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合集下载

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

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

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一、本文概述梯度理论,作为一种深入探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理论工具,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科学研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梯度理论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其理论内涵,并阐述其在多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其深远意义。

文章首先将对梯度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起源与发展脉络,接着分析梯度理论在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最后总结梯度理论对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认识的重要作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前景。

通过对梯度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还能够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等实践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梯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梯度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分析框架,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当时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到空间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梯度理论应运而生。

梯度理论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Edgar Hoov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观察到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区扩散的经济活动梯度。

胡佛认为,这种梯度是由于资源、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所导致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梯度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空间经济理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

他在其著作《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中,详细阐述了梯度理论的内涵和机制。

缪尔达尔认为,梯度现象是由经济发展的累积循环因果效应所导致的,富裕地区通过累积优势不断吸引资源和要素,形成经济发展的高地,而贫困地区则由于资源流失和要素不足而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

此后,梯度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提出了著名的“核心-边缘”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梯度理论的内容。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脉络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脉络
(三)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强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于1991年翻译了缪尔达尔的《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
三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强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
(五)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1988经济学译丛翻译了佩鲁的《增长极限概念》。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郭熙保翻译的《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就翻译了罗丹斯坦-罗丹《东欧与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略论“大推进”理论》。
(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郭熙保翻译的《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其中就有纳克斯《市场规模和投资引诱》、《经济发展问题的某些国际方面》两篇论文。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例如,纺织、钢铁、造船等行业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都曾经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部门,在产业革命中起到了先锋作用,但现在已经成了衰退部门。

一般说来,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之间的是衰退部门。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阶段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主要论点有: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而后者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它经济发展势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就被列入高梯度地区。

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或者已经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就处于低梯度地区。

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第五章_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s

第五章_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s
三是要选择适宜的地点培育增长极。在落后地 区的规划中,增长极经常不在原有相当规模的 城镇建成区中,而是在原有城镇的附近或边缘, 甚至在不发达的较低层次的发展轴线上。这样 既可以使增长极有充分的发展余地,又能使一 定区域获得增长极带来的社会经济效益。
大量的生产和经济活动部门,互为市场,相互提 供和利用燃料、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甚至废 料,扩大了市场规模,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协作性。
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城镇总是最先在最适合的地理位置产生并发展。
(1)自然资源的差异,影响了制造业的定位。如煤矿、 金属矿所在地、油田所在地等等,往往形成城镇;
(2)交通便利地区也容易形成城镇,所以城镇所在地 往往具有资源优位效益。穷乡僻壤指的便是交通闭塞。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 济发展核心区的确定
区域间相互关系
一、聚集效应 三、优位效应 五、辐射效应
二、规模效应 四、创新效应
一、聚集效应
节约运输成本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总成本,提高利润和 市场竞争力,降低运输成本的最佳途径是生产场所与 市场的集中。
生产要素成本的降低,劳动力、资金、物资等的集聚, 会使供求信息更加对称,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增加, 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要素成本。
(3)产业industry的规模经济,产业密集便于提供各种 基础设施与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专业人才、专业服务以 及各种专门零部件生产集中都带来规模经济。
(4)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使国际贸易的范 围更加广泛瑞士的手表生产。
三、优位效应
城镇一般是交通便利、环境条件优越的地点。经 济活动布局的边际效益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经 济活动聚集。
二、规模效应
规模扩大导致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下降,购 销两旺。

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16
• 第一,由于加工工业技术进步,原料利用率提高。 • 第二,新技术进行来料加工后,可以使许多损重原料接近于纯原料。 • 第三,消费区可以就地从回收利用废旧物资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原料供
应。 • 第四,目前在机电工业中,产品轻型化、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 第五,随着运输技术的改进,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运费率普遍下降。 • 第六,大企业(骨干企业)需要原料多样。 • 第七,企业的盛衰越来越取决于它的产品能否适销对路,。
13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 迈达尔的累积因果论。根据这种理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 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这就是极化效应、扩展效应与 回程(波)效应(前面已经讲过)。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 生产分布的集中与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 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 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则是会削弱低 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19
4.乘数效应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 发达地区的工业(兴旺的技术密集型工业,规模大的钢铁 业、石化业、建材业等)集聚程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 大,需要与之服务和配套的产业、行业就越来越多,如运 输业、公用事业、商业、银行、保险业、环保业、零部件 生产与修理行业等等,这样就会引起人口的增长,为区域 内市场服务的非基础部门就会扩大,因而乘数效应会进一 步扩大,从而大大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17
2.发达地区是政治权势集中的地区
• 在美国北部、西部、南部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形成 的权势集团,它们的力量对比与权势斗争直接左 右着美国的总统选举、参众两院的人选及其主要 决策,从而影响着地区间研究与发展经费的分配、 国防订货与国家建设项目在地区间的分配,使之 有利于发达地区而不利于不发达地区。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1.杜能:农业圈理论系 统地Fra bibliotek明了农业经济 集约化水平由中心城 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 级下降,经历多个梯 度达到荒野的过程。 以城市为中心的杜能 圈
2.韦伯:利用等费用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 产成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 厂的最优区位。 3. 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 济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 度图,表明在国家或地区范围内,经济发展 水平由高到低的梯度变化状况。 编制这类地图的最简单办法是在每个基层行 政单位(例如县)中心附近,标出该县人均 国民收入数,然后把数值相同的点连接成线。
第五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 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梯度: 梯度在物理学、数学等学科中有广泛的应用 在词典中,它的含义有以下三种: 1.坡度,即地表单元陡缓的程度; 2.物理参数的变化率,单位时间或单位距离内某 种现象(如温度、气压、密度、速度等)变化的 程度,比如温度梯度、速度梯度; 3.依照一定次序分出的层次:我国经济发展由东 向西推进 梯度在地图上用来表现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的差 别,以及由低水平地区向高水平地区过渡的空间 变化历程。
第三,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向外扩 散。创新活动的空间转移主要有两种形式:局部范 围和大范围的扩展。局部范围的扩展是指创新活 动按照距离的远近,向经济联系密切的邻近城市转 移。产品转移的原因是因为创新活动大多发源于经 济密集带的中心城市,随着社会对新产品需求的扩 大,创新活动的发源地已经没有能力单独提供产品 满足社会需求,于是邻近的城市便接过这种产品的 生产。即使自身条件并不具备,也可以凭借与发源 地的密切联系而实现生产。大范围的扩展是指创新 活动由发源地按照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的 向广大地区扩展。这时决定去向的不是距离,而是 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梯度的划分正是这种差距的反 映。例如纽约向芝加哥、旧金山等城市的创新扩展 就属于此类。

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

梯度推移理论研究综述
13
二、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一)传统梯度理论 李新运、张海峰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并选取了22项
指标对山东省的110个市(县)进行经济发展梯度测算, 划分出了5个梯度区,此方法较好地刻画了山东省经济 发展水平的空间差异规律。
李湛、施金亮运用灰色系统理论的灰色聚类方法
对区域经济技术梯度进行判断,以长江三角洲12个城
度推移”为主导的国内技术转移的非均衡发展理论
,并逐步确立了在我国区域发展理论中的主导地位
,从而使按东、中、西部三大地带顺序展开经济布
局的梯度推移战略逐渐成为我国区域政策与实践的
主流。
10
二、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一)传统梯度理论
夏禹龙、冯之浚: 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特点, 实 际上已经形成了一种技术梯度。有的地区是“先进技 术”,有的地区是“中间技术”,有的地区还是“传 统技术”。我们应自觉地按照技术梯度,让一些有条 件的地区首先掌握世界先进技术、然后逐步向“中间 技术”地带、“传统技术”地带转移。随着经济的发 展, 通过转移的加速,逐步缩小地区差距。
21
二、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三)广义梯度理论
李国平等在广义梯度的基础上从定量方面进行 分析研究。运用系统工程方法, 采用结构方程模型 对梯度进行分析与研究, 得到了一个
梯度解释结构模型 此结构模型表明:梯度分布是一个具有五级的 多级递阶模型,它的显著特点是不再以单一或者有 限几个指标作为梯度指标,而是从系统的观点和可 持续性的要求出发,刻画区域梯度分布的内涵。
市为例进行了分析,证明此模型可以对区域经济技术
状况进行具体的描述和比较判断。
14
二、梯度理论在我国的发展
(二)反梯度理论
1986年,郭凡生《何为“反梯度理论”》主要观点: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原料指数=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制成品重量 按照韦伯的原料指数可将现实中的工业分为如下的三
种类型,分别有不同的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 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品 业等。
✓ 制造1吨水泥需要主要原料石灰石1.33吨、煤 炭0.43吨,粘土0.35吨。当所有的原料都为地方 原料的话,那么,原料指数为2.11。
✓ 这些工业布局指向为原料地指向。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 2、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凉 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如:生产1吨啤酒一 般需要主要原料水10吨,大麦和啤酒花等0.03吨 。水可以作为广布原料,而大麦和啤酒花则属于 地方原料。这样啤酒酿造业的原料指数为0.035 ,是典型的消费指向性工业。现实中,啤酒长厂 几乎都布局于城市或其周边,即消费者集中的地 区。
✓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精制业、 机械器材组装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等。这些工业 可灵活布局。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
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
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
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
1826年,杜能(屠能)在《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 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 业区位论。这个理论回答了农业怎样 布局才能获取最大利润的问题。屠能 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 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杜能:农业区位论
假定有一个孤立国,它全是沃土平原,但与别 国隔绝,没有河川可通舟楫;在这一孤立国中 有一个城市,远离都市的外围平原变为荒芜 土地;都市所需农产品由乡村供给,都市提供 农村地区全部加工品。在这种假设下杜能 提出了各种产业的分布范围,或者说它们的 区位。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一)区域经济含义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

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二)区域经济基本特点1、地域性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

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

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

2、系统整体性系统整体性是区域经济具有共性的基础。

区域经济实质上是由各个区域内、同级区域间、各级区域间的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经济系统,类似国家经济表现出综合性、宏观性、目的性和全局性的特征。

区域经济所追求的是区域内、外各种经济活动在结构上的合理组合和功能上的互补,对所能支配的区域内外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产生出单一经济活动无法获得的经济效果。

大纲版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大纲版第6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2.当处在高梯度上的发达地区在极化效应的作用下,经济发展欣欣向荣时,它的投资环境、就业机会也会随之得到改善。低梯度上的贫穷地区存在劣势: 因此,低梯度地区获得的发展机会的大小取决于“扩展 效应”与“回程效应” 的作用力的对比。
劣势
要还本付息 或支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创新、发展、成熟、衰老。
01
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0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给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评出衰退部门。
21世纪经济学系列教材
区域经济学
第二版 高洪深 编著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重点问题

此处添加小标题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2.新英格兰地区的改造方针: (1)联邦政府与大公司向新英格兰地区划拨大量研究与发展经费。 (2)帮助当地原有的纺织、制鞋、皮革等老部门中那些设备与技术条件较好的企业转向生产高档产品。 (3)那些确实没有可能通过扶植、改造推出创新产品的传统工业部门,则帮助它们关厂、转产或外迁。
生产新尖端产品,发展新兴工业可能遇到的风险都较大 。
创新产品一般价格昂贵 。 总之,处在创新阶段上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布局上主要考虑的是专利保障、技术基础与协作条件、尽可能占有更大的市场。这些正是高梯度地区,特别是其中的大城市的优势之所在。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并存论
以为梯度转移同步存在着 梯度推移、跳跃式推移、 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但 在不同旳国家,不同旳发 展水平阶段,它们旳作用 大小有别。在经济发展水 平低旳国家或者时期,跳 跃式推移比较多。而在经 济发展水平较高旳国家或 者地域跳跃式推移比较多。
(陈寿山)
主导论:
梯度推移主要旳形式依然
是以高梯度区域旳发展来带动
中国几大行业目前旳生命周期情况
3、 石油冶炼、超级市场和电力等行业已进入成熟期阶段。 成熟期旳行业一般是盈利旳,而且盈利水平比较稳定,投 资旳风险相对较小。 4、 煤炭开采、自行车、钟表等行业已进入衰退期。 假如是长久投资,这种投资可能存在较大旳不安全性。
产业生命周期与区域梯度旳关系
假如一种区域旳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处于创新阶段旳新兴产业所构成,就阐明 这个地域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后劲很足, 可被列入高梯度地域。
假如这个地域旳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那些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旳衰退 产业构成,则地域经济必然会增长缓慢, 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动工不足,属于低梯 度地域。
三种工业部门所处阶段示意图来自创新阶段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衰老阶段
兴旺部门
停滞部门
衰老部门
产业(产品)生命周期旳几种阶段 ,在市场机制旳 作用下,它们必然循环周转,进而产生区域经济 梯度旳转移。
2、区域经济梯度转移旳特点。
(1)梯度转移是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旳运 动,即由高梯度区旳中心地向低梯度区一级一级 地转移,出现所谓“工业区位向下层渗透”旳现 象。
(2)转移基本发生在高梯度区新技术和新产业旳 发展期和成熟期,大多是原则化旳一般技术,或 是劳动密集型旳项目。
(3)梯度转移旳内在动力是市场竞争,即市场旳 转移涉及对新兴市场旳开发和饱和市场旳转移。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4、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第二章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第三章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2、理论体系:包括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等。

以关税同盟理论为核心。

3、发展趋势及模式: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1.由一体化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模式。

如:欧盟。

2.一体化覆盖的内容由少到多。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课件第5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课件第5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39
关键术语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第五章 总部经济
40
思考题
1.如何从系统分析的角度 理解总部经济的概念内涵?
2.总部经济的形成 机理和价值链分析 哪些内容?
3.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包括哪些内容?
4.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是怎样设计 的?
5.总部经济对城市经 济发展的风险分析包括 哪些内容?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第五章 总部经济
16
第二节 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一、从主流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出发来阐述总部 经济的经济学原理 5.替代函数模型:Y=f(X1, X2 ,..., Xt)
替代函数变量的基本特点:其一,与替代函数的因变量 具有相关性;其二,由公司总部直接控制和管理。
1.生产函数描述的对象时传统的企业,替代函数描述的是现代大型 企业 2.在现代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其下属的生产、服务单位被视为 是一个生产函数,而总部则是一个替代函数 3.下属单位对生产函数的管理提供的是企业的基础收益,而总部对 替代函数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基础收益而且还会产生替代增值收益
表5-7 不容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
影响因素
特征
向心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
工业化;人口增长
城市中心区的形成和扩展,由外 围的落后地区向中心移民
技术与经济发展;规模不经济,工业
结构的改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 济的转变,城郊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中心区进一步发展,出现市 郊区,向城市中心移民的速度减 慢,城市拥挤,市中心向城郊移 民,出现分散化趋势
第五章 总部经济
30
第二节 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4. 深圳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分析述评

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
Nhomakorabea度推移理论
• 改革开放以来,梯度推移理论被引入到中 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区域经济研究中,中 国“七五”计划首次正式提出将中国经济发展 区域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重点突出东 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在东部发展起来后, 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计划,而后又实行中部 崛起战略。这正体现了梯度推移的战略思想。 梯度推移理论的前提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经济 技术发展不平衡,存在着梯度。实行梯度推移 的目的是随着梯度的推移、经济的发展,逐步 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最早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坦·弗农(Ruttan Vernon)等 人创立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区域经济学者将这种生命周期阶 段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创立了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其主 要观点如下: (1)区域经济发展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 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 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2)由科技进步引致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 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 移,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推进产业结构的更新。 (3)梯度推移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途径来进行 的,既产生经济要素向高梯度地区集中与转移,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 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等级顺序, 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所以会产生有序的梯度转移。

梯度发展与反梯度--第三组

梯度发展与反梯度--第三组

1.1 梯度发展理论的内涵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家把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分析中从而形成的新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这是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历史基础等原因造成的。

同时,一个地区的经济梯度水平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而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取决于区域经济主导产业部门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某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处在生命周期中的初创期或成长期,则该区域为高梯度区域;相反,若该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由那些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这种区域属于低梯度区域。

早在 80 年代初,西方的梯度理论就被引进我国。

其核心是梯度推移理论。

它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产业梯度和经济梯度,它认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度地区技术经济势差,就存在着技术经济推移的动力,就会形成生产力的空间推移。

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由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再向落后地区推进,处于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会自发地向处于较低梯度上的地区转移。

1.3 实施梯度发展战略的策略选择1.3.1 基于地域梯度的策略: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都市连绵带”为前沿,以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为突破口,扬起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我国是极为明显的。

东、中、西三个地带的经济技术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相比之下,东部的发展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特别是其中的“都市连绵带”如“北京-一-天津’、“大连—青岛”、“南京—上海—苏州”、“厦门—福州”、“广州—深圳一汕头一-珠海”,还有长江中下游的“成都—重庆-一武汉—长沙”等,它们在经济活动中得以更早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市场竟争和国际产业分工不仅具有一般区域中心城市功能,还具有其他特殊功能,无疑可以更快更高效地接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转移。

因此,我国在策略选择上应注重以下儿个方面:二是发挥优势区域的地方积极性。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2009-03-10 15:21:10)一般而言,国际上流行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有以下几种:一、平衡发展理论——主张地区间、产业间平衡发展,适用于较高发展阶段和较小区域。

平衡发展理论认为各地区、各产业应基本保持同步发展,通过平衡部署生产力,实现区域经济的平衡发展。

该理论注重加大对相对落后地区、不发达产业的投资,以使各地区和产业之间平衡发展。

平衡发展理论注重于促进社会公平、缩小地区间发展差距和维护社会稳定,在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时候,有利于区域和产业协调发展。

但是这种理论的局限性较明显:一是不发达地区通常不具备平衡发展的条件,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期阶段前的区域,不可能拥有所有地区和产业同时发展的雄厚资金和条件;二是注重地区间公平和产业平衡,往往会忽视发展的效率;三是由于投资比较分散,重点不突出,总体上会放缓地区的发展步伐。

因此,该理论的适用范围较窄。

二、梯度推进理论——主张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有序发展,适用于工业化初期的宏观经济布局。

梯度推进理论重视地区间经济发展水平和实力的差距,认为较发达地区居于高梯度地区,不发达地区居于低梯度地区。

新兴产业和高技术产业应在高梯度地区优先发展,而传统产业应在低梯度地区布点。

产业结构的升级逐步有次序地由高梯地区向低梯地区转移。

梯度推进理论把经济效率放在区域发展和生产力布局的首位,强调效率优先、兼顾公平,应用范围较广:第一,从客观实际出发,以不平衡发展规律为基础,承认区域间不平衡的现实,认为条件好的地方应较快地发展起来,并通过产业和要素从高梯度到低梯度的转移,带动条件差的地方发展;第二,这种理论有较强的适应性,无论是发达地区还是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条件和水平都有一定的差异性,特别是欠发达地区,梯度性更为明显,分级推进能取得更佳的效果;第三,在实践中容易操作。

我国“七五”、“八五”期间实行沿海地区率先开放战略,鼓励部分地区先富起来的区域发展政策,获得了巨大的成功。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20世纪60、70年代,区域经济学家克鲁默、海特等人,在赫克曼、威廉姆斯的不平衡发展理论和美国哈佛大学弗农等人的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上创立了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理论,在创立至今的40多年中,经历了静态梯度推移理论、动态推移理论、反梯度推移理论和广义梯度推移理论等四个发展阶段,而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引入不平衡发展理论的思想,进而沿用梯度理论指导整体经济的区域划分及区域经济各自的发展方向,在进入21世纪,梯度推移理论的局限性逐渐显现,广义梯度推移理论和辐射理论共同对区域经济的发展提出了设想并不断完善自身,本章希望通过对梯度理论及辐射理论的分类介绍及相互比较,探索未来区域经济理论发展的潜在方向。

第一节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基础之上,随着各国区域经济的动态发展在不断地演变和完善自身,广义梯度理论即是梯度理论发展至今拥有的第四个阶段。

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一)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提出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为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必然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为了判断一个产业部门所处的发展阶段和今后的发展前景,英国经济地理学家埃斯塔尔根据美国1947—1967年21年间各产业部门职工人数的增长率,工业增加值的增长率与工业部门在国家产业结构中的比重的升降状况,为各个工业部门进行评分。

凡得分在7~10分之间的部门均归入兴旺部门,得分在3.5~6.9分之间的为停滞部门,得分在3.4分以下者为衰退部门,如表3-1所示。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表3-1 各工业部门评分大致说来,这三种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图3-1所示。

图3-1 三部门阶段图(二)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与梯度理论的关系经济梯度推移的动力主要来源于发达产业或地区的创新活动。

经济学者把弗农的产业与产品生命循环论引用到经济学中,创造了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该理论认为,发达产业和地区始终处于不断的创新活动中,人们会将已经成熟或衰退产业逐次地转移到周边地区,由此形成梯度推进格局。

推移的方式——由高至低有序推移。

梯度推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的城镇系统逐步转移的。

新技术、新产品甚至新的产业在地域空间上的推移,有局部范围的推移和大范围的推移两种情况。

局部范围的推移指的是由创新源地大致按由近至远的形式,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镇转移。

大范围的推移指的是由创新源地按城镇等级系统,跳跃式地向全国或更广阔的地域转移。

二、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论的内涵1.主导产业说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而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经济·41·区域经济学·42·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主要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说明它经济发展实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因此被列入高梯度地区。

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那些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种种不良的征兆,或已陷入严重危机之中。

这种地区属于低梯度地区。

2.创新活动说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顺序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城市系统扩展说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与大范围的两种形式。

局部范围的扩展指的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密切的邻近城市转移。

这种转移发生的原因可能是因为创新多发源于城市密集带的中心城市。

所以当社会上对新产品的需求增大,创新地区已经没有能力单独把生产发展到能够充分满足需求的水平时,领近的城市就会凭借其地理位置上的优势,把这种产品的生产接过来。

这时,即使它们本身的条件并不十分具备,例如,技术力量不足,协作条件不完全具备,也可以靠与创新地之间业已建立起的密切关系,通过协作来求得问题的解决。

大范围的扩展则是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

例如由纽约向芝加哥、旧金山等城市扩展。

这时决定转移去向的就不是距离远近,而是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差距,而梯度划分正是这种差距的反映。

只有处在第二梯度的城市才有能力很快接受并消化发源于第一梯度的创新产业部门或创新产品,才有能力把这些产品更广泛、更深入地销售到它们各自控制的市场中。

同理,以后随着产品生命的成熟与老化,它们的生产还会依次向第三梯度、第四梯度上的城市转移,甚至还会由城市向乡镇、农村转移。

农村地区的许多创新(主要在农林牧业生产及其产品加工等方面)也往往是先反馈到城市系统中,然后通过这个系统,扩展到全国有需要的地区。

(二)区域经济发展广义梯度理论1.广义梯度概念及内涵“梯度”一词的本来涵义是指事物在一定方向上呈有规律的递增或递减的现象,也就是说,它是描述事物在空间内不均匀分布状况的一个概念。

如果把梯度定义为某种事物的量与一定距离的比率,则根据事物性质的不同,梯度的外延极其广泛。

第三章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与辐射理论在区域经济学中,所谓梯度一般只需考虑某一方向上的情形,它的数学表达式为:gradφ=ϕ∆为表征梯度现∆/S∆,式中的分母S∆一般是指所考察区域上的空间距离,分子ϕ象的硬性或软性的指标,包括自然资源、GDP、科学技术水平、产业结构优劣程度、人口密度等。

现实人类社会由多种复杂状态的梯度分布构成,而世界万物的发展演变也是各种梯度之间综合使用、梯度分布不断产生和消失的过程。

通过对定义式中分子ϕ∆的内涵和外延进行拓展,梯度分布包含了以下三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指自然界中物质、能量等客观事物的梯度分布。

在自然界中,梯度无处不在——高山大海、矿物资源、风暴雨雪、飞流瀑布。

无论是古老祖先所说的宇宙初开,浑浑沌沌,后来清气上浮为天,浊气下沉为地,还是现代科学所确立的宇宙大爆炸理论,其基本的底蕴都是梯度的产生并且逐渐多样化。

经济行为主体正是在自然界诸多要素梯度分布的基础上,从事着必要的经济活动——引水灌溉、开矿冶金、筑坝发电等。

区域经济学研究的是如何将稀缺资源在区域空间上进行优化配置,而所谓稀缺资源,从物理学角度看,无不是指某些相对的高浓(密)度的物质的聚集体。

就自然资源梯度分布及其变化对经济社会影响的研究,应是梯度理论研究课题中应有的涵义。

二是指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的梯度分布。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也就有了不同于直观的自然梯度现象的另一种梯度分布,即人类文明及社会经济水平的梯度分布。

德国区域科学家采用多元分析法,按多项发展指标来区分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梯度。

为了把高梯级地区与中梯级、低梯级地区区别开来,采用高技术密集型产业部门产值在GNP中所占比重、获得高等学位的人员在职工中所占比重、近十年获得专利项目在全国所占比重、区域失业率、区域中贫困线以下的户数所占比重、初级部门产值在GNP中所占比重、人均住宅面积等指标,然后用多元回归法求出对应各项指数的权数,把每个区域各项指数的加权数相加起来,求得区域的经济社会综合发展水平。

区域间综合发展水平的差异,便形成各种梯度。

社会经济生活中的梯度现象是梯度理论的主要研究对象。

三是指生态环境优劣程度的梯度分布。

生态环境品质对经济活动会产生重要影响。

良好的自然生态环境是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有害的梯度及其推移,譬如环境污染、瘟疫传播和土地沙漠化等,既对低梯级地区也对高梯级地区产生负面影响。

这类梯度的产生,有些是自然使然,有些则是人类经济活动的副产品。

自然生态环境的人为破坏,将对人类生存的物质基础构成最根本的威胁。

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被人类利用的最终结果之一,就是其已有梯度的减缓乃至消失。

生态环境水平分布梯度的合理化乃至优化,应该越来越予以重视。

三种梯度分布既互相区别,又互相联系。

物质和能量的梯度分布是人类一切活动的基础与前提。

经济、社会、文化发展水平在各区域间的梯度分布,是人类在此基础与条件下·43·区域经济学·44·自主活动的人文结果,同时也改变着其进一步活动所赖以进行的客观条件。

生态环境状况的梯度分布是自然和人类活动的结果,当加进人类自己的价值判断之后,它就存在一个可持续发展问题——是良性循环还是恶性循环?三种意义上的梯度分布在同一地区可能存在很大差异。

一个资源富集地区可能是也可能不是经济社会发达地区,一个经济发达地区不一定是生态环境良好的地区,而一个地区的发展需寻求资源、环境、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这样的地区才可能成为完整意义上的高梯级地区。

除了对梯度定义式中的分子∆φ的外延拓宽之外,广义梯度对其分母∆S 的含义也作了拓宽,它将∆S 不看作空间距离而看作经济距离。

以行路为例,人们都知道“隔山不算远,隔河不算近”的道理,在缺少渡船的情况下,面对虽然狭窄然而波涛滚滚的河流,行人只能望河兴叹,难以到达近在咫尺的彼岸。

同样,在经济生活中,两地间交往的难易程度,并不主要地决定于空间距离的远近,而往往决定于交通、通信条件的便利与否。

以经济距离来代替空间距离,更符合空间经济活动的特征。

空间距离是无法改变的现实,但经济距离却可因人类的努力而缩短。

要提高中心城市对周围地区的辐射强度,要减少高梯级地区向低梯级地区进行梯度推移的阻力,发展交通、通信事业,使地区间的经济距离缩短,就成了最根本的手段和途径。

由于对定义式中的分子、分母所作的规定,较之传统的梯度理论,广义梯度理论有了较大的拓展,因而具有更强的概括与分析能力。

2.广义的梯度推移广义梯度概念使世界展示出了一幅复杂的、动态的梯度分布图景。

梯度是自然界和经济社会生活中普遍存在的现象,世界正是因为梯度的存在而日益丰富和鲜活生动。

一个没有梯度,各种质量、能量、成分、人口等处处均匀的世界是无法想象的:有了梯度就有了差别,有了差别就有了矛盾,而有了矛盾才有了运动。

从根本上讲,梯度分布是运动的前提,梯度推移乃是事物运动的方式之一。

人类经济活动最基本和最主要的内容,就是对客观存在的各种物质梯度分布越来越广泛深入的利用。

广义梯度的内在规定,揭示了区域间梯度分布的多样性,扩充了梯度推移的内容。

就经济技术方面的梯度推移而言,它不仅是经济总量和科学技术的单向运动,而且包括了多种生产要素在多个方向上的运动——人口流动、资金流动、知识流、信息流、资源流等。

以城市和农村之间的梯度分布为例,一方面,城市是科学技术、组织管理、工业产品、信息与资金的高梯级地区;另一方面,农村又是自然资源、劳动力、农产品等的富集地区,两者之间要素的流动是双向而不是单向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