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东坡与眉山
苏东坡简介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最新)
关于苏轼的生平简介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眉州眉山(即今四川眉州)人,是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散文家和诗人。
豪放派代表人物。
他与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皆以文学名世,世称“三苏”;与汉末“三曹父子”(曹操、曹丕、曹植)齐名。
他还是著名的唐宋八大家之一。
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乐府》等。
嘉佑元年(1056年),虚岁二十一的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在翌年,他参加了礼部的考试,以一篇《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高中进士第二名。
嘉佑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即通常所谓“三年京察”,入第三等,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后逢其父于汴京病故,丁忧扶丧归里。
熙宁二年(1069)服满还朝,仍授本职。
苏轼几年不在京城,朝里已发生了天大的变化。
神宗即位后,任用王安石支持变法。
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在新法的施行上与新任相国王安石意见不合,被迫离京。
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的,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苏轼因在返京的途中见到新法对普通老百姓的损害,故很不同意宰相王安石的做法,认为新法不能便民,便上书反对。
这样做的一个结果,便是像他的那些被迫离京的师友一样,不容于朝廷。
于是苏轼自求外放,调任杭州通判。
苏轼苏轼在杭州待了三年,任满后,被调往密州、徐州、湖州等地,任知州。
这样持续了有大概十年,苏轼遇到了生平第一祸事。
当时有人故意把他的诗句扭曲,大做文章。
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到任湖州还不到三个月,就因为作诗讽刺新法,“文字毁谤君相”的罪名,被捕下狱,史称“乌台诗案”。
苏轼坐牢103天,几濒临被砍头的境地。
幸亏北宋在太祖赵匡胤年间即定下不杀仕大臣的国策,苏轼才算躲过一劫。
出狱以后,苏轼被降职为黄州团练副使(相当于现代民间的自卫队副队长)。
这个职位相当低微,而此时苏轼经此一狱已变得心灰意懒,于公余便带领家人开垦荒地,种田帮补生计。
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眉山市第七届苏东坡文学艺术奖获奖作品的通报-眉府函【2015】143号
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眉山市第七届苏东坡文学艺术奖获奖作品的通报正文:---------------------------------------------------------------------------------------------------------------------------------------------------- 眉山市人民政府关于眉山市第七届苏东坡文学艺术奖获奖作品的通报眉府函【2015】143号各区、县人民政府,市级各单位、部门:为弘扬东坡文化,繁荣文艺创作,按照市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眉山市苏东坡文学艺术奖评奖办法的通知》(眉府办发〔2014〕75号)规定,经过申报、初审、复审、终审、公示等程序,共评选出102件(个)获奖作品和项目。
经市三届政府第124次常务会议审议通过,现对获奖作品予以通报。
附件:眉山市第七届苏东坡文学艺术奖获奖名单眉山市人民政府2015年9月10日附件眉山市第七届苏东坡文学艺术奖获奖名单眉山市苏东坡文学艺术奖·作品奖(71件)一等奖(7件)文学类(1件)1.《品中国文人》(四卷本)刘小川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美术类(1件)2.油画《聆听》辜志勇获2014年第十二届全国美展进京展提名奖书法类(1件)3.行书《东坡游记中堂》杨江帆获2014年第五届中国书法兰亭奖佳作奖三等奖摄影类(1件)4.摄影作品《收蔺草的母亲》李劲获2013年四川省第十六届摄影艺术展金奖音乐类(1件)5.歌曲《老井》余启翔获中宣部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民间文艺类(1件)6.竹编《苦乐清凉》陈云华获中国文联、中国民协第十一届民间文艺山花奖戏剧曲艺类(1件)7.小品《捐》唐稚明、谭斌、黄艺获2014四川省群星奖大赛一等奖二等奖(7件)文学类(2件)8.长篇小说《蒙哥大帝》(三卷本)张生全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4年5月出版9.长篇散文《国企变法录》周仲明广东人民出版社2014年3月出版书法类(2件)10.书法作品《隶书中堂》陈敦良获乌海杯全国书法作品大展优秀奖(最高奖)11.书法作品《隶书中堂》段勋获第七届(临沂)全国中小学生书法作品展老师组优秀作品奖(最高奖)摄影类(1件)12.摄影作品《蔺草收割人》柴树清获2013年中国第十五届国际摄影艺术展入选奖音乐类(1件)13.歌曲《你就是雷锋》王晋川获四川省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舞蹈类(1件)14.舞蹈《小辫儿甩》王科玲、王心竹获2014四川省群星奖大赛二等奖三等奖(26件)文学类(2件)15.《千年英雄苏东坡》熊朝东2013年入选国家重点公益性项目“农薄图书”工程16.《远村密码》宋学镰沈阳出版社2013年出版美术类(4件)17.国画《苗乡九月》刘起伏2014年入选全国第四届中国画线描艺术展18.国画《瓦屋青黛》熊泽红获四川省第四届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19.油画《霜林晚风》秦富伟获四川省第四届青年美术作品展优秀奖(最高奖)20.国画《清白人家》杨雪鸿获2014年四川省农民艺术节暨民间艺术节“农村风情书画展”美术类一等奖书法类(7件)21.篆刻作品《余涛制印》余涛2014年入展第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22.书法作品《千字文楷书条幅》王亮2014年入展第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23.书法作品《草书苏东坡题跋》李雅玲2014年入展第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24.书法作品《行书条幅》陈仲文2014年入展第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25.书法作品《金文书东坡词三首》陈冬文2014年入展第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26.书法作品《东坡书论》姜志臻2014年入展第四届中国西部书法篆刻作品展27.书法作品《长寿赋》康永久入展第七届(临沂)全国中小学书法作品展老师组展览摄影类(1件)28.《香港印象》陈冶获2014四川省第十六届摄影艺术展铜奖音乐类(1件)29.歌曲《仙客来》赖永毅获2014四川省群星奖大赛三等奖舞蹈类(6件)30.舞蹈《眉山丫头2013版》左欣欣、陈曦、邹颖浩获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走进眉山活动表演金奖31.舞蹈《冬之情》丁彦丹、马静若获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走进绵阳活动表演金奖32.舞蹈《我爱苏东坡》郑可、方鸣、王晋川获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走进眉山活动表演金奖33.舞蹈《绿海春潮》朱德明、钟晓、史红琴获四川省第七届“星光灿烂”少儿舞蹈比赛大学生类“新人新作”创作金奖34.舞蹈《竹乡小丫》黄月华、李娟获2013CCTV-3“同在蓝天下-爱心希望”大型文艺晚会金奖35.舞蹈《唢呐乡的娃》肖贵琴获2014四川省群星奖大赛三等奖广播电影电视类(1件)36.纪录片《山里的希望》谢晓芹获中国电视艺术家协会“年度三农人物电视作品评选”三等奖民间文艺类(1件)37.竹编《竹编坤包》张保珍获2014首届中国(张家港)长江流域民间艺术博览会金奖戏剧曲艺类(3件)38.戏剧小品《母女情》魏厚国、陈红、伍国雄2013年获四川省第十届小品小戏大赛剧目奖39.四川竹琴《我的家乡美》侯铭、陈伟获2014四川省群星奖大赛三等奖40.曲艺《四支队伍进村来》王博灏、谭凯元、朱璐瑶参加2014眉山市元旦晚会获市委李静书记批示,并在全市推广演出优秀奖(24件)文学类(5件)41.系列散文《落花人独立》袁瑛发表于《黄河文学》2014年第11期“中国当代知名散文家新作展”栏目42.诗歌14首张贵全2013-2014年发表于《诗刊》《四川文学》《星星》《四川日报》《青年作家》等报刊43.散文集《一直很安静》罗晓蓉四川出版集团-天地出版社2013年12月出版44.诗集《农民工博物馆》许岚黄河出版集团-阳光出版社2014年4月出版、并获“非常梦想-四川省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诗歌类一等奖45.诗集《时光手记》伍俊华中国文联出版社2013年出版美术类(5件)46.国画《个人的房间》李旭入选“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65周年迎接第十二届全国美展”四川省美术作品展47.国画《天宫清韵》谢泰伟获“首届中华艺魄-张大千杯全国书画作品大展”三等奖48.漫画《压力山大》黄举凯获四川省2014第十一届漫画双年展二等奖49.漫画《取经》赵启明获四川省2014第十一届漫画双年展二等奖50.国画《山外山》刘家树入选“绝色和谐-第四届全国中国画作品展”摄影类(7件)51.《古城味道》(组照)陈学礼获2013年“千年帝都?牡丹花城”全国摄影展优秀作品奖52.《春江水暖》王国荣获“中国梦·劳动美·幸福路”首届全国职工摄影大赛三等奖53.《云漫幽谷》王澄琳获2012大美黄山国际摄影大展优秀作品奖54.《彩云飞》李隆德获第四届“百鸟之都?阳光威宁”全国摄影大展铜质收藏作品55.《坝坝电影》费翼获省文化厅2013“畅想中国梦?展示新四川”全省群星璀璨美术书法摄影优秀作品展二等奖56.《乡村喜事》朱浩入选2014四川省第十六届摄影艺术展“社会生活民族风情类”57.《梦的家园》吴继元入选2014四川省第十六届摄影艺术展“自然风光类”音乐类(3件)58.歌曲《没有天花板的舞台》刘戈入选四川省委宣传部、省文化厅联合出品的《动感地带-群众广场舞曲歌曲》专辑59.歌曲《我不是小孩》吴耐入选由四川音像出版社出版的四川省音协2014歌曲作品集60.歌曲《成都南边我的家》梅兼毓获2013年“非常梦想-四川省首届农民工原创文艺作品大赛”三等奖广播电视类(2件)61.电视评论《浅议抗战题材影视剧的热播及其泛娱乐化倾向——兼说〈正者无敌〉的三点创作启示》谢红发表于《当代电视》2014年第3期62.电视剧《情满丹棱》王福华由四川卫视于2014年5月播出民间文艺类(1件)63.雕塑《白石老人》李长青获2014年中国工艺美术“百花奖”优秀奖戏剧类(1件)64.小品《村支书》卫能翔、陈险峰获2014四川省群星奖大赛优秀奖新人奖(7件)美术类(1件)65.《台会》史润佳、李沫冉获2013全国第四届中小学生艺术展演活动艺术作品小学甲组一等奖音乐类(2件)66.歌曲《我的中国梦》周御航、邱南葭、马青贤获“魅力校园”第九届全国校园文艺汇演暨第十四届全国校园春晚金奖67.二胡独奏《金珠玛米赞》王奕初获2013四川省全国二胡邀请赛儿童组演奏奖舞蹈类(4件)68.《热力四射》沈小玥、袁奕然、张梦莹获四川省第七届“星光灿烂”少儿舞蹈展演金奖69.《一次春游》刘瑗珉尔获2013四川电视台第三届少儿春晚表演金奖70.《最好的朋友》黄序获中央电视台少儿频道《大手牵小手》走进绵阳活动表演金奖71.《少年聂耳》邓玉恒获四川省第八届“星光灿烂”少儿舞蹈展演金奖眉山市苏东坡文学艺术奖·项目奖(31个)1.扶持眉山本土作家文集出版、发行眉山市作家协会2.编辑出版《丹棱历代乡贤名人诗文赏读》眉山市作家协会3.承办2004四川省第十一届漫画双年展眉山市美术家协会4.“中国梦·情系故乡·大美眉山”系列写生创作活动眉山市美术家协会5.“中国梦·大美眉山”眉山人写眉山书法展眉山市书法家协会6.举办眉山市第四届苏东坡书法艺术节,备战西部展和十一届国展眉山市书法家协会7.“图说四川·大美眉山”摄影创作工程眉山市摄影家协会8.编辑出版《眉山摄影十年精品回顾》画册眉山市摄影家协会9.“交响音乐进眉山”新年音乐会——四川省音协交响乐团赴眉山演出眉山市音乐家协会10.“唱响四川·歌咏眉山——群众喜爱的歌曲”音乐创作工程眉山市音乐家协会11.备战2015省市舞蹈调演,组织专题采风创作活动眉山市舞蹈家协会12.创作舞蹈《唢呐情》眉山市舞蹈家协会13.举办眉山民间故事大赛,出版《眉山民间故事集》眉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14.“人文四川”民间工艺创作工程(眉山篇)眉山市民间文艺家协会15.举行眉山市第二届戏剧艺术节眉山市戏剧家协会16.举行眉山市第三届戏剧艺术节眉山市戏剧家协会17.2015百年梨乡创作研讨采风活动眉山市诗歌协会18.思蒙诗歌创作交流活动眉山市诗歌协会19.编辑出版《在场主义散文奖获奖丛书》九册眉山市散文学会20.申报“中国散文之乡”暨第五届在场主义散文奖颁奖盛典眉山市散文学会21.2015年第一届东坡杯诗词创作大赛眉山市诗词楹联学会22.2014年第一届东坡杯楹联大赛眉山市诗词楹联学会23.苏东坡全传眉山三苏书画院24.全市老年书画作品展眉山三苏书画院25.“富裕美好新东坡”主题书画创作活动东坡区文联26.长寿文化主题文艺作品创作展示彭山区文联27.编辑出版《天府新区魅力仁寿》作品集仁寿县文联28.全国著名作家赴洪雅主题采风洪雅县文联29.第一届“最美洪雅”中国洪雅全国摄影大展洪雅县文联30.编辑出版《诗书合璧》大雅堂书法作品集丹棱县文联31.举办竹文化主题文学艺术作品大赛青神县文联——结束——。
《苏轼简介》
惠 州 西 湖 东 坡 制 造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是影响苏轼一生的重大事件。 宋神宗在熙宁年间(1068~1077)重用王安石变法,变法失利 后,又在元丰年间(1078~1085)从事改制。就在变法到改制 的转折关头,发生了苏轼乌台诗案。这案件先由监察御史李 定告发,后在御史台狱受审。御史台自汉代以来即别称“乌 台”,所以此案称为“乌台诗案”。 1079年(元丰二年)三月,苏轼被贬调湖州。贬调的原因是 他不赞成王安石的新法。在奉调时,苏轼依例向宋神宗上表 致谢。本是官样文章,但他知道自己被外放,是新党作了手 脚,于是在表中写出了略带牢骚的“知其生不逢时,难以追 陪新进;查其老不生事,或可牧养小民”一句。 监察御史舒亶、御史中丞李定等人,举出苏轼的《杭州纪诗 》作为证据,说他“玩弄朝廷,讥嘲国家大事”,更从他的 其它诗文中找出个别句子,断章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浓装淡抹总相宜。
﹤乌台诗案之后苏轼创作风格的变化﹥
首先,在题材上,[前期]的作品主要反映了苏轼的“具 体的政治忧患”,而[后期]作品则将侧重点放在了“宽广的 人生忧患”上。 其次,在文化上,前期尚儒而后期尚道尚佛。 [前期], 他有儒家所提倡的社会责任,他深切关注百姓疾苦; [后期], 尤其是两次遭贬之后,他则更加崇尚道家文化并回归到佛教 中来,企图在宗教上得到解脱。]。 第三,在风格上,[前期]的作品大气磅礴、豪放奔腾如 洪水破堤一泻千里;而[后期]的作品则空灵隽永、朴质清淡, 如深柳白梨花香远益清。
﹤苏轼书法欣赏﹥
黄州寒食诗帖 中山松醪赋
﹤苏轼绘画欣赏﹥
潇湘竹石图 寿星竹
苏轼《苏东坡》生平简介
苏轼《苏东坡》⽣平简介苏轼(1037~1101),字⼦瞻,号东坡居⼠,眉州眉⼭(今属四川)⼈。
他的家庭富有⽂学传统,祖⽗苏序好读书,善作诗。
⽗亲苏洵是古⽂名家,曾对苏轼和其弟苏辙悉⼼指导。
母亲程⽒有知识且深明⼤义,曾为幼年的苏轼讲述《后汉书·范滂传》,以古代志⼠的事迹勉励⼉⼦砥砺名节。
当苏轼21岁出蜀进京时,他的学识修养已经相当成熟了。
苏轼学识渊博,思想通达,在北宋三教合⼀的思想氛围中如鱼得⽔。
苏辙记述苏轼的读书过程是:“初好贾谊、陆贽书,论古今治乱,不为空⾔。
既⽽读《庄⼦》,喟然叹息⽈:‘吾昔有见于中,⼝未能⾔。
今见《庄⼦》,得吾⼼矣!’ ……后读释⽒书,深悟实相,参之孔、⽼,博辩⽆碍,浩然不见其涯也。
”(《亡兄⼦瞻端明墓志铭》)苏轼不仅对儒、道、释三种思想都欣然接受,⽽且认为它们本来就是相通的。
他曾说“庄⼦盖助孔⼦者”,庄⼦对孔学的态度是“阳挤⽽阴助之”(《庄⼦祠堂记》)。
他⼜认为“儒释不谋⽽同”、“相反⽽相为⽤”(《南华长⽼题名记》)。
这种以儒学体系为根本⽽浸染释、道的思想是苏轼⼈⽣观的哲学基础。
苏轼服膺儒家经世济民的政治理想,他22岁中进⼠,26岁⼜中制科优⼊三等(宋代的最⾼等),⼊仕后奋厉有⽤世之志。
他为⼈坦荡,讲究风节,有志于改⾰朝政且勇于进⾔。
由于注重政策的实际效果,他在王安⽯厉⾏新法时持反对态度,当司马光废除新法时⼜持不同意见,结果多次受到排斥打击。
他在外任时勤于政事,尽⼒为地⽅上多做实事。
他先后在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地⽅官,灭蝗救灾,抗洪筑堤,政绩卓著。
甚⾄在贬到惠州后,他还捐助修桥⼆座。
只要环境允许,苏轼总是尽⼒有所作为。
然⽽苏轼⼀⽣仕途坎坷,屡遭贬谪,未能充分施展他的政治才⼲。
他44岁时遭遇“乌台诗案”,险遭不测。
晚年更被⼀贬再贬,直到荒远的海南,⾷芋饮⽔,与黎族⼈民⼀起过着艰苦的⽣活。
苏轼对苦难并⾮⿇⽊不仁,对加诸其⾝的迫害也不是逆来顺受,⽽是以⼀种全新的⼈⽣态度来对待接踵⽽⾄的不幸,把儒家固穷的坚毅精神、⽼庄轻视有限时空和物质环境的超越态度以及禅宗以平常⼼对待⼀切变故的观念有机地结合起来,从⽽做到了蔑视丑恶,消解痛苦。
苏轼生平和他的创作(知人论世)
诗与黄庭坚并称苏黄
文
《题西林壁》《惠崇<春江晚景>》《惠州一绝》
艺 词与辛弃疾并称苏辛,为豪放词的创始人 《江城子》《水调歌头》《定风波》《念奴娇》《卜算子》
全 书法上为宋初四大书法家
才
苏黄(庭坚)米(芾)蔡(京,襄)
绘画上是文人画的开创者之一
《枯木怪石图》、《竹石图》
把古文引进赋体的创作,其《赤壁赋》与欧阳
修的《秋声赋》同为文赋的代表作。
3
黄庭坚在《山谷集》里说,“本朝善书者, 自当推(苏)为第一”。
黄州时期的传世书画
《赤壁赋》:行楷,就是我们课本封面上的书法。
《黄州寒食诗帖》: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 (第一第二为王羲之《兰亭序》、颜真卿《祭 侄稿》)。
《枯木怪石图》:独树一帜的,充满了奇思妙 想孤傲险怪之气,与其傲岸豪放的性格相一致, 抒写了胸中的磊落不平。
从元丰二年(1079)到元佑元年(1086), 苏轼在黄州生活的这七年,对苏轼一生产生了 重大影响。黄州团练副使仅仅是个虚名,他不 仅没有俸禄,而且受到监督.
苏轼被下狱,在狱中给弟弟苏辙写下 了绝笔诗,其中写到:
是处青山可埋骨, 他年夜雨独伤神。 与君今世为兄弟, 又结来生未了因。
苏轼 在许多信里反复叮嘱友人“看讫,
念奴娇·赤壁怀古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 流人物。故垒西边,人道是、 三国周郎赤壁。乱石穿空,惊 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 画,一时多少豪杰! 遥想 公瑾当年,小乔初嫁了,雄姿 英发。羽扇纶巾,谈笑间,樯 橹灰飞烟灭。故国神游,多情 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 一樽还酹江月。
对比
人物
外貌
际遇
食疗秘方
麦门冬饮 :“一枕清风值万钱,无人肯卖北窗眠。开 心暖胃门冬饮,知是东坡手自煎 。”有口腔保健、安 神催眠、益阴养胃、润肺清心的功能。 茯苓糕:《东坡杂记》中载,“用蜜和如湿香状,蒸 过食之尤佳。”茯苓甘、淡、平,具有健脾和胃,宁 必安神的功能,用茯苓粉蒸服是中药食疗的一种良方。 雪羹汤 :用荸荠、大米、适量生姜和清水煮成即可。
“眉山三苏祠”的讲解词解说导游
“眉山三苏祠”的讲解词解说导游
各位游客朋友们,大家好!欢迎来到美丽的眉山,今天我将为大家讲解眉山三苏祠。
眉山三苏祠是位于四川省眉山市东坡区的一座历史悠久的文化景点,它是为了纪念宋
代文学家苏东坡(字子瞻)、苏洵(字子非)和苏轼(字子瞻)而建立的。
这三位文
学巨子都有着深厚的文化造诣和崇高的品德,他们的作品对后世影响深远,被誉为“苏轼为文,苏洵为说,苏东坡为行”。
三苏祠的建筑风格典雅庄重,主要由正殿、东西配殿和后殿组成,整个建筑群有着浓
厚的宋代风格。
正殿中供奉着苏东坡的塑像和他的书法作品,表达了对他的崇敬和纪念。
东殿供奉着苏洵的塑像,他是苏东坡的父亲,也是他的启蒙老师。
西殿供奉的则
是苏轼的塑像,他是苏东坡的弟弟,也是一个杰出的文学家。
馆内还有陈列着三人的
手迹、字画、诗文等珍贵文物,让游客感受到了他们的文化底蕴。
眉山三苏祠不仅是文学家苏东坡及其父子的纪念地,也是眉山本地人崇拜的对象之一。
每年的苏轼文化节上,都会有大量的游客和文学爱好者前来朝拜和参观。
此外,三苏
祠周边的景色也非常优美,可以观赏到眉山的山水风光,让人心旷神怡。
希望通过今天的解说,大家能够更加了解苏东坡及其父子的卓越贡献和崇高品德,同
时也能感受到眉山的文化底蕴和自然美景。
祝大家在眉山的旅行愉快!谢谢!。
诗人苏轼的简介
诗人苏轼的简介关于诗人苏轼的简介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
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
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诗人苏轼的简介,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又字和仲,号“东坡居士”,世人称其为“苏东坡”。
汉族,眉州(今四川眉山,北宋时为眉山城)人,祖籍栾城。
北宋著名文学家、书画家、词人、诗人,美食家,唐宋八大家之一,豪放派词人代表。
其诗,词,赋,散文,均成就极高,且善书法和绘画,是中国文学艺术史上罕见的全才,也是中国数千年历史上被公认文学艺术造诣最杰出的大家之一。
其散文与欧阳修并称欧苏;诗清新豪健,善用比喻夸张,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并称苏辛,对后代很有影响;书法名列“苏、黄、米、蔡”北宋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画则开创了湖州画派。
苏轼早年经历苏轼于宋仁宗景祐三年十二月十九日[11](1037年1月8日)出生于眉州眉山,是初唐大臣苏味道之后。
苏轼的父亲苏洵,即《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苏老泉”。
苏洵发奋虽晚,但是很用功。
苏轼其名“轼”原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
庆历八年(1048年),苏洵因父丧居家,闭户读书,把自己的学识品行教授给苏轼与幼子苏辙。
苏轼生性放达,为人率真,深得道家风范。
好交友、好美食,创造许多饮食精品,好品茗,亦雅好游山林。
进京应试苏轼像嘉祐元年(1056年),苏轼首次出川赴京,参加朝廷的科举考试。
苏洵带着二十一岁(农历虚岁)的苏轼、十九岁的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1057年)进京应试。
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
二人正锐意于诗文的革新,苏轼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把他们震动了。
策论的题目是《刑赏忠厚之至论》,苏轼的《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主考官欧阳修的赏识,却因欧阳修误认为是自己的弟子曾巩所作,为了避嫌,使他只得第二。
苏东坡的母校——丹棱文武庙
苏东坡的母校——丹棱文武庙发表时间:2010-01-05T11:01:43.623Z 来源:《中国当代教育科研杂志》2009年10月第5期供稿作者:郑林森[导读] 丹棱文武庙,是丹棱县现存的古建筑精品之一。
而文庙和武庙建在一处,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稀有的郑林森四川眉山市丹棱县二中(620200)作者简介:郑林森,中学高级教师、高级编辑、文学家、诗人、当代作家、优秀教育家。
据文献资料记载:中国的文庙起源于唐朝唐玄宗封孔子为文宣王那年(公元793年)。
“旧时祭祀孔子的庙”,(《现代汉语词典》)即文宣王庙简称文庙。
中国的武庙也起源于唐朝,“武庙同文庙相对”。
(《辞海》)“旧时供奉关羽的庙,也指关羽、岳飞合祀的庙”(《现代汉语词典》)。
关羽的事迹被封建统治阶级所宣染,并加以神化,尊为'关公'、'关帝'。
(《辞海》)文庙设“学宫”,武庙设“武宫”,是祭祀孔子和三国时蜀汉大将关羽以及办官学的地方。
丹棱县文武庙的活动在唐朝时,在丹棱“白鹤寺”内举行。
丹棱县文武庙始建于北宋雍熙(984-987)年间,明朝嘉靖(1522-1566)年间重建,清朝道光七年(公元1827年)扩建。
丹棱“白鹤寺”建于唐朝大中(847-859)末年,北宋重建,北宋著名文学家苏东坡(1036-1101年)为记,明朝永乐(1403-1424)初改今名。
今名是:文庙、武庙、劝学所。
地址在古代丹棱县城(齐乐郡城或齐乐县城)的东北角,即今天四川省眉山市丹棱中学校园内,它曾是苏东坡的母校——丹棱文武庙。
至今还保存清代九个皇帝给丹棱文庙颁的御匾。
丹棱文武庙,是丹棱县现存的古建筑精品之一。
而文庙和武庙建在一处,这在全省乃至全国都是稀有的。
丹棱文武庙是风水宝地,古代是办官学的场所,解放前后是培养人才的好地方,是办学校的理想之地,也是丹棱县古代八景之一的风景地。
它是三苏故里人民赞颂的苏东坡的启蒙学校。
据文献资料记载:北宋(960-1125)赵匡胤一即皇位,就开辟儒馆,下令各州县设立官学乡校,兴办教育,改革科举制度。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八十五:四川眉山苏东坡:苏门三父子 情操昭千秋
"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八十五:四川眉山苏东坡:苏门三父子情操昭千秋"中国传统中的家规"之八十五:四川眉山苏东坡:苏门三父子情操昭千秋“三苏”是指苏洵、苏轼、苏辙父子三人。
“三苏”并称始见于(宋)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该书卷四“才识条”说:“苏氏文章擅天下,目其文曰'三苏’,盖洵为老苏,轼为大苏,辙为小苏也。
”“三苏”皆为北宋著名文学家、思想家、政治家。
父子三人在文学上造诣极深,虽同出一源又各具特色,人称“凝练老泉,豪放东坡,冲雅颍滨”,同登唐宋八大家之列。
三人的立身操守也都光明磊落、清廉正直、循理无私,关心国家命运,同情民间疾苦。
苏洵(1009-1066年),字明允,号老泉。
青少年时喜好游历名山大川,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精研“六经”百家之书,稽考古今成败之理。
嘉祐初年,受成都太守张方平、雅州太守雷简夫举荐,携二子苏轼、苏辙进京,拜见翰林学士欧阳修,并上《权书》《衡论》《机策》等文章二十二篇。
文章一出,轰动京师,天下学者竞相仿效。
后经举荐,破格录用为秘书省试校书郎、霸州文安县主簿,与陈州项城令姚辟等同修《太常因革礼》一百卷。
书成即卒,享年五十八岁,加封为光禄寺丞,赠太子太师,世称“文公”。
著有《嘉祐集》(二十卷)《易传》(三卷)等。
苏轼(1037-1101年),苏洵长子,字子瞻,号东坡居士。
嘉祐二年(1057年)进士及第,秘阁制科考试入三等,官至翰林学士、龙图阁学士、端明殿侍读学士,兵部和礼部尚书。
先后出任凤翔、密州、徐州、湖州、登州、杭州、颍州、扬州、定州等地方官,政绩卓著。
晚年被贬惠州、儋州,病逝于常州。
后追赠太师,谥号“文忠”。
苏轼是我国历史上罕见的天才全能作家。
其散文标志着北宋古文运动的最高成就;诗称“苏诗”,代表着宋诗的最高水平;词称“苏词”,开创了豪放词风;他创造了新一代文赋,开明清小品文先河;他创立了“尚意”书风,史称“苏字”,为“宋四家”之一;他是中国“文人画”的倡导者,其绘画理论影响着一代又一代的艺术家;他在农业、水利、医药、军事、音乐、烹饪、养生等领域亦著述甚丰,创造极广。
苏轼描写眉山的诗词
苏轼描写眉山的诗词
苏轼是一位著名的宋代文学家、书法家和画家,他曾多次游历眉山,并留下了许多描写眉山的诗词。
以下是几首苏轼描写眉山的诗词: 1. 《次韵公择舅氏见赠》
潇洒眉山路,居然入画图。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何时更杯酒,再得论乾坤。
这首诗是苏轼于 1082 年 (元祐七年) 三月写给他的朋友张伯
敬的,诗中描写了眉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表现了苏轼对故乡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2. 《初入眉山》
蜀中山水奇,眉山是岷山。
蜀中风俗朴,眉山人文史。
丘陵尽平川,蜀道之难状。
三峡贯中天,阑干日夜悬。
这首诗是苏轼于 1085 年 (元祐十年) 三月写给他的朋友魏之
道的,诗中描写了眉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表现了苏轼对故乡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3. 《眉州东坡》
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千古风流人物,故垒西边。
飞凤雕龙笔,玉殿虚无人。
人文自古难治,独惜当涂有才。
何事新人不如旧,等闲变却故人心。
这首诗是苏轼于 1086 年 (元祐十一年) 三月写给他的朋友魏之道的,诗中描写了眉山的历史文化,表现了苏轼对故乡的深情和怀念之情。
这些诗词展现了苏轼对眉山的赞美和怀念之情,同时也反映了眉山的自然风光和历史文化。
四川眉山文化的简介
四川眉山文化的简介
以下是四川眉山文化的简介简要概述,仅供参考:
眉山位于中国四川盆地西南部,是四川省的一个地级市,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包括东坡文化、长寿文化、道教文化、佛教文化、竹文化、水文化等。
眉山是大文豪苏东坡的故乡,历史文化底蕴深厚。
眉山市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青神竹编、仁寿抬工号子、丹棱唢呐、洪雅复兴耍锣鼓、彭山竹琴、东坡泡菜等。
眉山市还是国家级天府新区、大峨眉国际旅游区、环成都文旅经济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的重要组成部分。
全市拥有“三苏故居”三苏祠、“最美桌山”瓦屋山、“川西第一海”黑龙滩、“天然氧吧”七里坪、“东坡初恋地”中岩寺、“禅度佛国”老峨山、“中国竹编展示中心”国际竹艺城、“中国泡菜研发中心”中国泡菜城、烟雨柳江等著名景区点120余处。
眉山市传统美食特产、工艺品众多,如仁寿黑龙滩全鱼席、芝麻糕、干巴牛肉、回锅羊肉、回锅鱼、文宫枇杷、曹家梨;东坡松花蛋;东坡区的东坡肘子、东坡肉、东坡鱼、龙眼稣、眉山脐橙和国优三苏酒;彭山的彭祖酒、甜皮鸭;洪雅的雅鱼、藤椒油、瓦山春酒、道泉高山绿茶和各种野餐;青神的江团、汉阳鸡、中岩烤全羊、青神椪柑等。
眉山市文化旅游活动丰富多彩,如东坡文化节、彭祖山寿星节、洪雅台会、瓦屋山杜鹃节、冰雪节等。
东坡大事年表
苏轼生平大事年表一、少年苏轼在眉山(1036—1056)1、苏轼降生:1036年1月,对中国文化产生深刻影响的千年奇才苏轼出生在四川眉山。
2、苏辙降生:1039年,苏轼一生的兄弟、知己苏辙降生。
3、程夫人教子:幼年的苏轼、苏辙兄弟跟母亲程夫人读书,程夫人用范滂的事例教育苏轼胸怀天下。
4、少年立志:年少的苏轼也曾自满,但在高人的指点下写下了“发奋识遍天下字,立志读尽人间书的”,并以此自励,传为佳谈。
5、娶王弗:十九岁的苏轼与王弗成婚。
6、谒张方平于成都:苏轼到成都拜访了当时的名士张方平,得到后者高度评价。
二、名动京师(1056—1057)1、赴京赶考:1056年,苏洵带着苏轼、苏辙两兄弟踏上了进京赶考之路。
2、中进士:做《刑赏忠厚之至论》欧阳修为避嫌误把苏轼列为第二,但东坡的才华为世人所认知,名动京师。
三、服母丧(1057—1059)四、初仕凤翔(1061—1064)1、“苏贤良”美誉:初到凤翔的苏轼才能得到展现,很快获得“苏贤良”的美誉。
2、王弗高参:苏轼为人性格直率,王弗从旁提醒,两人相得益彰。
3、《和董传留别》:凤翔期满,苏轼与董传离别时写下了这首诗,其中“腹有诗书气自华”为后人广为传颂。
五、京城为官(1064—1066)1、任职史馆:任满后的苏轼回到京城,受到排挤,但学士院考试再入三等,授史馆。
2、妻丧:1065年,陪伴苏轼11年的妻子王弗去世,苏轼悲痛不已。
六、服父丧(1066—1068)1、父丧:1066年,苏洵病辞世于京城,苏轼、苏辙护送父亲的灵柩回眉山安葬。
2、娶王闰之:1068年,苏轼娶王弗的堂妹王闰之,她将陪伴苏轼经历人生中的风风雨雨。
七、返京(1069—1071)1、任职史馆:服丧期满的苏轼回到京城,但此时的京师已不是过去安然和平的京师,王安石变法正如火如荼的进行,反对变法让苏轼备受排挤。
2、第一次被陷害:变法派不择手段,甚至污蔑苏轼贩卖私盐,欲除之而后快,苏轼遭到了人生中的第一次污蔑。
眉山酒业与苏东坡
发吧,她认为苏轼养生酒文化最值得 酿与投,必寒之而后下,此炎州之令 挖掘 。
其实,不论是 < 山酒经》还是 qt
也 。既水五 日乃箱,得二斗有半,此 吾酒之正也。先箱,半 日,取所谓赢
米一而水 三之, 以饼曲, 揉 凡 《 酒经 东坡 ,它们 只是历史文字 记录 者 为粥,
的当时的酿酒过程。 譬如 《 东坡酒经》
地 接待 了我们 。他 把我们带到酒厂的 的一种做派: “ 前店 后厂” 。
老 窖池说:就 是这里。顺着他手指的 方向,我们 看见 了安静也 暗淡的五六
在眉 山另一家 名 为 “ 东坡酒 业”
的酒 厂,我们没有看到酿酒过程, 看
里结结 实实地转 了一圈
眉山如今是地级市了,仁寿 、丹 棱、 青神、 山、 彭 洪雅都归它管辖 。 级
人物 啊。
烈而 曲和,投者必屡尝而增损之,以 舌 为权衡也。既溢之,三 日乃投,九 日三投,通十有五日而后定也。既定 乃注 以斗水,凡水必熟而冷者也。凡
的李馆长,或许从较为独特的思路 出
那么春 宫图,他 会印到宣 传册上 喽?我和摄影 师周刃继续说笑 。
那怎么会!苏家可是有祠堂的呀。 他愤愤 然了。 在眉 山,我们看 到的 白酒企 业努
记载 : “ 南方之氓, 以糯与杭, 杂以卉药
四两,二物并也 。投之糟 中,熟捆而 再酿之,五 日压得斗有半,此吾酒之 少劲者也 。劲正合为四斗,又五 日而
饮,则和而力严而不猛也 。 绝不旋
力打着三苏父子的文化 牌。 在彭 山,又
看 到历史传 说 中的长 寿人物彭 祖 的牌
被抛 出来 , 比较醒 目是宣传 册上 的春 宫图 。中国历史 留下 了许 多堪称瑰宝 的文化单 元,但 是真可 以这 么简单地
2024年苏东坡传眉山读后感
2024年苏东坡传眉山读后感《苏东坡传》是当代作家苏童创作的长篇小说,以北宋文豪苏东坡的一生为主线,展现了苏东坡那颗不屈不挠的热血心灵和他与时代交相辉映的人生轨迹。
本书以苏东坡在眉山的流年为故事开端,通过细腻生动的叙述,使读者仿佛走入了眉山的居民之中,亲身体验他们的烦恼和梦想,读完让我热血沸腾,思绪万千。
在读《苏东坡传》时,我被苏东坡那种才气横溢、胸怀坦荡的人格魅力所吸引。
苏东坡是一位多才多艺的文学家,他不仅深得当时皇帝的宠爱,还以其出色的文才在当时文坛一枝独秀。
“诗经贤者之蔼蔼也,於人为藉,巍巍乎若泰山。
”这句描述得淋漓尽致的诗句,正是他对待文学与人生态度的真实写照。
我敬佩苏东坡作为一位文豪的创造力,他让我明白了一个人应该有多方面的才能,不仅要侧重于专业领域的发展,还要有广泛的兴趣爱好,这样才能在生活中享受更多的乐趣和创造机会。
苏东坡那种对知识的渴求与追求也深深打动了我。
他用自己的生活去演绎了一幕幕的人生剧目,通过他独特的阅历和人生哲学,使自己的思想和理念得以传承和发扬。
他不仅在文学上有所成就,还在政治和科学上有许多突破和贡献。
他坚信“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这种努力奋斗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让我明白了只有不断追求进步才能取得真正的成功。
这本书还向我展示了苏东坡的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
他坚持自己的原则和立场,不受外界干扰而追求真理和正义。
他在困境中始终保持乐观向上的态度,不愿意屈服于命运的摆布。
他的这种乐观精神和不屈不挠的毅力,使得他在逆境中不断奋斗,最终赢得了成功。
他的这种人生态度和处世哲学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和指引,让我明白了面对困难和挫折时要有坚定的信念和勇气,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困难,走向辉煌。
在这段过程中,苏东坡与眉山的情感交流也让我感受到了深厚的乡情。
眉山是苏东坡的流亡之地,他在这里度过了人生中最困苦的岁月。
但是同时也是他收获最多的岁月,他在眉山写下了许多名篇佳作,与当地人民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2024年苏东坡传眉山读后感范文
2024年苏东坡传眉山读后感范文《苏东坡传眉山》是一部以苏东坡为主人公的历史传记小说,作者通过对苏东坡的生平事迹的描写,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卓越的个性特点。
本书讲述了苏东坡在眉山的一段经历,是一部融合了历史、文化与人物的优秀作品,引人入胜。
首先,本书通过对苏东坡的生平事迹的描写,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卓越的个性特点。
苏东坡是中国文史上的重要人物,他不仅是一位杰出的文学家,还是一位政治家和诗人。
他的诗词作品以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和独特的个性风格而闻名。
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他细腻的情感和深入的思考。
他通过诗词表达了自己对社会、人民和自然的热爱和关怀,展示了他对理想境界的追求。
其次,本书还通过对苏东坡在眉山的一段经历的描写,展现了他敏锐的洞察力和处世智慧。
在眉山的这段时间里,苏东坡面临了一些重要的决策和困难,他通过自己的聪明才智和机智应对,最终解决了问题,并取得了成功。
这一段经历充分展示了苏东坡在政治和人际关系方面的卓越才能,以及他对人民利益的尊重和关怀。
最后,本书还通过对苏东坡的塑造,传达了一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
苏东坡在面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时,始终保持着乐观、勇敢和豁达的心态,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
在他的努力下,许多问题得到了解决,为人民和社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通过苏东坡的经历,我们可以看到一个真正的英雄形象,他敢于面对各种困难,而不是逃避或妥协。
这种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和人生态度对我们今天的生活和工作仍然有着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总之,《苏东坡传眉山》是一部优秀的历史传记小说,通过对苏东坡的生平事迹的描写和塑造,展现了他卓越的才华和卓越的个性特点,为读者展示了一个多才多艺、聪明机智、乐观向上的英雄形象。
这本书富有想象力,文笔优美,感人至深,值得一读!。
苏过——眉山历史人物
苏过——眉山历史人物苏过(1072—1123),字叔党,别号斜川居士,苏轼幼子。
兄弟三人都秉承家学,苏过才华最为突出,诗词赋文书画都很擅长,很有苏轼作风,当世评价说“苏氏三虎,季虎最怒”,所以苏过有“小坡”之称。
下图是苏过《赠远夫诗帖》。
“乌台诗案”后苏轼进监狱,当时苏过年仅7岁,与母亲、二哥苏迨(dài)留在湖州(浙江吴兴),后来随父亲辗转各地,侍奉亲人,耕种读书。
“翁板则儿筑之;翁樵则儿薪之;翁赋诗著书,则儿更端起拜之。
为能须臾乐乎先生者也。
”(晁说之《故宋通直郎眉山苏叔党墓志铭》)苏过孝顺,使苏东坡在流放生活中得到不少安慰。
苏过本人也饱经世态炎凉和生活磨练,养成与父亲一样开朗旷达的性格,写下大量描写祖国山川,抒发个人胸臆的诗篇。
元符三年(1100),苏轼被赦免回到北方。
第二年,父子同去常州,当时苏过29岁,“丁年而往,二毛而归(刚成年时外出,等回来时头发已经花白)”。
回到北方一个多月后,苏轼去世,苏过和兄长一起将父亲遗体移葬在汝州。
守孝期满,苏过本来可以再进入仕途,但是因为当权者排斥元祐旧臣子弟,即便有才华也不启用。
所以苏过仅仅先后做过太原府监税、颍昌府郾城(河南郾城)知县,最后还因为党禁被免职。
于是,苏过回到颍昌(河南许昌),营造几亩可供玩赏的湖阴水竹,取名“小斜川”,亲自耕种,教导子女,读书饮酒,自娱自乐。
宣和五年(1123),苏过去世,终年52岁。
在海南儋州东坡书院苏过的雕像主要著作有《斜川集》(《宋史》称20卷,现仅存6卷),所作诗赋较著名的有《和大人游罗浮山》、《志隐》、《思子台赋》、《飓风赋》等。
苏轼曾写《游罗浮山一首示儿过》诗称赞:“小儿少年有奇志,中宵起坐在黄庭。
近者喜作凌云赋,笔势仿佛《离骚经》。
”并为有这样善作诗文的儿子感到自豪,写道:“过子诗似翁,我唱而辄和。
未知陶彭泽,颇有此乐不?”苏过散文保持至今约百余篇,多为代人撰写的书启、奏折、序、跋、寿祝、碑志,也有部分史评、史论、时论,如《萧何论》、《书周亚夫传》、《论海南黎事书》等。
关于苏轼在眉山的小故事
关于苏轼在眉山的小故事苏轼是中国古代文化史上的一位杰出文学家和艺术家,他的作品被誉为“苏门七子”之一,被后人称为“东坡先生”。
苏轼在眉山有许多故事,其中一些故事印证了他文学才华的传奇,还有一些故事揭示了他的性格和品性。
苏轼在眉山时,愉快地享受着清新宜人的风景和自由自在的生活。
他时常与当地的百姓们混在一起,观察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喜怒哀乐。
有一次,苏轼遇到了两位贫穷的农民。
他们因为生活拮据,已经不能养活自己的家人了。
苏轼非常同情他们,于是他花了一些钱买了一头牛送给他们。
那两位农民非常高兴,感激不已。
从此,苏轼在当地赢得了人们的尊重和爱戴。
在眉山期间,苏轼的诗歌题材也更加丰富多彩。
他感受到了风景、季节、自然和人情的各种变化,创作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
其中最为著名的作品当属《赤壁赋》。
在他创作这篇赋时,他不仅记录了旧日英雄的壮举,也对自己一生中的许多经历、理想和态度进行了反思,从而达到了感悟人生的目的。
他深谙语言之美,所以他的作品深受后人喜爱。
苏轼到了晚年,他经历了许多的苦难和挫折。
他的生活受到了权力机构的压制和无理打压,他的健康也受到了很大的威胁。
他移居到眉山,期望能够过上隐居的生活。
然而,他并没有彻底脱离政治,他还是继续关注国家的命运和民众的疾苦。
他热心帮助穷人、救灾、扶贫、抗战等等,曾经设立孤儿院、修建水利工程、改善民生等等。
他体现了一位良心文化人的品质,一位仁爱之心的公仆。
总之,苏轼在眉山生活的经历是一个精彩的故事。
他的名字已成为文化史上一道明亮的风景,他的人生信仰也成为后人学习的楷模。
苏东坡眉山的自然环境描写赏析
苏东坡眉山的自然环境描写赏析
苏东坡眉山的自然环境描写赏析:
在文中用了大量笔墨来描摹眉山的地理环境:“自长江逆流而上,经汉口,过名满天下的三峡,便进入了中国西南的一大省份——四川……在千年万古为阴云封闭的峨眉山的阴影中,在乐山以北大约四十英里之外便是眉州的眉山城。
”“玻璃江因其水色而得名……沿着整齐的石板路走,便可到达城镇的中心。
”眉山的自然环境描写,与苏东坡的人生密不可分。
眉山的水——也就是那澄澈透明的玻璃江,带给苏东坡的是一份清澈。
他一生在宦海沉浮,见过多少官场的无奈与黑暗,他却并没有被污泥所沾染,而是自始至终坚持本心,为了百姓的生活而忙碌奔波。
这是他的清澈。
当玻璃江水在面前奔腾而过,水色映入小小的苏东坡眼中。
哪怕随着时间流逝,他的双眼日渐深邃,那透明的江水仍流淌于其中,使他能够看破黑暗,坚守光明。
在文学方面,生于眉山也给了苏东坡极大影响。
那时的四川,好学之风盛行,且人民耽溺于论争,酷爱雄辩的文章,说话时都会引经据典。
生长在这样的环境中,无形之中培养了苏东坡的辩才。
人们都酷爱的文章他自然会去读,读多了便论,便写,于是便有了他清晰而有力的政论文章。
且平日里与人们的交流都充满了典故,他用起典来自然得心应手。
他那被誉之为有孟轲文章的雄辩之风,巧于引喻取譬的文章,一大部分便是因于此。
苏轼九讲02:眉州之子——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
苏轼九讲02:眉州之子——吾家蜀江上,江水清如蓝眉州,苏东坡生命的起点。
四川,眉山,玻璃江,因其水色而得名。
大自然在这里随心所欲变幻着江水的色彩。
夏季,水流湍急,水色深黄。
冬季,水流温和,色如碧玉。
玻璃江畔,眉州小镇,就是苏东坡的家。
在这里,他度过了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童年和少年时期,那是苏东坡人生的春季,破土而出、生机勃勃,充满无限希望。
少年天才。
宋仁宗景祐三年(1037年)十二月十九日,苏东坡出生了。
他是家中的长子,父亲苏洵满心欢喜。
两年之后,家中再添一个男丁。
年轻的父亲对两个儿子甚是喜爱。
在古代中国,为孩子取个好名字,是孩子出生后一件极其重要的事情,这寄托了父母对于孩子一生殷切的希望和祝福。
才华横溢的苏洵细细观察着自己的两个儿子,他发现长子天资聪颖、个性外露,豪放不羁,而二儿子则沉静内敛,亲切平和,踏实稳重。
深知儿子秉性的苏洵既喜于两个儿子天资过人,又忧于两个儿子性格上的弱点。
于是,苏洵给长子取名为苏轼,“轼”的意思是指古代车辆上供人扶倚的横木,“轼乎,吾惧汝之外饰也,故再取字‘子瞻’”,他希望苏轼凡事能够隐藏锋芒,不事张扬,行事时瞻前顾后,三思而行。
对于性格沉稳的二儿子,苏洵则取名为苏辙,“辙”指的是古代马车车轮行走后留下的痕迹,“辙者,善处乎祸福之间也,再取字‘子由’”,他希望苏辙凡事能跟着别人走,不用担心自己遭人妒忌,可自由洒脱些。
苏洵没有想到,自己和两个儿子,数年后因“一门父子三词客”而名扬天下,在历史上留下“三苏”的美谈。
纵览中国历史,没有哪一家,能像苏氏家族一样,在唐宋八大家中占据三个席位,传为千古佳话。
可见,苏洵并不是平庸之辈。
“苏老泉,二十七,始发愤,读书籍”,《三字经》里的“苏老泉”就是苏洵(苏洵字明允,自号老泉)。
苏洵性格沉稳,聪慧非常。
只是在二十七岁之前,从来没有认真读过书,“终日嬉游,不知有生死之悲。
”直到他的哥哥苏涣和小舅子一起考中了进士,儿子苏轼出生,他才开始发愤读书,他虽然没有考取任何功名,但也成为了一代散文大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苏东坡与眉山1036年阴历12月19日,苏东坡出生于四川眉山城西南纱縠行。
眉山属于成都平原。
岷江从川西北高原峡谷中穿越而出,在平原上流淌,肥沃了平原,富庶了平原。
岷江南行,平原向南延伸。
岷江傍龙泉山南行,一路风景旖旎。
彭祖山、江口汉墓群、苏洵墓、蟆颐观、大旺塔、中岩寺,直到乐山大佛,都在这条风景线上。
平原向西,则有长丘山系绵延起伏。
苏东坡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当年爬过的山,主要属于这个山系。
二山夹一平原,这是眉山的基本地形。
“山不高而秀,水不深而清。
”(唐《通义志》)岷江在眉山一带水清见底,称作“玻璃江”。
又因为江中盛产一种耶鱼,被唤作“耶江”。
大诗人陆游当年过眉山,情不自禁留下诗句:“蜿蜒回顾山有情,平铺十里江无声。
孕奇蓄秀当此地,郁然千载诗书城。
”从此以后,眉山有了响亮的名称:千年诗书城。
笔者曾作《眉山》诗一首:“君问家何郡,千年诗书城。
玻璃江中鹤,蟆颐山上云。
登楼望远景,升塔怀幽人。
峨嵋高万世,三苏传福音。
”作为三苏故里人,我很自豪,这里不光是三苏故里,还是千年诗书之城。
玻璃江中白鹤无数,蟆颐道观气象非凡。
远景楼、大旺塔上观光遐想,无一不好。
在平原上远眺,峨嵋山近乎仙山,高不可及,却永远激励着人们去攀登。
朱德总司令到三苏祠题诗:“一家三父子,都是大文豪。
诗赋传千古,峨嵋共比高。
”三苏可比峨嵋。
三苏为家乡传送着福音。
换句话说,他们就像眉山人民的保护神,有了他们,家乡的人民有福了。
千年诗书城,陆游是有感而发。
宋代,眉山是全国三大刻版印刷中心之一。
眉山浓厚的读书风气带动了全国。
两宋,眉山考上的进士近900人。
单是苏轼兄弟考上的那一年,眉山参考进士的就有四五十人,考上进士的达十三人。
苏东坡则是事实上的状元。
三苏在京城掀起一股浪潮,由此无人不知眉山。
人人读书向学,眉山成了全国的一面旗帜。
陆游,以及无数像陆游一样的后来者,路经眉山,定会念及苏东坡,三苏之事令他们浮想联翩,不能不慨然而吟诗。
苏东坡出生在眉山,的确是眉山人之福。
但是,苏东坡成为苏东坡,离不开眉山。
家乡,故土,这是一个人必有的情结。
家乡与父母在一个人的成长中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家乡,像血脉一样长在一个人的身体里。
除非人倒下,家乡不会忘。
苏东坡生在眉山,长在眉山。
这一片土地让他成长为一个生龙活虎、理想饱满、跃跃欲试的年轻人。
在这片土地上,他长成一个摩拳擦掌的初生之犊。
“这片土地让他成长”包含两个意思:这里的自然环境让他成长,这里的人文环境让他成长。
当然,尤其是后者。
在历史上,蜀地是偏僻之地。
眉山是西蜀之地,更是如此。
秦朝以前,蜀地自成一体,是一个独立王国。
“蚕虫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李白感叹道。
李白面向西蜀,长叹蜀道难,难于上青天。
这已经是盛唐时候了。
秦朝以来,蜀人虽归属于中央统治,但由于蜀地是盆地,周围都是高山,这里事实上还是独立王国。
闭塞是蜀地的主要特点。
汉代,三个读书人在朝中做官,可能带动了成都一带的读书风气。
司马相如、扬雄都是成都人,王褒是资阳人,离成都也不远。
三人以辞赋开路,叫响一个朝代,这对家乡人肯定是有影响的。
正因为有影响,美丽的寡妇卓文君才会被司马相如的琴声挑动。
汉代,当是蜀人比较向学的一个朝代。
汉代的文风是“贵经术”,对蜀地有深远影响。
苏东坡在《眉山远景楼记》中说:“吾州之俗有近古者三:其士大夫贵经术而重氏族,其民尊吏而畏法,其农夫合耦以相助。
盖有三代(夏、商、周)之遗风,而他郡之所莫及也。
”“始朝廷以声律取士,而天圣以前学者,犹袭五代文弊。
独吾州之士,通经学古,以西汉文词为宗师。
”“贵经术”,使得西蜀眉山尚存三代古朴之风。
苏东坡就在这古风的熏陶之下成长起来,“通经学古”,饱读诗书。
更重要的是,这种“以西汉文词为宗师”的文风让他在科举考试中直接受益。
欧阳修为考官,力避五代种种“文弊”,苏东坡所学正好与欧阳修等人倡导的文风吻合,得以脱颖而出,夺得事实上的状元。
为什么苏轼兄弟乃至其父能在汴京一炮轰响,三苏之文何以能撼动北宋朝野,这的确与西蜀眉山的人文环境密切相关。
中原,乃至东部地区,“五代文弊”甚重,断然出不了三苏一样“新异”之人。
三苏父子携三代、秦汉遗风进入中原,无异于三匹黑马跃入北宋历史,不光是北宋朝野为之惊叹,即使千年后的我辈,也是要大为惊叹的。
三苏从西蜀挺进中原,确实改变了中国历史。
而这一惊人之举,正好突显出“眉山”这一“貌不惊人”之地。
也只有在这样的地方,才可能跃出举世皆惊的黑马。
眉山在盆地之中,正好阻挡了“歪风邪气”的侵袭。
它传承夏、商、周遗风,传承汉代“贵经术”之风,将“纯正”的东西确保、固守。
三苏父子以民为本,心忧天下,这是蜀地之风、眉山之风“孕育”的结果。
西蜀虽然偏僻,毕竟有一个成都平原,在相对独立的蜀地,成都成为大都会。
俗话说:少不入川,老不出蜀。
为什么呢,成都是一个富庶之地,和平之地,生活悠闲自在之地,是个来了就不想走的地方。
李白劝友人:“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
”一个年轻人如果入了川,就不想回故乡了,甚至不想为远大理想再奋斗了,这让远在故乡的家人如何受得了,一个人年老了,就正好呆在蜀地享受,哪里还愿意到外面去漂泊流浪,在三苏名动京师之前,“蜀人不好出仕”。
不好出仕有多种原因:身陷盆地,消息闭塞,出仕机会太少,不是真的不想出仕;其次,远离朝廷,自成一体,不出仕又何妨,这是不想去外地做官罢了,在本地做官还是很好的;再就是真不想做官,生活富足,何必做官,做了官还要到处“宦游”,呆在老家何其好~这种观念自然影响着近在咫尺的眉山。
两宋一朝,眉山举进士者近900人,宋以前则寥寥。
“学而优则仕”。
我不想做官还学什么,所以三苏出现之前很长时间,眉山没有读书的风气。
当然,也与宋初战乱有关。
苏东坡说:“自孟氏入朝,民始息肩,救死扶伤不暇,故数十年间,学校衰息。
”“孟氏入朝”是指赵匡胤平蜀,五代后蜀国主孟昶降宋。
学校不兴,对一个地方的发展是致命的。
如果一个地方始终没有学校,这个地方必然没有生气,必然没有前途。
还好,大宋皇帝亲自劝学了。
宋真宗赵恒写了《励学篇》,很有意思,抄录如下: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结尾意旨清晰:男人想了平生愿,一条出路,读书~皇帝亲自劝学,读书的风气就浓了。
即使是偏远的眉山,也兴起了读书之风。
苏洵二姐夫的哥哥石昌言、苏洵的二哥苏涣、苏洵的舅子程浚(程夫人之兄)就是在这一读书之风吹拂下眉山较早举进士的人。
而这些人的成功,几乎将眉山带入人人向学的时期。
“天圣中,伯父解褐西归,乡人嗟叹,观者塞途。
其后执事与诸公相继登于朝,以文章功业闻于天下,于是释耒耜而笔砚者十室而九。
”(苏轼《谢范舍人启》)苏涣的成功使他成了眉山的明星,家家“追星”,学苏涣放下农具拿书本拿纸笔。
难怪两宋眉山会出那么多进士~而三苏在这样的语境中崛起,也就顺理成章了。
苏东坡开始读书了。
他酷爱读书,有伯父作榜样,他有追赶的劲头。
他读书入迷。
据说他在牛背上看书也看得津津有味。
他不是书呆子,他一面入迷地读书,一面又能开心地玩耍,醉心于生活的点点滴滴。
且看他写的《书晁说之考牧图后》:“我昔在田间,但知羊与牛。
川平牛背稳,如驾百斛舟。
舟行无人岸自移,我卧读书牛不知。
”苏东坡在牛背上读书就像乘船一样舒坦,多么有诗意~这种诗意源于川西坝子与读书之风的谐调,源于富庶富足的成都平原带来的闲情自适。
苏东坡喜欢这种闲适味儿,喜欢这样一种慢节奏。
他后来坚决反对王安石下猛药似的变法,与此有关。
他从容自如的气度来自何处,也与此有关。
儿时的天空多么广阔。
他在家乡的平原和山地奔跑,嬉玩,放牧牛羊,读书吟诗。
美丽富庶、充满闲情的家乡是诗意的家乡。
诗意像血液注入小小苏轼的体内。
他成长为真正的诗人:他不光把诗意带入诗、词、文、赋中,也带入生活中,带入仕途中,带入一生的旅程中。
诗意的苏东坡从儿时就迈出了步伐。
眉山三苏祠就是苏东坡的家。
“家有五亩园,幺凤集桐花。
是时乌与鹊,巢彀可俯孥。
忆我与诸儿,饲食观群呀。
”(《异鹊》)五亩之家,是他儿时的乐园。
看鸟儿饲食、欢叫,童心向善,美丽纯真。
“我时与子皆儿童,狂走从人觅梨栗。
健如黄犊不可恃,隙过白驹那瑕惜。
”(《送表弟程(之元)知楚州》)童年的嬉戏,欢乐,总是让身陷仕途的苏东坡一再回忆。
“回忆”的意思是,童年通向真善美,看似无知的童年却为一生定向,只有回忆才能确保人一生行走在真善美的路上。
小小苏轼的身影活跃在眉山家乡的土地上。
他不光嬉戏追逐,也放牧牛羊,也热爱劳动。
据说他是种植松树的能手,亲手栽下数万棵松树。
他在《戏作种松》中说:“我昔少年日,种松满东冈。
初移一寸根,琐细如插秧。
二年黄茅下,一一攒麦芒。
三年出蓬艾,满山散牛羊。
”嬉戏,放牧,读书,栽松,如此等等,构成诗意的童年,难忘的童年。
将这样的童年一直带在路上,自然能确保他与诗意同步,与真善美同步。
苏东坡在一生的旅程中,常常回忆童年,回忆眉山老家。
他还常常与弟弟苏辙一起回忆,兄弟唱和之时,会忆起儿时在老家读书的情景,嬉戏的情景,亲人相处的情景。
《和子由踏青》:“春风陌上惊微尘,游人初乐岁华新。
人闲正好路旁饮,麦短未怕游车轮。
城中居人厌城郭,喧阗晓出空四邻。
”中华何处不踏青,眉山踏青更有味。
你看,路旁饮水之人何其悠闲,游人踏青,车轮先已碾进麦田。
“正好”,“未怕”,眉山人踏青何其舒适自在~眉山人骨子里就有一种闲情自适。
苏东坡《和子由蚕市》回忆道:蜀人衣食常苦艰,蜀人游乐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一年辛苦一春闲。
闲时尚以蚕为市,共忘辛苦逐欣欢。
衣食苦艰,却偏好游乐,且不知还。
千人耕种万人食,何其辛苦,却非得要有一春之闲。
闲时,“共忘辛苦逐欣欢”,只说高兴,不提辛苦。
眉山人这种“享受生活”的劲儿差不多是与生俱来。
这一点,川西坝子都类似。
比如今天四川人打牌的风气,就由来已久。
四川人不管有没有钱,富不富有,都爱坐到牌桌上,一坐下就天塌下来也不管。
骨子里要求闲,人之常情,但四川人特别突出,眉山人更其突出。
习俗对一个人会有极大影响,苏东坡也不会例外。
西蜀,眉山的慢节奏生活,必然会在苏东坡身上注入同样的元素。
他会有反思,反思习俗中的弊病,反思习俗对故乡、对人的制约,但也会受益于习俗,在习俗中获取正能量。
我始终觉得,他那样激烈、那样坚决地反对王安石变法及司马光的尽废新法,一定是老家的习俗与生活在他身上形成了一股反抗的力量,他作为反叛者,得益于眉山老家。
老家眉山始终珍藏在苏东坡心中。
他一生常常回忆眉山。
与老家相关的诗,他写了很多。
1056年,父亲带着他和弟弟去汴京参加科举考试,是他第一次离开故乡。
次年三月,兄弟二人高中进士,三苏父子名动京师。
五月,程夫人去世,正风光无限的三苏父子急忙回家奔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