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疹
麻 疹

麻疹概念: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临床表现以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充血、口腔麻疹粘膜斑(koplik spots)及皮肤出现斑丘疹为特征。
本病传染性强,易造成流行。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
一、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粘病毒科,RNA病毒,只有一个血清型,抗原性稳定(疫苗免疫稳定)。
二、流行病学1.传染源: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
2.传播途径:通过飞沫(咳嗽、打喷嚏、说话)传播给其它人。
3.人群易感性:未患过麻疹者均易感,与病人接触后九成以上发病,并有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以冬春季为主,发病年龄6m-5岁。
三、发病机制与病理解剖1.发病过程:病毒侵入呼吸道粘膜上皮并在局部繁殖,然后通过淋巴组织入血,引起第一次病毒血症;经过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再次入血引起第二次病毒血症,导致发病。
皮疹是病毒或免疫复合物;色素沉着因RBC、血浆外渗导致;脱屑:表皮细胞坏死、退行性变。
机体免疫力降低。
三、临床表现(一)典型麻疹:1.前驱期:①发热,一般逐渐升高,小儿也可骤发高热伴惊厥。
②上呼吸道炎,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喷嚏、流涕、眼结合膜充血、畏光、眼睑浮肿、咽部充血等卡他症状。
③麻疹粘膜斑。
2.出疹期:于发热第3~4日开始出现皮疹,伴发热增高,症状加重,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 渐及额、面、颈,自上而下蔓延到胸、背、腹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5日出齐。
皮疹初为淡红色斑丘疹,大小不等,压之退色,高热可达40℃,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咳嗽频繁。
结膜红肿,畏光,舌乳头红肿,全身表浅淋巴结及肝脾轻度肿大。
、3.恢复期:出疹3~5日后,发热开始减退,皮疹随之消退,按发疹的先后顺序消退,留浅褐色色素斑,伴糠麸样脱皮,历时约1~2周完全消失(二)轻型麻疹:潜伏期长(21~28d),发热低,上呼吸道症状轻,麻疹粘膜斑不典型,皮疹少而色淡,病程3~5d,并发症少,多见于接受过疫苗免疫者。
(三)重型麻疹:见于体弱多病、营养不良、免疫力低或继发严重细菌感染等,病情凶险,死亡率高。
麻疹ppt课件

流行病学特点
要点一
传染源
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最后 1~2天至出疹后5天都有传染性,前 驱期传染性最强,出疹后逐渐降低, 疹退时已无传染性。传染期患者口鼻 咽眼结合膜分泌物均含病毒。
要点二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飞沫传播,经呼吸道进入体 内。密切接触者亦可经污染病毒的手 传播。
要点三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患者后 90%以上发病,病后有持久的免疫力 。成人多因儿童时患过麻疹或接种麻 疹疫苗获免疫力。6个月内婴儿可受 母体抗体的保护。但由于麻疹疫苗接 种后,麻疹的自然感染率下降,育龄 妇女抗体水平降低,对婴儿的保护能 力也下降。
03
鼓励公众积极参与麻疹防治工作,如参加疫苗接种、提供疫情
线索等,共同维护社区健康。
THANKS
强化宣传教育
通过多种形式开展麻疹防治知识 宣传,提高公众对麻疹的认知度
和自我防护能力。
提高公众认知度和参与度
普及麻疹知识
01
通过宣传册、海报、公益广告等多种形式普及麻疹相关知识,
让公众了解麻疹的危害和防治方法。
加强健康教育
02
将麻疹防治知识纳入学校健康教育课程,提高学生和家长的认
知度和重视程度。
鼓励公众参与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建议,儿童应在8-12月龄时接种第一剂麻疹疫苗,并在4-6岁 时接种第二剂以加强免疫。
在麻疹高发期或疫情爆发时,可通过应急接种来迅速提高人群的免疫力,控制疫情 的蔓延。
03
诊断方法与标准
临床表现诊断依据
发热
患者通常会出现高热,体温可达3940℃。
皮疹
发热后3-4天出现皮疹,初为红色斑丘 疹,后融合成片,颜色逐渐加深,呈暗 红色。
麻疹的主要症状

麻疹的主要症状
一、麻疹的主要症状二、麻疹患者的护理措施三、麻疹的发病原因
麻疹的主要症状1、麻疹潜伏期的症状
此期临床上主要表现:体格检查可见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显,上呼吸道(包括眼结合膜)炎症的卡他症状,常伴胃纳减退,甚至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流眼泪、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
发热常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达39~40℃,婴幼儿可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或成人常诉头痛、头昏、乏力、嗜睡。
咳嗽渐加重,多半为干咳,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常下延至喉部、气管、支气管,咳嗽往往带嘶哑声,年幼儿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和困难。
2、麻疹前驱期的症状
有发热、咳嗽、流鼻涕、流眼泪、畏光等,伴有不同程度的全身不适。
发热常日低夜高,逐日升高,可达39~40℃,婴幼儿可发生高热惊厥,年长儿或成人常诉头痛、头昏、乏力、嗜睡。
咳嗽渐加重,多半为干咳,因上呼吸道黏膜炎症常下延至喉部、气管、支气管,咳嗽往往带嘶哑声,年幼儿甚至出现呼吸急促和困难。
常伴胃纳减退,甚至呕吐、腹泻等胃肠道症状。
体格检查可见口腔及咽部黏膜充血明显,发病后2~3天可在第一磨牙对面的颊黏膜上出现科氏斑,为麻疹前驱期的特征性体征,有麻疹早期诊断价值。
3、麻疹出疹期的症状
首先从耳后发际出现淡红色斑丘疹,渐及头部前额、脸面、颈部,自上而下扩展至胸、腹、背,最后达四肢,直至手心脚底,2~3天就波及全。
麻疹

麻疹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病毒传染病之一,传染性强,呼吸道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
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全身斑丘疹,伴随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并发症为特征。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尚未发现特异的抗病毒药物。
2011年11月,被德国医学界认为早已消失的麻疹传染病卷土重来,已有2人丧生,另有1500人染病。
麻疹 - 概述麻疹麻疹是儿童最常见的急性病毒传染病之一,其传染性很强,在人口密集而未普种疫苗的地区易发生流行约2~3年发生一次大流行。
波斯医生穆罕默德·伊本·扎卡里亚·拉齐首先解释该病,并将其与天花区别开来。
该病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症、眼结膜炎等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颊粘膜上有麻疹粘膜斑及疹退后遗留色素沉着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世界卫生组织(WHO)估计,全球每年仍有麻疹病例约4000万,其中100万儿童死于麻疹及其并发症,在疫苗可预防的病毒性疾病中死亡例数最多。
麻疹 - 病原学病毒麻疹病毒属副粘膜病毒,亦为DNA病毒,与其它的副粘膜病毒不同之处为无特殊的神经氨酸酶。
麻疹病毒电镜下呈球形,直径150-300nm,衣壳外有囊膜,囊膜有血凝素(HL),有溶血作用。
此病毒低抗力不强,对干燥、日光、高温均敏感,紫外线、过氧乙酸、甲醛、乳酸和乙醚等对麻疹病毒均有杀灭作用。
麻疹病毒为单股核糖核酸型副粘液病毒,病毒随飞沫侵人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小量繁殖,引起局部炎症,并由局部入血形成病毒血症,引起广泛病变。
少数病人可发生麻疹性肺炎。
麻疹患者由于非特异性免疫力降低易继发细菌感染。
[1]麻疹 - 流行病学传染源麻疹急性患者是唯一的传染源,从潜伏期最后1-2天至出疹后5天内都具有传染性。
患者的口、鼻、咽、眼的分泌物均含有病毒,并随飞沫排出体外,故呼吸道飞沫为主要传播途径。
四季均可发病,以冬春季最多6个月至5岁小儿发病率最高。
病后有持久免疫力,再次发病者极少。
麻疹课件

4.发病情况
• 发病季节
冬春季节多见
• 发病年龄
6个月~5岁
• 传染源 • 隔离期
患者 出疹后5天,合并肺炎者→10天
• 检疫期 • 预后 良好
观察21天 终身免疫
5.历史沿革
在古代,麻疹被列为儿科四大要证(痧、痘、 惊、疳)之首。
宋代《小儿药证直诀·疮疹候》首先描述麻疹 的临床特征,“初起之候,面燥腮赤,目胞亦 赤,呵欠顿闷,乍凉乍热,咳嗽喷嚏,手足梢 冷,夜卧惊悸,多睡,并疮疹证,此天行之病 也”。
《证治准绳·幼科》“麻疹初起,全类伤风,发 热咳嗽,鼻塞面肿,涕唾稠黏,全是肺经之证”
—历史沿革
明代王肯堂《证治准绳·幼科》将麻疹分为3 期:即“初热期”、“见形期”、“收没 期”,这种分期方法迄今在临床应用。
二、病因病机-逆证
若感邪较重,或是素体正气不足,或者治 疗不当,或者调护失宜,均可导致正虚不能 托邪外泄,邪毒内陷,则可产生逆证。 邪毒闭肺--麻疹时邪内传,灼津成痰,痰热 壅盛,肺气闭郁。 邪毒攻喉--麻疹时邪热盛,夹痰上攻,痰热 壅阻,咽喉不利。 邪陷心肝--麻疹邪毒炽盛,正气不支,邪毒 内陷厥阴,蒙蔽心包,引动肝风。
邪陷心肝
疹点密集成片,色泽紫暗
高热不退 烦躁谵妄 甚则神昏
抽搐
利咽消肿
平肝息风
清咽下痰汤
羚角钩藤汤
①邪毒闭肺
证候:高热不退,烦躁不安,咳嗽气促,鼻翼煽动, 喉间痰鸣,唇周发绀,口干欲饮,大便秘结,小便 短赤,皮疹稠密,疹点紫暗,或疹出未齐,或疹出 骤没,舌质红赤,苔黄腻,脉数有力。
治法:宣肺开闭,清热解毒 方药:麻杏石甘汤加味
麻疹名词解释儿科

麻疹名词解释儿科
麻疹是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由麻疹病毒引起。
它主要通过飞沫传播,患者咳嗽、打喷嚏时释放的病毒颗粒可被其他人吸入,导致感染。
麻疹的症状包括高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疹子等。
特征性的麻疹疹子从耳后开始蔓延至全身,通常持续5-6天。
麻疹可引起一系列并发症,如肺炎、中耳炎、脑炎等,严重时甚至可能导致死亡。
由于麻疹疫苗的广泛应用,麻疹的发病率已大大降低,但仍然是儿科常见的传染病之一。
治疗包括对症治疗、休息、补充液体和预防并发症的处理。
小儿常发的麻疹

小儿常发的麻疹1.概述: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出疹性传染病。
临床上以发热、上呼吸道炎(咳嗽、流涕)、结膜炎、口腔麻疹黏膜斑和全身斑丘疹、疹退后遗留棕色色素沉着并伴糠麸样脱屑为特征。
麻疹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在出疹前、后5天均有传染性,如并发肺炎等并发症,则传染性可延至出疹后10天。
通过患者的呼吸、喷嚏、咳嗽和说话等由飞沫传播。
病后可产生持久的免疫力,大多可获终身免疫。
2.临床表现:根据临床表现可分典型麻疹和其他类型麻疹。
(1)典型麻疹1)潜伏期:大多为6~18天,平均为10天左右,接受过被动免疫的患者可延至4周。
潜伏期末可有低热、精神萎靡和烦躁不安等全身不适。
2)前驱期:也称出疹前期,一般持续3~4天。
①发热:热型不定,渐升或骤升。
②“上感”症状:在发热同时出现咳嗽、流涕、喷嚏、咽部充血、结合膜充血、眼睑水肿、畏光、流泪。
③麻疹黏膜斑(Koplik斑):为早期诊断的重要依据。
一般在出疹前1~2天出现。
开始时见于下磨牙相对的颊黏膜上。
为直径约0.5~1mm灰白色小点,外有红色晕圈,常在1~2天内迅速增多,可累及整个颊黏膜并蔓延至唇部黏膜,于出疹后1~2天逐渐消失,可留有暗红色小点。
④其他:可有全身不适、精神不振、食欲减退、呕吐、腹泻,偶见皮肤荨麻疹、隐约斑疹或猩红热样皮疹,在出现典型皮疹时消失。
3)出疹期:多在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此时全身中毒症状加重,体温骤然升高,可达40~40.5℃,咳嗽加剧,出现烦躁或嗜睡,重者有谵妄、抽搐(疹出热盛),持续3~4天。
皮疹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额部、面部、颈部,然后自上而下延至躯干和四肢,最后达手掌和足底,一般3日出齐。
皮疹初为红色斑丘疹,呈充血性,略高出皮面。
初发时皮疹稀疏,疹间皮肤正常,其后部分融合成片,颜色加深呈暗红色。
不伴痒感。
颈淋巴结和脾脏轻度大,肺部可闻及干、湿哕音,胸部x线检查可见肺纹理增多或轻重不等弥漫性肺部浸润。
4)恢复期:若无并发症,出疹3~4天后发热开始减退,食欲、精神等全身症状逐渐好转,皮疹按出疹先后顺序开始消退,疹退后皮肤留有棕色色素沉着并伴糠麸样脱屑。
麻疹

总结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见于8月-5岁儿童。病人是唯一传染源。
根据临床表现可以将麻疹分为典型麻疹和非典型麻疹,典型 麻疹根据病程进一步分为三期。
麻疹粘膜班是麻疹早期诊断的主要依据。
出疹期重点是皮疹的形态、分布、及发热与皮疹的关系。恢 复期重点是观察色素沉着。
诊断主要依靠临床表现及流行病学资料。
预防
被动免疫:
• 体弱/未接种者,接触后5天内 IVIG 0.25ml/Kg im • 维持3~8W,应采取主动免疫
控制传染源:
• 早发现、早诊断、早隔离、早治疗 • 隔离期: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者10天 • 接触麻疹的易感儿隔离检疫3W+被动免疫
预防
切断传播途径
• 流行期间避免去人群密集场所
出疹前后的5天 存在并发症者:出疹后10天
流行季节:四季均可发病,冬春季 流行形式:周期性发病→散在发病
发病机制
麻疹 病毒
呼吸道上皮细胞 淋巴组织 血液 (2~3d) 单核巨噬系统 并发症 喉炎 支肺炎 TB恶化 脑炎 抑制细胞免疫
血液 (5~7d)
肝脾肾 胸腺 皮肤 消化道 黏膜 肺
结膜
• 患者停留房间通风并紫外线消毒半小时 • 患者衣物肥皂清洗、阳光暴晒 • 轻症患儿居家隔离
预防
加强麻疹的监测管理
• 了解流行病学特征、评价预防控制措施的效果、为制定有
效的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 对疑似病例进行流行病学调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
• 及时报告并采取针对性措施进行隔离观察
• 预防和控制疫情的发生和蔓延
麻疹典型皮疹
麻疹皮疹在
(出疹第三天)
手掌、脚掌的分布
临床表现:典型麻疹
麻疹

人群累积,导致局部麻疹暴发流行。
4
发病原因
麻疹是由麻疹病毒感染引起的急性呼吸 道传染病。
4
发病机制
麻疹病毒侵入人上呼吸道和眼结合膜上皮细胞 内复制繁殖,通过局部淋巴组织进入血流(初次病 毒血症),病毒被单核-巨噬细胞系统吞噬,在该处 广泛繁殖,大量病毒再次进入血流,造成第二次病
毒血症,出现高热和出疹。
4
根据疫情,接触史、既往史及疫苗接种史,临
床上的发热、卡他症、结合膜炎症、粘膜斑及典型 皮疹诊断不难。非典型病例需借助免疫学确诊。
4
鉴别诊断
病名 发热与出疹的关 系
发热3-4天出疹,出 疹时体温升高
发热1-2天出疹
出疹顺序
耳后、前额、 面部、躯干、 四肢,3日出齐
出疹特点及演变
红色斑丘疹、充血性,疹 间肤色正常,手心脚心见 疹,疹后有色素沉着及麦 麸状脱屑
4
辅助检查
(一)血常规检查:白细胞总数减少,淋巴细胞相
对增多。 (二)血清学抗体检查:急性期及恢复期双份血清 抗体效价增高4倍以上升为阳性。疹后3d IgM多呈阳 性,2周时IgM达高峰。但成人麻疹麻疹约7.9%IgM抗
体始终阴性。
4
(三)病原学检查:取前驱期或出疹期病人眼、鼻、
咽分泌物,血、尿标本接种于原代人胚肾细胞或羊 膜细胞,分离麻疹病毒;或通过间接免疫荧光法检 测涂片中细胞内麻疹病毒抗原等 (四)查多核巨细胞:取病人鼻咽部分泌物、痰和 尿沉渣涂片,用瑞氏染色查多核巨细胞。多核巨细 胞以出疹前2d至出疹后1d阳性率高。
主要通过呼吸道飞沫直接传播,有衣物、 玩具等间接传播甚少见。
4
易感人群
人群普遍易感。易感者接触病人后90%以上发病。病
麻疹

病机二
如果患儿正气虚 弱,不能敌邪外 出;或因邪气较 盛,化火伤阴; 或因误治失治, 邪毒内闭,或因 护理失当,遏邪 内攻,可使麻疹 透布不顺,内陷 内迫,产生合并 症,即是逆证或 险证。
(1)、病邪首先闭阻肺络,肺气不降,咳嗽剧烈,呼吸急 促,鼻翼煽动,上焦之气闭滞不行,啼哭无泪,鼻孔干
燥,即是《麻科活人全书》所讲的“肺炎喘嗽”之证, 也
过去每隔二、三年大流行一次。开展麻疹活疫苗接种以来,发病的 数量明显下降,发病季节也逐渐失去规律,有条件的地区基本上控 制了麻疹的流行。 年龄:麻疹的发病年龄一般在六个月以上、五岁以下。由于普遍接受了麻疹 活疫苗的预防接种,目前发病年龄趋向后退,发病率下降、发病失去规 律,以至成年人也有发生。一般说来,发过一次可获得终身免疫。。 发病特点:麻疹发病特点可分为顺证和逆证。顺证即出疹顺利,收没如期; 逆证指出疹不顺利,往往出现合并症。常见有麻毒闭肺、热毒攻咽、邪陷 心肝诸证。一般而言,若及时治疗,合理调护,疹点按期有序布发,则预 后良好(顺);如治不及时,则可出现但麻疹重症、险症,甚至危及生命 (逆) 。 麻疹的命名:按照当地习惯,四方各异:如川广呼为“麻子”,北方称为“疹 子”,浙江一带名为“昔子”,江苏地区统称为“痧子”,也有称作“糠 疮”、 “肤疮”等,均以麻疹的形态和特点而命名的.
病机一
1、麻疹时邪,从口鼻而入,侵犯肺脾。肺主皮毛, 属表,开窍于鼻,司呼吸,麻毒犯肺,早期的主 要表现为肺卫症状,如发热、咳嗽、喷嚏、流涕 等类似伤风感冒的症状,此为疹前期;
麻疹

收没期 退诊3天:正胜邪退,皮疹按先出先没,依次退隐, 疹没热退,脉静身凉,咳嗽减轻,精神转佳,胃纳增加,皮 肤可出现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斑,疾病渐趋康复。
耳后发际麻疹疹点(首先出现)
麻疹
பைடு நூலகம்流行病学
• • • • 季节:流行于冬春季节。 年龄:6个月至5岁。 目前:发病率下降、发病失去规律。 预后:若及时治疗,合理调护,疹点按期有序布发,则 预后良好(顺);但麻疹重症可产生逆险证候,甚至危及生 命(逆) 。 • 患病后一般可获终生免疫。 • 预防接种:麻疹疫苗8个月第一针,一岁半第二针。解放 后由于麻疹疫苗的接种,麻疹已成强弩之末,我国向 WHO承诺2000年在中国麻疹绝迹。
麻疹逆证
脏腑辨证
• 邪毒闭肺(麻诊合并肺炎):咳喘神烦、呼吸急促、痰声辘 辘、鼻翼煸动、口唇发绀; • 邪毒攻喉(麻诊合并喉炎):咽红肿痛、呛咳气急、声音嘶 哑、咳如犬吠; • 邪陷心肝(麻诊合并脑炎):神昏谵语、惊厥抽风、皮疹暴 出、疹稠色暗; • 心阳虚衰(感染性休克):面色青灰,四肢厥冷,脉微欲绝。
其它类型麻疹
无疹型麻疹:注射过麻疹减毒活疫苗者可无典型黏 膜斑和皮疹,甚至整个病程中无皮疹出现。此型诊 断不易,只有依赖前驱症状和血清中麻疹抗体滴度 增高才能确诊。 异型麻疹:为接种灭活疫苗后引起。表现为高热、 头痛、肌痛,无口腔黏膜斑;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 延及躯干、面部。呈多形性;常伴水肿及肺炎。国 内不用麻疹灭活疫苗,故此类型少见。
心阳虚衰—急以温阳固脱
分证论治
(一)顺证
邪犯肺卫—辛凉透表,清宣肺卫—宣毒发表汤加减
麻疹

麻疹[填空题]1麻疹概述参考答案: 1.概念麻疹(measles)是麻疹病毒引起的急性呼吸道传染病。
主要症状有发热、咳嗽、流涕、眼结膜炎等。
而以皮肤出现红色斑丘疹和口腔麻疹黏膜斑为其特征。
自从婴幼儿普种麻疹减毒活疫苗后,该病流行已基本得到控制。
2.病原学麻疹病毒属副黏病毒,与其他副黏病毒不同点为不含神经氨酸酶。
电镜下呈球形或丝状,中心为单链RNA,外有脂蛋白包膜,包膜有3种结构蛋白。
M蛋白为基质蛋白,功能与病毒装配、芽生、繁殖有关;H蛋白为病毒表面血凝素,能够识别靶细胞受体,促进病毒黏附于宿主细胞;F蛋白具溶合特性,使病毒细胞膜与宿主细胞膜融合,病毒进入宿主细胞。
3.流行病学(1)传染源为麻疹患者。
发病前2天至出疹后5天内均具有传染性。
(2)传播途径主要经呼吸道飞沫传播。
(3)人群易感性人群普遍易感,病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4)流行特征麻疹的传染性很强,与患者共同生活的易感者(同一家庭或托幼机构中)几乎90%可受感染,发病季节以冬、春为多,但一年四季均可见。
4.病理麻疹的特征性病理变化是感染部位数个细胞融合形成多核巨细胞,此种巨细胞广泛存在于皮肤、眼结膜、呼吸道和胃肠道黏膜、全身淋巴组织、肝、脾等。
皮疹为真皮层毛细血管内皮细胞增生、水肿、渗出,淋巴细胞浸润、充血肿胀所致。
皮疹消退后遗留色素斑,表皮细胞变性,有多核巨细胞、细胞间水肿,形成空泡、坏死,而后角化脱屑。
口腔麻疹黏膜斑的病变与皮疹相似。
并发脑炎者,脑组织可有充血、水肿、点状坏死,甚至有脱髓鞘改变。
严重病例肝、心、肾也可伴混浊肿胀及脂肪变性。
[填空题]2麻疹鉴别诊断参考答案: 1.风疹前驱期短,全身症状轻,无黏膜斑,皮疹散在,1~2日即退,无色素沉着及脱屑,常伴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2.幼儿急疹多见于婴幼儿,突发高热数日,热退时出现玫瑰色散在皮疹为其特征。
3.猩红热发热咽痛1~2日,全身出猩红色针尖大小皮疹,疹间皮肤也发红,疹退后伴大片脱皮。
麻疹PPT课件

1
2
3
4
5
6
疫苗研发:需要不断研发新型疫苗,提高预防效果
疫苗接种率:提高疫苗接种率,降低疾病发生率
疫苗安全性:确保疫苗的安全性,避免不良反应
疫苗宣传:加强疫苗宣传,提高公众对疫苗的认识和接受度
疫苗政策:制定合理的疫苗政策,提高疫苗接种的积极性
疫苗可及性:提高疫苗的可及性,让更多人受益
未来预防接种的改进及完善措施
04
控制疾病传播,维护公共卫生
预防接种的预防效果
03
预防风疹:风疹是一种常见的呼吸道传染病,接种疫苗可以降低风疹的发病率和严重程度。
04
降低并发症风险: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都可能引发严重的并发症,接种疫苗可以降低这些并发症的风险。
01
预防麻疹:麻疹是一种传染性极强的疾病,接种疫苗可以有效预防麻疹的传播和感染。
提高疫苗的覆盖率,确保更多人群得到保护
加强疫苗的研发,提高疫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优化疫苗接种流程,提高接种效率和舒适度
加强疫苗的监管,确保疫苗质量和安全
提高公众对疫苗的认识,消除误解和疑虑
加强国际合作,共享疫苗研发和生产技术
汇报人:_
04
及时处理:如出现严重不良反应,应立即停止接种,并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
加强宣传教育的重要性
01
提高公众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和风疹的认识,增强预防意识
02
帮助公众了解联合预防接种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03
指导公众正确接种疫苗,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
04
提高疫苗接种率,有效预防和控制疾病的传播和流行
宣传教育的方式及内容
保持良好的生活习惯:保持良好的作息和饮食习惯,提高免疫力。
麻疹

(二)对症治疗
1、高热:
治疗
“麻疹不怕天火烧,不烧更让人心焦” 所以在疹子未出或正出时,不可强行退热,过早服用退热药,使疹出艰 难,疹毒透不出反而内陷。体温超过39.5℃,可酌用小剂量退热药物 或头部冷敷,但不能降的太快、太猛。
(二)对症治疗 2、其他症状:
咳嗽用祛痰止咳药
治疗
烦躁不安者可用少量镇静剂
1.血凝素(H),是表面主要蛋白,在病毒粘附于宿主细胞时起作用。 2.融合蛋白(F),在病毒扩散时使细胞与细胞融合。
3.基质蛋白(M),它与病毒繁殖有关。
病原学
麻疹病毒体外抵抗力弱
不耐热,对紫外线及一般消毒剂很敏感 耐寒及耐干燥,低温中能长期保存。
流行病学
传染源 传播途径 易感人群
流行病学
临床表现
2.出疹期:
全身症状
呼吸道症状加重,全身中毒症状达峰。 重者可有谵妄、抽搐 全身浅表淋巴结与肝脾可轻度肿大 肺部常有干湿性啰音 可出现心力衰竭
临床表现
3.恢复期:
出疹3~5天后,皮疹出齐出透 全身情况迅速改善,皮疹随之消退 皮疹消退按出疹顺序依次进行 糠麸样脱屑和色素沉着是麻疹所特有的 无并发症者整个病程为10~14d
形态:直径约0.5~1mm的白色小点,周围有红晕 发展:1天内很快增多,互相融合,有时融合扩大
成片,2~3天内消失
意义:见于90%以上的病人,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麻疹黏膜斑
临床表现
临床表现
2.出疹期:
出疹时间: 于发热第3~4d开始出现皮疹。(一水风,二猩红,三天 花,四麻疹,五斑疹,六伤寒。) 出疹顺序: 皮疹首先见于耳后、发际,渐及前额、面、颈,自上而 下至胸、腹、背及四肢,最后达手掌与足底,2~3d播及全身。
麻疹ppt课件

6概Βιβλιοθήκη 病原学 流行病学 发病机制 病理 临床表现 并发症 实验室检查 诊断与鉴别诊断 治疗 预后 预防 新进展
7
传染源
• 一般认为病人是唯一的传染源。感染者口、鼻、眼分泌物 及尿、血液中均含有病毒。但临床主要以鼻、咽分泌物随 飞沫排出而直接传染他人。患者在出疹前、后5日均有传 染性,但以前驱期最强。出疹后传染性很快降低,但如合 并肺炎,传染性可延长至出疹后10日。退疹期,病人皮肤 脱屑无传染性。 • 人和动物均可受麻疹病毒感染,如小儿和已受感染的小动 物(如小猫、小狗等)玩耍,动物可能成为传染源而感染 小儿。 • 偶然短暂的直接接触(如在医院候诊室或公园内),仍有 被感染的可能。 • 无症状的带毒者或隐性感染,因病毒不易从飞沫排出,所 以,一般认为无传染性,或传染性极低,经反复、密切接 触,仍有传染的可能。
14
• 麻疹是全身性疾病,全身淋巴组织有不同程度的 增生,伴多核巨细胞(Warthin-Finkeldey giant cells)形成。该细胞见于扁桃体、呼吸道、肠道、 淋巴结等处。 • 麻疹粘膜斑是粘膜下腺细胞浸润、坏死、周围充 血所致。最初表现为针尖大小白点,外周发红的 特殊斑疹。 • 麻疹皮疹是真皮(乳头层及表皮)毛细血管内皮 细胞的增生,血浆渗出,红细胞相对增多形成淡 红色斑丘疹。 • 退疹后,表皮细胞坏死、角化形成脱屑。 • 由于皮疹处红细胞遗留裂解,退疹后形成棕色色 素。
9
易感人群
• 人类对麻疹普遍具有易感性。除婴儿具有母传抗 体外,凡未患过麻疹、又未接种过麻疹疫苗或疫 苗接种未成功者,均有易感性。易感人群大多为5 岁以下小儿。但交通不便或人口稀少地区,易感 人群年龄较大。近几年来,大城市发病年龄亦有 向大龄推移倾向。6个月以下婴儿因一般具有先天 性抗体,不易患麻疹。但其母未患过麻疹的新生 儿仍可感染,新生儿可与其母同时患麻疹。甚至 孕妇感染麻疹,胎儿也可患先天性麻疹。若母亲 产前10~14日受感染,小儿出生时或生后6日内发 病,应视为先天性麻疹宫内感染。自然感染的麻 疹获得免疫力较持久。但少数形成抗体不足,经 过数年又可患第二次麻疹;但一般较轻。
麻疹PPT课件

麻疹粘膜斑(KOPLIK’ SPOTS)
时间:发疹前1-2天出现。 典型部位是颊粘膜沿第二磨牙的部位。可见于唇内、软 腭 形态:直径约0.5-1mm(大头针帽大小)的灰白色小点, 周围有红晕。 发展:1~2天内很快增多,皮疹出现后逐渐消失。 本病特有体征,具早期诊断价值
麻疹粘膜斑(KOPLIK’S SPOTS)
麻疹皮疹
麻疹颈部皮疹
麻疹躯干皮疹
麻疹手部皮疹
麻疹足部皮疹
4、恢复期 convalescence 皮疹出现后3至5天,体温开始下降、精神食欲好 转。 如此时体温不降低,可能提示有并发症。 同时,皮疹开始按照出现的顺序消退,疹退后皮 肤留有棕色色素以及糠麸样脱屑,一般7-10天痊 愈。
麻疹恢复期棕色色素沉着斑
8个月~4岁最易感。但现在发病年龄两端上升(<8m; >15y)
图1 1995 年至2011 年河南省麻疹平均发 病率
图2 1995 年至2011 年河南省麻疹病例年 龄构成比
第三、发病机理
第四、 CLINICAL
MANIFESTATION
典型病例
分为潜伏期、前驱期、发疹期及恢复期4个阶段。
二、传染源:
患者,唯一 飞沫、眼鼻咽分泌物、气管分泌物、血、尿 出疹前5天-出疹后5天(并发肺炎:出疹后10天)
三、传播途径
直接---飞沫 间接---日用品、玩具
四、易感者
人类普遍易感。未患过、未种疫苗、疫苗接种失败 (原发性免疫失败)、疫苗接种后多年(继发性免 疫失败)
非典型麻疹
3.异型麻疹(非典型麻疹综合征)
多见于接种麻疹灭活疫苗或减毒活疫苗后4-6年,再次感染 麻疹者。表现为高热、头痛、肌痛、乏力等,多无麻疹粘膜 斑,2-3天后出疹,但从四肢远端开始,渐及躯干及面部。 皮疹为多形性,有斑丘疹、疱疹、紫癜或荨麻疹等。常并发 水肿、肺炎、胸腔积液,血中嗜酸细胞增多。
麻疹

典型麻疹(Typical 典型麻疹(Typical measles)
出疹期 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伴全身症状加重 发热3~4天后出现皮疹伴全身症状加重 出疹顺序 耳后、发际→额 面部→ 耳后、发际 额、面部 躯干→四肢 达手掌、 颈→躯干 四肢 达手掌、足底 躯干 四肢,达手掌 皮疹性质 红色斑丘疹,疹间皮肤正常 红色斑丘疹,
流行病学
●
传染源: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 传染源:麻疹病人是麻疹唯一的传染源。病人 自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 自潜伏期末至出疹后5日(即出疹前后5天)内 即出疹前后5 均有传染性。 均有传染性。 ●传播途径:经空气飞沫直接传播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 人群易感性:普遍易感 , 麻疹发病后可获得持 久的免疫力,极少有第二次感染麻疹的。 久的免疫力,极少有第二次感染麻疹的。
返回
六.并发症
支气管肺炎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约占麻疹病人的 12% 是最常见的并发症 , 约占麻疹病人的12 % 一15%,占麻疹死亡病例的90%以上。多数 15% 占麻疹死亡病例的90%以上。 发生在出疹期, 发生在出疹期 , 年龄以 5 岁以下 , 特别是2 岁以下, 特别是 2 岁以下小儿多见。在麻疹出疹期, 岁以下小儿多见。在麻疹出疹期,可由于麻 疹病毒侵犯呼吸道,引起病毒性肺炎, 疹病毒侵犯呼吸道,引起病毒性肺炎,表现 轻微气促,肺部出现粗湿罗音, 轻微气促,肺部出现粗湿罗音,皮疹出齐或 进入恢复期,由于抗体产生,以上症状消失。 进入恢复期,由于抗体产生,以上症状消失。 当继发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时, 当继发细菌与病毒混合感染时,中毒症状加 重,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金 常见致病菌有肺炎链球菌、链球菌、 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 黄色葡萄球菌和嗜血性流感杆菌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一)名词解释
1 异型麻疹
2.中毒性麻疹
3.出血性麻疹
4.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
(二)填空题
1.休克性麻疹:除具有中毒症状外,出现或的表现。
2.麻疹病毒是属于病毒科,病毒基因组成分为。
3.传染源是自发病前天至出疹后天内有传染性。
主要通过传播。
感染后表现以多见。
病后免疫力
(三)选择题
1.A1型题
(1)对麻疹具有早期诊断价值的是:
A.发热
B.咽痛、咳嗽、流涕等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C.口腔粘膜科普利克斑
D.耳后,发际,头面部,胸腹部顺序出现的皮疹
E 流泪,眼结合膜充血、畏光等结合膜炎表现
(2)麻疹的皮疹特点,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发热第3~4d出疹 B.出疹与退疹都按同样的顺序
C. 多为充血性皮疹 D.疹间多有正常皮肤
E.皮疹消退后不脱屑,无色素沉着
(3)关于麻疹,下面哪项是错误的?
A.麻疹病毒引起支气管肺炎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
B.麻疹病毒直接侵入上呼吸道和眼结膜上皮细胞内复制
C.预防以预防接种为主的综合性措施
D 典型病例不需要实验室检查可作出诊断
E.本病以对症治疗为主
(4)关于麻疹,下面哪项是正确的?
A.多数病人无麻疹的接触史
B.第二次麻疹常见
C 皮疹与免疫致病有关
D.早期抗病毒治疗有助于病情恢复
E 粘膜科普利免斑持续时间长,可至热退后
(5)下面哪项是麻疹确诊的依据?
A.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B.流行季节,有麻疹的接触史
C.病程第5天血清抗麻疹抗体阳性 D.血白细胞数减少
E.眼、鼻分泌物测定麻疹抗原阳性
2.A2型题
(1)患者男性.20岁,大学生,3月17日入院。
因发热5天伴皮疹、咳嗽、咽部疼痛1天入院。
体检:体温39.6℃,皮肤有淡红色,部分为暗红色的斑丘疹,以耳后,头而部,胸腹部为多,结膜红肿,浅表淋巴结未及。
肝脾肋下未及。
周围血液白细胞数为3.8×lO9/L,N30%,L65%,红细胞为4.5×1012/L,血小板为15×109/L。
尿蛋白(+)。
本例最可能的诊断是:
A.流行性出血热 B.登革热
C.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D.钩端螺旋体病
E.麻疹
A 多样性皮疹,伴骨关节痛
B.发热、皮疹,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
C.热退后玫瑰色散在皮疹
D.皮疹多样性.对称性,痒感,无热或低热
E 发热1~2d出疹,伴耳后、颈部淋巴结肿大
①麻疹
②幼儿急疹
③药物疹
④风疹
二、参考答案及分析
(一)名词解释
1.异型麻疹:主要发生在接种麻疹灭活疫苗后4~6年,再接触麻疹病人时出现。
表现为突起高热,头痛、肌痛、腹痛,无麻疹粘膜斑.病后2~3d出现皮疹.从四肢远端开始,逐渐扩散到躯干,皮疹为多形性。
上呼吸道卡他症状不明显。
2.中毒性麻疹:中毒症状重.起病高热,达40℃以上,伴有气促、发绀、心率快,甚至谵妄、昏迷、抽搐。
3.出血性麻疹:皮疹为出血性,形成紫斑,压之不退色,同时可有内脏出血。
4.亚急性硬化性全脑炎:麻疹病毒所致远期并发症。
潜伏可为2~17年。
主要为脑组织退行性病变。
表现为进行性智力减退,性格改变,脑脊液麻疹抗体持续强阳性。
(二)填空题
1. 循环衰竭心功能衰竭
2.副粘负股单链RNA
3.病人 2 5 飞沫显性感染持久
1.A1型题
(1)C
试题分析:口腔粘膜科普利克斑对麻疹具有早期诊断价值。
耳后,发际,头面部,胸腹部顺序出现的皮疹具有诊断意义,但已进入出疹期,与题意早期诊断不符合。
(2)E
试题分析:皮疹消退后伴有糠麸样脱屑.有褐色色素沉着。
(3)A
试题分析:麻疹并发支气管肺炎是患儿死亡的主要原因,但并不是由麻疹病毒本身引起的,主要为继发肺部细菌感染,尤其是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球菌、流感杆菌等。
麻疹病毒引起的支气管肺炎多较轻。
(4)C
试题分析:因麻疹以显性感染为主,患者是惟一的传染源,故多数病人有麻疹的接触史。
因病后可有持久的免疫力,故第二次麻疹不常见。
本病仍无特效早期抗病毒治疗方法。
粘膜科普利克斑持续不长,一般为2~3天,在热退前多已消退。
(5)E
试题分析:在流行季节,有麻疹的接触史及发热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有助于麻疹的诊断,但不能作为确诊的依据。
眼、鼻分泌物测定麻疹抗原是麻疹确诊的依据。
双份血清抗体效价有4倍升高亦是确诊的依据,但单份血清抗麻疹抗体阳性并足以确定麻疹的诊断。
2.A2型题
答案:E
试题分析:本病例最可能的诊断是麻疹。
其诊断依据为:①青年男性,存冬春季节发病;
②发热伴皮疹、咳嗽、咽部疼痛;③发热第4天出现皮疹:④体检见:结膜红肿、斑丘疹,以耳后,头面部,胸腹部为多;⑤周围血液白细胞数减少,以淋巴细胞为主。
本例应与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登革热、流行性出血热、钩端螺旋体病等发热伴皮疹性疾病相鉴别。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可有发热伴皮疹、咽部疼痛,但咳嗽、结膜红肿,在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并不多见,且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无明屈升高均不支持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的诊断。
臀革热可有发热、皮疹及白细胞减少,但发病季节、咳嗽、结膜红肿、浅表淋巴结未见肿大,无骨、关节痛不支持登革热的诊断。
流行性出血热及钩端螺旋体病亦可有发热、皮疹、结膜红肿、尿蛋白阳性,但发病季节、皮疹特点及周围血液白细胞数均不
支持。
3.B型题
①B ②C ③D ④E
试题分析:本题考核麻疹的鉴别诊断内容。
麻疹应与幼儿急疹、药物疹、风疹相鉴别。
发热、皮疹,伴上呼吸道卡他症状常见于麻疹。
热退后玫瑰色散在皮疹是幼儿急疹的特点。
药物疹的皮疹多样性,对称性,痒感,无热或低热。
风疹常于发热l~2d出疹,伴耳后、颈部淋巴结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