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案

合集下载

《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教案(2021年省优) (2)

《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教案(2021年省优) (2)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班级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学习目标】1.了解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社会生活方面发生的变化2.知道中国在交通、通讯方面的进步【学习重点】改革开放前后,人们衣食住行的变化【学习难点】帮助学生正确理解交通、通讯的进步对社会进步的重要作用【学习过程】一、自主学习1.衣:(1)买衣服要凭,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单调。

(2)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服饰成为人们、的方式。

2.食:(1)饮食结构比较单一,有些农村甚至没有解决最基本的问题。

(2)人们不但能“吃饱”,而且还要“吃好”,讲究、粗细搭配,等科学卫生的概念深入人心。

3.住:(1)住房比较,室内设施简单。

(2)人均住房面积扩大,和明显改善。

4.行:(1)交通条件。

(2)铁路、、、水运和地下轨道交通建设飞速发展,已形成运输网。

5.用:(1)人均可支配收入、纯收入低。

(2)成为了人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6.通信:(1)通信落后,人与人之间联系不便。

(2)电信网络规模和用户数均居全球第一,发展速度也位居世界前列。

信息的传递变得快捷和简便,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想观念和。

二、合作探究我国人民衣食住行用发生如此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三、练习巩固1.下列选项中,属于改革开放前出现的现象的是()A.讲究营养均衡,粗细搭配,吃绿色食品B.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C.出门旅游的人越来越多,开私人汽车出行的人占了一定的比重D.人们可以在网络上购物2.下列能够反映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居民生活变化的是()①人们上网浏览信息、发E-mail②人们使用粮票、布票购买东西③70年代住草房,80年代住瓦房,90年代住楼房④从北京乘坐京沪高铁到达上海A.①②④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3.解决城市交通堵塞问题的根本出路在于()A.实行“公交优先”B.加强交通管理C.减少汽车数量D.发展道路、地铁、轻轨等硬件设施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观看相应的影视作品如《西洋镜》等,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

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重点:本课的重点是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

教师加以引导,根据分析,学生能够知道这些法令的出台和社会生活的变化是有原因的,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教学方法:以练习的方式提出一些问题让学生结合发言同学的讲述开展讨论。

如:1.照相术是何时传人中国的?它有什么历史作用,2.电影刚传人中国时被称为什么?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影片是什么,3.照相术和电影在西方发明不久就传人了中国并得到发展说明了什么?4.剪发辫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5.改称呼的内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6.中山装是谁创制的,你能说说它的特点吗,7今天的旗袍是如何发展而来的?最后,以讨论“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都发生了哪些重大变化,为什么会有如此大的变化”一题作为本课小结。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内容标准】以人们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为例,说明改革开放对人们生活方式所产生的影响。

【教学目标】1、知识与能力:知道建国以来城乡居民物质、文化生活的变化等知识。

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教学,了解建国以来人们物质生活与生活的巨大变化,培养学生认识与分析社会发展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社会生活方面取得的巨大进步,使学生进一步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教学要点】重点:建国以来人们衣、食、住、行等方面取得巨大变化及其原因难点:建国以来物质和文化生活方面变化的原因。

【导入新课】复习上一课时重点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在物质生活(衣食住行)和精神生活(文化娱乐)两方面, 1987 年的中共十三大制定了 20 世纪末进入小康社会蓝图,进入新世纪,党的十六大又进一步提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那么初步进行小康阶段的中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哪些变化呢?【新课探究】一、从贫困走向小康提问:两张生活照片,改革开放前和改革开放后,请同学观看,回答:照片中的人物有什么不同?(从服饰发式、神态物质生活条件改善。

)你家居住的房屋与以前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原来我们村都是土房,现在都是砖房,并且还有的进行室内装修。

)1.新中国初期:人民生活相当艰苦。

2.改革开放前:人民生活虽然有所改善但进展缓慢。

3.改革开放后:人民生活由脱离贫困、解决温饱到迈向小康。

讨论:最能反映人民生活水平改善的标志是生活消费结构的变化。

生活条件的改善的原因是什么。

1 )改革开放,国家经济发展,社会财富充实,家庭收入增加。

2 )勤奋劳动,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素质,爱岗敬业,现在要有认真的学习态度,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

二、文化生活丰富多彩1、引入提问:你主要通过什么途径了解时事新闻、国家大事?2、主要原因:随着国民经济的逐步发展,城乡居民在物质生活提高的同时,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

部编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一、课程标准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二、学习目标1.与改革开放前相比,写出改革开放以后中国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用等方面)变迁的具体表现。

2能在与同学的讨论及启发下,说出引起中国社会变迁的原因。

3.能随着课堂的推进,不断地增强爱党爱国的热情,历史核心素养之家国情怀得以提升。

三、教材分析1.教材内容:本课通过改革开放前后对比的方式,阐述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社会生活——衣、食、住、行、用等方面——所发生的巨大的变迁。

2.教材地位: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的最后一课(不计最后的活动课),是对本册书前面所有内容的总结,也是建国以来中国共产党治国成效的显性反映,仿佛一切高高在上的国家大政方针都走进了民间,与人民生活、个人命运紧紧联在了一起,是最能让普通老百姓感受国家治理效果的一课,是进行爱党爱国教育的最好素材。

勿庸置疑,本课在整册书、整个中国现代史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四、学情分析1.学生家庭、个性特点分析。

我校地处广州市老城区——越秀区海珠广场附近。

周边商铺林立,学校的生源也大多来自这些个体户家庭。

由于父母忙于生意,无暇顾及孩子的学习,故学生生源素质普遍偏低,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他们多数不是独生子女,所以性情也不会过于刁钻,本性较纯朴,对老师比较信任;另一方面,由于家庭环境普遍不差,导致学习的动力不足,没有目标,比较懒惰,心中有着对未来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不愿行动起来。

2.历史思维发展特点分析。

经过一年的训练,学生们对历史学科的时空性、实证性等特点有了初步的了解。

但由于年龄尚小,而我校学生的学习能力本来就属于待提高型,文字阅读能力普遍较弱,所以史料分析能力比较欠缺;同时他们的思维尚处于发展阶段,看问题多数只能看到表面。

所以,课堂上不适于用大段的文字材料,而要多选择图片、视频等直观素材作为教学的教学媒介,深入浅出地展示课本的内容,再引导他们由浅入深地从表面到实质进行剖析。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复习过程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复习过程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优秀篇)《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内容】本节课的教学内容为北师大版《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本课共包括三个子目: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服饰的变化。

【学习目标】知识与能力:1.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

2.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

3.了解清末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

4.分析“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培养站在历史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过程与方法:1.观看图片和影像资料,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了解。

2.课后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

情感态度价值观:1.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必然会引起人类生活的变化,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化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

2.旗袍是最具民族特色的服装之一,今天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地位,说明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学习重点】本课的内容为《社会生活的变迁》,因此知道清末民初社会生活变化的主要表现是这节课的重点。

【学习难点】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对于本课的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来说,是一个难点。

服饰的变化是社会生活变化的一个反映,因此,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是本节课的又一个难点。

【学习方法】新课程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因此本课采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法。

【教辅工具】采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设计思路】新课程突出以学生为主体,因学设教的学习理念,倡导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本着这一理念,结合本节课的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我采用了多媒体辅助教学的手段,运用屏幕展示图片以及播放电影片断,感受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的变迁,组织学生小组讨论共同探究本节课的有关问题,使学生对清末民初的社会生活变化形成由感性到理性的认识,以完成本节课的教学任务。

《社会生活的变迁》名校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名校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精品教案1(活动导向型)
3.古语说“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今天变为现实是通过()
A.航天技术 B.计算机网络 C.自动化技术 D.新材料技术
4.吃饭时拍个照片发个朋友圈,看到二维码扫一扫,目前微信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便捷的交流方式源于()
A.航天技术的进步 B.网络技术的发展
C.新材料技术的应用 D.生物技术的突破
5.下列图片反映了中国人生活方式的变化,引起这些变化的原因有()
①人们思想价值观的变化②经济的发展③政府政策的引导④科技的发展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板书设计】
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五、作业布置
为了巩固本章节《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学习内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分析问题的能力,特布置以下作业:
1.阅读作业:请同学们阅读教材中关于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内容,并做好笔记,加深对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特点的理解。
要求:阅读过程中,注意把握历史变迁的脉络,关注社会生活的细节,思考背后的历史原因。
高中历史高三历史《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让学生了解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各个时期社会生活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
2.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学会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方面探究历史现象。
3.提高学生对中国近现代史重大事件、重要人物、关键时期的认识,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重点: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的特点及其背后的历史原因,使学生形成系统、完整的历史知识体系。
2.难点:培养学生运用历史唯物主义观点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能力,引导学生深入剖析历史现象背后的本质。
(二)教学设想
1.教学方法:
(1)采用启发式教学,引导学生关注社会生活变迁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5.教学反馈:
(1)教师应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需求,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质量。
(2)鼓励学生提出建议和意见,增强师生互动,促进教学相长。
四、教学内容与过程
(一)导入新课,500字
1.教师展示一组近现代中国社会生活的老照片,包括服饰、饮食、居住、交通等方面的变迁,引发学生的兴趣和思考。
2.提问:“同学们,你们觉得这些照片反映了什么样的历史变迁?这些变迁背后有哪些历史原因?”
b.这些变迁背后的历史原因有哪些?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教案第一章:古代社会生活1.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变迁,认识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社会结构。

1.2 教学内容:古代社会的生产方式:农业、手工业、商业古代生活方式:居住、饮食、服饰、婚姻家庭古代社会结构:阶级制度、官府、民间组织第二章:中世纪社会生活2.1 教学目标:了解中世纪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变迁,认识中世纪的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社会阶层。

2.2 教学内容:中世纪农业生产:封建土地制度、农业技术、农业生产组织中世纪城市发展:城市兴起、商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城市生活中世纪社会阶层:贵族、农民、城市平民、教会阶层第三章:近现代社会生活3.1 教学目标:了解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认识工业革命、科技进步和城市化对社会生活的影响。

3.2 教学内容:工业革命:工业化进程、工人阶级的形成、城市化科技进步:交通和通讯的发展、医疗保健的进步城市化:城市化进程、城市生活方式的变化、城市社会问题第四章:当代社会生活4.1 教学目标:了解当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挑战,认识全球化、信息化和可持续发展对生活方式的影响。

4.2 教学内容:全球化:全球化的进程、全球化的影响、全球化的挑战信息化:互联网的发展、数字化的影响、信息时代的特点可持续发展: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可持续发展的实践第五章:未来社会生活的展望5.1 教学目标:展望未来社会生活的可能发展趋势,思考科技、环境和社会的可持续发展。

5.2 教学内容:科技发展趋势:、生物技术、可持续能源环境可持续发展:环境保护、气候变化应对、可持续发展目标社会发展趋势:人口老龄化、城市化、社会公正第六章:饮食文化的演变6.1 教学目标:了解饮食文化的演变过程,认识不同历史时期的饮食特点及其背后的社会文化意义。

6.2 教学内容:古代饮食文化:主食与副食的搭配、饮食礼仪、饮食器具中世纪饮食文化:饮食习惯的变化、饮食与身份的象征、厨房工具的发展近现代饮食文化:工业化对饮食的影响、餐饮业的兴起、饮食文化的交流当代饮食文化:全球化背景下的饮食多元性、健康饮食理念的普及、食品科技的发展第七章:服饰时尚的变迁7.1 教学目标:掌握服饰时尚的变迁历程,了解不同历史时期的服饰特点及其与社会变迁的关系。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 教材分析《社会生活的变迁》是人教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19课的内容。

本节课主要讲述了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发生的一系列变化。

教材通过丰富的图片和文字,展示了人民群众在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等方面所取得的巨大成就。

内容涵盖了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历史事件,旨在让学生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的历程,认识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

二. 学情分析八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历史知识基础,对新中国成立后的历史有一定的了解。

但学生在分析历史事件和社会变迁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困难。

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同时,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教师应注重运用生动形象的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三.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了解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掌握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2.过程与方法:通过自主学习、合作探讨等方式,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新中国成立后,在党的领导下,人民群众通过努力奋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念。

四. 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新中国成立后社会生活的变迁,土地改革、三大改造、改革开放等重要历史事件。

2.教学难点: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审视历史。

五. 教学方法1.情境教学法:通过展示图片、播放视频等手段,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历史变迁。

2.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课前预习,课上主动参与讨论,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合作探讨法:学生分组讨论,共同分析社会变迁的原因和意义,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

4.案例分析法:选取典型历史事件,让学生分析其对社会生活的影响,加深学生对历史知识的理解。

六. 教学准备1.课件:制作多媒体课件,包括图片、视频等教学资源。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

《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致辞讲话、短语口号、心得感想、条据书信、合同协议、规章制度、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for everyone,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phrases and slogans, thoughts and feelings, evidence letters, contracts and agreements, rules and regulations,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通用三篇)《社会生活的变化》教案篇1课题《社会生活的变迁》(人教版八年级上册第20课)我的想法古代中国史学的资政性和史官制,使得官史所记载的内容,绝大部分是统治者的政绩训令、文治武功、礼仪大典、星变灾异、生产经济和征伐边务等国家和皇家大事。

《社 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社 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让学生了解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包括衣食住行、通讯方式、娱乐活动等方面。

引导学生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图片、文字资料的展示,培养学生观察、分析和归纳的能力。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提高学生的合作探究和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让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增强对社会发展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培养学生关注社会、适应社会变化的意识。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变迁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社会生活变迁对人们思想观念和社会发展的影响。

三、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社会生活变迁的相关知识,使学生对其有初步的了解。

2、直观演示法展示图片、视频等资料,让学生直观地感受社会生活的变化。

3、小组讨论法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激发学生的思维,培养合作能力。

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播放一段反映过去社会生活的视频片段,如老电影或纪录片,然后提问学生:“从这段视频中,你们看到了什么样的生活场景?与我们现在的生活有什么不同?”从而引出本节课的主题——社会生活的变迁。

2、讲授新课(1)衣食住行的变迁展示不同时期人们的服装图片,从过去的中山装、长衫到现在的多样化时尚服饰,讲解服装风格和材质的变化。

对比过去和现在的饮食,如过去的粗粮、简单菜肴到现在的丰富美食、多样的烹饪方式。

展示过去的居住环境图片,如土坯房、四合院,与现代的高楼大厦、住宅小区进行对比。

讲述交通方式的演变,从步行、自行车到汽车、高铁、飞机等。

(2)通讯方式的变迁介绍过去的书信、电报,到后来的固定电话,再到现在的手机、互联网通讯。

(3)娱乐活动的变迁回顾过去的露天电影、戏曲表演,对比现在的电影院、电视节目、网络游戏等。

(4)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政策影响等方面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

3、小组讨论组织学生分组讨论以下问题:“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思想观念产生了哪些影响?”“如何看待社会生活变迁中的传统文化传承?”4、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社会生活变迁的重要性和意义。

《社 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社 会生活的变迁》 教学设计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学设计一、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目标学生能够了解社会生活在不同方面的变迁表现,如交通、通讯、娱乐、教育等。

能够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影响。

2、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资料收集、小组讨论、案例分析等活动,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合作探究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进步,增强对社会发展的信心和责任感。

二、教学重难点1、教学重点社会生活变迁在各个领域的具体表现和原因。

2、教学难点理解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和社会的深层次影响。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多媒体教学法四、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1)播放一段反映过去社会生活的视频片段,如老电影或纪录片。

(2)提问学生:“从这段视频中,你们看到了过去的社会生活与我们现在有哪些不同?”2、新课讲授(1)交通方式的变迁展示不同时期交通工具的图片,如马车、自行车、汽车、高铁等。

让学生对比不同交通工具的特点和发展历程,讨论交通方式的变迁对人们生活和经济发展的影响。

(2)通讯手段的变化介绍从书信、电报、电话到手机、互联网通讯的发展过程。

组织学生分享自己使用不同通讯方式的经历和感受,分析通讯手段进步带来的便利和问题。

(3)娱乐活动的多样化展示过去和现在的娱乐活动图片,如传统戏曲、露天电影、电子游戏、在线直播等。

探讨娱乐方式的变化与社会经济、科技发展的关系。

(4)教育的发展对比过去和现在的教育条件、教育理念和教育普及程度。

引导学生思考教育变迁对个人成长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意义。

3、小组讨论将学生分成小组,围绕“社会生活变迁对个人生活和职业规划的影响”展开讨论。

每个小组推选一名代表进行发言,分享小组讨论的结果。

4、课堂总结回顾本节课所学内容,强调社会生活变迁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鼓励学生关注社会变化,积极适应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

5、课后作业(1)让学生收集自己家庭在过去几十年中的生活变化资料,如照片、物品等,并制作成一份简单的报告。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历史教案第一章:古代社会生活1.1 教学目标:了解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变迁,掌握古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

1.2 教学内容:古代社会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

1.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

1.4 教学活动:1.4.1 讲述古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如自然环境、城市建筑等。

1.4.2 展示古代社会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

1.4.3 学生通过阅读古代文献,了解古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1.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古代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二章:中世纪社会生活2.1 教学目标:了解中世纪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变迁,掌握中世纪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

2.2 教学内容:中世纪社会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

2.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

2.4 教学活动:2.4.1 讲述中世纪社会的生活环境,如自然环境、城市建筑等。

2.4.2 展示中世纪社会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中世纪社会的生活。

2.4.3 学生通过阅读中世纪文献,了解中世纪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2.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中世纪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三章:近代社会生活3.1 教学目标:了解近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变迁,掌握近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

3.2 教学内容:近代社会的生活环境、生活方式、社会制度等。

3.3 教学方法:采用讲述、展示图片、视频等方式进行教学。

3.4 教学活动:3.4.1 讲述近代社会的生活环境,如自然环境、城市建筑等。

3.4.2 展示近代社会的图片和视频,让学生更直观地了解近代社会的生活。

3.4.3 学生通过阅读近代文献,了解近代社会的生活方式和社会制度。

3.5 教学评估:通过学生的课堂表现和作业完成情况来评估学生对近代社会生活的理解和掌握程度。

第四章:现代社会生活4.1 教学目标:了解现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变迁,掌握现代社会生活的基本知识。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

社会生活的变迁教案一、教学目标1.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

2.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3.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1.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

2.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三、教学准备投影仪、教学PPT、教材《社会》四、教学过程1.引入 (5分钟)教师通过多媒体PPT展示一张古代生活的图片,引导学生讨论古代社会生活的特点和现代社会生活的特点。

2.知识讲解 (15分钟)通过教材《社会》的介绍和讲解,引导学生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并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3.讨论与交流 (20分钟)教师提出问题,引导学生就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进行讨论与交流,并鼓励学生提出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4.小组合作探究 (20分钟)将学生分成小组,给每个小组一个具体的社会生活变迁案例,例如互联网的普及、手机的普及等,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进行探究。

每个小组选择一个代表发表意见,并与其他小组进行交流。

5.总结和展示 (10分钟)每个小组派代表进行总结和展示,让整个班级共同了解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并让学生梳理出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6.作业布置 (5分钟)要求学生写一篇短文,总结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并分析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五、教学反思通过本节课的教学设计,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通过讨论和小组合作的方式,深入了解了社会生活的变迁对人们的影响,并梳理出了社会生活变迁的原因和特点。

通过参与课堂活动,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思考能力得到了锻炼和提高。

但在教学中,可能会出现学生思维不够活跃,合作氛围不够浓厚等问题,教师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策略,确保达到教学目标。

《社会生活的变迁》参考教案1

《社会生活的变迁》参考教案1

《社会生活的变迁》参考教案1课标要求从衣、食、住、行、用等方面的变化,了解经济的快速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

教学目标1.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人民日常生活发生变迁的原因、表现和影响。

2.对比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3.认识改革开放使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巨大变化,从中理解这是社会的进步,也是改革开放政策的胜利。

重点难点重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在衣、食、住、行等方面的巨大变化。

难点改革开放以来,人们日常生活的变化。

教学基本过程新课导入“四大件”的变迁:改革开放前:“四大件”指的是“三转一响”——缝纫机、自行车、手表、收音机。

改革开放后:“四大件”指的是彩电、冰箱、洗衣机、空调。

20世纪90年代末以来,新的高档消费品层出不穷,目前“四大件”指的是电脑、、住房、汽车。

从“四大件”的演变中,可以看出我们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那么这种变化的具体表现有哪些为什么会发生这么大的变化呢通过本课的学习,相信你会找到答案。

新课探究一、日常生活的变化教师:新中国成立前,物价飞涨,民生凋敝。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做主,经济恢复,物价稳定,人民生活发生了根本变化,生活不断提高。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明显改善。

1.衣史料1 改革开放前。

史料2 改革开放后。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人们在衣着方面有哪些变化学生:改革开放前,人们买衣服要凭布票,不仅数量有限,色彩和样式也很单调,只有中山装和解放装。

改革开放后,衣着日益丰富多彩,服饰显示风度、展示个性。

教师:改革开放前,由于经济发展水平较低,人们衣服色彩和样式很单调,大家都穿着千篇一律的灰色中山装或蓝色解放装,街上人群被形容为“蓝灰色的海洋”。

改革开放后,随着物资的丰富和思想观念的解放,人们的衣着变得丰富多彩起来,商店里各种品牌服装争奇斗艳,时装表演成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

2.食史料1 野菜窝窝头。

史料2 如图。

教师:改革开放前后,“吃”的变化也很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二、【自主学习】(12)分钟
1.照相术发明并传人中国的情况,及其对中国社会生活产生的作用。2.电影的传人和中国近代电影的发展。3.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的两个法令:①限期剪辫令---发辫的由来、内容、目的;②改称呼--内容、目的、结果。4.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情况:原因(随着时代的发展和西方文化对中国的冲击,近代人们的服饰也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表现(西服的引进、中山装出现以及女士高领服装的盛行)。
重点
了解清末民初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情况,即知道照相、电影的出现以及剪发辫、改称呼、易服饰等社会生活变化的表现。
难点
分析剪发辫、改称呼的原因和尝试从服饰的变化中了解社会的变化与发展,知道这些变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培养学生的改革意识和创新精神。
方法
自主学习、讨论、合作探究、交流展示、引导、讲解
准备
配套练习册、填充图册、历史地图册、教材、双色笔、小黑板
导 学 过 程
导学设计
补充完善
【预习案】
1、【预习检查】( 2 )分钟
2、【预习自测】( 3 )分钟
(一)照相与电影的出现1.照相出现:19世纪30年代末照相术在西方国家诞生。发明:法国 19世纪30年代 法国人达盖尔。19世纪40年代后传入中国。影响:拍照留影逐步融入社会生活:保留了社会发展的真实证据。
(三)服饰的变化①大城市里穿西服的人逐渐多了起来领服装逐渐开始流行。
【探究案】
一、【导入】(2 )分钟
1.我国古代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它们对西方文明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很大贡献。2.近代以来西式新鲜事物屡见不鲜,丰富了我们的社会生活。从东学西渐之风到西洋风东来,“历史的气候似乎是发生了变化”,你感受到了吗? 西洋风带来的新科技 这股西洋风早在明清时期就已经吹进了宫庭,你知道西方的来朝者们给皇帝带来了些什么吗? A、照相出现 慈禧是照相的忠实爱好者,末代皇帝溥仪和爱妃婉容也是忠实追求者……B、电影出现第一部中国电影《定军山》在北京的丰泰照相馆诞生。著名京剧演员谭鑫培在镜头前表演了自己最拿手的几个片断。片子随后被拿到前门大观楼熙攘的人群中放映 ,万人空巷。
课题__第11课社会生活的变迁____
主备教师
姚亚琼
参与教师
审核人
课 时
授课时间




1、知识与技能:①知道照相和电影在中国的出现和发展。②了解民国初年剪发辫、改称呼的基本史实,并试分析其原因。③了解清末民初人们服饰的变化和中山装、旗袍的基本知识,尝试通过服饰的变化来了解社会的变化。④通过思考“为什么清末民初中国的社会生活会有如此大的变化”等问题,培养站在历史发展的角度思考问题的能力。
2.电影 出现:1895年诞生于法国。1896年,上海徐园“又一村”放映西洋影戏《马房失火》,这是中国近代第一次放映电影。中国自己拍摄第一部影片:1905年《定军山》揭开了中国电影事业的序幕。
(二)剪发辫 改称呼①1912年3月,孙中山以临时大总统名义发布剪辫令。②中华民国临时政府颁布法令,革除“大人”“老爷”前清官场的称呼,民间普通称呼改为“先生”或“君”它体现了资产阶级追求平等的愿望。
三、【合作探究 展示点评】( 10)分钟
1.说一说……为什么照相和电影为统治者喜欢并很快为百姓接受?它们给中国的老百姓带来了什么? 2.列举清末民初中国人民的社会生活发生变化的表现。
(照相与电影的出现;剪发辫、改称呼;中山装与女士高领服装的出现。)
3服饰是社会生活的一种反映,清末民初人们的服饰产生了较大的变化,这些变化是如何产生的?(中山装是这一时期最具特色的服装,它是西式与中式服装的完美结合;女士高领服装的盛行是由当时的人们吸取了西服洋装的特点,对满族女子的旗袍加以改良而成,按照西方流行的人体曲线加以重新剪裁、演变的。)
【训练案】
一、【当堂检测】(5 )分钟
历史配套练习选择
二、【课堂总结】(3 )分钟1.学科班长总结本节课情况 2.教师总结
三、【布置作业】1.历史配套练习 2.历史填充图册.
板 书 设 计
课 后 反 思
审 查
意 见
签 字: 年 月 日
. .
四、【拓展提升】(8)分钟社会生活变迁史留给我们的思考:
1.从东学西渐之风到西洋风东来,说明东西方文明在近代地位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2.我们怎样看待西方文明与西方的侵略?
3.历史探谜 中国古代人们笃信儒家关于“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的教训,但民国初年却兴起了剪辫的浪潮,请你试分析剪辫令颁布的目的。(去除旧俗,更是向清王朝和封建传统挑战,做一个真正的中华民国的公民。)
2、过程与方法:①搜集老照片、旧服饰等,建立班级展览角,以形成对百年来中国社会习俗变迁的直观认识。②阅读《老照片》《百年中国》等书籍和资料,观看相应的影祝作品如《西洋镜)等。加深对清末民初社会生活状况的了解。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①在学习中逐步认识到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人类文明的发展、世界文化的交流等,人类的生活必会发生重大的变化。中国社会接受西方传人的照相和电影,剪发辫、改称呼以及服饰受西方影响发生变化等反映了时代发展的必然性。②今天我国的旗袍在世界服饰界占有重要的地位,人类对美好的事物能够形成共识。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