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本总公式
马克思的剩余价值理论
资本周转速度越快,剩余价值就越多。
2、影响资本周转速度快慢的因素: 一是:资本周转的时间 二是:生产资本的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比重。
资本周转时间:
1)劳动时间:主要由技术水平和产品的特性决定。 2)非劳动时间:生产资料的储存时间、停工时间、 销售时间。 一个企业想要加快资本周转速度需要 A 采用新工艺、新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 B 生产资料就近,就少原则。尽量减少停工时间; 及时了解供求状况、价格波动、竞争程度、交通运 输条件。同时运用多种手段:研究消费心理、噱头 营销、饥饿营销;运用多种平台:实体店、互联网 商城、微商。
1、概念:是人的劳动能力,是人的体力和脑力的 总和。 2、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完全自由的人,能够把自己的劳动力当作商品买卖 除了劳动力一无所有
3、劳动力使用价值:劳动过程中创造的所有价值 (能生产大于自身的价值)
4 、劳动力价值:是由生产、发展维持和延续劳 动力所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劳动力价值的内容: 其一、劳动力自身生存需要的生活资料价值. 其二、维持劳动力家属子女所需要的生活资料价 值. 其三、劳动力教育训练费用. 劳动力价值的特点: 总是低于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影响利润率因素:
m`高低, 省. C:V高低, n快慢, C节
(二)剩余价值在产业资本间的分配
1、利润转化为平均利润 部门之间的竞争和平均利润率的形成
利润率不同,等量资本不能获得等量利润,引起不 同生产部门竞争
不同部门竞争的手段是资本转移,资本由利润率低 的部门向利润率高的部门转移 部门之间竞争导致不同部门的利润率趋向平均化
小结
产业资本的循环,重点分析了资本运动过程中所 经历的各个阶段及采取的职能形式,进一步揭示 了资本只有在连续不断地运行中才能实现价值增 值这一本质。
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
第二篇竞争的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第3章资本和剩余价值一、概念题1.资本总公式2.劳动力3.劳动过程4.价值形成过程5.价值增殖过程6.资本7.剩余价值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9.必要劳动时间和剩余劳动时间10.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11.剩余价值率12.绝对剩余价值13.相对剩余价值14.超额剩余价值15.剩余价值规律16.资本主义工资17.计时工资18.计件工资19.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二、思考题1.什么是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2.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是什么?3.劳动力商品有什么特点?4.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5.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为什么是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6.价值增殖过程为什么是超过一定点而延长了的价值形成过程?7.资本的本质是什么?8.划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和意义是什么?9.什么是剩余价值率?它为什么表明了资本主义的剥削程度?10.绝对剩余价值是怎样生产出来的?11.相对剩余价值生产为什么是各个资本家追求超额剩余价值的结果?12.在生产自动化条件下剩余价值的源泉是什么?13.为什么剩余价值规律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规律?14.资本主义工资的本质是什么?15.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的相互关系是怎样的?课后习题详解一、概念题1.资本总公式答:资本总公式是指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运动的资本流通公式G—W —G 。
资本的总公式表明,资本一旦进入流通领域,似乎自身就会发生增殖,然而,这同商品、价值、货币的性质以及流通规律是相矛盾的。
因为,商品作为使用价值,只是商品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它自身不是价值实体,更不能发生价值增殖,商品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创造的,其流通是按等价原则进行的,所以只有价值形态的变化,不可能发生价值增殖;货币,作为一般等价物,在商品流通中只发挥媒介作用,只是表现和实现商品的价值,也不会引起价值增殖;商品流通规律要求具有不同使用价值的商品实行等价交换,商品的形态变化与价值量的变化没有任何关系。
《政治经济学》作业
《政治经济学》作业一、试述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四个环节的关系物质资料再生产过程包括生产、交换、分配和消费四个环节。
生产决定交换、分配和消费的性质、对象、结构与水平、具体方式。
交换、分配和消费反作用于生产。
二、论述题试述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在社会再生产中的地位和作用1.社会主义商品流通能促进社会主义生产的发展;2.社会主义商品流通可以为经济发展积累资金;3.社会主义商品流通促进社会主义分配的实现;4.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利于满足消费的需要;5.社会主义商品流通有利于促进全国经济联系的加强三、试述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及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途径。
答:(1)资本的总公式是:货币——商品——更多的货币即G一W—G’。
这一公式既适应于商业资本也适用于产业资本和借贷资本因而称为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同价值规律相矛盾。
其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等价交换。
在等价交换的情况下无论是G一W还是W—G’商品的价值量都不会变化不会发生价值增殖。
但是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2)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是要说明价值增殖从哪里产生和在什么条件下产生。
价值增殖产生的途径:①剩余价值的产生不在流通中。
等价交换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不等价交换中一方之所得正是另一方之所失也不可能产生价值增殖。
②剩余价值产生又离不开流通。
离开流通商品生产者只同自己的劳动产品发生关系劳动产品是用来满足自己的需要而不是用来交换资本也就无从实现价值增殖。
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货币转化为资本)价值增殖产生的条件:①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既必须遵循等价交换这个价值规律的要求又必须满足资本价值增殖的要求。
②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根本(前提)条件是劳动力成为商品。
货币所有者必须在市场上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本身具有成为价值源泉及价值增殖的能力能够创造出比它自身更大的价值。
《资本论 》导读
二、《资本论》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基本内容简介
• 马克思在“序言”中主要阐明《资本论 》的研究对象、目的和结构。
2020/4/22
• (一) 介绍《资本论》与《政治经济学批判》的关系
马克思于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论述 了商品、价值和货币理论。这些理论成为《资本论》第 一卷第一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个基础上,《资本论》对 资本和剩余价值展开论述,从而揭示了资本主义经济产 生、发展和灭亡规律的历史过程。所以,马克思称《资 本论》“这部著作是我1859年发表的《政治经济学批判》 的续篇”。
2020/4/22
三、《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 ”基本内容简介
• (一)简要说明《资本论》第二版对原文 所做的修改
• (二)阐明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 (三)说明《资本论》的方法论
2020/4/22
马克思认为《资本论》所运用的 方法是唯物辩证法。
• 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马克 思已经说明了自己的方法的唯物主义基 础。马克思研究方法的唯物主义基础表 现在,他把社会经济形态的发展看作“ 是一种自然历史过程”(P103),在研 究经济运动规律时,不是从观念出发, 而是从客观事实出发。
2020/4/22
• 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的理解中同 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的理解,即对 现存事物的必然灭亡的理解;
• 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 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 去理解;
• 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 ,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
2020/4/22
四、《资本论》第一卷(节选)内容提要 和马克思探索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运动规律 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选读》第138—139页)
第3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分配与
60
60
360
360
0
21
资本有机构成高的部门,生产价格
> 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低的部门,生产价格 < 价值; 资本有机构成=社会平均资本有机构成,生产价格 = 价值
按生产价格出售,不是对价值规律的否定:
(1)从个别部门看,平均利润≠剩余价值 从全社会来看,平均利润总额=剩余价值总额
(工人不仅受本部门资本家的剥削,还受整个资本家阶级的剥削)
劳动能力看不出来,能看到的是劳动 劳动是谋生手段,不劳动无报酬 工资的支付方式造成误解 工资变动形成错觉(工作时间越长,越熟练工资越多)
12
工资形式
计时工资:按劳动时间支付的工资,实质是劳动力月价值、周价
值、日价值的转化形式 计件工资:按工人完成产品的数量或工作量支付的工资 定额工资=日工资额/日产量
劳动力商品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价值的源泉
(2)劳动力的使用,能创造大于自身价值的价值 (3)劳动力的买卖过程是资本家和工人的等价交换,但是, 离开流通,进入生产领域,转变为不平等的雇用关系
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也是解决资本
总公式矛盾的前提
资本主义雇佣劳动关系的形成
5
(1)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
(2)资本家迫使工人一天劳动 10小时,生产两双鞋,这样: 两双鞋的生产资料价值=12*2=24 资本家支付的劳动力价值=3 总垫付=27
两双鞋总价值=24+3*2=30,按价值出售,获得3元剩余价值
7
●必要劳动时间与剩余劳动时间
●剩余价值(m):即价值增殖,指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
造的、被资本家无偿占有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第二版)》第五章 资本主义生产
三、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率 必要劳动是社会存在的基础剩余劳动则是人类发展的物质条件。 现实经济生活的复杂性源于剩余产品运动的复杂性和多样性。 劳动者在剩余劳动时间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部分的价值叫剩 余价值。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的比率。 2.剩余价值率的三种表示方法
第三节 剩余价值生产的两种形式
简单商品流通的公式是: 资本流通公式是: 运动形式不同:
以卖为起点,以买为终点,起点与终点都是商品,货币是整个过程的 媒介。
以买为起点,以卖为终点,起点与终点都是货币,商品是整个过程的 媒介。
价值所处的地位不同:
WGW
使用价值是运动主体,货币(价值)是媒介,获得使用价值后运动结 束。
价值是运动主体,商品和货币只是价值的存在形式,运动无止境。
三、资本主义工资数量的变动趋势
名义工资与实际工资 名义工资:是劳动者实际得到的一定数量的货币工资。 实际工资:是劳动者用货币工资所能买到的消费资料的数量。 名义工资和实际工资有着密切的联系。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两 者的变动是一致的,即名义工资越高,实际工资也就越高,反之亦然。 但两者也常常不一致,即名义工资虽然不变甚至提高,实际工资却可 能降低。
生产资料价值 (24元)
预
付
资
本
价
劳动
值
劳动力价值 (3元)
具体劳动
创造使用价值
转移生产资料的 旧价值
24 元
劳动过程
创造新价值
抽象劳动 6
元 劳动力价值 和剩余价值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增殖过程
价值 增殖 过程 (30元)
工人的劳动时间 = 必要劳动时间 + 剩余劳动时间 必要劳动时间:再生产劳动力价值的时间 剩余劳动时间:为私人、集体或国家生产剩余价值的时间 剩余价值:由劳动者创造的超过劳动力价值的那部分价值
政治经济学:剩余价值规律
课文学习
第三节 剩余价值规律
(二)相对剩余价值的形成
1、前提:必要劳动时间缩短(要求:劳动力价值降
低——生活资料价值降低——整个社会劳动
生产率提高)
2、实现:各个资本追逐剩余价值,展开竞争的结果
内在动力:追逐 m 单个资本提高劳动生产
课文学习
第三节 剩余价值规律
一、绝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绝对剩余价值
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延长工作 日长度而生产的剩余价值。 2、制约因素 (1)生理界限:休息、吃饭等活动的必然性 (2)道德界限:家务活动、社会活动、文化活动的必然性
课文学习
第三节 剩余价值规律
二、相对剩余价值生产 (一)相对剩余价值
不能在流通领域得到解决(价值增殖不是在流通领域产 生),但离不开流通领域。
课文学习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 (一)劳动力成为商品的条件 1、劳动力所有者有人身自由 2、劳动力丧失了一切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一无所有
思考:社会主义社会初级阶段,劳动力是不是商品?原 因何在?
课文学习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变自己的价值量的资本(c)。 2、特点:
① 变换了原有的物质存在形式,转移了旧价值 ② 旧价值的转移可以是一次全部转移,也可以分次进行 ③ 必须借助于人的劳动 ④ 虽不形成价值增殖,但是价值增殖的必要条件
课文学习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
(二)可变资本 1、含义:以劳动力形式存在的,在生产过程中发生
了价值增殖的资本(v)。 2、特点:
剩余价值规律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源泉 第三节 剩余价值规律 第四节 工资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刘诗白
西南财经,刘诗白,政治经济学导论1.怎样理解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即是生产关系。
首先,生产关系与生产力矛盾统一,构成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生产力包括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和劳动者,生产关系包括生产资料的所有制形式、人们直接生产过程中所处的地位和关系与产品的分配关系。
生产力是生产方式的物质内容,生产关系是生产方式的社会形式。
生产方式要适应生产力,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
其次,生产关系的总和构成社会的经济基础。
在这个经济基础之上,建立起来的政治法律制度以及与它想适应的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艺等意识形态,统称为上层建筑。
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矛盾统一,成为制约社会生产方式发展的又一重要因素。
最后,政治经济学研究的生产关系,还包括分配关系、交换关系和消费关系。
政治经济学从物质资料生产过程的各个环节,全面考察人们的生产、分配、交换、消费的各种经济关系。
2.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什么?政治经济学的任务是通过对生产关系的研究,揭示各种生产关系产生、发展和变化的规律——经济规律。
经济规律分为三类:一、一般经济规律:在一切社会经济形态中均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二、共有经济规律:在某几个社会经济形态中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三、特有经济规律:只在某一种社会经济形态里发生作用的经济规律。
由于经济规律性质与类型的不同,政治经济学分为:一、广义的政治经济学:着重揭示人类社会发展过程中的一般经济规律或共有经济规律;二、狭义的政治经济学:着重揭示个别社会发展过程中的经济运功的规律,即适用于人类社会个别发展阶段的特有经济规律。
3.政治经济学的方法有哪些?略。
4.为什么要学习政治经济学?略。
第一章商品与货币1.怎样理解商品的二因素?商品二因素和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的关系怎样?商品的二因素是指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其中:使用价值就是商品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有用性;价值是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是交换价值的内容或基础。
资本和价值增殖
第三章资本和价值增殖第一节货币向资本的转化一、资本总公式及其矛盾1、商品流通公式和资本流通公式商品流通公式是:W——G——W。
是先卖出商品,取得货币,再用货币购买自己所需要的商品。
起点是商品,终点也是商品。
资本流通公式是:G——W——G。
是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
起点是货币,终点也是货币。
它们之所以都叫流通公式,因为它们都包括买和卖两个阶段,都是买和卖的统一,这是它们最主要的共同点。
这儿我们要着重分析的是它们的区别。
两种流通的目的不同两种流通的内容不同两种流通的限度不同上述可见,作为资本的G和作为一般W流通媒介的G,是有本质区别的。
一般W流通中的G,只是充当W买卖的中介,其自身不会有任何的变化,只不过是从一个所有者手中转移到另一个所有者手中而已;而作为资本的G则不同,它能够带来剩余价值(m),这就是它们最本质的区别。
刚才讲的G——W——G′这个公式很重要,我们称它为流通领域中资本运动的总公式。
以后我们分析其它各种资本,如商业资本、产业资本时,都要用到这个公式。
对于这个资本总公式,我们不仅要问,在流通中G是如何变为G′的呢?2、资本总公式的矛盾资本总公式存在着什么矛盾呢?用一句话来表述就是:从表面上看,资本总公式G——W——G′和价值规律是相矛盾的。
具体说来,按照价值规律,W的价值是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在流通领域W是按照它包含的价值量进入交换的,因此,在流通中价值应该只发生形式的变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
因为按价值规律的要求,W必须实行等价交换。
但是,资本总公式呈现出来的现象却是经过一买一卖的过程,资本发生了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这一矛盾是如何形成的呢?也就是说,增加了的那部分价值是从何而来的呢?首先,它不可能在流通中产生。
一些资产阶级学者认为流通中可以产生m,那是错误的。
因为我们在前面讲过,价值是人们在生产W时由抽象劳动凝结而成的,在流通中仅仅是价值形式发生变化,由G到W,由W到G,价值量不会改变。
资本的总公式是G-W-G
第二章利润率资本地总公式是′;这就是说,一个价值额投入流通,是为了从流通中取出一个更大地价值额.这个更大价值额地产生过程,是资本主义地生产;这个更大价值额地实现过程,是资本地流通.资本家生产商品,不是为了商品本身,不是为了商品地使用价值或他地个人消费.资本家实际关心地产品,不是可以摸得着地产品本身,而是产品地价值超过在产品上消费地资本地价值地余额.资本家预付总资本时并没有考虑它地各个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地生产上所起地不同作用.他把这一切组成部分同样地预付出去,不仅是为了再生产预付资本,而且是为了生产一个超过预付资本地价值余额.他只有使他所预付地可变资本地价值同活劳动相交换,即对活劳动进行剥削,才能把这个价值转化为一个更大地价值.但是,他只有同时预付实现这种劳动地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机器和原料,也就是说,他只有把他所占有地一个价值额转化为生产条件地形式,才能对这种劳动进行剥削;他所以是一个资本家,能完成对劳动地剥削过程,也只是因为他作为劳动条件地所有者同只是作为劳动力地占有者地工人相对立.还在前面第一卷[]就已经指出,正是非劳动者对这种生产资料地占有,使劳动者变成雇佣工人,使非劳动者变成资本家.资本家究竟是为了从可变资本取得利润才预付不变资本,还是为了使不变资本增殖才预付可变资本;他究竟是为了使机器和原料有更大地价值才把货币用在工资上,还是为了对劳动进行剥削才把货币预付在机器和原料上;不管人们怎样看,对资本家来说,都是无关紧要地.虽然只有可变资本部分才能创造剩余价值,但它只有在另一些部分,即劳动地生产条件也被预付地情况下,才会创造出剩余价值.因为资本家只有预付不变资本才能对劳动进行剥削,因为他只有预付可变资本才能使不变资本增殖,所以在他地心目中,这两种资本就完全混同在一起了.而且,因为他实际获利地程度不是决定于利润和可变资本地比率,而是决定于利润和总资本地比率,即不是决定于剩余价值率,而是决定于利润率,所以情形就更是这样.我们将会看到,利润率可以不变,然而它可以表示不同地剩余价值率.产品中由资本家支付地一切价值组成部分,或者由他投入生产地这些价值组成部分地等价物,都属于产品成本.单是使资本保存下来,或者说,按原有地量再生产出来,就必须使这些成本得到补偿.商品包含地价值,等于制造商品所耗费地劳动时间,这个劳动地总和则由有酬劳动和无酬劳动构成.而对资本家来说,商品成本只由他所支付地物化在商品中地那部分劳动构成.商品包含地剩余劳动不需要资本家耗费什么东西,虽然它同有酬劳动一样,需要工人付出劳动,并且它同有酬劳动一样创造价值,作为价值形成要素加入商品.资本家地利润是这样来地:他可以出售他没有支付分文地某种东西.剩余价值或利润,恰恰就是商品价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地余额,或者说,就是商品包含地劳动总额超过它包含地有酬劳动额地余额.因此,不管剩余价值来自何处,它总是一个超过全部预付资本地余额.因此,这个余额和总资本会保持一个比率,这个比率可以用分数来表示,其中表示总资本.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一个与剩余价值率不同地利润率=().用可变资本来计算地剩余价值地比率,叫作剩余价值率;用总资本来计算地剩余价值地比率,叫作利润率.这是同一个量地两种不同地计算方法,由于计算地标准不同,它们表示同一个量地不同地比率或关系.应当从剩余价值率到利润率地转化引出剩余价值到利润地转化,而不是相反.实际上,利润率从历史上说也是出发点.剩余价值和剩余价值率相对地说是看不见地东西,是要通过研究加以揭示地本质地东西.利润率,从而剩余价值地形式即利润,却会在现象地表面上显示出来.至于单个资本家,那末很清楚,他唯一关心地,是剩余价值即他出售自己地商品时所得到地价值余额和生产商品时所预付地总资本地比率.而对这个余额和资本地各个特殊组成部分地特定关系以及这个余额和它们之间地内在联系,他不仅不关心,而且掩盖这个特定关系和这种内在联系,正是他地利益所在.虽然商品价值超过它地成本价格地余额是在直接生产过程中产生地,但它只是在流通过程中才得到实现.由于这个余额在现实中、在竞争中、在现实市场上是否实现,实现到什么强度,都要取决于市场地状况,因此这个余额更容易造成一种假象,好象它来自流通过程.在这里没有必要说明,如果一个商品高于或低于它地价值出售,那只是发生剩余价值地另一种分配;这种不同地分配,即在不同个人之间分割剩余价值地比率地变更,既丝毫不会改变剩余价值地大小,也丝毫不会改变剩余价值地性质.在实际流通过程中,不仅发生着我们在第二卷已经考察过地各种转化,而且这些转化还同现实地竞争,同商品高于或低于它地价值地买和卖结合在一起,以致对单个资本家来说,由他本人实现地剩余价值,既取决于对劳动地直接剥削,也取决于互相诈骗地行为.在流通过程中起作用地,除了劳动时间,还有流通时间,它也限制着可以在一定时间内实现地剩余价值地量.此外,还有另一些来自流通地要素,也会对直接生产过程产生决定性地影响.直接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二者不断互相贯通、互相渗透,从而不断使它们互相区别地特征分辨不清.以前已经说过,在流通过程中,剩余价值地生产和一般价值地生产一样,会获得新地规定;资本会经历它地各种转化地循环;最后,它还会从它地可以说内部地有机生命,进入外部地生活关系,在这些关系中,互相对立地不是资本和劳动,而一方面是资本和资本,另一方面又是单纯作为买者和卖者地个人;流通时间和劳动时间在它们地进程中会互相交错,好象二者同样地决定着剩余价值;资本和雇佣劳动互相对立地最初形式,会由于一些看来与此无关地关系地干扰而被掩盖起来;剩余价值本身也好象不是占有劳动时间地产物,而是商品地出售价格超过商品地成本价格地余额.成本价格因此也就容易表现为商品地固有价值,结果利润就表现为商品地出售价格超过商品地内在价值地余额.诚然,在直接生产过程中,剩余价值地性质会不断在资本家地意识中出现;在我们考察剩余价值时谈到地资本家对别人劳动时间地贪求等等,已经向我们证明了这一点.但是,.直接生产过程本身也只是一个转瞬即逝地要素,它会不断转化为流通过程,就象流通过程会不断转化为生产过程一样,因此,关于生产过程中所获得地利益地源泉,即关于剩余价值地性质,虽然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有了一点隐隐约约地感觉,但至多不过表现为一个和下述看法同样合理地要素,按照这种看法,已实现地余额,好象来源于不以生产过程为转移而由流通本身产生地运动,也就是属于资本而又不以资本对劳动地关系为转移地运动.难怪连现代经济学家如拉姆赛、马尔萨斯、西尼耳、托伦斯等人也直接用流通地这些现象来证明:资本在它地单纯物质存在上,与它同劳动地社会关系(正是这种关系使它成为资本)无关,是一个与劳动并列而且不以劳动为转移地剩余价值地独立源泉..在既包括工资,也包括原料价格、机器磨损等等地成本项目下,无酬劳动地榨取,只是表现为成本中某一项支付上地节约,只是表现为对一定量劳动地支付上地减少;就象由于买进地原料比较便宜或由于机器磨损减少而得到节约完全一样.因此,剩余劳动地榨取,就失去了它地独特性质;它同剩余价值地独特关系也被弄得模糊不清了;正如我们在第一卷第六篇[]已经指出地,劳动力价值表现为工资形式这一点,又大大促进和助长了上述这种情况.由于资本地一切部分都同样表现为超额价值(利润)地源泉,资本关系也就神秘化了.不过,剩余价值借助利润率而转化为利润形式地方式,只是生产过程中已经发生地主体和客体地颠倒地进一步发展.我们已经在生产过程中看到,劳动地全部主观生产力怎样表现为资本地生产力.[]一方面,价值,即支配着活劳动地过去劳动,人格化为资本家;另一方面,工人反而仅仅表现为物质劳动力,表现为商品.从这种颠倒地关系出发,甚至在简单地生产关系内,也必然会产生出相应地颠倒地观念,即歪曲地意识,这种意识由于真正流通过程地各种转化和变形而进一步发展了.我们研究李嘉图学派就会知道,把利润率地规律直接表现为剩余价值率地规律,或者相反,完全是一种荒谬地尝试.在资本家地头脑中,这两个规律当然是没有区别地.在这个表现中,剩余价值是按照为生产它而预付地总资本地价值计算地,总资本在这个生产中一部分完全被消费掉,一部分只是被使用了.实际上,这个比率表示全部预付资本地增殖程度;这就是说,按照剩余价值地概念上地、内在地联系和性质来说,这个比率表示可变资本地变动量和全部预付资本量之间地关系.总资本地价值量本来同剩余价值量没有任何内在关系,至少没有直接地内在关系.就总资本地物质要素来说,总资本减去可变资本,也就是不变资本,是由实现劳动地物质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材料构成地.要使一定量劳动实现在商品中,从而形成价值,就需要一定量地劳动材料和劳动资料.在劳动地量和需要追加这个活劳动地生产资料地量之间,按照追加劳动地特殊性质,存在着一定地技术关系.因此,就这一点来说,在剩余价值量或剩余劳动量和生产资料量之间,也存在着一定地关系.例如,假定生产工资地必要劳动每天为小时,那末工人为了提供小时剩余劳动,为了创造%地剩余价值,就必须劳动小时.他在小时内用掉地生产资料比小时内用掉地多一倍.但是,他在小时内追加地剩余价值,同小时或者甚至小时内用去地生产资料地价值并没有任何直接关系.后者地价值在这里是完全没有意义地;重要地只是技术上必要地量.原料或劳动资料不管贵贱都是完全没有关系地;只要它们具有所要求地使用价值,并且和要被吸收地活劳动保持一个技术上规定地比例就行了.如果我知道,小时纺掉棉花磅,值先令,我当然也就知道,小时纺掉棉花磅=先令;这样,我就能够计算出剩余价值和小时内用去地棉花地价值地比例,就象能够计算出剩余价值和小时内用去地棉花地价值地比例一样.但是,活劳动和生产资料价值地比例,只是在先令充当磅棉花地标志时,在这里才能成立;因为,一定量棉花有一定地价格,因而反过来,只要棉花价格不变,一定地价格也能够作为一定量棉花地指数.如果我知道,为了占有小时剩余劳动,我必须要别人劳动小时,也就是说,我必须为小时准备好棉花,并且我又知道小时所需要地这个棉花量地价格,那末在棉花价格(作为必需量地指数)和剩余价值之间就间接地存在着一个比例.但是反过来,我却无论如何也不能从原料地价格中推断出比如说小时(不是小时)能够纺掉地原料地总量.因此,在不变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间,从而在总资本价值(=)和剩余价值之间,没有任何内在地、必然地关系.如果剩余价值率已知,剩余价值量也已知,那末利润率所表示地,就只是它实际所指地东西,即剩余价值地另一种计算法,也就是用总资本地价值计算,而不是用和劳动相交换地、直接产生出剩余价值地那部分资本地价值计算.但在现实中(也就是在现象世界中),事情正好相反.剩余价值是已知地,然而是作为商品出售价格超过商品成本价格地余额已知地;这个余额地来源依然是神秘地:是来自生产过程中对劳动地剥削,是来自流通过程中买者所受地欺诈,还是同时来自这二者?其次,已知地,还有这个余额和总资本价值地比率即利润率.用全部预付资本价值来计算出售价格超过成本价格地余额,是很重要、很自然地,因为总资本增殖地比率,或者说总资本地增殖程度,实际就是这样找到地.如果从这个利润率出发,那末就根本不可能推论出这个余额和在工资上支出地资本部分之间地任何特殊关系.我们在以后地一章中[]将会看到,马尔萨斯在试图走这一条路来探寻剩余价值地秘密以及剩余价值和可变资本部分之间地独特关系地秘密时,作了多么滑稽地表演.利润率本身所表明地,不如说是这个余额对同样大小地各个资本部分地同样地关系.从这一观点出发,资本就根本没有显示出任何内在地区别,只有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地区别显示出来.而这个区别所以能够显示出来,也只是因为余额地计算有两种方法.第一,作为一个简单地量即超过成本价格地余额来计算.在余额地这第一个形式上,全部流动资本会加入成本价格,而固定资本中却只有损耗会加入成本价格.第二,作为这个价值余额和预付资本总价值地比率来计算.在这里,全部固定资本地价值和流动资本地价值一样加入计算.流动资本在这两个场合都以同一方式加入计算;而固定资本在前一个场合,以一种和流动资本不同地方式加入计算,在后一个场合,却以相同地方式加入计算.因此,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地区别在这里就不能不认为是唯一地区别了.因此,当这个余额从利润率中,用黑格尔地语言来说,再反映自身时,或者换句话说,当这个余额通过利润率进一步表示出自己地特征时,它就表现为资本在每年或在一定流通期间内所创造地、超过资本本身价值地一个余额.因此,尽管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不同,而剩余价值和利润实际上是一回事并且数量上也相等,但是利润是剩余价值地一个转化形式,在这个形式中,剩余价值地起源和它存在地秘密被掩盖了,被抹杀了.实际上,利润是剩余价值地表现形式.只有通过分析才能使剩余价值从利润中脱壳而出.在剩余价值中,资本和劳动地关系赤裸裸地暴露出来了;在资本和利润地关系中,也就是在资本和剩余价值——这时,剩余价值一方面表现为在流通过程中实现地、超过商品成本价格地余额,另一方面表现为一个通过它对总资本地关系获得进一步规定地余额——地关系中,资本表现为一种对自身地关系,在这种关系中,资本作为原有地价值额,同它自身创造地新价值相区别.至于说资本在它通过生产过程和流通过程地运动中创造出这个新价值,这一点是人们意识到了地.但是这种情况是怎样发生地,现在却神秘化了,好象它来自资本本身固有地秘密性质.我们越往后研究资本地增殖过程,资本关系就越神秘化,它地内部组织地秘密就暴露得越少.在这一篇中,利润率和剩余价值率在数量上是不同地;相反地,利润和剩余价值被看作是同一个数量,只是形式不同.在下一篇我们会看到,外表化地过程将进一步发展,并且利润在数量上也将表现为一个和剩余价值不同地量.注释:[]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卷第、页.——第页.[]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卷第页.——第页.[]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中文版第卷第页.——第页.[]马克思指自己地著作《剩余价值理论》中批判地分析马尔萨斯关于剩余价值率地观点那一节(见《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第册第章第节).——第页.出处: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卷。
9第八、九章 剩余价值的生产和分配理论
商品的不等价交换 劳动成为商品 资本的原始积累 劳动力成为商品
答案:D
劳动力成为商品需要一定的社会经 济条件,这些条件是
A 必须有一定数量的劳动力 B 劳动者必须有人身自由即法律上的自由 人 C 劳动能自由买卖和等价交换 D 劳动者丧失了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 E 必须有成熟完备的生产要素市场
3、划分意义 (1)进一步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和资 本主义剥削的实质。 剩余价值的真正源泉——雇佣工人的剩 余劳动 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资本主义制度 (2)为确定资本家对雇佣工人的剥削程度提 供了科学依据。 剥削率——剩余价值率
剩余价值率
1、剩余价值率——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 间的比率。它反映的是可变资本的增殖程 度,表示了资本家对工人的剥削程度,又 称剥削率。 表示方法: m’=m/v; 或m’=剩余劳动时间/必要劳动时间
从资本总公式G-W-G+△G来看,它分 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买进商品(GW),这时的商品,其价值是G;第二阶 段卖出商品( W-G+△G ) ,这时的商 品,其价值则应该是G+△G。可见,第二 阶段卖出的商品与第一阶段的商品是不 一样的。
因此,资本流通公式实际上应该改写 为G-W…W’-G’。由于G’>G,所以W’>W,从W到 W’,发生了增殖,也就是说,剩余价值应 该是在W…W’(把一种商品变成另一种商 品)的过程——生产过程中产生的。 如果说,这个过程存在,那么,资本 总公式的矛盾也就得到了解决。因为G-W 和W’-G’这两个交换过程都是等价交换。 因此,要解决矛盾就要能够进行生产。 而要进行生产,又必须具备那些条件呢?
二、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 化为资本的前提。
政治经济学第三讲:资本的价值增殖过程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第二节 剩余价值的来源 第三节 第四节 剩余价值的生产方法 资本主义工资
第一节 货币转化为资本
一、资本总公式
二、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三、劳动力的买卖
一、资本总公式
㈠、货币是资本最初的表现形式
1、商品流通是资本的起点 ⑴从国内看,资本的产生要以发达的商品 生产和商品流通为前提 ; ⑵从国际看,资本产生还必须以世界贸易、 世界市场为条件
3、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特点
⑴、工人要在资本家的监督下劳动,工人 劳动属于资本家 ⑵、劳动产品归资本家占有,劳动者只能 得到事先按劳动力市场价值获得的工资
二、价值增殖过程
㈠、价值形成过程
㈡、价值增殖过程
㈢、资本生产过程二重性
㈠、价值形成过程
1、生产资料价值的转移 一定量的生产资料总是一定量的物化劳动, 从而包含一定量的价值,但在生产过程 中,生产资料的价值不因其使用价值形 态地改变而改变,而是转移到新产品中 去,成为新产品价值的组成部分。
(二)、资本主义条件下提高劳 动生产力的对抗性质
1、商品价值与劳动生产率成反比,劳动力价值 亦这样,相反,相对剩余价值与之成正比,因 此,缩短了工作日却延长了剩余劳动时间。 2、资本主义生产中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为了缩 短工作日,而是为了缩短必要劳动时间,延长 剩余劳动时间→因此提高劳动生产率不是减轻 了工人负担,而是加强了对工人剥削。
B、不等价交换也不能产生的剩余价值 贱买贵卖、欺骗:只是改变了商品总价 值在不同资本家集团之间的分配,丝毫 不增加整个资本家所占有货币财富,剩 余价值则是价值增殖额,是新产生的社 会财富。 只买不卖 : 现实生活中不存在,即使 存在也不行,钱从哪里来?
《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篇“货币转化为资本”
概述
• (一)解决了使李嘉图学 派破产的一个难题 • 第二篇只有一章,即第四章。这一章的中心 是分析货币
是怎样和在什么条件下转化为资本 的。马克思的分析告 诉我们,这个转化的实现,是以劳动力成为商品为前提的。 所以,这一章的中心内容,用一句话来概 括,就是劳动 力成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也就是劳动力成为商 品,才使“幼虫”变为“蝴蝶”。 马克思关于劳动力成 为商品,货币才能转化为资本的理论,是政治经 济学上 的重大革命,是对资产阶级政治经济学的有力批判。在社 会科学上,马克思第一次提出劳动力这个特殊商品,明确 区分了劳动和劳动力, •
实现价值增殖。而他 增殖价值的目的“也不是取
得一次利润,而只是谋取利润的无休止的运动。
这种绝对的致富欲、这种价值追逐狂,是资本家
和货币贮藏者所共有的,不过货币贮藏者是发狂
的资本家,资本家是理智的货币贮藏者”(第1 卷 第174-175页)。
• (三)G— W—G’为什么叫资本总公式 • 为贵卖而买,即G— W—G'似乎只是商人资本所特
• (二)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程的前奏和过度
• 对劳动力成为商品,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分析,为 整个剩余价值学说奠定了基础。所以,这一章在 整个《资本论》中具有很重要的地位。
• 第一,从这一章马克思才开始进入资本的分析, 但是,这一章还不是 分析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本身, 它是从简单商品生产进入资本主义生产过 程的前 奏和过渡。
• (一)流通过程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 商品流通有两种情况:一种是等价交换,一种是不等价交
换,这两种情况都不能产生剩余剩余价值。 • 在流通中如果是等价交换,当然不会产生剩余价值。这是
因为: 第一,流通次序的颠倒不会产生剩余价值。我们知 道,由于是等价交 换,简单商品流通不会带来剩余价值, 而资本流通从形式上来看,不过是 把简单商品流通的先 卖后买的次序,颠倒为先买后卖。仅仅把次序颠倒, 并 没有越出简单的商品流通领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 • 第二,交换中使用价值的不同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在流 通过程中,从使用价值的交换来看,交换者互通有无,因 而是互利的。但是,作为交 换价值、按照等价交换的原 则,对于交换者任何一方都没有增殖价值。 • 第三,商品价值形式的变化也不会产生剩余价值。商品流 通中,同一 价值在同一商品所有者手里,最初是商品形 式,然后再转化为货币形式, 最后又转化为商品形式。 商品流通只引起商品价值形式的变换,就只引 起等价物 交换,并不包含价值量的改变。所以,也不能产生剩余价 值。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总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概论复习要点陈小莉简答题:一、请简要回答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是什么?1、生产力是人们生产物质资料的能力,它表示人们改造和征服自然的水平,反映了人与自然界的关系。
(解释生产力是什么)2、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或再生产过程中结成的相互关系。
(解释生产关系是什么)3、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生产力的发展变化决定了生产关系的发展变化。
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的部分质变和变化程度。
(生产力对生产关系的决定性作用)4、生产关系反作用于生产力,适应生产力发展要求的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反之,超前或者落后于生产力的生产关系就会阻碍生产力的发展。
(生产关系的反作用)5、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应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变化,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普遍规律。
(总结)二、马克思从商品开始分析和研究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原因是什么?1、商品是社会主义最普遍的形式,也是资本主义的细胞。
2、从社会经济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商品是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前提,从分析商品开始时历史方法的需要。
3、建立在商品分析基础之上的劳动价值理论是剩余价值论的基础。
三、为什么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是简单商品经济最基本的矛盾?1、商品生产者的劳动虽然具有社会性,但是这种社会性不能直接表现出来,它只能直接表现为私人劳动,它的劳动的社会性能否实现取决于他所生产的商品能否卖的出去,若其商品不为社会所需,卖不出去,它的私人劳动就不被承认为社会劳动,具体劳动就不能还原为抽象劳动,使用价值就不能让渡,价值也无法实现,所以私人劳动与社会劳动的矛盾是其他各对矛盾的根源所在。
2、小商品生产者的生产是在竞争和无政府状态下进行的,往往容易产需脱节,那些适销对路,而且个别劳动量等于或低于社会必要劳动量的生产者,其私人劳动就实现为社会劳动,就会在竞争中发财致富,反之,私人劳动就会与社会劳动产生尖锐的对立,就会在竞争中受损变穷,甚至破产,所以这对矛盾是小商品生产者两极分化的根源。
资本的总公式是G-W-G
第二章利润率资本的总公式是G-W-G′;这就是说,一个价值额投入流通,是为了从流通中取出一个更大的价值额。
这个更大价值额的产生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这个更大价值额的实现过程,是资本的流通。
资本家生产商品,不是为了商品本身,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或他的个人消费。
资本家实际关心的产品,不是可以摸得着的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价值超过在产品上消费的资本的价值的余额。
资本家预付总资本时并没有考虑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上所起的不同作用。
他把这一切组成部分同样地预付出去,不仅是为了再生产预付资本,而且是为了生产一个超过预付资本的价值余额。
他只有使他所预付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同活劳动相交换,即对活劳动进行剥削,才能把这个价值转化为一个更大的价值。
但是,他只有同时预付实现这种劳动的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机器和原料,也就是说,他只有把他所占有的一个价值额转化为生产条件的形式,才能对这种劳动进行剥削;他所以是一个资本家,能完成对劳动的剥削过程,也只是因为他作为劳动条件的所有者同只是作为劳动力的占有者的工人相对立。
还在前面第一卷[21]就已经指出,正是非劳动者对这种生产资料的占有,使劳动者变成雇佣工人,使非劳动者变成资本家。
资本家究竟是为了从可变资本取得利润才预付不变资本,还是为了使不变资本增殖才预付可变资本;他究竟是为了使机器和原料有更大的价值才把货币用在工资上,还是为了对劳动进行剥削才把货币预付在机器和原料上;不管人们怎样看,对资本家来说,都是无关紧要的。
虽然只有可变资本部分才能创造剩余价值,但它只有在另一些部分,即劳动的生产条件也被预付的情况下,才会创造出剩余价值。
因为资本家只有预付不变资本才能对劳动进行剥削,因为他只有预付可变资本才能使不变资本增殖,所以在他的心目中,这两种资本就完全混同在一起了。
而且,因为他实际获利的程度不是决定于利润和可变资本的比率,而是决定于利润和总资本的比率,即不是决定于剩余价值率,而是决定于利润率,所以情形就更是这样。
论资本的总公式
资本的总公式是G-W-G′;即资本家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将商品出卖换回货币的过程。
这就是说,一个价值额投入流通,是为了从流通中取出一个更大的价值额。
这个更大价值额的产生过程,是资本主义的生产;这个更大价值额的实现过程,是资本的流通。
在这个过程中如果货币购买商品仅仅是为了获取等量的货币,而没有实现价值增值,这个运动时毫无意义的,资本家最初付出的货币和经过流通收回的货币是两个不同的量,资本流通的目的是为了获得更多的货币,真正现实的资本流通形式应该是G---W---Gˊ其中Gˊ=G+ΔG,即原来预付的货币再加上一个增值额ΔG。
在这个公式中,前后两端的货币是不同的量,预付一定量的货币,经过一个流通过程,收回更多的货币。
这个公式概括了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和借贷资本的运动,是资本运动的最一般的形式,集中反映了资本最本质的特征,因此称之为资本总公式。
资本家生产商品,不是为了商品本身,不是为了商品的使用价值或他的个人消费。
资本家实际关心的产品,不是可以摸得着的产品本身,而是产品的价值超过在产品上消费的资本的价值的余额。
资本家预付总资本时并没有考虑它的各个组成部分在剩余价值的生产上所起的不同作用。
他把这一切组成部分同样地预付出去,不仅是为了再生产预付资本,而且是为了生产一个超过预付资本的价值余额。
他只有使他所预付的可变资本的价值同活劳动相交换,即对活劳动进行剥削,才能把这个价值转化为一个更大的价值。
但是,他只有同时预付实现这种劳动的条件,即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机器和原料,也就是说,他只有把他所占有的一个价值额转化为生产条件的形式,才能对这种劳动进行剥削;他所以是一个资本家,能完成对劳动的剥削过程,也只是因为他作为劳动条件的所有者同只是作为劳动力的占有者的工人相对立。
“货币羽化为资本的流通形式,是和前面阐明的所有关于商品,价值,货币和流通本身性质的规律相矛盾的。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形式上资本总公式和商品经济的规律是对立的,因为按照商品经济的规律,在商品流通中,商品是按照它的价值进行等价交换的,在交换中价值只发生形式的变换,并不发生价值量的改变,不会出现价值的增殖。
银行资本总额计算公式
银行资本总额计算公式银行资本总额的计算可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这当中有不少的门道和讲究。
咱们先来说说银行资本总额到底是啥。
简单来讲,银行资本总额就是银行拥有的各类资本的总和。
这包括核心一级资本、其他一级资本以及二级资本。
那具体咋算呢?核心一级资本,这可是银行资本的核心部分,包括实收资本或普通股、资本公积、盈余公积、一般风险准备、未分配利润、少数股东资本可计入部分等。
比如说,一家银行发行了 1 亿股普通股,每股面值 1 元,发行价格 5 元,那通过发行普通股筹集的核心一级资本就是 5 亿元。
其他一级资本呢,常见的像优先股和永续债。
假如某银行发行了 10 亿元的优先股,股息率 5%,那这 10 亿元就可以计入其他一级资本。
二级资本包括二级资本工具及其溢价、超额贷款损失准备等。
就拿超额贷款损失准备来说,假如银行按照监管要求计提了 8 亿元的贷款损失准备,而实际需要 6 亿元,那多出来的 2 亿元就可以计入二级资本。
给您讲个我亲身经历的事儿。
之前我在一家小银行实习,有一次领导让我算一下咱们行的资本总额。
我当时那个紧张啊,拿着各种报表和数据,手心里都是汗。
我一个一个数据地找,一个公式一个公式地套,结果算出来的数总是感觉不太对。
后来,还是一位经验丰富的老同事看出了我的问题,他耐心地给我讲解,告诉我要注意数据的准确性和公式的运用条件。
经过一番努力,我终于算出了正确的结果,那一刻,我心里别提多有成就感了。
再来说说计算银行资本总额的重要性。
这就好比是给银行的实力“称称重”,能让监管部门、投资者还有银行自己清楚地知道银行抵御风险的能力有多强。
如果资本总额不足,银行在开展业务、应对风险时就可能会捉襟见肘。
总之,银行资本总额的计算虽然复杂,但却是银行管理中非常重要的一环。
只有算得准、算得清,银行才能稳健发展,为咱们老百姓提供更可靠的金融服务。
希望通过我今天的介绍,能让您对银行资本总额的计算公式有个更清楚的了解。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
谈
资
本
总
公
式
14级会本二
140311207 纪露雪周四9、10节
浅谈资本总公式
资本总公式:G—W—G 【G—W—G′(G'=G+m)】
公式中,G—W—G表示的是货币——商品——货币的流通过程。
即货币所有者用货币购买商品,然后把商品卖出去,重新换回货币,不是一般的商品流通过程,而是买卖经济行为。
首先要正确理解,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G — W — G′,即资本家先用货币购买商品,再出卖商品换回更多的货币,收回的货币G′大于最初预付的货币G。
这里G′=G+ m。
m是运动过程中的价值增殖额,称为剩余价值。
资本总公式表明,货币在运动中发生了价值增殖。
从形式上看,资本总公式存在矛盾。
这个矛盾表现在:按照价值规律,商品交换应按其价值实行等价交换,因而在流通过程中,无论是G — W,还是W — G′,商品价值都不能变化,不能发生价值增殖。
但资本总公式表现出来的却是,经过流通过程,资本价值量却发生了变化,实现了价值增殖。
这就是资本总公式的矛盾。
资本总公式的这一矛盾,实际上也就是剩余价值生产的秘密。
可见,要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关键在于说明剩余价值是在什么条件下,从哪里产生的。
首先,剩余价值不能从流通领域中产生。
因为在商品流通过程中,无论是等价交换,还是不等价交换,都不能产生剩余价值。
其次,离开流通领域,价值也不能发生增殖。
如果把货币贮藏起来,退出流通领域,即使等到世界末日,价值量也不会增加。
根据以上分析,剩余价值的产生,既不在流通领域,又离不开流通领域。
换句话说,剩余价值的产生,货币到资本的转化,必须在流通领域中,又必须不在流通领域中。
这就是解决资本总公式矛盾的条件。
根据这个条件来解决资本总公式的矛盾,就可以弄清楚价值为什么会增殖,剩余价值究竟是从哪里产生的。
首先,价值增殖不会发生在G — W阶段的货币上,因为这里的货币作为购买手段或支付手段,只是实现商品的价格,其价值量没有增殖。
其次,价值增殖也不可能发生在W — G阶段上,这里商品的价值是已定的,也不会因商品的出卖而发生价值增殖。
最后,价值增殖必然是发生在G — W阶段的商品上。
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具有特殊的使用价值,通过对它的使用能创造价值,而且能创造比特殊商品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
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
因此,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这便揭穿了剩余价值的秘密。
资本家必须在流通领域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它的使用价值有创造价值的能力,而且能够创造比自身价值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的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成资本的前提。
G—W—G′的实现即价值增殖的实现,关系到企业对的生存和发展,成为企业的生命线。
为了实现价值增殖,就必须努力提高经济效益,使有用的劳动成果大于劳动消耗,或者说产出大于投入。
因此,价值增殖不仅是企业活动的目的,而且是提高经济效益的内在动力,它刺激和鼓励企业不断提高经济效益。
G—W—G′推动竞争,实现优胜劣汰、优化资源配置企业为了实现或赚钱,就必然为扩大市场占有额和获得有利投资领域而互相开展竞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