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械设计通用手册

合集下载

机械设计手册形状和位置公差

机械设计手册形状和位置公差

1.6
3.2
12.5
20 25 30 40 50 60 80 100 120 150 200 250 300 3 级 平 板,自 动 车 床 床 身 底
10
Ra 1.6
3.2
6.3
12.5 面。
30 40 50 60 80 100 120 150 200 250 300 400 500
11
易 变 形 的 薄 片、薄 壳 零 件,
file://\\jf05\Back\技术资料\嘉丰技术资料\通用技术资料\机械设计手册\... 2006-6-27
页码,1/1
标注方 法
注:□500表示每边为500的正方形
说明
如果图样上所标注的形位公差无附加说明,则被测范围为箭 头所指的整个轮廓要素或中心要素
如果被测范围仅为被测要素的某一部分时,液压用 细实线画出该范围,并注出尺寸
如需给出被测要素任一长度(或范围)的公差值时的标注方 法
如不仅给出任一长度(或范围)的公差值,还需给 出全长(或敕个要素)内的公差值时的标注方法。
400
630
1000
1600
2500
应用举例
平行度用于泵体和
齿轮及螺杆的端
4 3 4 5 6 8 10 12
15
20
25
30
40
50 面,普 通 精 度 机 床
的工作面;高精度
机械的导槽和导板
垂直度用于发动机
轴和离合器的凸
缘;气缸的支承端
5 5 6 8 10 12 15 20
25
30
40
50
60
80
主要参数d(D),B,L图例:
页码,1/1
当被测要素为锥面时,取d=(d1+d2)/2

机械设计手册范本

机械设计手册范本

机械设计手册一、前言二、塑胶件1.1. 外形设计1.2. 装配设计1.3 结构设计三、五金件2.1 配合设计2.2 结构设计前言编制本手册的主要目的有两个:1.规公司设计人员的设计并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作为参考。

2.新入公司的助理工程师的培训教材。

公司产品可分为自主开发设计产品和OEM类产品。

自主开发设计产品公司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出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产品在外观结构、功能方面有独到之处。

在设计过程中不断优化改进产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产品的成本,为公司创造最大的利润。

自主开发设计产品包括公司自有品牌产品、帖牌产品、定制产品。

OEM产品OEM原来是指由客户提供所有的技术资料和图纸,制造商仅负责生产的模式。

现在所讲的OEM其实已经包括ODM,即客户提供外观、对功能提出要求,制造商根据要求进行设计、生产产品。

OEM类产品尽可能按客户的要求设计和生产产品,只有在客户的要求不合理的情况下,经与客户协商,在得到客户的同意下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开发设计。

OEM类产品只有在得到客户的最终确认以及本公司能批量生产才表示整个开发过程完成。

一、塑胶件塑胶件设计时尽可能做到一次成功,对某些难以保证的地方,考虑到修模时给模具加料难、去料易,可预先给塑料件保留一定的间隙。

常用塑料介绍常用的塑料主要有ABS、AS、PC、PMMA、PS、HIPS、PP、POM等,其中常用的透明塑料有PC、PMMA、PS、AS。

高档电子产品的外壳通常采用ABS+PC;显示屏采用PC,如采用PMMA则需进行表面硬化处理。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中底挡电子产品大多使用HIPS和ABS做外壳,HIPS因其有较好的抗老化性能,逐步有取代ABS的趋势。

常见表面处理介绍表面处理有电镀、喷涂、丝印、移印。

ABS、HIPS、PC料都有较好的表面处理效果。

而PP料的表面处理性能较差,通常要做预处理工艺。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引言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专业中的重要课程之一。

本手册旨在为学生提供机械设计课程的设计要点、步骤和注意事项,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一、课程设计概述1.1 目标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旨在让学生通过实践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思维。

1.2 设计任务学生需要完成一个机械设备或系统的设计,包括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和制图等环节。

1.3 设计要求设计要求包括设计功能、性能、结构、制造工艺等方面的要求,学生需要在设计中考虑材料、成本、可制造性等因素。

二、设计步骤2.1 问题分析对设计任务进行全面分析,明确设计要求和限制条件,确定设计的目标和范围。

2.2 方案设计根据问题分析的结果,提出多种设计方案,评估不同方案的优缺点,选择最佳方案。

2.3 详细设计对选择的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包括设计计算、选材、零部件设计等。

学生需要运用机械设计相关的知识和软件工具,确保设计的合理性和可行性。

2.4 制图根据详细设计结果,进行制图工作。

学生需要学习和掌握机械制图的基本规范和符号,绘制各种视图、剖面图和装配图等。

2.5 设计报告完成设计后,学生需要撰写设计报告,包括设计任务的概述、设计过程的描述、设计结果的分析等内容。

三、设计注意事项3.1 设计思路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注重创新思维的培养,尝试不同的设计方法和理念,保持开放和灵活的思维方式。

3.2 安全性与可靠性在设计过程中,学生需要考虑设备或系统的安全性和可靠性,合理选择材料、结构和工艺,预防故障和事故的发生。

3.3 成本和制造工艺学生需要在设计中兼顾成本和制造工艺等因素,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加工方式,确保设计的可制造性和经济性。

3.4 环境和可持续性学生需要关注设计对环境的影响,尽可能选择环保材料和工艺,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可持续发展。

四、学习资源推荐4.1 课程教材推荐使用《机械设计基础》等经典教材,深入学习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

机械设计课程课程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课程课程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课程课程设计手册一、教学目标本课程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培养学生具备一定的机械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具体目标如下:1.知识目标:(1)了解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掌握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如轴承、齿轮、联轴器等;(3)熟悉机械系统的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等;(4)掌握机械设计的计算方法和工具,如力学分析软件、设计手册等。

2.技能目标:(1)能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2)具备分析机械系统性能的能力,对机械设备进行优化设计;(3)掌握机械设计报告的撰写方法和技巧;(4)具备一定的创新意识和团队协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提高专业素养;(2)培养学生诚实守信、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3)培养学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适应社会需求。

二、教学内容根据课程目标,教学内容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2.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如轴承、齿轮、联轴器等;3.机械系统的设计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等;4.机械设计的计算方法和工具,如力学分析软件、设计手册等;5.机械设计实例分析,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

三、教学方法为了实现课程目标,我们将采用以下教学方法:1.讲授法:讲解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2.案例分析法:分析典型机械设计案例,提高学生的设计能力和创新意识;3.实验法:让学生动手实践,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4.讨论法:分组讨论,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资源为了支持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实施,我们将准备以下教学资源:1.教材:选用权威、实用的教材,如《机械设计基础》等;2.参考书:提供相关领域的参考书籍,丰富学生的知识体系;3.多媒体资料:制作精美的PPT、教学视频等,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4.实验设备:准备充足的实验设备,确保每个学生都能动手实践。

机械设计常用标准简明手册10

机械设计常用标准简明手册10

2公差框格的组成及其基准代号3被子测要素的标注按下列方法a当公差涉及轮廓线或表面时(见图1和图2),将箭头置于要素的轮廓线或轮廓线的延长线上(但必须与尺寸明显地分开);b当指向实际表面时(见图3),箭头可置于带点的参考线上,该点指在实际表面上;c当公差涉及轴线、中心平面或由带尺寸要素确定的点时,则带箭头的指引线应与尺寸线的延长线重合(见图4、图5和图6)。

图4b)图15图160.10.05/200φ0.1MDABMDA图30图310.02AA手册电子版二重集团公司设计院计算机室图27图28图29d任选基准的标准方法见图27。

6特殊表示法a全周符号形位公差特征项目如轮廓度公差适用于横截面内的整个外轮廓线或整个外轮廓面时,应采用全周符号,见图28和图29。

b螺纹、齿轮和花键标注在一般的情况下,螺纹轴线作为被子测要素或基准要素均为中径轴线,如采用大径轴线则应用“MD”表示,采用小径轴线用“LD”表示(见图30和图31)。

由齿轮和花键轴线作为被测要素或基准要素时,节径轴线用“PD”表示,大径(对外齿轮是顶圆直径,对内齿轮是根圆直径)轴线用“MD”表示,小径(对外齿轮是根圆直径,对内齿轮为顶圆直径)轴线用“LD”表示。

a如对同一要素的公差值在全部被测要素内的任一部分有进一步的限制时,该限制部分(长度中面积)的公差值要求应放在公差值的后面,用斜线相隔。

这种限制要求可以直接放在表示全部被测要素公差要求的框格下面(见图32)。

7局部限制的规定b如仅要求要素某一部分的公差值,则用粗点划线表示其范围,并加注尺寸(见图3、图34)。

图328理论正确尺寸对于要素的位置度、轮廓度或倾斜度,其尺寸由不带公差的理论正确位置、轮廓或角度确定,这种尺寸你“理论正确尺寸”。

理论正确尺寸应围以框格,零件实际尺寸仅是由在公差框格中位置度、轮廓度或倾斜度公差来限定(见图36和图37)。

表39形位公差带的示例说明见表410形位公差之间的相互关系当有功能要求时,要素的形位精度可由一个或几个公差特征项目来控制。

机械工程师设计手册 (2)

机械工程师设计手册 (2)

机械工程师设计手册1. 引言机械工程师设计手册是机械工程师必备的参考资料之一,旨在为机械工程师提供全面且实用的设计指导。

本手册包含了机械工程设计的基本原理、设计计算公式、材料选择、机械元件设计等内容。

无论是初入行的机械工程师还是有一定经验的工程师都可以从中获取有用的信息和设计经验。

2. 设计原理2.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是基于力学、材料力学、动力学等学科的基础上,通过对机械结构和机械元件的力学分析和计算,确定其尺寸、形状和材料。

本节将介绍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常用的设计方法。

2.2 机械设计计算公式机械设计过程中,需要进行各种计算来确定设计参数和尺寸。

本节将提供常用的机械设计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演示其应用。

3. 材料选择3.1 材料力学性能材料的力学性能对机械设计至关重要。

本节将介绍材料的强度、硬度、韧性等力学性能,以及影响这些性能的因素。

3.2 材料的选择机械设计中,需根据不同的工作条件和要求选择适合的材料。

本节将介绍常见的工程材料及其特点,并提供选择材料的指导。

4. 机械元件设计4.1 轴的设计轴是机械传动中常见的元件,其设计关系到传动系统的可靠性和效率。

本节将介绍轴的设计原理、计算方法和相关注意事项。

4.2 联轴器设计联轴器是机械传动中用来连接轴和传动装置的元件,其设计需要考虑承载能力、传动效率等因素。

本节将介绍联轴器的种类、选择和设计计算。

5. 工程实例本节将通过一些实际的机械工程设计案例,展示设计手册中的知识在实际项目中的应用。

工程实例将涉及不同类型的机械元件设计,以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应用设计手册中的内容。

6. 总结本文档介绍了机械工程师设计手册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包括设计原理、设计计算公式、材料选择、机械元件设计等方面。

通过阅读和应用本手册,机械工程师可以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提高设计质量和效率。

希望本手册能对广大机械工程师在实际工作中有所帮助。

注:本文档采用Markdown文本格式编写,可方便阅读和编辑。

机械设计实用手册(三版)说明书

机械设计实用手册(三版)说明书

书籍信息版 次:3页 数:字 数:印刷时间:2010年05月01日开 本:12k纸 张:胶版纸包 装:精装是否套装:否国际标准书号ISBN:9787122072849内容简介《机械设计实用手册》是根据常用机械设计的需要,以精炼、实用、便于查找而编写的。

第一、二版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曾多次重印。

修订第三版仍保持前两版的特点,并采用了*标准、规范和计算方法,有些章节则进行了重新编写。

修改后的第三版更适合读者的需要。

本书包括10篇:常用设计资料;机械设计常用材料;连接与紧固;弹簧;轴和联轴器;轴承;润滑与密封;机械传动;减速器;常用电动机。

本手册可供从事机械设计的工程技术人员使用,也可供有关大专院校的师生查阅。

目 录第1篇 常用设计资料第1章 数据和资料第2章 机械制图第3章 极限与配合第4章 形状和位置公差第5章 表面粗糙度第6章 机械零件结构设计的常用资料第7章 钢的热处理第8章 零件的表面处理第9章 装配通用技术要求第10章 装运要求及设备基础第11章 产品设计文件及其使用说明书的要求第12章 操作件、小车轮及管件第2篇 机械设计常用材料第1章 黑色金属材料第2章 有色金属材料第3章 复合钢板第4章 非金属材料第5章 涂料和防锈漆第3篇 连接与紧固第1章 螺纹第2章 螺纹连接第3章 键、花键和销连接第4章 粘接第5章 焊接第4篇 弹簧第1章 弹簧概论第2章 圆柱螺旋弹簧设计第3章 螺旋弹簧的制造要求及性能试验第5篇 轴和联轴器第1章 轴第2章 联轴器第6篇 轴承第1章 滚动轴承第2章 滑动轴承第7篇 润滑与密封第1章 润滑剂第2章 常用润滑方法和装置第3章 密封第8篇 机械传动第1章 带传动第2章 链传动第3章 齿轮传动第4章 圆柱蜗杆传动第9篇 减速器第1章 常用标准减速器第2章 减速器设计用资料第10篇 常用电动机第1章 电动机的产品型号与分类第2章 电动机的外壳防护等级与安装型式第4章 Y、Y2系列三相异步电动机第5章 防爆电动机第6章 Z4系列直流电动机第7章 YCT系列小型电磁调速异步电动机第8章 YR系列小型绕线转子异步电动第9章 YVP系列变频调速异步电动机第10章 电动机滑轨及附件参考文献版权信息本站所提供下载的PDF图书仅提供预览和简介,请支持正版图书。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文档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文档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文档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概念、原理和方法,理解机械设计的一般流程。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手册的使用方法,能够查阅相关资料,为设计提供理论依据。

3. 帮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中涉及的力学、材料力学、机械原理等基本理论知识。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和绘图的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相关工具和设备进行机械零件加工、装配和调试的技能。

3. 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其能够根据实际需求完成简单的机械设计任务。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提高其设计创作的积极性。

2.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学习态度,使其具备良好的团队合作精神和沟通能力。

3. 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使其在设计过程中充分考虑可持续发展和资源利用。

课程性质:本课程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

学生特点:高中生已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和动手能力,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但需加强引导和培养。

教学要求:结合学生特点和课程性质,采用讲解、示范、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法,确保学生掌握基本知识和技能,同时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将课程目标分解为具体的学习成果,以便于教学设计和评估。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概念:包括机械设计的定义、分类、设计原则等,参考教材第一章内容。

2. 机械设计手册使用方法:介绍手册的组成、查阅方法、常用数据等,结合教材第二章内容。

3. 机械设计流程:讲解从需求分析、方案设计、详细设计到生产制造的全过程,参考教材第三章。

4. CAD软件应用:教授CAD软件的基本操作、绘图技巧、三维建模等,结合教材第四章内容。

5. 机械零件设计:包括零件的受力分析、材料选择、尺寸计算等,参考教材第五章。

6. 机械零件加工与装配:介绍机械零件的加工工艺、装配方法、调试技巧等,结合教材第六章内容。

机械设计手册_之_详细目录教材

机械设计手册_之_详细目录教材

机械设计手册第五版第1卷第1篇一般设计资料第1章常用基础资料和公式1-31常用资料和数据1-3字母1-3国内标准代号及各国国家标准代号1-4机械传动效率1-5常用材料的密度1-6松散物料的密度和安息角1-6材料弹性模量及泊松比1-7摩擦因数1-8金属材料熔点、热导率及比热容1-10材料线胀系数αl1-10液体材料的物理性能1-11气体材料的物理性能1-112法定计量单位和常用单位换算1-122.1法定计量单位1-12用于构成十进倍数单位和分数单位的SI词头(摘自GB 3100—1993)1-12常用物理量的法定计量单位(摘自GB 3102.1~3102.7—1993)1-122.2常用单位换算1-30长度单位换算1-30面积单位换算1-30体积、容积单位换算1-31质量单位换算1-31密度单位换算1-31速度单位换算1-32角速度单位换算1-32质量流量单位换算1-32体积流量单位换算1-33压力单位换算1-33力单位换算1-34力矩、转矩单位换算1-34功、能、热量单位换算1-34功率单位换算1-35比能单位换算1-36比热容与比熵单位换算1-36传热系数单位换算1-36热导率单位换算1-36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之一(摘自GB/T 1172—1999)1-37黑色金属硬度及强度换算值之二(摘自GB/T 1172—1999)1-383优先数和优先数系1-383.1优先数系(摘自GB/T 321—2005、GB/T 19763—2005)1-383.2优先数的应用示例1-414数表与数学公式1-444.1数表1-44二项式系数np1-44正多边形的圆内切、外接时,其几何尺寸1-45弓形几何尺寸1-454.2物理科学和技术中使用的数学符号(摘自GB 3102.11—1993)1-464.3数学公式1-51代数1-51平面三角1-55复数1-59坐标系及坐标变换1-60常用曲线1-61几种曲面1-65微积分1-66不定积分法则和公式1-67定积分及公式1-69微积分的应用1-70常微分方程1-74拉氏变换1-75应用拉氏变换解常系数线性微分方程1-77传递函数1-78矩阵1-78常用几何体的面积、体积及重心位置1-875常用力学公式1-895.1运动学、动力学基本公式1-89运动学基本公式1-89动力学基本公式1-90转动惯量1-92一般物体旋转时的转动惯量1-93常用旋转体的转动惯量1-1005.2材料力学基本公式1-101主应力及强度理论公式1-101许用应力与安全系数1-107截面力学特性的计算公式1-110各种截面的力学特性1-111杆件计算的基本公式1-119受静载荷梁的内力及变位计算公式1-123单跨刚架计算公式1-1445.3接触应力1-1475.4动荷应力1-151惯性力引起的动应力1-151冲击载荷计算公式1-153振动应力1-1545.5厚壁圆筒、等厚圆盘及薄壳中的应力1-155厚壁圆筒计算公式1-155等厚旋转圆盘计算公式1-157薄壳中应力与位移计算公式1-1575.6平板中的应力1-1605.7压杆、梁与壳的稳定性1-168等断面立柱受压稳定性计算1-168变断面立柱受压稳定性计算1-175梁的稳定性1-175线弹性范围壳的临界载荷1-180第二章铸件设计的工艺性和铸件结构要素1-18111铸造技术发展趋势及新一代精确铸造技术1-1812常用铸造金属的铸造性和结构特点1-190铸铁和铸钢的特性与结构特点1-190用灰铸铁、蠕墨铸铁、球墨铸铁制造汽车零件和钢锭模的技术经济比较1-192常用铸造有色合金的特性与结构特点1-1943铸件的结构要素1-195最小壁厚1-195外壁、内壁与筋的厚度1-196壁的连接1-196壁厚的过渡1-197最小铸孔1-197铸造内圆角及过渡尺寸(JB/ZQ 4255—1997)1-198铸造外圆角(JB/ZQ 4256—1997)1-198铸造斜度1-199法兰铸造过渡斜度(JB/ZQ 4254—1997)1-199凸出部分最小尺寸(JB/ZQ 4169—1997)1-199加强筋1-199孔边凸台1-200内腔1-200凸座1-2004铸造公差(摘自GB/T 6414—1999)1-2005铸件设计的一般注意事项(摘自JB/ZQ 4169—1997)1-2016铸铁件(摘自JB/T 5000.4—1998)、铸钢件(摘自JB/T 5000.6—1998)、有色金属铸件(摘自JB/T 5000.5—1998)等铸件通用技术条件1-209第3章锻造和冲压设计的工艺性及结构要素1-2101锻造1-2101.1金属材料的可锻性1-2101.2锻造零件的结构要素(摘自GB/T 12361—2003、JB/T 9177—1999)1-211模锻斜度(摘自GB/T 12361—2003)1-211圆角半径(摘自GB/T 12361—2003、JB/T 9177—1999)1-211截面形状变化部位外圆角半径值(a)和内圆角半径值(b)(摘自GB/T 12361—2003)1-212收缩截面、多台阶截面、齿轮轮辐、曲轴的凹槽圆角半径(摘自JB/T 9177—1999)1-212最小底厚(摘自JB/T 9177—1999)1-213最小壁厚、筋宽及筋端圆角半径(摘自JB/T 9177—1999)1-214腹板最小厚度(摘自JB/T 9177—1999)1-215最小冲孔直径、盲孔和连皮厚度(摘自JB/T 9177—1999)1-215 扁钢辗成圆柱形端尺寸1-216圆钢锤扁尺寸1-2161.3锻件设计注意事项1-2162冲压1-2182.1冷冲压零件推荐用钢1-2182.2冷冲压件的结构要素1-219冲裁件的结构要素(摘自JB/T 4378.1—1999)1-219弯曲件的结构要素(摘自JB/T 4378.1—1999)1-219拉深件和翻孔件的结构要素1-220铁皮咬口类型、用途和余量1-221卷边直径1-221通风罩冲孔(摘自JB/ZQ 4262—1997)1-222零件弯角处必须容纳另一个直角零件的做法1-222最小可冲孔眼的尺寸(为板厚的倍数)1-222翻孔尺寸及其距离边缘的最小距离1-222加固筋的形状、尺寸及间距1-223弯曲件尾部弯出长度1-223冲出凸部的高度1-223箱形零件的圆角半径、法兰边宽度和工件高度1-223冲裁件最小许可宽度与材料的关系1-223箍压时直径缩小的合理比例1-2232.3冲压件的尺寸和角度公差、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4、13915、13916—2002)、未注公差尺寸的极限偏差(摘自GB/T 15055—1994)1-224平冲压件和成形冲压件尺寸公差1-224冲压件形状和位置未注公差(摘自GB/T 13916—2002)1-229 2.4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30冷挤压件的分类1-231确定结构要素的一般原则1-231冷挤压件结构要素1-2322.5冷冲压、冷挤压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2323锻件通用技术条件(碳素钢和合金结构钢)(摘自JB/T 5000.8—1998)1-235第4章焊接和铆接设计工艺性1-2361焊接1-2361.1金属常用焊接方法分类、特点及应用1-2361.2金属的可焊性1-240钢的可焊性1-240铸铁的可焊性1-241有色金属的可焊性1-242常用异种金属间的可焊性1-2431.3焊接材料及其选择1-246不同焊接方法采用的焊接材料及其作用1-246焊条、焊丝及焊剂的分类、特点和应用1-249对焊条、焊丝及焊剂工艺性能的要求1-256不同药皮类型焊条工艺性等比较1-258选择焊条的基本原则1-260几种常用钢材的焊条选择举例1-261几种常用钢材埋弧焊焊剂与焊丝的选配举例1-266焊条的型号和牌号1-271不锈钢焊条型号表示1-273焊条、焊丝和焊剂1-2801.4焊缝1-304焊接及相关工艺方法代号及注法(摘自GB/T 5185—2005)1-304焊缝符号表示方法(摘自GB/T 324—1988、GB/T 12212—1990)1-305碳钢、低合金钢焊缝坡口的基本型式与尺寸(摘自GB/T 985—1988)1-318不同厚度钢板的对接焊接1-322有色金属焊接坡口型式及尺寸1-322焊缝强度计算1-323焊缝许用应力1-3271.5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摘自GB/T 19804—2005)1-329角度尺寸公差1-3291.6钎焊1-331各种钎焊方法的比较及应用范围1-331钎料和钎剂的选择原则1-332钎料的选择1-333典型钎焊的接头型式1-334钎焊接头的间隙1-335钎料1-336钎剂1-3401.7塑料焊接1-343热塑性塑料的可焊性1-343塑料焊接温度1-343硬聚氯乙烯塑料焊接接头型式及尺寸1-3431.8焊接结构设计注意事项1-3442铆接1-3502.1铆接设计注意事项1-3502.2型钢焊接接头尺寸、螺栓和铆钉连接规线、最小弯曲半径及截切1-351等边角钢1-351不等边角钢1-353热轧普通槽钢1-355热轧普通工字钢1-356板材最小弯曲半径1-357管材最小弯曲半径1-358扁钢、圆钢弯曲的推荐尺寸1-359角钢坡口弯曲c值1-360角钢截切角推荐值1-3603焊接件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3—1998)1-360第5章零部件冷加工设计工艺性与结构要素1-3621金属材料的切削加工性1-3622一般标准1-365 标准尺寸(摘自GB/T 2822—2005)1-365标准角度(参考)1-366锥度与锥角系列(摘自GB/T 157—2001)1-366棱体的角度与斜度(摘自GB/T 4096—2001)1-367莫氏和公制锥度 (附斜度对照)1-36860°中心孔(摘自GB/T 145—2001)1-36875°、90°中心孔1-369零件倒圆与倒角(摘自GB/T 6403.4—1986)1-369球面半径(摘自 GB/T 6403.1—1986)1-370圆形零件自由表面过渡圆角半径和静配合连接轴用倒角1-370燕尾槽(摘自JB/ZQ 4241—1997)1-370T形槽(摘自GB/T 158—1996)1-371砂轮越程槽(摘自GB/T 6403.5—1986)1-372刨切、插、珩磨越程槽1-373退刀槽(摘自 JB/ZQ 4238—1997)1-373滚人字齿轮退刀槽(摘自JB/ZQ 4238—1997)1-374弧形槽端部半径(摘自GB 1127—1997)1-374分度盘和标尺刻度(摘自JB/ZQ 4260—1997)1-375滚花(摘自GB/T 6403.3—1986)1-375锯缝尺寸(摘自JB/ZQ 4246—1997)1-3753冷加工设计注意事项1-3764切削加工件通用技术条件(重型机械)(摘自JB/T 5000.9—1998)1-387第6章热处理1-3901钢铁热处理1-3901.1铁-碳合金平衡图及钢的结构组织1-3901.2热处理方法分类、特点和应用1-392整体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392表面热处理、化学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397形变热处理方法、特点和应用1-4031.3常用材料的热处理1-412材料在热处理中的特性1-412淬透性曲线图及其应用1-414合金元素对钢组织性能和热处理工艺的影响1-417常用材料的工作条件和热处理1-4201.4如何正确地提出零件的热处理要求1-431工作图上应注明的热处理要求1-431金属热处理工艺分类及代号的表示方法(摘自GB/T 12603—1990)1-432热处理技术要求在零件图上的表示方法(摘自JB/T 8555—1997)1-434常见的热处理技术要求的标注错例1-438制定热处理要求的要点1-439几类典型零件的热处理实例1-4461.5热处理对零件结构设计的要求1-454一般要求1-454感应加热表面淬火的特殊要求1-4622有色金属热处理1-4642.1有色金属材料热处理方法及选用1-4642.2铝及铝合金热处理1-465变形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1-465铸造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1-4672.3铜及铜合金热处理1-4682.4钛及钛合金热处理1-4692.5镁合金的热处理1-470第7章表面技术1-4731表面技术的分类和功能1-4731.1表面技术的含义和分类1-4731.2表面技术的功能1-4742不同表面技术的特点1-4772.1表面技术的特点与应用1-4772.2各种薄膜气相沉积技术的特点对比1-4853电镀1-486电镀层的分类1-487金属镀层的特点及应用1-488镀层选择1-4894复合电镀1-492复合电镀的优缺点1-492复合电镀的类型和应用1-4925(电)刷镀1-494不同工况下镀层的选择1-494在不同金属材料上的电刷镀1-495单一镀层安全厚度和夹心镀层1-4966纳米复合电刷镀1-496纳米复合电刷镀技术原理、特点和应用1-496纳米复合电刷镀层的性能1-4977热喷涂1-499不同热喷涂方法的技术特性比较1-500喷涂基体表面基本设计要求1-501热喷涂材料的选择原则1-501涂层类别、特性及其喷涂材料选择1-502热喷涂应用实例1-5078塑料粉末热喷涂1-510塑料粉末热喷涂的特点、涂料类别、涂层性能和应用1-511 塑料粉末喷涂方法的原理、特点和应用1-512塑料涂层的应用实例1-513塑料喷涂对被涂件结构的一般要求1-5149粉末渗镀锌(摘自JB/T 5067—1999)1-514镀层厚度等级及厚度值1-51410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1-515化学镀、热浸镀、真空镀膜的特点及应用1-515离子镀TiN、TiC化合物镀膜1-51611化学转化膜法(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和金属着色处理1-516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的特点与应用1-516金属着色处理1-51712喷丸、滚压和表面纳米化1-518喷丸原理与应用1-518滚压原理与参数1-518滚珠滚压加工对碳钢零件表面性质的改善程度1-519表面强化使疲劳强度增加的百分数1-519各种表面强化方法的特点1-520表面纳米化1-52013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1-521高能束表面强化技术的含义、特点及比较1-521激光束、电子束表面强化和离子束注入技术的分类、特点及应用1-52114涂装1-528涂装技术的涂层体系和涂料的设计选用1-528按不同因素选择涂料1-529耐热涂层1-532三防(防湿热、防盐雾、防霉菌)涂层系统1-533各种涂装类别所用油漆的通用技术要求(摘自JB/T 5000.12—1998)1-535涂装通用技术条件(摘自 JB/T 5000.12—1998)1-53715复合表面技术1-53915.1以增强耐磨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39电镀、化学镀复合材料及其复合涂层1-539多层涂层1-542功能梯度涂层1-545含表面热处理的复合强化层1-546含激光处理的复合强化层及其他表面技术的复合1-55015.2以增强耐蚀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54耐蚀复合镀层和多层镍-铬镀层1-554镍镉扩散镀层和金属-非金属复合涂层1-555有机复合膜层1-557自蔓延技术制备钢基陶瓷复合材料和耐高温热腐蚀复合涂层1-55815.3以增强固体润滑性为主的复合涂层1-561复合镀固体润滑材料和气相沉积复合膜和多层膜1-561含扩渗改性的表面膜层1-565金属塑料复合材料1-567黏结固体润滑膜1-56815.4以提高疲劳强度等综合性能的表面复合涂层1-57116陶瓷涂层1-57217表面技术的设计选择1-57517.1表面(复合表面)技术设计选择的一般原则1-57517.2涂覆层界面结合的类型、原理和特点1-57817.3镀层和不同材料相互接触时的接触腐蚀等级1-58017.4镀层厚度系列及应用范围1-58117.5不同金属及合金基体材料的镀覆层的选择1-58717.6表面处理的表示方法1-588金属镀覆和化学处理1-588表面涂料涂覆(摘自GB/T 4054—1983)1-59018有色金属表面处理1-591铝及铝合金的氧化与着色1-591镁合金的表面处理1-594第8章装配工艺性1-5971装配类型和方法1-5972装配工艺设计注意事项1-5973转动件的平衡1-6063.1基本概念1-6063.2静平衡和动平衡的选择1-6073.3平衡品质的确定(摘自GB/T 9239—1988)1-6073.4转子许用不平衡量向校正平面的分配(摘自GB/T 9239—1988)1-6093.5转子平衡品质等级在图样上的标注方法(参考)1-6114装配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0—1998)1-6124.1一般要求1-6124.2装配连接方式1-6124.3典型部件的装配1-6134.3.1滚动轴承1-6134.3.2滑动轴承1-6144.3.3齿轮与齿轮箱装配1-6164.3.4带和链传动装配1-6164.3.5联轴器装配1-6174.3.6制动器、离合器装配1-6174.4平衡试验及其他1-6174.5总装及试车1-6185配管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1—1998)1-618第9章工程用塑料和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1-6221工程用塑料零件设计要素1-6221.1塑料分类、成形方法及应用1-6221.2工程常用塑料的选用1-6231.3工程用塑料零件的结构要素1-6241.4塑料零件的尺寸公差和塑料轴承的配合间隙1-6251.5工程用塑料零件的设计注意事项1-6262粉末冶金零件设计要素1-6292.1粉末冶金的特点及主要用途1-6292.2粉末冶金零件最小厚度、尺寸范围及其精度1-6292.3粉末冶金零件设计注意事项1-629第10章人机工程学有关功能参数1-6321人体尺寸百分位数在产品设计中的应用1-6321.1人体尺寸百分位数的选择(摘自GB/T 12985—1991)1-632 1.2以主要百分位和年龄范围的中国成人人体尺寸数据(摘自GB/T 10000—1988)1-6341.3工作空间人体尺寸(摘自GB/T 13547—1992)1-640人体立姿尺寸1-640人体坐姿、跪姿、俯卧姿及爬姿尺寸1-6411.4工作岗位尺寸设计的原则及其数值(摘自GB/T 14776—1993)1-6431.4.1工作岗位尺寸设计1-6451.4.2工作岗位尺寸设计举例1-6472人体必需和可能的活动空间1-6492.1人体必需的空间1-649 2.2人手运动的范围1-6492.3上肢操作时的最佳运动区域1-6492.4腿和脚运动的范围1-6493操作者有关尺寸1-6503.1坐着工作时手工操作的最佳尺寸1-6503.2工作坐位的推荐尺寸1-6513.3运输工具的坐位及驾驶室尺寸1-6523.4站着工作时手工操作的有关尺寸1-6524手工操作的主要数据1-6534.1操作种类和人力关系1-6534.2操纵机构的功能参数及其选择1-6555工业企业噪声有关数据1-6576照明1-6587综合环境条件的不同舒适度区域和振动引起疲劳的极限时间1-6588安全隔栅及其他1-6598.1安全隔栅1-6598.2梯子(摘自GB 4053.1,4053.2—1993)及防护栏杆(摘自GB 4053.3—1993)1-6608.3倾斜通道1-662第11章符合造型、载荷、材料等因素要求的零部件结构设计准则1-6631符合造型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32符合载荷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43符合公差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694符合材料及其相关因素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71铸钢、铸铁件等及材料相关因素要求的结构设计准则1-671 镁合金件合理的结构设计1-674第12章装运要求及设备基础1-6781装运要求1-6781.1包装通用技术条件(摘自JB/T 5000.13—1998)1-678 1.2有关运输要求1-6792设备基础设计的一般要求1-6812.1混凝土基础的类型1-6812.2地脚螺栓1-682地脚螺栓的种类和选用1-683地脚螺栓的外露长度1-6832.3设备和基础的连接方法及适应范围1-6833垫铁种类、型式、规格及应用1-685参考文献1-687第二篇:机械制图极限与配合形状和位置公差及表面结构第1章机械制图2-31图纸幅面及格式(摘自GB/T 14689—1993)2-32标题栏和明细栏(摘自GB/T 10609.1~2—1989)2-43比例(摘自GB/T 14690—1993)2-44图线(摘自GB/T 4457.4—2002)2-55剖面符号(摘自GB/T 4457.5—1984)2-76图样画法2-96.1视图(摘自GB/T 17451—1998、GB/T 4458.1—2002)2-96.2剖视图和断面图(摘自GB/T 17452—1998、GB/T 4458.6—2002)2-156.3图样画法的简化表示法(摘自GB/T 16675.1—1996)2-22 7装配图中零、部件序号及其编排方法(摘自GB/T 4458.2—2003)2-398尺寸注法2-398.1尺寸注法(摘自GB/T 4458.4—2003)2-398.2尺寸注法的简化表示法(摘自GB/T 16675.2—1996)2-45 9尺寸公差与配合的标注(摘自GB/T 4458.5—2003)2-5510圆锥的尺寸和公差注法(摘自GB/T 15754—1995)2-5611螺纹及螺纹紧固件表示法(摘自GB/T 4459.1—1995)2-58 11.1螺纹的表示方法2-5811.2螺纹的标记方法2-5912齿轮、花键表示法(摘自GB/T 4459.2—2003、GB/T 4459.3—2000)2-6213弹簧表示法(摘自GB/T 4459.4—2003)2-6614中心孔表示法(摘自GB/T 4459.5—1999)2-6815动密封圈表示法(摘自GB/T 4459.6—1996)2-6916滚动轴承表示法(摘自GB/T 4459.7—1998)2-7417齿轮、弹簧的图样格式2-8017.1齿轮的图样格式(摘自GB/T 4459.2—2003)2-8017.2弹簧的图样格式(摘自GB/T 4459.4—2003)2-8118技术要求的一般内容与给出方式(摘自JB/T 5054.2—2000)2-8219常用几何画法2-8420展开图画法2-88第2章极限与配合2-911极限与配合基础2-911.1术语、定义及标法(摘自GB/T 1800.1—1997、GB/T 1800.2—1998)2-911.2标准公差数值表(摘自GB/T 1800.3—1998)2-942公差与配合的选择2-952.1基准制的选择2-952.2标准公差等级和公差带的选择2-952.2.1标准公差等级的选择2-952.2.2公差带的选择(摘自GB/T 1801—1999)2-1012.3配合的选择2-1032.4配合特性及基本偏差的应用2-1032.5应用示例2-1102.6孔与轴的极限偏差数值(摘自GB/T 1800.4—1999)2-111 3一般公差未注公差的线性和角度尺寸的公差(摘自GB/T 1804—2000)2-1533.1线性和角度尺寸的一般公差的概念2-1533.2一般公差的公差等级和极限偏差数值2-1533.3一般公差的标注2-1544在高温或低温工作条件下装配间隙的计算2-1545圆锥公差与配合2-155 5.1圆锥公差(摘自GB/T 11334—2005)2-1555.1.1适用范围2-1555.1.2术语、定义及图例2-1555.1.3圆锥公差的项目和给定方法2-1565.1.4圆锥公差的数值2-1575.2圆锥配合(摘自GB/T 12360—2005)2-1595.2.1适用范围2-1595.2.2术语及定义2-1595.2.3圆锥配合的一般规定2-1615.2.4内、外圆锥轴向极限偏差的计算2-162第3章形状和位置公差2-1671术语与定义(摘自GB/T 1182—1996、GB/T 4249—1996、GB/T 16671—1996)2-1672形位公差带的定义、标注和解释(摘自GB/T 1182—1996)2-171 3形位公差的符号及其标注(摘自GB/T 1182—1996)2-1824形状和位置公差的选择2-1895形状和位置公差的公差值或数系表及应用举例2-204直线度、平面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04圆度、圆柱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06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08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10 形位公差未注公差值(摘自GB/T 1184—1996)2-212第4章表面结构2-2141概述2-2141.1表面结构的概念2-2141.2表面结构标准体系2-2142表面结构参数及其数值2-2152.1表面结构参数2-2152.1.1评定表面结构的轮廓参数(摘自GB/T 3505—2000)2-215 2.1.2基本术语和表面结构参数的新旧标准对照2-2212.1.3表面粗糙度参数数值及取样长度l与评定长度ln数值(摘自GB/T 1031—1995)2-2212.2轮廓法评定表面结构的规则和方法(摘自GB/T 10610—1998)2-2232.2.1参数测定2-2232.2.2测得值与公差极限值相比较的规则2-2232.2.3参数评定2-2242.2.4用触针式仪器检验的规则和方法2-2243产品几何技术规范(GPS)技术产品文件中表面结构的表示法(摘自GB/T 131—2006)2-2263.1标注表面结构的方法2-2263.2表面结构要求图形标注的新旧标准对照2-2333.3表面结构代号的含义及表面结构要求的标注示例2-2344表面结构参数的选择2-2364.1表面粗糙度对零件功能的影响2-2364.2表面粗糙度参数的选择2-2374.3表面粗糙度参数值的选择2-2374.3.1选用原则2-2384.3.2表面粗糙度参数值选用实例2-238第5章孔间距偏差2-2501孔间距偏差的计算公式2-2502按直接排列孔间距允许偏差2-2512.1连接型式及特性2-2512.2一般精度用孔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22.3精确用孔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23按圆周分布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33.1用两个以上的螺栓及螺钉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33.2用两个螺栓或螺钉及任意数量螺栓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53.3用任意数量螺钉连接的孔间距允许偏差2-257参考文献2-258第三篇:常用机械工程材料第1章黑色金属材料3-31黑色金属材料的表示方法3-3钢铁产品牌号中化学元素的符号(摘自GB/T 221—2000)3-3 钢铁产品牌号中表示名称、用途、特性和工艺方法的符号(摘自GB/T 221—2000)3-3钢铁产品牌号表示方法举例(摘自GB/T 221—2000、GB/T 700—2006)3-4金属材料力学性能代号及其含义3-82钢铁材料的分类及技术条件3-112.1一般用钢3-11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700—2006)3-11优质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699—1999)和锻件用碳素结构钢(摘自GB/T 17107—1997)3-13低合金结构钢(摘自GB/T 1591—1994)3-19合金结构钢(摘自GB/T 3077—1999)和锻件用合金结构钢(摘自GB/T 17107—1997)3-22弹簧钢及轴承钢(摘自GB/T 1222—1984、GB/T 18254—2002)3-38不锈钢、耐热钢(摘自GB/T 1220—1992、GB/T 1221—1992)3-41大型不锈、耐酸、耐热钢锻件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摘自JB/T 6398—1992)3-55工具钢(摘自GB/T 1298—1986、GB/T 1299—2000)3-57耐候钢(摘自GB/T 4172—2000、GB/T 4171—2000)3-63大型轧辊件用钢(摘自JB/T 6401—1992)3-652.2铸钢3-67一般工程用铸造碳钢件(摘自GB/T 11352—1989)3-67大型低合金钢铸件(摘自JB/T 6402—1992)3-68焊接结构用碳素钢铸件(摘自GB/T 7659—1987)3-69 一般用途耐热钢和合金铸件(摘自GB/T 8492—2002)3-70高锰钢铸件(摘自GB/T 5680—1998)3-72一般用途耐蚀钢铸件(摘自GB/T 2100—2002)3-722.3铸铁3-75灰铸铁件(摘自GB/T 9439—1988)3-75球墨铸铁件(摘自GB/T 1348—1988)3-77可锻铸铁件(摘自GB/T 9440—1988)3-78蠕墨铸铁件(摘自JB/T 4403—1999)3-79耐磨铸铁与白口铸铁3-79耐热铸铁件(摘自GB/T 9437—1988)3-81高硅耐蚀铸铁件(摘自GB/T 8491—1987)3-823钢材3-833.1钢板3-83常用钢板、钢带的标准摘要3-83热轧钢板和钢带(摘自GB/T 709—2006)3-85冷轧钢板和钢带(摘自GB/T 708—2006)3-86钢板每平方米面积理论质量3-87锅炉用钢板(摘自GB 713—1997)3-88压力容器用钢板(摘自GB 6654—1996)3-89镀锡板、镀铅板(摘自GB/T 2520—2000、YB/T 5130—1993)3-90连续热镀锌钢板及钢带(摘自GB/T 2518—2004)3-91不锈钢冷、热轧钢板(摘自GB/T 3280—1992、GB/T 4237—1992)3-93耐热钢板(摘自GB/T 4238—1992)3-97花纹钢板(摘自GB/T 3277—1991)3-993.2型钢3-100热轧扁钢(摘自GB/T 704—1988)3-100弹簧扁钢尺寸(摘自GB/T 1222—1984)3-102热轧圆、方钢和六角钢(摘自GB/T 702—2004、GB/T 705—1989)3-103优质结构钢冷拉钢材交货状态的力学性能(摘自GB/T 3078—1994)3-104热轧等边角钢(摘自GB/T 9787—1988)3-105热轧不等边角钢(摘自GB/T 9788—1988)3-110热轧槽钢(摘自GB/T 707—1988)3-114热轧工字钢(摘自GB/T 706—1988)3-116热轧H型钢和部分T型钢(摘自GB/T 11263—2005)3-119通用冷弯开口型钢(摘自GB/T 6723—1986)3-124结构用冷弯空心型钢(摘自GB/T 6728—2002)3-131客运汽车用冷弯方形空心型钢(摘自GB/T 6727—1986)3-139 客运汽车用冷弯矩形空心型钢(摘自GB/T 6727—1986)3-140 起重机钢轨(摘自YB/T 5055—2005)3-141重轨(摘自GB 2585—2007)3-142轻轨(摘自GB/T 11264—1989)3-143轻轨接头夹板(摘自GB/T 11265—1989)3-144重轨用鱼尾板(摘自GB/T 185—1963、GB/T 184—1963)3-1453.3钢管3-146低压流体输送焊接管(摘自GB/T 3091—2001)3-146直缝电焊钢管(摘自GB/T 13793—1992)3-147流体输送用不锈钢焊接钢管(摘自GB/T 12771—2000)3-150传动轴用电焊钢管(摘自YB/T 5209—2000)3-153结构用和输送流体用无缝钢管(摘自GB/T 8162—1999、GB/T 8163—1999)3-153无缝钢管尺寸、质量(摘自GB/T 17395—1998)3-157不锈钢无缝钢管尺寸系列(摘自GB/T 17395—1998)3-162结构用和流体输送用不锈钢无缝钢管(摘自GB/T 14975—2002、GB/T 14976—2002)3-164冷拔或冷轧精密无缝钢管(摘自GB/T 3639—2000)3-167冷拔异型方形钢管(摘自GB/T 3094—2000)3-169冷拔异型矩形钢管(摘自GB/T 3094—2000)3-1713.4钢丝3-173一般用途低碳钢丝(摘自YB/T 5294—2006)3-173冷拉圆钢丝、方钢丝尺寸、质量(摘自GB/T 342—1997)3-175 重要用途低碳钢丝(摘自YB/T 5032—1993)3-176优质碳素结构钢丝(摘自YB/T 5303—2006)3-176合金结构钢丝(摘自YB/T 5301—2006)3-177碳素弹簧钢丝(摘自GB/T 4357—1989)3-177重要用途碳素弹簧钢丝力学性能(摘自YB/T 5311—2006)3-178 油淬火-回火弹簧钢丝(摘自GB/T 18983—2003)3-179不锈钢丝(摘自GB/T 4240—1993)3-181高电阻电热合金(摘自GB/T 1234—1995)3-1824各国(地区)黑色金属材料牌号近似对照3-1844.1各国(地区)结构用钢钢号对照3-1844.2各国(地区)不锈钢和耐热钢钢号对照3-1924.3各国(地区)工具钢钢号对照3-1994.4各国硬质合金牌号对照3-2024.5各国(地区)铸钢钢号对照3-2064.6各国(地区)铸铁牌号对照3-2104.7各国(地区)钢铁焊接材料型号与牌号对照3-212第2章有色金属材料3-2171有色金属材料的表示方法3-217常用有色金属和合金元素名称及其代号(摘自GB/T 340—1976)3-217专用合金名称及其代号(摘自GB/T 340—1976)3-217有色金属和合金加工产品的状态名称和代号(摘自GB/T 340—1976)3-217有色合金铸造方法和热处理状态名称及其代号3-217有色金属和合金产品牌号表示方法举例(摘自GB/T 340—1976)3-218变形铝及铝合金产品基础状态、T细分状态代号及新旧代号对照(摘自GB/T 16475—1996)3-2192铸造有色合金3-220铸造铜合金(摘自GB/T 1176—1987)3-220压铸铜合金(摘自GB/T 15116—1994)3-226铸造铝合金(摘自GB/T 1173—1995)3-227 压铸铝合金(摘自GB/T 15115—1994)3-230铸造锌合金(摘自GB/T 1175—1997)3-231压铸锌合金(摘自GB/T 13818—1992)3-231铸造轴承合金(摘自GB/T 1174—1992)3-232铸造镁合金(摘自GB 1177—1991)3-2353有色金属加工产品3-2363.1铜及铜合金加工产品3-236常用铜及铜合金板(带)、管、棒的化学成分和力学性能3-236 铜及铜合金板材牌号、状态及规格(摘自GB/T 2040—2002)3-239 铜及铜合金带材牌号、状态和规格(摘自GB/T 2059—2000)3-240 铜及黄铜板的理论质量3-241常用铜及铜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1527—2006、GB/T 1528—1997)3-242常用铜及铜合金棒规格(摘自GB/T4423—1992、GB/T 13808—1992)3-244常用铜及铜合金线材的力学性能和规格3-245加工铜材牌号的特性与用途3-2463.2铅及铅合金加工产品3-250常用铅及铅锑合金板、管的化学成分(摘自GB/T 1470—2005、GB/T 1472—2005)3-250铅及铅锑合金板规格(摘自GB/T 1470—2005)3-250铅及铅锑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1472—2005)3-2513.3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3-253变形铝及铝合金的化学成分(摘自GB/T 3190—1996)3-253铝及铝合金加工产品的力学性能3-254工业用铝及铝合金热挤压型材的室温纵向力学性能(摘自GB/T 6892—2006)3-256铝合金板材理论质量(摘自GB/T 3194—1998)3-258铝及铝合金花纹板(摘自GB/T 3618—2006)3-259常用冷拉铝及铝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4436—1995)3-260常用热挤压铝及铝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4436—1995)3-261 铝及铝合金冷拉正方形、矩形管规格(摘自GB/T 4436—1995)3-261等边角铝型材3-262不等边角铝型材3-265槽铝型材3-269加工铝材牌号的特性及用途3-2713.4钛及钛合金加工产品3-274钛及钛合金板材规格(摘自GB/T 3621—1994)3-274钛及钛合金管规格(摘自GB/T 3624—1995)3-274钛材的室温力学性能(摘自GB/T 3621—1994、GB/T 3624—1995)3-275加工钛材的特性与用途3-2763.5变形镁及镁合金3-277变形镁及镁合金牌号和化学成分(摘自GB/T 5153—2003)3-277 变形镁及镁合金牌号的命名规则(摘自GB/T 5153—2003)3-278 4各国有色金属材料牌号近似对照3-278第3章非金属材料3-2911橡胶及其制品3-291。

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第4版

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第4版

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第4版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理解并能够描述机械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应用。

2. 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机械设计知识,分析并解决简单的机械问题。

3.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机械设计的相关标准、规范及工程实践要求。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机械零件的绘图和设计能力。

2. 培养学生运用力学知识进行机械系统受力分析,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

3. 提高学生团队协作能力,通过小组讨论、实践操作等方式,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培养学生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树立工程伦理观念,关注机械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具有环保意识,注重机械设计与环境保护的协调发展。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目标旨在使学生在掌握机械设计基本知识的基础上,提高实践操作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具备工程伦理观念、环保意识和团队协作精神的机械设计人才。

通过具体的学习成果分解,为后续的教学设计和评估提供明确的方向。

二、教学内容本章节教学内容依据课程目标,结合教材第4版,主要包括以下几部分: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讲解机械系统的组成、工作原理及其应用,涉及教材第1章内容。

2. 机械零件设计:介绍常用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包括轴、齿轮、轴承等,对应教材第2章。

3. 机械系统受力分析:分析机械系统在实际工作中的受力情况,提出合理的设计方案,对应教材第3章。

4. CAD软件应用:教授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简单机械零件的绘图和设计,涉及教材第4章内容。

5. 机械设计标准与规范:介绍机械设计的相关标准、规范及工程实践要求,对应教材第5章。

6. 创新设计与实践:鼓励学生进行创新设计,通过小组合作完成实际操作,提高动手能力,对应教材第6章。

教学内容安排如下:第1周:机械设计基本原理(第1章)第2周:机械零件设计(第2章)第3周:机械系统受力分析(第3章)第4周:CAD软件应用(第4章)第5周:机械设计标准与规范(第5章)第6周:创新设计与实践(第6章)教学内容确保科学性和系统性,旨在帮助学生扎实掌握机械设计知识,为后续课程学习和工程实践奠定基础。

机械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手册 Document number:PBGCG-0857-BTDO-0089-PTT1998机械设计手册一、前言二、塑胶件.外形设计.装配设计结构设计三、五金件配合设计结构设计前言编制本手册的主要目的有两个:1.规范公司设计人员的设计并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作为参考。

2.新入公司的助理工程师的培训教材。

公司产品可分为自主开发设计产品和OEM类产品。

自主开发设计产品公司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出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产品在外观结构、功能方面有独到之处。

在设计过程中不断优化改进产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产品的成本,为公司创造最大的利润。

自主开发设计产品包括公司自有品牌产品、帖牌产品、定制产品。

OEM产品OEM原来是指由客户提供所有的技术资料和图纸,制造商仅负责生产的模式。

现在所讲的OEM其实已经包括ODM,即客户提供外观、对功能提出要求,制造商根据要求进行设计、生产产品。

OEM类产品尽可能按客户的要求设计和生产产品,只有在客户的要求不合理的情况下,经与客户协商,在得到客户的同意下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开发设计。

OEM类产品只有在得到客户的最终确认以及本公司能批量生产才表示整个开发过程完成。

一、塑胶件塑胶件设计时尽可能做到一次成功,对某些难以保证的地方,考虑到修模时给模具加料难、去料易,可预先给塑料件保留一定的间隙。

常用塑料介绍常用的塑料主要有ABS、AS、PC、PMMA、PS、HIPS、PP、POM等,其中常用的透明塑料有PC、PMMA、PS、AS。

高档电子产品的外壳通常采用ABS+PC;显示屏采用PC,如采用PMMA则需进行表面硬化处理。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中底挡电子产品大多使用HIPS和ABS做外壳,HIPS因其有较好的抗老化性能,逐步有取代ABS的趋势。

常见表面处理介绍表面处理有电镀、喷涂、丝印、移印。

ABS、HIPS、PC料都有较好的表面处理效果。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课程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 课程设计手册一、课程目标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机械设计的基本原理和概念,理解机械结构的设计过程。

2. 使学生了解并掌握常用机械零件的类型、性能和选用原则。

3. 引导学生掌握机械设计手册的使用方法,学会查阅相关资料。

技能目标:1. 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和绘制的能力。

2. 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能力,能针对特定需求进行简单的机械设计。

3. 培养学生团队协作、沟通表达的能力,能在团队中发挥积极作用。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1. 培养学生对机械设计学科的兴趣,激发其创新意识和探索精神。

2. 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工程伦理观念,关注机械设计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3. 培养学生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提高其面对工程问题的自信心。

分析课程性质、学生特点和教学要求,本课程将目标分解为以下具体学习成果:1. 学生能独立完成机械零件的选型和计算。

2. 学生能运用CAD软件绘制出满足需求的机械零件图。

3. 学生能通过查阅机械设计手册,解决实际工程问题。

4. 学生能在团队项目中发挥自己的专长,与他人协作共同完成设计任务。

5. 学生能积极关注机械设计领域的发展动态,主动探索新技术和新方法。

二、教学内容1. 机械设计基本原理:包括机械设计概述、机械设计要求和设计过程、机械结构设计基本知识。

- 教材章节:第一章 机械设计概述;第二章 机械设计要求和设计过程。

2. 常用机械零件的类型、性能和选用原则:涵盖轴、齿轮、轴承、联轴器等常用零件的选用和应用。

- 教材章节:第三章 常用机械零件的类型及性能;第四章 机械零件的选用原则。

3. 机械设计手册的使用方法:教授学生如何查阅手册,获取所需信息。

- 教材章节:第五章 机械设计手册的使用方法。

4. CAD软件应用:培养学生运用CAD软件进行机械零件设计和绘制的能力。

- 教材章节:第六章 CAD软件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5. 实际工程案例分析与讨论:分析实际工程案例,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实用机械设计手册

实用机械设计手册

实用机械设计手册《实用机械设计手册》是一本专门针对机械设计工程师和相关专业人士的实用指南。

本手册旨在提供全面、精确和详细的机械设计知识,以帮助读者理解和应用各种机械设计原理、技术和方法。

第一部分:基础知识1. 机械设计概述:介绍机械设计的定义、目标和重要性。

2. 材料选择:详细解释各种常见材料的特性、优缺点及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3. 轴承与传动:介绍各种轴承和传动装置的类型、原理和选择准则。

4. 运动学与动力学:讲解机械系统的运动学和动力学分析方法,包括速度、加速度、力学平衡等。

5. 热力学与热处理:介绍机械系统中的热力学原理和热处理技术,以提高材料性能和机械系统效率。

第二部分:设计方法与技术1. 设计流程:详细描述机械设计的整体流程,包括需求分析、概念设计、详细设计、制造和测试等阶段。

2. 3D建模与CAD:介绍常用的3D建模软件和计算机辅助设计(CAD)技术,以提高设计效率和准确性。

3. 结构优化与仿真:讲解结构优化和有限元分析等仿真技术,以优化机械系统的性能和可靠性。

4. 制造工艺与工程:介绍机械制造的各种工艺和工程,包括数控加工、装配、焊接等,以确保设计的可制造性。

5. 质量控制与检测:讲解质量控制和检测技术,以确保机械系统的质量和性能符合设计要求。

第三部分:常用设计案例与实例1. 机械结构设计案例:提供各种机械结构设计案例,包括机械零件的尺寸、材料和加工工艺等详细信息。

2. 机械传动设计案例:提供各种机械传动设计案例,包括齿轮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等的设计原理和计算方法。

3. 机械系统设计案例:提供各种机械系统设计案例,包括机械臂、机械手、输送系统等的设计原理和实现方法。

4. 机械装配与调试案例:提供机械装配和调试的实例,包括装配工艺、调试步骤和注意事项等。

第四部分:附录与参考资料1. 机械设计常用公式:收录机械设计中常用的公式和计算方法,以供读者参考和应用。

2. 标准和规范:列举机械设计中常用的标准和规范,以确保设计符合相关要求。

机械设计手册机械传动

机械设计手册机械传动

机械设计手册机械传动一、引言机械传动作为机械设计中重要的一部分,是指通过各种相互连接的机械零部件,传递动力和运动的过程。

在机械设计中,合理、可靠和高效的机械传动设计对机械设备的性能和可靠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本手册将就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常见的机械传动装置、设计方法和注意事项进行详细介绍。

二、机械传动的基本原理1. 传动方式机械传动可以分为直接传动和间接传动两种方式。

直接传动是指动力源和负载之间没有组件直接传递动力和运动,如联轴器、齿轮传动等;间接传动是指通过某种传动介质传递动力和运动,如皮带传动、链条传动等。

2. 动力传递机械传动在传递动力时,需要考虑到动力的传递效率、平稳性、传动比等因素。

合理选择传动装置,对传动效率进行优化设计是机械传动设计的重要指导原则。

3. 载荷传递机械传动在传递载荷时,需要满足负载的传递要求,包括传动装置的承载能力、传动部件的强度和刚度等。

根据不同的工作条件和载荷类型,采用不同的传动方式和结构设计。

三、常见的机械传动装置1. 齿轮传动齿轮传动是指通过齿轮与齿轮间的啮合传递动力和运动的装置。

它包括直齿轮传动、斜齿轮传动、蜗轮传动等多种形式,应用广泛且传动效率高,但在设计时需要考虑齿轮的啮合角度、齿轮的强度和刚度等因素。

2. 带传动带传动是利用皮带传递动力和运动的装置,包括V型带传动、扁带传动等。

它具有传动平稳、噪音小、减震性能好的特点,广泛应用于各种机械设备中。

3. 链条传动链条传动是通过链条传递动力和运动的装置,具有传动效率高、承载能力大的特点,适用于重载、高速的传动场合。

四、机械传动的设计方法和注意事项1. 选择合适的传动方式和结构在进行机械传动设计时,需要根据具体的传动要求和工作条件,选择合适的传动方式和结构。

还要考虑传动效率、寿命、维护保养等方面的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选择。

2. 设计合理的传动比传动比是指传动装置输入轴和输出轴之间的速度比,选择合理的传动比对于传动效率和工作精度都有着重要的影响。

简明机械设计手册

简明机械设计手册

简明机械设计手册简明机械设计手册一、前言机械设计是现代工业生产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更好地进行机械产品的设计,特编写此简明机械设计手册,以供广大机械工程师参考。

二、基础知识1.材料力学材料力学是机械设计的基础,包括拉伸、压缩、弯曲等基本力学性质。

在进行材料选择和构件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材料的强度和刚度等因素。

2.机构学机构学是研究各种运动副的运动规律和相互作用关系的学科。

在进行机器人、自动化设备等产品设计时需要充分掌握机构学知识。

3.传动装置传动装置是将能量从一个部件传递到另一个部件的装置,包括齿轮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等。

在进行传动系统设计时需要考虑转速比、效率等因素。

4.液压与气压传动液压与气压传动是利用液体或气体作为介质来实现能量转换和控制运动的技术。

在进行液压系统或气压系统设计时需要充分考虑液体或气体的性质和流动规律。

三、机械设计步骤1.确定设计目标和要求在进行机械产品的设计前,需要明确产品的使用目标和要求,包括使用环境、工作条件、性能指标等。

2.进行初步设计进行初步设计时需要根据设计目标和要求,选择合适的材料、传动装置、运动副等,并绘制出初步的结构图和零件图。

3.进行详细设计在进行详细设计时需要根据初步设计结果,进一步完善结构图和零件图,并确定各个零件的尺寸、形状等具体参数。

4.进行制造加工在进行制造加工时需要根据详细设计结果,选择合适的加工工艺和设备,并按照零件图中所示尺寸和形状来完成各个零件的制造加工。

5.进行装配调试在完成各个零件制造后,需要按照装配顺序将各个零件组装成完整的机械产品,并进行调试测试以确保产品符合要求。

四、常见机械部件及其设计要点1.轴承轴承是支撑旋转部件并减少摩擦的部件,常见的轴承有滚动轴承和滑动轴承。

在进行轴承设计时需要考虑载荷、转速、摩擦等因素,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润滑方式。

2.齿轮齿轮是传递运动和力量的重要部件,常见的齿轮有直齿轮、斜齿轮、锥齿轮等。

在进行齿轮设计时需要考虑传动比、效率、噪声等因素,并选择合适的材料和加工工艺。

全套现代机械设计手册

全套现代机械设计手册

全套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第一章:绪论1.1 机械设计概述机械设计是一门工程学科,它研究如何利用各种原材料和现代制造技术,设计和制造各种机械设备。

机械设计师需要具备良好的数学、物理和工程知识,能够理解和应用材料力学、流体力学、热力学等知识,同时要善于运用CAD、CAE等现代设计软件,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际工程中。

1.2 机械设计历史机械设计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古代,人们通过简单的机械手工具来完成各种工作。

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机械设备的设计和制造进入了工厂化和自动化的时代,机械设计也逐渐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1.3 机械设计的重要性机械设计在现代工业生产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各种机械设备的功能和性能都直接关系到产品的质量和生产效率。

通过科学的机械设计,可以提高产品质量、降低产品成本,增加生产效率,提高企业竞争力。

第二章:机械设计基础2.1 材料力学材料力学是机械设计的基础课程,通过学习材料力学知识可以了解各种材料的力学性能和破坏机理,为正确选材提供理论依据。

2.2 流体力学流体力学是研究流体静力学与动力学的一门学科,机械设计师需要了解流体的运动规律和压力、阻力等参数,以确保流体设备的设计合理。

2.3 热力学热力学是研究能量转化和传递的学科,机械设计师需要了解热力学基本原理,以确保热机械设备的设计合理。

2.4 CAD、CAE软件CAD、CAE软件是现代机械设计的重要工具,它们可以帮助机械设计师进行三维建模、结构分析、流体仿真等工作,提高设计效率和质量。

第三章:机械设计流程3.1 产品设计产品设计是机械设计的第一步,机械设计师需要根据客户需求和市场需求进行产品设计,确定产品的功能、结构和外形。

3.2 结构设计结构设计是机械设计的核心内容,它包括传动系统、轴承系统、连接系统等设计,需要考虑材料选择、加工工艺、装配方式等因素。

3.3 零部件设计零部件设计是机械设计的重要环节,需要根据产品结构和功能要求设计各种零部件,以确保整体性能和使用寿命。

全套现代机械设计手册

全套现代机械设计手册

全套现代机械设计手册现代机械设计手册是面向机械设计师和工程师的重要参考资料,涵盖了机械设计的基础知识、原理和实践技巧。

本手册共分为三个部分,分别是机械设计基础、机械设计原理和机械设计实践。

一、机械设计基础1. 机械设计概述:介绍机械设计的定义、内容和发展历程,以及机械设计师的职责和素质要求。

2. 材料力学基础:介绍常用材料的性能参数、应力和变形理论,包括拉伸、压缩、剪切等力学性能的计算方法。

3. 热力学基础:介绍热力学的基本概念、热力循环和工质特性,以及热力学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4. 流体力学基础:介绍流体的性质、流体静力学和流体动力学理论,以及流体在机械设计中的应用。

5. 传动机构:介绍传动机构的分类、结构和工作原理,包括传动比计算、齿轮传动、链传动、皮带传动等。

二、机械设计原理1. 机械原理:介绍机械运动学、动力学和稳定性原理,包括机械系统的自由度、约束力和运动轨迹。

2. 机械结构设计:介绍机械结构的设计原则、材料选择和连接方式,包括零件设计、装配和校核。

3. 机械零件设计:介绍机械零件的设计方法和技巧,包括轴、轴承、联轴器、齿轮等常见零部件的设计规范。

4. 机械传动设计:介绍机械传动系统的设计要点和计算方法,包括传动元件的选型、结构设计和强度校核。

5. 机械强度计算:介绍机械零件的强度计算方法和应力分析技巧,包括杆件、梁件、轴件等的强度校核。

三、机械设计实践1. 立体图制图:介绍机械零件的立体图绘制方法和图纸规范,包括视图的选择、尺寸标注和装配图的绘制。

2. CAD技术应用:介绍计算机辅助设计软件的基本操作和应用技巧,包括CAD、Solidworks、AutoCAD等工具的使用。

3. 机械装配实践:介绍机械零件的装配工艺和技术要点,包括零部件的对接、定位和调试。

4. 机械制造工艺:介绍机械制造的常见工艺和加工方法,包括铸造、锻造、冲压、焊接等工艺的应用。

5. 机械检测技术:介绍机械零件的检测方法和装备要求,包括尺寸测量、表面质量检测等技术手段。

机械设计师简明设计手册

机械设计师简明设计手册

目录第一章常用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与相应表面粗糙度 01.GB/T1801-1999基孔制/基轴制优先常用配合 (1)2.GB/T 1800.4-1999 基孔制优先常用配合极限偏差数值对照表(μm) (2)3.GB/T 1800.4-1999 基轴制优先常用配合极限偏差数值对照表(μm) (3)4.形状公差 (4)5.圆度和圆柱度公差等级与表面粗糙度关系 (5)6.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ISO2768) (6)7.焊接结构的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DIN EN ISO 13920) (6)第二章紧固件通孔及沉孔座尺寸、螺纹空刀、扳手空间 (9)1.圆柱头用沉孔(GB/T152.3-1988) (9)2.沉头用沉孔(GB/T152.2-1988) (9)3.套筒扳手空间 (9)4.普通螺纹的内外螺纹余留长度、钻孔余留深度、螺栓突出螺母的未端长度(JB/IQ4247-1997). 10 第三章常用设计计算公式 (12)1.螺栓拧紧力矩的计算 (12)2.功率、转速与力矩的关系计算 (14)3.圆柱蜗杆副的测绘与计算 (14)4.渐开线圆柱标准齿轮传动的几何计算 (16)5.渐开线圆柱标准齿轮的公法线长度W的计算及检测模数m的实题计算 (17)6.求螺栓伸长量所需的拉力 (17)7.数控车床小刀架的蜗杆测绘与计算 (19)第四章金属构件常用热处理方法和应用 (20)1.铸造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 (20)2.变形铝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 (20)3.铜及铜合金的热处理方法和应用 (20)4.常用最终热处理方法的应用 (20)第五章常用材料牌号、钢、不锈钢、铸铝及铝合金 (21)1.结构钢、中碳钢、铸造不锈钢、铸造铜合金 (21)2.弹簧钢 (21)3.合金结构钢 (22)4.变形铝及铝合金、锻铝 (22)5.不锈钢 (23)第六章金属构件常用表面处理方法和应用 (24)1.锌铬涂层技术条件GB/T 18684-2002 (24)2.金属的氧化、磷化和钝化处理的特点与应用 (24)3.铝及铝合金阳极氧化的分类、特点及应用 (25)4.喷丸原理与应用 (25)第一章常用公差与配合、形位公差与相应表面粗糙度机械设计师简明设计手册 Rev.00 1. GB/T1801-1999基孔制/基轴制优先常用配合12. GB/T 1800.4-1999 基孔制优先常用配合极限偏差数值对照表(μm)23. GB/T 1800.4-1999 基轴制优先常用配合极限偏差数值对照表(μm)34. 形状公差表3 平行度,垂直度,倾斜度 GB/T1184-1996表4同轴度,对称度,圆跳动和全跳动5. 圆度和圆柱度公差等级与表面粗糙度关系圆度和圆柱度公差等级(7,8,9为常用等级,7级为基本级)与表面粗糙度关系表6. 一般尺寸公差和形位公差(ISO2768)执行mk 级别。

机械设计手册范本

机械设计手册范本

机械设计手册一、前言二、塑胶件1.1. 外形设计1.2. 装配设计1.3 结构设计三、五金件2.1 配合设计2.2 结构设计前言编制本手册的主要目的有两个:1.规公司设计人员的设计并在实际设计工作中作为参考。

2.新入公司的助理工程师的培训教材。

公司产品可分为自主开发设计产品和OEM类产品。

自主开发设计产品公司根据市场的需求,开发出符合消费者要求的产品。

随着消费者对产品要求的不断提高、市场竞争越来越激烈,这就要求设计人员设计出来的产品在外观结构、功能方面有独到之处。

在设计过程中不断优化改进产品,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尽可能降低产品的成本,为公司创造最大的利润。

自主开发设计产品包括公司自有品牌产品、帖牌产品、定制产品。

OEM产品OEM原来是指由客户提供所有的技术资料和图纸,制造商仅负责生产的模式。

现在所讲的OEM其实已经包括ODM,即客户提供外观、对功能提出要求,制造商根据要求进行设计、生产产品。

OEM类产品尽可能按客户的要求设计和生产产品,只有在客户的要求不合理的情况下,经与客户协商,在得到客户的同意下才能进行进一步的开发设计。

OEM类产品只有在得到客户的最终确认以与本公司能批量生产才表示整个开发过程完成。

一、塑胶件塑胶件设计时尽可能做到一次成功,对某些难以保证的地方,考虑到修模时给模具加料难、去料易,可预先给塑料件保留一定的间隙。

常用塑料介绍常用的塑料主要有ABS、AS、PC、PMMA、PS、HIPS、PP、POM等,其中常用的透明塑料有PC、PMMA、PS、AS。

高档电子产品的外壳通常采用ABS+PC;显示屏采用PC,如采用PMMA则需进行表面硬化处理。

日常生活中使用的中底挡电子产品大多使用HIPS和ABS做外壳,HIPS因其有较好的抗老化性能,逐步有取代ABS的趋势。

常见表面处理介绍表面处理有电镀、喷涂、丝印、移印。

ABS、HIPS、PC料都有较好的表面处理效果。

而PP料的表面处理性能较差,通常要做预处理工艺。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机械设计通用手册
一、机械设计基础
机械设计是机械工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涉及到机械系统的构思、分析和优化。

在进行机械设计时,应遵循标准化、模块化、可靠性等原则,确保设计的机械系统能够满足功能、性能和可靠性要求。

二、常用材料与热处理
材料是机械设计的物质基础,选择合适的材料是机械设计中的重要环节。

常用材料包括金属、塑料、橡胶等,每种材料都有其独特的性能和适用范围。

同时,热处理也是材料处理的重要手段,通过热处理可以改变材料的物理和机械性能。

三、强度与刚度计算
强度和刚度是衡量机械零件性能的重要指标。

在进行机械设计时,必须对零件的强度和刚度进行计算和分析,以确保零件在使用过程中不会发生断裂、变形等问题。

常用的计算方法有有限元分析、应力-应变分析等。

四、传动系统设计
传动系统是机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机械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传动系统的设计应充分考虑传动的效率、稳定性、寿命和经济性等因素。

常用的传动方式有齿轮传动、带传动、链传动等。

五、轴系与支承设计
轴系和支承是机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机械系统的稳定性和寿命。

轴系设计应充分考虑轴的刚度、强度、平衡和支撑等问题。

支承设计应考虑轴承的选择、支承结构的强度和刚度等问题。

六、联接与紧固设计
联接与紧固是机械系统中的重要环节,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机械系统的可靠性和稳定性。

常用的联接方式有焊接、螺栓连接、铆接等。

紧固件的选择应
充分考虑其材质、规格、性能和使用环境等因素。

七、弹簧与减震设计
弹簧和减震器是机械系统中的重要元件,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机械系统的动态特性和稳定性。

弹簧设计应考虑弹簧的刚度、承载能力和疲劳寿命等因素。

减震器设计应考虑减震效果、耐久性和稳定性等因素。

八、液力与液压传动设计
液力和液压传动是现代机械系统中的重要传动方式,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机械系统的性能和效率。

液力传动设计应考虑液体的流量、压力和方向等因素。

液压传动设计应考虑液压缸和液压阀的选择和设计。

九、电动机与控制设计
电动机和控制电路是现代机械系统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设计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机械系统的运动特性和控制精度。

电动机的选择应充分考虑其功率、转速和转矩等因素。

控制电路设计应考虑输入输出信号的处理和控制算法的实现等问题。

同时,还需要考虑到安全性和可靠性等因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