

其次,《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用语具有丰富的内涵。

这些用语既包括了生理学、病理学、诊断学等方面的概念,也包括了中药学、针灸学、按摩推拿等治疗方法的术语。

这些用语通过形象、富有感情色彩的表达,使人们更容易理解和记忆,同时也反映了中医学注重整体观念和个体差异的特点。

最后,《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用语在实际应用中具有重要价值。

这些用语是中医理论的基本框架,是中医诊断和治疗的重要指南。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用语,可以更好地应用中医学知识,提高中医诊疗的准确性和效果。

同时,这些用语也为中医学的传承和发展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综上所述,《黄帝内经》中的医学用语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内涵和实际应用价值不容忽视。

通过深入研究和理解这些用语,我们可以更好地把握中医学的精髓,提高中医诊疗的水平,为人类健康事业做出更大的贡献。

因此,我们应该重视并加强对《黄帝内经》医学用语的研究,推动中医学的发展和传承。

论《黄帝内经》的语言表达艺术

论《黄帝内经》的语言表达艺术

论《黄帝内经》的语言表达艺术彭建玲【摘要】《黄帝内经》虽是一部中医著作,然书中所阐述的医理、医术让读者觉得形象逼真、通俗易懂、朗朗上口,探究其语言表达艺术,我们可以看到,此书之所以成为传世佳作,除医学特色外,语言表达之艺术美也是其中重要原因之一。

从修辞角度分析:大量的对偶修辞格的应用使句子具有整齐而变化之美,强化了语言的感染力;排比辞格的应用音韵和谐,整齐流畅,对偶与排比辞格的应用构成了行文“整齐的美”;而拟人手法的高超应用更可谓传神之笔,创造了一种气韵生动的“文面之美”,使读者惊叹作者造语的艺术,此二者构成《黄帝内经》语言的“形式美”。

而条理清楚,层次分明则构成了这部著作的“层次美”。

%Though “Huangdi Neijing”is a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al work,the description of the medical theory and tech_niques shows a vivid picture and is easy to understand for readers.By exploring the excellent language expressions,we can see, because of the antithetical rhetoric used the sentences in the book are not only paralleled but also changeable,which strengthens the language charm.Also the parallelism makes the language fluent and tasteful.Antithesis and parallelism form a kind of beauty of sentence patterns.Whereas the personification employed in the book creates a beauty of the paper images.Thus these result in a kind of formal beauty of Huangdi Neijing.And the coherence and logicality show its beauty in level.【期刊名称】《学术探索》【年(卷),期】2014(000)012【总页数】6页(P118-123)【关键词】《内经》;言语表达;形式美;层次美【作者】彭建玲【作者单位】昆明理工大学国际学院,云南昆明 650093【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1①本文所引用《黄帝内经》例句来自姚春鹏译著《黄帝内经》,中华书局出版,2010,6.《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除了是一部中医理论纲领的开山之作外,她还是一部集前人哲学、民族智慧、情感灵魂的生命巨著,她详尽,全方位地考察了人与“天”的关系,以医学、天文学、心理学、气象学、地理学、生物学、乐理学等学科的材料,用通俗而又形象、精辟而又含蓄的诗一般的语言论证并丰富了天人关系的理论,所以她还给我们留下了不可多得的可靠而宝贵的语言素材,是一部活生生的语言学教材,从中我们不仅可以感受到我们祖先那令人惊叹的智慧,更可领略到中国文字的灿烂文化,了解中国文化的核心机密,欣赏那气韵生动的语言美,本文将从语言表达形式美与层次美的角度来探究书中那精美绝伦的语言表达艺术。

黄帝内经经典对偶句式语言及英译新探

黄帝内经经典对偶句式语言及英译新探
经脉 别论 》
1 . 是 以嗜 欲 不 能 劳其 目,淫 邪 不 能 惑其 心 , 愚智 贤 不 肖不 惧 于物 ,故合 于道 。《 素问・ 上古 天真论 》 2 . 悉 哉 问也 !天至 广 不 可度 ,地 至 大不 可 量 ,大 神 灵 问,请 陈其方 。《 素 问・ 六 节藏 象 论》 以上 两例 ,都 是单 旬 正对 ,每 一例 上 下 对仗 字 数 相 等 ,结 构相 同,有 的相 对应 词 的词性 相 同 。例 1 . “ 嗜欲 ”
【 4 ] 蒋勇. 复合空间理论与关联理论相似的语言哲学 观 卟 山东 外语教 学 ,2 0 0 1 ,( 1 ) : 2 — 4 .
【 5 ] F a u c o n n i e r , G. Ma p p i n g s i n Th o u g h t a n d L a n g u a g e [ M] .
学, 2 0 0 4 , ( 3 ] : 1 — 5 .
[ 1 O ] [ 1 2 ] F r i e n d s h t t p : / / www. b a i d u . c o m/ n e ws / me i i r y y u / 2 0 0 9 / 3 2 5 / 0 9 3 2 5 1 5 1 1 5 8 5 c b j c h a e j a e a 9 2 c h a 6 b j . Ht ml> .
分句 正对 :
相 似 ,字 数相 等 的语句 来 表 达相 类 、辞 方 法 。对 偶 的分 类 ,按 性 质 分为 正 对和 反对 两
( 一 )正对
种 ;按 关系分 ,有 平对 和 串对两 种 。( 班兆 贤 : 2 0 0 9 ) 正对 ,是 上下 旬 在 性质 上 意 义 相似 的对 偶 ,《 内经 》 运 用 正 对 的修 辞 ,使 对 偶 前后 两 句 意义 相 互 补 充 ,修 辞 相互衬 托 ,使 表达 内容更 平整 。_ l

认知语言学隐喻观下的中医典籍翻译研究以《黄帝内经》为例

认知语言学隐喻观下的中医典籍翻译研究以《黄帝内经》为例

江西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年4月第$1卷第2期JOURNAL OF JIANGXI UNIVERSITY OF TCM2019 Vol. 31 No. 2认知语言学隐喻观下的中医典籍翻译研究以《黄帝内经》为例"#胡奇军""韦国兵(江西中医药大学人文学院南昌330004)摘要:中医典籍中隐喻等比喻辞格极为普遍,它具有自己独特的语言。

认知语言学的发展使人们认识到隐喻是人类思维的基础,真正体现了中医的“取象比类”思想。

此文通过认知语言学概念隐喻,分析中医典籍的语言特征和隐喻现象,探讨中医典籍翻译的翻译策略。

关键词!认知语言学;中医典籍;隐喻;翻译中图分类号:H059 文献标识码:BTransltition Research on Classic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From the Perspecti'^e of Cogniti'^e Linguistic Metaphor------Take Yellow E m p e ro r's Canon o f M edicine As An Exam-p l#HU Qi -j un,Wei Guo -bingCollege o f Humanities o f Jiangxi University o f TCM %Nanchang 330004 % China.Abstract :T radition al C h in ese M edical Classics h ave its o w n languages an d m etap h o rs are v ery popular in it. D ev elo p m en t of co gn itiv e linguistics m akes peop le realize th at m etap h o rs are th e fo u n d atio n of h u m an thin kin g,w h ich really represen t th e“analogy” th o u g h t o T radition al C h in ese M edicin e. T his article in ten d s to an alyze T C M linguistic characteristics,m etaph orical p h en o m en a an d discuss th etran slation strategies of T radition al C h in ese M edical Classics fro m th e perspective of con ceptu al m etap h o r of co gn itive linguistics.Key words:C o gn itiv e Linguistics;T radition al C h in ese M edical Classics;M etaph or;T ran slationi引言人类通过自身经历和生活经验,开始认知和构 建世界,隐喻是其中之一。

《黄帝内经》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思考之二

《黄帝内经》的研究方法与路径思考之二

04
《黄帝内经》研究路径的 挑战与展望
研究路径的挑战
文献的解读
理论体系的复杂性
临床应用的困难
由于《黄帝内经》的成书年代 久远,且经历了多次转抄和整 理,其中很多内容存在字词古 奥、意义不明等问题,这给研 究者带来了很大的解读困难。
《黄帝内经》的理论体系复杂 ,涉及阴阳五行、脏腑经络、 针灸疗法等多个方面,每个方 面都有其独特的理论和实践, 需要研究者具备深厚的医学知 识和实践经验。
结合现代科技手段
《黄帝内经》的研究可以借助现代科技手段,如人工智能 、大数据分析等,以挖掘其中蕴含的深层次知识和规律。
实践与应用
《黄帝内经》的研究应该注重实践和应用,通过将其理论 应用到实践中,验证其科学性和有效性,并不断完善和改 进理论体系。
05
《黄帝内经》研究方法与 路径思考总结与建议
研究方法总结与建议
VS
详细描述
临床实践研究法是《黄帝内经》研究的重 要方法之一。通过临床实践,可以验证《 黄帝内经》所阐述的理论和方法的有效性 和实用性,探究其在现代临床医学中的应 用价值和意义。同时,通过临床实践经验 的积累和总结,可以不断完善和发展《黄 帝内经》的理论体系,推动中医学术的发 展。
跨文化比究方法 ,如物理学、化学、生 物学等,从不同角度对 《黄帝内经》的理论进 行科学分析和验证。
创新性发展
在继承和发扬《黄帝内 经》理论的基础上,结 合现代科技和社会需求 ,创新和发展中医理论 和实践。
研究路径总结与建议
建立研究团队
制定研究计划
加强合作与交流
注重实践与应用
组建多学科、多领域的研究团队 ,包括中医学、文献学、语言学 、物理学、化学、生物学等领域 的专家和学者,共同开展《黄帝 内经》的研究。

《内经》的语言修辞研究

《内经》的语言修辞研究

《内经》的语言修辞研究尤勇·2008年4月引言《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是中医四大经典之一。

千百年来,人们大多是从医理上探究《内经》,从文学、文化方面进行的研究较少。

笔者深深着迷于《内经》的博大精深,特别是其语言的精妙深奥,因此意欲从医文结合的角度进行研究,具体说就是对《内经》的语言修辞作一研究。

修辞,既包括修辞格,还包括音韵修辞、词类修辞、句子修辞、语篇修辞、语体修辞等。

笔者打算在修辞格的基础上,对《内经》的词类修辞、句子修辞、语篇修辞作一探索性研究,目的在于帮助读者更好的理解《内经》语言,从而进一步探究其精义,同时也能更好的鉴赏其语言修辞的美妙,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

本文在掌握大量资料的基础上,采用文献资料法、综合分析法、训话法、归类法等进行研究,希望能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向前推进一步。

一、修辞概述“修辞”一词最早见于先秦的《周易》“修辞立其诚”。

据《说文解字》:“修,饰也。

辞,说也。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修之从乡者,洒刷之也,藻绘之也。

”修辞,即修饰语辞的意思。

孔子很重视文字的修饰,说“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就是说,言辞没有文采,流传不会久远。

《论语》十四《宪问》有这样几句话:“为命,神谋草创之,世叔讨论之,行人子羽修饰之,东里子产润色之。

”可见,那时文件的起草、修饰、讨论、润色,都有专人负责。

其中,“修饰”“润色”即指的是修辞了。

基于修辞是语辞的修饰这一认识,有人主张,修辞就是语言的美化。

二十世纪20年代王易《修辞学》说:“修辞学一名美辞学,因其讲述修饰辞句而使增其美之理论也。

”与修辞美化说相联系,还有人把修辞看作语言的变异。

胡怀深《修辞学发微》将修辞的方法归纳为不照普通的用法,造句不照普通的造法,理论方面故意地不合逻辑,事物方面故意地和实际情形不符合等,实际上就是把修辞看作词汇、语法、逻辑常规用法的变异。

二十世纪30年代陈望道著《修辞学发凡》,修辞学界很多人都认为修辞就是语言的调整、选择和组合。

黄帝内经经典对偶句式语言及英译新探

黄帝内经经典对偶句式语言及英译新探

黄帝内经经典对偶句式语言及英译新探《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最权威的医学典籍,也是中国古代文化的瑰宝。

它以对偶句式语言表达,深刻地揭示了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

黄帝内经的对偶句式语言,是中国古代文学的一种独特的表达方式,它以对称的句式,表达出一种对立的关系,以及一种统一的观念。

它的句式简洁,表达深刻,极具文学魅力,深受读者的喜爱。

例如:“病之所由生,治之所由灭”,这句话表达了病的成因和治疗的原则,即病的成因是治疗的前提,治疗的目的是消除病的成因。

另一句:“病之所由起,治之所由解”,表达了病的发生和治疗的原则,即病的发生是治疗的前提,治疗的目的是解除病的发生。

黄帝内经的对偶句式语言,不仅深刻地揭示了中医药的理论和实践,而且也极大地推动了中医药的发展。

它的句式简洁,表达深刻,极具文学魅力,深受读者的喜爱。

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is the most authoritative medical book in ancient China and also a treasure of ancient Chinese culture. It expresses its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n the form of parallel sentences, which has greatly promoted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The parallel sentences of 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is a unique expression of ancient Chinese literature. It expresses a contradictory relationship and a unified concept with symmetrical sentences. Its sentences are concise and profound, and it is very popular with readers. For example,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is the basis of treatment, and the purpose of treatment isto eliminate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expresses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and the principle of treatment, that is,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is the premise of treatment, and the purpose of treatment is to eliminate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Another sentence,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is the basis of treatment, and the purpose of treatment is to relieve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expresses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and the principle of treatment, that is,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 is the premise of treatment, and the purposeof treatment is to relieve the cause of the disease.The parallel sentences of the Yellow Emperor's Inner Canon not only profoundly reveals the theories and practic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but also greatly promotes th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Its sentences are concise and profound, and it is very popular with readers.。

《黄帝内经》中的语音诊疗

《黄帝内经》中的语音诊疗

《黄帝内经》中的语音诊疗一.《黄帝内经》中的语音诊疗内容1.五声《黄帝内经》中唯一提到五声的是《素问.针解》“人发齿耳目五声应五音六律”。

哪么五声到底是什么呢?《说文解字》音字的解中说道:“宫商角徵羽声”。

《素问.金贵真言论》关于五音的注中说:“角,木声也;徵,火声也;宫,土声也;商,金声也;羽,水声也。

”《素问.五常政大论》在论述不足时的运气中讲了其声角商…其声徵xx…其声宫角…其声xx…其声羽宫。

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五声就是宫、商、角、徵、羽这五个字的语声。

历史上乐器的发明要晚于语言很久,故我们认为五声的出现要早于五音。

2.五声与五脏相应《黄帝内经》中有四篇文章记述了五声与五脏的对应关系。

它们是:《素问.金贵真言论》、《素问.阴阳应象大论》、《素问.五常政大论》和《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注:由于当时音与声常混称,故此四处的音实为声)。

具体对应关系是角—肝;徵—心;宫—脾;商—肺;羽—肾。

3.五声与五音六律相应——通经络《素问.脉要精微论》说:“是故声合五音,色合五行,脉合阴阳。

”;《素问.针解》说:“人声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五声应五音六律”。

它们的中心意思是说五声和五音相应(频率相同),因此它们都具有诱发相应经络感传的功能(五音诱发经络感传后述)。

4.五声调式不同诱发的经络感传不同如上所示五声不但可以诱发五音所能诱发的经络感传,亦可诱发六律所能诱发的经络感传(“五声应五音六律”)。

具体的方法是:人声应音,即平声应五音;人阴阳合气应律,即上声和去声应六律。

5.五声的变化可以诊断脏腑经络的病变《素问.五脏生成》说:“五脏相音,可以意识”。

注解中说:“音,谓五音也。

夫肝音角,心音徵,脾音宫,肺音商,肾音羽,此其常应也。

然其互相胜负,声见否臧,则耳聪心敏者,犹可以意识而知之。

”在《素问.五常政大论》中具体的介绍了五脏偏虚时的声音变化情况:肝虚——其声角商;心虚——其声徵羽;脾虚——其声宫角;肺虚——其声商徵;肾虚——其声羽宫。

《黄帝内经》对偶辞格英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帝内经》对偶辞格英译研究的开题报告

《黄帝内经》对偶辞格英译研究的开题报告题目:《黄帝内经》对偶辞格英译研究研究背景:《黄帝内经》是我国古代医学经典,其文字风格非常独特,其中包括大量的对偶、双句等诗性的语言表达方式。

这些对偶辞格不仅提升了文章的艺术性,也让文章更加易于理解。

然而,由于古汉语和英语的语言结构和表达方式存在很大的差异,翻译《黄帝内经》的对偶辞格成为了一大难点。

研究内容:本研究计划从英语语法和现代译学角度出发,探讨如何更恰当地翻译《黄帝内经》中的对偶辞格。

具体研究内容包括:1. 对偶辞格的基本概念、表现方式及其在《黄帝内经》中的运用;2. 英语语法结构和现代译学理论对于对偶辞格英译的意义和影响;3. 综合以上两个方面的理论基础,对《黄帝内经》中常见的对偶辞格进行案例分析,探讨不同的翻译方法和策略;4. 结合实际应用场景,进一步验证和优化研究成果,提出更加实用的翻译方案。

研究意义:该研究旨在通过对《黄帝内经》对偶辞格的英译研究,探讨古代文学作品语言风格与现代语言表达方式的转换,强化文化传承和跨文化交流。

同时,对于英语词汇和语法的学习和掌握也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研究方法:本研究将以文本分析法和案例分析法为主要研究手段,对《黄帝内经》中的对偶辞格进行逐一分析,并结合英语语法和现代译学理论进行翻译探究。

在研究中还将采用调查问卷等方式获取翻译实践中的反馈信息,以便更好地验证和优化研究成果。

研究预期成果:本研究将通过对《黄帝内经》对偶辞格的英译研究,提出可行且实用的翻译方案,增进不同文化背景下的语言沟通,促进文化交流和传承。

同时,该研究还将为英语学习者提供更好的语言学习和汉英翻译实践的参考。

近20年《黄帝内经》与修辞研究

近20年《黄帝内经》与修辞研究
关 系 。健 壮 胃肠道 的 功能或 治愈 消化 道疾 病为 治疗
郁结可以克伐脾土。《 伤寒论》 10 日: 第 0条 “伤寒 , 阳脉 涩 , 阴脉 弦 , 当腹 中急痛 , 与小建 中汤 ; 法 先 不差 者 , 柴胡 汤 主之 。 小 ”此条 论述 脾 胃病腹 痛 的辨 治方 法 。 阳脉 涩说 明 阳气 内虚 ; 阴脉弦说 明病 在少 阳 , 有 肝木 乘土 之兆 。土虚 木盛 , 中急 痛 , 腹 当是 中焦虚 寒 凝滞 脉络 , 被 少 阳 邪 乘 所 致 , 以 当先 与 小 建 中 复 所 汤, 温建 中焦 , 达脾 络 , 急 止 痛 , 通 缓 服小 建 中汤 后 , 少 阳症状 仍不 差 者 , 明邪 结 少 阳 , 邪 乘 土 , 说 木 因弦 为 少 阳主脉 , 以当再 与小 柴胡 汤和解 少 阳 , 所 疏达 胆
JANG OUR I XIJ NAL OF T ADI I R TONA NES MEDI I L CHI E C NE
近2 O年 《 黄帝 内经》 与修辞研究
★ 程相 波 罗根 海 (. 津 中医药 大学 20 1天 09级硕 士研 究 生
天津 3 0 9 ) 0 13
调 等症候 , 致 “ 导 土壅 木郁 ” 中医 学 的肝 不仅 包 括 。 现 代 医学解 剖学 的肝 , 也包 括精 神情 志 的失调 , 肝气
的一部 重要 的 医学 文献 。它 也是 我 国现存 最早 的中 医学理论 专 著 , 人 体 的解 剖 、 理 、 理 以及 疾 病 对 生 病 的诊 断 、 治疗 与 预防 等都做 了 比较全 面 的 阐述 , 立 确
不生金 , 因此在 治疗 上就应 当采取 培土 生金 的方 法 。
代表方 : 建 中汤 。结 合 现 代 医 学慢 性 阻塞 性 肺 部 小 疾患 , 如慢 性支 气管 炎及 慢性 阻塞性 肺 气肿 , 急性 在 发作 或病 情加 重时 , 常会 伴 有 消 化 道 继发 性 损 害如 胃食 管反 流而 出现 纳差 、 腹胀 的症 候 , 也容 易发 生 消 化性 溃疡 , 发 病 率 高 达 2 % , 非 慢 性 支 气 管 炎 其 4 是 的 3倍 , 见 消化 系 统疾 病 和肺 部 疾 患 有非 常 密切 可

语料库与《黄帝内经》研究一项实例报道

语料库与《黄帝内经》研究一项实例报道

语料库与《黄帝内经》研究的一项实例报道【摘要】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与技术研究《黄帝内经》中“盛”字的用法、意义和搭配模式,从中医学的角度归纳总结其搭配词的语义类型以及两者线性组合的语义模式,以实例研究的方式论证语料库研究方法在中医古典文献研究中的应用问题。

【关键词】语料库,搜索词检索,黄帝内经,语义类型a corpus-based research to huangdi’s internal medicine wen yongyi, xing yuruishaan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medicine, xianyang, shaanxi 【abstract】“sheng (prosperous)”, a chinese character and also a word, is retrieved from a specially established corpus of huangdi’s internal medicine and the meaning as well as the usage is thereby discussed with the help of tools developed by corpus linguistics. the semantic categorization of sheng and the summarization gained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may be an evidence suggesting that corpus-based approach can be of significance to the documentation research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 words】 corpus, search word, huangdi’s internal medicine, semantic category运用语料库语言学的研究方法探讨中医古典文献中的词义方面,闻永毅对《黄帝内经》中的“心”字的研究,付伟对其中的“络”字的研究,显示理论上具有可行性,因为两者具有相同的研究对象——语义问题。

《黄帝内经》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黄帝内经》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黄帝内经》的文学人类学研究
《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发展最快的医学思想体系之一,早在公元前3000年保存而下来,也是我国最早的一部系统的医学著作。

本著作的文学人类学研究,是在历史语言角度学习文本特点,研究作者的语言表现特征以及文本的历史影响性等内容,可以深入地了解本著作及其影响中国对医学思想发展的历史性影响。

《黄帝内经》是一部比较系统的医学史料,它以系统的思想,以丰富的客观事实描绘出中国的医学发展,以及特殊的临床实践。

它融合了儒家、道家、法家、医家等诸子百家的思想,使得临床实践和社会状况有了表达,在相关联的同时还历史性地反映了对中国医化学思想的发展。

因此,文学人类学研究《黄帝内经》利用文本解释促进了医学思想与其他思想的再集成与融合,以便我们以深入全面的认识,去理解中国医药思想及其在社会和历史变迁中的作用。

值得一提的是,文学人类学研究《黄帝内经》的意义不仅仅在于关于中国医药思想的历史发展,还包括揭示生活理论中的各种文化现象和思想形式,是一种学科间的融合、交换与发掘,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

整体来看,从文学人类学角度,研究《黄帝内经》具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中国医药思想发展,有助于揭示历史各个时期的文化脉络,促进学科间的交流与发展,为研究者提供一系列重要思想。

略论《黄帝内经》语言的回环美

略论《黄帝内经》语言的回环美

略论《黄帝内经》语言的回环美《黄帝内经》(以下简称《内经》)除医学价值外,其“半韵半散”的文学语体,大量使用的修辞格,使这部中医典籍具有很高的文学和语言学价值。

《内经》中“回环”修辞手法的运用,既起到强调的作用,又使语言富于变化,增强了表达的生动性,使本来枯燥难懂的医学道理变得富有节律美感,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尽显“医文互通”之美。

标签:《内经》语言表达回环修辞格一、引言中国古人在行文时对语言表达形式的关注往往超过了对事理逻辑的关注,《内经》“半韵半散”的文学语体,大量使用的修辞格足以证明这点。

孔子曾言“言之无文,行而不远”“情欲信,辞欲巧”,这里的“文”与“巧”强调的均是文章的修辞与文采,即无论讲话还是写文章,都应该注重语言表达的形式之美。

当然,中国古人追求语言的形式美,绝非单纯为形式而形式,而是从实用的目的出发,注重的既是内涵的真实可信,又是外在包装之美。

以下仅就“回环”这一辞格在《内经》中的应用进行探究。

二、《内经》与回环修辞格“回环”是构成《内经》语言形式美的一重要因素。

“回环”也叫“回文”,是运用词序回环往复的语句,表现几种事物或情理的相互关系的修辞方法,形式上表现为词语相同而词序相反。

骆小所将“回环”定义为“采用变换语序的方法,把词语相同而排列次序不同的语言片段紧紧连在一起,形式上表现了‘来复美’,内容上表现了两种事物或情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修辞方法叫回环。

”[1]班兆贤对回环的描述是“像一个环形,首尾衔接,反复成章,饶有情致。

”[2]回环是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所乐于运用的一种修辞手法,由于回环可以营造一种美好的诗意,因此诗词中比较善用,如苏轼的《菩萨蛮·冬》:“雪花飞暖融香颊,颊香融暖飞花雪。

欺雪任单衣,衣单任雪欺。

别时梅子结,结子梅时别。

归不恨开迟,迟开恨不归”。

回环也可以用来揭示事物的辩证关系,如《老子》中有“善者不辩,辩者不善。

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知者不言,言者不知”。

《黄帝内经》人体相关双音节新词构成研究

《黄帝内经》人体相关双音节新词构成研究

《黄帝内经》人体相关双音节新词构成研究《黄帝内经》是中医诊断、治疗和预防疾病的经典著作,其中包含了许多关于人体的双音节新词。

双音节新词在汉语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它们既丰富了我们的语言表达,又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中医学中关于人体的概念。

本文通过对《黄帝内经》中人体相关双音节新词的分析和研究,探讨它们的构词方式、意义及用法,进一步加深对中医学人体概念的认识。

一、构词方式1. 宏观运动学中的“行”、“步”类词在《黄帝内经》中,人体的宏观运动学的双音节新词中,通常以“行”、“步”类词为核心,如行道、行气、行血、行水、步郎等。

这些词的构成方法,是以“行”、“步”类词为主体,再加上与其相关的词素,构成含义比较具体的名词。

例如,“行气”中,“行”表示向前运动的意思,而“气”则表示人体内的气息和气流。

它们结合在一起,表示通过运动来促进人体内气流的流动,达到调节身体机能的目的。

同样,在“行血”中,“行”的意思是往前推动,而“血”的意思是人体流动的血液。

因此,行血含义是指通过运动促进血液循环,保持身体健康。

2. 精神层面中的“神”、“志”类词例如,“精神”中,“精”是指人体内的精华或者精力,而“神”则表示人体精神的状态。

在一起,“精神”表示人体的精神状态,以及精神能量和激情的维持。

同样,在“志气”中,“志”表示人的意志和决心,而“气”则表示人体的气息和能量。

因此,“志气”描述人体内实现自我愿望和目标,保持积极状态的决心和能力。

例如,“经络”中,“经”表示通道或者流传,而“络”则表示网络或者血管。

它们结合在一起,表示人体内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构成人体的气血运行通道。

二、意义及用法中医学的双音节新词在描述人体概念时,不仅要准确传达相关的含义,还要贴近实际的使用,让读者理解需要。

1. 描述人体机能和生理特征双音节新词可以用来描述人体的机能和生理特征,例如“行气”、“行血”、“经脉”、“络脉”等词汇。

这些词汇通过描述人体内的功能和结构,为中医诊断和治疗提供了宝贵的参考。

语言概念元功能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比较研究

语言概念元功能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比较研究

语言概念元功能视角下《黄帝内经》英译比较研究摘要:本文从语言概念元功能视角出发,对《黄帝内经》的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通过对比分析,得出结论:不同的英译本在翻译《黄帝内经》中的概念元时,存在差异性。

通过对比发现,这些差异主要集中在对于概念元的理解上,而且由于不同英译者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和语境,使得其翻译结果出现不同的解释和阐释。

因此,在翻译《黄帝内经》时应注意文化背景和语境的影响,将翻译结果理解为一种诠释,阐释出原文中的概念元,而非简单的翻译。

本文提出的翻译策略对于准确把握《黄帝内经》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语言概念元;功能视角;比较研究;黄帝内经1. 引言黄帝内经是中国古代医学经典之一,它收集了古代医学的经验和有关身体健康的知识。

自从译成英文以来,黄帝内经一直被视为翻译艺术的难点之一。

研究者们曾经尝试从不同的角度去研究此书的翻译问题,例如,从语言、文化以及医学知识等方面出发。

然而,这些研究并没有为黄帝内经的翻译问题做出更为精确的解答。

因此,本文将从语言概念元功能视角出发,对黄帝内经的英译本进行比较研究。

2. 语言概念元与功能视角语言概念元的概念是H.P.格里斯(H. P. Grice)提出的,据此可以将语言信息分为表层信息和本质信息。

表层信息是指语言表达的事物或现象,而本质信息则是指与事物或现象相关的背景、情境、关系等。

语言中的概念元是指语言信息中包含的不可分解的基本概念,是具有内涵的而非外延的。

例如,经典的概念元“鸟”,它的外延包括有翅膀、有羽毛等特征,但概念元本身则包含的是所谓的“鸟性”。

功能视角则是指通过对事物功能的描述来揭示事物的本质特征。

例如,对于人的呼吸,一般认为它的主要功能是为了维持生命等等。

3. 黄帝内经英译本的比较研究本文选取了三个最有影响力的黄帝内经英译本,分别是《灵枢经》的英译本,《素问》的英译本和Karen趙真(Karen Zhao Zhen)的英译本。

通过对这三个版本的比较分析发现它们在翻译黄帝内经中的概念元时存在许多差异,差异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黄帝内经》语言学研究
将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成果应用到《黄帝内经》的学习与解读实践中,有助于解决一些由于语义隔阂而造成的经义不明的问题。

其中,字词多义和运用叠字是《黄帝内经》普遍存在的情况。

词义引申解决了客观事物层出不穷而词汇数量无法无限扩张的矛盾。

通过掌握和运用汉语词义引申规律,能够从《黄帝内经》某个词的多个义项中确定其在文本中具体运用的义项,从而昭明经义,准确掌握中医理论。

而《黄帝内经》中的一些叠字与其单音词的意义存在巨大的差异,必须依据文理,仔细揣摩,使医理、文理两相宜。

标签:黄帝内经;语言学;词义引申;叠字
《黄帝内经》(简称《内经》)是我国古代最重要的医学典籍之一,也是现存成书最早的中医典籍。

据学者统计,仅从1997~2007年,国内就新出版了《黄帝内经》相关书籍达128部之多,其中文献类书籍68部。

本文以现代语言学理论为指导,进一步探索《黄帝内经》中词汇、词义的发展规律,以阐释其内涵。

1运用词义引申规律,掌握《内经》中多义字词的准确涵义
无论是古代汉语,还是现代汉语,字词多义的现象十分普遍,而一词多义是词义引申的结果。

如果我们能够有效地运用词义引申规律,那么,对于掌握《内经》中多义词的准确涵义将大有裨益。

词义引申是汉语词义发展一种有规律的运动[1],一般认为,汉语词义的引申是按“四多”引申的规律进行的,即多原则、多方位、多侧面、多中心引申。

而古汉语词义引申方式主要内因生义(包括时空关系、因果关系、反正关系、动静关系、实虚关系和同所衍生关系等)、外因生义(包括借助自然条件、社会条件等)、修辞生义(包括借助比喻、借代和通感等)。

词义引申解决了客观事物层出不穷而词汇数量无法无限扩张的矛盾。

在对《黄帝内经》的学习和解读中,多义词的正确理解是个难点。

正如钱超尘先生[2]在《内经语言研究》一书所指出的那样:“《内经》引申义的多样化,和它的某些引申义与一般文史书籍有时有所不同,这是《内经》词义艰深的一个重要原因。

” 通过运用词义引申规律,从某个词的多个义项中确定在文本中具体运用的义项,定位准确,就能昭明经义,否则就会张冠李戴,不得其解。

弄清多义词的一般引申规律,对《内经》多义词注释大有裨益。

例如,《内经》经常使用的“阴”字,具有三个基本义素:“阴暗”、“寒凉”和“沉寂”,都与自然现象有关。

当“阴”的基本义素“阴暗”与“处所”相关时,就表示寒凉背光的地方。

如《素问·移精变气论》云:“往古人居禽兽之间,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

”当“阴”的基本义素“阴暗”与“天气”相关时,就表示乌云遮日不晴不雨的阴天。

如《八正
神明论》云:“天温日明,则人血淖液,而卫气浮,故血易泻,气易行;天寒日阴,则人血凝泣,而卫气沉。

”当“阴”的基本义素“寒凉”义素与“气候”相关时,就表示秋冬季节的气候。

如《三部九候论》云:“贵贱更立,冬阴夏阳,以人应之奈何?”当“阴”的基本义素“阴暗”、“寒凉”义素与“地理方位”相关时,阴就表示北方。

如《五常政大论》云:“西北方阴也,阴者其精奉于上,故左寒而右凉。


当“阴”与人体有关时,首先引申为与“部位”有关的“阴暗的部位”,指腹部,如《素问·金匾真言论》云:“夫言人之阴阳,则外为阳内为阴”。

然后由“阴暗的部位”引申为内藏,与“五藏”义素结合。

可以指代五藏。

如《素问·金匾真言论》云:“藏者为阴,府者为阳,肝心脾肺肾,五藏皆为阴。

”再引申至五藏之阴精,如津液、血液等生命活动的物质。

如《阴阳应象大论》云:“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还可与“经络”义素结合,泛指一身之阴经,如手足三阴、任脉、阴跷、阴维等。

当“阴”与“病邪”义素结合,就组成多种病症。

如偏盛的阴气导致的厥逆寒痛,《素问·调经论》云:“帝曰:‘阴之生实奈何?’岐伯曰:‘喜怒实谓邪气盛也,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泻。

’”
2正确理解叠字现象,使医理文理两相宜
叠字,又称“重言词”,是指由单音节或双音节字重叠构成的合成复音词。

叠字是古汉语中的常见语言现象。

清代学者邵晋涵在《尔雅正义》中把叠字现象分为两类,一类是由两个形音义完全相同的单音词组成,其意义与单音词的意义基本相同;另一类则与单音词的意义存在巨大的差异[3]。

前一类叠字,一般只须运用字面求解的方法,以单字的意义理解叠字。

而对于后一种叠字现象,则必须依据文理,使医理、文理两相宜。

如“济济”一词,在古代汉语中一般有3种常用义项[4]:众多;整齐美好的样子;庄重恭敬的样子。

《太素》卷二十三《九针之三·杂刺》云:“善欧,欧有苦,长太息,心中济济,恐人将捕之,邪在胆,逆在胃,胆液泄则口苦,胃气逆则欧苦,故曰欧胆者,取三里以下胃气逆,刺少阳血络以闭胆部,调其虚实,以去其邪。

”其中的“济济”一词无法用常用义项去解释。

而晋人皇甫谧《针灸甲乙经》[5-6]中云:“善呕,胸中澹澹善动而热,间使主之。

”而“澹澹”,同“憺憺”,意义为心神忐忑不安。

《素问·至真要大论》云:“民病心澹澹大动。

”《素问·刺热》云:“其逆则员员澹澹然。

”综合以上文献,其中“济济”乐意理解为“憺憺”,形容患者因胆气虚弱而造成的心慌恐惧的样子。

总之,将语言学理论及研究成果应用到《黄帝内经》的学习与解读实践中,有助于解决一些由于语义隔阂而造成的经义不明的问题。

本文仅仅是一次粗浅的尝试,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参考文献]
[1]邵文利.古汉语词义引申方式新论[J].山东大学学报,2003,(2):93.
[2]钱超尘.黄帝内经太素研究[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5:67.
[3]张亭立.因声求义——《黄帝内经太素》重言词例释三则[J].中医教育,2009,(2):50.
[4]范登脉.《黄帝内经素问》疑难字词校补[D].广州:广州中医药大学,2007.
[5]朱鹏翀.近十年《黄帝内经》文献研究概况及展望[J].中医文献杂志,2008,26(5):44-46
[6]王鹤璇.浅论《黄帝内经》中的重言词[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9):14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