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颈部血管和神经
颈椎病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2021年版)
(依据重点专科检查要点修改,按照公文字体排版)针灸推拿科颈椎病(颈椎病)诊疗方案临床疗效总结分析报告(2021年版)一、基本情况颈椎病(颈椎病)是我科优势病种之一,2021年我科采用优势病种诊疗方案辨证论治,收治颈椎病(颈椎病)患者539人,进入临床路径管理499例,入径率92.58%。
从风寒湿袭型、气滞血瘀型、痰湿阻络、肝肾亏虚型、气血亏虚型五型论治。
均采用针灸、推拿等中医适宜技术。
中医参与治疗率100%,平均住院天数9天,平均住院日与2020年持平。
平均住院费用约3346.47元,较2020年3633.38元减少286.91元。
实施临床路径进行验证可降低人均住院费用,相对节约医疗成本、提高临床疗效,整体上获得患者的较高评价。
应用的主要治疗方法有:电针、颈椎病推拿、拔罐、雷火灸、穴位贴敷治疗及口服中药汤剂、口服中成药、静脉滴注中西药物、运动训练以及其他中医外治法治疗等。
二、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完成诊疗方案的539例病例中,采用的主要治疗方法应用情况如下:电针使用率100%,中成药(包括中药注射液)使用率100%,特色疗法使用率96.7%,辨证施治率100%。
三、应用情况分析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包括:针灸、推拿等;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有:牵引、中频药物导入治疗、艾灸、拔罐等。
依从性差的治疗方法有:运动训练及口服中药汤剂。
1、依从性好的治疗方法,分析其原因,具有以下特点:治疗方法的疗效有循证医学证据,被纳入到正规教材以及正式发布的指南中,因此临床医生的依从性好,应用较好;治疗方法能广泛被患者乃至民众所认可,因此患者及其家属的依从性好;国家相关政策如医保政策的支持,为治疗方法的实施提供了保障。
2、分析依从性中等的治疗方法的原因,主要有:某些治疗方法有其临床应用的适应症和禁忌症,并非所有的患者均可应用,只有部分符合条件的患者才能够采纳,因此应用比例较低,如牵引只适合体质较好的患者;某些疗法虽然体现了中医药治疗的特色,但尚未经过大样本临床研究证实其疗效,从而限制了其临床使用,如其他疗法中的一些特色疗法,未被广泛接受。
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2021版本)
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2021版本)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目录一、颈动脉狭窄的基础与临床(一)流行病学(二)病因(三)病理(四)发病机制(五)临床表现(六)辅助检查(七)狭窄程度测量与分级(八)诊断(九)颈动脉狭窄的治疗二、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理论基础(一)手术时机(二)临床证据(三)手术适应证三、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相关治疗(一)围手术期治疗(二)麻醉方式选择(三)术中监测四、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手术方法(一)标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二)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三)补片成形修补技术(四)改良翻转式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五)术中转流技术(六)关于几种术式的选择(七)显微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八)手术入路相关的讨论五、手术并发症与处理(一)脑卒中和死亡(二)心血管意外(三)血流动力学障碍(四)颈部血肿(五)颅神经损伤(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后再狭窄颈动脉狭窄是导致脑卒中的常见病因之一,自20世纪90年代开始,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arotid endarterectomy,CEA)即被视作治疗颈动脉狭窄、预防脑卒中的金标准,但在我国该手术起步较晚。
国家卫生计生委脑卒中防治工程委员会于2015年组织专家编写了第1版《中国颈动脉内膜剥脱术指导规范》,为CEA 的宣传推广提供了理论和操作指导。
在2015年指导规范基础上,参考2016年颈动脉血运重建内膜切除术对比支架置入术试验(Carotid Revascularization Endarterectomy Versus Stenting Trial,CREST)和无症状性颈动脉狭窄试验(Asymptomatic Carotid Trial,ACT)结果以及2017年欧洲血管外科学会《颈动脉粥样硬化和椎动脉疾病的管理指南》和2017年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血管外科学组《颈动脉狭窄诊治指南》的部分内容修订新版《中国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指导规范》。
一、颈动脉狭窄的基础与临床为了安全有效地治疗颈动脉狭窄,有必要对颈动脉狭窄相关的基础和临床知识有所掌握,现作简要概括。
2021年公共卫生执业医师实践技能考试题目与答案体格检查病例案例急救技术操作技能
小项目(血压、眼、颈部、外周血管)3分,大项目(胸、心、腹、神经)7分,各考一题,共10分。
1、血压(3分)(1)血压计放置位置对的(1分);被检查者取坐位或仰卧位,血压计。
(2)血压带绑扎部位对的、松紧度适当(1分);普通测右上肢,将袖带均匀紧贴皮肤缠于上臂,袖带下缘在肘窝上3厘米,袖带中央位于肱动脉表面。
(3)听诊器胸件放置部位对的(0.5分);检查者扪及被检查者肱动脉搏动后,将听诊器胸件置于搏动上(不能塞在袖带下)准备听诊。
(4)测量过程流畅(0.5分)。
充气至肱动脉搏动消失再升20-30mmHg,缓慢放气,第一声响为收缩压,声音消失时为舒张压。
2、眼(3分)(1)眼球运动检查办法对的(1分);左→左上→左下→右→右上→右下(50-60cm面对面而坐)。
(2)对光反射(间接、直接)检查办法对的(1分);直接:用笔形手电从斜方照入瞳孔,观测瞳孔收缩情形(照射及时收缩,移开复原);间接:照一侧瞳孔时,对侧也收缩。
(3)调节反射检查检查办法对的(0.5分);注视1米以外示指,然后将示指迅速移近距眼球10cm左右处,正常反映是瞳孔缩小。
(4)辐辏反射(会聚反射)检查办法对的(0.5分)。
注视1米以外示指,然后将示指缓慢移近距眼球10cm左右处,正常反映是两侧眼球同步向内聚合。
3、颈部(甲状腺、气管)(3分)(1)检查者与被检查者站立位置对的(1分);后方触诊:检查者位于被检者身后;前面触诊:检查者立(坐)于被检者对面。
(2)检查甲状腺手法(涉及检查者在病人前和后手法)(1分);后:双手拇指置于被检者颈后部,余四指绕颈部前下方,示指和中指尖于环状软骨下方触甲状腺峡部,以左手指将甲状腺推向右侧,余指触甲状腺右叶(大小、质地、压痛、有无粘连、有无吞咽移动);前:以右手大拇指将甲状腺推向右侧,用左手拇指触摸甲状腺右叶(大小、质地、压痛、有无粘连、有无吞咽移动)。
(3)头部位置对的并能令被检查者吞咽口水(0.5分);头轻度后仰,可视诊;头侧向检查叶,可触诊。
颈动脉彩超检查指标与脑白质病变及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
Correlation of carotid artery color Doppler ultrasound examination indexes,white matter lesions and cognitive function changesREN Xiaolin 1,ZHOU Xiaomei 1,YANG Ru 1,ZHOU Xinyu 21Department of Neurological Function,2Department of Neurology,Lianyungang First People's Hospital,Lianyungang,222000,China摘要:目的探讨双侧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的数量和狭窄程度与脑白质病变(WML )及认知功能改变的相关性。
方法纳入2020年1月~2021年1月就诊于连云港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的146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73例WML 患者作为WML 组,73例非WML 患者作为非WML 组,采取前瞻性观察性队列研究方法,对患者进行认知功能评分、颈部血管彩超、头颅MRI 的WML 程度评分,分析颈动脉病变各指标与WML 程度量表评分、认知功能量表评分的关联性,探索颈动脉病变与WML 和认知功能障碍的关系。
结果WML 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斑块的数量总分和狭窄程度总分高于非WML 组(1.97±0.83mm vs 0.87±0.12mm ,6±3.28分vs 4±1.96分,4.83±1.17分vs 2.89±1.05分,P <0.05);WML 组患者MoCA 量表评分高于非WML 组(18±6.82分vs 10±5.67分,P <0.01)。
对WML 组患者颈动脉彩超指标与WML 程度评分的相关性分析发现,WML 组患者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r =0.828,P =0.020)、狭窄程度(r =0.897,P =0.010)和WML 程度评分相关;而斑块的数量和WML 程度评分之间无相关关系(P >0.05)。
202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全文)
2021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全文)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在发展中国家逐年升高,是疾病致死和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
其发病率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加,而中国脑卒中的发病年龄明显趋于年轻化。
在所有的慢性病中,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全身性”疾病。
该病好发于中老年群体颈动脉、颈动脉分支的起始部位及冠状动脉等,由于病理进展缓慢,多数患者在患病初期没有明显的症状,因此容易被忽视。
脑血管疾病中,80%的脑卒中为缺血性脑卒中,其中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狭窄所致的缺血性脑卒中约占25%~30%。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指单侧或双侧颈部动脉慢性、退行性和增生性的病变,致使颈部动脉血管壁增厚变硬、形成斑块和管腔狭窄。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危险因素,使得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致残率、死亡率逐年升高。
实际上,人从出生开始,血管就像管道壁一样开始长“垃圾”,在多种危险因素(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血脂等)影响下管壁增厚,时间久了,形成斑块,导致血管逐渐狭窄或闭塞,引起脑缺血。
而且,有些斑块在一定条件下容易破损脱落造成急性脑梗死。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性斑块的检测是心脑血管栓塞疾病研究领域的一大挑战。
明确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态及性质,不仅可以辅助早期诊断,同时为内、外科干预计划提供了指导依据。
斑块内新生血管是易损斑块的关键特征之一,检测斑块内新生血管形成可早期识别和预防动脉硬化易损斑块,推动急性脑缺血事件的诊断和预防。
不少人将斑块简单粗暴地理解为:软斑和硬斑,软的不好,硬的好。
软斑容易脱落引发脑梗死,硬斑则不会。
但这种认知并不全面。
所谓软斑和硬斑,实际上是指斑块的稳定性。
稳定性是判定斑块危险等级的重要指标,而软硬只是其中一个影响因素,并非是唯一标准,还要根据斑块的结构特征及患者自身是否存在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及其控制状态来综合分析。
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检测目前,对动脉硬化斑块诊断的常用方法有CT血管造影(CTA)、血管超声、磁共振血管造影(MRA)、血管造影等。
颈部解剖知识
2021/3/29
7
三 颈部主要血管、神经干和胸膜顶的体表投影
1.颈总动脉及颈外动脉 投影于下颌角与乳突尖连线的 中点至右侧胸锁关节的连线, 或左侧胸锁乳突肌两脚间的连 线
2.锁骨下动脉 相当于 自胸锁关节至锁骨中点处凸向 上方的弧形线,该线的最高点 距锁骨上缘处约1cm。
2021/3/29
8
3.颈外静脉 为自下颌角至 锁骨中点的连线。
4.副神经 为自下颌角与乳 突尖连线的中点、经胸锁乳突肌 后缘中点稍上方至斜方肌前缘中、 下1/3交点的连线。
5.胸膜顶 相当于自胸锁关 节至锁骨内、中1/3交点处凸向上 的弧形线。
2021/3/29
9
第二节 颈 前 区
一、舌骨上区 (一)颏下三角 境界:
甲状腺侧叶
2021/3/29
28
第六节 颈部淋巴Lymph nodes of neck
收纳:头、颈、上肢 分部:
颈上部L
颈前区L
颈外侧区L
颈外侧浅L 颈外侧深L
2021/3/29
29
一、颈上部L
特点:沿头颈交界处 排列,位置表浅
下颌下L
枕L 乳突L
颏下L
腮腺L
枕L
乳突L
腮腺L
2021/3/29
颏下L 下颌下L
2021/3/29
19
(1)甲状腺Thyroid gland 1)形态与被膜
“H”形 峡部 侧叶 锥状叶
2021/3/29
20
2)位置与毗邻
位置: 甲状腺位于喉下 部和气管上部的 两侧。
侧叶上端平甲状 软骨中部,下端达 第6气管软骨环。
2021年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规范
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欧阳光明(2021.03.07)2012.7为规范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保障医疗质量和安全,制定本规范。
本规范为医疗机构及其医师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的最低要求。
本规范所称的综合介入诊疗技术是指除神经血管介入、心血管介入和外周血管介入以外其他介入诊疗技术的总称,主要包括对非血管疾病和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介入技术。
其中,非血管介入疾病诊疗技术是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皮穿刺或经体表孔道途径对非血管疾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肿瘤介入诊疗技术是指在医学影像设备引导下,经血管或非血管途径对肿瘤进行诊断和治疗的技术。
综合介入诊疗手术分为四级(见附件)。
一、医疗机构基本要求(一)医疗机构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应当与其功能、任务相适应。
(二)具有卫生行政部门核准登记的医学影像科和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诊疗科目,有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技术相关的辅助科室和设备。
(三)介入手术室(造影室)。
1.符合放射防护及无菌操作条件。
有菌区、缓冲区及无菌区分界清晰,有单独的更衣洗手区域。
2.配备有数字减影功能的血管造影机,配备心电监护。
3.具备存放导管、导丝、造影剂、栓塞剂以及其他物品、药品的存放柜,有专人负责登记保管。
(四)有经过正规培训、具备综合介入诊疗技术临床应用能力的本院在职医师,有经过综合介入诊疗相关知识和技能培训的、与开展的综合介入诊疗相适应的其他专业技术人员。
(五)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的医疗机构,在满足以上基本条件的情况下,还应当符合以下要求:1.医疗机构基本条件。
具备下列条件之一:(1)三级医院,有独立的医学影像科(介入放射)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20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10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2)二级医院,有相对固定的医学影像科或者与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相适应的临床科室,开展综合介入诊疗工作5年以上,5年内累计完成综合介入诊疗手术病例不少于1500例,其中开展三级以上综合介入诊疗手术不少于800例,综合介入技术水平在本地区处于领先地位。
神经系统疾病专业医疗质量控制指标-脑梗死
功再通人数
40
发病24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 疗术中发生新发部位栓塞人数
发病24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 41 疗术后住院期间发生症状性颅内出血
人数
42
发病24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 疗术后90天行mRS评估人数
口服抗凝剂包括华法林、达比加群酯、利伐沙班、阿哌沙 班、依度沙班。
吞咽功能筛查工具包括洼田饮水试验、洼田吞咽功能障碍 评价、Gugging 吞咽功能评估表(GUSS)、视频 X 线透视 吞咽检查(VFSS)、显微内镜吞咽功能检查(FEES)。 康复评估是指康复科、康复治疗中心、多学科组成的卒中 康复治疗小组或者康复专业人员给予的全面身体状况评估 。
发病24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 43 疗并在术后90天行 mRS 评估达良好
神经功能预后人数
44
发病24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 疗术后住院期间死亡人数
45
发病24小时内脑梗死患者行血管内治 疗术后90天死亡人数
病医疗质量控制指标
梗死
6月
7月
8月
9月 10月 11月 12月
备注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参照《中国脑血管病 临床管理指南》的中文翻译版本 脑梗死即缺血性卒中,采用《中国脑血管病临床管理指南 》定义,是指因脑部血液循环障碍,缺血、缺氧所致的局 限性脑组织缺血性坏死或软化。
19
住院期间使用他汀类药物治疗的脑 梗死患者数
20
使用抗凝药物治疗的合并房颤的住院 脑梗死患者数
21 合并房颤的脑梗死住院患者总数
22
进食、水前进行吞咽功能筛查的住院 脑梗死患者数
颈部CTA 在颈部血管病变中的诊断意义
经验交流75颈部CTA 在颈部血管病变中的诊断意义*李学伟1,张洪社1,朱殿春2,孙晨1,李伟3 (1.河北省保定市涿州市医院影像科,河北保定 072750;2.中国农业大学教学实验场职工医院,河北保定 072750;3.北京深睿博联科技有限责任公司,北京 100089)摘要:目的 探讨头颈部动脉CT 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在颈部血管病变中的诊断价值。
方法 选取2021年1月~2021年12月我院80例临床疑似颈部血管疾病患者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例进行CTA 检查,前后一周内均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或手术,以此为金标准统计分析CTA 检测发现的颈部各动脉的病变数量、狭窄程度、图像质量及其在各类病变的诊断效能。
结果 80例患者共发现病变血管230段,其中粥样斑块形成87段(37.82%),动脉狭窄59段(25.62%),动脉闭塞29段(12.61%),血管纤细形成49段(21.32%),血管变异5段(2.17%),动脉瘤1段(4.37%)。
CTA 检测出轻度狭窄115处(50.0%),中度狭窄84处(36.52%),重度狭窄28处(12.17%),闭塞3处(1.30%);CTA 对颈动脉病变诊断灵敏度、特异度、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97.83%、96.53%、98.25%,95.69%,与手术或DSA 在诊断效能差异均不显著(P <0.05),CTA 对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颈外动脉和椎动脉检测图像质量均较高,CTA 诊断颈部不同部位血管的图像质量优良率比较差异不显著(P <0.05)。
结论 CTA 诊断颈部血管病变效能高,图像质量清晰,可代替DSA 成为颈部血管病变检查的首选。
关键词:颈部CTA,颈部血管病变,诊断价值颈部血管疾病是全身性血管疾病的常见病,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发病率不断上升,颈动脉血管狭窄或闭锁会引起大脑中中动脉及穿支小动脉堵塞,临床多表现头痛、头晕、肢体肌力改变、视力受损等,严重可导致昏迷或死亡,故对于颈部血管病变的检出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1]。
2021年中兽医针灸穴位
马针灸穴位一、头颈部穴位大风门(一种穴名,三个穴点。
其中,一种是主穴,两个是副穴)[位置]头顶部,门鬃下缘正中为主穴,由主穴向两侧斜下方各旁开3cm为两副穴。
三穴点成一正三角形[主治]破伤风、脑黄、心热风邪(脑炎、脑膜炎、脑水肿、脑积水等)通天[位置]额部正中,两眼窝(眶上窝)正中连线中点,一穴[主治]脑黄、脑颡(额窦蓄脓)龙会[位置]两外眼角连线中点处,一穴[主治]心热风邪、颈部风湿通堂[位置]两内眼角连线中点处,一穴[主治]同龙会穴外唇阴(唇外)[位置]上唇外面,两鼻孔下缘连线正中点,一穴[主治]上唇肿胀、消化不良等鼻前(降温)[位置]上唇外面,两鼻孔下缘连线上,鼻内翼旁开1cm处,左右侧各一穴[主治]发热、感冒、中暑抽筋[巧治穴位][位置]两鼻孔内下缘连线中点稍上方,一穴[主治]肺把低头难(颈部风湿)[位置]上唇外面,旋毛正中,一穴[主治]冷痛(肠痉挛)、中暑、歪嘴风(面神经麻痹)耳尖[位置]耳背侧,耳大静脉内、中、外支汇合处,左右耳各一穴[主治]冷痛、感冒、中暑睛俞[位置]上眼睑正中,额骨眶上突下缘,左右眼各一穴[主治]肝经风热、肝热传眼、睛生云翳、月盲、夜盲睛明[位置]下眼睑泪骨(眼箱骨)上缘,两眼角连线内、中1/3交界处,左右眼各一穴[主治]肝经风热、肝热传眼、睛生云翳、月盲、夜盲大眼角[位置]大眼角(内眼角)内,瞬膜基部内侧方凹陷中,左右眼各一穴[主治]爆发火眼(急性结膜炎、角膜炎)骨眼[巧治穴位][位置]内眼角瞬膜(闪骨)外缘,左右眼各一穴[主治]骨眼症开天[巧治穴位][位置]眼球上,角膜背侧缘,黑白睛(角膜和巩膜)交界处,左右眼各一穴[主治]浑睛虫病三江[位置]内眼角下方3cm处血管(眼角静脉)上,左右侧各一穴[主治]冷痛、肚胀、月盲、肝热传眼[位置]内眼角下方4.5cm处血管(眼角静脉)上,左右侧各一穴[主治]冷痛、肚胀、月盲、肝热传眼太阳[位置]外眼角后上方约3cm处血管(面横静脉上),左右侧各一穴[主治]肝热传眼、中暑、脑黄眼脉[位置]在太阳穴后上方4.5cm(太阳穴后1.5cm)处血管上[主治]同太阳穴。
头颈部CTA及解剖
脑桥支 小脑前下动脉 小脑上动脉 32大脑后动脉
椎基底动脉系统(Vertebrobasilar Arterial System )
前后位
1. 右椎动脉
2. 左椎动脉
3. 脊髓前动脉 脉
4. 小脑后下动
5. 基底动脉 脉
6. 小脑前下动
7. 脑桥外侧支 9. 大脑后动脉
8. 小脑上动脉 10. 后交通动脉
2021/10/10
34
2021/10/10
右侧椎动脉造影 P1段不对称 右侧P1比左侧P1高并且粗 弯曲的箭头所指的是后交通动脉 白色的箭头指的是P2段
36
左椎动脉造影正位像(动脉期)
小脑上动脉 基底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2021/10/10
大脑后动脉 小脑前下动脉 椎动脉
37
颈内动脉分段
2021/10/10
2021/10/10
31
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BA)
前后位
1.基底动脉 2.脑桥动脉 3.左小脑后下动脉(PICA) 4.右AICA-PICA干 2021/105/1.左0 小脑前下动脉(AICA)
6. PICA半球支 7. 小脑上动脉(SCA) 8. SCA的蚓支 9. 小脑上动脉半球支
阈值,自动最短延迟时间
2021/10/10
7
7
头颈部CTA扫描
头颈部CTA图像
2021/10/10
8
8
图像常用的后处理方法
多平面重建( multi-planner reconstruction,MPR) 是将扫描范围内所有的轴位图像叠加起来再对某些
标线、标定的重组线所指定的组织进行冠状、失状位及任 意角度斜位图像重组。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管理指南解读
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动脉和椎动脉疾病管理指南解读——ESVS 2023最新临床实践指南解读指南的每个部分都经过修订或重写,并增加了5个新部分:游离血栓的管理、颈动脉蹼的管理、有症状的同侧颈动脉狭窄50%~99%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管理、计划抗凝患者的颈动脉干预治疗和急性缺血性卒中溶栓患者颈动脉干预治疗的时机。
此外,在原有的无症状颈动脉疾病管理和有症状颈动脉疾病管理章节中扩展了“最佳药物治疗”(BMT)部分。
在近期出现症状患者的章节中新增了关于联合抗血小板治疗的作用,包括围手术期的药物选用,此外还新增了治疗高血压的阈值和降脂治疗的目标。
对无症状颈动脉狭窄和认知障碍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写,自2017年以来,有证据表明脑血管储备(CVR)受损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可能更容易出现认知能力下降,但仍然没有令人信服的证据表明颈动脉内膜切除术(CEA)或颈动脉支架植入术(CAS)可以改善或预防认知障碍。
在溶栓治疗后CEA的时机部分中,荟萃回归分析表明,应考虑在溶栓完成后延迟6d 再进行CEA,以将30d的死亡/卒中率维持在6%的推荐阈值内(Ⅱa级建议,B级证据)。
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或轻微卒中后尽快治疗有症状的患者的推荐得以保留,但在症状出现后的7~14d内进行干预时,推荐CEA优于经股动脉CAS(Ⅰ级建议,A级证据)。
虽然自2017年以来,经颈动脉血运重建(TCAR)术已成为一种有前途的新的CAS 技术,但只有一个注册研究报告了从症状发作到TCAR间隔时间的分层研究结果,提示在症状发生的2d内行TCAR将显著提高住院期间的卒中/死亡风险。
对于狭窄率60%~99%的无症状颈动脉狭窄患者,合并一种或多种疾病使他们在BMT中有卒中风险更高的临床或影像学特征,应考虑进行CEA(Ⅱa级建议,B级证据)或CAS(Ⅱb级建议,B级证据)的建议被保留,不过无症状颈动脉狭窄80%~99%未被纳入为高危特征之一。
CAS技术部分已扩展,以反映自2017年以来的技术进步,并且更新了有关机械血栓切除术后颈动脉干预的部分。
神经外科一把刀 教你远离脑血管病
神经外科一把刀教你远离脑血管病头脑无小事,中风、脑梗……一说到这些脑血管疾病,大家都会不由得恐惧:它们会瞬间夺走生命,或者留下残疾,而且这些病似乎都是不速之客———突然来临的凶险,不知该如何识别预警信号和预防。
本刊记者专门采访了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二医院(以下简称浙大二院)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周景义,他常年奋斗在脑血管疾病的手术台前,凭借丰富的临床经验,为大家讲一讲远离脑血管病的办法。
危险信号别不理俗话说:“春天孩儿脸,一天变三变。
”春季乍暖还寒,早晚温差大,冷暖空气常常交替侵袭,不时会出现倒春寒。
这对患有慢性病尤其是高血压的老年人个是不小的考验。
几天前,60多岁的张大伯早起晨练时,突然感到眼前一黑,过了一会儿才慢慢恢复。
他以为自己是累了,就没在意,依然每天早起晨练。
没想到,过了几天,张大伯突然感到手脚发麻不听使唤,家人紧急送入院,他被诊断为脑梗。
周医生表示,脑梗在发病前,有时身体会给出征兆,最重要的是短暂性脑缺血(TIA )的两个症状:●突然一过性的眼前黑蒙,或者一只眼睛出现视物不清,看东西模糊,甚至出现重影,可以慢慢恢复正常。
●突然出现一侧肢体麻木、言语不利索、口角歪向一侧、流口水等,可以慢慢恢复正常。
出现以上两个症状过一会都会慢慢恢复正常,但千万不能当没事,这是身体发出的警报,一定要尽快去医院检查,查明原因。
另外,血压控制不稳定出现头晕、头疼、恶心、呕吐等症状也有可能是脑梗塞的先兆症状,也要引起重视。
对于脑梗病人来说,必须争分夺秒地抢救,抢救早一分钟还是晚一分钟,恢复程度完全不同。
不健康生活的年轻人要当心脑卒中,俗称脑中风,通常分为缺血性卒中(脑梗死)和出血性脑卒中(脑出血)。
中风发病高、复发率高、致残率高和死亡率高,还会给个人、家庭和社会造成严重的经济负担。
“脑梗、脑出血等以前是老年人的‘专利’,但近年来,发病人群呈现年轻化,经常会遇到□采写/本刊记者叶云健康/大看台专家访谈录健康博览健康博览122021/03. All Rights Reserved.健康/大看台专家访谈录健康博览30~40岁的病人。
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
邢晓明等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第4期•699••脑血管疾病•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邢晓明孟会红张超钱倩赵静任翠剑刘永刚曹姗(保定市第一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河北保定071000)〔摘要〕目的探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及介入治疗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的临床效果。
方法收治缺血性脑卒中患者74例,均进行DSA诊断。
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37例与观察组37例。
对照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结合介入治疗。
观察DSA诊断缺血性颈部血管狭窄情况。
比较两组治疗前后颈动脉狭窄程度情况、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和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NIHSS)评分变化。
结果DSA诊断显示,颈部血管轻度狭窄17例,中度狭窄32例,重度狭窄25例。
两组治疗后颈部血管狭窄程度轻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加,观察组中度和重度较治疗前降低(P<0.05);观察组治疗后颈部血管狭窄程度轻度显著多于对照组(P<0.05)。
两组治疗后mRS和NIHSS评分较治疗前显著降低,且观察组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DSA可作为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颈部血管狭窄程度有效诊断方法,介入治疗可降低颈动脉狭窄程度,值得临床借鉴。
〔关键词〕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技术;介入;缺血性脑卒中;颈部血管狭窄〔中图分类号〕R8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5-9202(2021)044699>03;doi:10.3969/j.issn.1005-9202.2021.04.009临床调查显示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所有脑血管病75%以上,而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⑴。
颈动脉斑块狭窄和形成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关系紧密,调查显示20%-30%的缺血性脑血管病与动脉粥样硬化相关⑵。
严重颈动脉狭窄者,30%以上发生缺血性脑血管病⑶。
因此,评价和检测颈动脉狭窄和颈动脉斑块,采取及时有效的防治缺血性脑卒中方法尤为重要。
安徽神经内科模拟题2021年(71)_真题无答案
安徽神经内科模拟题2021年(71)(总分98.78, 做题时间120分钟)多项选择题1.患者女,80岁,晨起排粪时突发言语不清,四肢不能活动,并迅速出现意识障碍,继之左侧瞳孔散大。
查体:BP 140/90 mmHg;浅昏迷,眼球向右凝视,左侧瞳孔散大;双肺呼吸音粗,心(-);四肢不能活动,双侧巴宾斯基征(+)。
颅脑CT:左侧额叶、顶叶、枕叶出血。
目前应完善的相关检查包括SSS_MULTI_SELA凝血功能B腰椎穿刺查脑脊液C肿瘤筛查D心电图E胸部X线片F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2.患者女,80岁,晨起排粪时突发言语不清,四肢不能活动,并迅速出现意识障碍,继之左侧瞳孔散大。
查体:BP 140/90 mmHg;浅昏迷,眼球向右凝视,左侧瞳孔散大;双肺呼吸音粗,心(-);四肢不能活动,双侧巴宾斯基征(+)。
颅脑CT:左侧额叶、顶叶、枕叶出血。
关于散发的脑淀粉样血管病,叙述错误的有SSS_MULTI_SELA是非外伤性脑出血的少见原因B多引起基底核、丘脑和小脑的出血C顶叶出血多于枕叶或额叶出血D老年患者抗凝治疗并不会增加再出血的风险EMRI梯度回波序列(GRE)可见多发的皮质下微出血F典型的病理表现为软脑膜血管周围β-淀粉样纤维在细胞外沉积3.患者女,80岁,晨起排粪时突发言语不清,四肢不能活动,并迅速出现意识障碍,继之左侧瞳孔散大。
查体:BP 140/90 mmHg;浅昏迷,眼球向右凝视,左侧瞳孔散大;双肺呼吸音粗,心(-);四肢不能活动,双侧巴宾斯基征(+)。
颅脑CT:左侧额叶、顶叶、枕叶出血。
脑淀粉样血管病最易导致的颅内出血包括SSS_MULTI_SELA硬膜下出血B额叶出血C枕叶出血D脑桥出血E脑室内出血F小脑出血4.患者女,65岁。
6个月内4次出现突然不能言语,每次持续10~15 min。
1个月前第3次发作,伴右侧肢体麻木,之后服用阿司匹林100 mg/d。
3 h前第4次发作(10 min后完全缓解)而来诊。
颈部刺切创自杀案例性质浅析
颈部刺切创自杀案例性质浅析发布时间:2021-06-23T10:53:30.257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6期作者:焦艳泞闫红涛[导读] 在死亡案件中,死者不同部位可出现类型多样的损伤。
损伤的部位、形态均是判断案件性质的重要依据。
焦艳泞闫红涛郑州大学基础医学院 450000摘要:在死亡案件中,死者不同部位可出现类型多样的损伤。
损伤的部位、形态均是判断案件性质的重要依据。
其中,颈部刺切创是较为重要的一类损伤。
然而,刺切颈部致死类(颈部大血管、神经、肌肉离断)案件作为法医工作中的一类重要案件,在案例报道中并不多见。
尤其是试切创缺如情况下,以刺切颈部方式自杀的现象较为少见,相关文献中只有少数案例报道过[1]。
本文通过搜集国内外刺切颈部自杀案例,总结尸体损伤特点,结合现场特征及死者生前精神状况,分析死者生前精神状况与自杀行为之间的关联,明确自杀动机,为准确判断案件性质提供依据。
一、颈部刺切创自杀案例特征自杀行为的发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一般情况下,自杀者在自杀之前会经过一段时间的思想斗争与仔细谋划,相对来说损伤隐蔽、死亡过程快、痛苦程度低的手段更易得到采用。
在我国,最常见的自杀手段为服毒和自缢,比例高达80%以上[2]。
近年来,高坠也已成为自杀的重要手段之一。
美国某项研究通过调阅南澳大利亚阿德莱德法医科学中心的档案发现,从1981-2000年间通过利用锐器达到自杀目的的51起案例中,仅有18例因颈部致命创伤而死[3]。
因此,无论是国内还是国外,通过刺切颈部达到自杀目的的案例较少。
选择通过刺切颈部手段自杀者,其已不再考虑死后外观狰狞、预期相对痛苦等因素,而选择了自认为干脆利落,即“一刀毙命”的自杀手段,这反映了自杀者较为严重的自杀倾向。
相对于普通人群对死亡的恐惧,其认为死亡是一种解脱,即:其目前的状况比死亡更令人痛苦,其对于死亡的认知已较普通人群有了较大差别。
刺切颈部自杀的致伤工具多种多样,如刀、切割机[4][5]、砂轮机[6]、圆锯[7]等。
解剖反刍动物实习报告
一、实习目的本次实习旨在通过解剖反刍动物,使学生了解反刍动物的内部结构,掌握反刍动物各系统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加深对动物解剖学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二、实习时间2021年X月X日三、实习地点XX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四、实习内容1. 反刍动物解剖实验概述反刍动物,又称反当动物,是一类具有特殊的消化系统的哺乳动物。
其特点是在胃中有一个叫做瘤胃的器官,能够将食物反复咀嚼和消化。
本次实习以羊为对象,进行解剖实验。
2. 实验步骤(1)准备阶段1)将羊尸体放置在解剖台上,用解剖剪将羊尸体的皮肤剪开,露出肌肉和内脏。
2)观察羊尸体的整体结构,包括头、颈、躯干、四肢等部位。
(2)解剖阶段1)解剖头部1.1 观察头部骨骼,包括颅骨、颌骨等。
1.2 解剖颅骨,观察脑、鼻腔、口腔等器官。
1.3 解剖颌骨,观察牙齿、颚骨等。
2)解剖颈部2.1 解剖颈部肌肉,观察颈部肌肉的起止点和功能。
2.2 解剖颈部血管和神经,观察颈部血管和神经的走向和功能。
3)解剖躯干部3.1 解剖躯干部肌肉,观察躯干部肌肉的起止点和功能。
3.2 解剖胸腔,观察心脏、肺等器官。
3.3 解剖腹腔,观察胃、肠、肝脏、肾脏等器官。
4)解剖四肢4.1 解剖四肢肌肉,观察四肢肌肉的起止点和功能。
4.2 解剖四肢骨骼,观察四肢骨骼的形态和功能。
5)解剖生殖系统5.1 解剖雄性生殖系统,观察睾丸、附睾、输精管等器官。
5.2 解剖雌性生殖系统,观察卵巢、输卵管、子宫等器官。
6)解剖消化系统6.1 解剖口腔,观察牙齿、舌等器官。
6.2 解剖咽、食管,观察咽、食管的结构和功能。
6.3 解剖胃,观察胃的形态和功能。
6.4 解剖小肠、大肠,观察小肠、大肠的结构和功能。
(3)总结阶段1)对解剖过程中观察到的各器官的位置、形态和功能进行总结。
2)分析反刍动物消化系统的特点,以及瘤胃在消化过程中的作用。
五、实习心得通过本次实习,我对反刍动物的解剖结构有了更深入的了解。
以下是我在实习过程中的一些心得体会:1. 反刍动物的消化系统具有独特的瘤胃,能够将食物反复咀嚼和消化,提高食物的利用率。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层结构
欧阳光明(2021.03.07)
(一)浅静脉
颈前静脉:起自颏下部,沿正中线两侧下降,进入胸骨上间隙内,呈直角转向外侧,经胸锁乳突肌深面,注入颈外静脉,偶有注入锁骨下静脉或无名静脉者。
颈外静脉:为颈部最年夜的静脉,它由下颌后静脉与枕静脉和耳后静脉汇合合成。
沿胸锁乳突肌浅面行向外下方,在距锁骨中点上方2.5厘米处,穿过深筋膜注入锁骨下静脉或静脉角。
(二)神经
颈丛皮支:皮支于胸锁乳突肌后缘中点处穿出颈深筋膜浅层散布于皮下。
(1)枕小神经:沿胸锁乳突肌后缘上行,散布于枕部皮肤。
(2)耳年夜神经:绕胸锁乳突肌浅面向前上方行,散布于耳廓及其
周围的皮肤。
该神经较粗年夜,受麻疯杆菌侵犯时
经皮肤可触及。
(3)颈横神经:经胸锁乳突肌浅面横行向前,呈扇形分支,散布于颈前部皮肤。
(4)锁骨上神经:行向下外,分为前、中、后数支,散布于颈前外
侧部、胸前壁第2肋以上及肩部皮肤。
面神经颈支:从腮腺下端穿出,行向前下方,散布于颈阔肌,为该肌的运动神经。
腮腺手术时,面神经颈支可作为寻找面神经主干的
标记之一。
颈前区
一、舌骨上区
(一)下颌下三角
面动脉:平舌骨年夜角起自颈外动脉,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沿下颌下腺深面的沟内前行,至咬肌前缘处绕下颌骨体下缘入面部。
舌动脉:前行至舌骨舌肌后缘深面入舌。
舌下神经:位于下颌下腺的内下方,它与二腹肌中间腹之间有舌动脉及其伴行静脉。
舌神经:经下颌下腺深部内上方与舌骨舌肌之间前行入舌。
下颌下神经节:上方连于舌神经,向下发分支至下颌下腺及舌下腺。
(二)颏下三角
二、舌骨下区
(一)颈动脉三角
颈总动脉:位于颈内静脉内侧,平甲状软骨上缘处罚为颈内动脉和颈外动脉。
颈外动脉:平甲状软骨上缘起自颈总动脉,位于颈内动脉前内方垂直上行。
从甲状软骨上缘至舌骨年夜角间,依次向前收回甲状腺上动脉、舌动脉及面动脉;近二腹肌后腹下缘处向后上收回枕动脉;自颈外动脉起真个内侧收回咽升动脉。
颈内动脉:自颈外动脉的后外方行至其后方,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至下颌后窝。
该动脉在颈部没有分支。
颈内静脉:位于胸锁乳突肌前缘深面,颈总动脉外侧。
颈手下支为面静脉、舌静脉和甲状腺上、中静脉
舌下神经: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三角,越过颈内动脉及颈外动脉浅面,收回降支,称为颈袢上根,沿颈总动脉浅面下降,介入颈袢组成;本干行向前上方,再次经二腹肌后腹深面进入下颌下三角。
迷走神经:行于颈动脉鞘内,位于颈内动脉、颈总动脉与颈内静脉之间的后方。
在颈动脉三角内的分支有喉上神经和心支。
副神经:经二腹肌后腹深面入颈动三角的后上角,越过颈内静脉浅面行向后外,至胸锁乳突肌深面发肌支支配该肌,本干向后至枕三角。
(二)肌三角
甲状腺上动脉:甲状眼上动脉起自颈外动脉起始部的前面,伴喉上神经外支行向前下方,至侧叶上极邻近分为前、后两支。
前支沿侧叶前缘下行,散布于侧叶前面;后支沿恻叶后绿下行。
甲状腺上动脉收回喉上动脉,伴喉上神经内支穿甲状舌骨膜入喉。
甲状腺下动脉::甲状腺下动脉是锁骨下动脉甲状颈干的分支。
沿前斜角肌内侧缘上行,,至第6颈椎平面,在颈动脉鞘与椎血管之间弯向内下,近甲状腺侧叶下极再弯向上内,至侧叶后面分为上、下两支,辨别于甲状腺上动脉吻合,散布于甲状腺、甲状旁腺、气管及食管等。
甲状腺上静脉:与同名动脉伴行,注入颈内静脉。
甲状腺中静脉:由甲状腺侧叶中、下1/3合成,汇入颈内静脉。
甲状腺下静脉:起自甲状腺的下缘,经气管前边下行,汇入头
臂静脉。
喉上神经:喉上神经是迷走神经的分支,在舌骨年夜角处罚为两支:内支伴喉上动脉穿甲状舌骨膜入喉,散布于声门裂以上的喉粘膜;外支伴甲状腺上动脉行向前下方,在距侧叶上极约1cm处,与动脉分隔,弯向内侧,发支支配环甲肌及咽下缩肌。
喉返神经:喉返神经是迷走神经的分支。
左喉返神经勾绕主动脉弓,右喉返神经勾绕锁骨下动脉,两者均上行于气管与食管之间的沟内,至咽下缩肌下缘、环甲关节后方进入喉内,称为喉下神经,其运动支支配除环甲肌以外的所有喉肌,感觉支散布于声门裂以下的喉粘膜。
左喉返神经行程较长,位置较深,多行于甲状腺下动脉的后方;右喉返神经行程较短,位置较浅,多行于甲状腺下动脉前方。
两者入喉前都经过环甲关节后方,故甲状软骨下角可作为寻找喉返神经的标记。
胸锁乳突肌区
颈动脉鞘:颈动脉鞘上起自颅底,下续纵隔。
鞘内有颈内静脉和迷走神经贯穿全长;颈内动脉行于鞘的上部,颈总动脉行经其下部。
在鞘的下部,颈总动脉居后内侧,颈内静脉位于前外方,迷走神经行于两者之间的后外方;在鞘的上部,颈内动脉位于前内侧,颈内静脉经其后外方,迷走神经行于两者之间的后内方。
舌下神经:从舌下神经道穿出后,舌下神经与颈椎C1的前侧支汇合,然后环绕纠缠迷走神经,并从内侧颈动脉和内侧颈静脉之间通过。
在通过二腹肌后腹的深部后,舌下神经进入舌。
颈袢:颈袢由第1~3颈神经前支的分支构成。
第1颈神经前支
的部分纤维随舌下神经走行,在颈动脉三角内离开此神经,称为舌下神经降支,又名颈袢上根。
第2、3颈神经前支的纤维组成颈袢下根,沿颈内静脉浅面下行。
上、下两根在在颈动脉鞘概略合成颈袢。
颈交感干:由颈上、中、下交感神经节及其节间支组成。
位于脊柱两侧,椎前筋膜后方。
颈上神经节最年夜,呈梭形,位于第2、3颈椎横突前方。
颈中神经节较小。
颈下神经节位于第7颈椎平面,在椎动脉起始部后方,多与第1胸神经节融合成颈胸神经节,又名星状神经节,上述三神经节均收回心支入胸腔介入心丛的组成。
颈根部
锁骨下动脉:锁骨下动脉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右侧是头臂干的分支,于第1肋外侧缘续于腋动脉。
前斜角肌将其分为三段:第1段经胸膜顶前上方,前斜角肌内侧;第2段在前斜角肌后方;第3段位于第1肋上面。
其主要分支如下:
(l)椎动脉: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沿前斜角肌内侧上行于胸膜顶前面,穿经上位6个颈椎横突孔,经枕骨年夜孔人颅,散布于脑和内耳。
(2)胸廓内动脉:在胸膜顶前方,正对推动脉起始部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经锁骨下静脉之后入胸腔。
(3)甲状颈干:起自锁骨下动脉第1段,分为3支:甲状腺下动脉;肩胛上动脉经膈神经和前斜角肌前方、锁骨后方至肩胛区;颈横动脉经锁骨与前斜角肌、隔神经之间,向外人斜方肌深面。
(4)肋颈干:起自锁骨下动脉第l或第2段,分为颈深动脉和最上肋闪动脉
锁骨下静脉:自第1肋外缘续于腋静脉。
在第1肋上面,经锁骨与前斜角肌之间,向内侧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迷走神经:有迷走神经下行于右颈总动脉和右颈内静脉之间,经锁骨下动脉第1段前面时收回右喉返神经,绕经有锁骨下动脉的下面和后方前往颈部。
左迷走神经在左颈总动脉和左颈内静脉之间下行入胸腔。
膈神经:位于前斜角肌前面,椎前筋膜深面,由第3~5颈神经前支组成。
其前方还有胸锁乳突肌、肩胛舌骨肌中间腱、颈内静脉、颈横动脉和肩胛上动脉;内侧有颈升动脉上行。
该神经在胸膜顶的前内侧,迷走神经的外侧,穿锁骨下动、静脉之间进入胸腔。
颈外侧区
锁骨下动脉:右侧起自头臂干,左侧起自主动脉弓,出胸廓上口弯向外,在锁骨与第1肋之间通过,到第1肋外缘处移行为腋动脉。
锁骨下静脉:是位于颈根部的短静脉干,自第1肋骨外缘由腋静脉延续而成,向内行于胸锁关节后方与颈内静脉汇合成头臂静脉。
副神经:自迷走神经根下方出脑后与脊髓根同行,经颈静脉孔出颅,沿颈内静脉前外侧下行,经二腹肌后腹深面,在胸锁乳突肌上部的前缘传入并发支支配该肌。
其本干在胸锁乳突肌后缘上、中1/3交界点处进入枕三角,有枕小神经勾绕,这是确定副神经的标记。
臂丛:臂丛的解剖可归纳综合为“五根、三干、三束”。
五根,即臂丛神经由颈5~8和胸 1 神经根的前支组成,位于斜角肌间隙内。
三干,由颈5~6 合成上干,颈7 单独为中干,颈8 、胸1 合成下
干,位于锁骨之上和第一肋骨概略。
三束:上、中干前股组成外侧束,下干前股组成内侧束,三干的后股组成后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