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摘要】:宋明儒学之“心学”一系,常以“陆王”并称。本文浅谈一下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的心学观点,主要从陆九渊的心与理,王守仁的心与道,王守仁对陆九渊的思想的继承和扬弃,以及心学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心学理心即理陆九渊王守仁本体

通过中国教育史的学习,我对教育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而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心学。考研的时候对王阳明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心学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主观上觉得心学与唯心主义相关。借这次的论文,简要的梳理一下心学的基本观点及我的认识。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对陆九渊的思想继承和发展,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陆王学派主要指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流派。南宋时,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收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他还同朱熹辩论过“无极”、“太极”等问题,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心学”。王守仁更是集心学之大成,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推行“致良知”的方法,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明明德”同时提出“知行合一”的革命性观点,反对宋儒知先行后的说法或知而不行的做法。王守仁是陆九渊以后影响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陆王两人对心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心学的彻底确立奠定了基础。所以我想以王守仁和陆九渊的主义观点为代表谈谈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一陆九渊的心与理

1.心即理

“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即理”。他断言说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认为心也是唯一的实在。他通过对“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认识,并认为心即理是一直不变的。陆九渊的“心即理”是他思想理论的核心内容。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纲常伦理合为一体,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的意识。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理”与“心”既然是完全同一的,那么宇宙万事万物之“理”,就是每个人心中之“理”,所以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虽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在他看来人心都是相同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又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他说:“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与程朱等人把“理”视为自然与社会最高的终极是截然不同的,陆九渊认为“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须要通过人“心”来验证,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体现。

2.本心即理

“心”是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他的哲学以“发明本心”为宗旨。他的学说中,对心和理都有其独特的见解。“理”这个范畴具有以下三层意义:第一,“理”是宇宙的本原。充塞宇宙的,是无限量的理,天地万物都是“理”

的表现,理即天地万物之本原。

第二,“理”是自然、社会的总规律。自然、社会、天地鬼神都必须遵守这个总规律。

第三,礼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礼法制度、纲常伦理的最高准则,他提倡返归本心去明达天理。

其次“心”的范畴也具有三层涵义:

第一,“心”是人身之本。

第二,“心”是天赋予人的道德观念。他说:“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与我者,即此心也。”“四端”即孟子所讲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给或萌芽。陆九渊把它看作是人心的根本。

第三,“心”是宇宙之本源,它与“理”在作为宇宙的本原上是一致的。这就是他说的“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陆九渊以道德主体为本位,他所追求的其实就是一种理性的直觉。他以直觉为本体,并且认为这种本体虽超越于人的认知,却又不离人的认知。所以他强调尊重德性,而又要以不断的求知手段充实本体,并且作为德性的充实。

二王守仁的心与道

既然“心物同体”说是王守仁心学的基本命题,那么,就根据这个说法的实质和其他各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比较来确定其特点,王守仁心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它并不否认身外有物,感觉之外有物。按照心物同体说,人身之耳目感官的开合与天地万物形色的显隐是随着人心的觉寂而同步进行的,人的感觉本身无形体,而以感觉到的对象为形体。王守仁还认为,在人心受私欲间蔽下,本来一体的天地万物会离析对立起来,出现“间形徽而分尔我”的现象。可见,王守仁虽否认心外有物,否认物可以脱离感觉而独立存在,却不否认身外有物,不否认感觉的对象与感觉本身一样是存在的。这是王守仁心学与贝克莱主义相区别的重要特点。贝克莱认为“存在即是被感知”,他把引起人们感觉的物体看成是“感觉的复合”,因而长本不承认身外、感觉之外有物。

第二、它并不否认人身及天地事物的真实存在,而只是否认它们可以离开人心而独立存在。按照“心物同体”说,人身及天地万物是人心的发用流行,是人心的形体,是体现人心存在的东云,它们与人心相互依存,不汀分隔。可见,人身及天地万物的真实存在是不容怀疑的,只是不能离开人心独立存仕。如果它们是虚幻不实的,那么,人心也会成为虚幻不实的。王守仁在讨论其学与禅学在本体论上的区别时所强调的正是这一点。他说;

“合儒养心,末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工夫。释氏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做幻想,渐收虚寂等了。”(《传习录下》)王学以“心物同体”的方式讲心,故认为心物皆实,禅学欲尽绝事物,即以人身及天地万物为虚幻,其结果是使心也成了虚幻的东西。应当承认,王守仁所指出的,确实是其主观唯心主义与禅学的重要区别。

第三,它并不认为主观精神与自然是完全同一的,而认为主观精神与有形的万物相互依存,不能分隔。

三王守仁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继承和扬弃

陆九渊的心学影响了王阳明,他认为陆九渊心学是圣人之学,但是同时他也意识到了缺陷之处。王阳明损弃陆九渊对程朱理学的沿袭之累, 一扫陆学的粗陋, 在继承陆学大本大原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构筑了缜密的心学体系。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