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汇编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与分析
一.调查背景
中国提出“科教兴国,人才强国”的战略方针后,各高校积极响应党及教育部号召,加快高等教育发展步伐。从1999年开始,高校开始大面积扩招,招生人数以每年60~70万的速度增加,这是高等教育发展的难得的机遇,也是一次全新的挑战。在长达十几年的扩招长征行程中:文化底蕴方面,国民整体文化素质显著提升,高龄大学毕业生已见怪不怪;政治方面,国家公务员、政府官方人员,文聘最低限度——大学文聘;经济方面,无论国企还是外企及其他类型的企业,文聘是衡量一个职员合格的重要标准。什么事情都有两面性,有利也有弊高校扩招也不例外。其中就业问题尤为突出。
据教育部数据显示,2002年高校毕业生145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5%;2003年为212万,受非典影响本科生一次性就业率不到50%,后来经过党中央、国务院的全面统筹,最后本科生就业率为70%;2004年为280万,本科生一次就业率为61.3%;2005年为340万。2006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377.47万人。2007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447.79万人。2008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512.0万人。2009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531.1万人。2010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575.4万人。2011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608.2万人。2012年,全国普通高等院校毕业624.7万人。
毕业时间(年)人数(万)待业人数(万)就业率(%)2001 115 34 70
2002 145 37 74
2003 212 52 75
2004 280 69
75
2005
340 79 76
2006 377 91
77
2007 447
145
70
2008
173 68
512
196 68 2009 531
通过对历年高校毕业生的人数及就业率统计(如表示)数据表明扩招近十年来,大学毕业生人数逐年增多,呈大幅上升的趋势,就业率自2007年开始呈下降趋势,基本形成供大于需的局面,造成了硕士生抢本科生的岗位,博士生抢硕士生的岗位,而本科生只能与大中专生争饭碗,甚至出现了大学毕业生“零报酬”就业等现象。
因此,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经成了中国政府需要着力解决的一项关乎民生大计、社会稳定的重要工作。当高等教育进入大众化阶段,大学毕业生就业的大众化趋势也就不可避免,大学毕业生就业方式也就必然走向大众化。
因此,了解当代大学生就业趋势、就业现状、就业优劣势,分析原因,找到对策,显得相当有必要。
二.就业形势与分析
1.就业人数庞大,就业高峰持续时间长,形势严峻
自从2000年以来,毕业生的人数每年都在增加,2011年毕业生的人数是2001年的5倍多。据教育部统计,2004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280万,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达到73%;2005年毕业338万大学生,截至当年9月1日,全国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6%;2006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413万,全国大学生就业率为76.69%。2007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达到495万,平均就业率达到70%;2008年全国毕业生人数为559万,大学生就业率为70%;2009年高校毕业生611万,大学毕业生初次就业率达到74%;2010年的大学生毕业生630万,截至7月1日,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为72.2%;2011年大学毕业生人数达660万,在2012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刘延东表示,2011年普通高校毕业生离校时初次就业率达到77.8%,连续9年保持在70%以上;2012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680万人,700多万名中专、职高、技校等也将集中进入就业市场,应届毕业生的就业问题仍将会集中显现。
2.存在结构性“供过于求”的现象
我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市场对人才的需求是比较旺盛的,目前我国专业技术人才仍然是供不应求的。但是由于我国经济结构调整和区域经济结构、职场、经验
准入要求等市场需求因素发生的变化与大学生适应这一变化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素质、职场经验,就业观念、信息占有、高校分布和专业人数分布不匹配,引发了职位空缺和失业并存现象。所以,出现大学生就业困难的局面并不是真正大学生太多了,而是结构性过剩,也就是劳动力供求结构不一致,导致大学生结构性失业,如专业设置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学生素质和社会需求不相适应,大学生就业观念滞后,区域结构性矛盾等。
3.大学毕业生自身综合能力不符合社会要求
(1)思想道德素质有待提高。现阶段的大学生多数是独生子女,他们一般具有较好的教育条件和舒适的生活条件,开放的国际环境和大众传媒的广泛普及使他们能够接受较多的信息。但也应该看到,社会变革时期出现的各种思潮,也不同程度地引起大学生思想上、心理上的变化,造成一部分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及理想信念的迷茫和扭曲,道德水准、人格信仰水平降低,个人主义、享乐主义不断滋长,因而大学生思想道德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
(2)基础文化素质水平较差。当前,在高校特别是理工科院校的一部分学生中除专业知识外,基础文化素质较差,相关知识缺乏,对美术、音乐、戏剧等这些人类共同的精神遗产知之甚少。这主要是由于学校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以应试教育为主要目的,导致许多中小学把一些与高考无关的如音乐、美术、自然等课程砍掉或削减教学内容和教育时间,致使许多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
(3)心理素质不稳定。随着中国经济改革的深化,在给大学生带来更多发展机遇的同时,也给大学生带来了更大的心理压力。社会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的根本变化,各种思潮的流行和影响,不断地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大学生分配制度的改革也将把大学毕业生推向人才市场,而市场就意味着竞争和优胜劣汰。这些都使大学生的心理失衡日趋严惩,逐渐形成心理障碍。
(4)专业知识不精通。当代大学课堂所传授给大学生的知识,主要以理论为主,与实践技术相差甚远。因此,毕业生就业难以适应岗位工作。此外,当代大学生中很大一部分,大学期间一味沉迷于享乐,奉行“高中时代辛苦三年,大学时代玩乐四年”,导致荒废学业,尤其是专业课。还有,现代大学起点高,落点低。高校普遍呈现“60分不挂科底线,不超过规定挂科次数,轻松拿到毕业证、学位证”现象,致使学生学习,有一搭没一搭,上课听凭心情、作业抄袭普遍。等等现象,造成当代大学生专业知识缺乏,不适应社会岗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