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

合集下载

试论陶渊明归隐思想价值及其影响

试论陶渊明归隐思想价值及其影响

试论陶渊明归隐思想价值及其影响在中国古代的文人隐士中,陶渊明仅是其中之一,但其影响力却十分突出,原因是他所作流传甚广,且对归隐思想时有流露,人们可以从中进行探索、研究。

陶渊明追求隐逸的思想固然是受到了儒家“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的隐逸观点,也受到了庄子出世哲学和当时江州地带隐逸风气的影响,但主要还是来自于诗人本身对混乱、黑暗、残酷、腐败的现实世界的认知,且这种归隐对后世也影响深远。

标签:陶渊明;归隐思想;儒家陶渊明一生曾经断断续续地做过江州祭酒、参军、彭泽令几种官衔。

这类官职,官小权微,自不必说树立什么微薄的功业了,就连踏足朝廷,瞻仰“天颜”,发一发政见牢骚的资格、机会都没有。

所以这位被誉作“古今隐逸诗人之宗”的伟大人物在晋宋更替的大背景之下,有的只是平凡又普通的一生。

“归隐”两个字,几乎可以涵盖他的所有。

一、归隐思想的起源陶渊明之所以成为隐士,关键问题在于他的处世哲学,也就是他的与生俱来的恬淡的人生观。

其实,《归田园居其一》已经说得很清楚: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

开荒南野际,守拙归田园。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问。

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暖暖远人村,依依墟里烟。

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

虚室有余闲。

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他在青少年时代,这一种“爱丘山”的性格就已经形成了。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俗韵”,俗韵更多的是指世俗,衣食住行,也是世俗,陶渊明当然也缺少不了最低限度的物质生活。

然而,对名、利的追逐,他毫无兴趣参加,封建社会普遍认为天经地义的“学而优则仕”,也很可能被他认为是一种“俗”,他也不想遵循。

至于“爱丘山”,不能把“丘山”具体化,这是和“朝廷”相对而言,意在强调无追求官职利禄之心。

稍后,南朝陶弘景名义上隐居茅山,实际上名利双收,所以被称为“山中宰相”也。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中“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之句是最好的解释,即使在人群众多处居住,有一颗恬淡的心,仍旧可以少与富贵者接触。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价值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价值

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价值
陶渊明的田园诗构思内涵丰富,素以其中充满诗情画意的旷达,及其对自然的深沉感受表现精湛之外,也承载了诸多内在的思想价值。

一、坚实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充满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他充分发挥了自然与人文相结合的主题,以乡土景物、流动山河、乡野山水、耕翁、文人客等意象抒发了对于天下本无事,庸人自扰之忧与革命理想之美的追求;他以愤懑书耕、厉行节俭、无私奉献、谦虚信任等理念来象征他远离政治无聊、务实从事的苍生情怀;他将社会改革的权利主义思潮反哺到田园诗中,表达了他崇尚自由民主与社会公平、正义等价值观。

二、推动伦理学和实践发展。

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反映出他所推崇的合理安排、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保护生态环境等理念,唤起人们学习提高的伦理学和实践发展的意识。

他把坚守信用、爱惜家园、尊重劳动、勤俭持家、拥护社会正义等观念融入到诗歌情趣中,努力运用古老的文化符号以及富有当下意义的正面思想来满足人们的伦理学需求。

三、崇尚和谐社会。

陶渊明的田园诗多以乡村景物描写,丰富了他对于和谐社会相关理念的表达。

他用和煦婉转的语调来描述田园人家之间的友爱情谊,抒发了他关于家庭朋友忠孝情深、农家人安居乐业、民众和睦相处、公私交往团结同舟等理念,指明了他所期望实现的一个和谐社会。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作中蕴含着丰富的思想价值,不仅展现了他强
烈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超越了实用价值,推动伦理学和实践发展;同时也展现出他对于和谐社会的追求,推崇的理想状态。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晋代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诗文中的道家出世思想占了主流,他向往淡泊无争的世事,憧憬心中的理想世界,并且开创了中国历代文人承载思想的港湾——“桃花源”,在仕途不如意时即心向往之。

其诗文中的这一思想已被历代评论家论述尽致,而其思想中蕴含的儒家入世思想却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地位显赫,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

但是到陶渊明那儿,家运已经衰微,他九岁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少以清操知名”,对陶渊明影响很大。

孟家藏书丰富,《庄》《老》和《六经》、神话之类图书一应俱全,为陶渊明从小接受儒道两种思想提供了可能。

而陶渊明从小就“好读书”,从书中获取了丰厚的滋养。

曾经显赫的家世,世代仕宦的家庭环境,奠定了他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家世背景让他认同儒家思想,而他年少时的读书经历让这种认同更加稳固。

他在《饮酒》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年少时的兴趣爱好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知道,一个人少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何况,陶渊明读书非常刻苦,以至于废寝忘食:“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直至现在,这仍是一种读书的至高境界。

那么,陶渊明这么用功读书,有什么收获呢?他又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还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志存高远、陶然自得而胸怀天下,这时的陶渊明,俨然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

二、陶渊明曾五次为官,又五仕五退,可见他想通过仕途实现他的理想既然胸中怀有如此志向,陶渊明在青年时期开始还是为实现这一理想做过努力的。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

这是他第一次为官,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出身庶族的他很受轻视,于是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之后,直到公元400年,他才去桓玄手下当了个属吏。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文学家,他的诗作中体现了浓厚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是指追求自然、回归真实生活的一种思想倾向,反对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物质追求的抛弃和自然生活的追求上。

在他的诗作中,经常描绘自己过上了简朴的隐居生活,远离了纷繁的世俗和权力斗争。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一》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这里的“采菊东篱下”和“悠然见南山”都是在表达自己追求自然、远离功利世界的意愿。

他对于隐居生活的追求,成为了他理想人生的一部分。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官场生活的厌弃和对清廉官员的崇敬上。

他对于官场生活和权谋之道深感厌倦和绝望。

他在《归园田居·其二》中写道:“深坐念陋巷,独往思童子。

取乐逐幽昧,何人不倦轻舞蹈?”这里的“深坐念陋巷”和“独往思童子”表达了他对官场的厌弃和对于清廉官员的向往。

陶渊明认为官场生活让人迷失了初心,使得真实的自我丧失,因此他选择了隐逸生活,远离了这个纷扰的社会。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体现在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人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上。

在陶渊明的诗作中,自然界被描绘得非常详细和细腻,显示出他对自然的关注和热爱。

他用各种生动的描写手法来表达他与自然的亲密关系,追求与自然的和谐。

比如他在《归园田居·其五》中写道:“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这里的“两岸青山相对出”和“孤帆一片日边来”都表达了他对大自然的景色和变化的关注和热爱。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在他的诗作中得以充分体现。

他抛弃了功利主义和权谋之道,追求自然和真实的生活。

他厌弃了官场生活,对清廉官员充满了崇敬。

他对自然的崇拜和与自然的关系的探索,使得他的诗作中充满着浓郁的自然氛围,让人感受到了他对自然的亲近和热爱。

这些都是陶渊明隐逸思想的重要表现,也是他诗作中独特的思想价值所在。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

分析陶渊明的诗歌思想总结陶渊明(365年-427年),字元亮,号五柳先生,是我国东晋时期一位杰出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广泛涉猎经史子集,被誉为"博识多才、文思敏捷"的文化名人。

同时,他还以自然主义思想和清新淡泊的生活态度在文学领域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接下来我将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角度分析他的文学特色和思想主张。

首先,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表现为隐逸意识和归隐之志。

他生活在动荡的时代,见证了东晋朝廷的衰败和社会的混乱。

在政治风波中,陶渊明决定隐居山林,远离世俗的纷扰,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他表现出了对尘世喧嚣的厌倦和对自然幽静的向往。

这种归隐之志在他的诗歌中表达地淋漓尽致,如《归园田居》中写道:“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旗。

”他将自己的理想境界与自然景观相融合,表现出内心深处对宁静、纯净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歌思想体现了他对自然的热爱和崇拜。

他将自然景物描绘得生动而美丽,赞美大自然的真实与恢弘。

他的诗作中不仅有对山水的形象描绘,还包含了对自然界的各个方面的观察和感受。

例如,《采菊东篱下》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他通过对自然景观的描写,抒发了对自然之美的赞叹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向往。

陶渊明的自然主义思想使他的诗歌带有浓厚的田园风格,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的瑰宝。

另外,陶渊明的诗歌思想还体现了他对社会现实的批判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在自己的诗作中揭示了社会的黑暗和人性的善恶。

在他的眼里,社会现实是污浊不堪的,人性深深受到世俗的腐化和功利的侵蚀。

他通过诗歌将这种现实揭露出来,同时呼吁人们要坚守自己的道德底线,追求心灵的清洁与高尚。

例如,《归去来兮辞》中写道:“归去来兮,请息交以绝游。

世与我而相违,复驾言兮焉求?恒情悄然逝,以是不我忧。

”他以清新淡泊的态度坚守自己的信仰和原则,向人们传递了一种超越现实困境的力量。

最后,陶渊明的诗歌思想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隐士,其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

隐逸思想源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是一种追求内心自由与宁静、远离尘世烦扰、追求自我完善与卓越、行持道德的人生哲学。

隐逸思想渗透在陶渊明的诗作中,形成了其独特的文学风格,深受读者喜爱。

首先,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隐逸的山水情怀。

山水自古以来就是士人们隐逸乐土,陶渊明的诗歌也是如此。

他的《桃花源记》就是一个隐逸的寓言故事,讲述了一个隐居在深山中的理想之乡,并以此批判了当时封建统治者的腐败。

他的诗歌中也融入了对山水的理解和热爱:“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其三》)“南风知我意,吹梦到西洲。

”(《桃花源记》)这些诗句抒发了他内心对山水的向往和追求,反映出了他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其次,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出对清静的渴求。

陶渊明对于清静的追求可以从其诗作中得到明显的体现,清静成为他思想和行为处处呈现的特色。

他在诗中表达了自己“羁旅深山,愁闻空蝉,徘徊榆关”(《归园田居·其二》)的无尽孤独,甚至可以感受到他的隽永清寂,“野望千里,烟光袅袅。

”(《饮酒·其七》)这些深情的句子表达了他对平静、清闲的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此外,陶渊明诗作中还往往流露出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

他在《桃花源记》中对当时封建社会的腐败现象进行了批判,表现出了对世人的不满和对清高高洁的向往:“闻道无妻先隐泪,有妻空更试比年。

”(《归去来兮辞》)这一句诗表现出了他对于世俗婚姻制度的蔑视与调侃。

而《杂诗·其二》“是以嘉乡者,游避胜于市,退身卫其真,得非相之事。

”则表明了他坚持道德清高的主张。

总之,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浓郁的隐逸思想,他一方面具有对山水的爱好和崇尚清静的追求,另一方面对世俗的蔑视和对道德的关注,体现出一种深沉的隐逸情结。

这不仅影响了当时的文学创作,即便到现在,依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思想和价值意义。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

试论陶渊明的儒家入世思想晋代的陶渊明作为田园诗的开创者和集大成者,其诗文中的道家出世思想占了主流,他向往淡泊无争的世事,憧憬心中的理想世界,并且开创了中国历代文人承载思想的港湾——“桃花源”,在仕途不如意时即心向往之。

其诗文中的这一思想已被历代评论家论述尽致,而其思想中蕴含的儒家入世思想却也不能不引起人们的重视。

一、家学渊源,少年时的读书经历决定了陶潜身上有浓重的儒家入世思想陶渊明出身于没落贵族家庭,其曾祖父陶侃官至大司马,地位显赫,祖父和父亲都做过太守。

但是到陶渊明那儿,家运已经衰微,他九岁丧父,与母亲在外祖父——东晋名士孟嘉家里生活。

孟嘉“少以清操知名”,对陶渊明影响很大。

孟家藏书丰富,《庄》《老》和《六经》、神话之类图书一应俱全,为陶渊明从小接受儒道两种思想提供了可能。

而陶渊明从小就“好读书”,从书中获取了丰厚的滋养。

曾经显赫的家世,世代仕宦的家庭环境,奠定了他儒家积极入世思想的基础。

陶渊明的家世背景让他认同儒家思想,而他年少时的读书经历让这种认同更加稳固。

他在《饮酒》中说:“少年罕人事,游好在六经。

”可见,他年少时的兴趣爱好是儒家经典,而我们知道,一个人少年时的经历会影响他的一生。

何况,陶渊明读书非常刻苦,以至于废寝忘食:“开卷有得,便欣然忘食。

”直至现在,这仍是一种读书的至高境界。

那么,陶渊明这么用功读书,有什么收获呢?他又在《杂诗》中说:“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

”还有“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志存高远、陶然自得而胸怀天下,这时的陶渊明,俨然是一个意气风发的有志青年。

二、陶渊明曾五次为官,又五仕五退,可见他想通过仕途实现他的理想既然胸中怀有如此志向,陶渊明在青年时期开始还是为实现这一理想做过努力的。

晋孝武帝太元十八年(393年),二十九岁的陶渊明出任江州祭酒。

这是他第一次为官,在门阀制度森严的晋代,出身庶族的他很受轻视,于是他“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

之后,直到公元400年,他才去桓玄手下当了个属吏。

陶渊明精神品质评价

陶渊明精神品质评价

陶渊明精神品质评价
作为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代表人物之一,陶渊明的精神品质受到
广泛的认可和赞扬,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博爱精神。

陶渊明具有广阔的胸怀,不分贵贱、善恶,与人
为善,包容所有人,尤其是对穷人、苦难者,更具有同情心和帮助欲。

2. 精神自由。

陶渊明主张“逍遥自在”,不愿受制于官场、朝廷,不求名利,崇尚自由、自在的生活,实现自我价值。

他的思想被
后代奉为“陶庵先生”,成为以自由心境、自由生活为宗旨的文化传统。

3. 诗人的修养。

陶渊明的文学造诣深入人心,他的诗歌自然流畅,清新脱俗,具有浓郁的田园气息和主张人文的思想,表达了对人
生和宇宙自然的深沉感悟和体验。

他的精神品质与诗歌的风格相得益彰,成为一种文学、精神、文化的理想化样式。

4. 学问精湛。

陶渊明不仅是一位文学家、诗人,而且是一位思
想家,他的思想深受儒家思想、道家思想、佛家思想的影响,既有哲
学的深邃,又有诗意的感觉,使得他的思想显得更加富有魅力和思考
价值。

5. 自然热爱。

陶渊明酷爱大自然,他坚信“天人合一”,崇尚
自然、真实、简朴的生活方式,倡导与自然和谐共处,认为自然是人
类的伟大资源,应该有所保护和珍爱。

总的来说,陶渊明的精神品质具有博爱、自由、修养、学问、自
然热爱等方面的特质,这些品质不仅对于中国古代文化传统的发展具
有重要影响,同时在当今社会依然具有深刻的意义和价值。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陶渊明是中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学家,他的田园诗被称为中国古代田园诗的巅峰之作。

陶渊明的田园诗以自然景观、农耕生活和田园乐趣为主题,表达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以及对社会现实的反思。

这些田园诗不仅在当时产生了重要影响,而且至今仍被广泛阅读和赞美,具有极高的文学和人文价值。

首先,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艺术上具有独特的价值。

他运用简洁明快的语言,通过描绘自然景观、描述农耕生活等方式,创造了一种富有诗意的美感。

他的诗作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美丽,还表达了对自然的热爱和敬畏之情。

陶渊明的诗歌语言流畅、意境丰富,给人以美的享受,使人心旷神怡,对读者产生积极的情感共鸣。

其次,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上具有深刻的价值。

他通过描绘田园生活的美好与宁静,表达了对社会现实的不满和对人性的思考。

他借田园生活反衬了当时乱世的社会现实,批判了权贵阶级的腐败和官场的黑暗。

他呼吁人们返璞归真,回归自然,追求心灵的宁静与真善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思想上具有启迪人心、引发思考的作用,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仍然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最后,陶渊明的田园诗在社会价值上也具有重要意义。

他的田园诗揭示了农民生活的艰辛和人文关怀,反映了农民阶层的价值和尊严。

陶渊明以农民为主人公,强调了劳动的重要性,弘扬了农耕文化。

他的诗作对于当代社会关注农民权益、关爱农村发展具有积极的意义。

同时,陶渊明的田园诗也展现了一种简朴、淳朴的生活方式,对于现代社会追求简约、环保生活方式有一定的启示作用。

总之,陶渊明的田园诗在艺术、思想和社会价值方面都具有重要的价值。

它们具有独特的美感,揭示了社会现实的问题,启发人们思考和行动。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古代中国文学史上占据重要地位,同时也是现代社会人们追求高品质生活、关注社会问题的重要参考。

陶渊明的思想理念_陶渊明性格特点

陶渊明的思想理念_陶渊明性格特点

陶渊明的思想理念_陶渊明性格特点陶渊明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的玄学思想理念。

下面是店铺为你搜集陶渊明的思想理念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陶渊明的思想理念陶渊明的思想以玄学为主,其核心是崇尚自然。

以老庄思想为主体的玄学在陶渊明生活的东晋年代盛行,除此之外,还有道家和佛教的思想也在迅速崛起。

传统的儒家思想虽然受到不同文化的冲击,但仍然存在。

陶渊明受到不同思想文化的影响,对它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糅合在一起形成自己特有的玄学思想。

陶渊明的玄学思想中,对他影响至深的是儒家和道家的思想。

这些思想确定了陶渊明前进的方向和对未来的追求。

在他的一生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影响。

陶渊明受到儒家仁学思想,有着救世济民的入世精神、对自身人格品质道德的修养要求和追求安逸知足生活的心态。

这些在他的诗歌中均有体现。

如《荣木》:“匪道……奚敦”,体现了陶渊明对个人准则的要求,注重品德节操;《咏贫士》:“好爵吾不萦……夕死复何求”,体现陶渊明对自身品德的保持,不与官场黑暗同流合污,既要建功立业又要功成身退。

道家思想崇尚自然,向往归园田居的质朴生活、追求自由和超尘脱俗的精神,这些都深深的嵌入陶渊明的思想之中。

陶渊明归隐田居生活期间,就创作了很多表达此类心境的诗歌。

如《采菊》:“采菊东南下,悠然见南山”,表明了陶渊明向往的恬静淳朴的田园生活。

南宋陶渊明资料简介陶渊明,又名陶潜,字元亮,被世人成为靖节先生,家乡位于浔阳柴桑。

他是东晋末期至南朝宋初期颇为著名的伟大诗人、辞赋家,拥有众多优秀作品流传于世。

陶渊明曾踏入仕途,先后出任过江州祭酒、建威参军等官职,最后一次出仕担任的是彭泽县令这一官职,上任八十几天后就辞官离开,就此归隐田园。

陶渊明的家境最初并不差,毕竟从关于他父亲拥有小妾的历史记载来看,他的家境不会差到哪里去,而自他父亲去世后,他们家才逐步走向没落。

从陶渊明的诗作中可以发现到了他二十岁的时候,他们家的生活已经相当贫寒了。

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与价值

浅述陶渊明的当代意义与价值一、生平简介:陶渊明(365 –427)晋宋时期诗人、辞赋家、散文家。

字元亮,又名潜。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

出生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其曾祖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祖父作过太守,父亲早死。

他的青少年时代,生活贫困,但受过良好的家庭教育,博览群书。

29岁起,出仕,起家为江州祭酒,后赋闲;继而为荆州刺史桓玄属吏,后因母丧辞职归家,在家乡浔阳开始躬耕。

后入刘裕幕下任镇军参军,继而转任江州刺史刘敬宣的参军,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从此归隐田园。

他是中国第一位田园诗人,被称为“古今隐逸诗人之宗”。

42岁起,归田躬耕,直至贫病交加而下世。

二、思想性格“归隐”思想:是陶渊明厌倦官场污浊,不愿与统治者同流合污所采取的洁身守志路,是他与黑暗社会决裂的反抗行为。

一方面,陶渊明归隐,是对现实的一种逃避,是消极行为;另一方面,归隐田园,是寻求人格独立之道,是一种“自我实现”行为。

“真淳”思想:陶渊明崇尚自然,具有“性本爱丘山”的性情,做人“任真”,做事“真诚”。

陶渊明的“真”基与他的生命意识,其诗所表现的是他整个生命的各个层次和各个方面,所反映的是他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所经历过的那一个复杂的、艰难的、曲折的过程,是真正博大且丰富多彩的。

三、作品简介他的文学创作丰硕,今存诗歌125首,文12篇,影响巨大,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他的今存诗作包括四言诗9首,五言诗116首。

前者一般,后者包括咏怀诗和田园诗两类。

咏怀诗内容丰富:有中年游宦在外的行旅诗,表达宦海奔波者对家园的想念,透露出时代的污浊与动荡;有晚年归田后的抒情言志诗,如《杂诗》、《饮酒》、《咏贫士》、《拟古》、《读山海经》、《挽歌诗》等,或者表达了诗人坚持躬耕道路,傲视豪门世族,拒绝统治者的征召,淡然忘世的态度,或者表达诗人身在乡村关注政治,感慨人生而“猛志常在”的心情。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

试论陶渊明田园诗的思想内容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一种唯美主义的文学形式,他将自然关联在一起,并在自然与人文之间形成联系,表达了他个人对待生活、心灵与自然的情感态度。

一、渊明之心灵探索1、多彩的旅行心魂。

陶渊明将个人心灵诉诸游历,把带给农夫与贫民等社会底层乡亲们慰藉。

他把心灵的游历平和地植入他的作品中,但其中仍然包含他的平和价值取向,如爱与慈悲、正义与仁慈、兼爱与保护等都是他的灵魂旅行的归宿。

2、自然的理解与连结。

陶渊明在全片诗歌中无疑交由以自然万物与诗人的心灵之结合,可见他的自然思维方式的深厚,如山与江的连结,以及飞动的雁儿等都是他将朴素的自然文字化、心灵化的象征形式。

二、渊明之感情精神1、把人文与自然结合在一起。

陶渊明也将和谐的人文与自然结合在一起,他在诗中一再赞美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如诸般美丽的田园风光、祥和的流离的芳草、雀鸟的美妙鸣叫等,都是他笔下人文与自然的和谐惹感情灵,他所言之见象都是透过自然揭示人文精神的高深内容。

2、深刻情绪体现。

陶渊明此系列乐观诗篇深刻地表现了他内心真挚的情绪深处,如祈祷无忧之心、放歌高歌豪气宽宏,以及时而明媚又或叵测不可等等深邃情愫,揭示了诗人友好、勇敢、慷慨等心态。

三、渊明大仁精神1、大爱万物的宽容和仁慈。

陶渊明的大仁精神是他文学创作的核心思想,他的诗歌中深刻体现了其大爱的仁慈,他崇尚的宽容与仁慈在他的诗里交流,他将诗文象征为人性美德最为良善,而仁者之爱乃由美而生。

2、坚毅的正义准则。

陶渊明对正义的内心震动和精神振奋是他文学创作中的主流思想,这牵涉到他坚毅的正义准则。

他用笔下的充实思想和一系列优美的诗篇,来表达他的正义准则,在他的诗文中我们见到他所崇尚的厚道、大仁以及平等的精神传承。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

论陶渊明田园诗的价值
陶渊明是中国东晋时期的一位著名诗人,他的田园诗以自然、清新、淳朴、真挚等特点而著称,被誉为中国古代文学史上的瑰宝之一。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重要的价值,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弘扬中国传统文化
陶渊明的田园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表达了中国传统文化中崇尚自然、追求和谐、强调仁爱等价值观念,起到了弘扬中国传统文化的作用。

2. 表现自然之美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描绘了大自然的美景,表现了自然之美。

他善于用细腻的笔触、清新的语言,描绘出自然景物的微妙变化,让读者感受到自然的美妙和神奇。

3. 倡导简朴生活
陶渊明的田园诗中体现了他崇尚简朴生活的思想。

他主张过简单、自然、朴素的日子,反对奢华和浪费,这种思想对于现代社会的人们也有很大的启示作用。

4. 文学价值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很高的文学价值。

他的诗歌语言简洁、清新,富有音乐性和节奏感,常常运用比喻、象征等修辞手法,让读者感受到诗歌的魅力和力度。

陶渊明的田园诗具有深刻的思想内涵、独特的艺术魅力和重要的文化价值,是中国文学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
成部分。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及思想价值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及思想价值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左河水【提要】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文学的自然主义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凡的影响。

陶渊明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平淡之中出警策,朴素之中见绮丽,其作品无矫情,不矫饰,不祈誉。

从而开创了田园之诗派,拓展了我国文学创作之题材,其平淡、自然、简妙、传神,不露雕琢之痕的语言为后人所摸拟,甚至其生活的嗜好与情趣也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东方文化创意。

同时,陶渊明的思想精神也为怀才不遇的历史文人提供了生活的精神力量和思想路径,其个人的气节与傲骨及“固穷安贫〞的人生态度还为当今官场提供了启示。

本文欲从陶渊明的社会背景、文化渊源与特征入手,就其多面的价值问题作些探究并谈点个人之管见。

【关键词】陶渊明文化思想价值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人,即今**市庐山南麓的星子县人,我国古代出色的文学家。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我国文学史上,其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具非凡的影响。

笔者认为,学习和研究陶渊明不应局限在文学史的讲究层面而裹脚不前,应挖掘其适应于时代那广泛而精深的多面价值;探究和评判其价值也不能仅追步在古人那单纯的文学艺术史料上,应从国学领域的广角立体视野上,将其思想价值、政治价值、人格魅力都展映在世人的面前。

一、坎坷人生路1、社会及家庭环境。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锋利的东晋后期。

八岁丧父,十二岁母逝,多在外祖父家生活。

曾祖父陶侃为东晋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

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

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吐露过建功立业之宏愿。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杰出的隐逸派诗人之一,他的诗作中体现了他深深的隐逸思想。

陶渊明生活在动荡的时代,尽管他曾经担任过重要的官职,但他内心深处却追求着隐逸的生活,表达了对社会人情冷漠的反感和对隐逸境界的向往。

本文将从他的诗作中选取一些具代表性的篇章进行浅谈。

陶渊明诗作中表现出对世俗纷扰的冷漠。

他的诗作中经常出现对官场的嘲讽和批评,比如《归园田居》中的“野田黄芦浅碧色,宽阔冥冥难与期。

”陶渊明在这首诗中以世俗的城市为反面,渴望远离官场的纷扰,回归田园的安静和宽广。

他把官场视为喧闹、狭隘的地方,而将田园视为宁静、自由的天地。

他追求隐逸的主要原因之一是不满于尘世之苦,渴望一种纯粹的自我存在。

陶渊明的诗作中流露出对自然的赞美和对隐逸环境的向往。

他的诗作常常描绘了自然的风景和动物,比如《饮酒》中的“尝胆丹青远凋零,琴心剑血渐冥瞑。

怡浑彤管幽岑岭,忘机嘤云乐共同。

寒涧皎月中新见,秋瘴焦林上再勇。

”陶渊明通过赞美自然的美丽和纯粹,表达了他对自然的向往和对世俗的厌弃。

他相信自然是真实的,而尘世则充满了虚伪和欺骗。

通过与自然的亲近,他追求着一种真实、简朴和纯粹的生活。

陶渊明的诗作中流露出对人生意义的思考。

他的诗作常常表达对人生的独立思考和对生命的理解,比如《归园田居》中的“庐房仰蔽屹青峰,屋翳深与栖鸟同。

谙熟悉数南云飞,应下旅程当断蓬。

”陶渊明通过对自然、对人生的思考,想要实现内心的净化与升华。

他并不是要与人生脱离联系,而是要在隐逸中对生命进行深入地反思,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生活意义。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他深深的隐逸思想,他对世俗的冷漠和对隐逸境界的向往,赞美自然和思考人生的意义,这些都体现了他对自由、真实和简单生活的追求。

他试图通过隐逸的方式寻找生命的真谛,在寻求内心的平静和升华的道路上进行探索。

陶渊明的隐逸思想不仅在当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也对后世的文人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

浅论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隐逸派诗人,他生活在东晋末年至南北朝时期,以其独特的隐逸思想和清新的诗风享有盛名。

他的诗作中体现了隐逸思想,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然隐逸生活的向往。

本文将从陶渊明诗作中体现的隐逸思想方面进行论述。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抒发对现实社会的不满之情。

他以自己亲身经历的政治流离和残酷战乱为背景,写出了许多感慨世事的诗篇。

例如《桃花源记》中写道:“至今事重悲咨嗟,管仲居然流汉家。

”他通过描绘桃花源中的安乐境地,表达了对政治腐败和社会不公的不满,渴望远离尘世束缚、过上自由自在的隐逸生活。

陶渊明的诗作中常常表达出对自然的热爱和向往。

他以田园生活为题材,以诗人自身的情感体验,写出了许多关于自然的描写与抒发。

例如《归园田居》中写道:“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这是陶渊明对大自然美景的直接描摹,展现了他对自然世界的向往之情,希望在恬静宜人的自然环境中寻找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充满了对宁静和自由生活的追求。

他反对官僚主义和权贵阶级的压迫,嘲讽附庸风雅的文人,强调个体人格的独立与追求。

例如《归去来兮辞》写道:“归去来兮汉无事,挥手自兹去。

”这是陶渊明表达对尘世繁杂的厌恶和对自由隐逸的渴望,他希望能够摆脱现实的枷锁,追求内心的宁静和自由。

陶渊明的诗作中还反映了他对人生命运的思考。

他深入反思人生的真谛和意义,批判功利主义和权力欲的追求。

例如《读山海经》中写道:“阅之沉潜,错时终天。

”这是陶渊明对人生追寻的深思,他认为人生应该以追寻真理、探求内心的平静和宁静为重,而不是追逐权力和名利。

陶渊明的诗作中体现了丰富的隐逸思想。

他以对现实社会的不满和对自然的热爱为出发点,追求心灵的自由和宁静。

他呼唤人们远离尘嚣,寻求新的生活方式,提倡隐逸的生活态度和价值取向。

陶渊明的作品对后世诗人和文人的影响深远,成为中国文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位文化符号。

陶渊明诗歌的文化意义及人生启示

陶渊明诗歌的文化意义及人生启示

陶渊明诗歌的文化意义及人生启示东晋伟大诗人陶渊明在文学史上做出过划时代贡献,他的诗歌尤其是田园诗给晋宋之交的文坛带来了一股清新活泼的风气。

他的诗歌明晰高远内涵神韵,透露着平淡自然宁静的特色,诗风真切、清新、纯朴、大方,不加雕琢,而丝毫没有浅薄乏味之腐气,相反却醇厚有味,生活底蕴深厚;他的诗歌思想感情深切静穆,山水田园诗作寓情于景,由景生情,景物和情感相融相生;他的语言色彩清丽质朴,平淡新奇,没有堆砌的辞藻,没有不必要的修饰以及浓墨重彩的铺展,通俗无奇的“田家语”使他的诗作近似口语化,因而作品鲜亮清丽,形象鲜明。

他的诗歌创作对后世的文学影响有着深刻的意义。

一、开辟了田园诗这个诗歌题材的新天地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卓有成就的伟大诗人,他的诗歌以田园生活为内容,开创了田园诗歌崭新的艺术境界,使田园诗歌在中国文学史上成为诗歌的重要内容。

他的诗成功地将自然与劳动提升为一种美的境界,他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意韵特别醇厚而又质朴无华的恬淡美。

他把日常生活诗化和诗意化,从日常生活中发现重要生活的意义和恬淡美丽的诗味。

他重视写普普通通的生活,普普通通的劳动者,用家常话写常事,并且写得诗意盎然,生机勃勃,让人回味无穷。

陶渊明的田园诗在今天看来,仍然有不可替代、无法企及的审美价值,倍受现代人关注,倍受现代人的崇拜与学习。

二、自然与纯真的审美风格陶渊明把“真”作为自然的本色,把“真”看成审美的最重要的因素。

正因如此,陶渊明把平淡率真看作是为人处世的最珍贵的人格。

也是因为这样的思想思维,陶诗更加地体现了再现了大自然和真实的农村生活,体现了他淳朴自然纯真率直的行动风格。

把生活实际化,把纯真的情感和优美的艺术交融在一体,形成物我合一,达到天人合一的思想境界。

把自己的人生艺术化,把自己的言行和诗文生活化是他追求个人本性的体现。

陶渊明有着平和的生死观,认识到人即是万物之一,命来自于天,死也归天所管。

他把自己与自然融为一体。

临终前陶渊明为自己写下一篇《自祭文》,“寿涉百龄,身慕肥遁,从老得终,奚所复恋”,他十分客观现实地看待生命,以淡然而又平和的心境,看待生死问题,寻求与自然合二为一,水乳交融。

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结合作品,谈谈陶渊明的思想与人格特点。

陶渊明(陶潜,365-427年)是中国文学史上著名的文学家和政治家,他的作品和思想展现了独特的特点。

以下是对他的思想和人格特点的简要分析:1.归隐思想:陶渊明的主要思想之一是归隐思想。

他强调返璞归真,远离尘嚣和权谋的激烈竞争,重拾田园生活的宁静和纯粹。

他在《归园田居》中表达了对隐居退避世俗的向往,抒发了对自然、宁静和纯真生活的欣喜之情。

2.自然与人道的和谐:陶渊明的作品中体现了对自然与人道的和谐统一的思考。

他重视自然和人的相互关系,主张人应当与自然和谐相处,守护生态环境,享受大自然带来的慰藉和启发。

他的诗作中常常以自然景观和自然事物为主题,通过对自然的描绘表达对人性和人道的思考。

3.忧国忧民的情怀:陶渊明的作品中也流露出对国家和民众的关心和忧虑。

他深感时代的动荡和政治腐败,对国家社会的状况进行了思考和批评。

他的作品中包含了对贫苦农民的同情和关爱,呼吁社会和政治的改革,表达了对国家安定和人民幸福的祝愿。

人格特点:1.温和宽厚:陶渊明以温和宽厚的人格著称,他待人和善,乐于助人。

他倡导以和为贵,主张不争不抢,与人为善,追求人与人之间的和谐友爱。

2.清高洁白:陶渊明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和道德原则,追求心灵的明净和思想的清高。

他以傲然自持的姿态,不受外在的诱惑和压力,保持自己清白的人格。

3.审美情趣:陶渊明鉴赏力极高,对自然美和人文美有着敏锐的感受。

他的作品展示了对诗歌和文学的执着追求,呈现了独特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艺术诉求。

综合而言,陶渊明的思想强调归隐理想、自然与人道的和谐,以及对国家和民众的忧愁;他的人格特点包括温和宽厚、清高洁白和审美情趣。

这些思想和人格特点使他成为了中国文学史上备受赞誉的文学家和道德楷模。

总结陶渊明思想的深层内涵

总结陶渊明思想的深层内涵

总结陶渊明思想的深层内涵陶渊明(365-427年),字元亮,是中国东晋时期的文学家和政治家。

他的作品以田园诗著称,被誉为田园诗的创始人,也是中国文学史上最重要的田园派代表之一。

陶渊明的思想深刻而广泛,涉及诗歌、哲学、政治和人生价值等方方面面,其深层内涵可以概括为追求自由与宁静、崇尚自然与真实、反抗社会世俗的束缚以及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越。

首先,陶渊明思想的核心是追求自由与宁静。

他笔下的田园生活被视为世俗纷扰之外的庇护所,是追寻内心自由和安宁的理想之地。

对他而言,自由并不是个体的无约束状态,而是心灵的解放和境界的自由。

他对田园生活的描写常常流露出对世俗生活的厌倦和远离的态度,追求的是内心的安宁和精神境界的净化。

陶渊明的田园诗不仅表达了对自然和田园生活的热爱,更凝聚着对自由和宁静的美好向往。

其次,陶渊明思想强调对自然和真实的崇尚。

他以自然为师,认为自然是真实和纯粹的,可以使人得到心灵的滋养和启迪。

在他笔下的田园中,自然和人类和谐共处,生生不息。

陶渊明通过描绘四季变化、山水风景和花草树木等自然元素,表达了自然界的神奇和美妙。

同时,他也通过对事物的真实描写,尤其是对人性、社会丑恶现象的揭示,呼吁人们追求内心的真实和自我价值的实现。

第三,陶渊明思想反抗社会世俗的束缚。

他对政治现实的失望以及自己的政治理想未能实现,使他对朝廷和社会的腐败现象产生了强烈的反感。

陶渊明在田园诗中表达了对现实社会的批判,借代田园社会来映射封建社会的黑暗和丑陋。

他以神仙、隐士和禽兽等形象进行讽刺和批评,呼吁人们不受世俗的拘束和侵蚀,追求内心的纯净和自由。

最后,陶渊明思想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越。

对陶渊明而言,人的内心是一个纯洁而美好的象征,他追求的是心灵的清静和超脱。

他表达了对人性善良和道德修养的追求,主张通过修身养性、冥思默想来提升心性。

陶渊明通过诗歌创作将个体的心灵感悟和对宇宙的关怀融于一体,寄托了对人生价值的思索和追求。

总而言之,陶渊明思想的深层内涵体现在其追求自由与宁静、崇尚自然与真实、反抗社会世俗的束缚以及追求心灵的净化和超越上。

关于诗人陶渊明的简介资料

关于诗人陶渊明的简介资料

关于诗人陶渊明的简介资料关于诗人陶渊明的简介资料陶渊明是一位著名的古代中国文学家,也是唐代时期的著名诗人之一。

他的作品深受人们的喜爱,被誉为“陶渊明诗选”中的佼佼者。

在中国文学史上,陶渊明是一个不可或缺的重要人物。

本文将介绍诗人陶渊明的生平经历、文学作品以及其代表性的文化价值。

一、生平经历陶渊明,字元亮,号五柳先生,原籍湖北黄冈,生于晋朝泰山(今山东泰安),卒年不详。

他是东晋超凡之士陶濬的后代。

陶渊明自幼才华横溢,十分聪明,曾经为朝廷效力,担任了几个重要职务。

但后来因为政治斗争而离开了官场。

自此之后,陶渊明常年隐居于江南地区,沉浸在诗词创作中。

他的诗作高度赞扬了自然的美丽,表达了他对人类文明衰败、政治黑暗的厌恶。

他的著名作品《桃花源记》也让后人深受启迪与感动。

陶渊明以自由不羁和追求真实为信条,被后世誉为“文坛上的巨匠”。

二、文学成就陶渊明在文学创作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他所写的诗歌语言自然、朴实,文笔流畅,富有美感。

如他的“闲居即是天,山水常应我”的这句诗表达了隐居者的自在与恬淡,对慢节奏的生活态度的赞词,寄意深刻,让读者在幽深的山水之中感受到文人的心意丰沃。

陶渊明的词作也备受开化,表现出深沉厚重的个性。

他的《归去来兮辞》是古代中国文学中的经典之作,因其曲调优美而常被唱诵。

陶渊明的散文作品亦是才思计算非凡,使人体味自然之美。

三、文化价值陶渊明的文学作品充满着天然、安谧、独特的情怀,给人以深沉而安静的心境,具有稳住人心、撼动人心的双重魅力。

他强调诗词创作的表现形式之美,也重视理念的表现性格。

他的作品在中国文化艺术发展史上,占有着无可替代的历史地位。

总的来说,陶渊明是一位文学大师,他的作品流传至今,具有重要的文化价值和史学意义。

陶渊明创作的文学作品具有自由、自然的特征,也展示出他对人性、自由的关切和对虚伪大耳朵的批判。

陶渊明的创作思想和文化影响在许多方面也体现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精神。

陶渊明的杰作是像“桃花源记”、“九章”和“归去来兮辞”等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陶渊明的文化与思想价值左河水【提要】陶渊明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文学的自然主义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在我国文学史上具有非凡的影响。

陶渊明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平淡之中出警策,朴素之中见绮丽,其作品无矫情,不矫饰,不祈誉。

从而开创了田园之诗派,拓展了我国文学创作之题材,其平淡、自然、简妙、传神,不露雕琢之痕的语言为后人所摸拟,甚至其生活的嗜好与情趣也影响了千百年来的东方文化创意。

同时,陶渊明的思想精神也为怀才不遇的历史文人提供了生活的精神力量和思想路径,其个人的气节与傲骨及“固穷安贫”的人生态度还为当今官场提供了启示。

本文欲从陶渊明的社会背景、文化渊源与特征入手,就其多面的价值问题作些探究并谈点个人之管见。

【关键词】陶渊明文化思想价值陶渊明(365—427),字元亮,别号五柳先生,晚年更名潜,卒后亲友私谥靖节。

浔阳柴桑人,即今XX市庐山南麓的星子县人,我国古代杰出的文学家。

陶渊明一生安贫乐道,崇尚自然,是我国田园诗的开山之祖,其作品具有独特的艺术风格。

在我国文学史上,其与屈原、李白的浪漫主义,杜甫、白居易的现实主义三足而立,具非凡的影响。

笔者认为,学习和研究陶渊明不应局限在文学史的考究层面而裹脚不前,应挖掘其适应于时代那广泛而精深的多面价值;探究和评判其价值也不能仅追步在古人那单纯的文学艺术史料上,应从国学领域的广角立体视野上,将其思想价值、政治价值、人格魅力都展映在世人的面前。

一、坎坷人生路1、社会及家庭环境。

陶渊明出身于一个破落的仕宦家庭,生活在政治黑暗,贵族腐败,门阀制度森严,阶级矛盾十分尖锐的东晋后期。

八岁丧父,十二岁母逝,多在外祖父家生活。

曾祖父陶侃为东晋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

祖父、父亲均做过太守。

但到陶渊明出生时,家道已衰落:“少而贫病,居无仆妾,井臼弗任,藜菽不给。

”青年时期的陶渊明,也曾有“大济于苍生”的雄心壮志,吐露过建功立业之宏愿。

但是,因他所生活的东晋时代,“举贤不出士族,用法不及权贵”,门阀制度严酷,社会腐败动荡,使他无法施展自己的才华与抱负。

2、仕途的进退。

陶渊明在29岁时,为谋出路开始踏上仕途。

先作江州祭酒,不久因“不堪吏职”便辞官而归,在家闲居了六、七年。

到三十六岁那年,才作了荆州刺史桓玄的僚佐,不久又辞归。

四十岁时,再出任镇军将军X裕的参军,后又作建威将军、江州刺史X敬宣的参军,一年后又辞归。

同年八月,有幸在亲友的劝说下,出任了彭泽县令。

但任职八十余天,却传来了妹妹死于武昌的噩耗。

这时,恰逢郡派督邮来县巡视,县吏告诉他“应束带见之”,陶渊明说:“我岂能为五斗米,折腰向乡小儿!”当天,便解绶辞官回乡。

他终于同黑暗的官场进行了彻底的决裂,从此,抛弃了功名利禄,归隐田园,彻底结束了13年的仕宦生活。

此前,陶渊明不断地在官僚与隐士这两种社会角色中做出比较和选择,隐居时想出仕,出仕时欲归隐。

在经历了一番仕与隐的亲身体验和贫与富的思想交战后,陶渊明最终深深地感到了世俗与自己那崇尚自然的本性是相违背的。

既然自己不能改变本性以适应于世俗,且只能坚决地辞官去追求自身的道德完善,求救于人性的复归了。

3、躬耕农桑与诗文。

辞彭泽令后的陶渊明,一直过着隐居躬耕的清苦生活,这期间也有过再度出仕的机会,但他都断然拒绝了。

晋朝末年一次征他为著作佐郎,他未就,直到晚年他贫病交加时仍坚持“固穷安贫”的品格红线。

一次“江州刺史檀道济往候之,道济谓曰:‘贤者处世,天下无道则隐,有道则至。

今子生文明之世,奈何自苦如此?’对曰:‘潜也何敢望贤,志不及也。

’道济馈以粱肉,麾而去之。

”(萧统《陶渊明传》)四十四岁时不幸的家中大火灾,使其生活的境况雪上加霜,以至于“夏日抱长饥,寒夜无被眠”之境。

但因为他力图永远摆脱腐败庸俗的官场那更大的痛苦,故仍能在精神上恬然自适地安于大自然的怀抱。

在退隐的田园,他躬耕陇亩,与乡亲们共话桑麻,同农民们保持着融洽亲切的关系,施展了他在文学方面的才华,成为了一代杰出的文学家。

二、文化思想渊源陶渊明的思想渊源是多方面的,儒、释、道三家与其既相通又不同。

他的诗所体现的是一个上不能“兼济天下”,下不能“独善其身”的儒家仕子的无奈与无助之鸣,然而诉诸于牢骚的作品在表现道家思想所崇尚的自然方面亦不彻底,且带有佛教的某些因素,对劳动者的疾苦与社会的丑恶尚有强烈的思想表达。

由此,笔者认为,因陶渊明复杂的思想渊源所形成的独特价值观才孕育了其独特的文化与思想。

1、从儒家的思想中汲取了积极用世与不忧贫的双重观念。

青少年的陶渊明以儒家建功立业作为自己读书的目的及人生追求的目标,儒家给予他人格、性情的影响很深。

他的几次出仕,正是儒家积极用世、兼济天下的思想的体现。

但在当时的情势下,当他的济世之志无法实现时,便果敢地退隐而躬耕于田园,这在他看来正是顺应了儒家:”先师(孔子)有遗训,忧道不忧贫”的思想。

陶渊明早年就有爱好自然的一面:“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

退隐后,儒家的安贫乐道、君子固穷的思想,又成为了陶渊明的精神支柱和其浑然天成的文学艺术之本。

2、道家思想的渗入推进了陶诗自然浑成的意境。

对于陶渊明而言,道家的某些思想,尤其是老庄的消极避世、清静无为、顺适自然的思想,又给予了他以消极的影响。

他从自然主义出发,采取委运任化的人生态度,企图以此消解由黑暗现实激发的内心矛盾,显然具有其消极的一面。

但由这种超脱的思想与精神而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胸怀与气质,并渗透到诗人的创作意识里之后,又对陶诗所形成的浑成意境起到了不可估量的作用。

3、不经意地受慧远法师的佛教思想影响。

陶渊明与当时的文坛名流名士交往广泛并相互影响。

庐XX林寺的慧远是一代名僧,提出了影响深远的“儒佛合明论”,从而完成了佛教的中国本土化转变。

其博学和人格魅力吸引了大批隐士和社会名流,在陶渊明所结交的名士之中其影响力较大,使陶诗在经意不经意中渗入了一些佛教的思想。

如《归园田居五首》中说“人生似幻化,终当归空无。

”《杂诗》中“人生无根蒂,飘如陌上尘”等,其表述与佛教“空幻世界”的缥缈情节相同。

但陶渊明认为形尽神灭,并怀疑善恶相报,明显不是弥陀净土式的极乐世界观。

4、魏晋淡然的哲学思潮影响。

在东晋,玄学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影响到了当时文人的价值观念和处世态度。

儒生的清高意识与道家尚“无”尚“自然”的精神相结合,以致发展成魏晋名士遗世脱俗的风气,对于功名利碌之事多采取淡泊的态度。

这种崇尚淡然的哲学思潮和价值观,便成了陶渊明由出仕到隐居的因素之一,也催熟了陶诗浑然天成的自然风格。

5、家族教育与遗风的影响。

陶渊明的祖辈及其近亲的长辈们都有广阔的胸怀、高尚的品格,他从小就受到要做一名儒家正人君子和一名高尚文人的严格教育。

自幼年起,受家族的遗风、家庭环境及长辈们的言传身教影响颇深,铸就了他固穷守志、为民立言的坚韧意志。

6、亲身的农事体验使思想得到了升华。

退隐的陶渊明除了结交知识层的素心人并与之谈文析义外,也与田父野老交往,饮酒谈农事:“时复墟曲中,披草共来往,相见无杂言,但道桑麻长”,生活在一种人与人之间真诚笃厚的环境里。

正是有对这种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和总结,不仅丰富自己的写作素材,而且使其更深入地了解到社会的黑暗、百姓的疾苦及广众的喜怒哀乐与诉求,进而让思想得到了升华,逐步形成了“桃花源”社会之理想。

三、文学艺术特色陶渊明的作品仅存世诗121首,赋、文、赞、述等12篇,据说另有一些作品的真伪还不能肯定。

陶诗的全部题材可分其为五大类,即:田园诗、咏怀诗、咏史诗、役诗、赠答诗。

田园诗与山水诗是有区别的,从题材上讲,田园诗是写农村的风景,其主体为农村、农夫和农耕,即农村的生活。

而山水诗则主要是写自然风景,写诗人主体对山水客体的审美。

田园诗,则是陶渊明为中国文学殿堂所增添的一种新的题材,他以自己的田园生活为主题,真切地写出了躬耕之喜愁与甘苦,写出了中国文学的新境界。

陶渊明的艺术总体特征就是“自然”。

它不仅仅是大自然之意,更在于含有自然主义的内涵。

在他以前的屈原、曹操、曹植、阮籍、陆机等,都着重于写关乎国家政治的官方题材,而陶渊明则重在写普普通通的生活,用家常话,写家常事,却写得自然天成,诗意盎然。

1、日常生活诗化,情景事理浑融。

陶渊明描写景物时,并不追求其物象的形似,叙事也不太追求情节的曲折,而是透过人人可见之物,生活中普普通通之事,来表达出的高于世人之情,超越形似之神及他人的未悟出之理。

陶诗之特色重在写心、写情,写那种与景物融而为一的对人生了悟明彻的心境。

他无意于模山X水,也不在乎什么似与不似,只是写出他自己胸中的那片天地。

陶诗发乎事,源乎景,缘乎情,而以理为统摄,比如暖风下破土的春苗,伴随劳作而归的月亮,村落轻轻升起的炊烟,寒舍重返旧巢的春燕,贮满清阴的堂前林,床上的清琴,壶中的浊酒,以及在他笔下常常出现的秋菊、青松、孤云、飞鸟等。

但这一切在陶渊明的诗文中都不再是寻常的事物,它们既是客观的现实,又是主观的情感;既是具象的,又是理念的。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其神情中偶举首,心与山悠然相会,自身仿佛与南山融为一体了。

2、平淡之中出警策,朴素之中见绮丽。

陶渊明的诗所描写的对象往往是生活中最平常的事物,包括村舍、鸡犬、秋菊、桑麻、穷巷等。

他一切徐徐如实道来,表面毫无奇特之处,然而,一经笔触,往往警策跃然纸上,给人以感悟。

陶诗很少采用华丽的辞藻和夸X的手法,只是用朴素的白描来表现。

如:“种豆南山下”,“今日天气佳”,“秋菊有佳色”,“悲风爱静夜”等,均是白言述说,然而在平淡之中却呈现出绮丽之彩。

关于陶诗的这个特点,苏轼曾概括为“质而实绮,癯而实腴”。

我们说陶诗的天然而成,并非说其语言未经锤炼,只是其不露痕迹,显得平淡自然罢了。

《论诗绝句》中所说:“一语天然万古新,豪华落尽见真淳。

”正是如此。

3、无矫情,不矫饰,不祈誉。

陶渊明在作诗之时是不存祈誉之心的,他是在生活中有了感触就诉诸笔墨,既无矫情,也不矫饰。

陶诗的声吻和节奏舒缓而沉稳,能给人以和谐之感。

陶诗坦诚地记录着作者内心深处细微的波澜,却没有夺人的气势,没有雄辩的力度,也没有轩昂的气象,它犹如春雨一般慢慢渗透到了读者的心中。

他的诗不追求强烈的刺激,没有浓重的色彩,没有曲折的结构,而纯属于自然的流露。

这里很重要的一点是,陶渊明其人格清高超逸,生活体验真切深刻,所以,只要他原原本本地从笔端写出来的东西就有了感染力。

对此,宋人黄彻说:“渊明所以不可及者,盖无心于非誉、巧拙之间也。

”陶渊明的这一点正是当前我国诗坛所欠缺的。

四、文学艺术价值与影响1、开创了田园之诗派,拓展了文学创作之题材。

陶渊明通过自己田园生活的体验与认知,以田园生活为创作题材,拓展了诗歌描写的对象和表现的X围,把无数诗人引入了一个新的创作天地和新的境界,成功地将自然提升为一种美的至境,创造了中国诗歌意境中一种崭新的、更美的类型,一种意韵极为醇厚而又学巨匠的思想和创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