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课件
![《区域经济学》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60cbe1936e1aff00bed5b9f3f90f76c660374c70.png)
通过经济增长、就业、收入分配等方面的指标,对区域经济政策的实 施效果进行评估和调整。
区域经济政策的调整
根据评估结果和经济发展形势,对区域经济政策进行调整和完善,以 更好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协调发展的理论与实践
区域协调发展的概念
指不同地区之间在经济、社会 、文化等方面相互促进、共同 发展,实现地区间的均衡发展 。
1
区域经济结构是指一个区域内各种经济活动的相 互关系和内在联系,包括产业结构、就业结构、 城乡结构、地区结构等。
2
区域经济结构的形成受到自然资源、地理位置、 经济发展阶段和社会经济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
3
区域经济结构的合理与否直接影响到区域经济的 发展水平和可持续性。
产业布局的基本理论
产业布局是指产业在地域上的分布和组合,是经济地理学的重要研究内容 。
人口因素
区域内的人口数量、素质和结构等会 影响区域经济的发展,如劳动力供给 和市场需求。
技术进步
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 因素,可以提高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促进产业升级和创新。
区域经济发展模式
出口导向型模式
以出口导向型产业为主要发展方向,通 过扩大出口来带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高新技术产业模式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特定地区的经济发展、产业布局、资源配置、城市化、区域政策等, 以及地区间的经济关系和互动。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总结词
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
详细描述
区域经济学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制定有效的区域政策和促进地区间经济协调发展具 有重要的意义。它可以帮助政府和企业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经济决策,推动地区经济的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https://img.taocdn.com/s3/m/d6f4a0841b37f111f18583d049649b6648d70987.png)
区域经济学教学大纲一、引言
区域经济学概述
二、区域经济理论
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与历史发展
2. 区域经济单位:区域的界定与划分
3. 区域经济的分类与特征
4. 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
三、区域经济分析框架
1.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概念
2. 区域经济分析的基本工具
a) 区域发展指标与数据收集
b) 区域经济模型与分析方法
3. 区域经济分析的适用场景与限制
四、区域产业结构与转型
1. 区域产业结构与经济发展阶段
2. 区域产业集群与创新驱动
3.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与优化
4. 区域经济转型的挑战与机遇
五、区域发展与区域政策
1. 区域发展策略与规划
2. 区域政策工具与措施
3. 区域间的经济联系与合作
六、区域经济的案例分析
1. 区域经济案例选取与分析方法
2. 典型区域经济案例介绍与讨论
a) 内陆发展型经济区的案例分析
b) 沿海开放型经济区的案例分析
c) 边境地区经济合作的案例分析
七、区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1. 区域经济发展的环境影响
2. 区域经济的生态保护与资源利用
3. 区域经济的社会与文化可持续发展
八、区域经济学应用与挑战
1. 区域经济政策的评估与效果分析
2. 区域经济研究的前沿与趋势
3. 当前区域经济发展面临的挑战与对策结语
区域经济学的价值与展望
参考文献:省略。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脉络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与脉络](https://img.taocdn.com/s3/m/3bc1fc99e53a580216fcfef0.png)
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强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回流效应和扩散效应。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于1991年翻译了缪尔达尔的《世界贫困的挑战:世界反贫困大纲》。
三冈纳?缪尔达尔的循环累积因果论该理论认为经济发展过程在空间上并不是同时产生和均匀扩散的而是从一些条件较好的地区开始一旦这些区域由于初始优势而比其他区域超前发展则由于既得优势这些区域就通过累积因果过程不断积累有利因素继续超前发展从而进一步强化和加强区域间的不平衡导致增长区域和滞后区域之间发生空间相互作用由此产生两种相反的效应
(五)佩鲁的增长极理论
法国经济学家佩鲁首次提出的增长极概念的出发点是抽象的经济空间,是以部门分工所决定的产业联系为主要内容,所关心的是各种经济单元之间的联系。布代维尔从理论上将增长极概念的经济空间推广到地理空间,认为经济空间不仅包含了经济变量之间的结构关系,也包括了经济现象的区位关系或地域结构关系。1988经济学译丛翻译了佩鲁的《增长极限概念》。
(一)罗森斯坦-罗丹的大推进论
主张发展中国家在投资上以一定的速度和规模持续作用于各产业,从而冲破其发展的瓶颈。郭熙保翻译的《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中国经济出版社1998年)就翻译了罗丹斯坦-罗丹《东欧与东南欧的工业化问题》,《略论“大推进”理论》。
(二)纳克斯的贫困恶性循环论和平衡增长理论
资本缺乏是阻碍不发达国家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关键因素,是由投资诱力不足和储蓄能力太弱造成的,而这两个问题的产生又是由于资本供给和需求两方面都存在恶性循环。但贫困恶性循环并非一成不变,平衡增长可以摆脱恶性循环,是扩大市场容量和造成投资诱力的一种必须的方法。郭熙保翻译的《发展经济学经典论著选》其中就有纳克斯《市场规模和投资引诱》、《经济发展问题的某些国际方面》两篇论文。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19306d67bd64783e09122be5.png)
一、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创始人是德国经济学家·杜能,他于1862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立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立国》)是世界上第一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一)杜能“孤立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立国”中只有一个城市,且位于中心,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用地。
农村只于该城市发生联系,城市是孤立国中农产品的唯一销售市场,农村靠该城市供给工业品。
2.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唯一的交通工具。
3.“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孤立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其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呈正比。
5.农业经营者以利润最大化为目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二)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方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生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之和,运输费用决定农产品的总生产成本。
因此经营者的最大利润(P),由农产品生产成本(E)、市场价格(V)、运费(T)三个因素组成,有:P = V -(E﹢T)。
根据假设,农产品价格由该城市市场决定,而在一定时期“孤立国”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应该是固定的,因此V为定值;因为“孤立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自然条件完全相同,所以E也为常数。
故上式可以写成:P﹢T = V -E=K。
K为常数,也就是利润加运费等于一个常数,即只要运费压缩到最小,就能实现利润最大化。
2.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孤立国》中提出了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一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以城市为中心,围绕城市呈同心圆状分布:第一圈为自由农业区,主要生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第二圈为林业区,主要生产木材;第三圈为谷物轮作区,主产粮食;第四圈为草田轮作区,主供谷物和畜产品;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1,本圈1/3种黑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第六圈为放牧区或畜牧业区。
3.杜能圈的修正模型:由于根据假设前提得出的农业空间地域模型过于理论化,与实际不太相符。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f97f90936037ee06eff9aef8941ea76e58fa4a94.png)
代号 圈带名称
农业类型
Ⅰ 近郊区
蔬菜、奶牛、蛋品
Ⅱ 远郊区内侧 粮食、生猪
Ⅲ 远郊区外侧 粮食、鲜瓜果、林 木
Ⅳ 外围山区 林业、放牧、干果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19世纪末,德国工业大发展,要求人们把 工厂布局在生产成本最低点。一些学者开 始探讨工业布局的问题。德国经济学家韦 伯在1909年撰写的《工业区位论》一书中 系统地论述了工业区位理论,成为工业布 局理论的创始者。
会对工业区位施加影响。为了研究这种影响,韦伯提出了劳
动费指数这个概念:
劳动费指数=劳动费/制成品成本
劳动费指数越大,通过这种节约劳动费来降低生产成本 的可能性就越大。
韦伯的工业区位理论
劳动指向论的应用 劳动指数和劳动系数大的纺织业和机
械零件行业的区位是典型的劳动费指向性 产业。如在发达国家,纺织业及其他一些 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区位基本是由大城市向 都市的周边和农村地域发展,然后,再向 发展中国家转移。
古典区位论
19世纪初至20世纪中叶是古典区位理论的 形成时期,这一时期由于工业的发展使生 产力迅速提高,地区间的经济联系空前扩 大,商品销售与原料地范围越来越大。同 时,经济危机频繁爆发,如何合理布局产 业已成为迫切需要回答的问题。在这种背 景下,德国学者杜能、韦伯等创立了古典 区位理论。
杜能(屠能):农业区位论
等诸多方面,缺乏一个统一的,能够囊括 全部内容的区位理论,廖什在这方面进行 了尝试,1940年出版了《区位经济学》一 书,在书中研究了区位平衡理论,发展了 工业区位理论、经济区位理论与市场区位 理论。
现代区位论
廖什认为,工业布局的原则并不是寻求收益最
大或寻求成本最低,而是寻求最大利润,也就是总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3f4cd124a5e9856a56126073.png)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例如,纺织、钢铁、造船等行业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都曾经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部门,在产业革命中起到了先锋作用,但现在已经成了衰退部门。
一般说来,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之间的是衰退部门。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阶段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主要论点有: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而后者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它经济发展势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就被列入高梯度地区。
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或者已经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就处于低梯度地区。
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区域经济学原理
![区域经济学原理](https://img.taocdn.com/s3/m/9c5d5855fbd6195f312b3169a45177232f60e4a5.png)
区域经济学原理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及其规律的学科,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联系。
区域经济学原理是指在研究区域经济问题时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原理和方法论。
本文将从区域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研究对象、主要内容和研究方法等方面进行探讨。
首先,区域经济学原理的基本概念是指在区域经济学研究中所遵循的一系列基本理论和方法。
这些原理包括地理位置理论、空间组织理论、区域发展理论等,它们构成了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
地理位置理论强调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空间组织理论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组织方式,而区域发展理论则关注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联系。
这些基本概念为区域经济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指导和方法支持。
其次,区域经济学原理的研究对象主要包括地理空间上的经济活动和区域发展差异。
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关注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以及区域内外部环境对经济活动的影响等问题。
这些研究对象的分析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第三,区域经济学原理的主要内容包括地理位置理论、空间组织理论、区域发展理论等。
地理位置理论主要研究地理位置对经济发展的影响,包括地理位置的优势和劣势、地理位置的影响因素以及地理位置的作用机制等。
空间组织理论主要关注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上的组织方式,包括产业布局、城市发展、交通运输等方面的问题。
区域发展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和联系,包括区域经济增长、区域经济合作、区域政策等方面的问题。
最后,区域经济学原理的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实证分析、模型构建、案例研究等。
在区域经济学的研究中,我们需要运用各种研究方法来分析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
实证分析可以帮助我们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趋势,模型构建可以帮助我们预测地区经济发展的未来走向,案例研究可以帮助我们深入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具体问题。
总之,区域经济学原理是区域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它对于理解地区经济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具有重要意义。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
![高教社2024马工程教学课件《区域经济学》(第3章)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与发展模式](https://img.taocdn.com/s3/m/e4baeb2d00f69e3143323968011ca300a7c3f648.png)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1、区外需求:输出基础理论
输出基础理论认为,有些市场规模很大的经济体可以依靠自身的力量
来实现经济发展,但有些市场规模较小的经济体无法依靠自身的内生力量
实现经济发展,这些经济体的发展与外部环境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0 世纪30年代,霍伊特建立了解释城市发展的一个简单的模型-输出
电力、煤炭等)逐渐替代了旧的主导产业部门,成为带动经济增长的“火
车头”;劳动力素质提高了,农业劳动力持续向工业部门转移;人口继续
向区域集聚;新的管理方式、新的融资方式以及新的销售方式不断出现。
第一节 区域经济发展概念与发展阶段
5.高额消费阶段
经过成熟阶段的发展,经济水平大幅度提高,物质生活较为丰富,人
结论
➢ 开放经济实现经济恒定增长时的限定条件较少,因此相对于封闭的国家模型
更容易实现经济的稳定增长。
➢ 区域经济特征是由净输入资源刻画,净输入剩余使得区域经济快速增长。
➢ 如果不同区域的初始增长率不同,那么区域间差距会随时间逐渐扩大。
能保证该地区宏观经济的均衡问题。当能够从区外输入资本和生产资料时,
这种区外输入是决定本地的经济增长率的关键因素,相对于那些实行闭关自
守的地区,区外输入使实现经济均衡增长的条件更宽松,更容易实现长期的
经济增长。
哈罗德-多马模型与输出基础模型的不同点:
➢ 前者强调区外投资,后者强调区外需求
➢ 哈罗德-多马模型中,储蓄不再是有效需求的扣除项,而是生产性投资的
强调总体而忽略不同生产活动或不同专业化部门的区别;忽略了为本地区
服务的服务行业的发展。
第二节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5.基础部门的确定和选择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a8f71367f21af45b307e87101f69e314232fa77.png)
《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及其应用》一、区域经济学概述区域经济学是一门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域经济关系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差异、经济增长、资源配置以及区域间的合作与竞争等问题。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加速和区域一体化的推进,区域经济学的重要性日益凸显。
二、区域经济学的主要理论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之一。
它主要研究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以及影响区位选择的因素。
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最早提出了农业区位理论,他认为农业生产的布局取决于距离市场的远近和运输成本。
此后,阿尔弗雷德·韦伯提出了工业区位理论,强调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和集聚因素对工业区位的影响。
克里斯塔勒和廖什则分别提出了中心地理论和市场区位理论,进一步丰富了区位理论的内容。
区位理论对于区域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在实际应用中,政府可以通过制定合理的土地政策、交通规划和产业布局,引导企业选择合适的区位,促进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
2. 增长极理论增长极理论由法国经济学家佩鲁提出。
该理论认为,经济增长并非在每个地区以相同的速度进行,而是在一些具有创新能力的部门和企业集中的地区首先出现增长,这些地区就成为增长极。
增长极通过极化效应和扩散效应,对周边地区产生影响。
极化效应是指增长极吸引周边地区的资源和要素向其集中,从而使增长极自身不断发展壮大。
扩散效应则是指增长极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会向周边地区扩散技术、资金和人才等,带动周边地区的经济发展。
增长极理论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政府可以通过培育增长极,带动区域经济的快速增长。
例如,在一些地区设立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园区等,集中投入资源,培育具有竞争力的产业和企业,使其成为区域经济的增长极。
3. 区域分工理论区域分工理论主要研究不同地区之间的产业分工和专业化生产。
亚当·斯密的绝对优势理论和大卫·李嘉图的比较优势理论是区域分工理论的早期代表。
区域经济学教案
![区域经济学教案](https://img.taocdn.com/s3/m/a6ef14556d175f0e7cd184254b35eefdc8d315f7.png)
区域经济学教案一、引言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重要分支领域,研究的是不同地域内的经济现象、问题和发展模式。
本教案将介绍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方法和应用,帮助学生了解区域经济的特点及其对国家和全球经济的影响。
二、基础概念1. 区域经济学的定义和研究对象- 区域经济学旨在探讨不同地区的经济差异、相互依存关系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 研究对象包括地域内的产业分布、经济增长、就业与人口流动等。
2. 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基础- 地理、空间和社会经济学理论均对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产生了影响。
- 核心理论包括区位理论、中心-边缘理论、新经济地理学等。
三、主要方法1. 区域经济学的实证方法- 包括统计分析、计量经济学等方法,用于解读和预测区域经济现象。
-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GIS)等技术手段进行地理空间分析。
2. 区域经济学的模型建立和模拟方法- 通过构建数学模型,模拟区域间的经济关系和发展趋势。
- 使用计算机模拟等方法来预测政策对区域经济的影响。
四、区域经济发展模式1. 传统区域经济模式- 以自然资源和地理位置为基础,发展农业、矿产和传统工业等产业。
- 重视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
2. 现代区域经济模式- 以知识、创新和高科技产业为主导,提升区域科技和创新水平。
- 建设创新型城市和科技园区。
五、区域经济政策1. 区域经济政策的目标和意义- 促进区域均衡发展,减少区域差距。
- 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
2. 主要区域经济政策工具- 产业政策:吸引投资、扶持优势产业等。
- 土地政策:规划用地、提供土地资源等。
- 人力资源政策:培训人才、吸引人才等。
六、国际区域经济合作1. 区域一体化的意义和影响- 降低贸易壁垒,促进贸易和投资自由化。
- 促进区域内的资源配置和产业分工。
2. 主要区域经济合作组织- 欧盟(European Union)- 亚太经济合作组织(APEC)- 东盟(Association of Southeast Asian Nations)七、案例分析1. 中国的经济特区- 研究深圳经济特区的成功经验。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https://img.taocdn.com/s3/m/f36050683069a45177232f60ddccda38376be1d2.png)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和政策措施区域经济学是经济学的一个分支,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发展差异以及影响这些差异的因素和机制。
它通过分析区域内外在资源配置、经济效益和社会福利方面的差异,提出相应的政策措施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一、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区域经济学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区位理论、空间经济理论和区域发展理论等。
1. 区位理论区位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它研究的是企业在空间布局上的选择和决策。
根据区位理论,企业的选址决策主要受到地理位置、市场规模、交通运输成本、劳动力成本等因素的影响。
企业往往倾向于选择交通便利、市场规模大且劳动力成本低的区域进行生产经营。
2. 空间经济理论空间经济理论研究的是经济活动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布局规律。
其中重要的理论包括新经济地理学、福利经济地理学和增长极理论等。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区域发展差异是由于企业之间的互动和经济规模的集聚效应所引起的。
福利经济地理学则关注的是社会福利在不同区域分布不均的问题。
增长极理论则认为,经济增长往往从一个或几个中心区域向外扩散,并带动周边区域的发展。
3. 区域发展理论区域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的核心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区域之间发展差异的原因和机制。
其中的代表性理论有核心—边缘理论、均衡增长理论和产业集聚理论等。
核心—边缘理论认为,经济发展往往由核心区域开始,并向边缘区域扩散。
均衡增长理论则强调社会均衡发展在区域经济中的重要性。
产业集聚理论则研究了产业在空间上的聚集现象。
二、区域经济学的政策措施区域经济学的政策措施是基于分析理论和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提出的。
它主要通过调整资源配置、优化投资环境、加强区域合作等方式来促进区域经济的均衡发展。
1. 资源配置调整区域经济学认为,资源配置不合理是导致区域发展差异的重要原因之一。
因此,通过调整资源配置,将资源优势更好地发挥出来,是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的重要举措。
政府可以通过制定产业转移政策、优化投资布局等方式来引导资源向欠发达地区流动。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
![区域经济学的基础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6a983cc0910ef12d2af9e75c.png)
扩散效应和回波效应
缪尔达尔和赫希曼对增长极的运行机制作了补充。使 用“回波”和“扩散”概念,说明经济发达地区(增 长极)对其它落后地区的双重作用和影响,进而提出 两种循环积累因果运动及其正负效应:一种是发达地 区(增长极)对周围落后地区的阻碍作用或不利影响, 即“回波效应”,促进各种生产要素向增长极的回流 和聚集,产生一种扩大两大地区经济发展差距的运动 趋势;
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如果 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主要是由处在创新阶段的 兴旺部门组成,则说明它不但今日发展形势良好,而 且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这种势头,这种区 域因此被列入高梯度区。
相反,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是那些处在 成熟阶段后期或衰退阶段的衰退部门组成,则其经 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 下降等种种不祥征兆,甚至陷入严重危机之中,这 种区域属于低梯度区。
大推进理论的论据和理论基础建立在生产函数、 需求、储蓄供给的三个“不可分性”上面。
大推动理论的基本观点
取得外部经济效果
一是对相互补充的工业部门进行投资,能够创造出互为需求的 市场,这样就可以克服发 展中国家国内市场狭小,在需求方面 阻碍经济发展的问题;二是对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 资,可以降低生产成本、增加利润,为增加储蓄、提供再投资 的资本创造条件,有助于克服在供给方面阻碍经济发展的障碍。 因此,对几个相互补充的产业部门同时进行投资,所产生的外 部经济效果,不仅可以增加单个企业的利润,而且还可以增加 社会净产品。
第二,规模经济。规模经济是由于经济活动范围的增大而获得 内部的节约。如可以提高分工程度、降低管理成本、减少分摊 广告费和非生产性支出的份额,使边际成本降低,从而获得劳 动生产率的提高。第三,外部经济。外部经济效果是增长极形 成的重要原因,也是其重要结果。经济活动在某一区域内的集 聚往往使一些厂商可以不花成本或少花成本获得某些产品和劳 务,从而获得整体收益的增加。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b52c05532687e21af45b307e87101f69e31fb7e.png)
区域经济学主要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农业区位理论创始⼈是德国经济学家冯·杜能,他于1862年完成了农业区位论专著《孤⽴国对农业和国民经济之关系》(简称《孤⽴国》)是世界上第⼀部关于区位理论的古典名著。
(⼀)杜能“孤⽴国”理论的前提条件:1.在“孤⽴国”中只有⼀个城市,且位于中⼼,其他都是农村和农业⽤地。
农村只于该城市发⽣联系,城市是孤⽴国中农产品的唯⼀销售市场,农村靠该城市供给⼯业品。
2.马车是城市与农村间唯⼀的交通⼯具。
3.“孤⽴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然条件完全相同,“孤⽴国”与外部世界隔绝。
4.农产品的运费和重量与其产地到消费市场的距离呈正⽐。
5.农业经营者以利润最⼤化为⽬的并根据市场供求关系调整他们的经营品种。
(⼆)杜能农业区位理论的主要内容:1.杜能区位理论的基本经济分析:市场上农产品的销售价格决定农业经营的产品和经营⽅式,农产品的销售成本为⽣产成本和销售成本之和,运输费⽤决定农产品的总⽣产成本。
因此经营者的最⼤利润(P),由农产品⽣产成本(E)、市场价格(V)、运费(T)三个因素组成,有:P = V -(E﹢T)。
根据假设,农产品价格由该城市市场决定,⽽在⼀定时期内“孤⽴国”各种农产品的价格应该是固定的,因此V为定值;因为“孤⽴国”中各地区农业发展的⾃然条件完全相同,所以E也为常数。
故上式可以写成:P﹢T = V -E=K。
K为常数,也就是利润加运费等于⼀个常数,即只要运费压缩到最⼩,就能实现利润最⼤化。
2.杜能圈:根据区位经济分析和区位地租理论,杜能在《孤⽴国》中提出了六种耕作制度,每种耕作制度构成⼀个区域,每个区域都是以城市为中⼼,围绕城市呈同⼼圆状分布:第⼀圈为⾃由农业区,主要⽣产易腐难运的农产品;第⼆圈为林业区,主要⽣产⽊材;第三圈为⾕物轮作区,主产粮⾷;第四圈为草⽥轮作区,主供⾕物和畜产品;第五圈为三圃农作制1,本圈内1/3种⿊麦,1/3种燕麦,其余1/3休闲;第六圈为放牧区或畜牧业区。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一章 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 (《区域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be93546eb8f67c1cfad6b8fb.png)
第二节 主要内容
2、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
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区域经济发展的指导思想由过去的平 衡发展向不平衡发展转换,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由向内地倾斜转向优先发 展东部沿海地区,并以东部地区的发展来带动中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
5、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 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解决不平衡问题的关键 是要树立新发 展理念,强调从全局的高度思考发展、策划发展,更加注重城 乡协调、区域协调、社会群体间的协调以及经济与社会其他方面之间的协调 。解决不充分问题的关键是要大力发展社会生产力,破除 一切制约生产力发 展的障碍,释放一切社会活力与创造力,不断提高发展水平、发展能力与发 展绩效。
要实施“两个大局”发展构想所提出的第二个大局,扭转中国区域 经济发展失衡的局面,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则必须要调整区域经济 发展战略。为此,提出了以西部大开发、振 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促进 中部崛起、东部地区率先发展为主要内容的 “四大板块”战略;十八大 以后,又提出“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以及京津冀协同发展战略,形 成了东中西互动、优势互补、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我国制定了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 战略;在区域非均衡发展理论指导下又提出了以沿海地区率先发展,沿 海地区适时扶持内陆地区,最终实现共同富裕为基本内涵的 “两个大局 ”的发展构想。两个大局的发展构想,既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发 展, 又强调了区域经济非均衡中的均衡。
3、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c87d156cbc64783e0912a21614791711cd797975.png)
区域经济发展理论目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主要包括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新经济地理学、新制度经济学和人类地理学等。
下面将从这几个方面对这些理论进行介绍。
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取决于资源的分配和利用。
该理论主要关注供给侧因素对经济增长的作用。
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通过分析产业和企业间的空间关系,探讨企业的集聚和分散是如何影响地区经济发展的。
新古典区域经济理论认为,区域内的企业集中可以有效地利用网络外部性和规模经济,从而提高企业效率和地区经济增长。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Krugman。
新经济地理学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新经济地理学关注区域发展和城市竞争的空间性格。
该理论通过分析企业和产业之间的区位选择,研究市场和非市场因素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
新经济地理学认为,技术进步、市场规模和交通成本等因素是决定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Fujita。
新制度经济学是一种关注制度环境对经济发展的影响的区域经济发展理论。
新制度经济学强调了制度安排在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该理论认为,制度安排不仅影响企业和市场的行为,还影响着资源的配置和收入的分配,从而影响区域经济发展。
新制度经济学通过研究制度的安排和对地区经济发展的影响,提出了优化制度安排和保证制度稳定性的政策建议。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North。
人类地理学是借鉴地理学、社会学和经济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研究人与环境、人与区域相互作用的学科。
人类地理学关注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以及人类活动对地理环境的影响。
该理论通过研究地理环境的特点和地理环境与人类经济活动的关系,探讨地理环境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和影响,提出了可持续发展和区域规划的政策建议。
该理论的代表人物是Bradshaw。
同时,需要指出的是,区域经济发展是一个复杂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
各种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在解释和预测区域经济发展中都起着一定的作用。
不同的理论通过从不同角度对经济发展进行解释和分析,提供了不同的政策建议和应对策略。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5d787b72f011f18583d049649b6648d7c0c70857.png)
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知识点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地理区域内经济活动分布的学科,它对产业、劳动力、资本、技术创新等要素在地理区域内的流动与分布进行科学分析,揭示不同地理区域之间的经济差异及其形成机制。
以下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些重要知识点:1.区域发展差异理论区域发展差异理论主要研究为什么不同地区存在经济发展差异。
其中,区位理论认为地理位置是决定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地区禀赋理论强调地区资源禀赋是影响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此外,区域创新理论认为技术创新和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地区发展差异中起着重要作用。
2.区域经济增长理论区域经济增长理论主要研究地区内生产要素的配置对经济增长的影响。
其中,新古典增长理论强调技术进步是推动区域经济增长的主要因素,人力资本理论则认为人力资本投资对经济增长有重要作用。
此外,研究新兴产业和新经济增长理论对于理解区域经济增长也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3.区域经济政策区域经济学理论也涉及到区域经济政策的研究。
区域经济政策主要包括区域发展规划、区域产业政策、区域创新政策等。
其中,区域发展规划是指通过制定规划方案来引导和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区域产业政策则是指采取措施来发展区域特色产业,促进区域经济增长。
区域创新政策则是指通过支持技术创新和创新型企业的发展来推动区域经济创新。
4.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区域经济学理论还涉及到区域间贸易与一体化的研究。
国际贸易理论中的区位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都有助于解释不同地区间的贸易现象。
此外,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研究的是不同地区之间的经济一体化现象,如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等。
5.城市经济学城市经济学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一个重要分支,研究城市作为区域经济的核心,对经济活动的密集程度、经济规模、劳动力市场等方面进行分析。
城市经济学理论包括城市空间结构、城市升级理论、城市职能划分等。
6.区域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总体而言,区域经济学理论是一个综合性学科,涵盖了地理、经济学、政策学等多个领域的知识。
区域经济学理论
![区域经济学理论](https://img.taocdn.com/s3/m/e3cfc9f068dc5022aaea998fcc22bcd126ff4224.png)
区域经济学理论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人类经济活动在地理空间中发生、发展和变化的学科。
它关注的是区域之间的经济联系、资源配置、市场情况以及发展状况,并探讨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在区域经济学理论中,地理因素被视为影响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
区域经济学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重要的理论框架和模型: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理论、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产业集中和分散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
首先,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核心之一。
人口、劳动力和资本的分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一个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
人口和劳动力的流动性对于发展状况具有重要影响,尤其在人口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地区。
资本流动对于区域发展的贡献也是不可忽视的。
其次,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内向发展理论主要关注地区内部资源的调配和开发,强调地方政府的作用以及地方经济团体的组织和合作。
外向发展理论则强调地区与外部环境的联系和交流,尤其是国际贸易和外商直接投资。
另外,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经济增长不仅仅是GDP的增加,更关键的是如何实现经济发展和收入分配的良性循环。
地区内的收入分配不均会阻碍经济增长并潜在地导致社会问题。
此外,产业集中和分散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产业的集中与分散对于区域经济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
区域间的产业集聚与外部经济影响的程度决定着地区的竞争力和创新能力。
最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也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
地区经济发展的阶段性和规律性是区域经济研究的基础。
根据地区经济自身的特点和发展水平,可以将地区发展划分为初级阶段、成熟阶段和衰退阶段。
综上所述,区域经济学理论是研究地区经济发展的学科,它关注地区之间的经济联系、资源配置、市场情况以及发展状况,并探讨这些因素对经济增长和发展的影响。
劳动力、土地和资本的流动理论、内向发展和外向发展理论、经济增长与收入分配理论、产业集中和分散理论以及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理论是区域经济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
![第二章-区域经济学PPT课件](https://img.taocdn.com/s3/m/72e1cc48f08583d049649b6648d7c1c709a10b7e.png)
.
18
三 、人口的集中与城市的形成
1、人口集中的原因 (1)最早,由于手工业发展以及城市建设需要人; (2)自然灾害及战争破产的农民; (3)近代,收入水平差异,向往城市生活; 2、各种经济活动和人口的集中以及各种基础设施的出
现,造就了城市。
.
19
四、城市的有序化进程
(一)企业组织的变化 1、一体化: (1)纵向一体化 (2)横向一体化 2 纵向分解:
图 2-11 经济规模
M
.
起始规模(S)。 这是一个盈亏平衡规模; 最小经济规模(MES),指 盈利水平可达到基准收 益率水平的规模; 最优规模M。 在区间[ S,M ]都是经 济规模。
28
5:影响企业最优规模的因素
(1) 技术经济因素——技术经济规模 企业最优技术经济规模指用当代最先进的设备
.
10
2、影响区位选择的主要机制
(1)利益驱动机制 (利润、效用、福利最大化) (2)市场调控机制 (由企业抉择) (3)宏观调控机制 (国家投资手段、财税、转移支付) (4)目标驱动机制 (建立国家、区域、企业发展目标体系)
.
11
三、公共设施的区位选择
1、费用最小化: 出行设施 2、福利最大化: 保险服务设施
技术联系 技术相互依赖、灌溉系统、通讯系统。
社会性联系 访问形式、亲戚关系、仪式、典礼和宗教活动、社会团体间相 互作用。
服务联系 能量流和网络、信贷和金融网络、教育、培训、医疗、职业、 商业和技术服务形式、交通运输服务系统。
政治、行政、组织结构关系、政府预算流、组织间相互依赖、权力-批准-监 组织联系 督模式、行政区间交易模式、非正式的政治决策链。
会知名度,增加企业的无形资产; ➢ 从融资角度,可给企业带来融资渠道拓宽、融资能力提高;
区域经济学重点
![区域经济学重点](https://img.taocdn.com/s3/m/02f30b1e7cd184254b3535f1.png)
高婷婷区域经济学重点第一章:1、区位论的概念、发展:1)以单个厂商区选择为主要研究对象的区位理论2)研究①古典区位论:德国经济学家杜能、韦伯、克里斯、廖什区位:厂商生产活动的位置;如何确定最佳位置就是区位理论的核心问题②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区位理论的发展:单个厂商发展为地区总体经济结构;理论推导转向区域模型;从第一、二产业扩展到第三产业;不仅考虑生产成本最低、利润最大化到人们更高层次的需求。
2、区域经济学的发展:以人地关系的区域差异作为研究对象的地理科学;从古典的单个厂商生产组织研究扩展到产业区位分析的空间经济学;城市和区域经济配置。
3、区域经济学研究内容:1)区域结构2)区域经济活动组织3)区域地域结构及其组成单元4)区际分工与联系5)区域经济政策4、新区域经济观的基本内涵:1)突破了传统区域经济学的概念;2)新的区域经济学不仅扩大了研究范围和层次,丰富和修正了区域经济学的理论和方法;3)科技工业园区是人类进入21世纪之后选择最佳区域经济模式,提供了最好的区域经济环境;4)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迅速发展,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经济特区的设立。
区域经济学(新区域经济观):研究区域经济活动的自组织和区域经济联系,以及与此相关的区域决策的科学。
5、区域经济(名词):在一定区域内经济发展的内部因素与外部条件相互作用而产生的生产综合体。
第二章1、基本概念:区位:某一主体或事物所占据的场所,具体可标志为一定的空间坐标;经济区位:某一经济体为其社会经济活动所占有的场所;区位决策:决策主体的区位决策过程经济区域:是人的经济活动所造成的、围绕经济中心而客观存在的、具有特定地域构成要素并且不可无限分割的经济社会综合体2、区域经济学相关理论:绝对优势理论;1)地域分工理论(区域结构变动的理论):相对优势理论;要素禀赋理论;2)区域经济非均衡增长理论(大国经济的区域发展规律):①无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增长极理论②有时间变量的区域非均衡增长理论:3)经济增长理论4)现代区域经济理论①国际区域经济一体化理论体系:关税同盟理论自由贸易区理论共同市场理论协议性国际分工原理综合发展战略理论②总部经济的理论体系③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④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理论与增长极理论⑤可持续发展理论与循环经济第三章:1、区域经济一体化概念:地理上邻近的国家或地区,为了维护共同的经济利益和加强经济联系合作,相互通过契约和协定,在区域内部逐步消除成员国间的贸易与非贸易壁垒,进而协调成员国间的社会经济政策,形成一个跨越国界的商品、资本人员和劳务等自由流通的统一的经济区域的过程。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1、2章)马工程
![《区域经济学》(绪论,第1、2章)马工程](https://img.taocdn.com/s3/m/10872269fd0a79563d1e7212.png)
第二节 主要内容
2、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内容
研究内容主要包括经济活动区位、区域的自组织能力、区际分工与 联 系、地域结构演进、政府调控等。
1.经济活动空间布局 经济活动区位分析是区域经济学最古老的也是最重要的研究内容之一 ,主要的理论是新古典的区位理论以及空间经济学的区位理论。经济活动 区位研究,不仅研究厂商区位、居住区位、公共设 施区位选择问题,而 且还把这些研究进一步延伸为空间均衡分析和空间动态分析。 2.区域的自组织能力 经济活动自组织能力和交易的自组织能力构成了区域自组织能力。组 织区域的经济活动,就是回答区域的经济增长是如何发生或如何决定的, 应选择何种发展模式,区域经济增长过程和趋势如何,区域根据其资源要 素状况应选择何种产业结构,产业结构如何演进以及优化等问题。交易的 分层结构以及不同规模的城镇体系,就构成了交易活动的空间组织体系。 区域自组织能力研究,是区域经济学最主要的研究内容 之一
第三节 主要内容
2.内生力量促使形成区际差距
如果形成循环累积过程,则外生力量消失以后各种生产要素的聚集过程 仍在继续,这意味着产业空间分布的非均衡现象是通过内生过程而不是外生 过程所形成的。
区域经济政策发挥重要作用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主要内容一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生产力均衡布局和协调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城乡融合发展的思想马克思主义区际分工与协作的思想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的形成生产力均衡布局理论区域经济非均衡发展理论区域经济协调与协同发展理论城乡统筹理论新时代以人民为中心的平衡充分发展理论第一章中国特色的区域经济学理论框架主要内容二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主要领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研究的新进展新时期中国区域经济学理论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第一节马克思主义区域经济思想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设想未来社会主义社会资源配置的主要方式为均衡布局生产力因为在生产资料私有制为基础的资本主义社会中生产活动是单个厂商实现利润最大化的有计划的行为而整个社会的生产又是无计划无政府状态资本总向资本收益率高的地区转移因此资本流入地区获得快速发展而资本流出地区处于停滞和衰退区际经济发展水平很不平衡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区域经济学基本理论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理论这种理论认为区域经济发展是不平衡的,就好像是处于不同的阶梯上,高收入地区处于高梯度,低收入地区处于低梯度,而在高收入地区和低收入地区之间,还有几个中间梯度。
有梯度就必然有空间上的转移,高梯度地区首先应用新技术,先发展一步,而后随时间推移,逐步有序的从高梯度地区向处于二级、三级的低梯度地区推移。
随着经济发展,梯度推移加快,区域间差距可以逐步缩小,最终实现经济分布的相对均衡。
(一)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区域经济发展梯度转移理论是建立在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基础上的。
工业生产生命循环阶段论的首创者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弗农等人。
他们认为各工业部门,甚至各种工业产品,都处在不同的生命循环阶段上。
它们也和生物一样,在发展过程中要经历创新、发展、成熟、衰老四个阶段。
例如,纺织、钢铁、造船等行业在资本主义发展早期都曾经是欣欣向荣、充满生机的部门,在产业革命中起到了先锋作用,但现在已经成了衰退部门。
一般说来,当一个部门处在创新和发展阶段之间,它是兴旺部门,处在发展和成熟阶段之间是停滞部门,处在成熟和衰老阶段之间的是衰退部门。
区域经济学者把生命循环阶段论引用到区域经济学中,创造了区域经济梯度转移理论。
主要论点有:1、区域经济的盛衰主要取决于它的产业结构优劣。
而后者又取决于地区经济部门,特别是主导专业化部门在工业生命循环中所处的阶段。
如果一个区域的主导专业化部门由处于创新阶段的兴旺部门所组成,则不但它经济发展势力雄厚,而且说明它在今后一个时期内仍然可以保持发展的势头,这种地区就被列入高梯度地区。
如果一个地区的主导专业化部门都是由处于成熟阶段后期或衰老阶段的衰退部门所组成,则地区经济必然会呈现出增长缓慢、失业率上升、人均收入下降等现象,或者已经陷于严重的危机之中,这种地区就处于低梯度地区。
2、创新活动,包括新产业部门、新产品、新技术、新的生产管理与组织方法等大都发源于高梯度地区,然后随着时间的推移,生命循环阶段的变化,按照顺序顺序逐步由高梯度地区向低梯度地区转移。
3、梯度转移主要是通过多层次城市系统扩展开来。
创新在空间上的扩展主要有局部范围的扩展和大范围扩展两种形式。
局部范围的扩展指的是创新活动由发源地大致按照距离远近、向经济联系比较紧密的邻近城市转移。
大范围的扩展则是指创新活动由发源地按全国行政区域城市系统顺序蛙跳式的向广大地区扩展。
这是决定转移的方向就不是距离的远近,而是接受新事物能力的差距,处在第二梯度上的城市接受并消化来自第一梯度的创新产业部门和产品,以后随着产品生命的成熟和衰老,它们的生产再顺序向第三梯度、第四梯度上的城市转移,甚至进一步向乡镇、农村转移。
之所以发生这种有序的梯度转移,是由种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与生产布局的内在因素决定的。
1、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都布局在处于高梯度的经济发达的大城市。
主要原因在于:大城市有信息优势。
大城市是科技信息、市场信息等种种信息汇集与传播的中心。
在这里可以全面了解到市场动态、消费者心理、产品需求信息、科技发展信息等等。
市场信息与科技信息的结合会给有志于发展创造的人输入种种新思想,这些新思想是产生创新的源泉。
大城市有科研优势。
大城市集中了大量的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图书馆、资料馆,同时也是各方面的人才荟萃之地,给研究和发明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
大城市有产业聚集优势。
大城市可以依靠聚集经济效益来推动与加速发明创造、研究与发展的进程,节约所需投资。
我们拿纽约的时装业为例说明这个问题。
纽约是世界时装业的中心,这里有专门的服装设计工作室、有剪裁缝纫厂、服饰加工厂、刺绣厂、纽扣厂、拉链缝纫厂、手工缝纫厂等。
由于分工细,各厂都有专业技术很高的技师、工人。
因此,一个厂家只要能设计出来一种新款式,不论加工技术怎样复杂,自己不能完成的工艺都可以靠协作完成,从而很快推出新产品。
另外,服装业产品的规格、款式变化很快,要想适应市场的需要,就要不断地、迅速地按设计配齐所需要的衣料、绒、纽扣、拉链、服饰等,这在中小城市也难以办到。
时装业如此,其他行业的情况也类似。
大城市分担风险的能力强。
创新活动有很大的风险,因此,多数情况下都是有国家或公司选择某些位于大城市中的,基础好、周围协作条件好的老厂进行试验生产,为它分担风险。
另外,如果是少数几个人,有了某项分明创造后,筹集了资金进行生产,他们为了分散风险,也会选择在大城市设厂,因为在那里容易找到所需的设备与厂房;而且只要集中生产出一些关键的部件,其他部件可以通过其他聚集在大城市的专业厂协作完成。
这样,即使创新失败,损失也有限。
大城市有市场网络优势。
创新产品一般价格昂贵,销售对象是技术密集型企业或高收入的家庭。
由于产品需求频率低,限界值高,其经销单位必须占有很大一片市场才能盈利,因此,它们的生产只能布局在高梯度的大城市中,因为那里有伸向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强大的商业系统。
总之处在创新阶段的产业及其产品,在布局上主要考虑的是专利保障、技术基础与协作条件、尽可能的占有更大的市场,这正是处在高梯度地区的大城市的优势所在。
这种地区的不利条件是生活费用高、税收负担重、工资成本高、原材料成本高等,但由于处在创新阶段的工业产品往往享有很高的垄断利润,这些不利条件可以通过高利润弥补。
2、处在发展阶段的工业部门一般布局在第二梯度上一些条件具备的城市。
转移的必要性在于:随着技术的转让、同种工厂的增多,竞争也逐渐加剧。
这时的工厂以不能靠高额垄断利润弥补高成本消耗。
因此,做出新工厂布局的决策时就不得不考虑接近市场区或原材料产地以节约运输费用、同时靠近劳动力费用较低廉的地点以节约工资支出。
同时,考虑其他的生产费用节约问题。
而在这些方面,处在第二梯度上的地区比第一梯度的地区有优势。
可能有人会说,处在第三、第四梯度上的地区在这些方面的有时更明显,为什么产品生产不直接转移到这些地区呢?原因在于地区接受能力的差异。
当创新产品进入发展阶段以后,生产开始定型,技术密集程度有所下降,而且随着工厂规模的扩大,零部件在公司范围内就可以得到,对外依赖程度降低,但它们在布局上对技术、协作等多种生产发展的条件要求仍然相当严格。
处在第二梯度上的城市拥有比较先进的科学文化,较强的科技队伍以及较优越的信息、交通、金融与外部协作条件、市场条件,完全可以把处在发展阶段的产品生产从创新地承接过来。
而处在第三、第四梯度上的地区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3、处在成熟阶段与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布局在经济发展最低梯度地区。
经过长期的生产,产品由成熟阶段进入衰退阶段,生产已经完全标准化,技术比较容易掌握,生产有技术密集型逐步转变为简单劳动密集型,产品完全不能享受垄断价格。
而且在市场需求上已接近饱和,增长极其缓慢。
这时,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地区的高工资、高地租、高税负,在这时都成为这类产品生产的致命的弱点,继续生产无利可图,发达地区这时特别愿意向外转移这类产业,而经济发展落后的低梯度地区,由于受到资金、技术、人才的限制,除了生产这一类型的产品外,别无选择。
两相结合,处在成熟阶段或衰退阶段的工业部门,就大多布局在了经济发展最低梯度的地区。
根据梯度推移理论,每个国家和地区都处在一定的经济发展梯度上,世界上每出现一种新行业、新理论、新技术,都会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致像接力赛跑那样,由处在高梯度上的地区向处在低梯度上的地区一级一级的转移。
(二)梯度发展理论的动态表象——三种效应在区域经济梯度推移过程中有三种效应在同时起作用,即极化效应、扩展效应和回程效应,它们共同制约着地区生产分布的集中和分散。
极化效应作用的结果会使生产进一步向条件好的高梯度地区集中,扩展效应会促使生产向其周围的低梯度地区扩散,回程效应的作用会削弱低梯度地区,促成高梯度地区进一步发展。
这三种效应综合作用的结果就是不断扩大发达地区与不发达地区之间的差别。
因为在这里起主导作用的是极化效应,回程效应起推波助澜的作用。
1、极化效应促使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根据迈达尔的理论,一个地区,不管什么原因,只要它的发展达到了一定的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的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的进一步发展创造条件。
这时,即使原先赖以发展的有时已经消失,它还可以向前发展。
首先从经济方面来讲,发达地区在经济发展上积累了优势,如强大的科技力量、便捷的交通与通信联系,完备的基础设施与优越的协作条件、雄厚的资本、集中的消费市场。
这些有利条件的结合,使发达地区对代表世界经济发展潮流的创新部门有很大的吸引力,如电子计算机、生物技术、高新材料行业等,都布局在这些地区,而这些行业的发展,又有力推动了地区经济的发展。
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当前世界工业布局正在发生巨大的指向性变化,过去一些是原材料指向的传统部门转变成了消费区指向或技术密集型的部门,从而进一步突出了发达地区的优势,加剧了极化效应的作用。
发达地区是政治权势集中的地区,这对争取国家经济发展战略倾斜与优惠政策方面都比其他地区有利。
发达地区的规模经济效应,大大增强了自己的竞争力。
从现在世界总的发展形势看,骨干企业的合理规模与区域聚集经济规模仍在向大型化方向发展,这使得发达地区在竞争中处于更有利的地位。
与规模经济相联系,由于规模巨大的产业向发达地区集中,势必要求一系列为它们服务的生产性与非生产性行业也在这些地区发展,如运输业、公用事业、商业、银行、保险业、环保业、零部件生产与修理行业等,这就会引起人口的增长。
而人口的增多又要引起一系列为居民服务的行业的相应发展,从而促使人口进一步增长。
这就是乘数效应,这种乘数效应也大大促进了生产分布的极化。
上述几种力的作用下,发达地区经济实力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就有可能在那里形成高度发达的城市、城市群、甚至城市带。
这是区域经济发展梯度变化的主流。
2、扩展效应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较低梯度国家和地区的发展在极化效应作用的同时,扩展效应也在起作用。
随着城市与城市带的发展梯度上升,周围地区的经济也会在它的带动下,有程度不同的提高。
在扩展效应的作用下,那些处于较低发展梯度上的国家和地区,可以在以下几个方面得到发展:(1)初级行业及其产品初步加工业。
随着城市密集带的发展,它们必须从越来越大的范围内取得越来越多的农林矿产品等初级产品的供应,因此,先进地区必须通过对外投资、技术转让、产品收购等方式,促使广大不发达地区增加这些产品的供应,改善它们的供应状况。
初级产品要么是在加工过程中失重过多,要么是易于腐败变质,不经初步加工,不宜远运。
这就使不发达地区随着初级产品生产的增长,初步加工工业也要相应的增长。
(2)简单劳动密集型工业。
(3)污染严重的企业。
(4)军事工业。
(5)旅游等第三产业的发展。
在不发达的地区,由于上述的种种行业也要求布局在一些条件较好的点上或交通线上,从而会扩大、兴起一批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