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城道中(其一)翻译及赏析
古文新城道中赏析
古文新城道中赏析古文新城道中赏析新城道中①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②。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③。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④,煮芹烧笋饷春耕⑤。
【注释】① 新城:为杭州属县,今属富阳。
② 积雨:久雨。
③ 铜钲:古代打击乐器,形如盘子。
④ 西崦:西山。
⑤ 饷:送东西给人吃。
【语译】和暖的东风知道我将要到山乡去旅行,特地把乌云吹散,停歇了那檐间响了多日的雨声。
清晨我行进在去新城的路上,远近的山岫,飘浮着白云,似乎戴上了一顶顶白色的絮帽,衔在树梢上的初升的太阳,犹如挂着面铜钲。
乡村人家短短的竹篱笆里,桃花含笑怒放;小溪边杨柳飘扬,倒影在水波中荡漾,是那么轻盈。
那西山住着的农民想来今天最为高兴,天晴了,赶快为春耕的家人备饭,烧煮些芹菜竹笋。
【赏析】这首七律作于熙宁六年(1073)二月,当时苏轼任杭州通判,视察各属县,经过新城。
诗人要出门公干,可是连天阴雨,心中自然感到烦闷;到了出门这天,天忽然放晴了。
老天爷如此垂青,他心中非常高兴,所以诗首联就赞美久雨初晴,说东风有意作美,为全诗定调。
由于心情好,兴致高,眼中所见便分外亲切,分外觉得赏心悦目。
于是他见到那山岭上缭绕峰尖的云彩,便童真地把它想象为山戴上了顶白絮帽;见到早晨初升的太阳挂在树梢,他又把它想象为一面铜钲。
这两句形容别致,想象奇特。
韩愈诗有“晴云如擘絮”句,说晴天的云彩像扯散了的棉絮,而苏轼见云朵凝结在山峰,便进一步说它如同棉絮帽;又因为古人有把太阳比作盘子的,苏轼便由初升的太阳的颜色与光度,认为像只发光的铜钲。
这一比,便使诗充满新鲜感。
这联诗虽然曾被人认为用字过俗,说得过实,实际上这正体现了苏诗随意挥洒的'特点,同时与全诗风格吻合。
诗中以“晴”字关联上联,“树头”句写早行也很得神采。
五、六句承接上联,由远景、大景改为近景、小景,拈出野桃、竹篱、溪柳、沙水,描摹农村景色,工巧新鲜,得自然的妙趣。
清汪师韩评云:“铸语神来,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
新城道中·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
新城道中·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新城道中·其一原文、翻译及赏析新城道中·其一宋朝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其一》译文春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漂浮的晴云好似给山岭戴上一顶棉帽,初升起的太阳像挂着一个铜钲挂在树头。
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是最快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新城道中·其一》注释东风:春风。
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絮帽:棉帽。
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新城道中·其一》赏析这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新城道中》二首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旧历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这两首诗写出作者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篇1新城道中北宋【作者】苏轼【体裁】七言律诗【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释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浙江省富阳县。
②东风——春风③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④絮帽——丝绵帽子。
⑤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又名丁宁,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⑥西崦——本是山名,即崦嵫山,在今甘肃天水西境,这里泛指山。
西崦,意思是西山地区。
⑦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鉴赏《新城道中》其一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新城道中》赏析
《新城道中》共有两首,这是其中的第一首。
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组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这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古代的一种铜制打击乐器)。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帽、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
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
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
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
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这首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措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
尤其是“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前人激赏,江师韩认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新城道中》二首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旧历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这两首诗写出作者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篇1新城道中北宋【作者】苏轼【体裁】七言律诗【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释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浙江省富阳县。
②东风——春风③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④絮帽——丝绵帽子。
⑤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又名丁宁,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⑥西崦——本是山名,即崦嵫山,在今甘肃天水西境,这里泛指山。
西崦,意思是西山地区。
⑦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鉴赏《新城道中》其一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写景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阅读理解与答案解析(成都七中段考)
(四川省成都七中2022-2023学年度高三10月阶段考试)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9分)新城①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②,树头初日挂铜钲③。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④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注】①新城:宋代杭州的属县。
此诗作于自富阳赴新城途中。
②絮帽:棉帽。
③铜钲(zhēng):古代状如钟的铜制乐器。
④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14. 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 首联“知”字写东风多情为我送行,“断”字写春雨有意创造进山条件,富有情趣。
B. 颔联以山峰佩戴棉帽和树头圆亮的铜锣生动形象地刻画了晴天的云朵和初升的太阳。
C. 尾联由写自然之景转入对农人生活的描写:西崦人家烧火煮菜以饷春耕,快乐惬意。
D. 全诗通过对春景春耕的描写表现了诗人热爱自然、向往田园、拒绝官场的生活态度。
15. 颈联运用了哪些手法?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6分)【答案】14. D15. (1)拟人。
野桃满含笑意,溪柳摇摆起舞,赋予了野桃、溪柳人物的动作与情感;写活了春意盎然之景,植物的快活自在正体现了诗人的快活自在。
(2)动静结合。
桃花含笑、垂柳袅娜是动景,矮矮的竹篱、清澈的小溪是静景;有动有静,构成了一幅清新秀丽的雨后山村景色。
【解析】【1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的能力。
D.“拒绝官场的生活态度”错。
全诗通过对春景春耕的描写,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表现了他热爱自然、向往田园、厌恶俗务的情趣,“拒绝官场”没有依据。
故选D。
【1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鉴赏诗歌表现手法的能力。
颈联是“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意思是:矮矮的竹篱旁野桃花含笑绽放,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以“含笑”一词赋予桃花以人的神态,野桃满含笑意,“自摇”运用拟人修辞手法,生动地写出了桃花的艳丽;以“自摇”一词赋予溪柳以人的动作,溪柳摇摆起舞,形象地写出了溪柳婀娜的舞姿。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 《新城道中》二首是宋代大文学 家苏轼于公元 1073 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旧历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 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这两首诗写出作者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 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新城道中 北宋 【作者】苏轼 【体裁】七言律诗 【其一】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 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释 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浙江省富阳县。
②东风——春风 ③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 久的雨。
④絮帽——丝绵帽子。
⑤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又名丁宁,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⑥西崦——本是山名,即崦嵫山,在今甘肃天水西境,这里泛指山。
西崦, 意思是西山地区。
⑦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鉴赏 《新城道中》其一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 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 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 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 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 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 山人生活的作用, 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 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 择了山头、 白云、 树梢、 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 并以“披絮帽” (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 初日”。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下面是小编带来的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希望你喜欢。
新城道中(其一)苏轼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春耕。
【今译】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赏析】此诗描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绵绵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前行。
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
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
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
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洁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
诗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
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
一花一木都是这样春意盎然,这样殷勤好客啊。
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
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
优美的'山野风光,无忧无虑的劳动生活,世间最快乐的,恐怕无过于此了!诗人在这次山行中确实感受到了极大的乐趣。
这是一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
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人手法:山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
诗歌赏析《新城道中》
(1)这两首诗描写的都是黄昏(傍晚)时刻 的景色,均以荷、西风为诗歌的主要意象。
(2)第一首诗绿荷有“恨”而“背西风”, 含有诗人之恨,伤感不平,基调凄怨低沉。 第二首诗荷花被西风吹动而躲藏于荷叶 之中,似是愁热却呈现娇羞之态,表现了作 者怜爱喜悦,基调活泼有趣。
作业:
任选一题完成: 1、上网查找《新城道中》(其二),与本诗 进行比较。 2、以小组为单位收集材料并完成小论文《活 泼泼的生命精神——阅读苏轼》,2000字以上。
读诗歌,体会诗人洒脱的情怀
新城道中(其一) 苏 轼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借助意象,背诵诗歌
新城道中
东风 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 晴云 披絮帽,树头初日 挂铜钲。 野桃含笑 竹篱短 , 溪柳 自摇 沙水清。
1069年,苏轼33岁,回京,但赏识他的欧阳修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 政见不合,被迫离京。(王安石变法:1069——1085年)
1071年,苏轼上书谈论新法的弊病,惹怒王安石,苏轼于是请求出京任职。
1073年,苏轼37岁,被派往杭州任通判,作《新城道中》。
1079年,苏轼43岁,“乌台诗案”,入狱。 1082 年,苏轼47 岁,被贬黄州,作《念奴娇· 赤壁怀古》《定风波》《赤壁 赋》。
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 断肠人在天涯 岭上
桃
树
初日
人家
人在道中
阅读下列资料,知人论世,从更深的层面理解诗歌意旨。
苏轼21 岁,进京应试,得到主考官欧阳修赏识,获第二名,一时声名大噪, 名动京师。但突然母亲病故,回乡守丧三年。 1061年,苏轼25岁,又进京,中举。 1065年,苏轼29岁,父亲苏洵病逝,妻子王弗病逝,回乡守丧三年。
诗歌赏析《新城道中(其一)》
总结
古代诗歌鉴赏的方法: 一 看标题 二、看背景(注释) 三、看开头结尾 鉴赏的内容:
一 诗歌的形象:写景诗主要是意象、意境(画面)
表达技巧:表现手法,修辞方法,结构技巧
思想感情,语言运用特点
13
课堂练习:野 步 周密 麦陇风来翠浪斜,草根肥水噪新蛙 羡他无事双蝴蝶,烂醉东风野草花。 问题:周密的《野步》营造出怎样的意境?运用了什么手法?
考查内容:表现手法,表达技巧,意 境,
9
第三联写景各用了什么修辞方法?写景的角度?
颈联: 继续描写 山村的自然景物 ,语言生动,诗意盎然。出句“野桃 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 画“溪柳”。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 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 篱。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写活了 “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 的气氛。 第三联描写近景,野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②诗人以拟人 的手法,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 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③同时诗人寓情于景,表达了山行之乐。
14
考查内容同上
10
【总体赏析】 《新城道中》(其一)这首诗意境优美: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 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 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织 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与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 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这首七言律诗中间四句组成一套山水画屏。前两句描写远景,用的是 比喻手法:山峰戴上洁白的絮帽,树枝挂着明亮的铜锣,把晴天云朵 和初升的太阳写得形象生动而富有神采;后两句描写近景,用的是拟 人手法:野桃花倚篱而笑,杨柳枝无风自摇,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 态举止,真是妩媚极了。进得山来,桃花笑,柳条舞,一路喜气盈盈。 新奇的比喻,巧妙的拟人,不仅描绘出山野花木之美,而且烘托出诗 人山行之乐,内心之乐和景色之美互相影响,互相渗透。这就是人们 最爱追求的那种艺术境界:情景相生。
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赏析
苏轼《新城道中二首》(其一)》赏析《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
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
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
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
本联紧扣一个“乐”字。
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欢欣呢?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新城道中》这首诗意境优美: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炽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1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1素材新人教版必修4新人教版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根底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
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根本上到达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
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衬托“野桃〞高过竹篱。
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
苏轼新城道中赏析
苏轼新城道中赏析新城道中二首《新城道中二首》是北宋文学家苏轼创作的七言律诗组诗作品。
这两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
第一首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反映了作者当时欢乐心情,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第二首着重抒情,情中有景,透露出一种归隐之意以及对自然的热爱之情。
作品原文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⑴,吹断檐间积雨声⑵。
岭上晴云披絮帽⑶,树头初日挂铜钲⑷。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⑸,煮芹烧笋饷春耕⑹。
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⑺。
散材畏见搜林斧⑻,疲马思闻卷旆钲⑼。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⑽。
注释译文词句注释⑴东风:春风。
⑵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⑶絮帽:棉帽。
⑷钲(zhēng):古代乐器,铜制,形似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在行军时敲打。
⑸西崦(yān):这里泛指山。
⑹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⑺委:舍弃,这里是放下之意。
辔(pèi):缰绳。
⑻散材:原指因无用而享天年的树木。
后多喻天才之人或全真养性、不为世用之人。
《庄子·人间世》:“匠石之齐,至于曲辕,见栎社树······曰:‘已矣,勿言之矣!散木也,以为舟则沉,以为棺椁则速腐,以为器则速毁,以为门户则液樠,以为柱则蠹。
是不材之木也,无所可用,故能若是之寿。
’”⑼卷旆(pèi)钲:收兵的号令。
古代旗末端状如燕尾的垂旒,泛指旌旗。
⑽耦耕:二人并耕,这里指耕地之人。
白话译文其一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其二漫漫人生旅途就同我脚下悠悠的路,马行溪边,放下缰绳缓缓走着,听那潺潺溪水声。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鉴赏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鉴赏苏轼《新城道中(其一)》鉴赏《新城道中》导学案新城道中(其一)学案学习目标1、整体感知诗歌感情基调,感受诗人情感。
2、把握情景交融的表现手法。
学习重点1、品味诗歌意境,把握思想内容2、赏析诗歌情景交融的方法。
学习过程导读1、作者简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四川眉山县) 人。
是北宋时诗坛成就卓越的大家。
苏轼诗中数量最多、对后人影响也最大的是抒发人生感慨和歌咏自然景物的诗篇。
如《念奴娇赤壁怀古》、《题西林壁》。
他善于运用新奇形象的比喻来描绘景物,阐发哲理。
尤其是长篇古诗大多博用比喻,联想无穷,语言流畅,气势奔放。
他和南宋的辛弃疾形成词坛的“苏辛”豪放词派。
他的散文、书、画等成就都很高。
2.写作背景神宗熙宁六年(1073 )年的春天,诗人在杭州通判任上出巡所领各属县。
新城在杭州西南,为杭州属县(今浙江富阳县新登镇)。
作者自富阳赴新城途中,饱览了秀丽明媚的春光,见到了繁忙的春耕景象,于是用轻松活泼的'笔调写下这首诗,抒写自己的途中见闻和愉快的心情。
导学、导思鉴赏诗歌1、诗歌内容此诗描写首联绵绵春雨多日不停,诗人有事需要进山,只好准备冒雨前行。
不料天快亮的时候,房檐下滴滴答答地雨声忽然止住了,天放晴了。
诗人兴奋之极,心想,这是东风知道我有进山的打算,特意把阴云吹散了吧。
颔联雨后的早晨,山中景色焕然一新。
一座座峰峦眉清目秀,头上顶着白的云朵,宛如戴上轻软的丝绵帽子;太阳刚刚升起,挂在高高的树梢,好像一面黄橙橙的铜锣。
颈联诗人一路前行,路旁景色使人目不暇接。
你看,矮矮的竹篱后面,盛开的山桃花探头探脑,红扑扑的脸儿满含笑意;清清的沙溪边上,柳树摆着轻盈的枝条,自由处在的翩翩起舞。
一花一木都是这样春意盎然,这样殷勤好客啊。
尾联诗人正为满山花木左顾右盼,忽见西面山间几缕炊烟袅袅上升,那里的农妇,有的正在烧饭做菜,有的已经提着饭篮走下山来。
山下平原上,早有人吆喝着牛儿,趁雨过天晴,忙着春耕了。
2020新城道中最新解析-苏轼
•答:这首诗流露出作者热爱自然、关注劳动、 体察民情的愉悦之感。
•评分标准:本题3分。
•“对自然美(或‘山村春色’)的赞 赏”“对百姓欢乐的体察”“对春耕劳作的 欣赏”,答出一点给1分。
全诗
• 答案: • ①“欲山行”总启下文,为后6句写道中具体所见 引路。(结构+内容) • ②“东风知”“吹断积雨”流露出清新、快乐之意, 为全诗奠定愉悦的情感基础。(思想情感) • ③“东风知”运用了拟人手法,使人感到亲切,为 下文表现内心舒畅营造了氛围。(手法和作用)
• 我同意纪昀这种看法。 好的比喻应该形神 兼备, 这首诗第二联的比喻确实有些俗气。 苏轼将晴云比作絮帽, 将初日比作铜钲, 喻 体为生活中常见之物, 虽形象生动, 却也着 实缺少了美感新意,而且没有考虑到神似的 方面。 相比较而言, 李煜的《虞美人》 便 略胜一筹了。 “问君能有几多愁, 恰似一江 春水向东流” , 将无边的愁绪比作绵延不断 的江水, 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这样的比喻 不仅能抓住外在的形似,同时准确地传达了 的情感,滔滔不绝的江水就是诗人无休无止 的家国之恨, 给人深刻印象。 与之相比, “絮帽” “铜钲” 仅从形似的角度设喻,
•
拟人: 桃花娇艳、柳姿摇曳、生机春意,
自然景物被赋予人的神态举止,真是 妩媚极了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以景结情,无忧无虑的山夜生活
晴云 初日 出 桃花 行 竹篱 所 见 溪柳 沙水 农人
洁白柔软 微红明亮 娇艳怒放 低矮古朴
轻盈起舞 清澈明净 煮芹烧笋 饷春耕
欢喜 情景交融
厌 恶
•13、评分标准:本题10分。
•观点:2分;
•阐发与分析:5分;
•表达:3分(达到字数要求且无语病,1 分;连贯、精彩各1分)。
新城道中其一诗歌鉴赏
新城道中其一诗歌鉴赏
新城道中其一
燕子没来茶冷凉,
深巷无人日暮长。
寒灯细雨闻梧葭,
夜阑空自凭栏望。
这首诗歌表达了诗人对于孤独的感受,燕子不再回来,茶变得冷淡,深巷无人,日暮长。
这种孤独感通过寒灯细雨,闻梧葭来突出了。
夜深人静,诗人在这里独自凭栏而立,望着远处的寂静夜景,更加突出了内心的孤独感。
诗歌运用了寥寥数语,表现了诗人的深情,对于独处的孤独感有着深刻的感悟。
诗中行间处处满是诗人对于孤独的描述,形象、细腻,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总之,这首诗歌从几个方面描绘了孤独和内心的冷落和无助感,表达了诗人的苦心思考,塑造了一种深刻而温情的诗境,唤起了我们对于孤独的感悟与思考。
高中语文 2.5《苏轼词两首》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1素材 新人教版必修4
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苏轼《新城道中(其一)》赏析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新城道中二首》(其一)是苏轼于宋神宗熙宁六年(1073)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以絮喻白云并非苏轼首创,此前韩愈就有“晴云如擘絮”的诗句(见《晚寄张十八助教、周郎博士》),但苏诗用“披絮帽”来比喻笼罩在山头上的白云,在前人的基础上是有所突破,较为贴切、形象、生动的。
诗人以“挂铜钲”喻“树头初日”也基本上达到了“形似”。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语言生动,诗意盎然。
出句“野桃含笑竹篱短”重在描写“野桃”,对句“溪柳自摇沙水清”主要是刻画“溪柳”。
前者以“野桃含笑”这拟人化的诗语形象生动地反映出野生的桃树鲜花绽开;而以“竹篱短”三字侧面烘托“野桃”高过竹篱。
后者写溪边柳的枝条在春风吹拂下摇曳多姿、翩翩起舞。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气氛。
尾联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
本联紧扣一个“乐”字。
雨过天晴,春暖花开,景致优美,令人心旷神怡,何况这又是闹春耕的大好时光呢?如此美景良辰怎不使山人倍感欢欣呢?你看西崦(西山)人家又是煮芹,又是烧笋,忙着春耕,其乐无穷!《新城道中》这首诗意境优美:山岭白云缭绕,树梢朝阳悬挂,野桃笑脸迎人,溪柳摇曳多姿,溪水清澈见底,这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交炽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馨香、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的山村风物画。
新城道中其一
大家好
20
• 颈联继续描写山村的自然景物——野桃 含笑竹篱短, 溪柳自摇沙水清。
• 写活了“野桃”、“溪柳”,使山村自 然景物充满了勃勃生机,洋溢着欢快的 气氛。
大家好
21
• 尾联“西崦yān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饷 春耕”由自然景物的描写转入对山人及 其生活的反映,更增添了这种喜情。
大家好
22
• 意境优美
大家好
23
• 意境优美
• 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 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 交炽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 馨香、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 的山村风物画。
大家好
24
• 意境优美
• 充满生机的景色与西山人家煮芹烧笋喜 闹春耕的生动场面以及诗人欢快的心情 交炽在一起,诗意盎然,散发着泥土的 馨香、生活的气息,组成一幅诗意盎然 的山村风物画。
大家好
3
字音 铜钲(zhēnɡ)竹篱( lí) 西崦(yān) 饷(xiǎnɡ)絮(xù)帽
释词
东风:春风。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铜钲zhēnɡ:古代的一种乐器,用铜做的,形似
钟而狭长,有长柄可执,口向上以物击之而鸣,
在行军时敲打。 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
在今浙江省富阳县。 絮帽:丝绵帽子。
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 檐间连绵雨声呢?
大家好
6
“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作
者为什么不直道天气的由阴转晴,却要说吹断了 檐间连绵雨声呢?
诗人正打算到山里去,阴雨连绵的天气就突
然放晴了。“东风”成了善解人意的知己,“我” 要进山,东风马上吹散阴霾,为进山创造了条件, 使“我”心想事成。一方面是有隐曲委婉表达之 妙。另一方面,也是因为诗人准备进山,急切期 盼天晴。所以对檐间没完没了的“积雨”声特别 厌烦,特别敏感。所以,雨一停,他首先感到的 是檐间滴雨声被“吹断”了。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新城道中》二首是宋代大文学家苏轼于公元1073年(宋神宗熙宁六年)旧历二月视察杭州属县,自富阳经过新城(今富阳新登镇)时所作。
这两首诗写出作者在这次出巡途中见到的美景和在这次山行中感受到的乐趣。
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新城道中》全诗赏析篇1新城道中北宋【作者】苏轼【体裁】七言律诗【其一】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
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野桃含笑竹篱短,溪柳自摇沙水清。
西崦人家应最乐,煮芹烧笋饷春耕。
【其二】身世悠悠我此行,溪边委辔听溪声。
散材畏见搜林斧,疲马思闻卷旆钲。
细雨足时茶户喜,乱山深处长官清。
人间岐路知多少?试向桑田问耦耕。
注释①新城——宋代杭州的一个属县,在今浙江省富阳县。
②东风——春风③吹断檐间积雨声——吹停了屋外下了很久的雨。
积雨,连绵不断、下了很久的雨。
④絮帽——丝绵帽子。
⑤铜钲——古代一种铜制的乐器,又名丁宁,形状像钟,打击发声。
⑥西崦——本是山名,即崦嵫山,在今甘肃天水西境,这里泛指山。
西崦,意思是西山地区。
⑦饷——用食物款待别人。
鉴赏《新城道中》其一写作者出巡时途中所见的美丽景色,愉快地赞美了山村人家和平的劳动生活。
首联:“东风知我欲山行,吹断檐间积雨声”,写诗人正打算去山里,恰好这时春风吹断了屋檐下积雨的声音,他心里愉悦,因而觉得春风极通人性,仿佛知道他这羁旅之人要去山里,特意为之吹断了积雨。
这样写,就使“东风”著上了人的感情色彩,也即所谓“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这一联诗,写“我欲山行”,写春风吹断了积雨,新颖别致,饶有诗意,有领起下文描写春晴之日山村风物、山人生活的作用,也为全诗写景抒情奠定了轻松活泼的基调。
颔联,描写春晨山村晴景:“岭上晴云披絮帽,树头初日挂铜钲。
”诗人选择了山头、白云、树梢、初升的太阳等四种自然景物来加以描绘,并以“披絮帽”(戴棉絮制成的帽子)与“挂铜钲”(挂铜盘)分别比喻“岭上晴云”与“树头初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新城道中(其一)
苏轼
翻译:
东风像是知道我要到山里行,吹断了檐间连日不断的积雨声。
岭上浮着的晴云似披着丝棉帽,树头升起的初日象挂着铜钲。
矮矮竹篱旁野桃花点头含笑,清清的沙溪边柳条轻舞多情。
生活在西山一带的人家应最乐,煮葵烧笋吃了好闹春耕。
赏析:
这首诗是苏轼在去往新城途中,对秀丽明媚的春光,繁忙的春耕景象的描绘。
本诗主要写景,景中含情。
清晨,诗人准备启程了。
东风多情,雨声有意。
为了诗人旅途顺利,和煦的东风赶来送行,吹散了阴云;淅沥的雨声及时收敛,天空放晴。
“檐间积雨”,说明这场春雨下了多日,正当诗人“欲山行”之际,东风吹来,雨过天晴,诗人心中的阴影也一扫而光,所以他要把东风视为通达人情的老朋友一般了。
出远门首先要看天色,既然天公作美,那就决定了旅途中的愉悦心情。
出得门来,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迷人的晨景:白色的雾霭笼罩着高高的山顶,仿佛山峰戴了一顶白丝绵制的头巾;一轮朝阳正冉冉升起,远远望去,仿佛树梢上挂着一面又圆又亮的铜钲。
穿山越岭,再往前行,一路上更是春光明媚、春意盎然。
鲜艳的桃花,矮矮的竹篱,袅娜的垂柳,清澈的小溪,再加上那正在田地里忙于春耕的农民,有物有人,有动有静,有红有绿,构成了一幅画面生动、色调和谐的农家春景图。
雨后的山村景色如此清新秀丽,使得诗人出发时的愉悦心情有增无减。
因此,从他眼中看到的景物都带上了主观色彩,充满了欢乐和生意。
野桃会“含笑”点头,“溪柳”会摇摆起舞,十分快活自在。
而诗人想象中的“西崦人家”更是其乐无比:日出而作,日入而息;田间小憩,妇童饷耕;春种秋收,自食其力,不异桃源佳境。
这些景致和人物的描写是作者当时欢乐心情的反映,也表现了他厌恶俗务、热爱自然的情趣。
本诗以时间先后为序,依原韵自和,描绘“道中”所见所闻所感,格律纯熟,自然贴切,功力深厚。
“野桃”、“溪柳”一联倍受后人激赏,汪师韩以为是“铸语神来之笔,“常人得之便足以名世”(《苏诗选评笺释》卷二)。
其实不仅此联,即如“絮帽”“铜钲”之比拟恰切,“散材”、“疲马”之颇见性情,也是诗中妙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