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伯牙鼓琴》优秀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学内容】统编教材小学语文第十一册第七单元第21课第98页《文言文二则》之《伯牙鼓琴》【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学情分析】这已经不是学生第一次接触文言文了,六年级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话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学生能凭借课文注释和工具书疏通文意,积累文言词语。

教学难点:能通过学习感受到伯牙与子期间的真挚情谊,明白“知音”的真正涵义,树立正确友情观。

【教法】情景创设、引导探究、资料拓展【学法】图文对照、借助注释、诵读感悟【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课时】一课时【教学过程】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1.导入课题。

(1)播放《高山流水》古筝演奏视频,引导:听了这首乐曲,大家有什么感受呢?(2)导入:这首动人的乐曲叫《高山流水》,诉说着流传千年的知音难觅的感人故事。

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伯牙鼓琴》的故事。

教师板书课题,提示:“琴”的下半部分是“今”,不是“令”。

2.理解课题。

(1)学生齐读课题,教师指导学生读好停顿。

(2)指名学生说说对课题的理解。

(课件出示伯牙鼓琴)点拨:“鼓”就是弹奏的意思。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优秀7篇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篇一教学目标1、积累实词虚词,夯实文言基础。

2、通过诵读,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理解人物间的情感。

感受伯牙钟子期情意投合、惺惺相惜的友情,引导学生体会古人重情重义的纯朴情操。

理解文中蕴涵的道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

3、想象自己即是伯牙,进而感悟“知音”并练笔。

教学重难点1、理解“高山流水”的典故。

2、理解伯牙与钟子期互相理解、互相欣赏的深厚情感。

教材分析《伯牙善鼓琴》是语文版七年级(下)第七单元第四篇文章《古文二则》其中的一篇。

两则短文所选内容都是传说故事,《郢人》出自《庄子》,《伯牙善鼓琴》出自《列子》,庄子和列子都是道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所以,学习这两篇文章也是学生第一次接触道家学派的文字。

从内容上看,两文故事性较强,学生乐于学习,也是记叙性的文字,可以按记叙文的要求理清人物所经历事件的过程或情节。

两文从主旨上看,都表达了“知音难得、知己难求”的主题,但又各有侧重,《郢人》侧重于信任配合与怀友,《伯牙》则侧重于互相理,互相欣赏。

由知音的故事引出本文的学习,在学习第一则《郢人》的基础上再深入理解伯牙与子期的交情。

讲授本文时,可以侧重在比较中理解二人的真挚友谊。

学情分析这是一篇传说故事,学生在以前的学习经历中,广泛接触过此类作品,可引导学生将掌握的有关阅读传说故事的知识和技能做适当迁移,应用到文言文的传说故事阅读上,了解传说故事的内容及其蕴涵的深刻含义。

学生对文言文学习已经形成了一定的方法,对阅读故事性较强文章比较感兴趣。

上学期七单元的两则古文分别讲的是“诚信”和“质疑”,本学期这两则短文主题相近都是讲“朋友”,这样的主题可以加深孩子们对友谊的理解。

在讲授《郢人》这一节的时候,我适当做了拓展延伸,联系生活实际,使学生明白两个人在信任的前提下建立友谊,学生参与度较高。

所以,对于《伯牙》这一篇非常富有民族情怀的文章,也应该把握情感这条主线,引导学生理解古代音乐背景,从而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激发其爱国情怀。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 文言文二则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伯牙鼓琴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统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文章不足百宇,叙事简洁,行文流畅,古今意义相差不大。

学生在五年级下册时已学过《杨氏之子》,对文言文的学习有了一定的基础。

本组课文的单元目标是“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二、教学目标(一)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准并理解“善哉乎”“巍巍乎”等词。

(二)借助注释、工具书等理解词句意思,感知文言文大意,(三)通过想象,体会伯牙弹奏的高山流水在音乐中的表现,感受朋友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

教学重点:“读懂内容,读出感悟,理解朋友之间真挚的友谊〞;难点为:通过领悟得知音之喜,失知音之悲,感受伯牙和子期知音之间美好的情感。

教学方法:因故事距离学生年代久远,故在教学中尝试借助想象面面、欣赏音乐等把学生带人千年前那个琴声悠悠的故事情境中。

同时,运用多种方法指导学生通读,让学生经历由读通顾到读出节奏,再到读出情感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读、思、议、悟相结合,深人理解朋友之间真攀的友谊。

三、教学准备课件四、教学过程(一)、听古音明古琴1.师:同学们好,播放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视频,引出课题,齐读课题——《伯牙鼓琴》。

2.这里的鼓琴是什么意思呢?(弹琴)是的,所以课题是什么意思呢?——伯牙弹琴。

(二)、读古文,品古韵过渡:这一根根古老的琴弦究竟弹奏着一个怎样的故事呢?1.现在,打开你的课本,翻到这篇课文。

这是一篇文言文。

回顾一下,我们以前用过哪些方法来学习文言文呢?(联系注释反复朗读展开想象联系生活)2.自由读:接下来,就请你用上这些方法,自读课文,完成学习任务一:尝试读正确,读通顺,最好读出节奏。

3.指名读:(1)相机指导①圈出:少选②出示: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③划出: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单独出示: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三)、赏琴弦,悟心弦1.观看插图,联系课文内容。

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

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

伯牙鼓琴公开课教案
一、教材分析
《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七组中的第一篇课文,是一篇文言文,讲述的是春秋时期,俞伯牙善于鼓琴,钟子期善于听琴,伯牙以子期为知音,后来子期不幸身亡,伯牙悲痛欲绝,将琴摔碎,立志再不鼓琴的一段千古流传的故事。

二、设计理念
文言文是一种传承祖国灿烂文化的载体。

本设计借助文言文文本的特征,在教学中坚持自学为主,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感悟、注重积累的策略,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相机点拨,拓展积淀的方式,带领学生去读去思考去吸取,力图让学生体验到学习古文的乐趣。

三、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3. 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文章内容,感受朋友间的真挚情谊。

教学难点:积累中华经典诗文,体会艺术之美。

五、教学过程
1. 导入新课。

2. 朗读课文,初步感知。

3. 小组合作,理解文意。

4. 问题探究,感悟知音。

5. 拓展延伸,积累经典。

六、作业布置
1. 背诵并默写课文。

2. 收集有关友谊的古诗文,并摘抄下来。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作为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一篇文言文,其经典之处在于通过简洁而生动的语言,展现了古代文人雅士之间深厚的友谊与知音难寻的情感主题。

本文不仅具有文学价值,还蕴含了丰富的情感教育内容,引导学生理解友情的真谛,体会音乐在情感交流中的独特作用。

同时,通过学习文言文,学生能够接触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瑰宝,提升文化素养和审美情趣。

教材编排上,本文语言精炼,结构清晰,适合小学生初步接触并学习文言文,为后续深入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二、设计思路小学生在学习《伯牙鼓琴》这篇课文时,普遍对文言文感到新奇但又有些陌生。

他们可能对于古文的表达方式和词汇含义不太熟悉,需要教师在讲解过程中耐心引导,逐步帮助他们理解文意。

同时,小学生情感丰富,易于被故事中的情感所打动,因此,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讲述故事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深入感受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深厚友情。

此外,小学生正处于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通过本文的学习,可以培养他们的想象力、理解力和审美能力。

三、教学目标1、能根据注释和已有的学习古诗文的经验、结合相关资料理解课文内容。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理解“知音”的深刻内涵,感受音乐艺术的魅力。

2、能够运用本单元的语文要素,结合关键语句,说出课文讲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并有感情地朗读各部分内容,加深学生印象。

3、能联系上下文,设计保护地球的宣传语,增强爱护环境、保护地球的意识。

四、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一、导入新课师:同学们,上课之前,老师想先问大家一个问题。

你们有没有听过“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呢?生:(部分回答)听过!师:非常好,这个故事就是关于我们今天要学习的文言文《伯牙鼓琴》的。

在这个故事里,有两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一位是善于弹琴的伯牙,另一位是能听懂他琴声的钟子期。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

伯牙鼓琴教案一等奖教案:伯牙鼓琴一、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自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第二课《伯牙鼓琴》。

课文讲述了古代著名琴师伯牙与知音子期之间的故事,通过描绘伯牙鼓琴的艺术境界,展现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二、教学目标1. 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2. 学会本课的生字词,并能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知音难觅的主题,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难点:学会本课生字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体会知音难觅的主题。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黑板、粉笔、录音机、磁带。

2. 学具:课文课本、练习本、文具盒。

五、教学过程1. 情景引入(5分钟)播放古琴音乐,让学生感受琴音的美妙。

然后提问:“你们知道这首琴曲的由来吗?”引导学生进入本节课的学习。

2. 朗读课文(10分钟)让学生自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词可以查阅字典。

然后教师提问,检查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

3. 学习生字词(10分钟)教师带领学生学习本课的生字词,让学生口头组词,运用到实际情景中。

4. 讲解课文(10分钟)教师详细讲解课文内容,引导学生理解伯牙鼓琴的艺术境界,以及知音难觅的主题。

5. 随堂练习(5分钟)教师出题,让学生运用本课所学知识进行练习,巩固所学内容。

6. 课堂小结(5分钟)六、板书设计伯牙鼓琴知音难觅七、作业设计1. 请用本课的生字词造句。

答案:例如:我今天在公园里遇到了一位知音,我们一起玩耍,度过了愉快的时光。

2. 请谈谈你对“知音难觅”的理解。

答案:例如:我觉得“知音难觅”意味着在现实生活中,能找到一位真正懂你的人很不容易。

我们应该珍惜身边的知音,用心去交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课文《伯牙鼓琴》,让学生明白了知音难觅的道理。

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对课文内容的理解程度较高,但对生字词的掌握还有待加强。

在课后,学生需要多进行生字词的练习,提高自己的语文水平。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案与反思第1篇】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统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第七单元的一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的文言文。

主要讲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再不弹琴。

这个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设计意图:文言文是传承祖国古代灿烂文化的载体,是中华民族几千年来文化的结晶和珍贵遗产。

本文虽行文简洁,不足百字,由于文言文特有的表达方式与学生日常使用的白话文之间有着较大的差异,因此,学生对于文言文仍有着初学的新鲜感与认知上的陌生感。

本课重点指导朗读和背诵,强化语感,采用情景引领,以读为本,引领学生边读边思考,力图让学生体验学习古文的乐趣。

)教学目标:1.通过朗读、品味、比较、联想等多种方式学习课文,在学懂的基础上背诵《伯牙鼓琴》。

2.初步运用借助注释、联系上下文等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感受常用的文言词汇,增加文言文的阅读体验。

3.紧扣单元教学目标,感受文化艺术之美。

教学重难点:正确朗读课文,理解诗句大意,感受艺术之美。

教学过程:一、纵情吟诵识知音1.播放古琴曲《高山流水》。

师: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千古传诵,流传至今,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

(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1)读好课题,强调“鼓”的读音。

(2)齐读课题。

(3)理解“鼓琴”“伯牙鼓琴”的意思,引导质疑。

(设计意图:本课讲述的就是关于音乐的故事,用《高山流水》的乐曲导入这个千古佳话,契合本课内容,让学生迅速进入学习古文的意境,以达到“未见其文先生情”的效果。

出示“学法导航”,让学生“有法可依”学习的兴趣大大增加。

)2.初读感知。

(1)自由大声地朗读课文,至少三遍,努力把课文读正确。

(2)聚焦难读的句子,扎扎实实读好课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推荐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推荐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第1篇】【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文言文二则》中的第一篇课文。

本文是一篇文言文,行文简洁、流畅,讲述了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正是这个故事,确立了中华民族高尚人际关系与友情的标准,是东方文化的瑰宝。

古人云:“士为知己者死。

”伯牙鼓琴所喻示的正是一种真知音的境界,这也正是它千百年来广为流传的魅力所在。

【设计理念】基于教材的特点,结合《小学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第三学段教学目标“诵读优秀诗文,注意通过语调、韵律、节奏等体味作品的内容和情感”出发,结合本单元导语“借助语言文字,感受艺术魅力”,确定本课教学思路为“读--说--悟--写”。

教学以读为主,指导学生熟读成诵,在读中领悟学习古文的方法,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并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知音”的真正内涵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根据学生已有的认知水平和能力基础,对伯牙、子期那种高山流水般的志向和胸怀理解上有一定难度,故采用资料填充,再入情入境品读、感受,让孩子能先有所感,并结合课后作业的补充,让学生了解知音文化,再领悟文章主题。

【学情分析】六年级学生已经有了较大的阅读量,且在学习上也已梳理了一些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在五年级学过文言文,也有一些文言文的阅读基础,但对文言文的阅读体验较少,还欠缺方法上的指导。

【教学目标】1.读准“弦”“若”“哉”等易混难读的字,把握朗读的停顿,注意“善”“巍巍”“汤汤”“曰”等逻辑重音,感受故事中人物前后情感的巨大变化。

2.借助注释、资料及已有文言基础,读懂句子的意思,读懂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体悟文章情感。

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初步了解古文特点,学会诵读古文,了解一般的古文学习方法。

4.通过诵读了解伯牙、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伯牙鼓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伯牙鼓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3

《伯牙鼓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并且熟读成诵;2.通过情境中的品读与想象,体会伯牙与锺子期之间的心灵默契,体会知音可贵与知音难觅,领略知音文化。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难点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导入,谈话中揭示课题“大风吹”游戏预热。

(规则:老师说:"大风吹!"同学们问:“吹什么?"老师说出某一类特征的人,这些人迅速站起来。

(比如:吹喜欢朗读的人,吹喜欢音乐的人,吹有好朋友的人……)呈现词语:朋友。

聊一聊:你有朋友吗?什么样的人才算是你的朋友?呈现词语:知己。

聊一聊:你有知己呢?什么样的人才能叫做知己?呈现词语:知音。

聊一聊:你有知音吗?什么样的人才能叫知音呢?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文言文二则》第一篇——《伯牙鼓琴》,去感受音乐的魅力和朋友间真挚的情感!这节课,我们就来读一个关于知音的故事。

揭示课题:伯牙鼓琴。

鼓琴就是弹琴的意思。

伯牙是这个故事中的人物,还有一个人物叫锺子期。

出示简介,了解伯牙和锺子期这两个人物,说说自己有什么发现?二、通读,多形式读好节奏1.学生尝试自读一遍,然后教师范读一遍。

朗读方法指导文言文的朗读,标点处停顿和非标点处停顿读法不同。

标点处停顿可以换气,非标点处停顿要做到声断气不断,停顿处前一个字声音要延长。

老师范读。

你听这样古文一咏三叹的味道就读出来了。

学生练读,展示,齐读。

对比一下,哪里读错了,哪里朗读的节奏停顿不一样。

纠正字音,并关注几个特别的字:提示注意难读字:少(shǎo)选、汤(shāng)汤乎、以为(w éi)、复为(wèi)鼓琴者。

(指导“哉”的写法,对比“载"“栽”,解释“哉"的含义。

《小伯牙鼓琴》优质课教案、说课、课堂实录、一师一优课观评记录教学反思

《小伯牙鼓琴》优质课教案、说课、课堂实录、一师一优课观评记录教学反思

《伯牙鼓琴》课标分析1、知识与技能:学会“哉、巍、弦”三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2、过程与方法:采用多读、结合注释、看插图、边读边想象画面、抓关键词等方法理解古文内容,体会艺术之美,体会伯牙和锺子期的真挚友情。

3、情感、态度、价值观: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重点难点是采用多读、结合注释、看插图、边读边想象画面、抓关键词等方法理解古文内容,体会艺术之美,体会伯牙和锺子期的真挚友情。

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新课标对各学段关于朗读的要求。

本课是小古文,语言精练,意境深远,历久弥新,适合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在学习课文时,我采用“读正确——读出节奏——读出韵味”三步阶梯式朗读,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一步一个台阶的朗读好文言文,从而达成“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在理解课文时,注重学习方法的引领和总结,如结合注释、看插图、多读、边读边想象、抓关键词等的方法,鼓励学生运用这些方法进行文言文的理解,学以致用。

例如,交流第二句时,重点采用“结合注释、边读边想象”的方法,让学生用这些方法去理解第三句,进一步巩固这些方法的运用。

再如,在教给学生“抓关键词”的方法深入理解课文时,引导学生抓住“方、少选”这两个词,从伯牙的琴声和锺子期听琴声两个角度去深入体会,感受伯牙琴声的变化无穷和锺子期对伯牙琴声的准确判断。

然后再用这样的方法当堂让学生抓住关键词“志”进行深入理解。

使这些方法迁移运用,内化于心,扫清了阅读中的思维障碍,习得了学习文言文的有效方法,为课后自主阅读其他古文打下了基础。

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教学中,通过拓展阅读伯牙和子期的相遇材料,感受伯牙遇知音之喜;在学习最后一句时,安排了伯牙《摔琴谢知音》中的短歌“忆惜去年春”,通过教师有感情地朗读这首短歌,感受伯牙失知音之痛,激发学生的朗读情感,将最后一句加强朗读指导,使学生更好地感受到伯牙和子期的真挚情感,与文章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

伯牙绝弦优秀教学设计(优秀5篇)《伯牙绝弦》精彩教学设计篇一【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上册第八组教材的第一篇,本组教材是以感受“艺术的`魅力”为专题来组合课文的。

《伯牙绝弦》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俞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文言文的大意;二是积累中华优秀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三是体会音乐艺术的无穷魅力。

【学生特点】这是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学生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而且本文行文简洁、流畅,不足百字,而且古今字义差别不大,有助于培养学生借助注释,自主读懂课文的意思。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只要有所体会即可,不必强行灌输。

【教学目标】1、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2、能根据注释和课外资料理解词句意思,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3、积累中华经典诗文,感受朋友间真挚的友情。

【重点难点】本文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课前操练1、背诵《三字经》“人之初,千而万”2、(教师在黑板左板书)峨峨泰山洋洋江河指名朗读,说这两个四字词语有什么特点。

(AABC式;前面的叠词形容后面的景物)同学们能不能也说几个这种形式的词语。

(生说,教师板书)如:皎皎明月、徐徐清风、蔼蔼云雾、袅袅炊烟、依依杨柳、青青草色……齐声朗读。

一、激情导入,揭题解题1、同学们,人们常说,“千金易得,知音难寻。

”“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可以看出,知音是何等的珍贵啊!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知音”的文言文,(教师在黑板中板书:“知音”),讲述的就是两千多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动人的故事,故事名字叫,“伯牙绝弦”。

《伯牙鼓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5

《伯牙鼓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_5

《伯牙鼓琴》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部编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能借助注音及注释读准读通课文,说出文意。

2.通过多层次反复读诵,抓住描写人物形象的词句,展开想象,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故事。

能结合生活实际说出“耕当问奴,织当问婢"的含义。

教学重难点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借助语言文字展开想象,体会艺术之美。

教学难点能说出对《伯牙鼓琴》最后一句的理解,并结合“资料袋”说出自己的感受。

教学过程一、谈话导入同学们,课前我们听了一首曲子《高山流水》,用一个词或一句话说说你的感受?是的,音乐总是能带给我们无限的遐想和很多奇妙的感受。

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走近两千多年前一个和音乐有关的小故事。

请大家齐读课题。

(幻灯片:伯牙鼓琴)鼓的意思是?很好,你联系生活知道了是弹,伯牙鼓琴,就是一个叫伯牙的人在弹琴。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1、自读。

昨天请同学们预习了课文,现在我们再读一遍。

(幻灯片:伯牙鼓琴全文)2、点名读。

大家都陆陆续续读完了,谁来读一读?3、正音。

读得真流畅,但是大家有没有听出字音有什么问题?请你说。

你是如何判断的?少shao,时间很短,很少,所以读第三声;少选,意思是不一会儿。

结合注释可以帮助我们学习文言文,读准字音。

弦xian,这个容易读错,引起了我们的重视。

课文中最后一句话的意思是认为世界上再也没有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解析这个句子中的词语。

这有一个多音字为,第一个是第一声,第二个是第四声。

你很棒,也结合注释为我们正音。

4、节奏。

现在老师读一遍,你们仔细听,看看从节奏上说,我们哪些句子要注意。

这里一共有四句话,我们一句一句来梳理一下。

(师一边梳理节奏,一边带着学生根据注释翻译句子。

)5、指名读重点字词,句子。

6、生齐读。

大家看到大屏幕,注意这几个容易读错的字和比较难读的句子,齐读一遍。

(幻灯片:善哉乎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7、学生翻译:与同桌一起再梳理一下故事。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精选3篇)

2023年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精选3篇)

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精选3篇)〖部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伯牙鼓琴说课第【1】篇〗《伯牙鼓琴》说课稿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钟子期的真挚情谊让人感动。

本文行文简洁流畅,只有百余字。

本课是让学生借助注释了解文言文的大意;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的纯真友情。

本文教学的重点放在全文的重点字词理解和全文的翻译,并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教学难点在于让学生体会伯牙、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二、分析学生特点:到现在为止,学生已经接触过不少文言文,他们已初步掌握了通过多读、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文言文的学习方法。

虽然有部分学生的基础较差,但是他们的学习能力还是很强的,教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后让他们自学,有助于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

至于课文所包含的人文内涵学生未必能深入理解,只要让他们有所体会就可以了。

三、教学目标和重难点: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

2.根据注释和辅助资料理解词句意思,分小组合作翻译全文。

3.感受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

1.重点:学生能凭借注释和工具书读通、读懂课文内容,在此基础上记诵积累。

2.难点: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四、教学理念:新课标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是“让学生吸收祖国语言文化的珍贵遗产,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

另外,新课标提出的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以指导为主的教学理念,因此以小组合作的形式学习的效果是比较好的。

而老师在这个过程中,只是一个组织者,而不是主导者,因此我把全班同学分为了八个小组,每个小组6个同学。

在讲述第七单元文言文的时候,我尝试着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来上课。

然后为每个小组预设好具体的任务,并把每个任务的要求写在一张纸上,让各个小组抽签。

而这些任务就是文言文学习的过程和方法,而重点就放在了字词意义的理解和全文的翻译。

任务当中有简单的,有的是课本注解找不到的,这样适当地给他们一些有难度的题目,会让学生觉得有挑战性。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小学六年级语文上册《伯牙鼓琴》教学设计【教材分析】《伯牙鼓琴》叙述了春秋时期俞伯牙与锺子期的故事。

伯牙与子期生为知己,后子期病死,伯牙摔琴断弦,从此不在弹琴。

故事荡气回肠、耐人寻味,千百年来广为流传。

【教学目标】知识与能力: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伯牙鼓琴》。

过程与方法:能根据课后注释疏通全文,了解故事内容。

情感与态度价值观:抓住重点词句,领悟文中所讲的道理,初步感受文言文的特点,激发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教学重点】正确朗读和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朋友之间深厚的友情。

【教具准备】课件教学过程:一自主学习(一)激趣导入,走进课文。

1.开火车式说有关友谊的诗句。

2.学生谈体会。

这组诗的共同特点是什么?古人以诗词的形式,用精炼的语言表达了和朋友知己之间的深厚感情,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篇写朋友知己的文言文。

它千古传诵,流传至今。

文言文人们通常说古文。

我国是一个文明古国,我国古代有着灿烂的文化,有着浩如烟海的文学艺术瑰宝,它们都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载下来的。

我们要传承民族的瑰宝,就要学好文言文。

3.出示【课件3:课题】(板书题目:伯牙鼓琴)学生齐读课题。

(二)设置自主探究问题预设问题:1.伯牙为谁鼓琴?2.谈得怎样?3.后来为什么破琴绝弦?(三)学生自主学习二、互动学习(一)读通读顺,感知课文。

1.试读,说说读后的感受。

自己解决生字:哉巍2.自由、大声读课文,至少读3遍,有生字的地方,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3.再次朗读课文,这次要求读得有节奏。

4.听录音朗读,学生拿笔画停顿。

5.学生再次自由朗读课文,读出节奏,读出韵味。

6.点名读,齐读。

(二)小组合作学习,理解意思。

1.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意思。

2.小组代表发言。

(三)初解知音,理解课文。

1.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

文章的大致意思理解了吗?说说“绝弦”的意思。

(预设答案:再也不弹琴了。

)2.课文中还有哪些地方提到了“伯牙绝弦”?(预设答案: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教学设计)2024-2025学年统编版语文六年级上册

《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一、教材分析《伯牙鼓琴》是部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的一篇文言文,选自《吕氏春秋·本味》,原文简短而寓意深远,全文仅百余字,却生动描绘了春秋时期琴师伯牙与樵夫钟子期之间因音乐结缘、互为知音的深厚情谊。

课文通过伯牙鼓琴时,钟子期能准确领悟其琴声中所蕴含的高山流水之志,展现了知音间的心心相印。

子期去世后,伯牙悲痛欲绝,摔琴断弦,终身不复鼓琴,进一步凸显了知音难觅的主题。

二、设计思路本课作为六年级学生第二次接触文言文,旨在通过这篇文质兼美的课文,不仅让学生掌握文言文的基本阅读方法,如借助注释、插图及联系上下文理解文句大意,还要引导学生体会文言文的语言魅力和其中蕴含的深刻情感。

此外,课文还承载着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培养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的教育价值。

三、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学生能够正确、流利地朗读并背诵课文,掌握文中重点字词和关键句的理解,通过反复诵读,提高文言文断句和关键词理解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小组合作、角色扮演等教学方式,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伯牙与钟子期之间真挚的友情,体会“知音”的珍贵。

同时,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的能力,提升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激发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通过感悟伯牙与钟子期的友谊,引导学生学会倾听、理解他人,培养真诚、深厚的友情观,以及珍惜友谊、追求知音的积极人生态度。

四、教学重点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能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教学难点能根据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

六、教学过程教学环节教师活动设计意图新课导入我们将一起穿越时空,走进一个古老而美丽的故事,去感受那份跨越千年的知音之情。

请大家翻开课本,找到我们即将学习的文言文——《伯牙鼓琴》。

一、导入新课老师: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有许多动人的故事被后人传颂,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照亮了人类文明的天空。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1小学语文教材同步统编版六年级上册第七单元22文言文二则伯牙鼓琴

《伯牙鼓琴》教学教案一、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 理解课文内容,掌握生字新词。

2. 学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重点段落。

(二)过程与方法1. 通过朗读、讨论等方式,提高文言文的理解能力。

2. 学习分析文中的句式结构和修辞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1. 体会伯牙与钟子期之间深厚的友情。

2. 感悟知音难觅的传统价值观,培养学生珍视友情的情感。

二、教学重难点(一)教学重点1. 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背诵。

2. 生字新词的掌握与运用。

(二)教学难点1. 文言文句式的理解和特殊句式的解析。

2. 文中情感的体会与价值观的内化。

三、教学准备1. 多媒体课件,包括课文朗读录音、《高山流水》音乐等。

2. 练习单,用于课堂练习和课后作业。

3. 预习单,指导学生课前预习课文。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播放《高山流水》音乐,激发学生兴趣。

(1)在上课之初,教师播放《高山流水》的古琴曲,让学生在悠扬的琴声中感受音乐的美妙,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音乐与课文《伯牙鼓琴》之间的联系。

(2)通过提问“你们听到的琴声让你想到了什么?”来激发学生的想象力,为课文内容的引入做铺垫。

2. 简单介绍伯牙与钟子期的故事背景。

(1)教师简要介绍伯牙和钟子期的故事背景,让学生了解他们之间的友情以及音乐在他们关系中的重要性。

(2)通过提问“你们认为什么是真正的知音?”来引导学生思考知音的概念,为理解课文中的友情主题打下基础。

3. 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感受文言文韵味。

(1)教师指导学生进行课文的初读,注意文言文的朗读节奏和语调,让学生在朗读中体验文言文的韵律美。

(2)在学生朗读后,教师可以挑选几名学生进行示范朗读,并对朗读的语速、停顿等进行点评,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朗读技巧。

4. 通过故事情境,激发学生探究课文的兴趣。

(1)教师可以讲述伯牙弹琴时的情景,如“方鼓琴而志在太山”,让学生想象伯牙弹琴时的心境和钟子期如何理解琴声。

(2)通过情境模拟,如让学生扮演伯牙和钟子期,进行角色扮演,让学生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人物情感。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这是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是优秀的六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文章,供老师家长们参考学习。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及设计意图第1篇一、导入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1课文言文二则,你读过什么文言文吗?你是用什么方法来学习文言文的?师总结:看注释、反复读、查资料今天就让我们用上这些方法来学习《伯牙鼓琴》,来齐读课题。

揭题:鼓是什么意思?所以伯牙鼓琴就是伯牙弹琴。

二、读准1、大声朗读,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2、听录音,画节奏(指名读)“乎”字出现了四次,这是一个语气词,读的时候要稍稍停顿,谁再来读读这几句话?老师第一次读的时候就被这句话给难倒了,谁来帮帮我?同学们看,在这一句话中有一个多音字,就是“为”,它分别读什么音?在原句中读?请你读好它。

我们把句子的音读准了,句子读通了,节奏也读对了,让我们一起再来读一遍巩固一下。

三、读懂都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那这篇古文究竟讲了什么呢?让我们再次轻声读课文,借助它的注释,理解它的意思,不理解的地方请你打上问号,四人一小组可以讨论一下。

谁愿意试着来说一说?所以这个故事是发生在伯牙和钟子期之间的故事。

那他们两个人又是怎么认识的呢?相传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被人尊为“琴仙”,却苦于没有人能真正听懂他的琴声,那一次他乘船来到汉阳江口,看着江上美景,弹琴的兴致便来了,他忘我地弹了一曲又一曲,正当他陶醉于自己的琴声中时,猛然发现有一个人正在静静地倾听,这个人就是钟子期,他们一个鼓,一个听,伯牙鼓了什么?钟子期又听到了什么呢?谁来说说这句话?“巍巍”又是什么意思?形容山的高大就会用到巍峨这个词语,你能读出这种巍峨的感觉吗?(指名读+男生读)出示“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这句话和刚刚那句话结构相似,你可以来说一说吗?你看这里有一个字的读音跟我们平时读的不一样——汤,现在的音读?古代读?在这里的意思是?范仲淹在《岳阳楼记》描写洞庭湖时,写到了“浩浩汤汤,横无际涯”。

小学语文教案——伯牙鼓琴教案

小学语文教案——伯牙鼓琴教案

伯牙鼓琴教学过程:一、音乐导入巧激趣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文言文——《伯牙鼓琴》,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通过预习书中的主要人物是谁?师:“鼓”什么意思,题目什么意思?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学生读,师巡视(课件出示正确的朗读停顿。

)全班根据朗读停顿齐读课文。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课件出示: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师:请你来读一读(配乐),同桌互读。

三、再读课文,整体感知1.回忆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课件出示:(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小组合作学习:师:小组合作再读课文,读懂课文,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课件出示:(1)运用学习文言文的方法,再读课文,读不懂的地方可以做上标注。

(2)说说每一句的意思。

(伯牙弹琴,镭子期听他弹琴。

伯牙在弹琴时心里想着高山,锺子期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巍峨的太山。

”不一会儿,伯牙心里又想到流水,镭子期又说:“你弹得真好呀,就像那奔腾不息的流水。

”锺子期死了以后,伯牙摔琴断弦,终身不再弹琴,认为世上再没有值得他为之弹琴的人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伯牙鼓琴》教学设计
课时目标:
1.初步了解文言文特点,理解背诵《伯牙鼓琴》。

2.通过诵读了解伯牙、锺子期因为音乐而成为知音的故事,感受艺术魅力,受到美的熏陶。

3.感受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纯真友情。

教学过程:
一、音乐导入巧激趣
1.谈话导入:文言文是我国传统文化的宝贵遗产,它言简意赅,记录了我国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明,不少文言文还揭示了深刻的道理。

今天,我们一起学习两篇震撼人心、发人深省的文言文。

板书课题《文言文两则》,齐读课题。

2.播放《高山流水》古琴曲:大家现在听到的这首曲子,名曰《高山流水》,已经流传了几千年。

它能受到人们的喜爱,不仅是因为它旋律优美,还因为它蕴含着一个动人的故事!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这个故事——《伯牙鼓琴》,师板书,生齐读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出示自读提示。

(1)自由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地方多读几遍。

(2)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学生自读,师巡视。

3.检查初读情况。

课件出示:
1.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2.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1)指名读,读正确,读流利。

(2)猜想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三、花样朗读晓停顿
1.这是一则文言文,读起来比较拗口,但只要注意停顿,就能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

仔细听老师读,注意老师是如何停顿的,边听边画出停顿记号。

2.教师范读。

3.课件出示画了停顿记号的课文。

课件出示:
伯牙/鼓琴,锺子期/听之。

方鼓琴/而/志在/太山,锺子期/曰:“善哉乎/鼓琴,巍巍乎/若/太山。

”少选之间/而/志在/流水,锺子期/又曰:“善哉乎/鼓琴,汤汤乎/若/流水。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4.生读课文。

(1)你也能像老师一样读出文言文的节奏和韵味来吗?赶快读读吧!一定要注意停顿哦!
(2)自读练习,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5.师生合作读。

师:我们来合作读课文,老师读每句的前半部分,学生读后半部分,一遍读完后,交换朗读内容。

6.指名配乐读。

四、合作探究懂文意
1.回顾学习文言文的方法,思考一下,要读懂文言文有哪些方法?
(1)查工具书,如《古汉语词典》。

(2)借助注释来理解。

(3)可以多读,联系上下文理解。

(4)结合插图理解。

(5)小组讨论,问同学。

2.学生先进行自学,而后开展小组讨论。

3.反馈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教师指导。

4.预设1:“方鼓琴而志在太山”中“方”的意思。

师:“方”是刚才的意思。

预设2:“善”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善”字是“好、妙”的意思。

通过这个字的意思,悟出理解文言文要注意
联系上下文。

预设3:“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中的“足”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师:“足”在文中的意思是值得。

预设4:文中的“巍巍”“汤汤”这些叠词有什么好处?
师:叠词的运用使诗文既呈现出一种音韵之美、富有节奏感,又使人物的感情得以酣畅淋漓的表达。

这些词不仅让我们有了形象感,而且还让我们对锺子期的内心有了更深切的感受。

5.创设情境,训练语言。

伯牙鼓琴志在_________,锺子期曰:_________
6.小组内合作,用自己的话讲讲这个故事。

五、朗读课文,熟读成诵
1.结合资料,谈谈对最后一句话的理解。

并和同学交流感受。

2.带着自己对文章的理解和感悟熟读课文。

3.同桌互背。

六、补充拓展悟情感
1.教师深情描述雨夜的相见。

据记载,伯牙子期在一个中秋之夜的雨后因琴声偶遇,因音乐而相知,他们彻夜长谈,不觉东方发白。

伯牙子期洒泪而别,他们相约第二年八月十六日再相见。

春去秋来,当伯牙满怀期待的赶来与子期相见时,万万没有想到,面对的不是子期的人而是子期冰冷的墓碑。

课件出示最后一句,齐读:
课件出示: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2.以伯牙的地位与“破琴绝弦”的行动感受伯牙内心之痛。

伯牙是当时著名的琴师,既是弹琴高手,又是作曲家,被人尊为“琴仙”。

再看“破琴绝弦”的行为,有什么想对伯牙说的吗?
预设:(1)兴许你还会遇到像子期这样的知音呢?
(2)精美绝伦的瑶琴,你砸掉不可惜吗?
(3)如此高的技艺不再弹,不感到遗憾吗?
师:伯牙又何尝不是这样想的呢?伯牙“盘膝坐于坟前,挥泪两行,抚琴一操。

那些看者,闻琴韵铿锵,鼓掌大笑而散”。

面对此情此景,仰天长叹:“春风满面皆朋友,欲觅知音难上难。

”锺子期死,伯牙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以为世无足复为鼓琴者。

一起读。

3.从有关知音的诗词感受知音难觅的痛苦。

课件出示: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不投机半句多。

——欧阳修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高适
万两黄金容易得,知心一个也难求。

——曹雪芹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孟浩然
酒逢知己饮,诗向会人吟。

——《增广贤文》
这些诗句表达了同一个主题:知音难觅。

4.小结:这是一篇文言文,讲述了一个千古流传的高山流水遇知音的故事。

故事的主人公伯牙与锺子期的真挚情谊令人感动。

表达了朋友间相互理解、相互欣赏的真挚友情,以及知音难觅,珍惜知音的情感。

七、对比关注编者意
1.课件出示伯牙子期相遇时的图片(教材第96页插图)。

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学生提出疑问。


一位是身居高位,集古琴家、作曲家于一身的琴仙。

一位是戴斗笠、披蓑衣、背干柴、拿扁担的樵夫。

是什么原因让这两位身份不同,地位悬殊的人走到了一起?又是怎样的原因让伯牙毅然决然地破琴绝弦,终身不复鼓琴呢?
是古琴的魅力,是音乐的魅力,这就是艺术的魅力。

(板书:艺术的魅力)
2.配乐诵读全文,感受艺术的魅力。

八、布置作业
1.背诵全文。

2.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