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后习题答案-世界经济概论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1世纪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国际经济与贸易系列
世界经济概论
习题答案
刘继森主编
第一章导论
一、关键概念
1.国际分工: 指世界上各国(地区)之间的劳动分工,是各国生产者通过
世界市场形成的劳动联系,是国际贸易和各国(地区)经济联系的基础。

2.世界市场:就是用于国际之间交换劳动产品的场所,它是随着生产力水
平的提高而逐渐出现的范畴。

3.世界经济:是世界各国经济主体、经济活动及其经济关系的总称。

4.第一次科技革命:18世纪中叶,以牛顿建立的经典力学为背景,以纺织机械
的变革为起点,以蒸汽机的发明和广泛使用为标志,实现工业生产从手工工具到机械化的转变的一场技术革命。

5.第二次科技革命:19世纪中叶,以能量转换与守恒定律、电磁场理论、原子
分子论、细胞学说和生物进化说的提出为标志,以电力技术为先导,以化工技术、钢铁技术、内燃机技术及其他技术的全面发展为基础,创造了巨大的生产力,给整个社会经济带来了广泛而深远影响的一场技术革命。

二、思考题
1.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和社会生产力不断融合。

2.第一次科技革命与第二次科技革命不同之处在于:第一,第二次科技革命在理论上群体性突破,规模远超仅仅是以牛顿的经典力学作为理论上的突破口的第一次科技革命。

第二,第二次科技革命在技术上全面发展,群体性应用,在21世纪与新的技术结合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第三,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技术群体性还造就了产业的群体性诞生,扩展了国际分工的广度和深度,促成了世界经济的形成。

3. 21世纪未来20年世界经济的可能出现的新特征可以概括如下:一是世界经济的调整完成,进入新一轮的正常增长期;二是贸易自由化成为基本潮流,但仍有变数存在;三是高新技术产品贸易在各国进出口贸易中将占很大比重;四是国际贸易出现新特征,绿色贸易成为主流,发展中国家将成为国际贸易的重要推动力量;五是资本将在全球各地加速流动,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力量。

三、讨论题
1. 我们学习世界经济学必须贴近现实,关注世界经济领域的最新动态,力求用世界经济的基本原理解决世界经济中的现实问题。

另外还需掌握一些科学的学习方法和基本原则,如案例解析法、角色模拟法等等,注重实践和学习者的主观能动性,激发学习者的学习热情和积极性。

在学习中我们还要坚持:一是中国国家利益至高无上的原则;二是开放、兼收并蓄的原则。

第二章第三次科技革命与世界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一、关键概念
1. 第三次科技革命:又称当代科技革命,它以物理学变革为先导,以现代宇宙
学、分子生物学、系统科学等软科学的产生为重要内容,以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相互渗透形成交叉科学为特征的一次新的科学革命。

2. 新技术革命:是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的,是第三次科技革命的第二阶段,以微电子技术为核心的新兴技术群引起当代技术领域的巨大变革。

3. 信息技术:是主要用于管理和处理信息所采用的各种技术的总称。

4. 新能源技术:是指开发运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质能、地热能、海洋能、氢能等能源以替代石油、煤炭等化石能源的技术的统称。

5. 新材料技术:是按照人的意志,通过物理研究、材料设计、材料加工、试验评价等一系列过程,创造出能满足各种需要的新型材料的技术。

6. 生物技术:是利用生物系统、活生物体或者其衍生物为特定用途而生产或改变产品或过程的任何技术应用的技术。

7. 空间技术:是探索、开发和利用宇宙空间的技术,又称为太空技术和航天技术。

8. 海洋技术:是开发与利用海洋能源、资源,探索海洋与全球变化以及海洋环境与生态关系的技术的总称。

9. 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二、思考题
1.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石油的消费量也不断增加,而我国的石油产量增幅有限,对外的依存度将不断提高,这对于一个国家的能源安全是非常不利的。

新能源是我国能源战略的一部分,因此加快发展新能源技术就显得非常重要。

2.中国发展新能源技术,首先,是要政策扶持。

成本高一直是新能源未能大规模推广的一大障碍,因此政府应加大政策扶持,以降低企业成本。

其次,是要防止一哄而上。

在中国,企业发展新能源的热情很高,市场需求也很大,但是应该避免利益驱动下的盲目发展和一哄而上。

第三,要强调科技创新。

尽管政策利好有助于刺激新能源产业,但从根本上看,产业的发展最终还要依靠技术的推动。

3.21世纪以来,随着人类基因组工程的提前完成,生物技术产业化的进程产生了质的飞跃,生物技术产业化几乎遍及人类经济生活的各个领域。

第一,农业方
面:提高了农产品的产量和品质、抗病虫农作物育种、转基因生物育种等。

第二,海洋生物方面:海洋生物学与生物技术相结合,产生了海洋生物技术这一新的领域。

第三,轻工、食品行业:一是利用生物技术进行农副原料加工直接制成商品;二是以生物技术产品为基础,进行二次开发形成的新产业;三是以生物技术为手段对传统工艺进行改造,从而降低消耗、提高产品质量。

第四,医药学方面:医药生物技术是生物技术研究开发的热点,如基因治疗研究取得突破;生物技术药物的开发。

第五,生物技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研究:如环境保护、石油化工等领域。

4.新技术革命的主流技术以其前所未有的渗透力影响着世界经济的各个方面,出现了一些新的现象和新的特征:一是改变了生产方式;二是改变了交易结构;三是节约了交易费用;四是推进了全球化进程。

三、讨论题
1.可持续发展是指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会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

中国提出的科学发展观已经得到世界各国的共识,也是未来世界经济可持续发展一条可行的道路。

人类发展的历史经验表明,发展绝不能以浪费资源、破坏环境为代价。

否则,将使人们付出沉重代价,最终也会危及发展本身。

发展要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得到充分发挥的道路。

而中国的科学发展观正好符合了这一发展规律的精髓,它足以引领世界经济发展的潮流和方向。

第三章世界经济运行的体制基础
——市场经济
一、关键概念
1.市场经济:是按等价原则进行交换的经济。

2.效率:是现有生产资源与它们所提供的人类满足之间的对比关系。

3.交易费用:一般意义上讲是经济制度的运行费用。

4.市场失灵:即市场缺陷。

就是说,市场对某些经济现象无能为力,需要由市
场以外的力量来加以矫正。

5.外部性:就是指某单位或某人的经济决策(生产决策或消费决策)不通过市
场就直接影响到其他单位和个人的生产函数、成本函数或效用函数。

6.帕累托最优:即指该社会达到了如此满意的程度,以致在不减少任何成员福
利的情况下,无法再增加任何一个成员的福利。

二、思考题
1.市场经济的本质属性是:一是以产权明晰、自愿交换为前提;二是它是一种选择和竞争的自愿交换;三是市场经济具有营利性,而且要实现盈利最大化;四是由价格机制引导。

2.影响效率的因素有:第一,是科技水平。

降低生产费用主要依靠技术进步,技术进步对效率提高的作用是非常大的,比如三次产业革命对生产效率的贡献。

第二,是体制。

体制改进本身至少可以在两方面促进效率的提高:一方面体制改进的目标之一是降低交易费用;另一方面,有效率的体制必然激发人的创新精神,从而从根本上降低交易费用和生产费用。

3.与国家干预和集中计划相比,市场经济具有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其表现在:(1)能够使企业和劳动者的积极性得到充分发挥;(2)能够有效地配置经济资源;(3)能够更好地提供对经济增长的刺激和贯彻经济增长的目标;(4)可以提供广泛的信息,信息的成本不高;(5)可以避免和减少直接行政控制下的低效和腐败。

基于此,市场优于计划的结论才顺理成章地成立。

4.外部性有以下五个特征:第一,外部性独立于市场机制之外。

第二,外部性产生于决策范围之外而且具有伴随性。

第三,外部性与受损者之间有某种关联性。

第四,外部性具有某种强制性。

第五,外部性不可能完全消除。

5.到目前为止,世界各国大致经历了传统经济、计划经济、市场经济三种不同的经济体制模式。

选择哪一种经济体制是各国根据自己的国情、经济发展的水平、对经济制度的认识程度以及在借鉴其他国家体制的基础上做出的自主选择。

一种体制的好坏并不以人们的好恶为转移,要看它对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贡献,而
经济增长与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有经济问题的产生,所以说经济体制中包括有经济问题。

三、讨论题
1. 世界各国的实践证明,现代市场经济是最具效率和活力的经济运行载体,它既包含了刺激微观活力的成功实践,也包含了完善市场规则和宏观调控的成功实践。

这种现代市场经济的灵活有效性、公平竞争性和法规有序性等特征,决定了对各种不同的国家和民族都是可以接受和适应的,具有较大的制度弹性、意识形态弹性、文化弹性和地域弹性。

中国通过自己的摸索也逐渐走上了建立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道路,市场经济体系初步建成,市场机制的作用正逐步得到更有效的发挥。

第一,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的需要。

体制改革的目的是自觉调整生产关系不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各个方面和环节,是社会主义制度的自我完善。

选择市场经济体制,会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第二,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理论不断发展和认识逐步深化的结果。

改革开放的过程,是思想解放的过程,每一次理论认识上的深化和发展,都是确立市场经济体制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经济体制改革理论发展和认识深化必然结果。

第三,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改革实践发展的必然结果。

随着市场取向改革的逐步深入,市场调节作用日益扩大,极大地调动经济运行的活力和促进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为确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准备了实践条件。

第四,选择市场经济体制是扩大开放的需要。

当今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中国不可能关起门来搞现代化建设,必须扩大对外开放。

在世界经济日益走向一体化的今天,扩大与世界各国的经济交往,参与国际分工,参加国际竞争,提高我国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和扩大国际市场份额,必须实行市场经济体制。

尽管市场经济亦有其不足之处,但是中国选择市场经济顺应了世界经济潮流,是历史的正确的选择。

第四章国际贸易
一、关键概念
1.绝对优势理论:亚当·斯密认为两国间产生贸易的动机在于产品成本的差异,
而这种差异来自于一个国家所拥有的自然优势或获得性优势。

2.比较优势理论:大卫·李嘉图认为即使一国在所有产品的生产成本上与别国
相比都处于劣势,仍然会进行国际贸易,仍然可以获得贸易利益。

比较优势是指一国(数种产品中)生产成本相对低的优势。

3.要素密集度:是指生产一个单位某种产品所使用的生产要素的组合比例。

4.要素丰裕度:是指一个国家所拥有的经济资源的相对丰富程度,或者说是一
个国家资源的相对供给量。

5.规模经济: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产量增加,每单位要素投入的产出会增加,
产品的平均成本会下降。

6.规模经济递增:微观经济学称之为“规模报酬递增”(increasing returns to
scale),也称规模经济。

7.规模经济不变:在最佳的生产规模中,产品的平均成本达到最低点,并且在
一定的范围内,平均成本不会再因为产量的增加而减少。

8.规模经济递减:当生产规模继续扩大时,平均生产成本会因规模过大、管理
和合作效率下降等原因而上升。

9.内部规模经济:厂商的平均成本随着其本身生产规模的扩大而下降。

10.外部规模经济:由于行业内企业的增加和相对集中,使企业在信息收集、产
品销售等方面的交易成本下降。

11.需求重叠:指两国人均收入水平越接近,需求结构越相似,相互需求就越大,
贸易量也就越多。

12.产品生命周期理论:随着产品生命周期的阶段性变化,影响比较优势的决定
因素也在变化,即使各国仍然拥有原来生产资源的储备比例,其生产和出口的比较优势也会由于产品要素密集性的变动而转移,因此,不同类型的国家能够在不同的阶段上具有比较优势。

13.对外贸易依存度:是一国在一定时期内进出口总额与国内生产总会的比率,
反映了一国国内生产总会中有多大比例与对外贸易相关。

14.幼稚产业:是指处于成长阶段尚未成熟、但具有潜在优势的产业。

15.穆勒标准:当某一产业规模较小、其生产成本高于国际市场价格的时候,即
认为该产业为幼稚产业,而需要得到保护。

16.巴斯塔布尔标准:指判断一种产业是否属于幼稚产业,不仅要看将来是否具
有竞争优势,还要在将保护成本与该产业未来所能获得的预期利润的贴现值加以比较之后才能确定。

17.坎普标准:即在内部规模经济的情形下,即使某一产业符合穆勒标准和巴斯
塔布尔的标准,政府的保护也不见得是必要的。

能够对其他产业产生带动作用的潜在支柱产业才能当作幼稚产业加以保护。

18.贸易保护主义:在对外贸易中实行限制进口以保护本国商品在国内市场免受
外国商品竞争,并向本国商品提供各种优惠以增强其国际竞争力的主张和政策。

二、思考题
1.古典经济学家以劳动价值理论为基础,论证了各国劳动生产率的差异,由此构建起比较优势学说。

而新古典贸易理论采用马歇尔的均衡价格论取代劳动价值论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基础。

2.目前我国要转变贸易增长方式的原因是:一是外贸规模以数量扩张为主;二是贸易顺差过大导致贸易摩擦增多;三是出口产品结构处于产业链低端;四是外贸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五是“两高一资”产品的出口阻碍我国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3.转变我国外贸增长的路径:一是鼓励企业自主创新以提高核心竞争力;二是拓展多元化的目标市场以促进贸易的平衡发展;三是积极推动我国加工贸易转型升级;四是努力扩大服务贸易。

4.贸易保护主义的理由有:一是保护幼稚产业;二是改善贸易条件;三是解决就业;四是改善国际收支等。

5.李斯特以汉密尔顿的生产力理论为基础,建立起一种国家经济学来同占主导地位的自由贸易理论相抗衡。

第一,李斯特认为,生产力尤其是工业生产力是决定一个国家兴盛衰亡的关键,对于一个发展相对落后的国家来说,发展生产力比通过比较优势获得贸易利益更重要。

第二,李斯特并不是彻底反对自由贸易,但是他对古典经济学的自由贸易学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第三,李斯特区分了国内
自由贸易和国际自由贸易,他认为,国内贸易应该是完全自由的,而国际贸易是否实行自由贸易原则,必须与一国的社会发展阶段的要求相适应。

第四,李斯特认为关税是建立和保护国内工业的主要手段,而且保护的对象是有选择的,首先应当是对工业进行保护;保护的程度是可调整的,即保护并不是永久的,当受保护的产业能够与外国进行竞争时,就不再予以保护。

三、讨论题
1.不应该。

“购买美国货条款”是指美国经济刺激计划中的第1640条款,该条款规定,在不违背美国对国际协定承诺的前提下,经济刺激计划支持的工程项目必须使用国产钢铁和其他制成品,除非联邦政府认定购买美国钢铁产品或其他制成品成本过高,会损害公众利益。

首先,美国“购买美国货条款”的出台是新一轮保护主义浪潮的标志,对全球共同合作抗击经济危机是一个阻碍作用,会引发全球保护主义的浪潮,不利于全球经济的迅速复苏。

这种贸易保护主义行径,必将遭到各国的强烈反对,也会导致其他WTO成员的报复和效仿,在世界经济危机背景下,对贸易保护主义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因此可以看到美国的贸易保护主义结果必然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害人不利己。

其次,中国对外贸易的依存度较高,对外部市场的依赖性较大,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们还采取贸易保护政策的话,一旦遭到报复,那对中国经济的打击将会不堪设想。

总的来说,在经济危机背景下,世界各国只有精诚合作,努力推动WTO为代表的多边自由贸易体制的发展,才能尽快摆脱经济危机,恢复世界经济和贸易发展。

那种以邻为壑,只扫门前雪的做法是行不通的,也是不受欢迎的。

尤其是中国正在努力塑造自己良好的负责任大国形象,更不应该采取如此措施。

第五章国际投资
一、关键概念
1.投资风险: 是指因未来各种因素的不确定导致的企业收益的不确定。

2.政治风险: 是由于投资东道国政权的更迭、战争的发生或者国有化运动等事
件的发生导致整体环境变化而产生的风险。

3.市场风险: 指企业在海外运营中,面临的涉及产业链各个环节的要素供给需
求变化所造成的风险。

4.政策风险: 指东道国投资相关的税收、公司监管、外汇管理和资本流动管理
等方面的法律、法规或政策变动,或者由于企业对相关政策理解不全甚至错误,给企业投资活动带来的风险。

5.财务风险: 指因企业总部对其跨越国境资金流动的控制力不足造成的风险,
包括应收账款管理不到位形成的企业流动性困难等风险。

6.人员管理风险: 指因企业在积累、管理国际化发展所需人力资源上能力不足
造成的风险。

7.文化融合风险: 指由投资母国与东道国文化差异所产生的涉及企业管理、产
品销售和人员行为等诸方面的冲突,在采取跨国并购方式的海外投资中尤为突出。

8.不完全竞争: 是指由于规模经济、技术垄断、产品差异等引起的偏离完全竞
争市场结构,寡占是不完全竞争的主要形式。

二、思考题
1.FDI的理论有俄林的生产要素禀赋学说、海默的垄断优势理论、内部化理论以及邓宁的国际生产折中理论。

2. 跨国公司对华投资的动因,一方面,是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巨大。

第一,中国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开始了全方位的有步骤的改革开放,这为跨国公司为主的外资进入中国提供了可能。

第二,中国对外资实行了相当优惠的政策,使外资享受了“超国民待遇”。

第三,中国拥有丰富和廉价的劳动力和某些丰富的资源。

第四,中国的社会经济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进入健康快速发展轨道。

另一方面,是世界经济发展面临许多新挑战。

第一,随着世界生产力的普遍提高,而世界范围内生产力发展的绝对不平衡性,客观上使得全球性的产业转移有了可能。

第二,面对日益激烈的全球竞争,跨国公司为了最大限度地保证自己的利润,为了维护和取得自己的全球垄断地位,必须寻求更多更大更好的市场。

而中国无疑就是它们的理想标的。

第三,资本主义发达国家资本过剩,不仅是它
们对华投资的基础,而且也构成了外部原因之一。

3. 跨国公司FDI推动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一是利用外资为我国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二是外商直接投资是我国固定资产投资的重要资金来源之一;三是外资企业成为我国不可缺少的税收来源之一;四是利用外资推动了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五是外资企业进出口成为我国外贸增长的重要带动因素。

同时,跨国公司FDI也给中国社会经济发展带来新挑战:一是外商在华直接投资的产业流向呈现明显的不均衡分布状态;二是高新技术产业增长过度依赖于“三资”企业;三是一些大型跨国公司对华系统化投资全面展开,并购方式的投资活动日益频繁;四是能源消耗与环境污染问题严重。

4. 中国要提高利用外资的质量:一是建立公平竞争的环境及配套的法律系统;二是积极引导产业投向,进一步优化外资的产业结构;三是与区域平衡发展战略相结合,加大西部地区利用外资的力度;四是防范国际收支的潜在风险;五是自立自强,建立强大的工业实力和技术实力。

5. 中国企业走出去,一是有利于扩大出口,培育新的出口增长点;二是有利于促进中国经济结构调整;三是有利于提高中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四是有利于促进中国对外经贸关系的发展。

6. 中国企业要走出去,一是逐渐建立对外扩张战略的梯度优势,形成技术层次互补、技术创新和扩散的良性循环;二是进行国际化经营战略选择及组织创新;三是大型企业可以选择兼并收购国内外企业走出去;四是“走出去”的路线选择——首先进入发展中国家,“农村包围城市”,获取经验、培养人才、积蓄力量,然后再向欧美市场发起进攻;五是寻觅国际化人才;六是国内取得优势再出去,变得更强;七是重视本地化经营;八是充分了解东道国的市场情况以及法律法规。

7. 中国企业走出去过程中可能遇到的风险有:(1)政治风险;(2)法律政策风险;(3)市场风险;(4)财务风险;(5)人员管理风险;(6)文化融合风险等。

三、讨论题。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