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合集下载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

第三章国人办报活动的兴起与发展1.试析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

答:国人对近代报刊的早期认识主要分为三大阶段:首先是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然后是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最后是王韬、郑观应的新闻思想深入认识。

(1)林则徐、魏源的初步认识最先发现并重视近代报刊的官员是林则徐。

他组织人员翻译这些外国人办的报刊,以了解和应对敌情。

译报的主要内容包括在华外报有关政治、军事、贸易等方面的报道,以及对西方国家基本情况的介绍。

积极弘扬林则徐译报思想的是其好友魏源。

1843年,《海国图志》正式出版,成为第一部由中国人自己编写的介绍世界各国情况的巨著。

魏源非常重视外报,在《海国图志》中阐述了他对西方报纸的看法,他以非常概括的文字揭示了报纸的社会政治功能。

从林、魏二人的主张中,可以看到他们对报刊传播信息的功能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

但是,当时的中国还不具备创办近代化报刊的环境和条件,林则徐还只是组织译报而没有办报。

(2)太平天国洪仁玕的进一步认识近代中国最早系统阐述自己的办报思想的,是太平天国的玕王洪仁玕。

1859年,洪仁玕在其向天王洪秀全进呈的《资政新篇》中,从整个国家政权结构的宏观角度着眼,高度评价了报纸在社会结构中的重要地位,提出了设立新闻馆、设置新闻官、准卖“新闻篇”(即报纸)等主张。

在《资政新篇》中,洪仁玕提出了以下有关报纸和办报活动的观点:①报纸是维系中央政权、加强集中统一领导的有力工具,可以通过报纸“禁朋党之弊”及消除种种弱本强末的离心力量。

②办报是实现民主政治的手段,可以通过报纸这一桥梁,实现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和民众之间的沟通。

③报纸具有教育民众、移风易俗的作用。

④报纸具有监督政府的作用。

洪仁玕办报思想的渊源来自西方,是他参照西方的报业模式为中国规划的一幅发展新闻事业的蓝图。

当时,西方国家的新闻业已经走过了200多年的发展历程,处于商业报刊的发展时期,已形成一套成熟的操作原则,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为其存在提供了必要的经济基础和制度保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

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

第十六章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事业1.台湾的“报禁”为什么持续了30年之久?“报禁”对台湾新闻传媒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答:(1)台湾“报禁”概况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

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

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

这以后30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1987年12月1日,“新闻局”时任局长邵玉铭正式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接受新创办的报纸的登记,报纸的印张也可增加到日出6张24个版,“报禁”正式解除。

(2)台湾“报禁”持续30年的原因①台湾“报禁”持续了30多年,这主要和它的政治环境有关。

1949年国民党战败迁台,开始在台湾实行严厉的军事戒严体制,实行党禁报禁。

当局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新闻传播事业由于其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

在国民党统治台湾的初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报业的开放被视为禁忌,当局只有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对创办报纸进行钳制,只有这样,才能将当时已有的报纸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给局势增添任何动荡和不安的因素。

②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不仅仅是报禁,他们还在各种报馆设立安全局,对报社的记者、编辑等人进行核查,一度还有特务系统严查新闻稿件,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当局对于开放报纸的恐慌,正因为如此,“报禁”这种直接对新闻事业的创办进行控制的手段才会一直存在。

(3)台湾“报禁”的影响①报纸数量极少从1952年到1987年,台湾共有31种报纸,并且这一数字由于“报禁”的影响一直没有太大的波动。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答:(1)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情况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

1945年9月14日,正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指示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

9月初,中共中央还电告中共广东区党委:迅速派人去广州、香港开辟宣传阵地。

①在上海,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就领导创办了《新生活报》,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上海报坛的一席之地。

在此前后,上海地下党组织还创办了一些以学生的名义出版的报刊,如党的“学委”出版的《新生代》、圣约翰大学党组织出版的《约翰呼声》等。

9月以后党在上海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

中共在上海出版的报刊中,数《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建国日报》、《文萃》周刊、《消息》半周刊、《群众》周刊的影响最大。

②在北平,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签订停战协定,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

接着,中国共产党利用在北平可以公开活动的合法地位,立即筹办党的新闻事业。

2月22日,中共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解放报》创刊同日,新华社北平分社也宣告成立。

但是,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自创建第一天起就开始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钳制与破坏。

③在华南地区,战后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正报》于1945年11月13日创刊,除了在港澳和华南地区广泛发行外,还远销马来亚等地,在海外华侨中也有巨大影响,最高发行量达2万份。

(2)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意义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报刊,虽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严厉镇压,大多数出版时间不长,但是他们配合重庆《新华日报》积极宣传了和平、民主、统一的建国方针,揭露了国民党内战、独裁的阴谋,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答:“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1)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是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2)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①这一时期经济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a.在“大跃进”时期,报纸数量激增,诞生了大量的县级报纸、企业报、农民报,广播电台也遍地开花。

b.到了经济紧缩期,由于纸张紧缺,报纸不得不大量停办、合并,报纸数量大减,报纸的版面、印数也随之大量削减,许多广播电台也成了哑巴。

c.从经济调整期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渡过了凋零期开始复苏,但这种复苏极其短暂,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重新跌入低谷。

①在10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治上先后发生了1957年的整风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

每一次运动之后,“左”倾错误虽然得到一些矫正,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的“左”倾路线不断加剧。

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

传媒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了“引蛇出洞”的工具,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鼓吹共产主义穷过渡,给国家与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些新闻报道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教训极其深刻。

②在新闻学研究领域,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许多可贵的探索活跃了当时的新闻界,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使新闻理论工作者与新闻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建国后的新闻传播活动成为可能。

只是一切的讨论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大帽子束缚住了手脚,很多研究者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动辄得咎的形势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

③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党和政府主管宣传的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一起对新闻工作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十一章基本完成社会主义改造时期的新闻事业1.简述全国新闻事业网的结构与特点。

答:(1)全国新闻事业网的结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建立起一个以北京为中心,遍布全国各地的公营新闻事业网。

这个公营新闻事业网,包括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网,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网和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

(2)全国新闻事业网的特点①报刊事业报刊是建国初期最普及也是最重要的新闻传播工具,公营报刊网以中共中央的机关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其特点可归为以下几个方面:a.由中共中央及各级党委机关报组成的党报系统,是公营报刊系统的主体。

党报包括各大行政区、省、直辖市和地市乃至县党委的机关报,有的是由原在本地出版的党报改组而成,有的是由以解放区新闻干部为骨干并吸收当地进步知识分子组成编辑队伍新创建而成。

b.建国初期的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以及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和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

c.建国后,报纸总数剧增,发行总量扩大,经过社会主义改造到1954年,报刊均为公营,并分化为综合性报纸、工人报纸、农民报纸等不同种类。

②通讯社事业a.新华社经过组织机构调整成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在国内各地区设立分社,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

b.新华社逐步成为“消息总汇”,并主办了一系列报刊,摄影报道和通讯技术有很大改进,并同塔斯社、路透社等国外通讯社开始建立合作关系。

c.国家重视对外宣传工作,组建中国新闻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报道祖国政治、经济等建设成就和闽粤要闻、侨乡情况,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③广播电视事业a.从中央到地方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网,是以解放区广播干部为骨干、在没收利用国民党广播电台设备的基础上迅速建成,电视技术还不成熟。

b.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是人民广播电台网的中心,传播内容注重新闻性、教育性和文艺性。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

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这些官报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及书面报告,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所以,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中国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中叶以后,开始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纷纷在长安设立办事机构,称上都知进奏院,简称进奏院,也被简称为留邸或邸。

进奏院的负责人简称进奏官,有时也被社会上泛称为邸使或邸吏。

唐代的进奏官是由地方派遣的,因此只对派遣他们的藩镇长官负责,不受朝廷的管辖。

这些进奏官们既为所代表的地方藩镇呈递章奏,接受和代转朝廷下达的文书,也为地方了解、汇集和通报各项政治消息。

经由进奏官传发给各藩镇、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书面报告,就是最早的官报的雏形。

这种雏形状态的官报,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名称。

当时人称“进奏院状”、“报状”、“留邸状报”等,这种原始状态报纸的出现便标志着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有以下几个方面:(1)文字出现之前,传播手段十分原始。

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文字出现以前,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后两项通常用于军事。

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就是木铎,在夏商周时期,有一种被称为遒人的政府官员,摇动木铎,巡行于各地,既宣达政令又进行必要的采风,与新闻的发布和采集活动相近。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

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金属铸件和岩石。

这些传播媒介垂之久远和传于后世的考虑较多,现实的传播作用和传播的时效性还不算太大。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十章人民解放战争时期的新闻事业1.抗战胜利后中国共产党迅速在上海等地办报有何重要意义?答:(1)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情况抗日战争胜利后,面对国民党集团大肆抢夺新闻阵地的形势,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

1945年9月14日,正在重庆同国民党谈判的毛泽东、周恩来致电中共中央并转华中解放区负责人,指示华中解放区尽快派人去上海、南京等地办报。

9月初,中共中央还电告中共广东区党委:迅速派人去广州、香港开辟宣传阵地。

①在上海,日本宣布投降的第三天,中共上海地下组织就领导创办了《新生活报》,在国民党势力返回上海之前就先占上海报坛的一席之地。

在此前后,上海地下党组织还创办了一些以学生的名义出版的报刊,如党的“学委”出版的《新生代》、圣约翰大学党组织出版的《约翰呼声》等。

9月以后党在上海的办报活动推向高潮。

中共在上海出版的报刊中,数《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建国日报》、《文萃》周刊、《消息》半周刊、《群众》周刊的影响最大。

②在北平,国共两党于1946年1月签订停战协定,成立军事调处执行部。

接着,中国共产党利用在北平可以公开活动的合法地位,立即筹办党的新闻事业。

2月22日,中共在华北地区公开出版的机关报《解放报》创刊同日,新华社北平分社也宣告成立。

但是,北平《解放报》和新华社北平分社自创建第一天起就开始遭到国民党特务的钳制与破坏。

③在华南地区,战后党在香港创办的第一家党报《正报》于1945年11月13日创刊,除了在港澳和华南地区广泛发行外,还远销马来亚等地,在海外华侨中也有巨大影响,最高发行量达2万份。

(2)抗战胜利后共产党在收复区创办报刊的意义共产党在国统区创办的报刊,虽然受到国民党当局的严厉镇压,大多数出版时间不长,但是他们配合重庆《新华日报》积极宣传了和平、民主、统一的建国方针,揭露了国民党内战、独裁的阴谋,因而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2.评述“拒检运动”的经过与结果。

答:“拒检运动”是国统区新闻界争取新闻出版自由的一场斗争。

《中国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闻传播史》方汉奇课后习题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传播事业1.试述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的繁荣及其原因。

答:(1)民国初年新闻事业繁荣的表现中华民国成立后,中国新闻事业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繁荣景象,有人把武昌起义后的半年称为“报界的黄金时代”。

新闻事业的繁荣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①报刊种数剧增。

据戈公振《中国报学史》记录,在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100多家猛增至500家。

另据1912年北京政府内务部公布的报告说,从1912年2月12日清帝宣布退位到10月22日的8个月内,在内务部注册立案的北京报纸有89家。

②报刊销数猛增。

《中国报学史》记录,武昌起义后半年内,全国报纸总销数达到4200万份,这个数字超过了历史最高记录。

(2)民国初年新闻事业大发展的原因①旧的禁令废除。

武昌起义后,所谓的《大清报律》等法规形同虚设,限制办报和束缚办报人手脚的各种禁令,大多自行废弛。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内务部通电全国新闻界宣布:“满清行用之报律,军兴以来,未经民国政府明白宣示,自无继续之效力。

”至于前清的《著作权章程》,因其没有同民国国体相抵触的内容,决定在未颁行新的著作权法前暂时援用。

②新的自由新闻法律体系在中国的建立。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南京临时政府立即通过立法手段建立起与西方先进国家接轨的自由新闻体制,保障人民的言论出版自由权利。

一是将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载入国家的根本大法之中,如1912年3月11日颁行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第2章第6条第4款中规定,人民有言论、著作、刊行及集会、结社之自由。

二是颁布有利于新闻事业发展的法律、法令,促进新闻事业的繁荣。

③革命党对新闻自由的保护和推动。

在辛亥革命进行中和中华民国成立后,革命党立刻在其所控制的地区,按照言论出版自由的理念,建立起自由新闻体制。

各地政权机关都在所颁布的法令和签署的协定中,写有保护言论出版自由之类的条款。

④民国“暂行报律”事件的影响。

1912年3月2日,南京临时政府针对《大清报律》废止后报刊出版无章可循的状况,由内务部参事林长民草拟了一个简单的条例《中华民国暂行报律》。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一、不定项选择题1.以下关于我国报纸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A.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B.我国最早的报纸是在民间流传的小报C.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D.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答案】B【解析】中国的报纸开始出现于唐代。

最早的报纸是在封建官僚机构内部发行的政府官报。

唐代官报的孕育和发展,是从唐代中期开始的,是和唐代藩镇制度的发展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2.报纸的发展和印刷术关系密切,以下关于二者关系的说法中,正确的有()。

A.唐代还没有印刷的报纸B.中国最早的印刷品出现在隋唐之际C.“开元杂报”是中国第一份印刷报纸D.“进奏院状”不是印刷品【答案】ABD【解析】中国最早的印刷品出现在隋唐之际。

中国的印刷术在中唐时期已经达到了很高的水平,但当时主要用来印刷佛经,还没有用来传递新闻信息。

唐代还没有印刷的报纸,“开元杂报”和“进奏院状”都还不是印刷的。

3.民代邸报抄传和发行环节的顺序是()。

①六科②提塘③通政司A.①②③B.②③①C.③②①D.③①②【答案】D【解析】明代的官报由封建中央政府统一安排发布和抄传等事宜。

发自首都的官报,仍被习惯地称为“邸报”。

明代“邸报”的抄传和发行工作主要通过三个环节:首先是通政司,其次是六科,最后是提塘。

提塘还有一项任务,就是抄传“邸报”。

4.“邸报”稿件的来源大多是()。

A.进奏官采访得来B.民间“线人”采访得来C.进奏官从门下省等政府部门抄录D.宫廷发放【答案】C【解析】“邸报”的稿件,大部分是进奏官们从门下省等政府部门抄录来的。

抄录的过程,也是选择和采集的过程。

就这一点来说,进奏官的这一部分工作。

带有官报记者的性质。

5.关于“定本”制度,下列说法恰当的是()。

A.唐代开始实行B.宋代开始实行C.“定本”是即将送审的邸报样本D.“定本”是审查通过后的邸报样本【答案】BD【解析】宋代各时期都很注意对“邸报”传报工作的管理。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课后习题(圣才出品)

第十二章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1957年至1966年中国新闻事业发展变化有哪些主要特点?请解释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答:(1)在曲折中发展、在摸索中前进是这一时期新闻传播事业的主要特点。

(2)这一特点形成的原因①这一时期经济的大起大落直接影响了新闻事业的发展。

a.在“大跃进”时期,报纸数量激增,诞生了大量的县级报纸、企业报、农民报,广播电台也遍地开花。

b.到了经济紧缩期,由于纸张紧缺,报纸不得不大量停办、合并,报纸数量大减,报纸的版面、印数也随之大量削减,许多广播电台也成了哑巴。

c.从经济调整期到“文化大革命”爆发之前,新闻传播事业已经渡过了凋零期开始复苏,但这种复苏极其短暂,随着国家经济状况的恶化,新闻传播事业的发展重新跌入低谷。

②在10年的时间里,我国在政治上先后发生了1957年的整风与反右斗争扩大化以及1959年庐山会议之后的反右倾运动。

每一次运动之后,“左”倾错误虽然得到一些矫正,但迫于当时的政治形势,并没有得到彻底的根除,全国范围内政治、经济、文化等众多领域中的“左”倾路线不断加剧。

新闻传播事业作为意识形态领域的重要组成部分,首当其冲,深受其害。

传媒在整风运动中盲目鼓励大鸣大放,充当了“引蛇出洞”的工具,在“大跃进”中推波助澜、大放卫星,鼓吹共产主义穷过渡,给国家与人民造成了无法弥补的损失。

一些新闻报道违背基本的新闻规律,以“假、大、空”的新闻报道代替真实的事实报道,教训极其深刻。

③在新闻学研究领域,1956年的新闻改革给正常的学术讨论提供了机会,许多可贵的探索活跃了当时的新闻界,而“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也使新闻理论工作者与新闻实际工作者共同探讨建国后的新闻传播活动成为可能。

只是一切的讨论很快就被“阶级斗争工具论”的大帽子束缚住了手脚,很多研究者在频繁的政治运动和动辄得咎的形势面前,不得不放弃自己的观点,人云亦云。

④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党和政府主管宣传的领导和新闻界的同志一起对新闻工作进行了反思,在此基础上,重提调查研究的重要性,大兴调查研究之风。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题答案(第9——16章)[1]

第九章抗战时期的新闻事业1. 简述《救亡日报》、《抗战》三日刊等抗日救亡报刊的出版经过与宣传报道特点。

《救亡日报》创刊于1937年8月,是上海文化界救亡协会的机关报。

上海市文化界就往协会是抗战初期在中共领导下成立的一个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群众组织,一些国民党人也参加了这个会。

因此,《救亡日报》实质上是由中共领导,但在名义上则为国共合作创办的具有统一战线性质的抗日报纸。

郭沫若任社长,夏衍任总编。

1938年转至广州出版,1939年,桂林出版,1941年被国民党当局勒令停刊。

《抗日》三日刊同《救》创刊时间相当。

创办人为邹韬奋。

宗旨是力求内容适合抗战紧急时期的需要。

该刊能够及时对国内外形式的发展做出评论,注意反映人民大众在抗战期间的迫切要求,并且能及时回答读者提问。

2. 新华通讯社在抗战时期有哪些重大发展?抗战开始后,新华社的发稿范围逐渐扩大,1938年开始,新华社在几个主要的抗日民主根据地建立了分社,1939年根据中央的决定,新华社脱离了《新中华报》,成立独立编辑部,开始了独立发展阶段。

1941年5月以后,根据中央指示,各地通讯社都改为新华社的分社,直接与总社建立工作关系。

既加强了中央的宣传力量,也加强了党对整个宣传工作的统一领导。

新华广播电台成立于1940年12月30日,新华社创办的口语广播电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开始播音。

广播稿由新华社广播科提供。

广播内容有:中央重要文件、《新中华报》社论、《解放周刊》论文等.除此之外,还有国内外新闻,名人演讲和播音员自编自演的文艺节目.延安台的开播加强了党同人民群众的联系,加强了中共中央与敌后抗日根据地的联系,也突破了国民党的新闻封锁,极大的配合了革命工作. 3. 评述延安《解放日报》在整风运动中进行改革的经过、成效和意义。

I、改版的经过:由于政治思想还不成熟,《解放日报》在创办初期存在着党性不强,脱离实际、脱离群众的倾向。

对当的中心工作配合不力,对即将开始的全党整风和大生产也报道的不够。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2版)配套题库-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章节题库(圣才出品)

第五章民国初年的新闻事业一、不定项选择题1.“报界黄金时代”指的是()。

A.1912年2月以后B.1932年2月以后C.明末清初D.五四青年运动时期【答案】A【解析】武昌起义后的半年内,全国的报纸由十年前的100多种,猛增到近500种,总销售数量达4200万份,这两个数字都突破了历史的最高纪录。

其中,仅1912年2月以后,到北京民政部门登记要求创办的报纸就达到90多种,被称为“报界黄金时代”。

2.“横三民”指的是()。

A.《中华民报》B.《民国新闻》C.《民权报》D.《国民公报》【答案】ABC【解析】自由党在上海创办的《民权报》以言论激烈闻名于世,提出“以暴易暴,惨五人道,欲真共和,重在改造”等激进的口号。

由此,《民权报》和“同盟会一国民党”系统的《中华民报》和《民国新闻》一起,被人们并称为“横三民”。

3.民国初年,新闻业务活动积极方面的表现为()。

A.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B.副刊有了大的发展C.为了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D.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答案】ABCD【解析】这一时期,在政党、政客普遍投资办报的大气候之下,当时的新闻界虽然出现了一些怪现象如:涌现了一大批以敛财为目的的报纸,但是主流报刊在新闻业务活动上还是有进步、有变化的,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新闻通讯开始崭露头角,受到更多的重视;副刊有了大的发展;图片报道的改进与发展;为了加强新闻报道,通讯社开始发展起来。

4.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为()。

A.国闻通讯社B.新闻编译社C.新华通讯社D.中新社【答案】B【解析】邵飘萍“于民国七年,创办新闻编译社于北京,是为我国人在北京有通讯社之始。

”由于该通讯机构重视新闻采访,可以获得不少最新最真的消息,新闻编译社的稿件很受欢迎。

该社稿件主要供给北京各报,外国驻京记者也多有参考,虽然不具备面向全国媒体发稿的实力,但仍是北京地区“具有现代通讯社观念的第一个新闻通讯机构”。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答案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答案

课后习题详解1.中国的新闻传播事业起始于什么时代?中国的古代报纸是怎么诞生的?答:(1)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

自唐代起,一种被后人称为“邸报”的古代报纸开始出现,是官报的最早雏形。

这一中国封建王朝传播新闻信息的主要手段,在性质上与近代意义上的报纸最为相似,直至清王朝的覆灭而最终消亡。

在唐代,中央政府每日条布于宫门外的朝政公报,可能是最早出现的古代报纸的表现形式。

因此,中国新闻传播事业的起始时代是唐朝。

(2)中国古代报纸的诞生。

唐中叶后实行藩镇和节度使制度,各藩镇节度使设立进奏院。

进奏院是唐代各地方当局(节度使、观察使)的驻京办事处,主要职责是招待各地来京办事的官员、转递公文、收集情报等。

进奏官是进奏院的负责人。

这些早期“报纸”由进奏官发给各藩镇和地方诸道,用来介绍朝廷政事动态和各项消息的报告,在当时并没有固定的称呼,我们后来统称为“进奏院状”。

它以传报朝廷方面的信息为主要内容,由地方一级军政单位在首都的派驻机构向下传发,因而带有一定的官方性质,但并不是中央政府统一审定发布的正式官报。

其中,“敦煌进奏院状”被认为是世界上仅存的、最古老的原始状态的报纸。

2.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都有哪些特点?答:前报纸时代的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是指在报纸诞生之前,即唐朝之前的新闻传播活动,这一时期新闻传播活动的特点参见本专题考点难点归纳相关内容。

3.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都有哪些环节?由哪些部门负责?答:(1)唐代官报的背景。

参见本专题课后习题第1题答案。

(2)唐代官报的编辑发行工作及负责部门。

①唐朝官报信息有两种获取途径,一是进奏官们自行采集,二是进奏官们在朝廷动态消息中进行筛选。

编辑工作分为采、编两个环节,进奏官既是唐朝官报的记者又是编辑,编辑工作的负责部门是进奏院。

②唐朝官报的发行方式是由各藩镇派驻朝廷的进奏官们直接发给他们的主官。

负责部门是唐朝覆盖全国的邮驿系统。

4.“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如何?为什么称它们是中国最早的报纸?答:(1)“开元杂报”和“敦煌进奏院状”的性质。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笔记和课后习题(含考研真题)详解第一章中国古代的新闻传播活动1.1 复习笔记【结构脉络图】静业学习网1【重点难点归纳】一、中国新闻传播活动溯源1中国古代的信息传播(1)文字出现之前古代的传播手段①最早的和最常用的是口头传播,即口耳之间的传播。

②作为口头传播的辅助手段的,还有结绳、图画、雕刻、标识、烽烟、旗鼓等。

③中国古代还有一种特殊的媒介——木铎。

这是别的国家的传播史上所没有的。

(2)有了文字以后,古代的传播活动渠道更多,手段也更为多样化①最早的带有文字的传播载体是甲骨和金石。

甲骨除少量纪事外,多用于祭祀和占卜;金器多用于记录帝王诏书或国家常法;岩刻多用于颂德和纪功。

②早在3000年以前的上古时代,我国就已经出现了集市贸易,同时也产生了最初的商业广告。

③古代的中国有着频繁的传播活动,在中国的古代典籍中可以找到大量的有关传播活动的记载。

远在春秋战国时代,就有不少杰出的学者和思想家从事传播理论与实践的研究。

2两汉和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1)两汉的传播活动①汉代以后,邮驿制度有了进一步的发展,每个驿站设置传车,负责官文书和信息的传递工作。

首都长安设有“邸”,中央政府部门设有主官和属官负责接待和通报工作等,另外还设“公车司马令”和“御史”等,封建政府内部的信息传播体制日趋完善。

②面向全国臣民的政令发布工作,日趋经常化和规范化。

③两汉时代已经进入了以文字传播为主的时代。

文字传播的载体,早期以竹和木制造的简和绢帛为主,有关的信息直接用笔墨书写在竹简、木简或绢帛上。

造纸术发明以后,才逐渐发展到写在纸上。

④汉代的“邸”,还不具备发布官报的职能。

(2)三国魏晋时代的传播活动①三国魏晋时代是新闻信息的传播与交流和社会舆情十分活跃和旺盛发达的时代。

为了能及时地获得信息和加快信息传递的速度,魏蜀吴三国的驿传活动都深受当局的重视。

②三国和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传播媒介是布告和露布。

③为了及时传递军事信息,烽燧这种传统的报警手段继续被沿用,且有了进一步的发展。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十六章1949年以来台湾、香港、澳门的新闻传播事业1.台湾的“报禁”为什么持续了30年之久?“报禁”对台湾新闻传媒事业发展有哪些影响?答:(1)台湾“报禁”概况1951年开始,台湾当局实行“报禁”。

当年6月10日,台湾“国民政府行政院”以报纸、杂志“已达饱和点”和“节约用纸”为理由,宣布对此后新申请创办的报纸、杂志、通讯社“从严限制登记”。

第二年4月11日又以行政命令宣布“停止报纸登记”。

上述禁令被台湾新闻界习惯地称为“报禁”。

这以后30多年中,除了1952年10月10日批准创办了一份由台湾“国防部总政治部”主办的《青年战士报》(后改称《青年日报》)之外,台湾当局没有再批准过任何一份创办新报的申请。

1987年12月1日,“新闻局”时任局长邵玉铭正式宣布自1988年1月1日起,台湾国民党当局开始接受新创办的报纸的登记,报纸的印张也可增加到日出6张24个版,“报禁”正式解除。

(2)台湾“报禁”持续30年的原因①台湾“报禁”持续了30多年,这主要和它的政治环境有关。

1949年国民党战败迁台,开始在台湾实行严厉的军事戒严体制,实行党禁报禁。

当局在言论出版、游行、集会等方面实行严格的管制制度,新闻传播事业由于其意识形态上层建筑的特殊性质,被赋予了强烈的政治使命。

在国民党统治台湾的初期,因为种种政治因素的影响,报业的开放被视为禁忌,当局只有采取严厉的行政手段对创办报纸进行钳制,只有这样,才能将当时已有的报纸牢牢控制在自己的手中而不给局势增添任何动荡和不安的因素。

②台湾当局对新闻事业的控制不仅仅是报禁,他们还在各种报馆设立安全局,对报社的记者、编辑等人进行核查,一度还有特务系统严查新闻稿件,这些举措都说明了当局对于开放报纸的恐慌,正因为如此,“报禁”这种直接对新闻事业的创办进行控制的手段才会一直存在。

(3)台湾“报禁”的影响①报纸数量极少从1952年到1987年,台湾共有31种报纸,并且这一数字由于“报禁”的影响一直没有太大的波动。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方汉奇《中国新闻传播史》(第3版)课后习题(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

第七章中国共产党成立和大革命时期的新闻传播事业1.简要评述《向导》、《中国青年》等报刊的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

答:(1)《向导》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①《向导》是中共中央第一个政治机关报,时事政治评论性的周报,16开本。

1922年9月13日在上海创刊,首任主编是蔡和森,继任者是瞿秋白等人。

该报以报道评论国内外政治时事为主要内容,设有多种固定栏目。

②《向导》一创刊,就集中宣传党的“二大”制定的民主革命纲领——打倒帝国主义、打倒封建军阀,统一中国为真正的民主共和国。

通过《向导》及其他革命报刊的宣传,反对“帝国主义”和“打倒封建军阀”很快成为广大群众的行动口号。

③《向导》同为帝国主义服务的宣传工具进行了激烈的舆论斗争。

还批驳了各种错误思想与主张,针对《努力周刊》宣扬“好人政府”、“联合自治”等言论,《向导》指出改良主义是有害的幻想,“中国现在需要的是打倒军阀和外国压迫”。

④《向导》受到读者欢迎,影响日益扩大。

发行量从最初的二三千份很快超过万份,最高曾达10万份。

除在国内各地发行外,还远销至越南、日本、德国、法国等国家。

国内读者赞扬它是“黑暗中国社会的一盏明灯”。

(2)《中国青年》创办经过及其作用与影响1923年10月20日,《中国青年》在上海创刊,为周刊,1927年10月停刊。

恽代英、萧楚女、李求实等先后担任主编。

《中国青年》是大革命时期最出色的刊物之一。

它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帮助青年正确对待工作、学习、生活,引导青年走上革命的道路。

②评述时事政治,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国内外形势,提高觉悟,特别是在它的后期,当时革命处于危急关头,《中国青年》仍然坚持从实际出发进行宣传,发挥了很好的作用。

③宣传马列主义理论,同各种反动的错误的思想做斗争。

重视青年的要求,从内容到形式符合青年的需求,是《中国青年》的特色。

许多青年就是从阅读《中国青年》开始走上革命道路的,他们称《中国青年》为“良师益友”。

2.中国共产党建立初期党报有何特点?答:中国共产党早期出版物的特点主要包括:(1)把党的报刊作为党的事业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贯彻党性原则,在党中央和各级党委领导下开展新闻宣传工作,是中共早期报刊的主要特点之一。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国新闻传播史课后习题第一章人类新闻传播活动出现的社会历史条件是什么?原始人群在群居互助的过程中必然发生信息的交流,他们逐渐形成氏族社会,于是他们之间的信息交流便由手势语言进步到不完善的语言语真正具有新闻意义的信息传播是在语言形成后出现的,新闻传播是语言产生后较高层次的大众传播活动,是人类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

报纸产生前我国出现了哪些新闻传播形式?口头传播;烽烟;旗鼓唐代官报是怎样产生的?它的内容、形式和传播情况如何?1)唐朝的政治清明、经济繁荣、社会安定,并有国际交往。

百官要了解朝政,对外也需作宣传介绍,这种形势必然促进政治、经济信息的公开传播。

2)传播工具如:笔、墨、帛、纸等都已具备。

于是,新兴的传播媒介即最早的手写新闻——封建官报便应运而生了。

宋代邸报的改革情况如何?1)加强了中央集权。

宋太宗把诸道进奏院合并成一个总的都进奏院,后来直接称为进奏院。

2)内容上:抄报内容只是朝政简报,明发上谕和大臣奏章,而没有进奏官自行采写的消息。

这种官文书的手抄件便是邸报,又称进奏院状或进奏院报状。

中央发布更具有权威性,传播速度也快。

3)管理上:在宋代还形成了一套相当完整的邸报审稿制度。

“定本”制度,是我国最早的新闻检查制度,也是为中央集权服务的,由中央政府直接编辑和发行是宋代官报最大的特点。

小报产生的情况及其特点如何?是中国新闻史上最先出现的民间报纸,产生于北宋,流行于南宋。

人们暗中把小报称做新闻,这是将报纸和新闻联系起来的最早记录。

小报的发行人是使臣和在政府机关中工作的中下级官员及书店主人。

小报报道内容主要是皇帝的诏令,臣僚的议疏章奏等,但由于触犯了统治者的议论朝廷之禁和新闻泄露之禁,所有就受到了统治者的查禁。

到了南宋,人们开始把这类非法新闻称为”小报”。

第二章近代报刊在中国出现和发展的历史背景如何?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开始走向国外扩张的道路,中国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对他们具有强烈的吸引力。

但当时的中国大门紧闭,在尚不能用武力打开中国大门的情况下,英国采取了鸦片和宗教同时渗透的对话政策。

《察世俗每月统计传》是怎样创办的?它的宗旨和特点是什么?1813 年应马礼逊请求英国传教士米怜来华协助工作,经考察他带上刻字工人梁发来到马六甲,于1815 年1 月15 日创办了第一份中文近代报刊《察》。

该刊为免费赠送宗教月刊,大部分内容是阐述基督教教义,其次是宣讲伦理道德,再次是介绍天文学等科学知识。

语言风格生动平易,通俗易懂,创造了“孔孟加耶稣”的对华宣传模式。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香港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1842-1860 年是香港报纸大发展的阶段,其中最有影响的英文报纸有四家:《中国之友》(1842 对港英政府持反对态度对太平天国持同情态度);《香港纪录报》(1827 将<三国演义>译为英文连载);《德臣报》(1845 历史129 年);《孑子剌报》(1857 中国境内出版的第一张英文日报)。

1861 年发展逐步落后于上海,退居全国第二位。

出现最早的报纸是《香港钞报》(1841);在香港出版的第一份中文报刊是《遐迩贯珍》(1853 最早使用铅字印刷刊有中英文对照目录首次出现收费广告);第一份中文商业报刊《香港船头货价纸》(1858)。

鸦片战争后,外报在上海发展情况如何?重要的外文、中文报刊各有哪些?19 世纪50 年代上海就逐渐成为中国重要的外贸城市,随着经济的发展,报业迅速崛起,外国人办的外文报刊、宗教报刊、商业报刊称霸上海报坛。

60-70 年代教会报刊有近10 种,影响最大的是《万国公报》(1868 美-林乐知)。

90 年代上海英文报纸形成《字林西报》(1864出版时间长达101 年)《华洋通讯》《文汇报》三足鼎立的局面。

取代了香港、广州成为全国新兴的报业中心。

第一家报刊是《北华捷报》(1850 被视为英国官报);旧中国出版时间最长、发行量最大、最有影响的外文报纸《字林西报》;最早的教会报刊,第一家中文月刊《六合丛谈》(1857);《万国公报》;第一份中文近代化商业报纸《上海新报》(1861 美-伍德);第一家由外国人创办,中国人主持笔政的商业报《申报》(1872 英-美查)。

怎样评价外国人在华的办报活动?史实证明,外人在华的办报活动,本身就是列强侵华活动的一部分,其表现为:1)为武力侵华,政治说辞,提供了情报;2)为英国倾销鸦片政策辩护,报业本身的经营也是一种凭借特权的经济侵略活动;3)宣传西方文明,进行西化,为列强对中国的文化征服服务。

尽管外报本身就是西方殖民主义者侵略的一种表现,但客观上也对我们产生过重要影响:1) 带来了近代报刊,体现了民主观念。

2)介绍西方文化,开拓读者视野。

3)促进中国人自办报刊,推动了中国报刊的发展。

请你介绍一下《申报》的创办和它早期新闻业务的特点是什么?《申报》是中国现代报纸开端的标志。

1872 年英商美查创办,以赢利为主要目的的商业报纸。

在外国人办的报刊中,由中国人主执笔政的,《申报》是第一家。

《申报》对新闻业务进行的改革:1)发表政论文章。

2)改革新闻报道。

重视新闻的真实性-日本侵略台湾事件;注重反映社会实际生活-连续三年报道“杨乃武冤案”3)重视发表副刊性文字。

4)经营副业。

①创办文艺杂志;②出版白话新闻报;③编印画报;④印书。

第三章简述王韬的报刊思想及其创办《循环日报》的经过和意义。

思想:1)办报目的是为了宣传变法自强的主张。

2)强调报刊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3)言论自由,准许民间办报。

4)强调记者的素质和文风。

1874 年王韬在香港创办并主编《循环日报》,这是我国近代第一家鼓吹变法自强的报纸,是以政论为灵魂的报纸。

于1959 年停刊,是国人早期自办的报纸中出版时间最长、影响最大的一份报。

他的新闻观点是资产阶级维新派早期的维新变法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以后的康梁等人影响很大。

什么是“新文体”?它是怎样形成的?有何特点?甲午战后,改革浪潮汹涌澎湃,西方新知识、新思想大量涌入,原来的桐成派古文形式拘泥,束缚思想。

于是以康梁为代表在争论写作中不断突破框框进行革新,逐渐形成一种新的报章文体,其特点是疾呼救亡,直陈时弊,介绍西学,要求变法,谈古论今,条理清晰,感情充沛,语言半文白,又是还夹有口语、俚语,因而平易畅达,易于表达新思想。

这种文体以梁启超在《时务报》上发表的政论最为典型,故被称为“时务文体”。

简述国人第一次办报高潮及特色。

1)与外报相反的发展路线;2)与外报相比,国人所办的这些报刊均属政治家办报;3)以宣传维新变法为主;4)品种多样;5)办报与办学会、办学堂相配合。

第四章《中国日报》早期的宣传内容主要集中在哪个方面?《中国日报》创刊的背景和意义如何?它早期宣传了哪些革命内容?两件事促使孙中山决心办报:1)伦敦蒙难2)保皇派报刊的失败。

《中国日报》是兴中会创办的第一份机关报,也是中国最早宣传资产阶级革命的报纸,1900 年在香港创刊,其宣传内容主要包括:1)揭露清政府的腐朽和卖国行径,宣传排满反清2)宣传资产阶级民主、自由思想,介绍西方资产阶级革命,倡导共和3)支援留日学生的革命运动,宣传和声援义和团的反帝反侵略行动4)谴责八国联军的侵华罪行,号召人民起来救国5)批判资产阶级保皇派早期留日学生的革命报刊活动情况如何?第一个具有革命倾向性的刊物是1900 年在横滨出版的《开智录》,由郑贯公、冯自由、冯斯栾创办。

《译书汇编》与1900 年12 月在东京创刊,由我国第一个留日学生团体“励志会”的部分成员创办,主张推翻清廷进行革命。

《国民报》革命倾向较为明显,1902 年由秦力山等人在东京创办。

《湖北学生界》1903-1 由湖北学生会在东京创办,以“收入东西之学说,唤起民国之精神”为宗旨。

《浙江潮》湿1903-2 由浙江留日学生同乡会在东京创办,鲁迅的第一篇小说《斯巴达之魂》就发表在此刊。

《江苏》1903-4 由江苏留日学生同乡会在东京创办。

除此还引发了一批革命宣传的小册子,影响最大的是邹容的《革命军》和陈天华的《猛回头》。

简述辛亥革命时期梁启超的新闻思想。

1)提出报馆的“两大天职”对于政府而为其监督者;对于国民而为其向导者。

2)提出办报的四条标准:宗旨定而高;思想新而正;材料富而当;报事确而速。

3)提出健全舆论的主张:常识;真诚;直到;公心;节制。

4)提出了宣传的方法:侵润法和煽动法。

资产阶级革命派办报思想包括哪些内容?资产阶级革命派的新闻思想与资产阶级改良派的新闻思想均来自西方资产阶级的新闻学说。

但是,他们的新闻思想与改良派的也有质的不同,他们更注意汲取西方新闻学说中反封建的民主主义内涵,因而具有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革命性和战斗性。

1)公开承认革命报刊的党派性。

2)明确提出为革命办报的主张。

3)把报纸视为革命斗争的有力武器。

4)记者应该先知先觉。

《民报》与《新民丛报》大论战的内容,结果,性质和意义:两派报刊大论战的内容、结果和意义是什么?《民报》创刊后,为从思想上扩大革命派的影响,主动向改良派报刊《新民丛报》发起攻击,双方围绕着以下几个问题展开了论战:1)要不要进行民族革命。

这是整个论战的中心。

2) 进行民权革命?3)要不要实行土地国有、平均地权?4)革命会不会引起帝国主义干涉,使中国招致瓜分?论战中,《新民丛报》虽然具有一些合理的观点,但总体上违背了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民报》从总体上把握了人民的心声,时代的潮流,即革命。

在《民报》的带动下,革命派在海外和香港的各家报纸也纷纷与当地的改良报刊展开了论战,论战持续了两年多,最终以改良派的失败而告终。

《新民丛报》失败的原因:1)《民报》坚持的革命道路比《新民丛报》坚持的改良道路更符合人民的愿望和要求。

2)《民报》立论以事实为依据,《新民丛报》只是推测,难以说服读者。

3)《民报》一方由孙中山坐镇,参与论战的有二十余人;而《新民丛报》只有梁启超一人招架。

论战的性质和意义:1)这次论战是资产阶级革命派为推翻腐朽的封建制度,向保皇派及其报刊发动的一次全面猛烈的政治进攻,革命派占了上风于是着革命即将胜利。

2)这次论战是一次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它使三民主义深入人心。

3)资产阶级革命思想得到广泛传播,许多改良派的人转变立场。

同时通过论战革命派还培养起一批革命骨干。

辛亥革命时期的新闻事业有何特点?1)政党报刊在报业中占突出地位。

2)资产阶级革命派是这一时期办报的主角。

3)政论的战斗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4)办报地区、读者对象逐渐扩大。

清政府制定了哪些报刊法规?1906 年7 月清廷颁布了《大清印刷物专律》,对报刊的注册、审批、处罚等都作了严格的规定;1908 年1 月,清廷正式颁布《大清报律》。

第五章民国初年报业出现短暂繁荣的表现和原因是什么?有人称民国初期为“报界的黄金时代”,试述当时我国新闻事业短暂繁荣的原因和表现。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