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渗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勘探井位优选

合集下载

胜利探区低渗透油层产液量不足的原因及改造对策

胜利探区低渗透油层产液量不足的原因及改造对策

胜利探区低渗透油层产液量不足的原因及改造对策张守鹏;滕建彬;尹玉梅;韩义云【摘要】近年来,在胜利探区深层相继发现了累计数亿吨的低渗透控制和预测储量,这些储量多来源于致密砂岩和强胶结碳酸盐岩储集层。

由于单井产液量低,一直未能有效实现探明储量的升级。

为分析原因,提高产能,利用了部分低渗低产井的含油岩心资料和实验检测数据,将产液量不足的原因与油层复杂的岩性特征、原油性质和工艺配套措施相联系加以分析,确定了低渗透储层产液量不足的内、外因素,即岩石致密结构导致的低溢出量、岩石非均质性导致的油水关系不落实、黏土多样性导致的多敏性并存、含油饱和度不足导致的不饱和间溢以及油藏内油质偏稠导致的流动性偏差等,是油层产液量不足的“内因”;压裂实施过程中液相冲击力造成的储集空间内黏土微粒堆挤和酸化过程中酸液与储层性质不配伍形成的副产物(多为沉淀物),使储层渗透性进一步降低,是油层产液量不足的“外因”。

针对不同的问题和诱发原理,对部分单井层分别制定了增产改造措施,实施后取得了明显增油效果。

%Majordiscoveries have been made in the tight sandstone and strongly⁃cemented carbonate reservoirs in the deep formations of the Shengli region in the recent years. However, provenreserves have failed to increasesince the productionratefor liquids is low in a singe well.Oil⁃bearing core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the wells with low permeability and low productionrate, and were tested to find out the causes for that low liquid productionrate. The complicated lithologic characteristics of reservoirs, crude oil properties and technical supporting measures were correlated with liquid shortage. Some internal and external factors for low liquid productionrate were identified. Low flowamountsresultingfrom the tight rock structure, an unclear oil/water relationship resultingfrom rock heterogeneity, various sensitivityresultingfrom clay variety, discontinuous output of crude oil resulting from low oil saturation, and oil flow deviationresultingfrom heavy oil were regarded as the internal causes. Clay particles in pore throats during fracturing and deposits from the reaction between acid frac⁃fluid and the reservoir made permeability become worse, which were regarded as the external causes. For different problems, the improvement measures for some single well layerswere formulated and producedgood results.【期刊名称】《石油实验地质》【年(卷),期】2015(000)004【总页数】7页(P518-524)【关键词】低渗透;油层;产液量不足;原因;改造对策;胜利探区【作者】张守鹏;滕建彬;尹玉梅;韩义云【作者单位】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5;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山东东营 257015;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滨南采油厂,山东滨州 256600;中国石化胜利油田分公司石油工程设计有限公司,山东东营 2570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TE132.2目前,在胜利探区找到的低渗透控制、预测储量累计有数亿吨。

全球致密油的十大聚集特征及盆地选择

全球致密油的十大聚集特征及盆地选择

全球致密油的十大聚集特征及盆地选择文|马锋等中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20世纪90年代北美的“页岩气革命”引发全球页岩油气勘探开发热潮。

各石油公司在开发页岩气的同时,将页岩气生产技术用于页岩油领域,并且获得了突破。

2010年,美国境内致密油生产井达2362口,单井日产油12t。

预测北美致密油可采资源量达680×108t,2010年生产致密油3000×104t,预测2020年将达到15×108t。

中国致密油勘探目前也在多个盆地取得突破,2011年,在南襄盆地泌阳凹陷AS1井古近系陆相断陷湖盆页岩储集层压裂获得最高日产油4.68m3,日产天然气90m3。

在济阳凹陷泥页岩油藏预测有利勘探面积达2316km2,此外,在鄂尔多斯盆地长6-长7段、准噶尔盆地二叠系和四川盆地侏罗系相继取得了良好勘探效果,展示了致密油勘探的巨大潜力。

笔者在收集国内外有关致密油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分析了成熟探区致密油聚集特征,提出了致密油潜力盆地评价优选标准,旨在揭示全球具有致密油勘探潜力盆地的分布特征。

1、致密油定义及内涵目前关于致密油的定义,存在常规定义(狭义)和广义定义、国内定义和国际定义的区别。

(1)致密油常规定义为,产自致密页岩的石油,储集层以页岩和页岩中的砂岩、碳酸盐岩夹层为主,物性较差,储量规模较大。

此定义强调生油岩为页岩,自生自储,源内成藏,与美国目前开发的页岩油(shale oil)同义。

(2)致密油广义定义为,产自低孔低渗储集层的石油,储集层可以是致密砂岩、致密碳酸盐岩和页岩。

此定义强调储集层致密,与国内目前Tight Gas 相对应为Tight Oil,石油属于近源和自生自储。

(3)国内致密油的定义为,以吸附或游离状态赋存于富有机质且渗透率极低的暗色页岩、泥质粉砂岩和砂岩夹层系统中,自生自储、连续分布的石油。

该定义与常规定义相近,但强调储集层是夹持在生油岩中的粉-细砂岩、碳酸盐岩等,物性差,储量规模大,连续分布的特征。

四类典型储气层的气测井解释

四类典型储气层的气测井解释

四类典型储气层的气测井解释--------------------------------------------------------------------------------2002-9-25 9:56:18 《录井技术》编委会研讨材料华北油田录井处纪伟宋义民阅读26次气测井是勘探油气藏的一种直接的地球化学测井方法,它可以直接测量地层中天然气含量和组成,并能利用检测到的资料来解释油气水层,尤其对天然气的识别和评价更是技高一筹。

我们近期通过对工作区域的气测异常井进行的老井复查与新井解释,初步掌握了判别气层的方法和四类储气层在气测资料上的反映及规律,为今后充分利用气测资料识别评价天然气层打下了良好基础。

一、针对不同类型储气层,优选录井系列渤海湾盆地复式油气区构造复杂,岩石物性变化大,含气层分布广,从古生界到新生界,埋深自500米到5000米均已发现气层。

由于气层的成因不问,埋深不同,储集层类型不同,形成的气层其性质就有差异,气测三项资料与气态关系也应不同。

我们根据对近年所钻气层的录井资料及试气资料分析,大致可划分四种类型储气层,相应采取四种不同的录井系列。

1.物性好的砂岩储气层:这类储层以中孔中渗层为主,一般埋深较浅,地层可钻性强,岩屑代表性差,其显示级别低,或无显示;气层易受钻井液侵入,后效不太明显;储盖组合和气水界面比较清楚。

根据以上特点,优选了气测随钻脱气检测值和全脱气体检测值为主,钻井取心显示描述为辅的录井系列。

2.低渗透性的砂岩储气层:这类储层多届低孔低渗或特低渗透层,一般埋藏较深,岩屑代表性较好,岩心出筒时气味浓,浸水试验有气泡冒出,随钻气测值和后效气测值都呈现高值,槽面显示活跃。

根据以上特点,优选了气侧随钻脱气检测曲线和后效气体检测曲线为主,槽面观察和荧光定量分析、轻烃分析为辅的录井系列。

3.高压低渗透的砾岩储气层:这类储层为非均质岩层,含气性严格受岩层物性优劣的控制,并且多为高压异常层,气测曲线呈高值尖峰状,后效十分明显,槽面显示活跃,钻井液性能变化大。

油气田勘探考试题

油气田勘探考试题

油⽓⽥勘探考试题1、滚动勘探开发:是通过少数探井和早期储量估算,在对油⽥有⼀个整体认识的基础上,将⾼产富集区块优先投⼊开发,实⾏开发时间的向前延伸;同时,在重点区块突破的同时,在开发中继续深化新层系和新区块的勘探⼯作,解决油⽓⽥评价的遗留问题,实现扩边连⽚。

这种“勘探中有开发,开发中有勘探”的勘探开发程序,称为滚动勘探开发。

2、综合录井:是在钻井过程中应⽤电⼦技术、计算机技术及分析技术,通过在钻台上、钻井液循环通道上、钻具等相关部位安装⼀定的采集仪器,来获得⼯程信息、钻井液循环动态信息、钻井液性质信息、⽓测信息和随钻测量信息等,进⽽达到发现油⽓层、评价油⽓层和实时钻井监控⽬的的⼀项随钻技术。

3、⾮常规油⽓资源:在地下的赋存状态和聚集⽅式与常规油⽓具有明显差异的⽤常规的采油⼯艺技术不能开发利⽤油⽓聚集。

4、圈闭预探:是指经盆地区域勘探优选出的有利含油⽓凹陷进⾏勘探,经过圈闭准备到圈闭钻探获得⼯业油⽓流的全过程。

5、预测储量:该储量是地震详查和其他⽅法所提供的圈闭内,经过预探井钻探获得⼯业性油⽓流、油⽓层或油⽓显⽰后,根据区域地质条件的分析和类⽐,对有利区域按照容积法估算的储量。

6、探明储量:是指油⽓藏评价勘探阶段完成以后,经过油⽓藏精细描述评价⽅法,计算出的油⽓储量。

7、隐蔽圈闭:是指采⽤常规的勘探技术和识别⽅法难于发现的圈闭。

隐蔽圈闭⼏乎包括了地层、岩性、特殊类型圈闭以及与构造因素有关的复合型圈闭的⼤多数。

8、⼤区勘探:是指从众多盆地的地质调查开始,通过科学探索井钻探,优选出有利含油⽓盆地的过程。

勘探对象是盆地。

9、评价井:是在已经证实有⼯业性油⽓的构造、断块或其他圈闭上,在地震精查的基础上,为查明油⽓藏类型、评价油⽓⽥规模、⽣产能⼒以及经济价值为⽬的的探井。

10、科学勘探程序:正确处理勘探阶段之间的相互关系和⼯作流程、正确处理勘探对象与勘探技术⽅法以及勘探任务之间的相互关系,称之为科学勘探程序。

特低渗透油藏源储配置与富集区优选测井评价方法_石玉江

特低渗透油藏源储配置与富集区优选测井评价方法_石玉江

第24卷第4期2012年8月岩性油气藏LITHOLOGIC RESERVOIRSVol.24No.4Aug.2012特低渗透油藏源储配置与富集区优选测井评价方法石玉江1,2,李长喜3,李高仁1,2,李霞3,周金昱1,2,郭浩鹏1,2(1.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陕西西安710021;2.中国石油长庆油田分公司低渗透油气田勘探开发国家工程实验室,陕西西安710021;3.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研究院,北京100083)摘要:鄂尔多斯盆地西北部长8油层组为典型的特低渗透、超低渗透油藏,储层参数的控制因素与平面分布规律复杂,已成为油藏评价和开发建产中急需解决的问题。

在单井精细解释基础上,通过对含油饱和度分布规律和控制因素的分析,应用测井多井评价技术对特低渗透油藏开展多学科结合研究,建立了特低渗透储层含油富集程度和烃源岩有机质丰度测井表征方法,提出烃源岩生烃能力与储层含油富集程度的有效配置控制了有利富集区的分布。

基于源储配置思路,研究了特低渗透油藏的富集规律,并优选出了富集区。

该研究对特低渗透油藏规避快速建产风险,加快勘探开发进程,提高整体效益具有重要意义和推广价值,对致密油气等非常规领域的研究具有参考价值。

关键词:特低渗透油藏;多井评价;源储配置;富集规律;多学科结合;鄂尔多斯盆地中图分类号:P618.13文献标志码:A0引言测井多井评价是以储层和油藏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岩心资料和测试资料为主要依据,在关键井解释模型研究、单井精细处理解释技术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完善而形成的一套规范化的油气田多井测井解释评价方法,它充分利用测井资料的高分辨率、连续测量的优势,对储层的岩性、物性、含油气性等油藏内部地质特征及其空间和平面分布规律进行精细描述和研究[1]。

测井多井评价是油藏描述中的一项重要工作,从20世纪70年代末开始兴起,它使得测井信息得到更加充分的应用,并与石油地质等学科研究成果有机结合,将单井的储层油气层结论与认识拓展成为面上的区域性成果,从多学科的角度对油气藏进行精细解剖,对于复杂油气田的高效勘探和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特别是指导滚动勘探和二次采油更具有特殊意义[2]。

辽河油田致密岩性油气资源勘探实践与开发设想

辽河油田致密岩性油气资源勘探实践与开发设想

辽河油田致密岩性油气资源勘探实践与开发设想吕媛媛【摘要】致密油气作为非常规油气资源之一,分布广泛,潜力较大.近年来,随着页岩气水平井以及体积压裂改造技术的发展,致密油气已经成为能源接替的潜力领域,勘探开发活动日趋活跃,发展迅猛.辽河油区致密油气勘探开发还处于起步阶段,研究与认识程度较低,有效开发技术还面临很多挑战.为明确辽河油田致密油气资源潜力,以雷家地区沙四段碳酸盐岩、大民屯凹陷沙四下段油页岩为致密油勘探开发评价目标,通过研究评价,认为辽河油田致密油资源丰富,部分区域压裂后具备高产特征,为今后有效开发提供了宝贵经验.【期刊名称】《内蒙古石油化工》【年(卷),期】2013(000)024【总页数】3页(P48-50)【关键词】致密油;潜力;产能低;水平井;压裂【作者】吕媛媛【作者单位】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辽河油田分公司,辽宁盘锦12401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P618.130.21 辽河油区致密油勘探进展致密油成藏的主要要素为大面积分布的优质烃源岩、大面积分布的非均质致密储层、近油源或源储一体及稳定宽缓的构造背景[1].结合密油气成藏有利条件,优选雷家地区沙四段碳酸盐岩、大民屯凹陷沙四下段油页岩、双台子地区沙三中下段砂岩进行勘探部署.雷家地区沙四段碳酸盐岩,区域面积190km2,最大厚度150m,完钻井89口,部署探井7口,完钻探井4口,试油5口,获工业油流2口.利用岩心、岩屑建立单井烃源岩地化剖面开展沙四段烃源岩评价,认为沙四段发育一套富有机质油页岩,有机质丰度高,TOC=2%-8%,为Ⅰ -Ⅱ1型,生油门限2500m,处于低成熟~成熟生油阶段(图1).依据系统取心建立沙四段目的层岩性剖面,通过岩矿-测井-地质专业相结合建立岩性测井识别方法和划分标准,确定杜家台油层优势岩性序列为含泥泥晶云岩、含泥方沸石质泥晶云岩、泥质含云方沸石岩、含云方沸石质泥岩;高升油层优势岩性序列为泥晶粒屑云岩、含泥粒屑泥晶云岩、泥质泥晶云岩、云质页岩.随泥质含量的增加及方沸石含量的增大,储集空间发育程度、储层物性及含油性变差,具有明显的致密储层特点.预测雷家地区杜家台油层总面积87km2,厚度大于40m为55.6km2.高升油层总面积98km2,厚度大于40m为33.7km2.大民屯凹陷沙四下段油页岩,区域面积220km2,最大厚度120m,老井试油9口,试油见油3口.页岩生油量26.2 X 108 t,排油量5.3 X 108 t,资源潜力巨大.通过研究认为大民屯沙四下段具有十分优越的油源条件,TOC为7.85%,总烃1345.5ppm,S1+S2含量47mg/g,干酪根类型为Ⅰ-Ⅱ1型,Ro0.72%.沙四下段具有良好的源储一体化配置,致密段能量足,普遍存在超压.各油组分布稳定、范围广,潜力大.双台子地区沙三中下段砂岩,面积280km2,最大厚度750m,正钻探井2口.勘探现状为资源潜力大,资料少,深层未实现工业油气流.通过开展"八性"关系评价,分析沙三段致密油气成藏机理为储层先致密后成藏,利于在构造缓坡部位或洼陷中心形成致密油气.结合风险探井实施,系统开展致密砂岩油气研究,预期达到效果为建立岩性、物性剖面;攻关应用油气层改造技术,突破致密砂岩工业油气流关;完善油气层保护钻井液及预测规模资源储量.图1 清水-陈家凹陷Ro-深度关系剖面2 致密油开发面临的主要挑战致密油往往以大中型油藏为主,资源潜力巨大,但在巨大的资源潜力背后,面临的是致密油开发的高难度与高成本.其根本原因是储层孔喉半径细小、储量丰度低,非达西渗流特征明显,渗流能力差,且压力敏感,因此给有效开发带来了三大难题,即单井产量低且递减快,补充能量难,开发效益差.正确认识并攻克这三大难题,是实现致密油气规模有效开发的关键[2].2.1 单井产量低、递减快辽河油田致密油气藏储层物性差,非均质性强,孔隙结构类型以特低渗特细喉道不均匀型为主,孔喉连通差.如大民屯凹陷沙四段Ⅰ油组平均孔隙度5.58%,渗透率0.355 X10-3μm2,Ⅱ油组平均孔隙度6.66%,渗透率0.067 X 10-3μm2,Ⅲ油组平均孔隙度2.15%,渗透率0.047 X 10-3μm2,表现出随深度增加,储层物性明显变差的特点.纵观国内外致密油开发实例,在开采致密油气的过程中,普遍存在单井产量低、递减快的特点.大民屯凹陷油页岩生产井也具此特征,如优选该区老井沈224井于2012年12月进行试采,生产井段2968-3010m,初期日产液6.4方,日产油5.5吨,目前捞油,至2013年3月底,累产油3600t.2.2 补充能量难目前辽河油田已开发的低渗透油藏普遍存在注水困难的情况.注水井表现为注水困难,井底地层压力高.生产井初期产量较高,但随着井筒周围地层能量的下降,动液面下降快,很快供液不足,油井产量快速递减,最终低速低产或无法正常生产[3].导致这一现象的根本原因是注采井间没有建立有效驱替压力系统,其根本是该类储层的非达西渗流特征.且该类储层对压力变化敏感性强,随着有效压力增大,储层渗透率呈负指数函数递减,且具有一定的不可恢复性.由于生产井井底附近地层压力最低,压力敏感性伤害也就最严重[4].因此,对于储层物性更差的致密油藏,开发过程中补充能量将非常困难,提高采收率面临巨大挑战.对于常采用体积压裂形成人工压裂网格的致密储层,注入水难以有效替换基质孔隙中的原油[5],只能沿裂缝迅速突破到生产井,形成注入水无效循环,难以实现注水补充地层能量和提高单井产量的目的.2.3 开发效益差辽河油田目前发现的致密油藏埋深均在2000-3000m,储层埋藏较深,单井钻井成本高.以直井开发为例,从致密储层地质特点、渗流特征和开发需要看,只有采用大量钻井、较小的注采井距开发的方式,才有可能进行有效开发.但从开发成本上看,井距小意味着需要钻更多的井,投资会大幅度增加,同时单井控制储量小、单井累产油低,经济效益势必变差.同时开发时补充能量非常困难,加之该类储层储量丰度低,生产过程中往往表现为单井产量递减快、区块产量难以有效接替、单井最终累产量低的特点.另外,致密油能否有效开发,油气价格也是一个重要的影响因素[6].3 开发技术思路3.1 找准"甜点"指导井位部署虽然致密油具有储量丰度低、单井产量低等特点,但受储层非均质影响,致密油气储层存在局部"甜点"区."甜点"区构造相对稳定,储层物性相对较好,产量普遍较高.寻找相对高渗透区域,部署开发井投入开发,不仅可以有效提高单井产量、降低开发投资风险,还能获取更多的地质资料,实现滚动开发一体化稳步推进.目前辽河油田"甜点"预测技术攻关应用已取得初步成果,创新了Rp纯纵波提取的岩性识别技术、有限方位角条件下全方位各向异性裂缝探测等新技术.3.2 提高单井产量为实现单井产量大幅提高的目的,必须有效解决储层渗流阻力大、储量丰度低带来的难题.目前水平井体积压裂技术是非常规油气有效开发的核心技术之一,是解决该问题的有效办法[7].通过提高单井控制储量,水平井技术有效解决了单井控制储量低的问题同时水平井多级分段压裂和重复压裂技术改善了储层物性,大幅增加了井筒与底层的接触面积,提高了储层的渗流能力.已实施的雷平2井,采用Hiway压裂技术,分8级压裂,每级2簇射孔、每簇1m、20个孔,取得良好效果,压后8mm油嘴放喷日产压裂液126m3,日产油100.64m3,目前日产油2.0t,已累计出油1442.2t.3.3 探索提高采收率技术虽然采用水平井技术、并结合多段体积压裂工艺,可以有效解决单井产量低的问题,但致密油开发单井日产量递减快,且要维持较长时间的低产、稳产,是致密油开发必须面对的问题.结合致密储层的主要特点分析认为,应有效结合致密储层高毛细管压力的特点,发挥渗吸采油的机理,探索有效补充能量的方式.因此在加强基础理论研究的基础上,应大力发展多介质复合吞吐、气体混相驱和精细水驱等提高采收率技术系列.同时应注重储层保护,加强敏感性评价方法的研究,减小或者避免钻井及开发过程中对储层造成的不同程度的损害.4 结论辽河油区致密油勘探开发仍处于起步阶段,勘探已显示出巨大的资源潜力,但有效开发难度大.在致密储层开发初期,应主要依靠新井投产维持产量,通过获取的新静态资料与已有动态数据有机结合,进行"甜点"识别,指导区域新井位部署,实施滚动开发.同时重点加强提高采收率新技术的探索,注重储层保护,创新生产模式,以实现辽河致密油的有效开发.[参考文献][1] 邹才能,陶士振,侯连华,等.非常规油气地质[M].北京:地质出版社,2011:55~67.[2] 赵政章,杜金虎,等.致密油气[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2012:70~80.[3] 李道品.低渗透砂岩油田开发[M].北京:石油工业出版社,1997:135~150.[4] 张春荣.低渗透油田高压注水开发探讨[J].断块油气田,2009,16(4):80~82.[5] 吴奇,胥云,刘玉章,等.美国页岩气体积改造技术现状及对我国的启示[J].石油钻采工艺,2011,33(2):33~35.[6] 贾承造,邹才能,李建忠,等.中国致密油评价标准、主要类型、基本特征及资源前景[J].石油学报,2012,33(3):343~349.[7] 林森虎,邹才能,袁选俊,等.美国致密油开发现状及启示[J].岩性油气藏,2011,23(4):26~31.。

碳酸盐岩地层的钻井技术分析及措施探讨

碳酸盐岩地层的钻井技术分析及措施探讨

碳酸盐岩地层的钻井技术分析及措施探讨随着我国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进行,井下地质构造越来越复杂,钻遇高温高压致密性岩层的几率也越来越大,钻井施工难度越来越高,为了能够有效解决这一问题,在充分结合部分碳酸盐岩地层实际状况后提出了一些可行的解决措施,对提升钻井施工效率有极大促进作用。

标签:碳酸盐岩地层;钻井技术;施工;措施引言对于当前部分油田受到碳酸盐岩地层因素影响导致钻井速率下降的问题,必须要结合实际情况设计出更加的钻井技术措施,针对地层可钻性差等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并不断优化井下钻具组合,这样才能促进油田勘探开发的不断发展。

1 碳酸盐岩地层地质特征我国一些油田地处沙漠地带,自然环境恶劣,给钻井施工带来了极大难度。

一些油田主力油藏大多数为碳酸盐岩潜山型油气藏,地质结构相对比较复杂,而且地层中裂缝和溶洞发育良好。

在钻井施工过程中非常容易出现漏失现象,从而对尾管固井质量产生巨大影响,对后期完井作业也形成负面影响,因此必须要针对当前的钻完井技术措施进行进一步完善,有效提升油田生产作业效率。

2 碳酸盐岩地层钻井技术措施2.1 欠平衡钻井技术应用欠平衡钻井技术的应用能够实现对油气层最大程度保护,并减少钻井施工过程中对油气层的污染,合理的控制的地层漏失状况,欠平衡钻井技术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主要采取的是边喷边钻的方式,整个设计施工过程中不会出现地层漏失状况,井眼轨迹也完全能够达到施工设计标准要求,这种钻井技术不仅能够提高碳酸盐岩地层的机械钻速和钻井施工效率,还能有效地避免碳酸盐岩地层的漏失情况[1]。

钻井液体系选择合理,因此在整个钻井作业过程中能够始终保持井筒内部处在欠平衡状态,也就是说在整个钻井作业过程中地层压力始终超过井筒液柱压力,因此能够有效避免在钻井施工过程中出现污染地层的问题。

针对我国部分碳酸盐岩地层油田,可以充分结合钻井施工的历史资料以及实际的钻井施工作业程序,来最终确定出更加合理的钻井液密度和粘度,保障钻井施工安全进行。

应用欠平衡钻井技术提高四川盆地油气勘探成效

应用欠平衡钻井技术提高四川盆地油气勘探成效

该配套技 术的推广应用 ,为及时发现和有效保护油 气层 ,解决工程地 质难题提供 了重要手 段,加快 了勘探 开发进程 , 促进 了四川油气勘探开发大发展。 0 0 2 0 20- 06
年 ,在 1 个构造上共实施欠平衡钻井 1 1 5 9 口,欠平衡井
2 0 年第 1 08 期
石油科技论坛 3 7
全 过程欠平衡钻井 配套技 术。
气资源丰富 ,据全 国第三次资源评价 显示 ,资源总量达
9 6 0m 0 5X 1。 ,占盆地天然 气总资源量 的 1%, 7 具有较大 的勘探潜力 。但 由于这里 的天然 气成藏 机理复杂 、储层
纵横 向变化大 、储层 易污染等等 问题 ,严重地制约 了勘 探进程 , 0 2 世纪 仅发现 了中坝 、 平落坝 2 中型气田。 个 进 入本世纪 ,中国石油西南 油气田公司转变勘探思路 ,深 化天然气富集规律 的认识 ,应用新技术、新理论 ,解放
效益开发。


欠平 衡 钻 井技 术 的提 出和 在 四川

欠平衡钻井 技术发展到欠平衡钻井、欠平衡取心、不
的 发展
2 世纪 6 — 7 年代 , 0 0 0 为了多打快钻 、 出油气 ,四 早 川石油管理 局针对上三叠统勘探开发的难 点,提 出了采 用井筒液柱压 力小于地层孔隙压力的 “ 清水抢钻” 空 、“ 气钻 ” 天然气钻” 泡沫钻” “ 、“ 、“ 、 边喷边钻”等欠平衡钻 井工艺技术打井 ,并分别在川南 、川中、川西南地区钻
维普资讯
陈 刚 等效
口 中国石油西南油气田公司 陈 刚 刘 文 忠
摘 要 :本文 系统介 绍 了欠平衡 钻井技术在 四川地 区的发展历程和开 发应 用情 况。这种 钻井技 术解决 了 低压 、低渗 、 孔储层和极 易污染储层勘探开 发难题 , 低 使这 类储层得到保护 ,得 以及时发现 、获得增产、有效

储层识别技术

储层识别技术
2.利用核磁共振测井识别复杂孔隙构造储层技术
技术原理:
碳酸盐岩储层易受到成岩改造作用而发育孔缝洞,形成具有复杂孔隙构造的非均质性储层。核磁共振测井标准T2谱的分布,能够直观地提醒此类复杂碳酸盐岩储层的孔隙构造,利用孔缝洞在T2谱上位置的差异,即可识别出相应类型的储层。
技术特点:
①能够直观地将岩石的微观孔隙构造通过宏观的T2谱展示出来;
最后,利用核磁方法对储层孔隙构造以及流体性质等进展评价。右图为某井核磁共振测井技术成果图,可以看到,在储层发育段,核磁提醒了孔隙构造,其中白云岩段孔隙较大,且多为双峰的双孔构造,而灰岩孔隙相对单一。核磁测井资料和常规测井资料计算的流体剖面非常一致,计算的孔渗饱结果也比拟一致。这一段储层可分为三个级别:Ⅰ级为高孔、高渗、高含油饱和度的好油层,Ⅱ级为中孔低渗高含油饱和度的较好油层,Ⅲ级为低孔低渗中等含油饱和度的差油层。
技术指标:
①地质体产状可视化;
②可与区域地质背景或地震剖面直接比照;
③试油成果验证。
适用范围
裂缝型碳酸盐岩地层。
实例:
某油田水平井地质体产状可视化显示:
该油田目的层为裂缝性碳酸盐岩储层,为获得较高的油气产量,设计水平井使其尽量贯穿裂缝发育带。利用成像测井资料,识别出地层及裂缝的产状,将其投影到井眼轨迹上,即可直观地判断水平井眼穿越裂缝发育带的情况。如下列图所示:
[9] 靳秀菊,王寿平,毕建霞,X志远,宿亚仙.礁滩相储层裂缝识别方法研究[J].断块油气田.2021(02)
[10] X秀荣,赵冬梅,胡国山.塔河油田碳酸盐岩储层类型测井分析[J].石油物探.2005(03)
[11] X礼浩.碳酸盐岩储层特征与预测方法研究[D].中国石油大学2021
[12] 曹鉴华.塔河油田奥陶系复杂碳酸盐岩储层测井解释与评价方法研究[D].西南石油学院2004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特点分析

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特点分析

般将低渗透砂岩储层分为低渗透 , 渗透率 5 0 - - - 1 0 o r D 、特低渗透 , 渗透
率l O 一1 m D 、 超低渗透 , 渗透率 1 —O . 1 n i d储层。我国陆相储层 的物性普 遍较差 ,相当一批低渗透油田储层渗透率在 1 0 o r D以下。
三、低渗透油气藏开发技术分析
随着对低渗透油气藏了解 的深入 , 低渗透油气藏 的开发技术也逐渐
成熟 ,目 前来看 ,针对低渗透油气藏的开发技术主要分为 以下几种 :
1 、 油 气 藏 的描 述 技 术
四、 结 论
通过本文的分析可知 , 在我 国目前的油气藏资源的开采中 ,低渗透 油气藏资源所 占的比例正在逐渐提高 ,为了保证实现低渗透油气藏资源 的有效开采 ,我们赢对低渗透油气藏的特点和开发特性有全面准确的了 解 ,为低渗透油气藏资源 的有效开采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 。
所谓油气藏 的描述技术主要是指在勘探开发过程中对油气藏资源 的 勘测和认识。 目 前来看油气藏 的描述技术 主要是由岩心裂缝 、油气藏储 层动态监测和测井地震等技术组成的 ,其主要 目的是 为了保证油气藏 的
参考文献
[ 1 】 邱 勇松; 低渗透油藏渗流机理及 开发技术研究 【 D 】 ; 中国科 学院 研 究生院 ( 渗流流体 力学研 究所 ) ; 2 0 0 4 年. 【 2 】 周 守信, 李 士伦, 孙雷, 徐严 波; 特低 渗储 层参数 预测方法研 究 [ J 】 ; 断块 油气 田; 2 0 0 3 年0 2 期. 【 3 】 王建 华; 低渗透 油田超前注水研 究 [ J 】 ; 断块油气 田; 2 0 0 5年 0 3
渗透一词又包含 了低渗透油气藏和低渗透油气资源的概念 ,现在讲到低

低渗油气储层增产改造技术

低渗油气储层增产改造技术

低密度支撑剂能够在低排 量下保证支撑剂的输送,能提 供在绝大部分裂缝面积上得到 支撑剂的机会,降低支撑剂密 度还可以减少配制压裂液系统 的复杂性从而减少了对填砂裂 缝的伤害。
高强度超低密度支撑剂-ULW
新材料-高强度超低密度支撑剂ULW
美国BJ服务公司•2003年•两种ULW支撑剂 ULW 1.25支撑剂-被树脂浸透并涂层的化 学改性核桃壳 ULW 1.75 支撑剂-树脂涂层的多孔陶粒
问题:丰度低、单井产量低、开发效益差
压裂技术实现有效增储上产作用举足轻重
井次
年增油(万吨)
12000 10000
8000 6000 4000 2000
压裂酸化井次 年增产量
1000 800 600 400 200
0
0
1985 1990 1995 2000 2005

从1955年至2004年底,全国压裂酸化作业22万井次以上,
无因次导流能力, CD
由该优化设计理论得出一下结论:压裂 井的动态主要由压裂规模确定;表征压 裂规模的最好的单一变量是无因次支撑 剂系数;通过优化无因次支撑剂系数就 可以确定最大的采油指数。
例:低渗透油气藏开发压裂技术
低渗、特低渗透油藏的改造技术发展方向是油藏工程与 压裂工艺技术进一步相结合---开发压裂技术
人工裂缝诊断技术
水平井压裂酸化技术
压裂施工过程的计算机自动化控制 与数据远传
(二)国内水力压裂技术主体技术
国内发现的油气田越来越复杂,主要类型: 1、低渗低压致密气藏;
2、低渗特低渗透油藏; 3、深层火成岩气藏; 4、致密碳酸盐岩储层。
形成的压裂改造主体技术:
1、低渗透油藏开发压裂技术; 2、低渗透气藏大幅度提高单井产量技术; 3、复杂岩性储层改造技术; 4、新型压裂材料和新工艺技术。

低孔特低渗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水平井开发实践

低孔特低渗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水平井开发实践

低孔特低渗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特征及水平井开发实践【摘要】低孔特低渗石炭系火山岩油藏是一类具有独特地质特征的油气储集层,储层常规开发方式存在诸多挑战。

本文针对该类型油藏进行了深入研究,透过分析其储层特征,探讨了水平井在开发中的应用及实践案例。

从技术效果评价和存在的问题出发,提出了改进措施,为低孔特低渗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的开发提供了有力支持。

通过总结不仅加深了对该类油藏开发的认识,也对水平井开发技术的展望进行了探讨,为未来油田开发提供了新思路和发展方向。

本研究对于促进低孔特低渗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的高效开发具有一定的理论和实践价值。

【关键词】低孔特低渗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特征、水平井开发、实践案例分析、技术效果评价、问题与改进措施、总结、展望。

1. 引言1.1 研究背景曾经被认为是储量枯竭的低孔特低渗石炭系火山岩油藏,近年来却引起了石油工作者们的广泛关注。

石炭系火山岩属于特殊的沉积岩,其储层性质复杂,储量丰富但开发难度大。

低孔特低渗给了开发者们巨大的挑战,传统开发手段已经不能满足其需求。

低孔特低渗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特征独特,受到储层孔隙度低、渗透率特别小等因素的影响,传统油田开发技术已经不再适用于这类油藏。

为了更好地开发和利用这些资源,迫切需要深入了解其储层特征及开发技术。

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属于非常规油气资源,其地下储层结构复杂多变,储层压力温度条件严苛,传统垂直井难以完全开采出油气资源。

水平井的应用成为了解决低孔特低渗石炭系火山岩油藏储层特征的有效手段。

为了更好地实现低孔特低渗石炭系火山岩油藏资源的高效开发,本文对该类油藏的储层特征、水平井开发技术及实践案例进行深入研究和探讨。

希望通过本文的研究,能够为该类油藏的开发提供有益的参考和指导。

1.2 研究意义低孔特低渗石炭系火山岩油藏是一种储层条件极差的特殊类型油藏,其开发面临着诸多挑战。

对于这类油藏的研究具有重要的意义。

低孔特低渗石炭系火山岩油藏的开发对于提高国内油气资源勘探开发水平、提高油气勘探开发效率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

水力压裂技术难点

水力压裂技术难点

压裂酸化技术难点1、复杂岩性油气藏指的是陆源碎屑岩、碳酸盐岩和粘土矿物以一定比例均匀存在,没有任何一种成份占主导地位。

典型的代表是玉门酒西盆地的清溪油田,该油田储量高、品位好,但是储层矿物组成十分复杂。

由于矿物的不连续分布,酸压后只能形成均匀、低强度的刻蚀;而水力压裂由于发生支撑剂嵌入和粘土矿物的水敏、碱敏现象严重,因此目前酸压和水力压裂技术对这类储层多为低效或无效。

只能考虑从液体体系上改进工艺措施。

2、高温、超高温、深层、超深层和异常高压地层以准葛尔盆地、克拉玛依、塔里木和吐鲁番为代表,如柯深101井,压力系数为2.0,温度135摄氏度,千米桥潜山地区井深4000m—5700m,温度在150摄氏度到180度之间。

这种地层的技术难点往往是需要的施工压力和压裂酸化液体不能达到要求;酸液的反应时间短,酸蚀作用距离短。

3、低渗、低压、低产、低丰度“四低”储层如中石油的长庆苏里格气田压力系数在0.8—0.9,渗透率为0.5—3.0达西,中石化的大牛地油田压力系数0.67—.0.98,渗透率仅为0.3—0.9达西。

类似的这种储层在我国占很大的比例,由于产生水锁现象进而产生很难解除的水相圈闭,如果不采用特殊的工艺手段,很难得到高效开发。

4、凝析气藏代表有千亿方的塔里木迪那气田和中Ô白庙深层凝析气藏。

这类油田酸化压裂最大的问题是由于压力降低后凝析油的析出产生凝析油环,大大降低了天然气的产量。

5、高含硫,高含二氧化碳油田这类油田有被誉为“南方海相勘探之光”的普光气田(储量高达1144亿立方米);580亿立方米的罗家寨气田。

这两个气田的含硫量都在10%—12%,远远超过3%的行业标准。

硫化氢的高还Ô性和化学反应活性容易产生单质硫和硫化亚铁沉淀,在酸化压裂施工中造成二次伤害。

同时,高含硫还会加大钻、采、集、输、外运的困难,尤其是在地形复杂,自然条件恶劣的四川丘陵地区。

6、异常破裂压力油藏这种油藏埋藏深度和破裂压力不成正比,以川西致密须家河组和赤水地区为例:2000多米的井深破裂压力高达90多兆帕,现场经预处理措施之后,施工压力仍然高达80多兆帕。

碳酸盐岩油藏各技术

碳酸盐岩油藏各技术

碳酸盐岩油藏中各技术世界油气资源主要来自碳酸盐岩油藏。

碳酸盐储层通常为低孔隙度,而且可能含有裂缝。

碳酸盐岩储集层都是具自然裂缝的地层,具有孔隙度和渗透率不均匀分布的特性。

在碳酸盐岩(尤其是岩石基质中)处于低渗透率和低孔隙度的状态时,储层中流体的流淌很可能完全取决于裂缝系统的状况;而岩石基质仅仅起一个油源的作用(类似于敏密砂岩层和自然气流)。

假设是孔隙型碳酸盐岩,裂缝系统可能造成注入流体对储层的不均匀涉及,从而使其过早突破进入生产井,结果是采收率下降。

众多的争论者把碳酸盐储层的含油丰度作为争论目标,试图刻画其非均匀性,将不同类型的裂缝性储层分门别类,并确定哪些岩石特性和流体性能对最终采收率有打算性的影响。

1、水平井注水技术:水平井注水技术作为一项兴的技术,是由Taber 在1992 年为提高传统注水方式效率而提出的。

Taber 指出,在低井口压力下,水平井的注入速度比直井快,因而原油开采速度快:且相对于直井的驱替方式,水平井注水的线驱方式能更有效地提高驱替效率.因此,水平井注水能到达更好的效益。

水平井注水技术作为一种高效的油气田开采技术。

水平井注水技术对低渗透油田的开发效果有可极大的改善作用。

虽然水平井注水较直井注水具有上述的优势。

但它并不是万能的。

水平井注水能增大注入量,降低油井气油比。

降低注入压力.增大了产油量,与配套水平产油井生产效果良好。

准确地质导向技术确保水平钻井的成功,最大限度地确保钻井的成功率。

利用水平井进展注水开采,可极大提高二次采收率,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

同时,水平井注水开发技术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地质、油藏、钻井、采油工艺等各个领域,需要多学科协同治理,应加强争论适合水平井注水相关后续配套措施,以便到达更好的开发效果。

水平井水驱采油具有的优势是:①和直井相比水平井注水时的压力降不会集中在某一点而是分散在比较长的泄油井段上压力降较小油水界面变形也小井到达油水界面的距离大所以可以推迟井的突破或使含水量增加缓慢②水平井与井之间的泄油均匀性可使前缘均匀推动因此当有多一样时流淌时流度比条件越不利水平井的优势就越明显③在低渗透油藏或低渗透层钻水平井可以提高注水力量及产油力量削减油藏注入水的补充时间注水见效早④在开发中后期老区油田时钻加密井是改善直井水驱后涉及效率的一项有效措施但是水平井可以通过侧钻、分支钻井等取得比钻加密井更好的效果⑤在薄层油藏中水平井注入速度接近于线性注水速度。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替油选井认识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替油选井认识
TK826 井
L1
水体能量强
图 1 水体能量强油井模型
油井 V2 溢出 口 L2
图 3 TK826 井地震剖面图
水体能量较弱 井筒
图 2 水体能量较弱油井模型
3.4 符合地质选井条件的侧钻水平井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非均质性强, 岩层中的缝 洞系统既是储油空间, 也是渗漏通道。侧钻水平井在 开发过程中, 底水随优势通道上侵, 导致油井高含水, 甚至在短期内完全丧失产能。但油井井眼上部的储 集体只有部分动用或未动用, “阁楼油” 丰富, 有利于 注气开采。但不是所有侧钻水平井都适合注氮气开 采, 首先要符合地质选井要求, 并且水平段要足够 长。如 T415CH 井水平段长 320m, B 点钻遇溶洞; 该 井区域油气富集, “阁楼油” 较丰富, 水体能量弱。该 4 井前期注水替油累增油 3.5×10 t, 后期逐渐失效。
3.3 溶洞型油藏, 水体能量一般的单井单元
统计分析注氮气替油井的增产效果, 水体能量强
塔河油田碳酸盐岩油藏注氮气替油选井认识
㊃ 33 ㊃
的油井平均单轮次注气增产仅 302t, 而水体能量一般 的油井平均单轮次注气增产达 824t, 增产效果明显优 于前者。分析认为相同注气量, 水体能量强的情况下 注入气体被压缩后形成的人工气顶规模更小 (V1< V2) , 使油水界面下移高度更短, 置换出阁楼油的空 间就较小。水体能量强的油井可适当加大注气量或 实施多轮次注气, 建立体积更大的人工气顶, 使油水 界面充分下移, 见图 1、 图 2。
油井 V1 溢出 口
2013 年注氮气 77×104m3, 开井后恢复自喷生产, 累增 油 4 593t, 增产效果显著。类似侧钻水平井还有 TK470CH、 TK7-619CH 等。

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以塔河油田为例200604

碳酸盐岩岩溶缝洞型油气藏勘探开发关键技术——以塔河油田为例200604

2 超深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系列
通过联合攻关, 自 1998 年起所开发的超深层强 非均质性碳酸盐岩储层预测技术方法系列, 具有国 际先进水平, 其主要技术可分为两类:( 1) 以大型溶 洞、中小溶洞群为检测目标的振幅变化率分析技术、 地 震 反 射 结 构 分 析 技 术 、频 率 差 异( FDA) 分 析 技 术;( 2) 以裂缝溶洞发育带为预测目标的地震三维 相干体分析、三维可视化古地貌古水系分析、地震属 性提取、地震测井联合反演技术等。在实际应用中, 总结出了塔河油田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储层的地 震响应模式, 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
① 陈红汉, 王群奇, 林忠民. 塔河油田奥陶系油藏流体包裹体研究. 中国地质大学, 2002.
50
海相油气地质 2006年 第 11 卷 第 4 期
3 缝洞型碳酸盐岩油气藏精细描述 技术
图 2 内幕缝洞发育带地震响应特征
强反射“, 串珠状”短强反射 ; 高 频 吸 收 强 , 强 FDA 异常。
洞缝系统特征 振幅平面图上具有网状不连续 性异常, 呈有规律的簇形条带状展布。
在实践中, 笔者还总结了不同地震预测技术在 不同区块的有效性, 提高了预测和表征碳酸盐岩缝 洞型储层发育带的精度, 从而进一步完善了适合于 塔 河 油 田 碳 酸 盐 岩 大 型 溶 洞 、缝 洞 发 育 带 的 地 震 预 测方法技术系列。例如, 不连续性检测分析方法对 塔河油田缝洞系统的预测效果最好, 吻合率在 77% ~95% ; 频率差异分析对塔河 3 区 ( 按先后开 发的次序顺序命名) 的地震预测效果较好。地震波 能量衰减因子不同的频率在各区块的响应结果差 异明显, 究其原因主要是不同储层类型对不同频带 的 地 震 波 的 吸 收 有 所 差 别 。一 般 高 频 衰 减 对 岩 溶 洞 穴型储层为主的地震预测效果最好, 例如塔河 4 区 ( 图 1 位 于 塔 河 4 区 ) 51 口 钻 井 的 吻 合 率 可 达 90% , 而对塔河 3 区以裂缝型储层为主的地震预测 的效果差些, 钻井的吻合率仅有 60% 。振幅变化率 对塔河 7 区的地震预测效果好, 是由于该区放空漏 失 在 地 震 上 表 现 为 强 振 幅 的 串 珠 状 反 射 。塔 河 南 部 由于上奥陶统覆盖厚度大, 岩溶发育程度明显比塔 河主体部位差, 钻遇大型缝洞储层的几率变小, 储 层 主 要 为 良 里 塔 格 组 裂 缝 型 、一 间 房 组 孔 隙 型 或 孔 隙—裂 缝 型 。 S105、S106、S97 和 S110 等 井 出 现 的放空或漏失现象, 主要是钻遇了裂缝发育带, 因 此对该区域的储层预测主要是针对加里东期中— 晚 期 岩 溶 和 裂 缝 作 用 形 成 的 储 层 发 育 带 。由 于 断 裂 对相干和振幅变化率的地震响应在该区块比较敏 感, 因此适宜采用这两种方法预测该区域的有利储 层发育区。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

岩性地层油气藏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在石油和天然气勘探领域,岩性地层油气藏占据了非常重要的地位。

本文将探讨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地质理论与勘探技术,以期为相关领域的学者和实践者提供有益的参考。

岩性地层油气藏是指在地壳中由岩层和地层圈闭形成的油气聚集。

这类油气藏通常具有较厚的储层和良好的封盖层,储存着大量的石油和天然气资源。

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与分布受到地质历史、沉积环境、构造运动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沉积环境:沉积环境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形成的重要条件。

在不同的沉积环境下,岩石类型、沉积厚度、有机质含量等都会有所不同,直接影响着油气藏的生成和聚集。

构造运动:构造运动对岩性地层油气藏的形成和分布具有重要影响。

在构造运动过程中,地层会发生褶皱、断裂等现象,形成不同类型的油气藏。

储盖组合:储盖组合是岩性地层油气藏的重要特点。

在理想情况下,储层应具有良好的孔渗性能和连续性,而盖层则应具有较好的封闭能力,以保持油气的聚集状态。

地层对比与圈闭评价:地层对比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关键技术之一。

通过地层对比,可以确定有利储层的分布和厚度,进而进行圈闭评价,优选勘探目标。

地球物理勘探:地球物理勘探是岩性地层油气藏勘探的主要手段。

包括地震勘探、重磁电勘探等多种方法,可帮助确定储层的物性和构造特征,进而推断油气藏的分布和性质。

钻井与试油:钻井和试油是证实岩性地层油气藏存在的直接手段。

钻井过程中要严格控制钻井液性能,保护储层不受损害。

试油则是对油气藏进行评估和优选的重要环节,可确定油气藏的数量和质量。

开发工程与数值模拟:开发工程和数值模拟技术的应用可以帮助优化油气藏的开发方案。

通过建立数值模型,可以对油气藏进行模拟分析,优化开发方案,提高开采效率。

以某地区大型逆冲断层岩性地层油气藏为例,该油气藏位于一个大型逆冲断层之上,储层厚度较大,且具有较好的物性和含油性。

通过综合运用地层对比、地球物理勘探和数值模拟等技术手段,发现了这个具有高产能的岩性地层油气藏。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6年第33号――关于《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6年第33号――关于《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

国土资源部公告2016年第33号――关于《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第五批)》的公告
【法规类别】资源综合利用
【发文字号】国土资源部公告2016年第33号
【发布部门】国土资源部
【发布日期】2016.12.27
【实施日期】2016.12.27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E0303
国土资源部公告
(2016年第33号)
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和《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践行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理念,加快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矿产资源节约与高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开发利用水平,按照《国土资源部关于推广先进适用技术提高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的通知》(国土资发〔2012〕154号)和《国土资源部办公厅关于推荐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的通知》(国土资厅函〔2016〕1396号)要求,经各省(区、市)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有关中央企业组织推荐、专家评选及社会公示,确定了第五批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现予以公告。

2016年12月27日
附件
矿产资源节约与综合利用先进适用技术推广目录(第五批)。

中东某碳酸盐岩油田3000m超长水平段优化设计

中东某碳酸盐岩油田3000m超长水平段优化设计

54尽管目前国内外石油勘探的重点逐步转向深层油气资源,但随着技术的进步,水平井延伸极限不断被突破,超长水平段逐渐成为国内外非常规油气资源规模效益开发的重要手段[1]。

美国在2016年5月钻出了目前世界水平长度最长的页岩气井Purple Hayes 1H,水平段长达5652.2m [2];中国长庆油田在2021年6月钻出亚洲水平段最长纪录的H90-3井,水平段长达5060米[3]。

由于超长水平段水平井技术能大幅提高单井产量和最终采收率[4],因此该类井型就成为开发中浅部油气藏的可选手段之一。

相比直井和常规水平井,超长水平段更加有利于油气资源的高效开发,但它同时也给后期钻井施工带来了诸多技术难点。

如何在装备和工具资源受限的前提下,在白垩系灰岩储层段完成3000m水平段就成为钻井技术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本文拟通过调研和软件模拟,从轨迹优化、钻柱优选、参数优化和完井管柱下入等方面进行分析比对,为中东某油田碳酸盐岩储层试钻3000m 水平段制定优化方案。

1 基本情况简介目标油田处于弱伸展构造环境,其浅部构造形成了一系列NW-SE走向的断层和长轴背斜。

该油田近期沿最大水平主应力方向钻多口水平井,水平段未发生井壁失稳。

目标井设计为四开次井身结构,其中二开直井段以黏土为主,含细粉砂岩,局部石膏含量高达90%以上,易坍塌和缩径;三开造斜段,岩性复杂,含钙质白云岩、泥晶、鲕粒状灰岩、泥质石灰岩夹杂页岩,部分井段为脆性页岩,易坍塌、掉块,已钻井局部页岩曾发生周期性坍塌;四开水平段钻白垩系碳酸盐岩。

选择本井为试验井,设计延长水平段至3000m,最大程度增加边部单井控制储量,由构造高部向低部延伸。

初步设计造斜点KOP @ 1900m,造斜段采用“增-稳-增”的轨迹方案,控制狗腿度小于4°/30m;在2699m以88.33°倾角着陆;水平段方位116.85°,段长3000m,靶前位移424m,水平段呈89°下倾,水平段控制狗腿度小于2°/30m。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低渗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勘探井位优选
在石油勘探开发领域中,井位选择是十分重要的一个环节,尤其是在低渗碳酸
盐岩储层油气勘探过程中更是如此,因为选择不当会严重影响勘探效果,从而导致经济损失。

因此,如何优选低渗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勘探井位成为了众多勘探工作者需要解决的问题。

第一、选择适宜的区块
适宜的区块选择是井位优选的基础,需要评估区块地质条件、油气地质条件和
资金条件等方面的因素。

其中关键是要评估区块的勘探潜力,这取决于区块地质构造、岩性、厚度、古地理条件等因素。

只有确定了区块适合勘探的潜力,才能选择出合适的井位。

第二、开展地质、地球物理调查
地质、地球物理调查是井位优选中不可或缺的环节,只有了解到地层构造、物
性等信息才能对井位进行进行选择。

地球物理调查可根据地下储层的各种物理规律,采用不同的勘探工具进行勘探,例如地震勘探、电法勘探、磁法勘探等方法。

有了这些信息提供支持,可以更准确地进行井位选择。

第三、具体的井位评估
井位评估需要对区块进行精细划分,才能确定合适的勘探井位。

在低渗碳酸盐
岩储层油气勘探中,常用井位评估方法有地质-地球物理聚合法、岩石力学分析法
和双层聚合方法等。

聚合方法中以地质-地球物理聚合法为主,该方法可以对勘探
目标区域进行两种信息的融合,确定初选井位,进而确定最终的井位。

第四、辅助综合分析
勘探井位优选还需要综合考虑油气藏的类型、演化历史、勘探技术、环境影响等,这些都是可以帮助优选器细化井位选择的重要辅助因素。

在进行综合分析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探讨,以确定最佳井位的选择。

小结:
低渗碳酸盐岩储层油气勘探井位优选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工作,需要综合考虑多个因素的影响。

勘探人员需要根据勘探对象的地质特征、资金条件、勘探技术等因素进行全面综合评估,才能确定最优的勘探井位。

同时,勘探人员需注意数据准确性和准确度,确保整个勘探工作的顺畅进行。

在待勘探区域范围内精准选择合适的勘探井位,有助于提升石油勘探开发行业的效率,并为我国石油勘探领域的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