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悄悄的革命摘抄

合集下载

静悄悄的革命 摘要

静悄悄的革命 摘要

静悄悄的革命:
目录1-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
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
二、产生虚假主体性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三、以“对应”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
四、“对应”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
五、以学为中心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促进交流
六、每个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七、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
2-改变教学——学校改变
一、为了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
二、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
三、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
四、学校组织的简化——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
五、召开公开研讨会
六、学校向社区开放——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挑战
3-设计课程
一、什么是课程
二、以“学的课程”为中心
三、“综合学习”为什么会混乱
四.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
五、综合学习诞生的时候
六、综合学习的乐趣
七、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
八、公民教育和学习“学习”方法
九、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
十、从现实出发进行学习
十一、虚假的“自主性、主体性”
十二、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
十三、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
十四、组织合作的探究
十五、通过对话深化学习
十六、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建设
十七、从综合学习到课程的创造
十八、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4-学校改革的挑战——中小学的实践
一、培育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
二、向学校的未来挑战
三、迈向相互探究、创造、表现的共同体
四、由对话创造出的学校文化
五、学校共同体的实验学校。

《静悄悄的革命》摘要

《静悄悄的革命》摘要

《静悄悄的革命》精华摘要在教室里,与对物对人的冷漠作斗争的实践,应成为以“学”为中心的教学的中心课题。

不是听学生发言的内容,而是听其发言中所包含着的心情、想法,与他们心心相印。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

在传统的“阶梯型”课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有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

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教师和学生在同一视线上相互交换目光的关系是教育的基本。

“如果感到教学空洞虚假的话就不行……”小林老师用谨滇的话语表达了自己对教学的挑战。

他认为:“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

”作为一年来进步的成果,那就是,小林老师“看自己以前的教学录像时,感到痛苦!要不喝酒的话都看不下去了”。

他还说,现在在教室里,让学生位于前台,自己退居其后,就不再觉得痛苦了。

我看过数不清的教室,可以说没有哪一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气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然而在完全观摩教学时,无论访问哪个教室,大同小异的教室却极易让人产生误会,以为发生的问题都是一样的。

如同在日本找不到一个人与另一个人是完全相同的一样,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

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趋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

培养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

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静悄悄的革命》内容精华摘编

《静悄悄的革命》内容精华摘编

静悄悄的革命前言 (12)改变教学的教师们 (12)Ⅰ教室里的风景 (17)一、教室里的风景——关于“主体性”神话 (17)1教室 (17)2“主体性”神话 (18)3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19)4应当讨论的问题 (20)二、产生主体性假象的温床――教学中的形式主义 (21)1、手势 (21)2束缚思考的东西 (22)3主体性的假象 (23)三、以“应对”为中心的学习和教学——超越“主体性”神话 (25)1润泽的教室 (25)2作为“被动的能动性”的主体性 (25)3“应对”的活动 (26)4以“应对”为中心的教学 (27)四、“应对”的教师的身体和言语——倾听学生的发言 (29)1在某次研究会上 (29)2应对的身体 (30)3“理解”学生的发言意味着什么 (31)五、以教学为中心的教学----千方百计地促进交往 (33)1教学观的混乱 (33)2在交往中学习 (34)3把“学”置于教学的中心 (35)六、每上学生相互作用---交响乐团式的教学 (37)1服装裁剪与交响乐团 (37)2倾听“异向交往”的话语 (38)七、创造相互学习的教室——息息相通 (41)1学生气息 (41)2从“蒲公英”的学习开始 (42)改变教学 (44)一、为了让学校从内部开始变化 (44)1回顾过去的二十年 (44)2改革的方略 (45)3打开教室的大门 (46)二、相互开放教室——改革的第一步 (48)1第一年的课题 (48)2为了打开教室的门 (49)三、校内教研活动的三个原则 (51)1应对学生的教学 (51)3教师持有自己明确的课题的教学研究 (53)四、学校组织的简化——为了能让教研活动成为核心 (55)1一次尝试 (55)2更大的挑战 (57)3把校内教研活动作为学校运营的重点 (58)五、召开公开研讨会 (59)1指令性研究实验学校制度的功过 (59)2公开日常授课 (60)3与参观者的应对 (61)六、学校向社区开放——校外人士参与学习的挑战 (63)1教师和家长的合作 (63)2从参观教学到参与学习 (63)3为形成学习共同体而努力 (65)Ⅲ设计课程 (67)一、什么是课程 (67)二、以“学的课程”为中心 (68)三、“综合学习”为什么会混乱 (69)四、综合学习和学科学习 (70)五、综合学习诞生的时候 (71)六、综合学习的乐趣 (73)七、创造综合学习的教师 (74)八、公民教育和学习“学习”方法 (75)九、没有正确答案的学习 (76)十、从现实出发进行学习 (78)十一、虚假的“自主性、主体性” (79)十二、从“勉强”*到“学习”的转换 (80)十三、在活动中的合作学习 (81)十四、组织合作的探究 (82)十五、通过对话深化学习 (83)十六、以学校为基础的课程建设(校本课程建设) (84)十七、从综合学习到课程的创造 (85)十八、向学习共同体的学校发展 (87)Ⅳ学校改革的挑战 (89)一、培育相互学习、共同成长的关系 (89)1.郡山市金透小学 (89)二、向学校的未来挑战小千谷市小千谷小学 (92)开放式教室 (92)向“校外人士参与学习”挑战 (93)向相互学习的共同体推进 (94)三、迈向相互探究、创造、表现的共同体福井大学附中 (96)“学年方案”的制订、组织 (97)学科学习的改革 (98)教师集体的合作研究 (99)四、由对话创造出的学校文化长冈市南中学 (100)从沉默到对话 (100)从倾听出发 (101)表现的追求 (102)和地区一起共创学校 (103)五、“学习共同体”的实验学校茅崎市滨之乡小学 (104)第一步 (104)相互呼应的公共圈 (105)相互学习的教师们 (105)学校组织的改革.........................................107新佐藤学1951年出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革命是一场翻天覆地的动乱,它往往伴随着炮火和血腥的斗争。

然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也存在着一种静悄悄的革命。

这种革命,不以暴力和战争为手段,而是通过思想的传播和觉醒来实现社会的变革和进步。

它没有热血激昂的口号和英雄般的领袖,但却能默默地改变人们的观念和行为,引发持久而深远的影响。

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作者告诉我们,静悄悄的革命是一种内心的转变和觉醒。

它源于个体的思考和认知,通过个体的改变来推动整个社会的变革。

静悄悄的革命,与暴力革命相比,更加安静和平和,但却不容忽视其威力和价值。

革命的根本目的是解放人类的思想和精神,打破旧有的束缚和禁锢。

从个人来说,我们需要拒绝被教条和传统束缚,不能轻易接受所谓的权威和规则。

我们应该保持怀疑和批判的精神,对现实进行思考和剖析。

只有抛开人为的限制,才能找到真理和发现自己的真正需求。

革命并非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时间和个人的努力。

我们需要以积极的心态去迎接变革,并主动投身其中。

这意味着,我们应该保持学习和求知的热情,不断丰富自己的知识和见识。

同时,我们还应该向他人传递和分享自己的思想和观点,激发他们的思考和意识觉醒。

只有通过个人的努力和影响他人,静悄悄的革命才能悄悄地蔓延开来。

静悄悄的革命并不追求短暂的胜利和权力,更重要的是长期的变革和社会的进步。

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一个公正和平等的社会,让每个个体都能获得尊重和机会。

只有在这样的社会中,人们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实现自己的价值。

阅读《静悄悄的革命》让我深感思考和启示。

静悄悄的革命不声不响地改变了我们的思维方式和价值观,让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看待社会和世界。

它呼唤着每个人都有责任去关注社会问题和推动社会的进步。

在这个信息如此发达的时代,我们应该主动地获取知识和信息,不断扩大自己的眼界和视野。

同时,我们还要勇敢地发表自己的观点和声音,善于倾听和尊重他人的不同意见。

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静悄悄的革命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和作用。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摘要:
1.静悄悄的革命概述
2.原文摘抄
3.感悟分析
4.总结
正文:
【1.静悄悄的革命概述】
静悄悄的革命,是指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一些微小的、不易察觉的变化,逐渐积累并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种革命往往没有激烈的冲突和明显的标志,但却在不知不觉中改变着社会的面貌。

【2.原文摘抄】
原文摘抄如下:“这是一场静悄悄的革命,如同春雨润物细无声。

它悄然发生,改变着人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这是一个过程,渐进而深刻,如同历史的长河,积跬步以至千里。


【3.感悟分析】
静悄悄的革命,往往是由微小的、不易察觉的变化开始,逐渐积累并引发深刻的社会变革。

这种变革可能是科技的进步,也可能是观念的转变,亦或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它们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例如,互联网的普及,让我们的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从购物、学习,到社交、娱乐,互联网的无所不在和无所不能,让我们的生活变得
更加便捷,也让信息获取变得更加容易。

这就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

再如,环保观念的普及,让我们对环境的认识和保护意识得到了提高。

从垃圾分类,到低碳出行,我们都在用实际行动,改变着我们的生活,也改变着这个世界。

这也是一种静悄悄的革命。

【4.总结】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种渐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

它可能源于科技的进步,也可能源于观念的转变,亦或是生活方式的改变。

无论何种形式,它们都在悄无声息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影响着社会的发展。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摘要:
一、静悄悄的革命背景
二、静悄悄的革命主要内容
三、对静悄悄的革命的感悟
正文:
【静悄悄的革命背景】
静悄悄的革命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在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域所发生的一系列深刻变革。

这场革命并非如以往的暴力革命那样波澜壮阔,而是在和平稳定的环境下,通过体制内外的积极改革,逐步推进的。

这场革命源于对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发展,以及对人类文明进步成果的借鉴和吸收。

【静悄悄的革命主要内容】
1.政治体制改革:推行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加强法制建设,完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推进党的纪律检查体制改革等。

2.经济体制改革: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发展乡镇企业,建立经济特区,逐步推进市场经济体制等。

3.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科学技术进步,发展教育事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加强思想道德建设等。

4.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推动社会治理创新,保障人民群众民主参与等。

【对静悄悄的革命的感悟】
1.改革开放是我国发展的必由之路,必须坚定不移地推进各个领域的改革,以适应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

2.改革是一个长期、复杂、艰巨的过程,需要我们始终保持清醒头脑,敢于面对困难和问题,勇于担当,锐意进取。

3.改革必须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主体作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努力奋斗。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引言】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革命一直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

而静悄悄的革命,则是一种潜移默化的变革,它不依赖于暴力和煽动,而是通过平凡人的日常行动来改变世界。

这种革命在我国历史上也有很多实例,如农村改革、教育改革等。

本文将通过一段原文摘抄及感悟,来探讨静悄悄革命的力量。

【文本摘抄】
原文中描述了一场静悄悄的革命,主角是一群普通的农民,他们通过辛勤劳作,改变了土地的面貌,也为自己的生活带来了希望。

这场革命没有波澜壮阔的场面,也没有激情澎湃的口号,只是平凡人默默付出的结果。

【个人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让我认识到,改变世界的力量并不总是体现在伟大的人物和伟大的事件上,更多的是在于每一个平凡人的努力。

我们每一个人都可以成为革命的主角,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自己的生活,同时也影响着周围的人和这个世界。

这场革命不仅仅是改变自己,更是为了造福后代,让我们的生活环境更加美好。

【总结】
静悄悄的革命是一种持久的力量,它深入人心,改变了我们的生活和世界。

这种革命的价值和意义在于,它让我们认识到,每一个人都有改变世界的力量,只要我们付出努力,就能收获希望。

在这场革命中,我们不仅仅是参与者,更是推动者。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心得体会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下面,小编在这给大家带来《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范文五篇,欢迎大家借鉴参考!《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1】在教学实践中,当我在营造合作学习的环节时候,总是不尽人意,因为学生总是在课堂上东拉西扯,叽里呱啦地不知道说什么,就是不愿意动脑筋思考讨论老师布置的任务。

这样的讨论没有效果不说,还浪费了大量的时间。

有时候讨论倒是讨论了,但是由于学生视野狭窄,合作了半天也没有结出什么果子。

所以,学生的学习仅仅停留在课堂上,特别是农村的孩子,是远远不够的,这就需要教师营造大家都需要帮助的气氛,投入自己感兴趣有意义的事情上去,我想这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反复而热情地慢慢探索,让合作学习真正地的获得因为大家的共同努力而出现的结晶。

佐藤学教授特别强调创造以学中心的课程,不论是学科学习还是综合学习,都是把“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的学习作为一个一个的单元来加以组织,都是创造课程。

书中用广见小学以“水”为主题的综合学习课程的开展过程为例,说明了“课程”不是事先做好“计划”的而是作为学习经验的积累时候确定的,这一点我认为很了不起。

大淀小学的教师大西先生实施的综合学习活动也是一个很突出的例子他以“寻找大淀最漂亮的地方”为主题,让学生分组在社区边走边观察,然后相互交流各自的看法,最后积极地投入到“羊栖菜”的学习中去,整个活动中,老师和学生都感到很愉快,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事情啊!佐藤学教授认为,学校应成为“学习共同体”在教室中要实现“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的学习,在传统的“阶梯型”之外创造“登山型”课程。

而这样的综合课程的学习,是没有固定的答案的。

学生从现实主义出发进行学习,真正的进行的自主、主体性地学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感兴趣的指向。

《静悄悄的革命》内容精华

《静悄悄的革命》内容精华

《静悄悄的革命》提纲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1、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在这四个要素中 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

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 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 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

只针对上述四要素中的“学生”这一要素 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 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

2、为了教师不提出课题而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世界各国中 被大一统教学形式最顽固地支配着的地方。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近代学校建立之前 只存在“自学自习” 并不存在“教授”这一概念 所以“教育”这一概念也不存在。

这些矛盾的关系应当怎样来理解呢3、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

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

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 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 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4、现实“主体性”的意思 可以说 是从一切从属关系或制约中获得自由 完全根据自己内在的思想而行动。

这样的“主体性”不成了“我行我素”了吗 进一步说 这样的“主体性”难道不是丧失了其应有的从属关系而成为悬在半空中的“主体”吗?5、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

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 才能够得以生成、发展 儿童的“主体性”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 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也不是在这些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

6.今后的教学 显然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 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 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

正因为此 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我读了《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深受启发。

以下是其中一些原文摘抄和我的感悟:
1.“教育不是把知识从教师的头脑里搬运到学生的头脑里,而是教师与学生之间关于知识的互动。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师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

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是与学生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伙伴。

教师应该注重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引导学生主动探索、思考和实践,从而更好地掌握知识和技能。

2.“在教室里放上学生自己制作的卡片和挂图,墙上画上学生自己的画作,让学生成为教室的主人。


这句话告诉我们,要让学生在课堂中发挥更大的作用,让他们参与到教学中来。

通过让学生参与设计、制作和布置教室,可以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增强他们的主人翁意识,从而提高教学效果。

3.“与其不断地发牢骚,不如改变教育本身。


这句话提醒我们要关注教育的本质问题,不断反思和改进教育方式和方法。

我们应该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和教育理念,努力提高教学质量和效果,让每个学生都能够得到更好的发展和成长。

4.“教育应该是没有差生的教育。


这句话让我深刻地认识到了教育的平等性和包容性。

每个学生在智力、兴趣爱好等方面都有其独特的特点和能力,我们应该尊重
他们的人格尊严和个性差异,为他们提供多样化的教育资源和机会,帮助他们发掘潜力、实现自我价值。

静悄悄的革命经典句子摘抄

静悄悄的革命经典句子摘抄

静悄悄的革命经典句子摘抄
1. 唤醒沉睡的心灵,静悄悄地颠覆旧有的秩序。

2. 静悄悄的革命,以微小的力量引发革命的燎原之势。

3. 隐忍的激情在沉默中燃烧,静悄悄地引导变革的步伐。

4. 革命的光芒静悄悄地散发,渗透于每个心灵深处。

5. 静悄悄地改变命运,以智慧和勇气引领革命的前进。

6. 虽然革命的脚步静悄悄,但其威力却能动摇整个世界。

7. 革命的火焰在沉默中熊熊燃烧,静悄悄地传递出希望的火种。

8. 只有静悄悄地发展,才能在革命的道路上稳步前进。

9. 静悄悄的革命是时间的催化剂,让希望在黑暗中绽放。

10. 革命从无声中崛起,以静悄悄的力量推动社会的转变。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11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11篇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11篇《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1在网上我认真拜读了佐藤学的《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

作为一个日本东京大学研究生院的教授、教育学博士,他为了研究教学,走访了全日本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和养护学校,他往返于无数个学校的校园、站在一个个教室前的窗口边,坐在一间间教室里,以他敏锐的目光,洞察着发生在教室中的静悄悄的革命。

在二十多年中,他走进了七千多间教室,始终把自己融入到学校的教师和学生中,与教室里的学生和教师同呼吸。

他把自己置身于教师与学校之中,与教师交流、探讨,共同尝试从内部对各类学校进行改革。

在细细地品读中,一种发自内心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他认真扎实的研究态度,敬佩他持之以恒的敬业精神;敬佩他讲究实效的教研作风。

这本书没有大哲理,没有大理论,书中用最朴实的语言,用最生动的案例阐述着静悄悄的革命的深刻内涵。

所谓静悄悄的革命,即是通过和事物对话、语句和他人对话、和自身对话的活动过程。

文中极其深刻地指出:这场静悄悄的革命,是从一个个教室里萌生出来的,是植根于下层的民主主义的、以学校和社区为基地而进行的革命,是支持每个学生的多元化个性的革命,是促进教师的自主性和创造性的革命。

作为日本名牌大学教授的佐藤学先生一直在积极地推进这一静悄悄地革命。

因为在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倾听能力欠缺,我非常注意这方面经验:这本书中首先从倾听开始抓起文中的许多观点令我感到耳一新,受益匪浅。

在教学中,老师们有没有深刻思考教师是否能够尊重每个学生微妙的个别差异,是否能够认真倾听学生的每一次发言,在热闹的课堂中,学生是否真的明白了,还是只是敷衍。

我们必须象佐藤学先生所说的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就是要考虑教师、教材和学习环境的。

《静悄悄的革命》读书笔记2革命,看到这两个字首先想到的是轰轰烈烈的运动,革命烈士的壮举,可是这里的革命却是静悄悄的,怎么回事呢?看过《静悄悄的革命》这本书后细细想想,现在我们所进行的教育革命不正是这样的静悄悄的革命吗,没有什么轰轰烈烈的场面,有的只是润物细无声的日常教学,而这些正是我们在这场革命中所要思考的问题。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原创版】
目录
一、引言:介绍静悄悄的革命的概念和背景
二、原文摘抄:列举原文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
三、感悟分析:对原文进行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四、结论:总结原文的主要观点和启示
正文
一、引言
静悄悄的革命,这是对当代社会变革的一种形象描绘。

在信息爆炸、科技飞速发展的今天,我们身处其中,却往往忽视了这场深刻影响我们生活的革命。

原文通过一系列的观察和分析,让我们对这场革命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二、原文摘抄
原文中提到:“科技的发展,让我们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但正是这种变化,让我们感到不适应,甚至感到恐惧。

”作者通过对科技发展带来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社会关系的改变进行描述,让我们看到了这场革命的巨大影响。

三、感悟分析
对于原文的描述,我深有同感。

科技的发展确实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很多便利,但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困扰。

比如,智能手机的出现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获取信息,但也让我们成为了“手机奴隶”,时刻离不开手机。

网络购物的兴起让我们可以足不出户就能购买到世界各地的商品,但也让我们失去了逛街购物的乐趣。

社交媒体的普及让我们可以与世界各地的朋友交流,但也让我们的隐私无处藏身。

这种种的改变,让我们感到既兴奋又恐惧。

兴奋的是,我们的生活变得更加丰富多彩,恐惧的是,我们的生活被彻底改变了,我们不知道这种改变是好是坏。

四、结论
总的来说,静悄悄的革命正在深刻地影响着我们的生活。

我们不能逃避,也不能回避,我们只能去面对,去适应,去改变。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

静悄悄的革命原文摘抄及感悟1.革命的主角:教师和学生的关系静悄悄的革命的的主角是教师和学生。

教师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导师;学生则从被动接受者转变为主动参与者,充分发挥主体作用。

二者在相互尊重、合作互助的基础上,共同构建新型课堂关系。

2.革命的内容:课堂文化的变革静悄悄的革命核心是课堂文化的变革。

在这场革命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努力,摒弃单一的应试教育,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

课堂氛围更加民主、宽松,鼓励学生提问、发表见解,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

3.革命的动力:主体性和团队合作静悄悄革命的动力来源于教师和学生的主体性。

教师敢于突破传统教育观念,不断创新教学方法;学生发挥主动性,积极参与课堂讨论和团队活动。

主体性和团队合作成为推动革命不断发展的强大动力。

4.革命的结果:教育公平和质量的提升静悄悄革命的最终目标是实现教育公平和提高教育质量。

在这场革命中,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合理分配,为学生提供更多发展机会。

同时,课堂教学质量不断提高,有助于培养更多优秀人才。

5.革命的挑战:观念转变和持续发展尽管静悄悄革命取得了一定成果,但仍然面临诸多挑战。

首先,教师和家长的观念转变是关键。

许多人仍将传统教育视为唯一出路,难以接受新的教育理念。

其次,革命的持续发展需要不断完善政策和制度,为教育创新提供有力保障。

【结论】静悄悄的革命是一场以提高教育质量和实现教育公平为目标的教育变革。

在这场革命中,教师和学生共同发挥主体作用,推动课堂文化的变革。

面对挑战,我们需要进一步转变观念,创新教育政策,为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静悄悄的革命》经典句子摘录1——“教室里的风景”部分

《静悄悄的革命》经典句子摘录1——“教室里的风景”部分

《静悄悄的⾰命》经典句⼦摘录1——“教室⾥的风景”部分每个教室都有⼀个个固有的风景。

没有哪⼀个教室和其他教室飘溢着完全相同的⽓息,有着完全相同的问题。

彼此完全相同的教室是不存在的。

教学是由“学⽣”、“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热闹的教室”,⽽是“⽤⼼地相互倾听的教室”,只有在“⽤⼼地相互倾听的教室”⾥,才能通过发⾔让各种思考和情感相互交流,否则交流是不可能发⽣的。

在“润泽的教室”⾥,教室和学⽣都不受“主体性”神话的束缚,⼤家安⼼地、轻松⾃如地构筑着⼈与⼈之间的关系,构筑着⼀种基本的信赖关系,在这种关系中,即使耸耸肩膀,拿不出⾃⼰的意见来,每个⼈的存在也能够得到⼤家⾃觉的尊重,得到承认。

“润泽”这个词表⽰的是湿润程度,也可以说它是表⽰了那种安⼼的、⽆拘⽆束的、轻柔滋润肌肤的感觉。

“润泽的教室”给⼈的感觉是教室⾥的每个⼈的呼吸和其节律都是那么的柔和。

在教室⾥的交流中,倾听远⽐发⾔更加重要。

在教室⾥倾听的能⼒培养起来之后,课堂的⾔语表现才会变得丰富起来,⽽不是相反。

“被动的能动性——应对”不仅在学⽣的学习中是中⼼,在教师的教学中也是中⼼。

能⽣动地促进学⽣的教师在对学⽣群体讲话⾥,能做到与⼀个⼀个的学⽣展开对话,⽽不是以群体为对象进⾏对话。

因为在教室⾥的是⼀个⼀个的学⽣,⽽不是铁板⼀块的学⽣群体。

⽽且,教师边与每个学⽣谈话,边倾⽿静听每个学⽣尚未说出的话语,在对话过程中,竭⼒以⾃⼰的⾝体语⾔和情感去与学⽣的⾝体动作和起伏的情感共振,能在有这样的教师的教室⾥学习的学⽣是⾮常幸福的。

“理解”学⽣的发⾔时,有两种“理解⽅式”。

⼀种是“理解了意思”的“理解⽅式”。

但是,我们理解⼈的话语时的“理解⽅式”,却并⾮⽌于理解其说话内容。

⼈与⼈的交流与计算机信息传递的原理是不同的,如果不能“理解”对⽅话语中渗⼊的⽽⼜没明说的想法,没有“理解”其话语所暧昧地表达的意思或⾔语背后所指的话,是不可能产⽣⼼领神会的感觉的。

《静悄悄的革命》精华要点

《静悄悄的革命》精华要点

《静悄悄的革命》提纲第一章教室里的风景————向创造性学习迈进1、教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

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

只针对上述四要素中的“学生”这一要素,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

2、为了教师不提出课题而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世界各国中,被大一统教学形式最顽固地支配着的地方。

这些国家和地区在近代学校建立之前,只存在“自学自习”,并不存在“教授”这一概念,所以“教育”这一3、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

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

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4、现实“主体性”的意思,动。

这样的“主体性”不成了“我行我素”了吗失了其应有的从属关系而成为悬在半空中的“主体”吗?5、学生自立、自律的学习必须在与教师的互动中在与教材、教室中的学生以及学习环境的关系中来加以认识。

学习只在与教师、教材、学生、环境的相互关系中不是和这一切毫无关系而独自起作用的关系相互作用之前就存在的。

6.今后的教学学习为轴心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

在笼罩着“主体性”神话的教学中”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浅薄与贫乏。

1、让学生表现出虚假主体性的教室很多行教学。

所谓“手势”教学就是教师在教学中让学生以游戏里常用的“石头、剪刀、布”的手势来表达意见。

如对前面同学的发言这样做是为了让教师认识到操作的对象了人为的游戏。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静悄悄的革命摘抄
让教室里的学习成为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尊重,每个学生都能放心地打开自己的心扉,每个学生的差异都得到关注的学习
在教室里并不存在“大家”,存在的只是由自己名字和容貌的一个一个的学生。

即使在以教室中的全体学生为对象讲话时,也必须从心底里意识到,存在的是与每个学生个体的关系
判断自己的工作究竟好不好,只能看教室里每个学生的表情、学习的姿态,看他们是否在持续学习。

学是由“学生”、“教师”、“教材”、“学习环境”四个要素构成的。

在这四个要素中,最近的倾向可以说都集中在“学生”这一要素上。

特别是重视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的“新学力观”提倡之后,学生自主地设定课题、主动探索、自己解决问题的“自我学习”形式等,均被树立为理想的教学形态。

从上周到这周我观察的10个教学活动中,都强调“自己解决”、“自己决定”、“自我实现”等,即只针对上述四要素中的“学生”这一要素,这是一种将学生的“主体性”绝对化的倾向,现在所有的教学中几乎都能看到这一倾向。

比如:为了教师不提出课题而一定要学生提出问题,而对“学习的预期”展开讨论的小学二年级乘法教学;以学生凭借自己的力量解决课题为目标,让学生发表各种意见的小学六年级“合作”教学;创作自己的音乐进行表现的小学四年级的“大鼓”教学;交流调查图书馆服务方法的小学三年级教学;阅读文学教材,制作着眼自己个人的计划表的小学五年级语文教学等等。

所有的教学都是追求学生自己设定课题、自己提出与课题接近的方法并实现课题的“主体性学习”。

每次观察这些教学,我都陷入沉思,思考这一支配着我国教师的“主
体性”神话。

这实在是一个极为麻烦棘手的问题。

悬在半空中的主体
培育学生成为自立的、自律的学习者是教育的一大目标,对此谁都不会有异议。

而所谓“主体性”神话却是将学生与教师的互动、与教材以及学习环境等割裂开来,让教育成为仅仅针对学生的需要、愿望、态度等学生自身的性格取向来进行的神话,成为把学习理想化为只由学生内部的“主体性”来实现的神话。

战后的学生并不是在国家、教师、家长的重压下痛苦地生活,而是在国家、教师、家长提出的“主体性生活”的强制下不堪重负。

其实,强制给学生的东西在战前战后都没有什么改变。

今后的教学,显然应当从大一统的传授型方式中蜕变出来,以学生的个性化学习为轴心,向着活动的、合作的、反思的学习方式转变。

正因为此,教学必须建立在还原学生的“主体性”、克服“主体性”神话的基础上。

在笼罩着“主体性”神话的教学中,尽管学生不断地应答:“是的!”“是的!”表面上看起来非常活跃,而实际上学生学习的内容杂乱、学习的质量低下,教育被表面化,陷入了浅薄与贫乏。

日本小学教室里的特征是“闹哄哄”(发言过剩),而初中、高中教室的特征是“静悄悄(拒绝发言)”。

因工作关系,我常常陪伴欧美各国的来访者到学校去参观,问及客人的第一印象,都谈到这两个特征。

每年我去访问海外的
学校,观摩了很多的教学,比较之下也认同他们对日本教室的印象了。

这究竟是为什么呢?看来是因为在欧美小学里,学生是从小声的不甚清楚的发言开始起步的,进入初中,高中后,越往上走越能活泼地、明确地发表意见或表现自己,渐渐地成长起来。

与此相对,为什么日本的小学里闹哄哄的发言过剩的学生到了初中、高中后就会表情麻木、拒绝发言、沉默不语了呢?这一问题也许是重新审视我国的教学时最大的问题之一吧。

果在幼儿园、小学时代过分地强加以虚假的主体性的话,到了初中、高中后,学生就会尽全力去反抗小学时代被驯服出来的虚假主体性,从而使他们不可能实现自身的自由成长
在追求虚假主体性的教师的意识深处,有着与学习的活动或内容无关的、想轻松方便地控制教室、维持秩序的欲望
仔细地倾听和欣赏每一个学生的声音。

应当追求的不是“发言热闹的教室”,而是“用心地相互倾听的教室”。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