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
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农业作为人类的重要经济活动之一,在地理环境的影响下,其生产效率会产生明显的变化和差异。
地理环境包括土地、气候、水资源等自然要素,以及地形、交通等人文要素。
这些要素在不同地区的差异会导致农业生产效率的差异,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展开讨论。
首先,土地类型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直接的影响。
不同土地类型的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不同,会影响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例如,河谷地区常年积累的泥沙使得土地肥力高,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而且容易形成灌溉体系,进一步提高了生产效率。
相反,高山地区土地贫瘠,长期缺乏泥沙的积累,导致土地肥力较低。
因此,农业在山区的生产率相对较低。
其次,气候对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也非常显著。
气候因素包括温度、降水和日照等。
不同作物对气候的要求不同,但总体而言,在合适的温度下,降水充足且分配均匀,阳光充足的地区,农作物生长和产量相对较高。
例如,地处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气温高,降水充沛,这种温暖湿润的气候有利于大部分热带作物的生长,比如水稻、香蕉等。
而寒冷地区温度偏低,冻害频繁,会限制农业生产。
再如,脱水作物如小麦、玉米等对降水要求较高,只有较多的降水才能保证其产量,而在干旱地区,这些作物的生产效率就会受到较大的制约。
另外,水资源也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着重要影响。
农业需要充足的水源供给,以满足灌溉需要。
一些地区地表水资源丰富,且地下水位较高,这些地方可以通过灌溉提高农作物的生产效率。
相反,一些地区水资源匮乏导致灌溉不足,限制了农业的发展。
例如,中国北方的黄淮海平原,其地下水位普遍较低,要想进行灌溉就面临较大的困难,这进一步制约了该区域农业的持续发展。
最后,交通条件也对农业生产效率产生较大影响。
农产品的运输和销售都依赖交通设施的支撑。
交通条件好的地区可以保证农产品的快速流通,从而降低成本,增加农业生产者的收入。
相反,交通条件差的地区运输困难,农产品易受损耗,无法及时销售,导致农民利益受损。
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研究
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的关系研究随着人口的增长和经济的发展,农业生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
地理环境作为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之一,对农业发展起着重要的影响。
本文将从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两个方面,探讨地理环境与农业生产之间的关系。
自然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它包括土壤、气候、水资源等要素。
首先,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础。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质地不同,对作物的生长产生显著影响。
例如,黄土高原的黄土壤土质疏松、排水性差,适宜种植农作物的能力有限;而南方的红壤土、黄红壤土肥沃,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发育。
其次,气候是农业生产中的重要因素。
不同气候条件下,作物的生长季节、灌溉需求、病虫害发生等都会发生变化。
例如,在寒冷的北方地区,夏季种植小麦、玉米等短生育期作物是较为合适的选择;而在南方地区,气候温和,适宜种植水稻、蔬菜等长生育期作物。
再次,水资源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要素。
水资源的丰富与否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的规模和效益。
像河流、湖泊等水源丰富的地区,多以灌溉农业为主,农作物品种多样化,而干旱地区的农业则主要是雨养农业,对水源的需求比较低。
除了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也对农业生产产生着重要的影响。
人文环境包括经济条件、科技发展水平、人员素质等。
首先,经济条件是农业生产的支撑。
经济条件好的地区,具备更好的耕地、更多的投入和更先进的技术设备,可以更好地支持农业生产的发展。
其次,科技发展水平对农业的现代化和高效化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
现代农业依赖于先进的农业机械、农药、化肥等科技手段。
科技的进步可以提高农业生产的效率和质量,减少劳动力的投入。
最后,人员素质也是农业生产的重要条件。
农民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水平决定了他们是否能够应对农业生产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农民素质的提高可以推动农业现代化的进程,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和市场竞争力。
总的来说,地理环境是农业生产的基础和条件,它直接关系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自然环境的特点会对农业生产产生直接影响,如土壤质地、气候条件和水资源的丰富程度。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
高中地理必修二《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知识点总结一、农业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气候、水源、地形、土壤):改造——温室农业、梯田、施肥、灌溉。
2、社会经济因素(市场、交通、政策、劳动力、地租)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交通条件(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响在地域上扩展。
3、技术因素(育种、机械、化肥、农药)培育良种(高产、耐旱、耐寒、耐储存等品种):有利于扩大种植面积。
机械化: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施用化肥、农药等:可以提高单位面积产量。
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农业的分类:①按生产对象可分为: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和副业。
②按投入多少可分为:粗放农业和密集农业(集约化农业)。
③按产品用途可分为:自给农业和商品农业。
1、季风水田农业(水稻种植业):(1)分布:东亚、东南亚、南亚季风区。
(2)区位条件:①气候: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适合水稻生长。
②地形:河流下游平原或河口三角洲,地势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利于耕作。
③劳动力:(属劳动密集型农业)人口密集,劳动力丰富,利于精耕细作。
④历史: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也有饮食习惯的影响。
(3)主要特点及原因:①小农经营。
原因:以家庭为单位,生产规模小。
②单产高,但商品率低。
原因:精耕细作;但农村人多,自给为主。
③机械化水平低。
原因:经济水平低,体力劳动为主。
④水利工程量大。
原因:季风气候,水旱灾害频繁发生。
⑤科技水平低。
原因:种植历史悠久,传统经验丰富。
2、商品谷物农业:(1)分布:主要分布在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俄罗斯等国,我国东北、西北有国营农场。
(2)主要品种:小麦、玉米(旱地作物,便于机械化生产)。
(3)区位条件:①自然条件: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充足,耕地广阔,地广人稀(大规模经营的可能)。
②社会经济条件:交通发达,技术水平高。
③技术条件:机械化程度高。
(4)特点:①生产规模大;②机械化程度高;③商品率高。
高中地理 3.1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第1课时)教案 鲁教版必修2-鲁教版高一必修2地理教案
人类的生产活动与地理环境第一节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课程标准要求】【设计思路】本节内容主要由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农业地域类型和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三个模块组成,这三个模块的内容之间是有机结合的一个整体知识,其中“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教材中仅仅是以一幅图片和简短的文字内容来作了介绍,但是在整个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在设计教学的时候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设计一系列层次递进的活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影响农业区位的三大因素和各个因素中的子因素对农业生产产生的具体影响;第二部分选取具有一定代表性的三种农业地域类型,主要让学生通过读图文资料分析,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式达到学生对此内容的简单了解即可,重要的是分析的方法和过程;第三部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学生要学会仔细的分析农业生产过程中出现的主要问题,如,“在干旱半干旱地区的灌溉农业,由于采取不合理的灌溉方式,会导致土壤的盐渍化”,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
农业生产及粮食问题是全球共同关心的问题,是高考的重点内容,农业生产涉及到初中中国地理、世界地理中有关农业知识。
在学习时我们首先要从宏观上把握知识网络。
【教学目标】1.联系生活,认识农业生产活动,理解农业生产的地域性等显著特点。
2.掌握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及其对农业发展的影响,结合所学知识,判断本地农业生产的影响因素,并分析过去和现代影响因素的发展变化,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提高自主学习和研究问题的能力。
3.通过对不同农业地域类型特征的比较,认识不同地域农业生产的特点,理解其形成发展条件。
4.结合实例说明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形成保护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思想,树立科学的人地协调观。
1.教学重点“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在这一节内容中占有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后面的两部分内容尤其是“农业的地域类型”是以此内容作为铺垫的,故将其作为一个重点和难点内容对待。
鲁教版高中地理必修二 第三单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PPT
大家好
6
自然因素
气候
材料 新疆地区的瓜果特别甜,比其 他地区的 含糖量高。尤其是新疆的哈 密瓜更是驰名中外,堪称是水果中的 佳品。究其原因,主要是由于新疆的 光照充足,气温日较差较大等原因形 成的。
气候对农业的生产的影响是重要 的。
大家好
7
7
地形
平原地区是大我家好国重要的粮食生产区 8 8
小结:影响农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农业地域类型是指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较稳定的、 成型的、区域性农业生产类型。
1.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水稻种植业 商品谷物农业
2.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3.以混合农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
大家好
15
水稻种植业 1、分布 2、特点
3、区位条件
东亚、东南亚、南亚
大家好
16
亚洲水稻种植业的特点:一大一小一高三低
土壤污染] 34
结束
大家好
35
大家好
11
自然因素
气候 温带季风气候,温暖湿润,光照充足,日温差大 地形 丘陵地形,适宜果树生长 土壤 中性偏碱的沙壤土质,富含营养元素 水源 多河流,水源充足
市场 国内外市场广阔 交通 公路、铁路及海运便利 社会经济因素 劳动力 劳动力充足 政策 栖霞政府大力支持 历史经验 种植历史久,经验丰富
大家好
20
美国主要的农业地域类型
春小麦
冬小麦
大家好
21
美国商品谷物农业发展的有利区位条件: ①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 ②位于中部平原,地形平坦,土壤肥沃,
1、自然条件 耕地面积大 ③近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水源充足 ④地广人稀,便于大规模机械化生产
2、社会经济条件 水陆交通便利
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人类与地理环境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相互影响着彼此的发展和演变。
地理环境对人类的生产生活方式、文化传承、社会结构等方面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人类的活动又不可避免地对地理环境造成了改变。
本文将从农业发展、城市化进程和生态环境保护三个方面来探讨人与地理环境的相互影响关系。
首先,农业发展是人类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之一。
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地理环境的条件限制。
不同地区的气候、土地肥沃程度以及地形条件会对农业生产起到决定性的影响。
以中国为例,中国地域辽阔,气候类型多样,这导致了不同地区的农业种植特点各异。
北方地区多以种植小麦、玉米为主,南方地区则主要以水稻种植为主。
这是由于各自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所决定的。
同时,农业的发展也对地理环境产生着深远的影响。
传统农耕方式常常会导致土地退化、水资源枯竭等问题。
但随着科技的进步和农业生产方式的改变,农业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为了改善地理环境的有效手段。
例如,合理利用农田排水系统可以有效控制地下水位,避免过度排水导致土地沙漠化。
同时,科学施肥和轮作种植等措施也可减少农业对土壤的侵蚀,保护农田生态环境。
可见,人与地理环境之间的相互影响不仅体现在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的限制,也表现在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改善上。
其次,城市化进程也是人与地理环境相互影响的重要方面。
地理环境对城市的选择、布局以及城市规模都起到了重要的影响。
例如,郑州作为河南省会城市之一,其位置便于交通运输,具备区位优势,因而成为了河南省经济中心城市。
地理环境条件对城市的发展模式和规模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然而,城市化进程也不可避免地给地理环境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城市的建设往往需要大规模的土地开发和资源利用,这使得城市周边的生态环境受到了破坏。
城市垃圾的排放、工业废水的排放等也严重污染了地理环境。
为了解决这些问题,保护地理环境已成为了城市化进程中应该考虑的重要问题。
可持续城市发展理念的提出和推广,意在通过严格的规划和科学的管理,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实现城市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农业生产是人类社会最早的经济活动之一,它是人类获取食物和其他农产品的主要途径。
然而,农业生产的发展受到地理环境的影响。
不同地理环境条件会对农业生产产生不同的影响,从而对农业生产的方式和效率产生重大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之间的关系,并分析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地理环境包括水文条件、土壤类型和气候。
这些因素对农业的选择和农作物的生长有重要的影响。
首先,水文条件是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水资源是农业生产必不可少的要素,决定了农田的灌溉能力。
地处山区的农田通常依赖于降雨,而平原地区通常依赖于河流和地下水。
对于干旱地区的农业来说,灌溉系统的建设至关重要。
因此,地理环境中不同的水文条件会对农业生产方式和效益产生重大影响。
其次,土壤类型也是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
土壤的质地、肥力和水分保持能力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不同的土壤类型适合不同种类的农作物。
例如,河谷地区的河流淤积物质地疏松、肥沃,适合种植谷类作物;而黏土质地的土壤则适合种植蔬菜和旱地作物。
因此,在选择农作物和施肥时,地理环境中的土壤类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
此外,气候是地理环境对农业生产影响最显著的因素之一。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农作物的生长季节、生长速度和产量。
温度、降雨量和日照时间是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例如,气候寒冷的地区不适合种植亚热带水果,而适合种植寒冷作物;而气候炎热的地区则适合种植热带作物。
此外,气候变化也对农业生产有重大影响。
全球气候变暖导致农作物的生长季节延长,影响了农作物的品质和产量。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关系不仅体现在生产方式上,还体现在农业发展水平上。
在地理环境条件较好的地区,农业生产通常比较发达。
这些地区的丰富水资源、适宜的土壤类型和温和的气候条件有利于农作物的生长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相反,地理环境条件较差的地区农业生产通常受到限制。
水资源匮乏、土壤贫瘠或气候恶劣会导致农作物生长受到限制,从而限制了农业生产的发展。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的关系
地理环境与农业发展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
地理环境包括气候、土壤、水资源、地形等因素,这些因素对农业生产具有决定性的影响。
首先,气候条件是影响农作物生长的关键因素。
不同的气候类型适宜不同的作物生长。
例如,热带地区适宜种植水稻和香蕉,而温带地区则适合种植小麦和玉米。
气候的稳定性对农业产量也至关重要,极端天气事件如干旱、洪水和霜冻等会对农作物造成严重损害。
其次,土壤是农作物生长的基质。
土壤的肥力、质地和排水能力直接影响作物的生长和产量。
肥沃的土壤能够提供充足的养分,支持作物的健康生长。
而土壤的排水能力则决定了作物在雨季能否正常生长,避免水涝。
水资源也是农业发展不可或缺的条件之一。
充足的水源可以保证作物的灌溉需求,特别是在干旱地区,灌溉系统的建立对农业生产至关重要。
然而,水资源的过度开发和污染也会对农业造成负面影响。
地形对农业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耕作方式和作物选择上。
平坦的地形适合大规模机械化耕作,而山区则可能需要采用梯田等适应性耕作方式。
此外,不同地形的微气候条件也会影响作物的种植。
农业技术的发展也对地理环境与农业的关系产生影响。
现代农业技术,如灌溉技术、肥料使用和病虫害防治等,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不利的自然条件,提高农业产量和质量。
总之,地理环境对农业发展具有基础性的影响,而农业技术的进步则为应对地理环境的挑战提供了可能。
合理利用和保护地理环境资源,结合先进的农业技术,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2022地理人文地理第7单元第1讲农业区位因素教案
第一讲农业区位因素细化课标素养要求1.识记主要的农业区位因素,理解不同的农业区位因素对农业生产活动的影响。
2。
学会举例分析区域农业生产的区位条件。
3.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综合思维:运用农业区位理论,分析某地区或某农作物分布区的农业生产条件。
2。
区域认知:认识不同地区农业生产条件的差异及形成原因。
3.人地协调观:理解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探讨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
一、影响农业区位的因素1.农业生产的特点是什么?地域性、季节性和周期性。
2.主要区位因素有哪些?自然条件气候、水源、地形、土壤社会经济条件市场、交通运输、政府政策、劳动力、土地价格、资金、管理3。
主导因素的阶段变化(1)古代:自然因素对农业区位的影响最为重要。
(2)现代: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条件对农业区位的影响越来越突出。
[特别提醒]二、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产生哪些影响?术改革土壤受污染[方法技巧]三个角度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地表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如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等。
1.读影响农业的主要因素图,完成下列问题。
(1)在图中方框内填上正确的农业区位因素:A。
________,B。
________;D.________,E.________。
(2)D、E因素中,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和规模的是________.(3)如对A、B因素利用不当,容易产生的生态环境问题是________.(4)分析回答形成下列各地农业最主要的影响因素:横断山区的“立体农业”________;东北平原农作物大都是一年一熟________.[答案](1)地形土壤交通市场(2)市场(E)(3)水土流失(4)地形热量2.读我国北方某城镇周围农业布局图,完成下列问题。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农业生产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1.分析角度一般情况下分析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把握以下几个方面:(1)地球面貌的变化:农业景观取代自然景观。
(2)对生态的影响: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在干旱、半干旱地区,过度放牧造成草场退化,容易引起土地荒漠化;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土壤盐碱化;山区、黄土区毁林开荒会造成水土流失;迁移农业会导致森林减少、气候变化等。
(3)对环境的影响:农药、化肥的使用导致土壤、大气、水体污染.2.对策分析根据不同的农业问题采取针对性措施;根据因地制宜的原则,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平原区:土地增肥,增施有机肥,防止土壤肥力下降;调整农业结构,发展多种经营和生态农业。
(2)林区:退耕还林;森林资源综合开发利用。
(3)丘陵山区:封山育林,保持水土;发展立体农业。
(4)牧区:退耕还草,规定合理载畜量,培育人工草场,轮牧。
(5)灌溉农业区:发展节水农业;合理灌溉,防止土壤盐渍化;兴修水利,保证灌溉水源.(6)环境问题:合理使用化肥、农药,发展生态农业。
核心点三区域农业的可持续发展1.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模式分析模式:①在哪里?(区域定位)→②有什么?(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分析)→③怎么样?(区域农业布局特点及存在的问题)→④怎么办?(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措施)(1)区域农业发展条件评价:既要分析优势条件,又要找出制约因素。
优势条件或制约因素一般从位置、自然条件(地形、气候等)、资源、交通、产业基础、政策等方面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可确定区域产业发展方向。
(2)区域农业特点及其形成因素:区域农业特点的描述一般包括农业区位、农业类型、主要农产品、农业分布区、耕作制度、农业经营方式、农业现代化水平等方面。
(3)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中的问题及措施:针对限制性因素或人地关系矛盾,找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遵循“人地协调、因地制宜、趋利避害”的原则提出措施建议,其分析模式可表达为:区域可持续发展措施=因地制宜,确定农业发展方向+加快交通建设,加强区际联系+注意生态保护,实现良性循环。
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近年来,农业发展一直是各国政府关注的焦点。
农业作为国民经济的基础,与地理环境有着密切的联系。
地理环境对农业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它既为农业提供了有利条件,也给农业带来了一定的挑战。
本文将从气候、土壤、水资源等方面探讨农业发展与地理环境的关系。
首先,气候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不同的气候条件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温带气候适宜小麦和玉米等谷物的种植,而热带气候则适合水稻和棉花等作物的生长。
此外,气候还与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密切相关。
适宜的温度、降水和光照条件有助于农作物的正常生长,而极端的气候事件如干旱、洪涝等则会对农业造成灾害性影响。
因此,农业发展必须充分考虑当地的气候条件,选择适宜的作物种植和养殖方式。
其次,土壤是农业发展的重要基础。
不同地区的土壤类型和质地不同,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直接的影响。
例如,黄土高原的土壤肥沃,适合小麦和玉米等作物的种植;而沿海地区的盐碱土则适合盐生植物的生长。
此外,土壤的养分含量和酸碱度也对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有着重要影响。
因此,农业发展需要根据土壤的特点选择适宜的耕作方式和施肥措施,以提高土壤的肥力和保护土壤的生态环境。
再次,水资源是农业发展的重要保障。
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需要充足的水分供应。
不同地区的水资源状况不同,对农业的发展产生着直接影响。
例如,水资源丰富的地区适合发展灌溉农业,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和品质;而水资源匮乏的地区则需要采取节水措施,如雨水收集和滴灌技术等。
此外,水资源的污染也对农业产生着负面影响。
农业发展需要合理利用和保护水资源,以实现可持续发展。
最后,地理环境还与农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和特色密切相关。
不同地区的地理环境条件不同,农业发展的重点和特色也不同。
例如,山区的地理环境适合发展特色农业和生态农业,如茶叶和有机农产品等;平原地区的地理环境适合发展大规模农业和现代农业,如粮食和经济作物的种植等。
因此,农业发展需要根据地理环境的特点制定相应的发展战略和政策,以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
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与影响因素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础、最重要的经济活动之一。
不同地区的农业生产具有明显的地理分布差异,而这种差异往往是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造成的。
本文将探讨农业生产的地理分布以及影响因素,并从区域分工、气候条件、土地资源和交通运输等方面进行分析。
一、区域分工对农业生产地理分布的影响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差异导致了农业生产的区域分工现象。
地理环境的差异使得某些地区适宜发展特定农业产业,从而形成了特定农产品的主要产地。
在中国,东北地区由于气候寒冷,适宜发展粮食作物种植,成为了中国的“粮仓”。
而西南地区由于地势复杂,适宜发展茶叶、水稻等经济作物的生产,成为了中国重要的农产品供应地之一。
这种区域分工的存在,使得不同地区在农业生产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优势。
二、气候条件对农业生产地理分布的影响气候条件是农业生产的关键影响因素之一。
不同作物对温度、降水和日照等气候因素的要求各有不同,相应地,不同地区的气候条件也不同,因此农业生产在全球范围内呈现出明显的区域分布特点。
例如,在热带地区,由于气温高、日照充足、降水适宜,适宜发展稻米、香蕉和热带水果等作物的种植。
而在寒冷地区,农业生产则更多地侧重于发展麦类、玉米和畜牧业等。
三、土地资源对农业生产地理分布的影响土地资源是农业生产的基础条件之一。
不同地区的土地肥沃程度、土地利用率、土壤类型等差异,决定了不同地区的农业发展方向。
在我国,江南地区由于土壤肥沃、水资源丰富,适宜发展水稻种植,江南稻作成为中国优质稻米的主要产地。
而在青藏高原地区,虽然土地贫瘠,但是由于独特的高原气候条件,适宜发展特定的经济作物,如藏红花、青稞等。
四、交通运输对农业生产地理分布的影响交通运输是农产品流通的关键环节,对农业生产地理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交通便利的地区往往能够更好地将农产品输送到市场,从而推动农业生产的发展。
中国西南地区的农业生产,由于地势复杂、交通不便,使得农产品运输成本增加,限制了该地区的农业发展。
高考人文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
高考人文地理复习知识点总结一、人口增长1、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生产力水平、医疗卫生条件和教育程度影响到人口的死亡率和出生率,进而影响到人口的增长模式。
此外,政策、社会福利、自然灾害等也会影响到人口的增长。
2、人口增长模式人口再生产模式:高低高水平较低的发展中国家、三低发达国家、“高低高”向“三低”过渡水平较高的发展中国家。
3、世界人口增长:非洲人口自然增长率最高,欧洲最低;亚洲净增人口数量最多。
4、人口问题——人口增长过快:人口压力大——控制人口中国实行计划生育人口增长过慢:人口老龄化——鼓励生育、接受移民中国靠发展生产力二、人口迁移1、人口迁移的主要原因:经济落后地区向发达地区、政治政治迫害、战争、国家有组织的人口迁移、社会文化宗教迫害、民族歧视、生态环境、其他因素家底和婚姻、投亲靠友、逃避歧视。
2、人口迁移的意义效应1利:①加强民族团结,促进民族融合②加强文化交流③减轻迁出地的人口压力④为迁入地提供廉价劳动力。
2弊:①造成迁出地人才外流②给迁入地社会管理增加了难度三、人口分布与人口容量1、人口环境承载力:一定时期,某一地域能够维持抚养的最大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所能持续供养的人口数量。
人口合理容量要小于人口承载力。
2、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环境承载力的因素:资源状况、生产力水平、开放程度和消费水平。
第二章城市空间结构与城市化一、城市的空间结构1、城市功能分区——相同的城市用地类型发生集聚1商业区:位于城市中心、交通干线两侧—交通便利,通信发达,人流量大;付租能力强。
★中心商务区CBD:建筑密集、高楼林立、交通便捷——面积有限,但需求量大2工业区:一般分布在城市边缘,交通便利,大多有河流或铁路、公路经过。
3住宅区:是城市最广泛的土地利用方式。
4文化区:一般要求环境优美,远离工业区和商业区。
城市建设要注意保护文物古迹。
2、城市地域功能分区形成的原因:历史因素、经济因素、社会因素、行政因素3、城市规模与地域结构、服务范围★小城市:地域结构的分化不明显,提供的服务种类少、级别低,服务范围小。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
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有什么影响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影响着地理环境。
今天店铺就来给大家讲讲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合理影响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
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农业生产中的合理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合理的影响。
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如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板结、酸度增加,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会导致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不合理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不合理影响人类对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灾难。
①只顾获取更多的农产品,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2013届高考地理一轮复习 第三单元 第1讲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课件 鲁教版必修2
亚洲气候图
亚洲季风水田农业分布图
亚洲地形图
材料:
我国是世界上最早种植水稻的国家。 河姆渡原始居民在距今约七千年前就种植 水稻。我国有上千年以稻米为主要食物的 饮食习惯。目前我国仍是世界上水稻种植 面积最广、稻米产量最大的国家。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第1讲
本
B.鱼塘
C.果园
D.菜地花圃
重点难点·突破解疑
第1讲
解析 第(1)题,读图可知,该大城市郊区的农业土地利用从海 拔低处到高处依次是:鱼塘、稻田、菜地花圃、果园、林地,
具有立体农业的显著特点,从山麓到山顶随着水热条件的变化
本 而出现不同的作物带,显然地形是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的主导因
讲 栏
素。第(2)题,随着城市的发展,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大,而城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二、农业地域类型
本 讲 栏 目 开 关
第1讲
基础知识·自主学习
第1讲
二、农业地域类型
1.概念:在一定地域内形成的 较稳定的 、成型的区域性 农
业生产类型。
本 讲
2.主要类型
栏 目
(1)水稻种植业
开 关
①分布:主要分布在东亚、东南亚、南亚的季风区及东南
亚的热带雨林区。
需投入大量 劳动力 亚洲水稻种 单位面积产量高 ② 植业的特点 农户家庭经营 为主,生产规模小
讲
栏
有联系。光照越多,热量丰富;热量丰富,光照不一定多,例如四
目 开
川盆地热量条件好,但光照不足。二者比较如下:
关
衡量指标 我国分布规律 对农业的影响
光 照
年总太 阳辐射
西部丰富东部少; 青藏高原最丰富, 四川盆地最少
高中地理农业生产活动对自然地理环境的影响优秀课件
第二局部 迁移运用
阅读图文资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以下各题。
20世纪50年代以来,我国境 内某区域建立了许多国营农场, 引种优质长绒棉〔如图〕.目 前,该区域已成为我国种植规 模大、机械化水平高、种植面 积最大的商品棉生产基地.
分析该区域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对区域自然环境的影响。〔12分〕
① 过度扩大棉花种植面积,会过度消耗水资源,导致河流下游水量大减甚 至断流;〔4分〕 ②荒漠化扩展、绿洲消失〔生态环境恶化〕;〔4分〕 ③灌溉用水过量〔与排水失衡〕,会引起灌区地下水位上升,〔造成盐分 在土壤表层积累〕引发土壤的次生盐碱化。〔4分〕
我国内蒙古东部地区是内蒙古自治区自然条件较 好,经济比较兴旺的地区,环境结构呈现出明显 的东、中、西部带状分布特征. 材料一:内蒙古东部地区土壤侵蚀类型图 材料二:1985~1989年该地区各土地利用类型数 量的变化
比列较举分该析地图区中农Ⅰ业类生侵产蚀过区程与中Ⅱ可类能侵引蚀发区的主环 要境外问力题作.用的差异及原因
[20xx·全国卷Ⅱ] 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以下要求。 图5示意河套平原地区。当地将黄河水通过引水渠引入区内灌溉农
田,农田灌溉退水经过排水渠汇入乌梁素海。近年来,乌梁素海出现污 染加重趋势。
(1)判断河套平原的地势特点,并简述理由。 (2)指出长期维持河套灌渠功能必须解决的问题,并简述原因。 (3)分析近年来乌梁素海污染严重的原因。 (4)提出治理乌梁素海污染的措施。
方法总结
不合理的农业 造成 草场退化 ,容易引 起 土地荒漠化 ; 不合理的灌溉容易导致 土壤盐碱化 ; 毁林开荒会造成 水土流失 ; 热带迁移农业区会导致 森林减少、 生物多样性减少、气候变化。 (2)环境污染:农药、化肥的大量使用导致土壤、水体、大气
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性
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及可持续性农业是人类社会最基本的经济活动之一,它不仅为人们提供粮食和农产品,还对地理环境产生深远影响。
本文将探讨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并讨论如何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首先,农业发展对土壤和水资源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
农业活动需要大量的土地用于耕种,而过度的耕地开垦会导致土壤侵蚀和贫瘠化。
此外,农业生产中使用的化肥和农药会渗入土壤和地下水中,对生态系统造成污染。
因此,农业发展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土壤和水资源,如合理轮作、有机农业和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
其次,农业发展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也不容忽视。
大规模的单一作物种植会破坏自然生态系统,减少生物多样性。
农业活动还会导致栖息地破坏和物种灭绝。
为了保护生物多样性,农业发展需要采取可持续的农业实践,如生态农业和保护农业遗产品种。
此外,农业发展还对气候变化产生影响。
农业温室气体排放是全球温室效应的重要来源之一。
农田排水和农业废物处理也会释放甲烷等温室气体。
为了减少农业对气候变化的负面影响,可采取措施如精确施肥、农田水管理和农业废物利用等。
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是保护地理环境的关键。
可持续农业的核心理念是平衡农业生产和环境保护。
首先,需要推广可持续的农业实践。
例如,生态农业强调生态系统的整体性,通过保持土壤健康、提高生物多样性和减少化学农药使用来实现可持续发展。
其次,政府和农民应加强合作,共同制定和实施可持续农业政策和计划。
政府可以提供农业补贴和技术支持,鼓励农民采用可持续农业实践。
同时,农民也应提高环境意识,积极参与可持续农业的实践。
最后,农业发展需要与其他行业和社会利益相协调。
农业与工业、城市化等发展密切相关,需要通过合理规划和土地利用来平衡各种需求。
此外,农业发展还应注重社会公平和经济可持续性。
农民的收入和生活质量应得到保障,以确保农业的可持续性。
总之,农业发展对地理环境产生重要影响,包括土壤和水资源、生物多样性以及气候变化等方面。
为了实现农业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措施保护地理环境,如推广可持续农业实践、加强政府和农民合作以及与其他行业协调发展。
高中地理 第三单元 第一节 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课件 鲁教必修2
D.菜地花圃
解析 第5题,读图可知,某大城市郊区的农业土地利 用从海拔低处到高处依次是:鱼塘、稻田、菜地花圃、 果园、林地,具有立体农业的显著特点,从山麓到山顶 随着水热条件的变化而出现不同的作物带,显然地形是 影响土地利用类型的主导因素。第6题,随着城市的发 展,城市人口规模越来越大,而城市人口每天需要大量 的乳、肉、蛋、蔬菜、花卉等产品,这样就会形成一个 大市场,而市场是最终决定农业生产类型的因素,因此 必然会导致城郊土地利用类型的变化。在众土地利用类 型中,稻田地势低,水源丰富,土层深厚,是生产上述 农产品的良好场所,另外,花卉、蔬菜的收益远远高于 水稻,也会刺激城郊农业的发展,因此比重最容易减少 的土地利用类型是稻田。 答案 5.C 6.A
三、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1.农业 生产 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合理强度→土地等
资源的持续利用;不合理强度→水土流失、 土壤 肥力下降 等问题。 2.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地 表辐射特性和 自然界的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3.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 响。 4.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会对生态环境带来某些负面影 响。
“土地次生盐渍化”。
•11、凡为教者必期于达到不须教。对人以诚信,人不欺我;对事以诚信,事无不成。 •12、首先是教师品格的陶冶,行为的教育,然后才是专门知识和技能的训练。 •13、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2022/1/162022/1/16January 16, 2022 •14、孩子在快乐的时候,他学习任何东西都比较容易。 •15、纪律是集体的面貌,集体的声音,集体的动作,集体的表情,集体的信念。 •16、一个人所受的教育超过了自己的智力,这样的人才有学问。 •17、好奇是儿童的原始本性,感知会使儿童心灵升华,为其为了探究事物藏下本源。2022年1月2022/1/162022/1/162022/1/161/16/2022 •18、人自身有一种力量,用许多方式按照本人意愿控制和影响这种力量,一旦他这样做,就会影响到对他的教育和对他发生作用的环境。 2022/1/162022/1/16
高中一年级地理农业与工业的发展与影响
高中一年级地理农业与工业的发展与影响地理学科是研究地球上的自然环境和人类活动空间分布的科学。
在高中一年级的地理学习中,地理农业与工业的发展以及它们对社会经济的影响是重要的内容。
本文将就这一主题进行探讨,并分析它们的相互关系以及对于地理学科的学习意义。
一、地理农业的发展与影响1.农业的定义和意义农业是指利用土地、水资源和气候等自然条件,进行农作物种植和畜牧业养殖的经济活动。
农业是人类生活的基础,对国家的粮食安全、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具有重要影响。
2.农业的发展与区域差异农业的发展与地理因素密切相关。
不同地理区域的自然条件、人口密度、经济发展水平等因素影响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
例如,气候温暖的南方适宜发展稻谷种植和水果栽培,而气候干旱的北方则适宜发展粮食作物和畜牧业。
3.农业的影响因素农业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农业生产消耗大量的水资源和土地资源,同时还会产生农药、化肥等环境污染物。
农业的发展水平和农民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农业现代化能够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民收入,并促进农村经济社会的发展。
二、地理工业的发展与影响1.工业的定义和意义工业是指通过人工劳动和现代机械设备,利用原材料和能源进行生产加工的经济活动。
工业是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柱,对国家的经济增长、就业和科技进步具有重要影响。
2.工业的发展与区域差异工业的发展与地理因素有密切联系。
不同地理区域的资源禀赋、交通运输条件、市场需求等因素影响着工业的类型和规模。
例如,资源丰富的沿海地区适宜发展重工业和航运业,而内陆地区则适宜发展轻工业和水利建设。
3.工业的影响因素工业生产对环境、经济和社会产生广泛的影响。
工业生产消耗大量的能源和原材料,同时还会产生废水、废气等环境污染物。
工业的发展水平和工人的生活质量密切相关,工业现代化能够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质量,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三、地理农业与工业的相互关系与学习意义1.相互促进与依赖关系农业和工业之间存在相互促进和依赖的关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复习旧课:2、商品谷物农业典型地区:东北地区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雨热同期;地形平坦开阔;耕地面积广大;土壤肥沃;水源充足。
(2)社会经济因素: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国家政策扶持。
不足:热量不足;土地沙化、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下降;冬季受寒潮和冻害的影响等。
与美国商品谷物农业比较:相同点;农业地域类型相同;地广人稀,农产品商品率高;生产规模大,机械化水平高;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比较发达;农业生产过程的自然条件相似。
不同点:经营方式不同,美国以家庭农场主生产为主,我国以国营农场位主;科技水平存在差异;专业化水平不同;粮食单产不同,美国粮食单产高4、畜牧业典型地区:内蒙古草原(四大草场:内蒙古、青海、新疆、西藏)分析区位因素:(1)自然因素:草场面积广阔;没有大型食肉动物;东部地区夏季降水多些,有利于牧草生长(降水从东向西递减)。
(2)社会经济因素:牧业生产经验丰富;市场潜力广阔;国家政策扶持等不足:气候干旱,降水少;草场退化;荒漠化加剧;冬季暴风雪、寒潮影响;鼠灾、蝗灾严重。
四、农业生产对地理环境的影响农业生产在改变人类食物来源和结构的同时,也强烈地改变着环境。
⑴合理发展农业生产,就可以使农业土地资源得到持续、永久利用,为人类创造更多的财富。
(农业生产保持合理的强度,土地资源可以持续利用——发展生态农业是农业的发展方向)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是按照生态学原理和经济学原理,运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和现代管理手段,以及传统农业的有效经验建立起来的,能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现代化农业。
生态农业是相对于石油农业提出的概念,是一个原则性的模式而不是严格的标准。
而绿色食品所具备的条件是有严格标准的,包括:绿色食品生态环境质量标准;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产品必须符合绿色食品标准;绿色食品包装贮运标准。
所以并不是生态农业产出的就是绿色食品。
生态农业是指在保护、改善农业生态环境的前提下,遵循生态学、生态经济学规律,运用系统工程方法和现代科学技术,集约化经营的农业发展模式。
生态农业是一个农业生态经济复合系统,将农业生态系统同农业经济系统综合统一起来,以取得最大的生态经济整体效益。
它也是农、林、牧、副、渔各业综合起来的大农业,又是农业生产、加工、销售综合起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农业。
图7为该地区某地生态农业模式图。
读图回答第(3)题.(3)分析在当地农村推广使用沼气对农业生产、生活及生态的意义。
(8分)图8为A地所在省、浙江、广东及全国2001-2008年第二产业占各自GDP比重的变化图。
读图回答第(4)题。
(4)比较分析A地所在省第二产业比重变化的特征。
(4分)对该省工业的发展,有人提出今后应大力发展外向型农副产品深加工工业。
你是否赞同,请说明理由。
(3分)(3)对农业生产:提供能源、沼肥、沼液、沼渣,有利于农林牧渔业的发展;对生活提供燃料,充分利用废弃物,净化居住环境,对生态:保护植被,减少水土流失。
(4)2001-2006年持续增长,2007、2008年略有下降,低于浙江和广东,但高于全国。
答案一:赞同。
理由:农副产品种类丰富,劳动力充足,靠近港澳台位置优越;与台湾合作前景好,著名的侨乡。
答案二:不赞同。
理由:技术水平较低,资金较缺乏,山地丘陵区交通不便。
⑵人类对农业生产的不合理发展,会给人类带来各种各样的麻烦甚至灾难。
•①只顾获取更多的农产品,不顾自然条件的限制则可能导致自然环境破坏,引起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土壤污染等问题。
②农业生产的发展会引起自然植被、地表环境以及自然界碳循环等发生改变。
③不合理的农业生产方式会给地理环境带来不利影响。
如过度放牧引起草场退化、荒漠化,大水漫灌导致土壤盐渍化等。
(毁林开荒:热带原始森林破坏、生物多样性减少过度放牧:草场退化、荒漠化•不合理灌溉:土壤盐渍化•陡坡开荒:水土流失•大量使用化肥:土壤板结•大量使用农药:农产品和土壤遭受污染等⑶农业生产中的合理行为,可能会带来不合理的影响。
如农业生产技术的改进大大增加了农作物产量,同时也会对生态环境带来负面影响。
如化肥的大量使用会使土壤板结、酸度增加,杀虫剂的广泛使用,会导致产品和土壤受污染。
26.图13为世界某区域地图,左侧是图13中局部区域某地理要素的放大图,图14是图13中①②③三地的气温曲线和降水柱状图,读后回答:(20分)(1)说出图13中①地自然带名称并分析其形成原因(3分)(2)阐释图13中A处河流流量过程线中C、D两洪峰流量的形成原因(3分)(3)图13中③地是所在国重要的茶叶产区,据调查该地土层浅薄,土壤酸性,有机质含量较低,试从土壤形成的自然要素方面分析该地土壤特点的形成原因(4分)(4)图13中②地是所在国重要农业区,说明该地在发展农业生产活动过程中可能对环境产生的负面影响?(6分)(5)说明图13中B地农田系统中的主要水利设施的作用(4分)28.读某区域示意图(图a)及该区域早期各农业部门产值占农业总产值的比例示意图(图b),回答问题。
(12分)(1)比较图中山脉东西两侧地区冬季气温的高低,并简要分析其成因。
(2)图中,C河长度及流域面积远小于黄河,但多年平均径流量却大于黄河,试简要分析其成因。
(3)简述图b所示地区农业生产的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4)简要分析在A河流域过度发展种植业可能对B处湖泊产生哪些不良影响。
28.(12分)(1)山脉东侧冬季气温比西侧高;(1分)因为位于武夷山的东南侧,冬季风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小;(1分)山脉西侧为一向北敞开的盆地,受冬季风影响较大。
(2)C河(闽江)位于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流域内夏季受东南季风(锋面)影响时间长,雨季长;(1分)夏秋季节受台风影响,降水多;(1分)位于武夷山东南侧,东南季风迎风坡,多地形雨;(1分)夏季午后多对流雨。
黄河位于我国北方地区,流域内夏季受东南季风(锋面)影响时间短,雨季短,降水少(1分)(3)特点:山区和平原地区均以种植业为主,牧业和副业次之,渔业和林业所占比重较小。
(1分)存在的问题:种植结构单一;土地利用不合理。
(1分)(4)①水土流失导致湖泊淤塞(湖床抬升),调蓄功能减弱;(1分)②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导致水质下降;(1分)③生物多样性减少,生态环境恶化。
(1分)7.(14分)阅读材料,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从2009年起,新疆地区将投资60亿开发整理伊犁河谷土地两年后将新增耕地320多万亩,为把伊犁河谷变成我国优质商品粮基地奠定基础。
材料二伊犁河谷地区山河分布示意图图13⑴图示地区位于我国地形的阶梯?其南北两侧的主要地形区分别是和。
(3分)⑵简要分析伊犁河谷成为“西域湿岛”的原因。
(6分)(3)简述伊犁河谷地区发展粮食生产的有利自然条件,并分析伊犁河谷的开发可能带来的环境问题。
(5分)27.( 14分) (1)第二级: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3分)(2)伊犁河谷虽然深居内陆,但是向西的地形敞开口,有利于西风从北大西洋带来的海洋湿润气流进入,在山地迎风坡受地形抬升形成地形雨,从而成为西北干旱地区中的“湿岛”。
(6分)(3)自然条件:位于河谷地区,气温相对较高,降水较丰富,有较丰富的水源;谷地地势平坦,土壤肥沃。
(3分)环境问题:由于蒸发旺盛和灌溉不合理等导致的盐碱化;气候干旱以及不合理的开发利用导致的草场退化或荒漠化等问题。
(2分)46.读我国某区域图,回答下列问题:(10分)(1)描述图中200毫米等降水量线的分布特点并说出其影响因素。
(4分)(2)试分析图中阴影部分农业发展的优越自然条件。
(4分)(3)根据自然条件,指出图中农业发展应注意的问题有哪些。
(2分)46.(10分)⑴东部等降水量线大致与海岸线平行,说明受海陆因素影响;西部等降水量线在山地向北弯曲,说明受地形影响。
(4分)⑵光照充足、地形平坦、土壤肥沃、有灌溉水源。
(4分)⑶这里降水量少,水源相对紧张,应注意发展节水农业;蒸发量大,注意合理灌溉,以免导致土壤盐碱化。
(2分)世界三大主要粮食作物:水稻、小麦、玉米。
粮食生产分布比较普遍,且与人口分布大体一致,而在世界粮食总产量中投入世界市场的比重较小(仅约十分之一左右),且主要粮食出口国都是发达国家。
主要粮食出口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阿根廷、法国。
1、世界粮食问题的内容及其实质:粮食问题是当今举世瞩目的迫切问题之一。
世界粮食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占世界人口大多数的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粮食匮乏,营养不足,又没有能力更快地增加粮食生产,大量人口处于饥饿、半饥饿状态;另一方面,有些发达国家粮食又大量“过剩”,商品粮积压严重。
粮食问题的实质是贫困问题。
2、粮食问题产生的原因:⑴粮食生产地区不平衡和国家间分配不均,是产生粮食问题的根源。
⑵旧的国际经济秩序依然存在。
⑶发展中国家粮食生产能力仍较落后,国家贫困,人口增长过快。
3、解决粮食不足的途径:⑴改变落后的的社会制度和生产关系,发展农业技术,努力增产粮食。
⑵有计划地控制人口的过快增长,尤其是发展中国家。
⑶建立公平合理的国家经济新秩序。
2006年世界主要粮食生产国的粮食减产(世界水资源的越发匮乏和土地退化),而粮食需求量却大幅增加,使得国际市场粮价不断上扬,达近十年最高水平。
1.我国粮食问题及解决途径①粮食问题:受自然条件影响,我国粮食总产量不稳定;受社会经济条件影响,农业种粮积极性不高;人口规模大,人均粮食占有量低;世界粮食价格对国内粮价的冲击大。
②解决途径:一靠政策,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二靠科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三靠投入,改善农业生产条件。
31.世界许多国家长期存在粮食危机,被视为“饥饿热点”。
根据下列资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5)题。
(共14分)资料一:见图12。
资料二:见图13。
资料三:见图14。
(1)目前,面临粮食危机的国家主要分布在和洲。
(2分)(2)甲地发展种植业的最主要限制因素是(单选题,填选项字母)。
(2分)A.地形崎岖 B.低温冷害 C.灌溉水源 D.光照不足(3)1993年以前,世界粮食不安全的主要原因是。
1993年,引发粮食危机紧急情况的次数大于;其后两者交替上升。
(3分)(4)关于2000年以来我国粮食生产—消费状况的叙述,正确的是(多选题,填选项字母)。
(3分)A.产量逐年上升B.消费量趋于上升C.生产不能满足消费D.缺口不断增大E.产量的波动幅度相对较大(5)目前我国粮食安全问题不容乐观,应采取什么措施保障粮食安全?(4分)【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区域农业生产条件、存在问题以及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方向与途径的掌握情况;考查学生获取图表信息、运用地理基本知识和技能,分析并解决地理问题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