卒中后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I型诊治进展

目录

英汉缩略语对照 (1)

中文摘要 (2)

英文摘要 (3)

论文正文:卒中后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I型诊治进展 (4)

前言 (4)

1复杂性区域性疼痛综合征定义及分类 (4)

2流行病学与预后 (5)

3病因与发病机制 (6)

4潜在的生物学标志 (8)

5临床表现 (10)

6诊断 (10)

7治疗 (12)

8小结 (17)

参考文献 (19)

致谢 (27)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及发表的学术论文 (28)

万方数据

肩手综合征的早期康复体会

肩手综合征的早期康复体会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是中风后的一种并发症,常伴有肩手疼痛、肿胀以及运动障碍。一般发生在中风后1~3个月,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侧肘、肩、手指疼痛,手指僵硬、多汗、皮肤颜色以及温度受到影响而改变,患者的关节活动也受到阻碍。一般分为III期。I期的肩手综合征的患者会持续大概3~6个月,此时,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并且采取有效地治疗,会很快的转入到II期以及III期,一旦进入到III期,根本无法控制其病情,手可能会完全废掉,落下终身残疾。本科对I期的患者进行了早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具体的做法介绍如下。 标签:肩手综合征;早期康复训练;体会 肩-手综合征(shoulder-hand syndrome)是由Keen和Morehead在1864年首先报告出来的,它的发病通常与上肢创伤有关[1]。但是也有患者上肢并没有创伤史,这类患者通常伴有心脏病、脑损伤或者类风湿性关节炎、精神性疾患等。它是中风后的一种并发症,常伴有肩手疼痛、肿胀以及运动障碍。一般发生在中风后1~3个月,主要的临床表现是:患侧肘、肩、手指疼痛,手指僵硬、多汗、皮肤颜色以及温度受到影响而改变,患者的关节活动也受到阻碍。一般分为III 期[2]。I期的肩手综合征的患者会持续大概3~6个月,此时,如果没有及时的发现并且采取有效地治疗,会很快的转到II期以及III期,一旦进入到III期,根本无法控制其病情,手可能会完全废掉,落下终身残疾。本科对I期的患者进行了早期的康复训练,取得了令人满意的疗效,现将具体的做法介绍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2010~2012年来我院就诊的60例(男35例,女25例)肩手综合征的患者,年龄51~86岁,平均(63.4± 2.35)岁;其中脑出血34例,脑梗死26例;病程15~50d;所有的60例患者均符合肩手综合征I期的评定标准[3]。 1.2方法 1.2.1正确摆放良肢位正确摆放良肢位,不仅可以有效地避免腕部屈曲,还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以及消除患者手部的肿胀。及时指导患者正确的坐位方式,让患者24h保持腕关节背屈;仰卧位时,患者患侧肩胛骨下方要垫上枕头,患侧的下肢也要垫上枕头,掌心向上,呈伸展状;患者的患侧上肢也要伸直有支撑,保持掌心向前伸位;患侧卧位时,患者的患侧上肢要伸直、掌心向健侧、肩胛骨要前伸。 1.2.2提高患者以及患者家属的认知意识通过各种途径以及方式让患者以及患者家属正确认识了解进行早期康复训练的重要性,如个别指导、讨论、讲解、提问等。在护理的过程中,要时刻帮助患者有意识的提高康复水平,让患者不要因为疼痛而拒绝锻炼,鼓励他们能够持之以恒的锻炼下去。

疼痛重点(大题、名解)

. . 疼痛学重点 名词解释 1、 疼痛:是组织损伤或与潜在的组织损伤相关的一种不愉快的躯体主观感觉和情感体验。同时可伴有代、分泌、呼吸、循环功能和心理学等多系统的改变。 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神经系统原发病或功能紊乱所致的自发性疼痛和超敏感性疼痛。分为三类:1、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 2、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3、交感神经维持性疼痛 2、 带状疱疹(HZ ):是潜伏在感觉神经节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引起的皮肤感染,其特征是沿感觉神经相应节段引起皮肤疱疹,并伴严重疼痛。 3、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因椎间盘退变和损伤造成纤维环破裂,髓核突出,刺激或压迫神经根、马尾神经所表现出的一种综合征,腰椎间盘突出症中以L4~L5、L5~S1间隙发病率较高。 大题: 一、疼痛诊疗的畴 1、慢性疼痛,包括①肌肉及软组织慢性疼痛②骨关节疼痛③头痛④神经病理性疼痛⑤创伤后慢性疼痛 2、急性疼痛,包括①急性创伤性疼痛②术后疼痛③分娩痛④脏痛⑤其他 3、癌性疼痛 二、疼痛的分类 根据疼痛发生部位分类: 根据疼痛部位的组织器官、系统分类:分为躯体痛、脏痛、中枢痛 根据疼痛所在的躯体部位分类:可分为头痛、颌面部痛(或头、颜面和脑神经痛)、颈部痛、肩及上肢痛、胸痛、腹痛、腰及骶部痛、下肢痛、盆部痛、肛门及会阴痛等 根据疼痛的性质分类:1、刺痛 2、灼痛 3、酸痛 根据疼痛的原因分类:1、伤害性疼痛 2、炎性疼痛 3、神经病理性疼痛 4、癌痛 5、精神(心理)性疼痛 根据疼痛的持续时间分类:1、急性痛 2、慢性痛 三、临床上,疼痛可分为伤害感受性疼痛、炎性疼痛、神经病理性疼痛、特发性疼痛、与心因性疼痛以及功能性疼痛等 ①伤害感受性疼痛:是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短暂疼痛,可以引起自主神经反应和回缩反射,是十分重要的生理性感觉。 ②炎性疼痛:包括关节炎性疼痛与术后疼痛,是组织损伤和炎症引起的自发性疼痛和超敏感性疼痛。 ③神经病理性疼痛:是由神经系统原发病或功能紊乱所致的自发性疼痛和超敏感性疼痛。分为三类:1、外周神经病理性疼痛 2、中枢神经病理性疼痛 3、交感神经维持性疼痛 ④特发性疼痛与心因性疼痛的实例是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和躯体形式的疼痛障碍。 ⑤功能性疼痛:是由正常神经信号的异常中枢处理所致的超敏感性疼痛。 四、疼痛患者的体格检查 ㈠头面部检查 ㈡颈项部检查:①椎间孔挤压试验②臂丛神经牵拉试验③压顶试验④引颈试验 ㈢肩及上肢检查:①杜加征,也称搭肩试验。让患者将手搭 于对侧肩上,如果肘部不能接触胸前臂,则为阳性,见于肩周炎和肩关节脱位。②雅格逊征③屈肌紧试验④密勒征⑤拇指屈收试验 ㈣胸、背、腹部检查 ㈤腰、骶、臀部检查:俯卧位:①梨状肌紧试验②股神经紧试验:检查者一手固定俯卧位患者的盆骨,另一手握踝,上托大腿后伸(膝关节伸或屈),如出现大腿前方放射痛,即为阳性,表示股神经根(L2~L4发出)有受压可能③伸腰试验④腰大肌痉挛试验⑤跟腱反射 仰卧位:①屈颈试验②直腿抬高试验:患者仰卧,两下肢伸直,检查者一手扶患者膝部使腿伸直,另一手握踝部徐徐上举,若上举达不到正常高度(70~90度),并出现腰痛和同侧下肢放射痛,为阳性。多见于腰椎间盘突出症③直腿抬高加强试验④仰卧挺腹试验⑤梨状肌紧试验(旋髋试验)⑥盆骨分离及挤压试验⑦“4”字试验(盘腿试验)⑧膝腱反射⑨足背伸肌力和伸拇肌力⑩足趾、足背及小腿的感觉⑾下肢病理反射 ㈥髋与下肢检查:①大腿滚动试验(高芬征)②“4”字试验③欧伯试验④浮髌试验⑤膝关节分离试验⑥麦克马瑞试验(半月板弹响试验、回旋研磨试验)⑦足外翻试验⑧跟骨叩击试验⑨跖骨头挤压试验 五、36页测量表自己瞅瞅 六、疼痛的药物治疗(41页) ⑴非甾体抗炎药:①阿司匹林,适应证:伴有炎症反应的轻度或中度疼痛,为治疗风湿热的首选药物。不良反应:a 、胃肠道反应 b 、过敏反应 c 、肾损害 d 、肝损害 e 、水酸反应 禁忌症:严重肝损害、低凝血酶原血症、维生素K 缺乏症、血友病、有出血史的溃疡患者 ②吲哚美辛(消炎痛)适应征:关节炎、解热。不良反应:a 、胃肠道反应 b 、神经系统损害 c 、肾损害 d 、各型皮疹 e 、造血系统受抑制而出现再生障碍性贫血 f 、过敏反应 。禁忌症:活动性溃疡病、溃疡性结肠炎、癫痫、帕金森病及精神病、肝肾功能不全等 ③布洛芬④双氯芬酸钠⑤酮洛酸:适应征:术后剧痛或癌症晚期疼痛、急性肌肉骨骼疼痛⑥美洛昔康,适应征:类风湿关节炎、疼痛性骨关节炎的症状治疗⑦塞来昔布,适应征: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

代谢综合征与脑卒中 标签:代谢综合征;脑卒中 代谢综合征(metabolic syndrome,MS)包含了脑血管病的多重危险因素,其与脑卒中的关系成为近年来研究的热点。MS是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1]。目前的资料显示美国有1/3的成人患有MS,世界1/4的人口患有MS,而且随着肥胖的增加以及缺乏体育锻炼,这一数字有上升的趋势[2]。现对MS的诊断标准以及与脑卒中的关系(发病机制,发病风险)作如下综述。 1 代谢综合征的诊断标准 近年来对MS的病因、发病机制、组成成分、流行趋势和结局等各方面的研究取得了相当进展,因而对MS的定义也不断进行了修订。2007年《中国成人血脂异常防治指南》中根据我国近来的调查研究和资料分析,在2004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建议基础上,对MS的组分量化指标进行修订:(1)腹部肥胖:腰围男性>90 cm,女性>85 cm;(2)TG≥1.7 mmol/L(150 mg/dl);(3)HDL-C25 kg/m2的人群中,缺血与出血性脑卒中的死亡率均随BMI的升高显著增加(P<0.01),而BMI0.05)。另一项在我国进行的前瞻性队列研究[13]共纳入74 942例年龄分布区间为40~70岁,BMI≤26.6 kg/m2的女性,平均随访7~13年显示:BMI、WHR、WC及腰围身高比等指标均与脑卒中的发病风险紧密相关,BMI每增加1 kg/m2,脑卒中风险上升5%。杨毅等[14]对北京地区1566例受试者跟踪5年随访发现,脑卒中的患病率随着BMI的增加而升高(P<0.05),其中BMI≥30 kg/m2组升高幅度最为明显,提示BMI和脑卒中的患病率之间是正相关的关系。姜立清等[15]对我国年龄大于35岁的45 925例常住人口进行的流行病学调查以后发现,BMI及WC均和脑卒中之间密切相关,而WC和脑卒中的相关性更显著。王琳等[16]对573例急性脑卒中患者的研究后也发现,WHR是缺血性脑卒中及出血性脑卒中的独立危险因素。 2.2 糖尿病糖尿病引发脑卒中的机制不是单一的,而是通过多种途径和方式发生。糖尿病主要使血管内皮细胞的功能改变,并进一步引起微血管和大血管的动脉粥样硬化。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后,高血糖促进硬化斑块的不稳定。糖尿病患者中,动脉粥样硬化加速的重要机制之一是动脉壁内葡萄糖、蛋白质与脂蛋白的非酶化反应,使氧化应激加速,炎性介质产生增多,导致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和血管壁增厚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发生。 Lehto等[17]的前瞻性研究发现中年男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脑卒中的发病风险较非糖尿病男性增高3倍,而中年女性非胰岛素依赖型糖尿病患者发生脑卒中的风险较非糖尿病女性增高5倍,既往有脑卒中病史者再发卒中的风险增加3倍。美国流行病学9个前瞻性研究资料共纳入27 269名女性,其中既往发生过脑卒中病史的占 2.3%,有过心肌梗死病史患者占 2.9%,糖尿病患者占8.5%,经过8.3年随访,结果发现有238名女性死于脑卒中,无心血管疾病的糖尿病患者和以前有脑卒中史的非糖尿病者死于脑卒中的危险较那些既往无心血

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

急性脑卒中后脑心综合征的临床特征及发病机制作者单位:261021 山东省潍坊市脑科医院 通讯作者:李智慧 卒中急性期患者可出现继发性心脏损害的症状、体征,以及心电图和心肌酶的变化。这些改变可随卒中症状的改善而逐渐恢复正常或遗留轻度异常。临床上常称之为脑心综合征。本文就近年来关于脑心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临床特征以及治疗方面做综合阐述。 标签:脑心综合征;卒中;发病机制;临床特征;综述 The pathogenes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cerebrocardiac syndrome after acute stroke LI Zhi-Hui,WANG Jian-Jun.Weifang Brain Hospital, Weifang 261021,China 【Abstract】Some cardiovascular manifestations could be found in acute stroke patients,which is called cefebrocardiac syndrome(CCS).Some abnormalities in Electrocardiography(ECG)and creatine kinase-MB elevation could also be observed.However,such abnormalities will be gradually recovering with the improvement of stroke. The pathogenesy and clinical features of cerebrocardiac syndrome after acute stroke in recent years were reported. 【Key words】Cerebrocardiac syndrome; Stroke; Pathogenesy; Clinical features 脑心综合征(cerebrocardiac syndrome, CCS)自Byer于1947年首先发现以来,越来越受到神经科医生的重视。CCS是指各种急性颅内病变如急性脑血管病、颅脑损伤、颅内炎症等引起的继发性心脏损伤,临床上表现为类似急性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心律失常或心衰的症状和体征;临床上常用的相对狭义的概念是将急性脑卒中(acute cereral stroke,ACS)引起的继发性心脏病变称为CCS。脑心综合征最常见于急性脑血管病,多发生于急性期,加重病情,病死率增高。目前公认的标准为:患者既往无任何冠心病史及心电图改变,卒中发作时伴心肌缺血、心肌梗死和(或)心律失常等症状,及相应的心电图和心肌酶谱的改变,且病情和心电图及心肌酶谱的改变随卒中症状的改善而逐渐恢复正常或遗留轻度异常。 1 心脏病变的临床特征 1.1 心电图变化临床研究表明,ACS急性期时心电图变化最为敏感,其异常发生率为68%~90%[1],心电图异常大多在发病12 h~2 d内出现,心律失常多在2~7 d出现。心电图改变在病后1周内发生率为87.5%,这与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水肿高峰期大多出现于1周内有关。心电图异常表现为两种类型,一种为心电图复极异常,如Q-T间期延长,ST段下移或抬高,Niagara瀑布样T波[2],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护理 发表时间:2012-03-23T14:55:08.180Z 来源:《中外健康文摘》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隋爽程广红[导读]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如果诊治不及时,将会造成很高的残疾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和生存质量。 隋爽程广红(黑龙江省中医研究院黑龙江哈尔滨 150036)【中图分类号】R476【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2)4-0285-02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是指在中风急性期或恢复期,病侧上肢出现浮肿、疼痛及肩部疼痛,使肩手的运动功能受限及血管运动性改变的疾病。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属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的范畴。随着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和人口老龄化速度的加快,脑血管病及其所并发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发病率也在不断升高。中风后肩-手综合征如果诊治不及时,将会造成很高的残疾率,严重影响中老年人的健康 和生存质量。笔者所在科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给以康复护理效果显著,现报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 2009年1月至2010年5月我院收治的中风恢复期患者60例,均经CT或MRI确诊为脑出血或脑梗死,均符合脑卒中诊断标准[1]及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1],排除心肌梗死或脑脊髓外伤所引起的肩-手综合征及卒中前明显疾病所致疼痛或运动障碍患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康复护理组30例,男17例,女13例,平均年龄65.1岁;对照组30例,男19例,女11例,平均年龄63.2岁。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病情严重程度及神经功能损伤程度等,经统计学检验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方法两组患者根据不同病情给予神经内科常规护理,康复护理组入院后即给予康复护理,包括心理护理、正确的体位摆放和康复治疗方法。 心理治疗与护理是中风单元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中风患者出现愠怒心理及过度期望等一些心理改变,还可发生抑郁、焦虑等情感方面的问题。通过观察和沟通,对患者进行心理疏导,多鼓励、多安慰,使患者对康复有信心;对患者及其家属进行健康教育,消除恐惧心理,配合康复活动;安排适当的娱乐,使其分散对疾病的注意力,培养积极乐观态度。 指导患者及家属正确的肢位摆放,为防止肢体挛缩,要及早做与挛缩相反方向的动作,以充分牵伸肌肉,肌腱和关节周围的软组织。正确的肢位摆放:(1)仰卧位时患侧上肢适当外展、外旋,适当抬高,避免上肢受压,肩下垫软枕,避免肩后缩。(2)患侧卧位时患侧上肢前伸,掌心向上。(3)健侧卧位时胸前放软枕,患肢在上面。(4)坐位时防止患侧手下垂,注意托手,保持患肢的舒适位,腕关节轻度背伸,防止腕关节掌屈。 改善患肢静脉回流,手部做向心性按摩。肿胀的患手用细线做向心性缠绕,缠绕的顺序为大拇指、其他逐个手指、手掌、手背、腕关节,并教会患者及家属。也可采用冰疗法:将患者手浸泡于冰与水之比为2:1的冰水中。时间以患者耐受程度为准,难以耐受者可改为温水-冷水交替浸泡法,冷-热-冷20分钟左右。 被动活动患侧上肢被动活动可防治肩痛,维持各个关节的活动度,活动时操作者应动作轻柔,以不产生疼痛为宜。主动运动法鼓励患者做患手主动运动,也可用健手协助患手及患侧上肢活动。患者仰卧上举患侧上肢,刺激伸肘肌活动,肌肉的收缩可产生肌泵效应,促进静脉回流。在有疼痛和水肿时不宜进行肘伸展位负重练习。 2 结果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30例,显效17例,有效9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对照组30例,30例,显效4例,有效15例,无效11例,总有效率63.3%。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 5)。 3 讨论 关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治疗,至今尚没有特异性的治疗方法。合理的治疗应该基于对疾病病因的彻底的认识,然而当前肩-手综合征的发病机制仍未完全明了。虽然当前的一些治疗方法仍然存在争议,但有一个共识就是早期治疗。Chu Ds[3]指出:如果肩-手综合征出现后没有及时的治疗和特殊的护理,将导致严重的肢体功能的障碍。对于脑血管疾病患者,早期诊断和全面的护理对于成功的治疗和预防严重的肩、手关节挛缩是非常重要的。只要一出现手部水肿、疼痛和运动受限时,就立即予以治疗,效果最佳。即使在数月之后,若仍有上述表现,治疗仍然有效。一旦发生实变,手的大小、颜色已恢复正常,将很难改变手的挛缩。肩手综合征由于长时间的腕关节强制性掌屈;腕关节过度伸展,可产生炎症样的浮肿及疼痛。这些并发症不仅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恢复带来不良影响,而且给患者造成痛苦,影响其康复积极性,因此,应给予足够重视,早期预防,进行有效的预防,尽早实施康复训练,不但可以控制或阻止病程进展,防止手部出现不可逆转的功能障碍,而且对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改善,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具有特殊的意义。参考文献 [1]黄运训,梁绣龄.临床神经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99,259-261. [2]缪鸿石,朱镛连主编.脑卒中的康复评定和治疗[M].第一版,北京:华厦出版社,1999.236. [3] Chu Ds,Petrillo C,Davis SW,Eichberg R. Shoulder-hand syndrome:importance of early diagnosis and treatmen[J].J Am Geriatr Soc, 1981,29 (2):58-60.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肩手综合征又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综合征,是脑血管病偏瘫常见的并发症之一,常于脑血管意外发病后1-3个月内发生。患者主要表现为肩关节及手部肿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色改变。一般分为III期,I期肩手综合征患者持续约3-6个月,此时如果没有及时发现并采取有效治疗,会很快转入II期、III期,一旦进入III期,将无法控制病情,可能落下终身残疾。 临床表现 肩手综合征主要表现为患者患侧肘、肩、手指疼痛,手指僵硬、多汗、皮肤颜色以及温度受到影响而改变,患者的关节活动也受到阻碍。 I期:急性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常伴指、腕关节的疼痛;手指大多保持轻度屈曲位,且屈曲的可动范围受限;手部肿胀、皮肤潮红、皮肤温度增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腕关节活动尤其是屈曲时疼痛加重;X线片多可见肩手部骨骼局灶性脱钙。 II期:营养障碍期,肩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症状持续或减轻,手及上肢皮肤菲薄、皮肤温度降低;手部小肌肉明显萎缩,手掌筋膜肥厚。 III期:肩手部疼痛减轻或消失,手部血管运动性改变消失,而肌肉萎缩明显,形成挛缩畸形;X线片可见患肢广泛骨质疏松。但不典型的形式也可只表现为其中的某一期或受累的肢体远端或近端的某一部分。 只要一出现水肿、疼痛、运动受限,应立即给与治疗。一旦发生实变,将很难改变手的挛缩。因此,肩手综合征早期诊断和康复治疗是卒中患者治疗过程中的关键。 诊断 (1)肩部静止或活动时出现疼痛; (2)手和腕部水肿; (3)手部血管舒缩功能改变; (4)腕、掌指关节、指间关节触痛。 上述肩和手的症状全部出现为临床确定的肩手综合征,若仅有手部症状而肩部不受累或仅出现手部肿胀伴掌指关节和/或腕部触痛为临床可能的肩手综合征。 康复治疗 加强对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和护理,促进患者上肢功能、手功能、手指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ADL)的康复至关重要。

慢性疼痛分类

慢性疼痛分类(ICD-11) 一、慢性原发性疼痛(MG30.0) 1.慢性原发性内脏痛(MG30.00) 2.慢性广泛性疼痛(MG30.01) 3.慢性原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02) 4.慢性原发性头痛或颌面痛(MG30.03) 4.1慢性偏头痛(8A80.2) 4.2紧张型头痛(8A81) 4.3三叉神经自主神经性头痛(8A82) 4.4灼口综合征(DA0F.0) 5.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8D8A.0) 5.1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 型(8D8A.00) 5.2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II 型(8D8A.01) 二、慢性癌症相关性疼痛(MG30.1) 1. 慢性癌痛(MG30.10) 2. 慢性癌症治疗后疼痛(MG30.11) 三、慢性术后或创伤后疼痛(MG30.2) 1. 创伤后慢性疼痛(MG30.20) 2. 术后慢性疼痛(MG30.21) 四、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 1. 持续性炎症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0) 2. 结构改变相关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1) 3. 神经系统疾病引起的慢性继发性肌肉骨骼疼痛(MG30.32) 五、慢性继发性内脏痛(MG30.4) 1. 机械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40) 2. 血管因素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41) 3. 持续性炎症引起的慢性内脏痛(MG30.42) 六、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5) 1. 慢性中枢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50) 2. 慢性周围性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51) 2.1 三叉神经痛(8B82.0) 2.2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1E91.5) 七、慢性继发性头痛或颌面痛(MG30.6) 1. 慢性继发性口颌面痛(MG30.60) 2. 慢性牙痛(MG30.61) 3. 慢性头痛或口颌面部神经病理性疼痛(MG30.62) 4. 慢性继发性颞下颌关节紊乱引起的头痛或颌面痛(MG30.63) 5. 继发性头痛(8A84) 5.1 颅脑创伤性急性头痛(8A84.0) 5.2 颅脑创伤性持续性头痛(8A84.1)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康复治疗 【摘要】我国每年新发中风患者200万人,每年直接医疗支出超过97亿元人民币。因中风死亡人数已超过全国总死亡人数的20℅,其中2∕3有不同程度的残疾和劳动能力的丧失,需要长期护理,无法重返社会。这严重影响了患者的生存质量,也给家庭社会带来了沉重负担。中风后患者存有各种功能障碍,如偏瘫、失语、情感障碍等。其中肩手综合征较为常见,发病率为12.5%-70%,仅有1/5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的病人能够完全恢复以前的正常活动功能。有研究表明,中风后肩手综合征不仅疼痛、肿胀,关节活动受限给患者带来疼痛,而且还影响上肢功能,手功能和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的恢复。本论文通过阐述中西医的各种康复手段,对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做一个综述。主要有其发病机制,如何对其功能评定和治疗。其中治疗包括中医针灸、推拿以及西医的物理治疗法和作业治疗法。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康复治疗 一、理论链接 (一)现代医学的认识 肩手综合征是偏瘫后突然出现的手肿胀疼痛的继发性并发症。根据Davis 等的统计,其发生率约占偏瘫患者的12.5℅,常在中风后1-3个月内发生,而由Braus报告的发生率甚至高达27℅。严重的疼痛将影响患者进行全面康复,如果不予以治疗,将导致永久性手及手指的畸形,影响手的功能,甚至有更严重的后果,其发生,不但严重阻碍上肢运动功能的恢复,也是其残存的功能再次丧

失。[1] 1、分期标准 Ⅰ期(早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同侧手腕、手指肿胀,出现发红、皮温上升等血管运动性改变,手指多呈伸直位,屈曲时受限,被动屈曲时引起疼痛。Ⅱ期(后期),肩手的自发痛和手的肿胀消失,皮肤萎缩,手的小肌肉萎缩日趋明显。手指活动范围日益受限;Ⅲ期(末期或后遗症期)疼痛肿胀完全消失,手的皮肤和肌肉明显萎缩,手指完全挛缩,畸形僵硬。[2] 2、诊断标准 肩手综合征的诊断标准参照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制定的标准:瘫手部疼痛、皮肤潮热、发凉、发紫,伴肩、肘、腕关节活动受限,掌指关节局部无外伤、感染等;X线及其它相关检查排除肩周炎、关节肌肉病、类风湿性关节炎及肩关节活动受限等疾病。 3、病因病机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的西医的发病机制尚未明了,目前一般认为: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血管运动中枢,可直接引起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的痉挛性反应,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出现肩胛周围和手腕部水肿、疼痛;而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起脊髓中间神经元的异常兴奋,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一种恶性循环的病变,其诱因为:(1)患肢长时间处于非良肢位;(2)过度掌屈位;(3)患肢未进行被动或主动运动;(4)患肢输液时渗漏至血管周围组织诱发水肿;(5)手的过度牵拉或意外损伤诱发水肿疼痛。[3] (二)中医学的认识

肥胖症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

急性脑血管疾病,也称为脑卒中,根据性质可以分为缺血性卒中和出血性卒中,致残率和致死率均很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心理健康,给患者家庭和社会均带来沉重的负担。在低收入和中等收入国家,脑卒中是获得性致残的第一大原因和引起痴呆的第二大原因,也是仅次于心肌梗死和癌症的第三大死亡原因[1]。既往研究表明,急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包括吸烟、酗酒、高盐高脂饮食、高血压病、高脂血症、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高尿酸血症、心脏病、颈动脉硬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和肥胖症等。控制可控因素是临床上预防急性脑血管病的主要措施[2]。肥胖症作为可控因素之一,患病人数却在不断增加。目前,美国超重人群占比为65.7%,其中15%~30%为肥胖症[2];中国超重人群占比为17.6%,肥胖症患病人数占比为5.6%[3],且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症患病人数仍在不断上升。由于肥胖症引发脑卒中的归因危险度为12%~20%[4],因此,控制肥胖症对降低脑血管病的发病率意义重大。本文就肥胖症和脑血管疾病相关性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一、肥胖症的定义和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一)肥胖症的定义 世界卫生组织将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作为评价肥胖程度的指标:BMI<18.5 kg/m2为消瘦,BMI 18.5~24.9 kg/m2为正常,BMI 25.0~29.9 kg/m2为超重,BMI≥30.0 kg/m2为肥胖症[5]。根据《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与控制指南(节录)》[6]标准,成人BMI<18.5 kg/m2为体质量过低,BMI 18.5~23.9 kg/m2为体质量正常,BMI 24.0~27.9 kg/m2为超重,BMI≥28.0 kg/m2为肥胖症。然而,进一步的研究表明,腰围(waist circumference,WC)、腰臀比(waist-to-hip ratio,WHR)和腰高比(waist-to-height ratio,WHtR)相较于BMI,能够更加准确地反映机体的内脏脂肪情况和腹型肥胖程度。据此,多个机构作出了关于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国际糖尿病协会的推荐标准为男性WC≥90 cm,女性WC≥80 cm;WHO的推荐标准为男性WHR≥0.9,女性WHR≥0.85;2004年美国国立糖尿病、消化和肾脏疾病研究所建议男性和女性均以WHtR≥0.5为腹型肥胖的诊断标准[7]。 (二)肥胖症与脑卒中的相关性 多项关于BMI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存在不一致的结果。Strazzullo等[8]的研究表明,随着BMI增加,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和死亡率也会增加。Hu等[9]的研究表明,BMI与各种类型脑卒中的发生均无相关性。Flegal等[10]的研究表明,BMI≥35.0 kg/m2的脑卒中患者比BMI正常的脑卒中患者具有更高的死亡率。还有研究表明,在中老年脑卒中患者中,BMI≥40.0 kg/m2的患者的死亡率会随BMI增高而进一步增加[5]。 然而,BMI这一评价指标只涉及身高和体质量,未能充分考虑脂肪分布的影响,所以单一的BMI评价体系也存在缺陷。一项针对腹型肥胖指标的研究表明,高WHR与脑卒中存在较强的相关性[11],该结果已得到国内外多项研究的证实。Bener等[12]针对BMI、WC、WHR和WHtR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表明WC是预测代谢综合征的最好指标,其次是WHR,最差是BMI。一项针对新加坡华人进行的研究也表明,WC对代谢综合征的预测价值优于BMI,且WC、WHtR还可以作为预测无症状性脑梗塞的参考指标[13]。以上证据均表明,WHR和WC等指标与BMI相比,与卒中发生风险的相关性更为密切。因此,WHR和WC相比BMI能够更好地反映心脑血管疾病的发生风险。其他研究也表明,WHR、WC和WHtR与脑卒中的发生风险呈正相关关系,是脑卒中发生的强预测因子[14]。 (三)肥胖症引发脑卒中的机制 肥胖症是缺血性脑卒中或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较强的预测因子[15],引发脑卒中的可能机制有:(1)肥胖症患者的脂肪和热量摄入过多,叶酸、维生素B6和维生素B12摄入过少,这可以导致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升高,而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 ·综述· 肥胖症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进展杨栋栋陈卓铭林珍萍 【关键词】肥胖症;脑卒中;研究进展 DOI:10.3877/cma.j.issn.2095-9605.2017.01.011 基金项目:广东省教育部产学研结合项目(32712014) 作者单位:510630 广州,暨南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康复科 通讯作者:陈卓铭,Email:zm120tchzm@https://www.360docs.net/doc/1c752242.html,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

肩手综合征是脑卒中后常见的并发症常出现患者肩关节及手部肿痛活动受限或伴有皮 色改变其早期常表现为患手出现肿胀产生明显的运动受限手指变粗皮纹消失皮肤呈粉红色或紫红色关节活动受限表现为手被动旋后腕背伸受限手指间关节处于伸展位屈曲时受限被动活动时可引起疼痛 按照病情演变分为三期: I 期:急性期肩部疼痛活动受限常伴指腕关节的疼痛;手指大多保持轻度屈曲位 且屈曲的可动范围受限;手部肿胀皮肤潮红皮肤温度增高等血管运动性改变;腕关节活动尤其是屈曲时疼痛加重;X线片多可见肩手部骨骼局灶性脱钙 II 期:营养障碍期肩手部疼痛肿胀活动受限症状持续或减轻手及上肢皮肤菲薄皮肤温度降低;手部小肌肉明显萎缩手掌筋膜肥厚 III 期:肩手部疼痛减轻或消失手部血管运动性改变消失而肌肉萎缩明显形成挛缩畸形;X线片可见患肢广泛骨质疏松但不典型的形式也可只表现为其中的某一期或受累的肢体远端或近端的某一部分 对于本病的治疗有三个环节分别是:控制病程进展积极进行功能锻炼避免和减小畸形发生 对本病的患者应给抗炎药物如保太松衍生物(phenylburazone derivatives)和颈星状神经 节反复封闭手指动力性夹板有助于防止发生畸形和恢复手指手的肌力使用皮质类固醇尤其在疾病早期不仅可减轻疼痛而且可控制病情发展改善疾病预后对情绪不稳精神忧郁的患者要引导身心健康适当用安定(valium)和利眠宁(librium)避免长期使用麻醉剂和镇静剂请精神科医师会诊协助治疗止痛功能锻炼和颈星状神经节封闭(0.5%~1% sylocain)均有助于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的恢复血管扩张药也可采用 本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较为公认的机制是脑血管病急性发作影响到运动中枢前方的血管运动中枢血管运动神经麻痹引发患肢的交感神经兴奋性增高及血管痉挛反应末梢血流增加产生局部组织营养障碍从而出现水肿疼痛疼痛刺激又进一步经末梢感觉神经传至脊髓引发脊髓中间神经的异常兴奋性刺激造成血管运动性异常的恶性循环 肩-手综合征(shoulder hand syndrome, SHS)是脑卒中偏瘫患者的常见并发症,影响中风患者的上肢康复。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防治方法及治疗机制等相关方面的研究进展。治疗方法包括健康教育,康复训练(如体位摆放、运动疗法、物理因子疗法、向心性加压缠绕和支具的应用),药物和脊髓刺激疗法对疼痛的处理,交感神经阻滞,针推及中药疗法等多综合应用,并强调了预防的重要性。提出参考与预后相关的临床因素和临床特征,评价各种疗法的作用,进行合理的优化组合,发挥中医药疗法的优势,提高诊疗水平。 【关键词】肩-手综合征脑卒中防治进展

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与预后的关系

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与预后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脑卒中并发脑心综合征(CCS)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本院2012年3月~2015年3月神经内科诊治的11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病情程度分为轻型组、中型组及重型组,根据预后分为预后良好组、预后差组及死亡组。所有患者均行心电图(ECG)和心肌酶(ME)动态检测,分析其结果。结果中型组的CCS发生率、ECG异常率、ME异常率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重型组的CCS发生率、ECG异常率、ME异常率显著高于轻型组,差异有统计学性意义(P<0.01)。重型组与中型组的CCS发生率、ECG异常率、ME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差组的ECG、ME异常率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死亡组的ECG、ME异常率显著高于预后良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死亡组与预后差组的ECG、ME异常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ECG和ME异常与急性脑卒中患者病情程度及预后具有相关性,CCS是影响急性脑卒中患者预后的危险因素。 标签:急性脑卒中;脑心综合征;心电图;心肌酶 脑心综合征(cerebrocardiac syndrome,CCS)是在急性脑卒中发生后,病变累及下丘脑、脑干等高级自主神经中枢导致的继发性心脏损害,临床表现为心肌缺血、心律失常、假性心肌梗死及心力衰竭等症状体征,常伴有心电图(electrocardiogram,ECG)和心肌酶谱(myocardial enzymogram,ME)改变[1]。CCS临床表现多不典型,病情轻重差异较大,轻者易被忽视,重者易被脑部症状掩盖而发生猝死,因此了解急性脑卒中并发CCS与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的关系可为CCS早发现、早干预、早治疗及改善预后提供一定的临床依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2年3月~2015年3月在本院神经内科住院的112例急性脑卒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58例,女54例;年龄在34~86岁,平均(60.5±7.5)岁;脑出血36例,蛛网膜下腔出血12例,腦梗死64例。所有患者均在发病24 h内收住院,并行ECG和ME检测。所有入选病例诊断均符合1995年中华医学会第四次全国脑血管病学术会议修订的《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标准》[2],并经头颅CT或MRI证实及定位。 1.2 分组方法 1.2.1 脑卒中患者病情程度分组根据1995年全国第四届脑血管病会议通过的“脑卒中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将入选患者分为轻型组(0~15分)、中型组(16~30分)及重型组(31~45分),3组的性别、年龄、饮酒史、吸烟史、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表1),具有可比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关于慢性疼痛综合征的分类

国际疼痛研究学会(IASP)关于慢性疼痛综合征的分类 一、相对全身性的综合征 1.外周神经通 2.残肢痛 3.幻肢痛 4.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Ⅰ(反射性交感神经营养不良) 5.复杂性区域疼痛综合征Ⅱ(灼痛) 6.中枢性疼痛(包括丘脑性疼痛和假性丘脑性疼痛) 7.脊髓空洞症(当影响至头部或肢体时) 8.风湿性多肌痛症 9.纤维组织炎或弥漫性肌筋膜痛症候群 10.风湿性关节炎 11.骨性关节炎 12.双磷酸钙盐沉积症 13.痛风 14.血友病性关节炎 15.烧伤 16.精神源性(心源性)疼痛 (1)肌紧张 (2)错觉或幻觉 (3)癔病性或忧郁性 17.伪病 二、头面部的神经痛 1.三叉神经痛(痛性抽搐) 2.中枢性神经损伤继发性的神经痛(三叉神经) 3.面部创伤继发的三叉神经痛 4.急性带状庖疹(三叉神经) 5.庖疹后遗神经痛(三叉神经) 6.膝状神经痛(第7对颅神经;膝状神经节综合征 7.舌咽神经痛(第9对颅神经) 8.喉上神经痛(迷走神经痛) 9.枕骨神经痛 三、头面部来源于骨骼肌的疼痛 1.急性紧张性头痛 2.紧张性头痛:慢性形式(头皮肌肉收缩性疼痛) 3.颞下颌关节疼痛及其功能障碍 4.颞下颌关节骨性关节炎 5.颞下颌关节风湿性关节炎 四、耳、鼻及口腔损伤 1.上颌窦炎 2.牙痛 ⑴牙本质牙釉质交界处缺陷造成 ⑵牙髓炎 ⑶牙周炎和牙周脓肿

⑷不伴有损伤的牙痛(非典型性牙痛) 3.舌痛症及口疳(也称作舌灼痛或者口腔感知障碍) 4.裂齿症 5.干性齿槽炎 五、原发性头痛 1.典型的偏头痛 2.普通型偏头痛 3.偏头痛的变异型 4.颈动脉痛 5.混合性头痛 6.从集性头痛 7.慢性发作性单侧头痛(慢性状态) 8.慢性从集性头痛 9.丛集性痉挛症侯群 10.创伤后头痛 六、头面部心源性疼痛 1.错觉或幻觉疼痛 2.癔病性或抑郁性 七、后枕部和颈部肌肉骨骼障碍 1.肌筋膜综合征:颈部扭伤或过伸引起的损伤(颈椎过伸屈伸损伤) 2.肌筋膜综合征:胸锁乳突肌 3.肌筋膜综合征:斜方肌 4.茎状突综合征(Eagle症侯群) 八、颈内部痛 1.甲状腺癌 2.喉癌 3.喉结核 九、颈肩部、上肢神经源性头痛 1.椎板托垂 2.骨赘:颈部椎骨脱离 3.髓内肿瘤 4.颈椎骨折或骨裂 5.硬膜外脓肿 6.椎骨肿瘤 7.带状疱疹:急性 8.疱疹后遗神经痛 9.梅毒:脊髓痨和肥厚性硬脊膜炎 10.脑膜炎和蛛网膜炎 11.神经根外伤性撕裂 12.肺上沟综合征(Pancoast癌) 13.胸出口综合征 14.颈肋或第一肋骨畸形 15.手臂或肩胛带骨骼代谢性疾病引起的疼痛 十、臂丛神经损伤

第十六章 特殊问题的康复

第十六章特殊问题的康复 学习要求 一、掌握 1.关节挛缩的评定和康复治疗 2.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的评定和康复治疗 3.骨化性肌炎的康复评定和治疗 4.骨不连的康复评定和治疗 二、熟悉 1.关节挛缩的病因和临床特点 2.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的临床表现和分期 3.骨化性肌炎的临床特点和分期 4.骨不连的临床特点、分类和诊断 内容精要 第一节关节挛缩 一、概述 在外伤或肢体关节周围发生病变,手术及外固定以后,未经系统的 康复治疗,特别是不适当的外固定、超时间的外固定都将导致关节囊的 挛缩、关节周围韧带的纤维化、周围肌肉的废用性萎缩。烧伤后关节周 围的瘢痕组织及手术后产生的切口瘢痕发生皮肤挛缩、长期卧床、错误 性的姿势体位造成的关节挛缩,均可使关节运动受到限制、僵硬,甚至 关节强直。 二、临床特点:1. 有外伤手术史或肢体关节的炎变,产生疼痛限制了关节活动;2. 关节周围有皮肤瘢痕存在;3. 关节处于限制性体位状态,活动受限; 4. 关节周围组织或同侧肢体有明显肌肉萎缩,肌力减退; 5. 上、下肢均有功能障碍的表现,下肢可有步态的改变部分或严重影响日常生活; 6. X线检查常能提示关节骨质的改变和骨化性肌炎及内固定物的不合适固定等限制关节活动的因素。

三、康复评定:1. 致病原因评定;2. 瘢痕评定;3. 肌力和关节的活动范 围评定;4. 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定。 四、康复治疗:1.运动疗法以增加关节运动范围为目的,同时增强肌力、耐力和功能性运动。2.矫形器的应用装配合适的支具或夹板,在关节功能训练后,用支具或夹板将关节固定在一个比较适当的抗挛缩位置,防止挛缩进展,保 持关节治疗的效果。3.牵引术 4.压力治疗采用压力绷带,压力性装置(间歇 式梯度压力治疗仪)对瘢痕进行压力治疗。5.步态训练将增加关节活动度、增 强肌力训练和步态训练结合起来。用行走辅助装置,增加其站立、行走的时间,纠正错误步态。6.手术松解 7.作业疗法 8.心理治疗 9.物理因子治疗在治 疗前后均可采用蜡疗、光疗、超声波、超短波、微波等治疗。10.中医、中药治 疗 第二节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 复杂性局部疼痛综合征(Complex Regional Pain Syndrom,CRPS),CRPS是继发于意外损伤、重大疾病后出现的以严重顽固性、多变性疼痛,血管舒缩失衡、营养不良和功能障碍为特征的临床综合征。骨或软组织损伤引起的反射性交感营养不良称为CRPS I型;由神经损伤引起的灼性神经痛称为CRPS II型。尚无一致诊断标准。病因与发病机制不清楚。 一、临床表现 1.CRPS的临床表现包括感觉、运动症状和体征,如水肿、 皮肤血流改变或异常出汗活动的三联征。(1)CRPSⅠ型的诊断标准①有引发疼 痛等症状的损伤和制动病史;②持续疼痛、异常性疼痛;③疼痛区域间发性水肿、皮肤血流改变或疼痛区域异常出汗;④可看到运动失调、营养改变,如指甲和毛 发改变等。其中②~④必须符合。(2)CRPSⅡ型诊断标准①神经损伤后存在持 续的疼痛,但不局限于该神经分布区域;②有明确的间发性水肿、皮肤血流改变 或异常促汗活动;③排除可以解释疼痛和功能紊乱的其它疾病存在。其中①~③ 均需符合。 2.分期 CRPS临床上可分为3期。第一期(急性期)。第二期(营养不良期):第一期发病后的3~6个月。第三期(萎缩期):起病后1年发生。 二、康复评定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

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运用中西医结合治疗的分析 发表时间:2017-08-04T16:16:21.230Z 来源:《航空军医》2017年第10期作者:罗国晖 [导读] 肩手综合征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型营养不良,多是在患者出现脑卒中后伴随有患侧的上肢的肩胛带和手部位的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 (郴州市第四人民医院湖南郴州 423000) 摘要:目的探究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中西医结合的综合应用效果。方法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结合西医和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自拟通络活血汤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评分改善情况。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对应VAS、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在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临床治疗中结合中西医治疗能够有效改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同时优化相应的症候评分,对患者的治疗转归非常有利,值得在临床治疗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中风;肩手综合征;中西医结合;康复训练 肩手综合征又称作反射性交感神经型营养不良,多是在患者出现脑卒中后伴随有患侧的上肢的肩胛带和手部位的关节活动受限和疼痛,随着时间的延长还会出现血管运动型改变,患者会出现肌肉萎缩和晚期的皮肤症状,在患者发病后的一年半内较为多见,或者在脑卒中后一个月内及两年后出现[1]。本研究对一段时间内在我院接受诊治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进行中西医结合治疗效果的综合分析,取得了显著效果,现做相关报道。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2015年3月至2016年6月期间,我院接受治疗的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116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通过CT检查确诊有脑出血或者脑梗塞病症,排除有精神障碍的患者以及有风湿性关节病变等导致的上肢运动障碍的患者。结合患者接受诊治的先后顺序进行分组,其中单号设定为对照组,双号设定为观察组,两组分别58例。对照组患者中男性32例,女性26例,其年龄在42~70岁,平均年龄为60.3岁,其病程在5~45天,平均为17.5天;观察组患者中男性31例,女性27例,其年龄在41~70岁,平均年龄为59.8岁,其病程在5~46天,平均为17.4天。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资料无显著差异,本研究内容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患者在治疗中结合西医和常规康复训练进行治疗,对患者的原发疾病进行处理,并且结合循环、神经营养因子辅助改善等常规方法,同时进行康复治疗,首先做好肢体位置摆放,防止患肢上肢在较长的时间内处于下垂的状况,并且让腕关节保持背曲状态,同时进行促静脉回流处理[2];对患者进行向心性压缩缠扎,要结合小线绳从患侧肢体的末端向近端做相应的缠绕至指根,让后将其松开,反复进行;结合冷热交替法进行温水和热水的浸泡,每天三次;对患者进行主动和被动运动,不要让患者感受到明显的疼痛,并且鼓励其进行主动运动,在此过程中要避免对肩关节的牵拉[3]。观察组则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结合自拟通络活血汤进行治疗,方剂中包含益母草、薏苡仁、川木瓜分别30g、白芍、白芷和赤芍分别20g,红花、独活、羌活分别15g,胆南星10g,甘草、制半夏分别9g,细辛分别3g[4],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相应的评分改善情况。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分为痊愈、显效、有效和无效,其中痊愈为患者的关节活动和疼痛情况均完全恢复正常,并且水肿完全消失,肌肉也无萎缩存在;显效为患者的水肿、疼痛均完全消失,但是关节的活动受到限制,手部小肌肉没有萎缩症状;有效为患者的水肿病症基本消失,同时疼痛有所缓解,其关节活动有轻度的首先,但是手部的肌肉萎缩不显著[5];无效则为患者的相关症状和活动受限均未见任何改善。治疗有效率为痊愈、显效和有效的比率和。 1.3统计学处理方法 本研究中中风后肩手综合征患者的基础资料和观察指标结合SPSS22.0软件分析,计量资料应用平均值表示,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的组间对比分别进行t检验和卡方检验,P?0.05为差异显著的评估标准。 2.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1;同时观察组患者的对应VAS、Fugl-Meyer评分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详见表2。 3.讨论 中医上将其归于痹症,其发病机制有所不同,将肩手综合征归于中风范畴。中医认为中风后出现气血的运行不畅,并且经脉肌肉失去了相应的给养,气滞血瘀,同时风寒乘虚而入,导致静脉阻塞和气血梗阻,经脉失养导致。但是中风后出现肩手综合征的西医发病机制目前并不十分明确,临床认为其发病发展是很多因素的共同作用所致,涉及周围性神经、交感神经、神经源性炎症以及相应的中枢神经系统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