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鉴赏知识 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教学设计
诗歌起承转合上课用
课堂 总结
起——明点、暗示——情
承——正衬、反衬——情 转——突出、铺垫——情
合——直抒、间抒——情
起 承 转 合 总 关 情
综合练习:运用章法思维,分析下列诗歌。
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 ,天气晚来秋。
点题,交代抒情时间地点,营造空灵清新意 境,暗含作者对山村生活的赞美。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承”的作用:
(1)结构上承上启下,传递缝合;
(2)为下文铺垫蓄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层层深入。
(2006年安徽卷)柳梢青•送卢梅坡 刘过
泛菊杯深,吹梅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逐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杜甫《登高》
风急天高猿啸哀, 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 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 潦倒新停浊酒杯。
颔联承首联继续写秋景,但无边落木萧萧之 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 界更为阔大、旷远,(承上)为后面抒发老 病孤愁之情做了有力的铺垫。(启下)
进一步刻画雨后山景,一句写上景,一句写下景, 一句写视觉,一句写听觉。色柔声轻,令人神往。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由风光转为人事,归与下都扣住暝来写,山村生活 宁静而安详 。以动衬静,恬静安详。 水到渠成,直抒胸臆,自然而然。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听流人水调子 王昌龄 孤舟微月对枫林, 分付鸣筝与客心。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 岭色千重万重雨, 水调子,水调歌。 断弦收与泪痕深。 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
1.交代了环境、时间、地点; 2.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 3.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四章第二节,详细内容为: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相互关系以及在实际诗歌创作中的运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起承转合的概念,掌握其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2. 学会分析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能够运用起承转合结构进行简单的古典诗歌创作。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及其相互关系。
难点:如何在实际诗歌创作中灵活运用起承转合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笔。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古典诗歌,让学生感受其优美的意境,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起承转合。
2. 讲解:详细讲解起承转合的定义、作用、相互关系,结合实际诗歌进行分析。
a. 起句:点明主题,奠定情感基调。
b. 承句:对起句进行展开,承上启下。
c. 转句:转折情感,引出诗意。
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分析一首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并进行小组讨论。
4. 举例讲解:选取一首具有代表性的古典诗歌,详细讲解其起承转合结构。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起承转合结构,创作一首简单的古典诗歌。
六、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定义2. 起承转合作用3. 起承转合相互关系4. 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运用七、作业设计《登鹳雀楼》——王之涣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
2. 答案:a. 起句:描绘夕阳西下,黄河入海的壮丽景象,奠定豪迈的情感基调。
b. 承句:展开对壮丽景象的描绘,承上启下。
c. 转句:通过“欲穷千里目”,转折情感,引出诗意。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承转合结构的掌握程度,以及在实际诗歌创作中的应用能力。
2. 拓展延伸:引导学生关注起承转合在其他文学体裁中的应用,如散文、小说等,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
重点和难点解析1. 起承转合的定义及其在古典诗歌中的作用。
唐宋诗词鉴赏《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优秀教学案例
1.通过对唐宋诗词的阅读、鉴赏,使学生感受古典诗歌的美,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
2.运用启发式、探究式教学方法,引导学生主动参与课堂讨论,提高他们的思维能力和合作能力。
3.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在具体的语境中体验诗词的情感,从而更好地理解起承转合在诗词表达中的作用。
4.设计丰富的课堂活动,如诗词朗诵、角色扮演等,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课堂参与度。
2.总结本节课的学习心得,反思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收获和不足,为今后的学习制定合理的目标。
3.鼓励学生课后收集更多关于唐宋诗词的资料,进行拓展学习,提高自己的文学素养。
五、案例亮点
1.创设生动情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在本案例中,我运用多媒体、角色扮演等多种手段创设生动、具体的情景,让学生在课堂中感受到唐宋诗词的魅力。这种教学方式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更愿意主动参与课堂,探索古典诗歌的奥秘。
(四)总结归纳
小组讨论结束后,我会邀请各小组代表进行成果分享。其他同学认真倾听,相互学习。在此基础上,我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归纳,强调起承转合在唐宋诗词鉴赏中的重要性,并鼓励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所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审美能力。
(五)作业小结
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我设计了以下作业:
1.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宋诗词,运用起承转合的分析方法,撰写一篇鉴赏短文。
(二)讲授新知
1.首先,我会详细讲解起承转合的概念和作用,结合课本中的诗词实例进行分析。通过对比不同诗词的起承转合,让学生了解这一结构在表达情感、营造意境方面的作用。
2.接下来,针对起承转合的四个部分,分别进行详细讲解。以《静夜思》为例,分析其起句、承句、转句和合句的特点和作用,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起承转合在诗词中的运用。
《诗歌结构之起承转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024届一轮复习
《诗歌结构之起承转合》公开课一等奖创新教学设计2024届一轮复习【教学设计】《试题讲评:诗歌结构之起承转合》教学设计【教学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
2.重点掌握“转"的几种常见类型,明确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借助“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读懂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教学重点与难点】“转"的几种常见类型及作用。
【教学过程】一、导入1.试题再现送陆务观福建提仓韩元吉觥船相对百分空,京口追随似梦中。
落纸云烟君似旧,盈巾霜雪我成翁。
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
领略溪山须妙语,小迂旌节上凌风。
杨载有言,“颈联起笔呼应,上承颔联,转折突起,陡生波澜,有起有伏,力免平铺直叙。
”试简析本诗颈联“转"在何处?2.典型试卷,问题大家谈。
展示批阅时的典型试卷,并让学生理解其中出现的典型问题。
二、预习检测1.何谓“起承转合”?明确:“起"句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景、事、物。
往往有统率全诗、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等作用。
“承”句承接起句而展开,是对“起"句的延续、深化。
同时,它往往对后面的内容起铺垫和蓄势作用。
“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等的思路上的转换。
“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
是作者“感发意志"的“诗眼”和“词眼"所在。
“合”句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2.理解下面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暮过山村贾岛数里闻寒水,山家少四邻。
怪禽啼旷野,落日恐行人。
初月未终夕,边烽不过秦。
萧条桑柘处,烟火渐相亲。
明确:首联点题,勾勒出一幅荒凉的山村远景,渲染出山村的萧索而冷落的氛围。
颔联,承接首联,重点描摹山区萧瑟阴森的景象,写声写色,均骇人听闻,使得境界幽深险僻。
颈联,转写幽静、安谧的夜景,表明这一地区平安无事。
尾联写诗人经过萧疏荒凉的山区旷野,终于看到桑柘树和炊烟,内心感到温暖与亲切,先前的惊惧心情渐渐平静下来,转而产生一种欢欣喜悦的感情。
古典诗歌的谋篇布局:诗歌的起承转合(教师版) (1)
古典诗歌的谋篇布局诗词的结构谋篇又称章法。
分成“起”“承”“转”“合”四部分。
所谓起,就是把想要说的事情,想一个办法开个头。
用这个话头,来引出下面想说的话来。
所谓承,就是承接开头的话题,自然地按着顺序往下说。
所谓转,就是不能一味地自说自话,全是流水帐,要制造些波澜。
表面意思是往远了扯,但内在的联系是紧密地含在里面的。
所谓合,就是不能话题扯得过远,要结束了,总要回过头来,做个总结,才算完整。
一、“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
常见的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
【小练习】《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
注:流人,流落江湖的乐人;水调子,水调歌。
问:第一句写景,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1.交代了环境、时、地;2.为全诗定下了清冷的基调,烘托了气氛;3.通过写景抒发了一种寂寞惆怅的心情。
二、“承”“起”续境“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因果、承接、补充说明等关系。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
【小练习】小斋即事怜琴为弦直,爱棋因局方。
未用较得失,那能记宫商?我老世愈疏,一拙万事妨。
虽此二物随,不系有兴亡。
问:诗的第二联对第一联的句意起了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
答:第二联是对第一联句意的补充。
“未用”是承“爱棋”句而说,“爱棋”是爱棋盘的方,故没有想到要用棋来较量胜负、“哪能”句是承“怜琴”句而说,“怜琴”是爱琴弦的直,所以怎么能用它来记宫商角徵羽五音呢?第二联突出强调了第一联中“为弦直”“因局方”的句意。
三、“转”开生面“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前面铺垫蓄势已足,陡然一转,别开生面,让诗歌顿生波澜。
四、妙“合”主旨明结:直接抒情、言志、阐理。
高考语文复习诗歌结构技巧——诗歌当中的“起承转合”教学设计
颈联“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写人写事,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其中的“万里”极好地照映了“无边”和“不尽”—关注“转”句,能使考生尽快明了作者思路,它也是体察诗歌主旨的重要线索。
高考语文专题复习:诗歌结构技巧——诗歌当中的“起承转合”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理解、梳理诗歌的“起承转合”,认识诗歌的结构技巧。
教学内容
教学重点:
理解诗歌的“起承转合”极其作用
教学难点:
学会运用“起承转合”分析诗歌结构
教学过程
一、什么是“起承转合”
起者,开端也。文章的开端要平直。或开宗明义、单刀直入。或设置悬念、引人思考。或平铺直叙、留有余地。总之要引人注目,变化多端,并以自然为佳。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首联“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来切题,没有“登高”的字眼,却处处在写登高,是为暗起。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二、“起承转合”的作用
“起”的作用有三:1、点明题旨,统领全诗,奠定基调2、托物起兴,烘托铺垫,渲染映衬3、状物叙事,描景铺陈,供背景
“承”的作用有二:1、结构上承上启下2、为下文铺垫蓄势,提供依据
“起、承、转、合”话高中音乐鉴赏课教学设计——以《萧友梅与黄
、
起: 初 步 感 受
初 步 感 受 了 音 乐 作 品 之 后 .接 下 来 第 二环 节 是 “ 承” — — 深 入 的 体 验 与
“ 起” 是教 学的第一环节 , 即初 步 感 受环 节。第 一 环节 是 否成 功 , 对 于整 节课 起 着 非 常 重要 的作 用 。 深 入研 读 教材 后 确 定 本 课所 围绕 的 核 心 是 “ 旋 律 与歌 词 的时代 灵 魂 ” 。这 个 灵魂 有音 乐的灵魂 , 有作 曲家 的 灵魂 。对于 时代
位 的提 升 课 堂品 质 。 ’ .
关键词 : 起 承转合 教 学设计 音 乐知识技 能 音 乐文化素养
“ 起、 承、 转、 合” 结 构 在 文 章 中 起 到行 文 严谨 、 浑 然 一体 的作 用 。它 是古 人 提 出 的创 作 思 路和 诗 体 结 构 ,极 具 科 学 性 。推而 论 之 , 在 教学 当中也 可 以
( 一) 教 师弹唱 《 送别》
( 二) 想一 想这是 哪 个时 期 的作品?
曲作者 是谁 ?
当 时 内 忧 外 患 的 形 势 的视 频 资 料 , 使
学 生 能 够 深 入 地 了 解 歌 词 中 蕴 含 着 的 爱 国 知 识 分 子 的 爱 国 情 感 。 第 二 次 聆
( 三) 师生交流 : 《 送别》 是 李 叔 同 的作 品 , 这 是学 堂 乐歌 时 的作 品。一 场
由 浅 入 深 , 在 掌 握 音 乐 知 识 技 能 的 基
色, 提炼 审美路径 , 环环相 扣 , 层 层 深 入 。第 一 条路径 教 学设 计 如下 :
础 上 ,能 进 一步 的剖 析 音 乐 自身 的音
巧析起承转合,理解诗歌内容 教案教学设计(人教版高二必修五)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文本入手理读诗歌内容。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分析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使学生学会理解背诵诗词,尝试阅读课外诗词。
2、通过讲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文本,探究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分析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使学生学会理解背诵诗词,尝试阅读课外诗词,培养学生走进诗歌文本,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考情播报:1、导入语:同学们,老师认为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
诗歌带着感发的力量唤起人内心深处的许多美好的情感!从民族的情感来说,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与象征。
如果说中国文化象辽阔的河流,那么诗歌就是河流中最美丽的浪花,如果说中国文化是闪耀的星辰,那么中国的诗歌无疑就是最迷人的月华。
时间与空间可以使我们分割,但是情感与文化却使我们相聚相依。
2、考情播报:高考诗歌鉴赏题发展到如今基本上已经定型化,不外是考查形象(或意境)分析、技巧分析、主旨分析、炼字炼句等。
课下老师对2013年17套高考题进行了分析,17套题中的诗词鉴赏考查的均为唐宋诗词,其中有7首词,10首诗。
新课改之后,各地的试题逐渐淡化技巧考查,侧重于理解诗歌内容的考查。
高考考纲要求背诵的64篇古诗文中,律诗绝句有19首,词曲11首。
河北的诗歌鉴赏题由原来的8分升到了11分,所以诗歌鉴赏题不容我们小觑。
二、高考再现2013年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
唐宋诗词鉴赏《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教案、教学设计
1.增强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弘扬民族精神。
2.培养学生热爱古典诗词,提高文学素养,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3.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能力,激发学生对诗词创作的兴趣。
4.通过对古典诗歌的鉴赏,引导学生发现生活中的美,培养积极向上的生活态度。
二、学情分析
在本章节的教学中,考虑到学生已具备一定的古典诗词基础,对唐宋诗词有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可能对起承转合这一概念的理解尚不深入。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关注以下学情:
1.学生对古典诗词的兴趣较浓,但个体差异较大,部分学生对诗词鉴赏方法掌握不足,需要教师在教学中给予个别指导。
2.学生在分析诗词结构时,可能存在思路不清晰、分析不深入等问题,教师应引导学生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逐步提高鉴赏能力。
3.学生在小组讨论中,可能存在依赖性强、主动性不足等问题,教师应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合作探究的精神。
4.课堂实践,创作展示:鼓励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进行诗词创作,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提高学生的创作能力和自信心。
5.课堂小结,巩固提高:对本节课的重点内容进行总结,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提高鉴赏能力。
6.课后作业,拓展延伸:布置课后作业,让学生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对其他唐宋诗词进行鉴赏,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1.请学生选择一首自己喜欢的唐宋诗词,运用起承转合的方法进行分析,并撰写一篇300字左右的鉴赏短文。要求短文内容具体、观点明确,体现出对诗词起承转合结构的理解和把握。
2.结合本节课所学的起承转合知识,尝试创作一首具有唐宋风格的诗词。要求作品符合起承转合的结构,内容健康向上,富有创意。
3.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共同探讨起承转合在唐宋诗词中的作用和价值。每组撰写一份500字左右的报告,总结起承转合在诗词创作和鉴赏中的重要性,并结合实例进行分析。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精品课件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精品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中的第四章——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
详细内容将包括起句的意境营造、承句的情境拓展、转句的意象转折以及合句的意蕴收束。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了解并掌握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及其作用。
2. 培养学生通过分析诗歌结构,深入理解诗歌意境和情感的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提高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灵活运用及意象的转折。
教学重点: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课外诗歌作品。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PPT展示一首古典诗歌,让学生朗读并体会其结构美。
2. 新课导入:讲解起承转合的概念,引导学生了解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 起句教学:a. 举例分析起句的意境营造。
b. 学生随堂练习:创作一首以起句为主的诗歌。
4. 承句教学:a. 举例分析承句的情境拓展。
b. 学生随堂练习:为之前创作的诗歌添加承句。
5. 转句教学:a. 举例分析转句的意象转折。
b. 学生随堂练习:为诗歌添加转句。
6. 合句教学:a. 举例分析合句的意蕴收束。
b. 学生随堂练习:为诗歌添加合句。
六、板书设计1. 板书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2. 板书内容:a. 起句:意境营造b. 承句:情境拓展c. 转句:意象转折d. 合句:意蕴收束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结构,并对其进行鉴赏。
2. 答案要求:要求学生结合诗歌内容,具体分析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作用及美感。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课外阅读古典诗歌,提高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
推荐阅读:《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等。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2. 教学难点与重点的区分3. 教学过程中的实践情景引入和随堂练习4. 板书设计的内容布局5. 作业设计的题目和答案要求6. 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的实际操作一、教学目标中的能力培养教学目标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更重要的是能力的培养。
《鉴赏知识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
《鉴赏知识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学习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第一节,详细内容包括:起承转合的概念、作用及其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运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掌握起承转合的基本概念及其在古典诗歌中的重要作用。
2. 培养学生分析、鉴赏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能力,提高诗歌鉴赏水平。
3. 通过学习起承转合,使学生能够更好地感悟古典诗歌的美,激发对古典诗歌的热爱。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承转合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及作用。
难点:如何引导学生分析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表现,并运用到实际鉴赏中。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古典诗歌,让学生感受诗歌的韵味,引出本节课的主题——起承转合。
2. 讲解:结合教材,详细讲解起承转合的概念、作用,并通过例诗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自主分析一首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教师点评并指导。
4. 课堂练习:布置一道关于起承转合的练习题,让学生当堂完成,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的概念与作用2. 起承转合在古典诗歌中的运用3. 例诗分析4. 课堂练习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登鹳雀楼》这首诗的起承转合,并说明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2. 答案示例:《登鹳雀楼》起承转合分析:起句:“白日依山尽”描绘了落日的景象;承句:“黄河入海流”补充了落日的背景;转句:“欲穷千里目”表达了诗人的愿望;合句:“更上一层楼”实现了愿望,展现了壮阔的景象。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承转合的概念和作用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但在实际分析诗歌时仍存在一定难度,需要在今后的教学中加强指导。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古典诗歌,运用所学知识进行分析,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开展诗歌鉴赏小组活动,分享学习心得,共同进步。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人教版《语文》选修《古典诗歌鉴赏》中的“结构起承转合”一节。
详细内容包括:理解古典诗歌结构的四个部分——起、承、转、合,分析其在不同诗歌作品中的应用,通过具体案例分析掌握起承转合在诗歌表达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古典诗歌结构起承转合的基本概念。
2. 能够分析古典诗歌作品中的起承转合结构,并进行合理解读。
3.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的审美情趣,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起承转合在古典诗歌中的具体应用和作用。
教学重点:理解起承转合的概念,分析古典诗歌结构,培养学生的诗歌鉴赏能力。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古典诗歌《静夜思》,让学生初步感受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表现,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知识讲解:(1)介绍起承转合的概念及在古典诗歌中的重要性。
(2)以《静夜思》为例,详细讲解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具体应用。
3.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古典诗歌《登高》,让学生在实例中进一步理解起承转合的结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分析另外一首古典诗歌,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古典诗歌结构起承转合起:引起兴趣,展示主题承:展开叙述,承接上文转:转折变化,表达情感2. 例诗:《静夜思》、《登高》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指出其中的起承转合结构,并谈谈你的理解。
2. 答案示例:诗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起承转合分析:起:描绘早春景色,引发读者兴趣。
承:叙述作者与朋友共赏春景,展示友情。
转:以“最是一年春好处”转折,表达对春天的喜爱。
合:以“绝胜烟柳满皇都”作结,赞美春天。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承转合的理解程度,以及对课堂活动的参与情况。
2. 拓展延伸:(1)鼓励学生课后阅读更多古典诗歌,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品读唐诗的“起承转合”教学设计
品读唐诗的“起承转合”教学设计学习目标:1、通过点评改写作业,学生能够说出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2、结合《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三首古诗,解读诗歌中起承转合的妙处。
一、点评改写作业,体会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明确:在改写的时候,可以感受到两首诗都是首联点题。
《野望》先交代了“望”的时间(薄暮时分)、地点(东皋),以及人物的心情(苦闷、矛盾);《钱塘湖春行》则先交代“春行”的游踪(从孤山寺北出发,到贾公亭以西)和钱塘湖的整体轮廓(远眺湖面,春水初涨;云脚低垂,与湖面相接)。
接着,两首诗都紧承题眼,用颔联与颈联写出所见的景色。
《野望》先从远景开始描绘秋天山野的静态,再转人近景,写人的动态:《钱塘湖春行》先写早春的动物,再转入植物的描写。
最后,两首诗的尾联都是由外物回归自身,首尾呼应,抒发情感。
《野望》中,诗人虽处田园生活中,周围的一切却显得陌生,他只好向前贤寻找慰藉,高歌怀念古时候的隐者。
《钱塘湖春行》的尾联用“最爱”直抒胸臆,表达出诗人喜悦的心情。
而“行不足”更可让我们想象到诗人余兴未阑,完全陶醉于钱塘湖初春那美好的湖光山色之中。
总结:通过《野望》《钱塘湖春行》两首诗我们可初步了解律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首联“起”,以叙事为主,要点题并交代人、事、物,以渲染气氛,奠定基调;“承”,就是第二联承接第一联的意思,或写景,或叙事,会展开来写,是首联的延续与延伸;“转”,表示诗意转折、变换,会由事及人、及景,或由景及情、及理,总之要另辟蹊径或变换角度;“合”,就是全诗的收结,以议论、抒情为主,要点明题旨。
设计意图结合学生作业,明确律诗的结构特点,引入本节内容。
二、自主学习《黄鹤楼》《使至塞上》《渡荆门送别》1.自由朗读,并选一首分析该诗起承转合的结构特点。
学生发言后教师总结。
古人作诗为文,讲究起承转合。
律诗虽然篇幅短小,但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结构上也能分出次序。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从结构入手,自学三首律诗。
起承转合教案(五篇材料)
起承转合教案(五篇材料)第一篇:起承转合教案起承转合将军路中学张添鑫教学目标:1.使学生了解什么是起承转合2.使学生了解“转”对文章主旨所起的作用教学重难点:1.对比概括分析文章主旨2.在写作实践中运用起承转合教学步骤:一、小练笔为《饭卡》设计一个结尾。
50~100字。
二、播放微课使学生对起承转合有一定的了解,形成感性认识。
三、《捅马蜂窝》例文解析对比删减之后的文章主旨与原文主旨的区别。
四、解析小练笔《饭卡》1.根据自己设计的结尾归纳文章的中心2.归纳原文主旨3.对比二者区别五、教师小结六、作业为《雪墙》设计结尾。
50~100字。
第二篇:议论文起承转合议论文一般结构方式: “起承转合”的结构一所谓“起承转合”,《诗法家数》(元?杨载)一文中有这样一句:“一篇之中,先立大意,起承转合,三致意焉,则工致矣。
”“起”,即开头;“承”,接开头加以论述;“转”,即转说开去,大致分两种情况:一种从另一面或反面说,讲不同的意见,另一种是采用推进一层的写法,转入深处;“合”,即收束全文。
起笔宜开不宜合,或单刀直入、或启人思考、或引人注目,变化多端,以自然为佳;承接或正起反接,或正接反起,以顺畅为妙,承后之转折,或一转,或两转,或三转,或四转??迂回曲折,愈转愈奇,才是上乘;合即结尾,或明揭题旨,或耐人寻味,或启人遐想,以有力取胜。
所谓“起”,就是在文章的开头开门见山明确地提出论点或论题。
所谓“承”,就是承接,就是承接中心论点或从正面或从反面阐述自己的观点。
所谓“转”分三种情况:由正面论述转入反面论述叫“反转”,由反面论述转入正面论述叫“正转”;由正面论述进而转入更深一层意义的论述叫“进转”。
所谓“合”,就是文章全文的总结、综合,是全部论证的结束。
简单一点讲,“起”,就是开头;“承”,就是承接上文加以申述;“转”,就是转折,从另一方面生发开去;“合”,就是结束上文。
这四字是对文章章法的总括生风云变幻,有太多事情的结果并非人力所能主宰这种文章不但能将观点阐述的全面、充分,而且能使文章严密、深刻;同时,因为其形式相对固定,容易学习掌握,在中学作文,尤其是高考应试中仍然有可取之处。
《鉴赏知识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
《鉴赏知识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深入探讨古典诗歌的结构之美——起承转合。
教学内容选自《中国古代诗歌鉴赏》教材第四章“诗歌的结构与意境”,具体内容包括起句的设景、承句的续情、转句的变意和合句的收束。
二、教学目标1. 理解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基本结构,并能够分析其作用。
2. 掌握通过起承转合鉴赏古典诗歌的方法,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3. 激发学生对古典诗歌的热爱,培养审美情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灵活运用及其对诗歌意境的影响。
教学重点:掌握起承转合的基本结构及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笔记本、随堂练习本。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展示一首古典诗歌《静夜思》,引导学生从结构上分析其起承转合,引发学生对本节课的兴趣。
2. 新课讲解:a. 讲解起句的设景,通过例句分析,让学生了解起句在诗歌中的作用。
b. 讲解承句的续情,结合实践情景,让学生感受承句对诗歌情感的延续。
c. 讲解转句的变意,以实际例句为例,让学生理解转句对诗歌意境的转折。
d. 讲解合句的收束,通过对比不同合句的收束方式,让学生掌握合句的技巧。
3.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分析一首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并进行小组讨论。
4. 例题讲解:针对随堂练习中的典型问题,进行详细讲解,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板书《鉴赏知识古典诗歌的起承转合》2. 板书内容:a. 起句:设景b. 承句:续情c. 转句:变意d. 合句:收束七、作业设计诗歌:《登鹳雀楼》答案:起句设景,描绘壮阔的河山;承句续情,表达诗人的抱负;转句变意,感叹人生的短暂;合句收束,抒发诗人的忧国忧民之情。
2. 课后拓展:收集一首自己喜欢的古典诗歌,分析其起承转合,并分享给同学。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实践情景引入、例题讲解、随堂练习等方式,让学生掌握了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的鉴赏方法。
古典诗歌的结构——起承转合.优质课件
古典诗歌结构——起承转合.优质课件一、教学内容本节课我们将探讨古典诗歌结构——起承转合,这是诗歌创作基本框架。
我们教材为《中国古代诗歌鉴赏》第三章“诗歌结构与技巧”。
详细内容将围绕起承转合四个部分展开,分析其内涵和在诗歌中应用。
二、教学目标1. 让学生解并掌握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结构特点。
2. 培养学生对古典诗歌鉴赏能力,提高诗歌创作水平。
3. 通过对古典诗歌结构分析,使学生更好地领悟诗歌意境和情感。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重点:起承转合在古典诗歌中具体应用和作用。
难点:如何让学生在实际创作中灵活运用起承转合结构。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PPT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笔记本、教材、《中国古代诗歌鉴赏》。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引用一句著名古诗,引发学生对古典诗歌兴趣,进而引入本节课主题——古典诗歌结构。
2. 新课导入:讲解起承转合概念,结合教材中例子进行分析。
(1)起:以一句引人入胜诗句作为开头,为全诗奠定基调。
(2)承:紧接着起诗句,进一步展开诗意。
(3)转:在承基础上,进行转折,使诗意更加丰富。
3. 例题讲解:以一首著名古诗为例,详细分析其起承转合结构。
4. 随堂练习:让学生结合教材中诗歌,分析其起承转合结构,并进行小组讨论。
六、板书设计1. 起承转合定义及作用。
2. 例题解析:古诗起承转合结构。
3. 随堂练习:分析诗歌起承转合。
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分析教材中一首诗歌,阐述其起承转合结构。
答案示例:《静夜思》起: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承: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转: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
合: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2. 课后拓展:尝试创作一首具有起承转合结构诗歌。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本节课通过讲解古典诗歌起承转合结构,使学生对其有更深入理解。
课后,教师应关注学生在创作实践中对起承转合运用,并进行指导和点评。
同时,鼓励学生阅读更多古典诗歌,提高自己文学素养,为创作优秀诗歌奠定基础。
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
诗歌的起承转合课件一、教学内容二、教学目标1. 理解并掌握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
2. 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对诗歌的鉴赏能力。
3. 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学会运用起承转合创作诗歌。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教学难点: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灵活运用。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多媒体课件、黑板、粉笔。
2. 学具:诗歌教材、笔记本、文具。
五、教学过程1. 导入:通过多媒体展示一首经典诗歌,引导学生关注起承转合结构,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讲解:详细讲解起承转合在诗歌创作中的应用,结合教材中的例句进行分析。
3. 实践:让学生尝试创作起承转合的句子,互相交流讨论,教师点评指导。
4. 例题讲解:分析一首具有代表性的诗歌,讲解其起承转合的结构和艺术特色。
5. 随堂练习:让学生根据所学的起承转合知识,分析另一首诗歌,巩固所学内容。
六、板书设计1. 板书《诗歌的起承转合》2. 板书内容:起句:意境营造承句:衔接技巧转句:意象转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请运用起承转合的结构,创作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歌。
2. 答案示例:春风起,绿意盎然;柳枝垂,碧波荡漾;花朵转,繁花似锦;归来合,春意盈怀。
八、课后反思及拓展延伸1. 反思:本节课学生对起承转合的理解和运用程度,以及对诗歌创作兴趣的激发情况。
2. 拓展延伸:鼓励学生在课后阅读更多诗歌,尝试分析其起承转合结构,提高诗歌鉴赏能力。
同时,开展诗歌创作比赛,激发学生的创作热情。
重点和难点解析:1. 教学难点: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灵活运用。
2. 实践环节:让学生尝试创作起承转合的句子,互相交流讨论,教师点评指导。
3. 作业设计:创作一首描绘春天景色的诗歌,运用起承转合结构。
详细补充和说明:一、教学难点的解析2. 分析经典诗歌案例:通过分析教材中的经典诗歌,让学生了解起承转合在诗歌中的具体运用,感受其艺术魅力。
3. 创作实践:鼓励学生在课堂上进行创作实践,通过实际操作来掌握起承转合的运用。
高中语文《唐宋诗第四课明月何时照我还——羁旅乡思鉴赏知识古典诗歌的起承...》课件教案教学设计 一等奖
诗歌结构之起承转合【学习目标】1.了解古代诗歌”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
2.了解”起承转合”的几种常见方式,明确其在诗歌中的作用。
3.借助“起承转合”的章法结构读懂诗歌,体会诗歌的意蕴和魅力。
【教学过程】一.导入:如何读懂诗歌(内容上)提问标题:通向诗歌主旨作者:知人论世意象:意象是作者情感的载体注释:出现即是关键今天学习的是结构上分析---起承转合二.定义阐释“起”,即起句。
是紧承诗题,引出所叙、所描之事、物。
“承”在“起”后,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包括顺接、反接和以类连比。
“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合”就是诗文的结尾,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的表现,或议论,或抒情,或寓情于景等。
(二)具体分析1.“起”定基调“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
常见的作用有:交待人、时、地、事、环境;渲染气氛,烘托感情,奠定基调;统领全篇,设置线索,照应题目等起的方式:明起、暗起、兴起、反起例如:卜算子·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茅妒,零落成泥辗作尘,只有香如故。
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万丈冰,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试题1.】听流人水调子·王昌龄孤舟微月对枫林,分付鸣筝与客心。
岭色千重万重雨,断弦收与泪痕深问:第一句在全诗中有什么作用?明确:渲染气氛,奠定了悲凉的感情基调。
【试题2】闺怨闺中少妇不知愁,春日凝妆上翠楼。
忽见陌头杨柳色,悔教夫婿觅封侯。
问:本诗标题为“闺怨”,一开头却写“闺中少妇不知愁”,是否违反了题意?明确:没有违反题意,用了反起的手法。
2.“承”“起”续境“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在结构上,还有承上启下的作用3.“转”开生面元人杨载在谈到绝句的结构安排时说:“大抵起承二句固难,然不过平直叙起为佳,从容承之为是。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学目标:知识和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由文本入手理读诗歌内容。
过程和方法目标:1、通过学习分析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使学生学会理解背诵诗词,尝试阅读课外诗词。
2、通过讲解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引领学生走进诗歌文本,探究诗歌主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提高学生诗歌审美鉴赏能力。
教学重难点:通过学习分析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使学生学会理解背诵诗词,尝试阅读课外诗词,培养学生走进诗歌文本,探究诗歌主旨的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练习法、讨论法教学时数:一课时教学过程:一、考情播报:1、导入语:同学们,老师认为诗歌是情感的音乐,心灵的舞蹈。
诗歌带着感发的力量唤起人内心深处的许多美好的情感!从民族的情感来说,诗歌是中国文化的代表与象征。
如果说中国文化象辽阔的河流,那么诗歌就是河流中最美丽的浪花,如果说中国文化是闪耀的星辰,那么中国的诗歌无疑就是最迷人的月华。
时间与空间可以使我们分割,但是情感与文化却使我们相聚相依。
2、考情播报:高考诗歌鉴赏题发展到如今基本上已经定型化,不外是考查形象(或意境)分析、技巧分析、主旨分析、炼字炼句等。
课下老师对2013年17套高考题进行了分析,17套题中的诗词鉴赏考查的均为唐宋诗词,其中有7首词,10首诗。
新课改之后,各地的试题逐渐淡化技巧考查,侧重于理解诗歌内容的考查。
高考考纲要求背诵的64篇古诗文中,律诗绝句有19首,词曲11首。
河北的诗歌鉴赏题由原来的8分升到了11分,所以诗歌鉴赏题不容我们小觑。
二、高考再现2013年新课标I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鹊桥仙陆游华灯纵博,雕鞍驰射,谁记当年豪举①?酒徒一半取封侯,独去作江边渔父。
轻舟八尺,低篷三扇,占断苹洲烟雨②。
镜湖③元自属闲人,又何必君恩赐与!【注】①这三句是追忆当年军中的生活。
博,古代的一种棋戏。
②占断:占尽。
苹洲烟雨:指长满苹草、烟雨空濛的风光。
③镜湖:即鉴湖,在今浙江绍兴。
唐天宝初,贺知章请求回家乡会稽当道士,玄宗诏赐他镜湖一角。
8.上阕最后两句是什么意思?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情感?(5分)标准答案:①那些整天酣饮的酒徒一个个都受赏封侯,而自己只能做个闲散的江边渔翁(2分)。
②表达了对自己壮志未酬而只能隐居的无奈与牢骚。
(3分)细则:①“酒徒一半取封侯”和“独去作江边渔父”这两句分开给分,每一句1分,共2分。
“酒徒一半取封侯”:答出“无用之人被任用”之类的意思即可,如译为“酒徒/酒囊饭袋/废物/庸才封了侯/做了官/被任用”给1分。
“独去作江边渔父”:答出“人才被冷落”之类的意思即可,如译为“自己/人才/贤才去江边做了渔翁/受冷落/不被重用”等,给1分。
②“壮志未酬”与“无奈”、“牢骚”,答出一处即可,给3分。
答出“壮志未酬”或与之相近意思,可答成“怀才不遇/抑郁不得志/不被重用”等。
或者答出“无奈牢骚”或与之相近的意思,可答成“愤懑”“愤慨”“对……不满”等。
9、词的结尾借用了贺知章的故事,这有什么用意?请简要分析。
(6分)标准答案:①用来含蓄地表现对统治者不屑以及愤慨不平。
(3分)②皇帝既置我于闲散,镜湖风月原本就属于闲散之人,又何必要你皇帝恩赐呢?再说,天地之大,何处容不下我一个闲散之人,谁又稀罕你皇帝的恩赐!(3分)细则:①答出“用来表达不屑/不在乎/不稀罕”或“愤慨”“悲愤”“对……不满”等意思,给3分②答出“不必/何必赐予”及相关的意思即可。
小结:分析当前诗歌鉴赏的重要位置,以及当前高考侧重于考查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的趋式。
三、技巧初探:1、用“林黛玉评诗”,引出“起承转合”一词:《红楼梦》第48回,林黛玉教香菱学诗,说:“什么难事?也值得去学!不过是起承转合,当中承转是两副对子,平声对仄声,虚的对实的,实的对虚的。
若是果有了奇句,连平仄虚实不对都使得的。
”2、知识讲解:“起承转合”是历代诗文作者在创作时总结出来的诗文结构方式之一,是诗文作者创作经验的体现,最早由元代范梓提出来的。
3、技巧初探:以元代马致远《天净沙•秋思》为例,分析起承转合: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起句“枯藤老树昏鸦”,是“起”,诗人通过“枯藤”、“老树”、“昏鸦”几个意象,描写了秋天傍晚昏暗的景色,为“断肠人”的活动营造了背景,是秋况又是昏色的背景交代。
接着的“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这两句是“承”,诗人的视角由远及近,从不同的角度描写了“断肠人”眼前让人悲伤的景物。
特别是诗人在描写中,“小桥流水人家”一句表现的情感基调应该是温馨的,正是这句温馨的描写,引发了“古道西风瘦马”中的“断肠人”的伤感。
接着“夕阳西下”就“转”,转向诗人“秋思”主题的拱托,整体上的背景由昏暗转到“夕阳”亮色,通过“夕阳西下”来暗示了“断肠人”无家可归处境,为后面的“断肠人在天涯”设置了情感背景。
所以,末句“断肠人在天涯”,是“合”,是诗人伤感主题的集中表达。
技巧总结:所谓“起”,即开头,一首诗的起句。
“承”在“起”后,是承接上一层而展开,“转”是接“承”而来,在内容上推进一层,转出他意,表明诗意的转折变换。
“合”就是诗文的结尾,即收合结尾,使诗歌的结构完整,往往是针对上面描述的内容作“集中”(合)的表现。
诗文中的“起承转合”,也就是如何开头,如何发展,如何承转和如何收尾的结构问题。
律诗、绝句、词、散曲、古体诗等大多遵循“起承转合”的章法。
律诗是以“联”为单位,绝句是以“句”为单位、因词、曲(包括古风)的长短句式的“自由体”,其“起承转合”层次安排不能简单的按句数划分,可将句子和意思结合起来分析,古体诗是以“偶句”为起承转合的常式单位的。
总之,诗歌的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不但表现出诗人的思维进程和情感的发展与变化过程,而且使诗歌的结构严谨,波澜起伏,曲折有致。
四、美诗点评:活动内容:选一首你最喜欢的诗(律诗、绝句、词、散曲、古体诗即可),并根据你的理解标出起承转合。
活动方式:将学生分成小组,每人选自己熟悉的诗词,进行分析,理清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加强对诗词的理解背诵。
各小组选取发言人,进行展示。
五、典例剖析:(一)、合作探究师生共同讨论:杜甫《登高》一诗的起承转合,并理解背诵诗歌1、首联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开篇便以急风、高天、长啸的猿声,清渚、白沙、盘旋的飞鸟这六个秋天特有的意象,描绘出了一幅萧瑟、肃杀的三峡秋景图,奠定了全诗低沉的基调。
2、“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中的“落木”承首联第一句的“风急天高”,为仰视所见;“长江”承第二句“渚清沙白”,乃俯视所得,无边落木萧萧之声与不尽长江滚滚之势将秋意推向深广,境界更为阔大、旷远,从而使后面抒发的老病孤愁之情也有了更有力的依托。
3、“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由颔联写景转而抒情,尽情抒发自己羁旅漂泊之苦,晚年抱病登台的孤独。
4、“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更在前句基础上直抒胸臆,似一吐郁结于胸的不快,又似无可奈何沉重一叹。
一个艰难时世中老病孤愁的诗人形象跃然纸上,令人痛惜!全诗起于“悲”而终于“悲”,悲景着笔,悲情落句。
(二)技巧归纳:古人作诗,讲究章法、结构的严谨和法度,注重文章的起承转合。
(一)、注重“起”式,“起”定基调。
“起”句为一诗之首句,地位很重要,往往有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的作用。
(二)、明辨“承”接,“承”“起”而续。
“承”句与“起”句语意接近,关联极为密切。
它不是对“起”句简单的重复,而是“起”句的延续、深化,两句之间的意思可互为佐证。
“承”不仅在结构上起承上启下的功用,更重要的是它对后面的“体物写志”起铺垫和蓄势作用。
(三)、聚焦“转”式,“转”开生面。
“转”是指结构上的转折,往往体现为由物及人、由景及情、由事及理的思路上的转换。
理解和鉴赏诗歌,抓住“转”句是关键,能使我们尽快明了作者思路,进而品味出作者的情感和诗歌的主旨。
(四)、善抓“合”句,妙“合”主旨。
所谓“合”就是指诗词的收束句。
它既可浑圆章法,更是作者“感发意志”“体物写情”的“诗眼”和“词眼”所在。
在结构上,“合”句(联)常呼应开篇,圆合首尾。
从内容上说,“合”句常有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的作用。
“妙合”的方式有很多,最常见的有两种:(1)如:杜甫《登高》尾联两句,第一种是直接点题,于篇末或抒发感情,或议论明理,直接揭示主旨。
(2)。
如:2013年高考陆游的《鹊桥仙》结尾用典故含蓄作结。
第二种收束方式是暗中寄托,即用暗示的方法表现作者的感情、阐述的事理最常见的是寄情于景,以景语作结。
这种方式蕴不尽之情于景物中,表达含蓄深婉,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艺术效果,颇能引起人的回味。
六、对点练习:[2005年重庆卷]阅读下面这首唐诗,然后回答问题。
从军行七首(其二)(王昌龄)琵琶起舞换新声,总是关山旧别情。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问:“高高秋月照长城”与前三句写法上有何不同?这样的写法有什么好处?答案:前三句叙事抒情,后一句写景。
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含蓄无限。
分析:诗人前三句都在叙事抒情,到最后一句却忽然宕开一笔,离情人景:秋月高高照在古老雄伟莽莽苍苍的长城之上,景象何其壮阔苍凉!也许正因为情不可尽,诗人才以“不尽尽之”。
这奇绝的结句留给读者无尽的联想:是无边的乡愁,是杀敌立功的雄心,还是对于战事的忧虑?难怪诗评家评价此句为“绝处生姿的一笔”,让我们领教了有“七绝圣手”之称的王昌龄的写诗功力。
小结:古诗讲究章法,就是讲究诗序的先后,注重诗意的分合,用现在的话讲,就是注重表达的逻辑顺序。
起承转合四个部分之间,都有着密切的联系,而每一部分,又都关乎主旨,关乎作者的情感。
掌握了这个规律,也就握住了一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
七、课堂总结:让我们握紧起承转合这把打开古诗鉴赏之门的钥匙,走进诗歌吧,让美丽的诗歌在我们心中流淌!八、课下作业:2006年安徽卷阅读下面一首宋词,然后回答问题。
柳梢青•送卢梅坡(刘过)泛菊①杯深,吹梅②角远,同在京城。
聚散匆匆,云边孤雁,水上浮萍。
教人怎不伤情?觉几度、魂飞梦惊。
后夜相思,尘随马去,月遂舟行。
[注]①泛菊:饮菊花酒。
②吹梅:吹奏《梅花落》。
问:聚散匆匆”一句,在内容上强调什么?在上片的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答案:强调二人相聚之短暂、相别之仓促。
在写聚、散的内容之间起承上启下的作用。
分析:从结构来看,“聚散匆匆”一句为全词第二句,相当于绝句中的“承”句。
“承”首句“聚”意(“同在京城”),启下句“散”情,并进一步用“云边孤雁,水上浮萍”两个意象表现对友人的不舍与牵挂。
板书设计:巧析起承转合,走进诗歌文本(一)、注重“起”式,“起”定基调统帅全诗、奠定基调渲染气氛、铺垫意境(二)、明辨“承”接,“承”“起”而续承上启下铺垫蓄势由物及人(三)、聚焦“转”式,“转”开生面由景及情由事及理(四)、善抓“合”句,妙“合”主旨点明题旨,收束全诗直接点题议论抒情呼应开篇,圆合首尾暗中寄托典故写景教学反思:本节课通过课内诗歌的解读,使学生掌握古诗词起承转合的结构方式,进而理解诗歌大意,探究诗歌主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