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6年中国的航天
中国航天史简介
2008年9月25日21时10分0秒,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刘伯 明,和景海鹏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秒, 中国首个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 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 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专 家,中国的卫星发射计划一度搁浅。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 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 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 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测试基地。现在正在扩建,将成为中华人民共和 国的第四个卫星发射中心。由于此地点的纬度较 低,距离赤道只有19度,地球自转造成的离心力 可以让火箭负载更多的物品。建设是为未来中国 航天事业的发展。该中心将可以用来发射正在研 制的重型长征五号义
载人航天是有史以来花费最大的工程,超 过了金字塔、长城、大教堂以及各时代的 奇迹工程,为何中国还要乐此不疲地搞下 去呢?
2002年10月6日,美联社向全世界发布消息:在即将发射载 人飞船前,中国宣布最快在3年内把探月卫星送入月球轨道。
2003年10月,神舟五号成功发射并顺利着陆。2005年10月 12日成功发射“神舟六号”。
2007年10月24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嫦娥 一号探月卫星。
2008年9月25日,神舟七号载着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一是和平利用太空,为国家的和平发
2006年中国的航天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
——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6.深空探测。开展了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和工程实施,取得重要进展。
空间应用
1.卫星遥感。卫星遥感应用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应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应用系统的技术水平和业务化运行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设和完善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和许多省市的卫星遥感应用及论证机构。光学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建成并投入使用。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积累形成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的多波段卫星对地观测数据资源,提供多种遥感产品和服务。在一些重要领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已投入业务化运行,特别是在气象、地矿、测绘、农业、林业、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3· 西昌卫星发射中 心 西昌卫星发射中心 (XSLC)又称 “西昌卫星城”, 位于中国四川省西 昌市西北的幽深峡 谷中,建成于1983 年,专门用于发射 地球静止卫星。
4· 文昌卫星发射中心 文昌航天发射中心位 于中国海南省文昌市 附近,约北纬19度19 分0秒,东经109度48 分0秒。是中国以前 的一个发 射亚轨道火 箭(如弹道导弹)的 测试基地。现在正在 扩建,将成为中华人 民共和国的第四个卫 星发射中心。
2007年10月24日18时 05分,搭载着我国首 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 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 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2008年9月25日,中 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 舟七号成功发射,三 名航天员翟志刚、刘 伯明、景海鹏顺利升 空。
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0秒, 中国首个太空实验舱天宫一号 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2011年11月3日,航天飞船神舟 八号开始向天宫一号最后靠拢, 从捕获到锁紧,对接完成约需 10分钟,并且组合体控制权在 天宫一号,最终顺利完成首次 交会对接。 2011年11月14日,神舟八号和 天宫一号开始第二次交会对接, 并顺利完成任务。
2016年10月17日7时30分神舟十一号飞船在中国酒泉 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于2016年10月19日凌晨, 神舟十一号飞船与天宫二号自动交会对接成功。
中国主要科技成就
新中国成立以后的科技成就一、航天工程1、1970年“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发射成功2、1975年中国成功发射返回式遥感卫星,3、2016年长征五号火箭(大推力运载火箭)4、2016年全球最大单口径射电望远镜在贵州落成启用(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南仁东)·载人航天2003年神州五号/第一位宇航员:杨利伟2005年神州六号/两位航天员:费俊龙、聂海胜2008年神州七号/三位宇航员:翟志刚、刘伯明、景海鹏/首次太空行走2011年神州八号/与天宫一号成功对接2012年神州九号/景海鹏、刘旺、刘洋(中国首位女宇航员)2013年神州十号/王亚平太空授课2016年神州十一号/与天宫二号对接/时长33天·探月工程2007年嫦娥一号/2009年任务完成撞击月球/首颗绕月人造卫星2010年嫦娥二号2013年嫦娥三号探测器/携带玉兔号月球车登月·人造卫星2011年北斗导航卫星组网成功2015年北斗系统全球组网首星发射成功2015年悟空暗物质粒子探测卫星2016年墨子号两字科学实验卫星2017年慧眼 X射线天文卫星·空间站2011年天宫一号2016年天宫二号2017年天舟一号货运飞船二、国防1964年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装置爆炸成功1964年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中近程导弹试验成功1966年中国第一颗装有核弹头的地地导弹飞行爆炸成功1967年中国第一颗氢弹空爆成功2011年歼20试飞我国第四代隐身战斗机2012年歼31战斗机首飞2012年辽宁号航母交付入列2013年运20首飞成功2013年试射东风41洲际弹道导弹2017年首艘国产航母下水2017年国产万吨级驱逐舰 055型2017年国产大型客机C919首飞三、计算机领域·2017年中国科技大学潘建伟院士科研团队宣布光量子计算机成功构建·银河系列巨型计算机银河-Ⅰ 1983年运算速度每秒 1 亿次银河-Ⅱ 1994年运算速度每秒 10 亿次银河-Ⅲ 1997年运算速度每秒 130 亿次银河-Ⅳ 2000年运算速度每秒 1万亿次·天河系列超级计算机2009年,中国首台千万亿次计算机“天河一号”研制成功2013年,天河二号研制成功(以峰值计算速度每秒5.49亿亿次、持续计算速度每秒3.39亿亿次双精度浮点运算的优异性能位居榜首,成为全球最快超级计算机。
中国航天最新50字
中国航天最新50字半个世纪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在历届当和国家最高领导层亲切关怀下,在党中央、国务院领导下,在各部门的通力配合下,坚持走中国特色的自主创新道路,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研制探空火箭到具备研制发射各种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能力,航天技术从一片空白到跻身于世界先进行列,不仅为国防和国民经济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而且跨出国门,走向世界。
2000年11月,中国政府发表了《中国的航天》白皮书,首次以政府文告向外宣布中国航天的成就和未来发展,明确中国空间活动由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部分组成。
2006年10月,我国政府再次发布了《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指明了中国航天未来发展方向和相关政策。
中国航天已成为我国综合国力的体现,繁荣富强的象征,兴旺发达的缩影。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自行研制的长征一号运载火箭成功地将东方红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送往太空,动听的《东方红》乐曲传遍全球,无数中国人奔走相告,欢呼雀跃。
这是一个伟大的日子,从此,中国的火箭和卫星一次次成功,令人瞩目,也使中国成为真正的航天大国。
我国研制的12种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基本上满足了发射不同用途卫星的要求。
迄今,长征系列运载火箭91次腾空,将我国自行研制的70余颗空间飞行器送入预定轨道,成功发射了28颗外国制造的卫星。
独立研制成功了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
在发展系列卫星的同时,国家支持发展卫星公用平台,已形成了东方红三号卫星平台、东方红四号大型静止轨道卫星平台、CAST968和CAST2000小卫星公用平台等。
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首发星即将发射,标志我国空间技术发展达到了又一个里程碑,并已签署两个整星出口合同,跻身国际通信卫星制造竞争市场。
中国航天发展史印象深刻的事情
中国航天发展史印象深刻的事情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见证了中国科技的崛起和国家实力的提升。
作为中国人,我对中国航天发展史中的几个重要事件印象深刻,下面将逐一进行介绍。
1. 1960年10月,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
这是中国航天事业的开端,也是中国成为世界第五个拥有发射人造卫星能力的国家。
东方红一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事业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阶段,为后来的探月、载人航天等重要任务奠定了基础。
2. 1970年4月24日,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卫星远望一号。
这是中国自主研制并发射的第一颗卫星,标志着中国航天工业的快速发展。
远望一号卫星的成功发射,不仅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之后的第四个掌握卫星发射技术的国家,也为中国航天事业的未来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3. 2003年10月15日,中国航天员杨利伟成功执行了中国首次载人航天任务。
这次载人航天任务被命名为“神舟五号”,标志着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之后的第三个掌握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
杨利伟的成功飞行,不仅向世界展示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实力和进步,也成为了中国航天发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4. 2013年12月2日,中国成功实施了嫦娥三号探月任务。
这是中国首次实现月球软着陆和巡视探测,也是中国航天事业的新里程碑。
嫦娥三号的成功,让中国成为继美苏之后第三个成功实施月球软着陆任务的国家,也为后续的嫦娥四号、嫦娥五号任务奠定了基础。
5. 2016年4月24日,中国发射了长征七号运载火箭。
这是中国新一代运载火箭的首次飞行,也是中国航天事业向更高目标迈进的重要一步。
长征七号的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航天工业的发展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为后续的空间站建设、火星探测等任务提供了可靠的运载手段。
以上几个事件只是中国航天发展史中的一部分,但它们无疑代表了中国航天事业的重要里程碑和突破。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得益于中国政府的大力支持和科技人员的不懈努力,同时也离不开国际合作与交流。
中国登月计划:15年后建月球基地.doc
中国登月计划:15年后建月球基地作者:罗师来源:《发明与创新(学生版)》2007年第03期2006年10月12日,北京,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表《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
中国国家航天局局长孙来燕在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表示,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发展航天事业就是为了国家的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服务,要带动中国的科技发展水平。
近几年,中国的探月、登月计划受到世人的关注,但依然掩藏着一些不为人知的秘密。
中国人何时在月球上留下第一行脚印,在这里插上鲜艳的五星红旗?何时建立月球基地?这都成了许多人急切想知道的问题。
浮出水面的登月计划根据中国已经确定的探月工程的计划,整个探月工程分为三个阶段,第一期工程为“绕”,二期工程为“落”,2017年进行的三期工程为“回”。
在外界看来,“嫦娥一号”卫星升空实际上只是中国整个探月工程的一个序曲。
尽管目前国防科工委仅仅启动了“嫦娥工程”第一期“绕月探测工程”,第二期和第三期计划尚未正式立项,但是没有人怀疑它们已经是“箭在弦上”。
2007年4月将“嫦娥一号”顺利升空以后,接下来“嫦娥工程”第二期就将很快进入实质性的阶段。
有消息说,2009年至2015年,中国将进入嫦娥二期工程,届时将进行两到三次的软着陆巡视勘察,其中2012年向月面发射一个软着陆器的计划已经基本确定,按照这一计划软着陆器将携带载有摄像机和多种探测仪器的月球车,在月球表面巡视勘察,为建立月球基地收集基本数据资料。
目前中国进行此项任务的技术、物资条件和经济实力都已基本具备。
据悉,二期计划中采用的月球车,将采用全国招标的方式来选择,目前国内已经有10多所科研院所和高校参与了角逐。
在此之后,中国将进行就是2017年“嫦娥工程三期”行动,即发射一颗月球软着陆器,这个软着陆器不仅要采集月壤和岩石的样本,还要搭乘返回舱重返地球。
在这个阶段中,空间机器人将会充当主要角色,在卫星维修、太空科学试验等活动中发挥重要作用。
为了尽快实施机器人登月计划,国家早已经成立了第一个空间机器人的专门研究机构,即国家高技术航天领域空间机器人工程研究中心,并且空间机器人现在已经进入研制程序。
中国航天史简介
一、青铜时代 〖关键词〗人造卫星、返回式技术
新中国的航天史始于1956年2月,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了 《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之后不久,航天工业委 员会成立。10月8日,钱学森又受命组建了我国第一个火箭、 导弹研究——国防部第五研究院(即现在的运载火箭研究院)。 1958年5月17日,毛泽东在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发出 “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掀起中国航天事业的第一 个高潮。10月20日,在苏联专家的帮助下,在酒泉建立了 中国第一个卫星发射场。紧接着三年自然灾害和苏联撤走专 家,中国的卫星发射计划一度搁浅。 1970年4月24日21时31分,中国自行研制的“东方红” 一号人造地球卫星飞向太空。这是中国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卫 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能独立研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 国家。这是我国航天史上的第一个里程碑。
中国航天发展史
中国航天事业自1956年创建以来,经历了艰苦创 业、配套发展、改革振兴和走向世界等几个重要 时期,迄今已达到了相当规模和水平:形成了完 整配套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建立了 能发射各类卫星和载人飞船的航天器发射中心和 由国内各地面站、远程跟踪测量船组成的测控网; 建立了多种卫星应用系统,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 益和经济效益;建立了具有一定水平的空间科学 研究系统,取得了多项创新成果;培育了一支素 质好、技术水平高的航天科技队伍。
1982年10月12日,潜艇水下发射运载火箭获得成功,回收 舱准确地溅落在预定海域。 1990年4月7日,中国利用“长征三号”运载火箭在西昌卫 星发射中心,把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送入预定的轨 道,首次取得了为国外用户发射卫星的成功。 1992年,中国神舟号飞船载人航天工程列入国家计划进行 研制。 1996年2月15日,中国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3号B火箭 发射“国际星7A”失败。中国第一次发射外国卫星失败。 1999年11月20日,中国第一艘无人试验飞船“神舟一号” 试验飞船在酒泉发射成功,21小时后在内蒙古中部回收场 成功着陆。 2000年10月31日和12月21日以及2003年5月25日,中国前后 发射成功了三颗导航试验卫星——北斗导航试验卫星1a、 1b及1c。该系统所属的导航定位卫星系统——北斗导航系 统已经于2001年底开通运行。
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史
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史我国的航天事业发展史始于20世纪50年代末,经历了60多年的发展历程,取得了一系列显著成就,为世界航天事业做出了重要贡献。
20世纪50年代,当时的中国政府开始探索发展航天技术的可能性。
1956年10月,第一颗人造卫星诞生,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事件。
在此之后,我国逐渐加强了相关技术的研究,包括火箭、卫星等领域的技术研究。
1964年4月,我国第一枚自主研制的火箭“东风”1号成功发射,标志着我国火箭技术得到了实质性突破。
1970年10月,我国成功发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1号”,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人造卫星发射能力的国家。
此后,我国陆续发射了多颗卫星,包括通信、气象、导航、遥感等多种类型,不断壮大了自己的卫星系统。
1992年11月,我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遥感卫星“海卫1号”,标志着我国在遥感领域的技术研究取得了重大成果。
此后,我国陆续发射了更多的遥感卫星,为资源调查、环境监测、农林渔牧等领域提供了丰富的数据支持。
2003年10月15日,我国首位宇航员杨利伟完成了中国第一次载人航天任务,乘坐“神舟五号”飞船进入太空,成功执行了多项科学实验任务。
这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里程碑,也是人类航天史上一项重大的成就。
2007年、2008年,我国陆续发射了月球探测器“嫦娥一号”和“嫦娥二号”,成功完成了绕月探测任务和月面软着陆。
这是中国航天进入深空探索的重要一步。
2016年9月15日,我国五号执政集团成功发射了载人天舟一号货运飞船。
此举标志着我国在航天物流领域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可控。
2019年12月27日,中国首次火星探测任务“天问一号”成功发射,旨在实现全行星探测、精细着陆和全面探测考察三大目标。
这些事实充分证明了中国航天事业在技术研究、载人航天、深空探测等多个领域上的重要成就。
未来,中国航天人将继续为世界航天事业的发展做出更多贡献。
中国航天史上重要里程碑事件记录
中国航天史上重要里程碑事件记录
1.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颗火箭“长征一号”成功发射,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时代。
2. 1970年4月24日,我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成为亚洲第一个进入太空的国家。
3. 1992年11月3日,我国第一颗通讯卫星“东方红二号”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卫星通讯的突破。
4. 2003年10月15日,我国第一艘载人飞船“神舟五号”成功发射,中国成为继苏联和美国之后第三个拥有载人航天能力的国家。
5. 2011年9月29日,我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FY-2)成功发射,提高了我国气象预报的准确度。
6. 2013年12月14日,我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探测器,实现了我国首次月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
7. 2016年4月24日,“鹊桥”中继卫星成功发射,实现了我国首次量子通信卫星试验。
8. 2020年7月23日,我国火星探测器“天问一号”成功升空,这是我国首次执行火星探测任务。
9. 2021年4月29日,我国自主研制的大型空间站核心舱“天和”成功发射升空,标志着我国空间站建设进入全面实施阶段。
以上这些事件都是中国航天史上的重要里程碑,彰显了我国在航天科技方面的强大实力和技术水平。
- 1 -。
天宫一号——我国航天“三步行”
2、中国航天“第二步” 、中国航天
发射:2011年9月29日21时16分 又是一个金秋。中国人成功漫步太空三年后,又向新 的目标发起了冲击:发射天宫一号目标飞行器,随后发射 神舟八号飞船,实施无人自动交会对接试验。天宫一号和 神舟八号,将组成我国航天史上最为复杂的空间机构。 天宫,这是一个具有浓郁中国特色、寄托国人无限憧 憬的名称。 从屡屡叩问“天宫”到而今发射天宫。这或许预示着, 我们,将不再是浩瀚太空中的匆匆过客? 我们期待着。
1、中国航天“第一步” 、中国航天“第一步
神舟一号: 冒险” 神舟一号:“冒险”上天
发射:1999年11月20日 发射:1999年11月20日6时30分 30分 返回:1999年11月21日 41分 返回:1999年11月21日3时41分
“神舟一号是一艘初样产品。”飞船系统原总设计师戚发轫回忆说, “让初样产品上天是要冒一定风险的。” 很多人并不知道,这艘载人航天工程的“急先锋”,竟是由地面试验的 电性能测试飞船临时改装而成的。戚发轫说,那是长征2号F型火箭的首次 研制型飞行试验,主要目的是考核运载火箭的性能和可靠性。利用这一机会, 工程总体决定发射一艘不载人的试验飞船,借以验证飞船关键技术和系统设 计的正确性以及整个大系统工作的协调性。 为了确保“上得去、回得来”,神舟一号设计采用了最小配置方案,与 飞船上天及返回不相关或不关键的分系统都不在考核之列。 戚发轫曾用“度时如年”形容自己在神舟一号发射后的忐忑不安,“直 到返回舱落地,我的心也才落了地。” 作为中国自主研制的第一艘飞船,神舟一号考核了飞船重要的5项技术: 舱段连接和分离技术、调姿和制动技术、升力控制技术、防热技术和回收着 陆技术。 在中国载人航天工程仅仅立项7年后,中国人就攻克了世界载人航天领 域的核心技术难题,在几年内走完了发达国家三四十年所走过的路。
航天器的发展史
航天器的发展史摘要:航天器的发展使人类的活动从地面延伸到太空,引起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飞跃。
航天器的发展是紧紧依赖于各学科的发展的,材料、动力学等自然学科对它们的发展有直接的关键的影响,是人类社会的重要成就。
关键词:航天器国际空间站卫星探索神舟飞船航天器又称空间飞行器、太空飞行器。
按照天体力学的规律在太空运行,执行探索、开发、利用太空和天体等特定任务的各类飞行器。
航天器的出现使人类的活动范围从地球大气层扩大到广阔无垠的宇宙空间,引起了人类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能力的飞跃,对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一、太空时代的开端世界上第一个航天器是苏联1957年10月 4日发射的“人造地球卫星1号”,第一个载人航天器是苏联航天员加加林乘坐的东方号飞船,第一个把人送到月球上的航天器是美国“阿波罗11号”飞船,第一个兼有运载火箭、航天器和飞机特征的航天飞机是美国“哥伦比亚号”航天飞机,美国1972年3月发射的“先驱者10号”探测器成为第一个飞出太阳系的航天器。
至今,航天器还都是在太阳系内运行,1957年10月4日,前苏联用“卫星”号运载火箭把世界上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斯普特尼克1号送入太空,“斯普特尼克1号”卫星的发射表示着前苏联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卫星呈球形,外径0.58米,外伸4根条形天线,重83.6公斤,卫星在天上正常工作了三个月。
虽然卫星只是一个小球,但它实现了人类几千年的飞天的梦想,开创了人类航天的新纪元。
1959年1月前苏联再次发射卫星名为月神1号成为第一个飞跃月球的空间飞行器。
后来发射的月神3号成为了第一个发回了月球远端照片的探测器。
1961年4月12日,苏联发射世界第一艘载人飞船“东方”1号。
尤里·加加林少校乘“东方”1号飞船用了108分钟绕地球运行一圈后,在萨拉托夫附近安全返回。
加加林成为世界上第一位遨游太空的航天员。
当然,美国也认识到了太空的重要性。
1958年10月7日,美国航宇局(NASA)正式批准“水星”号载人飞船工程。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
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1975-2008 )1956年2月,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国防航空工业的意见》。
1956年3月,国务院制订《1956年至1967年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其中提出要在12年内使中国喷气和火箭技术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
1956年4月,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国航空工业委员会,统一领导中国的航空和火箭事业。
聂荣臻任主任,黄克诚、赵尔陆任副主任。
1956年5月10日,聂荣臻副总理向中央提出《建立中国导弹研究工作的初步意见》。
5月26日,周恩来总理主持中央军委会议讨论同意,并责成航委负责组织导弹管理机构和研究机构。
1956年10月8日,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制机构一一国防部第五研究院成立,钱学森任院长。
1958年1月,国防部制订喷气与火箭技术十年(1958年至1967年)发展规划纲要。
1958年,中国科学院由钱学森、赵九章等科学家负责拟订发展人造卫星的规划草案,代号为“581任务,成立了“581小组”议定建立三个设计院落。
8月,第一设计院成立。
11月,迁往上海,改名为中国科学院上海机电设计院。
1958年4月,开始兴建中国第一个运载火箭发射场。
I960年2月19日,在上海郊区的一片稻田里,中国自行设计制造的试验型液体燃料探空火箭首次发射成功,火箭飞了八公里。
9月,探空火箭发射成功。
1960年11月5日,中国仿制的苏联“P”导弹首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2年3月21日,中国独立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火箭发射试验失败。
1963年1月,中国科学院成立星际航行委员会,由竺可桢、裴丽生、钱学森、赵九章等领导,研究制订星际航行长远规划。
1964年4月29日,国防科委向中央报告,设想在1970年或1971年发射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
1964年6月29日,中国自行研制的中近程火箭再次发射试验,获得成功。
1964年7月19日,中国第一枚内载小白鼠的生物火箭在安徽广德发射成功。
1965年,中央专门委员会批准第七机械工业部制订的1965至1972年运载火箭发展规划。
中国航天日由来及历年主题一览
中国航天日由来及历年主题一览中国航天日是我国每年的一个庆祝节日,这一天是为了纪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而设立的。
自1992年始,每年的4月24日被定为中国航天日。
这个特殊的日子也象征着中国在保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上的决心和实力,同时也是展示中国航天科技发展成果的平台。
中国航天日的由来可以追溯到20世纪60年代,当时的毛泽东主席曾经提出“中国一定要造人造卫星,走自己的道路,发展属于自己的航天产业。
”在这一指引下,中国逐渐走上了自主发展航天事业的道路。
2005年,首颗载人航天飞船“神舟六号”成功发射,使中国成为第三个在太空拥有载人航天技术的国家,这也加速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
中国航天日历年的主题也在不断变化和发展中。
下面我们来看看历年的主题以及一些特别活动:1993年:“神舟四号”发射60周年周年1994年:“助航卫星”试验成功1995年:“长征火箭工业厂”取得成功1996年:“发射遥感卫星技术突破”1997年:“风云二号”遥感卫星发射1998年:“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1999年:“我们的星球、我们的家园”2000年:“月球探测技术的突破”2001年:“中东地区飞入航天新时代”2002年:“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成功发射2003年:“哈工大微型卫星”成功发射2004年:“风云三号”遥感卫星成功发射2005年:“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船成功发射2006年:“天宫一号”空间实验室成功发射2007年:“探月工程进入试验阶段”2008年:“神州七号”首次太空行走2009年:“载人航天新取得新进展”2010年:“实现航天强国的梦想”2011年:“航天科技飞跃、航天知识普及”2012年:“航天强国、航天大国”2013年:“中国梦,航天梦”2014年:“航天伴我同行,金风滚滚向前”2015年:“创新、协作、开放、共赢”2016年:“中国航天,创新驱动”2017年:“中国航天,从这里起飞”2018年:“航天创新,飞步千里”2019年:“新时代,新航天,新梦想”2020年:“创新科技,开拓未来”可以看出,中国航天日的主题内容不断更新,反映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并鼓舞了全国各行业各领域人士对于未来技术发展的憧憬和信心。
中国航天的时间记事表
中国航天的时间记事表1964 年7 月19 日:中国正式迈出进入太空的第一步,发射并回收了一枚携带小白鼠的实验性生物火箭。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一号在西北部甘肃省酒泉发射中心发射升空。
这使中国成为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将卫星送入轨道的国家。
1975 年11 月26 日:中国发射了第一颗可回收卫星。
1999 年11 月20 日:中国发射了第一艘无人飞船神舟一号。
2003年10月15日:中国成为继美国和俄罗斯之后第三个用自己的火箭将人送入太空的国家。
航天员杨利伟乘坐神舟五号飞船在太空中度过了大约21个小时。
2005 年10 月12 日:中国派出两名男子乘坐神舟六号飞船进行为期五天的飞行。
2007年11月5日:中国第一颗绕月飞行器嫦娥一号在起飞12天后进入月球轨道。
2008年9月25日:中国第三艘载人飞船神舟七号发射升空,宇航员从飞船中爬出,实现了我国首次太空行走。
2010 年10 月1 日:中国第二个月球探测探测器从西南部四川省的一个偏远角落发射升空。
2011 年9 月29 日:中国第一个空间实验室天宫一号或“天宫一号”发射升空,进行对接和轨道实验。
2011 年11 月3 日:中国首次在神舟八号飞船和天宫一号舱这两个无人驾驶飞船之间进行对接演练,这是确保长期载人太空存在的关键测试。
2013 年12 月14 日:中国无人驾驶飞船实现了自1976 年以来的首次“软着陆”,与美国和前苏联一起实现了这一壮举。
2016 年9 月15 日:中国发射了第二个实验空间实验室天宫二号,这是在2022 年左右拥有永久性载人空间站服务的更广泛计划的一部分。
2019 年1 月3 日:嫦娥四号月球探测器在月球背面着陆。
以前的航天器飞过远端但没有降落在上面。
2020 年6 月23 日:中国将其最后一颗北斗卫星送入轨道,完成了多年建设的导航网络,并为挑战美国拥有的全球定位系统(GPS) 奠定了基础。
中国航天发展史简介
一是和平利用太空,为国家的和平发
展服务。
中国国务院新闻办发布的《2006年中国的 航天》白皮书指出,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 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 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 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 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 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 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航天史
时间线
1956年10月8日,中国组建了国防 部第五研究院(简称老五院),代 号0038部队。该研究院由钱学森 担任院长,其职责是攻克远程导弹 的技术难关。
1960年11月5日,中国自制的第一 枚导弹“P-2”发射成功。
1970年4月24日,中国第一颗人造 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在酒泉卫星发 射场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 第五个发射卫星的国家。
当今世界并不太平,霸权主义和强权
政策依然盛行,为防患于未然,切实提 高防范太空空袭的能力,需要利用我国 现有的航天技术,大力发展各种民用通 信、导航、探测、气象等卫星和宇宙飞 船等航天器,防御来自太空的打击。只 有在太空占有一席之地,才能维护国家 的太空安全,否则国家主权的“高边疆” 就会失防,国家安全防务就会出现漏洞。 因此,进军太空是中国的必然选择。
2003年10月15日早上9时整“神 舟五号”飞船载着中国第一位宇 航员杨利伟在酒泉航天发射中心 用长征二号F型运载火箭发射升 空,飞船在太空绕地球飞行14圈 后,返回舱于2003年10月16日6 时23分在内蒙古四子王旗主着陆 场成功着陆。
2005年10月12日早上9时整“神 舟六号”飞船载着两位中国宇航 员费俊龙和聂海胜发射升空。
2007年10月24日18时 05分,搭载着我国首 颗探月卫星嫦娥一号 的长征三号甲运载火 箭在西昌卫星发射中 心三号塔架点火发射。
十个航天小知识
十个航天小知识
1、中国第一枚航天器“东风一号”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升空,成功完成了轨道
飞行任务,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科技时代;
2、中国在航天史上取得的突破,从1959年的中国首次发射吉祥物天上人间火箭开始,至2015年的长征五号F发射宇宙区载人飞船,所经历的技术进步可谓历史性的。
3、1983年,中国发射的“神舟一号”进入了人类的航天历史,成为第一艘可以携带
太空船员的航天飞机,拉开了中国进入太空的序幕。
4、1984年,中国发射了第二艘能够携带太空船员的航天飞机“神舟七号”,并于1985年完成了这艘飞机的首次太空轨道飞行,标志着中国已经实现了宇宙航行。
5、中国在航天技术方面也取得了不少巨大成就,1996年,中国成功发射出了中国第
一颗科学卫星“神十一号”,这是中国首次完成的一次完整的卫星系统;
6、中国也是第一个发射全电路实体的国家,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携带电子芯片的卫星“神九号”;
7、2006年中国首次发射地球观测卫星“葵花六号”;
8、2008年,中国成功发射首颗气象卫星“葵花九号”,为气象工作者提供了巨大帮助;
9、2013年,中国首次成功发射实验通信卫星,把中国的技术和理念引入了世界的航
天领域;
10、2016年中国发射国产首颗空间站“天宫七号”,标志着中国实现了从进入太空到完成航天自主的里程碑性成就。
中国航天大事年表
中国航天大事年表中国航天大事年表自20世纪50年代开始,中国就开始了自己的航天探索之旅。
经过数十年的不断努力与实践,中国的航天事业取得了一系列的关键成就,也促使中国航天在世界的舞台上获得了更加广泛的认可。
下面是中国航天大事年表:1. 1970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标志着中国成为了世界第五个拥有发射卫星能力的国家。
2. 1992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自己的第一枚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二号F/G”,标志着中国第二代航天运载火箭的研制成功。
3. 1999年,中国成功进行了第一次载人航天飞行,并成功地让中国的第一位航天员杨利伟进入太空。
4. 200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载人飞船“神舟五号”,并让中国的第二位航天员费俊龙进行了5天的太空飞行。
5. 200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颗月球探测卫星“嫦娥一号”,并完成了中国的首次月球探测任务。
6. 2011年,中国成功发射了第一枚太阳同步轨道卫星运载火箭“长征三号B”,标志着中国第三代航天运载火箭研制成功。
7. 2013年,中国成功发射了“嫦娥三号”探测器,并在月球表面完成了首次软着陆任务,也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颗月球车正式展开工作。
8. 2016年,中国首次在海南文昌航天发射场成功发射了新一代的载人飞船“神舟十一号”,并成功完成了载人太空任务。
9. 2018年,中国成功发射了一个新型的可重复使用的试验航天飞机“神舟一号”,标志着中国进入了航天可重用技术的新阶段。
10. 2019年,中国成功完成了“嫦娥四号”任务,实现了人类历史上首次月球背面软着陆和巡视探测,同时也完成了中国航天在月球探测技术和技能上的重大突破。
从“东方红一号”到“嫦娥四号”,中国的航天事业已经走过了漫长的道路,也获得了世界上的同行的高度认可。
未来,中国的航天梦将继续在广阔的天空中慢慢实现。
中国航天发展史
神舟十三号成功发射
2021年 10月16日
翟志刚、王亚平、叶光富三名航天员成功进 驻空间站。
➢ 2022年 6月5日
神舟十四号成功发射
6个月期间,三名航天员进行了3次出舱活动、 1次太空授课,并与地面配合完成了中国空 间站“T”字基本构型组装建造,被称为 “最忙乘组”。
2022年 11月29日
神舟四号成功发射
2002年12月30日
这次发射,是我国载人航天工程的 最后一次“彩排”
2003年 10月15日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
神舟五号成功发射,是我国首艘载人 飞船,航天员杨利伟代表中国人首次 来到太空。
2005年 10月12日
神舟六号成功发射 搭载了宇航员费俊龙、聂海胜,并首次进行 多人多天太空飞行试验。
2012年 6月16日 神舟九号成功发射
搭载三名航天员出征太空 并完成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任务。刘洋成为进入太空 的第一位中国女性。
2013年 6月11日
神舟十号成功发射
神舟十号成功发射。任务 期间,王亚平作为首位太 空教师,为全国6000多万 名中小学生进行了一场史 无前例的太空授课,播下 热爱航天的“梦想种子”。
2016年 10月17日
神舟十一号成功发射 完成与天宫二号的自动交会对接
航天员入驻天宫二号空间实验室,进行了 为期30天的空驻留生活
三名航天员在轨驻留3个月。神舟十二 号载人飞行任务是空间站关键技术验 证阶段第四次飞行任务。也是空间站 阶段首次载人飞行任务。
神舟十二号成功发射
2021年 6月17日
2008年 9月25日
• 航天员翟志刚、刘伯明和景海鹏搭乘神舟 七号飞向太空
• 翟志刚成功实施出舱活动,迈出了 中国人舱外行走的第一步
中国航天在全球太空竞赛中的最真实水平和位置【七】当我们离开地球:构筑“天宫”
认清差距、开启未来:中国航天在全球太空竞赛中的最真实水平和位置【六】当我们离开地球:构筑“天宫”【导语】:中国即将发射嫦娥二号卫星,进行第二次探月尝试。
一直以来,由于数据和角度的不同,国内外媒体对中国在全球太空竞赛中的位置一直说法不一。
本文系列意图通过这组在数据分析和横向对比之上的策划,找到中国航天在世界的最真实水平和位置,认清差距,并开启未来。
【前言】中国即将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发射组装空间站的国家。
“天宫一号”从结构上属于第一代空间站,与上世纪70年代苏联的礼炮号类似。
但由于时代进步,“天宫”使用的电子设备、测控技术、环境控制等要领先许多,但仍远无法与和平号、国际空间站等相比。
在长征-5号大推力火箭研制成功后,中国有可能在2020年左右开发重达60吨的空间站。
世界主要空间站数据对比数据说明: 从上图数据中可以看出,中国即将发射的“天宫一号”属于单模块空间站。
由于具有实验的性质,所以仅有1个对接口。
计划使用寿命为2年,与上世纪70年代单模块空间站的代表“礼炮”号空间站相比,仅为对方的1/4。
综合实力:★★★前苏联-俄罗斯的和平号太空站在地球轨道上空工作,与月球成为两颗地球卫星。
空间站是人类为了长期停留太空进行科学研究而制造的航天器,目前人类已经发射了11个空间站,在轨运行的仅有多国合作的“国际空间”。
中国在2011年即将发射“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与神州系列飞船进行对接实验,形成中国未来空间站的雏形。
中国的载人航天计划起步较晚,目前尚未拥有自己的空间站,也没有参加“国际空间站”的合作,不过,中国已经启动了自己的空间站计划,即将在2011年发射“天宫1号”目标飞行器,与之后的神舟系列飞船对接,形成一个小型的实验空间站,作为在建设空间站方向上迈出的第一步,这样有可能使中国继载人航天之后,成为世界上拥有过独立的空间站的第三个国家。
中国“天宫一号”:试验太空对接2005年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发布了《2006年中国的航天》白皮书,其中有一段表述值得注意:“载人航天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进行航天器交会对接试验;开展具有一定应用规模的短期有人照料、长期在轨自主飞行的空间实验室的研制,开展载人航天工程的后续工作。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06年中国的航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新闻办公室二○○六年十月·北京目录前言一、发展宗旨与原则二、过去五年的进展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四、发展政策与措施五、国际交流与合作基本政策主要活动优先领域前言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世界航天活动呈现蓬勃发展的新态势。
主要航天国家相继制定或调整航天发展战略、发展规划和发展目标,航天事业在国家整体发展战略中的作用日益突出,航天活动对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影响进一步增强。
中国航天事业始于1956年,迄今已整整走过五十年光辉历程。
半个世纪以来,中国独立自主地发展航天事业,在若干重要技术领域已跻身世界先进行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一贯主张外层空间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种活动,积极探索和利用外层空间,不断为人类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新的贡献。
中国已确立了在本世纪前二十年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的战略目标,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面临新的机遇和更高要求。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将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国家战略目标,加强自主创新,努力推进航天事业更快更好地发展。
自2000年中国政府发表《中国的航天》白皮书以来,中国航天事业又取得长足进展。
为增进世人对过去五年及今后一段时期中国航天事业发展的了解,这里就有关情况作些介绍和说明。
一、发展宗旨与原则中国发展航天事业的宗旨是:探索外层空间,扩展对地球和宇宙的认识;和平利用外层空间,促进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造福全人类;满足经济建设、科技发展、国家安全和社会进步等方面的需求,提高全民科学素质,维护国家权益,增强综合国力。
中国发展航天事业贯彻国家科技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即自主创新、重点跨越、支撑发展、引领未来。
在新的发展阶段,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原则是:——坚持服从和服务于国家整体发展战略,满足国家需求,体现国家意志。
中国将发展航天事业作为增强国家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一项强国兴邦的战略举措,作为国家整体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保持航天事业长期、稳定的发展。
——坚持独立自主、自主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中国航天事业靠自力更生起步,在自主创新中不断发展。
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航天事业发展的战略基点。
根据国情和需求,有所为、有所不为,选择有限目标,集中力量,重点突破,实现跨越式发展。
——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发挥航天科技对国家科技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带动与支撑作用。
加强战略筹划,统筹规划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和空间科学的发展。
以航天科技进步为先导,带动高技术和产业发展,促进传统产业的改造和提升。
保护空间环境,合理开发和利用空间资源。
——坚持对外开放,积极开展空间领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
中国支持和平利用外层空间的各项活动,在平等互利、和平利用、共同发展的原则基础上,加强与世界各国在空间领域的交流与合作。
二、过去五年的进展2001年至2005年,中国航天事业实现了快速发展,取得一系列新成就。
建成一批具有世界先进水平的研制和试验基地,进一步完善研究、设计、生产和试验体系,航天科技基础能力显著提高;空间技术整体水平明显提升,攻克一批重大关键技术,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的突破,月球探测工程全面启动;空间应用体系初步形成,应用领域进一步拓展,应用效益显著提高;空间科学实验与研究取得重要成果。
空间技术1.人造地球卫星。
过去五年,自主研制并发射22颗不同类型的人造地球卫星,整体水平明显提高。
在已初步形成的四个卫星系列的基础上,发展形成六个卫星系列——返回式遥感卫星系列、“东方红”通信广播卫星系列、“风云”气象卫星系列、“实践”科学探测与技术试验卫星系列、“资源”地球资源卫星系列和“北斗”导航定位卫星系列。
此外,海洋卫星系列即将形成,构建“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计划正在加紧实施。
一批新型高性能卫星有效载荷研制成功。
各种应用卫星初步投入业务运行,其中“风云一号”和“风云二号”气象卫星已被世界气象组织列入国际业务气象卫星系列。
地球静止轨道大型卫星公用平台的各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
大容量通信广播卫星研制取得阶段性成果。
微小卫星研制及应用工作取得重要进展。
2.运载火箭。
过去五年,自主研制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连续24次发射成功,运载火箭主要技术性能和可靠性明显提高。
自1996年10月至2005年底,“长征”系列运载火箭已连续46次发射成功。
新一代运载火箭多项关键技术取得重要突破,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研制进展顺利。
3.航天器发射场。
酒泉、西昌、太原三个航天器发射场建设取得新进展,提高了综合试验和发射能力,多次完成各种运载火箭、各类人造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任务。
4.航天测控。
航天测控网的整体功能进一步增强和拓宽,多次为各种轨道的人造地球卫星、无人试验飞船和载人飞船的发射、在轨运行和返回着陆提供测控支持。
5.载人航天。
1999年11月20日至21日,中国成功发射并回收第一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之后又成功发射三艘“神舟”号无人试验飞船。
2003年10月15日至16日,发射并回收“神舟”五号载人飞船,首次取得载人航天飞行的成功,突破了载人航天基本技术,成为世界上第三个独立开展载人航天的国家。
2005年10月12日至17日,“神舟”六号载人飞船实现“两人五天”的载人航天飞行,首次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在载人航天领域取得又一个重大成就。
6.深空探测。
开展了绕月探测工程的预先研究和工程实施,取得重要进展。
空间应用1.卫星遥感。
卫星遥感应用的领域和规模不断扩大,一批应用关键技术取得突破,基础设施得到加强,应用系统的技术水平和业务化运行能力明显提高,初步形成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
建设和完善了国家遥感中心,国家卫星气象中心、中国资源卫星应用中心、国家卫星海洋应用中心、中国遥感卫星地面站,以及国家有关部门和许多省市的卫星遥感应用及论证机构。
光学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建成并投入使用。
利用国内外遥感卫星,积累形成覆盖范围广、时间序列长的多波段卫星对地观测数据资源,提供多种遥感产品和服务。
在一些重要领域,卫星遥感应用系统已投入业务化运行,特别是在气象、地矿、测绘、农业、林业、土地、水利、海洋、环保、减灾、交通、区域和城市规划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在国土资源大调查、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以及西气东输、南水北调、三峡工程等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出重要作用。
2.卫星通信广播。
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发展迅速,应用日益广泛,应用产业已初步形成。
截至2005年底,中国拥有国际、国内通信广播地球站80多座,全国共有卫星广播电视上行站34座,国内几十个部门和若干大型企业共建立了100多个卫星专用通信网,各类甚小口径终端站达5万多个。
卫星广播电视业务的开展与应用,提高了全国广播电视,特别是广大农村地区广播电视的有效覆盖范围和覆盖质量,卫星通信广播技术在“村村通广播电视”和“村村通电话”工程中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卫星远程教育宽带网和卫星远程医疗网初具规模。
中国作为国际海事卫星组织成员国,已建成覆盖全球的海事卫星通信网络,跨入了国际移动卫星通信应用领域的先进行列。
3.卫星导航定位。
通过“卫星导航应用产业化”等重大工程项目的实施,利用国内外导航定位卫星,在卫星导航定位技术的开发、应用与服务方面取得长足进步。
卫星导航定位的应用范围和行业不断扩展,全国卫星导航应用市场规模以每两年翻一番的速度快速增长。
卫星导航定位技术已广泛应用于交通运输、基础测绘、工程勘测、资源调查、地震监测、气象探测和海洋勘测等领域。
空间科学1.日地空间探测。
与欧洲空间局合作实施了“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协同欧洲空间局的四颗空间探测卫星,首次实现世界上对地球空间的六点同步联合探测,获得重要的探测数据。
开展了月球和太阳系探测的预先研究。
2.微重力科学实验和空间天文观测。
利用“神舟”号飞船和返回式卫星,开展了空间生命科学、空间材料科学和微重力科学等领域的多项实验研究,进行了农作物空间诱变育种探索和高能空间天文观测,取得重要成果。
3.空间环境研究。
开展了对空间环境监测和预报研究;在空间碎片的观测、减缓和预报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初步具备对空间环境试验性的预报能力。
三、未来五年的发展目标与主要任务2006年,中国政府制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将发展航天事业置于重要地位。
根据上述两个规划纲要,中国政府制定了新的航天事业发展规划,明确了未来五年及稍长一段时期的发展目标和主要任务。
按照这一发展规划,国家将启动并继续实施载人航天、月球探测、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新一代运载火箭等重大航天科技工程,以及一批重点领域的优先项目,加强基础研究,超前部署和发展航天领域的若干前沿技术,加快航天科技的进步和创新。
发展目标运载火箭进入空间能力和可靠性水平明显提高;建立长期稳定运行的卫星对地观测体系、协调配套的全国卫星遥感应用体系;建立较完善的卫星通信广播系统,卫星通信广播产业规模和效益显著提高;分步建立满足应用需求的卫星导航定位系统,初步形成卫星导航定位应用产业;初步实现应用卫星和卫星应用由试验应用型向业务服务型转变。
实现航天员出舱活动及航天器交会对接;实现绕月探测;空间科学研究取得重要原创性成果。
主要任务——研制新一代无毒、无污染、高性能、低成本和大推力的运载火箭,最终实现近地轨道运载能力达到25吨,地球同步转移轨道运载能力达到14吨;全面完成120吨级推力的液氧/煤油发动机和50吨级推力的氢氧发动机的研制工作;提高现有“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可靠性和发射适应性。
——启动并实施高分辨率对地观测系统工程;研制、发射新型极轨和静止轨道气象卫星、海洋卫星、地球资源卫星、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开展立体测图卫星等新型遥感卫星关键技术研究。
初步形成全天候、全天时、多谱段、不同分辨率、稳定运行的对地观测体系,实现对陆地、大气、海洋的立体观测和动态监测。
——统筹发展卫星遥感地面系统和业务应用系统;整合并完善现有遥感卫星地面系统,建立和完善国家级的遥感卫星数据中心,建设和完善遥感卫星辐射校正场等定量化应用的支撑设施,初步实现社会公益服务领域的遥感数据共享;建立卫星环境应用机构和卫星减灾应用机构,形成若干重要业务应用系统;在卫星遥感主要应用领域取得突破性进展。
——研制并发射长寿命、高可靠、大容量的地球静止轨道通信卫星和电视直播卫星;发展卫星直播、宽带多媒体、卫星应急通信、公益性通信广播等技术。
继续发展和完善卫星通信广播的普遍服务功能,增加卫星通信领域的增值服务业务。
积极推进卫星通信广播的商业化进程,扩大通信广播卫星及应用的产业规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