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集初中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语文导学案
【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总复习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总复习导教案八年级语文拟订日期课型复习年级课八下复习主备人执教人使用时间题(一)知识与技术1、掌握作者及文学知识。
2、掌握说明及重点句子翻译。
目标教3、梳理课文内容。
能把知识有课内向课外迁徙。
学过程与方法经过学生的自主背诵、复习,识记课内的重点考点,经过做中考目试题及老师的解说提高学生的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目标标感神态度与与先人对话,学习先人的智慧,提高自己的情操。
价值观教课重点1掌握说明及重点句子翻译。
能把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迁徙。
教课难点能把知识由课内向课外迁徙。
教学过程个人订正一.导入新课在古代社会有好多隐士,他们退居山林,怡然自得。
同学们能找出这样的人吗?(生畅所欲言)二.出示目标学习方法:屏幕显示目标,学生齐读。
三.回首:依据复习重点,自由复习。
1、文学知识:《与朱元思书》作者,南朝梁文学家。
《五柳先生传》作者是代的。
2、课下说明(用手中的笔勾勒你还不太熟习的词语或句子)3、文章内容理解:《与朱元思书》运用什么手法写景?表达了作者如何的思想感情?《五柳先生传》刻画了如何的一个五柳先生形象?4、同桌相互发问。
(重点:你勾勒的不太熟习的词语或句子,内容部分的问题)四、稳固:1、重点字词。
《与朱元思书》(1)随意东西东西:((2)猛浪若奔奔:()(3 )负势竞上负:()(4)相互轩邈轩邈:()(5 )天下独绝绝:()猿则百叫无绝绝:()《五柳先生传》吝情:((1)每有会意会意:()(2)曾不惜情去留(3)不戚戚于贫贱戚戚:()(4)不汲汲于荣华汲汲:())学习方法:指名学生板演,重点是每组的最后两个号,其余学生在教案上达成。
学生做完后,本组2号学生上黑板批阅,改正。
教师重申,学生改正。
学生记忆。
2、翻译以下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扬,随意东西。
2)夹岸高峰,皆生寒树,负势竞上,相互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全册第二单元 导学案教案
人教部编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教案设计二单元5 大自然的语言课标要求环节一:课前自主学习作者及写作背景竺可桢(1890—1974),字藕舫,浙江上虞人。
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近代气象学家、地理学家、教育家。
他是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的奠基者,是中国物候学的创始人。
主要著作有《物候学》《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等。
本文是根据《科学大众》1963年第1期的《一门丰产的科学——物候学》一文改写而成。
竺可桢写作此文的目的在于普及物候知识,帮助困难时期的农业生产,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
读准字音翩.然(piān)孕.育(yùn)风雪载.途(zài)炎.热(yán)簌.簌(sù)物候.(hòu)农谚.(yàn)连翘.(qiáo)悬殊.(shū)纬.度(wěi)经.度(jīnɡ)销声匿.迹(nì)辨清字形衰(shuāi)衰败壤(rǎnɡ)土壤哀(āi)悲哀攘(rǎnɡ)攘除萌(ménɡ)萌发销(xiāo)销毁荫(yīn)荫凉消(xiāo)消失理解词语次第:一个挨一个地。
翩然:动作轻快的样子。
孕育:怀胎生育。
这里指生长。
销声匿迹:本义是不再公开讲话,不再公开露面。
文中指昆虫都无声无息、无影无踪了。
衰草连天:很多草枯黄败落的样子。
载途:满路,有遍地的意思。
周而复始:一次又一次地循环。
草长莺飞:形容春天美好的情景。
物候:生物的周期性现象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也指自然界非生物变化与季节气候的关系。
悬殊:相差很远。
观测:观察并测量(天文、地理、气象、方向等)。
环节二:课堂互动探究新课导入同学们,前面我们学过《春》和《济南的冬天》这两篇课文,还记得里面分别是怎样描写小草的吗?(学生回答后教师归纳)春天,小草“嫩嫩的,绿绿的”;冬天草色“暗黄”。
从“绿绿的”知道春天到了;从“暗黄色”知道冬天已经降临。
大自然仿佛会告诉我们气候的信息似的,这是怎么回事呢?今天学习的《大自然的语言》这篇课文,将给大家解释其中的道理。
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让我们荡起双桨,小船儿推开波浪
专注下一代成长语文导学案八年级下册人教版
[课前导学]
一、学习目标
1、加强朗读训练,体味作者的情感。
2、比较南方雪和北方雪的异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3、欣赏文章中精彩的语言,体会语言的深刻含义。
二、作者简介
鲁迅,(1881年9月25日-1936年10月19日),原名周树人,中国现代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1918年5月,首次用鲁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
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坟》、《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
其中,192的中篇小说《阿Q正传》,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的不朽杰作。
从1927年到1936年,创作了大量的杂文,收辑在《而已集》、《三闲集》、《二心集》、《南腔北调集》、《且介亭杂文》等专集中。
三、写作背景
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
这本集子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20年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
课文的抒情场景围绕南方和北方的雪的对比展开。
升腾着的朔方的雪,也是鲁迅的精魂奋斗的,向上的,闪光的。
雪是多情的、雪是有灵感的精灵。
古往今来,有多少文人墨客为此折腰,1924年,北京岁未,鲁迅先生傲立雪中,激情满怀,也写下了一篇独抒。
人教版语文八年级下册导学案(全册)
第一单元一、单元学习要点1.学会体察并探究文中的思想感情及人文精神,从而受到正确的人生态度、情感价值观的教育,提高人文素养,建塑健全的人格。
2.拓展视野、联系背景,力求进入人物的精神世界,将名人、伟人的间接经验融入自己的人生体验,加深对生活、人生的理解和感悟。
3.继续加强叙事性作品的阅读,了解文体特点,揣摩叙事语言,进一步培养语感,养成对语言文字进行品味的能力和习惯。
二、教学设想1.本单元作品主要特点有三:①丰富沉重的人生经验;②深厚的文化积淀;③深广的社会历史背景。
因此局限于诠释性的文本解读必然失之狭隘,也有违新课程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基本理念。
本单元阅读教学应引导学生进入艾氏所言的三组对话,从中获得人文精神的熏陶,达到塑造健全人格的目的。
2.从七年级上到八年级上三册语文课本中叙事性作品占了绝大部分,阅读、写作与口语交际等教学活动也以叙事为主,一般来说,学生应已具备一定的积累和认识。
本单元作品各具异彩的表现手段提供了绝好的素材,可通过思维方式、叙事形式和语言方面的训练,一方面使学生提高对不同风格叙事作品的阅读能力,一方面也应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在比较、揣摩中形成形成自己的叙事风格。
三、教学建议1.课文深厚的人文内涵决定了本单元阅读教学的目标首先应定位于学生人文精神和健全人格的养成。
必须对课文内容和思想进行整体把握,从“精神的人”这一层面去把握人物的人生轨迹,理解他们的人生追求。
2.要使学生接受文化熏陶、提高人文素养,还须以对文本为基点,把杰出人物的人生轨迹放到更大的历史背景中去观照,把个体的人生历程放到人类生存的普遍意义上去审视。
例如代表中国现代化之路两个不同端点的鲁迅与胡适,他们的人生态度和价值取向,与成长道路上的经历和所接受的教育有着必然的联系。
初中语文的课堂上当然不必讨论“胡适还是鲁迅”这种当下学界热门的命题,但从《藤野先生》和《我的母亲》两篇课文中找到影响作者人生轨迹的积极或消极因素则是题中应有之义。
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全一册导学案
1 藤野先生班级______ 学习小组小主人姓名________ 上课时间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文章内容,理清作者思路与叙事线索,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作方法。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1.理清作者思路与叙事线索,把握文章主旨。
2.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抓住主要特征表现人物高尚品质的写作方法。
3.品味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并学习藤野先生的崇高品质和作者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写于1926年,回忆了1902—1906年留学日本的片段。
鲁迅本想以学医来救国救民,但后来却弃医从文了,我们在本课的学习中会认识到作者思想变化的原因。
1902年3月,22岁的鲁迅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离别祖国,到日本留学。
1904年8月入仙台医学专门学校学医。
但是,现实的教育,使他终于认识到“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重要的是改变人们的精神,于是1906年秋便弃医从文,离开仙台去东京,决定用文艺唤醒人民,使祖国富强起来。
鲁迅在仙台医专学习期间,结识了藤野先生,并建立了深挚的情谊。
鲁迅与藤野先生分别20年后的1926年,正值中国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进入高潮的时期,也是鲁迅世界观发生伟大飞跃的前夜。
这年秋天,在反动军阀及其御用文人的迫害下,鲁迅离开北京,来到厦门。
他在一封信中曾说:“我来厦门,虽是为了暂避军阀官僚‘正人君子’们的迫害,然而小半也在休息几时,使有些准备。
”所谓“休息”和“准备”,乃是回顾自己走过的革命路程,清理和解剖自己的思想,总结斗争经验,以迎接新的更大的战斗。
本文就是这时在厦门大学图书馆楼上写成。
第一课时积累字词,明确线索,理清结构。
一、字词积累(标段序、读课文,边读边勾画文中字词,借助工具书和课下注释,解决疑难字词)。
1.摘录字词(“读一读,写一写”及补充的字词)2.解释词语绯红:不逊:油光可鉴:诘责:托辞:抑扬顿挫:深恶痛疾:补充解释的有:二、细读课文,完成下列填空题。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3新教材)
新版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3新教材)以下是一份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2023新教材)的示例:Unit 1: 《无声的感叹号》课时安排:1课时(45分钟)教学目标:1. 通过阅读文章,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变化。
2.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3. 学习运用感叹号表达情感。
4. 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1. 理解文章的主题和情感表达。
2. 掌握运用感叹号表达情感的技巧。
教学难点:1. 分析文章结构,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2. 运用感叹号表达情感。
教学过程:Step 1: 导入新课(5分钟)教师通过展示一张插图,引出课文主题,并激发学生的兴趣。
Step 2: 预读课文(10分钟)1. 学生阅读课文标题和图注,猜测文章内容。
2. 学生快速浏览全文,了解大致故事情节。
Step 3: 阅读理解(15分钟)1. 学生带着问题阅读课文,了解人物形象及情感变化。
2. 学生个别或小组合作完成课文理解问题。
Step 4: 分析文章结构(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分析文章结构,了解故事的发展过程。
2. 学生在小组内讨论并总结每个部分的主要内容。
Step 5: 感叹号的使用(10分钟)1. 教师引导学生观察文章中感叹号的使用情况。
2. 学生分析感叹号的作用,并举例说明不同情感的表达。
Step 6: 课堂练习(5分钟)学生个别完成课堂练习,运用感叹号表达自己的情感。
Step 7: 总结课堂内容(5分钟)教师通过简要总结,概括课堂内容,强化学生对重点知识的记忆。
Step 8: 课后作业学生完成课后作业,包括阅读理解题和写作题。
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引入插图、预读课文等多种教学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能力。
同时,通过分析文章结构和感叹号的使用,提升学生对文章结构和修辞手法的理解能力。
这种多角度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的认知特点相符合,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同时,教师应密切关注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给予指导和反馈,确保每个学生都能达到教学目标。
精编人教版八年级下册全册语文导学案
精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全册)1.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课堂小结,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不满和恶。
在全文结构上是为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人教部编版初中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导学案(附答案)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我所任教的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教材教本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三、教学目的: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
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语文】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总复习导学案
部编人教版八年级语文下册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总复习导学案猿则百叫无绝绝:()《五柳先生传》(1)每有会意会意:()(2)曾不吝情去留吝情:()(3)不戚戚于贫贱戚戚:()(4)不汲汲于富贵汲汲:()学习方法:A指名学生板演,重点是每组的最后两个号,其余学生在学案上完成。
B学生做完后,本组2号学生上黑板批阅,修改。
C教师强调,学生修改。
D学生记忆。
2、翻译下列句子。
(1)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2)夹岸高山,皆生寒树,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3)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4)先生不知何许人也,亦不详其姓字,宅边有五柳树,因以为号焉。
(5)衔觞赋诗,以乐其志,无怀氏之民欤?葛天氏之民欤?学习方法:学生做完后,让学生归纳翻译句子应该注意的问题:1注意句式2注意重点词语,也就是每个句子翻译的得分点。
3.中考链接:学习步骤:A指名学生板演,重点是每组的3,4两个号,其余学生在学案上完成。
B学生做完后,本组1号学生上黑板批阅,修改。
C教师强调,学生修改。
D学生记忆。
(一)阅读下面文言文选段,完成问题。
【甲】风烟俱净,天山共色。
从流飘荡,任意东西。
自富阳至桐庐一百许里,奇山异水,天下独绝。
水皆缥碧,千丈见底。
游鱼细石,直视无碍。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夹岸高山,皆生寒树。
负势竞上,互相轩邈;争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响;好鸟相鸣,嘤嘤成韵。
蝉则千转不穷,猿则百叫无绝。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反。
横柯上蔽,在昼犹昏;疏条交映,有时见4.翻译下面的文言语句。
(4分,每题2分)(1)短褐穿结,箪瓢屡空,晏如也。
(2)怒,命卒曵下奴,笞之。
5.阅读上面两选段,完成下面填空。
(可用原文语句填空,也可用自己的话概括)(4分)(1)甲文中第二段“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的赞语呼应了第一段中“_________________”和“忘怀得失”两句,突出了五柳先生的隐士性格。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全册教案、教学计划、导学案、教学设计
八年级下语文教学计划一、班级学生现状分析我所任教的2 个班级,大部分学生学习自觉性不强,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和知识难度的增加,加上现在根据课改的精神对教学目标进行的调整,本学科更加注重考察学生理解,运用能力,对学生掌握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思维能力和认识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二、教材教本分析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八年级下册四个现代文单元分别以人生、散文诗、人与自然和民俗风情为专题内容,其中以记叙类文章为主,第三单元与传统说明文单元相比,在语文与科学的链接上有突破性的进展,拓宽了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注重跨学科的学习和现代科技手段的运用。
两个文言文单元课文的选编主要是从文章的难易程度以及课程目标这两个方面来考虑的。
三、教学目的:初中语文教学应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他们的终身学习、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础。
初中语文教学应培养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和中华优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丰富语言的积累,使他们具有初步的听说读写能力,并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
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受到爱国主义教育、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学思想方法的启蒙教育,培育学生的创造力,培养爱美的情趣,发展健康的个性,养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学要求:1、在语言文字训练过程中,学生受到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的教育;了解革命战争的艰苦,懂得幸福生活来之不易,学习革命前辈的远大志向和献身精神,从小树立为祖国刻苦学习的思想;继承和发扬艰苦奋斗的优良传统,受到尊敬师长、关爱他人、助人为乐等社会主义思想、品德教育;培养热爱科学、勇于实践和创新的精神,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社会责任感,陶冶爱美的情趣。
2、能利用汉语音识字、学习普通话。
3、学会课本中的读读写写生字,能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词在语言环境中的意思,能正确书写。
4、能联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词句的意思。
学过的词语大部分能在口头或书面表达中运用。
注意语言的积累,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语文导学案编号:No 1 班级小组姓名小组评价教师评价3 我的第一本书课时:1课时[学习目标]1、积累本课生字新词,熟读课文。
2、体会本文所表现出来的父子情、同学情、童年的乐趣以及在极其苦难的生存条件和学习环境下苦苦挣扎的一段生活历程。
3、品味本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习重点]抓住重点,有条理地复述故事。
【学习难点】认识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我国广大乡村普通百姓的苦难生活,体会苦难,生活之于人的意义。
【学法指导】: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以“我的第一本书”为抓手,探讨文中的父子深情、同学朋友之情以及人与狗的默契和情趣,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从而理解第一本书的深刻含义。
[资料链接]牛汉(1923—),原名史成汉,出版的诗集有《彩色的生活》(1951)、《爱与歌》(1954)、《温泉》(1984)、《海上蝴蝶》(1985)、《沉默的悬崖》(1986)、《牛汉诗选》(1998)。
本文是诗人牛汉的一篇随笔。
作者通过对他的第一本书的追叙,折射出20世纪初中国农村的苦难生活和苦难生活中的人间温情以及生命乐趣。
【教学方法】1.以学生自读为主,教师设计阅读题目指导学生自读,帮助他们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探究文章的说明技巧。
教师只作必要的点拨指导。
2.讨论法。
学生自由质疑,通过多种形式的讨论合作探究,共同解决。
【自主学习】一、预习检测(1)注音:迢迢()( )晾晒()掺和()()马鬃()泪水盈眶()()哄堂大笑()挎着()(2)释义:迢迢:挥之不去:掺和:磨磨蹭蹭:哄堂大笑:(3)默读课文,请学生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要求:A、交代清楚时间、地点、人物、故事发生的过程。
B、读音准确,口齿清楚,声音洪亮。
C、语言简练生动,表达自然流畅。
二、学习研讨(一)、整体感知1、阅读课文后,你认为“我的第一本书”指的是什么?2、围绕这一本书,文中叙述了哪些人物和动物?(二)、合作研讨赏析1、当父亲听说我把那一本书给了同学时,为什么“深深地叹着气”?结合上下文说说我的父亲一位怎样的人?2、父亲说:“元贞比你有出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1.藤野先生鲁迅教学目的:1.学习本文选取典型事例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法。
2.领会语言的感情色彩,理解作者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热情。
3.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重点难点:1.重点:理解选择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质的写法。
2.难点:(1)全文线索为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明线,作者的爱国主义思想——暗线。
(2)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
(3)结尾部分的作用。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3课时教学过程:1、导入新课:2、检查预习情况(1)读准下列加点字的注音。
驿.站()教诲.()系.住()芦荟.()瞥.见()畸.形()匿.名()诘.责()绯.红()杳.无消息()深恶.痛疾()油光可鉴.()(2)解释词语。
宛如绯红油光可鉴驿站掌故不逊诘责杳无消息瞥见3、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4、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讨论下面的问题,然后回答。
○1.粗读课文,给文章分段,归纳段意。
○2.朗读第一部分,想一想,作者在东京的所见所闻是什么?○3.提问“东京也无非这样。
”“无非”的意思是什么?表现出作者一种什么情绪?○4.提问:“油光可鉴”一词中“鉴”的本义是什么?词性发生了什么变化?在这里是什么意思?○5.提问:“头顶上盘着大辫子,顶得学生制帽的顶上高高耸起,形成一座富士山。
也有解散辫子……实在标致极了。
”这些话运用什么修辞方法?表达作者什么思想感情?5、课堂小结,课文开头部分在内容上表达了作者对东京的情绪,对不满和恶。
在全文结构上是为作铺垫。
研读第二部分。
1. 提问:离开东京去仙台,一路上所见所闻必定不少,为什么作者只记得“日暮里”和“水户”这两个地名?2. 提问:怎样理解“大概是物以希为贵罢”这句话的意思?3.提问:作者在仙台的生活状况如何?在这样环境中求学表现作者什么思想?默读第二部分第二层,画出描写藤野先生外貌的句子,说说鲁迅对藤野先生的最初印象。
4、提问:这一层写作者与藤野先生交往的几件事?这些事表现了藤野先生怎样的高尚品质?5.提问:以藤野先生的形象为例,说说人物的主要特征。
研读第二部分1.提问:谈谈匿名信事件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2.提问:匿名信事件说明了什么?3.提问:如何理解“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句话?4. 提问:在看电影事件中“偏有中国人夹在里面…‘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这句话中包含了哪几类中国人?5.提问:“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是因为什么?6.提问:“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这句话应怎么理解?7.提问:第二部分的最后一个层次是“告别藤野先生”,哪些词语写出他们惜别的感情?8课堂小结。
课文第二部分讲了,理解了藤野先生高尚品质,也了解到作者弃医从文的原因,从叙述中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时代的进步青年所特的忧患意识以及强烈的民族自尊心、爱国心。
一、展示学习目标(1)理解结尾部分的内容及作用。
(2)了解本文运用两条线索组织材料的方法。
二、阅读课文,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下面中的问题,然后回答。
1.提问:作者写了几种具体行动来怀念藤野先生?2.提问:怎样理解“小而言之”和“大而言之”?3.提问:“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伟大的”删去“我的眼里和心里表达效果有什么不同?4.提问:怎样理解“我又忽然良心发现……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5.提问:课文以“藤野先生”为题,为什么却有一半以上的篇幅言及他事?这些事用什么战索把它们贯穿起来的?6.提问:请归纳本文的中心思想。
1.下列句子中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A.除下帽来,油光可鉴,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
B.有一间的地板便常不免要咚咚咚地响得震天。
C.八字须,戴着眼镜,挟着一迭大大小小的书。
D.只有他的照相至今还挂在我北京寓居的东墙上。
2.结合上下文语境解释下列词语的含义。
(1)除下帽来,油光可鉴..极了。
....,宛如小姑娘的发髻一般,还要将脖子扭几扭。
实在标致(2)于是点上一枝烟,再继续写些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恶痛疾....的文字。
3.本文有明暗两条线索,明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暗线是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围绕____________________这一中心组织材料,按_____________顺序组织材料。
4.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分数在六十分以上,便不是自己的能力了:也无怪他们疑惑。
但我接着便有参观枪毙中国人的命运了。
第二年添教霉菌学,细菌的形状是全用电影来显示的,一段落已完而还没有到下课的时候,便影几片时事的片子,自然都是日本战胜俄国的情形。
但偏有中国人夹在里边( )给俄国人做侦探,被日本军捕获,要枪毙了,围着看的也是一群中国人;在讲堂里的还有一个我。
“万岁!”他们都拍掌欢呼起来。
这种欢呼,是每看一片都有的,但在我,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
此后回到中国来,我看见那些闲看枪毙犯人的人们,他们也何尝不酒醉似的喝采,——呜呼,无法可想( )但在那时那地,我的意见却变化了。
5.在上文的“( )”里填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6.“中国是弱国,所以中国人当然是低能儿……”这是_________(谁)的看法,你能用一个例子批驳这种错误看法吗?7.“这一声却特别听得刺耳”的原因是什么?8.作者先离开东京,又离开仙台,两次选择的目的是什么?他的人生选择对你有何启示?9.概括文段大意。
2.我的母亲胡适教学目的:1.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2.了解胡适及其母亲身上代表的文化意义。
重点难点:1.理解母亲对“我”的做人训练,感受作者对母亲的感情。
2.理解文章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2课时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明确目标1、导入新课:2、展示学习目标(1)解决字词(2)了解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
(3)理清文章结构,划分层次,概括内容。
(4)理解文意。
概括、提炼文中的母亲形象,从文章所写的具体事件中概括出母亲的品性、特点。
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A.质.问()广漠.()B.野蛮.()绰.号()C.掷.钱()摹.画()D.抽屉.()嬉.戏()2.下列句子无错别字的一项是( )A.无论在什么地方,我总是文绉绉的。
B.我听了羞愧得面红耳热,觉得大失了“先生”的身分。
C.她有时也很有刚气,不受一点人格上的污辱。
D.如果我能宽怒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3.结合语境解释下列加点词的含义。
(1)我小时身体弱,不能跟着野蛮..的孩子们一块儿玩。
()(2)在这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4、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1、理清文章结构2、阅读课文.用一句话总结全文的内容。
1、课文写了母亲哪几件事?这些事情突出母亲的什么品性2、概括母亲的形象特点。
朗读下面语句,联系上下文,体会加点词语的含义。
(1)我在这九年(1895~1904)之中,只学得了读书写字两件事,在文字和思想的方面,不能不算是打了一点底子。
(2)在广漠的人海里独自混.了二十多年,没有一个人管束过我。
(3)如果我学得了一丝一毫的好脾气,如果我学得了一点点待人接物的和气,如果我能宽恕人,体谅人——我都得感谢我的慈母。
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我母亲管束我最严,她是慈母兼任严父。
但她从来不在别人面前骂我一句,打我一下。
我做错了事,她只对我一望,我看见了她的严厉眼光,就吓住了。
犯的事小,她等到第二天早晨我睡醒时才教训我。
犯的事大,她等到晚上人静时,关了房门,先责备我,然后行罚,或罚跪,或拧我的肉,无论怎样重罚,总不许我哭出声音来。
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
有一个初秋的傍晚,我吃了晚饭,在门口玩,身上只穿着一件单背心。
这时候我母亲的妹子玉英姨母在我家住,她怕我冷了,拿了一条小衫出来叫我穿上。
我不肯穿,她说:“穿上吧,凉了。
”我随口回答:“娘(凉)什么!老子都不老子呀。
”我刚说了这句话,一抬头,看见母亲从家里走出,我赶快把小衫穿上。
但她已听见这句轻薄的话了。
晚上人静后,她罚我跪下,重重地责罚了一顿。
她说:“你没了老子,是多么得意的事!好用来说嘴!”她气得坐着发抖,也不许我上床去睡。
我跪着哭,用手擦眼泪,不知擦进了什么微菌,后来足足害了一年多的眼翳病。
医来医去,总医不好。
我母亲心里又悔又急,听说眼翳可以用舌头舔去,有一夜她把我叫醒,她真用舌头舔我的病眼。
这是我的严师,我的慈母。
4.找出文中母亲是严师的例子,是慈母的例子,并各用一句话概括。
5.文中画线句体现了母亲的什么心理?行罚时“不许我哭出声来”,为什么?6.“她教训儿子不是借此出气叫别人听的”在文中结构上有何作用?7.概括上文的中心意思。
(用原句回答)8.评论作者母亲教子的方式。
3、我的第一本书牛汉4.列夫•托尔斯泰茨威格教学目的:1.理解作者对生活的那一份诗意的感悟。
2.培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能力,学会思考人生。
3.学习文中细致的肖像描写。
4.体会文章涉及深广的人文背景。
重点难点:1.复述“第一本书”的故事。
、2.注重激活学生对生活的体验,或者创设情境引发体验。
教学方法:和谐教学法教学时间:1课时教学用具:小黑板、录音机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二、检查预习情况1、给下列字注音或根据拼音写出汉字。
酷()掺()脊()枉()yǒu______黑脸tánɡ______一liǔ______ āo______陷崎qū______ 粗bǐ______ zhì______留禁ɡù_______2、下列四个选项中,注音全对的一组是A.胡髭.(zì)尴.(ɡān)尬.(ɡà)粗劣.(lüâ)两颊.(jiá)B.侏.(zhū)儒粗糙.(zào)甲胄.(wâi)纠.缠(jiū)C.广袤.(mào)无垠.(ɡēn)掩饰.(shì)鬈.(quán)发D.敦.实(dūn)颔.首(hàn)乡绅.(shēn)长髯.(rán)3、请用“_____”标出下列词语中的错别字并改正。
(不是每个词语都有错哦!请细心!)粗制烂造郁郁寡欢蒙眛阴沉正襟威坐诚皇诚恐颔首低眉无可制疑暗然失色改正: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五、做个小翻译!(请解释下列词语!看你的了!)1.禁锢: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器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鹤立鸡群: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4_颔首低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5. 幽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6.凄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7. 奥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 翻来覆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9.知书识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0. 酷似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介绍作者情况及时代背景牛汉----茨威格----阅读《我的第一本书》,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分小组讨论“导学提纲”中的问题,然后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