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阅读附答案

合集下载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十)(含解析)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十)(含解析)

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届高三语文适应性月考试题(十)(含解析)一、论述类文本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国书法已经成为全人类共同的文化财富,其保护和传承已不仅仅是我们对自己民族文化艺术的责任,而且是对人类文化多样性,人类文化杰出样式的保存、发展与传承的责任。

这种文化遗产如果被扭曲、破坏与灭绝,就不仅仅是对一国文化的伤害,也是对人类文明的亵渎。

然而,中国书法在一百年间遭遇的变局,比任何一种其他艺术形式都更加剧烈。

我们已经进入一个签字笔和电脑的时代,毛笔的实用性书写被普遍放弃,书法的传承遭遇了釜底抽薪式的环境变异,传统书法不断被边缘化。

我们的传统文字也经历了百余年简化字加拼音的冲击,汉字的字形、字体、字意已发生极大变化,书法的文字学根基和素材的多样性大受动摇。

我们的诗、文、画传统也迥异于历史,中国国画之中书法元素的缺失已是普遍现象。

我们传统的私塾和书院式的国学教育,也已经被现代教育全面取代。

书法的文化背景与文化依托几近弃绝,书法的历史地位一度从历史的最高峰跌落至历史的最低谷。

但无论怎样,我们一定要维护书法的历史传承。

没有历史传承、没有历史根基者,不能叫“遗产”。

中国书法的后申遗之路,绝对不能离开自身的历史。

作为一种独特的文化形式,书法在坚持“非遗”原则的同时,并不完全排斥艺术创新。

它所强调的是,当它作为“遗产”时,它的主体、主流、主干必须是从传统走来的。

当然,中国书法的传承必须是动态的。

这包括两层意义:一是传统的真草隶篆诸种书体必须依然存活于当代书家的书写中,书法诸体的历史沿袭传承有序、代代相传;二是当代书家人才辈出,书法活在当下,书法流传不绝,书法依然为人书写。

一切电脑设计制作的、机器印刷制造的“书法”或“书法式书写”都不是真正的可以作为“非遗”的书法,至少不是书法的主体。

另外,为了中国书法的发展,我们有责任加快向世界人民传播、交流和共享书法的进程。

“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身份,使中国书法的对外传播获得了更便利、更高端的平台。

张晶《中华美学精神的诗学基因》阅读练习及答案

张晶《中华美学精神的诗学基因》阅读练习及答案

文化自信与我们对中华优秀文化传统的了解、传承和发展密不可分,而作为文化的重要部分,中国人独特的审美价值系统、审美风尚、审美观念,构成了中华美学精神的基本内核。

作为中华美学观念的物化显现,诗学最为集中最为本体化地凝聚着其精神的基本内核。

诚然,诸如画论、书论、乐论等也都深刻体现着中华美学精神,而且它们历来都与中国诗学相通,并且诗学又是其中最核心的部分。

中国早期诗学中有“六义”之说,即风、雅、颂、赋、比、兴。

风雅颂是诗之三体,赋比兴是诗之三用。

赋比兴作为诗歌(原指《诗经》)创作的主要表现方法,贯穿于中国诗学的发展长河中。

赋是直言其事的方法。

比兴是“借物言志”,在中国诗学中有着不可取代的重要功能,从比兴方法发展而来的“感兴”,由是具有更为根本的意义。

感兴即“感于物而兴”,或如宋人所说:“触物以起情,谓之兴,物动情者也。

”“触物起情”的感兴,在中国诗学的发生机制中渐渐地成为具有普遍意义的创作思维。

感兴作为中国诗学中的创作论观念,主要是指外物的变化对心灵情感的发动和唤起。

对于“触物起情”之感兴的普遍重视,形成了中华美学中独特的价值观,即以感兴思维而创作出的不可重复的个性化作品为最上乘。

魏晋南北朝时期著名山水诗人谢灵运的“池塘生春草,园柳变鸣禽”,很多人以“奇”解之。

而宋代著名诗论家叶梦得认为,“此诗之工,正在无所用意,猝然与景相遇,借以成章,故非常情所能到”,认为这是他者所无法企及的,所以又主张:“诗家妙处,当须以此为根本”。

此外,在中国美学思想中,意象是一种核心的、基本的范畴。

这一范畴,深刻体现了中国美学的审美形态特征。

而这也是在诗学中生发而出的。

意象是诗人按照自己的内心营构之象进行审美构形。

意象虽以感性的形式呈现,却内含着理性;意象虽以形象存在,却以精神气韵作为灵魂;意象以现实的样态出现,却以不可分割的虚空为背景,正如刘勰所言,“隐以复意为工,秀以卓绝为巧”(《文心雕龙・隐秀》),这颇能说明意象的性质。

季羡林《美学研究的根本转型》阅读练习及答案

季羡林《美学研究的根本转型》阅读练习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9-21题。

美学研究的根本转型季羡林在中国古代,美学思想是丰富多彩的,但比较分散,没有形成体系。

“美学”这一门学问,在某种意义上来看,可以说是一个“舶来品”,是受到西方影响之后才成立的。

这一个事实恐怕是大家所公认的。

新中国成立以后,有一段时间,美学浸浸乎成了显学,出了不少人才,出了不少书,还形成一些学派,互相争辩,有时候还相当激烈。

争论的问题当然很多,但是主要集中在美的性质这个问题上:美是主观的呢,还是客观的?抑或是主客观相结合?跟在西方学者后面走,拾人牙慧,不敢越雷池一步,结果走进了死胡同,走进了误区。

何以言之?按西方语言,“美学”这个词儿的词源与人的感官(Sense Organ)有关。

人的感官一般说有五个,即眼、耳、鼻、舌、身,中国和印度等国都是这样说的。

可是西方美学家却只讲两官,即眼与耳。

美术、绘画、雕塑、建筑都属于前者,音乐属于后者。

这种说法实际上也可归入常识。

可是,中国美学家忘记了,中国的“美”同西方的不一样。

从词源上来讲,《说文》:“美,大羊也。

”羊大了肉好吃,就称之为“美”。

这既不属于眼,也不属于耳,而是属于舌头,加上一点鼻子,鼻子能闻到香味。

我们现在口头上时时都在讲“美酒”、“美味佳肴”等等,还有“美食城”这样的饭店。

这些在西方都不能用“美”字来表达。

西方的“美”不包括舌头和鼻子。

只要稍稍想一想,就能够明白。

中国学者讲美学,而不讲中国的“美”,岂非咄咄怪事!我说,这是让西方学者带进了误区。

现在,中国已经有了一些美学家谈论美学转型的问题。

我认为,这谈得好,谈得及时。

可惜这些学者只想小小地转一下型,并没有想到彻底走出误区,没有想到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一些带根本性的问题。

我从30年代起就陆续读过一些美学的书,对美学我不能说是一个完全的外行,只是浅尝辄止,也说不上是一个真正的内行,只能说是一个半瓶醋。

常识告诉我们,只有半瓶醋才能晃荡出声。

我就是以这样的身份提出了一个主张:美学必须彻底转型,决不能小打小闹,修修补补,而必须大破大立,另起炉灶。

2022年上海徐汇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2年上海徐汇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

2022年上海徐汇中学高三语文测试题含解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共3题)1.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各题.鸡汤与囚笼羽戈微博与微信时代的到来,我意识到自己低估了心灵鸡汤的杀伤力。

我本以为,它的受众,主要是我弟弟这样的人,初中文化,业余生活以喝酒打牌为主;不曾想它在今日中国,几乎造成通杀。

以我的朋友圈为例,喜欢传播或制造心灵鸡汤的,教师、白领和学生都有。

他们的面目与头脑,原本千姿百态,甚至针锋相对,但一旦受惑于心灵鸡汤,其灵魂就千篇一律的单调,甚至虚弱。

“心灵鸡汤”的起源,可追溯到1993年美国《心灵鸡汤》丛书的面市。

若抛开名目,它在中国也是古已有之,明朝的《菜根谭》就是。

从起源和历史上讲,心灵鸡汤并非贬义,中国的《菜根谭》,美国的《心灵鸡汤》所包含的修身与处世智慧,足够世人受用。

如若视心灵鸡汤为商品,它也有自身的价值和需求,供求正当,既非强迫,亦无欺诈。

因此喝点心灵鸡汤,算不上丢人。

但是,为何在今日中国,心灵鸡汤一词几乎彻底沦为贬义,即便其粉丝,也往往羞于承认他们的热爱?而同时,心灵鸡汤仍拥有巨大市场,假如它是问题产品,病源何在?鸡汤的水平在下降。

譬如那则《鹰的重生》,说鹰要活到70岁,必须在40岁那年,完成一次蜕变,即拔掉衰老的指甲、羽毛、换喙。

这一过程需150天,熬过150天,才可换来此后30年的鹰击长空。

故事何其励志,但却是天方夜谭,与科学完全相悖。

还有一则著名鸡汤,写一个富翁向渔夫讲述奋斗史,说:成为富翁后,你就可以像我一样到海滨度假、钓鱼、晒太阳、享受生活。

渔夫笑道:原来你奋斗这些年,只是为了达到我现在的生活状态。

这则鸡汤告诉世人,不要羡慕别人,幸福很简单,他人孜孜以求的生活,你正坐拥于怀而不自知呢。

故事极具迷惑性,它把富翁拉到了渔夫的狭隘处境,简化了生活的可能性。

心灵鸡汤的价值在于抚慰和激励,不幸的是当下盛行的鸡汤,给人的抚慰不是包扎伤口,而是诱导你去认同,伤口是一种存在,存在即是合理。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3篇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3篇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3篇在日常学习、工作生活中,我们需要用到阅读答案的时候非常的多,阅读答案是对有关阅读题所做的解答。

什么类型的阅读答案才能有效帮助到我们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阅读答案1①中国传统美学生生不息,是因为其中有着深厚的人文底蕴,它以人为中心,将人与自然、人与审美有机地融合在一起。

因此,研究传统美学,就不能不研究它与人文的内在关系。

②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首先体现在对于人生解放和人生意义的不懈追寻中。

审美活动作为人的个体生命意义的体认,在特定年代往往获得直接的表现。

汉魏以来,中国社会陷入空前的动乱分裂之中,在各种哲学思潮展开对于天道人事重新思考的同时,审美活动也成为人们重铸精神人格的创造活动,以人为本的文化观念融入美学思想之中。

当时虽然佛教活动开始兴盛,然而在现实人生痛苦的解脱、精神人格的重构方面,审美活动显然更具有人文意蕴,更能契合人生需要。

③中国传统美学人文底蕴的另一个重要表现是能够代替宗教意义上的人文关怀,独立承载民族文化心理的安顿。

中华民族在长期的生存和奋斗中,形成了乐观向上的人生观,“生生之谓易”“乐天知命故不忧”,便是这种心理的表征。

钱锺书先生曾在《诗可以怨》一文中指出,六朝人认为审美具有止痛安神的作用。

“长歌可以当哭,远望可以当归”,是中国传统美学看待人生与审美关系时的基本价值观念。

在中国传统美学中渗透着中华民族对自然和人生的体验,这种体验融情感与认知于一体,它不同于宗教而又有宗教那样的超越意识,具备丰厚的审美意蕴。

中国古代美学主张将人的价值建构在人与自然的统一之上,这种统一又以审美体验为中介。

这就决定了中国文化不需要宗教也可以解决精神寄托问题,使人生获得审美超越。

④中国传统美学的人文底蕴,还表现在它的自我教育意识上。

人文思想不仅表现为人格的自我完善,同时表现在运用这种成果对社会进行教育,陶冶人的情操,提高人的文化素质方面。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

吉林省白城市第一中学2021-2021学年高二语文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题考试说明:1.本试卷分第一卷〔阅读题〕和第二卷〔表达题〕两局部,总分值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2.考生作答时,选择题按照对应题号涂在答题卡上,其余答案在答题纸上作答。

考试完毕后,将答题卡和答题纸一并交回。

第一卷阅读题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阐述类文本阅读〔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中国传统文化视野下的绚丽之美魏家俊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朴素为美是一种根本的生活观念,也是一种根本的美学观念。

朴实无华、清新自然,成为美的最高形态。

这一美学观有其合理性的一面,在强调“文以载道〞的前提下,提倡文学艺术表现手段的质朴与简洁,更能表达文学的实用价值。

从上古时代到春秋时代,由于消费力程度的低下,一般观念上都强调满足人的最根本的生活需要,反对追求华美的奢侈,不但老百姓不可能有超越消费力开展程度和自身的社会地位的享受,就是贵为天子的君主,也不应该一味地贪图享乐。

?尚书·五子之歌?:“训有之,内作色荒,外作禽荒。

甘酒嗜音,峻宇惘墙。

有一于此,未或不亡。

〞把华美的美与奢侈的生活欲望简单地等同起来,甚至认为追求华美的美就是一个国家衰败和灭亡的根本原因。

?国语·楚语上?:“夫美也者,上下、内外、大小、远近皆无害焉,故曰美。

假设于目观那么美,缩于财用那么匮,是聚民利以自封而瘠民也,胡美之为〞这是倡导朴实之美的最根本的经济的和政治的原因,与此同时,传统美学观也就把对美的鉴赏和崇尚纳入了政治风格和道德评价领域,成为一种带有普遍意义的超美学的标准。

朴素,作为一种美的形态,就是在这样一种前提下提出来的。

老子在时代的变革面前,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上古社会去,因此提出了把“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作为一种治国的原那么。

老子极端反对文学艺术的精巧与美丽,他认为,那种美丽的色彩不但对人的心理是一种摧残,而且对整个社会都是很可怕的腐蚀剂。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传统美学精选试题(7页)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传统美学精选试题(7页)

2020年高考语文论述类文本阅读二轮传统美学〖主题解说〗中国人在寻求“和谐美”的过程中,无论是人格美,艺术美还是自然美都要考量中国独特色的审美——内外统一,谦谦君子式的心理诉求。

“温柔敦厚”作为这一诉求的破口,贯穿着中国美学的始终。

“温柔敦厚”的美学想对中国人而言,终伴随着历史长河的洗涤面历久弥新。

“道”“气”“味”“意象”等美学范畴,更多的指向人内心的审美准备,而综合性的美学范畴“温柔敦厚”却将向内,向外二者有机结合起来,走向人的内心世界与更为广圆的美学外部应用世界。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9分)传统农耕文明及其文化系统,是中国古典美术的基础。

中国人对自然的亲和态度,对山水林木的深情凝望,对植物鸟虫细腻的审美,对四季规律的准确把握,对田园生活的诗意美化,对安土乐居、落叶归根的期盼,无不体现出温带大陆性气候中农耕民族的自然审美偏向。

士人和僧道构筑的精神天地与世俗社会现实世界拉开了些许距离,但关注的焦灼目光从未移开,甚至是以退为进、以隐促出,以超脱之姿态求深度精神介入,无为而无不为。

中国古典美学把中和之美奉为至高标准,在世界美学之林独树一帜。

大俗大雅、雅俗共赏、雅俗转化,使高雅艺术和民间艺术内在沟通,村夫石匠可能在造园立石中有天机野味,世外高人担水砍柴间也解悟土风妙道,艺术家则在曲水流觞、渔樵唱晚的生活嬉戏中感悟艺术真谛。

中国古典美学与日常生活审美密切联系,日用品直接成为艺术品系列,工艺美术中体现文人雅趣,虽然缺失话语权的实用艺术和生活审美观没能在文字系统获得传承优势,但以器物形式实实在在支撑起中国人的审美情趣。

如石器、玉器、陶器、青铜器、铁器、金器、漆器、木器、竹器、藤器、瓷器、丝绸、刺绣等等,民俗文化与器物制作水乳交融,处处体现出丰富的精神内涵和意义支撑。

与西方体系性美学自上而下的哲学血统不同,中国古典美学是从艺术品评经验中滋蔓出的经验形态,自下而上,升华而成,与艺术体验息息相关。

非连续性文本宗白华《美学散步》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宗白华《美学散步》阅读练习及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中国民族音乐,从古到今,都是声乐占主导地位。

所谓“丝不如竹,竹不如肉,渐近自然也”(《世说新语》)。

中国古代所谓“乐”,并非纯粹的音乐,而是舞蹈、歌唱、表演的一种综合。

《乐记》上有一段记载:“故歌之为言也,长言之也。

悦之故言之,言之不足故长言之,长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歌”是“言”,但不是普通的“言”,而是一种“长言”,“长言”即入腔,成了一个腔调,从逻辑语言、科学语言走入音乐语言、艺术语言。

为什么要“长言”呢?就是因为这是一个情感的语言。

“悦之故言之”,因为快乐,情不自禁,就要说出,普通的语言不够表达,就要“长言之”和“嗟叹之”(入腔和行腔)。

这就到了歌唱的境界。

更进一步,心情的激动要以动作来表现,就走到了舞蹈的境界,所谓“嗟叹之不足,故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种思想在当时较为普遍。

《毛诗序》也说了相类似的话:“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永歌之,永歌之不足,不知手之舞之,足之蹈之也。

”这也是说,逻辑语言,由于情感之推动,产生飞跃,成为音乐的语言,成为舞蹈。

那么,这推动逻辑语言使成为音乐语言的情感又是怎么产生的呢?古代思想家认为,情感产生于社会的劳动生活和阶级的压迫,所谓“男女有所怨恨,相从为歌。

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这显然是一种进步的美学思想。

(节选自宗白华《美学散步》)材料二:盛唐本来就是一个音乐高潮。

当时传入的各种异国曲调和乐器,如龟兹乐、天竺乐、西凉乐、高昌乐等等,融合传统的“雅乐”“古乐”,出现了许多新创造,从宫廷到市井,从中原到边疆,从太宗的“秦王破阵”到玄宗的“霓裳羽衣”,从急骤强烈的跳动到徐歌曼舞的轻盈,正是那个时代的社会氛围和文化心理的写照。

“自破阵舞以下,皆擂大鼓,杂以龟兹之乐,声震百里,动荡山岳。

”“惟庆善乐独用西凉乐,最为闲雅。

非连续性文本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与西方精神的缺陷》阅读练习及答案

非连续性文本宗白华《中国文化的美丽与西方精神的缺陷》阅读练习及答案

河北省定州市2021~2022第一学期高二期末考试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材料一:印度诗哲泰戈尔曾说过这几句话:“世界上还有什么事情比中国文化的美丽精神更宝贵的?中国文化使人民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至于现实得不近情理!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不是科学权力的秘密,而是表现方法的秘密。

这是极其伟大的一种天赋。

因为只有上帝知道这种秘密。

我实妒忌他们有此天赋,并愿我们的同胞亦能共享此秘密。

”泰戈尔这几句话里包含着极精深的观察与看法,值得我们细加考察。

先谈“他们已本能地找到了事物的旋律的秘密”。

东西古代哲人都曾仰观俯察探求宇宙的秘密。

西洋近代哲人倾向于拿逻辑的推理、数学的演绎、物理学的考察去把握宇宙间质力推移的规律,一方面满足我们理智了解的需要;一方面导引西洋人去控制物力,发明机械。

西洋思想最后所获得的是科学超然客公众号权力的秘密,中国古代哲人却是拿“默而识之”的观照态度去体验宇宙间生生不已的节奏,泰戈尔所谓旋律的秘密。

四时的运行,生育万物,对我们展示着天地创造性的旋律的秘密。

一切在此中生长流动,具有节奏与和谐。

古人拿音乐里的五声配合四时五行,拿十二律分配于十二月,使我们一岁中的生活融化在音乐的节奏中,从容不迫而感到内部有意义有价值,充实而美。

“中国人喜爱现实世界,爱护备至,却又不至于现实得不近情理。

”我们对最现实的器具,赋予其崇高的意义,优美的形式,使它们不仅仅是我们役使的工具,而且是可以同我们对语,同我们情思往还的艺术境界。

我们也曾得到过科学权力的秘密。

我们有两大发明:火药同指南针。

这两项发明到了西洋人手里,成就了他们控制世界的权力,陆上霸权与海上霸权,中国自己倒成了这霸权的牺牲品。

我们发明火药,用来创造奇巧美丽的烟火和鞭炮,使一般民众在一年劳苦休息的时候(新年里)享受平民式的欢乐。

我们发明指南针,并不曾向海上取霸权,却让风水先生勘定我们庙堂、居宅及坟墓的位置和方向,使我们生活中顶重要的“住”,能够选择优美适当的自然环境,“居之安而资之深”。

福建省永春县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永春县2016_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

福建省永春县2016-2017学年高一语文下学期期中试题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总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

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

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

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

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

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

“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渲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

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

《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叶朗《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阅读答案

叶朗《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阅读答案

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美学”作为一个学术意义上的学科,是在西方现代学术分野的思潮当中确定位置的。

一般而言,20世纪之前的西方哲学所关注的重点是“真”“善”“美”,与“美”相对应的哲学分支即是美学。

20世纪初,由日本人翻译的“美学”开始进入中国知识界的视野,以王国维为代表的有深厚古学造诣又有着开阔眼界的学者对此投入了热情的关注,并积极地加以引介。

中国美学自此开始了一个植根于中国的文化土壤,并在欧风美雨当中成长的过程。

然而,中国美学从奠定到发展的过程呈现出了独特的面貌:始于美学领域的讨论,往往“越界”而至于文学的、历史的、日常生活的乃至社会的、政治的领域。

在今天看来,这不一定是学术上“不成熟”的表现,而恰恰反映了中国传统美学、美育思想的独特之处。

中国美学的弥散性格反映出中国思想的固有特点。

孔子说:“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如果把这句话勉强地比附于真、善、美的关系,可以说是审美活动涵摄了认识活动与道德活动。

但实际上,在中国传统思想当中,真、善、美三者并不能截然分开,而是统归于“道”。

中国美学的讨论重点并不是“美”,而是对于“道”的深广的体验。

中国古人要在与身心高度相关的“艺”中领会思想之乐、道德之乐,要把艺术创作的过程、欣赏自然景色的过程,乃至日常的普通事物和行为都转化为“道”的开显场所。

“乐道”“孔颜之乐”是中国哲学最重要的话题之一,同时也是中国美学的核心问题之一。

正是出于这个理由,中国的哲学、艺术与美学不能明确地划分界限——在中国哲学的活泼处、中国艺术的深邃处,即是中国美学最富有价值、最具有特色的所在。

中国美学的广泛性、综合性还特别体现在注重审美与现实生活的密切关系。

中国老百姓在平凡的日常生活中,经常营造一种美的氛围。

中国古代很多有名的诗句,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王维)、“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张继)、“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贺知章),都是描绘日常生活的诗意的氛围。

全国自考美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全国自考美学历年真题及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0小题,每小题1分,共20分)1.根据现代美学的观点,艺术在逻辑上首先存在于( D )A.物质形态中B.形式概念中C.行为个体中D.意象世界中2.提出“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这一主张的是( D )A.歌德 B.席勒C.康德D.黑格尔3.亚里士多德认为一切艺术都是( C )A.人类的主观愿望B.神灵的凭附C.现实的模仿D.理念的模仿4.以佛教的禅境比喻诗歌意境的是( B )A.王维 B.严羽C.刘勰D.司空图5.金圣叹提出“见文观心”这一主张的批评类型是( C )A.诗歌批评 B.散文批评C.小说批评D.戏曲批评6.在中国古代典籍中,“美育”一词最早出现于( D )A.庄周《庄子》 B.孔子《论语》C.刘勰《文心雕龙》D.徐幹《中论·艺纪》7.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 B )1-17A.心理学方法B.哲学方法C.人类学方法D.艺术学方法8.美学应当划归于( C )1-13A.自然科学 B.社会科学C.人文学科D.实证科学9.西方哲学史上首次提出“美本身”问题的美学家是( C )1-2A.苏格拉底 B.毕达哥拉斯C.柏拉图D.亚里士多德10.从审美活动的逻辑过程看,审美体验必将把人引入( A )2-77A.澄明之境 B.道德至境C.智慧至境D.美幻之境11.审美发生的基本前提是( B )2-100A.早期人类的巫术与狩猎活动 B.制造使用工具的物质生产活动C.艺术的产生D.审美意识的确立12.达尔文认为人的审美发生于( C )2-94A.人的精神追求 B.人的道德观念C.人的生物学本能D.人的社会意识13.审美体验的独特性是( B )2-76A.离开对象作抽象的玄思 B.与对象进行倾心交流C.主体道德意志的介入D.客体洋溢美的意蕴14.在审美意象的形式构成上,崇高所具备的感性形态是( D )3-145A.丑陋不堪 B.纤细精致C.荒诞不经D.粗犷宏大15.审美形态不仅是一种感性的形态,又是一种( B )3-120A.形式分类形态 B.逻辑分类形态C.内容分类形态D.抽象存在形态16.下列不属于经验主义的美学家是( D )4-208A.夏夫兹博里B.荷加兹C.哈奇生D.席勒17.审美经验的超越性不是体现在( D )4-229A.从物质世界向精神世界超越 B.从现实世界向理想世界超越C.从经验世界向超验世界超越D.从经验世界向先验世界超越18.中国古代文论中的言志说、心声说和缘情说大体上可以归结为( B )5-278A.形式说B.表现说C.娱乐说D.符号说19.将艺术品分为语音层、语义层、图式层和客体层这四个层次的美学家是( A )5-285A.英伽登B.盖格尔C.汉斯立克D.克罗齐20.主体在审美中思想倾向、意志追求和愿望企图的融合是指( D )5-291A.审美理想 B.审美想象C.审美判断D.审美意向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5小题,每小题2分,共1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五个备选项中至少有两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

坚守传统审美阅读理解附答案

坚守传统审美阅读理解附答案

坚守传统审美阅读理解附答案坚守传统审美阅读理解附答案坚守传统审美阅读答案阅读下面文字,完成下面5道题目中国传统审美文化是与它的社会形态相一致的。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农业国度,就决定了它的文化精神重视天人合一与人人相合,礼乐便是这个系统的体现。

礼不仅包含宗教仪式,而且包括各种典章制度;乐则是调和礼制内人与人之间的思想感情。

美善结合,以善统美,这是中国审美文化的基本特征。

尽管后来的儒家把善的内容界定为封建仁义道德,反过来又束缚了文艺的发展。

这一点鲁迅在辛亥革命时期写就的《摩罗诗力说》曾予以全面的批判与审理,但是强调美善一体,审美与文艺必须有特定的社会伦理内容,却是有其合理价值的。

对于我们这样一个汪洋大海般的小农社会国家来说,审美文化如果不能成为国民精神的火花与前导,而只是某种娱乐工具,就会在现实上造成失误。

摒弃理性,提倡感性主义只会导向低级的官能主义,如今“过一把瘾就死”、“潇洒走一回”,这些社会话语隐喻了人们及时行乐、醉生梦死的心态,地摊文化便是这种心态的审美幻化,严肃文艺的衰颓在这种文化氛围中电就势所难免了。

传统审美文化提倡美善合一的同时,还提出“反(返)情以和其志”的思想,即提倡将情感升华到高尚的道德境遇。

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他十分重视用艺术的形象教育使人们遵循道德规范,最后在审美与意识中获得人生的快乐。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审美文化的主要职责不在满足人们的宣泄感官的消遣娱乐作用上,而在引导人们超越自身的感性存在,上升到自由的人生境界。

文艺有责任而且完全可以净化人们的灵魂,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

当然节情以理,并不是返回封建主义产物上去。

这里的“礼”和“志”,其内涵是新型的道德标准。

其次,“理”还应该包含作品本身的内在逻辑。

尊重作品本身的辩证法,而不是人为地扭曲作品,使作品成为某种抽象理性与道德的符号。

传统审美文化价值的确立首先应该站在今天的高度去审视。

这一点是基本的原则。

1).鲁迅在《摩罗诗力说》中曾予以全面批判的对象是( )。

高二语文 每日一题(第05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含解析)

高二语文 每日一题(第05周)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含解析)

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一)【2015年高考全国新课标Ⅱ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问题。

艺术品的接受在过去并不被看作是重要的美学问题,20世纪解释学兴起,一个名为“接受美学”的美学分支应运而生,于是研究艺术品的接受成为艺术美学中的显学。

过去,通常只是从艺术家的立场出发,将创作看作艺术家审美经验的结晶过程,作品完成就意味着创作完成。

而从接受美学的角度来看,这一完成并不说明创作已经终结,它只说明创作的第一阶段告一段落,接下来是读者或观众、听众的再创作。

由于未被阅读的作品的价值包括审美价值仅仅是一种可能的存在,只有通过阅读,它才转化为现实的存在,因此对作品的接受具有艺术本体的意义。

也就是说,接受者也是艺术创作的主体之一。

艺术文本即作品对于接受者来说具有什么意义呢?接受美学的创始人、德国的伊瑟尔说艺术文本是一个“召唤结构”,因为文本有“空白”“空缺”“否定”三个要素。

所谓“空白”是说它有一些东西没有表达出来,作者有意不写或不明写,要接受者用自己的生活经验与想象去补充;所谓“空缺”,是语言结构造成的各个图像间的空白。

接受者在阅读文本时要把一个个句子表现的图像片断连接起来,整合成一个有机的图像系统;所谓“否定”指文本对接受者生活的现实具有否定的功能,它能引导接受者对现实进行反思和批判。

由此可见,文本的召唤性需要接受者呼应和配合,完成艺术品的第二次创作,正如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含蓄与简洁,其有限的文字常常引发出读者脑海中的丰富意象。

接受者作为主体,他对文本的接受不是被动的,海德格尔提出“前理解”,即理解前的心理文化结构,这种结构影响着理解。

理解不可能是文本意义的重现,而只能是文本与前理解”的统一。

这样,文本与接受仍呈现出一种相互作用的关系:一方面文本在相当度上规定了接受者理解的范围、方向,让理解朝它的本义靠拢;另一方面,文本不可能将接受者完全制约住、规范住,接受者必然会按照自己的方式去理解作品,于是不可避免地就会出现误读或创造。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美学》考试真题16【附答案】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美学》考试真题16【附答案】

汉语言文学自考本科《美学》考试真题16【附答案】总分:100分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将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看成熏、浸、刺、提四种力的学者是()(1分)A:王国维B:蔡元培C:梁启超D:朱光潜2、在生产意象的过程中最具有决定性的艺术创造力是()(1分)A:想象力B:艺术敏感C:灵感D:判断力3、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是()(1分)A:主体对于客体的认识B:主体对于客体的反思C:主客体间的感动关系D:主客体间的反应关系4、宗白华认为,中国美学史上最具有世界贡献的范畴是()(1分)A:境界B:意象C:神韵D:意境5、苏珊•朗格主张艺术作为符号形式应当表现()(1分)A:人类情感B:绝对精神C:无意识D:意识型态6、古希腊语中的“艺术”一词指的是()(1分)A:模仿B:技艺C:创造D:审美7、《礼记•乐记》中“心生说”,从艺术本质论的角度来说,大致可以划入()(1分) A:符号说B:游戏说C:模仿说D:表现说8、《荀子•乐论》云:“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这句话涉及到审美经验中()(1分)A:情感与想象的关系B:情感与理智的关系C:想象与感知的关系D:想象与理智的关系9、首先把辩证思维的方法引进悲剧理论的美学家是()(1分)A:亚力士多德B:黑格尔C:尼采D:马克思10、亚里士多德认为,“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这里所说的美主要是指()(1分)A:崇高B:优美C:悲剧D:喜剧11、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是()(1分)A:审美主体和审美创造B:审美客体和审美接受C:审美主体和审美接受D: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12、席勒认为人摆脱动物形态达到人性的主要标志是()(1分)A:巫术B:音乐C:游戏D:舞蹈13、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这表明审美活动具有()(1分)A:自律性B:因果律C:他律性D:三一律14、审美经验是()(1分)A:纯粹的感性活动B:纯粹的理性活动C:一种理性直观活动D:感性直观和本质直观统一15、艺术品结构中最为重要,最为核心的层次是()(1分)A:形式符号层B:意境超验层C:意象世界层D:物质实在层16、古罗马的贺拉斯对于美学理论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1分) A:寓教于乐B:三一律C:上帝其实美D:诗是应该远离教会17、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是()(1分)A:社会学方法B:人类学方法C:哲学方法D:心理学方法18、美学研究的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的()(1分)A:实践存在论B:实践认识论C:科学社会主义D:意识形态论19、蒋孔阳主张美学研究的根本问题是()(1分)A:审美经验B:艺术C: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D:美和美的规律20、人类审美活动发生的最重要的标志是()(1分)A:原始巫术活动的出现B:原始劳动分工的出现C:史前彩陶纹饰的出现D: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21、审美经验中涉及到的想象活动的高级形式包括()(2分)A:接近联想B:类似联想C:对比联想D:再造性想象E:创造性想象22、生物本能说的不足之处在于()(2分)A: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和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B: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类的美感C: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生理性因素D:忽略了对人审美活动中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E:忽略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审美活动的关联23、下列关于化性起伪的表述正确的是()(2分)A:是对美育功能的表述B:重视美育对人的后天影响C:是对人的先天本性的伪装D:对人的先天本性只有否定的态度E:要求美育过程中注意因势利导24、审美形态的历史性主要表现为()(2分)A:它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B:它是审美能力中先天就有的C:它是审美体验的反思性产物D:它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中不断演变的E:它是民族性与世界性的统一25、以下艺术类型中,属于空间艺术的有()(2分)A:建筑B:雕塑C:音乐D:书法E:绘画三、文字题(共11题,共70分)26、名词解释:趣味教育(3分)27、名词解释:抽象(3分)28、名词解释:审美需要(4分)29、名词解释:灵感(4分)30、简述意象与意境的联系.(6分)31、简述审美对象形式规律的多样统一原则.(6分)32、简述审美境界的主要特点.(6分)33、简述艺术想象力的特点.(6分)34、简述审美教育的内涵.(6分)35、举例论述悲剧审美形态的特征.(13分)36、瑞士美学家布洛曾经说过,当轮船在海上遇到大雾的时候,乘客们会感到十分紧张和焦虑.但如果他们能够与大雾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就能够从中获得审美的愉悦.试以此例说明审美距离在审美经验中的作用.(13分)1810-全国-美学总分:100一、单选题(共20题,共20分)1、【考点】中国美育思想简述答案:C解析:在梁启超那里,美育是通过情感去感化别人,如同春风化雨,滋润着人们的心田.在《论小说与群治的关系》中,他把小说对人的感化作用看成熏、浸、刺、提四种力,强调其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和激发、提升功能,同样也是美育功能的涵义.2、【考点】艺术想象力答案:A解析:艺术家通过艺术想象力把艺术感触丰富、充实起来,艺术意象通过想象力发育成长,想象力在生产意象全过程中是最重要、最有决定性的因素.3、【考点】意象的孕育答案:C解析:主客体之间的感动关系是孕育艺术意象的内在动力.4、【考点】什么是意境答案:D解析:意境是中国古典美学的独特范畴.宗白华先生指出:意境是“中国文化史上最中心也最具有世界贡献的一方面.”5、【考点】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的答案:A解析:当代美国女哲学家苏珊•朗格提出,艺术是人类情感的符号形式,是一种非逻辑非抽象的符号,具有表现情感的功能.6、【考点】艺术品是人工制品而不是自然物答案:B解析:“艺术”一词在古希腊是一个意义比较丰富的词,最早它不完全是我们现在所讲的美的艺术的概念,它多的是和技艺,和工艺联系在一起.7、【考点】从艺术本质角度定义的答案:D解析:中国的言志说、心生说和缘情说也可以划入表现说.心生说由《礼记•乐记》提出“凡音之起,由人心生也”.8、【考点】审美经验的结构法则答案:B解析:中国古代诗论又十分强调艺术要“情理交至”,也就是说艺术活动中的情感须受伦理政治的规范和约束,使作品的艺术性和思想性获得高度的统一.《荀子•乐论》云:“以道制欲,则乐而不乱.”就审美经验而言,这句话说的是情感和理智的关系.9、【考点】悲剧理论的历史考察答案:B解析:黑格尔对悲剧理论的最大贡献,在于他把辩证思维的方法运用到了悲剧现象的分析之中.10、【考点】对优美的理论探讨答案:B解析:在古希腊、罗马时期,对于优美的探讨基本上是零碎而不成体系,优美甚至被看作是美的本质,与美划上等号.亚里士多德在《形而上学》中说过,“美的最高形式是秩序、匀称和确定性”.11、【考点】审美主体与对象只存在于审美活动中答案:D解析: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是构成审美活动的两个基本要素,审美活动就是审美主体与审美对象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规定、相互激荡的矛盾运动过程.12、【考点】游戏说答案:C解析:席勒认为,游戏不仅是审美活动的最根本特征,而且是人摆脱动物状态达到人性的一种主要标志.13、【考点】审美活动是自律性与他律性的统一答案:A解析:所谓自律性,是指审美活动本身就是一个自身完满的世界,它不是手段,而直接的就是目的本身.14、【考点】直观性答案:D解析:审美经验把感性直观与本质直观集于一身,从而达成了感性与理性的完美统一.15、【考点】意象世界层答案:C解析:所谓意象世界层是指建立在前两个层次基础上的、非现实的、展现人类审美经验的、能转化为被感性把握的、富有意味的表象世界,这是艺术品结构中的核心层次.16、【考点】西方美育思想简述答案:A解析:古罗马的贺拉斯在谈到文艺的功能时,提出了著名的“寓教于乐”的原则.17、【考点】美学研究的方法答案:C解析:美学研究的多种方法有主次之分,核心与附属之分.从学科性质来看,美学研究的核心方法应当是哲学方法.18、【考点】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答案:A解析:美学以马克思的实践存在论为哲学基础.19、【考点】第一种,有人说美学是研究美和美的规律这样一门学科答案:C解析:在中国,著名美学家蒋孔阳先生在他的晚年著作《美学新论》中提出美学的根本问题是研究人对现实的审美关系.20、【考点】审美发生的特殊标志答案:D解析:审美活动的发生最重要的标志之一是原始审美意识的出现.二、多选题(共5题,共10分)21、【考点】想象答案:DE解析:想象的高级形式包含再造性想象和创造性想象两种形式.22、【考点】生物本能说答案:ABD解析:生物本能说的缺点主要在于:第一,混淆和抹杀了动物的本能活动与人的有意识的生命活动之间质的区别,以至于把动物的快感等同于人的美感.第二,由于忽视了人的审美活动中所包含的社会性内容,从而也就忽视了对审美活动赖以发生的社会根源的探讨.23、【考点】化性起伪答案:AB解析:荀子曾以“化性起伪”来解释人性和文化的生成,从中也体现了美育的功能.性是人生来就有的自然本质及其功能,伪则指在自然本质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精神形态和能力.在荀子那里,人性本恶,生而好利、疾恶(患于恶)、纵欲,需要后天文明的熏陶、感化,于是产生了礼义、法度和艺术等.故圣人便以诗、书、礼、乐等化性,对人进行塑造,使人具有崇高的精神境界,这就是“伪”.故荀子曰:“化性起伪”,“无伪则性不能自美”.(《荀子·性恶》)而更广泛意义上的美育,则还包括周围环境对人的影响.“注措习俗,所以化性也.”又“故人知谨注措,慎习俗,大积靡,则为君子矣.”(《荀子·儒效》)注措指举止行为,习俗指久习成俗,积靡即积累.经过长期的积累和练习,使得人的本恶的兽性变成了人性.这些后天的影响无疑包含了美育的功能.24、【考点】审美形态的历史性答案:AD解析:审美形态的历史性,首先表现为审美形态是特定的历史社会文化发展阶段的产物;审美形态的历史性还表现为,审美形态的具体内涵是在历史发展之中不断演变的.25、【考点】空间艺术答案:ABE解析:一般来说,空间艺术是直接诉诸人们的视觉的.这是因为,空间艺术的首要特点就在于它总是由一定的物质材料按照一定的形式规范在空间之中排列而成的,主要包括建筑、雕塑和绘画.三、文字题(共11题,共70分)26、【考点】中国美育思想简述答案:趣味教育是以人的心理情趣为主导,以全面发展人的心理素质和提高人的学习乐趣为目的,以受教育者的个体心理特征为基础,在教育者有针对性地启发和引导下,让受教育者自主性地、创造性地、有规律性地、不断地探索和发现新的知识、理论和真理,从而最充分地满足每一个受教育者的求知欲、创造欲和幸福欲的一种全新的教育和学习方式.27、【考点】意象的主要类型答案:抽象指创作主体经过自己的头脑加工,将客体提炼、升华,舍弃具象而代用一些纯粹的形式符号来唤起读者审美情感的一种意象.28、【考点】审美需要答案:审美需要,是指人作为一种有生命、有意识的社会存在物所内在具有的,渴望在对象化的活动中能动地实现自己、肯定自己,并按照他的人生理想去自由而完整地发展自己的精神要求,审美需要是在人的劳动不断深化的过程中,随着人的精神能力的发展而逐步生成的,它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一种新的充实的显现.29、【考点】灵感答案:灵感是艺术家在意象创造中,由于各种心理机制、功能处于高度协调的自由状态而突然生成的精神昂奋、注意集中、情绪激动、想象力空前活跃的一种思维活动的境界.30、【考点】什么是意境答案:(1)意象与意境是相通的,意境是以意象的存在为前提.二者均有主体与物象碰撞时形成的一种心理状态,都要求主客、物我、情景之间的谐调、浑契,这是两者的一致性.二者不是同一层次的概念,其区别在于:(2)意象关系到审美的广度,意境关系到审美的深度.(2)意境是意象的升华,它是主体心灵突破了意象达到虚空的审美境界.(4)意象属艺术范畴,意境则是指心灵时空的存在与运动,其范围更广阔.31、【考点】审美对象自身的客观条件答案:(1)多样统一是审美对象最基本、最普遍的一种形式规律.(2)所谓多样性,是指审美对象所包含的各个物质因素在形式上的区别与差异.(3)所谓统一,是指审美对象各个部分在整体中彼此关联、呼应、衬托、映照,从而有机整合的内在关系.(4)“多样统一”也就是寓多于一,在丰富多彩的表现中保持内在的一致性,在变化中显统一,在统一中见变化.32、【考点】审美是一种高级的人生境界答案:(1)审美境界是一个较高层次的特殊的人生境界.(2)审美境界是人与世界之间实现较高程度的有机统一,从心境来说,是超越了个体眼前的某种功利性和有限性,而达到的相对自由状态.(3)审美境界是多层次的、由低级到高级、由表层到深层的递进动态结构.33、【考点】艺术想象力答案:(1)艺术想象力是指艺术家在感受生活,孕育意象过程中展开想象、联想、幻想或意象思维的能力的程度.(2)艺术想象力可以超越抽象概念、判断、推理,超越正常的逻辑时空,以艺术的感悟主旨为归,形成独特的心理时空和情感逻辑,来追忆、引发、整合心理意象.(3)艺术想象力不仅仅是唤醒和引发丰富的形象、感受,更重要的是将其融会和整合.34、【考点】第二节美育的内涵答案:审美教育是以艺术和各种美的形态作为具体的媒介手段,通过审美活动展示审美对象丰富的价值意味,直接作用于受教者的情感世界,从而潜移默化地塑造和优化人的心理结构,铸造完美人性,提升人生境界的一种有组织,有目的的定向教育方式.35、【考点】悲剧的内涵与特点答案:悲剧作为审美形态,所体现的主要特征有:(1)悲剧通过对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从而展现对人生存在价值的肯定.悲剧的审美价值一般是表现为审美存在中的主客体的冲突、斗争的过程,这样其实就是人生存在的否定性体验.(2)悲剧的审美冲突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社会及自身存在的冲突和超越.纵观历史发展中的各类悲剧艺术形式,其实都蕴含了各个社会历史阶段的人的存在实践的悲剧冲突.(3)悲剧的情感体验是一种人生实践存在的深层体验.悲剧审美体验不仅停留在怜悯、恐惧等个体情感的范畴之中,而是对基于存在的对人的命运的思考和感悟.36、【考点】构成阶段答案:就审美活动而言,想象力的先验层面和经验层面显然具有不同的功能.简单地说,先验想象力可以打破主体与对象的浑然一体状态,从而形成审美活动所需要的审美距离;而经验想象力则能够在此基础上,通过改选主体在呈现阶段所获得的原初经验材料,形成关于审美对象的格式塔.所谓审美距离是由瑞士美学家布洛提出的一个审美心理学概念,指的是主体在审美活动中必须与对象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他曾举了一个著名的海上遇雾的例子来说明这种心理距离的含义.当船在海上遇到大雾的时候,无论船员还是乘客都会产生一种焦虑、紧张甚至是恐怖的情绪,因为大雾给航行带来的危险是不言而喻的.在这种心情下乘客似乎很难有闲情逸致去欣赏浓雾中的美景.然而,布洛认为,只要人们能够与大雾保持一定的心理距离.那么,“海上的雾也能够成为浓郁的趣味和欢乐的源泉”.也就是说,如果我们有意识地忘掉实际的利害关系,把注意力转向“那仿佛由半透明的乳汁做成的看不透的唯释”,我们仍不难从中感受到浓雾所具有的魅力.那么,这种心理距离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布洛认为其关键在于主体摆脱了利害关系的束缚,转而以非功利的态度来对待事物.从这个意义上来看,心理距离是关于审美态度的一种说明.但从另一方面来看,审美经验中的心理距离还应有更深一层的含义,这就是说,审美主体只有与对象拉开一定的距离,才可能在意识中构成对象,并对其做出具有普遍性的审美评价.。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一则及参考答案21

语言文字运用练习一则及参考答案21

一、选择题1.下列各组词语中加点字注音全部正确的一组是()A.沉吟(yín)袖襟(jīn)篡改(cuàn)框架(kuāng)B.踌躇(chú)鞭挞(tà)嫁奁(lián)汗涔涔(cén)C.精髓(suí)秘鲁(bì)瑰宝(guī)冠心病(guān)D.青蒿(hāo)消弭(mí)拯救(zhěng)刽子手(guì)2.下列各句中,表达得体的一句是A.临行前,朋友小雷奉告我归家路途遥远,又是返程高峰,一定要谨慎小心,注意安全,到了家要给他打电话报个平安。

B.周经理,我初来乍到,有不少地方都不熟悉,业务方面也不熟练,如果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够周到,还望见教。

C.他能在公司股东会议上力排众议向我进言,指出公司发展中出现的问题,我欣赏这样的人。

D.李欣在订货会上遇到了老同学王兵,便说“久仰,久仰,大学毕业后就各奔东西,今天再见到你,咱们一定要一醉方休。

”二、选择题组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幕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味而归”,表达了中国古贤的人生意趣,也描绘了古人向往的美育图景。

美育在中国历史和文化语境中从来不是一技一艺的,也不是理论概念的记诵,而是全身心的文化沉浸和场景感受,因而具有总体性特征。

与之相应,中国美育资源也,皎皎明月、悠悠晴空、山峦溪流、市井勾栏,万事万物都拨动着人们的心绪。

这是我国美育的特色和传统,应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继承和弘扬,这就要求美育资源的重组。

蔡元培在《美育实施的方法》中就提出过,美育要从家庭、学校、社会入手,社会美育又包括从美术馆、剧院到博物馆,从道路、建筑到公墓,真可谓方方面面,无所不包。

()。

互联网带来的变革也具有全方位和总体性特征,美育资源的重组也有多个层面。

最基础的是传统美育资源的数字化,把诗歌、小说、歌曲、影像乃至文字、线条、色块、唱腔、旋律、镜头等转化为可在网络空间存储再现和传输的形态,从而为互联网美育所用。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美的真谛单元测评鲁人版必修4

【2019-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美的真谛单元测评鲁人版必修4

教学资料参考范本【2019-2020】高中语文第二单元美的真谛单元测评鲁人版必修4撰写人:__________________部门:__________________时间:__________________(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第Ⅰ卷(阅读题,共7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第1~3题。

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祝东力尽管中国古代没有西方式的学科分类,因而也就不存在美学学科,但其处理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实践和方法却是极其丰富而又独特的,其核心内涵我们称之为“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就中国古代艺术而言,其突出的特征之一是对物质媒介的简省,其极端的情况就是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从诗词、水墨画到戏曲,其形式的平淡、简易甚至枯涩,与西方近代艺术对于物质媒介的高度依赖形成鲜明对照。

西方艺术遵循了一条物质主义的路线,从古典主义艺术到巴洛克艺术再到今天的好莱坞大片,感官的盛宴已近于巅峰。

相反,中国艺术则走了一条反物质主义的路线,其要旨在于通过平淡、简易甚至枯涩的形式完成对感性欲望和冲动的节制与升华,从而范导、提升这种感性力量,使它们成为情操、意志和人格的有力支撑,完成从美学向伦理学的过渡。

可以说,这种对感性领域以及感性与理性之关系的应对方式,就是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文艺复兴以来,西方社会中人的欲望、个性不断释放和张扬,到今天已接近极限;而中国美学精神得以形成的社会基础则在于:由于古代技术条件的限制,中国很早便面临人口规模与资源环境的结构性矛盾,因此对商品生产、消费和物欲自觉地采取了抑制和约束的政策。

由此,也形成了中国美学的基本精神。

说到底,不同的美学精神反映的是不同的文明取向。

自从19世纪中叶以来,西方的学术、文化如潮水一般涌入中国,但我们不能直接把“美”和“艺术”这两个西方美学的中心概念不加批判地移植过来,那样只能把中国美学变成西方美学的中文注释本。

“给美育下一个简要定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给美育下一个简要定义”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训练及答案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美育,即审美教育,又被称为美感教育,也因为美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而成为区别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的一种独特的教育形态。

美育范畴认识的科学性和定位的准确性,不仅是美育研究和美育工作开展的逻辑起点,更关涉到人才培养、课程设置、美育目标、体系建设等美育实施环节的依据和宗旨。

蔡元培提出:“一个完整强健人格的养成,并不源于知识的灌输,而在于感情的陶养。

这种陶养就在于美育。

”美育是以情感教育为核心,以生动形象陶冶人的性灵,怡情养性,使人具备把握客观世界的关的能力,进而形塑一个高尚纯洁的人格。

审美是人类感性认识的丰富与升华,是一种脱离低级趣味的心理活动,当你感到“悲落叶于劲秋,喜柔条于芳春”的触动,或是生发出“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的慨叹,它就已经悄无声息地进入你的心灵,浸润着你的人格。

意境其实就是中国传统艺术心物相通、情景交融创造出来的审美世界,更是人的心灵活泼泼的一种状态,是从世俗杂务中超脱出来的“思与境偕”“神与境会”的精神境界。

也即是说,审美能力其实是一种与情感密切相关的内在德性。

美育不同于德育、智育、体育、劳育,就其本质而言,美育更加强调感通性与情感性。

人处于世界之中,与他人、与万物交相往来,除了需要正确认识客观条件,理性把握对象的属性与特征之外,还需要有良好的感通能力与同感情怀。

它能超越和突破某些语言、文化和历史的隔阂,或者群体、种族、国别的差异,达到更为普遍的交流理解。

中国人常说“将心比心”,有一些东西并不是眼可见、耳可听,而是需要彼此的心意相通,有时人与物的相感亦如此,如“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说的就是这种关感状态。

人们日常通过美育陶养心性,保持内心的活泼,避免麻木不仁,这是人与外界沟通达成理解的关键。

就其方式而言,美育更加强调具象性与实践性。

具象性是美育的基本特征,美的教育通过具体可感、鲜明生动的形象打动人、浸润人,所谓“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摇荡性情,形诸舞咏,中国自古强调美育,也正因为此。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阅读附答案美学在中国文化史上的缺乏独立性,源自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
和伦理实用主义。

代表作是南朝刘勰的《文心雕龙》,此书以治国平天下式的雄心壮志,建立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

开篇《原道》一章,便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

这种道统诗学上承曹丕《典论•论文》所主张的经世致用文学观,即所谓“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下开文以载道之先河。

唐代,韩愈提出“文以明道”;白居易提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宋儒周敦颐明确“文以载道”的宗旨,都不过是《文心雕龙》顺理成章的延伸。

由此可见,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诗学缺乏独立的美学原则的感慨,洞见到了中国文化的核心部分: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

正是这种阙如,导致中国的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总是无法进入精神层面,仅止于世俗的功用,越来越滑入俗世的纷争、功利的得失。

“诗言志”沦为诗人得意或失意的渲泄;评话衍生出的小说,或聚焦于庙堂纷争的计谋较量如《三国演义》,或忘情于江湖造反的草莽传说如《水浒传》;更不用说《隋唐演义》《封神演义》之类的演义小说,既没有《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

人的尊严、悲悯的情怀、君子有所不为有所必为的底线,在这类文学中被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的厚黑原则取代,这种审美趣味造就一代又一代的草莽,制作出一个比一个暴虐的帝王,进而滋生出民族诸多难以治愈的心理疾病:诡计崇拜、暴力崇拜、权力崇拜等等。

在这样的美学背景下,《红楼梦》的问世是一场审美革命:从容推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拒绝功名崇拜。

《红楼梦》的问世使这个民族的审美趣味,不再纠缠于生存博弈而具有纯粹精神的存在意味,从而在美学上回归《山海经》式的混沌和《诗经》国风所具的清纯,达成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王国维指出:《红楼梦》是“彻头彻尾的悲剧”,“大背于吾国人之精神”,因为“吾国人之精神,世间的也,乐天的也,故代表其精神之戏曲、小说,无往而不着此乐天之色彩”。

正如《红楼梦》写出悲剧本身已经具有美学革命的意味,王国维指出了《红楼梦》的悲剧品质,中国诗学的眼界由此被打开。

他在《人间词话》中说:“诗人对宇宙人生,须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

”这与被《三国演义》和《水浒传》调教出来的国民醉心于权谋和暴力的审美品味截然不同,而是关注人世间的苦难,并从宇宙的视野加以审视。

佛学的东渐,禅宗的兴起,在中国士大夫阶层引发了心灵的解放,终致中国诗学界异端突起。

相对于李白急功近利的“蜀道难,难于上青天”,苏东坡信笔挥就的乃是心平气和的“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

严羽的《沧浪诗话》顺流而至,借禅宗之名,挑战《文心雕龙》的道统诗学,连同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但比起王国维、陈寅恪的美学思想,严羽在《沧浪诗话》里的诗学追求,不过小荷才露尖尖角。

王国维和陈寅恪之于中国文化的独到贡献,不在于学问的博大精深,而在于识见和思想的不拘流俗。

中国数千年文化之所以江河日下,不可忽视的原因在于审美上的疲乏。

而王国维和陈寅恪的过人之处,则在于对这种审美疲乏的洞察。

(摘编自李劼《王国维、陈寅恪的文艺复兴意味》)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传统诗学追随儒家的政治功利主义和伦理实用主义,使得美学缺乏独立意味,使得诗学传统和文学传统无法进入精神层面,而止于世俗的功用。

B.刘勰的《文心雕龙》建立了一个包罗万象的诗学体系,确立了“原道心以敷章、研神理而设教”的道统原则,影响到后世的文学思想。

C.曹丕提出“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韩愈、白居易等人丰富了这种理论,周敦颐明确了“文以载道”的宗旨。

D.佛学的东渐和禅宗的兴起,引发中国士大夫阶层心灵的解放,严羽的《沧浪诗话》借禅宗之名挑战文以载道的诗学传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关注人世间的苦难,表现人的尊严和悲悯情怀,不再只是宣泄得意或失意,不再纠缠于生存谋略,文学才能体现出纯粹精神和较高的审美价值。

B.一些古代小说推崇的“小不忍则乱大谋”“无毒不丈夫”等厚黑原则,其实正是中国文学传统讲求实用和功利、纠缠于生存博弈的具体表现。

C.《红楼梦》体现出女性崇拜、悲悯崇拜,而拒绝暴力和权力,《红楼梦》彻头彻尾的悲剧背离了国人崇尚的乐天精神,在审美上具有革命性的意味。

D. 王国维重视文学的审美属性,不赞同文以载道,提出从宇宙的视野审视文学,打开了中国诗学的眼界,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国民受到《三国演义》《水浒传》等古代小说的影响,民族也因此滋生很多难以治愈的病态心理,可见,文学对人的思想、对社会会产生影响。

B.在经世致用文学观的影响下,中国后世的演义小说既缺乏《山海经》神话中的阳刚,也没有《诗经》三百篇中的清纯,处于审美疲乏的状态。

C.“文以载道”思想强调文学的承载、阐明、传达“道”的社会功用,强调文学的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宗旨。

这一思想贯穿于我国古代文学之中。

D.王国维和陈寅恪以不拘流俗的敏锐眼光,洞察了中国文化中非功利、非实用的审美传统始终阙如的弊端,这表明他们对中国文化具有批判精神。

参考答案:
1. C(曹丕“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表述错误。

根据文意,应是道统诗学开启了文以载道的先河)
2.D(“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理解有误。

应是《红楼梦》的问世带来了名副其实的文艺复兴)
3.C(“文学的促进社会道德进步的宗旨”无中生有)
搜集整理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