格物致知议论文

相关主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格物致知议论文

以<<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 为

例浅谈议论文教学的一般规律

杨雪茹语文

《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一文是丁肇中先生一个报告的一部分,是一篇漫谈式的议论文。作者针对中国学生的实际情况,结合传统的中国教育情况,分析了试验精神在科学上的重要性,并联系实际和自己的学习经验,提出论点:我们要有真正的格物致知精神,即需要培养试验的精神,不管研究自然科学,人文科学还是在个人行为上我们都要保留一个怀疑求真的态度,要靠实践来发现事物的真相。本文运用了举例子,讲道理的论证方法,说理透彻,语言朴实。

议论文的教学应该先引导学生自读课文,让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感受议论文的独特之处:即文章中有作者强烈的观点,还有为观点论证的整个有序的过程。它不像其他的文学作品,作者的观点情感隐含在人物的性格里,故事的情节,或者所要描写的

景色里。它是最直接最直白的一种文学样式,当然

也因为它一种很有代表性的实用文体。《应有格物

致知的精神》一文的教授就应该先引导学生读课

文,让学生很明确的知道本课作者要告诉大家的

是:中国学生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学生明白了作

者的观点好围绕这一观点再展幵他的想象和联想,

也就很容易明白作者接下来的思路,材料的安排,

论证方法的运用。我总认为想整体的把握一篇议论

文和他的观点是议论文教学必不可少的最先—环。

过了这一环节再来引导学生理解文章里涉及到的知识。比如说:格物致知。什么是格物致知?文章《大学》里谈到了,而且作者也说到了自己对它的理解,老师应引导学生明确到底什么样才算是格物致知,让学生不在知识理解上有困难,然后才能谈及其他。然后,为什么要有格物致知精神?有格物致知精神的重要性?也许这些问题就会自然而

然的紧随其后, 学生的自主意识也就调动起来了,

教学互动也就很轻松的开始了。我以为任何议论文都无非是想想告诉人一个观点,然后就是说服人,作为读者我们无非要做的就是接受他的观点,再看他怎样说服我们了。而扫清理解前知识和文字上的障碍是做到这些的前提。对于中学生来说所有议论文都一样,这也应是议论文教学的不能忽视的环节。

之后就是再次整体感知文章,这次是为了准确把握议论文的脉络,清晰的看到作者的思路。《应有格物致知精神》一文,从解释四书”中的格物” 和致知”的意思入手,指出传统教育的弊端,批评’主阳明的思想还在继续支配着一些中国读书人的头脑”。最后提出:’希望我们这一代对于格物和致知有新的认识和思考,使得试验精神真正成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不光本课,所有的议论文教学都要帮助学生理清行文的思路,这对于理解教材和学习议论文写作都很有帮助。

论证方法是议论文教学中的一个重点,几乎好的议

论文都会有自己论证方法。本课中作者运用了摆事实,讲道理相结合的说理方法。没有高谈阔论,没有无病呻吟,娓娓道来。让人信服,让人喜欢接受。

当然这一分析过程其实是围绕着论点,论据,论证"这三要素来进行的。弄清论点,是读和教议论文的重中之重,这也是明确一篇议论文教学的关键。利用合理的论据围绕论点展开合适的论证,一篇好的议论文就可以轻松完成。教学亦然。篇二: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一、新课标对《应有格物致知精神》的要求

从’知识和能力”这个维度说,这个单元课文主要是培养学生阅读议论文的能力。本单元的四篇课文都是阐述求知与读书的议论性文章。第四单元说明里要求:阅读这些随笔、杂文,要区分观点和材料,辨析两者之间的联系,并通过自己的思考,对作者的论述做出判断。语文课程标准说:’阅读简单的议论文,区分观点与材料,发现观点与材料之间的联系,并通

过自己的思考,作出判断。”编者的意图是,通过这个单元的学习,力求让学生能达到课程标准的这个要求。一般来说,引导学生区分观点与事实、数据、图表,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大概不太困难。困难在于,区分观点与道理,发现它们之间的联系,并作出判断,因为作为论据的道理有时不易分辨出来。即使分辨出来了,再判断道理与观点之间联系也有一定难度,教师在这方面要另作指导。

过程和方法”这个维度,主要是激发学生阅读议论文的兴趣,把握阅读议论文的方法,养成阅读议论文的习惯。

二、本节教材内容分析、解读

格物致知"是一篇漫谈式议论文,格物致知” 针对我国基础教育只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教学,而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在当前社会中,这个缺点可以说是致命伤,它使我们的学生不能适应时代的需要。因此本文根据现代学术的发展和个人的经验教训,联系传统教育文化背景和我国现状,精辟

阐明了中国学生怎样学习自然科学及要发扬格物致知的精神。

内容上,除让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外,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热爱科学、勤于探索、勇于创新,培养学生有服务人类,回报于社会的高尚品格,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写法上,应引导学生掌握扣题开谈,适时立论,引经据典,正反对比的方法。

教学本文,应以搜集和筛选文体信息为主要途径,把握文章的内容和思路。尝试积极的思维方式形成的过程。在注意基础知识的探究的同时,注重学习方法的探究。注重课文、学生、教师各因素多边活动的结合,找到最佳结合的机会,不仅使课堂过程活泼多姿,而且给学生提供出广阔的创造思维的平台,使其创造能力得到切实的提高。

三、教案设计

《应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目标】

1、利用工具书,自学生字词,理解一些疑难句子。

2、通过自读讨论能找出作者的主要观点,能判断作者运用的论证方法。

3、深入探求作者写作意图,具有格物致知精神。

【学习重点】

学习格物致知精神,编写阅读提纲。

【学习难点】

学习本文的论证方法,培养学生勤于实践、勇于创新的精神。

【课前预习】

1.了解丁肇中的经历及其创作,了解课文的文化背景。

诸塞理工学院教授,主要从事高能物理学研究,1974年他领导研究小组在实验中发现新粒

子,并导致一系列与之相关的新粒子的发现,使粒子物理学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因此于1976 年与里克特同获诺贝尔物理学奖。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