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功》教学设计

合集下载

初中物理教案 功

初中物理教案  功

初中物理教案功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实验、讨论等方法,深入探究功的内涵。

二、教学内容1. 功的概念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应用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功的计算公式。

2. 难点:功的应用,尤其是如何运用公式计算不同情况下的功。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主动探究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2. 利用实验、图片、动画等资源,帮助学生形象地理解功的概念。

3. 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在实践中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五、教学过程1. 导入:利用图片或动画展示一些日常生活中的力学现象,如人提着物体上楼、推车等,引导学生思考这些现象与功的关系。

2. 探究功的概念:提问:什么是功?谁能举例说明?学生回答后,教师总结:功是力对物体作用的效果,表示为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

3. 学习功的计算公式:提问:如何计算一个力对物体所做的功?教师引导学生根据功的定义,推导出功的计算公式:W = F × s × cosθ。

解释:F 表示力的大小,s 表示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cosθ 表示力和移动方向之间的夹角的余弦值。

4. 应用功的计算公式:设计不同难度的练习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问题。

如:一个力为10N 的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 5m,求这个力所做的功。

5. 课堂小结:引导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

6. 布置作业:设计一些有关功的应用题,让学生课后思考和练习。

六、教学反思本节课结束后,教师应认真反思教学效果,针对学生的掌握情况,调整教学策略,以提高学生对功的概念和计算方法的掌握程度。

同时,关注学生在解决问题时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为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一、教学内容本节课选自物理教材第九章第一节《功》,主要内容包括: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以及功与能的关系。

详细内容涉及教材第256页至259页。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功的概念,能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 了解功的性质,理解功与能的关系,培养能量守恒观念。

3. 能够运用所学的功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

难点:功的计算方法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教具:课件、实验器材(弹簧测力计、小车等)。

学具:计算器、草稿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5分钟)利用课件展示运动员举重、推土机推土等实际场景,引导学生思考:在这些场景中,人们和机器做了什么?这些行为有什么共同点?2. 基本概念讲解(15分钟)根据学生回答,引出本节课的主题——功。

讲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功的性质,并通过例题进行讲解。

3. 例题讲解(15分钟)选取具有代表性的例题,讲解如何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实际问题,强调计算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4. 随堂练习(10分钟)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完成随堂练习,巩固功的计算方法。

5. 功与能的关系(10分钟)讲解功与能的关系,通过实验现象让学生直观地理解能量守恒定律。

六、板书设计1. 功的定义2. 功的计算公式3. 功的性质4. 功与能的关系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1)计算一个学生从地面抬起一本课本所做的功。

(2)分析生活中一个实例,阐述功与能的关系。

2. 答案:(1)已知课本质量m=200g,重力加速度g=9.8m/s²,抬起高度h=1m,求做的功。

解:W=mgh=0.2kg×9.8m/s²×1m=1.96J(2)答案开放,合理即可。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使学生掌握了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性质。

《功》的教案模版

《功》的教案模版

《功》的教案模版一、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掌握功的计算方法。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引导学生通过合作、探究、交流的方式,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二、教学内容1. 功的定义及计算公式2. 各种力学功的计算方法3. 功的应用实例三、教学重点与难点1. 重点: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及应用。

2. 难点:各种力学功的计算方法。

四、教学方法1. 采用问题驱动法,引导学生探究功的本质。

2. 运用案例分析法,让学生通过实际例子理解功的应用。

3. 组织小组讨论,培养学生团队合作精神。

五、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2. 案例素材3. 小组讨论记录表六、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生活实例,引发学生对功的思考。

2. 新课导入:介绍功的概念,讲解功的计算公式。

3. 案例分析:分析各种力学功的计算方法。

4. 实践操作:让学生尝试计算实际问题中的功。

5. 总结提升:概括本节课的主要内容,强调重点知识点。

七、课堂练习1. 设计具有针对性的练习题,巩固所学知识。

2. 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共同解决问题。

八、课后作业1. 根据课堂所学,布置相关作业,巩固知识。

2. 鼓励学生进行拓展学习,提高能力。

九、教学反思1. 总结课堂教学过程中的优点与不足。

2. 针对不足之处,提出改进措施。

十、评价与反馈1. 学生自评:评价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2. 同伴评价:评价他人的学习表现。

3. 教师评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评价和反馈。

十一、教学拓展1. 引导学生关注功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

2. 介绍与功相关的物理学家及其成就。

十二、教学计划调整1. 根据学生实际学习情况,调整教学进度。

2. 针对学生的反馈,优化教学方法。

十三、教学总结1. 总结整个单元的教学内容。

2. 强调单元重点知识点。

十四、复习与巩固1. 组织复习活动,巩固所学知识。

2. 设计复习题,检查学生的掌握情况。

十五、课程整合1. 将功的概念与其他物理知识点相结合,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在教学过程中,一个好的教学设计是非常重要的。

教学设计不仅能让学生更好地掌握知识点,还能增强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本文将探讨如何通过一个精心设计的《功》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该知识点。

一、课程目标的设定在制定教学设计时,首先需要明确课程目标。

对于《功》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设定如下的课程目标:1、掌握《功》的重要概念和定义;2、了解不同类型的《功》及其特点;3、掌握如何计算不同类型的《功》。

通过设定以上课程目标,我们可以让学生在学习《功》知识点时,有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和目标。

二、教学内容的安排在教学内容的安排中,我们可以按照以下步骤进行:1、导入课程内容,介绍《功》的定义和重要性;2、讲解不同类型的《功》,并介绍其特点;3、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不同类型的《功》,并进行相关计算练习;4、总结教学内容,梳理重点和难点。

通过以上步骤的安排,我们能够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这一知识点。

三、教学方法的选择在教学方法的选择中,我们需要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

对于《功》这一知识点,我们可以选择如下的教学方法:1、案例法:通过讲解不同的《功》案例,帮助学生了解不同类型的《功》及其特点。

2、互动式教学:引导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积极参与,提高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3、合作学习:通过分组讨论、小组竞赛等形式,促进学生间的互动和协作,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方法,我们能够更好地促进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教学评价的方式在教学评价的方式中,我们可以选择如下的方式:1、课堂作业:通过课堂作业的形式,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2、小组竞赛:通过小组竞赛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习,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效果。

3、考试:通过考试的方式,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通过选择适当的教学评价方式,我们能够更好地了解学生的学习效果,并针对性地进行教学改进。

五、教学设计的实施在教学设计的实施中,我们需要将上述教学内容和方法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其能够充分发挥教育教学的效果。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11.1功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八年级人教版物理下册11.1功一等奖优秀教学设计
d.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
e.提箱子在水平路上走人的提力做功吗?
(5)小结不做功的三种情况:
二、功的计算
讲解例题
例1质量为50kg的雪橇上装载了350kg的货物,一匹马拉着它将货物匀速运到了3000m外的货场。如果雪橇行进中受到的摩擦力是800N,求马运货时做的功。(g=10N/kg)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1.请说出下列词语中“功”的含义:(1)功劳立功—(2)大功告成事半功倍——
2.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
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的运动有“成效”?有“贡献”呢?




一、力学中的功
1.下列各图所展示的现象中,什么力对物体做了功?
练习:在平地上,一小朋友用50N的水平推力推动重100N的箱子,前进了10米。(1)推箱子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2)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1.到了什么?




1.下图所示的四幅图是小新提包回家的情景,小新提包的力不做功的是( )
2、如图所示的四种情景中人对物体做功的是()
教学反思
六街中学物理学科教案模式
课 题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11章第1节功
时间
课型
新授课
课时
1课时
教师
教学目标
1、知识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没有做功?(2)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问题。

八年级下《功》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功》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人教版八年级《11.1 功》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节对功的概念以及功的计算方法进行了阐述,并使学生了解怎样才算是做功。

【教学目标】1.知识与技能:(1)明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能根据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初步判断物体是否做功;(2)初步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知道功的单位是焦耳,并会进行有关计算;(3)知道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与物体通过的距离垂直时,该力不做功;2.过程与方法:经过举例,理解功及功的必要因素,培养从生活现象中分析物理本质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用力未做功的实例,引起学生适当焦虑,激起其学习功的知识内容的好奇心,使之积极参与判断是否做功的讨论。

【教学过程】教师活动设计学生活动设计一、复习提问提问:力的三要素是指哪些?提问:重力的方向是怎样的 ?提问:力作用在物体上会怎样 ( 产生什么效果 )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回答问题。

会改变物体的状态。

二、新课引入由力的不同作用效果引出功。

举例:推桌子:小明和小聪分别用力推动桌子,小明虽费区分不同情况理解。

了力气,但桌子没有移动,小聪用力将桌子推走了。

还可举些其他例子。

例如:擦黑板。

用力压黑板擦,在黑板上挪动黑板擦。

推箱子,搬椅子……由这些例子给出功的定义。

三、新课展开1.力学中功的含义我们常说的功是有“成效”的意思,但在物理学中它还有特殊的含义。

当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作用下通过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这个力的作用有了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显然力做功有两个条件。

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F)二是物体沿力的方向通过的距离。

(S)举例:⑴举重运动员向上举杠铃,作用在杠铃上的力是向上的,并且杠铃向上运动了一段距离,我们说运动员对杠铃做了功。

⑵直升机向上拉动铁塔,对铁塔有一个向上的拉力,铁塔在这个拉力的作用下,沿拉力方向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我们就说飞机对铁塔做了功。

2.判断物体是否做功举多个例子,要求学生判断是否做功。

例如:⑴火箭升空,燃烧的气体对火箭有没有做功?学生答:做了,因为燃烧的气体对火箭有一个向上的推力,火箭在这个推力作用下向上通过了一段距离。

教学设计《11.1怎样才叫做功》

教学设计《11.1怎样才叫做功》

《11.1怎样才叫做功》教学设计学校:惠环中学教师姓名:李卉晶学科:物理年级:九年级教材版本:粤教沪科版教学目标知识和技能目标(1)知道机械功的概念和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知道功的计算公式FsW 和功的单位,能用功的公式进行相关计算。

过程和方法目标(3)经历观察和解释生活、生产中的有关实例的过程,了解功的含义,学习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物理规律的方法。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4)通过观察生产、生活中的做功实例,认识到物理知识与自然现象、生产生活的紧密联系,培养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的品格。

教学重点与难点重点让学生经历建立机械功概念的过程,学会用公式对功进行简单的计算。

难点理解功的概念,会用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

教具使用多媒体课件教学过程教学内容与任务师生活动设计意图1.引入新课多媒体出示两幅图片,两个人用了力,都做工了,但从物理学角度说这两个人没有做功。

引入本节内容——怎样才叫做了功?使学生区分“做工”与“做功”,并说明“做功”与力有关。

2.怎样才叫做功教师:用力拉在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小车前进,则小车受到几个力的作用?学生:重力、支持力、拉力、摩擦力教师:哪个力的作用对小车的运动作出了“贡献”呢?学生:拉力!教师:引出做功在物理学中的意思——“贡献”。

帮助学生理解“做功”的意思。

教师:马拉车与起重机吊货物有没有力做功?学生:马的拉力对车做了功,起重机的拉力对货物做了功。

教师:找出两种情况的共同点。

学生:都有力,并且都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教师:归纳机械功的定义: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就说这个力对物体做了机械功,简称功。

3.怎样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教师:判断“活动2”中哪种情况力做了功?你是通过什么标准来判断的?学生:a,b图中有力做了功,c图中没有力做功。

因为a,b图中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教师:总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①F(作用在物体上的力);②s(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教师:思考下列3种情况力是否做了功?①用脚踢出足球,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人对球做功了吗?②人用力推石头而没有推动,推力对物体做功了吗?③人提着箱子在水平路面上行走,拉力对物体做功了吗?学生:都没有做功。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功》高中物理的教案
课程名称:高中物理
课时数:1小时
教学内容:功
教学目标:
1. 理解功的概念和定义;
2. 掌握计算功的公式;
3. 能够应用功的概念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重点:
1. 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计算功的公式。

教学难点:
1. 功的公式的应用;
2. 解决相关问题。

教学准备:
1. PowerPoint课件;
2. 实验器材:小车、轨道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5分钟)
通过呈现一些生活中的例子引导学生了解功的概念,为后续学习做铺垫。

二、讲解(10分钟)
1. 介绍功的概念和定义;
2. 讲解如何计算功的公式及其应用。

三、实验演示(15分钟)
教师展示一个小车在轨道上往返运动的实验,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实验中所涉及的功的问题。

四、操练(15分钟)
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解决一些功相关的问题,如计算物体所受的合力、加速度等。

五、总结(10分钟)
以小结的形式总结功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应用。

并展示一些相关习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和解答。

六、拓展(5分钟)
为学生提供一些拓展题目,鼓励他们进一步思考和探究功的更深层次的问题。

七、作业布置(5分钟)
布置功的相关习题作业,帮助学生巩固所学内容。

教学反思:
本节课通过生活案例导入,配合实验演示和小组讨论的教学模式,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功的概念和应用。

在未来的教学中,可以加强应用案例的呈现,引导学生联系实际,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功》教案(通用13篇)

《功》教案(通用13篇)

《功》教案(通用13篇)《功》教案篇1一教学目标:认知:凭借课文的详细语言材料读懂课文内容,整合网络教学的特点,利用专题网站、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郑胜利收复台湾、建设中国台湾的历史功绩,并能运用自己的语言对郑胜利的宏大功绩进行介绍。

情感:1、把网络教学请光临语文课堂学习,丰富学习的内容,活跃学习的气氛,激发同学的学习爱好。

2、研读课文,查寻网络,全方面了解民族英雄郑胜利,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技能:1、娴熟电脑操作,会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文学习,了解更多的有关郑胜利的信息,深化问题讨论,独立思索,形成个体观点。

2、娴熟制作,能在肯定时间内进行整理、组合,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结合口头汇报完成学习成果,并能自主设计生成综合性学习专题。

二、教学重点及难点分析:本课是苏教版第九册第七单元的课文。

课文以简洁的语言,清爽的文笔,饱蘸着对郑胜利的一片深情,让我们了解了一个民族英雄的宏大功绩。

重点:研读课文,查寻网络,全方面了解民族英雄郑胜利,激发同学的爱国热忱和民族骄傲感。

解决措施:争论、朗读、网络扫瞄难点:会利用网络资源拓展课文学习,深化问题讨论,独立思索,形成个体观点。

能在肯定时间内进行整理、组合,结合口头汇报完成学习成果,并能自主设计生成综合性学习专题。

解决措施:自主学习、网络扫瞄、争论沟通三、教学对象及其学习需要分析:1、本课是选自学校语文苏教版第九册第九单元的课文,学习对象为学校五班级的同学,经过五年的学习,同学己经把握了肯定的读书方法、学习方法,对于生字的学习,课文内容的了解基本能独立进行。

除此之外,也有了肯定的电脑基础,会打字,会上网,会利用网络查找自己需要的资料。

一部分的同学更能在肯定时间内对自己的调查进行整理、组合。

2、针对“郑胜利”的资料内容比较多,而课文只是进行了简洁的介绍,远远满意不了同学的求知欲。

为了能让同学对自己感爱好的内容进行深化地学习、讨论,综合全部查找到的资料制成了专题网站,为同学的学习供应最好的学习资源。

11.1《功》教学设计

11.1《功》教学设计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 J 1 焦=1 牛·米(1J=1N·m) 1J 的物理意义:
课堂 练习
3、例题:在平地上,用 50 N 的水平推力 动手计算 推动重 100 N 的箱子,前进了 10 m,推箱子的 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高 1。5 m,他做了多少功?(g=10 N/kg)
程 中的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分组讨论总结。 中力做功和没有做功
设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的原因,分析、概括、
计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要因素。
3.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培养学生的
播放多媒体图片,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
发散思维能
W=FS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 J 1 焦=1 牛·米(1J=1N·m) 1J 的物理意义:
课后 反思
动手计算发散思维能培养学生分析概括总结能力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阅读理解能课堂小结布置作业板书设计课后反思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第十一章 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
课题
一、功
授课 冯小玲
知识与技能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下
S≠0

F⊥S 没有做功(劳而无功)
学 归纳总结:不作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反馈练习:
培养学生的
程 (1)当你抱着一摞书不动时,你累吗?你对书做
思维能力和

功了吗?为什么?
阅读理解能
计 (2)用力推讲台时,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对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

《功》教学设计标题:《功》教学设计正文:教学设计一:课程导入本节课的主题是《功》,目标是让学生了解功的概念、特点和分类,并理解功的重要性和应用场景。

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我打算利用一个小故事来导入本堂课。

故事讲述了一个叫小明的学生,他一直懒散不思进取,功课成绩也很差。

有一天,他在图书馆偶然发现了一本关于功的书籍。

通过阅读书中内容,小明逐渐认识到功的重要性,并下定决心要通过勤奋努力来提升自己。

这个故事将引起学生的共鸣,并为他们之后对功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设计二:知识讲解在这一部分,我将向学生介绍功的定义、特点和分类。

首先,我会用简洁明了的语言解释功是指在一定条件下,通过施力作用以及相应的移动物体或产生其他影响的现象。

然后,我会引导学生思考功的特点,例如功是一种量,它可以正负,用单位焦耳(J)来表示。

最后,我将介绍不同类型的功,如重力功、弹性功等,给出具体的例子加深学生对不同类型功的理解。

教学设计三:案例分析在这一环节,我将给学生提供几个力与功相关的案例,要求他们思考并分析其中的功。

例如,举一个提水的例子,让学生思考提水所需的功是如何计算的,以及力和移动的方向如何影响功的正负值。

通过案例分析的方式,可以帮助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加深对功的理解,并培养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设计四:小组探究在这一部分,我会将学生分成小组,让他们选择一个与功相关的场景或现象,并从中找出力和功的关系。

例如,他们可以选择研究人类体力劳动中的功和力的关系,或者探究体育运动中的功和力的关系。

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又能够促进他们对功的深入理解和应用。

教学设计五:课堂讨论在这一环节,我将通过提问的方式引导学生展开课堂讨论,让他们分享他们在探究中的发现和体会。

我会设立一些开放性问题,例如“为什么身体做功时会感到疲劳?”,以及“功可以用于哪些方面?”等。

通过学生们的回答和讨论,可以进一步巩固他们对功的理解,并培养他们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11.1功优秀教学设计

11.1功优秀教学设计

第十一章第1节功
有关呢?指导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教材。

二、功的计算
力学里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板书:功的计算公式:
功=力×距离W=Fs
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J
1焦=1牛·米(1J=1N·m)
出示例题,启发学生分析计算。

【课堂小结】
【布置作业】1、作业本,动手动脑学物理2、3、4
2、配套练习与检测
【板书设计】
一、功
1、功
功的含义: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这个力的作用就显示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两个必要因素:一是作用在物体上的力,二是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不做功的三种情况:有力无距离、有距离无力、力和距离垂直。

2、功的计算:1)功=力×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用公式表示:W=FS
2)符号的意义及单位:W——功——焦耳(J)
F——力——牛顿(N)
S——距离——米(m)
3)功的单位:焦耳(J),1J=1N·m。

注意:①分清哪个力对物体做功,计算时F就是这个力;②公式中S一定是在力
F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必须与F对应。

③功的单位“焦”(牛·米=焦),不要和
力和力臂的乘积(牛·米,不能写成“焦”)单位搞混。

【教学反思】。

【大单元教学】11.1教学设计:功教学设计 八下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大单元整体设计(人教版)

【大单元教学】11.1教学设计:功教学设计 八下第十一章《功和机械能》大单元整体设计(人教版)

【大单元整体教学】物理学科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分析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

(1)知道力学中做功的含义;(2)通过实验和生活中的例子,理解做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判断出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培养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的兴趣;(3)明确计算功的大小的表达式,以及表达式中每个物理量的物理意义和单位;(4)通过例题讲解引导学生使用公式进行简单的计算;本节教学的重点是知道功的概念,理解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教学难点是判断力是否对物体做功,会用W=F.s进行简单的计算。

任务二:应用进行计算C.小宇推木箱推而不动D.运动员将弓拉弯的过程【答案】C【详解】A.小明把桌子从一楼搬到四楼,给桌子向上的力,桌子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一定的距离,对桌子做功,故A不符合题意;B.运动员举起杠铃的过程中,有力作用在杠铃上,杠铃在力的方向上通过了距离,举力对物体做功,故B不符合题意;C.小宇推木箱推而不动,木箱没有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力对木箱没有做功,故C符合题意;D.运动员将弓拉弯的过程,弓发生形变,在力的方向上通过距离,力对弓做了功,故D不符合题意。

故选C。

2.为缓解同学们的紧张情绪,中考前夕,老师在走廊上安装了一根横杆,挂上几串粽子,让同学们跳一跳顶一顶,寓意“奋起高粽(高中)”。

如图所示,虚线ABC表示被顶中的粽子在空中的运动轨迹。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粽子在AB段运动过程中,人对粽子做功,挂绳对粽子做功B.粽子在AB段运动过程中,人对粽子不做功,挂绳对粽子不做功C.粽子在BC段运动过程中,重力对粽子做功,挂绳对粽子做功D.粽子在BC段运动过程中,重力对粽子不做功,挂绳对粽子不做功【答案】B【详解】AB.虚线ABC表示被顶中的粽子在空中的运动轨迹,粽子在AB段运动过程中,头跟粽子已经分离,人对粽子没有力的作用,所以人对粽子不做功,此过程中,绳子处于松弛状态,即挂绳对粽子没有力的作用,所以挂绳对粽子不做功,故A错误,B正确;CD.粽子在BC段运动过程中,粽子在重力的方向移动了一定的距离,故重力对粽子做功,挂绳与粽子之间没有力的作用,所以挂绳对粽子不做功,故CD错误。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

初中物理《功》教案教学目标:1. 让学生理解功的概念,知道功的计算公式。

2. 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 培养学生对物理学科的兴趣和好奇心。

教学重点:1. 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1. 功的计算公式的理解和应用。

2. 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1. 教学课件或黑板。

2. 实例图片或实物。

3. 计算器。

教学过程:一、导入(5分钟)1. 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即改变物体的形状和改变物体的运动状态。

2. 提问:力的作用效果与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什么关系?二、探究功的概念(15分钟)1. 介绍功的定义:力对物体做功,就是力使物体移动了一段距离,并且力的方向和物体的移动方向相同。

2. 讲解功的计算公式:功 = 力 × 距离× cosθ,其中θ是力和物体移动方向的夹角。

3. 引导学生理解功的单位:焦耳(J)。

三、实例分析(15分钟)1. 出示实例图片或实物,让学生分析力对物体做功的情况。

2. 让学生用功的计算公式计算实例中的功。

四、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15分钟)1. 出示实际问题,让学生运用功的计算公式解决。

2.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测量力和距离,以及如何计算功。

五、总结与拓展(10分钟)1. 让学生总结本节课所学的内容,即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

2. 提问:功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有哪些?3. 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功的概念和计算公式应用到实际生活中。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导学生回顾力的作用效果,引入功的概念,并通过实例分析和实际问题解决,让学生掌握功的计算公式和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功的计算公式的含义,以及如何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

同时,要关注学生的学习反馈,及时调整教学方法和节奏,确保学生能够较好地掌握所学内容。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1课《功》跨学科教学设计

人教版物理八年级下册第11.1课《功》跨学科教学设计
-结合翻转课堂模式,将部分教学内容前置,让学生在课前预习,课堂时间主要用于讨论采用多元化的评价方式,包括课堂提问、实验报告、小组讨论、课后作业等,全面评估学生的学习效果。
-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鼓励学生在评价中展现自己的特长和进步,提高学生的自信心。
-定期进行教学反思,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调整教学策略,确保教学活动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2.引导学生运用比较、归纳、概括等方法,从实验现象中提炼出物理规律,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能力。
3.结合生活实例,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的功的概念分析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学以致用意识。
4.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鼓励学生在实验设计和数据分析中尝试新方法、新技术,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接着,我会展示一些图片,如人们推车、提水等,让学生观察并思考:“在这些情况下,力是如何对物体做功的?”通过这种方式,学生可以初步理解力与物体移动的关系,为新课的学习打下基础。
(二)讲授新知
在讲授新知环节,我会首先明确“功”的定义,即力与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距离的乘积。接着,我会详细解释功的计算公式,并通过实例进行说明。在此过程中,我会强调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方向的一致性对计算功的重要性。
三、教学重难点和教学设想
(一)教学重难点
1.理解并掌握功的定义及其计算方法,特别是力的方向与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
2.能够运用功的概念分析生活中的实例,解释简单机械的省力原理。
3.掌握实验探究中数据收集、处理和分析的方法,以及如何从实验结果中提炼出物理规律。
(二)教学设想
1.教学内容的组织与呈现:
-利用多媒体教学资源,如动画、视频等,形象展示力的作用和物体移动距离的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直观的认识。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功的概念,我会设计一些简单的物理情景,如斜面、杠杆等,通过动画或实物演示,让学生直观地看到力是如何对物体做功的。同时,我会引导学生分析这些情景中的省力情况,加深学生对功的理解。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

《功》公开课教案[优秀范文5篇]第一篇:《功》公开课教案九年级物理《功》教案百合中学初三级杨时雨教学目标:一、知识与技能1、结合实例知道机械功的概念。

2、能用生活、生产中的实例解释机械功的含义。

3.理解功的概念,知道使用任何机械都不能省功。

二、过程与方法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物理意义。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具有对科学的求知欲,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日常生活中的物理学道理,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二、新课学习1、力学中的功“功”的含义很多,有“贡献”的意思,还有“成效”的意思。

力学里所说的“功”包含有“成效”的意思,但它具有更确切的含义。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显出成效,力学里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实例分析归纳得出力学中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

(2)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

2、功的计算力学里所说的功包括两个必要的因素,作用在物体上的力越大,使物体在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越大,这个力所做的功越多。

功等于力跟物体在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的乘积。

(1)功的计算式:W=FS(2)功的单位:焦耳(J),1焦=1牛·米。

焦耳的物理含义:在1牛顿力的作用下,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是 1米。

(3)功的大小与作用在物体上的力成正比,跟物体通过的距离成正比。

通过例题分析引导学生讨论后得出:力所做的功只跟力和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有关。

跟受力物体质量、拉力方向、物体运动状态(匀速、加速或减速)等其它因素无关。

3、功的原理使用机械时,人们所做的功都不会少于人们不用机械时所做的功,也就是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这个结论叫做功的原理。

三、小结这节课我们认识了功,功是力和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的乘积。

也学会了计算功。

知道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四、课堂练习五、板书设计功1、力学中的功包含的两个必要因素:(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2)物体在力的方向移动的距离2、功的计算:W=FS3、功的原理:使用任何机械都不省功。

《功》教学方案范文

《功》教学方案范文

《功》教学方案范文一、教学目标:1.通过学习《功》,使学生能够理解并欣赏现代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和人文关怀。

2.培养学生审美情趣和批评思维能力,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教学重点:1.理解并分析《功》中展示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3.学习表达自己对文学作品的感受和思考。

三、教学过程:1.导入(10分钟)通过观看相关视频和图片,引发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功”概念的兴趣和认知。

2.阅读(40分钟)将《功》分段阅读,并引导学生理解其中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

可以设置一些问题,引导学生仔细品味文中的细节和隐含意义。

3.讨论(20分钟)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分享他们对作品的理解和感悟。

引导学生关注作品中所展示的社会问题并提出自己的看法。

4.写作(30分钟)要求学生根据对《功》的理解和感受,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

可以提供写作指导,帮助学生组织语言和思路。

5.展示(20分钟)鼓励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进行展示和分享,以便相互交流和互相学习。

四、教学评价:1.观察学生的阅读态度和表达能力。

包括学生是否投入到阅读中,是否能够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的人物形象和情感变化,是否能够准确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

2.评价学生对文学作品中所涉及的社会问题的关注程度和分析能力。

五、教学资源:1.《功》文本2.电子设备(电视、电脑等)3.相关图片和视频4.写作指导材料六、教学延伸:1.组织学生进行相关的研究,例如对比分析中国文化中的“功”和西方文化中的“英雄”概念。

2.引导学生了解和学习其他现代文学作品,进一步提升阅读和表达能力。

3.组织学生参观相关展览或文化活动,拓展学生的文化视野。

通过《功》教学方案的实施,旨在提升学生对现代文学作品的理解和欣赏能力,培养学生对人性的思考和社会问题的关注。

同时,通过写作活动和展示分享,鼓励学生表达自己的思考和感受,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和表达能力。

这将有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和提升综合素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演示实验基础上引入本课内容。
体,便于学
生接受。
一力学中的功
1.功的含义:由课前的演示实验引导学生总结 分析、总结
出力学中关于“功”的确切含义:
培养学生观
如果一个力作用在物体上,并且使物体在力
察、分析、
的方向上通过一段距离,这个力的作用就有了成
概括能力。
教 效,力学里面就说这个力做了功。
学 2.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做功了吗?为什么?
(2)用力推讲台时,讲台没有动,人累吗?人
对讲台做功了吗?
(3) 用脚踢球时,球在地面上滚动,滚动过程中,
人对球做功了吗?
(4)人背着书包在水平路面上走,人对书包做
.
.
功了吗?人背着书包上楼时,人对书包做功吗?
二、功的计算:
作用在物理上了力越大、物体在力的作用下
移动的距离越大,力对物体做的功越多。力学里
二、功的计算: 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W=FS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 J 1 焦=1 牛·米(1J=1N·m) 1J 的物理意义:
.
分析、总结
总结能力
(2)冰壶在平滑的冰面上滑行
分析:
F=0
S≠0 没有做功(不劳无功)

(3)提箱子在水平路上走

分析:

培养学生的
F≠0

思维能力和
S≠0

阅读理解能
F⊥S 没有做功(劳而无功)

按教师提出的问题思 力
归纳总结:不作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考、讨论,并交流自己
反馈练习:
的观点。
(1)当你抱着一摞书不动时,你累吗?你对书
(2)物体在这个力的方向上移动的距离(S) 培养学生的
3.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发散思维能
播放多媒体图片,让同学们分组讨论,分析 力。
以下三个实例,看力是否对物体做功,并总结归 思考、回答、交流、讨
纳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论。
.
.
(1)人用力推石头而没有推动
分析:
培养学生分
F≠0
析、概括、
S=0 没有做功(劳而无功)
的小朋友做了多少功?如果把这个箱子匀速举 布置
高 1.5 m,他做了多少功?(g=10 N/kg) 作业
本节课你的收获是什么?
板书
设计 布置作业:
1、课本 64 页“动手动脑学物理”1、2、3、4
.
.
2、课时配套练习本节内容 一、力学中的功
1.功的含义: 课后 2. 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反思 3.不做功的三种典型情况
规定,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上通过的距离 动手计算
的乘积。
板书:1、功的计算公式:功=力×距离
培养学生的
课堂 练习
2、单位:焦耳,简称焦符号 J 1 焦=1 牛·米(1J=1N·m) 1J 的物理意义:
学生分析计 各小组进行本节课的 算能力 评估与交流。
课堂 小结
3、例题:在平地上,用 50 N 的水平推 力推动重 100 N 的箱子,前进了 10 m,推箱子
.
第十一章 第一节 《功》教学设计
课题
一、功
授课 冯小玲
1.知道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知识与技能
2.理解功的定义、计算公式和单位,并会用功的公式进行简单计算。
1.通过思考和讨论,判断在什么情况下力对物体做了功,在什么情况

下没有做功?
学 过程与方法 2.学会从物理现象中归纳简单的物理规律。

3.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功的含义,学会用科学探究的方法研究物理
教具
小车、粉笔盒
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说明
引入 新课
1、提问:水平桌面上的小车受力前进,小车 思考、回答
激发学生积
受几个力的作用?哪个力对小车有“成效”,做
极思考问
了贡献?
观察小车、粉笔盒的运 题。
.
.
2、举起粉笔盒,举力对粉笔盒的移动做了贡 动状态,思考并评价这 使抽象的知
献,取得了成效,就说这个力对物理做了功。在 两个力的作用成效。 识形象、具

请学生观察多媒体图片中力做功的例子,起 观察、思考、回答各图
程 重机吊起货物、马拉车,并提问“你知道用什么 中力做功和没有做功
设 标准来判断是否做功吗?”分析、总结一下力学 的原因,分析、概括、
计 中的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分组讨论总结。 总结出做功的两个必
板书:力学中做功的两个必要因素:
要因素。
(1)作用在物体上的力(F)

问题。
情感态度 与价值观
1.乐于探索自然现象和物理规律,乐于参与观察、实验、探索活动。 2.有将科学技术应用于日常生活、社会实践的意识。 3.培养学生的综合学习能力,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教学重点
理解功的概念。
教学难点
判断力对物体是否做功,以及做功的计算。
教法与学法 讲授法直观法(演示实验、多媒体课件) 阅读指导法 讨论法归纳法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