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12学习】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地球上的水资源
1. 水资源的分布和利用:
- 地球上水资源分布不均,主要集中在海洋,仅约2.5%为淡水。
淡水主要分布在冰雪、地下水和湖泊、河流等形式。
- 人类主要利用的水资源包括地表水和地下水。
地表水包括河流、湖泊和人工水库等,地下水指位于地表下方的地下层水体。
- 水资源的利用包括农业灌溉、工业用水和城市供水等。
2. 湖泊与水库:
- 湖泊是一种自然形成的较大淡水体,通常由几条河流流入,
并具有自身的水量平衡。
- 水库是人工修建的蓄水和调节水量的水体,主要用于灌溉、
发电和供水。
3. 水循环和水资源的保护:
- 水循环是指水从地球表面蒸发成水蒸气,升高至高空后冷凝
成云,最终降落为雨水或降雪的循环过程。
- 水资源的保护包括合理利用水资源、保护水环境和预防水资
源污染。
4. 水资源问题与可持续发展:
- 水资源问题主要包括水资源短缺、水质污染和水灾等。
全球
范围内,许多地区面临水资源紧缺的问题。
- 可持续发展包括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
保护水环境和加强水资源管理等。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主要涉及地球运动、地球动力学、地壳构造和地形地貌等方面的知识。
本章是地理学的基础部分,对于学生来说具有重要的意义。
下面我们将对第四章的重点知识点进行梳理,并结合实际应用进行解析。
一、地球运动
1.地球自转:地球绕地轴自西向东旋转,周期为24小时。
地球自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昼夜交替、时间差异等。
2.地球公转:地球绕太阳公转,周期为365.25天。
地球公转产生的地理现象有四季变化、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昼夜长短的变化等。
二、地球动力学
1.板块构造学说:地球表层分为若干板块,板块之间相互运动、碰撞,形成地表的构造地貌。
2.地壳运动:地壳运动是板块构造的基础,分为造山运动和地壳运动。
造山运动使地壳发生褶皱、隆起,形成山脉;地壳运动使地壳发生断裂、下沉,形成盆地。
三、地形地貌
1.山地:山地是地球表面最基本的地形地貌,主要由造山运动形成。
2.平原:平原是地势较低、地形平坦的地貌类型,主要由河流沉积和地壳运动形成。
3.丘陵:丘陵地形地貌起伏较小,地势较低,主要由地壳运动形成。
4.盆地:盆地是地势较低、四周高中间低的地貌类型,主要由地壳断裂和
河流沉积形成。
四、知识点应用实例及解析
1.地球运动在实际生活中的应用:航海、航空、地震预警等。
2.板块构造学说在资源勘探和灾害预防方面的应用:通过研究板块运动规律,寻找矿产资源、预测地震等。
3.地形地貌对气候、生态环境的影响:如山地气候、平原农业、盆地生态环境等。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地形的影响世界上的特大城市大部分位于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地区。
在热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
2.气候的影响大城市都分布在地带和气候条件较优越的地区。
3.水的影响①影响城市区位——河流的入海口处(如上海、广州)、河流汇合处(武汉、重庆)、水陆交通的转换处(杭州)、水运起点(赣州)都易形成城市。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或状。
4.矿产的影响世界上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英国、美国、德国埃森、杜伊斯堡。
我国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包头、、大同、鹤岗等。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地形平坦处线路,总长度。
崎岖的山地线路(“之”字型或“8”字型),总长度。
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常有多条交通运输线通过,线网密度,山地、陡坡等地线网密度。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相互交替。
2.近代,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农业有利影响北半球温度带,热量条件更有利于。
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生长期,产量。
不利影响热带半干旱地区,农作物产量。
中纬度“谷物带”,粮食生产潜力。
植物受病虫害的范围。
②工业有利影响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
不利影响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明显;使产生大量的工业活动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加重。
③人类健康:夏季持续高温,使人的死亡数量,增加疾病的。
④海平面和海岸带: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部分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破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
⑤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如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第三节寒潮1.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现象,并伴有大风、、雨雪等天气。
2.原因:冬半年强冷气团从地区向地区移动形成3.发生时间:冬春季节4.危害:①大雪、冰冻等使堵塞,中断。
②大风造成海上翻船事故。
必修一地理第四章第一节知识点总结
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方式:地壳活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
3.有些内力作用进行得很快,如火山喷发或地震;有些却进行得十分缓慢。
4.主要方式:在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5.地壳运动的分类:按照地壳运动的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6.水平运动的表现:使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常在地表形成断裂带和褶皱山脉。
7.垂直运动的表现:使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
8.地位比较:就全球规模的运动而言,地壳运动以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
9.举例:水平运动的例子有东非大裂谷、大西洋、安第斯山脉等;垂直运动的例子有台湾海峡等。
10.意义: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二、外力作用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被统称为外力作用。
2.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外部,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3.方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
4.风化作用的意义:风化作用产生的松散物质堆积在原地,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了条件。
5.侵蚀作用的意义:侵蚀作用常使被侵蚀的物质离开原地,并在原地形成侵蚀地貌。
6.侵蚀地貌简介:分为海水侵蚀地貌、冰川侵蚀地貌、风力侵蚀地貌等;其中海水侵蚀地貌分布在岩石海岸,波浪侵蚀岩壁形成海蚀柱、海蚀崖等,如大洋路;冰川侵蚀地貌分布在高纬或高山地区,往往形成冰斗和角峰,如绒布冰川、北美五大湖区。
7.搬运作用的概念:风化或侵蚀作用的产物在风、流水、冰川的搬运作用下移到另一个地方的作用叫搬运作用。
8.搬运作用的意义: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了大量的物质。
9.堆积地貌简介:在搬运过程中外力减弱或遇到障碍物使被搬运的物质堆积下来,形成堆积地貌,分为海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等;如在沙质海岸形成沙滩(海水堆积地貌)、在风向比较固定的沙漠地区形成新月形沙丘(风力堆积地貌)。
地理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1 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岩浆活动和________作用。
3.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4基本形式水平运动垂直运动岩层的运动方向平行于地表垂直于地表岩层变化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对地表的影响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影响,相互作用。
从全球范围看,以________运动为主,以________运动为辅知识点2 外力作用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
3.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举例说明: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_;冰斗和角峰:________;沙滩:________;新月形沙丘:________;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_;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等等。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
知识点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________、沉积岩。
2.物质循环过程(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________、B________、C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
技巧点拨:(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_____。
(2)________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各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________;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________;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________。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K12教育文档)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word版可编辑修改)的全部内容。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12外力作用的表现形式: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和固结成岩(1)风化作用:在水、温度及生物等的的影响下,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经常发生崩解或破碎,形成许多大小不等的岩石碎块或砂粒。
为其他外力作用创造条件.(2)侵蚀作用流水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使坡面趋于破碎。
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等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形谷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等(3)搬运作用:为堆积地貌的发育输送大量物质(4)堆积作用在流水和风力搬运的途中,由于流速或风速的降低,导致物质逐渐沉积,在沉积过程中颗粒大、比重大的物质先沉积,颗粒小、比重小的物质后沉积,所以沿着水流方向我们先看到颗粒比较大的沙子,越往后沙粒越小。
流水堆积:形成冲击扇、三角洲、河漫滩平原风力堆积:形成新月形沙丘冰川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冰蚀湖等海浪堆积:形成沙滩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和沉积岩.(1)岩浆岩:是岩浆活动的产物.是在地球内部压力作用下,岩浆沿着岩石圈的薄弱地带侵入岩石圈上部或喷出地表,冷却凝固形成。
分为喷出岩和侵入岩,如花岗岩、玄武岩等(2)沉积岩:是裸露地表的岩浆岩在风吹、雨打、日晒以及生物作用下,逐渐成为砾石、沙子和泥土。
这些碎屑物质被风、流水等搬运后沉积下来,经过固结成岩作用形成.如砾岩、砂岩、页岩、石灰岩等。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
高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一1.陆地资源:人类直接从陆地自然环境中获取的,并用于生产与生活的物质与能量。
分类:矿产资源非可再生、土地资源、水资源、生物资源可再生资源。
特点:1陆地自然资源是有限的①总量巨大,但可利用部分有限②一定的空间和时间范围内,自然资源的数量是有限的③一定的社会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人类利用自然资源的能力和范围是有限的2陆地资源的利用潜力是无限的①提高资源的利用率②扩大资源的利用的领域和范围。
3陆地资源有一定的分布规律①土地、水、生物资源受各地水热条件的影响,有地带性②矿产资源的分布受地质作用的制约。
4一个地域的自然资源组成相互联系的整体。
人类对资源利用必须预先就对其环境及资源整体可能产生的影响作出全面的评估,综合平衡,防止和减少人类开发可能造成的破坏,并促使环境及各种资源正常发展2.能源资源:陆地资源中为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提供动力的资源。
分类:按开发利用状况分常规能源:在现阶段和科学技术条件下,已经被人类大规模广泛应用,而且利用技术比较成熟的能源资源。
如:矿物能煤、石油、天然气,水能和生物能。
新能源:目前由于技术经济水平的限制,还未被广泛应用的能源资源。
如:太阳能、地热能、核能。
技巧1:雨林破坏对当地环境的直接影响1大量直接降雨使淋溶作用增加2加速的径流导致土壤侵蚀技巧2:植被对当地环境的直接影响1树林覆盖使土壤免受暴雨冲刷和烈日曝晒2不断形成的枯枝落叶调节进入土壤的水分和供给养分。
技巧3:我国的资源优势变为经济优势1加强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的规划。
①我国国土资源总量大、类型多②数量、质量以及地区分布不均③各地资源的结构不一④选择优势资源和资源的优势地区,给予相应的扶持政策2摸清各类资源的储量。
①加强地质勘探②加强深部找矿③加强非金属矿的勘探和开发,特别要重视那些销路好,销量大、产值高的非金属矿的开发3强化资源加工环节,提高资源附加值。
4重视资源的综合利用。
依靠科学,加强综合勘探和综合利用,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汇总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点1 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内部,主要是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主要表现为________、岩浆活动和________作用。
3.影响: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________。
4知识点2 外力作用1.概念:地球表面的风、流水、冰川、生物等也可以引起地表形态的变化。
2.能量来源:地球外部,主要是________。
3.表现形式(1)风化作用(2)侵蚀作用(3)搬运作用(4)堆积作用举例说明:以下地貌和对应的外力作用分别是:海蚀柱、海蚀崖:________;冰斗和角峰:________;沙滩:________;新月形沙丘:________;黄土高原地貌:________;风蚀柱、风蚀蘑菇:________;冲积扇(洪积扇):________;等等。
4.对地表形态的影响: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________。
知识点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三大类岩石:岩浆岩、________、沉积岩。
2.物质循环过程v1.0 可编辑可修改(1)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基础物质:A________、B________、C岩浆。
(2)岩石圈物质循环的循环环节:①外力作用、②________、③重熔再生、④________。
技巧点拨:(1)关键是判断岩浆和岩浆岩。
岩浆岩只能由岩浆直接冷却凝固而成,即只有一个箭头的就是________。
(2)________是岩石转化的“起点”,也是三类岩石的“归宿”,即有三个箭头指向。
(3)各类岩石均可经外力作用形成________;各类岩石均可经变质作用形成________;三大类岩石都有可能重熔再生成________。
(4)三大类岩石中只有________含有化石和具有层理构造,并且是由外力作用形成的。
研习3 岩石圈的物质循环三类岩石特征的比较类型特点利用状况常见岩石岩浆岩侵入岩矿物结晶颗粒较大花岗岩是坚固、美观的建筑材料;多种金属矿是工业生产的原料花岗岩喷出岩矿物结晶颗粒小,有的有流纹或气孔玄武岩、流纹岩沉积岩具有层理结构、化石石灰岩是建筑材料和化工原料,钾盐是化工原料;煤、石油是当前世界最重要的能源石灰岩、砾岩、砂岩、页岩变质岩有片理构造大理岩是建筑材料;铁矿石是钢铁工业的重要原料大理岩、板岩、石英岩、片麻岩第二节山地的形成知识点1 褶皱山、断块山与火山1.褶皱山(例如:喜马拉雅山、阿尔卑斯山、安第斯山等)(1)褶皱:岩层在地壳运动产生的强大挤压作用下发生塑性变形而产生一系列的波状弯曲。
地理高一必修一四章知识点
地理高一必修一四章知识点四章知识点: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地理环境是指人类生活和发展所处的地理条件,包括地形地势、气候条件、水文条件、土壤条件、植被条件、人口分布等因素。
人类对地理环境的适应和利用,构成了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的主要内容。
一、土地与风险地球是人类生存的家园,土地是人类赖以生产和生存的重要资源。
土地资源的稀缺性和有限性,以及地质灾害的影响,对人类的生产生活带来了一定的风险。
1. 土地资源土地资源分为可利用土地和不可利用土地。
可利用土地包括耕地、建设用地、草地、林地和水域等。
不可利用土地指的是冰川、戈壁、沙漠以及高山等无法进行生产和生活活动的地区。
2. 地质灾害地质灾害是指地壳运动、地震、火山爆发、滑坡、泥石流等造成的自然灾害。
这些地质灾害会给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带来严重影响,甚至造成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
二、水资源与人类活动水是维持生命的重要资源,也是人类生产和生活的基本需求。
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对于人类的可持续发展至关重要。
1. 水资源分布全球水资源呈现着十分不均衡的分布。
其中,富水区主要包括亚热带、热带和季风地区,而贫水区主要分布在沙漠、高山和寒地等地区。
2. 水资源利用与保护水资源的合理利用与保护是保障人类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内容。
节约用水、合理开发水利、保护水环境等措施可以有效地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并减少对水资源的破坏。
三、生物资源与人类活动生物资源是指地球上所有的自然生物体,包括动物、植物和微生物。
人类对生物资源的开发利用,既满足了自身的生产生活需求,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生态问题和环境破坏。
1. 森林资源森林是地球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具有极高的生物多样性和重要的生态功能。
森林提供了人类所需的木材、医药资源和生态服务,但森林的过度砍伐与滥伐会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影响。
2. 水域资源水域资源是指地球上的海洋、湖泊、河流和水库等水体资源。
人类通过渔业、海洋工程和水利工程等方式利用水域资源。
同时,过度捕捞和水体污染也威胁到水域生物资源的可持续发展。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四章)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第一节自然条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一.自然条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1地形的影响世界上的特大城市大部分位于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地区。
在热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
2气候的影响大城市都分布在地带和气候条较优越的地区。
3水的影响①影响城市区位——河流的入海口处(如上海、广州)、河流汇合处(武汉、重庆)、水陆交通的转换处(杭州)、水运起点(赣州)都易形成城市。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或状。
4矿产的影响世界上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英国、美国、德国埃森、杜伊斯堡。
我国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包头、、大同、鹤岗等。
二.自然条对交通线路的影响地形平坦处线路,总长度。
崎岖的山地线路(“之”字型或“8”字型),总长度。
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常有多条交通运输线通过,线网密度,山地、陡坡等地线网密度。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相互交替。
2近代,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①农业有利影响北半球温度带,热量条更有利于。
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生长期,产量。
不利影响热带半干旱地区,农作物产量。
中纬度“谷物带”,粮食生产潜力。
植物受病虫害的范围。
②工业有利影响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
不利影响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明显;使产生大量的工业活动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加重。
③人类健康:夏季持续高温,使人的死亡数量,增加疾病的。
④海平面和海岸带: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部分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破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
⑤生态系统破坏生态平衡如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第三节寒潮1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现象,并伴有大风、、雨雪等天气。
2原因:冬半年强冷气团从地区向地区移动形成3发生时间:冬春季节4危害:①大雪、冰冻等使堵塞,中断。
②大风造成海上翻船事故。
③急剧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聚落类型及分布特点2.不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三、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四、地表形态的塑造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及影响2.外力作用的地貌举例3.山岳的形成及背斜成山向斜成谷的原理正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地理必修一第四章主要涉及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以及地表形态的塑造等方面的知识。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这些知识点进行总结。
一、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聚落是人类从事生产和生活而聚居的场所,包括房屋建筑的集合体,以及与人们生产生活相关的各种设施。
聚落分为城市和乡村两大类型。
在不同的地形条件下,聚落的规模、分布特点等都有所不同。
1.聚落类型及分布特点在我国北方平原地区,村落的规模一般比较大,多呈团聚型、棋盘式的格局,聚居人数比较多。
南方丘陵地区,村落规模一般比较小,空间分布相对分散,聚居人数少。
河网密度大的平原地区,村落多呈带状。
2.不同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地形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山地、平原、丘陵等地形条件下聚落的分布特点。
例如,山地地区聚落多分布在山谷地带,平原地区聚落多呈团聚型,丘陵地区聚落分布相对分散。
二、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青藏铁路建设的社会经济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加快西部开发,将当地的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促进沿线地区经济的发展。
2.有利于民族团结,维持我国西部边疆的政治和社会稳定。
3.有利于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三、地表形态的塑造地表形态的塑造主要受到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影响。
内力作用能量来源于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
外力作用主要指风、水、冰等自然力量对地表形态的改变。
1.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的区别及影响内力作用主要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变质作用等,塑造了地表形态的骨架。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
地理高一第4章知识点归纳地理高一第4章主要讲述了地球的运动与地理划分。
地球的运动包括自转和公转两个方面,而地理划分则涉及到地理经线、地理纬线以及地理区划等内容。
以下是对这些知识点的详细归纳。
一、地球的自转和公转地球的自转是指地球围绕自身的轴线旋转一周所需要的时间。
地球自转一周的时间大约为24小时,这就形成了地球的昼夜变化。
当地球自转的一个半球面接近太阳时,这一半球面就会发生白天,而另一半球面则是黑夜。
地球的公转是指地球围绕太阳运动一周所需要的时间,约为365.25天,形成了四季的变化。
二、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地理经线是指连接地球南北两极的线,也称为经度。
最重要的地理经线是本初子午线,即通过英国伦敦的经线。
地理纬线是指连接地球东西两侧的线,也称为纬度。
最重要的地理纬线是赤道,位于地球正中间,将地球分为北半球和南半球。
三、地理区划地理区划是指将地球划分为不同的区域,便于研究和理解地球上的各种现象。
我们通常将地球划分为七大洲和五大洋。
七大洲包括亚洲、非洲、北美洲、南美洲、欧洲、大洋洲和南极洲。
五大洋包括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南极洋和北冰洋。
地理区划还可以按照气候类型将地球划分为寒带、温带和热带三个带状区域。
寒带位于北极圈和南极圈之间,气候寒冷;温带位于寒带和热带之间,气候适中;热带位于赤道两侧,气候炎热。
另外,地理区划还可以根据不同的地形特征进行划分,如高山地带、平原地带、河流地带和湖泊地带等。
总结:地球的运动和地理划分是地理学的基础知识,通过对地球自转、公转、地理经线和地理纬线的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解释地球上的各种现象和地理区域的划分。
这些知识点对我们理解地球的构造、气候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等都有着重要的意义。
更深入地学习这些知识,有助于我们更全面地认识和理解地球这个家园。
高中地理 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详细)
第四章自然灾害
1.自然灾害的定义
自然灾害又称自然灾害性灾难,是指由天文、地质、大气、水文等自然原因引起的对人类社会造成或可能造成生命和财产等方面的损失的现象。
2.自然灾害的分类
(1)地质灾害:包括地震、火山喷发、滑坡等;
(2)气象灾害:包括台风、龙卷风、暴雨等;
(3)水文灾害:包括洪水、干旱、泥石流等。
3.我国的自然灾害
(1)地质灾害方面:我国是地震、喀斯特、泉奥等灾害分布最集中、破坏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
(2)气象灾害方面:我国经常发生的气象灾害有台风、暴雨、雪灾、寒潮、旱灾等。
(3)水文灾害方面:我国也是世界上水灾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洪涝灾害和干旱灾害较为严重。
4.自然灾害对人类社会的影响
(1)经济方面:造成巨额经济损失。
(2)社会方面:影响社会稳定,给人们的生活带来很大的不便。
(3)生态方面:对生态环境造成破坏。
5.自然灾害的预测和防范
(1)预测方法:重点是对天气、地震等方面进行预测。
(2)防范措施:根据不同的灾害类别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减少灾害造成的损失。
地理必修1第四章知识梳理
第四章塑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知识梳理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一、内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部,主要是元素衰变产生的能。
2.表现形式:、和。
3.地壳运动(1)分类及影响:①水平运动:形成和;②垂直运动:引起地势的和。
(2)相互关系: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就全球而言以为主、为辅。
4.影响: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
二、外力作用1.能量来源:来自地球部,主要是能。
2.表现形式:主要有、、、。
3.影响:“削高填低”,总的趋势是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
三、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圈的组成(1)岩浆岩:由岩浆侵入上部或地表,冷却凝固而成。
(2)沉积岩:碎屑物质经搬运沉积后,经作用而成。
(3)变质岩:已经生成的岩石,在一定的和压力下经作用形成。
【指点迷津】1喜马拉雅山是由于地壳的垂直运动形成的这种认识没有从本质上看问题。
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是紧密相关的。
从形式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属于垂直运动,但从本质上看,喜马拉雅山的上升是由于亚欧板块和印度洋板块碰撞而形成的,是地壳水平运动的结果。
外力作用2.“华北平原又名黄淮海平原,完全是由海河、黄河、淮河带来的泥沙堆积而成。
”这种说法对吗?为什么?这种说法具有片面性。
在华北平原形成的过程中,除了泥沙淤积以外,还有地壳不断下沉,是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
3.风化作用就是风力作用这种看法是错误的。
地表或接近地表的岩石,在温度、水以及生物等的影响下,发生崩解和破碎等破坏作用,叫做风化作用。
风化作用与风无关,而风力作用则是指风的侵蚀、搬运、堆积等作用,故风化作用与风力作用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
【要点解读】水平运动平行于地表岩层发生水平位移和弯曲变形形成绵长的断裂带和巨大的褶皱山脉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大西洋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垂直运动垂直于地表岩层发生大规模的隆起和凹陷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海陆变迁意大利那不勒斯海岸的变动、台湾海峡的形成二者同时存在,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在一定时间和空间有主次之分,从全球范围看,水平运动为主,垂直运动为辅2外力作用外力作用对地貌的塑造实例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受破坏,碎屑物残留在地表形成风化壳花岗岩球状地貌侵蚀作用风力侵蚀形成风蚀洼地、风蚀柱、风蚀蘑菇雅丹地貌流水侵蚀侵蚀使谷底、河床加宽加深,形成“V”型谷、峡谷、瀑布,使坡面破碎,形成沟壑纵横的地表形态黄土高原“千沟万壑”、三峡、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溶蚀形成溶洞、峰林、地下河等喀斯特地貌桂林山水、路南石林侵蚀作用冰川侵蚀形成冰斗、角峰、“U”型谷挪威峡湾海岸海浪侵蚀形成海蚀陡崖、海蚀柱、海蚀拱桥等青岛“石老人”堆积作用冰川堆积沉积物颗粒大小不分,杂乱堆积,形成冰碛地貌“千湖之国”芬兰风力堆积形成沙漠(静止沙丘、移动沙丘)、黄土堆积颗粒大的先沉积,颗粒小的后沉积,具有分选性黄土高原流水堆积形成三角洲(入海口)、冲积扇平原(出山口)、河漫滩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黄河三角洲海流堆积形成海岸地貌海滩3岩石圈的物质循环1.岩石按成因分为岩浆岩、变质岩、沉积岩三大类。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CAL-FENGHAI-(2020YEAR-YICAI)_JINGBIAN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
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总结摘要:一、章节背景与重要性二、知识点梳理1.内力作用与地貌形态2.外力作用与地貌形态三、具体知识点详解1.内力作用1.地壳运动2.岩浆活动3.变质作用2.外力作用1.流水侵蚀地貌2.流水堆积地貌3.风力侵蚀地貌4.风力堆积地貌四、知识点应用与实践五、总结与展望正文:地理必修一第四章主要介绍了地貌形态的塑造力量以及其形成的地貌类型。
首先,通过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这两种能量来源,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内力作用主要包括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而外力作用主要包括流水侵蚀、流水堆积、风力侵蚀和风力堆积。
这些作用形式对地表形态产生了不同的影响,形成了不同的地貌类型。
地壳运动是内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构造运动产生断裂带和高大的褶皱山脉。
例如,喜马拉雅山、东非大裂谷和大西洋都是地壳运动的结果。
岩浆活动是内力作用的另一种表现形式,它会导致火山喷发和岩浆侵入,形成新的岩石。
变质作用则会导致岩石在高温高压下发生化学和物理变化,形成新的岩石类型。
流水侵蚀地貌是外力作用的一种表现形式,主要通过流水的冲刷和侵蚀作用,形成河谷、峡谷等地貌。
例如,长江三峡、尼罗河河谷都是流水侵蚀地貌的典型例子。
流水堆积地貌则主要是在河流中下游地区,流速减缓,水流携带的泥沙、砾石等物质沉积下来,形成冲积平原、三角洲等地貌。
风力侵蚀地貌主要是在干旱、半干旱地区,风力对地表进行侵蚀,形成风蚀蘑菇、雅丹地貌等地貌。
风力堆积地貌则主要是在沙漠地区,风力将沙尘堆积成沙丘、沙垄等地貌。
在地理实践中,了解地貌形态的塑造力量和形成的地貌类型对于分析地貌发育过程、预测自然灾害以及进行土地资源利用和规划等方面都具有重要意义。
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一 第四章知识点
高中地理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标题:高中地理必修一—第四章知识点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四章主要聚焦于地球的大气圈,这是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
这一章的主题是“地球的大气圈”,它涵盖了大气圈的基本概念、组成、运动和气候形成等多个方面。
一、大气圈的基本概念大气圈是地球上空覆盖的由气体和悬浮物组成的巨大圈层。
它分为五层,自下而上分别是:对流层、平流层、臭氧层、中间层和外层。
其中,对流层是地球表面上方的大气层,也是我们日常生活中接触最多的大气层。
二、大气圈的组成大气圈主要由氮、氧、氩、二氧化碳等气体组成,其中氮约占78%,氧约占21%,氩约占1%,二氧化碳及其他气体和微粒只占少量。
三、大气圈的运动大气圈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其中最基本的是风。
风是大气在水平方向上的运动,根据成因可以分为:季风、海风、山风等。
另外,大气圈还有垂直方向上的运动,如对流运动、上升运动和下沉运动等。
这些运动都与地球的气候变化密切相关。
四、气候形成气候形成是第四章的另一个重要知识点。
气候的形成主要受到太阳辐射、地球自转、大气环流和海陆分布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其中,太阳辐射是气候形成的主要驱动力,它造成了地球各地的温度差异,进而形成了不同的气候类型。
总结,高中地理必修一的第四章“地球的大气圈”是理解地理环境的核心内容之一。
掌握这一章的知识点,对于我们理解气候变化、天气预报和环境保护等实际问题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高中地理知识点总结必修二人文地理第一章人口的变化1、人口的自然增长主要是由人口的出生率和死亡率的变动所带来的。
2、人口数量的自然变化受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的影响。
3、人口空间分布的疏密程度可用人口密度来表示,其计算公式为:人口密度=人口总数(P)÷土地面积(A),单位:人/平方千米或人/公顷。
4、世界人口增长表现为三股巨大的洪流,即人口增长从高出生率、高死亡率向低出生率、低死亡率的转变;人口迁移从高死亡率向低死亡率的地区迁入;人口分布从死亡率高、人口增长率为0的地区向死亡率为0、人口自然增长率为0的地区,最终趋于相对稳定和平等的全球性分布。
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中图版)
高中地理必修1(中图版)复习知识点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一、行星地球1.宇宙:时间上的无始无终,空间上的无边无际。
2.天体:●概念:物质存在的形式,包括星云、行星、流星体、彗星以及一些星际物质(如气体、尘埃)。
●天体系统:各天体相互吸引、绕转才形成天体系统。
●天体系统的层次:3.太阳系及其成员:●九大行星的排列:水、金、地、火、木、土、天王、海王、冥王星。
●它们的公转运动共同特点:同向性、共面性、近圆性。
●又可以分为三类:(1)类地行星::水、金、地、火星(2)巨行星:木、土星(3)远日行星:天王、海王、冥王星●小行星带:位于火星和木星之间。
(记法:火和木在一起易燃烧,用小行星带隔开)4.地球存在生命的原因:二、太阳对地球的影响1.提供能量:●太阳的主要成分:氢和氦。
●太阳辐射是以电磁波的形式辐射。
来源:内部的核聚变。
●纬度差异→热量差异:纬度低,太阳辐射强,生物量多;反之。
2太阳活动:●太阳大气层从外到内分为:日冕(最外层)、色球、光球(太阳表面、最亮)。
●太阳活动的主要标志:太阳黑子(周期11年)。
耀斑也是重要标志,它是太阳活动最强烈的显示。
●太阳风在日冕层;太阳风暴发生于太阳表面。
●太阳活动的三大影响:(1)太阳电磁波扰动电离层→影响无线电短波通讯(2)带电粒子流扰动地球电磁场→产生磁暴(3)带电粒子流进入大气层 产生极光。
●降水量与太阳黑子有一定相关系:(P11)1、3图是正相关,2图是负相关。
三、地球运动:1.地球的运动:自转和公转。
方向都是自西向东。
2.地球自转:●绕转中心:地轴(它的北端总是指向北极星附近)●地球真正的自转周期:恒星日(23时56分4秒),360o另一周期是:太阳日(24小时),360o59’●自转方向:从北极上看地球自转是逆时针,南极上看是顺时针。
●角速度:除南北两极点为0外,其他各地角速度都为15o/h。
●线速度:赤道最大(1670m/s),向两极逐渐减小,两极线速度为0。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图版高中地理必修一知识点归纳(第
四章)
第四章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第一节自然条件对城市及交通线路的影响
一.自然条件对城市形成和发展的影响
1.地形的影响世界上的特大城市大部分位于濒海、濒湖或沿河的地区。
在热带地区,城市主要分布在。
2.气候的影响
大城市都分布在
地带和气候条件较优越的
地区。
3.水的影响
①影响城市区位——河流的入海口处(如上海、广州)、河流汇合处(武汉、重庆)、水陆交通的转换处(杭州)、水运起点(赣州)都易形成城市。
②影响城市形态——位于河流两岸的城市,往往呈
或
状。
4.矿产的影响
世界上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英国
、美国
、德国埃森、杜伊斯堡。
我国对矿产资源依赖性较大的城市有:
、包头、
、大同、鹤岗等。
二.自然条件对交通线路的影响
地形平坦处线路
,总长度。
崎岖的山地线路
(“之”字型或“8”字型),总长度。
平原、缓丘、山间盆地河谷常有多条交通运输线通过,线网密度
,山地、陡坡等地线网密度。
第二节全球气候变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全球气候变化的特点:
相互交替。
2.近代,全球气候变暖对人类活动的影响:
①农业
有利影响
北半球温度带
,热量条件更有利于。
高纬度地区,农作物生长期
,产量。
不利影响
热带半干旱地区,农作物产量。
中纬度“谷物带”,粮食生产潜力。
植物受病虫害的范围。
②工业
有利影响
高纬度地区,供暖的能源消耗。
不利影响
低纬度地区,制冷的能源消耗明显
;使产生大量
的工业活动承受的压力和负担加重。
③人类健康:夏季持续高温,使人的死亡数量
,增加疾病的。
④海平面和海岸带:全球气候变暖——两极冰川融化——海平面
——部分
被淹没;地下水位升高,导致土壤
;破坏港口设备,影响航运;影响沿海水产养殖业。
⑤生态系统
破坏生态平衡
如土地荒漠化日益严重
第三节
寒潮
1.概念:冬半年强冷空气入侵造成的现象,并伴有大风、
、雨雪等天气。
2.原因:冬半年强冷气团从
地区向
地区移动形成
3.发生时间:冬春季节
4.危害:①大雪、冰冻等使
堵塞,
中断。
②大风造成海上翻船事故。
③急剧降温使农作物遭受冻害。
5.防治措施:监测和预报
第四节
水资源对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意义
1.
自然资源
概念:人类可以从自然界中直接获得,并用于生产和生活的物质、能量。
分类:可再生资源:如
资源、
资源、
资源、
资源
非可再生资源:如
资源
2.水资源
组成
广义:陆地水和海洋水
狭义:指地球上的。
目前广泛利用的主要是
、淡水湖泊水和
等
分布①特点:明显的。
②成因:降水量的
不均匀
③指标:
④差异:
洲最多,
洲次之,
最少。
特征:①
补给的循环性
②时空分布的不均匀性
③利用的广泛性和不可替代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