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影视美学”概念之提出
合集下载
相关主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那么,电视是否也会同样如此,从不成熟到走 向成熟,从没有理论到上升为美哲学,亦即所谓渐 成“学问”。应该说也是完全可能的和必然的。
电视节目相对稳定的程式
电视连续剧 情景喜剧 综艺节目 肥皂剧 谈话类节目 儿童节目
可从理论上对它们进行审美分析和评述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虽说电视理论家们为 了提升电视的品位和层次,一再强调黑格尔所言之 “美学是艺术哲学”,但目前所见到的论及“电视 美学”方面的书和文章,似大多仍只停留在对画面、 拍摄、声响、用光等方面的美的描述,或多所仍属 应用类的技术美学范畴,换言之,电视美学的涵义 尚不明确,有些所谓的高头讲章,仅仅只是将美学 的基本知识和术语,套在电视研究中,有时往往套 不上,更遑论达到哲学的层面。
影视美学
周丽萍
2010年8月26日
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
第一章 “影视美学”概念之提出
如同“影视文化”,“影视语言”这类较宏观的命题 一样,“影视美学”概念之提出势必带来许多的疑惑,如 影、视合称是一种什么概念?能否将电影、电视视为同一 种艺术?如何界定和阐释影、视的异同及其规律性?
“影视”并提、“影视”合用
这当中显然存在着行业偏见和理论上的悖论。首先, 电影在刚问世时,许多文艺界人士也认为它不是艺 术,只是一种“活动照相”,就连德国著名电影理 论家克拉考尔也认为“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 外延,因而也和照相手段一样,与我们的周围世界 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
后来逐渐成熟,有了自己的电影语言、思维、 蒙太奇及制作、拍摄、录音等各种技巧,尤其是电 影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受到一定社会思潮,哲学、 美学思潮及审美方法的影响,进而出现了电影社会 学、心理学、符号学、哲学、诗学等等,电影的艺 术地位和美学价值才被世人所认同。
而到了今天,电影也不再是纯机械的了, 尽管胶片、拷贝,仍是主要的物质手段,如 今,西方发达国家的影视行业已全面进入数 字化时代。
中国的影视制作也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 试,相信随着对影视业投入的加大和电子技 术的不断推广,不久,我们也会大踏步进入 数字领域,所以制作和表现形式的差异将会 越来越小。
20多年前,斯皮尔伯格就已经在《大白鲨》、 《第三类接触》等影片中运用了电脑技术。
但是,这并不等于不能将电影和电视视为 相似的或同类型的艺术,更不等于不能将影视 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类别或一种范畴。因为不 仅从本体论意义上看,电影、电视(尤其是电 视剧)都有相同的属性,都是视听艺术 ,而且 它们所处理的物质材料,通过摄像机、镜头来 作叙事的原则也基本相同或相似,尽管叙事手 法和结构可以不同(也可能近似),但美学属 性的划分,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
“影视分说”
如何看待此类分歧?
第一节 从“影视分说”谈起
“影视分说”由来已久,较普遍也较平和的理 由是,电影与电视分别属两种不同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播媒介,它 们在制作手段,表现形式,传播途径等方面有着较 大的差异。
恰恰相反,电影与电视的最大共性是:
它们都是一种面对大众的艺术或传播媒体,它们 的发展都有赖于现代科技的开发和具体运用,更 不用说众所周知的声画合一和“运动”之与影视 的一致性了。而凡此种种,又正是影视与其他传 统艺术的最大也是最本质的区别。
90年代出现的《侏罗纪 公园》被誉为“遗传工程的神 话,史前生物的奇迹”,不仅 恐龙模型是计算机控制的, 而且斯皮尔伯格将电影与电 脑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了 银幕上的当代童话。
1984年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终结者二号》,就 已经使计算机图象技术代替了明星效应。
在《终结者》中, 由施瓦辛格扮演的未来 型机器人,不仅能屈能 伸,可自由变化,而且 借助三维技术,使人们 看到被大火烧得只剩骨 架的合金机器人并没失 去“生命力”,“他” 照样健步追去,拼死击 杀目标,烧化了的液体 合金也可死而复生,再 现人形。
1994年卡梅隆再度轰动世界影坛的《真实的谎言》, 更是利用了各种高技术构造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惊心 动魄的大场面。
至于说到传播途径,一种传统的区分是, 电影是在电影院里集体欣赏的,电视是在家 里自己看的,所以看电影本身就具有一种仪 式性,而看电视是纯休闲的,随意的。
看电影
看电视
但实际上这种差别的心理机制今天也在逐渐淡化。
不仅电视的电影频道经常在播放过去的经典片,就是 最新的影片,也可通过几乎与拷贝同时出现的VCD、 DVD进入每一个普通家庭。“家庭影院”的诞生进一 步促使影视合流成为一种事实,而且人人都可在家里 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片子独自或与家人一起观看,而过 去进电影院的那种所谓“仪式”感,如集体接受教育 或独立的欣赏, 现今也正在趋于淡化。
当然,在电影院看电影和在家里看录象、 VCD仍是不同的,在影剧院中“看”本身就是一 种“在场性”,在场的“开显”和被感动与看电 视时的状态和接受迥然有别,而且电影不是电视, 电影的探索性、意味性比电视更强,电视则比电 影更贴近现实。
就“在场性”而言,美国影视美学家波.凯尔说:
一部影片刚出来以后你没有看,一年以后再 在电视上看,那就看不 到在电影院里看到的东西 了。在电视上,它失去了视觉美感,空间的概念, 声画的结合—失去了所有这些使电影成为一种艺术 形式的东西。
1、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 2、人类认识和掌握艺术的方式。 3、艺术形象的物化形态。 4、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 5、逻辑分类与自然分类相结合。
其实,“分说”的背后潜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对立 情绪,即电影圈内许多人认为电视不是艺术,至少不全 是艺术。且是的话,档次也较低,更无所谓美学可言。 电视人则力图使电视的美学地位独立,凭借拥有最多观 众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定要建立起一套与电影完全不 同的话语系统和美学体系。
而所谓电视符号美学、接受美学,不是搬电 影符号、接受理论而来,就是所讲的只是符号学、 接受理论在电视中的浅层次表现。这就难怪有着 “影象本体论”、“表现主义电影”、“《电影 手册》派”、“新浪潮”、“精神分析学电影”、 “电影语言学”等丰富积累和诸多流派的电影圈 内人士对“电视美学”不屑一顾。
电视节目相对稳定的程式
电视连续剧 情景喜剧 综艺节目 肥皂剧 谈话类节目 儿童节目
可从理论上对它们进行审美分析和评述
然而,令人尴尬的是,虽说电视理论家们为 了提升电视的品位和层次,一再强调黑格尔所言之 “美学是艺术哲学”,但目前所见到的论及“电视 美学”方面的书和文章,似大多仍只停留在对画面、 拍摄、声响、用光等方面的美的描述,或多所仍属 应用类的技术美学范畴,换言之,电视美学的涵义 尚不明确,有些所谓的高头讲章,仅仅只是将美学 的基本知识和术语,套在电视研究中,有时往往套 不上,更遑论达到哲学的层面。
影视美学
周丽萍
2010年8月26日
西安外国语大学艺术学院
第一章 “影视美学”概念之提出
如同“影视文化”,“影视语言”这类较宏观的命题 一样,“影视美学”概念之提出势必带来许多的疑惑,如 影、视合称是一种什么概念?能否将电影、电视视为同一 种艺术?如何界定和阐释影、视的异同及其规律性?
“影视”并提、“影视”合用
这当中显然存在着行业偏见和理论上的悖论。首先, 电影在刚问世时,许多文艺界人士也认为它不是艺 术,只是一种“活动照相”,就连德国著名电影理 论家克拉考尔也认为“电影按其本性来说是照相的 外延,因而也和照相手段一样,与我们的周围世界 有一种显而易见的近亲性”
后来逐渐成熟,有了自己的电影语言、思维、 蒙太奇及制作、拍摄、录音等各种技巧,尤其是电 影作为社会生活的反映,受到一定社会思潮,哲学、 美学思潮及审美方法的影响,进而出现了电影社会 学、心理学、符号学、哲学、诗学等等,电影的艺 术地位和美学价值才被世人所认同。
而到了今天,电影也不再是纯机械的了, 尽管胶片、拷贝,仍是主要的物质手段,如 今,西方发达国家的影视行业已全面进入数 字化时代。
中国的影视制作也开始在这方面进行尝 试,相信随着对影视业投入的加大和电子技 术的不断推广,不久,我们也会大踏步进入 数字领域,所以制作和表现形式的差异将会 越来越小。
20多年前,斯皮尔伯格就已经在《大白鲨》、 《第三类接触》等影片中运用了电脑技术。
但是,这并不等于不能将电影和电视视为 相似的或同类型的艺术,更不等于不能将影视 作为美学研究的一个类别或一种范畴。因为不 仅从本体论意义上看,电影、电视(尤其是电 视剧)都有相同的属性,都是视听艺术 ,而且 它们所处理的物质材料,通过摄像机、镜头来 作叙事的原则也基本相同或相似,尽管叙事手 法和结构可以不同(也可能近似),但美学属 性的划分,主要取决于如下几个方面:
“影视分说”
如何看待此类分歧?
第一节 从“影视分说”谈起
“影视分说”由来已久,较普遍也较平和的理 由是,电影与电视分别属两种不同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播媒介,它 们在制作手段,表现形式,传播途径等方面有着较 大的差异。
恰恰相反,电影与电视的最大共性是:
它们都是一种面对大众的艺术或传播媒体,它们 的发展都有赖于现代科技的开发和具体运用,更 不用说众所周知的声画合一和“运动”之与影视 的一致性了。而凡此种种,又正是影视与其他传 统艺术的最大也是最本质的区别。
90年代出现的《侏罗纪 公园》被誉为“遗传工程的神 话,史前生物的奇迹”,不仅 恐龙模型是计算机控制的, 而且斯皮尔伯格将电影与电 脑绘画结合在一起,创造了 银幕上的当代童话。
1984年詹姆斯·卡梅隆导演的《终结者二号》,就 已经使计算机图象技术代替了明星效应。
在《终结者》中, 由施瓦辛格扮演的未来 型机器人,不仅能屈能 伸,可自由变化,而且 借助三维技术,使人们 看到被大火烧得只剩骨 架的合金机器人并没失 去“生命力”,“他” 照样健步追去,拼死击 杀目标,烧化了的液体 合金也可死而复生,再 现人形。
1994年卡梅隆再度轰动世界影坛的《真实的谎言》, 更是利用了各种高技术构造出各种令人瞠目结舌,惊心 动魄的大场面。
至于说到传播途径,一种传统的区分是, 电影是在电影院里集体欣赏的,电视是在家 里自己看的,所以看电影本身就具有一种仪 式性,而看电视是纯休闲的,随意的。
看电影
看电视
但实际上这种差别的心理机制今天也在逐渐淡化。
不仅电视的电影频道经常在播放过去的经典片,就是 最新的影片,也可通过几乎与拷贝同时出现的VCD、 DVD进入每一个普通家庭。“家庭影院”的诞生进一 步促使影视合流成为一种事实,而且人人都可在家里 选择自己所喜爱的片子独自或与家人一起观看,而过 去进电影院的那种所谓“仪式”感,如集体接受教育 或独立的欣赏, 现今也正在趋于淡化。
当然,在电影院看电影和在家里看录象、 VCD仍是不同的,在影剧院中“看”本身就是一 种“在场性”,在场的“开显”和被感动与看电 视时的状态和接受迥然有别,而且电影不是电视, 电影的探索性、意味性比电视更强,电视则比电 影更贴近现实。
就“在场性”而言,美国影视美学家波.凯尔说:
一部影片刚出来以后你没有看,一年以后再 在电视上看,那就看不 到在电影院里看到的东西 了。在电视上,它失去了视觉美感,空间的概念, 声画的结合—失去了所有这些使电影成为一种艺术 形式的东西。
1、艺术对象的本质属性。 2、人类认识和掌握艺术的方式。 3、艺术形象的物化形态。 4、艺术形象的展示方式。 5、逻辑分类与自然分类相结合。
其实,“分说”的背后潜藏着一种根深蒂固的对立 情绪,即电影圈内许多人认为电视不是艺术,至少不全 是艺术。且是的话,档次也较低,更无所谓美学可言。 电视人则力图使电视的美学地位独立,凭借拥有最多观 众这一得天独厚的优势,定要建立起一套与电影完全不 同的话语系统和美学体系。
而所谓电视符号美学、接受美学,不是搬电 影符号、接受理论而来,就是所讲的只是符号学、 接受理论在电视中的浅层次表现。这就难怪有着 “影象本体论”、“表现主义电影”、“《电影 手册》派”、“新浪潮”、“精神分析学电影”、 “电影语言学”等丰富积累和诸多流派的电影圈 内人士对“电视美学”不屑一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