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藏与油藏区别
气油比划分标准
气油比划分标准
气油比是指气体与液体在混合物中的体积比例,是油气勘探开发中的重要参数之一。
根据气油比的不同,可以将油藏划分为不同的类型,从而对勘探开发提供重要的指导意义。
一般来说,气油比在0.1以下的油藏被认为是干气藏;在0.1~2之间的油藏被认为是气体伴生的油藏;在2~5之间的油藏被认为是液态油藏;在5以上的油藏被认为是湿气油藏。
此外,气油比还可以根据不同的特殊情况进行划分,如重油、稠油等。
在油气勘探开发中,正确判定油藏类型的气油比极为重要,可以为油气开发提供重要的技术指导和经济依据。
因此,对于气油比的研究和划分标准的制定都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 1 -。
第12章 油气藏及油气聚集
油 气
二、油气藏
1、油气藏的定义 油气藏:是地壳上油气聚集的最基本单元,是油气在单一圈闭中的聚 集。具有统一的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
只聚集了石油,则称油藏;
圈闭
只聚集了天然气,称之气藏;
油、气同时聚集,称之为油气藏。
三个储集层组成的三个油藏
同一套储层,三个油气藏
同一套储层,四个油气藏
⑴ 溢出点 溢出点:指流体充满圈闭后,开始向外溢出的点。
200
100
平面图
300 200 100
闭合 高度
剖面图
构造 等高线
溢出点 闭合 面积
图5-1 背斜圈闭中度量最大有效容积的有关参数示意图
⑵ 闭合面积 闭合面积:通过溢出点的构造等高线所圈出的封闭面积或其与断层线 、剥蚀线、尖灭线等所封闭的面积。闭合面积愈大,圈闭的有效容积 也愈大。一般由目的层顶面构造图量取。
油气(柱)藏高度:油水界面到油气藏最高点的高程差。
气含 顶油 高高 度度 -100 -120 -140 -160 -180 -200 油 气 藏 高 度
图5-5 背斜油气藏中油气水分布示意图
注意:以上所指的是静水条件,若在动水条件下,情况有所不同。
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油部分最高点与最低点的高差。 油气柱高度:油气藏中含气部分最高点与含油部分最低点的高差。
2、圈闭的度量 圈闭的大小由圈闭的最大有效容积来度量,表示该圈闭能容纳油 气的最大体积,它往往决定着油气藏的储量大小。
V=F· H· P
式中:V--圈闭最大有效容积,m3; F--圈闭的闭合面积,m2;
H--储集层的有效厚度,m;P--储集层的有效孔隙度,%。
圈闭最大有效容积,取决于圈闭的闭合面积、储层有效厚度、有 效孔隙度。
油藏基本名词解释
油藏基本名词解释1. 油藏油藏是地球内部岩石中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地点或区域。
油藏的形成通常包括沉积物质、油气源岩、运移通道和封闭构造等要素。
2. 石油和天然气石油是一种闪亮、粘稠的液体烃类燃料,石油粘度较高,主要用于燃料、化工和制品加工等领域。
天然气是一种气态的烃类燃料,主要成分为甲烷(CH4),其余包括乙烷(C2H6)、丙烷(C3H8)和丁烷(C4H10)等轻质气体,在天然气供应、加气、烟气和工业工程以及液化气等方面得到广泛应用。
3. 储量储量是指在特定条件下,一个油藏或天然气藏可开采的石油或天然气总量。
储量通常分为探明、可回收、可采和总储量等不同等级。
4. 采收率采收率是指从一个油藏或天然气藏中开采地下储量的百分比。
它通常与油藏的类型、特征、技术、水平、市场和环境等因素有关。
5. 裂缝裂缝是指在岩层中的一些较小的或较大的缝隙或裂纹。
这些裂缝可能是天然形成的,也可能是在石油勘探和开采过程中人工形成的。
6. 井井是油气勘探和开采中最广泛使用的工具。
它是为了从地下油藏或天然气储层中抽取液体和气体而在地下钻掘的的孔道。
井通常由钻井设备和采油设备组成。
7. 采油设备采油设备包括人工提升设备、自动提升设备、注水设备、采气设备等,这些设备的主要作用是提高油井产量和提取油气。
8. 压裂在压裂操作中,压力被用来强行将液体和气体注入岩石特定的区域,以便通过创建如裂缝或孔隙等开放通道来释放油藏中的石油和天然气。
9. 二次采收二次采收是指在旧油井中通过注入水和化学药品,来增加油藏中石油或气的采收率。
它是油田勘探和开采的常用技术手段之一。
10. 油田开发油田开发是指对油藏进行勘探、开采和提取等方面的开发。
在油田开发过程中,石油和天然气的勘探、开采、生产和输送等环节必须严格遵守相关的环保、安全和质量标准。
综上所述,油藏基本名词解释最为关键的是理解油藏、石油和天然气、储量、采收率、井、压裂、二次采收、油田开发等基本概念,它们在石油勘探和开采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油气藏类型
油气藏类型油气藏的类型很多,它们在成因、形态、规模与大小及储层条件、遮挡条件,烃类相态等方面的差别很大。
为了便于研究和指导油气田勘探,有必要对它们进行分类。
到目前为止已提出了上百种分类方案。
油气藏的分类要遵循两条最基本的原则:1.科学性:充分反映圈闭成因、油气藏形成条件、各类之间的区别与联系。
2.实用性:能有效地指导勘探工作,比较简便实用。
本书的分类,分为五大类: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复合(表7-1、7-2)。
表7-1AA表7-2A§1 油田生产上的一些分类一、按产量大小分高产油藏:100t/d 中产:10~100t/d 低产:2~10t/d二、按形态分:层状油气藏:油气呈层状分布,如背斜油气藏。
块状油气藏:油气呈块状分布,如古潜山。
不规则油气藏:分布无一定形态,如断层油气藏。
三、按烃类组成分:油藏、油气藏、气藏、凝析气藏§2 构造圈闭及其油气藏由于地壳发生变形和变位而形成的圈闭,称为构造圈闭。
油气在其中聚集,就形成了构造油气藏。
它是最重要的一类油气藏。
它进一步可分为背斜、断层、裂缝及岩体刺穿构造油气藏。
一、背斜油气藏在构造运动作用下,地层发生褶皱弯曲变形而形成的背斜圈闭,称为背斜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称为背斜油气藏。
这是一类在勘探史上一直占据最重要位置的油气藏。
在油气勘探历史早期,因为这类油气藏易发现,所以认识较早。
随后在1885年由美国地质学家提出了“背斜学说”,在油气勘探史上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到目前为止,背斜油气藏在油气储量和产量中仍占居重要位置,并且是油气勘探早期阶段的主要对象。
后来,随油气勘探的深入,易于发现的背斜油气藏越来越少,并发现了一些非背斜油气藏。
到二十世纪初由美国石油地质学家莱复生,系统地提出了非背斜油气藏的学说并进行了系统分类。
背斜油气藏的形成条件和形态较简单,油气聚集机理简单,也易于用地震方法发现,是油气勘探的首选对象。
背斜油气藏从成因上看,也可分为五个亚类。
气藏与油藏储层孔隙度下限计算及对比研究——以辽河油田东部凹陷为例
气 藏 与 油 藏 储 层 孔 隙 度 下 限计 算 及 对 比研 究
— —
以辽 河 油 田 东 部 凹 陷 为 例
姜 振 强 ,徐 波 ( 国地质大学 ( 中 北京)能 源学院, 北京108) 0 0 3
潘 伟 义 ( 中国石 化石油勘探开发研究皖采收率所, 北京 10 3 0 ) 0 8
[ 中图 分 类 号] T l 2 210 —95 (0 8 5— 0 1— 3 文 0 0 7 2 2 0 )0 0 4 0
辽河 油 田东 部 凹 陷 为 辽 河 盆 地 3大 凹 陷 之 一 ,位 于 辽 宁 省 境 内 的 下 辽 河 平 原 ,陆 地 面 积 为 3 0k 3 0 m ,该 凹陷是辽 河盆地 勘 探 最 早 的地 区Ⅲ 。已有 生 产 资料 证 实 ,东 部 凹陷 是一 个 油 气 兼产 的地
[ 收稿 日 期] 2 0 —0 —1 08 4 2
[ 作者简介]姜振强 ( 9 1 ) 1 8 一 ,男 ,2 0 年大学毕业 ,博士生 。主要从事油气 田开发工程方面研究工作。 03
实验数据 显示 , 部 凹陷储层 非均 质性 强 , 同地 区、 东 不 同一 地 区不 同层 系 、 同一 层 系不 同深 度 的 y、。 ly
实 变化范 围较 大 , 用平 均值并 不能 准确 反映 实际地质 情况 , 也会 导致 计 算方 法 复杂 和 投入 成 本 的增大 。 同 时 , 因为 y《 ) , 又 l , 一般 仅为其 几千 分之 一至几 万分之一 , 1 7 》 1 7 , 即 / / 。 故在 这次计 算过程 中, 为增强公
区 ,凹陷内平面 上不同地 区 、剖面 上不同深 度油层 、气层 间互 出现 ,形 成了 复杂 的油气分 布格局 。
石油地质学 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
③遮挡条件 ①储集层
遮挡条件?
遮挡条件
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断层遮挡(封闭)
地层不整合遮挡 岩性变化遮挡(封闭)
3、圈闭类型划分
划分方法:根据遮挡层的成因类型进行划分
• 因地层变形与变位形成的构造圈闭
包括:背斜圈闭、断层圈闭、刺穿接触圈闭
• 因纵向上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地层圈闭 (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包括不整合遮挡和不整合 覆盖圈闭) • 因沉积相变或成岩作用导致孔渗性变化而形成 的岩性圈闭 (包括岩性尖灭和透镜体圈闭,原生和和次生成岩圈闭) • 上述各种不同因素共同形成的复合圈闭 • 特殊类型(非常规)(如:水动力圈闭)
断层能否起遮挡作用取决于断层的封闭性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因素复杂
断层封闭性也不是一成不变的 断层封闭性在空间上也是有变化的
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①两盘地层的对接情况
砂-泥对接封闭性好 砂-砂对接封闭性差
对接情况与断距、地层厚度的不同配置有关
1. 影响断层封闭性的主要因素
②断层断穿地层的岩性 泥岩发育封闭性好,砂岩发育封闭性差
(3)分布特点: 盐层、石膏比较发育的盆地
侏罗系泻湖相 巨厚岩盐活动 形成底辟
40km长 20km宽
布尔干油田
潜江组盐湖 相泥岩厚 3500m以上, 盐层153层之 多 底辟幅度 800m
江汉盆地 潜江凹陷
4. 披覆背斜圈闭和披覆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覆盖在古突起上,存在差异压实作用
(2)基本特点:
第三章
圈闭与油气藏
气 油 水
背斜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一、圈闭
1.圈闭的概念
圈闭:地下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 从地质特征看,圈闭是周围被致密层所 限定的储集体。 从成藏动力学角度看,圈闭是周围被高 势区所围限的低势空间。
油藏工程原理名词解释
一、名词解释1、圈闭:能够阻止油气继续运移并能使其聚集起来的地质构造。
2、油气藏:单一圈闭中的油气聚集或单一圈闭中被油气占据的部分叫做油气藏。
若圈闭中聚集的是液态石油则为油藏;若圈闭中聚集的是气态石油,则为气藏;若圈闭中同时聚集了油和气,则为油气藏。
3、采出程度:油藏的累产油量与油藏地质储量的比值,定义为油藏的采出程度。
4、开发方式:就是油藏的驱动方式,即开采原油采用哪种或哪几种驱动能量。
5、采油速度:油田年采油量占油田可采地质储量的百分数。
6、驱动指数:每一种驱动能量占总驱动能量的百分数。
7、吸水指数:单位注入压差下的油层注入流量。
8、可采储量:油气藏废弃时的产油气量。
9、卸载效应:油井开井时,压力降落过程中的井筒储集效应。
10、续流效应:油井关井时,压力恢复过程中的井筒储集效应。
11、试井:就是对油气井进行的测试,其目的是为了获得油气井或地层的某些参数。
12、稳定试井:在稳定流动过程中对油井进行的测试。
13、拟稳定试井:在拟稳定流动状态下对油井进行的测试。
14、表皮效应:表皮对油井产量影响称作表皮效应。
15、活塞驱替:指注入水像活塞一样将油全部驱替走的一种驱替方式。
16、非活塞驱替:指被水驱替过的地方,依然存在剩余油的驱替方式。
17、亏空体积:油藏的净产出体积,矿场上通常称之为油藏的亏空体积。
18、注采比:注入剂(水或气)的地下体积与采出剂(油气水)的地下体积之比。
19、油藏累计注采比:油藏总注入液量与总采出液量的比值。
20、油井临界产量:当水锥刚好锥进到井底时的油井产量,称作油井的临界产量。
21、划分开发层系:就是把特性相近的油层组合在一起,用单独一套井网进行开发,并以此为基础,进行生产规划和动态研究。
二、简答1、开发层系的层间差别主要表现在哪几个方面?1)储层岩性和物性2)流体性质3)压力状态4)油水关系2、划分开发层系的原则:1)储集层特性相近原则2)储量规模原则3)液体性质相近原则4)隔层原则5)压力系统一致性原则6)驱动方式一致性原则7)层位相近原则8)与经济技术条件相适应的原则。
气顶油藏
气顶油藏是油气藏中的一种特殊类型油藏这类油藏的基本特征是在一个油层内实际上同时存在着两个没有隔离的油藏和气藏,气藏在上,油藏在下;有的气藏在中央部位,而油藏在边缘地区,有的还有底水存在。
这些气态和液态的流体,在漫长的成藏过程中,它们已经相互处于一种水动力学平衡热力学平衡及多组分相态平衡的状态一旦钻开油层投入开发,原来存在的平衡就被打破,油层内则出现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如流体流动压力传递界面移动相态转化等由于气顶油藏中发生的这些物理过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再考虑到储层本身的构造形态和非均质性,因此,在开发这些油田时,需要解决特殊的理论问题和工程技术问题。
这表明,气顶油藏的基本特征影响着这类油藏的整个开发过程。
第四章 气藏类型识别方法
第四章气藏类型识别方法深埋于地下的储集烃类物质的岩层统称为储集层,它通常又划分为含油层和含气层。
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含油层构成一个油藏,具有同一压力系统的含气层构成一个气藏。
油藏与气藏存在着一定的联系,又存在一定的区别。
两者之间的主要区别在于石油烃被人采到地面之后,液态原油与气态天然气的比例大小不同。
从油藏中开采出来的烃类物质中液态烃(通常称为原油)比例较大,而从气藏中开采出来的烃类物质中液态烃(通常称为凝析油)比例较小,甚至无液态烃(如干气气藏)。
这种区别归究于油藏与气藏中的烃类物质的组成组分存在明显的差异。
正由于这一差异导致油藏与气藏的开发开采方法存在显著的不同。
因此,在开发烃类储集层时,首先确定出油气藏类型是十分重要的。
对于气藏而言,通常又存在干气气藏、凝析气藏之分;或存在定容封闭性气藏、水驱气藏之分等。
在开发这些不同类型的气藏时,所采用的开发开采方案因气藏类型不同而不一样。
因此,在气田开发初期,识别出气藏类型,对制定气藏开发开采方案以及调整方案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
第一节气藏判断方法一、分类依据目前对油气藏的分类方法较多,归纳起来按其分类依据不同而异。
1.按产状进行分类就其产状而言,天然气分为伴生气和非伴生气。
如果气藏中原油含量极少,就称为非伴生气,也称为游离气(纯气田气)。
如果油藏中发现天然气,就称为溶解气或伴生气。
2.按组成进行分类根据天然气中C含量可将其分为干气(贫气)、富气(湿气)、凝析气藏等。
63.接压力系统进行分类根据气藏的压力系数(原始气藏压力除以静水压力)大小,可将气藏分为正常压力系统气藏和异常压力系统气藏(异常高压气藏和异常低压气藏,异常低压气藏非常罕见,而异常高压气藏常见)。
4.按流体分布进行分类根据气藏有无边底水侵人可将气藏分为定容封闭性气藏和水驱气藏(或按驱动方式可分,为气驱气藏和水驱气藏)。
5.按经济价值进行分类根据目前经济、技术条件能否进行工业性开采,将天然气藏分为常规天然气藏(气田气和油田伴生气)和非常规天然气藏(如水溶性气藏)。
油气藏开发分类之按油气藏流体性质分类
油气藏开发分类之按油气藏流体性质分类油气藏所储流体的性质包括:密度、黏度、凝固点及烃类、非烃类组分等,也有多种分类方法,最常用的是按密度分类,通常分为石油和天然气两大类。
国际上通用的分类方法是将油气藏按所产流体分为天然气藏、凝析气藏、挥发性油藏、稠油油藏、高凝油藏和常规原油油藏。
在自然条件下,储层流体又往往是两类流体甚至三类流体组成一个油气藏,如有气顶或凝析气顶的油藏,有油环或油垫的气藏或凝析气藏,有凝析气顶的挥发性油藏,有气顶的稠油油藏,有稠油环或油垫的气藏等。
一、天然气藏天然气藏定义为流体在地下储层中原始孔隙压力下呈气态储存,当气层压力降低时,气藏中的天然气不经历相变。
因而虽然许多天然气藏采出的流体在地面常温常压或低温下有液相析出(一般也称凝析油),但只要在气藏温度条件下,压力降到气藏枯竭压力仍不会出现两相的,都属天然气藏。
用相图表示则气层温度一定大于临界凝析温度。
根据天然气中烃类组分,天然气有干气、湿气、富气、贫气等多种分类。
但大多数只是定性概念,没有定量界限,一般干气、湿气以天然气中戊烷以上重烃组分含量多少来区分。
富气、贫气以天然气中丙烷以上重烃组分含量多少来区分。
由于重烃比甲烷在相同体积下热值要成数倍地增加,且许多重烃都是石油化工的优质原料,故湿气、富气的经济价值比干气、贫气要高得多。
天然气藏的开发与油藏开发有很大的区别,首先是PW特性对开发特征有决定性的作用而不是像油藏那样起提高采收率的作用;其次是能量的补充一般起降低采收率的作用而不是像油藏那样起提高采收率的作用;以及稀有气体、二氧化碳、硫化氢、氮气含量的不同对气体集输处理及经济价值评价的差异极大,还有水化物形成条件对气井开采和集输的影响等。
天然气的开发一般都是采用天然能量开发,其采收率与驱动类型有很大关系,封闭式气藏及弱水驱气藏其采收率可以超过强水驱气藏的一倍。
除了从地质条件上分析其驱动类型外,更重要的是通过开采过程的生产动态来判断驱动类型,故一般气田开发都要经过一到两年的初步开发取得足够的生产动态资料后,才能编制正式的开发方案。
石油地质学 第三章圈闭和油气藏
逆牵引 拉张作用在靠近断层附近形成了
空间,沉积物重力导致下滑。与 正常拖曳作用的结果相反。
(2)逆牵引背斜圈闭基本特点: ①位于同生断层的下降盘,与同生断层相伴生 ②小型短轴背斜,靠近断层的一翼稍陡,另一翼稍缓
5.逆牵引背斜圈闭和逆牵引背斜油气藏
鼻状构造的上倾方向被断层所封闭
形成的圈闭称为断鼻圈闭
(2)断块圈闭和断块油气藏
由弯曲断层或多条断层配合,
形成两面、三面甚至四面为断
层围限的圈闭称为断块圈闭
3、断层对油气藏形成的作用
• 有两方面:1)遮挡作用;2)运移通道作用
– 1)遮挡作用:断层封闭时,形成断层圈闭 – 2)运移通道作用:断层不封闭
逆牵引(滚动)背斜圈闭和油气藏
1.挤压背斜圈闭和 挤压背斜油气藏
(1)圈闭形成机理:由侧向 挤压作用形成 (2)基本特点: ①两翼地层倾角较陡, 呈不对称状,一翼陡、一翼缓; 靠近挤压力来源方向较缓 ②闭合度较大,闭合面积较小 ③常有断裂(逆断层)伴生 (3)分布特点:
酒泉盆地老君庙背斜
挤压(压陷)盆地: 前陆盆地山前褶皱带; 成排成带出现
西西伯利亚 1966 西西伯利亚 1969
博瓦涅科夫
扎波利亚尔 什托克马诺夫 北极
俄罗斯
俄罗斯 俄罗斯 俄罗斯
西西伯利亚 1971
西西伯利亚 1965 西西伯利亚 西西伯利亚
背斜
背斜 背斜 背斜
K
K K K
砂岩
砂岩 砂岩 砂岩
4.385
3.532 2.762 2.762
阿斯特拉罕
格罗宁根 哈西鲁迈勒
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背斜学说”(I. C.White, 1885):早期找油理论
油气藏基本类型
四、复合油气藏
由两种或两种以上因素共同起封闭作用而形 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 成的圈闭称为复合圈闭,油气在其中的聚集就 称为复合油气藏. 称为复合油气藏 主要有:构造 地层复合油气藏 地层复合油气藏; 主要有:构造—地层复合油气藏; 构造—岩性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 构造 岩性油气藏; 岩性—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岩性 水动力复合油气藏等。
古潜山油气藏
2、地层超覆油气藏 、 形成:水进→超覆→ 形成:水进→超覆→退积层序
海退 退覆退 跨覆 海进 海退覆盖 海侵超覆
水退→退覆→ 水退→退覆→进积层序
指出油气藏的类型
三、水动力油气藏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 由水动力,或和非渗透性岩层联合封闭,使静水条件下不 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 水动力圈闭, 存在圈闭的地方形成聚油气圈闭,称为水动力圈闭,其中 水动力油气藏。 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聚集了商业规模的油气后,称为水动力油气藏。
二、地层油气藏
因储集层的岩性或物性的横向变化或者由于纵向上 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地层圈闭;其中聚集 地层圈闭; 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圈闭 了油气——地层油气藏。 地层油气藏。 了油气 地层油气藏
岩性油气藏(透镜型、尖灭型) 岩性油气藏(透镜型、尖灭型)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地层超覆) 不整合油气藏(地层不整合覆盖、地层超覆) 生物礁油气藏
生物礁油气藏
(三)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即与地层 储集层由于纵向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圈闭( 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即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不整合面有关的圈闭)中的油气聚集,即地层不整合油气藏。 地层不整合覆盖(遮挡) 地层不整合覆盖(遮挡)油气藏
油气藏
对厚层烃源岩而言,容易发生排烃的是其上、下边缘部位,或者靠近断层的部位,而源岩内部则难以排烃从 而容易滞留成藏,是连续型油气聚集的主要部位。自源岩排出的油气在向外运移的过程中,由于距离源岩最近的 储层往往是致密储层,因此油气在烃源岩外的聚集通常首先发生在致密储层中,从而形成致密油气藏或准连续型 聚集,除非有断层将源岩与常规储层直接连通。当油气满足了致密储层中的聚集后,富余的油气开始向距离烃源 岩相对较远的常规储层进行运移聚集,从而形成常规油气藏或不连续型聚集。
描述
指油气储层的岩石物理性质、储层内流体的物理化学性质及其在地层条件下的相态和体积特性,以及岩石一 流体的分子表面现象和相互作用,油、气、水的驱替机理等。研究油气藏物性为油气田开发设计、开发动态分析, 以及提高最终采收率提供参数和依据,是油气田开发重要研究课题之一。
油气聚集类型划分及其特征
准连续型油气聚集
真正的连续型聚集应是烃源岩内形成的聚集,其典型代表为页岩油气、煤层气等。但并非所有的页岩油气藏 和煤层气藏均为连续型聚集,二者同样可存在准连续型和不连续型(常规圈闭型)聚集,尤其是不连续型(常规 圈闭型)聚集甚至可能还是煤层气藏乃至页岩油气藏的另一种重要类型。
总结连续型油气聚集的主要特征,可以概括如下: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上述油气藏概念主要都是基于常规油气藏的研究提出的。随着越来越多非常规油气藏 的发现,逐渐认识到包括致密油气、页岩油气、煤层气在内的许多非常规油气藏,通常并不具有边、底水。
形成的基本条件
SYT5979-94石油天然气藏(田)命名规范
SY 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 SY/T 5979—94石油天然气藏(田)命名规范1995—01—18发布 1995—07—01实施中国石油天然气总公司发布中华人民共和国石油天然气行业标准SY/T5979—94石油天然气藏(田)命名规范———————————————————————————————————————1 主题内容与适用范围本标准规定了石油天然气藏(田)的定义、命名原则、命名方法及命名审批办法。
本标准适用于石油与天然气地质勘探过程中石油天然气藏(田)命名。
2 引用标准GBn 269 石油储量规范GBn 270 天然气储量规范SY 5363 含油、气岩系的划分3 定义3.1 油藏、气藏、油气藏、凝析气藏3.1.1 油藏在具有统一压力系统和油水界面的单一圈闭中的石油聚集体。
是石油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元。
3.1.2气藏在具有统一压力系统和气水界面的单一圈闭中的天然气聚集体。
是天然气在地壳中聚集的基本单元。
3.1.3 油气藏在具有统一压力系统和气油、油水界面的单一圈闭中的石油和天然气聚集体。
是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中同时聚集的基本单元。
以1000m3天然气折算1t油计算,油与气含量的比例应低于二倍。
3.1.4 凝析气藏具有反凝析作用,且有凝析油的特殊气藏。
在地面状态下,当凝析油含量大于50g/m3时,应当计算凝析油储量。
3.2 油田、气田、油气田、凝析气田3.2.1 油田指受局部圈闭或复合因素控制的同一面积范围内油藏的总和。
3.2.2 气田指受局部圈闭或复合因素控制的同一面积范围内气藏的总和。
3.2.3 油气田指受局部圈闭或复合因素控制的同一面积范围内油气藏的总和。
3.2.4 凝析气田指受局部圈闭或复合因素控制的同一面积范围内凝析气藏的总和。
属于一种特殊的气田。
4 命名原则石油天然气勘探过程中,在进行相应类别的油气资源、储量计算的同时,必须对单个或多个油、气藏的叠合体进行命名。
5 命名方法5.1 对单个或多个基本叠合的油、气藏按SY 5363中的规定给以命名。
第六章 油气藏类型
上倾方向,为两条相交叉的断
层所包围,在构造图上表现为 较平直的构造等高线与交叉断
层相交。
柴达木盆地冷湖油田 某断层油藏构造图(a)及剖面图(b)
② 断块油气藏
• 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在储层上倾方向及侧向被三条或
更多的断层切割封闭,形成半封闭 或封闭形断块,构造图上表现为多 条断层与构造等高线构成闭合区。
二、分类原则及分类方案
1.分类原则 科学性---分类应能充分反映圈闭的成因,反映各种不
同类型油气藏之间的区别和联系;
实用性---分类应能有效地指导油气藏的勘探及开发工 作,简便实用。 2.分类方案 按圈闭成因分类:构造、地层、岩性、水动力、复合
背斜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
按 圈 闭 成 因 的 油 气 藏 分 类
•多期活动性断层: ——早期的利于油气聚集,后期的则不利。
3.断层油气藏类型
①正断层遮挡油气藏 (1)按断层性质分类
②逆断层或逆掩断层遮挡油气藏
①正断层遮挡油气藏
同向正断层遮挡油气藏:断层与储层倾向一致,通常断距大于储层 厚度方能形成圈闭。 反向正断层遮挡油气藏,断层与储层的倾向相反,断层与储层构成 屋脊形式,所形成的油气藏又称为屋脊断块油气藏。
(2)按断层与储层平面组合关系分类
断块油气藏
① 断鼻油气藏
圈闭是由断层与鼻状构造组 成。在区域倾斜的背景上,鼻状 构造的上倾方向被断层所封闭, 形成断层圈闭。在其中聚集了油 气就形成断鼻油气藏。
② 断块油气藏
由断层和倾斜储集层构成封闭的空间,储层无明显的构 造形态,具有多种组合形式。
(a)弧形断块油气藏;(b)交叉断块油气藏;(c)多断层复杂断块油气藏
油藏评价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油气藏压力、温度系统
油藏的温度系统
由于油藏在常温层以下,其温度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油藏的
温度随埋深的变化情况通常可用地温梯度和地温级度来表示。
地温梯度: 指地层深度每增加100m时,地层温度增高的 度数,单位为℃/100m。 地温级度: 指地温每增加1℃所需增加的深度值,单位 为m/℃。 地温梯度与地温级度互为倒数关系,地温梯度更常用。
保持较高程度
保持较低值 见水较早,数量逐渐增加
井动态
原油采收率
一直生产到高含水
35%~75%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4.气压驱动(gas cap drive)
驱动能量主要是气顶的弹性膨胀或人工注气能量。
形成条件: 1、有气顶;
2、无水驱或弱水驱; 3、 Pi= Pb。
驱油机理: 气顶气膨胀—前缘驱替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油气藏压力、温度系统
油藏的压力系统
1、有关地层压力的概念 原始油层压力(Pi): 指油层未被钻开时,处于原始状 态下的油层压力。 压力系数(ap):指原始地层压力与同深度静水柱压力之 比值。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油气藏压力、温度系统 地层压力
由上覆岩层(岩石骨架和流体)的重量而产生的压力称为地层压力。 其大小为: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4.气压驱动(gas cap drive)
影响气顶驱动采收率的因素: 1、原始气顶的大小 2、垂向渗透率 3、原油粘度 4、气体的保持程度 5、采油速度 6、倾角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
油 藏 压 力 废弃压力
m=3 m=2
m=4
采收率
5、重力驱动(Gravity Drive)
油藏基本名词解释
油藏基本名词解释油田------由单一构造控制下的同一面积范围内的一组油藏的组合。
气田------单一构造控制几个或十几个气藏的总和。
石油------具有不同结构的碳氢化合物的混和物为主要成份的一种褐色。
暗绿色或黑色液体。
天然气----以碳氢化合物为主的各种气体组成的可燃混和气体。
生油层----在古代曾经生成过石油的岩层。
油气运移--在压力差和浓度差存在的条件下,石油和天然气在地壳内任意移动的过程。
垂直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垂直的上下移动。
测向运移---即油气运移的方向与地层层面近于平行的横向移动。
储集层-----能使石油和天然气在其孔隙和裂缝中流动,聚集和储存的岩层。
含油层-----含有油气的储集层。
圈闭----凡是能够阻止石油和天然气在储集层中流动并将其聚集起来的场所。
盖层----紧邻储集层上下阻止油气扩散的不渗透岩层。
隔层----夹在两个相邻储集层之间阻隔二者串通的不渗透岩层。
遮挡----阻止油气运移的条件或物体。
含油面积----由含油内边界所圈闭的面积。
油水边界----石油和水的接触边界。
储油面积-----储油构造中,含油边界以内的平面面积。
工业油气藏-----在目前枝术条件下,有开采价值的油气藏。
构造油气藏-----由与构造运动使岩层发生变形和移位而形成的圈闭。
地层油气藏-----由地层因素造成的遮挡条件的圈闭。
岩性油气藏-----由于储集层岩性改变而造成圈闭。
储油构造-----凡是能够聚集油,气的地质构造。
地质构造-----地壳中的岩层地壳运动的作用发生变形与变位而遗留下来的形态。
沉积相----指在一定的沉积环境中形成的沉积特征的总和。
沉积环境-----指岩石在沉积和成岩过程中所处的自然地理条件、气候状况、生物发育状况、沉积介质的物理的化学性质和地球化学要条件。
单纯介质-----只存在一种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单纯介质。
如孔隙介质、裂缝介质等。
多重介质----同时存在两种或两种以上孔隙结构的介质称为多重介质。
油气藏分类标准
裂缝(>90%)。 ? 双重介质型:油藏的储集岩中储集和渗透石油的空间既
有孔隙亦有裂缝(孔隙>10%,同时裂缝>10%)。
油气藏分类标准
(2)分类因素 8)地层压力 ? 正常地层压力:地层压力与静水柱压力基本一致, 压力系数为:0.9~1.2。 ? 异常高地层压力(异常高压):地层压力明显大于 静水柱压力,压力系数>1.2。 ? 异常低地层压力(异常低压):地层压力明显小于 静水柱压力,压力系数≤0.9。
(2)分类因素
油气藏分类标准
1)原油性质
? 低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mPa·S。 ? 中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20mPa·S。 ? 高粘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20~50mPa·S。 ? 稠油:油层条件下原油粘度>50mPa·S,相对密度>
0.920。
稠油分类:普通稠油 I-1 级,普通稠油 I-2 级, 特稠油 II 级,超稠油(天然沥青)III 级
(5)按油气产量和储量规模大小分类法,分为工业性、非工 业性及小、中、大、巨型油气藏等。
油气藏分类标准
(1)分类原则 1)油藏的地址特征 包括油藏的圈闭、储集岩、储集空间、压力等特征。 2)油藏的流体及其分布 3)油藏的渗流物理特性 包括岩石的表面润湿性,油水、油气相对渗透率、毛 管压力、水驱油效率等。 4)油藏准
(2)分类因素 9)原油中气的饱和度 ? 未饱和:饱和压力低于原始地层压力,储层内只储藏 着单相液态烃类。 ? 饱和:饱和压力等于原始地层压力,储层内的流体为 泡点液态烃类。 ? 过饱和:储层内储藏有气,液两相流体(即气顶油 藏),饱和压力等于气油界面处的原始地层压力。
(2)分类因素
石油地质学 第3章圈闭和油气藏讲解
③遮挡条件 ①储集层
遮挡条件?
遮挡条件
盖层本身的弯曲作为遮挡 断层遮挡(封闭)
岩性变化遮挡(封闭)
地层不整合遮挡
3、圈闭类型划分
划分方法:根据遮挡层的成因类型进行划分
• 因地层变形与变位形成的构造圈闭
包括:背斜圈闭、断层圈闭、刺穿接触圈闭
• 因纵向上沉积连续性中断而形成的地层圈闭 (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包括不整合遮挡和不整合
覆盖圈闭) • 因沉积相变或成岩作用导致孔渗性变化而形成
的岩性圈闭 (包括岩性尖灭和透镜体圈闭,原生和和次生成岩圈闭) • 上述各种不同因素共同形成的复合圈闭 • 特殊类型(非常规)(如:水动力圈闭)
部分圈闭类型示意图
圈闭的成因分类
• 构造圈闭
背斜圈闭
断层圈闭
岩体刺穿接触圈闭
• 地层圈闭(与地层不整合有关的圈闭)
第三章 圈闭与油气藏
气 油 水
背斜油气藏
第一节 圈闭与油气藏的概念
一、圈闭
1.圈闭的概念
圈闭:地下适合于油气聚集的场所
从地质特征看,圈闭是周围被致密层所 限定的储集体。
从成藏动力学角度看,圈闭是周围被高 势区所围限的低势空间。
2、圈闭要素
由三个部分组成(圈闭的三要素):
②盖层
②盖层
①储集层
③遮挡条件
构造油气藏:构造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构造圈闭
背斜圈闭 断层圈闭 岩体刺穿圈闭
构造油气藏
背斜油气藏 断层油气藏 岩体刺穿油气藏 裂缝性油气藏
一、背斜圈闭和背斜油气藏
背斜圈闭:由背斜作用而形成的圈闭. 由于地层褶皱形成背斜遮挡层而形成的圈闭
背斜油气藏:背斜圈闭中的油气聚集
“背斜学说”(I. C.White, 1885):早期找油理论
油气藏
油气藏定义岩石特点油气藏特征油气藏潜在损害特点砂岩油气藏该油气藏是指形成于四周被非渗透岩层所包围的各种透镜状、条带状或不规则状渗透性储集,岩中的油气藏砂岩主要由石英、长石与岩屑胶结组成主要矿物成分:石英、长石、岩石碎屑,还有少量云母、重矿物等,其含量占整个岩石重量的50%以上砂岩透镜体油气藏指被非(低)渗透岩层包围的各种透镜状、条带状或不规则状渗透性砂质储集体中的油气藏,是典型的原生岩性地层油气藏,广泛分布在世界许多含油气盆地中砂岩由碎屑物沉积而成,其力学性质主要受固相矿物颗粒和胶结物力学性质及其结构性状所影响。
层状砂岩油气藏剖面中的高渗透率产层,是最终潜在最大产能的位置,也常常会最大程度地被漏失性侵入所损害裂缝孔隙型油气藏它是构成油气藏的基本要素之一。
储集层必须具备储存石油和天然气的空间和储集层的孔隙(包括裂缝和孔洞)是指岩石中未被固体物质充填的空间。
不同的岩性及其组合由于受构造应力的影响,发生变形和产生裂缝的程度也不同。
裂缝主要发育在高含碳酸盐岩的泥岩和钙质泥岩地层中,而溶蚀作用主要发育在含膏岩矿物较多的层段的裂缝充填物中。
储集层发育的影响因素有碳酸盐岩溶解度、地下水的溶蚀能力、岩性控制因素、构造的控制作用、地下水的控制作用。
基块系统和相互连通的高渗透性裂缝系统对有效产能贡献相近的裂缝性砂岩;(2)基块渗透性极差(可能包括孔隙度),裂缝系统作为流体产出的主要通道的裂缝性砂岩。
变质岩油气藏油气储层中大部分为变质岩的油气藏这类岩石大多数具有结晶结构、定向构造(如片理、片麻理等)和由变质作用形成的特征变质矿物油藏类型多样、气藏与气顶油藏较少,以油藏为主、油井产能高低悬殊、油井及油田产量递减均大、油藏采收率不高变质岩钻屑的可酸溶性差。
若裂缝系统中侵入钻屑、非酸溶性泥浆成分,都可能造成损害。
井漏、或井喷后的压井通常造成最严重的损害火成岩油气藏含油层是火成岩的油气藏。
主要由硅酸盐矿物组成,此外,还常含微量磁铁矿等副矿物。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气藏与油藏区别
一天然气与石油的赋存状态和空间分布的主要差异
天然气的产出类型多种多样,工业性天然气在地下的赋存状态远比石油多。
除游离状态的天然气外.还有大量的油溶气和水溶气、吸附气,以及固态气水合物等。
因此,除游离气形成的常规气藏外.还有水溶气藏、水封气藏、致密砂岩气藏、气水台物气藏等。
从油气的空间分布来说,天然气的分布远比石油广泛得多。
世界油气勘探实践表明,凡是发现石油的地方,都含有一定数量的天然气,形成有油必有气、油与气伴生的配置。
在许多没有发现大量石油的地区,却找到了丰富的天然气,即有天然气的地方不一定存在石油。
气藏在纵向上分布很广,从埋深l4.5 m(我国长江三角洲第四系气藏)到8088 m(美国阿纳达科盆地奥陶系阿巴克尔群气藏)都有分布。
000m而常规油藏的深度分布范围比气藏窄。
世界上大多数油藏都分布于埋深1 000~ 4 000 m 的中等深度。
二气藏与油藏的成藏条件差异
气藏与油藏形成和保存条件的差异,主要表现在:①天然气形成的多源、多阶段性;②天然气运移活跃和运移方式多样性;③气藏对储层的条件要求低而对盖层的条件要求高;④天然气混源成藏和溶解气脱溶成藏等诸方面。
天然气来源具有广泛性和多源复合性
在成烃的物质来源、生成方式等方面, 天然气比石油广泛得多。
天然气的形成具有多源性(有机和无机成因)和多阶段性(有机质演化成烃的各个阶段都伴随有天然气的生成)。
而石油则大量生成于一定埋藏深度的“液态窗”范围内, 具有明显的阶段性和局限性。
石油形成于特定的时间和空间范围, 生油的时空范围远比生气的时空范围小得多。
天然气形成不仅具有多源、多阶连续的特点,而且在气藏形成过程中往往是多种来源天然气的复合,即气藏中的天然气往往是多种来源天然气的混合物。
这种复合或是有机气与无机气的复合,或是煤型气与油型气的复合,也可以是不同烃源岩、不同成因气体的复合,还可包括有机质不同演化阶段的气体在成藏时以累积的方式聚集于圈闭中的复合等。
由于天然气在地下具有很强的运移活性,使得各种不同来源的气体在某些因索的制约下,共储于同一圈闭空间。
因此,天然气藏形成的多源复合现象具有普遍性,是天然气藏形成的一大特色。
三气藏与油藏对储、盖层的要求不同
气藏和油藏的形成都需要一定的储、盏层条件,但由于天然气与石油性质的差异,对储、盖层条件的要求也不一样。
气藏对储层的要求低,对盖层的要求高;而油藏对储、盏层的要求与此正好相反。
各种类型的岩石,只要发育一定的储集空问和渗滤通道,都可以作为储油气层。
当然,最主要的储层还是砂岩和碳酸盐岩。
储气层比储油层的要求要低得多。
但在相同的条件下,石油在储层中的渗滤能力较天然气差得多,故储油层的物性下限要比天然气高得多。
由于天然气的流动性和扩散性比石油大,易运移,在水中的浮力大,所以对气藏盖层封闭性的要求比油藏高。
能够作为油藏的盖层不一定能作为气藏的盖层,但能够作为气藏的盖层.通常可作为油藏的盖层。
根据封闭机理可将油气藏盏层分为三种:物性封闭盖层,超压封闭盖层,烃浓度封闭盖层。
对于油藏来说,主要是前两种封闭机制起作用;而对于天然气藏的形成,除物性封闭和超压封闭盖层外,烃浓度封闭盖层也很重要。
四石油和天然气的运聚成藏机制不同
石油在地下的运移主要是呈游离相态,体积基本不可压缩,运移过程中残留在运移通道上的数量较多。
在运移过程中若以层析作用为主.沿运移路线石油的相对密度、粘度将降低;若以氧化作用为主,则相对密度和粘度将增加。
而天然气的运移相态多种多样,既可以呈游离相,又可呈溶解相,其中溶解于油或水的运移,是天然气运移的重要形式。
天然气可以大量溶解于地层水或油中,地层水中的含气量随深度的增加而增加。
在埋藏较深的地下高温高压条件下,地层水中溶解气量较
大。
当构造运动使这些地区强烈抬升,上覆地层遭受强烈剥蚀,富含溶解气的地层埋深显著变浅时,大量天然气就会从水中析离出来,在有利圈闭中聚集成藏。
四川盆地威远震旦系气藏被认为可能是以这种机制形成的。
运移相态的差异,使气藏与油藏运聚成藏的机制不同。
溶解气脱溶成藏是天然气成藏的一个特点。
天然气溶解于水或油后沿地层上倾方向运移,或随地壳抬升.溶解于水中或油中的天然气由于温度和压力的降低而析离出来,在浅部地层中形成天然气藏,这是一种重要的成藏机制。
此外还有天然气水溶对流运移成藏,天然气多源复合成藏,天然气运聚动平衡成藏。
五气藏与油藏保存条件的差异
由于天然气几乎无孔不人,在运移过程中,天然气大量散失于地层中或地表,真正聚集成藏的天然气数量只占很少一部分。
与石油相比,天然气的聚集效率要小得多。
因此,天然气藏要求的保存条件远比油藏的严格。
由于地壳运动,使已经形成的油藏或气藏抬升或遭断裂破坏,油气重新运移、分配。
断裂作为地下流体运移的通道,在油气大规模纵向运移过程中具有重要作用。
天然气易于运移的特性.使其更容易沿断裂运移。
断裂对天然气与石油的封闭性能是不同的,同样条件下,对石油运移起封闭作用的断层,可能对天然气运移仍是有效的。
这说明多数断层不能够有效的封堵天然气,断层是天然气运移的有效通道。
石油沿断裂的运移与此不同。
一是石油本身沿断裂运移较天然气难,二是随运移时间和距离的增大,断裂带中的运移通道会被石油中残留下来的重质组份逐渐封堵起来,从而使开启性断层转化为封闭性断层。
天然气的扩散作用无时不在,由于扩散系数随分子量的增大而急剧减少,故扩散作用对气藏的破坏肯定比油藏的大。
通常认为,油气藏中的油气通过盖层而进人上覆含水层或到达地面而损失的气量只有一小部分。
但在某些情况下,如盖层变薄、油气藏形成以后的时闻较长、或盏层质量不好等,扩散损失量会变得很大。
因此,如果一个气藏形成后,没有天然气继续补充该圈闭,则仅靠扩散作用,经过漫长的地质时问就可使原来已形成的天然气藏散失贻尽或部分散失掉;气藏形成的时间距今越久远,气藏散失量就会越大,残留量越小。
而油藏则不会只因扩散作用而遭受破坏。
另外,在后期保存过程中,生物降解和地下水活动对气藏破坏的影响比油藏小,但气藏受地壳抬升、构造变动的影响比油藏大。
在水动力条件下.气藏的气水界面和油藏油水界面都将发生顺水流方向的倾斜。
水动力越强,界面倾斜也越大。
若为一个完整的背斜圈闭一通常在动水条件下,油藏和气藏不被水流冲走而保存下来的条件是:油水界面和气水界面倾角均小于顺水流方向一翼地层的倾角。
由于油和气在水中的浮力不同,在相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当油水界面的倾角小于顺水流方向一翼地层的倾角时,油藏得以保存;若为天然气聚集,则气藏也能被保存下来。
反之则不然。
即在相同的水动力条件下,对油聚集有效的背斜圈闭,对天然气聚集也有效;但对天然气聚集有效的圈闭,对袖聚集则不一定有效。
但在一个有静水条件却不存在圈闭的地方,如挠曲构造,在水动力作用下可形成水动力圈闭。
此时不能说对油聚集有效的水动力圈闭对气聚集也有效。
因此,对于水动力圈闭型油气藏来说,能够形成油藏的地方不一定能形成气藏,反之亦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