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
梯度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一、本文概述梯度理论,作为一种深入探究自然现象和社会现象空间分布及其动态变化的理论工具,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科学研究中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本文旨在全面梳理梯度理论的发展历程,深入探讨其理论内涵,并阐述其在多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及其深远意义。
文章首先将对梯度理论的基本概念进行界定,阐述其起源与发展脉络,接着分析梯度理论在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的具体应用案例,最后总结梯度理论对于推动学科交叉融合、深化人类对自然和社会现象认识的重要作用,并展望其未来的发展趋势和潜在应用前景。
通过对梯度理论的深入研究,我们不仅能够更好地理解自然和社会现象的空间分布规律,还能够为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和可持续发展等实践问题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撑。
二、梯度理论的起源与发展梯度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空间分析框架,起源于经济学领域,尤其是在区域经济学和发展经济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其起源可追溯至20世纪中叶,当时的经济学家们开始关注到空间因素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梯度理论应运而生。
梯度理论最初由美国经济学家埃德加·胡佛(Edgar Hoover)在20世纪50年代提出,他观察到在区域经济发展过程中,存在着一种由中心城市向外围地区扩散的经济活动梯度。
胡佛认为,这种梯度是由于资源、技术、信息等生产要素在空间中的不均匀分布所导致的。
随着研究的深入,梯度理论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系统的空间经济理论。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学者是瑞典经济学家冈纳·缪尔达尔(Gunnar Myrdal)。
他在其著作《经济理论与不发达地区》中,详细阐述了梯度理论的内涵和机制。
缪尔达尔认为,梯度现象是由经济发展的累积循环因果效应所导致的,富裕地区通过累积优势不断吸引资源和要素,形成经济发展的高地,而贫困地区则由于资源流失和要素不足而陷入低水平均衡陷阱。
此后,梯度理论不断得到完善和发展。
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弗里德曼(John Friedmann)提出了著名的“核心-边缘”理论,进一步丰富了梯度理论的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研究综述区域经济学是以区域为着眼点,运用以经济学理论与方法为主要手段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变化,是近几十年才形成的一门新兴学科。
经过二十多年的改革开放,我国的区域经济学从理论到实践都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摆脱了过去前苏联以生产力布局为基础的经济地理学理论的束缚,国内出现了大批的对西方区域经济学进行引进与介绍的论文与专著,本文就是力图对改革开放以来引进与介绍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比较全面综述。
标签: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一、主要的区域发展理论简介与评述1、赖宾斯坦的临界最小努力命题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应努力使经济达到一定水平,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以取得长期的持续增长。
不发达经济中,人均收入提高或下降的刺激力量并存,如果经济发展的努力达不到一定水平,提高人均收入的刺激小于临界规模,那就不能克服发展障碍,冲破低水平均衡状态。
为使一国经济取得长期持续增长,就必须在一定时期受到大于临界最小规模的增长刺激。
2.纳尔森的低水平陷阱论:以马尔萨斯理论为基础,说明发展中国家存在低水平人均收入反复轮回的现象。
不发达经济的痼疾表现为人均实际收入处于仅够糊口或接近于维持生命的低水平均衡状态;很低的居民收入使储蓄和投资受到极大局限;如果以增大国民收入来提高储蓄和投资,又通常导致人口增长,从而又将人均收入推回到低水平均衡状态中,这是不发达经济难以逾越的一个陷阱。
在外界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要走出陷阱,就必须使人均收入增长率超过人口增长率。
3.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
此论在发展中国家较有市场,原因在于它的三个“不可分性”的理论基础即社会分摊资本的不可分性、需求的不可分性、储蓄供给的不可分性以及外部经济效果具有更能说服人的证据。
4.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的主要内容
区域经济(regional economy)是指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域经济发展理论包括: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创新活动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例如,纺织、钢铁、造船等行业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都曾经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部门,在产业革命中起到了先锋作用,但现在已经成了衰退部门。
一般说来,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之间的是衰退部门。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阶段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主要论点有: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而后者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它经济发展势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就被列入高梯度地区。
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或者已经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就处于低梯度地区。
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大纲版)第6章_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区域经济学
高洪深 编著
第六章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重点问题 ●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概念 ●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 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回程效应 ●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第四节 不同梯度上的区域经济发展战略
• 但是,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它们的作 用大小是有区别的。
• 当前国际、国内的技术转移是技术推移和跳跃 发展共同起作用的混合模式。
• 3、梯度主导论
• 他们认为,区域之间的梯度转移从不同层 次观察确实存在多种形式。但是,从总体 上看,起主导作用的是梯度转移,其他转 移形式只是发生在少数领域、个别区域或 特殊的时期。反梯度转移的现象只是空间 推移的一种特殊情况,它的作用范围和程 度,不能和常规的梯度转移并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的概念
1.杜能:农业圈理论系统地阐明了农业经济集约化 水平由中心城市向四周农牧业区逐级下降,经 历多个梯度达到荒野的过程。
2.韦伯:利用等费线来探究各种类型工厂的生产成 本在地区间的变化梯度并据此找出工厂的最优 区位。
3. 现代生产布局研究,各国普遍遇到地区间经济 发展不平衡,就需要绘制地区经济发展梯度图。
• 第三,梯度转移的内在动力是市场竞争,或者说是 市场的转移,包括对新兴市场的开发和饱和市场的 转移。
• 第四,梯度转移本身就是在市场不断拓展的过程中 实现的更新换代和产业升级,这无论对高梯度区还 是低梯度区来说,都是如此,只是技术和产业的层 次不同。
• 第五,区域的梯度不是绝对的,任何一个地区是处 于高度、中度还是低度的梯度位置,并不是一个地 理位置的问题,而是由各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水 平,特别是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能力决定的。而且 梯度的方向也不是固定不变的。
农村发展规划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梯度与反梯度理论 三、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一、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一、均衡发展理论——大推动理论 1.核心在于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2.投资来源于国际国内的双向投资 3.重点投资领域集中在基础设施和轻工业
有足够增长,以促进有力的外部经济和理想的集聚 效应 5.扩散和回波效应,即通过贸易、交通、社会服务 和扩散机制导致腹地发展。
增长极理论观点:
把资本集中投放到区域内最大城市的密集 型产业,通过其增长所产生的扩散效应, 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 区、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梯度理论
哈佛大学弗农等人提出,工业生产生命循 环阶段理论认为,各种工业部门,甚至各 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他们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都必须经 历创新、发展、成熟和衰老四个阶段。
梯度理论
主要观点: 1.区域经济发展的兴衰主要取决于其产业
结构的优劣,而产业结构的优劣有取决于 区域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 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2.创新活动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 展开来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均衡与非均衡发展理论 二、梯度与反梯度理论 三、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三、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三(1)区域分工理论 一、成本优势理论 二、要素禀赋理论 三、新贸易理论 四、国家竞争优势理论
三、区域分工与要素流动理论
三(2)区域要素流动理论 1.劳动力要素的流动 2.资本要素的流动 3.技术要素的流动
反梯度理论
观点: 现有生产力水平的梯度顺序,不一定等于引进
第五章_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s
大量的生产和经济活动部门,互为市场,相互提 供和利用燃料、原材料、半成品、成品,甚至废 料,扩大了市场规模,增强了相互之间的协作性。
资源分布的不均衡性
城镇总是最先在最适合的地理位置产生并发展。
(1)自然资源的差异,影响了制造业的定位。如煤矿、 金属矿所在地、油田所在地等等,往往形成城镇;
(2)交通便利地区也容易形成城镇,所以城镇所在地 往往具有资源优位效益。穷乡僻壤指的便是交通闭塞。
增长极理论与区域经 济发展核心区的确定
区域间相互关系
一、聚集效应 三、优位效应 五、辐射效应
二、规模效应 四、创新效应
一、聚集效应
节约运输成本就可以有效的降低总成本,提高利润和 市场竞争力,降低运输成本的最佳途径是生产场所与 市场的集中。
生产要素成本的降低,劳动力、资金、物资等的集聚, 会使供求信息更加对称,生产要素的可获得性增加, 能够有效的降低生产要素成本。
(3)产业industry的规模经济,产业密集便于提供各种 基础设施与各企业间的信息交流,专业人才、专业服务以 及各种专门零部件生产集中都带来规模经济。
(4)国际贸易,international trade,使国际贸易的范 围更加广泛瑞士的手表生产。
三、优位效应
城镇一般是交通便利、环境条件优越的地点。经 济活动布局的边际效益提高,生产成本降低,经 济活动聚集。
二、规模效应
规模扩大导致生产成本降低,商品价格下降,购 销两旺。
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 第一,由于加工工业技术进步,原料利用率提高。 • 第二,新技术进行来料加工后,可以使许多损重原料接近于纯原料。 • 第三,消费区可以就地从回收利用废旧物资中得到越来越多的原料供
应。 • 第四,目前在机电工业中,产品轻型化、小型化的趋势越来越明显。 • 第五,随着运输技术的改进,交通运输条件的变化,运费率普遍下降。 • 第六,大企业(骨干企业)需要原料多样。 • 第七,企业的盛衰越来越取决于它的产品能否适销对路,。
13
第三节 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
• 迈达尔的累积因果论。根据这种理论,在地区经济发展中 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这就是极化效应、扩展效应与 回程(波)效应(前面已经讲过)。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 生产分布的集中与分散。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 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 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则是会削弱低 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19
4.乘数效应会进一步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 发达地区的工业(兴旺的技术密集型工业,规模大的钢铁 业、石化业、建材业等)集聚程度越来越高,规模越来越 大,需要与之服务和配套的产业、行业就越来越多,如运 输业、公用事业、商业、银行、保险业、环保业、零部件 生产与修理行业等等,这样就会引起人口的增长,为区域 内市场服务的非基础部门就会扩大,因而乘数效应会进一 步扩大,从而大大促成生产分布的极化。
•
17
2.发达地区是政治权势集中的地区
• 在美国北部、西部、南部经济高度发达地区形成 的权势集团,它们的力量对比与权势斗争直接左 右着美国的总统选举、参众两院的人选及其主要 决策,从而影响着地区间研究与发展经费的分配、 国防订货与国家建设项目在地区间的分配,使之 有利于发达地区而不利于不发达地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原料指数=生产中耗用的地方原料的重量/制成品重量 按照韦伯的原料指数可将现实中的工业分为如下的三
种类型,分别有不同的区位倾向:
1、原料指数大于1的工业,如钢铁业、水泥业、 造纸业、面粉业、葡萄酒酿造业、制糖业和乳品 业等。
✓ 制造1吨水泥需要主要原料石灰石1.33吨、煤 炭0.43吨,粘土0.35吨。当所有的原料都为地方 原料的话,那么,原料指数为2.11。
✓ 这些工业布局指向为原料地指向。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 2、原料指数小于1的工业,如啤酒酿造业、清凉 饮料制造业和酱油制造业等。如:生产1吨啤酒一 般需要主要原料水10吨,大麦和啤酒花等0.03吨 。水可以作为广布原料,而大麦和啤酒花则属于 地方原料。这样啤酒酿造业的原料指数为0.035 ,是典型的消费指向性工业。现实中,啤酒长厂 几乎都布局于城市或其周边,即消费者集中的地 区。
✓ 3、原料指数大致等于1的工业,如石油精制业、 机械器材组装业和医疗器械制造业等。这些工业 可灵活布局。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
韦伯认为,劳动费和运费一样也是影响工业布局的重要
因素。对劳动费在生产成本中占很大比重或与运费相比较劳
动费在成本中所占比重大一些的工业而言,运费最低点不一
定是生产成本最低点,当存在一个劳动费最低点时,它同样
1826年,杜能(屠能)在《孤立国同 农业和国民经济的关系》一书中提出 了著名的孤立国农业圈层理论,即农 业区位论。这个理论回答了农业怎样 布局才能获取最大利润的问题。屠能 因第一个研究区位问题而被尊为区位 论也就是产业布局学的鼻祖。
杜能:农业区位论
假定有一个孤立国,它全是沃土平原,但与别 国隔绝,没有河川可通舟楫;在这一孤立国中 有一个城市,远离都市的外围平原变为荒芜 土地;都市所需农产品由乡村供给,都市提供 农村地区全部加工品。在这种假设下杜能 提出了各种产业的分布范围,或者说它们的 区位。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一区域经济发展理论概述(一)区域经济含义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区域经济是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每一个区域的经济发展都受到自然条件、社会经济条件和技术经济政策等因素的制约。
水分、热量、光照、土地和灾害频率等自然条件都影响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有时还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一定的生产力发展水平条件下,区域经济的发展程度受投入的资金、技术和劳动等因素的制约;技术经济政策对于特定区域经济的发展也有重大影响。
区域经济是一种综合性的经济发展的地理概念。
它反映区域性的资源开发和利用的现状及其问题,尤其是指矿物资源、土地资源、人力资源和生物资源的合理利用程度,主要表现在地区生产力布局的科学性和经济效益上。
区域经济的效果,并不单纯反映在经济指标上,还要综合考虑社会总体经济效益和地区性的生态效益。
(二)区域经济基本特点1、地域性在区域经济中,地理因素是其基本要素,一个国家的地理区位、自然资源会对国家的发展、国家经济行为产生重要影响。
在国家的经济活动中,总是选择临近地区的合作。
地域上的连接产生的经济关系称之为区域经济关系。
这种关系通常表现为或者是联合和合作即经济集团化,或者是对立乃至是遏制、互设壁垒等,前者称之为互补关系,后者称之为竞争关系。
2、系统整体性系统整体性是区域经济具有共性的基础。
区域经济实质上是由各个区域内、同级区域间、各级区域间的各种经济活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而形成的具有明确的结构和功能的复杂经济系统,类似国家经济表现出综合性、宏观性、目的性和全局性的特征。
区域经济所追求的是区域内、外各种经济活动在结构上的合理组合和功能上的互补,对所能支配的区域内外资源进行有效配置,从而在整体上实现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产生出单一经济活动无法获得的经济效果。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
并存论
以为梯度转移同步存在着 梯度推移、跳跃式推移、 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但 在不同旳国家,不同旳发 展水平阶段,它们旳作用 大小有别。在经济发展水 平低旳国家或者时期,跳 跃式推移比较多。而在经 济发展水平较高旳国家或 者地域跳跃式推移比较多。
(陈寿山)
主导论:
梯度推移主要旳形式依然
是以高梯度区域旳发展来带动
中国几大行业目前旳生命周期情况
3、 石油冶炼、超级市场和电力等行业已进入成熟期阶段。 成熟期旳行业一般是盈利旳,而且盈利水平比较稳定,投 资旳风险相对较小。 4、 煤炭开采、自行车、钟表等行业已进入衰退期。 假如是长久投资,这种投资可能存在较大旳不安全性。
产业生命周期与区域梯度旳关系
假如一种区域旳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处于创新阶段旳新兴产业所构成,就阐明 这个地域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后劲很足, 可被列入高梯度地域。
假如这个地域旳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那些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旳衰退 产业构成,则地域经济必然会增长缓慢, 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动工不足,属于低梯 度地域。
三种工业部门所处阶段示意图来自创新阶段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衰老阶段
兴旺部门
停滞部门
衰老部门
产业(产品)生命周期旳几种阶段 ,在市场机制旳 作用下,它们必然循环周转,进而产生区域经济 梯度旳转移。
2、区域经济梯度转移旳特点。
(1)梯度转移是各地域经济发展水平梯度差旳运 动,即由高梯度区旳中心地向低梯度区一级一级 地转移,出现所谓“工业区位向下层渗透”旳现 象。
(2)转移基本发生在高梯度区新技术和新产业旳 发展期和成熟期,大多是原则化旳一般技术,或 是劳动密集型旳项目。
(3)梯度转移旳内在动力是市场竞争,即市场旳 转移涉及对新兴市场旳开发和饱和市场旳转移。
区域经济学名词解释
名词解释第一章1、区域结构:区域并非是杂乱无章的众多事物和现象的聚集,而是由一种网络结构所组成的有机整体,区域的本质是一种结构。
这种结构并不是先无就有的,而是逐渐形成并不断演进而来的。
这种结构的过程也就是某一区域的形成过程。
当然对不同区域而言,这种结构的完善程度是千差万别的,如何把握该区域的结构特征是构建区域经济的关键所在。
2、区位论:研究如何为各个厂商寻找最佳的生产区位,以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获得最大限度的利润的理论。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4、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第二章1、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
2、经济区域人的经济活动所造就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
3、区域经济以一定地域为范围,并与经济要素及其分布密切结合的区域发展实体。
区域经济反映不同地区内经济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及内涵和外延的相互关系。
4、区域经济学是研究经济活动在一定自然区域或行政区域中变化或运动规律及其作用、机制的科学。
是经济学与经济地理学相结合的产物第三章1、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指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与合作,相互间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2、理论体系:包括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等。
以关税同盟理论为核心。
3、发展趋势及模式: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模式为:1.由一体化的低级形态向高级形态不断发展的模式。
如:欧盟。
2.一体化覆盖的内容由少到多。
区域经济学第五版课件第5章 区域经济发展的梯度理论
39
关键术语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第五章 总部经济
40
思考题
1.如何从系统分析的角度 理解总部经济的概念内涵?
2.总部经济的形成 机理和价值链分析 哪些内容?
3.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包括哪些内容?
4.城市总部经济发展能力 评价指标体系是怎样设计 的?
5.总部经济对城市经 济发展的风险分析包括 哪些内容?
2020年9月22日星期二
第五章 总部经济
16
第二节 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一、从主流和区域经济学理论出发来阐述总部 经济的经济学原理 5.替代函数模型:Y=f(X1, X2 ,..., Xt)
替代函数变量的基本特点:其一,与替代函数的因变量 具有相关性;其二,由公司总部直接控制和管理。
1.生产函数描述的对象时传统的企业,替代函数描述的是现代大型 企业 2.在现代大型企业的组织结构中,其下属的生产、服务单位被视为 是一个生产函数,而总部则是一个替代函数 3.下属单位对生产函数的管理提供的是企业的基础收益,而总部对 替代函数的管理不仅关系到基础收益而且还会产生替代增值收益
表5-7 不容阶段城市发展的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
城市发展
影响因素
特征
向心城市化 城市郊区化
工业化;人口增长
城市中心区的形成和扩展,由外 围的落后地区向中心移民
技术与经济发展;规模不经济,工业
结构的改变,由工业经济向服务业经 济的转变,城郊基础设施的建设
城市中心区进一步发展,出现市 郊区,向城市中心移民的速度减 慢,城市拥挤,市中心向城郊移 民,出现分散化趋势
第五章 总部经济
30
第二节 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
4. 深圳总部经济发展能力排名与分析述评
区域经济学重点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梯度推移理论
• 改革开放以来,梯度推移理论被引入到中 国经济发展的总体布局和区域经济研究中,中 国“七五”计划首次正式提出将中国经济发展 区域按东、中、西三大地带划分,重点突出东 部沿海地区的优先发展。在东部发展起来后, 国家制定了西部大开发计划,而后又实行中部 崛起战略。这正体现了梯度推移的战略思想。 梯度推移理论的前提是一国或地区范围内经济 技术发展不平衡,存在着梯度。实行梯度推移 的目的是随着梯度的推移、经济的发展,逐步 缩小区域间的差距,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梯度推移理论
梯度推移理论最早源于美国哈佛大学教授拉坦·弗农(Ruttan Vernon)等 人创立的“工业生产生命周期阶段论”。区域经济学者将这种生命周期阶 段理论引入到区域经济发展研究中,创立了区域经济梯度推移理论。其主 要观点如下: (1)区域经济发展的盛衰主要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及转移,而 产业结构的优劣又取决于地区各经济部门,特别是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 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2)由科技进步引致的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 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 移,生命周期阶段的变化,按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推进产业结构的更新。 (3)梯度推移过程是在动态上产生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两种途径来进行 的,既产生经济要素向高梯度地区集中与转移,对周围地区起支配和吸引 作用,又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区域等级顺序, 蛙跳式地向广大地区扩展,所以会产生有序的梯度转移。
梯度发展与反梯度--第三组
1.1 梯度发展理论的内涵产业梯度转移理论是区域经济学家把弗农的产品生命周期理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分析中从而形成的新理论。
该理论认为,区域之间客观上存在着经济、技术发展水平的梯度差异,这是资源禀赋、地理条件、历史基础等原因造成的。
同时,一个地区的经济梯度水平取决于该地区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而产业结构的优劣程度取决于区域经济主导产业部门在产品生命周期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某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处在生命周期中的初创期或成长期,则该区域为高梯度区域;相反,若该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由那些处在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这种区域属于低梯度区域。
早在 80 年代初,西方的梯度理论就被引进我国。
其核心是梯度推移理论。
它认为不同国家和地区存在着产业梯度和经济梯度,它认为,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间度地区技术经济势差,就存在着技术经济推移的动力,就会形成生产力的空间推移。
经济的发展趋势是由发达地区向次发达地区,再向落后地区推进,处于高梯度地区的产业会自发地向处于较低梯度上的地区转移。
1.3 实施梯度发展战略的策略选择1.3.1 基于地域梯度的策略:以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尤其是“都市连绵带”为前沿,以各类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园区为突破口,扬起经济发展的龙头地区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在我国是极为明显的。
东、中、西三个地带的经济技术水平存在着很大的差别,相比之下,东部的发展明显快于中部和西部,尤其是东部沿海地区,生产力水平远远高于中西部,特别是其中的“都市连绵带”如“北京-一-天津’、“大连—青岛”、“南京—上海—苏州”、“厦门—福州”、“广州—深圳一汕头一-珠海”,还有长江中下游的“成都—重庆-一武汉—长沙”等,它们在经济活动中得以更早更大程度地参与国际市场竟争和国际产业分工不仅具有一般区域中心城市功能,还具有其他特殊功能,无疑可以更快更高效地接受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技术转移。
因此,我国在策略选择上应注重以下儿个方面:二是发挥优势区域的地方积极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我国学术界关于“梯度推移” 学术的讨论
一、反梯度推移论:区域的技 术引进和经济开发的次序不能 完全依照其所处的梯度,而因 根据经济发展的需要和条件来 定。只要经济发展需要,而且 条件具备,那么不论区域处在 哪个梯度上,都可以直接引进 先进技术,进行优先开发。因 此,处于低梯度的区域,也可 以引进国外的先进技术,实行 跳跃式的发展。
结果:就是使现代生产不断地向条件优越 的核心区集中,进而产生巨大的聚集规模 效益,并推动核心区的发展梯度不断向顶 端攀升。----极化效应
扩展效应 ——促进低梯度区域的发展
所谓扩展效应是促使高梯度区的生产向周围的低 梯度地区扩散,进而在客观上促进低梯度区经济 的发展。 扩展效应的作用 : 1、初级行业及其产品初步加工工业的发展。 2、简单劳动密集型工业的发展——技术“外溢” 现象。 3、污染重的工业部门的发展。 4、旅游业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5、先进城市带对落后地区的支持。
——高梯度区域的产业创新问题 ——中等梯度区域的产业调整问题 ——低梯度区域的产业升级问题
1、处在高梯度区域的产业创新问题
目前发达国家普遍采用的一个重要战 略,就是集中全国的精英,建立起一 批新产业开发中心,把科研、开发与 生产结合成整体,经加速创新的进程。
如美国建设硅谷的经验。
资料:美国硅谷
产业(产品)生命周期论
美国哈佛大学费农等人认为,工业 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在发展工程 当中必然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 老四个阶段。并由这四个阶段形成了 一定的产业发展梯次。
产品生命周期的概念
产品生命周期(product life cycle)简 称PLC,是产品的市场寿命,即一种新产品 从开始进入市场到被市场淘汰的整个过程。
三种工业部门所处阶段示意图
创新阶段 发展阶段 成熟阶段 衰老阶段
兴旺部门
停滞部门
衰老部门
产业(产品)生命周期的几个阶段 ,在市场机制的 作用下,它们必然循环周转,进而产生区域经济 梯度的转移。 在创新阶段,一些重要的新兴部门和新产品一般 都布局在经济最发达的高梯度地区即中心地的大 城市(高梯度区域)。 在发展阶段,新产业或新产品已经产业化生产, 只要符合国内外市场需要,其生产规模可迅速扩 大,销路可迅速铺开,收益将大幅度上升(中间 梯度区域)。 在成熟与衰退阶段,新产业或新产品经过长期生 产,已转变为一般普通的产业或产品,进入普及 性的标准化阶段。市场逐渐趋向饱和,增长缓慢 直至停止(低梯度区域)。
(二)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的理论基础 和特点 ——产业(产品) 生命周期论(费 农)
雷蒙德· 弗农(Raymond Vernon) 1931出生,早期曾致力于区位经 济学的研究,后转入对信息和专业 化服务的研究,于1966年发表《产 品周期中的国际投资和国际贸易》 一文,提出了著名的产品生命周期 理论。
1、什么是经济梯度
——产业区位原理告 诉我们,产业布局一 般都是由中心地向周 围辐射,其经济技术 水平逐级递减,这样 就形成了地区间经济 发展水平的差别即梯 度。这样可以把经济 区域分为高梯度区域、 中间梯度区域和低梯 度区域。
高梯度区域 ——通常中心地是高梯 度区域。该区域产业 布局的水平高,特别 是具有创新能力的、 技术和资本密集的产 业在这类地区布局的 密度高,具有很高的 经济发展综合水平。 例如我国的长三角、 珠三角、环渤海经济 区等等
(主导论更具有客观现实, 更具科学性)
区域发展梯度推移的经济效应分析
——极化效应;
——扩展效应;
——回程效应;
(一)极化效应
核心区通常具有现代经济发展上的科 技力量雄厚和科技水平先进的优势、交通 发达和通讯联系便捷的优势、基础设施完 备和市场体系完善的优势、资本充足和市 场购买集中的优势、劳动者文化技术素质 高和现代文明意识强的优势等,因此具有 极化能力。 从市场竞争的角度分析,核心区的经 济发展水平高,特别是分工与协作的程度 很高,企业的规模效益同区域聚集效益可 以相得益彰,互补强化。
(三)回程效应 ——遏制低梯度地区的发展
如果说扩展效应是一种“利己又利他”的 极化;那么回程效应则完全是一种“损人 利己”的极化 。 1、什么是回程效应? 在高梯度区域与低梯度区域的强烈反差之 下,必然会导致边缘区的优质要素大量向 核心区回流,以至超过核心区对边缘区的 扩展效应,从而起着削弱边缘区的作用。
(三)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移 理论的基本观点
一个区域的经济兴衰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 进而取决于它的主导部门的先进程度。 与产品周期相对应,经济部门可以分为处 于创新到成长阶段的兴旺部门、成长到成 熟阶段的停滞(过渡)部门和成熟到衰退 阶段的衰退部门三类。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部门是兴旺部门,则 被认为是高梯度区域;如果主导部门是衰 退部门则属于低梯度区域。
推动经济发展的动力——创新活动(包括 新产品、新技术、新产业、新制度和管理 方法等),主要发生在高梯度区域,然后 由高梯度区域向低梯度区域推移。 梯度推移的方式,主要有两种: 一是创新从发源地向周围相邻的城市推移; 二是从发源地向距离较远的第二级城市推 移,再向第三级城市推移,依次类推。 于是创新就从发源地推移到所有区域,使 整个区域成为高发展梯度区域。
硅谷——位于旧金山东南的 圣克拉拉谷地,是一个由十 几所大学和几千家高技术公 司组成的新兴工业区。这里 是激光技术、微处理机、影 像游艺机、家用计算机、无 线电话、袖珍计算机等新技 术和高科技产品的诞生地。 是世界上最大的计算机和电 脑软件产地。因为制造电子 元件的主要材料是半导体硅, 所以人们称这个工业区为 “硅谷”。
各工业部门评分
兴旺部门 军火 电力设备 运输设备 化工产品 橡胶与塑料 制品 机床 一般机器制 造 评 分 9.2 8.5 8.2 7.8 7.6 7.1 印刷出版 金属制品 纸张、纸浆 石料、黏土 与玻璃制 品 家具及室内 装饰 服装 停滞部门 评 分 6.0 5.8 5.4 4.4 4.4 3.8 冶金 石油与煤 食品 皮革及其制品 纺织 木材及其制品 衰退部门 评 分 3.2 2.4 2.4 0 0.8 0.7
中国几大行业目前的生命周期状况
3、 石油冶炼、超级市场和电力等行业已进入成熟期阶段。 成熟期的行业通常是盈利的,而且盈利水平比较稳定,投 资的风险相对较小。 4、 煤炭开采、自行车、钟表等行业已进入衰退期。 如果是长期投资,这种投资可能存在较大的不安全性。
产业生命周期与区域梯度的关系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处在创新阶段的新兴产业所组成,就说明 这个地区经济实力雄厚,发展后劲很足, 可被列入高梯度地区。 如果这个地区的主导产业部门主要是由 那些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 产业组成,则地区经济必定会增长缓慢, 经济效益低下,企业开工不足,属于低梯 度地区。
2、处在中等梯度区域的产业调整 问题
对原先经济很发达,但由于没有能适应时代 潮流、及时调整产业结构,以致陷入了危 机之中的新地区,惟一切实可行的发展战 略是通过大力创建新部门,改造旧部门来 改变地区产业结构。
3、处在低梯度区域的产业升级问题
在低梯度地区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的 是初级产业与一些衰退部门。低梯度地区 为了缓解这种处境,就必须采取一系列策 略,集中力量实现经济起飞(即产业升 级) 。
并存论
认为梯度转移同时存在着 梯度推移、跳跃式推移、 混合式推移三种形式。但 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发 展水平阶段,它们的作用 大小有别。在经济发展水 平低的国家或者时期,跳 跃式推移比较多。而在经 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国家或 者地区跳跃式推移比较多。 (陈寿山)
主导论:
梯度推移主要的形 式依然是以高梯度区 域的发展来带动低梯 度区域的经济发展。 其它的形式只是发生 在少数领域、个别区 域和特殊时期。(张 可云)
发达国家内部的落后地区,为了实现经济起飞, 可以主要依靠国家的财政支持; 一个落后国家在其发展的早期,必须善于运用国 外资本与技术。
低梯度区:
通常把辐射最偏远 的地区称为低梯度 区域。由于区位条 件的制约,该区域 产业布局的水平低, 技术程度不高,因 而经济发展综合水 平落后。
中间梯度区域:
在高梯度区和低梯 度区之间还存在着 若干中间梯度区域。 这类地区的过渡性 特色很强,若组织 得力,便可很快向 高梯度区演进;若 开发不当,可能长 期停滞,甚至衰退 到低梯度区。
回程效应的要表现:
首先,边缘区十分短缺的资本在利益的驱 动下大量回流到核心区。 其次,边缘区的优秀人才大量流向核心区。 第三,边缘区只得发展那些由核心区转移 出来的衰退产业(产品),难以凋整和改善 本已十分落后的产业结构。 (落后地区发展雪上加霜)
不同梯度区域的产业布局问题
第三章 区域经济发展 梯度理论
学习要点
——经济区域梯度的概念 ——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的理论基础和 特点 ——区域经济发展梯度推移理论的基 本观点 ——我国学术界关于“梯度推移”的 讨论 ——不同梯度区域的产业布局问题
梯度就是由低到高过渡的空间变化。 如海拔高度的变化;我国从南到北降 水的变化,温度的变化,按照一定的标 准可以划分为一定的梯度。经济发展 也是这样,比如中国的东中西经济发 展水平的层次变化;广东省经济发展 水平以珠江三角洲为中心向四周的变 化。
中国几大行业目前的生命周期状况
中国几大行业目前的生命周期状况
1、 太阳能、某些遗传 工程等行业正处于行业生 命周期的幼稚期。如果计 划在这些行业进行投资, 存在获得很高收益的可能。 2、 电子信息(电子计 算机及软件、通讯)、生 物医药等行业处于行业生 命周期的成长期。由此便 可初步判断生物医药行业 将会以很快的速度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