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落花意象
略论龚自珍诗词中的“落花”意象

略论龚自珍诗词中的“落花”意象摘要:龚自珍笔下的落花与历代文人墨客笔下的落花相比有着自己独特的个性,它融入了诗人一生的孤独与凄苦,也融入了作者的梦想与豪情,诗人在落花中看到悲伤,但也在落花中看到了希望。
本文即从龚自珍诗词中的“落花”一词入手,略加探讨“落花“意象在龚诗中的涵义与韵味。
关键词:龚自珍诗词落花“已分将身著地飞,那羞践踏损光辉。
无端又被春风误,出落西家不得归。
”一首韩愈的《落花》写出了作者因淮西事遭贬的无奈失落之情;“坠素翻红各自伤,青楼烟雨忍相忘。
将飞更作回风舞,已落犹成半面妆。
”一首宋祁的《落花》表达了作者在困境中的不屈精神;“花谢花飞飞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一曲《葬花吟》唱出了黛玉感叹身世遭遇的全部哀音。
从古至今,曾有无数文人墨客在诗文中描写落花,满纸的伤春自怜、写不尽的哀伤幽怨、道不完的离愁别意,几乎代代如此,然而,到了龚自珍的笔下,落花一词则变得富有个性,它融入了诗人一生的孤独与凄苦,也融入了作者的梦想与豪情,诗人在落花中看到悲伤,但也在落花中看到了希望。
在阅读了大量关于龚自珍的生平资料以及龚自珍诗歌全集后,笔者从自己理解角度出发大体将龚自珍的“落花”意象诗歌分为两类:一类是作者以落花比喻自身飘零凋萎的身世,表达忧伤凄凉、不甘愤懑之情;另一类中作者虽也以落花自喻,抒发悲伤之情,但更多的是在落花中看到新生和希望,并表达出甘愿贡献自身去维护新生命的崇高理想与愿望。
一、作者以落花比喻自身飘零凋萎的身世在第一类诗歌中,较有代表性的作品如《已亥杂诗·其三》:罡风力大簸春魂,虎豹沉沉卧九阍。
终是落花心绪好,平生默感玉皇恩。
龚自珍原本是个拥有远大志向和抱负的青年,十九岁中顺天乡试副榜,二十七岁中举人,进入官场,然而在此后十年他屡次参加会试却都名落孙山,直到道光九年第六次参加会试,才以第95名的成绩录取,但朝考时又因“楷书不忠程”这一冠冕堂皇的理由被抑置,从此无缘进入翰林院,而只被授予内阁文书、主客司主事、礼部主事祠祭行走等低级文官职位。
落花有什么寓意?落花在诗词中用来比喻什么?

落花有什么寓意?落花在诗词中用来比喻什么?古典诗词创作中的各种意象昭示了我国诗词鉴赏中意味无穷的审美特征,成为民族审美心理的物化表现。
花朵本是美好事物的象征,但是“落花”恰恰代表了一种伤感,落花不仅仅是伤春、惜春的情绪,进而成为韶华即逝、容颜不再的深惋悲戚。
对悲欢离合、世事无常的人世沧桑的慨叹,成就了对人这一生命主体的终极关怀。
而把握住落花这一重要意象,在诗词鉴赏中成为一个理解诗词创作主题的捷径和钥匙。
落花比喻什么?回顾漫长的文化积淀过程,落花意象有以下两种尤为突出的意蕴,首先从花开到花落,这自然界的演变过程,同人世的沧桑变换、荣枯无常、生涯浮沉的规律相契合,从而成为生命盛衰的象征,富于哲理意味。
其次花性柔弱,花开有时。
是以落花常以替代女性。
自然是人类永远的认识对象和审美对象。
自然的形式丰富多彩,人类对美的撷取也无穷无尽。
山川草木“莫不有性情”。
落花是一种自然现象,自然规律,但在我国古典诗词创作中却不断赋予了这一意象以情感和生命。
归纳起来,“落花”意象有如下几种意蕴:一、把落花作为单纯的一种自然景物来描写,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试举诗作为例:“春城无处不飞花”(韩翃《寒食》),春光灿烂,春风和煦,花姿摇曳,在风中轻扬曼舞,“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伴随着天籁之声,落红点缀,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
“落花吹欲尽,垂柳折还长。
”(王翰《子夜春歌》)春色满园,春光明媚,表现的是牵手春游之乐。
“溪上人家凡几家,落花半落东流水。
”(王维《寒食城东即事》)诗人闲情逸致,看到落花与流水,并没有因之伤感起来,而是觉得春色浓如许。
二、面对落花唏嘘感叹,叹的是年华易逝,容颜不再试举几则词作为例:“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从中可以看出国破家亡之恨,无可奈何之绪。
流水落花的意象增加了诗词的表意容量,使得诗词蕴味深厚,情思邈远。
张先的《天仙子》:“重重帘幕密遮灯,风不定,人初静,明月落红应满径。
王维诗歌的落花”意象

王维诗歌的“落花”意象导语:维山水诗中的“落花”不同于中国中的传统意象,它受到佛源禅典的淫染,具有异质性。
在诗人“空观”的审美关照下,“落花”超越了自然“物”的形质,以花体禅,花已非花,成为“虚空花”,是理想人格的追求和写照,同时透映出诗人在静与寂的艺术实境中,寻求空明本体,达到一种刹那永恒的人生体悟和审美境界。
一似花非花:妙契禅境,语出有自“落花”是中国诗歌中的传统意象,其源远,其流长,仅王维同时代诗人中就有不少写“落花”的名句:刘希夷“洛阳女儿惜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等。
这些中的“落花”明显着色于诗人的情感,或以落花吟咏人生悲哀,或借落花示愁畅兴,或点染心绪,或托物寄志。
花是自然之实体,客观之具象。
即使如刘长卿诗中“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中无声无息的落花,也并未消融于诗人的意识之野,依然是诗人耳听目遇的结果,物与人明显两“隔”,花还是花,我还是我。
诗人观到色,听到声,兴味所至,发为诗情,“落花”是表情达意的符号。
而王维诗中的“落花”意蕴就迥然不同。
《辛夷坞》一诗是王维《辋川集》的第十八首。
这首诗乍读辞浅意直,“木末芙蓉花,山中发红萼。
涧户寂无人,纷纷开且落”,写的就是芙蓉花山中开落。
可是,稍一联系“木末”“无人”“纷纷”的词意,立时就会在眼前映现一幅有强烈冲击力的画面。
自古以来,以诗言志,以诗传情,那么,王维借这空谷红花热烈地开,纷纷地落,要传达何情何志呢?在这里,芙蓉花开落纷纷的生意与所处山坞的幽寂交织出奇异的诗境,令人遐思。
宗白华先生说:“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
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
”万物静观皆自得。
过着幽居生活,深谙佛理禅趣的诗人由这一树芙蓉落蕊自得象外之象,言外之意。
王维将诗歌审美体验与宗教审美体验融合为一。
自开自落,自生自灭的空谷红花的独特意象,让人联想起“空山无人,水流花开”的禅家境界。
赏析宋词中的落花意象与伤感情绪

赏析宋词中的落花意象与伤感情绪花开花落,是自然界中再平常不过的景象,然而在宋词的世界里,落花却被赋予了丰富而深沉的情感内涵,成为了词人抒发伤感情绪的重要载体。
宋词中的落花,往往象征着美好时光的消逝。
春天,百花盛开,一片生机勃勃,但随着时间的推移,花瓣纷纷飘落,美好的景象转瞬即逝。
这种花谢花飞的无常,让词人感慨时光匆匆,青春易逝。
如晏殊在《浣溪沙》中写道:“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面对落花的无奈,词人不仅感叹着自然的变迁,更深深意识到岁月的无情,那些曾经的美好如落花般难以挽留。
同时,落花也常常隐喻着人生的无常和命运的波折。
在封建社会,许多文人志士怀才不遇,仕途坎坷,他们的理想和抱负如同落花般零落成泥。
朱敦儒的《西江月》中“世事短如春梦,人情薄似秋云。
不须计较苦劳心,万事原来有命。
幸遇三杯酒好,况逢一朵花新。
片时欢笑且相亲,明日阴晴未定。
”词人借落花表达了对世事无常、命运难测的无奈和悲哀。
人生的起伏不定,就如同这落花的命运,充满了不确定性。
爱情的失落也是宋词中落花意象所承载的伤感情绪之一。
在爱情的世界里,分离、背叛、相思之苦常常让人心碎。
落花的飘零无依,恰似爱情中失去依靠的孤独灵魂。
柳永的《雨霖铃》中“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描绘了与爱人分别后的痛苦与孤独,那满地的落花仿佛就是词人破碎的心。
爱情的美好如同盛开的花朵,而当爱情消逝,就如同落花般凄美而令人哀伤。
此外,国家的兴衰和民族的苦难也能通过落花得以体现。
在动荡的时代,山河破碎,民生疾苦,词人以落花抒发对国家命运的忧虑和对民族前途的迷茫。
辛弃疾的《摸鱼儿》中“更能消、几番风雨,匆匆春又归去。
惜春长怕花开早,何况落红无数。
”表面上是在叹春惜花,实则是对国家命运的担忧,那无数的落花象征着国家的衰落和人民的苦难。
宋词中的落花意象,不仅仅是一种自然景象的描绘,更是词人内心深处情感的寄托。
落花流水皆有情——浅析古代情诗中落花、流水意象

落花流水皆有情——浅析古代情诗中“落花”、“流水"意象齐凤艳胡春立(大连工业大学图书馆,辽宁大连116034)摘要:本文分析了中国古代表达思妇念人怀远的情诗中的“落花”、“流水”意象,展现了其中包含的情感,并从“物感说”的角度指出在诗人笔下.一切自然之物皆成为有情之物。
关键词:落花流水思妇情感物感说“落花有意。
流水无情”最早出自南宋初年禅宗士硅禅师讲述用心参禅的重要性的典故。
意思是说如果把人的“眼见”等间接功能比喻为落花.将人的真心比喻为随缘而流动的水.那么用“眼见”去体察人的真心,这就好比是“落花有意随流水”一样,一般情况下,难以体察到这种整体性特征.这就好比“流水无情恋落花”一样。
在这里.禅师以“落花”、“流水”为喻来阐释禅理,形象而生动.包蕴玄妙的禅理于富有感性色彩.容易触动心弦的“落花”、“流水”意象中,可谓深入浅出。
“落花有意,流水无情”也就成为一句俗语。
但是,一旦落花流水走进中国古代表达思妇怀人的诗歌词曲中.落花流水都成为有情之物。
花是美丽的代表。
花是柔情的象征。
她的精细、柔弱与丽质,都与女性有着与生俱来的联系,令人看到花就想到女人。
从《诗经》开始,花就成为诗词歌赋吟咏的题材,以花喻女人也成为中国古代诗歌的一个传统,许多名诗佳句脍炙人口。
花给诗人以灵感,诗人给花以神魂。
形成了落花的意象。
意象的形成要求事物与观念之间的相似性。
花开时。
美丽灿烂,摇曳多姿。
花落时,随风飘零,纷纷洒洒。
面对落花。
多情敏感而又才思隽永的诗人触目感怀,形诸笔端,“落花”的意象从此在中国古代文学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落花乘载着观念,观念在落花中永无止境地发挥作用,扩大,辐射,在中国古代表达思妇念人怀远的情诗中形成了落花意象的凄婉与伤感。
首先,落花意象表示伤春、惜春,感叹时光流逝,青春不复返。
谢胱《王孙游》写道:“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绿草萋萋,繁花似锦的明媚春光里,一位女子盼望远行的情人早日归来,~起赏春。
浅谈中学教材古诗词中的“落花”意象

二、 借“ 落花” 写 闲 愁
( 陆游《卜 算子・ 咏梅》 ) 春天百花怒放 , 争丽斗妍 , 而梅花却“ 无意
苦争春 ” , 凌寒先发 , 一片迎 春赤诚 。草木无情 , 花开 花落 , 是自 然现象 。但读者通 过这首词能感受 到词人陆游性格 孤高 , 决不 与争宠邀媚 、 阿谀逢迎之徒为伍 的品格和不畏谗 毁、 坚贞 自守的 高洁 的情操 。
一
片祥和安 宁, 且意趣盎然 的面画 , 流露出诗人热爱生活 的情怀。
“ 西塞 山前 白鹭 飞 , 桃 花流水鳜鱼肥 。” ( 张志和《 渔歌子》 )
溢。二三月间 , 桃 花盛开 , 天气暖和 , 几场春雨 , 河水上涨 , 鱼群
城无处不飞花” 等, 早 已是妇孺皆知。中学语文教材中有不少充 恰 如一 幅山水 画 , 西塞山前 白鹭展翅 飞翔 , 鱼米之乡显得生趣洋 肥美 , 勾起读者的想象 , 似乎看见两岸盛开的桃花 , 陡涨 的河水 ,
跃出水 面的鳜鱼 。读者可 以感受到渔夫在春汛中捕鱼时的愉快
、
借“ 落花” 写友爱 之情
心情 。全诗 寄托 了诗人热爱 自然 、 热爱美好生活 的情怀。 “ 人 闲桂花落 , 夜静春 山空。” ( 王维《 鸟鸣涧 》 ) 落花 、 鸟鸣 、
唐代诗人李 白的《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 寄》 : “ 杨花落尽
“ 竹外桃花三两枝 , 春江水 暖鸭先知。” ( 苏轼 《 惠崇 春江晚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落花意象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落花意象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但是,对于植物来说,开花并不是目的,花开花谢只是生存繁衍过程中的自然环节,花开不意味着幸福,花落也不代表忧伤。
但是人说:世界因为人的存在而有意义。
诗歌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浓缩,自然事物经由人物思考而成为诗歌意象,必然打上人类情感的烙印。
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给诗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诗经》中没有对花的直接描写,更没有对落花的咏叹。
诗人以盛开的桃花比喻新嫁娘,以累累梅子暗示青春的生命力,以椒实藩衍祝福子孙众多。
人们关注的是果实,是生命延续的希望,而不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关注花,落花不会给他们带来忧伤。
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传统源头的《楚辞》,主要作者是因谗去国、被流放到蛮荒之地的屈原。
他用“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一著名诗句,表现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恐惧;但草木零落是秋天的景象,与暮春落花意象无关。
《离骚》中却有这样一句:“及荣华之末落兮,相下女之可诒”,说想要趁着花朵未落之时折取下来,物色一个美丽的侍女赠送给她。
此处“荣华未落”比哈容颜未老,“及……”的句式,实际上是“恐美人之迟暮”的另一种说法。
诗人委婉地通过对落花的想像,用象征手法,将花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表达美人迟暮的忧虑,这在后世诗人那里成为一种惯用的手法。
晋代《子夜四时歌·春歌》描写落英缤纷的美景:“鲜云媚朱景,芳风散林花”,林花随风飘舞,风中弥散着花香;南朝诗人谢朓则有“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的诗句。
诗人们对落花持欣赏的眼光,我们在落花中读不出丝毫忧伤。
不过,晋时一首《前溪歌》中出现了这样的诗句:“花落逐水去,何当顺流还,还亦不复鲜。
”落花随水一去不返,轻微的叹息声中似乎隐隐传出生命流逝的无奈。
李商隐诗歌中“落花”意象探析

古代文学李商隐诗歌中“落花”意象探析张 烨【摘 要】李商隐的诗歌以其善感的灵心和飘渺朦胧的诗境著称,其诗歌惯用意象来构筑自己的内心世界。
李商隐诗歌中多次出现“落花”意象,它们见证了诗人凄美的爱情和坎坷的一生,也是诗人情感的寄托和皈依。
本文中,笔者通过对李商隐的诗歌以及他个人人生经历的探究,来领略不同“落花”意象的具体内涵,我们可以通过解读这一意象来更好地理解李商隐诗歌的魅力所在。
【关键词】李商隐 “落花”意象 人生经历“落花”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一个经典意象。
花的生命就像人的生命一样,春天盛开,暮春凋落,完成了生命的历程。
流水落花,浮生几何,总带着些许惆怅。
花开花谢本是一种自然现象,与人世浮华并无关联,但诗歌是人类大脑对客观意象进行加工的过程,必然带着人类的主观感情。
看着曾经缤纷烂漫、清丽淡雅的花一片片凋落,总是不免让人触目感伤。
而中国古代文人总是敏感而又多情的,面对落花,诗人甚至会以落花自比,花的命运仿佛让诗人看到了自己的命运。
由此才会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的深重感慨。
”而诗人李商隐更是将“落花”意象运用到了极致来表达自己朦胧复杂的内心世界。
花在李商隐诗歌中出现的频率高达113次,而“落花”则是“花”中之重,是李商隐诗歌中集中体现其时代变革精神及生命悲感的独创性审美意象。
诗人李商隐笔下的“落花”世界丰富、多情、更具层次感,主要可以概括为以下三类。
一、风雨欲坠晚唐的写照李商隐所处的晚唐时期和曾经空前强大和繁荣的大唐王朝相比,已经风雨欲坠。
宦官专权,皇室内斗,各地节度使盘踞一方,民不聊生。
为此朝廷也曾采取一定的措施来改善,出现过短暂的“元和中兴”,但大多数措施都收效甚微。
和所有受过正统儒家教育的知识分子一样,“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李商隐至高的人生理想。
但现实却给诗人沉重的一击。
这个国家早已不是那个曾经的“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的大唐帝国,目睹着国家一天天衰颓下去,李商隐感到痛心疾首,怎样才能使大唐的国运中兴是他朝思暮想的问题。
古诗词中落花的意象审美

古诗词中落花的意象审美落花是一种动态的生活方式,在无数流动的美丽瞬间,诠释着生命之美,内在之美。
本文将古诗中“落花”的审美意象视为一种生活方式,从而诠释落花,展现生活之美。
目前学术界还没有出现关于唐诗落花研究的文章,但从一些分析唐诗落花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唐诗落花的形象。
还有分析古诗词或某个时期花之意象的文章,我们可以看到唐诗词句分析色彩的内容。
在落花的唯美意象中,截取富有动感的画面,欣赏春花美景,感受春意盎然。
或捕捉唯美瞬间,感受色彩丰富的内心世界。
“落花”作为一种意象来表达生命,可以让我们感受到某种生活的意义。
那些落花形成的生动的语言本身就是生活的一部分,传达着生活的质感和魅力,以及生活的形态,展示了生活的美。
从“落花”的“生命之美”意象的角度解读花语,往往可以理解许多生命之言。
“花开花落,花落花开”,对应着世间万物的兴衰,也相应的显示了人生的起起落落,浮浮沉沉。
落花是大自然因季节变换、风雨而枯萎,被打败和覆盖的花朵。
落花意象是中国古典诗歌中常见的古典意象之一,被认为是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中心意象。
唐代诗人刘禹锡曾认为,“唯有落花无俗态”“落花”的审美体验来自于美的凋零,如果盛开的花朵是“庸俗的”,那么凋零的花朵就是“清新脱俗的”。
自古以来,“落花”常常被文人以独特的风格歌唱,可以说,在无数的古典诗意形象中,总有“落花”意象可以表达的思想,总有情怀可以用“落花”的形象来表达。
意象才能抒发的,正所谓键此情惟有落花知”。
花开花落是一种自然现象,风雨是“落花”形成的主要外因之一。
唐诗中几乎所有的“落花”,都因为这种强大的自然力量的破坏而导致枯残,使落花的景象出现。
风雨意象在唐诗中很常见,它与落花意象之间有着非常微妙的关系,常常使诗人们既爱又恨!因为东风吹起了春花,带来了春天的气息,但同样是无情的风雨会嘲弄花儿,让春天败下阵来,一塌糊涂,如春风堪赏还堪恨,才见开花又落花。
“年年三月暮,无计惜残红。
酷恨西园雨,生憎南陌风。
落花流水意象探究

落花流水皆有“意”———古诗词中的“落花”和“流水”意象探究高二语文备课组一、回顾旧课导入《春江花月夜》一诗以月亮从升起到坠落的过程作为外在线索(月生——月照——月斜——月落)。
随着月光的脚步依次描绘了潮水、波光、江流、芳甸、花林、白沙、夜空、白云、青枫、闺楼、镜台、江树等一系列景象;又以月光统摄各种景物,有意突出它们在月光沐浴下所显示出的清丽、空明、澄澈、宁静,奇妙地构成了一幅色调优美、情感丰富,而又迷离变幻、光彩斑斓的月夜春江的图画。
全诗融情于景,开头部分良辰美景使人渴望团圆,后面写“月徘徊”、“鱼龙”、“鸿雁”既是情也是景;特别是最后八句写游子,诗人用落花、流水、残月来烘托其的思归之情。
除了“月”,“落花”、“流水”等意象都是游子思念的载体。
二、展示学习目标:探讨古诗词中“流水”、“落花”两个意象的内涵。
三、课文研习:分析“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
江水流水去欲尽,江潭落月复西斜。
”诗句中“落花”和“流水”的意象内涵。
明确:诗句解说:昨夜忽梦落花飘零,春已半残,可是寄身异地他乡,回家的日子还遥遥无期。
江水奔流不息,一浪又一浪地赶往大海,好像要将春天带走一样。
意象内涵:诗人借落花、流水来抒发游子的思归之情。
“扁舟子”连做梦也念念归家——花落幽潭,春光将老,人还远隔天涯,情何以堪!江水流春,流去的不仅是自然的春天,也是游子的青春、幸福和憧憬,更衬托出他凄苦的寞寞之情。
四、探究活动(一)探究古诗词中的“落花”意象的特定内涵1、学生分小组交流收集到的有关“落花”意象的诗句2、学生展示,师生共同归纳,教师点拨:①借描写落花这种自然景物,构成一种优美的意境。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伴随着风雨之声,落花片片,满地缤纷,可以想见春天的美好和童子的天真烂漫之趣。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鸟鸣涧》)落花、鸟鸣、春山、幽涧等意象构成恬淡宁静的景致。
诗人大概也将落花赋以生命,因此写出了富有生机的落花情境。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落花

古代诗歌意象的解读——落花古代诗歌落花意象解读花是大自然美丽的馈赠,然而再娇艳的花朵也终会凋零飘落,这种自然现象在古代诗歌中被赋予了丰富而深刻的意象。
落花意象常常引发人们美好消逝的忧愁,承载着诗人多样的情感与思考。
一、生命盛衰的象征从花开到花落,自然界的演变过程与人的生命演变、生涯浮沉规律相契合,从而成为生命盛衰的象征,蕴含了世道沧桑、荣枯无常、盛者易衰、过美易败的哲理意味。
例如刘希夷的《代悲白头翁》中“今年落花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通过感伤落花抒发了人生短暂、红颜易老的感慨。
花的凋零暗示着时光的无情流逝,美好的青春和容颜也如落花般转瞬即逝。
再如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中的“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借对落花的无可奈何,表达了春光易逝、美好短暂的哀愁。
诗人面对落花的飘逝,感到无力挽回,只能无奈地接受时光的变迁。
二、伤春的代名词春天是花的季节,当春天结束,花也随之凋谢,这常常引发诗人对时光易逝的哀怨惆怅。
这种伤春之情包括了“美人迟暮”的哀怨、“时不我待”的无奈、“相聚短暂”的不舍、“物是人非”的凄凉等。
李清照的《武陵春·春晚》“风住尘香花已尽,日晚倦梳头。
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
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便是借落花飘零的景象表达了年华老去、物是人非的哀伤之情。
此时的李清照经历了丈夫赵明诚的病逝,独自漂泊他乡。
风停花谢,尘土中仍留花香,而她却已无心梳妆,就像那凋零的花一样不再年轻美丽。
想要倾诉心中的愁苦,未开口泪先流。
听说双溪春景尚好,想去泛舟却又怕勾起更多的回忆与忧愁。
三、繁华时代落幕的悲伤春意阑珊、落花飘零的景象会让处于动乱环境中的诗人联想到国家的衰败和时代的飘摇。
李煜的《浪淘沙·帘外雨潺潺》“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借花落春去感慨国破家亡,昔日繁华一去不复返。
曾经的帝王如今沦为阶下囚,国家的命运如落花般凋零,这种落差让人倍感凄凉。
李煜词和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比较

李煜词和晏殊词中的落花意象比较作者:阮崇友来源:《文学教育》 2015年第4期阮崇友内容摘要:“落花”是中国古代诗词中较为常见的意象之一,其在词作中的出现往往会伴随着一些惜春伤春、感叹时光变迁和世事无常的情怀。
而在这些含有“落花”意象的词作中,则又以南唐后主李煜和北宋前期词坛领袖晏殊的词作所最为人称道。
但由于二人不同的生活经历和环境,李煜词中的“落花”一悲到底,往而不返。
晏殊词中的“落花”却哀而不伤,入则能出。
其二人词作中的落花意象各有造诣,又殊途同归。
但二人词作皆是由心而发,情思深微。
关键词:晏殊李煜无常落花沉痛悲哀节制圆融“词者,盖出于唐之诗人,采乐府之音,以制新律,因系其词,故名曰词。
”意象则是词人在词中反映自己心境的重要依托手段。
而落花意象则是我国诗词中较具特色的意象之一,最早出现于楚辞,在唐以前一般用以咏吟春天美景和表达喜悦之情。
至唐末时,借落花意象表达惜春伤春之情的诗词作品开始出现,并趋于成熟。
到了南唐李煜和北宋晏殊时期,其二人词作中的落花意象又被赋予了一些特定的内涵。
一、李煜词中的落花意象(一)李煜前期词中的落花李煜前期词作共有二十三首,其中带有落花意象的有七首。
分别是《临江仙·樱桃落尽春归去》、《清平乐·落梅乱如雪》《采桑子·亭前春逐红英尽》《喜迁莺·片红休扫尽从伊》《阮郎归·落花狼藉洒阑珊》《谢新恩·樱花落尽阶前月》和《谢新恩·樱花落尽春将困》。
从后主前期这七首带有落花意象的词中可以看出,李后主词中的落花,是具有一种特美的。
王国维曾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再有,后主前期词中的落花还带有一种雅致的唯美和一种闲远悠扬之感。
李后主,一往情深而又复灵心善感,对人事,对自然,莫不如是。
词人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借笔下之词,带给读者的是一种往而不返的缠绵。
词之高低,在乎取资于精美事物,而造成要眇意境。
浅析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汉语言文学-毕业论文

浅析李清照词的花草意象摘要李清照是我国南宋著名的婉约派女词人,其词博采众长,风格清丽含蓄,浪漫飘逸,无论从思想内容还是艺术成就来说都有很高的研究价值。
作为为数不多的女词人之一,她的一生与花有着不解之缘。
她爱华惜花,对花有着特别的关注,词中也有着大量的花意象。
梅、菊、荷、桂、海棠……每种花都有着不同的含义,她在写花,更是在写自己。
这些花意象随着其人生的不断发展,表现出不同的情感变化,呈现作为女性特有的心路历程。
而这些花也与她融为一体,展现出一个柔弱却坚强的女词人形象。
关键词李清照花草意象演变情感On the image of flowers and plants in Li Qingzhao's CiAbstract Li Qingzhao is a famous female poet of graceful school in Southern Song Dynasty. She has a wide range of words, a clear and implicit style, and a romantic and elegant style, which has a high research value in terms of both ideological content and artistic achievements. As one of the few female poets, she has an indissoluble relationship with flowers in her life. She loves and cherishes flowers, pays special attention to them, and has a lot of flower images in her poems. Plum, chrysanthemum, lotus, laurel, begonia…… Each kind of flower has a different meaning. She is writing about flowers and herself. With the continuous development of her life, these flower images show different emotional changes, showing her unique mental process. And these flowers are also integrated with her, showing a weak but strong female poet image.Key word Li Qingzhao Image of flowers and plants evolution emotion目录引言 (1)一、花草意象概述 (1)二、李清照词中的花草意象类型 (1)三、李清照词中花草意象的演变及特点 (2)(一)少女时期 (2)(二)少妇时期 (3)(三)孀居时期 (6)三、创作成因 (7)(一)社会原因 (7)(二)自身原因 (8)结论 (9)参考文献 (10)致谢······························错误!未定义书签。
落花意象的诗句

落花意象的诗句
1.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龚自珍《己亥杂诗·其五》
这句诗将落花比作有情之物,即使飘落也能化为春泥,滋养花朵。
它表达了无私奉献的精神和对生命循环的思考。
2.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孟浩然《春晓》
这句诗通过描绘夜雨声中花落的情景,传达出一种淡淡的忧伤和对时光流逝的感慨。
3. “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杜甫《江南逢李龟年》
诗人在落花时节与故人重逢,既表达了对重逢的喜悦,又暗含了对世事变迁的无奈。
4.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一曲新词酒一杯》
这句词描绘了花落的无奈和燕子归来的熟悉,传达出对时光流逝和人生无常的感慨。
5.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欧阳修《蝶恋花·庭院深深深几许》
诗人以泪眼问花,而花却不语,落花飞过秋千,更增添了一份哀愁和无奈。
6.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晏几道《临江仙·梦后楼台高锁》
这句词营造了一种孤寂的氛围,落花与微雨中的双燕形成鲜明对比,突出了诗人的孤独和寂寞。
7.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令·帘外雨潺潺》
这句词通过流水落花的意象,表达了对春天逝去和人生变幻的哀叹。
这些诗句都通过落花这一意象,赋予了诗歌丰富的情感和深远的意境,让读者在欣赏诗词之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诗人的情感表达。
你是不是也被这些诗句所打动呢?或者你有没有特别喜欢的诗人或诗句,我们可以一起分享和探讨哦。
有落花意象的诗句

白头吟李白东流不作西归水,落花辞条羞故林。
闻王昌龄李白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少年行其二李白落花踏尽游何处,笑人胡姬酒肆中。
寄人张泌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江南逢李龟年杜甫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过元家履信宅白居易落花不语空辞树,流水无情自入池。
春来频与李二宾客郭外同游因赠长句白居易朝踏落花相伴出,暮随飞鸟一时还。
金谷园杜牧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
鹭鸶杜牧惊飞远映碧山去,一树梨花落晚风。
春晓孟浩然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题兴化寺园亭贾岛蔷薇花落秋风起,荆棘满亭君自知。
北山王安石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春暮曹豳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
丰乐亭游春欧阳修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浪淘沙李煜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忆仙姿李存朂如梦,如梦,残月落花烟重。
更漏子韦庄深院闭,小庭空,落花香露红。
归国谣韦庄春欲暮,满地落花红带雨。
谒金门韦庄满院落花春寂寂,断肠芳草碧。
好事近李清照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
雪梅香柳永雅态妍姿正欢洽,落花流水忽西东。
瑞鹧鸪欧阳修更被春风送惆怅,落花飞絮雨翩翩。
如梦令秦观池上春归何处,满目落花飞絮。
临江仙晏几道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虞美人叶梦得落花已作风前舞,又送黄昏雨。
谒金门朱淑真满院落花帘不卷,断肠芳草远。
春晚王令三月残花落更开,小檐日日燕飞来。
梅花王冕一声羌管无人见,无数梅花落野桥。
葬花吟曹雪芹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
论晚唐诗歌的落花意象及其内涵

第29卷第3期2020年9月滇西科技师范学院学报Journal of West Yunnan UniversityVol.29No.3Sep.2020论晚唐诗歌的落花意象及其内涵尚志会(南通大学文学院,江苏南通226019)摘要:“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重要意象,晚唐诗歌中的落花意象描写不仅数量多,在内涵上除继承前代伤春惜时主题之外,又创新出与时代社会相照应的家国兴亡之喻。
晚唐诗人借落花意象,表达了伤春惜时的生命之感、功业未成的不遇之感以及盛衰有无的兴亡之叹。
从中唐到晚唐,落花意象由明净逐渐走向悲凉,具有鲜明的时代烙印。
关键词:晚唐诗;落花;意象—、引言“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的一个重要意象。
正如陆机在《文赋》中说“遵四时以叹逝,瞻万物而思纷。
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⑷,诗人的心境受大自然的触动而产生波动。
大自然的花开花落,引发出诗人对自然、人生的思考,落花意象常常被用来表达一种时光不再、青春消逝的情感。
“落花”一词较早地见于《离骚》: "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
”凶落英,就是落花。
“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
”叨这两句正是屈原对“落花”意象自然意蕴引发人生感触的最好注解。
唐代诗歌接受落花意象的书写传统,尤其以伤春诗中的落花描写最为突出⑶。
春天是万物勃发的时节,生机盎然,大自然的一切变化都能引起诗人细腻的情感。
孟浩然在《春晓》中面对一夜风雨后,叩问“花落知多少”。
这是一种较为轻松的、欣赏大自然的心态。
唐代诗人面对春天所生发的更多的是暮春时节,春残花落的伤春情怀。
白居易《落花》诗写:“留春春不住,春归人寂寞。
厌风风不定,风起花萧索。
”⑷李建勋的《落花》诗曰:“惜花无计又花残,独绕芳丛不忍看。
”⑷刘威在《伤春感怀》诗中说:“花飞惜不得,年长更堪悲。
春尽有归日,老来无去时。
”⑷这些诗歌都是借春残花落,表达了匆匆时光之感。
晚唐的落花意象在整个唐代诗歌中约占四分之三,数量庞大皈。
古诗文的落花多表达

古诗文的落花多表达
落花是中国古诗中常见的意象之一,是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以忧伤之美,给词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
花本以红色最鲜艳,也最能代表季节的盎然生机和活力,红花飘落正是春夏季节更迭的名片,所以落花在古诗词中有“落红”“飞红”“乱红”等借代性的称谓。
纷纷飘零的花瓣代表不完满,因此又有了“残花”的称谓。
“英”本义是蓓蕾,所以落花又称“落英”“残英”。
在落花的称谓中,以“落花”在古诗中出现的频率最高,以“乱红”表达的意绪最悲,以“落英”表达的意蕴最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古典诗歌中的落花意象
花是植物美丽的部分,但是,对于植物来说,开花并不是目的,花开花谢只是生存繁衍过程中的自然环节,花开并不意味着幸福,花落也不代表忧伤。
但是人说:世界因为人的存在而有意义。
诗歌是人的思想与情感的浓缩。
自然事物经由人的思考而成为诗歌意象,必然打上人类情感的烙印。
花在一个春天完成从盛开到凋落的生命周期,提示着四季循环,暗示着时光流逝,这种美丽、短暂、动态的意象,给诗人留下的印象必然更为深刻。
综观中国诗歌史,写花开的少,写花落的多。
飘零的落花中,弥漫着春光不再、青春不再、美人迟暮的感慨与恐惧。
缤纷的落花是中国古典诗歌伤春主题的核心意象。
《诗经》中没有对花的直接描写,更没有对落花的咏叹。
诗人以盛开的桃花比喻新嫁娘,以累累梅子暗示青春的生命力,以椒实蕃衍祝福子孙众多。
人们关注的是果实,是生命延续的希望,而不是从审美的角度去关注花,落花不会给他们带来忧伤。
与《诗经》共同构成中国诗歌传统源头的《楚辞》,主要作者是因谗去国、被流放到蛮荒之地的屈原。
他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这一著名诗句,表现岁月蹉跎、时不我待的恐惧。
但草木零落是秋天的景象,与暮春落花意象无关。
《离骚》中却有这样一句:“及荣华之未落兮,相下女之可诒。
”说想要趁着花朵未落之时折取下来,物色一个美丽的侍女赠送给她(其实是为了接近她那威严高贵的主人)。
此处“荣花未落”比喻容颜未老,“及……”的句式,实际上是“恐美人之迟暮”的另一种说法。
诗人委婉地通过对落花的想像,和象征手法,将花与生命联系在一起,表达美人迟暮的忧虑,这在后世诗人那里成为一种惯用的手法。
晋代《子夜四时歌·春歌》描写落英缤纷的美景:“鲜云媚朱景,芳风散林花。
”林花随风飘舞,风中弥散着花香;南朝诗人谢眺则有“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游东田》)的诗句。
诗人们对落花持欣赏的眼光,我们在落花中读不到丝毫忧伤。
不过,晋时一首《前溪歌》中出现了这样的诗句:“花落逐水去,何当顺流还,还亦不复鲜。
”落花随水一去不返,轻微的叹息声中似乎隐隐传出生命流逝的无奈。
流水落花的意象组合,成为中国诗歌最凄美、最伤情的场景之一。
南北朝时期,吟咏落花的诗句逐渐增多,但多以客观描写为主,落花甚至成为欢乐的背景,“团扇承落花,复持掩余笑”(何逊《苑中见美人》),美丽女子用遮颜的团扇承接花瓣以为游戏,表现出一种纤秾柔美的姿态。
这一时期的诗中即使有“浴鸟沉还戏,飘花度不归”(江总《春日》)、“春风若有顾,惟愿落花迟”(萧子范《罗敷行》)的伤感与祈望,也是极为淡薄的。
甚至直到初唐,“清歌芳树下,妙舞落花中”(张说《侍宴武三思》)还是为人称道的诗句,飘飞的花瓣和着优美的舞姿,共同成为表现春天美景的因素。
刘希夷的《代悲白头吟》是初唐时期吟咏落花的名篇,也可以说是正式以落花吟咏人生悲哀的开始:
洛阳城东桃李花,飞来飞去落谁家。
洛阳女儿好颜色,坐见落花长叹息。
今年花落颜色改,明年花开复谁在!已见松柏摧为薪,更闻桑田变成海。
古人无复洛城东,今人还对落花风。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
此诗以落花为媒介,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对年光流转、红颜易老、生命无常的感叹,几乎涵盖了所世落花的所有意义。
而在产生于同一时期、更为著名的《春江花月夜》中作者张若虚展示了女主人公迷离梦境的片断:昨夜闲潭梦落花。
月夜春江,清景无限,她所等待的人迟迟没有归来。
美丽的花瓣无声无息飘谢在寂静深潭,梦中的刹那,折射出漫长守望的苍凉、红颜易老的恐慌。
不过,这些忧伤情绪没有立刻成为落花意象的主流。
刘希夷、张若虚之后诗人有幸生在一个前所未有的盛世,包括王维、李白在内的诗人都表现出欣赏落花的倾向:兴阑啼鸟归,坐久落花多。
——王维《从岐王过杨氏别业应教》
花落家童未归,莺啼山客犹鸣。
——王维《田园乐》
落花踏尽游何处,笑入胡姬酒肆中。
——李白《少年行》
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
——刘长卿《别严士元》
落花使诗人心境澄明,体悟悠闲细致的生活情趣;落花中人们纵情游乐,饮酒欢笑;落花即使引起“盛年不再得,高枝难重攀”的片刻伤感,他们也会用“试复旦游落花里,暮宿落花间”(王勃《落花落》)这种及时行乐的方式进行排解。
安史之乱是唐朝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诗人杜甫敏锐地感觉到这种气息,尚在战乱之中,他于收复不久的长安写了《曲江二首》(其一):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且看欲尽花经眼,莫厌伤多酒入唇。
江上小堂巢翡翠,苑边高冢卧麒麟。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荣绊此身?
东风搅起漫天花雨,似愁情扑面而来,无限春光中陡然生出的衰飒之感,让我们感受到一个伟大朝代无可挽回的顷颓之势。
绝大的笔力、凄美的诗句,令人吟咏之间每每喉为之结。
“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像是一个信号,不仅暗示大唐盛世的衰落,也标志着中国诗人情绪的彻底转变。
杜甫在后来的诗中多次写到落花,从个人角度而言,“不是爱花即欲死,只恐花尽老相催”(《江畔独步寻花》)是他对自己心境的解释;从时代角度而言,“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江南逢李龟年》),与当年名满京城的音乐家在江南落花中黯然相逢的场面,暗示着对于繁华盛世一去不返的深沉慨叹。
杜甫的哀叹成为诗歌中落花意象转折的契机,在他之后的中唐时期,落花与悲哀结合的诗句陡然增加,至晚唐则完全发展为诗歌中的普遍感情之一,落花频繁地与眼泪(司空曙《峡口送友人》:峡口花飞欲尽春,天涯去处泪沾巾)、悲伤(武元衡《陌上暮春》:何处最伤游客思,春风三月落花时)、惆怅(李商隐《即日》:一岁林花即日休,江间亭下怅淹留)、哀怨(杜牧《金谷园》:日暮东风怨啼鸟,落花犹似坠楼人)这样的词语联系在一起。
落花与词这种文学形式似乎有着天然的密切联系。
与诗相比,词的境界纤巧细致,更多地表现优美、悠闲和忧愁。
在词中,落花意象染上更多个人化、女性化的色彩: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
——李煜《乌衣啼》
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李煜《浪淘沙》
满目山河空念远,落花风雨更伤春。
——晏殊《浣溪沙》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乎相识燕归来。
——晏殊《浣溪沙》
花自飘零水自流。
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李清照《一剪梅》
韶华不为少年留。
即悠悠,几时休?飞絮落花时候一登楼。
便做春江都是泪,流不尽,许多愁。
——秦观《江城子》
美妙的春光、美好的往昔、美丽的生命,都随落花纷飞飘零;对落花的感慨,可以归结为美丽凋零引起的哀伤。
深锁闺中的女性对落花尤为敏感,《西厢记》中韶华虚度的崔莺莺出场第一句就是“花落水流红,闲愁万种,无语怨东风”,林黛玉《葬花吟》中则有“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这样触目惊心的诗句。
从欣赏落花随风飘转的刹那柔美,到于纷纷扬扬的漫天花瓣中看到衰老,看到死亡,落花意象走过了这样的发展历程,并最终定格在浓郁的忧伤之中。
虽有清末龚自珍翻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的异调,但是这样明朗嘹亮的声音,毕竟是太孤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