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合集下载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

第二章区域经济的增长与发展教学目的与要求:区域经济增长与发展是区域经济研究的核心问题,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在国外已经历了比较长的时期。

本讲主要从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关系出发,着重介绍国外关于区域经济发展的几个具有代表性的理论,揭示区域经济发展的规律和运行机制,阐述区域经济如何实现发展的问题,从而启发学生思考现实中国区域经济发展模式与道路。

第一节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关系一、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是既相联系又相区别的两个概念。

经济增长是指一国或一地区在一定时期内产品和劳务的产出的增长。

经济发展则是随着产出的增长而出现的经济、社会和政治结构的变化,这些变化包括投入结构产出结构、产品结构、分配状况、生活水平、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等在内的变化。

可见,经济增长的内涵较狭窄,是一个偏重于数量的概念;而经济发展的内涵较宽广,则是一个既包含数量又包含质量,既包含经济因素又包含非经济因素的概念。

经济增长是手段,经济发展是目的。

经济增长是经济发展的条件,经济发展是经济增长的结果。

一般而言,没有经济增长就不可能有经济发展,但有经济增长不一定会带来经济发展。

如果由于制度上的原因,产出增长的结果是长期两极分化,富者愈富,贫者愈贫;产出有快速的增长,但产出中相当大一部分无补于国计民生,而是国民经济的虚耗;为了片面追求快速的产出增长,不顾及广大人民的福利,不考虑所付出的社会代价。

这几种情况的出现,都表明增长和发展并非一致,有增长而无发展,或者说,出现了“无发展的增长”。

(Growth without Development)。

二、经济发展观的演变纵观经济学说20世纪以来发展演变的历史,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时代经济学家们对“经济发展”有不同的理解。

1、20世纪50年代以前:“经济发展”等同于经济增长上个世纪早期的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发展以物质财富的增长为核心,以经济增长为唯一目标,经济增长必然带来社会财富的增加和人类文明福利。

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2第2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高中地理新教材同步教学案必修2第2章第1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第二章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第一节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1.自然条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区域发展离不开自然条件,如地理位置、自然要素等,特别是在古代。

(2)自然条件只是重要条件,但不是唯一条件。

2.人类为了生存和发展,需要改造自然(1)改造自然,必须遵循自然规律,谋求人地和谐。

(2)如果人类活动违背自然规律,虽然在短期内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终究会受到大自然的惩罚。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种类不同。

①在农业社会,土地资源对区域发展具有重要影响。

②在工业社会,矿产资源对区域发展影响较大。

(2)在一定生产力水平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矿产资源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种类和储量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2.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是区域发展的关键(1)有的区域矿产资源丰富,但过度依赖矿产资源,也会制约区域经济的发展。

(2)有些国家矿产资源贫乏,却并未阻碍其经济发展。

【思考】日本地域狭小,资源贫乏,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却逐步发展成为一个经济发达国家,对此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日本利用当时国际市场上充足、稳定、价格便宜的燃料和原料,以及对工业产品巨大的需求量,发挥当时日本国内素质较高、价格较低的劳动力以及优良港湾的优势,大力发展本国经济。

探究点一自然条件与区域发展材料一岷江发源于四川北部,穿行于高山峡谷,出岷山后向南从成都平原西缘穿过。

都江堰坐落在成都平原西部的岷江上,工程由分水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两千多年来一直发挥着防洪、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国”。

材料二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示意图。

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和资源环境条件分析
自然资源。
(二)区域自然资源评价的方法
1.自然资源量的评价 首先,要搞清区域各类自然资源的绝对数量,研究其 可 能的开发模和开发后可能产生的经济价值以及区 域发展
23征 4用 5用....与方效自自自自地式应然然然然域或的资资资 资组 方 评源源源源合向价质的开开特的的地发发征评评理利利的价价分评布不同此开种筛对用任两会综施发正计价特的开带其生中第一相亩第以构对术据一的同一,发方选实之何个方合中之效一作发动产的步对均明及自上此定切次三四的类在利案出施决对方面权预正应般自开征系响件并方的因与对用后影的地明量占确发然的建生合,,,自的前用从几各策自面和衡先负,和然发的,,和且式。素辅一,能作保位确指有区展资可立产实对在分然自面的技个方与然的环利安效也最资利评明并自在和自。助定明产用程来然标量域方源能质部际于前析资然分方术可案实的效境弊排应不差源用价确抓然生措然对资产确生的度研资通等各向的性量门的已面比源资析式可行的施改应生得好的应的的的有在住资产施资自源业区重几,究源常。类的质、评适结开分较种源评与能方技。造,态失预评缩情地成利一主源(常源然、(域大种并其对用资保的经价合论发析区类或价方性案术和它方,防价小况理本于定要之特常的资优部主经资根区需平源证评济的程。利的域或组的向和。经对不面才措必负,分及揭地资间别是地源势门要济源据域求均的程价上标度用基主组合基提经井济自但。能施须效只布利示域源还是以域地资)自价。保自的占数度也的尺的础要合也础出济同前然表只作,待应有影用自上或存农各组域源结然值证然保有量。应合,评资上几有有上多合时提资现有出以科,这响的然自主在业种合组与构资,程资证量配从理并价源,类不不,种理指要源在正正减学既样到效资然要着生自还合限的源并度源程等合以性用。,分资同同这可性出特的经确确轻、要才其率源资矛相产然是的制适,对和的度表情下以此只则析源的的里供两各别开济分的负客估能被。相源盾互)因影分资合即区现优和示况这及标有应自在利利应选个种指发方析决效观计保开对互对进影上素响析源或筛域状势开。以几需尺这研然数用用该择方方出利面各策应的最证发自联区行响,的地,,保选发生与发如及个求来样究资量方方就的面案,用,方,之态好评利然系域分、利相域必分证出展产潜利人对方上进,其源上式式区方进之以,而面并影度的价用资、生析互用互产须析程开产在力用均区面的行才数相的与与域案行特利都且的在响,情结的源相产。相、制业搞自度发生区。的占域考迫自能量对比方方自,分点于会还正资。既况果先地互力许制改约结清然。规重域潜有产虑切然得对量例向向然并析,开引表负源对不,的后域制发多约造性构主资模要经力量业,性资出现,关,,资对论尤发起现效开资要也可次组约展自的自为的导源大的济。、结即。源客状进系且因源各证其利正在应发源夸要信序合的的然关然依重资组,技并对观,,负社,实开大估程和特关影条系的据要源合, 度。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

02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电子教案(第二章)
一、自然环境
自然环境(natural environment)
➢ 人类生存和发展所必需的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的总和,是由岩石、土壤、水 、大气、生物等自然要素有机结合而形成的自然综合体。
生态环境(eco-environment)
➢ 由各种自然要素构成的自然系统,即人类周围的自然界,是地球表面岩石圈 、大气圈、水圈、生物圈相互作用的一个特殊圈层。
➢ 保护和治理生态环境,使区域生态环境质量维持在较好的水平,必 须要有一定的经济付出。
➢ 改善生态环境是为了更好的促进区域发展。 ➢ 区域发展也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经济发展
(一)自然资源是区域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 自然资源是区域生产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 没有必要的自然资源不可能出现某种生产活动。 ➢ 虽然科学技术的进步和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使自然资源的范畴不断扩大,
➢ 3. 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 不同种类自然资源的组合,就有可能导致以这些自然资源为利用对 象的不同产业部门的发展,即资源结构对产业结构产生了影响。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区域自然资源承载力分析 区域自然资源的利用分配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一、区域自然资源的评价
(一)自然资源评价的原则
➢ 1. 明确评价目标,有的放矢
不同生产部门的发展和布局,对自然资源的要求是不同的; 同样的自然资源对不同的生产部门具有不同的意义和作用。
➢ 2.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综合分析资源和条件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和影响,对主导因素重点深入地研 究和评价。
第三节 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
第二节 资源环境与区域发展
一、资源环境与人类社会发展
(一)自然环境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条件分析
2. 可更新资源:动植物资源,有生命周期和 一定的更新速度,应有计划、有限制地开 发利用。
3. 不可再生资源:矿产资源,土地资源等, 形成周期以百万年计,随着人们消费而减 少,应节约使用。
• 自然资源的特性 1. 有限性 2. 区域性 3. 整体性
• 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 • 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
7. 军队服役人口
劳 动
8. 其他人口
力 资

• 劳动力的质量
1. 比数量更重要
2. 对劳动力来说“30个臭皮匠也顶不上1个 诸葛亮”
• 六、人口的分布分析 • 影响人口分布的原因 1. 自然因素 2. 经济发展 3. 战争、政治运动等 4. 民族、宗教
• 人口分布影响区域发展,区域发展反过来 影响人口分布
• 人口迁移与分布影响区域生产的布局
• 二、作为消费者人口对区域发展的作用 • 人口数量及其增长影响区域市场规模
• 人口质量影响区域消费结构,进而影响区 域生产结构
• 人口的迁移影响消费市场的变动与分布
• 三、区域人口与劳动力分析 • 区域人口数量与结构的分析 1. 人口数量+性别结构+年龄结构+职业构
• 衡量适用技术的标准 1. 环境友好标准 2. 社会和谐标准 3. 经济发展标准
2. 综合分析与主导因素重点分析相结合
3. 在现代技术可能性的基础上论证经济的合 理性
4. 从保护资源、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角度出发进行评价
• 评价方法
1. 关于自然资源量的评价——对区域经济发 展的保证程度,常用绝对指标和相对指标
2. 关于自然资源质的评价——对一定生产部 门的适合程度
3. 关于自然资源地域组合特征的评价——影 响特定资源的开发利用先后次序、开发利 用的成本和效率和地域产业结构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二章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人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区域发展 第二章 第一节 区域发展的自然环境基础

二、自然资源与区域发展 1.自然资源是区域发展的物质基础 (1)在不同发展阶段,影响区域发展的自然资源
种类
不同。
工业社会尤为重要
(2)在一定 生产力水平 下,自然资源丰富程度是区域发展的重要基 础。 ①一种重要能源或关键性 矿产资源 的发现与开发,会使区域经济发生 根本性改变。 ②有的区域矿产资源贫乏,成为制约区域发展的重要因素。 (3)自然资源的 种类和储量 区域分布与组合极不平衡,有的区域不仅自 然资源种类多而且数量大,对其经济发展起到很好的支撑作用。
名师点睛
解析 第(1)题,据材料可知,匹兹堡附近煤炭资源丰富,19世纪70年代无烟煤 炼铁技术出现后,匹兹堡迅速发展成为“钢都”,所以主要得益于科技的进步 及丰富的煤炭资源。第(2)题,据材料可知,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匹兹堡主要 是发展以煤炭和钢铁工业为基础的重化工业;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科技产业 发展迅速,单一的产业结构是其经济遭受重创的根本原因。 答案 (1)A (2)A
2.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区域发展水平一定很高。( × ) 解析 有些自然条件优越的地区,区域发展水平却不高。
3.日本依靠优越的自然条件成为世界上的发达国家。( × ) 解析 日本自然条件相对较差,其成为发达国家,主要依靠其社会资源。 4.在丘陵缓坡上修筑梯田发展种植业,主要是改造了土壤条件。( × ) 解析 在丘陵缓坡上修筑梯田发展பைடு நூலகம்植业,主要改造的是地形条件。
方法突破
一、地理位置与区域发展
二、自然要素与区域发展
应用体验
【例1】 都江堰水利工程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部分组成,鱼嘴将岷 江分为内江和外江,内江河道挖深,称为“深挖滩”,飞沙堰建设时将堰作低, 称为“低作堰”。宝瓶口是将玉垒山用火烧水浇 的方式开凿。最终控制进入成都平原的水量。 两千多年来都江堰水利工程一直发挥着防洪 灌溉的作用,使成都平原成为水旱从人、沃野 千里的“天府之国”。下图为都江堰水利工程 示意图。据此完成下列各题。

第二章区域分析内容与方法概述

第二章区域分析内容与方法概述

环境质量指数
指被评价区域内受纳污染物负荷,用于反映评价区 域所承受的环境污染压力。
类型
二氧化硫(SO2) 化学需氧量(COD) 固体废物
权重
0.4
0.4
0.2
环境质量指数=0.4×(100-ASO2×SO2 排放量/区域面积)+0.4×( 100-ACOD×COD 排放量/区域年均降雨量)+0.2×(100-Asol×固体 废物排放量/区域面积) ASO2—SO2 的归一化系数(县级:0.064866、省市级:1.667065国家0.06 );ACOD—COD 的归一化系数(县级:0.33104、省市级:0.058464国家 0.33);Asol—固体废物的归一化系数(县级:0.074989、省市级: 2.849614国家:0.07)。 以上归一化系数全部取自2000年全国归一化系数。
层次分析法(AHP法) 是一种解决多目标、多准则或 无结构特性的的复杂问题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决 策分析方法。
该方法将定量分析与定性分析结合起来,用决策者 的经验判断各衡量目标能否实现的标准之间的相对 重要程度,并合理地给出每个决策方案的每个标准 的权数,利用权数求出各方案的优劣次序,比较有 效地应用于那些难以用定量方法解决的课题。
2 生态环境质量评价方法
层次分析法 模糊评价法 灰色关联分析法 景观生态学法 指数法
层次分析法(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
AHP法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德 (T.L.Saaty)于20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防部研究 “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 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 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根据自然资源的国民经济用途划分: 农业资源、工业资源、旅游资源等 根据自然资源的利用方式划分: 直接生活资源、劳动资料资源 根据自然资源能否再生划分: 可再生自然资源、可更新自然资源、不可再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课后思考题+老师布置习题及答案

《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第三版崔功豪课后思考题+老师布置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1.谈谈你对区域概念的理解,简述区域的类型及特征。

答:(1)区域:依据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是一个空间概念。

即地球表面上占有一定空间的、以不同的物质客体为对象的地域结构形式。

(2)类型:均质区域、结节区域;(3)特征:整体性、结构性、动态性。

参考:1)概念——区域是一个空间概念,是依一定的目的、准则在地球表面上划定的一个空间范围,它以某些物质或非物质客体特征而区别于其他空间范围。

2)类型——按照内部分布状况可划分为均质区域和结节区域。

按照区域性质可划分为自然区域、经济区域和社会文化区域。

按规模大小可划分为大型区域、中型区域、小区域等。

还可依据其他特征进行划分。

3)特征——整体性(或系统性)、结构性、动态性。

2.简述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

答:主要内容包括:(1)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条件的分析;(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评价;(3)区域发展方向及其策略研究:发展预测、结构优化、方案比较。

参考:区域分析的主要研究内容包括三个方面。

即,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分析等三个方面。

1)区域发展条件分析:包括区域自然条件和自然资源、人口与劳动力、科学技术条件、基础设施条件及政策、管理、法制等社会因素等。

2)区域发展状况评价与问题诊断:区域资源环境分析主要是评价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和资源环境容量及其对区域发展的影响,分析区域发展所面临的生态环境问题及其形成原因,研究区域资源开发和环境治理的方向,为区域发展中协调人与环境关系和制定资源开发与环境治理规划提供依据。

区域经济发展状况评价主要是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水平及所处阶段、区域产业结构和区域空间结构的分析评价。

区域社会发展状况的评价主要包括区域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社会保障和精神文明状况,区域社会组织、管理和运行的成本、效率及其对发展的支撑状况,尤其是区域政策与制度对区域发展的作用等方面的分析评估。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知识清单

《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知识清单

选择性必修2单元知识清单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二节德国鲁尔区的产业结构变化一、区域产业结构及其变化【知识梳理】1.概念:是指区域内第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构成及三个产业之间的比例关系。

反映了该地区的经济发展水平与发展阶段。

第一产业:种植业、畜牧业、林业、渔业。

第二产业:采矿业、制造业、建筑业、电力等。

第三产业:商业、金融、保险、运输、公益事业。

2.影响因素:区域的资源状况、科技水平、原有产业基础与生产传统、区域间的联系与分工等。

3.变化规律:一般来讲,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区域的产业结构重心会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逐步转移。

4.变化的原因:主要包括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技术的进步、区域资源供应状况、区域主导产业的市场状况等。

5.产业结构的调整(1)结果:实现产业结构升级。

(2)原则:与区域经济发展阶段相适应,与区域优势相适应,统筹三大产业协调发展。

二、鲁尔区产业结构变化【知识梳理】1.鲁尔区的兴起与衰退(1)鲁尔区的区位条件①矿产资源:鲁尔煤田储量大,开采条件差。

虽然鲁尔区缺乏铁矿资源,但离法国东北部的铁矿近。

②交通:鲁尔区位于欧洲中部陆上交通的十字路口,地理位置十分优越。

河网密集,水陆交通便利。

③水资源丰富。

鲁尔区河网密集,为耗水量大的重工业提供了充足的水源。

④市场:德国以及西欧发达的经济,为鲁尔区工业生产提供了广阔的市场。

【知识拓展】鲁尔区发展的区位优势(1)自然条件因素特点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位置德国西部,莱茵河下游支流鲁尔河与利珀河之间地处欧洲的十字路口,自古就是东、西欧往来的必经之地,也是北欧通往中欧、南欧的捷径地形以平原为主利于工业建设资源煤炭储量大,品种多,煤质好,埋藏浅丰富的煤炭资源是鲁尔区煤炭工业、钢铁工业和电力工业发展的基础铁矿本区铁矿贫乏,但离法国洛林铁矿较近,交通便利,也可从瑞典、俄罗斯等国进口水源降水丰富,为湿润地区;河网稠密,水量充足充沛的水源与煤炭结合,促进了鲁尔区化学工业的发展因素特点对工业发展的影响交通天然河道及运河形成发达的内河航道网,又有公路、铁路等组成综合、完整的运输系统水陆交通发达,便于区内和区外联系市场德国及西欧工业发达促进了该区资源的开发、工业的发展劳动力人口、城市密集劳动力充足,素质较高(2)主要工业部门:煤炭、钢铁、重型机械、基础化工等。

地理选必二 区域发展 知识点

地理选必二  区域发展  知识点

地理选必二区域发展知识点第一章区域与区域发展一、区域及其特征1、概念:区域是人们在地球表面按照一定的目的和标准划分出来的空间单元;是在地理差异的基础上划定的。

2、区域特征:1)区域具有一定的范围、形状和边界;2)可变性:有的边界是明确的,有的边界具有过渡性;行政边界:非常明确,寸土必争;其他边界:边界模糊,具有过渡;文化区、自然带3)整体性:区域内部特定性质相对一致;4)层次性:即区域是有层次的。

可以划分为下一级的单位。

3、区域的划分方法1)按一定指标和方法划定的区域① 按自然特征划分② 按人文特征划分③ 按综合特征划分2)为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区域①发挥地区优势,促进经济发展②有助于消除贫困,体现社会公平③ 保护传统文化,增强文化创新力④ 保护生态环境,体现可持续发展二、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体现为区域的层级高低。

较高层级的区域往往与较大尺度对应;较大尺度的区域可包含若干较小尺度的区域。

2、不同尺度区域发展可以相互促进3、同一尺度的区域,会因面积大小和地理位置的差异,具有不同的发展条件和发展方向。

大国:自然资源相对丰富;小国:国防开支小、便于管理三、区域整体性1.区域要素:分为自然要素和人文要素。

1)自然要素:包括地质、地貌、气候、水文、生物、土壤等2)人文要素:包括人口、文化、经济3)区域要素可以通过景观直接、间接地反映出来;2. 区域内各要素的相互作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相互制约1)相互影响① 直接影响: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需要从自然界获取物质和能量,与自然界发生直接联系,如捕鱼、采矿、风能发电。

② 间接影响:区域的文化会通过制度、习俗、社会组织等影响人类生产和生活,在间接影响自然界。

2)相互作用、相互制约,使区域具有整体性,进而影响区域的发展。

四、区域差异促使区域关联1、区域差异是普遍存在的:区域差异:地理位置差异、自然条件差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差异、文化习俗差异等。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区域经济学(第二版)课后习题答案——孙久文

第一章:导论1.区域经济学的基本任务是什么?区域经济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

狭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它要回答一个区域是如何实现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各个地区以及主要城市在全国劳动地域分工中具有什么样的优势,应该处于什么样的地位,承担什么样的功能;应该与其他地区建立什么样的技术经济联系,如何建立这样的联系。

这是区域经济学必须回答的问题,是研究任何区域经济发展起码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别的学科不能替代的研究领域。

广义的区域经济学是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以特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而所有的经济现象都会在这一空间发挥作用,区域经济学必须研究在各种经济现象的交互作用下,区域经济作为一个相对独立整体的一般发展规律。

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知识,研究它们在区域经济发展不同阶段的作用方式和作用特征。

同时,区域经济学是以一定的地理空间为研究对象的,因此,研究区域经济学必须要熟悉地理学。

实际上,区域经济学是地理学与经济学相结合的产物它是研究各种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发展变化规律的科学。

区域经济学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边缘科学。

2.中国作为发展中的大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作用是如何体现的?根据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深入研究适合中国国情的区域经济学是中国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在中国跨世纪的发展中,中国区域经济学担负着特殊的历史使命。

第一,是中国在新世纪发展中面临的国际国内形势的需要。

伴随着进入2l世纪的钟声,人类社会已进入一个全新的时代,发达国家及相当一部分发展中国家都由工业社会进入信息社会,技术进步日新月异,信息高速公路缩短了空间距离,把世界密切地联为一体。

这无疑使经济实力强大的发达国家在全球范围内寻求新的经济发展空间、扩张其经济统治变得更为容易,借助于知识经济的东风,发达国家迎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代。

世界经济的发展给中国提出了极其严峻的挑战。

中国在新世纪的发展中,既要完成传统的工业化过程,又要追赶世界知识经济发展的步伐。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重点

区域经济学复习范围第一章导论1.1 区域经济学的基本概念狭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和区际关系的科学。

广义上:研究区域经济发展一般规律的科学,研究经济现象在地理空间上的发展变化规律。

联系上:研究区域经济学需要熟悉其他相关的经济学和地理学知识。

1.2 区域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六个统筹:城乡发展、区域发展、经济社会发展、人与自然和谐发展、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海陆统筹。

三期叠加:增长速度换档期、结构调整阵痛期、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

转变经济增长方式:集约、可持续、创新。

一、区域经济学的作用:1.综合开发利用区域条件2.确保生态环境良性循环3.建立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4.开展地域空间结构研究二、中国区域经济学的特殊历史使命:第一,研究的核心问题:深入研究中国作为一个特定区域的经济发展的基本规律,以及人们利用规律驾驭经济活动、提高发展效率的基本途径。

1.农业—集体—承包2.城市—公有—多种所有制第二,区域经济学者有义务回答处于不同发展阶段的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要求及人们有效作用于区域经济进一步发展的途径与措施。

1.港口发展问题2.中等收入陷阱问题第三,研究的历史使命:我国的政府需要一门系统阐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与资源开发的理论,该理论应能够回答处于区域发展各个过程中所产生的基本问题以及政府可能采取的对策。

1.3 区域经济学的发展历程一、经济地理对区域的认识:1.对区域认识的延伸在自然地理的基础上加入人类和经济的因素。

按照可持续发展的观点,人类和自然都应属于区域的特征。

把一个地区的自然特征和人类所从事的经济活动结合起来,是经济地理学对区域进行研究的主要特点。

2.区域的分类——区划自从人们认识了区域,区划就成为人们对区域内部的组成及其区域之间相互关系认识的一种必然手段。

首先把地表看作一个整体,然后对地表进行逐层分解,形成一个区域系统。

3.类型区(产业相同的一个地区)类型区的划分是依据区域的相同性或相异性的关系,即区内的相同性和区际的相异性来划分的。

浅谈四大区域经济发展

浅谈四大区域经济发展

浅谈四大区域经济发展在四大区域发展中,东部地区率先发展领跑全国,中部地区崛起实现了跨越式的发展,西部地区大开发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东北地区振兴引领老工业基地转型发展,四大区域发展中都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果。

但是,四大区域发展过程中也存在着不可忽略的問题,如何正确认识这些问题也是区域发展一个重要的层面,不仅从经济层面且集中了区域发展中各层面的问题。

标签:区域发展;发展战略;均衡化;转型发展;协调发展第一章四大区域发展发展成果第一节东部发展改革开放以来,东部地区一直在全国经济社会中肩负率先发展的庄严使命,同时,东部地区在全国经济社会中占有重要地位。

2012年,东部地区以占全国9.5%的国土面积,承载了全国38.2%的人口,产生了全国51.3%的GDP(国内生产总值),贡献了全国84.6%的进出口总额和53.3%的财政收入。

因此,促进发展基础比较好的东部地区率先发展,对加快全国经济社会转型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为充分发挥东部地区沿海的地理优势,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

上世纪80年代,国家相继设立了深圳、珠海、汕头、厦门和海南5个经济特区,以及大连、秦皇岛等14个经济技术开发区,之后又相继把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闽南三角洲等开辟为沿海经济开放区。

进入新世纪后,国务院先后批准上海浦东新区和天津滨海新区为全国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先行试验一些重大的改革开放措施。

东部沿海地区依靠本身的区位优势和改革开放的先发优势,抢抓发展机遇,实现率先发展,成为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龙头”。

第二节中部崛起2006年,党中央、国务院颁布实施《关于促进中部地区崛起的若干意见》,明确了中部地区全国重要粮食生产基地、能源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及高技术产业基地和综合交通运输枢纽“三基地、一枢纽”的定位,标志着中部崛起战略进入实施阶段。

中部崛起战略推进了中部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有效促进了区域协调发展。

第三节西部崛起1999年,中央正式提出西部大开发战略。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与路径探索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与路径探索

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与路径探索第一章:引言近年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区域经济已经成为经济发展中的热点话题。

如何深入挖掘和利用区域资源,推动经济快速发展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本文旨在探究区域经济发展的新思路和路径探索。

第二章:区域经济的定义与特点区域经济是指一个具有较明显地域性、特定边界和相对完整的空间范围内的经济活动总和。

它的特点是需求和供给具有一定程度的区域性,经济活动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相互联系,形成一定的区域经济格局。

第三章:中国区域经济的现状分析中国是一个地域广阔的大国,区域经济发展极为不均衡,沿海地区和内地地区的经济状况存在着较大差异。

研究数据表明,中国东部地区以及京津冀、长三角和珠三角地区已经成为全国经济发展的主要引擎,而西部地区的发展则相对落后。

第四章:区域经济发展新思路的提出4.1 推进区域一体化要想将较为落后的西部地区快速发展起来,我们需要推进区域一体化。

这种一体化的方式可以是产业融合、人才流动、元素资源共享等等,使地区间的合作越来越频繁。

4.2 让高技术技术落地高科技技术对于区域经济的推动具有重要的作用。

要想让高科技技术更好的落地,需要政府提供一定的扶持措施促使企业更多的了解和使用高科技技术。

4.3 大力发展服务业服务业是中国经济韧性的最好体现之一,因此,可以大力发展服务业,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发展质量,使服务业更好地融入到世界经济中。

第五章:区域经济发展新路径探索5.1 提高品牌意识提高品牌意识可以为区域经济带来很多好处,如建立良好的地区品牌形象、推进地区品牌落地等等。

因此,应该从政治、经济等方面加大对品牌的概念和培育力度。

5.2 种植优势产业将东西部产业优势结合起来,形成对当地发展会有重大贡献的完整产业链。

政府部门应该在这一点上有一定的政策引导和扶持措施。

5.3 创新金融融资渠道为了更好地支持和鼓励区域经济发展,我们可以在现有的金融体系上创新融资渠道,建立灵活的金融制度。

这样司改会吸引更多的资金流入到正在成长中的区域经济中。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区域发展的条件分析

2020/3/1
17
➢ 我国是化肥使用大国,使用量达到5000万吨(折纯)左右,约占世 界化肥消费总量的1/3 ➢ 化肥是粮食的“粮食”,化肥对发展我国种植业生产、确保国家粮 食安全和农产品有效供给发挥了重要作用
60000
6000
化肥用量
粮食产量
50000
5000
粮食产量(万吨) 化肥用
20000
2000
10000
1000
0
0
1949
1956
1963
1970
1977
1984
1991
1998
2005
2020/3/1
18
规模空前的资源转化
我国
2003年
2005年 2006年
钢铁产量
2.2亿吨
消费量约占世界总量的 %
27
3.3亿吨
4.2亿吨
水泥产量
7~8亿吨
2.95亿吨
3.065亿 1吨9
水泥
2008年水泥产量达到13.88亿吨,而2008年全世界的水 泥产量总和才为26亿吨左右,这就是众所周知的我国经济总量只 占世界经济总量的6%却消耗了世界50%多的水泥。30年间我 国水泥产量增长了20倍,年均增长率在10%以上。
2020/3/1
20
2020/3/1
2020/3/1
36
2.年龄构成
概念与 人口的年龄构成是指各年龄组人口数量
表示 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通常用各年龄
逐组龄人分组口:占0岁总组人(不口足的1岁百)分,1数岁来组,表2岁示组。……;
5岁一档分组:0~4岁,5~9岁,10~14岁,……;
年龄组的划
10岁一档分组:如0~9岁,10~19岁,20~29岁,……; 国际划分法:划分为三组,即0~14岁为少年儿童组,15~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区域发展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新教材湘教版高中地理选择性必修2第二章区域发展 知识点考点重点难点提炼汇总

第二章区域发展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 - 1 - 第二节产业转型地区的结构优化——以美国休斯敦为例....................................... - 3 - 第三节资源枯竭型地区的可持续发展——以德国鲁尔区为例............................... - 5 - 第四节生态脆弱区的综合治理——以我国荒漠化地区为例................................... - 9 -第一节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以我国上海为例一、大都市的集聚与辐射作用1.大都市的概念:规模庞大、人口众多、经济发达、具备强大辐射带动功能的现代化城市区域,是城镇化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城市空间组织形式。

2.世界大都市的发展历程(1)中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影响:首先是集聚作用,其次是辐射带动作用。

(2)现代大都市的发展历程第一阶段:空间集聚企业、资金、技术、信息、人才在产业基础较好、区位条件优越的地区集聚第二阶段:辐射功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区与经济发展滞后的地区之间产生的产业、科技、人才、资金等要素的流动,以及思想观念、生产方式、生活习惯等方面的传播1.上海的位置:太平洋西岸,亚洲大陆东缘,我国海岸带与长江的交会处。

2.上海大都市的发展目标:建设成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和国际经济、金融、贸易、航运中心。

3.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1)上海拥有世界级中心城市的必备条件:优越的地理区位、庞大的城市规模、雄厚的综合实力、发达的教育科技、深厚的文化底蕴、便捷的交通运输、广阔的经济腹地等。

(2)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功能:产业带动功能、都市核心功能、交通运输枢纽功能、金融服务功能、科技研发创新功能等。

三、上海大都市的辐射带动作用1.“一核五圈四带”城市网络化空间格局的形成(1)联系:现代化的交通运输网络。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n 从故事中总结出几个基本的要素: n 资源禀赋、技术、人力资本、制度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2 人类对经济发展条件的认识历程
n (1)考虑:劳动与土地的阶段 n 这个阶段从人类有史记载以来一直到重农学派消亡,时间延续
达2000多年。人类对经济增长的认识,最初只考虑财富的来源, 并从实践经验中得出“财富来源于农业”的观点,因此只要抓 好了“人的劳动”和“耕地”就可以得到更多的产出,这种观 点从管子到色诺芬,一直到重农学派都一直沿续。因此,这一 阶段人类对经济发展因素的认识所涉及的内容主要是:劳动力 和耕地。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2 人类对经济发展条件的认识历程
n (2)考虑:土地、劳动和资本阶段
n 这个阶段从工业革命开始到二战结束,时间延续100多年。工业 革命兴起后,大机械在生产中的应用巨大地提高了人类的生产 能力,就象马克思说的:人类在工业革命后创造的社会财富远 远多过之前所有的总和。
n 这种情况下资本与人的专业技能对经济增长的作用显得尤为重
3.1 区位条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n 社会历史范畴、一定历史阶段下的固定性 n 地缘因素 n 作用:推动要素流动、规模经济效益、社会经济
发展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3.2 自然资源、条件与经济发展
n 基本概念:自然条件与自然资源 n 自然条件,亦称自然环境,指自然界中对人类经济活动——
产业发展与布局有影响的各个自然要素及其组成的自然综合 体。包括地质、地貌、水文、气候、土壤等各种要素。 n 自然资源则是指在自然界中能够为人类所利用的的自然物质 要素。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的定义为:在一定时间、地点条件 下能产生经济价值,以提高人类当前和将来福利的自然环境 因素和条件。 n 自然资源:有条件的、相对的、动态的。
要,以亚当·斯密为代表的经济学家提出了经济增长的因素:
生产性劳动、劳动生产率提高和资本积累。这种情况到第二次
工业革命后,得到了更大的加强。因此,这一阶段人类对经济
增长的认识所涉及的因素主要有:土地、劳动、资本、专业分
工。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2 人类对经济发展条件的认识历程
n (3)考虑:土地、劳动、资本(物质、人力)、技术、制度 n 这个阶段从二战结束前后一直到现在,已长达60多年时间。 n 人类的经济社会发展越发展,对经济发展的认识就越深入,考虑
的因素就越来越多,反过来说也成立,人的经济社会越发展,影 响人类经济发展的因素就越来越多。而且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 所强调的因素不同。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不同的经济发展阶段,所强调的因素不同。
n 早期:强调资源禀赋,包括资本、劳动力、土地及自 然资源。
n 后来:强调技术。 n 随着经济发展封闭格局的打破:开放度与外向程度的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资源的空间分布
n 资源的空间分布可分为: n 自然分布:资源的天然存在地质和地理分布。—
—哪些区域分布着资源? n 经济分布:具有效用并能予以经济利用的资源分
布状况——哪些区域有可供利用的资源? n 实现资源从自然分布到经济分布的途径是: n 加大资源供给地带的资源开发力度,使之向资源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 件
2020/12/10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1 区域经济发展条件:从一个故事说起
曾经有一农妇,突然幸运地得到了一枚鸡蛋。 她想:如果吃了的话就一无所有了,于是她开始 了她的伟大梦想:将这枚鸡蛋用来孵鸡,小鸡长 大后就可以下蛋,蛋又用来孵鸡,鸡又下蛋……, 将来就会有许多的蛋和鸡,到那时就可以卖出好 多的钱。一想到要大发大紫,禁不住手舞足蹈, 一不小心鸡蛋摔到了地上,她又回到了一无所有 的境地。
3.1 区位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
n 如何描述区位条件?:位置 n 两层含义:位置(在哪里)、与周围事物的联系。 n 区位条件:一个地区与周围诸社会经济事物关系的总
和,包括位置关系、地域分工关系、地缘政治关系以 及交通、信息关系等。 n 区位作为经济地域的成长条件,是一种重要的经济资 源。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加大,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n 有两样东西不好通过贸易引进:人力资本与制度。 n 基本观点: n 资源禀赋差异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经济增长形态,但
并不会构成经济发展的根本障碍;强调贸易、人力资 本、技术创新、制度创新因素对经济发展的决定性因 素。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3 经济发展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具 体分析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故事的思考
n 第一,这一农妇在贫穷的村庄她拥有别人难得的鸡蛋,于 是她具有资源优势,所以她决定孵鸡,将资源优势转化为 经济优势。她的决策是正确的,遗憾的是她管理失误。
n 第二,假使农妇没有疯疯癫癫将鸡蛋打碎,并且成功地孵 出了小鸡,但孵出的小鸡是一支公鸡,或者孵出的小鸡在 还没有下蛋之前就夭折了(早知如此何必当初?还不如将 鸡蛋吃了一饱口服)——这表明她在开发资源优势时面临 技术风险或缺乏技术可行性。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故事的思考
n 第五,假如她有很多的蛋和鸡,却受到管制不 得进入市场?
n 第六,假如她发了小财,却各种苛捐杂税扑面 而来?
n 还有很多的可能……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从故事中得到的基本结论:
n 如何发展不存在简单的答案,也没有可遵循的简单公 式。
n 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条件是一个十分复杂的问题。再 复杂,人们也总是在试图找答案!
3.1 区位条件与区域经济发展
n 区位条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 n 现实中的观察:广东的发展 n 崛起的三大优势:地缘、人缘与政策优势 n 资金流、人才流——产业集聚带(规模经济效益:
珠江三角洲城市群)——经济快速发展(珠三角: 全国的三大经济核心区之一)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第二章区域经济发展条件
故事的思考
n 第三,如果她成功地孵出了小鸡,鸡又下了蛋,蛋 又孵出了鸡,有了许多的蛋和鸡,但进入市场后发 现到处都是卖蛋卖鸡的(“一地鸡毛”)——我敢 肯定她痛哭流涕地摔鸡摔蛋——这表明她开发资源 优势的同时必须考虑到市场优势。
n 第四,假如她预期第一枚鸡蛋被小偷偷走呢?假如 她预期第一枚鸡蛋或小鸡被地方官员吃掉了呢?即 缺乏产权保护,她不会考虑孵鸡。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