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
孟子的原文和翻译如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翻译: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便对人说:“远远望去,那样子不像个国君;去到他那里,又看不出他有什么令人敬畏的气质。
”原文:或问文王之政。
子曰:“此之谓大统。
”翻译:有人向孟子请教关于文王的政治措施。
孟子说:“这就叫作实行大政。
”原文:王如施仁政于民,则王之徒也。
翻译:如果周王对百姓施行仁政,那就像孔子的学生所宣传的那样,是仁政了。
原文:诗云:“他人有心,予忖度之。
”夫子之谓也。
夫我乃行之,反而求之,不得吾心。
翻译:《诗经》说:“别人有什么心思,我能揣测到。
”这就是说:用这种做法行事,反过来寻求它的根据,却觉得没法符合自己的心意。
原文:孟子谓宋勾践曰:“子好游而未知所以游也。
”翻译:孟子对宋勾践说:“你喜欢游说各国的君主,却不知道游说的方法。
”原文:曰:“取诸人则能知之,自为之则安能知之哉?”仁则荣,不仁则辱。
故其辱先焉,其荣乃后焉。
翻译:公孙衍、张仪难道一派是什么仁人吗?如按季孙的话做就够资格得到俸禄和爵位;反之则只能招致侮辱。
所以,他们先受侮辱而后得到荣华。
原文:今有谷,于彼无所重,此之谓不足;奉不可失,君臣皆有饥色,便以此为自身谋,不足以言也。
孔子言必称尧舜。
大舜岂欺人而取天下者乎?尧舜好货好色,其所以欲关本者又小,是不欺也。
可同人于国而不同乎?尧舜非不事诸侯也,而其所以事诸侯者亦小也。
得天下之士之心以于天下,圣人也。
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天下之人皆舍百事而趋同于善。
同归而殊途,虑其愿哉!唯能择天下为可与让者,圣人也。
昔者有馈生鱼于郑子产,子产使校人畜之池。
校人烹之,反命曰:“始舍之,圉圉焉;少则洋洋焉;攸然而逝。
”子产曰:“得其所哉!得其所哉!”校人出曰:“孰谓子产智?予既烹而食之,曰:‘得其所哉!’是于我疏已异端矣。
”故子产智而认其疏远者也;校人愚而不知其养己者也。
使无智愚异则均矣。
均于均于其必归至乎仁也。
梁惠王章句上(五) —《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
梁惠王章句上(五) —《孟子》原文、译文及评析原文:孟子见梁襄王①。
出,语②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③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④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渤然⑤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⑥,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⑦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①梁襄王:梁惠王的儿子,名嗣,公元前318年至公元前296年在位。
②语(yǔ):动词,告诉。
③卒(cù)然:突然。
卒同“猝”(cù)。
④与:从,跟。
七八月:这里指周代的历法,相当于夏历的五六月,正是禾苗需要雨水的时候。
⑤渤(bó)然:兴起的样子。
渤然兴之即蓬勃地兴起。
⑥人牧:治理人民的人,指国君。
“牧”由牧牛、牧羊的意义引申过来。
⑦由:同“犹”,好像,如同。
译文:孟子见了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人说:“远看不像个国君,到了他跟前也看不出威严的样子。
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要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又答:‘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有谁愿意跟随不喜欢杀人的国君呢?’“我又答:‘天下的人没有不愿意跟随他的。
大王知道禾苗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天旱的时候,禾苗就干枯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哗啦哗啦下起大雨来,禾苗便会蓬勃生长起来。
这样的情况,谁能够阻挡的住呢?如今各国的国君,没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了。
真象这样,老百姓归服他,就象雨水向下奔流一样,哗啦哗啦谁能阻挡的住呢?”。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赏析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赏析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赏析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注释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⑵语(yù预):告诉.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⑷恶(Wū乌)乎:怎样,如何.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⑼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⑽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⑾领:即脖子.⑿由:通"犹"⒀定:安定。
孟子见梁襄王
六、课堂练习: 1、归纳本课通假字
①卒然问曰 “卒”同“猝”,突然(tūrán)。
②则苗浡然兴之矣 “浡”同“勃”,生机盎然。
③由水之就下 “由”同“犹”,就像。
精品资料
2、文中出现的14个“之”字有哪几种用法? 答案:可归为4种用法:
①代词,如:“望之不似人君”,“孰能一 之”; ②结构助词,如:“今夫天下之人牧”; ③补足音节助词,如:“则苗浡然兴之矣”; ④取消(qǔxiāo)句子独立性助词,如:“由水之就下”。
精品资料
比喻(bǐyù)论 证
通过比喻(bǐyù)将抽象概念具体 化:
意气,是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高歌
主题词 是 某人
某事
意气,是曹操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暮志
———————————————————
精品资料
认识是船,感情(gǎnqíng)就是风,它可以 把你吹到真理的彼岸,也可以把你掀翻到无 底深渊;认识是土壤,感情(gǎnqíng)就是太 阳,它可以孕育出绿洲,也可以暴晒出撒哈 拉沙漠。(2003年高考优秀作文片段)
精品资料
十、作业: 1、阅读下文并思考问题:
齐宣王问曰:“文王之囿方七十里,有 诸?”孟子对曰:“于传有之。”曰: “若是其大乎?”曰:“民犹以为小也。” 曰:“寡人(guǎrén)之囿方四十里,民犹 以为大,何也?”曰:“文王之囿方七十 里,刍荛者往焉,雉兔者往焉。与民同之, 民以为小,不亦宜乎?臣始至于境,问国 之大禁,然后敢入。臣闻郊关之内,有囿 方四十里,杀其鹿者如杀人之罪。则是四 十里为阱于国中,民以为大,不亦宜乎?”
精品资料
其惶惑之态,在“卒然问”中流露出来,他虽有贪得的 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还伴有些许糊涂和怯懦。三句 问话还步步暗合了孟子严密的逻辑思路,即:施仁政, 一天下,归附,统一,社会安定。两相对照中,更见孟 子之儒雅风范以及挥洒自如的大气。对答中的双重否定 句“天下莫不与也”与强烈的反问句“其如是,孰能御 之”“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等,其言 辞中充溢着不容置疑、居高临下的气势。这正是孟子文 章“气充辞沛”的一种诠释。孟子艺术化地宣扬 (xuānyáng)了“仁政”的政治主张,既生动形象,又情 理深至,令人信服。运用日常生活中的习以为常的事理 来说明“仁政”(即“王道”)的不可抗拒的力量,增添 了其说理的魅力。
古诗孟子见梁襄王翻译赏析
古诗孟子见梁襄王翻译赏析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选自高中文言文大全其诗文如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⑵语(yù预):告诉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⑷恶(ū乌)乎:怎样,如何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⑹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⑺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⑻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⑼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⑽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⑾领:即脖子⑿由:通"犹"⒀定:安定。
⒁孰:谁。
⒂嗜:喜欢。
⒃与:归附。
【翻译】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古诗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翻译赏析
古诗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翻译赏
析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出自文言文《孟子见梁襄王》,其古诗原文如下:
【原文】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翻译】
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
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
“谁能统一天下呢?”
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
“谁会归附他呢?”
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orG。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
---来源网络整理,仅供参考。
孟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文言文翻译导读:孟子文言文翻译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1) 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 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 年在位, 襄是他死后的谥号. 此处所说的事, 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 语(y ù预): 告诉.(3) 卒:通"猝", 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 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4) 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 定于一:朱熹《集注》云:" 必合于一然后定." (一:统一。
)(6) 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7) 油然:朱熹《集注》云:" 云盛貌."(8) 沛然:朱熹《集注》云:" 雨盛貌."(9) 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 兴起貌."(10) 人牧:管理民众的人, 即统治者.(11) 领: 即脖子.(12) 由: 通"犹"(13) 定:安定。
(14) 孰:谁。
(15) 嗜:喜欢。
(16) 与:归附。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 (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孟子全文及译文
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全文及译文《孟子》是记载孟子及其学生言行的一部书。
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孟子全文及译文,希望对你有帮助。
一、梁惠王章句上【原文】孟子见梁惠王①。
王曰:“叟②!不员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③有仁义而已矣。
王曰,‘何以利吾国?’ 大夫曰,‘何以利吾家?’土庶人④曰,‘何以利吾身?’上下交征⑤利而国危矣。
万乘之国,弑⑥其君者,必千乘之家;千乘之国,弑其君者,必百乘之家⑦。
万取千焉,千取百焉,不为不多矣。
苟⑧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⑨。
未有仁而遗⑩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
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注释】①梁惠王:就是魏惠王(前400-前319),惠是他的谥号。
公元前370年继他父亲魏武侯即位,即位后九年由旧都安邑(今山西夏县北)迁都大梁(今河南开封西北),所以又叫梁惠王。
②叟:老人。
③亦:这里是“只”的意思。
④土庶人:土和庶人。
庶人即老百姓。
⑤交征:互相争夺。
征,取。
⑥弑:下杀上,卑杀尊,臣杀君叫弑。
⑦万乘、千乘、百乘:古代用四匹马拉的一辆兵车叫一乘,诸侯国的大小以兵车的多少来衡量。
据刘向《战国策。
序》说,战国末期的万乘之国有韩、赵、魏(梁)、燕、齐、楚、秦七国,千乘之国有宋、卫、中山以及东周、西周。
至于千乘、百乘之家的“家”,则是指拥有封邑的公卿大夫,公卿封邑大,有兵车千乘;大夫封邑小,有兵车百乘。
⑧苟:如果。
⑨餍(yan):满足。
遗:遗弃,抛弃。
【译文】孟子拜见梁惠王。
梁惠王说:“老先生,你不远千里而来,一定是有什麽对我的国家有利的高见吧?”孟子回答说:“大王!何必说利呢?只要说仁义就行了。
大王说‘怎样使我的国家有利?大夫说,‘怎样使我的家庭有利?’一般人士和老百姓说,‘怎样使我自己有利?’结果是上上下下互相争夺利益,国家就危险了啊!在一个拥有一万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夫;在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国家里,杀害它国君的人,一定是拥有一百辆兵车的大夫。
孟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文言文翻译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那么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那么苗浡然兴之矣!其假设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那么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那么其中之所存者可知."(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1)领:即脖子.(12)由:通"犹"〔13〕定:安定。
〔14〕孰:谁。
〔15〕嗜:喜欢。
(16)与:归附。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答复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答复:‘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
孟子见梁襄王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翻译成现代汉语是: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孟子:战国时期邹国人,著名哲学家、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之一。
见:晋见,拜见。
梁襄王:即魏襄王,魏惠王的儿子,襄是他死后的谥号。
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出:出来。
语:动词,告诉。
望:远处看。
人君:君主。
就:靠近。
所畏:使人敬畏的地方。
孟子见梁襄王时,已是七十岁左右,他先前已经游历了好多国家,见到过许多国家的君主。
到梁国后先和惠王有过多次接触,因此这时是他思想很成熟的时期,也是经验很丰富的时候。
孟子见梁襄王,首先在于他善于察言观色。
他见梁襄王“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这个国君不像个国君的样子,就是接近了他,也看不出什么威严。
由此看来,孟子对梁襄王的第一印象并不佳。
孟子文言文翻译
孟子文言文翻译导读:孟子文言文翻译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 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2)语(yù预):告诉.(3)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11)领:即脖子.(12)由:通"犹"(13)定:安定。
(14)孰:谁。
(15)嗜:喜欢。
(16)与:归附。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高中语文 孟子见梁襄王译文素材
孟子见梁襄王译文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
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
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
表现。
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
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
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
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
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
如果有一位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好像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熟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熟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
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语文网的小编给各位考生整理了2017年高考语文必考知识点:《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更多的资讯请持续关注语文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孟子见梁襄王》原文注释⑴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⑵语(yù预):告诉.⑶卒:通猝,突然.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⑷恶(Wū乌)乎:怎样,如何.⑸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一:统一。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及赏析1孟子见梁襄王孟子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若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注释(1)梁襄王:即魏襄王,名嗣(一说名赫),魏惠王的儿子,前318一前296年在位,襄是他死后的谥号。
此处所说的事,当在襄王继位后不久。
(2)语(yù预):告诉。
(3)卒:通“猝”,突然。
熹《集往》概括以上描述梁襄王形态的语句云:“盖容貌辞气乃德之符,其外如此,则其中之所存者可知。
”(4)恶(Wū乌)乎:怎样,如何。
(5)定于一:朱熹《集注》云:“必合于一然后定。
”(一:统一。
)(6)与:此处为归顺,随从之意。
(7)油然:朱熹《集注》云:“云盛貌。
”(8)沛然:朱熹《集注》云:“雨盛貌。
”(9)浡(bó博)然:朱熹《集注》云:“兴起貌。
”(10)人牧:管理民众的人,即统治者。
(11)领:即脖子。
(12)由:通“犹”(13)定:安定。
(14)孰:谁。
(15)嗜:喜欢。
(16)与:归附。
译文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孟子见梁襄王2014
•四、难点探究:
•文中运用了比喻说理,其本体与喻体是如 何相联的?
•文中将人民盼望不嗜杀人的君主来解救这一本 体比作七八月间的枯苗需雨。民如枯苗,君泽 如雨,一旦仁君出现,百姓如同枯苗遇‚沛然 下雨‛,便‚浡然兴之‛不可阻止;君施仁爱, 民心如水,民之归附,则如‚水之就下‛不可 抵抗。本体和喻体一一对应,运用自然界习以 为常的现象,生动地阐述了统一天下的道理, 二者紧密相联。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答案:说明孟子对梁襄王的印象不好, 因为靠近他,感觉没有一点国君的威严。表 现在问话的突然,这说明他缺乏威严沉着的 人君气度。 (梁襄王的三句问话:“天下恶乎 定?”“孰能一之?”“孰能与之?”语调上扬,语 气轻而短促,从中可体味出梁襄王虽有贪得 的野心,却无王者的威仪,精神状态是低下 的,“卒然”问话中流露出惶惑,表现出涉 世不深的窘态。)
孟子见梁襄王 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仁”
枯苗浡然―引领而望 用喻 水之就下―民之归附
春 秋 无 义 战
二、问题探究
• 1.文章开头,孟子为什么说梁襄王不似人君? • 2.从梁襄王的三句问话中可看出梁襄王是一个怎样 的人君呢? • 3.孟子见梁襄王给梁襄王开出什么治国药方? • 4.面对这样一个不似人君的梁襄王,孟子用什么方 法让梁襄王更容易接受自己的意见?这种方法有何 好处? • 5.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还向他讲诉自 己的“仁政”思想,这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5.既然梁襄王缺乏人君的气度,孟子 还向他讲诉自己的‚仁政‛思想,这 说明孟子有着怎样的个性?
答案:说明孟子对实现自己 的政治理想有着坚韧执著的追 求,决不放弃任何机会向君王 们宣传自己的政治理想。
三、主旨:
圣人之心在滴血。在那个强者争霸,弱 者受苦,生灵涂炭的年代里,孟子心痛得 四处奔走呼唤,他在列国间疲惫地奔波, 马不停蹄从一个国家奔向另一个国家宣传 他的仁政主张。他想用他的仁政,开明政 治,将人民从水深火热之中拯救出来。 《孟子》一开篇就记录了他不远千里来进 谏梁惠王。梁惠王问利,孟子却答‚仁‛。 在孟子的行文体系中他反复的说着一个 ‚仁‛字,仁者无敌。
孟子见梁襄王 无或乎王之不智也 闻诛一夫纣矣 伯夷目不视恶色
孟子进见梁襄王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么使人敬畏的地方。
(见了我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喜欢杀人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么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么普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期待着他来解救。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无或乎王之不智也孟子说:“大王的不聪慧是不值得奇怪的。
即使世上有一种最容易生长的植物,让它晒一天太阳,十天冻它,没有能生长的。
我和大王相见的次数太少。
我退居家把王冷淡到极点,(那些善于谄谀奉承的小人就去了大王的身边)我怎么能帮助他(指大王)使他的善良之心萌发呢?如今下棋这样的技能,是小技术;但如果不专心致志地学习,是不会成功的。
有一个名字叫秋的围棋师,是全国闻名的下棋能手,让秋同时教两个人下棋,其中一个专心致志,只听秋的话;另一个虽然也在听,但心里面却总是想着有天鹅要飞来,一心想着张弓搭箭去射击它。
这个人虽然与专心致志的那个人一起学习,却比不上那个人。
是因为他的智力不如那个人吗?回答当然不是这样的。
”关雎雎鸠关关在歌唱,在那河中沙洲上。
文静美好的少女,小伙子的好配偶。
长长短短鲜荇菜,顺流两边去捞取。
文静美好的少女,朝朝暮暮想追求。
追求没能如心愿,日夜心头在挂牵。
长夜漫漫不到头,翻来覆去难成眠。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手左右去采摘。
文静美好的少女,弹琴鼓瑟表爱慕。
长长短短鲜荇菜,两边仔细来挑选。
文静美好的少女,钟声换来她笑颜。
闻诛一夫纣矣齐宣王问:“商汤流放夏桀,周武王讨伐商纣,真的有这些事件吗?”孟子答:“史料中有这种记载。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孟子见梁襄王》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孟子(前372—前289),名轲,字子舆,战国时邹(现在山东省邹城市东南)人,战国时期儒家学派的代表人物。
下面,店铺为大家提供《孟子见梁襄王》原文阅读及对照翻译,全文如下:孟子见梁襄王原文阅读出处或作者:《孟子》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见梁襄王对照翻译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民归之,犹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诉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
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喜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
大王懂得禾苗的情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
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
国君如果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欢杀人的。
高中语文 孟子见梁襄王译文素材
高中语文孟子见梁襄王译文素材
1、此资料由网络收集而来,如有侵权请告知上传者马上删除。
资料共共享,我们负责传递学问。
孟子见梁襄王译文孟子谒见梁襄王,出来以后,告知旁人说:“远远望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使人敬畏的表现。
他突然问我:‘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我回答说:‘统一才会安定。
’他又问:‘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回答:‘不爱好杀人的国君,就能统一天下。
’他又问:‘那有谁来跟从他呢?’我回答说:‘天下的人没有谁不跟从他。
大王懂得禾苗的状况吗?七八月间〔夏历五六月间〕长时间天旱,禾苗枯萎了。
只要天上黑油油地涌起乌云,哗啦啦地下起大雨,禾苗便又蓬勃生长起来了。
国君假如能这样,又有谁能对抗
2、得他了呢?如今各国的君主,却没有一个不是喜爱杀人的。
假如有一位不喜爱杀人的国君,那么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视着他了!果真这样的话,百姓们归随他,就似乎水向下奔流一样,浩浩荡荡,有谁能阻挡得住呢?’”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熟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熟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诚如是也,
3、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
第1页。
《孟子见梁襄王》孟子
所有内容均是通过网络方式获得,经本人手动编辑发布的。
如果侵犯了您的权益,联系我QQ:253169161,我会在第一时间处理。
《孟子见梁襄王》孟子
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
“吾对曰:‘定于一。
’”
“‘孰能一之?’”
“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
“‘孰能与之?’”
“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
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
[作者介绍]
孟轲(约公元前372~约前289)中国战国时期思想家、教育家。
邹(今山东省邹县)人。
他曾受业于子思的门人。
孟轲发展了孔子的“礼治”和“德政”思想,提倡“王道”,主张“仁政”,并以此到齐、梁、鲁、邹、宋、滕等国游说诸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
古诗和文言文翻译是高考必考的内容之一,所以平时学习过程中要注意积累。
文言文翻译要以直译为主,并保持语意通畅,而且应注意原文用词造句和表达方式的特点。
以下《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及翻译仅供参考,请大家以所在地区课本为主。
1《孟子见梁襄王》原文孟子见梁襄王。
出,语人曰:“望之不似人君,就之而不见所畏焉。
卒然问曰:‘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孰能
一之?’对曰:‘不嗜杀人者能一之。
’‘孰能与之?’对曰:‘天下莫不与也。
王知夫苗乎?七八月之间旱,则苗槁矣。
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则苗浡然兴之矣!其如是,孰能御之?今夫天下之人牧,未有不嗜杀人者也。
如有不嗜杀人者,则天下之民皆引领而望之矣。
诚如是也,民归之,由水之就下,沛然谁能御之?’”1《孟子见梁襄王》原文翻译孟子进见梁襄王,出来后,对
人说:“(梁襄王)远远看上去不像个国君的样子,走近他也看不到有什幺使人敬畏的地方。
(他见了我之后)突然问道:“天下要怎样才能安定呢?”我回答说:”天下安定在于统一天下。
““谁能统一天下呢?”我对他说:“不嗜杀的国君能统一天下。
”“谁会归附他呢?”我又回答:“天下没有不归附他的。
大王您知道禾苗生长的情况吗?当七八月间一发生干旱,禾苗就要枯槁了。
一旦天上乌云密布,下起大雨,那幺禾苗就长得茂盛了。
像这样的话,谁能阻止它呢?而现在天下国君,没有一个不嗜好杀人。
如果有一个不喜欢杀人的(国君),那幺普
天下的老百姓都会伸长脖子仰望着他了。
如果像这样,老百姓就归附他,就像水往低处流一样,这哗啦啦的汹涌势头,谁又能够阻挡得了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