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经济学原理(参考答案)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章政治经济学概述

一、1.经济:有四层含义,一是指经济活动,包括生产、分配、交换或消费等活动;二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或国民经济的各部门;三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经济基础;四是指节约。

2.生产力:指人们改造自然、征服自然、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3.生产关系: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相互结成的关系。

4.经济规律:是经济现象和经济过程内在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

二、1.答:政治经济学是经济学科中的基础理论学科,在经济学科体系中处于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地位。

2.答: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主要研究对象是资本主义经济,具体包括生产力、生产关系、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关系、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而政治经济学研究的出发点是物资资料的生产。

3.答:政治经济学是其他经济学科的理论基础。政治经济学不仅研究社会基本经济制度,也研究社会主义经济的运行和发展,为学习和掌握各门经济学提供了基本原理。不学政治经济学,没有大局观,较难学好应用经济学和部门经济学。

第二章商品

一、1.自然经济:也叫自给自足经济,是指为满足生产者家庭或经济单位的直接消费而进行生产的经济形式。

2.商品经济:是直接以市场交换为目的的经济形式,包括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

3.使用价值:指商品能够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4.价值:即凝结在一切商品身上的无差别的一般人类劳动。

5.社会必要劳动时间:指在现有的社会正常的生产条件下,在社会平均的劳动熟练程度和劳动强度下制造某种使用价值所需要的劳动时间。

二、1.答: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一般条件有两个:一是社会分工,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前提条件;二是生产资料和产品属于不同的物质利益主体所有,即私有制的产生,这是商品经济产生和存在的决定性条件。

2.答: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既是统一的,又是互相矛盾的。其统一性主要表现在任何商品必须同时具有使用价值和价值两个因素。其矛盾性主要表现在:商品的使用价值和价值对于生产者和购买者来讲,只能实现其中一种属性,不能同时两者兼而有之。

3.答: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同一劳动的两个方面,具体劳动创造使用价值,抽象劳动形成价值。商品的二因素是由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是首先由马克思发现并加以科学论证的。劳动二重性学说的创立使劳动价值理论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之上,并为剩余价值理论的创立提供了理论前提。它是理解政治经济学的枢纽。

4.略。

·1·

·2

· 第三章 货 币

一、1.货币:是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特殊商品。

2.货币流通规律:指决定在一定时期内商品流通中所需要货币量的规律。

3.价值规律:指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

二、1.答:当某种商品和其他商品分离开来,固定地起一般等价物的作用时,这种商品就成了货币商品,这种价值形式就是货币形式。

2.答:货币的主要职能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支付手段和世界货币。

3.答:货币流通是由商品流通引起,一定时期内需要的货币量是由货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的,也就是由商品流通的规模和速度决定的。

4.答: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取决于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商品必须按照价值量相等的原则进行交换。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是商品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价值规律的作用是调节生产资料和劳动力在社会生产各部门之间的分配;刺激生产者改进技术,提高劳动生产率;促进优胜劣汰,激励商品生产经营者开展竞争。

三、解:(1)-+-=全部商品赊销商品到期支相互抵销价格总额价格总额付总额支付总额流通中所需要的货币量同一单位货币的平均流通速度(次数) 500?000?500 5140003428

100-+-=

= 年商品流通所需要的货币量是1 500亿元。

(2) 00 150.752000

= 纸币每元贬值了25%,纸币贬值后每元值0.75元。

(3)答:纸币流通规律是以金属货币流通为基础的。由于纸币只是价值符号,是由国家发行、强制流通的。如果纸币发行量超过了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就意味着纸币所代表的价值或象征的社会劳动会变小,即发生货币贬值。如果纸币发行量少于流通中所需要的金属货币量,则会导致通货不足、货币升值,进而引起物价持续下跌。

第四章 资本和剩余价值

一、1.资本:是能够带来剩余价值的价值。

2.剩余价值:是增值的货币额。

3.剩余价值率:是剩余价值与可变资本之间的比率。

4.剩余价值规律: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无论是资本主义社会,还是社会主义社会,投资者生产的直接目的都是追求剩余价值,达到这个目的的手段也都是扩大和增加对剩余劳动的占有。

第八章社会总资本运行中的市场

二、1.答:资本总公式表明资本流通的结果实际发生了货币增值,产生了剩余价值,但按照价值规律的要求,流通中商品实行等价交换,交换的结果不会发生价值增值。这个矛盾要在价值规律的客观要求内得到解决,资本家就必须在市场上用货币购买到一种特殊的商品。这种商品的特殊就在于对它的使用不仅能够创造价值,而且还能够创造出一个比自身更大的价值。这种特殊商品就是劳动力。劳动力成为商品是货币转化为资本的根本条件。

2.答: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必要劳动时间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劳动日的绝对延长而生产剩余价值。相对剩余价值生产指在劳动日长度不变的条件下,由于必要劳动时间缩短、剩余劳动时间延长而生产剩余价值。

3.答:两者的联系在于:它们的目的一样,都延长了工人的剩余劳动时间,增加了工人生产的剩余价值量。绝对剩余价值生产是相对剩余价值生产的起点。

两者的区别在于:绝对剩余价值的生产只同工作日的长度有关,相对剩余价值的生产使劳动的技术过程和社会组织发生根本的变革。

三、解:(1)资本家每月总的收益为 1.88*22.65*30=1 277.46元。生产成本C=

14.90*1.88*30=840.36元。支付劳动力的V=32.34元。那么剩余价值M=1 277.46-840.36-32.34=404.76元

(2)剩余价值率M'=M/V=404.76/32.34*100%=1 251%

(3)如果以M代表剩余价值量,V代表可变资本总量,则:M=(m/v)×V。决定剩余价值量的因素主要包括生产规模和剩余价值率。

第五章资本积累

一、1.扩大再生产:指资本家把剩余价值的一部分转化为资本,使生产在扩大的规模上进行。

2.资本积累:指把剩余价值转化为资本或剩余价值的资本化。

3.资本积聚:指个别资本依靠自己的资本积累,即通过剩余价值的资本化来增大资本的总量。

4.资本集中:指个别资本通过结合而形成较大的资本。

5.资本有机构成:从物质形态上看,资本是由一定量的生产资料数量和劳动力数量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是资本的技术构成;从价值形态上看,资本又是由一定数量的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构成的,它们之间的比例叫做资本的价值构成。

二、1.答:资本积累包括资本积聚和资本集中这两种形式,资本积聚是以资本积累为基础的,资本集中只是原有资本的重新分配和重新组合。资本积聚的增长必然加速资本集中的进程,而资本集中又为更大规模的资本积聚创造条件。

2.答:决定资本积累量的重要因素主要包括剩余价值率的高低、社会劳动生产率的高低、所用资本和所费资本的差额的大小、预付资本的多少。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