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睛之笔”的构思和训练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学语文教学 > 2007年第5期 > 正文 “点睛之笔”的构思和训练作者:宋 恒字号大小: 小 中 大
点睛之笔,即在作文的关键处点明或升华要旨的一两句话。话虽不多,但会使全篇精警传神。高中学生学习写作,指导他们尝试“点睛”,既有助于他们的理念得到升华,也有助于他们语言运用的警策化,是很有意义的。
根据我的体会,这种训练也应该分层次进行。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即:就所述事物本身直接去概括或升华→托他物以寄意或推及人生→融入主旨与情感的描述,或用刻画景物来间接点睛。这三个层次由实而虚,采取什么写法,要根据文章的内容和写作时的思路而定,不能简单地说哪种写法更好,不过学生也可以由此领悟到写法的多样化。

一、就所述事物本身直接去概括或升华

这类训练总要提供样本作为引路语料。下面是我曾使用过的语段:
俄罗斯的伟大作家屠格涅夫,青年时觉得生活无聊而平淡,年轻的心已不愿负担人世间的孤苦。他来到悬崖绝壁边,面对夕阳,把脚一提,忽然有什么独特的声音传来,他不禁侧耳一听——原来是婴儿的啼哭声。在这暮霭笼罩的荒山野岭上,孱弱而无助的生命依然高高在上!他转身循声奔去……
在出示这个语段的时候,我有意掩去了最后一句,并且要求学生思考:根据这段文字,该点什么样的“睛”呢?“他终于在生命的悬崖绝壁上感受到生命啼哭的意义”?似乎深层之意还未挖掘出来。婴儿的啼哭声,正显示其强烈的生之欲望的生命活力;同时,面对“孱弱而无助的生命”,又怎能无动于衷呢?这是两个生命体在直接碰撞,而且是一小一大,形成了鲜明的对照。于是,作者在文末又重重地点了一笔:“战胜生命绝望的力量恰恰在于生命本身。”这文末的点睛之笔,恰是暮鼓晨钟,令人警醒。
“点睛”属于较高层次的写作技能,入门的途径应该平坦一些。我的起始练习设计是这样的:

[训练设计1]阅读下列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春秋时代的贤臣管仲,在达而念旧时曾深情地说:我曾经与鲍叔牙一起经商,在分利时我总是多要一些,鲍叔牙不认为我是贪财之人,他知道我家贫寒;我曾经多次做官又多次被国君驱逐,鲍叔牙不认为我是不成器之人,他知道我没遇上好时机;我侍奉的主人公子纠因争夺君位被杀,大臣召忽为公子纠而殉难,按理我也应如此,可我却忍辱苟活遭受囚禁,鲍叔牙不认为我是无耻之人,他知道我不会因小节而羞,却会因功名不显扬于天下而感到耻辱。
根据以上描述,你认为下

列哪项议论是比较好的“点睛之笔”;
①管仲达而念旧,富贵不忘友情。
②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先生。
③生养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先生。管仲在礼赞鲍叔牙先生。
①揭示的是管仲的品德,不是“礼赞”;②③虽然都是礼赞,而②不加烘托,③在直接点睛之前加一显示亲情的衬笔,这就具有一种超越亲情的感染力和冲击力。
这个练习虽然比较平易,但由此入门,可以达到更高境界。例如:

[训练设计2]阅读下面一段文字,然后回答问题。
淙淙的泉水一冲出深山罅隙,月光就热情地扑了过来,一轮梨花月化成了琼浆玉液。泉水揉碎了月光,叮叮咚咚地唱着歌,奔跑跳跃在惠山的翠竹林里、绿草地上。它又从高高的石崖向下“蹦极”,珠玉四溅;忽又在花丛潜伏蛇行,若隐若现,如那轻风拂动的琴弦上缓缓漫过苦涩的泪水:忽又蹚过鹅卵石,跳着轻盈的舞步带着欢歌,奔向山外世界……这娓娓动听的音乐,不是映月的天下第二泉又是什么?这就是瞎子阿炳赖以生存的“二泉映月”。阿炳他手拿一把二胡,肩背一把琵琶,穿着那件破旧的蓝布长衫,有时在闹市,有时在乡间。沿街卖唱。他的演奏抑或是为了一口饭吃,一旦无人问津时,那他只能在漫漫长夜中煎熬了。
针对以上描述,可点之睛很多。请根据下列话题去设计点睛之笔。
1,表达阿炳的精神寄托。
2,揭示艺术与人生的关系。
3,强调《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
符合要求的答案精彩纷呈:
①哦,这个诵读过《道德经》且深谙以精神致魂魄的道士,将生命的终极见解全凝结在耳朵幻听出的“二泉映月”上了。那是他的全部,是他卓然独立于世俗之外的精神寄托。
②阿炳在中国音乐史上的存在是一个奇迹。是不是经历了生命最大限度的悬殊(如生与死、富与贫、无限的光明与无边的黑暗等等)境界的人,才能更加贴近艺术和生命的本体要求?
③一首《二泉映月》有着近代中国历史上最美丽凄凉和一唱三叹的音乐旋律,一首《二泉映月》映出的是阿炳那双已经干涸但丰盈异常的关怀世道人心的眼睛。
④艺术的极境不一定非要以肌体功能的部分丧失为代价;但一定与心灵内视和俯听的质量息息相关,与天才的顿悟和冥想息息相关。
①表达了阿炳的精神寄托;②④揭示了艺术与人生的关系;③强调了《二泉映月》的艺术价值。当然,还可以有其他的构思。

二、托他物以寄意或推及人生

“借物喻理”已经跨越了“就事论事”,它属于类比推理,是一

种思维方式,也是一种表现手法。由于年龄特征,中学生对这种“点睛”方式往往兴致盎然。下面是引路语料:
当野火烧起来的时候,你知道蚂蚁如何逃生的吗?众多的蚂蚁迅速聚拢,抱成一团,然后像雪球一样飞速滚动,逃离火海。每读起这段文字,我就泪眼模糊,深为卑微的力量所感动。我仿佛看见熊熊的山火在烧,一团黑风正沿山脊滚动;我听见劈里啪啦的烧灼声并闻到刺鼻的焦煳味,那是最外一层的蚂蚁用躯体开拓求生之路。假如没有抱成团的智慧,假如没有最外一层的牺牲,渺小卑微的蚂蚁家族绝对会全军覆灭。生命的渺小,体力的单薄,并没有什么可怕,甚至命运的卑微也不能决断什么,可怕的是看不到微薄的力量,懈怠了潜在的精神。敬重卑微,使我把生命看得严肃,看得深刻,看得伟大而顽强。像一根细小的针,蚂蚁以它自己的精神穿过我孱弱的外表,刺着我的灵魂:比起蚂蚁。我们有什么理由言渺小、说卑微,有什么脸面自暴自弃、玩世不恭?世上堪称伟大的东西。往往不是指体积而是指精神。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正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
在这段文字里,作者先强调蚂蚁的自我牺牲精神,接着推及人生。在文末作者又重重点了一笔:“世上堪称伟大的东西,往往不是指体积而是指精神。千里之堤,溃于蚁穴,这正是卑微者的威严和挑战。”由物及人,层层升华。
这种练习也可以分步骤进行,由点而面。

[训练设计3]请紧扣住某一实物的形象特征(自然属性或生态特征,结构或功能等),写一段充满人生理趣的话(不超过50字)。
(示例)萤火虫——我在欲望难遂时发出的一点光,却美丽了多少孩子欢乐的眼睛。
从生物学的角度看,萤火虫的发光仅仅为了寻找配偶,这是生物个体延续生命的本能需求。但后
一句的点睛之笔却开拓了一种富有人生哲理的全新境界:在夏夜田野的草丛间,萤火虫发出的点点绿莹莹的光,轻盈而流动,它引发了孩子们无穷的遐想和欢乐。
学生习作示例:
①粉笔——将细细的粉末凝成坚硬的身躯,一旦与外物碰撞,才知道聚而有散。
②花生——小小的黄花隐藏在浓浓的绿叶中,累累的坚果深埋在厚厚的土壤里。
③繁星——闪烁而不凡的繁星,你可曾想过:是暗夜点亮了你。
粉笔耐人寻味的地方在于“聚而有散”,“聚而有散”恰好是人生的一种真实写照。“隐藏”与“深埋”两语,点出了花生的不事张扬、默默奉献的精神。在常态的思维中,夜空中的繁星是美丽的;但此学生却反向思维,翻出了新意:美丽的繁星

却是暗夜烘托出来的。从这些习作中既可以看到他们思维的活跃,也为扩展做了铺垫。到了这个时候,就可以要求他们扩展成文:

[训练设计4]写一则200字左右的小品文,文中一定要有一句精警传神的点睛之笔。
学生习作示例:

圆滑的鸡蛋无法站立
“爸爸,鸡蛋怎么站不起来?”女儿好奇地问。“因为它太圆滑了。”爸爸望着女儿说。“鸡蛋因为欣赏自己的圆滑,所以无法站立起来。那么,人呢?”父亲似乎对女儿提出的问题很惊讶,沉思了一会儿说:“是的。人要是这样,就会失掉自我和朋友。”
学生抓住了物的“圆滑”这一形象特征来观照人生:人要是圆滑,“就会失掉自我和朋友”。

三、融入主旨与情感的描述,或用刻画景物来间接点睛

点睛之笔常常是以议论的表达方式出现的;但是也有以描写的表达方式去间接点睛的,这种间接点睛,比起直接明点,会更具感染力;因为它把叙、议结合得天衣无缝,让人看不出什么斧凿之痕。比如下面题为《感受狐狸》的文字(为节省篇幅作了删节):
一只老狐狸威风凛凛地站在岩石上,机警地看着四周,它浑身的毛红灿灿的,像团火。“砰”一声响,那狐狸应声倒下,阿黄(狗)追过去。只听一声怒号,那狐狸又从石缝间高高跃起,远远看去像一团跳跃的火,一闪没入林中——它似乎在引诱阿黄追它。一只小狐狸笨拙地从石缝间爬出来,一身红灿灿的毛浓密而柔软,一双小眼睛露出惊恐的神色。这是一只火狐,刚抓来时很老实,乖乖地趴在那儿,半天过后,则骚动不安起来,低声呜咽,小眼睛滴溜溜四处乱转。月光下一只老狐狸与阿黄厮打……阿黄尾追……阿黄中计,掉下山崖摔死了。一连几天的夜晚,老狐狸与小火狐又亲又舔……那条粗而满是铁锈的链子中间已被老狐狸的尖牙磨得雪亮。老狐狸愤怒的眼中似乎要喷出火来:就是这条无情的铁链隔断了她们母子的亲情。小狐狸悻悻地趴在地上,呜呜哀鸣……老狐狸眼中突然放出可怕的绿光,它猛地咬住小家伙的喉咙,只听得“咔嚓”一声,仿佛风折断了树枝一般;可怜的小家伙来不及发出尖叫,“噗”的倒地而死。老狐狸缓缓地站起来,抬起头,向着天上一轮圆月,默默注视良久。在月光中,她就像一尊雕塑,悲壮而美丽。
《感受狐狸》全文几乎是描述,有没有点睛之笔呢?有。“就是这条无情的铁链隔断了她们母子的亲情”是一处,它也为下面老狐狸咬死小狐狸这一情节做了铺垫。“老狐狸缓缓地站起来,抬起头,向着天上一轮圆月,默默注视良久。在月

光中,她就像一尊雕塑,悲壮而美丽”。这悲壮的几句叙述点睛全篇,在读者脑中留下了久久不能磨灭的印象。插入“一轮圆月”更是神来之笔——圆月象征着团圆,老狐狸何尝不想母子团聚呢?这一轮圆月,既衬托出老狐狸的悲壮情怀与美丽的形象,又象征着亲情的永恒。这样的点睛之笔真是令人刻骨铭心。

[训练设计5]写一则短文,请将你的立意与情感融入描写之中。
学生习作示例:

爬山虎
爬山虎攀缘在暗灰色的墙上,似平缓流淌的瀑布,上上下下找不到它的发端。它们给墙体覆上了深绿色的外衣;在这深绿的海中,点缀着的黄色的小花,也许在你一错眼的刹那间,会躲藏起来让你寻不到一点蛛丝马迹。它们无意去炫耀这生命的精彩……严冬,它们仿佛是被渔人久已弃置的渔网懒散地张挂在墙上。我想:这些枯萎的蜘蛛网般的茎,会像牵牛花的藤一样,一扯就会呼啦啦坠落下来。于是,我用手扯了扯,那茎竟纹丝不动;我又攒足了劲,用手抠住那茎,猛的一拽,只听得“啪”的一声,爬山虎的茎断裂开来,那断茎的根须却仍顽强地抓住墙体的缝隙。它们攀附的墙体既不是沃土更不会供给它们养分,然而在断裂的茎里却蓄满了绿意和生机。
这篇短文突出表现了爬山虎两点可贵的特征:一是不去炫耀自己,二是顽强的生命力。把立意与描写结合起来,再融入自己的情感,一些语句就有了生命,比如“它们无意去炫耀这生命的精彩”,“顽强地抓住墙体的缝隙”,“断裂的茎里却蓄满了绿意和生机”。这些语句虽然分散在篇章的不同部位,但秀立于篇中,结合成一个整体,是暗示,是感悟,也是一种升华。

江苏赣榆高级中学 22210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