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急救护理学教案--休克
休克患者护理教案模板(共4篇)
休克患者护理教案模板(共4篇)第1篇: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创伤性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概述:创伤性休克是由于机体遭受剧烈的暴力打击,导致重要脏器损伤、大出血等使有效循环血量锐减,微循环灌注不足;以及创伤后的剧烈疼痛、恐惧等多种因素综合形成的机体代偿失调的综合征。
因此创伤性休克较之单纯的失血性休克的病因、病理要更加复杂。
休克分类:1.低血容量性休克:失血性休克和创伤性休克2.感染性休克3.心源性休克4.神经源性休克5.过敏性休克病因:创伤性休克的常见病因分为四类: 1.交通事故伤约占总数的65% 2.机器损伤约占总数的12% 3.坠落伤约占12% 4.其他伤约占11%造成以上四类创伤的主要因素为“暴力”。
从动力学角度看,创伤的主要致病因素是动能对机体的不利作用。
发病机制:造成创伤性休克的原因很多,但各种原因所致的创伤性休克均与其他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基本相同。
机体在血容量降低的情况下,可发生神经—内分泌效应的改变,使体液发生转移,以调节心血管系统功能和补偿血容量,这是机体的保护性反应。
当血容量继续下降,则保护机制减弱,组织细胞在低灌注流状态下所形成的各种细胞因子和炎性介质增多,内环境失调,血流动力学改变,组织灌注流锐减,细胞代谢障碍,最终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甚至器官衰竭。
微循环障碍微循环直接参与组织细胞的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传递,以及血液、淋巴液和组织液的流动。
微循环障碍机制复杂,一般分为三期:1.微循环缺血期又称休克代偿期:此期若能及时补充液体,积极纠正血容量不足,休克可能好转,因此该期又称可逆性休克。
2.微循环淤血期又称休克失代偿期:此期由于大量血液瘀滞于毛细血管,同时毛细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渗出,血液黏稠度增高,回心血量减少,因而血压降低。
3.微循环衰竭期又称休克难治期:此期内由于血流速度进一步减慢,血液、粘稠度增加和酸性环境中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使红细胞和血小板发生凝集,在血管内广泛形成微血栓。
细胞因持久血样,细胞膜损伤,溶酶提释放,细胞坏死自溶,并因凝血因子的消耗而产生弥漫性血管内凝血(DIC)。
休克护理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了解休克的定义、病因、分类及发病机制。
2. 掌握休克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
3. 学会观察和评估休克患者的病情变化。
4. 提高临床护理技能,为患者提供优质护理服务。
二、教学内容1. 休克的概念、病因、分类及发病机制2. 休克的治疗原则3. 休克的护理措施4. 休克患者的病情观察与评估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讲解休克的基本概念、病因、分类及发病机制。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病例,分析休克患者的护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3. 技能操作演示:演示休克患者的护理操作技能。
4.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休克患者的护理方案。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1. 提问:什么是休克?休克有哪些类型?2. 学生回答,教师总结并引入新课。
(二)讲授新课1. 休克的概念、病因、分类及发病机制- 讲解休克的定义、病因、分类及发病机制。
- 分析休克的发生原因和影响因素。
2. 休克的治疗原则- 讲解休克的治疗原则,包括病因治疗、循环支持、呼吸支持、纠正电解质紊乱等。
3. 休克的护理措施- 讲解休克患者的护理措施,包括监测生命体征、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循环稳定、预防并发症等。
4. 休克患者的病情观察与评估- 讲解休克患者的病情观察指标,如血压、心率、呼吸、尿量等。
- 分析休克患者的病情变化,提高护理质量。
(三)案例分析1. 通过典型病例,分析休克患者的护理问题及应对措施。
2.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点评并总结。
(四)技能操作演示1. 演示休克患者的护理操作技能,如静脉穿刺、吸氧、心电监护等。
2. 学生分组练习,教师指导。
(五)小组讨论1. 分组讨论休克患者的护理方案,包括病情观察、治疗措施、护理措施等。
2. 学生汇报讨论成果,教师点评。
(六)课堂小结1. 总结休克护理的基本知识和技能。
2. 强调休克患者的护理要点。
(七)课后作业1. 复习休克的相关知识,包括病因、分类、治疗原则、护理措施等。
2. 撰写一篇关于休克患者的护理案例分析。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一、休克病人的定义及分类休克是指机体组织器官灌注减少,细胞氧供需失衡导致的一种严重的临床综合征。
休克可分为感染性休克、创伤性休克、心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等多种类型。
感染性休克是最常见的一种,以全身性感染所致。
二、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特点外科休克病人因外伤、手术、创伤等原因引起的休克,病情复杂多变,护理工作具有一定的特点。
1.病情急重外科休克的病情发展迅猛,病情急重,病人需要紧急抢救。
护理人员需要有高度的警惕和快速的反应能力。
2.全面评估外科休克病人需要全面的评估,包括呼吸循环情况、意识水平、伤情严重程度等方面。
这些评估将直接影响到后续的护理措施。
3.多学科协作外科休克病人的治疗需要多学科的协作,包括外科、重症医学科、急诊科、麻醉科等。
护理人员需要与各个科室密切配合,共同制定治疗方案。
4.高度治疗护理外科休克病人需要进行密切监测,包括心电监护、血压监测、生命体征监测等。
护理人员需对病人的情况进行及时、准确的观察和记录。
5.安全护理外科休克病人受伤严重,容易出现出血、感染等并发症。
护理人员需要做好感染控制、预防跌倒、预防褥疮等安全护理工作。
三、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1.快速抢救外科休克病人在到达医院后需要进行快速抢救,包括静脉通路的建立、氧气给予、液体复苏等。
护理人员需要紧急处理,提高病人的生命体征。
2.生命体征监测护理人员需要对外科休克病人进行及时、准确的生命体征监测,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指标。
特别是血压和心率的监测是及时发现病情变化的重要手段。
3.血容量恢复外科休克病人往往因大量失血而引起休克,需要进行血容量的及时恢复。
护理人员需根据医嘱协助医生进行输液,密切监测血液的循环情况。
4.血糖控制外科休克病人往往因应激反应导致血糖升高或低,护理人员需要密切观察病人的血糖变化,及时给予血糖控制药物和葡萄糖液。
5.营养支持外科休克病人由于病情严重,往往食欲减退,需要进行静脉或胃肠外营养支持。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一、概述外科休克是指因急性大量失血、大面积烧伤、创伤性休克等原因导致循环血容量不足,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的一种常见危重疾病。
此类病人需要接受及时的抢救和护理,以保障其生命安全。
本文将针对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进行详细介绍。
二、抢救环境准备1.保持空气流通,保持室内空气新鲜;2.配备好抢救所需的设备和药品,并确保设备的功能正常;3.组织好抢救人员,确保每位工作人员都清楚自己的任务和职责;4.确保医生、护士等抢救人员的通讯设备和抢救用品随时准备就绪;5.准备好必要的检查设备和仪器,在保障病人生命安全的前提下,尽可能减少无效检查和操作。
三、抢救原则1.保障生命安全。
抢救时首先要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采取积极有效的抢救措施;2.及时止血。
对于急性大量失血及创伤性休克病人,必须要及时止血,防止继续失血;3.补充血容量和纠正休克。
通过输液、输血等方式,补充血容量,恢复循环血液量,纠正休克状态;4.改善氧供。
保持呼吸道通畅,纠正低氧血症,提高氧输送;5.防止感染。
及时处理伤口,防止感染,加强监护,预防合并感染。
四、护理措施1.临床观察(1)生命体征的监测。
包括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生命体征的监测,及时发现异常情况,给予及时处理;(2)神志和精神状态的观察。
观察病人的神志和精神状态,判断其意识状态是否正常;(3)皮肤颜色、温度的观察。
观察病人的皮肤颜色是否苍白,皮肤是否湿冷等情况,判断循环血容量的情况。
2.疼痛管理(1)注意疼痛的评估。
病人休克时,由于组织缺氧,常常伴有严重疼痛,护理人员应及时评估病人疼痛的程度;(2)给予有效的镇痛治疗。
根据病人的疼痛程度,给予有效的镇痛治疗,减轻病人的疼痛感。
3.导尿和监测尿量(1)导尿。
对于休克病人,由于循环血容量不足,可能出现肾脏灌注不足,需要定期导尿,监测尿量,及时发现肾功能损伤;(2)监测尿量。
定时记录病人的尿量,便于医生了解病情的变化。
4.定期翻身(1)频繁翻身。
休克护理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休克护理二、授课对象:护理专业学生三、授课时间:2学时四、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掌握休克的定义、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2)熟悉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3)了解休克患者的护理要点及护理措施。
2. 技能目标:(1)能够识别休克患者的临床表现;(2)能够正确评估休克患者的病情;(3)能够根据患者的病情制定合理的护理计划;(4)能够实施有效的护理措施,提高休克患者的治疗效果。
3. 态度目标:(1)树立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理念;(2)培养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责任感;(3)提高团队协作能力,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1. 教学重点:(1)休克的定义、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2)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3)休克患者的护理要点及护理措施。
2. 教学难点:(1)休克患者的病情评估;(2)休克患者的护理计划制定;(3)休克患者的护理措施实施。
六、教学过程: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简要介绍休克的概念、分类及病因,引导学生了解休克护理的重要性。
2. 休克概述(15分钟)介绍休克的定义、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使学生掌握休克的基本知识。
3. 休克临床表现及诊断(15分钟)介绍休克的临床表现,如意识障碍、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等,使学生了解休克的诊断要点。
4. 休克治疗原则(10分钟)介绍休克的治疗原则,如液体复苏、药物治疗、血管活性药物等,使学生掌握休克的治疗方法。
5. 休克患者的护理要点(10分钟)介绍休克患者的护理要点,如密切观察病情、保持呼吸道通畅、维持有效循环血量等,使学生掌握休克患者的护理措施。
6. 护理案例分析(10分钟)教师提供实际案例,引导学生分析休克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计划,并实施护理措施。
7. 总结与反思(5分钟)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巩固所学知识。
七、课后作业:1. 阅读相关教材,深入了解休克患者的护理要点及护理措施;2. 结合临床案例,分析休克患者的病情,制定护理计划;3. 撰写一篇关于休克护理的综述。
休克护理教学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休克的定义、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
- 熟悉休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断标准。
- 了解休克的治疗原则和护理措施。
2. 技能目标:- 能够根据休克的临床表现和辅助检查结果,初步判断休克类型。
- 能够正确实施休克的护理措施,如体位、监测、补液、给药等。
- 能够参与休克的抢救工作,与其他医护人员协同合作。
3. 态度目标:- 培养学生对休克护理工作的重视程度,提高应急处理能力。
- 增强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沟通协调能力。
- 培养学生严谨细致的工作态度,提高护理服务质量。
二、教学内容1. 休克概述:- 定义、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
2. 休克的表现:- 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断标准。
3. 休克的治疗:- 治疗原则、补液、给药、体位、监测等。
4. 休克护理:- 护理措施、护理记录、健康教育等。
三、教学方法1. 讲授法:教师讲解休克的相关知识,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知识框架。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病例,分析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护理措施。
3. 实操演示法:教师演示休克的护理操作,如体位、监测、补液、给药等。
4. 小组讨论法:分组讨论休克护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
5. 模拟训练法:模拟休克抢救场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
四、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休克的定义、分类、病因及发病机制,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详细讲解休克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和诊断标准,帮助学生建立基础知识框架。
3.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病例,分析休克的临床表现、诊断和护理措施,让学生了解休克护理的实际应用。
4. 实操演示:教师演示休克的护理操作,如体位、监测、补液、给药等,让学生掌握护理技能。
5. 小组讨论:分组讨论休克护理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
6. 模拟训练:模拟休克抢救场景,让学生进行实际操作,巩固所学知识。
7. 总结:总结休克护理的重点内容,强调注意事项,布置课后作业。
五、教学评价1. 课堂表现:观察学生的出勤、参与讨论、回答问题等情况。
外科休克教案范文
外科休克教案范文教案主题:外科休克教学目标:1.理解外科休克的定义、病因和发病机制。
2.熟悉外科休克的临床表现和分类。
3.了解外科休克的诊断和治疗的原则。
4.掌握急救和护理外科休克患者的基本技能。
教学内容:一、外科休克的定义和病因1.外科休克的定义2.外科休克的病因: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二、外科休克的发病机制1.失血性休克的发病机制2.创伤性休克的发病机制3.感染性休克的发病机制三、外科休克的临床表现与分类1.外科休克的临床表现:血压下降、心率加快、皮肤苍白、冷汗等2.外科休克的分类:失血性休克、创伤性休克、感染性休克等四、外科休克的诊断1.外科休克的诊断依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等2.外科休克的辅助检查:血常规、血气分析、心电图等五、外科休克的治疗原则1.确保气道通畅、维持呼吸循环功能2.补充有效循环容量3.控制出血源和感染4.促进组织灌注和氧合六、急救和护理外科休克患者的基本技能1.外科休克的急救措施:保持气道通畅、采取止血措施等2.外科休克患者的护理技巧:监测生命体征、保持体温、维持休克位置等教学方法和手段:1.讲授法:通过教师讲解的方式,向学生介绍外科休克的定义、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和分类等知识点。
2.讨论法:组织学生分组进行讨论,探讨外科休克的诊断和治疗的原则,激发学生的思考和学习兴趣。
3.案例分析:提供外科休克的临床案例,引导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和判断能力。
4.模拟体验:通过模拟患者的体验演练,让学生亲身体验急救和护理外科休克患者的过程,提高实际操作能力。
教学评价:1.完成课堂小组讨论的任务,能够提出合理的观点和见解,参与讨论和交流。
2.能够对外科休克进行准确的诊断和分类,并提出相应的治疗原则。
3.实施急救和护理外科休克患者时,能够熟练掌握各项操作技能,保证患者的安全和舒适度。
教学反思:1.设计案例分析和模拟体验的环节,能够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一、概述外科休克是指机体受到外伤或手术创伤后,因循环系统功能紊乱,导致血液循环障碍,继而引起全身组织细胞功能障碍和代谢异常,最终形成严重的血容量不足和细胞缺氧状态,临床表现为循环衰竭的一种综合症候群。
外科休克病人护理工作需要综合运用多种护理手段,积极发挥护理在休克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提高患者康复成功率,降低并发症的发生。
二、病人护理1.病情评估首先,对休克病人的病情进行评估和监测。
包括生命体征的监测,如血压、心率、呼吸、体温等,以及意识状态、皮肤温度和色泽、尿量等的监测。
根据监测结果,及时调整护理措施,密切监测病情变化,及时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
2.维持循环稳定对于休克病人,维持循环稳定是十分重要的一环。
包括维持血流动力学的稳定,如维持恰当的血容量、保持足够的心输出量、维持正常的组织灌注和血流动力学状态等。
护理措施包括及时纠正低血容量、低血压等情况,积极预防和处理休克状态,保持患者的生命体征在合理范围内。
3.细心护理对于休克病人,需要进行细心的护理工作。
包括皮肤护理,保持皮肤干燥清洁,防止并发症的发生;口腔护理,保持口腔清洁,预防口腔黏膜炎症、溃疡等的发生;营养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合理调整饮食,保证患者的营养需求;排泄护理,维持正常的排泄功能,预防泌尿系统感染等。
细心护理可以有效预防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患者的康复率。
4.心理护理休克病人常常伴有严重的心理压力,需要进行心理护理工作。
护理人员需要与患者进行积极的沟通,予以心理支持,关注患者的情绪变化,帮助患者调整心态,增强战胜疾病的信心,促进患者的康复。
5.防止感染对于休克病人,由于机体免疫功能减弱,很容易发生感染,因此需要加强感染防控工作。
包括环境消毒、手卫生、巩固患者的血液-气道-胃肠道等重要传播途径的传播阻断,预防医院内交叉感染等措施。
6.康复护理外科休克病人在度过休克期后,需要进行康复护理。
包括逐步恢复活动,进行体能锻炼,鼓励患者进行康复训练,促进患者的康复,预防康复期并发症的发生。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一、概述外科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生命威胁状况,常见于严重创伤、大手术、失血、感染等情况下。
休克是一种致命的循环功能障碍,导致全身器官供血不足,严重影响患者的生命体征。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工作至关重要,护理人员需要全面了解休克的病理生理过程,针对不同类型的休克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以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
二、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原则1.初步评估:对休克病人进行快速初步评估,包括意识状态、循环系统状况、呼吸、皮肤颜色等方面的观察,以尽快确定休克的类型和严重程度。
2.及时干预:在进行初步评估的基础上,立即给予相应的抢救措施,包括补液、升压药物、输血等,以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
3.病情观察:密切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和病情变化,及时调整护理措施,防止病情恶化。
4.个性化护理: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身体状况,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包括适当的体位、营养支持、情绪护理等。
5.安全护理:确保患者的安全,包括预防跌倒、预防压疮、预防感染等方面的护理措施。
三、外科休克病人的具体护理措施1.补液治疗在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过程中,补液治疗是至关重要的一环。
根据患者的情况和血液检测结果,及时给予适量的液体支持,以维持循环功能和组织灌注。
常用的液体包括晶体液、胶体液和血液制品等。
在给予补液治疗时,需要注意监测患者的尿量、心率、血压等指标,避免发生液体过负荷。
2.升压药物治疗外科休克病人在补液治疗的基础上,部分患者仍然会有低血压的情况,需要给予升压药物治疗。
常用的升压药物包括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硝普钠等,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选择合适的药物和给药途径,及时调整剂量,以维持患者的血压稳定。
3.血液制品输注在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过程中,部分患者由于失血或凝血功能障碍,需要给予血液制品的输注,包括红细胞悬液、新鲜冰冻血浆、凝血因子浓缩物等,以恢复患者的血容量和凝血功能。
4.呼吸支持在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过程中,部分患者由于严重的休克状态和呼吸衰竭,需要进行呼吸支持治疗,包括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等。
休克急救技术教案 (2)
同意人:年月日休克急救技术科目:休克急救技术目的:认识休克基本大要及相关急救技术,并的确掌握,为此后战时实行运用打下优异基础。
内容:一、休克归纳二、休克发生原由及分类三、休克临床表现及诊断四、急救治疗五、预防知识教课对象:卫生人员时间:8 课时方法:讲解与实质操作地点:卫生队俱乐部要求: 1、仔细听课,遵从指挥2、严格纪律,团结协作3、操作正确,增强练习教课保障:就便器械题目:休克急救技术方法:课堂讲课时间: 8 课时内容:一、归纳:休克这词由英文 Shock 音译而来,系各种激烈致病要素作用于机体,使循环功能急剧减退,组织器官微循环灌溉严重不足,以致重要生命器官机能、代谢严重阻碍的浑身危大病理过程。
休克是一急性的综合征。
在这类状态下,浑身有效血流量减少,微循环出现阻碍,以致重要的生命器官缺血缺氧。
即是身体器官需氧量与得氧量失调。
休克在战场上常常发生,也是内外妇儿科常有的急性危大病症。
二、休克的分类及病理休克分为低血容量性、传染性、心源性、神经性和过敏性休克五类。
休克的病理:把创伤和失血惹起的休克均划人低血容量性休克,而低血容量性和传染性休克在野战外科最常有。
以致休克的病因好多,且有很多休克的病因不仅一种。
临床上遇到休克时,一定对其病因做出明确诊断,以便针对性地对病因进行治疗,提升治愈率。
休克在临床上大体可分为以下几各种类:1、出血性休克鉴于肝、脾破裂,胃十二指肠溃疡出血,食管、胃底静脉曲张静脉破裂平时迅速失血超出浑身百分之二十约 >800ml时即出现休克,如出血速度慢,在数天虽失血1000ml ,也不必定发生休克。
2、传染性休克多继发于格兰阴性杆菌为主的传染,如急性腹膜炎、胆道传染等。
传染性休克分为高排低阻型与低排高阻型两型。
患者皮肤湿冷发绀,又称冷休克。
3、心源性休克因为心泵衰竭,心输出量急剧减少,血压降低;微循环变化的发展过程。
基本上和低血容量性休克同样,但常在早期因缺血缺氧死亡;多数病人因为应激反响和动脉充盈不足,使交感神经愉悦和儿茶酚胺增加,小动脉、微动脉缩短,外周阻力增加,以致心脏后负荷加重;但有少量病人外周阻力是降低的(可能是因为心室容量增添,剌激心室壁压力感觉器,反射性地惹起心血管运动中枢的克制);交感神经愉悦,静脉缩短,回心血量增添,而心脏不可以把血液充分输入动脉,因此中心静脉压和心室舒张期末容量和压力高升;常比较早地出现较为严重的肺淤血和肺水肿,这些变化又进一步加重心脏的负担和缺氧,促使心泵衰竭。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外科休克是一种严重的疾病,需要及时的护理干预和治疗。
下面是一份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希望能对护理人员有所帮助。
一、教学目标:1.了解外科休克的定义、病因和分类;2.掌握外科休克病人的早期识别和护理干预;3.学会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技术和护理要点;4.培养护理人员的团队合作和协作能力。
二、教学内容:1.定义和病因:外科休克是由于各种病因造成有效循环血量不足,导致组织灌注不足的临床综合征。
常见病因包括失血、感染、创伤等。
2.分类:外科休克可分为低容量性休克、血管性休克和心源性休克三类。
3.早期识别和护理干预:-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包括血压、心率、呼吸等;-监测患者的血氧饱和度和尿量,及时发现异常情况;-注意观察患者的神经状态和意识变化,如意识障碍等;-快速评估患者的内外出血情况,及时确定是否需要止血;-根据患者的体征和病情,及时进行补液和抗感染治疗;-确定是否需要进行手术干预。
四、教学方法:1.理论讲解:通过讲解外科休克的定义、病因和分类,让学员了解基本知识;2.病例讨论:教师结合实际病例,分析病情演变和处理流程,引导学员思考和讨论;3.技能演示:教师进行相关护理技术的演示,如测量血压、护理管路等;4.角色扮演:学员分成小组,模拟护理团队合作,进行抢救和护理操作。
五、教学评价:1.理论考核:学员进行选择题和问答题考核,检验对外科休克的理解;2.技能考核:学员进行血压测量、护理管路等操作的演示,检验操作技能;3.情景模拟考核:学员分成小组,模拟护理团队合作救治外科休克病人的情况,检验团队合作和应急处理能力。
六、教学资料与教学工具:1.外科休克的相关文献资料;2.模拟患者病历和护理记录单;3.血压计、导管、吸氧设备等教学工具;4.计算机和投影仪。
七、教学时间:根据具体情况安排教学时间,建议不少于3小时。
以上是一份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包括定义和病因的讲解、早期识别和护理干预、教学方法和教学评价等。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一、概述外科休克是一种临床上常见的急重症,是指因各种原因导致机体有效循环血容量减少,全身组织器官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从而导致各种临床表现和病理生理变化的一种综合征。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是重中之重,护理工作的开展对于病人的康复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二、外科休克病人护理的原则1.救治生命优先。
外科休克病人病情危急,必须第一时间进行抢救,保障病人的生命安全。
2.综合评估,个体化护理。
针对不同病人的病情,制定个性化的护理方案,及时评估病情变化,并调整护理措施。
3.保持呼吸道通畅。
保持患者的呼吸道通畅,增加氧合作用,对于休克病人的护理至关重要。
4.控制感染,预防并发症。
休克病人免疫力低下,易感染各种细菌,护理过程中要加强感染控制措施,预防并发症的发生。
三、外科休克病人护理的具体内容1.严密观察(1)观察病人的基本生命体征,如心率、呼吸、体温、血压等,及时发现生命体征的异常变化。
(2)观察意识状态、皮肤温度、皮肤色泽、四肢远端血液循环等病情变化。
2.保持患者呼吸道通畅(1)清除呼吸道分泌物,保持呼吸道通畅。
(2)定期翻身,促进患者正常呼吸。
(3)监测气道防护,避免误吸、呼吸窘迫,保证氧合作用。
3.补液(1)根据病人的病情和血流动力学指标,制定合理的补液方案。
(2)观察补液后病人生命体征变化,及时调整补液方案。
4.控制感染(1)加强患者皮肤、黏膜护理,保持清洁。
(2)严格执行消毒隔离措施,避免交叉感染。
(3)定期进行各项感染指标的监测,及时发现并处理感染。
5.营养支持(1)制定合理的营养支持方案,满足患者的能量消耗和营养需求。
(2)关注患者的肠胃功能,运用不同的途径给予营养支持。
(3)监测患者的营养状态,及时调整营养支持方案。
6.心理护理(1)积极开展心理疏导工作,稳定患者情绪,增强治疗信心。
(2)关注患者的心理需求,提供温暖的护理环境,舒缓患者的紧张情绪。
7.定期评估(1)定期对病人的护理计划进行评估,及时调整护理方案。
外科护理学休克教案模板范文
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1)了解休克的定义、病因、分类和病理生理。
(2)掌握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和护理原则。
(3)熟悉休克病人的监测指标和紧急处理方法。
2. 技能目标:(1)能正确识别休克病人的临床表现。
(2)能熟练进行休克病人的护理操作。
(3)能正确使用急救设备和药物。
教学重点:1. 休克的定义、病因、分类和病理生理。
2. 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和护理原则。
3. 休克病人的监测指标和紧急处理方法。
教学难点:1. 休克病人的监测指标和紧急处理方法。
2. 休克病人的护理操作。
教学过程:一、导入1. 教师简要介绍休克的概念,引起学生兴趣。
2. 提问:什么是休克?休克有哪些病因?二、讲授新课1. 休克的定义、病因、分类和病理生理(1)休克是机体在各种有害因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致组织血液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受损,微循环障碍为特征的病理过程。
(2)病因: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3)分类:低血容量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过敏性休克。
(4)病理生理:有效循环血容量锐减、微循环障碍、细胞代谢紊乱、内脏器官继发性损伤。
2. 休克病人的护理措施和护理原则(1)迅速补充血容量,维持体液平衡。
(2)改善组织灌注,促进气体正常交换。
(3)用药护理。
(4)维持有效的气体交换。
(5)保暖和维持正常体温。
(6)注意观察病情变化。
3. 休克病人的监测指标和紧急处理方法(1)监测指标:血压、心率、呼吸、体温、尿量、意识等。
(2)紧急处理方法:建立静脉通路、快速补液、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维持呼吸道通畅、纠正缺氧、保暖等。
三、课堂讨论1. 学生分组讨论休克病人的护理要点。
2. 教师总结讨论结果,强调重点。
四、实践操作1. 教师演示休克病人的护理操作。
2. 学生分组进行实践操作,教师巡回指导。
五、课堂小结1. 教师总结本节课的重点内容。
2. 学生回顾所学知识,提出疑问。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教案一、概述外科休克是一种常见的外科急诊情况,指患者由于大量出血、严重外伤、严重感染或其他原因导致的循环衰竭状态。
外科休克病人需要及时有效的护理,以保障患者生命安全和促进康复。
二、病因与发病机制外科休克的主要病因包括大量出血、外伤、感染、青霉素过敏等。
导致外科休克的病因,一般可以分为出血性休克、内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和过敏性休克等类型。
出血性休克是由于大量失血导致有效循环血量不足,使组织器官无法得到足够的血液供应而出现的休克状态。
内源性休克是由于某些内分泌失调、神经调节功能障碍等原因引起的循环衰竭。
感染性休克是由于严重感染引起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SIRS)、外周血管扩张和微循环障碍,导致全身循环衰竭的状态。
过敏性休克是由于过敏原引起患者体内过度敏感性反应,使血管扩张、毛细血管渗漏和循环衰竭。
以上外科休克的病因和发病机制对外科医护人员的护理工作提出了挑战,需要及时有效的护理干预以将患者从休克状态中挽救出来。
三、护理目标1.保护患者的生命,维持患者的生命体征稳定。
2.及时纠正休克的病因,有效处理原发病。
3.促进患者的康复,降低并发症发生率。
四、护理措施1.评估患者状况进行全面的生命体征评估,包括监测患者的心率、呼吸、血压、体温等重要生命体征。
同时评估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颜色、温度和湿度,以及四肢的血流动态等信息。
通过全面的评估,可以及时了解患者的病情变化,为护理干预提供依据。
2.有效止血和补液对于出血性休克患者,需要及时有效地进行止血和输液治疗。
首先要迅速止血,包扎伤口或者进行手术止血。
同时补充足量的输液,包括晶体液和胶体液,以维持患者的有效循环血量。
3.支持循环功能对于外科休克病人,循环功能的支持是至关重要的。
需要密切监测患者的血压、心率、中心静脉压等指标,及时进行血管活性药物的使用,维持患者的血流动力学稳定。
4.保持呼吸道通畅休克病人常常出现低血压和组织低灌注状态,易发生气道分泌物增多,呼吸道阻塞。
休克护理教案模板范文
一、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了解休克的定义、病因、分类、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原则。
2. 技能目标:掌握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技术,包括生命体征监测、体位摆放、补液、氧疗等。
3. 素质目标:培养护理人员在紧急情况下冷静应对、准确判断的能力,提高护理质量。
二、教学重点1. 休克患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
2. 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技术。
3. 休克患者的监测与护理措施。
三、教学难点1. 休克患者的病情观察与护理。
2. 休克患者的补液治疗。
3. 休克患者的心理护理。
四、教学过程(一)导入1. 提问:什么是休克?休克有哪些类型?2. 回答:休克是一种生命体征不稳定的状态,可分为低血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等。
(二)休克患者的病因及临床表现1. 病因:外伤、失血、感染、心脏疾病等。
2. 临床表现:面色苍白、血压下降、脉搏细速、呼吸急促、意识模糊等。
(三)休克患者的急救护理技术1.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及时记录。
2. 体位摆放:患者应采取平卧位,头部抬高15-30度,以利于呼吸和静脉回流。
3. 补液治疗:根据患者的病情和血容量情况,合理给予补液治疗。
4. 氧疗:给予患者高流量吸氧,保持血氧饱和度在95%以上。
(四)休克患者的监测与护理措施1. 肾功能监测:监测患者的尿量、尿比重等,及时发现肾功能异常。
2. 血液监测:监测患者的血红蛋白、血细胞比容等,及时发现贫血。
3. 心功能监测:监测患者的心率、心律、心音等,及时发现心功能异常。
4. 感染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体温、白细胞计数等,及时发现感染。
(五)休克患者的心理护理1. 保持患者情绪稳定,给予心理安慰。
2. 加强与患者的沟通,了解患者的需求,及时解决患者的疑虑。
3. 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
(六)总结与反思1. 总结休克患者的病因、临床表现、急救护理技术及监测与护理措施。
2. 反思自己在护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
休克患者急救护理
休克患者急救护理一、休克的定义休克定义:是由于各种不同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急剧下降, 导致全身微循环功能障碍,使脏器的血流灌注不足,引起缺血, 缺氧,代谢功能及重要脏器损坏为特征的病理综合征。
二、休克的病因L失血与失液2、烧伤3、创伤4、感染5、过敏6、强烈神经刺激7、心脏和大血管病变三、休克的分类L低血容量性休克2.感染性休克3.心源性休克4.神经性休克5.过敏性休克四.休克的主要表现L全身有效血流量减少2、微循环出现障碍3、重要的生命器官缺血缺氧4、身体器官需氧气量与得氧量失调5、血压:收缩压<90mmHg和脉压差<30mmHg五、休克的发展过程(-)休克早期1、口渴,面色苍白、皮肤厥冷,口唇或四肢末梢轻度发绢2、神志清楚,伴有轻度兴奋、烦躁不安3、血压正常,脉压差较小,脉快、弱4、呼吸深而快5、尿量较少6、眼底动脉痉挛(二)休克中期L全身皮肤淡红、湿润,四肢温暖2、烦躁不安,神志恍惚3、体温正常或升高4、脉细速,血压一般在60mmhg以上5、偶尔出现呼吸衰竭6、尿量减少7、眼底动脉扩张8、周围循环不良,毛细血管充盈迟缓(三)休克晚期1、全身皮肤、黏膜发绢,出现紫斑,四肢厥冷,冷汗淋漓2、神志不清(昏迷)3、体温不升4、脉搏细弱,血压低或测不到,心音呈单音5、呼吸衰竭6、无尿7、全身有出血倾向8眼底视网膜出血或水肿六、实验室检查L血常规2、血气分析3、电解质测定4、动脉血乳酸5、凝血功能及酶学检查七.休克的监测重点L精神状态2、皮肤黏膜3、脉搏3、血压5、尿量6、呼吸7、体温。
八.急救护理1、取平卧位不用枕头,腿部抬高30度,如心源性休克同时有心力衰竭的病人气急不能平卧时,可采用半卧位。
注意保暖和安静。
尽量不要搬动,如必须搬动则动作要轻。
2、吸氧和保持呼吸道通畅鼻导管或面罩给氧。
危重病人根据动脉pco2,po2和血液PH值,给予鼻导管或气管内插管给氧。
3、建立静脉通路如果周围静脉萎陷而穿刺有困难时,可考虑作锁骨下静脉及其他周围大静脉穿刺管,亦可作周围静脉切开插管。
休克护理教案模板范文
一、课程名称:休克护理二、教学目标:1. 知识目标:- 掌握休克的定义、病因、分类及临床表现。
- 了解休克的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 熟悉休克患者的病情观察及护理要点。
2. 技能目标:- 能够正确识别休克患者的病情,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
- 掌握休克患者的生命体征监测方法及护理技巧。
- 具备良好的沟通能力,能够与患者及家属进行有效沟通。
3.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对休克患者的关爱和责任感。
- 增强学生的临床护理意识,提高护理质量。
三、教学内容:1. 休克概述:- 休克的定义、病因、分类及临床表现。
2. 休克的治疗原则:- 维持有效循环血量。
- 保持呼吸道通畅。
- 纠正酸碱平衡紊乱。
- 控制感染。
3. 休克患者的护理措施:- 一般护理:保持患者安静、保暖、吸氧。
- 生命体征监测:密切观察患者的血压、脉搏、呼吸、体温等生命体征变化。
- 静脉通路护理:确保静脉通路通畅,合理使用各种液体。
- 饮食护理:给予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的饮食。
4. 休克患者的病情观察:- 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皮肤色泽、温度、尿量等。
- 观察患者的生命体征变化,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
四、教学方法:1. 讲授法:系统讲解休克的相关知识。
2. 案例分析法:通过典型病例分析,提高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实践操作法:在模拟病房进行休克患者的护理操作训练。
五、教学过程:1. 导入:介绍休克的定义、病因及分类,引起学生的兴趣。
2. 讲授:系统讲解休克的治疗原则及护理措施。
3. 案例分析:通过典型病例分析,让学生掌握休克患者的护理要点。
4. 实践操作:在模拟病房进行休克患者的护理操作训练,包括生命体征监测、静脉通路护理、饮食护理等。
5. 总结:总结休克护理的要点,强调临床护理的重要性。
六、考核方式:1. 课堂提问:考察学生对休克知识的掌握程度。
2. 案例分析:考察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
3. 实践操作:考察学生的护理技能。
七、教学资源:1. 教材:《护理学基础》2. 课件:休克护理教学课件3. 模拟病房:用于实践操作训练八、教学反思: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提高学生的临床护理能力。
休克患者护理教案模板外科
休克患者护理教案模板外科第三章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休克是人体对有效循环血量锐减的反应。
是机体在多种病因侵袭下引起的以有效循环血容量骤减、组织灌注不足、细胞代谢紊乱和功能受损为共同特点的病理生理改变的综合症。
引起休克的原因虽然很多,但都有一个共同点,即有效循环血量的急剧减少。
病理生理1、微循环收缩期:心跳加快,心排出量↑2、微循环扩张期:大量乳酸堆积,血液滞留→ 血浆外渗,血液浓缩→ 心排出量↓,心脑灌注不足,休克加重。
3、微循环衰竭期:血液浓缩,粘稠度↑,在酸性环境中处高凝状态,红细胞、血小板易凝集形成微血栓,甚至DIC。
细胞缺氧缺能量→细胞器受损,释放大量水解酶→细胞自溶,组织损伤→多器官功能受损。
护理评估健康史:了解引起休克的各种原因:有无大量失血、失液,严重烧伤、损伤或感染等。
身体状况通过对症状体征、辅助检查、重要脏器功能的评估了解休克的严重程度。
辅助检查:动脉血气分析^p 、CVP(6-12cmH2O)治疗要点与反应1、体液不足:与大量失血、失液有关。
2、气体交换受损:与心输出量减少、组织缺氧、呼吸型态改变有关。
3、体温调节无效:与感染、组织灌注不足有关。
4、恐惧:与病情危重、担心预后等因素有关。
5、潜在并发症:感染、压疮。
护理措施1、维持呼吸道通畅:解开衣扣,遵医嘱给予吸氧,鼻导管给氧时用40—50氧浓度,每分钟6—8L的流量,以提高肺静脉血氧浓度。
2、平卧位或抗体休克体位:休克患者注意体位的安置,应下肢抬高15°—20°,头及胸部抬高20°—30°。
3、体温调节措施:休克时体温降低,应予以保暖。
方法是增加室温,增加衣物及被盖来保暖。
注意只能保暖,不可用热水袋、电热毯等进行体表加温。
病情观察1、意识和精神;2、皮肤色泽和温度;3、生命体征;4、尿量、5、辅助动态监测。
外科休克病人的护理临床病例男性, 49岁,因急性腹膜炎手术后第二天, BP80/56mmHg,心率次 /分, CVP1.18KPa ,血 PH7.33。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编号: 07(第7次课)
★课题:第六章休克(Shock)
★课时:2学时
★重点难点:院外急救的原则、各种急救技术的应用
★教学方法:讲授法
★教学目的:
掌握:休克的病因、分类、临床观察、病情判断、救治原则和护理重点。
熟悉:休克病理生理与临床的联系。
了解:休克时血流动力学监测。
第一节概述
一、概述
定义:由各种原因引起的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以致重要器官微循环灌流急
剧降低,从而引起组织代谢及器官功能严重障碍的一种全身性的危急综合症。
有效循环血量:是指单位时间内通过心血管系统进行循环的血量。
依赖于:充足的血容量、有效的心搏出量和完善的周围血管张力三个因素。
病理生理变化:微循环的障碍,细胞代谢及体液的变化,以及内脏器官的继发性损害。
病程分三期:休克早期、休克期、休克晚期。
主要临床表现:神志烦躁或淡漠、面色苍白或紫绀、皮肤湿冷、脉搏细速、血压下降、尿量减少和酸中毒。
二、休克病因
1、血容量不足
2、创伤
3、感染
4、过敏
5、心源性因素
6、内分泌性因素
7、神经源性因素
三、休克分类
1、按病因分类
低血容量休克、心源性休克、感染性休克、过敏性休克、神经源性休克、内分
泌性休克、伴血流阻塞的休克
2、按病理生理学分类
低容量性休克、心源性休克、阻塞性休克、分布性休克
3、血流动力学分型
低动力型休克(低排高阻或冷休克)、高动力型休克(高排低阻型或暖休克)。
四、休克的病理生理
1、休克早期
机制:有效循环血量锐减→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兴奋→儿茶酚胺释放→微动脉、微静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收缩→灌入毛细血管网的血量减少。
有效循环血量
锐减→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兴奋→血管紧张素Ⅱ增加→毛细血管收缩。
儿茶酚胺释放→血栓素 (收缩血管、促血小板聚积)的量大于前列环素(扩血管、抑制血小板聚积)→毛细血管收缩。
特点:毛细血管持续收缩,动静脉短路开放。
外周阻力增加。
微循环处于缺血
状态,灌注减少。
临床表现:去甲肾上腺素使网状上行系统活动增强→烦躁不安;交感兴奋→泌
汗增加;皮肤血管收缩→皮肤苍白;肾血管收缩→少尿;血管收缩→血压不下降,脉压缩小。
2、休克期
机制:微循环处于缺血状态→无氧酵解加强→乳酸生成增多,酸中毒→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而微静脉仍对儿茶酚胺产生收缩作用→灌多于流→毛细血管静水压升高,加之组织胺使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浆外渗,加重瘀血缺氧状态。
特点:微动脉、后微动脉、毛细血管前括约肌松弛,而微静脉收缩。
外周阻力
降低。
血管通透性增加,血液浓缩。
微循环灌大于流。
临床表现:脑缺血→表情淡漠,甚至昏迷;心肌缺血→心力衰竭表现;皮肤粘
膜瘀血→紫绀、湿冷;肾缺血加重→尿量进一步减少。
3、休克晚期
DIC的机制:血流缓慢,血液浓缩,红细胞、血小板聚积成团。
缺氧、酸中毒
破坏内皮细胞,暴露胶原,启动内源性凝血系统。
大量组织因子入血,启动外源性
凝血系统。
促凝血物质释放。
血液凝固性增加。
(酸中毒致肝素活性下降,PH<7时失活。
)前列腺素变化:前列环素降低,血栓素A2 增加。
肝功能受损。
DIC引起内脏器官继发性损害:继发纤维蛋白溶解系统激活,出现严重的出血
倾向。
溶酶体的破裂,使器官组织坏死。
血管内溶血,加重缺血。
特点:微循环麻痹、扩张,对血管活性物质失去反应,血液更浓缩,血流变学
的改变加重且出现DIC。
休克晚期临床表现:昏迷不醒,血压测不到,脉搏不清,尿不出,体温不升,DIC出血表现。
第二节病情评估
一、资料收集
(一)临床观察:
1、意识与表情
早期:NS兴奋→烦躁不安、焦虑。
晚期:NS反应性↓→淡漠、迟钝、意识障碍、昏迷。
2、皮肤色泽与肢体温度
苍白颜色、温度降低;皮肤发绀,四肢厥冷。
3、血压与脉压
收缩压<90mmHg、脉压<20mmHg→休克
4、脉搏
早期:P变弱、快,>120次/分(BP下降之前)
晚期:P变慢、细;P不齐→心肌损害。
5、呼吸
早期:过度通气→浅、快;代偿呼酸→深、快;重代酸→深、慢。
晚期:呼吸困难或潮湿呼吸。
6、体温
感染性休克:寒颤、高温、多汗;温差>2~3oC提示外周循环灌注不足。
7、尿量
尿量:<17ml/h,警惕肾衰;持续>30ml/h,休克已纠正。
(二)血动力学监测
1、中心静脉压(CVP,正常值50~100Pa(5~10cmH2O)
※补液试验:于5~10分钟内,静脉输入等渗盐水250ml,如果血压升高
而CVP不变,提示血容量不足;如血压不变而CVP升高29~49Pa,则提示心功不全。
2、肺动脉楔压(PAWP)0.8~2.0kpa。
3、肺A压(PAP)1.3~2.9KPa
4、肺毛细血管楔压(PCWP) 0.8~2KPa (6~15mmHg)
5、心排出量(CO)4-8L/min
6、心脏指数(CI) 2.8-4.2L/min.m2
7、休克指数=脉率/收缩压,正常0.5,>1~1.5提示有休克;>2.0为严重休
克。
8、胃肠pHi(intramucosal pH) 7.35~7.45。
(三)实验室检查:
1、血常规
2、血气分析
3、电解质测定
4、动脉血乳酸
5、凝血功能和酶学检查
二、病情判断
(一)休克分期的判断:
1、休克早期:面苍皮冷,口渴唇绀;神清兴奋,烦躁不安;呼吸深快,压
差尿少,眼底动脉痉挛。
2、休克中期:皮红湿润四肢暖,神志恍惚仍不安;脉细尿少甲循暗,眼底
动脉扩张现。
3、休克晚期:皮绀膜绀出紫斑,四肢厥冷出大汗;神不清温不升,压低心
音单;呼衰无尿出血见。
(二)休克严重程度的估计
(三)病因鉴别
第三节急救与护理一、休克的救治原则
(一)救护原则
1、迅速解除致休克因素
2、尽快恢复有效循环量
3、纠正酸中毒
4、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5、糖皮质激素和其它药物的应用
6、治疗DIC,改善微循环
7、改善心脏功能
8、恢复正常代谢(分别处理各型休克)
(二)治疗措施
1、紧急处理
(1)保持病人安静,就地抢救,避免过多搬动(2)体位:头抬高20~ 30°,下肢抬高15~20°(3)保持呼吸道通畅
(4)立即开放两条静脉通道
(5)镇痛,颅脑外伤禁用吗啡、杜冷丁
(6)控制活动性大出血
(7)保暖,但不加温
(8)采血标本,查血型及配血
(9)留置导尿
(10)CVP、ECG
2、补充血容量
原则:需什么,给什么;然后是需多少,给多少。
补充血容量是抗休克的基本措施
1)扩容首选平衡盐溶液
2)预防休克选用乳酸钠林格氏液
3)已休克用碳酸氢钠等渗盐水
4)全血用于出血性休克
5)血浆用于烧伤休克
6)中右是最常用的血浆增量剂。
低右降血粘、DIC
7)高渗盐抗休克
3、血管活性药物的应用
血管收缩剂:
去甲(肾上腺素)、间羟胺(阿拉明)、新福林
适用:Bp<50mmHg,危及心脑血供而又不能立即输液、过敏性休克或充分扩容仍Bp< 60 mmHg。
血管扩张剂:
多巴胺、酚妥拉明、654-2和异丙肾
必须充分扩容的基础上使用
低浓度、慢滴速
临床上常将多巴胺与间羟胺合并使用。
4、治疗措施
1)改善心功能可用西地兰或毒K
2)纠正酸碱失衡常用5%碳酸氢钠。
注意防高钾血症,可酌情补充钠、钙、氯。
3)呼吸功能支持
4)肾功能支持
5)DIC防治
6)激素的应用
7)纳洛酮的应用
二、护理重点
(一)一般护理
1、安置病人:抢救室或单间,室温22-28℃,湿度70%
2、专人护理,避免过多搬动,记护理记录
3、体位:平卧位与头和脚抬高30度交替使用
4、保暖,但避免过热。
感染性休克高热可降温
5、吸氧与保持呼吸道通畅
6、输液,60-80滴/分
7、记出入量
(二)转运与途中监护
心电监护、氧疗、扩容
(三)休克的临床护理
1、判断休克的前期、加重期、好转期
2、迅速去除病因,积极采取相应措施
3、输液的合理安排
4、仔细观察病情
意识表情、末梢循环、颈静脉和周围静脉、体温、脉搏、呼吸、瞳孔、血压与
脉压、尿量、并发症(休克肺、心衰、肾衰、DIC)
5、应用血管活性药物的护理
每5~10分钟测量BP一次。
切忌药物外渗。
24h更换输液器,并保护血管。
适当固定输液肢体。
注意输液速度。
6、预防肺部感染
7、心理护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