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法律效力等级
论法律效力等级
论法律效力等级法律效力是指法律的强制力或约束力,应属法律的天然品性,法律效力主要取决于法律形式的有效性,即它具备法定权限的专门国家机关依照法定程序制定并颁布生效的特点。
由于法国家机关具有等级性的存在,因此它们所颁布的法律法规也存在法律效力的差异。
而在社会生活中,法律是解决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的有力工具,对于法律效力位阶的明确规定是维护法律公平有效的必要措施。
法律的位阶规定了法律相对的效力,在处理社会矛盾时候能有效协调各种法律间的顺序关系,而不是混乱无章的越位的审判造成不公正的结果。
我认为中国现在的法律效力等级是合理的。
一、上位法优于下位法1、中国现在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的法律就是《宪法》,其他的子法律都是从宪法中获得权力,并且不得与宪法的规定所冲突。
放眼世界,在文明的国家中基本上都将《宪法》作为最高准则,并且严格遵守很少有改动的情况。
中国现在也提出了依宪治国的方针,更突出了宪法的最高地位。
从制定机关来看,它是由我国最高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代表着全体人民的意志。
从修改程序看,宪法的修改最为严格,需要全国人大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
这些方面可以证明宪法拥有最高的法律效力2、第二级为一般法律,作为由宪法衍生出来的子法律,是法律的主体部分,规定着社会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是对于宪法所规定的权利与义务的具体的法律保障。
它也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宪法所制定的,在行政等级上要高于地方人民代表大会所制定的地方性法规。
3、地方性的法规效力大小是由制定法规的机关级别高低所决定的,这与行政级别相配合,有利于保证行政效率与法律保障相统一,也可以减少行政与法规的摩擦。
而对于有些地方的违规立法违规执法的行为也会有一定的遏制作用。
二、特别法优于一般法因为矛盾具有特殊性,而特殊性又决定着矛盾的性质,针对社会生活的主体立法不可能一蹴而就,不同的地理差异,历史文化,人文风俗产生社会中的差异,这时候就需要特别法来规定。
页法律文件的效力个层次
一、我国法律文件的效力有以下6个层次。
1.宪法: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制定,为国家最高等级的法律文件,是一切法律文件的母法。
2.法律: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或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通过制定的法律性文件,称为法律。
例如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筑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招标投标法等。
3.法规、条例、地方性法律:由国务院或由省一级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制定的法律性文件,称为法规、条例、地方性法律。
例如建设工程质量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79号令)、建设工程勘察设计管理条例(国务院第293号令)等。
4.规章:由国务院部、委、办、局或由省一级人民政府以及由国务院批准的城市制定的法律性文件,称为规章。
例如建筑业企业资质管理规定(建设部第87号令)、房屋建筑工程质量保修办法(建设部第80号令)等。
5.行政性措施:由省、直辖市一级政府制定的法律性文件,称为行政性措施。
6.规范性文件:由省、直辖市一级政府的部、委、办、局以及县一级人民政府制定的法律性文件,称为规范性文件。
注意:下一层次的法律文件内容不能与上一层次的法律文件内容相抵触,如果有矛盾时,下一层次的法律文件应服从上一层次的法律文件。
二、我国法律体系主要有七个法律部门和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构成。
七个法律部门是,宪法及宪法相关法,民法商法,行政法,经济法,社会法,刑法,诉、诉讼与非诉讼程序法。
三个不同层级的法律规范是,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宪法是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效力,其他法律都不能违背它,具体到执行上法律高于行政法规、行政法规高于地方性法规,有法律依据的首先适用法律,没有法律依据的才适用行政法规等,但无论如何都不能违背宪法。
从国家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行政规章这一法律系统来看,规范性文件是县级政府确定行政行为的主要工作手段之一。
三、规范性文件俗称为“红头文件”,在基层政府的行政管理中大量使用。
行政法理论界对规范性文件的定义、效力及分类均存在争议。
简述法的形式和效力层级
简述法的形式和效力层级法的形式是指法律创制方式和外部表现形式。
在世界历史上存在过的法律形式主要有:习惯法、宗教法、判例、规范性法律文件、国际惯例、国际条约等。
我国法的形式是制定法形式,属于规范性法律文件,具体包括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等几类。
一、法的形式法的形式,以往也被称为法的渊源,是指有权国家机关制定的各种规范性法律文件的表现形式。
当代中国形成了以成文法为主的法形式体系。
1.宪法。
宪法是全国人民大表大会经由特殊程序制定和修改的,综合性地规定国家、社会和公民生活的根本问题,具有最高的法律地位和法律效力,一切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2.法律。
法律是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修改、补充、废止的。
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有权制定刑事、民事、国家机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
全国人大常委会有权制定和修改非基本法律。
3.行政法规。
行政法规是国务院为执行法律或者出于行政管理的需要制定的规范性法律文件,是国家行政规范体系中效力最高的规范性文件。
此外,国务院可以根据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通过的特别授权决定,在某一尚未有法律规范的事项上制定行政法规,条件成熟后再进行国家立法。
4.地方性法规。
地方性法规,是指法定的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依照法定的权限,在不同宪法、法律和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和颁布的在本行政区域范围内实施的规范性文件。
地方性法规可以为执行法律、行政法规的规定,也可以为解决地方性事务需要而制定。
根据《立法法》第63条的规定,地方性法规的立法主体包括两大类:一是省、自治区和直辖市人大及其常委会;二是较大市的人大及其常委会。
较大的市包括以下三种:①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简称省会(首府)城市;②经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③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
5.自治法规。
自治法规是民族区域自治地方,即自治区、自治州、自治县人民代表大会依据自治权制定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
自治条例是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特点制定的全面调整本自治地方事务的综合性规范性文件。
法律的效力等级
法律体系是以宪法(或根本法)为核心,由不同层次或等级的法律有机结合组成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宪法(或根本法)属于第一层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等基本法律属于第二层次,基本法之下还可能有第三和第四层次的法律等等。
与此相适应,较低一级层次的法律的效力是或应当是来自并服从于(即低于)较高一级层次的法律的效力,而其他所有层次的法律的效力都是或者应当是来自并服从于第一层次的宪法或根本法的效力。
在法学理论中,法的效力层次有时也被称为法的效力等级,或法的效力位阶。
影响法的效力层次的因素主要有:(1)制定主体;(2)适用范围;(3)制定时间。
法的效力层次的一般规则,即指不同等级的主体制定的法有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级高的主体制定的法,效力自然高于等级低的主体制定的法。
在各个法的体系中,法的效力层次要贯彻以下两个规则:(1)在整个法的效力层次体系中,宪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
(2)除宪法的效力统摄所有法的效力之外,上一级法的效力均高于下一级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层次除要贯彻它的一般规则外,由于法的复杂性,法的效力层次还存在一些特殊规则:(1)特别法效力优于一般法;(2)新法优于旧法;(3)法律文本优于法律解释。
法的效力层次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各种法的渊源中,由于其制定主体、程序、时间、适用范围等不同,导致各种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个法的效力等级体系。
法的效力层次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1)宪法至上原则;(2)等差顺序原则;(3)特别法优先原则;(4)实体法优先原则;(5)国际法优先原则;(6)后法优先或新法优先原则。
由于法律本身是有层次或等级划分的,因而其效力当然具有层次或等级性。
我们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如果是地方性的法律,则其效力范围施于其所辖地方范围内。
全国性法律的效力层次高于地方性法律的效力层次。
我国法律的效力层次是多层次性的结构体系。
在法律效力层次结构体系中,各种法律的效力既有层次之分,又有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我国法律效力体系。
我国的法律位阶是怎样排列的?
我国的法律位阶是怎样排列的?我国的法律位阶是怎样排列的?在我国,法律位阶是指各种法律规范依据其所体现的国家意志所处的法律地位。
其法律地位的⾼低决定了法律效⼒等级的⾼低。
所以,法律位阶也被称为法律效⼒等级。
法律位阶⾼的法律称为上位法,法律位阶低的法律称为下位法。
法律位阶排列的意义在于:在⽴法中,上位法可以作为下位法的⽴法依据;在法律适⽤中,下位法与上位法规定抵触的,必须适⽤上位法。
那么,我国的法律位阶是怎样排列的呢? 第⼀位阶是宪法。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因⽽处于最⾼的法律位阶,具有最⾼的法律效⼒。
宪法所处的法律位阶和效⼒等级是由《宪法》和《⽴法法》本⾝直接确认的。
《宪法》(2018)序⾔最后⼀段规定:“本宪法以法律的形式确认了中国各族⼈民奋⽃的成果,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务,是国家的根本法,具有最⾼的法律效⼒。
”第5条⼜规定:“中华⼈民共和国实⾏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国家维护社会主义法制的统⼀和尊严。
⼀切法律、⾏政法规和地⽅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切国家机关和武装⼒量、各政党和各社会团体、各企业事业组织都必须遵守宪法和法律。
⼀切违反宪法和法律的⾏为,必须予以追究。
任何组织或者个⼈都不得有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
”《⽴法法》(2015)第87条规定:“宪法具有最⾼的法律效⼒,⼀切法律、⾏政法规、地⽅性法规、⾃治条例和单⾏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 第⼆位阶是法律。
这⾥的法律当然是基于狭义,特指由全国⼈民代表⼤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并由国家主席令发布的规范性⽂件。
它们的法律位阶和效⼒等级在宪法之下,在⾏政法规之上。
法律的这⼀地位是由宪法和⽴法法规定的。
《宪法》(2018)第5条第3款规定:“⼀切法律、⾏政法规和地⽅性法规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这本⾝就是对法律效⼒等级的表达,表明“法律”的地位在宪法之下、⾏政法规之上。
另外,《⽴法法》(2015)第87条规定:“宪法具有最⾼的法律效⼒,⼀切法律、⾏政法规、地⽅性法规、⾃治条例和单⾏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论法律效力等级
论法律效力等级我们在了解法律效力等级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法律效力的情况。
它的体系是以宪法(或根本法)为核心,由不同层次或等级的法律有机结合组成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宪法(或根本法)属于第一层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等基本法律属于第二层次,基本法之下还可能有第三和第四层次的法律等等。
与此相适应,较低一级层次的法律的效力是或应当是来自并服从于(即低于)较高一级层次的法律的效力,而其他所有层次的法律的效力都是或者应当是来自并服从于第一层次的宪法或根本法的效力。
由于法律本身是有层次或等级划分的,因而其效力具有层次或等级性。
接下来我们就来定义法律效力等级。
它是指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各种法的渊源及其组成部分,由于其制定主体,程序,时间及适用范围的不同,导致其效力差别而形成的法律效力的等级体系。
法律效力的等级仅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层次,对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来说,不存在效力上的差别。
其中,法律效力可分为两个等级,即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完全的应然法律效力;第二个层次是相对的应然法律效力。
完全的应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生效日之后失效日之前这一连续的时间段中法律所具有的应然作用力。
相对的应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其公布后生效日之前这一时间段和法律失效日之后因溯及力问题仍被适用而产生的某一时间段中法律所具有的一定条件下的应然作用力。
但是,对于法律效力层次的具体划分,尚有不同看法,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等级。
最高等级: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一等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的效力层次属第一等级。
第二等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的效力为第二等级。
第三等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层次为第三等级。
地方等级:地方立法主体制定的地方法规,包括一般性地方法规和自治地方法规,特别行政区地方法规,其法律效力的等级为地方等级。
同时,法律效力等级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1)宪法至上原则;(2)等差顺序原则;(3)特别法优先原则;(4)实体法优先原则;(5)国际法优先原则;(6)后法优先或新法优先原则。
国际法效力等级规范的探讨
国际法效力等级规范的探讨国际法是国际社会的法律规范体系,其制定和执行涉及到多国的利益,是国际社会稳定发展的重要保障。
但是,由于国际法并非一揽子统一的法律体系,其效力等级的规范一直存在争议。
本文将就国际法效力等级规范的探讨展开分析。
一、国际法的效力等级探究1.圣文森特准则1993年,国际法学家朱利安•圣文森特在一次国际法研究会上发表了《国际法效力等级的决定法则》一文,提出国际法的效力等级一般按照下列原则进行排列:国际惯例优于一般国际法规;普遍国际法规优于特殊国际法规;特定国际法规优于国内法。
因此,其准则的排序是:惯例法、普遍国际法、特定国际法、国内法。
圣文森特准则是由国际法专家基于经验及学术研究得出的,具有一定的权威性。
但是,由于国际法的制定和执行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该准则并未在国际社会得到广泛的认可。
2.综合准则综合准则是目前国际社会广泛接受的国际法效力等级规范。
它将多种原则纳入其中,包括但不限于圣文森特准则所提出的效力等级原则。
同时,它还将参照国际法的性质、目的及实践状况对不同种类的国际法规范进行排序。
根据综合准则,国际惯例法是国际社会认可的最优先法律规范。
其次是普遍国际法规、特定国际法规、国际机构法规和双边或多边协议等。
最后是国内法,其效力等级处于最低级别。
这种综合准则的制定依据了多方面的因素,因此更能反映国际社会对于效力等级规范的实际需求和实践状况。
同时,该准则又无法保证所有国家均能接受和遵守,对于一些政治制度不同的国家可能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国际法效力等级规范存在的问题1.不同国家对于效力等级规范的认同度差异较大。
对于一些强权国家来说,国际法仅仅是用于和平谈判、维护利益的工具,而没有受到其规范效力的严格限制;而对于弱国来说,国际法则是其维护权益的法律武器。
2.国际法的实施对各国有着不同程度的影响。
这既与国家实际情况有关,也与国际法规范中制定、执行机制的不同有关。
因此,对于某些国家来说,法律规范的执行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法律效力层级》课件
宪法效力
1 2
宪法效力最高
宪法作为国家的根本大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 ,其他任何法律法规都不得与宪法相抵触。
宪法规定公民基本权利和义务
宪法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 利和义务,具有强制性和普遍适用性。
3
宪法具有稳定性
宪法一旦制定和实施,就具有长期稳定性,不得 随意修改。
法律效力
法律效力的来源
适用范围
新法优先原则适用于同一层级或 不同层级的法律渊源之间的冲突 ,如新制定的行政法规与旧有的
地方性法规之间的冲突。
同位法效力平等原则
定义
同位法效力平等原则是指在法律适用中,同一位阶的法律渊源效力 平等,即不存在优先适用的规则。
原因
同位法效力平等原则是为了维护法律的公正性和平衡性,确保同一 位阶的法律渊源得到平等的适用。
法律效力的表现形式
包括强制性、规范性、普遍性等。
法律效力的来源
01
02
03
04
国家立法机关制定
国家立法机关通过制定法律文 件来赋予法律效力。
行政法规制定
行政机关根据法律授权制定行 政法规,具有法律效力。
司法解释制定
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 院根据法律授权制定司法解释
,具有法律效力。
国际条约和惯例
03
适用范围
上位法优先原则适用于不同层级的法律渊源之间存在冲突的情况,如宪
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等之间的冲突。
新法优先原则
定义
新法优先原则是指在法律适用中 ,新制定的法律规范优先于原有 同类法律规范,即后法优先于前
法。
原因
新法优先原则是为了适应社会发 展的需要,及时调整法律关系,
法的效力等级
答案: 答案:ABC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法律体系
* 第一层次:法律 第一层次:
建筑法、安全生产法、 相关法律,如刑法、 建筑法、安全生产法、 相关法律,如刑法、 劳动法、消防法、环境保护法等。 劳动法、消防法、环境保护法等。
* 第二层次:行政法规 第二层次: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 建设工程安全生产管理条例、安全生产许 可证条例、企业职工伤亡事故报告和处理规定 可证条例、 等。
2)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 当代中国法的渊源主要为以宪法 为核心的各种制定法, 为பைடு நூலகம்心的各种制定法,包括内容见下 表:
当代中国法的形式
法的形 式 宪法 法律 地位和效力 最高 仅次于宪法 制定部门 全国人大 基本法律, 基本法律,由全国人大制定 一般法律, 一般法律,由全国人大常委 会制定 行政法 规 地方性 法规 行 政 规 章 仅次于宪法和法律 本行政区域内具有法律效 力,效力低于法律和行政 法规 次于行政法规 低于行政法规, 低于行政法规,低 于同级或上级地方 于同级或上级地方 性法规 国务院
立法法》规定: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 《立法法》规定:地方性法规、规章之间不一致时, 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 由有关机关依照下列规定的权限作出裁决: ( 1)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 ) 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 2)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时同一事项的规 ) 定不一致, 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 由国务院提出意见, 定不一致 , 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 , 由国务院提出意见 , 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 国务院认为应当适用地方性法规的 , 应当决定在该地 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 方适用地方性法规的规定 ; 认为应当适用部门规章的 , 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应当提请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裁决; ( 3)部门规章之间、 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 )部门规章之间、 间时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间时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时,由国务院裁决。
法律的效力等级
法律的效力等级法律体系是以宪法(或根本法)为核心,由不同层次或等级的法律有机结合组成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宪法(或根本法)属于第一层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等基本法律属于第二层次,基本法之下还可能有第三和第四层次的法律等等。
与此相适应,较低一级层次的法律的效力是或应当是来自并服从于(即低于)较高一级层次的法律的效力,而其他所有层次的法律的效力都是或者应当是来自并服从于第一层次的宪法或根本法的效力。
在法学理论中,法的效力层次有时也被称为法的效力等级,或法的效力位阶。
影响法的效力层次的因素主要有:(1)制定主体;(2)适用范围;(3)制定时间。
法的效力层次的一般规则,即指不同等级的主体制定的法有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级高的主体制定的法,效力自然高于等级低的主体制定的法。
在各个法的体系中,法的效力层次要贯彻以下两个规则:(1)在整个法的效力层次体系中,宪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
(2)除宪法的效力统摄所有法的效力之外,上一级法的效力均高于下一级法的效力。
法的效力层次除要贯彻它的一般规则外,由于法的复杂性,法的效力层次还存在一些特殊规则:(1)特别法效力优于一般法;(2)新法优于旧法;(3)法律文本优于法律解释。
法的效力层次就是指在一个国家法律体系的各种法的渊源中,由于其制定主体、程序、时间、适用范围等不同,导致各种法的效力也不同,由此而形成的一个法的效力等级体系。
法的效力层次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1)宪法至上原则;(2)等差顺序原则;(3)特别法优先原则;(4)实体法优先原则;(5)国际法优先原则;(6)后法优先或新法优先原则。
由于法律本身是有层次或等级划分的,因而其效力当然具有层次或等级性。
我们都有一个基本的共识,那就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法律如果是地方性的法律,则其效力范围施于其所辖地方范围内。
全国性法律的效力层次高于地方性法律的效力层次。
我国法律的效力层次是多层次性的结构体系。
在法律效力层次结构体系中,各种法律的效力既有层次之分,又有相互联系,从而构成一个庞大的我国法律效力体系。
法的效力等级
法的效力等级一,根据2000年7月1日施行的《立法法》的规定,对法律的效力层次和适用范围主要规定如下: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的规章;省级政府规章的效力高于本行政区内较大的市的政府规章。
2.经济特区法规根据授权对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作变通规定的,在本经济特区适用经济特区法规的规定;根据授权制定的法规与法律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3.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具有同等效力,在各自的权限范围内施行;部门规章之间、部门规章与地方政府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规定不一致的,由国务院裁决。
4.地方性法规与部门规章之间对同一事项的规定不一致,不能确定如何适用时,由国务院决定或者由国务院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裁决。
5.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不得与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省级地方性法规相抵触。
6.省级人大常委会在对报请批准的较大的市的地方性法规进行审查时,发现其同本级政府规章相抵触的,应当作出处理决定。
7.同一机关制定的法律、法规、规章,特别法优于一般法,新法优于旧法。
8.同一机关制定的新的一般规定与旧的特别规定不一致时,由制定机关裁决。
9.法律、法规、规章一般不溯及既往,有特别规定的除外。
二,下面是另一个效力等级的总结:宪法——效力最高,一切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法律——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制定,效力次之,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
行政法规——国务院制定,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行政区域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
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根据本市的具体情况和实际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的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规)省、自治区、,效力高于本级和下级地方政府规章。
法律效力层级
件
概念:国家行政机关依法形势行政权力,就特定事项队 特定的公民、法人合其他组织作出的有关其权利义务的 单方行政职权行为。
4种重要的具体行政行为: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 强制、行政公开
几种特殊的行政行为:行政协议、行政给付、行政指导、 行政征收征用、行政裁决 具体行政行为的效力:
1.拘束力:一种推定的法律效力,具体行政行为一经 成立即具有待约束合限制行政主体、行政相对人合其 他国家机关的法律效力;
法制度等; • 授权期限5年,期限届满6个月前向全国人大常委会报告授权决定实施的情况,
提出是否需要制定有关法律规定的意见; • 禁止转授权; • 一般为“暂行条例”或“暂行规定”。
.
行政许可的设定权限
效力文件 经常性许可① 非经常性许可②
规定权③
禁止设定
法律
√
行政法规
√
地方性法 规
√
省级地方 规章【注1】
政机关
采取停止支付、禁止资金转移的措施,需要银行
强制 1.行政机关
为实现前 1.替代性; 一、间接强制执行
执行 2.人民法院
提性具体 2.依附性: (1)代履行:清理污染河流、拆除违章建筑;
行政行为 3.有时带有 (2)执行罚:滞纳金
确定的义 惩罚性。 二、直接强制执行
×
×
×
法律未设定的,必要时可
以决定方式设定;实施后 除临时性许可,应当及时
×
提请全国人大及其常委会 行政法规、地方
立法或自行规定行政法规 性法规、规章可
×
以在上位法范围 1.由国家统一确 内作出具体规定,定资格资质的许
但不得增设行政 可;2.企业或其
上位法未设定许可的,必 许可,不得增设 他组织的设立登
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一般遵循的原则
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一般遵循的原则:1)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首先取决于其制定机关在国家机关体系中的地位,有不同机关制定的法律规范,效力等级也不同。
除特别授权的场合以外,一般说来,制定机关的法律地位越高,法律规范的效力等级也越高。
2)同一主体制定的法律规范中,按照特定的、更为严格的程序制定的法律规范,其效力等级高于按照普通程序制定的法律规范。
3)当同一制定机关按照相同的程序先后就同一领域的问题制定了两个以上的法律规范时,后来制定的法律规范在效力上高于先前先前制定的规范。
4)当同一主体在某一领域既有一般性立法,又有不同于一般性立法的特殊立法时,特殊立法的效力通常优先于一般性立法。
5)当某一国家机关授权下及国家机关制定属于自己立法职能范围的法律法规时,被授权的机关在授权范围内制定的该项法律法规在效力上通常等同于授权机关自己制定的法律法规,但及授权制定实施细则者除外。
6)另外,如果一国法律渊源体系中包括不成文法,成文法的效力一般均高于不成文法,尽在特殊情况下(如司法机关享有司法审查权时)才可能有例外。
法律效力等级的案例(3篇)
第1篇一、引言法律效力等级是指在法律体系中,不同法律规范之间在法律效力上的等级关系。
法律效力等级是法律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维护法律的权威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以《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为例,分析法律效力等级的案例,探讨法律效力等级在实际法律适用中的重要性。
二、案例分析(一)背景甲乙双方于2010年签订了一份《房屋买卖合同》,约定甲将一套房产以100万元的价格卖给乙。
合同签订后,乙支付了定金,但甲未按约定时间办理房屋过户手续。
乙多次催促甲办理过户手续,但甲以各种理由推脱。
乙无奈之下,将甲诉至法院,要求甲履行合同,办理房屋过户手续。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在法律效力上的等级关系。
(三)法律效力分析1. 法律效力等级《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均属于我国法律体系中的基本法律,但二者在法律效力上存在一定的等级关系。
《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主要调整合同关系,而《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主要调整物权关系。
在法律效力上,《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
2. 本案法律适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第十六条,当事人一方不履行合同义务或者履行合同义务不符合约定的,对方可以请求履行、采取补救措施或者解除合同。
在本案中,甲未按约定时间办理房屋过户手续,构成违约行为。
因此,乙有权要求甲履行合同,办理房屋过户手续。
然而,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第二十三条,房屋所有权自登记之日起转移。
在本案中,由于甲未办理房屋过户手续,乙尚未取得房屋所有权。
因此,法院在判决时,需要综合考虑《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法律效力等级。
(四)判决结果法院审理后认为,甲未按约定时间办理房屋过户手续,构成违约行为。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的规定,乙有权要求甲履行合同,办理房屋过户手续。
但鉴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物权法》的法律效力高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合同法》,法院判决甲在判决生效后十日内办理房屋过户手续,乙取得房屋所有权。
中国法律效力等级秩序
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与单行 条例
• 地方性法规---指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较大 市(包括省会城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 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 其常委会根据本行政区域内的具体情况和实际 需要,在不同宪法、法律、行政法规(或上位 阶地方性法规)相抵触的前提下制定的规范性 文件。 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 代表大会依照当地民族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 特点制定的规范性文件。
规章
• 是指有关行政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规 范性文件,它包括部门规章和地方政府规章。 部门规章,是指国务院各部、委员会、中国人 民银行、审计署和具有行政管理职能的直属机 构,根据法律和国务院的行政法规、决定、命 令,在本部门的权限范围内,制定的规范性文 件的总称。地方政府规章,是指省、自治区、 直辖市和较大市(包括省会城市、国务院批准 的较大的市、经济特区所在地的市)的人民政 府,根据法律、行政法规和本省、自治区、直 辖市的地方性法规,制定的规范性文件的总称。
中国法律效力的等级秩序
宪法
法律
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 自治条例 单行条例 规章
中国法律效力等级秩序
• 1.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一切法律、行政 法规、地方性法规、自治条例和单行条例、规 章都不得同宪法相抵触。 • 2.法律的效力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 章。 • 3.行政法规的效力高于地方性法规、规章。 • 4.地方性法规的效力高于本级或下级地方政府 规章。 • 5.省、自治区的人民政府制定的规章效力高于 本行政区域内的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包括省 会市、国务院批准的较大的市和。
法律
专指全国人大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规范 性文件,包括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 基本法律与全国人大常务委员会制定的 法律。
司法解释和法律的效力等级是什么意思
司法解释和法律的效力等级是什么意思司法解释和法律的效力等级在法律体系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它们指导着法律如何被理解和执行。
了解司法解释和法律的效力等级对于维护法律体系的稳定和公正至关重要。
司法解释的概念和作用司法解释是指司法机关对法律规定的具体含义和适用范围进行阐释和说明的过程。
司法解释的主要作用在于填补法律条文的漏洞,澄清法律的意图,并为具体案件的审理提供指导。
在司法实践中,司法解释具有很高的权威性,其内容对于法律适用具有约束力。
法律的效力等级法律的效力等级指的是不同类型法律文件对于司法实践的权威程度。
一般来说,法律的效力等级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部门规章和地方性法规等多个等级。
不同等级的法律在司法实践中有不同的适用范围和权威性。
•宪法:宪法是最高法律,具有最高的效力等级。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法律,规定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其他法律都应当遵循宪法的规定。
•法律:法律是国家机关制定的具有普遍约束力的法规,居于次于宪法的效力等级。
法律对公民和组织的权利和义务具有约束力,是司法机关适用法律的根据。
•行政法规:行政法规是国务院制定的具有普通约束力和适用范围的法规,居于次于法律的效力等级。
行政法规用来规范行政行为,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部门规章:部门规章是政府部门为便于履行职责而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规章,其效力次于行政法规。
•地方性法规:地方性法规是地方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制定的具有约束力的地方性法规,其效力为地方性法规的执行对象。
在司法实践中,法律的效力等级决定了不同法律文件的权威性和适用范围,司法机关在解释和适用法律时必须考虑法律的效力等级。
司法解释和法律的效力等级相互关系司法解释和法律的效力等级在司法实践中相互联系、相互制约。
司法解释通常是针对法律的具体情形和具体问题进行的,其内容不能超越法律的规定和效力等级。
在审理案件时,司法机关会根据不同效力等级的法律文件进行解释和适用,确保法律的公正和一致性。
法律效力位阶理论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件背景甲公司是一家从事房地产开发的企业,在乙市某区拥有一块土地使用权。
甲公司计划在该地块上建设一个商业综合体项目。
然而,在办理相关审批手续过程中,甲公司遇到了一系列问题。
乙市政府某部门以该项目不符合城市规划为由,否决了甲公司的开发申请。
甲公司不服,向乙市政府申请行政复议。
乙市政府维持了原决定。
甲公司不服,向法院提起诉讼。
二、争议焦点本案的争议焦点在于乙市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是否具有法律效力,以及甲公司是否可以依据该决定主张权利。
三、法律效力位阶理论分析1. 法律效力位阶理论概述法律效力位阶理论是指法律规范之间的效力等级关系。
根据该理论,法律规范可以分为上位法、下位法和同等效力的法律规范。
上位法具有更高的法律效力,下位法必须遵守上位法的规定。
当上位法与下位法的规定不一致时,应当以上位法为准。
2. 本案中法律效力位阶分析(1)乙市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的法律效力位阶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行政复议机关应当依法审查原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并作出复议决定。
乙市政府作为行政复议机关,其作出的复议决定具有法律效力。
(2)甲公司依据乙市政府行政复议决定主张权利的可行性甲公司依据乙市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主张权利,存在以下问题:首先,乙市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并未改变原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复议法》的规定,行政复议决定仅对原行政行为具有拘束力,不影响原行政行为的法律效力。
因此,甲公司依据乙市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主张权利,可能面临法律风险。
其次,甲公司若要依据乙市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主张权利,需证明该决定具有法律效力。
然而,乙市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的法律效力位阶并不高于原行政行为,甲公司难以证明该决定的效力。
3. 案件判决法院经审理认为,乙市政府的行政复议决定具有法律效力,但甲公司依据该决定主张权利的可行性存在疑问。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行政诉讼法》的规定,法院在审理行政案件时,应当依法审查原行政行为的合法性、适当性,并作出判决。
司法解释与法律的效力等级的区别和联系
司法解释与法律的效力等级的区别和联系一、司法解释的概念及作用司法解释是指司法机关对法律规范的具体内容、适用范围等问题进行阐明和解释的行为。
司法解释具有权威性和强制性,是司法机关对法律规范的权威解释,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
司法解释的主要作用在于填补法律规范的模糊性和不完整性,帮助法律规范更好地适用于具体案件,解决争议,保障法律的正确适用。
二、法律的效力等级法律的效力等级通常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部门规章等级别。
其中,宪法是最高法律效力,法律是次于宪法的最高法律效力,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部门规章的法律效力依次递减。
不同等级的法律规范在法律体系中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作用,相互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协调关系和配合关系。
三、司法解释与法律的效力等级的联系1.司法解释与宪法和法律的关系:司法解释不能与宪法相抵触,若司法解释与宪法相抵触,应当以宪法为准;司法解释不能超越法律,司法解释的内容应当在法律规定的范围之内。
2.司法解释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关系:司法解释应当尊重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规定,不存在司法解释可以替代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的情况,司法解释不能代替法律的立法。
3.司法解释与部门规章的关系:司法解释一般不得超越部门规章的范围,但在司法实践中,司法解释可能对部门规章的适用进行具体解释和裁定。
四、司法解释与法律的效力等级的区别司法解释是由司法机关对法律规范进行解释和阐明,是对法律规范的具体界定和适用;法律的效力等级是法律规范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和作用,是法律规范的权威性和适用范围的等级划分。
司法解释更多是司法实践中的具体操作,而法律的效力等级更多是法律体系中的法律规范地位的抽象概念。
五、结论司法解释与法律的效力等级是密切联系的,司法解释是在法律规范的框架内对法律规范的具体解释和适用,具有一定的法律效力,但并不改变法律规范的本质,法律的效力等级是对法律规范在法律体系中地位和作用的等级划分,不同等级的法律规范在法律适用中有着不同的影响和效力。
法律的效力等级案例(3篇)
第1篇一、案例背景某市位于我国东部沿海地区,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
为了满足城市扩张的需求,市政府启动了大规模的城市规划项目。
然而,在规划实施过程中,城市规划与土地管理之间出现了冲突,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二、案件事实1. 案件起因某市在规划新城区时,决定征收一片农村集体土地。
这片土地位于城市周边,交通便利,地势平坦,非常适合进行城市建设。
然而,这片土地上的农民不同意征收,他们认为这片土地是他们的基本生活保障,征收后他们将失去赖以生存的土地。
2. 案件经过市政府为了推进城市规划项目,采取了强制征收措施。
在征收过程中,市政府与农民发生了激烈的冲突。
农民多次到市政府上访,要求市政府撤销征收决定。
市政府则认为,城市规划是国家法律法规授权的行为,征收土地是合法的,拒绝了农民的要求。
3. 案件审理此案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媒体纷纷报道。
在舆论压力下,市政府决定重新审视征收决定。
经过调查,市政府发现,在征收过程中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征收程序不规范、补偿不到位等。
于是,市政府决定暂停征收工作,并对相关责任人进行追责。
三、法律分析1. 法律效力等级我国法律体系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等不同等级。
其中,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法律次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规章依次降低。
2. 案例分析在本案中,城市规划属于地方性法规的范畴,其法律效力低于宪法和法律。
然而,在征收土地过程中,市政府却将城市规划置于至高无上的地位,忽视了宪法和法律的规定。
首先,市政府在征收土地过程中,未充分尊重农民的合法权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二十二条的规定,征收土地应当依法补偿。
然而,市政府在征收过程中,未能给予农民合理的补偿,侵犯了农民的合法权益。
其次,市政府在征收土地过程中,未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第四十三条的规定,征收土地应当依法公告、听取意见。
然而,市政府在征收过程中,未进行公告,也未听取农民的意见。
法律效力与适用范围解析
法律效力与适用范围解析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法制建设的完善,法律在现代社会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法律对于维护社会秩序、保护公民权益以及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然而,法律的效力和适用范围是一个复杂而又重要的问题,本文将对法律效力的概念、法律效力的等级、法律适用范围以及法律效力的保障措施等方面进行分析与解析。
一、法律效力的概念法律效力是指法律规定对于当事人在特定时间和特定场合具有强制力和约束力的能力。
法律效力直接影响了法律的权威性和效益性,它决定了法律是否能够得到有效执行,对当事人是否能够产生实质上的约束和制约。
总的来说,法律效力是法律内外关系的体现,既表明了法律的威严,又为公民权益的保障提供了法律依据。
二、法律效力的等级根据法律层级的不同,法律的效力可以分为宪法、法律、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等不同等级。
其中,宪法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它是国家的根本法律,对其他法律具有排他性和指导性的规范作用。
其次是法律,法律的效力次于宪法,但高于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
行政法规、地方性法规和司法解释的效力相对较低,它们对于特定范围或特定对象具有直接的具体适用作用。
三、法律的适用范围法律的适用范围是指法律规定适用的对象、事项和地域范围。
一般来说,法律适用范围包括国内法律、国际法律和涉外法律。
国内法律是指适用于国内公民和法人的法律规范,它涵盖了民法、刑法、劳动法等各个领域的法律规定。
国际法律是指适用于不同国家之间的法律规范,它主要体现在国际合同、国际公约和国际条约等法律文件中。
涉外法律是指适用于与外国有关的法律规范,它主要涉及国际贸易、国际投资和国际争端解决等法律关系。
四、法律效力的保障措施为了保证法律的有效执行,我们需要制定一系列的法律保障措施。
首先,要加强法律宣传和教育,提高公民的法律意识和法律素质。
其次,要建立健全法律监督和维权机制,确保法律的执行和实施。
同时,要加强法律机关的建设和队伍建设,提高法律人员的业务能力和职业素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法律效力等级
我们在了解法律效力等级之前,先来了解一下法律效力的情况。
它的体系是以宪法(或根本法)为核心,由不同层次或等级的法律有机结合组成的整体,在这个整体中,宪法(或根本法)属于第一层次,而民法、刑法、行政法、诉讼等基本法律属于第二层次,基本法之下还可能有第三和第四层次的法律等等。
与此相适应,较低一级层次的法律的效力是或应当是来自并服从于(即低于)较高一级层次的法律的效力,而其他所有层次的法律的效力都是或者应当是来自并服从于第一层次的宪法或根本法的效力。
由于法律本身是有层次或等级划分的,因而其效力具有层次或等级性。
接下来我们就来定义法律效力等级。
它是指一个国家法律体系中的各种法的渊源及其组成部分,由于其制定主体,程序,时间及适用范围的不同,导致其效力差别而形成的法律效力的等级体系。
法律效力的等级仅指规范性法律文件的效力层次,对于非规范性法律文件来说,不存在效力上的差别。
其中,法律效力可分为两个等级,即两个层次。
第一个层次是完全的应然法律效力;第二个层次是相对的应然法律效力。
完全的应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生效日之后失效日之前这一连续的时间段中法律所具有的应然作用力。
相对的应然法律效力,它是指某一法律在其公布后生效日之前这一时间段和法律失效日之后因溯及力问题仍被适用而产生的某一时间段中法律所具有的一定条件下的应然作用力。
但是,对于法律效力层次的具体划分,尚有不同看法,大致可以概括为四个等级。
最高等级:宪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
第一等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定的基本法律的效力层次属第一等级。
第二等级: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制定的法律的效力为第二等级。
第三等级:国务院制定的行政法规的法律效力层次为第三等级。
地方等级:地方立法主体制定的地方法规,包括一般性地方法规和自治地方法规,特别行政区地方法规,其法律效力的等级为地方等级。
同时,法律效力等级遵循一定的原则,主要包括:(1)宪法至上原则;(2)等差顺序原则;(3)特别法优先原则;(4)实体法优先原则;(5)国际法优先原则;(6)后法优先或新法优先原则。
不仅如此,还具有一定的法律等级规则。
即指不同等级的主体制定的法有不同的法的效力,等级高的主体制定的法,效力自然高于等级低的主体制定的法。
在各个法的体系中,法律效力等级要贯彻以下两个规则:(1)在整个法的效力层次体系中,宪法是具有最高效力的。
(2)除宪法的效力统摄所有法的效力之外,上一级法的效力均高于下一级法的效力。
法律效力等级除要贯彻它的一般规则外,由于法的复杂性,法的效力层次还存在一些特殊规则:(1)特别法效力优于一般法;(2)新法优于旧法;(3)法律文本优于法律解释。
另外,还存在一些影响法律效力等级的因素。
其中主要有:(1)制定主体;(2)适用范围;(3)制定时间。
同时,还包括我们识别法律效力等级高低的具体标准。
具体标准主要有三条:(1)根据主体识别。
立法主体的地位高,其制定出来的法律的效力层次也相应比较高。
(2)根据立法依据识别。
一个法律依据另一法律而制定,则这个法律的
效力层次低于另一个法律的效力层次。
(3)根据效力范围识别。
如果是全国性的法律,则其效力范围施于全国,法的有效条件是指法律规范得以实施生效的内部环境和外部环境。
法的有效条件就内部环境而言,有以下几点:(1)必须是现行有效的法律规范;(2)必须与上一等级的法律规范不相冲突或抵触;(3)法律规范必须在它约束的时间、对象和范围之内才有效。
就外部环境而言,其条件为:(1)它必须是在合法政权机关的制定或认可下产生的;(3)它必须有合法有效的国家强制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