哺乳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是否正确、合理,基于以下两方面:有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选用的品种及给药方案是否正确、合理。
第一条抗菌药物治疗性应用的基本原则(一)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症状、体征及血、尿常规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初步诊断为细菌性感染者以及经病原检查确诊为细菌性感染者方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由真菌、结核分枝杆菌、非结核分枝杆菌、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立克次体及部分原虫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亦有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缺乏细菌及上述病原微生物感染的证据,诊断不能成立者,以及病毒性感染者,均无指征应用抗菌药物。
(二)尽早查明感染病原,根据病原种类及细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用抗菌药物抗菌药物品种的选用原则上应根据病原菌种类及病原菌对抗菌药物敏感或耐药,即细菌药物敏感试验(以下简称药敏)的结果而定。
住院病人必须在开始抗菌治疗前,先留取相应标本,立即送细菌培养,以尽早明确病原菌和药敏结果;门诊病人可以根据病情需要开展药敏工作。
危重患者在未获知病原菌及药敏结果前,可根据患者的发病情况、发病场所、原发病灶、基础疾病等推断最可能的病原菌,并结合当地细菌耐药状况先给予抗菌药物经验治疗,获知细菌培养及药敏结果后,对疗效不佳的患者调整给药方案。
(三)按照药物的抗菌作用特点及其体内过程特点选择用药各种抗菌药物的药效学( 抗菌谱和抗菌活性) 和人体药代动力学( 吸收、分布、代谢和排出过程) 特点不同,因此各有不同的临床适应证。
临床医师应根据各种抗菌药物的上述特点,按临床适应证正确选用抗菌药物。
(四)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应综合患者病情、病原菌种类及抗菌药物特点制订。
根据病原菌、感染部位、感染严重程度和患者的生理、病理情况制订抗菌药物治疗方案,包括抗菌药物的选用品种、剂量、给药次数、给药途径、疗程及联合用药等。
在制订治疗方案时应遵循下列原则:1. 品种选择:根据病原菌种类及药敏结果选用抗菌药物。
妊娠期和哺乳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妊娠期和哺乳期抗菌药物的应用1.FDA对抗微生物药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性分类A. 在孕妇中研究证实无危险性。
B. 动物中研究无危险性,但人类研究资料不充分,或对动物有毒性,但人类研究无危险性。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青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氨曲南,美罗培南,厄他培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两性霉素B,特比萘芬,利福布丁,乙胺丁醇,甲硝唑,呋喃妥因,C. 动物研究显示毒性,人体研究资料不充分,但用药时可能患者的受益大于危险性。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氯霉素,克拉霉素,万古霉素,氟康唑,伊曲康唑,酮康唑,氟胞嘧啶,磺胺药/甲氧苄啶,氟喹诺酮类,利奈唑胺,乙胺嘧啶,利福平,异烟肼,吡嗪酰胺,D. 已证实对人类有危险性,但仍可能受益多。
氨基糖苷类,四环素类X. 对人类致畸,危险性大于受益奎宁,乙硫异烟胺,利巴韦林2.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大致可分为以下几个时期:(1)妊娠前期:从女性发育成熟到卵子受精时期。
在此阶段,使用药物一般比较安全,但在体内半衰期很长的药物可能会影响胚胎正常生长。
(2)受精第一日至第十四日:在此阶段,如果药物导致大量胚囊细胞受损会导致胚胎死亡。
如果仅少量细胞受损则不会影响其他细胞最终分化发育成为正常个体。
(3)受精第十五日至妊娠三个月左右:此时期是经典的致畸期。
由于各种器官、躯干、四肢在这很短的时间内迅速分化,所以极易受到包括药物毒性在内各种致畸因素影响,而且药物毒性作用越早,发生畸形的可能性就可能越严重。
(4)妊娠三个月至分娩:胎儿组要器官基本分化完成并迅速生长发育,在此阶段,药物致畸的可能性大大下降,但有些药物仍可能影响胎儿组织器官的发育和功能。
2.青霉素类抗生素:这类抗生素能妨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能促使细菌细胞膜分解,又能抑制其合成,对许多敏感菌有杀菌作用。
(1)妊娠期:通过单纯扩散的机制透过胎盘,孕母血液中游离的青霉素浓度可较脐血中低。
该类药物对母体的肝肾功能影响小,已证实青霉素类抗生素为妊娠期最安全的抗生素。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三代头孢菌素对β一内酰胺酶更稳定(易 被超广谱β一内酰胺酶水解)、抗菌谱更广, 对肠杆菌科细菌、奈瑟菌、流感嗜血杆菌、 肺炎链球菌、溶血性链球菌以及部分厌氧菌 有强大抗菌活性,对葡萄球菌的作用较第一、 二代头孢菌素差,对肠球菌无抗菌活性。注 射用药后血浓度高,在脑脊液中(特别是有炎 症情况下)能达有效血浓度,肝肾毒性低。适 用于严重革兰阴性及敏感阳性菌感染,病原 未明感染的经验治疗、医院内感染等。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 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2024/2/9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物,在治 愈并挽救许多患者生命的同时,也出现了由于抗菌 药物不合理应用导致的不良后果,特别是细菌耐药 性的增长已经成为严重威胁人类安全的公共卫生问 题,2011年世界卫生主题被确定为“抗击耐药—— 今天不采取行动,明天就无药可用”,再次提醒全 球各国必须重视细菌耐药问题。本文就合理应用抗 菌药物的基本问题作简要介绍。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 应用
第一代头孢菌素划葡萄球菌(包括耐青霉素 葡萄球煎)、大肠埃希菌、奇异变形杆菌、伤 寒沙门菌、志贺菌、流感嗜血杆菌等有较强 抗苗恬眭。注射剂用药后血药浓度较高,用 于敏感菌所致的较严重感染.主要品种有头 孢唑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羟胺苄、 头孢托啶等口服品种抗菌作用较头孢唑啉为 差,适用于各种轻中度感染治疗。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抗菌药物的合理 应用
主要用于治疗产酶葡萄球菌所引起的各种 感染。氢基青霉素以氨苄阿林与阿莫西林为 代表,具有广谱抗菌活性,对革兰阳性菌作 用逊于青霉素,但对流感嗜血杆菌、肠球菌 及部分肠道杆菌有抗菌作用,近年细菌对其 耐药率较高,主要用于肠球菌、敏感革兰阴 性菌所至各种感染,包括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志贺菌和沙门菌对本品耐药率较高。抗假单 胞菌青霉素有羧苄西林、磺苄西林、呋布西 林、美洛西林、哌拉西林等。
儿童及哺乳期妇女抗菌药物在某院的合理应用
工作[. J实用医技杂志, 0, ( : 1 3 . ] 2 51 4 9 - 2 0 2 )3 9
儿童及哺乳期妇女抗菌药物在某院的合理应用
熊 晓英
( 重庆市 长寿区第 三人民医院 ,重庆 4 12 ) 0 2 0
【 摘要】抗茵药物是 临床常用抗感染药物,随着新的抗茵药物不断出现,在药物的敏感度、耐药性等方面出现 了新的情况。如何合理 用药
只能改变你 自己。否则就是你现在这个样子。这个护士,豁然开朗,
高高 兴兴回去工作了 。
话问问。患者:你问什么问,有你这样当领导的吗? 没见过象你这样
当领导 的 !……作者 到场时 ,双 方正吵的不 可开交。作者让 护士长 : 不要讲 话 ,让患者 讲完。患者 讲述 到最后 ,意思是住院处 交钱 的人很
【] 周 曼纯 , 玉初 . 院 老年 科护士 工作 压力 及 心理健 康状 况调 查 2 陈 我 [. 民康 医学, 1, (2:65 J 中国 ] 2 0 21) 2 . 0 2 1 【】 魏誉 民, 婷, 凤 兰, . 士在护 理 临终病 人 中 的真实 体验 f . 3 余 谢 等护 J ] 中华护理 杂 志, 0 , () 0-0 . 2 7 23: 23 3 0 4 3
院, 0 , 1) 1 . 2 9 (2 : 6 0 9 1
名护士 ,轮转到一 个新科室不久 ,找到作者 要求调动科 室。什
么原 因?不想说 ,只想早点离开这 个科室 。经 过再 三询 问,原 来 ,这
个护 士 到 了新 科 室后 ,依然保 持 乐于助 人 的工作 作风 ,什 么活都 抢 着干 ,甚至 自己的事没做完也帮 别人做 ,以至于加班加点 。这一 举动 被个别 护士看成假积 极 ,受到冷 嘲热讽 。护士 长只顾 自己干活 ,不注 意管理 ,自己和护士 长反映过 ,没有 得到重视 ,因此 ,心灰意 冷 ,要 求调科 室。作者打 了这样 一个 比喻:大街上 ,闹市中 ,经常可 以看到 乞丐 ,你 是扔点钱给他 ,还是把他带 回家抚养 。扔 钱扔多少?一 百? 五十?一 元还是一毛 ?如果他是个职 业乞丐你 怎么 想?如果你想 把他 带 回家 ,给他 颐养 天年 ,一 路上 有数个 乞 丐 ,你 把他 们全 部带 回家 吗? 全中国全世界 的乞丐你管 的过来 吗?每个 人有每个人 的生 活 ,要
2023年抗菌药物应用临床原则
2023年抗菌药物应用临床原则1. 引言抗菌药物是治疗细菌感染和抑制致病微生物感染的重要药物。
然而,由于抗菌药物的广泛和不恰当使用,导致了抗生素耐药性的不断增加,以及由此引发的诸多临床问题。
为了合理、有效地应用抗菌药物,确保患者的安全和治疗效果,制定明确的抗菌药物应用临床原则至关重要。
2. 抗菌药物应用的基本原则2.1 严格掌握抗菌药物使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在使用抗菌药物之前,应详细评估患者的病情,明确细菌感染的存在,并根据病原菌的种类及药物敏感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同时,应充分了解患者的药物过敏史和药物不良反应史,避免使用可能引起严重不良反应的抗菌药物。
2.2 遵循药物代谢和药效学特点,合理选择抗菌药物根据患者的年龄、体重、肝肾功能状况等因素,调整抗菌药物的剂量,确保药物在体内的有效浓度。
同时,注意抗菌药物的给药途径、给药时间和间隔,以提高治疗效果,降低药物不良反应。
2.3 联合用药对于病原菌尚未明确或单一抗菌药物难以控制的感染,可考虑联合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抗菌药物。
联合用药时,应充分考虑药物之间的相互作用,避免不必要的药物不良反应。
2.4 注意药物经济学在选择抗菌药物时,应充分考虑药物的成本-效益比,尽量选择疗效确切、价格合理的抗菌药物。
同时,应避免不必要的长期使用和滥用。
3. 特殊人群抗菌药物应用原则3.1 儿童儿童抗菌药物应用应遵循安全、有效、经济的原则。
根据儿童的年龄、体重和病原菌种类,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
注意药物的剂量和给药途径,避免对儿童生长发育产生不良影响。
3.2 老年人老年人因肝肾功能减退,药物代谢和排泄能力下降,抗菌药物应用时应适当调整剂量,避免药物过量,降低药物不良反应风险。
3.3 孕妇和哺乳期妇女孕妇和哺乳期妇女抗菌药物应用应充分权衡利弊,尽量选择对胎儿和婴儿影响较小的抗菌药物。
避免使用可能对胎儿和婴儿产生严重影响的抗菌药物。
3.4 肝肾功能不全患者肝肾功能不全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时,应根据肝肾功能损害程度,调整药物剂量和给药间隔,避免药物积累导致不良反应。
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妊娠期和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1.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妊娠期抗菌药物的应用需考虑药物对母体和胎儿两方面的影响。
(1)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者,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等,妊娠期避免应用。
(2)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者,如氨基糖苷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妊娠期避免应用;确有应用指征时,须在血药浓度监测下使用,以保证用药安全有效。
(3)药物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也无致畸作用者,妊娠期感染时可选用。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磷霉素等均属此种情况。
2.哺乳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哺乳期患者接受抗菌药物后,药物可自乳汁分泌,通常母乳中药物含量不高,不超过哺乳期患者每日用药量的1%;少数药物乳汁中分泌量较高,如氟喹诺酮类、四环素类、大环内酯类、氯霉素、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甲硝唑等。
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和氨基糖苷类等在乳汁中含量低。
然而,无论乳汁中药物浓度如何,均存在对乳儿潜在的影响,并可能出现不良反应,如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可导致乳儿听力减退,氯霉素可致乳儿骨髓抑制,磺胺甲嗯唑等可致胆红素脑病、溶血性贫血,四环素类可致乳齿黄染,青霉素类可致过敏反应等。
因此治疗哺乳期患者时应避免选用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四环素类、氯霉素、磺胺药等。
哺乳期患者应用任何抗菌药物时,均宜暂停哺乳。
总之,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应注意:根据病原菌的种类、特点、部位、药效与动态变化;根据感染部位、年龄和基础疾患;根据抗菌药物抗菌活性和药代动力学特:吸收、分布、排泄,血药浓度半衰期长短,血浆蛋白结合率及不良反应;根据抗菌药物的适应证,根据病原菌培养及药敏结果而作相应调整。
只有合理使用抗生素才能充分发挥抗生素对人体疾病的治疗作用,减少不良反应,确保患者的健康和不必要的经济损失。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我们这节课主要向大家介绍,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合理利用抗菌药物的原则。
在治疗用药的合理药用原则和预防用药的应用的原则。
我们大家都知道,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是卫生部在2004 年颁布的。
它是由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总后卫生部颁布的285 号文件,执行抗菌药物临床指导原则。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里面,随后卫生部在2009 年也就是38 号文件里面又颁布了抗菌药物临床运用管理。
那我们知道抗菌药物临床运用指导原则,它包括哪些内容?它可能包括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管理办法以及抗菌药物临床应用基本原则,以及感染性疾病的药物治疗还有一些抗菌药物如何使用。
我们颁布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的目的是为什么?就是为了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的使用。
在临床中,我们什么样的情况下认为是抗菌药物不合理应用的?第一个,在指导原则中确定了无指征的预防用药,无指征的治疗用药都是不合理用药。
还有就是抗菌药物的品种选择不适宜,尽量选择过大或者过小,给药途径不恰当,每日的给药的次数不适当,还有我们的必要的疗程,有的情况下是给药疗程短了没有达到完全控制感染的目的,有的情况下是给药的疗程长了,这些都属于不合理的应用。
卫生部制订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就是为了提高药物合理应用的水平,降低耐药的风险。
我们刚才说了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以下我们就说指导原则主要包括四个部分,第一就是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基本原则,还有抗菌药物临床应用的时候如何管理,各类抗菌药物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
第四部分就是各类细菌性感染的治疗原则及病人治疗。
我们这节课主要讲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我们所说的在指导原则中,所说的抗菌药物主要限于治疗细菌、支原体、衣原体、立克次体、螺旋体、真菌等病原微生物所致的感染性疾病的抗菌药物。
比如我们所说的治疗结核病的以及各种病毒性疾病的药物,你比如说像更昔洛韦、阿西洛韦,我们都不包括在本次指南的治疗性药物中。
还有寄生虫治疗,寄生虫病的治疗药物。
妇科常见感染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详细讲解
妇科常见感染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详细讲解妇科常见感染是女性常见的健康问题之一,包括宫颈炎、附件炎、盆腔炎等。
这些感染往往由细菌引起,因此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是治疗妇科感染的重要途径。
本文将详细讲解妇科常见感染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首先,妇科常见感染中最常见的细菌感染是宫颈炎,常见的病原菌有霉菌、滴虫和支原体等。
对于宫颈炎的治疗,应根据不同的病原菌选择相应的抗菌药物。
对于霉菌感染,可以使用克霉唑等广谱抗真菌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滴虫感染,可以使用甲硝唑等抗滴虫药物进行治疗;对于支原体感染,可以选择罗红霉素等抗生素进行治疗。
接下来,附件炎是妇科常见感染中较为严重的一种,常常引起盆腔炎,且易反复发作。
附件炎的主要病原菌有淋球菌、沙眼衣原体、单纯疱疹病毒等。
对于附件炎的治疗,应选择具有抗淋球菌和抗衣原体活性的抗生素。
一般来说,头孢菌素类和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在治疗附件炎中的效果较好,如头孢曲松、氟苯尼考等。
最后,盆腔炎是妇科常见感染的严重并发症,对于治疗盆腔炎,应通过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来控制感染扩散。
对于盆腔炎的治疗,选择广谱抗生素是常见的选择,如氟喹诺酮类抗生素与头孢曲松等。
此外,由于盆腔炎常常同时伴随其他细菌感染,如大肠杆菌等,因此在治疗盆腔炎的过程中,需要根据病原菌的药敏试验结果进行具体的抗生素选择。
在妇科感染的抗菌药物应用中,还需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首先,应根据病程表现和相关检查结果明确感染类型和病原菌。
其次,在用药前应进行药敏试验,以选择敏感的抗菌药物。
第三,应注意合理使用抗生素,并遵医嘱按时完成治疗。
否则,过长或过短的抗生素使用都会造成抗微生物药物耐药性的产生。
第四,应注意抗菌药物的不良反应和禁忌症,如过敏反应、肝肾功能不全等。
必要时,应根据具体情况调整用药剂量或选择其他适合的抗菌药物。
综上所述,妇科常见感染的抗菌药物应用是治疗这一类疾病的重要治疗手段之一。
对于不同的感染类型和病原菌,要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注意用药的合理性和连续性,避免产生耐药性和不良反应。
最新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原则
妥布霉素
与庆大霉素相似,耐药率较低,对绿脓杆菌 肌注或静滴
(Tobramycin) 的效能比庆大霉素强
200~300mg 一 次 / 日
奈替来星
抗菌 作 用比 庆 大强 , 对 金葡 菌 具有 强 大 活 肌注或静滴
(Netilmicin)
性,对 50%以上庆大耐药株有效,耳、肾 200~300mg 一 次 /
半合成青霉素类
半合成耐酶青霉素:主要使用于产青霉素酶的 葡萄球菌感染,主要品种有苯唑西林、氯唑西 林、双氯西林、氟氯西林,成人每日2-4g。甲 氧西林主要用于实验室检测耐甲氧西林金葡菌 (MRSA)
半合成广谱青霉素:因对各种β-内酰胺酶的 稳定性差,临床使用逐渐减少 –阿 莫 西 林 : 抗 菌 谱 与 氨 苄 西 林 相 似 , 抗 菌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一.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合理应用定义(WHO): 抗菌药物的成本-效益应用,以最大限度地发挥临床治 疗作用,并将药物相关不良反应和耐药性的发生降低 到最低限度。
中华医学会、中华医院管理学会药事管理专业委员会 、中国药学会医院药学专业委员会2004年8月发布《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浓度或温度越高,分解或脱水缩合越快;维生素C可使氨苄青霉素还原分解、降解失效。 (5)复方新诺明和维生素C合用,因维生素C酸化尿液,使磺胺药及乙酰化产物医析出,损害
肾脏。
(6)喹诺酮类治疗呼吸道感染时如与氨茶碱同用,前者抑制后者在肝脏的代谢,医致茶碱中 毒。
(3)青霉素和氨基糖苷类同时加入输液中给入。 (4)氨苄青霉素和维生素C加入10%葡萄糖溶液中,氨苄青霉素在葡萄糖溶液中不稳定,糖
2.老年患者宜选用毒性低并具杀菌作用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 头孢菌素类等β内酰胺类为常用药物,毒性大的氨基糖苷类、万 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等药物应尽可能避免应用
《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指导原则》
(六)抗菌药物的联合应用要有明确指征:单一药物可有效治疗的感染,不需联合用药,仅在下列情况时有指征联合用药。
1.原菌尚未查明的严重感染,包括免疫缺陷者的严重感染(致病菌不明的严重感染)。
2.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控制的需氧菌及厌氧菌混合感染,2种或2种以上病原菌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混合感染)。
3.单一抗菌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或败血症等重症感染(单一药物不能有效控制的严重感染)。
16.对病情复杂难治性感染的病人使用抗菌药物,应组织有关人员进行重点会诊讨论,提高治疗效果。
17.抗菌药物药敏试验,应按卫生部要求进行质量控制,并需监测耐甲氧西林/苯唑西林葡萄球菌(MRS)、对(去甲)万古霉素敏感性下降的金黄色葡萄球菌(VISA)、耐(去甲)万古霉素肠球菌(VRE)、耐青霉素肺炎链球菌(PRP),有条件者应开展细菌产生的超广谱酶、Ⅰ型β-内酰胺酶的检测。
(二)抗菌药物预防性应用的注意事项
1.已明确为单纯性病毒感染者不需预防应用抗菌药物。
2.预防用药的目的在于防止一、二种细菌引起的感染,不能无目的地联合选用多种药物预防多种细菌感染。
3.清洁手术时间较短者尽量不用抗菌药物。
4.在预防应用抗菌药物的同时,必须重视无菌技术、手术技巧、消毒隔离、病人营养支持、心理、环境卫生等诸多因素。
8.抗菌药物的用药疗程,一般感染疾病在症状体征消失后,可考虑在72小时内停用,特殊感染按特定疗程执行。
9.提倡选用口服给药途径。病情允许时,抗菌药物应该由静脉给药转换为口服给药。
10.严格掌握抗菌药物的预防用药。
11.严格掌握联合用药的指征和原则,以期达到协同抗菌效果和减少耐药菌的产生。
抗菌药物在妊娠及哺乳期的合理应用
抗菌药物在妊娠及哺乳期的合理应用妇女在妊娠和哺乳期常需接受药物治疗,世界卫生组织调查显示,约86%的孕妇接受过药物治疗,每位孕妇平均接受种处方药,其中抗菌药物占40%,这可能与孕产妇抵抗力下降易导致各种感染有关;妊娠和哺乳期的妇女在接受抗菌药物治疗时,不仅要考虑妊娠和哺乳期的生理变化对药物代谢的影响,更要重视药物对胎儿和新生儿的致畸性和毒副反应;美国食品和药品管理局根据动物实验和临床用药经验总结,将药物对胎儿的危险度分为A、B、C、D、X五类,为妊娠期安全用药提供了参考,其分级标准如下:A类:在足够多的有恰当对照组的研究中,妊娠妇女未见到有胎儿畸形增加的风险;B类:在动物实验中未见到对胎儿的影响,但缺乏恰当的孕妇的对照研究;或动物实验显示对胎儿有副反应,但这些副反应并未在恰当的孕妇的对照研究中得到证实;C类:动物实验中证明对胎儿有副反应,但缺乏恰当的孕妇的对照研究;或没有进行动物实验,也缺乏恰当的孕妇的对照研究;D类:有恰当的孕妇的对照研究或临床观察证实对胎儿有危险,但当用药的益处远远超过对胎儿潜在的危害时,应充分权衡利弊后慎重使用;X类:动物或孕妇的对照研究或临床观察证明对胎儿有致畸作用,该类药物禁用于已妊娠或将妊娠的妇女;1 常用抗菌药物的FDA分级抗菌药物是指具有杀菌或抑菌活性,主要供全身应用包括口服、肌肉注射、静脉注射等,部分也可用于局部的各种抗生素、磺胺类、喹诺酮类、咪唑类、呋喃类等化学药物;至今尚无A类抗菌药物,妊娠和哺乳期推荐使用B类抗菌药物,慎用C类药物,不用D类和X类药物;青霉素类属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阻碍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杀菌,是孕产妇最常用的抗生素,包括青霉素和半合成青霉素制剂,除孕妇可能发生过敏反应以及偶可导致婴儿过敏外,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对胎儿和婴儿影响极小;常用者为青霉素G、氨苄西林、哌拉西林氧哌嗪青霉素、美洛西林、羧苄西林、苯唑西林新青霉素Ⅱ、阿洛西林阿乐欣、青霉素V钾、阿莫西林羟氨苄青霉素、苄星青霉素等,在FDA分类中均属B类,安全性较高;但哌拉西林、阿洛西林和美洛西林等的上市时间尚短,一般不推荐作为孕期首选;头孢菌素类也属于β-内酰胺类,亦为孕产妇常用的抗生素,妊娠期和哺乳期用药对胎儿和婴儿的影响也是极小的;常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有头孢拉定、头孢氨苄、头孢唑林;常用的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呋辛、头孢克洛;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噻肟钠、头孢曲松、头孢哌酮、头孢克肟等;它们均属B类,安全性较高;其它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内酰胺酶抑制剂中的碳青霉烯类如亚胺培南亚胺硫霉素,单环类如氨曲南噻肟单酰胺菌素等属于FDA分类的B类,但无特殊情况不宜首选使用;其他β-内酰胺酶抑制剂,包括氧青霉烷类的克拉维酸棒酸、氧青霉砜类的舒巴坦青霉烷砜和三唑巴坦他唑巴坦等,也属于FDA分类的B类,这些药物极少单独使用,多与青霉素类或头孢菌素类组成复方制剂,无特殊情况也不宜首选使用;大环内酯类抗菌谱与青霉素相似,通过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抑制细菌生长,并对支原体、衣原体、螺旋体、放线菌等均有抑制作用,无致畸作用,对胎儿和新生儿影响很小;红霉素、罗红霉素和阿奇霉素在FDA分类中属B类,在孕期可以使用;克拉霉素、螺旋霉素属C类;要注意,红霉素的酯化物无味红霉素依托红霉素可导致孕妇肝内胆汁淤积和肝受损,孕期禁用;氨基糖甙类无致畸形作用,主要是对胎儿听神经的损害和肾毒性,临床常用的庆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阿米卡星在FDA分类中属C类,链霉素、妥布霉素属D类,故妊娠期应慎用或禁用;目前仅壮观霉素大观霉素在FDA分类中属B类;四环素类包括四环素、土霉素多西环素、强力霉素;孕期使胎儿牙釉质发育不良,荧光物质沉积于牙釉及骨质内,尚可引起胎儿生长受限、孕妇急性脂肪肝并伴肾功能不全等;在FDA分类中均属D类,故孕期禁用此类药物;酰胺醇类氯霉素对母体有粒细胞减少及肝脏损害的危险,可通过胎盘和乳汁进入胎儿和新生儿,引起“灰婴综合征”,还可损害造血系统,在FDA分类中虽属C类,但在孕期及哺乳期不宜使用;其他抗生素林可霉素和克林霉素氯林可霉素、磷霉素均属FDA分类B类;因此,在孕期可以使用;万古霉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菌,属FDA分类C类,过去认为有潜在的耳毒性和肾毒性,但现在有争议,孕期慎用;磺胺类磺胺嘧啶在FDA分类中属B类,孕晚期因与胆红素和血浆蛋白发生竞争性结合,容易导致出生后的新生儿黄疸、溶血性贫血,故孕期慎用,孕晚期避免使用;磺胺甲基异恶唑SMZ在FDA分类中属C类;磺胺增效剂甲氧苄氨嘧啶为C类药,甲氧苄氨嘧啶与磺胺甲基异恶唑组成复方磺胺甲基异恶唑,临床研究表明可能有致畸作用,孕期不应使用;喹诺酮类有诺氟沙星氟哌酸、氧氟沙星、环丙沙星、左氧氟沙星等,动物实验中发现对软骨发育有影响,但在临床使用中并未发现对胎儿有明显的骨损害;目前在FDA分类中属C类;硝基咪唑类对啮齿类动物有致癌作用,对某些细菌有致畸作用,人类尚无报道;在FDA分类中甲硝唑属B类,孕期可用,但不主张在早期妊娠应用,并应以局部用药为主;替硝唑属C类,孕期不用;呋喃类呋喃妥因在FDA分类中属B类,因可通过胎盘,理论上对葡萄糖-6-磷酸脱氢酶G-6-PD缺乏的胎儿可引起溶血性贫血,但临床未见报道;呋喃唑酮属C类,未见对胎儿致畸作用的报道,G-6-PD缺乏者应用本品可能产生溶血性贫血,妊娠晚期慎用;抗真菌药在妇产科常用的抗真菌药主要用于治疗念珠菌,其中克霉唑、制霉菌素在FDA分类中均属B类,在妊娠早期局部应用也是安全的;咪康唑则属C类,当用作阴道塞药时,由于其吸收量极小,也可在早孕期以后谨慎使用;口服的氟康唑和伊曲康唑在FDA分类中均属C类,在妊娠和哺乳期一般不用;2 妊娠和哺乳期如何安全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妊娠和哺乳期用药的最低要求,是所用药物不仅对孕产妇本人无明显的不良反应,还要保证所用药物对胚胎、胎儿及乳儿也无直接或间接的明显不利影响;合理、安全地使用抗菌药物的总原则是应该根据科学证据选择用药,具体应注意以下几点;用药须有明确的指征有指征同时并对治疗孕产妇疾病有益,不可滥用,可用可不用时宜不用;当妊娠和哺乳期需要应用抗菌药物时,医生应全面考虑到病原体、感染部位、抗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权衡抗菌药物对母体的治疗作用以及对胎婴儿的可能危害,应做到治疗母体而不影响胎儿;并应严格掌握用药剂量和持续时间,合理用药,及时停药;有些药虽然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但当孕妇有生命危险时,权衡利弊后仍需使用;根据抗菌药物的FDA分类选择用药至今尚无A类抗菌药物,尽量选用B类药及已证实对胚胎无害的药物;少用C类药和对孕产妇安全性不确切的新药;不宜选用D和X类;当两种以上的药物有同样疗效时,应选择对胎儿危害性较小的一种;β-内酰胺类药物在临床应用时间长,大量资料证明是妊娠和哺乳期最安全的药物,但随着耐药菌的增加,有时不得不应用一些资料尚有限的药物;根据药物对胎儿的影响,将抗菌药物在妊娠哺乳期的应用分为三类:1妊娠哺乳期推荐应用的抗菌药物是: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大环内酯类酯化物除外抗生素;2妊娠哺乳期慎用或尽量避免使用的抗菌药物是:喹诺酮类、硝基咪唑类、克林霉素类和万古霉素;3妊娠哺乳期禁用的抗菌药物是:氯霉素类、四环素类、磺胺类;根据用药时的胎龄选择用药抗菌药物对胎儿的影响与胎龄密切相关,用药时应明确孕周;受精后2周内,胚层尚未分化,药物的影响是“全或无”,要么引起流产,要么就不受影响;受精后3~ 8周为胚胎期,是胚胎发育的关键时期,胎盘胎儿血循环已建立,最易受药物影响,是致畸高度易感期;受精8周后进入胎儿期,胎儿大部分器官已分化完成,药物的毒性反应是损害器官的功能;用药时要注意妊娠期母体变化对抗菌药物药代动力学的影响妊娠期母体发生一系列生理变化,抗菌药物在母体的吸收、分布、代谢、排泄也发生相应的改变;妊娠期胃肠道平滑肌张力降低,胃排空时间延长,肠蠕动减弱,使抗菌药物口服给药时,吸收较慢,药物达峰时间延长,峰值降低;孕妇循环血量增加,使抗菌药物分布容积增加,同时因血液稀释,血浆蛋白相对减少,血药浓度降低4;妊娠期肾血流量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使主要经过肾脏清除的抗菌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糖甙类排泄加快,药物半衰期缩短,药物峰浓度降低;以上特点说明在妊娠期应用抗菌药物的剂量应略高于非孕期的剂量,但由于妊娠期药物代谢动力学数据有限,故孕期仍倾向于按照非孕期的剂量应用抗菌药物;哺乳期用药几乎能通过胎盘的药物均能通过乳腺进入乳汁,但由于生理滤过系统的作用,许多药物转移到母乳的比例较低,母乳中药物浓度一般仅为母血的%~%,对婴儿无定量影响,也不可能有任何临床作用;各种抗菌药物转移至母乳且通过乳汁进入婴儿体内的量很小,浓度大多< 1mg/L,但也有例外,如磺胺药、红霉素等,可能还有甲硝唑;哺乳期用药应注意:1确定乳母用药指征并选择疗效好、半衰期短的药物,尽可能用最小有效剂量,不要随意加大剂量;剂量大或疗程长时,应监测乳儿血药浓度;2哺乳期应避免应用禁用药物,如必须使用,应停止哺乳;必须使用慎用药物时,应在临床医师指导下用药,并密切观察乳儿的反应;乳母必须用药,但该药对乳儿的安全性又未能证实时,应暂停哺乳或改用人工喂养;3哺乳期用药时,哺乳时间应避开乳汁中药物浓度高峰期;乳母可在授乳后立即用药,并适当延迟下次哺乳时间,有利于乳儿吮吸乳汁时避开药物浓度的高峰期,减少药物向乳儿移行;总之,妊娠期和哺乳期对抗菌药物的选择应首先考虑药物对胎儿和婴儿的影响,其次考虑抗菌活性,做到治疗母体而不影响胎婴儿;。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抗菌药物合理使用是指在临床使用抗菌药物时,遵循科学的、临床证据支持的原则,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抗菌药物并正确使用,以达到最佳的治疗效果,同时尽量减少对细菌的选择压力和抗药性的发展。
为了实现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目标,各国纷纷出台了一系列的管理规定和政策措施。
1.抗菌药物的选择原则:根据患者的病原体、感染病情和患者的个体特征等因素,选择适当的抗菌药物。
在选择时要权衡疗效、安全性和费用等因素,优先选择狭谱抗菌药物,并遵循抗菌药物的谱系分类。
对于常见的感染病,可以采用经验性治疗原则,即根据临床经验和流行病学资料进行选择。
2.抗菌药物的使用标准:抗菌药物的使用需要符合一定的条件和标准,包括是否有临床明确的感染证据、严格的细菌培养和药敏试验结果等。
对于一些常见的感染病,应当依据临床治疗指南和专家共识进行治疗。
3.抗菌药物的使用适应症和禁忌症:抗菌药物的使用应当基于明确的适应症,同时注意禁忌症和相对禁忌症的限制。
禁忌症包括对该抗菌药物过敏、危重患者的治疗、孕妇和哺乳期妇女等。
4.抗菌药物的使用剂量和疗程:合理使用抗菌药物需要注意剂量的确定和疗程的选择。
剂量应当根据患者的体重、肾功能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等因素进行调整。
疗程的选择应当根据不同的感染部位、临床情况和病原体等因素进行个体化的治疗。
5.抗菌药物的预防和控制:合理使用抗菌药物还需要进行感染的预防和控制。
对于高危人群和高感染风险的患者,可以考虑使用预防性的抗菌药物。
而对于已经感染的患者,需要采取综合的感染控制措施,包括手卫生、环境卫生和注射器安全等。
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管理规定的制定和实施对于减少抗菌药物过度使用、预防抗菌药物滥用和减少细菌耐药性发展非常重要。
各国应当加强对抗菌药物合理使用的宣传和教育,建立监测和报告系统,推动医疗机构内部的抗菌药物管理和应用评估,加强溶菌酶、免疫强化药、活菌乳制剂等监管,推动多学科的合作和共识等,以提高抗菌药物的合理使用水平,保护公众健康。
抗菌药物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应用
1 . 1 A 类
在足够 多 的有恰 当对 照组 的研究 中 , 妊娠 妇女 未见 到有 胎儿 畸形 增加 的风险 。 1 . 2 B 类 在动 物实 验 中未 见 到对胎 儿 的影 响 , 但 缺乏恰 当的孕妇 的对 照研究 ; 或 动物 实验显示 对胎 儿有 副反应 , 但 这些 副反 应并 未在恰 当 的孕 妇 的对 照研究 中得 到证 实 。 1 . 3 C 类 动物 实验 中证 明对 胎儿 有副反 应 , 但 缺乏恰 当 的孕妇 的 对 照研究 ; 或 没有进 行动 物实验 , 也缺 乏恰 当的孕 妇的对 照 研究 。
再 用 ,如氨基糖苷 类抗 菌药物 。 妊 娠早期 不宜应用 有致 畸作用 的药物 。妊娠后期 不宜应 用可 引起新生 儿严重不 良反应 的药物 。
1 . 4 D 类
有 恰 当的孕 妇 的对 照研 究 或 临 床观察 证 实 对 胎儿 有 危
险, 但 当用 药 的益处 远远 超过 对胎 儿潜 在 的危害 时 , 应 充分 权衡利 弊后 慎重使用 。
3 抗菌药物应 用
用单一 药物 能解决 问题 的 ,不 宜联合 应用 。 尽可 能用疗效 确切 、毒 副反 应小 、不 良反应 少的一般 抗 菌 药物 ,不 宜用新研 发 、新 上市 的抗 菌药物 。 尽量 小剂量 给药 ,不应大剂 量用药 。对母体 和胎儿 有一 定 毒性或影 响 的药 物 ,应避 免妊娠 全过程应 用 。 如 有绝对 应用某些 抗菌药 物指征 时 ,应充 分权衡 利弊后
1 8 6
世 界最新 医学信息文摘 2 0 1 3年第 l 3卷第 2 0 期
・
药物与临床 ・
抗菌药物在 妊娠期和 哺乳期 的应 用
金 平
( 塔河 县中医院,黑龙江 大兴安岭 1 6 5 2 0 0)
六类特殊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原则
六类特殊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原则六类特殊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原则总结,为医生提供了重要的用药指南。
来源: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官网一、肾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表1-2)(一)基本原则许多抗菌药物在人体内主要经肾排出,某些抗菌药物具有肾毒性,肾功能减退的感染患者应用抗菌药物的原则如下:1.尽量避免使用肾毒性抗菌药物,确有应用指征时,严密监测肾功能情况。
2.根据感染的严重程度、病原菌种类及药敏试验结果等选用无肾毒性或肾毒性较低的抗菌药物。
3.使用主要经肾排泄的药物,须根据患者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及抗菌药物在人体内清除途径调整给药剂量及方法。
(二)抗菌药物的选用及给药方案调整根据抗菌药物体内过程特点及其肾毒性,肾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1.主要由肝胆系统排泄,或经肾脏和肝胆系统同时排出的抗菌药物用于肾功能减退者,维持原治疗量或剂量略减。
2.主要经肾排泄,药物本身并无肾毒性,或仅有轻度肾毒性的抗菌药物,肾功能减退者可应用,可按照肾功能减退程度(以内生肌酐清除率为准)调整给药方案。
3.肾毒性抗菌药物避免用于肾功能减退者,如确有指征使用该类药物时,宜进行血药浓度监测,据以调整给药方案,达到个体化给药,疗程中需严密监测患者肾功能。
4.接受肾脏替代治疗患者应根据腹膜透析、血液透析和血液滤过对药物的清除情况调整给药方案。
二、肝功能减退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表 1-3)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选用及剂量调整需要考虑肝功能减退对该类药物体内过程的影响程度,以及肝功能减退时该类药物及其代谢物发生毒性反应的可能性。
由于药物在肝脏代谢过程复杂,不少药物的体内代谢过程尚未完全阐明,根据现有资料,肝功能减退时抗菌药物的应用有以下几种情况。
(一)药物主要经肝脏或有相当量经肝脏清除或代谢,肝功能减退时清除减少,并可导致毒性反应的发生,肝功能减退患者应避免使用此类药物,如氯霉素、利福平、红霉素酯化物等。
(二)药物主要由肝脏清除,肝功能减退时清除明显减少,但并无明显毒性反应发生,肝病时仍可正常应用,但需谨慎,必要时减量给药,治疗过程中需严密监测肝功能。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3)、给药途径
① 、轻度感染,能口服尽量口服;重症感染、全身 感染,初始静脉给药,病情好转时及早转为口 服; ② 、局部用药,尽量避免,吸收很少,达不到有效 浓度,易过敏,导致耐药,刺激大; ③、 局部用药只限于少数情况: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的鞘内注射;包裹性厚壁脓肿腔内注射;眼科 感染局部用药;某些皮肤表层、口腔、阴道粘 膜感染; ④、局部用药宜采用刺激性小、不易吸收、不易导 致耐药、不易过敏的杀菌剂。青霉素、头孢菌 素易过敏,不可用。氨基糖甙类有耳毒性,不 可用于滴耳。
抗微生物药在妊娠期应用时的危险度分类(FDA标准):
FDA分类 C、动物研究显示 毒性,但用药 时可能患者的 受益大于危险 性 D、已证实对人类 有危险性,但 仍可能收益多 X、对人类致畸, 危险性大于收 益 亚胺培南/西 司他汀 氯霉素 克拉霉素 万古霉素 氨基糖甙类 抗微生物药 氟康唑 磺胺药/甲 伊曲康唑 氧苄啶 酮康唑 喹诺酮类 氟胞嘧啶 利萘唑胺 四环素类 乙胺嘧啶 利福平 INH PZA
①、 疗程过长或不足(预防用药、抗痨); ②、无指征地多种药物联合或重复使用(成 人30%;儿童60%;79%住院病人用1种 以上的抗菌药物); ③、不必要地使用新药和价格昂贵的药; ④、用药不足; ⑤、患者不正确地自我用药(认识不足;管 理不严)。
(1)、品种选择: 病原种类及药敏结果
(2)、给药剂量: ①、抗菌药物治疗剂量范围给药。 ②、重症感染、药物不易达到的部位感 染,抗菌药物剂量治疗剂量高限—较大; ③、单纯下尿路感染,治疗范围低限—较 小剂量。
6、妊娠期患者抗菌药物的应用
(1)、避免应用对胎儿有致畸或明显毒性作用的药 物,如四环素类、喹诺酮类。 (2)、避免应用对母体和胎儿均有毒性作用的药物, 如氨基糖甙类、万古霉素、去甲万古霉素,确有指征时, 须监测血药浓度。 (3)、可选用毒性低,对胎儿及母体均无明显影响, 也无致畸作用的药物,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 ß -内 酰胺类。
抗生素在哺乳期妇女感染中的应用指南
抗生素在哺乳期妇女感染中的应用指南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对哺乳期妇女来说,正确应用抗生素十分关键。
本文将为您提供抗生素在哺乳期妇女感染中的应用指南,帮助您了解如何正确使用抗生素保护自己和宝宝的健康。
一、抗生素使用的原则和注意事项1. 合理应用抗生素抗生素应该在医生的指导下使用,不可滥用。
对于哺乳期妇女而言,应严格按照医生建议的剂量和使用时长服用抗生素,切勿自行增减剂量或延长疗程。
2. 选择合适抗生素不同类型的感染需要使用具有不同功效的抗生素。
医生会根据感染的病原体、感染部位和病情严重程度等因素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哺乳期妇女在使用抗生素前,应告知医生自己正在哺乳以及宝宝的年龄和健康状况,以便医生能够选择对母婴安全的抗生素。
3. 注意过敏和不良反应哺乳期妇女应注意自己是否对抗生素过敏,如果出现过敏反应如皮疹、呼吸困难等症状,应立即停药并寻求医生帮助。
此外,一些抗生素可能会导致消化不良、呕吐、腹泻等不良反应,在使用过程中应及时咨询医生。
4. 遵循用药指南按照医生的用药指南正确用药,遵守用药时间和用药间隔,不可中断或随意调整剂量。
如果未见好转或出现新的症状,应及时向医生报告。
二、常见感染疾病及相应抗生素选择1. 上呼吸道感染上呼吸道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咳嗽、鼻塞、流鼻涕等。
一般情况下,无需使用抗生素,多数病毒性感染可以自愈。
如果病情严重,或症状持续时间较长,可咨询医生是否需要使用抗生素。
2. 尿路感染尿路感染是哺乳期妇女常见的感染疾病,常伴有尿频、尿急、尿痛等症状。
一般情况下,可选用抗生素如氨苄西林或头孢菌素类药物。
在用药期间,保持充足水分摄入,并及时排尿,有助于加速痊愈。
3. 乳腺炎乳腺炎是哺乳期妇女容易患上的疾病,常伴有乳房疼痛、发红、红肿等症状。
治疗乳腺炎的抗生素通常为氨苄西林或青霉素类药物。
同时,及时排空乳房、保持通乳、注意卫生也是乳腺炎治疗的重要措施。
4. 阴道感染阴道感染常见症状包括异味、瘙痒、异常分泌物等。
哺乳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哺乳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刘凤香;徐慕兰
【期刊名称】《实用乡村医生杂志》
【年(卷),期】1997(004)005
【摘要】哺乳期抗菌药物的应用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妇产科(112001)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耳鼻喉科辽宁省铁岭市慢性病防治所刘凤香徐慕兰文需成几乎所有的药物都能通过血浆乳汁屏障而转运至乳汁,临床经常用的抗菌药物也不例外〔1〕。
妇女哺乳期因病使用抗菌药物时,对哺...
【总页数】3页(P41-43)
【作者】刘凤香;徐慕兰
【作者单位】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妇产科;辽宁省铁岭市中心医院妇产科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R978
【相关文献】
1.抗菌药物在妊娠期和哺乳期的应用 [J], 夏应勇
2.抗菌药物在孕妇、哺乳期妇女及新生儿中的应用 [J], 姜波;娄红霞
3.妊娠及哺乳期孕产妇抗菌药物的应用指导 [J], 姜玲
4.哺乳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J], 李冬冬;张碧玫
5.妊娠期和哺乳期抗菌药物的应用 [J], 许恒忠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哺乳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黄荳(江西省妇幼保健院,江西南昌,330006)摘要目的:探讨产科哺乳期妇女如何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问题。
方法:通过查阅国内外的相关文献及自己在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总结了目前产科常用抗菌药物在哺乳期妇女使用时的安全性及合理用药方案。
结果:哺乳期妇女使用抗菌药物时,因根据不同的情况选择不同的,选择最为安全、合理用药方案。
结论:合理应用抗菌药物,对保护哺乳期妇女的身体健康,减少新生儿被动用药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关键词:哺乳期;抗菌药物;合理应用R 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s in Lactation Huang Dou(JiangXi Maternal And Child Health Hospital,JiangXi NanChang,330006,China)ABSTRACT OBJECTIVE:To discuss how to use antimicrobials ratinonally about lactating women in obstetrical department.METHODS:To summarize the the security and rational drug Application about lactating women in obstetrical department from engaging in extensive reading of references and conluding experience of my actually clinical work.RESULT:Using antimicrobials to lactating women should choose the safest and most rational scheme according to the various conditions.CONCLUSION:Rational Application of Antimicrobias is important and significant for protecting healthy of lactating women and decreasing the passive medication of newborns.K EYWORDS:Lactation;Antibiotics;Rational Application临床药师在产科进行用药教育时,经常被产妇或家属问及到有关药物使用后能否哺乳的问题。
早产儿和新生儿的肝、肾功能发育不健全,胃肠道功能发育也尚未稳定,无法良好处置吸收的药物,故其母亲应尽量避免用药[1]。
但哺乳期是女性特殊的生理时期。
在此期间女性各系统变化大、抵抗力降低。
同时分娩后子宫内有较大创面,易发感染,需使用药物治疗。
因此哺乳期产妇应用抗菌药物的情况是很常见的,特别是不可避免的剖宫产术围手术期预防感染用药。
此外,几乎所有的抗菌药物都能通过血浆乳汁屏障转移至乳汁,而婴儿因吸食乳汁间可接受药物影响。
为确保母婴健康,哺乳期安全用药不容忽视。
作为一名在产科工作了两年的临床药师,我对产科常见的几类抗菌药物在哺乳期的安全性及合理应用上做了一个总结。
以期能与正在和即将在产科开展工作的临床药师共同探讨,共同提高。
1、哺乳期妇女用药的必要性哺乳期母亲使用的许多药物还需要作进一步的研究以评估其在哺乳期的安全性。
若目前尚无证据表明用药的利益大于风险,则应尽量避免用药;在症状可耐受时采用对因治疗,避免对症用药;能局部给药,则应避免全身给药。
如果必须用药,则应选择相对分子质量大,脂溶性低,半衰期短,乳药/血药比低,pKa值低的药物。
如对哺乳期妇女感染的治疗,可选择半衰期短的β-内酰胺类抗菌药物,避免使用半衰期长的大环内酯类。
对于循证医学证据结论较少的药物,临床应尽量避免选择。
[2]2、哺乳期常用抗菌药物的安全性2.1β-内酰胺类2.1.1青霉素类其作用机制是干扰细菌细胞壁的合成。
由于人体细胞没有细胞壁,因此对人体毒性很小。
此类药物不经肝脏代谢而以原形由泌尿系统排出,在乳汁中含量中等,对乳儿基本无影响。
常用的有青霉素V钾、氨苄西林、阿莫西林等。
虽然此类药物在乳汁中含量不高,但由于乳儿的敏感性,个别乳儿可能会发生过敏反应[3]。
2.1.2头孢菌素类是目前临床上广泛使用的抗生素,特别是在剖宫产术围手术期预防性应用非常广泛。
其化学结构、理化特性、作用机制及临床应用方面均与青霉素类相似,对乳儿的影响较小[4]。
更因其过敏反应少于青霉素类,对乳儿的安全性更高。
常用的第一代头孢菌素有头孢氨苄、头孢拉定、头孢唑啉等。
常用的第二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克洛、头孢呋辛等。
常用的第三代头孢菌素有头孢哌酮、头孢噻肟、头孢曲松、头孢克肟、头孢他啶等。
除第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头孢吡肟)外,哺乳期使用安全性较高。
2.1.3其他β-内酰胺类头孢哌酮钠/舒巴坦钠,虽然只有少量排入母乳中,但哺乳期使用仍应特别小心。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可在人乳汁中测出,其浓度不及母体血药浓度的1%。
氨曲南可经乳汁分泌,浓度不及母体血药浓度的1%,但资料提示哺乳期妇女使用本品时应暂停哺乳。
2.2、大环内酯类其作用机制为结合50s核糖体,阻碍细菌蛋白质的合成,抑制细菌生长,常用于对β-内酰胺类过敏的患者。
此类药均为弱碱性,易向母乳中转运,乳汁中浓度与血浆中药物浓度相同,甚至稍高。
红霉素对乳母有可逆性毒性,乳儿可能出现腹泻及兴奋不安的危险,且红霉素类易致肝损伤[5]。
其他大环内酯类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也存在肝、肾毒性,可引起乳儿恶心、呕吐、腹泻等,哺乳期宜按需要选用。
2.3、氨基糖苷类其作用机制是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导致细菌死亡。
此类药物在乳汁中的浓度较低,且乳儿胃肠黏膜不易吸收此类药物,对乳儿无不良影响[6]。
但其有肾毒性,发病率3%~11%,而且链霉素、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和丁胺卡那霉素还可造成婴儿第八对脑神经损害,导致前庭功能损害,引起眩晕、耳鸣、甚至耳聋。
因此,此类药物仍需慎用,如病情需要,确有使用指征时,也可在血药浓度监测条件下使用。
2.4、喹诺酮类为合成抗菌剂,其作用机制是阻碍DNA的复制,导致蛋白质合成障碍而起杀菌作用。
但动物实验证明,此类药物能影响幼龄动物的软骨生长发育,并有中枢神经毒性作用,因此哺乳期不宜使用。
目前临床常用:诺氟沙星、氧氟沙星、环丙沙星等。
2.5、林可霉素类此类药物有林可霉素、克林霉素,该类药物与菌体核蛋白体50S亚基结合抑制肽酰基转移酶阻止肽链延伸。
克林霉素作为剖宫产术围手术期预防性使用头孢类抗菌药物过敏时的首选,并广泛用于产妇盆腔及生殖器感染。
克林霉素在乳汁中浓度较青霉素和头抱菌素类略高[7],但由于其胃肠道反应、过敏性皮疹、黄疸及少数情况下出现伪膜性结肠炎等不良反应[8],哺乳期妇女服用时应注意利弊。
2.6、硝基咪唑类乳汁中的浓度与血浆浓度相似。
有实验观察哺乳期产妇应用甲硝唑与新生儿呕吐发生率及体重增长的关系[9]。
乳母应用甲硝唑、替硝唑时对新生儿有一定的影响,并且长期应用可使新生儿血液障碍、恶心、呕吐、可致癌。
如需使用,应在使用甲硝唑期间及其后12~24小时内暂停哺乳,使用替硝唑期间及停药3天内暂停哺乳[10]。
2.7、其他抗菌药物磺胺类如复方新诺明、磺胺嘧啶,丙磺舒等。
这类药物属弱酸性,虽然不易进入乳汁,但鉴于婴儿药物代谢酶系统发育不完善,肝脏解毒功能差,即使少量药物被吸收到体内,也能导致乳儿出现溶血和黄疸。
所以,磺胺类药物不宜长期、大量使用,尤其是长效磺胺类制剂,更应该限制使用。
四环素类如四环素、强力霉素等脂溶性高,易进入乳汁。
特别是四环素可沉积于乳儿牙齿和骨骼巾,使牙齿永久性着色,牙釉质发育不良并抑制其骨髓生长,哺乳期应禁用。
氯霉素易通过血乳屏障,乳汁中含量高。
由于新生儿肝脏解毒功能稍微健全,乳汁中的氯霉素易在婴儿体内蓄积,引起灰婴综合征,还可造成骨髓抑制,哺乳期应禁用。
3、讨论:如果母亲需要服用可能对婴儿有潜在影响的药物时,就应该考虑停止哺乳。
但是否哺乳最终的决定需要根据特定的疾病和治疗的方式做出个体化的选择[11-12]。
3.1服药时间的选择对哺乳期安全用药非常重要。
乳汁中药物浓度随血药浓度波动较大,选择哺乳后立即给药可保证下次哺乳时血药浓度已降至最低。
口服药物还应考虑食物对药物吸收的影响,一般药物应于空腹时服药,而脂溶性高的药物则于进食时服药。
3.2用药疗程对哺乳期安全用药也至关重要。
如果哺乳期妇女须长期用药,而药物对婴儿有较高风险,则应考虑暂停哺乳。
如果仅为短期用药,应考虑缩短用药疗程,一旦病因消除,应立即停药。
3.3如果哺乳期妇女用药期间停止哺乳,则可在停药5个半衰期后恢复哺乳。
因为根据药物代谢动力学的理论,药物在最后一次给药达峰值的5个半衰期后,血药浓度可降至峰值的3%左右,此时血浆中仅有微量药物残留,乳药浓度也极其微量。
参考文献[1]Berlin CM,Briggs GG..Drugs and chemicals in human milk[J].Semin Fetal Neonatal Med,2005,10:149-159[2]陈力,赵文艳,张伶俐.药物进入乳汁的机制及哺乳期妇女用药安全[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电子版),2012(05):654-657[3]哺乳期妇女用药十八忌[J].家庭科技,2009(11):16[4]Crider KS,Cleves MA,Reefhuis J,et al.Antibacterial medication use during pregnancy and risk of birth defects:National Birth Defects Prevention Study[J].Arch Pediatr Adolesc Med,2009,163(11):978-985[5]Grahame Smith DG.Clinical pharmacology and drug therapy[J].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2002.138[6]乔福元,刘大艳.哺乳期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03,19(7):521[7]郁继诚,张菁.克林霉素在孕妇和乳母组织体液中的分布[J].上海医科大学学报,1997(02):149-150[8]李冬冬,张碧玫.哺乳期抗菌药物的应用[J].天津药学,2004(05):51-53[9]凌万里,沈月华.产妇应用甲硝唑与新生儿呕吐及体重增长的关系[J].儿科药学杂志,2002,8(2):61[10]安瑞芳,苟文丽.妊娠期及哺乳期抗生素的合理应用[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2012 (07):500-503[11]JamesDK,Steer PJ,Weiner CP,et al.High risk pregnancy:management options[M].London: Saunders,2005:7421[12]Cunningham FG,Leveno KJ,Bloom SL,et al.William obstetrics[M].22nd ed.New York:M.C.Graw$Hill,2005:6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