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10篇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高中数学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现状一直有人甚至不少老师也在说数学是一个很“死”的学科,学生将公式和定理死记硬背后,再机械地套到题目中,成了完成数学任务的模式。
遇到什么样的题型该套什么样的公式,已经牢牢地扎根在学生心中,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公式,用其他的公式是否可以解出答案,学生根本不会去想,因为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缺乏发散性思维表现之一:教师为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讲题效率,多采用填鸭式、样板式教学:老师在黑板上一点一点板书习题的正确步骤,不希望学生有其他的想法,只要求他们按照老师应对高考多年所形成的套路来办,发散性思维几乎不会出现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
缺乏发散性思维认知之二: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问。
数学的逻辑性强,但是如果在逻辑性之上建立发散性思维将会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产生极大地助力。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就题论题”,忽视此问题可能存在的解法,忽视题干可能发散出的新问题,只是将题目简单一讲,忽视了将每一个要讲的题目进行价值最大化的利用。
这样的就题论题,使得教学课堂死板,教学进度拖沓,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发散性思维也没有培养起来。
二、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在培养发散性思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不依常规,寻找变异,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去选取信息重组的方法。
“一题多解”用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如果说逻辑性思维是学习数学应具备的能力,那么发散性思维就是在数学方面有所提高的必要条件。
它能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指导论文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指导论文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笔者相信新课程理念将会更好的促进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而通过开展研究性学习将有利于让广大师生更好的接受和践行新课程理念。
一、前言研究性学习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究性学习为基础,从学生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以小组合作或个人方式进行。
通过“探究式”学习过程,获取直接经验,养成科学精神和科学态度,培养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掌握基本的科学方法,提高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研究性学习课程在内容上要注重联系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联系自然界、社会和人自身发展的实际问题,要有效地利用各种社会资源和自然资源,紧密结合各地区和学校的实际开展学习、研究。
笔者曾多年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指导过程中深刻感受到研究性学习是培养青少年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有效载体。
笔者愿意将指导过程中的体会与读者分享,同时通过对新课程教学的反思,谈谈研究性学习与新课程实施的思考。
二、指导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关键环节笔者就如何根据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要求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的三个关键环节进行阐述。
2.1科学地选题研究性学习课程要求学生自主选题,而对于刚接触研究性学习的高一学生要选好题是有难度的,因此指导教师从中应引导学生合理选题。
为了既符合新课标要求,又能选好题,笔者认为选题应遵循新颖性和可行性的原则。
新颖性就是选择别人没有做过的课题,课题不但要让别人有眼前一亮的感觉,更重要的是要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
可行性就是所选之题应是学生力所能及的,学生可以利用现有资源和现有知识水平能够解决的课题。
笔者认为要选好题,必须引导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尽可能从学习生活中去选题,既可引发学生浓烈的研究兴趣,又可以让学生学会观察生活和体验生活,让课堂学习的知识能够应用到日常生产生活中去解决问题。
譬如:笔者曾指导的三个课题分别为《城市公交车合理设站选址的数学模型》、《汕头市区交通信号灯设置的最优化问题》和《高中生文理选科的多元回归分析》这三个课题就非常贴切学生学习生活,而且较为新颖,难度不大。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6篇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论文6篇第一篇一、研究性学习的含义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不局限于单纯知识的传授,而是鼓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使各方面能力得到广泛提高的一种学习方式.具体是指教师设计一种可以引导学生主动探索的学习情境,学生从探索中学会收集信息、分析问题,使自身的探索能力、发现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得到有效地锻炼,这也正是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目标.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载体是生活中的各种课题或项目,它是一种学生独立自主地进行研究并获得相应知识的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与综合课程和学科教学都存在着差别,一方面,它不是活动课程,也不是一般的活动,因为研究性学习并不是由多个学科构成的课程,而且它是由学生自主参与进行科学研究的活动.另一方面,它不是单纯的学科教学,因为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鼓励学生主动参加实践,如收集资料、选题、调查等,提高自身能力的学习方式,不再只是对学生进行单纯的知识的灌输.通过这种学习方式,学生不仅可以牢固掌握所学知识,还可以学会如何灵活地运用这些知识.二、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必要性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机械地传授数学的相关知识,学生被动地接受知识,似懂非懂,死记硬背,教与学都围绕成绩展开,以提高教学成绩为宗旨,为学习而学习,忽视了教学的真正意义.研究性学习模式的出现,对高中数学传统教学和学习模式来说可谓是一场深刻的变革,该模式为学生创立了有助于其发挥主体能动性,表现自身创造力的学习情景,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对数学的研究中,独立探索,感受探索过程带来的成功与挫折,不仅有助于提高学生应对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实践力.由此可见,研究性学习模式是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是相当必要的,教师的任务不仅仅是继续地传授知识,提高成绩,更重要的是为学生创造一个自由发展、独立探索的平台,引导学生不断提高自身能力,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习数学的魅力.三、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建议1.重视学生对研究性学习模式兴趣的培养兴趣是做任何事的基础,没有兴趣,也就谈不上效率.尤其在数学的学习中,高中数学本身就是一门枯燥无味、入门困难的学科,是一门需要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具体实践中的学科,因此,培养学习数学的浓厚兴趣不仅可以使教师的教学事半功倍,还能使学生真正的会学数学,学会数学.传统的教学模式重视对知识的无条件灌输,学生变成被动地接受者,事实上,学生是学习中的主体,是积极的探究者.教师要做的正是扭转局面、改变现状,为学生设计一种吸引学生主动探究的情境,引导学生独立探索,而不是一味地传授已有的知识,使学生体会到探索中的乐趣,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为高中数学的学习增添色彩.2.注重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研究性学习方式不仅重视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的培养,还重视学生之间的团队合作能力.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倡导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和完成作业,完全忽视学生间的合作.培养学生的合作能力迫在眉睫.在课程设计中,教师可以多为学生设计一些形象有趣、需要团队合作才能完成的小游戏或任务,既有竞争、,又有合作,使学生分组合作、互帮互助,在轻松的氛围中完成任务.学生可以通过合作学习对方的长处、弥补自身的不足,取得高质量的教学成果.3.提高学生发现问题的敏感度问题是一切活动的起源,有问题,才有交流,才能进步.传统的教学模式下,教师机械地传授问题和答案,忽视了对学生自主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事实上,高中数学的学习就是一个发现问题、理解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问题和情境是共存的.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注重创造一个存在冲突的教学情境,使学生产生问题意识,激发学生认识问题的欲望,带着问题去学习理论知识,将理论与问题相结合.学生为解决问题,就会调动所学的知识和已有的经验,从自己的观点出发真正地理解数学,掌握数学,并实现对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从中体会到学习数学的乐趣.综上所述,研究性学习模式对高中数学的学习是至关重要的,要想把这种学习方式贯彻实施好,需要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首先需要教师真正理解研究性学习的含义和重要性,设计一种适合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索的情景;其次,教师要提高自身对问题的敏感度,并鼓励学生善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培养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最后,教师要完善自身的知识结构,提高知识素养,以便更好的引导学生提高自身的能力.第二篇1、引言高中数学是全国高中生必修的一门学科,也是让很多高中生头疼不已的一门学科。
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0篇【论文】
高中学生数学教学论文10篇第一篇:高中数学情境教学分析一、情境教学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1.设置问题情境提问是数学教学中必要的交流方式,也是教师了解学生掌握情况的必要手段。
因此,创造科学的设问情境,可以有效地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从而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
由于数学本身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教师在设置问题情境的时候,要抓住重点,不要过于宽广,要源自生活,这样的设问情境能让学生较快理解,并且能抓住重点。
例如,教师在讲图形平移时,可以让学生做开窗的活动,然后设置问题情境,问学生刚才开窗时窗户的移动属于什么变化。
这样的问题可以提高学生的思考能力,会在潜意识里增强学生的求知欲,同时也可以增强学生的兴趣。
由此可见,设置问题情境对提高学生的积极性具有重要的意义,教师要不断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不断体会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进而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求知欲。
2.设置游戏情境游戏是学生都喜欢的活动,无疑能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参与进来,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教师可以适当地引进游戏来增强学生的兴趣,以便让他们主动投入到学习中来。
另外,安排课堂游戏还可以活跃课堂,让学生带着积极愉快的心情学习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数学概率问题”的时候,可以带一些形状相同、颜色不同的小球,让学生蒙住眼睛随机抓取,然后让学生分析抓球的概率。
通过数次的实验,可以加强学生的兴趣,提高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到有用的数学知识,并且愉快的氛围可以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牢记程度,进而有效提升数学成绩。
因此,高中数学教师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要适当引进学生感兴趣的活动,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兴趣,从而提高数学教学质量。
3.设置故事情境高中数学教学中,往往教师的教学形式单一,加上数学本身的枯燥,导致学生缺乏学习数学的兴趣,从而在课堂上很难集中注意力听教师讲课,这就难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因此,教师要从根本出发,设置能够吸引学生的讲课情境,才能有效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注意力不集中的问题。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论文
浅析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摘要:研究性学习法就是在教师指导的同时,鼓励学生自己研究知识点,共同探究讨论,最终将知识吸纳到自己的脑海中。
高中数学的难度比较大,仅仅凭借教师在课堂上讲解是远远不够的,在教课的过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积极到参与到问题谈论之中,尽量以一些比较幽默风趣的方法,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的氛围中学到知识。
下文,将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作简单分析。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学习方法高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方法,能够有效地将学生融入到学习氛围之中,在教师的课堂之中把学生变为学习的主人公,教师起着一个主导作用,积极的引导学生一研究的方式去学习和把握那些比较难以理解的知识点,这样一来不仅仅减轻了教师的教学压力,还能以一种更为有效的方式让学生接受知识。
研究性学习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实际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能够让学生养成自主思考、自主解决问题的好习惯。
为此,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只要求学生掌握理论知识的教学方式,加入新的教学理念,让学生能够从中学到更多的知识和培养更多的能力。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方法的意义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通过学生和教师的相互配合完成的,是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在数学的学习领域和日常实际生活中,通过自主研究学习数学,在已有的数学基础之上,不断深入,逐渐掌握未曾接触过的知识,这是一种主动探求知识的方式。
在学习的同时也能培养学生个人综合能力和踏实认真的做事态度,在新课改的推动下,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显得十分重要。
开辟数学研究性学习新模式的意图在于改变传统的以教师灌输为主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一种相对轻松和自由的环境里通过自己的摸索学到更多的知识,教师为其提供更多开放的学习方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的持久发展,有利于学生将学到的知识运用到实际生活实践之中。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所运用到的素材是建立在学生自主拥有的知识结构和经验的基础之上,它与学生的自我综合水平息息相关,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自主解决问题的欲望。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体会[论文]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体会研究性学习,是当今教育改革的一个重点。
数学学科是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先天优越性。
为此,本人就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谈几点体会:一、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入手,变被动接受学习为主动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探究性学习。
从而改变重教法而轻学法的状况,使学生真正做到不但“知其然”而且“知其所以然”,把本应该教师分析总结,归纳,解决的问题改为由学生自己来解决。
对学习有困难的学生,教师要多给及时的关照与帮助,鼓励他们主动参与教学活动,尝试用自己的方式解题,敢于发表自己的看法,对出现的问题要帮助他们分析产生的原因,鼓励他们自己去校正,从而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信心和决心。
首先可以从创设情境入手,比如说较难理解的函数,教师可以先引导学生从生活中找变量的关系,如身高与年龄的关系、经验与实践的联系等,让学生从中感到与生活很近,从函数中有时可以预知一些未知的事情,从中找到乐趣。
其次还可以从做题中找乐趣,让学生会做一道题方法较多,可以让学生自己发现,当然也可以师生互动,相互验证,把枯燥的解题变成一种游戏,学生自然高兴了。
有了乐趣兴趣更高了。
二、培养了学生自学能力首先要引导学生阅读教材能力,学得积极主动,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新教材的编写的知识体系便于学生自我学习。
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阅读教材的兴趣和能力。
1.设置学习方法和学习目标。
明确的学习目标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使学生产生“疑而不解,又欲解之”的强烈愿望,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达到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作用,促进学生产生自学课本的欲望。
如在教函数的单调性时,即怎样判断函数在区间上的单调性,要求说出理由,学生不知道其中的原因,进入一种心欲而未得、口欲言而不能,看似简单,又不知原因的矛盾心理状态。
接着让学生带着这种心态阅读课本,老师根据教材要求,让学生积极参与动手做实验、画图,让学生用画不同的函数图象观察思考归纳出函数的单调性的证明方法。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获奖科研报告论文
浅析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获奖科研报告论文一、研究性学习引入高中数学课堂的必要性教育部颁布的《普通高中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指出,设置研究性学习的目的在于“改变学生以单纯地接受教师传授知识为主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构建开放的学习环境,提供多渠道获取知识并将学到的知识加以综合应用于实践的机会,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由此可见,改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是开设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目的之一.而且《指南》在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择和设计上也指出,“教师要在日常的各科教学中,结合教学内容,注重引导学生通过主动探究,解决一些开放性的问题,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研究性学习的价值与性质.从本质上看,研究性学习体现了一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是从传统教学单纯的“传”与“授”行为转变为让学生通过“研究”这种方式自主选择学习内容、自主决定学习进程、自主安排学习形式、自主完成学习任务.它理应体现在学生学习的全过程中,包括数学学习过程中.把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学习方式”,引进到数学教学中去,通过研究性学习使数学教学中固有的师生“传承”教学模式得以改变,从而让学生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中解放出来.研究性学习为学生营造了活动、体验、创造的开放性新时空,是学校教学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研究性学习应该而且也必须与教学的其它活动尤其是学科教学活动紧密结合起来,相辅相成,相映成趣,互为补充.在当前基础学科课程和课堂教学占优势的情况下,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仅仅依托一门“研究性学习”课程是难以奏效的.如果把开展研究性学习简单地理解为增加一门新的课程而忽视向基础课程渗透,一味追求“研究”,刻意制造“轰动”效应,则与我们设置研究性学习的初衷越来越远.二、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教学设计1.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教学原则(1)问题性原则.强调以问题为载体和核心,围绕着问题的提出、解决和拓展而展开课题.(2)探究性原则.强调学生在探究中学习,在教师指导下,探索已知数学情景,发现问题,并探究问题解决的策略和方法.(3)主体性原则.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求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自主地探究问题,给予学生对个人价值和信仰问题做出独立决定的机会,在课堂中建立起信赖感、自主感和勤奋感,形成良好的自我认同感.(4)互动性原则.强调多重互动,如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的多种形式,互动是一种交流、碰撞、协作的过程,让学生学会与人沟通和交流的方法.(5)发展性原则.强调着眼于学生的智力因素、非智力心理因素的整合发展,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技能的同时,全面提升个人素质.2.高中数学课堂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方法(1)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是围绕着一个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而展开,经过学生直接参与研究,并最终实现问题解决而结束.学生学习数学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问题解决的过程.当学生学习一章新的知识、乃至一个新的定理和公式时,对学生来说,就是面临一个新问题.事实上,课本中,不少定理、公式的证明、推导本身就是一节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好教材.比如,三角函数中,正弦、余弦诱导公式的推导;直线的倾斜角和斜率的研究;直线与抛物线的位置关系等等.以某一数学定理或公式为依据,可以设计适当的问题情景.让学生进行探究,通过自己的努力去发现一般规律,体验研究的乐趣.(2)以数学问题为研究性学习的载体在课堂上要形成“问题中心”,把社会生活中的问题搬进课堂内进行研究,使课堂成为问题展示平台、讨论与辨析的场所.培养学生研究性学习的能力,就是要培养学生善于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所以在教学过程中,学生如果带着探索问题的强烈欲望来接受教师所传授的知识,那么,他们的大脑就会处于积极活动之中,他们所得到的知识就比较深刻、扎实 .教师将研究性学习的思想方法体现在教学全过程,紧密结合教材中的经济、政治、科技、文化、教育的实际问题渗透学生自主创新性的研究型课题,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和研究能力,发展个性特长,初步学会研究性学习.教师要努力促进学生提出问题,对教材的内容进行反思;促进学生讨论问题,增强问题意识,培养质疑精神;促进学生自觉地把问题专题化.我们开展数学的“研究性学习”,就是要让学生自主地去发现、去研究自己感兴趣的问题,亲身体验问题.数学中各式各样的问题为研究性学习提供了许多研究的方向,数学教学中的各种问题都是渗透研究性学习的重要载体.①在数学的应用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改革旨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改革传统教学理论严重脱离实际的状况.使学生能将学到的数学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这也是我们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方面.利用数列知识解决购房、购车分期付款问题,利用函数求最值的方法解决现实生活中最佳方案问题等等.带动学生去研究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让数学研究性学习带给学生无穷的乐趣,真正做到使学生学以致用.数学的应用不仅是应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更重要的是能够在实际生产、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通过学生的社会调查与实践,在实际生活过程中发现数学问题,研究数学问题,建立解决各种问题的数学模型,这样学生一方面能用所学的数学基础理论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又能将日常生活中的具体事例抽象成数学模型,数学研究性学习就可以在这样的过程中循环推进.②在数学开放题中渗透研究性学习数学开放题能体现数学研究的思想方法,解答过程是探究的过程,能体现数学问题的形成过程,体现解答对象的实际状态,数学开放题有利于因材施教,可以用来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发散性,使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成功感,使学生体验到数学的美感.将数学开放题用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是十分有意义的.开放题的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和创新能力,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的意识,是一种新的教育理念的具体体现.数学开放题作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一个切入口,促进了数学教育的开放化和个性化,从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中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开放题通常是改变命题结构,改变设问方式,增强问题的探索性以及解决问题过程中的多角度思考,对命题赋予新的解释进而形成和发现新的问题.数学教师应该充分利用研究性学习的机会,编制数学开放题,提高学生运用的能力.(3)由课内向课外延伸,由课本向课题延伸随着研究性学习的广泛开展,还带来了课程和教材的改革.现行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中,每册书上都设置了探究拓展性习题和实习作业,如“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等等,这些课程内容的有效实施,将会很好的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求知情感,同时也为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提供很好的机会.在教学实践中笔者比较注重引导学生关心身边的数学,倡导用数学的眼光来审视丰富多彩的客观世界,同时也让学生感受数学在现实生活及社会各个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就高一数学中我们尝试性进行过的或现在正在进行的研究性课题有:“三角函数线的研究与应用”、“二次函数与二次方程区间根问题的研究”、“彩票中的数学研究”、“电信中各种手机费用数学计算”、以及“分期付款中的有关计算”、“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尽管在一些课题的研究程度和研究成果上没能达到预期的设想,但是我们毕竟走上了研究性学习的轨道,在这样的一条轨道上行进,学生挖掘出了许多很有价值的东西,学生的研究热情得到了充分发挥,极大地鼓励了学生进行探索研究的精神.3.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内容的选取在高中数学课堂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的内容是一个重要的因素,内容选择是否恰当,将直接影响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影响数学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综合教学实践和其它相关经验,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考虑:(1)教材中的有关研究性学习与新课程配套的教材中几乎在每一章后都安排了阅读材料或实习作业或研究性课题,其中阅读材料往往是对本章知识的产生和发展作简要的介绍,并且给出了资料的来源,可以要求学生通过网络、图书馆、专家访谈等方式,收集资料,作出一个详细的报告;实习作业往往给一种思路,要求同学根据这个思路,自己提出一个问题,设计解决方案,调查收集数据,分析解决问题;而研究性课题给出了研究内容,要求学生展开研究并得出结论,这些都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很好的内容.(2)基础知识的拓展由于教学大纲、教材内容等方面的限制,教材中的很多内容不可能过分的展开和延伸,这些延伸的内容中很多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如,一元二次方程的实根分布;又如,数列一章中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很明确,而对递推数列的相关知识并没有明确的要求,对此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巩固等差等比数列的相关知识,更能学会变换、转化等思想方法,培养创新思维和能力.再如,课本定义球面距离为:“在球面上,两点间的最短距离,就是经过这两点的大圆在这两点间的一段劣弧的长度,我们把这个弧长叫做这两点的球面距离.”两点的球面距离为何最短,教材并没有说明,这一问题也是进行研究性学习可选择的较好内容.课堂上教师可先提出问题,启发学生思考.通过师生的共同探索,由立体化到平面,寻找以几何模型,即以定线段AB为弦作出的圆中大圆所对的劣弧最短.学生很容易理解,并且学会了分析研究的方法,体验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过程,对于基础好的学生可进一步引导,继续探究,最后证明该结论.(3)习题变式研究性学习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开放性.数学习题中有一部分是开放性问题,开放性问题的答案不固定或者条件不固定,具有显著的思维发散性,学生可以在不同的经验和能力水平上,提出自己的思路和方法,进而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开放性问题与研究性学习的特征相吻合,因此开放性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内容,对课本中一些封闭型问题可以改造成开放性问题进行研究性学习.如,高二解析几何教材上有两个相似的习题:题1:△ABC一边的两顶点是B(0,-6),C(0,6),另两边的斜率乘积是-9/4,求顶点A的轨迹.题2:△ABC一边的两顶点是B(0,-6),C(0,6),另两边的斜率乘积是9/4,求顶点A的轨迹.在以上两个习题的基础上,将条件开放得到一类轨迹探求问题: P点到两个定点D(-a,0),D′(a,0)的连线的斜率乘积为定值m,则点P的轨迹是什么?m取3个恰当的值时,学生通过《几何画板》软件,在同一坐标系内作出了“扁椭圆”,“长椭圆”和双曲线,观察并证明结论,将椭圆和双曲线统一起来,并得到了椭圆和双曲线的又一性质,既学到知识,又体验到了探究轨迹的过程和研究的方法,提高了创造能力,培养了创新意识.(4)学科知识交叉高中数学新大纲强调:要增强用数学的意识,学会分析问题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使数学教学成为再创造、再发现的教学.因此在数学应用中选择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为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提供了有效途径.数学是工具学科,学数学不仅是为了提高思维水平,更是为了用数学知识来解决问题和学习其它学科知识,在学科交叉处可以选择内容进行研究性学习.比如,向量在物理中的应用,立体几何与地理中的经度与纬度,排列组合与生物遗传计算中的应用等.(5)数学联系生活我们的生活中有很多数学应用的问题值得研究,鼓励同学们多留心身边的问题,如:某市目前家里用电每度0.53元,用煤气每立方2.2元,在不影响环保的前提下,如果不考虑加热快慢,使用电和煤气到底那个更合算?又如:手机全球通号码收费方法与神州行号码收费方法不同,如果主要是用手机打市内电话的话,选择哪一种更合适?身边的实际问题很多,只是缺少发现,只要有心就不愁没问题,这些问题大都不具体,是研究性学习的好素材,需要学生设计具体的实施方案,进行资料查询,调查研究,设计实验,数学建模,最后求解问题,学生体验到理论—实践—再到理论—再到实践的过程,体验分析解决此类问题的方法,这种创新思维和创造性的解决问题终生难忘.三、高中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的实效分析及问题思考在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的确是对旧的教学方法的挑战,用它来指导教学的确很实用.在教学中,打破过去的“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充分相信学生的能力,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并加以研究,教师起到“导航”的作用.教师参与学生的讨论,使师生感情更近一步,学生觉得教师平易近人,改变过去课堂上过于“沉闷”和“严肃”的气氛.创造和谐环境,使整个课堂活跃起来,原来对问题有不同见解的学生,也能大胆发言,不必担心讲错而受批评,学生轻松地、愉快地、自觉地接受新知识.这样容易发现问题的焦点,便于及时解决.教师参与学生练习,便于及时纠正学生的错误,这样便于更好地鼓励学生一题多解,提高学生解题的敏锐性和准确性等.同时,教师参与学生对知识的总结和表达,充分发挥了课堂的群体性作用,加深了学生对新知识的理解、记忆,便于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然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的尝试,无论是理论或实践上都存在有待解决的问题.由于在课外要给学生布置诸如查找资料、社会调查、数学的实际应用等作业,客观上给学生加重了一定的负担.而且,当课堂上的研究性学习课题较大时,教学进度和时间会受一定影响.要指导好课内、课外的研究性学习,教师必须终生学习与时俱进,这既包括加强与数学有关的物理、化学、生物、地理等学科的理解,数学在实践中的应用,也包括数学理念、方式方法的更新.但一线教师教学任务较重,这给我们提出了很大的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还有待于广大同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参考文献[1]王升主编.研究性学习的理论与实践.教育科学出版社,2002年.[2]李三平等.研究性学习在中学数学教学中的体现与应用分析.数学教育学报,2004.3.[3]唐文艳等.“数学情景与提出问题”教学模式的研究性学习因素及体现.数学教育学报,2004,4.[4]夏向东.对研究性学习课程开发的构想.教育科学,2001,2.[5]赵宏亮.研究性学习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渗透.中国基础教育网,2005,2.。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3篇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3篇在数学教学中,发现自身的不足,积累经验并且加以改正,才能不断的完善自己,使教学方法与新理念更好的结合在一起。
对于高中数学教育教学工作你有何研究呢?下面是店铺为大家整理的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欢迎阅读!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篇一1.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培养解题思想在学生遇到数学应用难题的时候,教师为了能尽快帮助学生解决问题,往往会将应用题中具体的量、包含的问题以及量与量之间的关系等等直接告诉学生,这样就失去了让学生自己独立思考的机会,学生只会学到如何去套用模式,长此以往,学生就会对于套用模式越加熟练,到最后他们就会习惯于套用模式解题,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解决问题。
当出现了学生不熟悉的情景模式的时候,学生就可能会出现不适应、不会做的现象,因而,注重学生自身的建模思想是至关重要的。
如何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培养学生的创新与实践能力是如今高中数学应用题教学的重点。
培养学生建模的能力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引导学生:(1)认真审题,由于数学广泛的应用于实际生活当中,出题形式多种多样,这就要求学生需要在陌生的情景下分析理解所给的已知条件,分清题中重要的关系,舍弃掉无关因素的干扰,将题中具体的数量关系理清,将实际问题转换为数学问题。
(2)在学生能够明白的题意的前提下,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找出题目中每个量的特点,分析出哪个量是已知,哪些量是未知的,考虑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是怎样的,最后将文字语言转换为图形语言或者数字语言,建立出数学模型。
(3)通过建立出的模型求解并得出结论,最终将得到的结论还原验证。
2.提高教师素质,培养学生数学意识在“应试教育”的大背景下,很多教师都是从中学直接进入师范学校学习,在现实中实际运用数学的机会较少,导致部分教师的应用能力不强,应用意识较差。
在这样的条件下,很多教师对于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和意识的发展不关心,仅仅是关心基础数学教学的代数运算技巧,或是虽有想法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但是缺乏相关的教学素材,难以恰当的选择切入点,针对这些状况,教师应该改变教学方法,提高自身素质,同时注意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使学生能够熟练运用自身所学解决问题。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10篇
高中数学教学研究论文10篇第一篇:高中数学学生发散性思维培养一、高中数学教学中发散性思维的现状一直有人甚至不少老师也在说数学是一个很“死”的学科,学生将公式和定理死记硬背后,再机械地套到题目中,成了完成数学任务的模式。
遇到什么样的题型该套什么样的公式,已经牢牢地扎根在学生心中,至于为什么用这个公式,用其他的公式是否可以解出答案,学生根本不会去想,因为老师在教学中没有培养学生这方面的能力。
缺乏发散性思维表现之一:教师为节约课堂时间、提高讲题效率,多采用填鸭式、样板式教学:老师在黑板上一点一点板书习题的正确步骤,不希望学生有其他的想法,只要求他们按照老师应对高考多年所形成的套路来办,发散性思维几乎不会出现在数学教学的课堂上。
缺乏发散性思维认知之二:表现在教学过程中容易忽视一题多解和一题多问。
数学的逻辑性强,但是如果在逻辑性之上建立发散性思维将会对数学问题的研究产生极大地助力。
教师在教学中往往“就题论题”,忽视此问题可能存在的解法,忽视题干可能发散出的新问题,只是将题目简单一讲,忽视了将每一个要讲的题目进行价值最大化的利用。
这样的就题论题,使得教学课堂死板,教学进度拖沓,学生的积极性得不到提高,发散性思维也没有培养起来。
二、学生发散性思维的培养方法在培养发散性思维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什么是发散性思维。
发散思维,又称辐射思维、放射思维、扩散思维或求异思维,是指大脑在思维时呈现的一种扩散状态的思维模式,它表现为不依常规,寻找变异,思维视野广阔,思维呈现出多维发散状,也可以理解为一种沿着不同方向去选取信息重组的方法。
“一题多解”用来培养发散思维能力。
不少心理学家认为,发散思维是创造性思维的最主要的特点,是测定创造力的主要标志之一。
如果说逻辑性思维是学习数学应具备的能力,那么发散性思维就是在数学方面有所提高的必要条件。
它能提升学习数学的热情,提高效率,养成良好的学习能力。
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是必不可少的。
高中数学教育中探索性教学研究论文(精选五篇)
高中数学教育中探索性教学研究论文(精选五篇)第一篇:高中数学教育中探索性教学研究论文摘要:经过了多年来的努力与探索,并加之悠久的文化底蕴,中国已逐渐成长为了世界教育强国.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极强的学科,一直以来都是我国教育行业的重中之重,伴随着教育形式的转变,数学教育也开始了它的变革之路.下文中,将会从如何提高学生学习的创新意识、学习能力等方面进行一系列探究,希望能够对数学教育起到一定的积极作用.关键词:高中数学;教育;探索性教学;教学研究二十一世纪的到来正式来开了世界各国的科技斗争,在这样的趋势之下,科学技术飞速发展,经济建设稳步提高.高素质人才越来越被社会所需要,教育问题也越来越受重视,教育事业面临着空前的压力.高中教育是以训练学生创造能力以及空间想象力为主的,在高中阶段,学生对周围环境保持着较高的好奇心,应抓住机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下文将会对于高中数学教育进行全面分析,并提出相关的意见.一、目前数学教学中的不足1.教育目的较为片面中国作为世界上的第一人口大国,在十几亿人口的竞争中,也只好采取应试教育的方式来筛选人才.如此以来,高考就逐渐成为了学生人生中的一道分水岭.虽说应试教育有它的不足之处,但它却是现阶段中国最佳的选拔人才的方式.众所周知,数学在高考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同时,数学还是最易拉开层次的学科之一.因此,学好数学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任何一个高素质人才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但是,在应试教育的环境之下,学生难免会形成“为分数而学习”的思想,很难真正培养学生对于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如此以来,很容易形成恶性循环,导致学生学习热情缺失以及教师教学质量的降低,反倒是事与愿违,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效果.2.师生关系定位不准确根据相关的调查可以看出,目前高中教育中师生交流匮乏,课堂互动少得可怜.多数学生反映,高中教育枯燥,任务繁重,厌学心理严重.随着学习的深入,高中数学的难度随之加深,并且数学学科本身就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此,学生很难对数学产生兴趣.不论是在哪一领域,理论知识与实际相结合的概念都是适用的,教育领域也不例外.如果只是单纯地将理论知识强加给学生是很难起到效果的,唯有结合有关的课外实践,才能够加深学生对于所学知识的理解.我们都知道,数学它是一门看中实用性的学科,在实际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包含了对数学知识的运用.由此可以看出,数学的理论学习跟实践相结合对于数学的学习有着不可替代的意义.3.不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虽然高中生相对于初中生来说,心智更加成熟,学习能力也有了明显的进步.但是,在中国独特的教育背景之下,作为青年学生应有的朝气和个性已逐渐被激烈的竞争所埋没,这也是中国教育的一大悲哀.根据相关的统计得知,当代高中生自主学习能力较差,逻辑思维较弱,只会按照教师教授的固定思路来答题,缺乏自主思考.这种教育方式,是对学生独立思考以及地逻辑思维培养的阻碍,更不敢奢求学生的自主创新.事实证明,这样做只能够使得学生一步步陷入思维牢笼之中,对于学生的全方面培养是十分不利的.二、高中阶段数学学科教学的有关探究1.正确理解教学目的,适当添加数学文化教育伴随着多年来数学教育的不断发展,数学文化这一概念逐渐越来越重要.数学文化是现代数学教育研究中经常提到的一个名词.教育部在制定高中数学教材时,充分重视数学文化理念,将这一理念充分体现在了教材中.高中是学教材注入数学文化,不仅能够丰富课本内容,还能够帮助学生理解理论知识.另外,学校还能够通过开设一些与数学相关的小论坛或者课外活动,来达到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氛围,丰富学生校园生活的目的.教师对于数学文化的导入起到了最为重要的作用,因为教师是奋斗在教学一线的人群,只有教师充分重视起了数学文化的普及问题,真正地将其融入到课堂中来,才能够发挥其意义.2.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数学作为一门实用性学科,因此,它同高中化学、高中物理等学科相类似,是与相关实验相结合的.但是,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之下,多数学校为了学生成绩以及学习时间等问题,并没有将这些实验展开,只注重学生的理论知识的教育.然而,这样做效果并不好,学生在经历了枯燥的理论学习之后,若能够适当的增加一些趣味性较强的实验教学,不但能够为学生减轻学习压力,还能够增加学生对于数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可以说是一举多得.3.充分重视起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能力对于生活在二十一世纪的每一个高素质人才来说,都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通过不断创新,才能够推动社会的进步.在数学教育中,教师一定要做好与学生之间的课堂互动与课下交流,在交流和互动中不断发现问题并及时改正.另外,教师应当提前做好教学计划,充分考虑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合理安排教学时间,做到因材施教.4.构建探究情境,激发探究兴趣与底年级不同的是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辨别能力与自主能力,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想要引导学生能够进行探究性学习,需要全面的对学生的个体特征与兴趣爱好进行了解,并且使其能够与教学内容结合,从而构建适合探究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帮助学生做出正确的探究目标,减少学生思想上的厌学思想,使其能熟练掌握、运用数学知识.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与经济的发展,教育问题已被社会各界所重视.教育行业应当通过不懈努力,积极探索,不断改进相关制度,完善相关规定,帮助教育事业稳步发展.此外,教育部门应当更新教育理念,提倡学生在德、智、体、美、劳全方面发展,培养学生正确的学习理念,逐渐消除“为分数而学习”的片面目的.最后,还应当积极改善课堂气氛,改善师生关系,加强师生交流,争取在交流中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预期的教育目标.参考文献:[1]王丽梅.高中数学教育中探索性教学研究浅析[J].赤子(上中旬),2015(24)[2]肖凌戆.高中数学“优效教学”的探索性研究[J].中国数学教育,2015(Z2)[3]谌敢.探讨如何进行高中数学探索性问题的教学[J].语数外学习(高考数学),2012(02)第二篇: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研究高中数学“立体几何”教学研究一.“立体几何”的知识能力结构高中的立体几何是按照从局部到整体的方式呈现的,在必修2中,先从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认识入手,主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获得空间几何体的性质,此后,在空间几何体的点、直线和平面的学习中,充分利用对模型的观察,发现几何体的几何性质并通过简单的“推理”得到一些直线和平面平行、垂直的几何性质,从微观上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空间几何体做了必要的准备.在选修2-1中,首先引入空间向量,在必修2的基础上完善了几何论证的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对空间几何体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安排的是对空间几何体的整体认识,要求发展学生的空间想像能力,几何直观能力,而没有对演绎推理做出要求.在“空间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的研究中,以长方体为模型,通过说理(归纳出判定定理,不证明)或简单推理进行论证(归纳并论证明性质定理),在“空间向量与立体几何”的学习中,又以几何直观、逻辑推理与向量运算相结合,完善了空间几何推理论证的理论基础,并对空间几何中较难的问题进行证明.可见在立体几何这三部分中,把空间想像能力,逻辑推理能力,适当分开,有所侧重地、分阶段地进行培养,这一编排有助于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几何直观能力,同时降低学习立体几何的门槛,同时体现了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的课标理念.二.“立体几何”教学内容的重点、难点1.重点:空间几何体的结构特征: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几何体的三视图和直观图的画法;空间几何体的表面积与体积:了解柱、锥、台、球的表面积与体积的计算公式;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空间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归纳;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判定定理和性质定理的归纳.2.难点:空间几何体结构特征的概括:柱、锥、台球的结构特征的概括;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识别三视图所表示的几何体;空间点、直线、平面的位置关系:三种语言的转化;直线、平面平行的判定及其性质:性质定理的证明;直线、平面垂直的判定及其性质:性质定理的证明.三.空间几何体的教学要与空间想象能力培养紧密结合空间几何体的教学要注意加强几何直观与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在立体几何的入门阶段,建立空间观念,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是学习的一个难点,要注重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途径,例如:①注重模型的作用,让学生动手进行模型制作,培养利用模型解决问题的意识与方法.②培养学生的画几何图形能力,画图不是描字模(只模仿),而是要边画边思考所画图与实际几何体的对应关系.③空间想象不是简单的观察、空想,应与概念思辨相结合(前面已经谈到).④发挥三视图与直观图培养空间想象能力的作用,利用空间几何体的三视图与直观图的转化过程,可以使学生认识到:空间图形向平面图形的转化有利于分析和表示较为复杂的空间图形;变换观察视角对空间几何体进行观察可以更容易理解较为复杂的空间图形,把握空间图形中元素之间的关系.四.加强对概念、定理的理解与把握的教学①用图形辅助理解概念、定理和性质例如,我们可以按照推理的类别,用图形刻画几何元素的关系,可以避免死记硬背文字和符号的机械式学习,更容易理解公理、定理、性质等的几何本质,发现问题图形中的元素关系关系.让学生对照图形叙述相关定理或性质,特别要求对定理或性质的使用条件加以说明.例如,用图形表示平行关系例如,用图形表示垂直关系②强化证明的言必有据所谓“言必有据”,是指每一步推理的根据(即三段论推理的大前提)必须是课本中给出的公理、定义、定理,不可以自造理由,不可以随意将习题的结论作为根据,不可以把平面几何结论在立体几何中不加证明地随意使用.不仅在文字语言和符号语言的推理中,要言必有据,在几何作图中也是如此,因为几何作图是几何推理的特珠形式.立体几何作图也必须步步有据.③梳理推理依据例如,从确定平行、垂直关系梳理推理依据(如图),在解决问题时由图形中寻找依据.把推理依据转化为系列图形纳入立体几何的学习中,用图形归纳立体几何知识,串联立体几何推理的思路,形成对图思考,以图交流,使得逻辑推理与几何直观有机整合,提高了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推理论证能力.五.总结《课程标准》与高考对“立体几何初步专题”的要求《课程标准》对“立体几何初步专题”的要求(1)空间几何体①利用实物模型、计算机软件观察大量空间图形,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②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使用材料(如:纸板)制作模型,会用斜二侧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③通过观察用两种方法(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画出的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④完成实习作业,如画出某些建筑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⑤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2)点、线、面之间的位置关系①借助长方体模型,在直观认识和理解空间点、线、面的位置关系的基础上,抽象出空间线、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在此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平行.◆定理:空间中如果两个角的两条边分别对应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②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思辨论证,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判定定理:◆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平行,则这两个平面平行.◆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垂直,则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一个平面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则两个平面垂直.通过直观感知、操作确认,归纳出以下性质定理,并加以证明:◆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则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的交线与该直线平行.◆两个平面平行,则任意一个平面与这两个平面相交所得的交线相互平行.◆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两个平面垂直,则一个平面内垂直于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③能运用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高考对“立体几何初步专题”的要求(1)空间几何体①认识柱、锥、台、球及其简单组合体的结构特征,并能运用这些特征描述现实生活中简单物体的结构.②能画出简单空间图形(长方体、球、圆柱、圆锥、棱柱等的简易组合)的三视图,能识别上述的三视图所表示的立体模型,会用斜二测法画出它们的直观图.③会用平行投影与中心投影两种方法,画出简单空间图形的三视图与直观图,了解空间图形的不同表示形式.④会画某些建筑物的视图与直观图(在不影响图形特征的基础上,尺寸、线条等不作严格要求).⑤了解球、棱柱、棱锥、台的表面积和体积的计算公式(不要求记忆公式).(2)点、直线、平面之间的位置关系①理解空间直线、平面位置关系的定义,并了解如下可以作为推理依据的公理和定理.◆公理1:如果一条直线上的两点在一个平面内,那么这条直线上所有的点在此平面内.◆公理2:过不在同一条直线上的三点,有且只有一个平面.◆公理3:如果两个不重合的平面有一个公共点,那么它们有且只有一条过该点的公共直线.◆公理4:平行于同一条直线的两条直线互相平行.◆定理:空间中如果一个角的两边与另一个角的两边分别平行,那么这两个角相等或互补.②以立体几何的上述定义、公理和定理为出发点,认识和理解空间中线面平行、垂直的有关性质与判定.理解以下判定定理.◆如果平面外一条直线与此平面内的一条直线平行,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平行.◆如果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与另一个平面都平行,那么这两个平面平行.◆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内的两条相交直线都垂直,那么该直线与此平面垂直.◆如果一个平面经过另一个平面的垂线,那么这两个平面互相垂直.理解以下性质定理,并能够证明.◆如果一条直线与一个平面平行,经过该直线的任一个平面与此平面相交,那么这条直线就和交线平行.◆如果两个平行平面同时和第三个平面相交,那么它们的交线相互平行.◆垂直于同一个平面的两条直线平行.◆如果两个平面垂直,那么一个平面内垂直于它们交线的直线与另一个平面垂直.③能运用公理、定理和已获得的结论证明一些空间位置关系的简单命题.第三篇:高中数学教学研究工作计划高中数学教学研究工作计划一.指导思想及工作思路坚持以学生的全面发展为本的教研理念,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高中数学性学习论文
浅谈高中数学的研究性学习【摘要】研究性学习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一个亮点、热点,是社会变化在教育上的反映,课程的开设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也是时代发展的需要。
【关键词】数学研究性学习认识探索实践高中数学新教材内容与社会生活紧密联系,“培养学生主动学习,自主学习”的教育理念展现其间,为培养创新型人才创造条件,新教材中的阅读材料和研究性课题为开展研究性学习起到启发作用,然而,数学研究性学习如何开展,才能更好地实现其课程目标和发挥其功能呢?下面结合实践、浅淡一些观点和做法。
一、正确认识研究性学习是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基础。
1、什么是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广义的理解是泛指学生探究问题的学习。
`狭义的理解是指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从自然现象、社会和自我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和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高中的研究性学习主要指狭义的理解。
人们谈论的研究性学习一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二是指研究性学习方式。
它是渗透于学生学习的所有学科、活动中。
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是为了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并在研究过程中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
”2、分清研究性学习与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究性学习的异同。
(1)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局限于课堂内,并体现于课程教学的某个环节,而研究性学习远远超出了课堂外,并且探究的因素贯穿于整个课程实施过程的始终。
(2)渗透于传统学科教学的探索性学习让学生通过探索去发现已在书本或教材中的预知结论,而研究性学习所要探寻的东西在很大程度上是未知的。
3、理清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的关系。
教育实践中,包含着两种教育形式:一是通过系统的传授,学习者”接受”人类已有的知识;二是通过学生亲身的实践,学习者”体验”到知识使用的乐趣,自主建构自己的知识体系。
从一个人的全面发展看,这两种教育、学习方式不可或缺,“研究性学习”在积累直接经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方面有独到之处;而”接受性学习”在积累间接经验、传递系统的学科知识方面,其效率之高是其他方法无法比拟的。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论文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探讨摘要:在现行的教学模式中,将研究性学习模式应用到高中数学的教学之中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与发散思维,增强学生对数学的探究性问题的解决能力意义重大。
关键词:高中数学;探究性学习模式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3)15-133-01一、引言探究性学习模式在高中的展开有助于提高学生们学习数学的能力,它是培养良好的数学思维与能力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
数学研究性学习模式,通俗的来讲就是围绕一个亟待解决的数学问题进行探讨研究而展开的,经过鼓励学生们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与现实问题的一种具有意义性的主动学习模式,通过学生们的直接的参与,最终以问题解决而结束。
那么,在高中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如何展开研究性学习模式,以下便是作者本人的一些观点。
二、高中数学开展研究性学习模式的措施虽然研究性学习模式对于培养学生数学学习能力意义重大,但是如果没有合理的措施实施它,那么研究性学习模式对数学学习的成效将大大折扣,所以合理的实施措施至关重要。
1、将研究性学习模式运用到课堂教学之中众所周知,人们思考研究性问题的内在动力便是求知欲,对知识的强烈渴求,会使得人们拥有较强的主动探索精神,而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思考,探寻问题的答案。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注意开展研究性学习,慢慢引导学生产生研究性学习的思维。
作为老师可以通过设悬念、讨论、联系现实问题等多种方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其中联系实际十分重要,例如在讲授排列问题时,老师可设定场景让学生们亲自解决,如在课程开始时,老师拿出八支笔分给某八位同学,要求每人一支,问共有多少种不同的分法?设定了场景,同学们便会思考与实践,将枯燥的数学问题转化为一次有趣的实践讨论。
不仅调动了学生们的积极性,同时也培养了他们解决数学问题的发散与创新思维。
高中阶段的学生大脑发育迅速,求知欲十分强,敢于想象,发表自己的观点,所以作为老师要不时的为学生创造探究性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兴趣,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和培养学生研究与创新能力的重要方式。
如何在高中数学中开展性学习论文
如何在高中数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是学生数学学习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是在基础性、拓展性课程学习的基础上,进一步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数学的和现实的问题的一种有意义的主动学习,是以学生动手动脑主动探索实践和相互交流为主要学习方式的学习研究活动。
它能营造一个使学生勇于探索争论和相互学习鼓励的良好氛围,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合作学习、独立获取知识的机会。
随着研究性学习的深入开展,我们越来越感到研究性学习不应只作为一门课程来开发,还应作为学习的方式渗透到学科教学当中。
如果研究性学习还仅停留在活动课的层面,不能和日常教学结合起来,就会出现高一轰轰烈烈搞研究性学习,高三扎扎实实抓应试教育的现象。
能否在高中数学教学活动中开展研究性学习,即把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渗透到教与学的过程中?一、从教学设计的角度来探讨研究性学习1、教与学的关系问题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首要问题。
教与学关系的处理实质上就是师生关系的处理。
研究性学习要求教师从教知识转变为导知识,从主动型转向主导型;研究性学习要求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变为主动学习知识,从被动接受型转向为主动投入型。
可见研究性学习体现了教与学的和谐统一,能真正发挥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学习的主体性。
2、教学内容是进行教学设计时必须考虑的另一个重要问题。
在数学教学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最大的困难在哪里?就在教学内容的设计!由于学生自主习得的知识是一种认知形态的知识,因此在教学设计时,教师要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把学术形态的知识转化为认知形态的知识,这就要求教师充分挖掘背景知识。
这对教师设计学习材料提出了高要求。
这里涉及一个重要的问题:高中数学教学内容是否适合于研究性学习的教学设计要求呢?数学教学内容包含两个方面:结果(知识)和过程(方法)。
3、数学教育不仅关注学习结果,更关注结果是如何发生、发展的。
从教学目标来看,每节课都有一个最为重要的、关键的、处于核心地位的目标。
如果我们能充分挖掘支撑这一核心目标的背景知识,通过选择、利用这些背景知识组成指向本节课知识核心的、极富穿透力和启发性的学习材料,提炼出本节课的研究主题,学生就可以通过对这一主题的探究构建起教师希望学生掌握的知识。
2023年最新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7篇
2023年最新的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7篇第一篇: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一、高中生具备空间想象能力的重要性从高中数学学习内容来看,必修2的内容以几何为主,且立体几何占据着较大的比例.学生能否在过去知识的基础上,尽快地培养空间想象能力,是其学习好几何内容的关键之一.1.有利于创建数与图形之间的关系尽管在实际的学习中,数学知识与图形之间存在着特定关系,但由于知识逻辑之间的跨越性,需要学生发挥空间想象能力,才能在数与数学知识之间建立关系,这就需要学生首先在数与图形之间建立关系,再继续运用其他的知识在图形与特定的数之间建立关系,由此实现知识的衔接与理顺逻辑关系.如在教学“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时,就需要把表示距离的数字图形化,如建立坐标系等,由此建立数字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进而学习并掌握空间两点间的距离公式及其推导过程.通过这种数字与图形之间练习训练的加强,让学生学会根据生活中场景运用相关的知识,去解决生活的问题,如建筑设计、室内装潢设计等,都需要计算空间两点间的距离.需要注意的是,这种关系是双向的,既可以从数字到图形,也可以从图形到数字,即以图形为空间想象的基础展开学习与应用.2.有利于创建平面图形、立体图形及其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图形之间的关系,是高中生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无论是平面图形之间、平面图形与立体图形之间、立体图形之间,都需要学生真正地展开想象,且是有针对性的空间想象,才能在较多的点、线、面与数字之间,发现较为关键的解题线索.如在教学“直线与圆的方程应用”时,就需要在两个平面图形之间建立关系,根据教材中例4与例5,学生可以采用坐标法,用坐标和方程来表示问题中的几何元素,把直线与圆都纳入一个特定的空间内,去发现其中存在的必然联系,进而把空间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再用数学运算解决.通过这种空间想象,看似走了弯路,却把抽象的数与图形之间的关系,转变为较为直观的图形之间关系,为学生数学学习与解题提供了最为直接的突破口.二、高中数学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方法针对高中数学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有着各种创新的尝试.为了实现对高中生数学学习学以致用与创新能力培养的目标,在这种能力培养的过程中,需要把难度与准确率结合起来,实现学生能力与分数提高的双赢.1.立体图形关键性辅助线发现能力培养立体几何是高中数学学习的难点之一.尤其是在各种问题中,面对较少的题目条件,虽然直观却是立体的图形,学生如果不能发挥空间想象能力,穿越交织在特定空间内的各条线,并确定某条与题目有关键性的辅助线,是难以真正把问题解决的.因而,培养学生在立体图形中发现并作出清晰辅助线的能力,是较为基础且关键的一步.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基本的立体几何的边角图形的作图开始,让学生对立体图形有着基本了解与直观感受的基础,去找其中的对角线、中线等,并用辅助线标示出来.在这种能力不断提高的基础上,教师可以继续提升难度,例如对锥体、球体、柱体与台体等练习作图,全面地提高对各种图形的理解,尤其是关键性的特点,如锥体图形中的圆、等腰三角形等.通过这种训练意在让学生对各种立体图形有着更加详细的空间概念,在面对类似的问题时,能直接发现点、线、面之间的关系,并进而去运用数学运算的方式,去探索其中存在的逻辑关系,实现因果论证与计算准确的结果.2.解题步骤图形实现表述能力培养无论是日常的检测练习还是高考中,很多学生失分的原因就在解题步骤的细节失误导致整个题目的结果南辕北辙.其中,既有学生知识基础的问题,也有学生空间想象能力的兑现问题,即其根据特定图形与数据之间的关系,加以论证表述的能力不足.因而,加强学生在空间想象基础上的论证表述能力培养,是其空间想象能力培养在解题环节的终端.在日常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采用两种方式开展训练:1.顺向训练法,即学生按照解题的基本步骤开展的作图与论证过程.例如,在学生能发现关键辅助线并作出的情况下,教师要跟进性地加强学生的论证表述训练,或作辅助线后写出论证步骤,或在论证的同时根据需要作辅助线.2.逆向训练法.根据一个典型的立体几何或者需要开展大量空间想象的题目的完整答案,让学生按照答案的步骤去作图,由此让学生加强对图形的了解,并进一步根据标准性的图形与论证表述法,来检验与对比自己在论证过程中的不足.三、结语针对高中数学空间想象能力的培养,并不是一个单独的过程,需要结合在课改的全面进展中,作为一个有机的组成部分,才能与其他的教法与能力培养结合起来,实现学生素质的全面发展.当然,采用多媒体与其他的现代化教育技术手段辅助教学是能激发学生积极想象兴趣的方式之一.第二篇:高中数学教学方法研究论文一、高中数学习题讲解的重要性习题讲解的前提是教师要布置具有代表性的题目,能对本节课学的知识起到全面检测的作用,因此,对于习题的讲解就是要针对这些具有代表性的习题让学生对本节课的知识熟记于心,并且在这过程中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正确的解题思路和解题方法。
高中数学教学采用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策略论文
⾼中数学教学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策略论⽂⾼中数学教学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策略论⽂ 在⽇常学习和⼯作⽣活中,许多⼈都有过写论⽂的经历,对论⽂都不陌⽣吧,论⽂是进⾏各个学术领域研究和描述学术研究成果的⼀种说理⽂章。
你写论⽂时总是⽆从下笔?以下是⼩编为⼤家收集的⾼中数学教学采⽤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策略论⽂,欢迎阅读与收藏。
摘要:在当前社会中,各⾏各业都在迅速发展之中,对于教育业来说更是如此。
⾼中阶段的数学教学对于学⽣们来说是⾮常重要的⼀个教学环节,其能够为学⽣们提供良好的数学知识从⽽为其后续发展奠定基础。
在当前新课改的要求之下,学⽣们应当在掌握数学知识的同时拥有良好的综合能⼒,为了达到这样的教学⽬标,教师也应当对传统的教学⽅式进⾏改善。
本⽂也就侧重于对当前⾼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进⾏分析和探讨,希望能够帮助到有需要的⼈。
关键词:⾼中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策略探究; ⾼中数学对于学⽣们来说是必须要掌握和学习的⼀门课程,在传统的教学中,⼤部分教师并没能掌握⼀个良好的教学⽅法,从⽽导致了教学的效果⽆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在该情况之下开展教学,学⽣们⾃⾝的能⼒⽆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标准。
为了能够有效解决此类问题,教师应当在教学的过程中改善和优化传统的教学模式,对应研究性教学模式的提出就很好地解决了此类问题。
在实际教学中将研究性教学模式运⽤于其中,不仅能够有效地加强学⽣们对于数学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并且同时还能够培养学⽣们良好的数学问题解决能⼒、研究能⼒,从⽽促进学⽣们成为⼀个更加全⾯的⼈才。
⼀、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为了能够有效地提⾼当前⾼中数学教学的质量和效率,教师⾸先应当清楚和明确的内容应当是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只有清楚地掌握了传统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才能够制定出对应的解决策略,从⽽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先就是在传统的教学过程中,⼤部分教师还深受传统教学思想的影响,传统的教育思想就是对应的应试教育思想。
在这样的教学思想影响之下,⼤部分的教师都更加侧重于教材中知识内容的掌握,对于⼀些涉及到教材之外的内容往往会选择性忽视,学⽣们在这样的教学思想影响之下,也只会对教材中的内容进⾏掌握,若是在后续遇到其他类似问题时就⽆法有效地进⾏转变,从⽽导致了⽆法解决此类问题。
高中数学课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论文]
高中数学课如何实施研究性学习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高中学生的必修课,而不是只为少数优秀学生开设的课程,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有科学性。
强调这样一种课程定位,有助于防治数学学习的单调乏味,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学生的数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和生活实际的联系,特别关注环境问题、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
要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亲身参与社会实践性活动。
同时“研究性学习”的设计与实施应为学生参与社会实践活动提供条件和可能。
一、在日常的课堂教学中渗透研究性学习
求知欲是人们思考研究问题的内在动力,学生的求知欲越高,他的主动探索精神越强,就能主动积极进行思维,去寻找问题的答案我们教师在教学中可采用引趣、激疑、悬念、讨论等多种途径,活跃课堂气氛,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求知欲望,以帮助学生走出思维低谷。
在讲授新课时,我们可根据课题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悬念,急于要了解问题的结果,而使学生求知欲望大增。
在遵循教学规律的基础上,采用生动活泼,富有启发、探索、创新的教学方法,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铺垫了基础。
高中新课程数学课堂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
A' —论文发表专家一J中国学木期刊网.q i kanwang .nel 高中新课程数学课堂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高中新课程数学课堂论文研究性学习论文高中新课程数学研究性学习教学初探【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把课堂教学改革的实际目标定在研究探索、创造充满活力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研究中学习,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
“研究性学习”是高中新课程的必修课。
【关键词】高中新课程数学课堂研究性学习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指出:数学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
高中新课程课堂教学改革强调的是学生研究探索能力和创新精神的培养,即研究性学习。
一教师必须转变教学理念,应在教学中激发学生探究学习的积极性教师作为新课程的重要构成部分,自我角色发生了转变,由课程的忠实执行者向课程决策者转变;教师由教学权威向教学平等参与者转变,教师是学生发展的主动参与者,师生在课堂中是平等的。
为了适应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素质教育改革的新形势,在高中数学教学中尝试让研究性学习进入课堂教学,努力树立以学生的发展为本,放手给他们一个自行研究探索的空间和机会,让学生在自我发展中发现,在自我发展中创新,改革以“接受性学习”为主的传统课堂教学。
如何在课堂教学中实施研究性学习,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教学效率,是教师在新课程改革中思考的重要问题。
二改革传统授课模式,大胆进行研究性学习医一论文发袤专家一J中国黠斛网f^www.qikanwang.nel 长期以来,传统的高中数学教学是教师认真地讲,学生专注地听, 主观色彩浓厚,总认为学生的认知能力差,常常担心数学内容没讲透彻,久而久之,大多数学生已习惯了“老师自己讲,学生被动学”的注入式教学模式。
现代数学教育理论证明,数学不是教出来的,更不是简单地模仿出来的,而是靠学生自主探索研究出来的。
因此, 上课前,首先安排学生提前预习,做好知识的准备。
上课设立问题情境,能使学生上课的注意力更集中,研究的热情越来越高,各自的数学思维风格也逐渐体现出来。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摘要: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实施过程,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
从而,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学中也都应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做出自己的努力。
那么,高中数学中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呢?论文针对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中存在的误区及应坚持正确的导向进行了认真审视和深入思考。
关键词: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问题思考2004年4月,教育部颁布《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数学教学大纲(实验修订版)》首次明确提出:在必修课的内容中安排“研究性课题学习”(12课时),并给出了其教学目标和参考课题。
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
应该说,目前中学对数学研究性学习进行了一些积极的尝试,并且取得了一定成绩,体现在推动了学校管理体制的改革,促进了学校、社会、家庭间的相互配合,从整体上推进了数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加快了教学设备的更新,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基础。
而且,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充分尊重与满足师生及学校环境的独特性与差异性,有助于学校形成支持和激励的氛围,有助于教育质量的提高。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由于数学研究性学习没有非常成熟的经验可供借鉴,因而在具体运作过程中,也会出现一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审视和深入思考,并在实施前就要加以注意。
一、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展开要学会因校制宜高中数学研究性学习强调要结合学生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选择研究专题,同时要充分利用本校本地的各种教育资源。
学校内部资源包括具有不同知识背景、特长爱好的数学教师,包括图书馆、实验室、计算机、校园等设施设备和场地。
也包括反映学校文化的各种有形无形的资源。
有条件的地方应尽量利用高校、科研院所、学术团体等部门的数学人才和数学电子信息资源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持。
从某种意义上说,越是困难的地区和学校,对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知识研究解决实际问题的意识和能力的需求越迫切。
上海郊县一所中学的农村学生在数学和生物教师指导下,针对当地经常受到乳虫危害,造成麦子大量减产的情况,成立了“勤虫诱因与防治预报”课题组,他们的研究结果被镇植保站采纳,课题组也深受鼓舞。
除了充分利用校内外教育资源外,学校也要结合自身实际对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进行有效管理。
在这方面,上海市晋元高级中学做法有可取之处。
他们有研究性学习的两级管理指导协调系统:一是学校和教师,包括研究性学习教研室,教务处、年级组、学生处、团委、总务处,大家分工明确,互相配合。
二是教研室与学生之间管理协调系统,例如,他们有高一年级组研究性学习协调委员会,由学生干部担任主要角色,对包括数学研究性学习在内的各类研究性学习进行学生间的协调和管理,有助于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二、教师观念的转变和角色的转换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具体操作者是学校和教师,除了学校以外,数学教师的作用更是不容忽视。
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为了让学生“会学数学”,数学研究性学习应视学校学习为起点,以“终身学习”为目标,为了更好的开展研究性学习,数学教师要进行如下观念的转变:以人为本,以问题和问题解决为中心,因为“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数学研究性学习应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获得不同的发展”。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要让全体同学参与其中,乐在其中;数学来源于生活又回归于生活,因此,数学研究性学习应在学生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
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施中,数学教师观念转变是前提,同时要求数学教师也要进行角色的转换。
首先,数学教师应是学习者。
因为“数学课程标准”的理念是“以人为本”,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人本思想的体现,因此数学教师要摸清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的心理机制和认知特点,以学习者的身份去体验数学研究,以学习者的立场参与其中,去发现问题,反思问题,进而引发学生学会向数学提问,学会向数学问题解决提问。
其次,数学教师应充当指导者.数学研究性学习是与数学问题的解决密不可分的,而问题的解决又不是一朝一夕之功。
为此,数学教师在选题阶段,要针对学生学习与发展需要,结合学校和社区教育资源条件、特点,开发设计适合学生研究的课题。
另外,还可提出建议,让学生讨论,形成具体计划,还可提供相关背景知识,诱导学生寻找值得研究的课题:在实施阶段,教师要进行分工指导,帮助学生明确目标任务和职责。
另外,数学教师还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疏导,激励学生研究探索,鼓励学生克服挫折。
在方法上,教师也要根据新情况新问题鼓励学生不断对实施方案进行微调。
除此之外,教师要指导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获得数学科学态度、科研方法、探索兴趣的感悟和体验。
再有,数学教师应充当评价者。
这里的评价包括两方面,一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在这一过程中,要注意过程评价与结果评价相结合,多注重过程,注意激励与导向的结合。
注意多元化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方面已达到的程度水平,更要关注学生行为、情感、态度的生成和变化,一些中学开展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论文答辩会和成长纪录袋的评价形式值得借鉴;二是数学教师对自身的评价。
数学课程的改革,要求教师对任何学习活动都要有反思与体验,对研究性学习也是如此。
从这一点来讲,数学教师应当去反思自己在研究性学习中的表现,强化评价意识。
只有知道什么样的选题是好的选题,自己才能帮助学生把好关、选好题,只有知道什么样的指导最到位,才会引领学生在数学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少走弯路,提高效率。
三、研究性学习的定位及其与数学教学的关系数学研究性学习是面向全体学生的,而不是只针对少数优秀学生的,它以激发学生主动探索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为追求目标,鼓励学生介入数学学科前沿的研究,要求学生的研究结果具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并不强求每个学生的最后研究结果都必须独一无二.。
强调这样的定位,有助于预防数学研究性学习变为新的数学学科竞赛。
由于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特点,大大改变了以往的教育模式,学生不再只是被动接受者,而是成为学习的主人,是问题的研究者和解决者,而教师则是在适当的时候对学生给予帮助,起着组织和引导的作用。
从初步开展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实践情况来看,凡是认真参加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学生,基本上都没有影响数学学科内容的学习。
访谈结果显示,因为开展数学研究课题的需要,学生“用然后知不足”,常常自觉的加深或拓宽了与课题相关的数学学科课程的学习:有的通过自己的亲身实践,更加加深了对数学学科课程的理解和热爱。
因此,是否可以这样说,数学研究性学习和现有数学学科教学之间,不是一个反对一个,一个否定一个,而是互为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四、应着眼于使学生认识数学文化的魅力,将知识融入到生活实际毫无疑问,数学作为一种科学,描述了一种最高的文化成就。
美国数学家怀尔德1981年从数学人类学的角度提出了“数学——一种文化体系”的数学哲学观,这是很长时期以来出现的第一个成熟的数学哲学观。
数学作为一种文化,除了具有文化的某些普通特征外,还有其区别于其他文化形态的独有特征。
数学是科学的语言,是思维的工具,也是传播人类思想的一种基本方式:数学用一种客观的方式将自然与社会连接起来,并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延续性:数学作为一种思想方法,充满着理性精神。
学校数学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有助于学生认识数学文化,在数学研究性学习中,我们要发挥这种魅力对同学们的吸引。
一些中学显然认识到了这一点,如在北京某中学进行数学研究性学习的活动动员中,数学组长的发言为同学们提到了海湾战争中的数学,提到了推理小说中蕴涵的数学,提到了古汉语研究中的数学,还提到了经济中的数学、化学中的数学等等,让同学们充分认识到了数学文化的无处不在,同时也认识到了数学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斑窥全貌,由此可见,开展研究性学习有助于让学生们进入到数学文化的氛围,从而感受到数学文化的魅力。
如果数学研究性学习能为人们认识数学文化、推动数学文化的发展做一些贡献,那么在未来培养出大批积极主动和有能力的年轻的数学文化传播者,也是指日可待的。
另外,数学研究性学习应首先着眼于让学生融入生活实践,所研究的数学问题不要求很大,只要能有一定的生活实践意义和价值,不管多么小的问题,都不失为一个好问题。
在以往的数学研究性学习课题中,也己体现了这一着眼点。
如某中学同学研究的“学校食堂窗口的设置问题”就是从生活实践的角度出发,从统计学的角度出发,找到了学生到达窗口与厨师盛饭时间的大致规律,从而让同学们更加融入了身边的生活实际,也增强了服务于生活实践的意识。
学校和教师作为数学研究性学习的真正的管理者和执行者,一定注意不要贪大舍小。
要首先从观念上教会学生融入生活实际。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数学是生活世界的财产,在实践中应用数学财产,而且这种应用与感兴趣的日常实际密切结合,就可以让学生走进生活实践、提高生存能力,从而使生活变得轻松,因而会让学生们感到学习数学的轻松愉快。
总之,研究性学习,作为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一种重要途径和载体,无疑是当前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热点、亮点和难点。
研究性学习具有综合性和开放性的特征,但究其实施过程,也需要依托相应的课程作为载体。
从而,现行的中学各学科教学也都应该为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做出自己的努力。
参考文献:[1]宋益大.信息技术和数学教学之关系的思考与研究[J]兵团教育学院学报,2005,(01).[2]李茜,李卫祥,毕如田.试谈课程论文的评价[J]高等农业教育,2003,(05).[3]熊有胜,李建辉.合作探索学习的指导:原则与策略[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06).[4]文可义.研究性学习的课程价值[J]广西教育学院学报,2003,(01).[5]李允.论“研究性学习”的教师角色期待[J]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4).[6]李莹,乔占奎.试论师范生研究性学习能力培养[J]集宁师专学报,2002,(04).[7]高飞,秦贇.关于研究性学习评价若干问题的思考[J]蒙自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3,(03).[8]汪基德,王萍.研究性学习实施现状的调查与思考[J]教育科学,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