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中国知识讲解
乡土中国总结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总结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b62a3fb7760bf78a6529647d27284b73f242360b.png)
乡土中国总结知识点梳理一、乡村的地理特点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拥有广阔的乡村地区。
乡村地区通常包括农田、果园、村庄、农舍等。
由于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的不同,各个乡村地区的地理特点也有所不同。
一般来说,南方地区的乡村地区多山多水,气候温暖湿润,适宜种植水稻、茶叶和蔬菜等作物;而北方地区的乡村地区则多平原和草原,气候干燥,适宜种植小麦、玉米和大豆等作物。
这些地理特点对乡土文化和乡土社会的形成和发展都有重要的影响。
二、乡村的社会结构乡村的社会结构通常以家庭和村落为基本单位。
在乡村社会中,家庭是最基本的生产和生活单位,家庭成员之间通常都有着密切的关系。
而村落则是多个家庭的集合,通常由村民自治组织进行管理,是乡村社会生活的重要场所。
在乡村社会中,通常存在着严格的礼仪和等级制度,村民之间的关系更加亲密和重要。
三、乡土中国的文化特点乡土中国的文化具有丰富多彩的特点,包括语言文字、传统节日、传统手工艺等。
中国的方言众多,乡村地区的方言更是丰富多样,非常具有地方特色。
传统节日也是乡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每逢过年过节,乡村中都会举行各种传统文化活动,增进村民之间的感情。
此外,许多乡村地区还保存着丰富的传统手工艺,如刺绣、织布、编织等,这些传统手工艺不仅是乡村地区的文化瑰宝,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乡土中国的习俗和风土人情乡土中国的习俗和风土人情具有浓厚的地方特色。
在乡村地区,人们通常以务农为生,勤劳朴实,热情好客。
村落之间的亲戚关系非常复杂,村民之间的相互帮助和互助是乡村生活的重要特点。
另外,乡村地区还保留着许多古老的传统习俗和风俗,如婚俗、丧葬习俗、节日习俗等,这些习俗和风土人情是乡土文化的珍贵遗产。
五、乡土中国的发展与变迁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和城乡一体化进程的推进,乡土中国也在不断发生着变化。
农村地区的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民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乡村经济也在不断发展。
同时,许多乡村地区也面临着人口外流、传统文化的衰败以及环境污染等问题。
乡土中国一二章知识点总结
![乡土中国一二章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53b7279fb04e852458fb770bf78a6529647d35e1.png)
乡土中国一二章知识点总结第一章乡土中国的概念和特点1.1 乡土中国的定义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特定文化和社会形态,包括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乡土经济、村落格局、社会制度、乡村道德风俗等各个方面的特点。
1.2 乡土中国的特点乡土中国具有多样性和丰富性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自然环境多样化:中国农村地区的自然环境多种多样,有山地、丘陵、平原、盆地等地貌类型,气候、植被、水域、土壤等自然条件也各有特点。
(2) 产业结构多元化:中国农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多元,农业、畜牧业、手工业、商业、服务业等并存,多种经济形式共同发展。
(3) 社会结构多样化:中国农村地区的社会结构多样,家庭、村落、乡镇、农村企业、合作社等各种社会组织多层次、多元化。
(4) 文化传统丰富:中国农村地区的文化传统丰富多彩,有丰富的民间艺术、民俗风情、方言文字、庙会节庆、乡村信仰等传统文化。
1.3 乡土中国的研究意义乡土中国的研究意义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于历史和文化的研究:乡土中国是中国历史和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乡土中国有助于揭示中国文明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2) 对于发展和建设的指导作用:乡土中国是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基础,研究乡土中国有助于指导农村发展和乡村振兴。
(3) 对于社会变迁的认识:乡土中国是中国社会变迁的重要阵地,研究乡土中国有助于认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变迁。
第二章乡土中国的历史演变和主要特征2.1 乡土中国的历史演变乡土中国的形成和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阶段:(1) 农耕社会的形成阶段:在中国古代,农耕社会是乡土中国的最早形态,人们从事农耕生产,建立了家庭、村落和乡镇社会组织,形成了乡村经济和文化。
(2) 封建社会的发展阶段:在封建社会时期,乡土中国经历了土地所有制的变迁、村落的发展壮大、乡村社会制度的形成、乡村文化的繁荣等历史过程。
(3) 乡村社会主义建设阶段:新中国成立后,乡土中国经历了社会主义改造、农业集体化、农村工业化、农村改革开放等一系列历史变革。
乡土中国详解
![乡土中国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532a412126d3240c844769eae009581b6bd9bdf5.png)
乡土中国详解
摘要:
一、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念
1.乡土中国的定义
2.乡土中国的特点
二、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
1.家族制度
2.地缘与血缘的关系
3.社会地位的传承
三、乡土中国的文化特征
1.传统文化的重要性
2.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
3.乡土文化的影响
四、乡土中国的变迁
1.现代化进程中的乡土中国
2.城乡差异与变迁
3.乡土中国的未来展望
正文:
乡土中国详解
一、乡土中国的基本概念
乡土中国,是指以农业生产为主导,以土地为纽带,以血缘和地缘关系为
基础的社会。
乡土中国的特点主要体现在对土地的依赖,以家族为基本单位的社会组织形式,以及较为固定的社会地位传承。
二、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
在乡土中国,家族制度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形式,家族成员之间的血缘关系决定了他们的地位和权利。
地缘关系与血缘关系相互影响,地缘关系往往强化了血缘关系的地位。
在这种社会结构中,社会地位的传承具有很大的稳定性。
三、乡土中国的文化特征
乡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体现在对家族观念、宗族祭祀、乡村风俗等方面的坚守。
乡土文化的表现形式多样,如民间艺术、地方戏曲、乡土建筑等。
乡土文化对人们的生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如对家庭观念、人际关系、生活态度等方面的塑造。
四、乡土中国的变迁
随着现代化进程的推进,乡土中国正面临着诸多挑战。
城乡差异的扩大、农村人口的流失、传统文化的衰落等问题日益严重。
然而,乡土中国的未来并不悲观。
在国家政策的扶持下,农村改革和发展正在取得显著成果。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33ce8d48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4b.png)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1. 乡土中国的概念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农村的面貌、特点和文化传统。
它是中国传统农耕文化与农村社会形态的综合体现,是乡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方面的重要组成部分。
2. 乡村社会经济结构乡村社会经济结构主要包括农业、手工业和商业。
农业是乡土中国最主要的经济活动,包括种植业和养殖业。
手工业是指农民依靠传统的手工技艺进行的生产活动,如陶器制作、布匹织造等。
商业活动在农村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乡村集市是农民交流商品和信息的重要场所。
3. 乡土中国的农业特点乡土中国的农业以小农经济为主,在生产方式和生产组织上保持了传统的特点。
农民仍然采用传统的农耕方法和农具,传统的种植模式和农业文化传统也得到了保留。
另外,农村还存在丰富的农事节庆活动,如春耕祭祀、丰收庆典等。
4. 乡村社会组织乡土中国的社会组织主要包括家族、村落和乡贤社会。
家族是乡村社会最基本的组织形式,家族关系在乡村社会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村落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组织单位,村规民约是村落内部管理的核心制度。
乡贤社会是指在乡土中国的社会组织中,乡贤的地位和作用相当重要。
他们是村落社会的精英,担任着各种管理和仲裁职能。
5. 乡村文化传统乡土中国有着丰富的文化传统,如传统的节日和庆典、民俗习惯、民间艺术等。
传统的节日和庆典在农村有着深厚的影响力,如春节、中秋节等。
民俗习惯包括农村人民的日常生活方式和仪式习惯,如婚丧嫁娶、祭祖等。
民间艺术是农村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民间音乐、舞蹈、戏曲等。
6. 乡土中国的发展挑战乡土中国在现代化进程中面临着发展挑战。
农业生产方式的落后、人口流失、社会资源的匮乏等问题成为乡村发展的障碍。
同时,农村教育、医疗等社会服务设施滞后,也制约了乡土中国的发展。
为了促进乡村发展,需要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农村教育和卫生水平,推动乡村产业升级和转型发展。
7. 建设美丽乡村为了改善乡土中国的发展状况,中国政府提出了建设美丽乡村的目标。
乡土中国考试重点知识
![乡土中国考试重点知识](https://img.taocdn.com/s3/m/a96c5a87ac51f01dc281e53a580216fc700a5339.png)
乡土中国考试重点知识一、乡土社会的基本特征1.乡土本色:o乡土社会以农为生,世代定居是常态,迁移是变态。
o孤立和隔膜:不是以个人为单位,而是以住在一处的集团为单位。
o地方性:活动范围受地域限制,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独立的社会圈子。
o礼俗社会与法理社会:乡土社会是礼俗社会,现代社会是法理社会。
2.人格本位与伦理本位:o以人际关系为中心,强调人情味和道德情感。
o道德规范和社会秩序高于法律,社会控制依赖于传统习俗和乡规民约。
3.乡土观念与集体主义:o强烈的地方认同感,对本乡本土的人和事有着深厚的感情。
o注重群体利益,个人的行为受群体舆论和社会规范的约束。
4.《乡土中国》揭示了乡土社会的一系列基本特征,这些特征构成了中国农村社会独特的文化和社会背景。
5.首先,乡土社会以农为生,农民世代定居在同一片土地上,形成了稳定而封闭的社会结构。
这种稳定性使得乡土社会的人们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同时也导致了他们对外界的陌生感和不信任。
他们更倾向于依赖传统的习俗和规则来处理日常生活中的事务,而不是依赖于法律和制度。
6.其次,乡土社会强调血缘关系和家族观念。
家族是乡土社会的基本单位,家族成员之间有着紧密的联系和共同的利益。
在乡土社会中,个人的行为往往受到家族的影响和制约,家族荣誉和利益高于个人。
7.此外,乡土社会还具有浓厚的地方色彩和乡土情怀。
人们对自己生长的土地有着深厚的感情,对地方的历史、文化和传统有着强烈的认同感。
这种认同感使得乡土社会的人们在面对外来文化和价值观时,往往表现出一种保守和排斥的态度。
8.最后,乡土社会是一个礼俗社会,人们的行为和关系更多地受到道德和习俗的约束。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注重人情味和道德情感,强调个人的品德和修养。
这种道德观念在乡土社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维护着社会的稳定和和谐。
二、乡土社会的人际关系1.血缘关系:o宗族制度发达,家族关系紧密,血缘成为社会组织和人际关系纽带。
2.地缘关系:o人们生活在共同的地域范围内,形成地缘群体,邻里关系密切。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5105a6b2e60ddccda38376baf1ffc4ffe47e2d8.png)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一、乡土中国的概念和特点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社会、经济、文化形态以及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
乡土中国具有以下特点:1. 农业经济为主:乡土中国经济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是乡土中国的主要生产者和劳动者。
传统的农村经济以耕种、养殖等农业生产活动为主要形式。
2. 农民文化为主:乡土中国的文化受到农民的主导,传统的农村文化包含着丰富的农耕文化、民间艺术、乡土宗教等元素。
3. 社会关系稳定: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相对稳定,人们之间存在着亲属关系、邻里关系和乡邻关系等。
传统的农村社会秩序以亲情、乡情为基础,人际关系更加亲密和密切。
4. 传统价值观念影响深远:乡土中国的价值观念多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注重家庭观念、尊重长辈、尊重传统习俗等。
这些价值观念在乡土中国的农村社会中得到长期传承和发扬。
二、乡土中国的发展现状和问题乡土中国的发展受到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当前乡土中国存在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1. 农业产能不足:传统的农业模式在面对现代农业技术的冲击时,产能出现瓶颈。
农民缺乏现代农业技术和管理知识,导致农产品供应不足,无法满足城市居民的需求。
2. 农业收入不稳定:乡土中国的农民收入来源主要依靠耕种、养殖等农业活动,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导致农民收入不稳定。
农民生活水平相对较低,难以获得可持续发展。
3. 乡村人口流失严重:随着城市化的推进,乡土中国的年轻人纷纷外出务工或上大学,导致乡村人口大量流失。
这种趋势加剧了农村的老龄化问题,对乡土中国的发展造成了不利影响。
4. 农村基础设施滞后:乡土中国的基础设施建设相对滞后,农村交通、供水、电力等方面存在短板。
这限制了农村经济的发展,也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
三、乡土中国的发展路径和策略为了推动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需要采取一系列有效的路径和策略:1. 推动新型农业发展:加强农业科技研发,提升农民的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推动农业向现代化、高效化发展。
鼓励农民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增加农民的收入来源。
乡土中国详解
![乡土中国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972f62e1a48da0116c175f0e7cd184254b351b6d.png)
乡土中国详解乡土中国是指中国传统农村社会的一种特定形态,具有独特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特征。
本文将从不同角度详细解析乡土中国的特点和内涵。
一、地理环境乡土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包括平原、丘陵、山地等。
中国广袤的土地赋予了乡土中国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独特的生态环境。
乡土中国的地理环境多样性也决定了不同地区的经济特点和生活方式的差异。
二、农耕文化农耕文化是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耕文明的发源地,农耕文化深深影响着乡土中国的社会生活和价值观念。
农耕文化注重尊重自然、勤劳致富、家族观念等,这些传统价值观在乡土中国仍然具有重要意义。
三、乡村社会乡土中国的乡村社会以农业为主导,农民是乡村社会的主要组成部分。
乡土中国的乡村社会具有自给自足、互助合作、共同发展的特点。
乡村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人们互相帮助、分享喜怒哀乐,形成了浓厚的人情味。
四、传统手工业乡土中国的传统手工业是乡村经济的重要支柱。
中国的传统手工业源远流长,包括陶瓷、纺织、木工等多个领域。
这些手工业不仅为乡土中国提供了丰富的物质生活,也传承着丰富的文化遗产。
五、乡村建筑乡土中国的乡村建筑具有独特的风格和特点。
传统的乡村建筑多采用木材和土坯等天然材料,建筑风格朴实而富有特色。
乡村建筑也反映了乡土中国人民的审美观念和生活方式。
六、乡村教育乡土中国的乡村教育一直是一个重要的议题。
乡村教育的发展水平直接关系到乡土中国的未来。
中国政府一直致力于改善乡村教育条件,提高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以确保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七、乡土中国的挑战乡土中国面临着许多挑战,包括人口流失、资源环境压力、农村经济转型等。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乡土中国需要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产业升级,提高农民的收入水平,保护乡土中国的传统文化和生态环境。
乡土中国是一个丰富多彩、充满活力的社会实践和文化传统。
乡土中国的发展需要政府的支持和社会各界的努力,同时也需要乡村人民的自强不息和创新精神。
《乡土中国》知识讲解
![《乡土中国》知识讲解](https://img.taocdn.com/s3/m/38c8aa397e21af45b307a8e4.png)
统维系的。礼是传统,传统是祖祖辈辈在生存中总结
出来的经验,它存在于变动不快的社会之中,因为世
世代代尝到这些的好处,这些经验就被作为社会公认
的行为规范存留下来,人自觉服礼。
七、长老统治
横暴权力虽在乡土社会受到限制,但也并非说它就 是“民主”的。事实上,乡土社会既非基于“冲突”,也非 基于“合作”,而是基于“承继”。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 ,产生的是教化性的权力——长老统治。
主要内容
横暴权利
乡
无为政治休养生息
土 同意权利
本
色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男女有别的家庭
长老统治
教化权力 差序格局
维系私人的道德 礼治
家庭以外的延伸关系
无讼社会
社会变迁
教化权力名实分离 文字可下乡 欲望到需要 血缘到地缘转变
一、乡土本色
《乡土本色》篇。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直接靠农
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人与人的关系上,成了
十一、文字可以下乡
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 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 白,不必求助于文字。 只有当社会变迁,文字的基础—陌生人社会产生 后,才有文字的必要。
十二、从欲望到需要
欲望(直接决定行为)
是
符合生存
否
作为习惯保存
淘汰
目的性的谋求新的生存条件(需要)
久而久之即是文化
例如知识营养
十三、无为而治
在皇权社会下,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使皇权
和农民个体形成各自独立不相依赖的两个部分,这时
候存在统一权力,皇权暴力没有长期好处,休养生息,
农民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对于政权才是好的。若横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3ddc5c482d049649b6648d7c1c708a1294a0a5c.png)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中国是一个五千年文明的古国,拥有丰富的乡土文化。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旨在整理和归纳乡土中国的重要知识,从历史、地理、文化等多个角度来了解和认识乡土中国。
下面将从不同角度论述乡土中国的知识点。
一、历史知识点1. 乡村起源:乡村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社会的初期,封建社会中的乡村制度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2. 乡土社会:乡土社会是指中国农村地区内形成的一种特殊社会形态,以农耕经济为基础,以家庭户为单位。
3. 农业文明:乡村是农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的农业文明源远流长,涵盖了农耕技术、农业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4. 乡村改革: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乡村改革成为重要议题,目的是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地理知识点1. 乡村地理:乡村的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气候、水文等方面的知识,这些特征对于乡村的发展和生活有着重要的影响。
2. 乡村发展:不同地区的乡村发展水平存在差异,这与地理条件、资源配置等因素密切相关。
三、文化知识点1. 乡土文化:乡土文化是指乡村地区内形成的具有一定地域特色和历史厚度的文化,包括民俗文化、乡村美食、传统艺术等方面的知识。
2. 乡土教育:乡村地区的教育形态独特,乡村学校、乡土教育理念等方面的知识对于了解乡村教育具有重要意义。
3. 乡土建筑:乡村地区的建筑风格多样,具有浓厚的乡土特色,包括农户建筑、祠堂庙宇等方面的知识。
四、经济知识点1. 农业经济:农业在中国的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包括农作物种植、养殖业、农产品加工等方面的知识。
2. 乡村产业:乡村地区的产业结构多样,既有传统的农业产业,也有发展中的乡村旅游、农村电商等新兴产业。
综上所述,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涵盖了历史、地理、文化、经济等多个方面的内容。
通过了解和学习这些知识,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和理解乡土中国,进一步推动乡村的发展和繁荣。
乡土中国知识点
![乡土中国知识点](https://img.taocdn.com/s3/m/aeee34d46429647d27284b73f242336c1fb93015.png)
《乡土中国》知识点一、作者简介费孝通,著名社会学家、人类学家、民族学家、社会活动家,中国社会学和人类学的奠基人之一。
二、内容概述《乡土中国》是费孝通著述的一部研究中国农村的作品。
全书由14篇文章组成,涉及乡土社会人文环境、传统社会结构、权力分配、道德体系、法礼、血缘地缘等各方面。
作者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中国的基层社会的主要特征进行了概述和分析,全面展现了中国乡土社会的面貌。
三、重要概念1.乡土本色: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土”是他们的命根。
2.差序格局:以“己”为中心,像石子一般投入水中,和别人所联系成的社会关系,不像团体中的分子一般大家立在一个平面上的,而是像水的波纹一样,一圈圈推出去,愈推愈远,也愈推愈薄。
3.礼治秩序:乡土社会是礼治的社会。
礼是社会公认合式的行为规范。
维持礼这种规范的是传统。
4.无讼:乡土社会中,人们注重礼治,追求无讼的社会状态。
人们认为打官司是可耻的事情,尽量通过调解等方式解决纠纷。
5.长老统治:乡土社会中的权力结构,既非民主也非法制,而是一种教化性的权力,即长老统治。
四、关键问题分析1.为什么说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乡下人离不了泥土,以种地为主要谋生方式。
-不流动是从人和空间的关系上说的,从人和人在空间的排列关系上说就是孤立和隔膜。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
-乡土社会在地方性的限制下成了生于斯、死于斯的社会。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
2.差序格局的特点是什么?-以“己”为中心,具有伸缩性。
-公私界限模糊,站在任何一圈里,向内看也可以说是公的,向外看也可以说是私的。
-是一根根私人联系所构成的网络。
3.礼治秩序与法治秩序有何不同?-维持规范的力量不同:礼治靠传统,法治靠国家权力。
-适用范围不同:礼治适用于乡土社会这种相对稳定、变化缓慢的社会;法治适用于现代社会这种变化迅速、复杂多元的社会。
五、写作特色1.深入浅出:作者用通俗易懂的语言阐述深刻的社会学理论,使读者易于理解。
乡土中国详解
![乡土中国详解](https://img.taocdn.com/s3/m/3fe3813ba7c30c22590102020740be1e640ecc6b.png)
乡土中国详解
【原创版】
目录
1.乡土中国的概念与特点
2.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与文化传承
3.乡土中国的现代变迁
4.乡土中国的未来发展
正文
乡土中国详解
乡土中国,是指中国传统乡村社会,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独特的文化内涵。
在乡土中国中,人们世代居住在同一地域,形成了稳定的社会关系,同时也传承着丰富的民间文化。
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以家族、宗族为基本单位,这使得乡村社会具有强烈的归属感和凝聚力。
同时,乡土社会的文化传承主要通过民间风俗、习惯、语言等方式进行,这些文化元素代代相传,形成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然而,随着现代社会的发展,乡土中国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迁。
城市化的推进,使得大量农村人口涌入城市,乡村人口结构发生变化。
同时,现代科技、教育、文化的传播,也在改变着乡土社会的传统文化和生活方式。
面对这些变化,乡土中国的未来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和机遇。
一方面,乡土社会需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进行自我调整和改革;另一方面,乡土社会也需要保护和传承自身的文化特色,避免完全城市化的冲击。
第1页共1页。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4d31c5a6fdb6f1aff00bed5b9f3f90f77c64d78.png)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中国是一个拥有丰富历史和多元文化的国家,其中乡土中国是指农村地区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现象。
乡土中国是中国传统文明和现代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本文将通过梳理乡土中国的知识点,来了解乡村文化的特点和重要性。
一、乡土中国的概念与特点1.1 乡土中国的定义乡土中国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独特的文化、社会和经济现象,包括农村人民的传统习俗、农业生产方式、农田管理制度等。
1.2 乡土中国的特点- 多样性:中国拥有广袤的土地和多样的地域特征,不同地区的乡土中国存在着差异。
- 传统性:乡土中国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代代相传。
- 农耕文化:农村地区以农业为主导,农耕文化是乡土中国的核心。
- 社会关系:乡村人际交往密切,邻里互助和家族观念较为突出。
二、乡土中国的文化现象2.1 农事文化农村地区以农业生产为主,农事文化是乡土中国最显著的文化现象。
例如,农历重大节日、农耕技艺和农民的劳动典礼等都是农事文化的体现。
2.2 传统节日与习俗乡土中国有丰富的传统节日和习俗,如春节、清明节、端午节等,这些节日和习俗体现了人们对自然、祖先和生活的崇敬与纪念。
2.3 乡村民俗艺术乡村地区的民俗艺术是乡土中国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包括民间音乐、民间舞蹈、民间戏曲等。
这些艺术形式丰富了农村人民的精神生活。
三、乡土中国的社会现象3.1 家庭与亲属关系乡土中国的社会关系以家庭和亲属关系为核心,亲戚关系的重要性在农村地区尤为突出。
邻居之间的互助合作和亲情是乡土中国社会现象的重要组成部分。
3.2 村民自治与农村组织传统的乡土中国有着村民自治和农村组织的特点,村民通过自行组织起来管理公共事务,形成一种独特的社会治理模式。
四、乡土中国的经济现象4.1 农业生产与农民经济乡土中国的经济现象主要以农业生产和农民经济为基础。
农村地区的农业生产模式与城市的工商业经济存在差异,并且农民经济在乡土中国中占据重要地位。
4.2 乡村旅游与乡村产业发展近年来,乡村旅游和乡村产业发展成为乡土中国的新兴经济现象。
乡土中国一到三章考点
![乡土中国一到三章考点](https://img.taocdn.com/s3/m/f3ef176af02d2af90242a8956bec0975f465a427.png)
乡土中国一到三章考点一、第一章:乡土本色1. 核心概念- 土气- 乡下人离不了泥土,因为在乡下住,种地是最普通的谋生办法。
“土气”是乡下人被城里人看作愚的原因之一,但实际上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
- 不流动- 乡土社会的人口流动性极小。
村与村之间的关系是孤立和隔膜的,但这种孤立和隔膜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
- 熟人社会- 乡土社会是一个熟人社会,人们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小范围内生活,彼此熟悉。
在这样的社会里,信用不是依靠契约,而是依靠熟悉和信任。
2. 重要观点- 乡土社会的生活是富于地方性的,他们的活动范围有地域上的限制,在区域间接触少,生活隔离,各自保持着孤立的社会圈子。
-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
这种乡土性影响着中国人的生活方式、思维方式等诸多方面。
3. 常考题型及答案要点- 简答题- 问:为什么说乡土社会是熟人社会?- 答:乡土社会人口流动性小,人们大多在一个相对固定的区域内生活。
在这个区域里,人们世代繁衍,彼此熟悉。
在熟人社会中,人们的交往不需要契约等外在约束,凭借熟悉和信任就可以进行各种社会活动,如借贷、互助等。
- 论述题- 问:结合现实,论述“土气”概念在现代社会的内涵转变。
二、第二章:文字下乡1. 核心概念- 空间阻隔- 文字的产生与空间阻隔有关。
在乡土社会中,人们的生活范围相对固定,彼此之间的交流不需要借助文字这种间接的工具,面对面的交流就足够了。
- 文盲- 在乡土社会中,很多人不识字被视为文盲,但作者认为这是乡土社会的特性所决定的,不能简单地将不识字等同于愚。
2. 重要观点- 乡土社会是一个面对面社群,在这个社群里,人们可以通过声音、表情、动作等多种方式直接交流,文字是多余的。
- 文字是一种间接的表意工具,在乡土社会中,语言足够传递世代间的经验,不需要文字来辅助。
3. 常考题型及答案要点- 简答题- 问:为什么说在乡土社会中文字是多余的?- 答:乡土社会是面对面社群,人们在相对固定的小范围内生活,彼此熟悉。
乡土中国知识点总结
![乡土中国知识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193d006ca4e9856a561252d380eb6294dd88221c.png)
乡土中国知识点总结一、地理与自然环境1. 地理位置:乡土中国指的是中国的农村地区,主要分布在全国各地的乡村和小城镇。
2. 自然环境:乡土中国的自然环境因地而异,包括气候、地形、土壤等因素。
一般来说,乡土中国的气候较为温和,四季分明,适合农作物的生长。
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土壤肥沃,适宜农业生产。
3. 农业特点:乡土中国的农业以种植业和养殖业为主,种植业以稻谷、小麦、油菜等粮食和经济作物为主,养殖业以猪、鸡、鸭等家禽畜牧业为主。
二、历史与文化1. 传统村落:乡土中国拥有丰富的传统村落资源,其中包括各种古老建筑、古老文化遗产和传统手工艺等。
这些传统村落为乡土中国的历史和文化留下了宝贵的遗产。
2. 传统文化:乡土中国传承了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民间音乐、舞蹈、戏曲、传统工艺等。
这些传统文化是乡土中国的独特魅力所在,也是中国文化的宝库之一。
3. 历史沿革:乡土中国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很早以前,这些乡村和小城镇承载了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历史,包括农耕文明、手工业文明和传统宗教信仰等。
三、社会与生活1. 乡村社会:乡土中国的社会结构主要是以农民为主体,他们主要从事农业生产和手工业生产,社会关系以家庭和亲属关系为主。
2. 传统生活方式:乡土中国的生活方式包括了丰富的传统节庆活动、饮食习俗、服饰习俗等,这些传统生活方式是乡土中国的重要文化标志。
3. 社会问题:乡土中国也面临着一些社会问题,比如农民工返乡问题、农村人口老龄化问题、农村教育医疗资源不足等,这些问题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的关注和解决。
四、发展与挑战1. 乡村振兴:当前,乡土中国正处在乡村振兴的关键时期,政府出台了一系列乡村振兴政策,包括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扶持乡村企业、促进农业现代化等,推动乡村经济发展。
2. 环境保护:乡土中国的自然环境也面临一些挑战,比如水土流失、农药污染、农田土壤退化等,需要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加强环保意识,推动乡土中国的可持续发展。
3. 城乡差距:乡土中国的发展也存在城乡差距问题,包括教育资源、医疗资源、就业机会等方面的差距,这需要政府出台更多有利于乡村发展的政策,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乡土中国知识点考点总结
![乡土中国知识点考点总结](https://img.taocdn.com/s3/m/6e67594ecd1755270722192e453610661ed95ab2.png)
乡土中国知识点考点总结一、乡土中国的定义与特点1. 乡土中国的概念乡土中国是指中国传统社会的乡村部分,包括村庄、农田、农户、耕地、村社等。
它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
2. 乡土中国的特点(1)农耕文化:乡土中国以农业生产为主,农耕文化是其重要特征。
农耕文化包括种植、耕作、收获等与农业生产相关的活动和习俗。
(2)传统社会:乡土中国是中国传统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种种传统的价值观念、行为模式和社会制度。
传统社会的特点是人际关系紧密,尊重长辈,重视传统文化等。
(3)乡土习俗:乡土中国有许多独特的乡土习俗,如祭祀活动、庙会、赶集等。
这些习俗在不同地域表现出不同的特色,展现了乡土中国的多样性。
二、乡土中国的历史发展1. 乡土中国的历史渊源乡土中国的形成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社会。
在中国古代,农村社会已经形成并发展起来,乡土文化由此得以形成和传承。
2. 乡土中国的历史发展阶段(1)封建社会时期:在封建社会时期,乡土中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农村社会成为社会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
这一时期,乡土中国的特点更加鲜明,乡土文化也得以深入发展。
(2)现代化进程:在中国进入现代化进程以后,乡土中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响,乡村发生了许多变化,但乡土文化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传承和保护。
三、乡土中国的文化特色1. 乡土中国的建筑风格乡土中国的建筑风格主要为民居和公共建筑。
其中,民居多以两层或者平房为主,具有独特的传统风格,如四合院、土楼等。
公共建筑多为寺庙、庙宇、祠堂等,也具有独特的传统风格。
2. 乡土中国的饮食文化乡土中国的饮食文化多为以谷物、蔬菜、肉类为主要食材的传统菜肴。
其特点是注重季节性、地域性,讲究食材的新鲜和口味的鲜香。
3. 乡土中国的传统习俗乡土中国的传统习俗具有浓厚的宗教色彩,如祭祀活动、庙会、赶集等。
这些习俗反映了乡土中国的宗教信仰、风俗习惯和生活方式。
四、乡土中国的保护与传承1. 乡土中国文化的保护乡土中国文化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保护。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168d60467dd184254b35eefdc8d376eeaeaa17b3.png)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乡土中国是一个庞大而复杂的概念,它涵盖了中国农村地区的文化、社会、经济、历史等多个方面。
本文将对乡土中国的知识点进行梳理,以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这一主题。
第一部分:乡村文化乡村文化是乡土中国的核心,它包括了中国农村地区的传统价值观、信仰体系、生活方式等方面。
1.1 传统价值观中国农村地区一直秉持着传统的价值观念,其中包括尊重长辈、崇尚家族观念、注重人际关系等。
这些价值观对乡村社会的发展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1.2 信仰体系农村地区的居民往往有着深厚的宗教信仰,其中以儒教、道教和民间信仰最为常见。
这些信仰体系在乡村社会的生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塑造了人们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1.3 生活方式乡村地区的生活方式与城市地区有着明显的差异。
乡村居民更多地从事农业劳动,拥有自己的家园和土地。
他们注重家庭生活、人情味道,更加注重乡土文化的传承和保护。
第二部分:乡土中国的社会问题乡土中国也面临着一些独特的社会问题。
这些问题既与农村地区的发展不平衡有关,也与社会转型时期的农村改革密切相关。
2.1 农村人口问题农村人口众多,人口流动频繁是乡土中国一个重要的社会问题。
农村地区的年轻人普遍选择到城市发展,导致乡村地区老龄化加剧,劳动力供应短缺,对农村经济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压力。
2.2 教育问题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相对匮乏,师资力量不足。
乡村学校的办学条件与城市的差距较大,导致农村学生的教育质量相对较低,限制了他们的发展机会。
2.3 农村经济问题乡土中国的经济发展相对滞后,农村产业结构单一,缺乏多元化发展。
土地流转问题、农村金融服务不足等也制约了乡村经济的发展。
第三部分:乡土中国的振兴与发展为了解决乡土中国面临的社会问题,中国政府积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通过一系列措施促进乡村经济发展和民生改善。
3.1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国政府提出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通过优化农业结构、扶持农民创业等方式,推动乡村经济的多样化发展。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83af3aeb4128915f804d2b160b4e767f5acf80ee.png)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1. 乡土性:乡民是中国社会的基层,他们以种地为基本生存方式,从土地中获取生活资源,因此与土地分不开,为土地所束缚。
2. 礼俗社会:传统的社会,规模小,分工与角色分化少;人的行为受习俗传统的约束。
3. 法理社会:现代工业社会,规模大,有复杂的分工和角色分化,人的行为受规章法律的制裁。
4. 面对面的社群:天天见面的、生活上互相合作的熟人社群。
乡土社会就是一个面对面的社群。
5. 词:人类特有的象征体系中最重要的内容。
词有“语言”“文字”两种表现形式。
语言用无形的声音表达,文字用有形的符号来表达。
6. 差序格局:中国乡土社会的一种社会格局。
特点:①每个人都是其社会影响推出去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波及就发生联系;②圈子范围大小依据中心势力的厚薄决定,具有伸缩能力;③每个人在某时某地动用的圈子不同。
7. 团体格局:西方社会中人与人关系的一种格局。
特点:①团体由个体组成;②个体对团体的关系相同,事先规定团体中的组别或等级分别;③团体界限分明。
8. 道德观念:在社会里生活的人自觉遵守社会行为规范的信念,包括行为规范、行为者的信念和社会的制裁。
内容是人和人关系的行为规范,是依着该社会的格局而决定的。
9. 代理者:团体格局社会中执行团体意志的人。
10. 家族:乡土社会中的“家”是具有长期可延续性,具备生育功能、政治功能、经济功能和宗教功能等,遵循单向父系扩大原则,排斥普通情感的可伸缩的事业组织。
11. 家庭:人类学中所界定的由亲子关系所构成的,以夫妇为主轴,两性合作,主要担负生育功能的,具有临时性和短暂性的生育社群。
12. 社群:一切有组织的人群。
《乡土中国》中以“社群”来代替普通所谓“团体”。
13. 社会圈子:差序格局中形成的社群,相当于“小家族”。
14. 事业组织:中国乡土社会中的家族或家庭。
特点:①在生育、政治、经济、宗教等功能上具有绵延性;②主轴在父子、婆媳之间,夫妇是配轴;③这两轴都因事业的需要排斥了普通的感情,讲求纪律。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https://img.taocdn.com/s3/m/cfc43640773231126edb6f1aff00bed5b9f37303.png)
乡土中国知识点梳理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多元的国家,乡土中国是指中国的农村地区。
乡土中国有着丰富的知识点,让我们来进行梳理。
第一部分:地理特征乡土中国地大物博,地理特征丰富。
中国农村地区的地理特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地理位置:乡土中国分布在全国各地,涵盖了广阔的土地面积,包括平原、山区、丘陵等各种地貌。
2. 气候条件:中国是一个亚洲大陆国家,由于地域辽阔,气候差异明显。
乡土中国的气候条件各异,有温带气候、亚热带气候等多种气候类型。
3. 自然资源:乡土中国自然资源丰富,包括土地、水资源、矿产资源等。
这些资源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第二部分:农村经济农村经济是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乡村地区,农业是主要经济活动,但随着经济发展,农村经济也逐渐多元化。
1. 农业发展:乡土中国的农业多样化,种植业、养殖业、渔业等都有着丰富的发展。
传统的粮食种植与现代农业技术的结合,推动了农业的现代化发展。
2. 农民生活:乡村地区的农民是乡土中国的重要组成部分。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农民收入不断增加,受教育程度也有所提升。
3. 乡村旅游:乡土中国的乡村旅游产业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游客。
乡村旅游充分利用了乡村的自然资源和人文景观,推动了农村地区的经济发展。
第三部分:农村社会乡土中国有着独特的社会文化特点。
农村社会的组织结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等都值得关注。
1. 社会组织:乡土中国的社会组织以乡村为单位,乡村委员会是乡土中国的基本组织形式。
乡村集体经济组织、合作社等也在农村社会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2. 传统文化:乡土中国的传统文化深厚,包括农民的节日、宗教信仰、民俗风情等。
这些传统文化在农村地区得到了保留和传承。
3. 教育与医疗:乡村地区的教育和医疗条件相对较差,这是乡土中国亟待改善的问题。
近年来,政府加大了对农村教育和医疗事业的投入,取得了一定的进展。
结语:乡土中国是一个复杂而多样的体系,包含了地理特征、农村经济和农村社会等多个层面。
高中 乡土中国 常识
![高中 乡土中国 常识](https://img.taocdn.com/s3/m/97d95b4953ea551810a6f524ccbff121dc36c55f.png)
高中乡土中国常识
"乡土中国"通常是指中国农村地区的风土人情、文化传统和社会状况。
作为一个高中生,了解乡土中国的常识有助于你更深入地理解中国社会、历史和文化。
以下是一些关于乡土中国的常识:
1.农业经济:乡土中国以农业经济为主。
了解中国的主要农作物、养殖业和农业生产方式,以及农民的生计和农田耕作的季节性变化。
2.乡村社会结构:了解乡村社会的基本结构,包括村庄的组织形式、村民自治和村委会的职责,以及农村居民之间的社会关系。
3.传统文化:乡土中国传承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包括乡土戏曲、民间艺术、传统建筑和传统节庆等。
了解这些文化元素有助于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多样性。
4.农村教育:了解农村教育的发展状况,包括乡村学校的特点、教育资源的分布和农村学生面临的教育挑战。
5.农村医疗卫生:了解乡村医疗卫生情况,包括农村医疗资源的分布、农村居民的健康状况和乡村医生的角色。
6.农村改革开放:了解中国农村在改革开放政策下的变化,包括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农村基础设施的改善。
7.乡村振兴战略:了解中国当前的乡村振兴战略,包括政府对乡村发展的政策支持、新型农村合作社的建设和农村产业的转型。
8.农民工问题:了解农民工在城市就业的情况,包括他们的生活状况、权益保障和对城市化进程的影响。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长老统治的前提和礼治一样,都是传统可以有效
的应对生活问题。
八、无讼
?
在乡土社会生活中,人和人的关系都有着一定的
规则。行为者对于这些规则从小就熟习,不问理由而
认为是当然的。长期的教育已把外在的规则化成了内
在的习惯,维持秩序的力量不在身外的权力,而在于
内在良心。一般都是德高望重的人主持大局,以礼制
作为评判标准。
统维系的。礼是传统,传统是祖祖辈辈在生存中总结
出来的经验,它存在于变动不快的社会之中,因为世
世代代尝到这些的好处,这些经验就被作为社会公认
的行为规范存留下来,人自觉服礼。
七、长老统治
? 横暴权力虽在乡土社会受到限制,但也并非说它就 是“民主”的。事实上,乡土社会既非基于“冲突”,也非 基于“合作”,而是基于“承继”。发生于社会继替的过程 ,产生的是教化性的权力——长老统治。
五、系维着私人的道德
?
差序格局下的道德系统中,没有一个不分差序的
兼爱,也很不容易找到个人对于团体的道德要素。所
有的价值标准也不能超脱于差序的人伦而存在,一切
的普适标准,并不发生作用,一定要问清了,对象是
谁,和自己什么关系之后,才能决定能拿出什么标准
来。
六、礼治秩序
?
法治秩序是靠国家权力维系的,礼治秩序是靠传
《乡土中国》
内容简介
?
这里讲的乡土中国,并不是具体的中国社会的素描,而是包
含在具体的中国基层传统社会里的一种特具的体系,支配着社会
生活的各个方面。本书从乡土本色、文字下乡、再论文字下乡、
差序格局、维系着私人的道德、家族、男女有别、礼治秩序、无
讼、无为政治、长老统治、地缘与血缘、名实的分离、从欲望到
需要等方面展开叙述,生动全面地展现了乡土中国的面貌。每一
章都有很多感触,这里将分开阐述。
主要内容
横暴权利
乡
无为政治休养生息
土 同意权利
本
色
男女有别的家庭
长老统治
教化权力 差序格局
维系私人的道德 礼治
?
家庭以外的延伸关系
无讼社会
?
社会变迁
教化权力名实分离 文字可下乡 欲望到需要 血缘到地缘转变
一、乡土本色
? 《乡土本色》篇。 从基层上看去,中国社会是乡土性的。直接靠农
业来谋生的人,是黏着在土地上的。 常态的生活是终老是乡,人与人的关系上,成了
一个熟人社会,一个在一起生长而发生的社会,一个 有机的礼俗社会,存在一种有机的团结。
二、差序格局
西洋社会的格局,有如捆柴,是团体格局。 中国的格局,有如石头丢进水面泛起的涟漪,每 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所推出的圈子的中心,是一个差 序格局,伦的格局。每个人的网络,都有个自己作中 心,各个网络的中心都不相同,网络的范围,依中心 势力的大小而定,富有伸缩性。
三、家族
?
西洋社会中,家庭是暂时的,夫妇是主轴,儿女
长大会将自动脱离这个家庭;
?
中国社会中,父子是主轴,家是以父系这一单系
路线延续的。一切女儿、女婿,女性一支的地位都很
低,是家庭的旁支。
四、男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有别
?
乡村社会是阿波罗式的,现代社会是浮士德式的 。乡村社会变动小,现代社会动荡大。乡村社会不需 要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反而抗拒新的关系的发生,在 男女关系上,则表现为使他们之间不发生激动性的感 情,建造出“男女有别”、男女授受不亲的规矩。同性 之间的感情也因此而生。
倍感传统珍贵。
此课件下载可自行编辑修改,仅供参考! 感谢您的支持,我们努力做得更好!谢谢
例如知识营养
十三、无为而治
?
在皇权社会下,由于小农经济的封闭性,使皇权
和农民个体形成各自独立不相依赖的两个部分,这时
候存在统一权力,皇权暴力没有长期好处,休养生息,
农民产出更多的剩余产品,对于政权才是好的。若横
征暴敛,难免遭受农民起义等等事由。因而中国自古
崇尚“无为而治”。
读后感
作者在写这本著作时年纪尚轻,六十多年后依然熠 熠生辉,其中的造诣不容忽视,薄薄扉页,十四篇章, 让人叹为观止。篇章短小精炼,叙述语言朴实精炼、 开放式的学术著作方式,中国社会学历史上的里程碑, 理解传统中国与中国国民性的经典之作。感慨之余, 静思作者的乡土理论,发现现如今中国社会已经难存 乡村“净土”,多被社会的变迁,现代化的发展侵蚀,
九、教化权力名实的分离
?
事实上乡土社会也会以低速率变动。当社会变迁发生时,人
们仍会用旧的办法去尝试解决,但旧的办法往往无效,需要有人
创造新的办法来适应新环境,这些人成为文化英雄,人们纷纷跟
随他们,因而产生另一种权力:时势权力。
当情况变化时,反对在长老权力面前是无用的——传统正确
,反对无用;传统错误,也不必反对即知了。(反对只存在于合
十一、文字可以下乡
在乡土社会里不用文字,绝不能说是愚的表现。 乡土社会是个面对面的社会,有话可以当面说明 白,不必求助于文字。 只有当社会变迁,文字的基础—陌生人社会产生 后,才有文字的必要。
十二、从欲望到需要
欲望(直接决定行为)
是
符合生存
否
作为习惯保存
淘汰
目的性的谋求新的生存条件(需要)
久而久之即是文化
作权力中)因而面对缓慢的变化,长老统治采用的通常办法是注
释。在名不变的情况下,实发生极大的变化,而使名实不符。这
也给中国人的性格之一虚伪埋下温床。
十、血缘到地缘的转变
? 血缘是人和人之间的权力义务依据亲属关系决定。 一个家族在同一块地方耕种多年,土地不再够用,便 有人脱离村庄,去寻找新地。在新的地方安下家来, 也仍和老家保持血缘关系,因而有籍贯之说。但亲戚 也不过“体外之己”,因而并不宜发生经济关系,因此 村里人都通过外村人交易,外村人也往往成为一村之 商家。陌生间的交易就需要契约,地缘是契约社会的 基础,血缘是身份社会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