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爱情诗十二讲答案
诗经爱情诗十二讲教程考试
![诗经爱情诗十二讲教程考试](https://img.taocdn.com/s3/m/da3e0910852458fb760b564c.png)
诗经爱情诗十二讲教程考试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名称诗经爱情诗十二讲对应章节成绩类型分数制截止时间2016-04-24 23:59题目数50迟交处理允许迟交总分数100说明:评语:80第1部分总题数:501【单选题】(2分)“不知我者,谓我士也骄。
彼人是哉,子曰何其?心之忧矣,其谁知之?其谁知之?盖亦勿思!”出自列《诗经》哪一首诗歌()A.《魏风· 园有桃》B.《陈风防有鹊巢》C.《郑风丰》D.《王风黍离》正确答案是:A查看答案解析2【单选题】(2分)“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兮!无使尨也吠!”其中的“帨”在下列哪一首诗经诗歌又提及到()A.《豳风· 东山》:“之子于归,皇驳其马。
亲结其缡,九十其仪。
”B.《郑风溱洧》:“维士与女,伊其相谑,赠之以勺药。
”C.《陈风东门之杨》:“东门之杨,其叶牂牂,昏以为期,明星煌煌。
”D.《郑风子衿》“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正确答案是:A查看答案解析3【单选题】(2分)《召南·摽有梅》:“摽有梅,其实七兮。
求我庶士,迨其吉兮。
”中的“摽”“梅”解释妥当的是()A.飘落、梅花B.打落梅子C.飘落梅子D.打落梅花正确答案是:B查看答案解析4【单选题】(2分)下列关于《诗经》爱情婚姻诗篇的描述不妥当的项是()A.《郑风· 出其东门》最早描写男子汉的贞情B.《小雅隰桑》见到丈夫后她特别快活C.《郑风绿衣》把爱缝制在丈夫黑衣里D.《郑风女曰鸡鸣》鸡鸣时分夫妻叙温馨正确答案是:C查看答案解析5【单选题】(2分)“氓之蚩蚩,抱布贸丝。
”中的“蚩蚩”妥当的解释()A.敦厚B.无知C.嘻嘻D.痴痴正确答案是:C查看答案解析6【单选题】(2分)《卫风·硕人》“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
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历来被称为描摹美人之绝唱,这位美人是指()A.宣姜B.庄姜C.文姜D.许穆夫人正确答案是:B查看答案解析7【单选题】(2分)“桃之夭夭”的“夭”比较恰当的解释是()A.屈B.笑C.丽D.少正确答案是:B查看答案解析8【单选题】(2分)《郑风·女曰鸡鸣》中夫妇以对话联句体,叙述两人欢乐和睦的新婚家庭生活,诗中有女词、男词、旁白。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7bcb5eb5dbef5ef7ba0d4a7302768e9951e76e0f.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解析)一、知识点拨与学法引导(一)整体感知《关雎》是《诗经》的第一篇,可以说是一首爱情诗。
着重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蒹葭》是《诗经》“秦风”中的一首爱情诗。
就整首诗而言,几个章节结构相同,只是换了几个词语而已,增强了诗歌的韵味。
就每章而言,前四句都是描写了一种凄清而苍凉的景色,这种景色衬托出人物心中的空虚、惆怅之情;而后四句写出诗人对“伊人”的上下寻求,却又寻而不见,这当中既有诗人的怅惘之情,又有诗人对伊人的深切思念。
(二)学法引导诗歌重在体会,可以通过朗读的方法感悟诗歌的思想感情。
如《关雎》的首章是全诗的序,为下文描写君子追求淑女作铺垫,朗读时相对平静;第二章写出君子时刻都在思念淑女,因此语句中流露出一种向往的味道;而第三章写了君子的相思之苦,要读出男子痛苦相思的情状;第四章和第五章意思相近,都是运用了反复的手法,刻画出君子得到淑女的快乐与幸福之情,其中有一种兴奋和轻快的语调。
《蒹葭》则可采用读准一个诗节推及其他的方法进行朗读,然后采用提问、质疑、讨论等方法,分析关键语句,理解诗歌意境,进而把握全诗的主旨。
(三)审美鉴赏含蓄生动的起兴美起兴,是《关雎》一诗反复运用的艺术手法。
比如,诗的一开头就用“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来起兴,“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使人由雎鸠鸟雌雄匹配联想到君子淑女必成佳偶,由听到雎鸠鸟清新流转的歌唱而春心荡漾想到君子对淑女的思念之切。
又如以荇菜既得而“采之”“毛之”,兴起淑女既得而“友之”“乐之”。
使全诗产生了意味深长、回味无穷的艺术魅力。
(四)重点难点突破1、诵读这两首诗,简要说说它们各自所要表达的主题是什么?[析]我国远古时代的诗论就提出“诗言志”说,因此,读诗应该努力分析、感悟出蕴藏在诗歌字面背后的思想感情。
[参考答案] 《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第12课《诗经二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2课《诗经二首》 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b609d146ae1ffc4ffe4733687e21af45b307fe0e.png)
12《〈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基础锤炼1.给加点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荇.菜()寤.寐()芼.之()蒹葭.()辗.转()未晞.()水中坻.()水中沚.()在水之湄.()道阻且跻.()在水之涘.()2.下列画线句子有病句的一项是()A.26日晚,处于闭环管理的瑞金医院门诊大厅内响起浪漫的钢琴声。
B.新华社报道后,瑞金医院也找到了这位弹琴者,他是瑞金医院超声科周建桥主任的研究生张宇宁。
C.张宇宁表示,他想用琴声传递医务人员战胜疫情的信心。
D.“无论是对于患者救治,而是对医院秩序的管理,医者永远要保持乐观的心态。
”3.右图是《诗经》中的作品,根据《诗经》的特点,请写出右图的第一章或者第二章,并加上标点符号。
4.根据要求填写诗句。
(1)《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关雎》中开头“,”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2)《关雎》中“,”已成为人们追求爱情的口头语。
(3)表现主人公苦苦思慕采荇菜之女,而又不可得的那种忧伤苦闷的句子是“,”。
(4)《蒹葭》中描写露浓霜重的秋景的句子是“,”。
(5)《蒹葭》中常被我们引用来形容所爱恋的人在远方的句子是“,”。
5.文学常识填空。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到春秋时期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这些诗歌分为、、三个部分。
课内精读(一)阅读《关雎》,回答问题。
6.将《关雎》的第二章翻译为白话诗。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流”即求取,“采”即采摘,“芼”即挑选,几个动词生动地表现了女子的勤劳。
B.“琴瑟友之”“钟鼓乐之”实写青年与意中人热恋的时光和举行婚礼的欢乐场面。
C.本诗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着的追求,感情坦率朴素、热烈浓郁。
D.本诗运用双声词、叠韵词,采用了重章叠句的手法,增强了诗歌的音乐感、节奏感。
8.本诗开头为什么要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写起?9.“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9e813a7876232f60ddccda38376baf1ffd4fe343.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相同的句式,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多在韵脚上——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水鸟比兴,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来比喻男子追求淑女,也由此兴起写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荇菜的流动不定比喻淑女的难求;以时而左、时而右捞取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蒹葭》一诗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均以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引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追求。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
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参考答案: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伊人”的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伊人”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640735a4541810a6f524ccbff121dd36a32dc406.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后练习题(附答案)一、积累运用1.下列文学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 )(2分)A. 《桃花源记》选自《陶渊明集》。
陶渊明,又名潜,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唐朝诗人。
B.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西周初年至春秋中叶五百多年的诗歌305篇,又称《诗三百》。
C. “记”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可以记叙描写,也可以抒情议论,并通过记事、记物、记人、写景来抒发作者的感情或见解。
D. “唐宋八大家”,即唐代的韩愈、柳宗元和宋代的欧阳修、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曾巩。
2.下列句子的朗读节奏划分不恰当的一项是( )A.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B.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C.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D.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3.名句默写。
(1)《诗经》中主要的表现手法是赋、比、兴。
《关雎》中开头“, ”两句就运用了“比兴”的手法。
(2分)(2)蒹葭苍苍, 。
(《诗经·蒹葭》)(1分)(3)《关雎》中用来表达诗人对文静美好的女子日夜思念的句子是“, 。
, ”。
(4) ,在水一方。
(《诗经·蒹葭》)(1分)二、综合性学习4.阅读下面的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档中国文化节目《经典咏流传》,让曾经流行于古代的诗词歌赋在现代又“火”了一把。
文以载道,歌以咏志。
《经典咏流传》所选每首诗词,都有强烈的现实观照:《墨梅》里“只留清气满乾坤”的中国风骨,《明日歌》里的惜时如金,《滚滚长江东逝水》中的历史激情……无论曲风,也无论题材,不变的情怀链接了经典与时代。
【材料二】好风凭借力,送“诗”上青云。
《经典咏流传》通过“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以“和诗以歌”的形式,把古诗词原创改编成歌曲,以经典为船,以流行为帆,把经典的诗歌内容展现得淋漓尽致,让古人的思想、智慧和情怀与今人产生强烈的文化共鸣。
(1)根据上述材料,探究该节目可供借鉴的成功经验,写出你的探究结果。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最新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ec9cf5ae0912a2161579298d.png)
部编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相同的句式,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多在韵脚上——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水鸟比兴,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来比喻男子追求淑女,也由此兴起写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荇菜的流动不定比喻淑女的难求;以时而左、时而右捞取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蒹葭》一诗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均以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引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追求。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
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参考答案: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伊人”的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伊人”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
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
![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fb0278e2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1374c18.png)
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12 《诗经》二首1. 下列加下划线字的注音完全正确的一项是()A. 雎鸠(jū)窈窕(yǎo)好逑(hào)水中沚(zhǐ)B. 荇菜(xìng)寤寐(wù)参差(cī)水之涘(sì)C. 琴瑟(sè)芼之(mào)溯洄(sù)水中坻(dǐ)D. 乐之(lè)未晞(xī)且跻(jì)水之湄(méi)2. 下列选项中,加下划线的“之”字的用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A. 在水之湄B. 求之不得C. 左右采之D. 溯洄从之3. 下列句子中,解释不恰当的一项是()A. “寤寐求之”的“之”指代的是“窈窕淑女”。
B. “琴瑟友之”的“友”是“友爱”的意思。
C. “左右芼之”的“之”指代的是“荇菜”。
D. “钟鼓乐之”的“乐”是“使……快乐”的意思。
4. 下列有关文学常识的叙述,错误的一项是()A. 《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被儒家列为五部经典著作之首。
B. 《诗经》中的诗歌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
“风”又叫“国风”,大都是劳动人民创作的民间歌谣。
“雅”分为大雅、小雅,大多为周代宫廷乐曲歌辞。
“颂”多为周天子及诸侯们祭礼时的乐歌。
C. 《诗经》反映了从西周到春秋时期的社会生活,共305篇,古时也称为“诗三百”。
D. 《诗经》中都是四言诗,普遍采用赋、比、兴的表现手法。
5. 下面对《诗经·关雎》和《诗经·蒹葭》赏析有误的一项是()A.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运用了“兴”的手法,表现出了小伙子对心上人念念不忘、执着追求的感情。
B.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此句是实写,描写了男子与追求的淑女结婚时的热闹情景,表达了他的美好愿望。
C.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这几句采用的是“兴”的笔法,描写了秋天水边的景色,营造出充满朦胧的艺术境界。
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_1
![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_1](https://img.taocdn.com/s3/m/fffe500f11661ed9ad51f01dc281e53a59025158.png)
第12课《诗经二首》同步练习(含答案)《诗经》二首一、注音/生字雎鸠()荇()菜好逑()窈()窕()芼()之晞()jiān()jiā()wù()mèi()涘()淑()女溯()洄()沚()雎鸠(jiū) 荇(xìng)菜好逑(qiú) 窈(yǎo)窕(tiǎo)芼(mào)之晞(xī)jiān(蒹)jiā(葭) wù(寤)mèi(寐)涘(sì) 淑(shū)女溯(sù)洄(huí) 沚(zhǐ)二、解释下列划线词语在句中的意思。
(1)琴瑟友之(2)钟鼓乐之(3)窈窕淑女(4)左右芼之(5)白露未晞(6)在水之涘(7)蒹葭萋萋(8)溯游从之(9)左右流之(10)道阻且跻(11)白露未晞(12)宛在水中沚(1)名词作动词,弹琴鼓瑟(2)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3)文静美好的样子(4)挑选(5)干(6)水边(7)茂盛的样子(8)顺流而下(9)求取(10)艰险(11)干(12)水中的小块陆地三、古今异义1.左右流之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2.寤寐思服____________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3.道阻且长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4.蒹葭苍苍古义:____________ 今义:1.左右流之古义:求取。
今义:液体移动;流动。
2.寤寐思服____________ 古义:思念;今义:衣服3.道阻且长古义:艰险。
今义:阻挡,阻碍。
4.蒹葭苍苍古义:茂盛的样子。
今义:(头发)灰白。
四、一词多义右左右采之道阻且右方位词,跟“左”相对向右迂曲五、词类活用1.左右流之1.名词作状语,在船的左右两边。
2.钟鼓乐之2.钟鼓:名词用作动词,敲钟,击鼓。
乐: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使……快乐。
3.琴瑟友之3.琴瑟:名词用作动词,弹琴,鼓瑟。
友:名词用作动词,亲近。
六、简答题《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12课 诗经二首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
![2023年春八下语文第12课 诗经二首 知识总结及习题(含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7afab96fa9956bec0975f46527d3240c8447a160.png)
第12课诗经二首学习目标中考导航1.了解有关《诗经》的文学常识,把握两首诗歌的内容。
2.了解赋、比、兴三种表现手法,品味诗歌重章叠句、回环往复的特点。
3.体会诗中蕴含的美好情感,感受《诗经》独特的艺术魅力。
1.“窈窕”“寤寐”“参差”“辗转”“溯回”等是中考易考词语。
2.中考常以默写的形式考查这两首诗中的重点语句。
3. 古诗词比较阅读是近几年各地中考语文试卷中增加的新题型,难度比较大,对此应重视。
知识点01 文题解读《关雎》:《关雎》是《诗经》的首篇,篇名取自该诗的第一句“关关雎鸠”,“雎鸠”,一种水鸟,一般认为就是鱼鹰。
“关”即“关关”,拟声词,雎鸠鸟的鸣叫声。
《蒹葭》:篇名同样取自该诗第一句“蒹葭苍苍”,“蒹葭”就是芦苇,一种水草。
【微点拨】风、雅、颂“风”又叫“国风”,是各地方的民歌民谣,共160篇。
它是《诗经》中的精华部分,有不少篇章揭露贵族统治集团对人民的压迫和剥削,也反映了人们的劳动生产情况和爱情生活。
常用复沓的手法来反复咏叹,体现出民族特色。
“雅”,是正统的宫廷乐歌,用于宴会的典礼,共105篇。
它分为《大雅》和《小雅》两部分,其中《大雅》31篇,《小雅》74篇。
“颂”是祭祀乐歌,用于宫廷宗庙祭祀,分为《周颂》《鲁颂》和《商颂》三部分,共40篇。
【文体知识】赋、比、兴赋、比、兴是《诗经》的三种表现手法,它们与风、雅、颂合称《诗经》“六义”。
赋就是铺陈直叙,即诗人把思想感情及其有关的事物平铺直叙地表达出来。
比就是比喻,以彼物比此物。
兴则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兴大多在诗歌的发端。
知识点02 作者作品作者简介知识精讲《诗经》诗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
也是我国诗歌现实主义传统的源头。
收集了西周到春秋时期诗歌305篇,到汉代被奉为经典,列为《五经》之一。
其内容分为“风”“雅”“颂”三类,表现手法有“赋”“比”“兴”三种。
【知识拓展】相关背景本文选自《诗经注析》(中华书局1991年版)。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https://img.taocdn.com/s3/m/fe49065fad51f01dc281f1b3.png)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答案:后两章只是对首章文字略加改动而成,这种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唱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都是在韵脚上一一首章“苍、霜、方、长、央”属旧部韵,次章“萋、晞、湄、跻、坻”属脂微合韵,第三章“采、已、涘、右、沚”属之部韵一一如此而有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给人的感觉是变化之中又包含了稳定。
同时,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表明了时间的延续。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通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答案:《关雎》在艺术上巧妙地采用了“比”的表现手法。
如“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雎鸠鸟相依相恋作比,兴起淑女配君子的联想。
再如“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以采荇莱这一行为作比,兴起主人公对女子深切的思念与倾慕之情。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二首》课内练习题答案解析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
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答案:《蒹葭》虽然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在叙述中始终让其处于若即若离的状态,让人觉得其身影无处不在。
这首诗最有价值和意义、引起人共鸣的东西,不是抒情主人公的追求和失落,而是它所创造的“在水一方”可望而不可即这一具有普遍意义的艺术意境。
“在水一方”的结构是追寻者一河水一伊人。
由于诗中的“伊人”没有具体所指,而河水的意义又在于阻隔,所以凡世间一切因受阻而难以实现的种种追求,都可以在这里产生共鸣。
《诗经》中12首经典爱情诗
![《诗经》中12首经典爱情诗](https://img.taocdn.com/s3/m/a1c2cbe19a89680203d8ce2f0066f5335a816730.png)
《诗经》中经典爱情诗《诗经》中12首经典爱情诗爱情诗,抒发男女间爱情的诗,尤指男人对女人的诗,是诗的一种,是爱情表达的一种形式。
爱情诗的定义简单说来就是情人之间传达爱意的诗。
下面为大家带来了《诗经》中12首经典爱情诗,欢迎大家参考!1、周南·关雎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第一章四句是总述,写小伙子“在河之州”由关雎之声而引起对漂亮苗条的姑娘的爱慕之情。
“睢鸠”预示着男女爱情的和谐专一。
第二章八句写求爱、思恋过程,“君子”想追求“淑女”,但却“求之不得”,陷入了朝思暮想、寝食不安的苦恋情形。
第三章八句主要是写抒情主人公的幻觉,仿佛和那个姑娘结成了情侣,共同享受着和谐、欢乐的婚后生活。
2、郑风·子衿青青子衿。
悠悠我心。
纵我不往,子宁不嗣音?青青子佩。
悠悠我思。
纵我不往,子宁不来?挑兮达兮,在城阙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这首诗写一个女子在城楼上等候她的恋人。
全诗三章,采用倒叙手法。
前两章以“我”的口气自述怀人。
“青青子衿”,“青青子佩”,是以恋人的衣饰借代恋人。
第三章点明地点,写她在城楼上因久候恋人不至而心烦意乱,来来回回地走个不停,觉得虽然只有一天不见面,却好像分别了三个月那么漫长。
3、王风·采葛彼采葛兮,一日不见,如三月兮。
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子衿》写的是女子等待男子,表现女子等待男子的焦急心情。
《采葛》写的是男子等待女子,表现男子期盼着与女子见面的焦急心情。
全诗有一个渐进的过程:“一日不见,如三月兮……一日不见,如三秋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
”这里有一个感情的渐进过程:三个月……三个季度……三年。
“三秋”是指三个季度。
4、卫风·木瓜投我以木瓜,报之以琼琚,匪报也,永以为好也。
12诗经两首《蒹葭》和《关雌》
![12诗经两首《蒹葭》和《关雌》](https://img.taocdn.com/s3/m/bed53ad13086bceb19e8b8f67c1cfad6195fe949.png)
12诗经两首《蒹葭》和《关雌》12《关雎》观鸟居鸽子就在这条河的小岛上。
一位美丽的女士,一位绅士。
混合蔬菜从左向右流动。
我美丽的女士,我一直想要它。
我迫不及待地想被说服。
悠闲地,辗转反侧。
参差不齐的蔬菜是从左右两边采摘的。
一位美丽的女士,一位古筝和竖琴的朋友。
不同的菜,左的和右的。
我美丽的女士,钟声和鼓声。
1、对下列诗句理解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a、“河岛上的观音鸠”这两句话用隐喻的手法来说明女士们和先生们在海滩上相遇创造了一种安静的气氛。
b、反复使用“错菜,左右流淌”两句话,不仅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也反映了古代民歌的特点。
c、“悠闲、辗转反侧”反映了这位绅士对动作的热爱,非常生动。
d、“sleep”中的“sleep”和“sleep”分别指的是醒来和睡觉,这表明绅士渴望爱情的痛苦。
2、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答:它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幸福生活和幸福生活)的追求。
1.诗中写河洲的水鸟,写采摘荇菜,起什么作用?(引起后文(或:起兴作用))2.诗中描述情绪波动的台词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谈谈你对“琴瑟友之”的“友”字的理解。
(像对待朋友一样对她,把她当成知音、知己,和她相亲相爱。
)4.读《诗经》中的诗句?并结合相关环节简要分析了《关居》的意境美。
意境是诗人的主观思想感情与诗中所描绘的生活图景有机融合而形成的一种耐人寻味的艺术境界。
《诗经》中的许多诗歌都采用了赋中见兴的笔法,通过对眼前景物的描写,描绘出一个个优美的意境。
5.这首诗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怎样的思想感情?它表达了古代劳动人民对爱情(幸福生活,幸福生活)的追求。
6.这首诗中有许多重叠的句子,句型相同或相似。
这个表达式的功能是什么?(1)可以充分表达诗人思想感情。
(2)增加诗歌节奏感和音乐美。
7.这首诗的艺术手法主要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
(比兴、冲张、重叠句)8.“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诗经爱情诗十二首
![诗经爱情诗十二首](https://img.taocdn.com/s3/m/3f22d9f7d0f34693daef5ef7ba0d4a7303766c78.png)
01.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言秣其马。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翘翘错薪,言刈其蒌。
之子于归,言秣其驹。
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02.野有死麕野有死麕(jūn),白茅包之。
有女怀春,吉士诱之。
林有朴樕(sù),野有死鹿。
白茅纯束,有女如玉。
舒而脱脱兮,无感我帨(shuì)兮,无使尨(máng)也吠。
03.静女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
爱而不见,搔首踟蹰。
静女其娈,贻我彤管。
彤管有炜,说怿女美。
自牧归荑,洵美且异。
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
04.将仲子兮将仲子兮,无逾我里,无折我树杞。
岂敢爱之?畏我父母。
仲可怀也,父母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墙,无折我树桑。
岂敢爱之?畏我诸兄。
仲可怀也,诸兄之言,亦可畏也。
将仲子兮,无逾我园,无折我树檀。
岂敢爱之?畏人之多言。
仲可怀也,人之多言,亦可畏也。
05.山有扶苏山有扶苏,隰有荷华。
不见子都,乃见狂且。
山有乔松,隰有游龙。
不见子充,乃见狡童。
06.女曰鸡鸣女曰鸡鸣,士曰昧旦。
子兴视夜,明星有烂。
将翱将翔,弋凫与雁。
弋言加之,与子宜之。
宜言饮酒,与子偕老。
琴瑟在御,莫不静好。
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
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
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
07.隰桑隰桑有阿,其叶有难。
既见君子,其乐如何。
隰桑有阿,其叶有沃。
既见君子,云何不乐。
隰桑有阿,其叶有幽。
既见君子,德音孔胶。
心乎爱矣,遐不谓矣?中心藏之,何日忘之!08.国风·秦风·蒹葭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萋萋,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chí)。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知识小结及试题汇编(附答案)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知识小结及试题汇编(附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2cf121b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1c708f3.png)
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第12课《《诗经》两首》知识小结及试题汇编(附答案)1.作品简介《诗经》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本来只称《诗》,后来被儒家奉为经典,改称《诗经》。
收录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叶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也称“诗三百”。
《诗经》分为“风”“雅”“颂”三大类。
“风”又叫“国风”“十五国风”,共160篇,为当时15个王国的土风民谣;“雅”是周朝直接统治地区的音乐,分为“大雅”和“小雅”,主要用于统治者的朝会宴享,以歌功颂德为主;“颂”是统治者用于宗庙祭祀的舞乐,内容以颂扬为主。
其基本表现手法为“赋、比、兴”。
2.文言知识归纳(1)古今异义左右流.之(古义:捞取。
今义:流淌,水流等。
)道阻且右.(古义:弯曲。
今义:右边。
)白露未已.(古义:完,停止。
今义:已经。
)(2)词类活用琴瑟友.之(名词用作动词,亲近,做朋友。
)钟鼓乐.之(形容词用作动词,使……快乐。
)道阻且右.(方位名词用作形容词,弯曲。
)(3)一词多义【右】左右流之(方位名词,右边。
)道阻且右(形容词,弯曲。
)【之】在河之洲(结构助词,的。
)左右采之(代词,指荇菜。
)琴瑟友之(代词,指“窈窕淑女”。
)3.主题解说《关雎》写了一个男子对一个女子的思念、追求过程,表达他求之不得的痛苦和求而得之的喜悦之情。
4.重点突破《关雎》和《蒹葭》都可以看作爱情诗,写作手法和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提示一:《关雎》一诗重在“叙事”,可以看出主人公爱慕、追求、幻想这样一条线索。
《蒹葭》没有一个明确故事,只选一个场景。
《蒹葭》比《关雎》情感韵味更浓郁。
提示二:在艺术手法上,《蒹葭》比《关雎》“兴”的特点更突出。
“蒹葭”“水”“伊人”交相辉映,浑然一体,用作比兴的事物与所要描绘的对象形成了一个完整的艺术世界。
提示三:《关雎》是一首热情的恋歌,它表现了古代青年对爱情婚姻大胆执著的追求,感情坦率、朴实。
《蒹葭》表现了诗人对“伊人”的一往情深,而且写出了他的欲见不得的焦急和怅惘的心情。
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eb84f665901020207409cba.png)
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一、《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
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相同的句式,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手法。
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多在韵脚上——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如“白露为霜”“白露未晞”“白露未已”——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
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瞻望,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
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对象。
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参考答案:《关雎》中“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以河洲上和鸣的水鸟比兴,以河洲上关关鸣叫求偶的雎鸠为“比”的对象来比喻男子追求淑女,也由此兴起写淑女是君子的好配偶。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参差荇菜,左右采之”“参差荇菜,左右芼之”,以荇菜的流动不定比喻淑女的难求;以时而左、时而右捞取荇菜的动作,隐喻君子对淑女锲而不舍的追求。
《蒹葭》一诗分为三部分,每一部分均以秋水岸边凄清的秋景起兴,“蒹葭苍苍,白露为霜”“蒹葭萋萋,白露未晞”“蒹葭采采,白露未已”,引出主人公对意中人的追求。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
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参考答案:从“白露为霜”到“白露未晞”再到“白露未已”,明写时间的推移,暗写抒情主人公凝望追寻“伊人”的时间之长;从“在水一方”到“在水之湄”再到“在水之涘”,从“宛在水中央”到“宛在水中坻”再到“宛在水中沚”,写地点的转换,象征着“伊人”踪迹的缥缈难寻;从“道阻且长”到“道阻且跻”再到“道阻且右”,则是反复渲染追寻“伊人”过程的艰难,以凸现抒情主人公执着思念、锲而不舍的精神。
《关雎》《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2课】
![《关雎》《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2课】](https://img.taocdn.com/s3/m/4b03facb6394dd88d0d233d4b14e852458fb39a1.png)
《关雎》《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2课】《关雎》《蒹葭》赏析习题及答案【部编版八年级下册12课】班级:姓名:资料内容:【原文】【课下注释】【翻译】【作者】【背景】【主题思想】【赏析】【精品习题及答案】一、★《关雎》【原诗】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译文】关关和鸣的雎鸠,栖息在河中的小洲。
贤良美好的女子,是君子好的配偶。
参差不齐的荇菜,忽左忽右把它摘取。
贤良美好的女子,日日夜夜都想追求她。
追求却没法得到,日日夜夜总思念她。
绵绵不断的思念,叫人翻来覆去难入睡。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采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弹琴鼓瑟来亲近她。
参差不齐的荇菜,从左到右去拔它。
贤良美好的女子,敲起钟鼓来取悦她。
【作者】《诗经》,原称《诗》,是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它收集了从西周初年到春秋中期约500年间的诗歌305篇,所以又叫《诗三百》。
相传孔子曾整理过这些诗并用来传授弟子,后来被尊为儒家的经典之一,称为《诗经》。
《诗经》的“六义”三大基本内容:“风”:指十五国风,是各地的民间歌谣。
“雅”:分大雅、小雅,大部分是贵族作品。
“颂”:是宗庙祭祀用的乐歌及史诗。
三大表现手法:“赋”:“铺陈其事而直言之也”。
(叙事抒情)“比”:“以彼物比此物也”。
(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引出)【背景】周代由文、武奠基,成、康繁盛,昭、穆以后,国势渐衰。
后来,厉王被逐,幽王被杀,平王东迁,进入春秋时期。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兼并,夷狄交侵,社会处于动荡不安之中。
周代设有采诗之官,每年春天,摇着木铎深入民间收集民间歌谣,把能够反映人民欢乐疾苦的作品,整理后交给太师(负责音乐之官)谱曲,演唱给天子听,作为施政的参考。
反映周初至春秋中叶社会生活面貌的《诗经》,就整体而言,正是这五百年间中国社会生活面貌的形象反映,其中有先祖创业的颂歌,祭祀神鬼的乐章;也有贵族之间的宴饮交往,劳逸不均的怨愤;更有反映劳动、打猎、以及大量恋爱、婚姻、社会习俗方面的动人篇章。
2020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
![2020部编版八年级语文下册12《〈诗经〉二首》课后习题参考答案--](https://img.taocdn.com/s3/m/887d5ec0650e52ea54189819.png)
参考答案:【示例】《诗经》是以四言句式为主,比如《关雎》:“关关雎鸠,在 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这种句式是自然形成的,节奏以二二之顿挫为主。全
朗上口,韵律和谐悦耳。其中有双声,有叠韵,有“之”字脚的富韵,加上对后世 七律、七绝影响最大的首句韵式,使得本篇堪称中国古代韵律诗的开山之作。
“白露未晞” “白露未已”一一夜间的露水凝成霜花,霜花因气温升高而融为露水,露 水在阳光照射下蒸发,在重复中变换个别词语,写出了白露从凝结为霜到融化为水再到 逐渐干涸的过程,表现了时间的推移。而主人公又在这时间的推移中,上下求索,徘徊 瞻望,显示了主人公情感的逐层加深。
二、《诗经》经常使用比、兴手法。比,即比喻;兴,指先说别的事物,引出所吟咏的 对象。诵读这两首诗,看看哪些诗句使用了比、兴手法,并举例分析。
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多在韵脚上一一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
12
《诗经》多采用重章叠句的形式,即上下句或上下章基本相同,只是有几个字不同, 造成回环往复的表达效果。选择本课中的一首诗,做具体分析。
参考答案:运用相同的句式,仅对文字略加改动的重章叠句,是《诗经》中常用的 手法。具体到《蒹葭》,这种改动多在韵脚上一一第一章“苍、霜、方、长、央”押韵, 第二章“萋、晞、跻、坻”押韵,第三章“已、涘、沚”押韵,如此形成各章内部韵律 协调而各章之间韵律参差的效果,这种改动也造成了语义的往复推进。如“白露为霜”
三、《蒹葭》一诗没有直接诉说主人公的思念之情,但其思念却绵远悠长;没有直接描 写“伊人”,但其身影却无处不在。说说这首诗是怎样达到这种效果的。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爱情诗十二讲答案篇一:《诗经》两首重要习题_答案】t> 《关雎》一、积累与运用3. 填空(了解文学常识及诗歌大意)(1) 《关睢》选自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_____________ 》,属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一类,是当时的南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2)全诗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 两句起兴,进而联想到淑女是君子的佳偶。
以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句叙写主人公追求未能如愿后对意中人焦急的思慕之情。
二、阅读(一)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4. 文字常识填空。
(1) 《关睢》选自《___________ 》,它是我国最早的一部____________ 总集,共有___________ 篇,故又称《__________ 》。
(2) 《诗经》内容分为__________ 、 _______ 、 ________ 三类,常用的表现手法分为________ 、______ 、 ______ 三类,这两者合称a ”“ _________ ”。
5.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结合诗歌内容分析,明确“淑女”含义)()a. 《关》是一首情歌,描写男子对女子的追求。
先以睢鸠和鸣起兴,比喻男女相爱。
接着写男子对女子的思念。
最后写一对男女结合后的亲密和欢乐的情形。
b. 诗中的君子”之所以拼命追求那姑娘是因为她长得美丽迷人。
c.兴,就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这首诗里多处采用了这种手法。
d. 这首诗共有五章组成,采用了重章复唱的写法。
特别是第二、四、五章,字句大体相同,只换了少数几个字。
这也是《诗经》民歌常用的手法。
这样写的好处是一唱三叹,令人回味无穷。
6. 简答这首诗的最后一节,有人说是写实,写两人结合的欢乐,也有人说是写虚,写那个男子彻夜不眠产生的幻想,你的看法如何?(引发探究,培养创造思维)(二)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⑤桃之夭夭,有蒉其实。
之子于归,宜其家室!⑥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
之子于归,宜其家人!注:①夭夭:少壮的样子。
②灼灼:鲜明的样子。
③华:同花”④之子:这人儿”那人儿”此指新娘。
⑤蒉:果实大而多的样子。
⑥蓁:茂盛的样子。
7. 给加点字注音。
灼()蒉(..)蓁蓁().8.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明确这是一首女嫁男的婚嫁诗)()a. 这是庆贺新婚的歌,可能是新娘的女伴送她出门时所唱。
b. “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一句可以理解为这个姑娘回来,定能使家庭幸福。
c. 《关睢》从男求女一面说,此诗从女归男一面说,互相掩映,同为美俗。
d. 本诗是一篇关于民间婚嫁的诗。
旧社会乡村人举行婚礼之时,有些地方要歌《桃夭》三章。
(三)花非花,雾非雾,夜半来,天明去。
来时春潮不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
9. 上面的诗句运用了 __________ 的修辞手法。
10.诗谜一般要求抓住事物的特征。
这几句诗中,“花非花,雾非雾”是抓住了梦的 _ 的特点,“夜半来,天明去”点明了梦的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来时春潮不多时,去似朝露无觅处”则抓住了梦的__________ 的特点。
(正确理解诗意)参考答案:2. (1)水中陆地(2)好,善良(3)配偶(4)长短不齐(5)睡醒,睡着思念(6)亲密(7)挑选3. (1)诗经风民歌( 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求之不得寤寐思服悠哉悠哉辗转反侧4.( 1)诗经诗歌305 诗三百( 2)风雅颂赋比兴六艺蒹葭一、积累与运用1. 给加点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汉字。
蒹葭( )道阻且跻( ) ..2. 根据解释写词语。
(对词语的意思要灵活掌握) (1)水和草交接处,即河岸( )(2)水中的小沙洲( )(3)(水)干( ) (4)迂回弯曲( )(5)升高( )(6)水中沙滩( )3.写出形容芦苇长得茂盛的三个词语(辨析同义词 _ 、、。
4.读下列诗句,体会加点词的表达效果,理解它们对表达思想感情所起的作用。
(1)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2)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二、阅读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蒹葭凄凄,白露未晞。
所谓伊人,在水之湄。
溯洄从之,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坻。
蒹葭采采,白露未已。
所谓伊人,在水之涘。
溯洄从之,道阻且右。
溯游从之,宛在水中沚。
5.填空(理解记忆)(2) 这是一首爱情诗,抒发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以及的惆怅之情。
(3) 这首诗以特有的景物渲染了全诗_____________ 的气氛。
6. 对这首诗的赏析不当的一项是(理解诗中关键词的含义)( )a.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描写芦苇苍苍一片,白露凝结成霜,以此起兴,烘托环境,引出思念的人。
b. “溯洄”两句,描写顺流而上去寻访她,不管路儿崎岖又险陡;“溯游”两句,描写逆流而上去寻访她,瞧她好像在小岛上。
c. 这首诗抒发了对意中人的倾慕之恋,歌者想念的对象可能在遥远的地方,只能怀想而无法见面,因而心情惆怅,无法抑制。
d. 这首诗采用重章的形式,便于抒发感情,收到一唱三叹,低回不已的效果。
7.通过对景物的描写,渲染了悲凉的气氛,抒发了惆怅的心情的句子是(辨句析意,体会感情)() a.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b.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
c. 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d.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参考答案:2. (1)湄(2)坻(3)晞(4)右(5)跻(6)沚3. 苍苍凄凄采采4. (1)表明君子对淑女的执著追求,美好愿望终能实现。
(2)表现“伊人”的身影隐约、缥缈,表达访求情人的人的痴迷心境。
5. (1)秦风(2)欲见而不得(3)渺远迷茫6.b7.b关雎与蒹葭一、积累与运用1. 给下面加点的字注音。
雎鸠()()窈窕()()好逑()荇()菜寤......寐.()()未晞().2. 解释句中加点的词。
(1)君子好逑().(3)窈窕淑女()..(5 )辗转反侧()..(7)溯洄从之()..(9 )白露未已().辗转()芼()蒹葭()()湄()跻()坻()...(2)参差荇菜()..(4)寤寐求之()..(6)所谓伊人()..(8)道阻且跻().(10)在水之涘().伊人()溯洄()()...涘()沚()..(11 )宛在水中沚().3. 《诗经》是我国 __________ 的一部诗歌总集,收录了从________ 到________ 时期的诗歌 __________ 篇,也称“诗三百”,这些诗歌分为“___________ ”“ _________ ”“ ________ 三_”个部分,“风”又叫“国风”,是各地的________ 。
4. 按原文默写填空。
(1),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
溯游从之,。
(2)《关雎》中以欢快鸣叫的水鸟起兴,表明一个男青年已经看准了一个追求目标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 ;表示君子追求所爱的姑娘没有如愿及内心焦虑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阅读阅读下面的诗文,完成5~11 题(一)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参差荇菜,左右采之。
窈窕淑女,琴瑟友之。
参差荇菜,左右流之。
窈窕淑女,寤寐求之。
参差荇菜,左右芼之。
窈窕淑女,钟鼓乐之。
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5.概括本诗表现的主要内容。
6. 本诗运用了_________ 的艺术手法,运用最多的修辞手法是__________ ,诗中还大量运用了___________ 的表达方式,充分表达了诗人细腻的感情。
7. 请就诗中你最喜欢的诗句写一段赏析文字。
二)君子于役君子于役,不知其期。
曷至哉?鸡栖于埘,日之夕矣,羊牛下来。
.君子于役,如之何勿思?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君子于役,不日不月。
.曷其有佸?鸡栖于桀,日之夕矣,羊牛下括。
子于役,苟无饥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
缺,此事古难全。
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8. 两首诗歌中加点的字“夕”与“月”含义与用法是否相同?9. 《君子于役》中最能表现妻子对丈夫委婉细腻的深情思念的句子是:。
《水调歌头》中集中表现苏东坡领悟人生哲理的豁达襟怀的句子是:10. 这两首诗歌都是怀念亲人的名篇,但产生的时代不同,怀念的对象不同,描写的景物和抒发的感情也不同。
你更喜欢哪一首?理由是什么?请你作出简要分析。
(三)蝉[唐]虞世南注11. 这首诗既是写景,也是抒怀。
前两句写蝉吸吮秋露,欢快鸣叫,状景逼真。
后两句借蝉咏怀,表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寓意深远。
三、探究学习12. 对《蒹葭》主题的理解不同的人各不相同,结合课文,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说说你赞成下面的哪一种。
(1)实写青年男女的恋爱。
2.(1)配偶(2)长短、高低、大小不齐(3)文静美好的样子(4)时时(5)翻来覆去(6)那人,指所爱的人(7)逆流而上(8)登,上升(9)停止(10)水边(11)仿佛,好像3. 最早西周春秋305 风雅颂歌谣4. (1)蒹葭苍苍道阻且长宛在水中央(2)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优哉游哉,辗转反侧。
二、(一)5.描写青年男子对漂亮姑娘的恋慕与追求。
6. 兴对偶重章叠句7.示例:如“琴瑟友之”,“友”,亲密相爱;以弹琴奏瑟,喻其相会相处时的和谐愉快。
“钟鼓乐之”,则是结婚时的热闹场面。
这两句写出了抒情主人公对未来的设想,是他寤寐求其实现的愿望,他简直已陶醉在预想的成功之中了。
(二)8.都不相同。
9. 君子于役,苟无饥渴!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
10. 略(此为开放性试题,能参照题干提示的几个方面,简要讲明自己喜欢的理由即可。
)(三)11. 只要自己立身高洁,不用任何凭借,自会扬名(意思对即可。
)三、12.略(提示:此题重在树立“主题多义性”的阅读观,不管同意哪种说法,都要谈出理由。
)【篇二:《诗经》练习题答案】)是(孔子)对“诗三百”思想内容的评价,他还把《诗经》的政教功用概括为()、观、()、怨。
4 、被认为是《诗经》中的五大史诗之一的()一诗叙述了周始祖后稷的诞生以及他发明农业、定居邰地并开创祭礼的历史,塑造了一个半人半神的英雄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