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染病诊断及报告手册【最新版】

合集下载

传染病上报流程全手册

传染病上报流程全手册

传染病上报流程全手册一、疫情发现1. 医护人员在接诊、诊疗过程中,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应立即进行详细询问病史、体格检查,并采集相关标本进行实验室检测。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CDC)在监测、调查过程中,发现疑似传染病病例,应立即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的基本情况、暴露史、接触者等信息。

3. 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卫生监督机构等在开展工作过程中,发现传染病疫情线索,应立即报告上级部门。

二、疫情确认1. 医疗机构应根据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和相关诊断标准,作出初步诊断。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接到报告后,应开展现场调查,核实病例信息,确定疫情性质。

3.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接到报告后,应组织专家进行会商,确认疫情。

三、疫情报告1. 医疗机构应在确诊传染病病例后24小时内,通过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上报疫情信息。

2.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在核实疫情后24小时内,通过全国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上报疫情信息。

3.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在确认疫情后24小时内,向上级卫生行政部门报告。

四、疫情调查与控制1.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根据疫情特点,制定调查方案,组织开展流行病学调查,了解病例暴露史、接触者等情况。

2.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根据疫情风险,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如隔离治疗病例、追踪排查接触者、消毒处理等。

3. 医疗机构应配合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开展疫情调查,提供病例相关资料,协助做好防控工作。

2.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定期组织专家对疫情进行评估,调整防控策略和措施。

六、法律法规与政策支持1. 传染病上报流程遵循《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等相关法律法规。

2. 各级政府应加强对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领导,确保传染病上报流程的顺利实施。

3. 各级卫生行政部门应加强对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的监督管理,确保疫情信息报告的及时、准确、完整。

传染病上报流程是传染病防控工作的重要环节。

只有严格按照流程要求,才能确保疫情信息畅通,为防控疫情提供有力支持。

常见传染病诊断及报告

常见传染病诊断及报告

常见传染病诊断及报告常见传染病诊断及报告1、介绍1.1 定义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性疾病。

1.2 目的本文档旨在提供有关常见传染病的诊断与报告相关内容,以便卫生部门和医疗机构能够及时控制和防止传染病的传播。

2、传染病诊断2.1 一般诊断程序2.1.1 症状观察包括发热、咳嗽、呕吐、腹泻等症状的观察,并记录相关信息。

2.1.2 体征检查包括体温测量、血液检查等生理指标的测定,以评估病情。

2.1.3 病原体检查进行实验室检测,如细菌培养、抗原检测等,以确认病原体的存在。

2.2 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2.2.1 流感根据流感的临床症状、体征及相关检测结果进行诊断。

2.2.2 麻疹根据麻疹的传染性、皮疹特征、实验室检测结果等进行诊断。

2.2.3 结核病根据临床症状、胸部X线表现、结核菌感染等进行诊断。

更多传染病的诊断标准请参考附件1:3、传染病报告3.1 报告对象3.1.1 卫生部门任何被诊断为传染病的病例都应向卫生部门报告。

3.1.2 医疗机构医疗机构应及时向卫生部门报告发现的传染病病例,以便进行相关的疫情调查和控制措施。

3.2 报告内容3.2.1 患者基本信息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联系方式等。

3.2.2 诊断信息包括传染病的名称、确诊日期、病情状况等。

3.2.3 相关调查资料包括患者接触史、旅行史、就医史等。

更多传染病的报告要点请参考附件2:附件:1、常见传染病诊断标准表2、传染病报告要点及流程图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防治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现行的一部专门规定传染病防治工作的法律法规。

2、《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与健康委员会行政许可实施办法》该法规规定了卫生与健康委员会对传染病报告的行政许可要求和程序。

传染病管理及疫情报告制度(最新版)

传染病管理及疫情报告制度(最新版)

传染病管理及疫情报告制度
1、诊所负责人为法定责任疫情报告人。

2、传染病报告实行属地化管理,实行首诊医生负责制。

3、责任疫情报告人发现法定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病原携带者应向当地乡镇卫生院或城镇社区卫生服务站或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4、认真学习《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理条例》等法律法规,掌握传染病法定报告种类、报告流程、消毒隔离、疫情处理的知识,切实加强传染病防控。

5、发现传染病(疑似)病例向认真做好传染病登记,填写传染病疫情报告卡,在规定的时限内及时上报。

6、报告时限:甲类传染病和乙类传染病中的肺炭疽、传染病非典型性肺炎、甲型H1N1流感、脊髓灰质炎、高致病性禽流感病人、疑似病人应于诊断后城市2小时内,农村6小时内报告。

对乙类、丙类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应于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7、任何单位和个人对突发事件和传染病疫情,不得隐瞒、缓报、谎报或者授意他人隐瞒、缓报、谎报,否则将依法追究责任。

2023年最新的常见传染病诊断与预防手册

2023年最新的常见传染病诊断与预防手册

2023年最新的常见传染病诊断与预防手册word/media/image2.gif常见传染病诊断与预防手册2023年月第一部分内科常见的传染病一、猩红热猩红热是由产生红疹毒素的A级B 型溶血性链球菌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少数患者于病后2~3周发生变态反应疾病,如急性肾小球肾炎及风湿热等。

1. 临床表现前驱期,起病急,有发热、咽痛、纳差。

体温一般在38~39℃这间,重弄可达0℃以上。

扁桃体充血、发炎,有时局部见黄色或白色化脓性渗出物,易被拭去。

上腭粘膜充血肿胀,甚至有出血点。

整个口腔粘膜出血,舌质红,舌乳头红肿呈杨梅状,称“杨梅舌”,此为猩红热特征。

出疹期,发热数小时至1天后开始出疹。

皮疹初见于颈部、腋下及腹股沟,于1日内迅速蔓延至全身,呈弥漫性猩红色针尖大小点状红疹,可有痒感。

皮疹间皮肤一片潮红,用手指按或划后皮肤红晕隐退呈白色,数秒后皮肤潮红及皮疹再出现,此称皮肤“划痕症”,也是猩红热特征之一。

脱皮期,于病程第1周末开始脱屑及脱皮,此为猩红热恢复期特征。

2. 诊断和鉴别诊断典型病例根据急起发热,明显咽峡炎、杨梅舌、皮肤典型猩红色细小皮疹,即可作出临床诊断而进行咽拭培养。

咽拭培养阳性可确诊。

本病应与及风疹、幼儿急疹、麻疹等急性传染性出疹性疾病鉴别。

3. 治疗一般治疗不需要住院,可用抗菌消炎药。

以青霉素族为首选,因为复方新诺明对溶血性链球菌不敏感,故不用以治疗或预防猩红热。

4. 预防措施4.1 隔离患者;4.2 带菌者处理;4.3 减少接触;4.4 避免去人品拥挤的公共场所;4.5 室内注意通风,维持空气新鲜。

二、肺结核肺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支杆菌引起的慢性肺部感染性疾病,其痰中排菌者称为传染性肺结核病。

1. 临床表现结核病分为原发性肺结核,血型播散性肺结核,继发性肺结核,结核性胸膜炎,肺外结核。

根据结核病人的临床症状轻重缓急不一,且20%的病人可无症状或症状轻微。

多为缓慢起病,长期午后或傍晚低热,可伴有倦怠、乏力、夜间盗汗、食欲减退、消瘦、面颊潮红、女性病人可月经失调,可有多关节肿痛、四肢结节性红斑或环形红斑,当病变急剧进展时,则出现高热,畏寒,但肺结核高热患者全身状况相对良好,肺部体征常不明显。

传染病诊断及报告手册

传染病诊断及报告手册

1.鼠疫(甲类传染病):诊断后2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急热待查病例、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2.霍乱(甲类传染病):诊断后2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4.艾滋病(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疾病名称:HIV感染者(病原携带者)、艾滋病。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

诊断标准如下:5.甲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甲肝最终需订正为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

6.乙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急性病例、慢性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乙肝最终需订正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无需报告病原携带者*。

诊断标准如下:注:乙肝病原携带者: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很少有肝病相关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

7.丙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急性丙肝、慢性丙肝。

诊断标准如下:8.戊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9.未分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诊断标准:排除了甲、乙、丙、戊4型的病毒性肝炎病例则归入未分型肝炎。

10.脊髓灰质炎(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明确诊断的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在2小时内报告。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均按照AFP病例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报告(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病例定义: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传染病信息报告指南

传染病信息报告指南

传染病信息报告指南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基本要求1.1 报告对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农场、林场、工地等。

1.2 报告时间: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后,应立即报告。

对于不明原因的群体性疾病,应立即上报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1.3 报告内容: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病例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结果、疫情发生和发展的情况等。

二、传染病信息报告流程2.1 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后,医疗机构应立即进行详细登记,并填写《传染病报告卡》。

2.2 《传染病报告卡》经医疗机构审核后,通过网络直报系统上报至当地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3 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收到报告后,应进行核实、调查、采样、检测等,并将结果上报至上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2.4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密切关注疫情动态,及时进行风险评估,并向相关部门提出防控建议。

三、传染病信息报告的注意事项3.1 提高警惕,及时发现疑似或确诊病例,避免漏报、迟报。

3.2 准确填写《传染病报告卡》,确保报告信息真实、完整、准确。

3.3 报告过程中,严格遵守保密制度,保护患者隐私。

3.4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加强人员培训,提高报告质量。

3.5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之间应保持密切沟通,协同作战,共同防控传染病。

四、传染病信息报告的考核与评估4.1 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应定期对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进行考核与评估,确保报告工作落到实处。

4.2 对报告及时、准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

4.3 对报告不及时、不准确、隐瞒不报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查处。

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是预防和控制传染病传播的关键环节。

只有做好信息报告,才能为传染病防控提供有力支持,保障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

希望广大报告人员严格按照本指南要求,提高传染病信息报告质量,为我国传染病防控事业贡献力量。

一、传染病信息报告的基本要求1.1 报告对象:各级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医疗机构、采供血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农场、林场、工地等。

2024版最新传染病诊断标准ppt课件

2024版最新传染病诊断标准ppt课件
性。
有些传染病还有季节性或地方性。
常见传染病类型
01
02
03
04
按照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 为病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
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包括流感、 艾滋病、病毒性肝炎等。
常见的细菌性传染病包括肺结 核、细菌性痢疾、伤寒等。
常见的寄生虫性传染病包括血 吸虫病、疟疾等。
发病机制和传播途径
丙型肝炎
多数患者无明显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乏力、食欲减退等 症状。实验室检测丙型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或病毒核酸检 测阳性。
性传播疾病诊断标准
01
梅毒
硬下疳、梅毒疹等皮肤损害表现,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状。实验
室检测梅毒螺旋体抗体阳性,或暗视野显微镜检查发现梅毒螺旋体。
02
淋病
尿道口红肿、流脓性分泌物等尿道炎表现,可伴有发热、头痛等全身症
伤寒
持续发热、表情淡漠、相对缓脉、玫 瑰疹、肝脾肿大等临床表现。实验室 检测伤寒杆菌抗体阳性,或血培养伤 寒杆菌阳性。
血液系统传染病诊断标准
艾滋病
发热、盗汗、淋巴结肿大等急性期症状,随后出现机会性 感染和肿瘤等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测HIV抗体阳性,或病 毒核酸检测阳性。
乙型肝炎
乏力、食欲减退、恶心、呕吐等症状,部分患者可出现黄 疸。实验室检测乙型肝炎病毒表面抗原阳性,或病毒核酸 检测阳性。
发热、咳嗽、流涕等卡他症状, 眼结合膜炎,特征性皮疹。实验 室检测麻疹病毒抗体阳性,或病
毒核酸检测阳性。
消化道传染病诊断标准
细菌性痢疾
甲型肝炎
发热、腹痛、腹泻等急性胃肠炎症状, 粘液脓血便。实验室检测痢疾杆菌阳 性。
急性起病,发热、乏力、食欲不振、 恶心、呕吐等症状。实验室检测甲型 肝炎病毒抗体阳性,或病毒核酸检测 阳性。

常见传染病诊断及报告

常见传染病诊断及报告

常见传染病诊断及报告常见传染病诊断及报告一、引言传染病作为一类严重危害公共卫生安全的疾病,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仍然存在较大的威胁。

为了及时有效地预防和控制传染病的传播,本文档旨在提供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及报告流程的详细指南。

二、诊断流程2.1 临床诊断传染病的临床诊断是通过医学观察、病史询问、体格检查、实验室检验等手段,确定患者是否感染了某种传染病。

在临床诊断过程中,医务人员应注意以下几点:●客观记录患者的病史信息,例如旅行史、接触史等;●详细询问患者的临床症状,注意与传染病相关的表现;●进行体格检查,发现可能的特征性体征;●根据临床症状和实验室检查结果进行综合判断。

2.2 实验室检验为了准确诊断传染病并确定病原体,实验室检验在传染病的诊断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常见的实验室检查项目包括:●血液常规检查:包括血细胞计数、血常规、血小板计数等;●病原学检测:通过采集相应标本,进行病原体的分离培养、鉴定;●免疫学检测:包括病原体特异性抗体检测、抗原检测等;●分子生物学检测:例如PCR检测、核酸序列分析等。

2.3 诊断依据根据临床病史、病原学检测和实验室检验结果,确定传染病的诊断依据。

常见的传染病诊断依据包括:●临床表现与典型症状符合;●实验室检测结果阳性;●疫情调查或流行病学数据支持。

三、报告程序3.1 传染病报告的义务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的规定,医疗机构及时、准确、完整地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感染传染病的病例是医务人员的法定义务。

医疗机构应建立健全的报告制度,确保传染病的报告工作得以顺利进行。

3.2 传染病报告流程●确诊传染病病例后,医疗机构应及时以书面形式向当地卫生部门报告,包括病例的基本信息、诊断依据、实验室检测结果等;●当地卫生部门收到报告后,应依据相关法规要求,对报告的病例进行登记和统计,并根据疫情需要采取相应的防控措施;●卫生部门需及时将传染病报告上报至上级部门,确保疫情信息的有效传递和响应。

四、附件本文档涉及的附件包括:1.传染病报告表格样本2.传染病病例统计表格样本3.传染病预防和控制指南五、法律名词及注释1.传染病防治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法律,主要规定了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报告和处置等相关事项。

2024版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断标准)

2024版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断标准)
消毒、杀虫、灭鼠等措施 对环境进行消毒处理,杀灭病原体携带的昆虫和 鼠类等动物,切断传播途径。
3
加强食品卫生和饮水卫生监管 保障食品安全和饮用水卫生,预防食源性和水源 性传染病的传播。
保护易感人群,提高人群免疫力
免疫预防接种
通过接种疫苗,提高人群对传染病的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感染风 险。
加强个人防护
结合患者病史、症状及流行病学资料, 初步判断是否为传染病。
评估病情严重程度
根据患者症状、体征及实验室检查结 果,初步判断病情轻重缓急。
详细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
详细询问病史
包括现病史、既往史、个人史、家族 史等,特别注意与传染病相关的病史。
体格检查
全面系统地检查患者身体状况,特别注 意与传染病相关的体征,如皮疹、淋巴 结肿大等。
传染病培训教材(传染病诊 断标准)
目录
• 传染病概述 • 传染病诊断标准 • 常见传染病诊断要点 • 诊断流程与方法 • 治疗原则与方案选择 • 预防策略与措施
01
传染病概述
定义与分类
定义
传染病是由各种病原体引起的能在 人与人、动物与动物或人与动物之 间相互传播的一类疾病。
分类
根据病原体不同,传染病可分为病 毒性传染病、细菌性传染病、真菌 性传染病、寄生虫性传染病等。
中西医结合治疗
在西医治疗的基础上,结合中医辨证论治,提高治疗效果和患者生 活质量。
预防保健
中医强调“治未病”,在传染病预防方面有着独特的优势。可以通过 调整饮食、起居、情志等方面来增强人体免疫力,预防疾病的发生。
06
预防策略与措施
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
1 2
早期发现、隔离和治疗患者 通过加强监测和筛查,早期发现患者并隔离治疗, 防止传染源扩散。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最新版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最新版

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最新版1、目的传染病疫情报告是为各级政府提供传染病发生、发展信息的重要渠道。

只有建立起一套完整的传染病报告制度,并且保证其正常运转,才能保证信息的通畅。

这是政府决策者准确掌握事件动态、及时正确进行决策与有关部门及时采取预防控制措施的重要前提。

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与传染病疫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办法》《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技术指南》制定传染病疫情报告制度。

2、责任报告单位及报告人各级各类医疗机构、疾病预防控制机构、采供血机构、卫生检疫机构、学校、托幼机构、农场、林场、煤矿、劳教及其所有执行职务的医护人员、医学检验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疾病预防控制人员、社区卫生服务人员、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疫情责任报告人。

3、报告病种甲、乙、丙类及其它规定报告的传染病(1)甲类传染病:鼠疫、霍乱;(2)乙类传染病: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高致病性禽流感、麻疹、流行性出血热、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百日咳、白喉、新生儿破伤风、猩红热、布鲁氏菌病、淋病、梅毒、钩端螺旋体病、血吸虫病、疟疾。

(3)丙类传染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腮腺炎风疹、急性出血性结膜炎、麻风病、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黑热病、包虫病、丝虫病、除霍乱、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痢疾和副伤寒以外的感染性腹泻病。

(4)国务院卫生行政部门决定列入乙类、丙类传染病管理的上述规定以外的其他传染病(其他传染病、非淋菌性尿道炎、尖锐湿疣、生殖器疱疹、水痘、森林脑炎、结核性胸膜炎、手足口病、人感染猪链球菌、不明原因肺炎、不明原因、其它)。

(5)省级人民政府同意按照乙类、丙类管理的其他地方性传染病。

(6)执行职务的医务人员发现其他传染病暴发、流行以及原因不明的传染病后、应及时向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报告。

新版传染病诊断及报告规范

新版传染病诊断及报告规范
• 本地少见、新发传染病、检诊传染病、突发公
共卫生事件 – 立即电话报告(我科内线80627、外线
61568619)
情重技精 求实创新
传染病报告流程 • 登录“小丑鱼”上报系统点击预警
情重技精 求实创新
浏览预警病人列表,选中需要处理的病人,选择右侧的“确认”进行上报或者 选择“排除”填写排除原因后本条预警即可消失,有需要的话点击待查。慢病 点保存,传染病点上报后即可,传染病切记要点上报!!否则报告无效!!
尽快将纸质报告单交到我科!
• 初筛阳性的梅毒病例预警后,应当立即做确诊实验,实验结果出
来后请皮肤科医生会诊,确诊病例由皮肤科医生报告我科,会诊 后无论是确诊还是排除该病,均由住院医生将预警处理掉。
• HIV初筛阳性病例,待检验科外送的确诊报告单回来之后,由艾滋
病专诊医生进行首诊随访及报告,预警由公卫科排除即可。
新版传染病诊断及报告规范
相关法律法规
• 《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修订版20040828 -法定传染病病种、传染病登记报告、各部门法律 职责
• 《卫生部传染病信息报告工作管理规范》20060522 -报告时限
• 中国疾控中心《传染病监测信息网络直报工作与技 术指南(2005试行版) 》 2005年10月 -操作细则
情重技精 求实创新
报告内容
• 法定传染病 – 甲乙丙三类共39种 – 甲类2种:鼠疫、霍乱 – 乙类26种 – 丙类11种
• 卫生部要求监测的其它传染病 – 不明原因肺炎 – 人感染猪链球菌病 – 水痘,结核性胸膜炎
• 可疑及确定的集中发病、突发公共卫生事件
情重技精 求实创新
乙类传染病是指(26种)
情重技精 求实创新
传染病报告卡填写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报告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报告
〉 1.1.2 肝脏生化检查异常,主要是血清ALT和AST升高,可有血清胆红素升 高。
〉 1.1.3 HBsAg阳性 〉 1.1.4 有明确的证据表明6个月内曾检测血清HbsAg阴性。 〉 1.1.5 抗HBcIgM阳性1:1000以上。 〉 1.1.6 胆组织学符合急性病毒性肝炎改变。 〉 1.1.7 恢复期血清HbsAg阴转,抗HBs阳转。 疑似急性乙肝病例:符合下列任何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1.1.1和1.1.3/同时 符合1.1.2和1.1.3 确诊急性乙肝病例:疑似病例同时符合1.1.4/疑似病例同时符合1.1.5/疑似病 例同时符合1.1.6/疑似病例同时符合1.1.7
0.43%。 如果据2006年流调结果,结合高危人群及其感染率估计HCV抗体阳性
者约760万。
HCV传播途径
血液传播 (传播效率高,主要因素) ➢ 医源性:不安全注射、侵入性医学检查(血液透析、胃镜、肠镜 等)、牙科、输血/血制品等 ➢ 吸毒:共用针具注射吸毒 ➢ 非医源性:穿耳孔、纹身、美容、理发、修脚等 ➢ 家庭:共用牙刷、剃须刀等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生活在霍乱流行区、或5d 内到过霍乱流行区、或发病前5d内有饮用 生水或进食海(水)产品或其他不洁食物 和饮料等饮食史。
〉临床表现:
1、轻型病例:无腹痛腹泻、可伴有呕吐、 常无发热和里急后重表现。少数病例可出 现低热(见于儿童)、腹部隐痛感或饱胀资料,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 病理学及影像学检查进行初步诊断,确诊须依 据血清HBV标志和HBV DNA检测结果。
• 诊断分类:根据临床特点和实验室检查等将乙 肝分为不同临床类型,包括急性乙肝、慢性乙 肝、乙肝肝硬化、乙肝病毒相关的原发性肝细 胞癌。
1.1急性乙肝的诊断
〉 1.1.1 近期出现无其他原因可解释的乏力和消化道症状,可有尿黄、眼黄 和皮肤黄疸。

常见传染病诊断及报告(一)2024

常见传染病诊断及报告(一)2024

常见传染病诊断及报告(一)引言概述:传染病是指由病原体引起的可通过直接或间接接触传播给他人的疾病。

准确的传染病诊断和及时的报告对于防控传染病的扩散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从传染病诊断和报告的角度,介绍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方法和相应的报告要求。

正文:一、常见传染病的诊断方法1. 临床症状分析- 观察患者是否出现发热、咳嗽、腹泻等典型症状。

- 判断病程和症状的持续时间,以帮助确定传染病类型。

2.实验室检测- 应用血液、尿液、唾液等样本进行病原体的检测,如病毒、细菌、寄生虫等。

- 采用PCR、ELISA等技术进行病原体的快速鉴定。

3.影像学检查- 利用X光、CT、MRI等影像学技术,观察病变部位及范围。

- 评估病变的严重程度,辅助传染病的诊断和治疗。

4.流行病学调查- 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掌握传染病的暴发情况和传播途径。

- 通过病例调查和流行病学学检验,获取传染病的发病率、传播方式和易感人群等信息。

5.病原学检测- 分离病原体,进行体外培养和鉴定。

- 通过药敏试验,检测病原体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指导传染病的治疗方案。

二、常见传染病的报告要求1.病例报告- 医务人员需按照规定的格式和要求,填写病例报告表。

- 报告表包括患者基本信息、症状、诊断结果、治疗措施和转归等。

2.传染病报告- 对于确诊的传染病患者,医疗机构需要按照规定的报告要求进行传染病报告。

- 报告内容包括患者基本信息、传染病类型、诊断依据和传播途径等。

3.聚集性疫情报告- 当出现聚集性传染病疫情时,相关部门需要及时进行报告。

- 报告内容包括疫情发生地区、病例数量、传染源和防控措施等。

4.疫区统计报告- 当某个地区发生较大规模的传染病暴发,需要进行疫区统计报告。

- 报告内容包括疫情蔓延范围、患者数量、防治情况和社会影响等。

5.疫苗接种报告- 对于传染病的预防接种工作,需要进行疫苗接种报告。

- 包括接种者基本信息、疫苗种类、接种剂次和接种情况等。

总结:准确的传染病诊断和及时的报告是防控传染病的关键环节。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报告

常见传染病的诊断和报告

丙肝流行现状
全球现状: 全球HCV感染率约为 3%,每年新发丙型肝炎病例300-400万,约有1.5
亿慢性丙肝患者 估计每年有35万人死于丙肝相关的肝脏疾病 全球HCV传播的最主要危险因素是静脉注射吸毒和医源性感染。
我国丙肝的人群感染率和估计数
1992年全国病毒性肝炎血清流行病学调查,HCV抗体阳性率为 3.20%; 2006年 结 合全 国 乙 肝 血清 流 行 病 学调 查 , HCV抗 体 调 整 阳性 率 为
诊断依据 流行病学史、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病理学检查、组织影像学检查
诊断原则 ➢ 依据流行病学史、症状、体征和实验室检测等结果进行初步诊断,确
诊丙肝须依据HCV-RNA检测。 ➢ 区分急性、慢性丙型肝炎及丙肝肝硬化须根据明确的暴露时间、影像
学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
传染病报告卡-病例 分类
诊断分类: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疑 似病例
或胆红素升高等。 〉 2.1.5 肝脏病理学有慢性病毒性肝炎的特点。 〉 2.1.6 血清HbsAg阳性或可检出HBV DNA,并排除其他导致ALT升高的原因。 疑似慢性乙肝: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符合2.1.1和2.1.3/符合2.1.2和2.1.3/符 合2.1.2和2.1.4 确诊慢性乙肝:符合下列一项可诊断:同时符合2.1.1、2.1.4和2.1.6/同时符 合 2.1.1 、 2.1.5 和 2.1.6/ 同 时 符 合 2.1.1 、 2.1.4 和 2.1.6/ 同 时 符 合 2.1.2 、 2.1.5 和 2.1.6
心血管梅毒的临床表现,并且病程在2年以上。
一期梅毒的诊断与报告
病史
诊断条件
疑似病 例
性接触史或性伴感染史 √
实验室 诊断病 例

传染病诊断【范本模板】

传染病诊断【范本模板】

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为进一步加强我单位传染病疫情报告管理,提高传染病报告的及时性、完整性、准确性,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信息报告管理规范»等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单位传染病诊断、登记、报告制度。

一、传染病诊断制度1、在传染病的接诊过程中,实行传染病的预检、分诊制度.2、医务人员在诊疗过程中,应按照传染病诊断标准(卫生计生行业标准)及时对传染病人或疑似病人进行诊断,诊断疾病名称需为传染病的标准名称.3、根据不同传染病诊断分类,分为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和病原携带者四类.4、对不能确诊的疑似传染病人应组织院内专家组会诊确认,同时按照规定报告传染病疫情。

二、传染病登记制度1、各临床科室门诊日志(含电子)和出入院登记本(含电子)项目设置需齐全,其中:门诊日志应包括就诊日期、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病名(初步诊断)、发病日期、初诊或复诊9项基本内容,出入院登记本应包括姓名、性别、年龄、职业、现住址、入院日期、入院诊断、出院日期、出院诊断、转归情况(是否死亡、死亡原因、死亡日期等)10项基本内容。

(医政上下发过文件)2、检验室检验结果登记本(含电子)项目设置齐全,应包括送检科室或医生、病人姓名、检验结果、检验日期等4项基本内容:影像室影像结果登记本(含电子项目设置齐全,应包括:开单科室、检查日期、病人姓名、检查结果等4项基本内容。

3、患者诊断为传染病时,应认真写在门诊日志或出入院登记本(含电子)上,字体要工整,不得缺项、漏项,填写内容需完整无误,无逻辑错误,14岁以下儿童必须注明家长姓名.4、化验/影像结果为与传染病有关的阳性结果时,应认真填写在检验/影像结果登记本(含电子)上,字体要工整,不得缺项、漏项,填写内容要完整无误,无逻辑错误,并将阳性结果及时反馈给开单医生(以医生签字为准)。

5、预防保健科需设立传染病登记本(可电子自动生成),收到上报的传染病报告卡时,需将患者信息登记在传染病登记本上.临床科室、检验科、放射科--传染病登记本?三、传染病报告制度1、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为责任报告单位:其执行职务的人员和乡村医生、个体开业医生均为责任疫情报告人2、患者诊断为传染病病人、疑似病人和规定报告的病原携带者后,首诊医生需按照要求及时填写«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报告卡»(以下简称传染病报告卡)或通过电子病历、电子健康档案自动抽取符合交换文档标准的电子传染病报告卡,填写字体要工整,填写内容完整、准确,填报人要签名.3、一人同时患有两种传染病时,应同时填写两张传染病报告卡。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传染病诊断及报告手册
1.鼠疫(甲类传染病):诊断后2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急热待查病例、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2.霍乱(甲类传染病):诊断后2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病原携带者、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3.传染性非典型肺炎(按照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4.艾滋病(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疾病名称:HIV感染者(病原携带者)、艾滋病。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实验室诊断病例,临床诊断病例。

诊断标准如下:
5.甲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甲肝最终需订正为临床诊断病例或实验室确诊病例。

告的病例分型:急性病例、慢性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疑似乙肝最终需订正为实验室确诊病例。

无需报告病原携带者*。

诊断标准如下:
注:乙肝病原携带者:是指乙肝表面抗原(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很少有肝病相关症状与体征,肝功能基本正常的慢性乙肝病毒(HBV)感染者。

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急性丙肝、慢性丙肝。

诊断标准如下:
8.戊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9.未分型病毒性肝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诊断标准:排除了甲、乙、丙、戊4型的病毒性肝炎病例则归入未分型肝炎。

10.脊髓灰质炎(按甲类管理的乙类传染病):明确诊断的脊髓灰质炎野毒株病例在2小时内报告。

一旦发现可疑病例,均按照AFP病例的诊断标准进行诊断报告(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监测病例定义:所有15岁以下出现急性弛缓性麻痹症状的病例,和任何年龄临床诊断为脊灰的病例均作为AFP病例。

AFP病例的诊断要点:急性起病、肌张力减弱、肌力下降、腱反射减弱或消失。

常见的AFP病例包括以下疾病: (1)脊髓灰质炎;
(2)格林巴利综合征(感染性多发性神经根神经炎,GBS); (3)横贯性脊髓炎、脊髓炎、脑脊髓炎、急性神经根脊髓炎;
(4)多神经病(药物性多神经病,有毒物质引起的多神经病、原因不明性多神经病); (5)神经根炎;
(6)外伤性神经炎(包括臀肌药物注射后引发的神经炎); (7)单神经炎; (8)神经丛炎;
(9)周期性麻痹(包括低钾性麻痹、高钾性麻痹、正常钾性麻痹);
(10)肌病(包括全身型重症肌无力、中毒性、原因不明性肌病); (11)急性多发性肌炎; (12)肉毒中毒;
(13)四肢瘫、截瘫和单瘫(原因不明); (14)短暂性肢体麻痹。

11.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12.麻疹(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13.流行性出血热(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14.狂犬病(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15.流行性乙型脑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16.登革热(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17.炭疽(乙类传染病,其中“肺炭疽”按甲类传染病管理):“肺炭疽”病例诊断后2小时内报告,其余炭疽病例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肺炭疽、皮肤炭疽、炭疽(未分型)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诊断标准如下:
18.细菌性和阿米巴性痢疾(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细菌性痢疾、阿米巴性痢疾。

19.肺结核(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涂(+)、仅培阳、菌(-)、未痰检。

20.伤寒/副伤寒(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伤寒、副伤寒。

21.流行性脑脊髓膜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22.百日咳(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24.新生儿破伤风(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26.布鲁氏菌病(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27.淋病(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28.梅毒(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一期梅毒、二期梅毒、三期梅毒、隐性梅毒、胎传梅毒。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实验室确诊病例。

诊断标准如下:
29.钩端螺旋体病(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30.血吸虫病(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急性病例、慢性病例、晚期血吸虫病。

诊断标准如下:
31.疟疾(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型*:间日疟、恶性疟、疟疾(未分型)。

32.人感染H7N9禽流感(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33.流行性感冒(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34.流行性腮腺炎(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36.急性出血性结膜炎(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确诊病例。

38.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40.包虫病(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疑似病例、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42.其他感染性腹泻病(丙类传染病):诊断后24小时内报告。

需报告的病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例分类:临床诊断病例、实验室确诊病例。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