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合集下载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1500字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如下:
第一章机械振动与波动
1. 机械振动的基本概念及基本特征
2. 单摆的运动规律
3. 弹簧振子的运动规律
4. 机械波与介质的传播
5. 简谐波的特征及其数学表达
6. 简谐振动的特征及其数学表达
第二章光学
1. 光的直线传播和反射
2. 光的折射及其数学表达
3. 总反射及其条件
4. 光的色散和光的干涉现象
5. 杨氏干涉和薄膜干涉
6. 衍射现象及其数学表达
第三章电磁感应
1. 磁感线和磁感应强度
2. 安培定律及其数学表达
3. 磁通量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
4. 感应电动势及其数学表达
5. 自感和互感
第四章电磁场
1. 电场的基本概念和电场强度的定义
2. 电荷与电场的相互作用
3. 电荷分布所建立的电场
4. 电容器的基本概念和电容的定义
5. 电容与电压关系及能量的储存和释放
6. 平行板电容器和球形电容器的电场
7. 电磁感应中的电荷运动
第五章原子物理与半导体物理
1. 原子的组成和结构
2. 原子核的结构和放射性
3. 半导体物理的基本概念和PN结的形成
4. 半导体的导电机制和P型、N型半导体的特性
5. 半导体二极管和晶体管的基本原理和应用
6. 半导体材料的特性和技术应用
以上是高一物理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每个知识点包括基本概念、基本规律和数学表达等。

此外,还可以根据教材中的具体内容进行细化整理,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些知识点。

高一必修二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通用9篇

高一必修二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通用9篇

高一必修二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通用9篇(经典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经典范文,如总结报告、演讲致辞、法律文书、心得体会、岗位职责、鉴定评语、实习文案、教学资料、作文大全、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范文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 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our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classic sample essays, such as summary reports, speeches, legal documents, personal experiences, job responsibilities, appraisal comments, internship copywriting, teaching materials, complete essays, and other sample essay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sample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pay attention!高一必修二物理复习知识点总结通用9篇高一新生要根据自己的条件,以及高中阶段学科知识交叉多、综合性强,以及考查的知识和思维触点广的特点,找寻一套行之有效的学习方法。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知识点总结doc资料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知识点总结doc资料

高一物理必修二公式知识点总结一、质点的运动(1)------直线运动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x/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 t2–v o2=2ax3.中间时刻速度v t/2=v平=( v t–v o)/24.末速度v t=v o+at5.中间位置速度v s/2=[( v t2–v o2)/2]1/26.位移x=v平t= v o t+at2/27.加速度a=(v t-v o)/t以v o为正方向,a与v o同向(加速)a>0;反向则a<08.实验用推论Δx=aT2Δx为相邻连续相等时间(T)内位移之差9.速度单位换算:1m/s=3.6Km/h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

(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

(3) a=(v t-v o)/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F=ma)。

(4)图象的应用:看到图象后分清两轴,看清单位,还有坐标原点是不是O起点,注意图象的斜率和图线与横轴包含的面积的物理意义2) 自由落体1.初速度v o=02.末速度v t=gt3.下落高度h=gt2/2(从v 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2gh注:(1)自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度直线运动规律。

(2)a=g=9.8 m/s2≈10m/s2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 竖直上抛1.位移x= v o t+at2/22.末速度v t=v o+gt(g=9.8≈10m/s2 )3.有用推论v t2–v o2= -2gx( 取向上为正)4.上升最大高度H m= v o2/2g (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2 v o /g(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

(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

(3)上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一高度速度等值反向等。

二、质点的运动(2)----曲线运动1)平抛运动1.水平方向速度v x = v o2.竖直方向速度v y =gt3.水平方向位移x= v o t4.竖直方向位移y= gt2/25.运动时间t=(2y/g)1/2 (通常又表示为(2h/g)1/2)6.合速度v t =( v x2+ v x2)1/2=[ v o2+(gt)2]1/2合速度方向与水平夹角β:tanβ= v y/v x=gt/ v o7.合位移S=(x2+ y2)1/2 ,位移方向与水平夹角α: t anα=y/x=gt/2 v o注:(1)平抛运动是匀变速曲线运动,加速度为g,通常可看作是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与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的合成。

新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笔记

新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笔记

新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笔记一、力的作用与受力分析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之间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使物体发生形状、速度或者方向改变的原因。

2. 力的分类- 接触力:通过物体之间的接触传递的力,例如摩擦力、弹力等。

- 非接触力:不需要物体之间接触才能产生的力,例如重力、电磁力等。

3. 牛顿第一定律物体如果受到合力为零的作用,即使有速度也将保持匀速直线运动,或者保持静止。

4. 牛顿第二定律物体的加速度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合力成正比,与物体质量成反比。

F=ma,其中F是合力,m是物体的质量,a是物体的加速度。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如果两个力的作用方向相同,则合力等于两个力的矢量和;如果两个力的作用方向相反,则合力等于两个力的矢量差。

2. 力的分解可以将一个力分解成多个力,使其方向与受力对象的运动方向或者需要分析的方向相吻合。

三、静止摩擦力与动摩擦力1. 静止摩擦力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静止时,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静止摩擦力。

静止摩擦力的最大值与两个物体之间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有关。

2. 动摩擦力当一个物体相对于另一个物体运动时,两个物体之间存在着动摩擦力。

动摩擦力的大小与两个物体间的接触面的粗糙程度以及受力物体的受力情况有关。

四、牛顿第三定律与力的平衡1. 牛顿第三定律如果物体A对物体B施加了一个力,那么物体B同时对物体A施加一个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这两个力互为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2. 力的平衡当物体上的合力为零时,物体处于力的平衡状态。

对于力的平衡状态下的物体,合力为零,不会发生加速度。

五、力与加速度1. 质量与体重物体的质量是物体所含物质的量的大小,单位是千克(kg)。

物体所受的重力称为体重,体重由物体的质量与重力加速度之积决定。

2. 重力重力是地球对物体的吸引力,大小等于物体的质量与地球重力加速度之积。

在地球上,重力加速度约为9.8m/s²。

3. 牛顿第二定律在重力作用下的应用牛顿第二定律在重力作用下可以简化为F=mg,其中g是重力加速度,在地球上约为9.8m/s²。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人教版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曲线运动一、曲线运动1条件:质点所受合外力的方向或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①匀变速曲线运动: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受的是恒力,即加速度大小、方向都不变的曲线运动,如平抛运动;②变加速曲线运动: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所受的是变力,加速度改变,如匀速圆周运动. 2特点:①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不断变化,故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②曲线运动轨迹上某点的切线方向表示该点的速度方向.③曲线运动的轨迹向合力所指一方弯曲,合力指向轨迹的凹侧.④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做曲线运动速率将增大;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做曲线运动的速率将减小;当物体受到的合外力的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90度时,物体做曲线运动速率将不变.2.运动的合成与分解指位移、速度、加速度三个物理量的合成和分解 1合运动和分运动关系:等时性、等效性、独立性、矢量性、相关性 ①等时性:合运动所需时间和对应的每个分运动所需时间相等.②等效性:合运动的效果和各分运动的整体效果是相同的,合运动和分运动是等效替代关系,不能并存. ③独立性:每个分运动都是独立的,不受其他运动的影响④矢量性:加速度、速度、位移都是矢量,其合成和分解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⑤相关性:合运动的性质是由分运动性质决定的2从已知的分运动来求合运动,叫做运动的合成;求已知运动的分运动,叫运动的分解. ①物体的实际运动是合运动②速度、时间、位移、加速度要一一对应③如果分运动都在同一条直线上,需选取正方向,与正方向相同的量取正,相反的量取负,矢量运算简化为代数运算.如果分运动互成角度,运动合成要遵循平行四边形定则 3.小船渡河问题一条宽度为L 的河流,水流速度为V s ,船在静水中的速度为V c 1渡河时间最短:设船上头斜向上游与河岸成任意角θ,这时船速在垂直于河岸方向的速度分量V 1=V c sin θ,渡河所需时间为:θsin c V L t =, sin90=1当船头与河岸垂直时,渡河时间最短,cV Lt =m in 与水速的大小无关 渡河位移:222t v L s s +=2渡河位移最短:①当V c >V s 时V s = V c cos θ渡河位移最短L s =min ;渡河时间为θsin v Lt =船头应指向河的上游,并与河岸成一定的角度θ=arccosV s /V c②当V c >V s 时以V s 的矢尖为圆心,以V c 为半径画圆,当V 与圆相切时,α角最大,V c =V s cos θ,船头与河岸的夹角为:θ=arccosV c /V s . 渡河的最小位移:L V VL s cs ==θcos船漂的最短距离为:θθsin )cos (min c c s V L V V x -=;渡河时间:θθsin sin min s c v s v Lt ==.4.关联速度和绳杆端点速度分解一根轻绳,沿绳的速度、位移、加速度的大小处处相等. 绳杆端点速度分解为沿绳的速度和垂直绳的速度. 如图有βαcos cos B A v v =二、平抛运动::将物体沿水平方向抛出,只在重力作用下的运动为平抛运动 1.运动特点:1只受重力;2初速度与重力垂直.2.运动性质:平抛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变速曲线运动.3.处理方法:平抛运动分解为水平方向的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的自由落体运动.4.基本规律:1水平方向:匀速直线运动0v v x = x=v o t 2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gt v y = 221y gt = 3合速度:22y x v v v +=oxy v gtv v ==θtan θ为合速度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4合位移:22s y x +=t v g x y o⋅==2tan αα为合位移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5特点 :①运动时间由高度决定gh2t =,与v 0无关 ②竖直方向自由落体运动,匀变速直线运动的一切规律在竖直方向上都成立5类平抛:当物体所受的合外力恒定且与初速度垂直时,做类平抛运动处理方式和平抛运动处理方式一样 三、圆周运动1.描述述圆周运动物理量:1线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通过的弧长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描述质点沿切线方向运动的快慢 大小:ts v = m/s方向:某点线速度方向沿圆弧该点切线方向 2角速度: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连接物体与圆心的半径转过的圆心角与所用的时间的比值描述质点绕圆心转动的快慢 大小:tθω=矢量 单位:rad/s3周期和转速周期T :做圆周运动物体一周所用的时间s转速n :做圆周运动的物体单位时间内沿圆周绕圆心转过的圈数r/s r/min 4V 、ω、T 、n 的关系: n T ππω22==,nr Tr ππω2r 2v === 2.向心力1作用:产生向心加速度,只改变线速度的方向,不改变速度的大小,向心力对做圆周运动的物体不做功.2大小:向向ma mv r n m r Tm r m r v m F ======ωππω2222)2()2( 3方向:总是沿半径指向圆心,时刻在变化,即向心力是个变力.说明: 向心力是按效果命名的力,不是某种性质的力,向心力可以由某一个力提供,也可以由几个力的合力提供,要根据物体受力的实际情况判定. 3.向心加速度描述线速度方向改变的快慢1大小:ωππωv r n r Tr r v a =====2222)2()2(向 2方向:总是指向圆心,方向时刻在变化4.匀速圆周运动1特点:线速度的大小恒定,角速度、周期和频率都是恒定不变的,向心加速度和向心力的大小也都是恒定不变的..2性质:匀速圆周运动是速度大小不变而速度方向时刻改变,加速度大小不变、方向时刻改变的变加速曲线运动.3加速度和向心力:由于匀速圆周运动仅是速度方向变化而速度大小不变,故仅存在向心加速度,因此向心力就是做匀速圆周运动的物体所受外力的合力.4质点做匀速圆周运动的条件:合外力大小不变,方向始终与速度方向垂直且指向圆心. 5.关联速度①同轴转动的物体:各点角速度ω相等,而线速度v =ωr 与半径r 成正比②链条传动、齿轮传动、皮带传动不打滑:两轮边缘的各点线速度大小相等,而角速度ω=v/r 与半径r 成反比.6.向心运动和离心运动提供的向心力等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做匀速圆周运动 提供的向心力大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做向心运动 提供的向心力小于所需要的向心力时物体做离心运动 7.典型模型 1火车转弯:如果车轮与铁轨间无挤压力,则向心力完全由重力和支持力提供rv m mg 2tan =ααtan gr v = v 增加,外轨挤压,如果v 减小,内轨挤压飞机转弯的向心力由升力和重力提供 2竖直面内圆周运动非匀速圆周运动①无支撑物情况:绳栓小球和小球在圆内轨运动弹力只能指向圆心小球机械能守恒,物体做圆周运动的速率时刻在改变,物体在最高点处的速率最小,在最低点处的速率最大.最低点:R mv F mg 2m=-弹最高点:Rmv mg F 2min=+弹过最高点临界条件:Rmv mg 2临=gr v =临 gR v ≥是过最高点条件②有支撑物情况:杆栓小球和小球在圆双轨运动弹力既能指向圆心又能背离圆心最低点:R mv F mg 2m=-弹最高点:Rmv mg F 2min=+弹过最高点临界条件:mg F =弹 0=临v 0≥v 是过最高点条件 当gR v >时物体受到的弹力必然是向下的当gR v <时物体受到的弹力必然是向上的 当gR v =时物体受到的弹力恰好为零. 4汽车过拱桥弹力只能背离圆心最高点:rv m F mg N 2min=-汽车不平衡注:若最高点rv m mg 2=即gr v =时物体恰好做平抛运动.5汽车过凹路弹力只能指向圆心最低点:rv m mg F mN 2=-汽车不平衡万有引力定律 人造卫星一、地心说和日心说1.地心说的内容:地球是宇宙中心,其他星球围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地球不动.2.日心说的内容:太阳是宇宙的中心,其他行星围绕地球匀速圆周运动,太阳不动.日心说是波兰科学家天文学家哥白尼创立的.3.开普勒三定律德国科学家开普勒在研究麦天文学家第谷资料时得出开普勒三定律1所有的行星围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所有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任何一个行星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的面积相等.3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R 3/T 2=k 二、万有引力定律1.内容:自然界任何两个物体之间都存在着相互作用的引力,两物体间的引力的大小,跟它们的质量的乘积成正比,跟它们的距离的平方成反比. 表达式:F =G221rm m引力常量G =×10-11N·m2/kg 2英卡文迪许扭秤测得“能称出地球质量的人”2.适用条件:①公式适用于质点间的相互作用②当两个物体间的距离远大于物体本身的大小时,物体可视为质点③均匀球体可视为质点,r 为两球心间的距离3.万有引力遵守牛顿第三定律,即它们之间的引力总是大小相等、方向相反.4. 万有引力和重力重力是万有引力的一个分力,万有引力的另一个分力提供物体随地球自转时需要的向心力,2ωmr F =向物体跟地球自转的向心力随维度增大而减小,故物体的重力随纬度的变大而变大,即重力加速度g 随纬度变大而变大.2)(m h R GMmg +=物体的重力随高度的变高而减小,即重力加速度g 随高度的变高而减小. 不计地球自转时g RGMm m 2=得黄金代换式GM gR =25.用万有引力定律分析天体的运动1基本方法:①把天体运动近似看作匀速圆周运动②万有引力提供向心力即r g ma T mr mr r v m rGMm m )2(2222=====向πω 2估算天体的质量和密度①由G 2rMm=mr T 224π得:M=2324Gt r π.即只要测出环绕星体M 运转的一颗卫星运转的半径和周期,就可以计算出中心天体的质量.由V M =ρ,334R V π=得:3233R GT r πρ=.R 为中心天体的星体半径当r=R时,即卫星是近地面卫星时,23GTπρ=,由此可以测量天体的密度. ② 由g RGMmm 2=得G gR M 2= 由V M =ρ,334R V π=得GRπρ4g3= 三、人造卫星1.卫星的绕行速度、角速度、周期与半径的关系1由r v m r Mm G 22=得:rGM v =即轨道半径越大,绕行速度越小2由r m r Mm G 22ω=得:3r GM =ω即轨道半径越大,绕行角速度越小 3由mar GMm =2得:2r GMa =即轨道半径越大,绕行加速度越小 4由22)2(T mr rGMm π=得:GMR T 324π=即轨道半径越大,绕行周期越大 2.三种宇宙速度1第一宇宙速度:v 1=km/s 是人造地球卫星的最小发射速度,最大绕行速度. 推导:方法一:地球对卫星的万有引力提供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 由()()h R v mh R mMG+=+22得9km/s .7=+=hR GMv 方法二:在地面附近物体的重力近似地等于地球对物体的万有引力,重力就是卫星做圆周运动的向心力由Rv m mg 2=得9km/s .7==gR v2第二宇宙速度:v 2=s 是物体挣脱地球的引力束缚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 3第三宇宙速度:v 3=s 是物体挣脱太阳的引力束缚需要的最小发射速度. 3.近地卫星特点1近地卫星的轨道半径r 可以近似地认为等于地球半径R 2近地卫星的线速度大小为v 1=s3近地卫星的周期为T =×103s=84min,是人造卫星中周期最小的. 4.地球同步卫星通信卫星所谓地球同步卫星是指相对于地面静止的人造卫星. 特点:1只能定点在赤道正上方2同步卫星的角速度、周期与地球自转的角速度、周期相同 3同步卫星距地面高度一定由)h (4)(222+=+R T m h R Mm G π得m R GMT k 106.34h 4322⨯=-=π5.双星问题两颗星角速度、周期相等,向心力均由两者间万有引力提供.121221m r m r m Gω= 222221m r m rm G ω= 21r r r += 注:万有引力定律公式221rm m GF =中的r 指的是两个物体间的距离,r F 2m ω=中的r,对于椭圆轨道指的是曲率半径,对于圆轨道指的是圆半径. 6.卫星的超重和失重1人造卫星中在发射阶段,尚未进入预定轨道的加速阶段,具有竖直向上的加速度,卫星内的所有物体处于超重状态,卫星与物体具有相同的加速度2卫星进入轨道后正常运转时,卫星与物体处于完全失重机械能一、功1.功:功等于力和沿该力方向上的位移的乘积.1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力和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的位移.2公式:W =FScos θθ为F 与s 的夹角适用恒力做功求解.单位:焦耳1J =1N ·m.3功是过程量,是力对空间的积累效应,和位移、时间相对应.求功必须指明是“哪个力”“在哪个过程中”做的功.4功是标量,没有方向,但有正负.正功表示动力做功,负功表示阻力做功,功的正负表示能的转移方向. 5由公式W=Fs cos θ求解两种处理办法:①W 等于力F 乘以物体在力F 方向上的分位移scos θ,即将物体的位移分解为沿F 方向上和垂直F 方向上的两个分位移s 1和s 2,则F 做的功W =Fs 1=Fscos θ.②W 等于力F 在位移s 方向上的分力Fcos θ乘以物体的位移s,即将力F 分解为沿s 方向和垂直s 方向的两个分力F 1和F 2,则F 做功W=F 1s =Fscos θ.6功的物理含义: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即:做功的过程是能量的一个转化过程,这个过程做了多少功,就有多少能量发生了转化.对物体做正功,物体的能量增加;对物体做负功,也称物体克服阻力做功,物体的能量减少. 2.功的正负1当0≤θ<900时W >0,力对物体做正功,动力2当θ=900时W =0,力对物体不做功3当900<θ≤1800时W <0,力对物体做负功或说成物体克服这个力做正功,阻力 3.合力功的计算1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求出合外力,再根据w =F 合scos θ计算功.注意θ应是合外力与位移s 间的夹角,且合力为恒力.2分别求各个外力的功,再求各个外力功的代数和. 4.变力做功问题1将变力转化为恒力,再用W =Fscos θ计算2滑动摩擦力、空气阻力等,在曲线运动或往返运动时,若变力F 大小不变,功等于力和路程的乘积 3作出变力F 随位移变化的图象,图象与位移轴所围均“面积”即为变力做的功 4根据动能定理或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求变力做的功 5.摩擦力的做功1静摩擦力做功的特点①静摩擦力可以做正功,可以做负功,也可以不做功.②在静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只有机械能的相互转移静摩擦力起着传递机械能的作用,而没有机械能转化为其他形式的能.③相互摩擦的系统内,一对静摩擦力所做功的代数和总为零. 2滑动摩擦力做功的特点①滑摩擦力可以做正功,可以做负功,也可以不做功.②一对滑动摩擦力做功的过程中,能量的转化有两个方面:一是相互摩擦的物体之间机械能的转移;二是机械能转化为内能.③相互摩擦的系统内,一对滑摩擦力所做功的代数和不为零,转化为内能值等于滑动摩擦力与相对位移的乘积相对s F Q f =.二、功率:功跟完成这些功所用时间的比值叫做功率.功率是描述做功快慢的物理量. 1功率的定义式:tWP =,所求出的功率是时间t 内的平均功率. 2功率的计算式:P=Fvcos θ,其中θ是力与速度间的夹角. 该公式有两种用法:①求某一时刻的瞬时功率.这时F 是该时刻的作用力大小,v 取瞬时值,对应的P 为F 在该时刻的瞬时功率;②当v 为某段位移时间内的平均速度时,则要求这段位移时间内F 必须为恒力,对应的P 为F 在该段时间内的平均功率.3单位:瓦w,千瓦kw4额定功率:机器长时间正常运行时的最大输出功率.实际功率小于或等于额定功率.5汽车的启动问题:当汽车从静止开始沿水平面加速运动时,有两种不同的加速过程,但分析时采用的基本公式都是P=Fv 和F-f=ma ①以恒定功率启动由公式P=Fv 和F-f=ma 知,由于P 恒定,随着v 的增大,F 必将减小,a 也必将减小,汽车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直到F=f,a=0,这时v 达到最大值f P F P v m m m ==.可见恒定功率的加速一定不是匀加速.这种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Pt 计算,不能用W=Fs 计算因为F 为变力.加速度减小的加速运动:①fP F P v m m m ==②221t m mv fs P =-②以恒定加速度启动由公式P=Fv 和F-f=ma 知,由于F 恒定,所以a 恒定,汽车做匀加速运动,而随着v 的增大,P 也将不断增大,直到P 达到额定功率P m ,功率不能再增大了.这时匀加速运动结束,其最大速度为m m m m v f P F P v =<=',这一加速过程发动机做的功只能用W=Fs 计算,不能用W=Pt 计算因为P 为变功率.此后汽车功率恒定,随着v 的继续增大,F 必将减小,a 也必将减小,汽车做加速度不断减小的加速运动,直到F=f,a=0,这时v 达到最大值f P F P v m m m ==三、动能、势能、动能定理 1.动能1动能:物体由于运动而具有的能量叫动能.表达式为:221mv E k =. 2对动能的理解①v 是瞬时速度.动能是一个状态量,它与物体的运动状态对应.②动能是标量.它只有大小,没有方向,而且物体的动能总是大于等于零,不会出现负值. ③动能是相对的,它与参照物的选取密切相关.高中研究动能时只能选地面为参考系.2.重力势能E p :物体由于受到重力的作用,而具有的与其相对位置有关的能量叫做重力势能. 2表达式:E p =mghh 是重心相对于零势能面的高度3相对性 ① 需要选取零势能面,一般选大地或整个过程的最低点为零势能面. ②势能的正负和大小是相对于零势能面的,高速低于零势能面,重力势能为负值,高于零势能面,重力势能为正值,正负表示大小.4系统性:重力势能是物体和地球共有的,一般说物体的重力势能. 5重力做功特点:①重力做功与路径无关,与初末位置的高度差有关.②重力做正功,重力势能减小,重力做负功,重力势能增大,重力做的功等于重力势能变化量的负值即21p p p G E E E W -=∆-=3.弹性势能E p :发生形变的物体,在恢复原状时能够对外做功,因而具有能量,叫弹性势能,跟物体形变和材料有关. 1大小:弹簧的弹性势能的大小与形变量及劲度系数有关,弹簧的形变量越大劲度系数越大弹簧的弹性势能越大.2p k 21x E =2相对性:弹性势能一般取形变量x =0处为零势能点3系统性:弹性势能属于系统所有,即由弹簧各部分组成的系统所共有,而与外界物体无关. 4弹力做功特点:①弹力做功与路径无关.②弹力做正功,弹性势能减小,弹力做负功,弹性势能增大,弹力做的功等于弹性势能变化量的负值即p E W ∆-=弹4.动能定理1内容:所有外力对物体做的总功也叫合外力的功等于物体动能的变化量. 2表达式:212212k 2121mv mv E E W k -=-=合 3理解:① “增量”是末动能减初动能.ΔE K >0表示动能增加,ΔE K <0表示动能减小.②动能定理适用单个物体,对于物体系统尤其是具有相对运动的物体系统不能盲目的应用动能定理,原因是系统内所有内力做的总功不一定是零.③各力位移相同时,可求合外力做的功,各力位移不同时,分别求力做功,然后求代数和. ④动能定理是标量式.功和动能都是标量,不能在某一个方向上应用动能定理.⑤动能定理的表达式是在物体受恒力作用且做直线运动的情况下得出的.但动能定理适用于恒力、变力;适用于直线运动和曲线运动;适用于瞬间过程和时间长的过程.⑥对动能定理中的位移与速度必须相对同一参照系,以地面为参考系.⑦动能定理用来求初末速度、初末动能、合力、分力、功、合位移、分位移,但是除机车恒定功率启动情况一般不用动能定理求时间和加速度. 4应用动能定理解题的步骤①确定研究对象和研究过程.动能定理的研究对象只能是单个物体,如果是系统,那么系统内的物体间不能有相对运动.②对研究对象受力分析.研究对象以外的物体施于研究对象的力都要分析,含重力. ③写出该过程中合外力做的功,或分别写出各个力做的功注意功的正负. ④写出物体的初、末动能.按照动能定理列式求解. 四、机械能守恒定律1.内容:在只有重力和系统内弹力做功的情况下,物体的动能和势能发生相互转化,但机械能的总量保持不变.2.条件:1对某一物体,若只有重力或系统内弹力做功,其他力不做功或其他力做功的代数和为零,则该物体机械能守恒.2对某一系统,物体间只有动能和重力势能及弹性势能的相互转化,系统和外界没有发生机械能的传递,机械能也没有转变为其他形式的能,则系统机械能守恒.注:①竖直方向匀速直线运动和竖直方向匀速圆周运动机械能不守恒.②对绳子突然绷紧,物体间非弹性碰撞等除题目特别说明,必定有机械能损失,碰撞后两物体粘在一起的过程中一定有机械能损失.3. 机械能守恒定律的各种表达形式121E E = 2211p k p k E E E E +=+需要选择重力势能的零势能面 2k p E E ∆-=∆ 增减k p E E ∆=∆ 3B A E E ∆-=∆ 增减B A E E ∆=∆ 4.应用机械能守恒定律解题的基本步骤:1根据题意选取研究对象物体或系统..2明确研究对象的运动过程,分析对象在过程中的受力情况,弄清各力做功的情况,判断机械能是否守恒. 3恰当地选取零势面,确定研究对象在过程中的始态和末态的机械能. 4根据机械能守恒定律的不同表达式列式方程,若选用了增减量表达式. 五、能量转化和守恒定律能量既不能凭空产生,也不能凭空消失,它只能从一种形式的能转化为另一种形式的能,或者从一个物体转移到另一个物体,能的总量保持不变.1某种形式的能的减少量,一定等于其他形式能的增加量. 2某物体能量的减少量,一定等于其他物体能量的增加量. 六、功能关系功是一种过程量,它和一段位移一段时间相对应;而能是一种状态量,它与某一时刻某一位置相对应.两者的单位是相同的都是J,但不能说功就是能,也不能说“功变成了能”. 做功的过程是能量转化的过程,功是能量转化的量度.1.物体动能的增量由外力做的总功来量度:W 外=ΔE k ,这就是动能定理.2.物体重力势能的增量由重力做的功来量度:W G = -ΔE P ,这就是势能定理.3.物体机械能的增量由重力以外的其他力做的功来量度:W 其它=ΔE 机,W 其它表示除重力以外的其它力做的功,这就是机械能守恒定律.4.弹性势能的改变由弹力做功来完成5.一对互为作用力反作用力的摩擦力做的总功,用来量度该过程系统由于摩擦而减小的机械能,也就是系统增加的内能.相对s F Q f s 为这两个物体间相对移动的位移.。

高一物理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重点知识点总结【篇一】1)匀变速直线运动1.平均速度V平= s/t (定义式)2.有用推论Vt2-Vo2 = 2as3.中间时刻速度Vt/2=V平=(Vt+Vo)/24.末速度Vt=Vo+at5.中间位置速度Vs/2= [ (Vo2+Vt2)/2]l/26.位移s=V平t =Vot+at2/2=Vt/2 t7.加速度a=(Vt-Vo)/t {以Vo为正方向,a与Vo同向(加速)d〉0;反向则垠0}8.实验用推论As = aT2 {As为连续相邻相等时间⑴内位移之差}9.主要物理量及单位:初速度(Vo): m/s;加速度(a): m/s2;末速度(Vt): m/s;时间(t)秒(s);位移(s):米(m):路程:米;速度单位换算:lm/s=3. 6km /ho注:(1)平均速度是矢量;(2)物体速度大,加速度不一定大;(3)a= (Vt-Vo) /t只是量度式,不是决定式;(4)其它相关内容:质点、位移和路程、参考系、时间与时刻(见第一册P19) ,/s—t图、图/速度与速率、瞬时速度(见第一册P24) o2)自山落体运动1.初速度Vo = 02.末速度Vt = gt3.下落高度h = gt2/2 (从Vo位置向下计算)4.推论Vt2 = 2gh注:(1)自山落体运动是初速度为零的匀加速直线运动,遵循匀变速直线运动规律;(2)a = g = 9.8m/s2~10m/s2 (重力加速度在赤道附近较小,在高山处比平地小,方向竖直向下)。

(3)竖直上抛运动1.位移s=Vot-gt2/22.末速度Vt=Vo-gt (沪9. 8m/s2^10m/s2)3.有用推论Vt2-Vo2=-2gs4.上升最大高度Hm=Vo2/2g(抛出点算起)5.往返时间t = 2Vo/g (从抛出落回原位置的时间)注:(1)全过程处理:是匀减速直线运动,以向上为正方向,加速度取负值;(2)分段处理:向上为匀减速直线运动,向下为自由落体运动,具有对称性;(3)±升与下落过程具有对称性,如在同点速度等值反向等。

高一物理课本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课本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课本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课本必修二主要包括力学、热学和电学三个模块,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的内容:一、力学部分1. 运动与力:讲述了物体的速度、加速度、速度-时间图和位移-时间图的表示方法,以及力的作用效果、合力和分力的概念。

2. 牛顿运动定律:介绍了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牛顿第二定律(力的作用定律)和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

3. 力的合成与分解:讲解了力的合成、力的分解和平衡力的概念,以及平衡力的应用于物体静止或匀速运动的案例。

4. 动力学:主要介绍了力的大小和方向对物体运动状态的影响,以及应用牛顿第二定律解决物体运动问题的方法。

5. 动量守恒定律:讨论了系统内动量守恒的条件和应用,以及弹性碰撞和非弹性碰撞的动量守恒定律。

二、热学部分1. 热现象与内能:介绍了温度和热量的概念,以及物体的内能和热平衡的相关知识。

2. 理想气体状态方程:讲解了理想气体的状态方程和状态变化过程中的气体性质,如压强、体积和温度的关系。

3. 热传递与热机:主要涵盖了传热方式(导热、对流和辐射)、热量传递的计算方法,以及热机效率和热力循环的原理。

三、电学部分1. 电荷与电场:介绍了电荷的性质和分布,以及电场的概念和电场强度的计算方法。

2. 电势与电势差:讲解了电势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电势差对电荷运动的影响。

3. 电流与电阻:主要包括电流的定义和计算方法,欧姆定律和串并联电路的电阻计算。

4. 电功和电能:涉及电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以及电能的转化和利用。

5. 磁场与电磁感应:介绍了磁场的性质和计算方法,以及电磁感应定律和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

以上是高一物理课本必修二的主要知识点总结。

这些知识点是打下物理学基础的重要内容,希望同学们能够认真学习并应用于实际问题解决中。

掌握这些知识将为进一步学习物理打下坚实的基础。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500字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一、电磁场和电磁波
1. 电磁场的产生和电磁感应:电流在导线中的产生和作用力、洛伦兹力定律、电流的磁场、磁场的定量描述、火花线实验、电流在磁场中的受力和作用磁场、电磁感应现象、磁感应强度的定量描述、电磁感应定律、自感和互感。

2. 麦克斯韦方程和电磁波: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感应现象的定量描述、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应用、麦克斯韦方程、电磁波的性质和传播速度、电磁波的能量和动量。

二、光的几何光学
1. 光的反射和折射:光的反射和折射的概念、平面镜和曲面镜的成像、反射定律、折射定律、光的全反射和光纤的原理。

2. 光的波动性: 光的波动性实验证明、光的波长和频率、光的衍射和干涉现象。

三、物质的结构
1. 物质的微观结构:物质的三态、物质的基本单位、物质的微观结构。

2. 固体的结构和性质:固体的晶体结构、晶体的晶格、晶体的点阵和晶体平面、晶体的结构和分类、晶体的力学性质、固体的热学性质。

四、电路和电器
1. 电路:电流和电压的定义、电阻和电动势、欧姆定律、串联和并联电路、电压的分
压和电阻的合并、电功和功率、电流的分支和并联。

2. 电器:电阻的功率、电流表和电压表的接法、电源的原理和组成、发电机和电动机
的原理、变压器的原理。

五、核物理
1. 原子核的结构和物质的放射性:原子核的组成和性质、放射性物质的种类和性质、
放射线的产生和性质、放射性物质的半衰期。

2. 核反应和核能的利用:核反应的基本过程、核反应的物质平衡、核能的释放和利用、核能的危害和安全。

以上是高一物理必修二的知识点总结,仅供参考。

高一年级必修二物理重点知识点

高一年级必修二物理重点知识点

高一年级必修二物理重点知识点(实用版)编制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核人:__________________审批人:__________________编制单位:__________________编制时间:____年____月____日序言下载提示:该文档是本店铺精心编制而成的,希望大家下载后,能够帮助大家解决实际问题。

文档下载后可定制修改,请根据实际需要进行调整和使用,谢谢!并且,本店铺为大家提供各种类型的教育资料,如幼儿教案、音乐教案、语文教案、知识梳理、英语教案、物理教案、化学教案、政治教案、历史教案、其他范文等等,想了解不同资料格式和写法,敬请关注!Download tips: This document is carefully compiled by this editor.I hope that after you download it, it can help you solve practical problems. The document can be customized and modified after downloading, please adjust and use it according to actual needs, thank you!Moreover, this store provides various types of educational materials for everyone, such as preschool lesson plans, music lesson plans, Chinese lesson plans, knowledge review, English lesson plans, physics lesson plans, chemistry lesson plans, political lesson plans, history lesson plans, and other sample texts. If you want to learn about different data formats and writing methods, please stay tuned!高一年级必修二物理重点知识点本店铺为各位同学整理了《高一年级必修二物理重点知识点》,希望对你的学习有所帮助!1.高一年级必修二物理重点知识点篇一一.时间和时刻:①时刻的定义: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相对于位置、瞬时速度、等状态量,一般说的“2秒末”,“速度2m/s”都是指时刻。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15篇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15篇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总结通用15篇高一物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总结篇一电势的概念(1)定义及定义式电场中某点的电荷的电势能跟它的电量比值,叫做这一点的电势。

(2)电势的单位:伏(V)。

(3)电势是标量。

(4)电势是反映电场能的性质的物理量。

(5)零电势点规定的电势能为零的点叫零电势点。

理论研究中,通常以无限远点为零电势点,实际研究中,通常取大地为零电势点。

(6)电势具有相对性电势的数值与零电势点的选取有关,零电势点的选取不同,同一点的电势的数值则不同。

(7)顺着电场线的方向电势越来越低。

电场强度的方向是电势降低最快的方向。

(8)电势能与电势的关系:ε=qU。

高一物理必修二复习知识点篇二弹力1、定义:发生形变的物体,由于要恢复原状,会对跟它接触的物体产生的力的作用,这种力叫弹力。

2、产生条件:(1)两物体必须直接接触,(2)量物体接触处有弹性形变(弹力是接触力)。

3、方向:弹力的方向与施力物体的形变方向相反。

4、弹力方向的判断方法(1)弹簧两端的弹力方向,与弹簧中心轴线重合,指向弹簧恢复原状的方向。

其弹力可为拉力,可为压力;对弹簧秤只为拉力。

(2)轻绳对物体的弹力方向,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即只为拉力。

(3)点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过接触点垂直于接触面(或接触面的切线方向)而指向受力物体。

(4)面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垂直于接触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5)球与面接触时弹力的方向,在接触点与球心的连线上而指向受力物体。

(6)球与球相接触的弹力方向,沿半径方向,垂直于过接触点的公切面而指向受力物体。

(7)轻杆的弹力方向可能沿杆也可能不沿杆,杆可提供拉力也可提供压力。

(8)根据物体的运动情况,动力学规律判断。

说明:①压力、支持力的方向总是垂直于接触面(若是曲面则垂直过接触点的切面)指向被压或被支持的物体。

②绳的拉力方向总是沿绳指向绳收缩的方向。

③杆既可产生拉力,也可产生压力,而且能产生不同方向的力。

这是杆的受力特点。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一、曲线运动(一)曲线运动的速度方向曲线运动中质点在某一点的速度方向,就是沿曲线在这一点的切线方向。

(二)曲线运动的条件当物体所受合外力的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直线上时,物体做曲线运动。

(三)平抛运动1、定义:将物体以一定的初速度沿水平方向抛出,不考虑空气阻力,物体只在重力作用下所做的运动。

2、性质:平抛运动是加速度为重力加速度(g)的匀变速曲线运动。

3、平抛运动的规律(1)水平方向:做匀速直线运动,速度 vx = v0,位移 x = v0t。

(2)竖直方向:做自由落体运动,速度 vy = gt,位移 y = 1/2gt²。

(3)合速度:v =√(vx²+ vy²) ,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tanθ = vy / vx 。

(4)合位移:s =√(x²+ y²) ,方向与水平方向夹角的正切值tanα = y / x 。

(四)圆周运动1、线速度 v:描述物体沿圆周运动的快慢,v = s / t ,单位:m/s 。

2、角速度ω:描述物体绕圆心转动的快慢,ω =φ / t ,单位:rad/s 。

3、周期 T:物体沿圆周运动一周所用的时间,单位:s 。

4、频率 f:单位时间内物体完成圆周运动的次数,f = 1 / T ,单位:Hz 。

5、向心加速度 an:描述线速度方向变化快慢的物理量,an = v²/ r =ω²r ,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6、向心力 Fn:产生向心加速度的力,Fn = m v²/ r =m ω²r ,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二、万有引力与航天(一)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1、第一定律(轨道定律):所有行星绕太阳运动的轨道都是椭圆,太阳处在椭圆的一个焦点上。

2、第二定律(面积定律):对任意一个行星来说,它与太阳的连线在相等的时间内扫过相等的面积。

3、第三定律(周期定律):所有行星的轨道的半长轴的三次方跟它的公转周期的二次方的比值都相等,即 a³/ T²= k ,k 是一个对所有行星都相同的常量。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公式大全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高一物理公式大全总结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1. 粒子的统一性质- 粒子的质量、电荷、能量、动量、角动量等基本概念- 粒子的质量与能量的关系(E=mc²)2. 力学- 动力学的基本定律(牛顿定律、质点的运动学方程)- 弹性力和胡克定律- 绳子和滑轮的应用- 万有引力定律和开普勒行星运动定律3. 机械功与能量- 功的概念、计算公式和物理意义- 功和机械能的关系- 功率的概念、计算公式和物理意义- 功率和机械功的关系- 动能定理和机械能守恒定律4. 液体的压强和浮力- 压强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水压力和托马斯定律- 浮力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浮力和物体浸没的关系- 阿基米德原理5. 物体的机械振动- 简谐振动的概念和特点- 简谐运动的描述(位移、周期、频率、角频率、振幅等)- 简谐振动的力学模型(弹簧振子、单摆)- 回复力和物体振幅、周期的关系- 机械波的传播和性质(波长、波速、频率、周期等)高一物理公式大全总结:1. 力学公式- 牛顿第一定律:F = ma- 牛顿第二定律:F = mΔv/Δt- 牛顿第三定律:F₁₂ = -F₂₁- 胡克定律:F = kΔx- 万有引力定律:F = G(m₁m₂/r²)2. 功、功率和能量公式- 机械功:W = Fs- 机械能:E = K + U- 功率:P = ΔW/Δt- 动能定理:ΔK = Wnet3. 压强和浮力公式- 压强:P = F/A- 托马斯定律:F₁/A₁ = F₂/A₂- 浮力:Fb = ρgV4. 简谐振动和波动公式- 简谐振动周期:T = 2π√(m/k) - 简谐振动频率:f = 1/T- 机械波速度:v = λf- 机械波长:λ = v/f- 机械波频率:f = v/λ。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2知识点全总结

(完整版)高一物理必修2知识点全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1.曲线运动1.曲线运动的特征(1)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

(2)由于运动的速度方向总沿轨迹的切线方向,又由于曲线运动的轨迹是曲线,所以曲线运动的化。

即使其速度大小保持恒定,由于其方向不断变化,所以说: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

(3)由于曲线运动的速度一定是变化的,至少其方向总是不断变化的,所以,做曲线运动的物体的中零,所受到的合外力必不为零,必定有加速度。

(注意:合外力为零只有两种状态:静止和匀速直线运动。

曲线运动速度方向一定变化,曲线运动一定是变速运动,反之,变速运动不一定是曲线运动。

2.物体做曲线运动的条件(1)从动力学角度看:物体所受合外力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2)从运动学角度看:物体的加速度方向跟它的速度方向不在同一条直线上。

3.匀变速运动:加速度(大小和方向)不变的运动。

也可以说是:合外力不变的运动。

4 曲线运动的合力、轨迹、速度之间的关系(1)轨迹特点:轨迹在速度方向和合力方向之间,且向合力方向一侧弯曲。

(2)合力的效果:合力沿切线方向的分力F2改变速度的大小,沿径向的分力F1改变速度的方向。

①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锐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增大。

②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的夹角为钝角时,物体的速率将减小。

③当合力方向与速度方向垂直时,物体的速率不变。

(举例:匀速圆周运动)2.绳拉物体合运动:实际的运动。

对应的是合速度。

方法:把合速度分解为沿绳方向和垂直于绳方向。

速度方向时刻变速度必不为)3.小船渡河例1:一艘小船在200m 宽的河中横渡到对岸,已知水流速度是3m/s ,小船在静水中的速度是5m/s ,求:(1)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时间是多少?船经过的位移多大?(2)欲使航行位移最短,船应该怎样渡河?最短位移是多少?渡河时间多长?船渡河时间:主要看小船垂直于河岸的分速度,如果小船垂直于河岸没有分速度,则不能渡河。

d v 船cos tmindv船此时=0°,即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解:(1)结论:欲使船渡河时间最短,船头的方向应该垂直于河岸。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第一章机械运动1. 位移、速度和加速度- 位移:物体从一个位置到另一个位置的变化;- 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移动的总位移除以该段时间;- 瞬时速度:物体在某一时刻的速度,是物体通过某一点的速度;- 加速度:物体单位时间内速度变化的大小与方向,是速度对时间的导数;- 加速度的三种情况:匀速直线运动(加速度为0)、匀变速直线运动、变速直线运动。

2. 直线运动的描述- 位移-时间图:表示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位移;- 速度-时间图:表示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瞬时速度;- 加速度-时间图:表示物体在不同时间点的瞬时加速度;- 速度的平方-位移的关系:v^2 = v0^2 + 2aΔx,其中v为末速度,v0为初速度,a为加速度,Δx为位移。

3. 自由落体- 重力加速度:所有物体在真空中坠落的加速度都是相同的,约为9.8 m/s^2 大小与方向都是常量;- 上抛运动:物体竖直向上扔出后,其速度逐渐减小达到零,然后加速度使其速度逐渐增大(朝相反方向)。

4. 斜面上的运动- 倾斜角:斜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 分解和合成:将斜面上的力分解为平行和垂直于斜面的两个力;- 斜面上物体的加速度:a = gsinθ,其中g为重力加速度,θ为斜面的倾斜角。

第二章能量与动量守恒1. 动能与功- 动能:物体的运动状态具有的能力,动能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平方成正比;- 动能定理:物体的动能变化等于所受合外力的功;- 功:力对物体做的工作,功的大小等于力在物体上施加的力的大小和物体移动的距离的乘积,两者的方向相同。

2. 动量守恒定律- 碰撞:物体间的相互作用过程,一般分为完全弹性碰撞和完全非弹性碰撞;- 冲量:力对物体施加的时间;- 动量:物体的运动状态,动量的大小与物体的质量和速度的乘积成正比;- 动量守恒定律:若合外力为零,则物体的动量守恒。

3. 能量守恒定律- 功与能量:能量的转化等于力对物体所做的功;- 能量守恒定律:对于一个孤立系统,系统的总能量保持不变,能量可以在不同形式之间转化,但总能量的大小不会改变;- 机械能守恒:只有在不受摩擦和空气阻力的情况下,机械能守恒,机械能包括势能和动能。

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总结

高一必修二物理知识点总结力学是高中物理的重要内容,高一必修二物理课程主要围绕力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应用展开。

本文将对高一必修二物理的主要知识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力学的精髓。

一、力和运动的基本概念1. 力的概念:力是物体间相互作用的结果,能够使物体的静止状态或运动状态发生改变。

力的作用效果包括改变物体的速度和改变物体的形状。

2. 力的分类:力可以分为接触力和非接触力。

接触力如摩擦力、弹力等,非接触力如重力、磁力等。

3. 运动的描述:运动状态可以用速度、加速度等物理量来描述。

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加速度则是描述速度变化快慢的物理量。

4. 牛顿运动定律:牛顿第一定律(惯性定律)指出,物体在没有外力作用下,将保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牛顿第二定律给出了力和加速度之间的关系,即F=ma;牛顿第三定律(作用与反作用定律)表明,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

二、力的合成与分解1. 力的合成:当多个力作用在同一个物体上时,可以将其合成为一个等效的力,这个过程称为力的合成。

合成力的大小和方向取决于各个分力的大小和夹角。

2. 力的分解:与力的合成相对应,将一个力分解为几个分力的过程称为力的分解。

力的分解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分析物体在不同方向上的受力情况。

三、摩擦力1. 摩擦力的产生:摩擦力是物体间接触面之间的阻力,其产生与接触面的性质和物体间的正压力有关。

2. 摩擦力的分类:摩擦力可分为静摩擦力和动摩擦力。

静摩擦力作用于物体开始运动之前,动摩擦力作用于物体运动过程中。

3. 摩擦力的计算:摩擦力的大小与物体间的正压力成正比,其系数取决于接触面的材料和状态。

四、圆周运动1. 圆周运动的特征:圆周运动是物体沿圆周路径的运动,其速度方向不断改变,具有向心加速度。

2. 向心力的作用:向心力是维持物体圆周运动的必要力,其大小等于物体质量与向心加速度的乘积,方向始终指向圆心。

3. 向心加速度的计算:向心加速度的大小可以通过物体的速度、半径和角速度计算得出。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

物理必修二知识点归纳第一章电磁学1.电荷和电场:电荷的性质、库仑定律、电场的概念和性质。

2.电场强度和电势:电场强度定义、电场强度与电势的关系、电势的定义和计算方法。

3.静电场中的电场分布与电势分布:均匀带电细棒、无限长导线、均匀带电球壳的电场与电势。

4.静电场中的电场能:带电体在电场中的电场能。

5.电容器:电容的定义和计算、平行板电容器、球形和圆柱形电容器。

第二章光学1.光的直线传播和常规反射:光的直线传播、反射定律和虚像的成因。

2.光的折射:折射定律的表述和证明、折射率的定义和计算、全反射和临界角的概念。

3.牛顿环和薄膜干涉:牛顿环的形成和干涉效应、薄膜干涉的原理和公式。

4.光的色散:色散现象的产生和原因、光的复合色。

5.光的波动性:光的干涉和干涉条件、杨氏实验、光的多普勒效应。

第三章波动1.机械波的传播:机械波的定义、波的分类和表示、波的传播方向和速度。

2.机械波的性质:波的叠加原理、波的反射和折射。

3.声波:声波的产生和传播、声音的特征参数、声源和听音受者的关系。

4.波的能量传播和波的干涉:波的能量传播和能量传递、波的干涉的条件和类型、杨氏实验中的波的干涉。

5.立体波浪的传播:波前理论、赫歇尔原理、赫歇尔二次波原理。

第四章电磁感应1.电磁感应的实验发现和电磁感应定律:电磁感应实验、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述和解释。

2.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法拉第电磁感应定律的表述和应用。

3.电磁感应现象的延伸应用:电磁感应现象的延伸应用、感应电流、自感和互感。

4.电磁感应规律的应用:发电机和电动机的原理和应用、感应电动机的工作原理。

第五章交流电1.电流和电压的基本概念:交流电的概念、电流和电压的正弦变化。

2.交流电的大小和相位关系:交流电的有效值和峰值、交流电的相位关系。

3.交流电的功率和相关知识:交流电的功率和功率表达式、功率因数和视在功率、电能的计算。

4.交流电的发生和传输:电磁感应发电机的原理和变压器的原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篇一】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知识构建:考试的要求:Ⅰ、对所学知识要知道其含义,并能在有关的问题中识别并直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中的“了解”和“认识”。

Ⅱ、能够理解所学知识的确切含义以及和其他知识的联系,能够解释,在实际问题的分析、综合、推理、和判断等过程中加以运用,相当于课程标准的“理解”,“应用”。

要求Ⅰ:质点、参考系、坐标系。

要求Ⅱ:位移、速度、加速度。

一、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物体与质点1、质点:当物体的大小和形状对所研究的问题而言影响不大或没有影响时,为研究问题方便,可忽略其大小和形状,把物体看做一个有质量的点,这个点叫做质点。

2、物体可以看成质点的条件条件:①研究的物体上个点的运动情况完全一致。

②物体的线度必须远远的大于它通过的距离。

(1)物体的形状大小以及物体上各部分运动的差异对所研究的问题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时就可以把物体当作质点(2)平动的物体可以视为质点平动的物体上各个点的运动情况都完全相同的物体,这样,物体上任一点的运动情况与整个物体的运动情况相同,可用一个质点来代替整个物体。

小贴士:质点没有大小和形状因为它仅仅是一个点,但是质点一定有质量,因为它代表了一个物体,是一个实际物体的理想化的模型。

质点的质量就是它所代表的物体的质量。

●参考系1、参考系的定义:描述物体的运动时,用来做参考的另外的物体。

2、对参考系的理解:(1)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都是相对于参考系而言的,例如,肩并肩一起走的两个人,彼此就是相对静止的,而相对于路边的建筑物,他们却是运动的。

(2)同一运动选择不同的参考系,观察结果可能不同。

例如司机开着车行驶在高速公路上以车为参考系,司机是静止的,以路面为参考系,司机是运动的。

(3)比较物体的运动,应该选择同一参考系。

(4)参考系可以是运动的物体,也可以是静止的物体。

小贴士:只有选择了参考系,说某个物体是运动还是静止,物体怎样运动才变得有意义参考系的选择是研究运动的前提是一项基本技能。

●坐标系1、坐标系物理意义:在参考系上建立适当的坐标系,从而,定量地描述物体的位置及位置变化。

2、坐标系分类:(1)一维坐标系(直线坐标系):适用于描述质点做直线运动,研究沿一条直线运动的物体时,要沿着运动直线建立直线坐标系,即以物体运动所沿的直线为x轴,在直线上规定原点、正方向和单位长度。

例如,汽车在平直公路上行驶,其位置可用离车站(坐标原点)的距离(坐标)来确定。

(2)二维坐标系(平面直角坐标系)适用于质点在平面内做曲线运动。

例如,运动员推铅球以铅球离手时的位置为坐标原点,沿铅球初速方向建立x轴,竖直向下建立y轴,铅球的坐标为铅球离开手后的水平距离和竖直距离。

(3)三维坐标系(空间直角坐标系):适用于物体在三维空间的运动。

例如,篮球在空中的运动。

归纳整理:质点、参考系和坐标系是运动学乃至整个力学的最基本最重要的概念。

质点是为了研究问题的方便而引入的理想化模型。

质点的运动是相对的。

为了描述运动而假定为不动的物体为参考系。

坐标系则是参考系中各个点的定量表示。

本节重点内容是对质点概念的理解以及研究问题时如何选取参考系。

二、时间和位移●时间和时刻:①时刻的定义:时刻是指某一瞬时,是时间轴上的一点,相对于位置、瞬时速度、等状态量,一般说的“2秒末”,“速度2m/s”都是指时刻。

②时间的定义:时间是指两个时刻之间的间隔,是时间轴上的一段,通常说的“几秒内”,“第几秒”都是指的时间。

●位移和路程:①位移的定义:位移表示质点在空间的位置变化,是矢量。

位移用又向线段表示,位移的大小等于又向线段的长度,位移的方向由初始位置指向末位置。

②路程的定义:路程是物体在空间运动轨迹的长度,是一个标量。

在确定的两点间路程不是确定的,它与物体的具体运动过程有关。

●位移与路程的关系:位移和路程是在一段时间内发生的,是过程量,两者都和参考系的选取有关系。

一般情况下位移的大小并不等于路程的大小。

只有当物体做单方向的直线运动是两者才相等。

三、运动快慢的描述――速度●速度的定义:速度是描述物体运动快慢的物理量。

●瞬时速度、平均速率与平均速度:瞬时速度:运动的物体经过某一位置或是某一时刻的速度,其大小叫速率。

平均速度:物体在某段时间的位移与时间的比值,能够粗略的描述物体运动的快慢。

平均速度是矢量,平均速度的大小和物体运动的阶段有关系。

定义式:v=s/t适用于所有的运动形式。

平均速率:物体在某段时间内的路程与时间之比。

平均速率是标量。

定义式:v=s/t.注意:平均速度和平均速率往往是不相等的,只有物体做无往复的直线运动时两者才相等。

归纳整理:物体的运动有快慢之分。

不同的物体运动的快慢程度可以用速度来描述。

本节重点围绕与速度相关的平均速度、平均速率、瞬时速度、瞬时速率等概念及相关的公式和应用。

四、实验:用打点计时器测速度●打点计时器的分类:电磁打点计时器和电火花计时器。

1、电磁打点计时器:电磁打点计时器是一种记录运动物体在一定时间间隔内位移的仪器。

它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在10V以下,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 打一个点。

电磁打点计时器的构造如图所示。

2、电火花计时器:电火花计时器使用交流电源,工作电压是220V.电火花计时器的构造如图所示。

主要由脉冲输出开关,正负脉冲输出插座、墨粉纸盘、纸盘轴等构成。

3、计时原理:电火花计时装置中有一将正弦式交变电流转化为脉冲式交变电流的装置当计时器接通220V交流电源时,按下脉冲输出开关,计时器发出的脉冲电流经接正极的放电针和接负极的墨粉纸盘轴产生火花放电。

利用火花放电在纸带上打出点迹,当电源的频率为50Hz时,它每隔0.02S打一个点。

●用打点计时器测量瞬时速度处理这类问题可采用两种方法:一是与某点相邻的点间距离所对应的时间很短。

只有0.02S,故只要测出某点与其相邻点间的距离x,再利用v=x/t求出平均速度,就可用这个平均速度来代表某点的瞬时速度;二是利用某点左侧的位移与时间(0.02S)的比值求出速度v1,再利用某点右侧的一段位移与时间(0.02S)的比值求出速度v2,利用Va=(v1+v2)/2就可得出a点更准确的瞬时速度。

【篇二】高一物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一、力学的建立力学的演变以追溯到久远的年代,而物理学的其它分支,直到近几个世纪才有了较大的发展,究其原因,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规律所决定的。

在日常生活和生产劳动中,首先接触最多的是宏观物体的运动,其中最简单。

最基本的运动是物体位置的变化,这种运动称之为机械运动。

由此我们注意到,力学建立的原动力就是源于人们对机械运动的研究,亦即力学的研究对象就是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

了解了这些,可以对力学的主脉络有了一条清晰的线索,就是对于物体运动规律的研究。

首先要涉及到物体在空间的位置变化和时间的关系,继而阐述张力之间的关系,然后从运动和力出发,推广并建成完整的力学理论。

正是要达到上述目的,我们在研究过程中,就需要不断地引入新的物理概念和方法,此间,由“物”及“理”的思维过程和严密的逻辑揄体系,逐步得以完善和体现。

明确了以上观点,可以使我们在学习及复习过程,不会生硬地接受。

机械地照搬,而是自然流畅地水到渠成。

让我们走入力学的大门看一看,它的殿堂是怎样的金碧辉煌。

静力学研究了物体最简单的状态:简单的状态:静止或匀速直线运动。

并且阐述了解决力学问题最基本的方法,如受力情况的分析以及处理方式;力的合成。

力的分解和正交分解法。

应当认识到,这些方法是贯穿于整个力学的,是我们研究机械运动规律的不可缺少的手段。

运动学的主要任务是研究物体的运动,但并不涉及其运动的原因。

牛顿运动定律的建立为研究力与运动的关系奠定了雄厚的基础,即动力学。

至此,从理论上讲各种运动都可以解决。

然而,物体的运动毕竟有复杂的问题出现,诸如碰撞。

打击以及变力作用等等,这类问题根本无法求解。

力学大厦的建设者们,从新的角度对物体的运动规律做了全面的。

深入的讨论,揭示了力与运动之间新的关系。

如力对空间的积累-功,力对时间的积累-冲量,进而获得了解决力学问题的另外两个途径-功能关系和动量关系,它们与牛顿运动定律一起,在力学中形成三足鼎立之势。

二、力学概念的引入前面曾经提到过,力学的研究对象是机械运动的客观规律及其应用。

为达此目的,我们需要不断地引入许多概念。

以运动学部分为例,体会一下力学概念引入的动机及方法,这对力学的复习无疑是大有裨益的。

让我们研究一下行驶在平直公路上的汽车。

首先一个问题就是,怎样确定汽车在不同时刻的位置。

为了能精确地确定汽车的位置,我们可将汽车看作一个点,这样,质点的概念随之引入。

同时,参照物的引入则是水到渠成的,即在参照物上建立一个直线坐标,用一个带有正负号的数值,即可能精确描述汽车的位置。

而后由于汽车位置要不断地发生变化,位置的改变-位移亦被引入,至于速度的引入在此就不再赘述。

在学习物理的过程中,这类问题可以说比比皆是。

因此,只有搞清引入某一概念的真正意图,才能对要研究的问题有深入的了解,才能说真正地掌握了一个物理概念。

而在物理中,引入概念的方法,充分体现了物理学的研究手段,例如:用比值定义物理量。

该方法在整个物理学中具有很典型的意义。

#p#分页标题#e#把握一个概念的来龙去脉和准确定义显然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避免一些相似概念的混淆。

如功与冲量。

动能与动量。

加速度与速度等等。

所谓学习物理要“概念清楚”,就是这个含意。

三、力学规律的运用物理概念的有机组合,构成了美妙的物理定律。

因此,清晰的概念是掌握一个定律的重要前提。

如牛顿第二定律就是由力。

质量及加速度三个量构成的。

在力学中重要的定律定理有:牛顿一。

二。

三定律;机械能守恒定律;动量守恒定律;万有引力定律;动量定理和动能定理。

掌握定律并非以记忆为标准,重要的是会在实际问题中加以运用。

如牛顿第二定律,从形式上看来并不复杂,然而很多同学在解决连结体问题时,却总是把握不好这三个量对研究对象之间的“对应关系”。

在此可举一例。

水平光滑轨道上有一小车,受一恒定水平拉力作用,若在小车上固定一个物体时,小车的加速度要减小是何原因?常见的答案显然是:合外力不变,质量变大。

然而,若回答合外力变小,是不是正确的呢?这里显然是由于研究对象的选择不同而造成的不同结果。

在此,研究对象的确定和公式各量的对应性问题,起着关键的作用,这也恰恰是牛顿第二定律应用时的重要环节。

运动学规律及动力学关系在解决问题时,也有许多应当注意和思考的地方。

如在匀速圆周运动中,我们似乎并未明确指出哪些公式属于运动学关系,哪些属于动力学关系,但在实际问题中却可使人困惑。

例如:在一光滑水平面上用绳拴一小球做匀速圆周运动,由公式v=2nr/T可以知道,若增大速率V可以减小周期T.然而卫星绕地球做匀速圆周运动时,我们却不能用增大V的方式来改变周期T,若仅在V=2nr/Th大做文章定会百思不得其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