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合集下载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

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特别是九十年代以后,陆王心学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

改革开放为人们从世界的视角研究陆王心学提供了有利条件,使这一时期研究的深度与广度都有了较大的推进。

主要涉及的有心学的思想体系与心学的比较研究等。

关于心学思想体系。

人们比较一致的认为,心学体系内涵丰富,但其核心是“心即理”、“致良知”与“知行合一”三大命题。

第一,陆九渊、王阳明的“心即理”说。

董平认为,“心即理”是象山哲学中最为重要的一个基本命题,也是其所以异于朱熹的关键所在,对它的理解直接到关于象山哲学的整体把握。

“心即理”是一个关于本体的实在论命题,同时也是象山全部哲学的逻辑基点。

它不仅阐明了宇宙万物与人的存在在本质上同一不二,而且阐明了这种不二之原即在于心体的本身实存。

无限阔大的宇宙万物的一体化是以人的主体精神为运行轴心的,因此人的存在就在哲学上被提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精神境界(董平:《象山“心即理”说的本体论诠释》,《孔子研究》(曲阜),1999年第2期)。

刘宗贤认为,陆王都有“心即理”思想,但涵义有同有异。

“陆九渊哲学的核心是‘心即理’,‘心即理’论也就是他的本心论。

在此命题中,陆九渊是以人生伦理问题为核心,通过对理的主观化与心的客观化,确立了道德主体与本体合一的‘心’本体”(刘宗贤:《陆王心学研究》,山东人民出版社,1997年,99页)。

王阳明的“心即理”的提出是为了避免朱熹“格物”说分“心”与“理”为二,导致知与行、学问与修养分离的矛盾。

“为了在道德修养中使心与理统一起来,他取陆九渊的‘心即理’思想”。

王阳明的“心即理”是要用所谓人心固有的“天理”来取代客观的“天理”,合人性与天理为一,以达到物理与吾心的统一,并以“心即性”与“性即理”对此加以论证,从而构成他的实践道德说的基本之一(同上,293页)。

杨国荣指出,王阳明以重建心体为其心性之学的出发点,他以“心即理”界定心体,具有多方面的意蕴。

其中既有主体意识规定的多重性,又有心与理的合一与展开的过程性。

陆王心学的本体论

陆王心学的本体论

陆王心学的本体论
陆王心学的本体论是指陆王心学所主张的关于人的本质和存在
的观点。

陆王心学认为人的本质是心,而心又分为本心和知心。

本心是指人的本源、本体、本质,是人最初的存在状态;知心是指人的认识和思维能力,是人在本心基础上的一种能动的状态。

在陆王心学看来,人的存在是一种动态的过程,不是固定不变的。

人通过修炼和实践,可以逐渐达到心性的升华和完善,最终达到“格物致知”的境界,即通过对外物的观察和认识来领悟内心的本质。

此时,人的知心与本心达到了一种完美统一的状态,成为了真正的圣人。

此外,陆王心学还提出了“理气一体”的观点,认为人的身体和精神是一体的,身体和精神的和谐发展是人的全面发展和健康的重要保障。

在实践修炼过程中,人需要通过保持身体的健康和调节情绪的平衡来达到内外的和谐。

总之,陆王心学的本体论强调了人的心性和修炼实践的重要性,承认了人的存在是一个不断变化和发展的过程,提出了“理气一体”的观点,强调了身体和精神的和谐发展。

- 1 -。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一、概念程朱理学:广义的理学泛指以讨论天道性命问题为中心的整个哲学思潮;狭义理学专指程朱学派(广义的理学包括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心学。

本文的理学特指程朱理学)。

理学肇始于北宋的周敦颐,奠基于程颢、程颐,完成于南宋的朱熹。

朱熹集前人之大成,建立了理学体系。

他把太极之理作为哲学的最高范畴,提出了系统的格物致知说和知行学说,建立了完整的人性学说和有关修养方法的学说。

陆王心学:是中国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哲学流派。

南宋时,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陆九渊提出“心即理”;针对朱熹“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陆九渊提出更为便捷的“发明本心”的主张。

到明代中期,王守仁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主张“致良知”和“知行合一”(“致良知”指磨练吾心内在的良知,将良知推广扩充到事事物物,这个过程即为“知行合一”。

“人之……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

”)。

二、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的比较1.相同点①思想来源:同属儒学范畴,都是在儒学基础上吸纳融合佛学、道教而发展起来的。

②思想主张:都强调意识(理或心)第一,物质第二,都属于唯心主义;都是高调的道德主义。

③思想实质:都是以儒家的纲常伦纪来约束社会,遏制人的自然欲求。

④根本目的:都要求人们克服私欲,以“仁”的思想规范个人行为,从而维护社会秩序。

⑤地位:都是儒学发展的重要阶段,是中国古代哲学思想的重大成就,是宋明理学的突出代表(广义的理学包括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等)。

⑥影响:促进了思辨哲学的发展,是人类历史上的一大进步;重视主观意志,注重气节品德,讲求以理统情、自我节制、发奋立志,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对塑造中华民族严格的道德品性起了积极作用。

在强化封建礼教、维护宗法等方面,压制人的自然欲望,有消极作用。

2.不同点①宇宙构成:程朱理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外在的“理”,“理”在人心之外,主张“即物而穷理”,是客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认为世界本原是内在的“心”,认为“心即理”,主张“宇宙便是吾心”、“心外无物”、“心外无理”,是主观唯心主义。

陆王心学

陆王心学

陆说:“易简功夫终久大,支离事业竟沉 浮。”朱不欢而散。
后陆游白鹿书院演《论语》,说:“君子 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大成功,君子尚 志。
陆与朱关于“无极而太极”的辩论。朱熹 说:“不言无极则太极同于一物,而不足 为万化根本;不言太极则无极沦于空寂, 而不能为亏化根本。”
陆氏兄弟反对无极而不反对太极,陆写信 说:“《中庸》曰:‘中也者,天下之大 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 天地位焉,万物育焉。’至理至矣,外此 岂更复有太极哉?”
王守仁认为王畿的四无是“顿悟”的路,最聪 明的人可以走,钱德洪的是“渐修”路,普通人都 可以走。
祝同学们:健康、幸福
永远……
陆认为心学是“减担发明本心”
由于心即理,则认识之源及认识的目 的皆在于“发明本心”。确信自己有尽善 尽美的本心是“立乎其大者”,这是种 “简易功夫”“经而寡失”。
正心的方法是“剥落”。认为程朱违 背了心即理的前提将天与人对立,方法上 反对“终日簸弄经语”的读书穷理法,提 出“减担”的格物法。
陆王心学
陆九渊的心学 王阳明的心学
陆九渊的心学
朱陆之争 “心即理” 心是宇宙,宇宙是心。 “发明本心”
(一)朱陆之争
朱熹认为理是天地之间最高主宰,认 识的目的是穷理,方法是格物,格物的主 要手段是“泛观博览”读圣人之书。先格 在物之理然后豁然贯通顿悟天理。陆认为 格物穷理太支离烦琐,用简易的“切已自 反”而发明本心。
所以大学之仁不同于墨子之兼爱:
“仁是造化生生不息之理,虽弥漫周遍, 无处不是,然其流行发生亦只是个渐,所 以生生不息……墨氏兼爱无差等……便自 没了发端处,不抽芽便知得他无根,便不 是生生不息,安得谓之仁?”
2、关于“大学”之仁。《大学问》说: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

浅谈程朱理学和陆王心学字数4776阅读22735评论29喜欢79朱熹朱熹,字元晦,号晦庵。

朱熹生活的年代,民族矛盾、阶级矛盾异常尖锐。

他早年不支持抗金,后来又主张抗金恢复国土。

至南宋败势已难挽回,他就不再谈论抗金问题了。

(背景)他的理论体系具有这样一个鲜明的特点:鼓吹上下尊卑的等级秩序,他大力鼓吹唯心主义,就是为了巩固地主阶级的专政,加强对农民的统治。

并且他还大力宣扬韩愈的道统论,他的哲学成为从南宋到明清的正统的官方哲学。

一、理一元论的客观唯心主义朱熹的基本观点认为理是离开物体而独立存在的,并且是事物的根本,在事物之先。

他所讲的理的内容主要是封建道德的基本原则,把封建道德标准绝对化、永恒化、神秘化,赋予自然世界以道德的意义,加以条条框框的束缚。

“理在事先”就是朱熹唯心主义哲学的基本命题,有点类似与柏拉图的理型-现实论,但是有明显有所不同。

因为他还提出了,虽然每种事物都各有各自的理,但这些万事万物的理,都是一个最根本的整体的理的内容。

他称这个最根本、整体的理叫做“太极”,太极中最主要的是仁、义、理、智这种封建社会的道德规则。

他将仁义理智这些道德属性分别对应春夏秋冬,说成是自然界四时变化的固有规律,强调其永恒的性质。

太极包含万物之理,万物分别完整地体现了整个太极。

太极是一个完整的整体,是不能分割成部分的,万物只是他的分别的整体体现。

他为了说明这个思想,引用了佛教的概念,以“月印万川”类比。

据他所言,理是第一性的,是创造物的根本;气是第二性的,是创造万物的材料。

截然区分了形而上和形而下。

他认为,从事物来讲,理气是不相离的;但从根源上来说,理在气先。

这是一种逻辑上的在先,而非时间上的在先。

他认为每一具体事物虽然都具有那整个的理,但是各物所禀受的气不同,因而整个的理在各个具体事物上表现出来时,受到气的粹驳的影响,就有偏有全。

“论万物之一原,则理同而气异;观万物之异体,则气犹相近,而理绝不同。

”前面一句是说方付与万物之初,理同气异;后一句是说,万物得气之后,理受气影响,表现有昏又明,有开有塞,故理近气异。

陆九渊的心学及其影响

陆九渊的心学及其影响

陆 九 渊 为 何 能 够 提 出 这 样 的 哲 学思 想 呢 ?陆 九 渊 自 幼 聪 颖 好 学 , 喜 究 问 根 底 ,善 于 提 出 自 己 的 见 解 。三 四 岁 时 ,问其 父 “天 地 何 所 穷 际 ,父笑而不 答 ,他没 有放 弃,就 存 疑 思 索 。十 三 岁日寸,有 一天 他 对 自 己 幼 年 时思 考 的 问 题 忽 有 所 悟 。这 天 ,他 读 古 书 读 到 “宇 宙 ”二 字 ,见 解 者 说 :“四 方 上下 日宇 ,往 古 来 今 日宙 。”于 是 忽 然 省 悟 道 :原 来 “无 穷 ”便 是 如 此 啊 。他 少年 时 读 “三 国 ”“六 朝 ”,有 感 于 当 时夷 狄之 乱 , 后又 听 长 辈 讲 靖 康 之 耻 ,于是 ,剪 断 指 甲 ,学 习弓 马 ,慨 然 要为 大 宋 朝廷 复仇 。学有所成 后为官 ,陆九渊 亲为 勤 勉 ,政 绩 显 著 。后 因 谏 言 归 乡,开 办 讲 习 ,当 日寸陆 九 渊 的名 望 已高 ,每 开 讲 席 ,学 者 群 集 ,“户 外 履 满 ,耆 老 扶 杖 观 听 ”。他 自号 “象 山 翁 ”,学 者 尊为 “象 山先 生 ”。
责 任 编 辑 : 李 天 靖 J 57
}_f1 文 自

“鹅 湖 之 会 ”以 后 ,他 们 又一 次
重 要 的 会 面 是 “南 康 之 会 ”。淳 熙 八
年 (11 81),朱 熹知 南康 军 ,二 月 陆 九
渊 访 朱 熹 于 南 康 ,朱 熹 请 陆 九 渊 登
白 鹿 洞 书 院 讲 习。陆九 渊 讲 《论 语 》
在 宋 明 时代 ,二程 (程 颢 、程 颐 )与朱熹 讲 理 ,主 张 理 在心 外,是 客 观唯 心主 叉 ;而陆 九渊 、王 阳明 则主 张 心即是 理 ,所 以 又称 “心 学” 是 主 观唯 心主 义 陆王

第六节 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第六节  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二、自存本心的认识论和修养方法
认识论必然是要了解宇宙的真实面目, 并不必向外追求,只需向内反省,认 识本心,发明本心,便能获得有关宇 宙的真实知识。在道德修养上,必然 是要达到符合封建统治者要求的所谓 圣贤的境地,必须修养本心,涵泳本 心,与宇宙混然为一。他所说的本心, 就是天之所予我者。因此,在认识和 道德修养上最主要的功夫莫过于自存 本心。
他思想中充满着怀疑的精神说。 其思想中还充满着自立自重的精神, 反对盲目依从。 陆九渊还主张独立思考,蔑视权威, 敢于斗争的精神。
一、心即理的主观唯心主义宇宙观
首先,他列举不同时期、不同地域的 人们的思想感情、道德意识和是非观 念都是相同的,来证明人同此心,心 同此理,此心此理乃是万古不变的实 体。说“心只是一个心,某之心,吾 友之心,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下而 千百载复有一圣贤,其心亦只如 此”(《语录下》)。
其次,陆九渊看到了意识内容的广泛 性,但却主观唯心主义地加以歪曲、 夸大,使之脱离其反映的具体事物, 反而变成了事物之本原。他说“心之 所为犹之能生之物”,这就完全颠倒 了物质与意识的关系,走向了主观唯 心主义,说“九渊只是信此心” (《四朝闻见录》)。
第二次是朱熹、陆九渊之间通过书信 往来就“无极”“太极”问题展开辩 论,实际上是关于本体论的争论,两 次辩论谁也未说服谁,均以各持已见 而告终。
陆九渊是中国哲学史上典型的主观唯 心主义哲学家,陆九渊的哲学充满着 独断的、诡辨的、赤裸裸的主观唯心 主义精神,但是如果我们全面分析他 的哲学思想,也可发现有不少合理因 素。
第六节 陆九渊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思想
陆九渊,字子静,江西杭州金侯人, 中年开始便授徒讲学,开创了与程朱 理学相并的心学学派,其学说后由明 代王守仁加以继承和发展,形成我国 古代哲学史上最大的一个唯心主义学 派——陆王学派。

高考陆王心学知识点

高考陆王心学知识点

高考陆王心学知识点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支,陆王心学在高考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

不仅如此,了解陆王心学的相关知识点对于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传统文化的价值观、道德观,培养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也有着积极的意义。

本文将从五个方面分别阐述高考陆王心学的知识点,以帮助同学们更好地备考。

第一,仁心感恩。

陆王学派注重培养学生的仁心,即使是在高压的备考阶段,也不能忽略对他人的关爱和帮助。

真诚地对待他人,为他人着想,不仅能传递正能量,也能够获得更多的帮助和支持。

同时,感恩是心学中非常重要的一点。

我们要学会感激他人对我们的帮助和付出,无论是父母、老师还是朋友。

通过感恩,我们能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培养良好的人际关系,这些都对我们未来的发展有着积极的影响。

第二,礼心尊重。

陆王心学提倡的礼心即尊重他人,注重人与人之间的互动。

在高考备考的过程中,我们应该养成和他人友好沟通的习惯,尊重他人的观点和意见。

即使在讨论问题时存在分歧,我们也应该保持冷静,尊重不同的观点,包容他人。

通过意识到每个个体的尊重和价值,我们能够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增强团队合作能力,这对于未来职场的发展非常重要。

第三,知心学习。

陆王心学强调学习应该注重内外结合,追求真知,追求对事物本质的理解。

在高考备考中,我们不能只追求卷面上的分数,而是要通过深入学习,真正理解所学知识的内涵,培养扎实的学科素养。

同时,学习也应该注重全面,涉及各个学科的学习,培养综合认识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这将对我们未来的终身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

第四,义心奉献。

陆王心学中的义心即是指奉献他人,以利他为己。

无论是在备考阶段还是以后的生活中,我们都应该注重奉献他人,为社会做出自己的贡献。

高考虽然是一次个人的竞争,但我们也应该意识到他人的努力和付出,乐于帮助他人取得成功。

通过关注社会问题,参与公益活动,我们能够增加社会责任感,培养人文关怀意识,提升自己的综合素质。

第五,诚心诚信。

陆王心学中的诚心诚信强调诚实守信的高尚品质。

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

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

体会陆王心学衍生出的思想解放倾向及其对封建传统
思想的冲击。

陆王心学(朱熹心学)是中国宋明理学的重要流派,由朱熹所创。

陆王心学强调修身养性,追求心性的纯粹和自我完善,提倡内省和反思。

它的衍生思想中存在着一种思想解放倾向,并对封建传统思想产生了一定的冲击。

1.思想解放倾向:陆王心学追求内心的纯粹和自我完善,主
张个体通过内省和批判性思考,寻求自我解放和自我实现。

它强调自由意志和个人的自主性,鼓励人们解放自己的思
想,摆脱对传统观念和权威的盲从。

2.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陆王心学对传统封建思想提出了
一些挑战和批判。

它强调个体的自主性和内省,对传统等
级观念、封建道德规范和礼教进行了质疑。

陆王心学对于
传统仁义礼智的解释与传统观念有所不同,主张理性个体
的自主选择和内心的真诚。

3.推崇个性和独立思考:陆王心学强调个体的心性修养和自
我完善,追求真诚和自由的人格发展,强调思想的创新和
独立自主的思考。

这种个性和独立思考的追求与传统封建
思想中的守旧、从众等价值观念形成了对立。

总的来说,陆王心学的思想解放倾向以及对封建传统思想的冲击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人们对传统观念的反思和对个体自由的追求。

它对于封建礼教和传统之权威的质疑,有助于推动社会
观念的转变和思想解放的进程。

然而,虽然陆王心学提出了一定的批判和解放思想的要求,但其对于社会制度和政治权力关系的质疑相对较弱,仍然保持着封建等级的思维框架,与当时的社会现实有着一定的限制。

陆王心学的内容

陆王心学的内容

陆王心学的内容
陆王心学,又称“陆心学”,是一种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历史悠久。

根据中国古代宗
教史学家杨宪益所著《风俗通义》的记载,它的哲学学说可追溯到春秋时期的齐,距今已
有2500多年。

传说陆绩先在齐国及西周朝代传播自己的哲学思想,后来由其子陆修传播
到东周朝代,以示尊重,被称为陆王心学。

当时,以陆绩为起源的哲学学说覆盖了整个齐国之地,与鲁学、荆轲学、后来的墨家
一起被学术界公认为“四大学”,也被部分古代哲学学者称之为“传统”。

由于陆绩具有
特殊的哲学思想,故陆王心的研究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重视。

陆王心学主要从许多视角出发,借鉴和提炼了古今中外的诸子百家的思想,通过研究
和自我思考,得出了“兼采各家之所长、完善理学之主义”的结论。

陆王心学归纳认为,“曲则全”,“欲求完善,学不可止也”,他们着重于平衡自然、道德、律法、礼仪、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学习,其中讲究“有政为宗,有学为体;道往而止,法以合民,礼以治世,乐以娱众”的内容。

陆王心学的关注点广泛,它认为礼仪也可以算作一种文化哲学,提倡应当大量研究古书,传承古老的精神。

从后来开始,以历代大文豪为代表的毛遂自荐、项羽、木可,以及
战国时期的李斯、老子、庄子等重要历史人物,都在向他们学习他们的哲学思想和尊重他
们的思想。

结论:陆王心学是一种古老而又广泛的哲学思想。

它从许多方面出发,采用古今中外
的诸子百家的思想,提出要兼采各家之所长、完善理学之主义的哲学观点;同时着重于自然、道德、律法、礼仪、文学和政治等方面的学习,强调要大量研究古书,传承古老的精神。

它的内容涉猎广泛,对后世的学术界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陆王心学的评价

陆王心学的评价

陆王心学的评价陆王心学是中国晚清时期以来,一代实用心学家、社会学家,以及教育家,熟知其名的人士更众。

他以其洞察社会状况,以及旨在促进社会发展的有效实践策略,在当时社会获得了广泛的认可和赞誉。

他是一位批判性的思想家,深入探讨了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领域的复杂问题,从而为当时普通百姓的福利提供了有益的指导和解决方案。

本文将围绕“陆王心学”这一话题,从以下三个方面进行详细评价:第一,陆王心学思想的思想内涵;第二,陆王心学思想的现实意义;第三,陆王心学思想的发展影响。

首先,陆王心学的思想内涵主要包括:“求真”、“求实”、“实事求是”、“更新思想”、“寻求实效”、“积极进取”等等。

其中,“求真”,指的是要捍卫真理的无私、公正的信念,坚持不懈地在追求人类精神禀赋的修养和知识的前进之路;“求实”,强调要改变物质现实,发掘事物本质,积极迎接现实挑战,坚持实事求是;“更新思想”,指重视思想的变革,关注实践的实践性,把实践回归到理论的影响;“寻求实效”,强调要从实践中获取实际效果,发挥聪明才智,影响社会的发展;“积极进取”,指重视社会发展中的问题,勇于面对挑战,鼓励勇于创新,以实际行动实现目标。

其次,陆王心学思想的现实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解决社会实际问题的方法,可以促使普通百姓的生活得到改善。

陆王心学实现了“以实践为主导,以理论为指导”的观念。

他的思想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学者,帮助他们更好地发掘社会的机遇,追求真理,实现自身的价值。

此外,他的思想也激发了许多社会改革的实践,回应了当时社会的发展需求,他的思想也成为当时实践有效性的一个重要标志。

最后,陆王心学思想的发展影响突出。

它不仅深深影响了当时社会,而且也持续影响着晚近几十年来中国社会的发展。

他的思想对于今天的社会发展也仍然持续发挥着重要作用,它提供了一种有效的发展模式,促进了社会公平正义的实现。

此外,陆王思想在当今时代仍有广泛的影响,其功能在于引导大众实现“真实、实事求是、求真务实”的价值追求,以更好的态度面对一切挑战,努力实现自身的价值。

第四讲、陆王心学

第四讲、陆王心学

但仔细区分, 但仔细区分,知与行还是 有区别的。 知是行的主意, 有区别的。“知是行的主意, 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的功夫;知是行之始, 行是知之成” 王阳明的“ 行是知之成”。王阳明的“知 行合一” 行合一”思想又有一定的合理 因素。 食味之美恶, 因素。如“食味之美恶,必待 入口而后知” 路崎之险夷, 入口而后知”。“路崎之险夷, 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 必待身亲履历而后知”。
陆九渊的认识论包含怀疑精神, 陆九渊的认识论包含怀疑精神, 反对权威和盲从,反对人云亦云, 反对权威和盲从,反对人云亦云, 主张自立、自重精神, 主张自立、自重精神,值得我们借 为学患亡疑,疑则有进” 鉴。“为学患亡疑,疑则有进”。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大疑则大进,小疑则小进”。 自力自重,不可随人脚跟, “自力自重,不可随人脚跟,学人 言语” 凡事看其理如何, 言语”,“凡事看其理如何,不要 看其人是谁” 看其人是谁”。
人人都有定盘针, 人人都有定盘针, 万化根缘总是心。 万化根缘总是心。 可笑从前颠倒见, 可笑从前颠倒见, 枝枝叶叶外头寻。 枝枝叶叶外头寻。 --------王守仁 --------王守仁
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
一、“心外无物”、“心外无理” 心外无物” 心外无理” 的本体论 王阳明把人心看成是世界的 本源。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本源。 “心外无物,心外无事, 心外无理,心外无善” 心外无理,心外无善”。
“良知”是先天就有的一 良知” 良知 种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种辨别是非、善恶的能力。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 “是非之心,不虑而知,不学 而能,所谓良知也” 而能,所谓良知也”。
良知是人心中的天理, 良知是人心中的天理,是 天地万物的主宰。 天地万物的主宰。“良知是 造化的精灵。 造化的精灵。这些精灵生天 生地,成鬼成帝, 生地,成鬼成帝,皆从此 出” 。

试述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试述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

陆王心学的主要内容1. 导言陆王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种思想体系,由明代学者王守仁和陆九渊创立。

它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以及人性的完善和发展。

陆王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对于理解中国古代哲学和道德观念具有重要意义。

2. 心性论在陆王心学中,心性论是核心概念之一。

它认为人的内在本质即“性”,而“心”则是性的表现和运作方式。

性本善,但受到外界环境和个人欲望的影响而产生恶行。

通过修养自己的心性,使其回归本善状态,实现道德完善。

3. 知行合一知行合一是陆王心学的重要原则之一。

它强调知识与实践的统一,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

只有通过实践来验证知识,并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行为准则,才能真正实现道德完善。

4. 阐述天理天理是陆王心学中另一个核心概念。

它认为天地万物都有自己的规律和道理,人应当依照天理来行事。

通过观察自然界的现象和规律,人们可以认识到天理的存在,并将其运用到自己的生活中。

5. 父子关系陆王心学强调家庭伦理,尤其是父子关系的重要性。

他们认为,父亲应该是儿子道德修养的榜样,通过慈爱和严格要求来教育子女。

同时,儿子也应该尊敬父亲,并遵守家庭伦理的原则。

6. 社会治理陆王心学对社会治理也有一定的探讨。

他们认为,一个良好的社会秩序建立在个人道德修养的基础上。

政府应该以身作则,以正义和仁爱来治理社会。

同时,个人也应该履行自己的社会责任,为社会做出贡献。

7. 自我完善与天命在陆王心学中,自我完善是每个人应该追求的目标之一。

通过修养心性、实践知行合一等方法,使得个人能够达到道德的完善。

同时,他们也强调个人与天命的关系,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天命,应该在此基础上追求自我完善。

8. 影响与传承陆王心学对中国古代文化产生了深远影响,并延续至今。

它对后世的儒家思想、道家思想和佛教思想等都有一定的影响。

陆王心学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占据重要地位,被广泛传承和研究。

结语陆王心学是中国传统文化中重要的一部分,它通过强调人与天地之间的和谐关系、心性修养、知行合一等原则来推动个人道德完善。

陆王心学特点

陆王心学特点

陆王心学特点
1. 陆王心学强调“心即理也”呀,就像你内心认定的事情,那就是真理一样!比如说,你特别相信只要努力就能成功,那在你心中这就是不可动摇的理呀!
2. “致良知”可是陆王心学的重要特点哦!这不就像你内心有个小天使在指引你做正确的事嘛。

比如当你面对诱惑,心里那个声音让你坚守正道,这就是良知在发挥作用啦!
3. “知行合一”多有意思呀!可不是光知道就行,还得去做!就如同你知道要减肥,就得真正去运动、控制饮食呀,光喊口号有啥用呢!
4. 陆王心学还有个特点就是注重个体的体验和感悟。

这就好比每个人看同一幅画会有不同的感受,是很独特的呀!就像你对某首歌的理解可能跟别人完全不一样呢。

5. 它很强调自我的修养和提升呢!就像你为了成为更好的自己,不断学习、成长,让自己变得更强大呀!比如每天坚持读书来充实自己。

6. 陆王心学对内心的关注可重要了!这就跟你关心自己的心情好不好是一样的嘛。

当你心情不好时,你会想办法调整呀。

7. 它主张去除杂念,保持内心的纯净。

哎呀,这不就像你把房间里乱七八糟的东西清理掉,让房间变得整洁干净一样嘛!想想看,这样多舒服呀!8. 陆王心学认为人人都可以成为圣人呢!哇塞,这就好像告诉你,你其实也有很大的潜力呀!只要努力,说不定你也能成为那个超厉害的人哟!
9. 总之呢,陆王心学的这些特点真的很独特很有魅力呀!能让我们更关注自己的内心,去追求真正的自我,这多棒呀!。

陆王心学高考知识点

陆王心学高考知识点

陆王心学高考知识点陆王心学是一门涉及到人类内心、情感、道德、智慧等方面的学问,它的基本理念是通过修炼心境来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在高考中,掌握陆王心学的知识点,不仅有助于理解人性和情感相关的题目,还能提升自身的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

下面,就让我来简要介绍一些与陆王心学相关的高考知识点。

一、人的情感和处理情感的能力在陆王心学中,情感被认为是人类最深沉、最神秘的一种力量。

它可以影响人的思维和行为,决定一个人的幸福和成功。

因此,高考中经常会涉及到情感的表达和处理。

例如,在语文和文学类的题目中,要求考生通过作品的情感描写、人物形象塑造等方面来展示自己的理解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

二、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陆王心学主张“格物致知”,通过对事物的观察和思考,锤炼自己的心境,培养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在高考中,考查的也经常是考生对人生观和价值观的理解和思考。

例如,在语文和哲学类的题目中,要求考生分析作品中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或者通过哲学思考来探讨人生的意义和价值。

三、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陆王心学主张修炼内心,提升自己的智慧和思维能力。

在高考中,也会考查考生的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的智慧。

例如,在语文和逻辑类的题目中,要求考生分析文章的结构和逻辑关系,或者通过推理和辩证思维来解决问题。

四、人与自然的关系陆王心学认为,人是自然之子,与自然有着密切的联系和互动。

在高考中,也会涉及到人与自然的关系。

例如,在生物和地理类的题目中,要求考生理解自然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或者分析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影响和保护措施等。

五、虚实之间的关系陆王心学主张遵循“道法自然”的原则,认为现实世界是有虚实之分的,并通过观察和思考来认识虚实之间的关系。

在高考中,也会考查对虚实关系的理解和运用。

例如,在语文和艺术类的题目中,要求考生理解作品中的虚实表达和意象符号,或者通过绘画和摄影来表达自己的虚实观点。

综上所述,陆王心学的高考知识点涉及到人的情感和处理情感的能力、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人的智慧和思维能力、人与自然的关系以及虚实之间的关系等方面。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陆九渊的心学思想

三、朱陆之争及其实质
陆九渊与朱熹的分歧,是理学内部两个不同派别的分 歧。一个属于主观唯心主义,一个属于客观唯心主义。在 本质上,都是把封建伦理纲常视为绝对永恒的存在,视为 宇宙万物的本体,只是一个以为理是主观精神,一个以为 理是客观精神,二者并无本质的区别。
明末之际的黄宗羲就看到了这一点。他说,“二先生同 植纲常,同扶名教,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 过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所谓学焉而得其性之所近,原无 有背于圣人。”(象心学案)这段话,道出了朱陆分歧的 实质。
以心为宇宙万物的本体,这理论上将导致两个结果,一 是把主观精神客观化,这在陆九渊思想中已反映相当明显。 一是进一步发展,走向唯我论。
陆九渊的学生杨简就朝这个方向发展了他老师的思想, 他说,“天地,我之天地,变化,我之变化,非他物也。” (慈做先生遗书卷七)“天者,吾性中之象;地者,吾性中 之形,故曰在天成象,在地成形,皆我之所为也。”(同上) 天地万物的存在和变化都是我之所为,我是宇宙的本原,世 界的中心。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以我为转移,这是彻头彻尾的 唯我主义,这是主观唯心主义理论的必然归宿。
三、朱陆之争及其实质
朱熹与陆九渊同是南宋的大理学家。公元1175年(南宋孝 宗淳熙二年)。另一个理学家吕祖谦,从浙江到福建会见朱熹, 当吕返回浙江时,便邀请陆九渊和他哥哥陆九龄兄弟在江西信 州(今上饶)鹅湖寺聚会,讨论朱陆分歧。
“孩提知爱长知钦,古圣相传只此心。大抵有基方筑室,未闻无 址忽成岑。留情传注翻榛塞,着意精微转陆沉。珍重友朋相切琢, 须知至乐在于今。” ——陆九龄
“人有五官,官有其职,某因思是便收此心,然惟有止物而已。”
(二)发明本心
1、认识是顿悟,而不是渐悟。
内省求本心,不以感性认识材料为基础,甚至也没有理性的指导, 只是静坐苦思冥想,所以没有一个渐积的过程,而只能顿悟,这种顿悟到 底因何产生,恐怕陆氏师生自己也是莫明其妙的,故眸子一亮就不免“窃 异之”。不可否认,人类的认识在一定程度基础上和一定环境中确实可以 产生大彻大悟的现象,然而,这种彻悟是认识积累的结果,是对事物长期 大量观察之得。由于某一事件突然认识到这些已知事物的共同本质,原来 有些模糊不清的地方,也随之豁然开朗起来。但陆九渊的彻悟不是这样, 他反对积极地去认识外物,认为认识外物越多,离开真理越远,认识是顿 悟,而不是渐积。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陆王心学的心理学思想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文库:陆王心学的心理学思想

心理学基本概念系列——陆王心学的心理学思想形而上是人类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文明之一,情志,即现在所说的心理学,在人类医学有重要地位。

本文提供对心理学基本概念“陆王心学的心理学思想”的解读,以供大家了解。

陆王心学的心理学思想宋明时期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以“心”为宇宙本体之学派关于人的心理观点的总称。

主要内容有:(1)基本观点。

陆九渊提出“吾心便是宇宙”、王守仁主张“天下无心外之物”的唯心主义的心物观,王氏又提出“无心则无身,无身则无心”的二元形神观,以及陆氏还主张“人生天地之间,禀阴阳之和,抱五行之秀,其贵孰得而加”(《天地之性人为贵论》)的人贵论。

(2)知虑心理思想。

陆九渊从“心即理”出发,主张“欲穷此理,尽此心也”,“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语录下》)。

认为“必求外铄,则是自湮其源,自伐其根”(《与赵然道》)。

王守仁从“良知”为认识本体出发,认为“致吾心良知之天理于事事物物,则事事物物皆得其理矣;致吾心之良知者,致知也,事事物物皆得其理者,格物也”(《传习录中》)。

(3)情欲心理思想。

把情看作是“心”或者“良知”之用,把外物之蔽看作欲,故要保持良心正性,不得徇情纵欲。

(4)性习心理思想。

陆九渊认为性即是心,“在天者为性,在人者为心”(《语录下》)。

“其本心无有不善”,但“人生天地之间,气有清浊”,气清者贤而必智,气浊者不肖而必愚。

(5)学习心理思想。

陆九渊从学习是明“本心”之“理”、去外物之蔽出发,提出学习要立志,“无志则不能学”;要疑、思、辨,“思考之,问辨之,则疑有时而释矣”;要“同道中鞭策与切磨”(《与葛诚之》);要虚心涵泳,循序渐进。

王守仁从“知行合一”出发,认为“学、问、思、辨、行皆所以为学,未有学不行者也”,如学“不能无疑,则有思,思即学也,即行也”,“析其功而言则有五,合其事而言则一而已”(《传习录中》)。

对儿童教育方面,有按年龄特点及“随人分限所及”的量力而行的思想。

陆王心学的影响及评价

陆王心学的影响及评价

陆王心学的影响及评价王心学(1032—1085),字元谦,号梦阁,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八子,京口(今江苏南京)人。

他深研究儒家学说,尤其是墨家学说,受到孙思邈、程颐等儒家大家的影响,形成了自己的墨家学说,与王安石的儒家学说形成了宋朝哲学思想的双重主流。

王心学坚持“以后入先”的思想,强调“以后取先”,主张回归古典,全面发展儒学,开展深入的哲学研究。

他认为,“前后之道,同而异也”,“以后入先,方可满足”。

他的思想是一种反思和自省的思想,认为“今虽有道,不可不问先”,“今虽有言,不可不从先”,因此他主张“以后入先”,即以后时代的思想追溯到古代的思想,在古代思想的基础上进行反思和自省,从而发展和深化儒家思想。

王心学认为,“知行合一”是实现儒家伦理道德和政治实践的关键,他强调“致志于行”,即理论必须以实践为根本,只有实践才能实现理论。

他也认为,“忠为先”,即首先要做到忠诚,能够坚守仰,而不是把理论变成脆弱的虚无;其次,要做到诚实,以保持自己的清白,而不是把实践变成腐朽的腐败。

王心学的思想对宋朝政治及文学、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著作《正名》和《正义》极大地激励了宋朝文人致力于改革,发扬传统,抵制外来文化,推动宋朝社会文化的发展。

此外,他的思想也深深影响了宋朝哲学家李、陆九渊及北宋的两宋思想家。

王心学的思想受到广大群众的普遍认可,他的学说一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经过几代人的不断深入研究,他的思想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人的认同。

王心学的思想不仅被广泛认可,而且也在民间流传甚广,他的思想也受到了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等人士的重视,他们认为王心学的思想是一种对传统文化的深刻思考,其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是深远的。

综上所述,王心学的思想对宋朝政治、文化、思想等领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同时也受到了众多群众的认同,被历史学家、哲学家、教育家等人士所重视,对中国传统文化也有着深远的影响。

陆王心学方法论

陆王心学方法论

陆王心学方法论
陆王心学方法论
一、基本思想
1、“天真天成”:即天文地理是出于天地之间的自然联系,而不是人为的制定。

2、“弱水三千只取一瓢”:认为大道至简,不要刻意去做复杂的论断,而要倾向自然的规律,以此获得成果。

3、“道法自然”:此处的道式指的是天道,即大自然本身的规律,不是某种特定的学说或教义。

二、理论依据
1、历史素材:陆王心学方法论是以历史文献及考古学资料为根基,采用典籍的历史素材进行研究。

2、文字表现:然后再通过文字表现的方式,加以艺术性地描述出来,以利于大众的认知和理解。

3、联系与转化:陆王心学方法论注重历史联系的发掘,以及如何发掘概念的转化,便于人们通过思考,理清规律。

三、实践问题
1、建构空间:陆王心学方法论认为,要想建构一个有效的精神空间,就必须从中本质的道理出发,从中确立一种可理解的准则,以处理各种问题。

2、实践活动:陆王心学方法论还强调,在实践活动中,要深入到本质原理,以此作为活动的准则,来促进其有效解决问题的能力。

3、改善社会:依据陆王心学方法论的观点,对社会的变化应采取“以自然发展为本,以历史衍变为支撑”的思路,从而改善社会的状况。

四、实践总结
1、统一观念:陆王心学方法论主张“把天下统一为一家”,即把不同的人、物全部统一在一起,形成一个共同的观念,从而使人们相互理解,共同成长。

2、自然改造:依据各种历史文献,认为人们可以在自然的范畴内,运用自然的发展规律,借助自然的力量,作出有效的改变,从而改善人与自然的关系。

3、始终向前:陆王心学方法论还主张,人们应该始终保持勤奋,勇往直前,以坚持学习、实践和创新的精神,以开拓事物的新局面。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浅析陆王学派的心学观【摘要】:宋明儒学之“心学”一系,常以“陆王”并称。

本文浅谈一下以陆九渊和王守仁为代表的陆王学派的心学观点,主要从陆九渊的心与理,王守仁的心与道,王守仁对陆九渊的思想的继承和扬弃,以及心学观对现代教育的启示这四个方面来论述。

【关键词】:心学理心即理陆九渊王守仁本体通过中国教育史的学习,我对教育史的发展脉络有了比较清晰的了解。

而其中,我比较感兴趣的就是心学。

考研的时候对王阳明有初步的了解,但是对心学并没有特别明确的概念,主观上觉得心学与唯心主义相关。

借这次的论文,简要的梳理一下心学的基本观点及我的认识。

心学,作为儒学的一门学派,最早可推溯自孟子,而北宋程颢开其端,南宋陆九渊则大启其门径,而与朱熹的理学分庭抗礼。

至明朝,由王阳明首度提出“心学”两字,对陆九渊的思想继承和发展,至此心学开始有清晰而独立的学术脉络。

陆王学派主要指宋明时期以陆九渊、王守仁为代表的唯心主义流派。

南宋时,陆九渊倡言心即理,针对朱熹等人的“理”在人心之外、“即物”才可“穷理”的理论,提出“发明本心”、“收其放心”的“简易”、“直捷”主张。

他还同朱熹辩论过“无极”、“太极”等问题,成为与朱熹一派理学相持对立的一家,被称为“心学”。

王守仁更是集心学之大成,并提出“心外无物”、“心外无理”“心即是理”的命题,在认识论上推行“致良知”的方法,认为“良知”就是“天理”,“致良知”就是“明明德”同时提出“知行合一”的革命性观点,反对宋儒知先行后的说法或知而不行的做法。

王守仁是陆九渊以后影响最大的主观唯心主义哲学家。

陆王两人对心学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为心学的彻底确立奠定了基础。

所以我想以王守仁和陆九渊的主义观点为代表谈谈陆王学派的心学观。

一陆九渊的心与理1.心即理“千万世之前,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千万世之后,有圣人出焉,同此心同此理也。

”这就把心和理、心和封建伦理纲常等同起来。

陆九渊在哲学上提出“心即理”。

他断言说天理、人理、物理只在人的心中,认为心也是唯一的实在。

他通过对“宇宙是吾心,吾心便是宇宙”的认识,并认为心即理是一直不变的。

陆九渊的“心即理”是他思想理论的核心内容。

所谓“心即理”,,就是把自然的普遍规律与纲常伦理合为一体,认为是人所固有的先验的意识。

他说:“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理”与“心”既然是完全同一的,那么宇宙万事万物之“理”,就是每个人心中之“理”,所以他说“宇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就人而言,人同此“心”,心同此“理”,人们虽然可能有不同意见,但人的先验的道德意识没有差异。

在他看来人心都是相同的,所以人与人之间又是没有多大的区别的。

他说:“千古圣贤,若同堂合席;必无尽合之理。

然此心此理,万世一揆也。

”与程朱等人把“理”视为自然与社会最高的终极是截然不同的,陆九渊认为“理”的普遍必然性必须要通过人“心”来验证,人心之理是宇宙之理最完满的体现。

2.本心即理“心”是陆九渊哲学思想的基本范畴。

他的哲学以“发明本心”为宗旨。

他的学说中,对心和理都有其独特的见解。

“理”这个范畴具有以下三层意义:第一,“理”是宇宙的本原。

充塞宇宙的,是无限量的理,天地万物都是“理”的表现,理即天地万物之本原。

第二,“理”是自然、社会的总规律。

自然、社会、天地鬼神都必须遵守这个总规律。

第三,礼是封建社会的政治、礼法制度、纲常伦理的最高准则,他提倡返归本心去明达天理。

其次“心”的范畴也具有三层涵义:第一,“心”是人身之本。

第二,“心”是天赋予人的道德观念。

他说:“四端者,即此心也;天之所与我者,即此心也。

”“四端”即孟子所讲的仁、义、礼、智四种道德观念的端给或萌芽。

陆九渊把它看作是人心的根本。

第三,“心”是宇宙之本源,它与“理”在作为宇宙的本原上是一致的。

这就是他说的“人皆有是心,心皆具是理,心即理也”。

陆九渊以道德主体为本位,他所追求的其实就是一种理性的直觉。

他以直觉为本体,并且认为这种本体虽超越于人的认知,却又不离人的认知。

所以他强调尊重德性,而又要以不断的求知手段充实本体,并且作为德性的充实。

二王守仁的心与道既然“心物同体”说是王守仁心学的基本命题,那么,就根据这个说法的实质和其他各种主观唯心主义的比较来确定其特点,王守仁心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第一、它并不否认身外有物,感觉之外有物。

按照心物同体说,人身之耳目感官的开合与天地万物形色的显隐是随着人心的觉寂而同步进行的,人的感觉本身无形体,而以感觉到的对象为形体。

王守仁还认为,在人心受私欲间蔽下,本来一体的天地万物会离析对立起来,出现“间形徽而分尔我”的现象。

可见,王守仁虽否认心外有物,否认物可以脱离感觉而独立存在,却不否认身外有物,不否认感觉的对象与感觉本身一样是存在的。

这是王守仁心学与贝克莱主义相区别的重要特点。

贝克莱认为“存在即是被感知”,他把引起人们感觉的物体看成是“感觉的复合”,因而长本不承认身外、感觉之外有物。

第二、它并不否认人身及天地事物的真实存在,而只是否认它们可以离开人心而独立存在。

按照“心物同体”说,人身及天地万物是人心的发用流行,是人心的形体,是体现人心存在的东云,它们与人心相互依存,不汀分隔。

可见,人身及天地万物的真实存在是不容怀疑的,只是不能离开人心独立存仕。

如果它们是虚幻不实的,那么,人心也会成为虚幻不实的。

王守仁在讨论其学与禅学在本体论上的区别时所强调的正是这一点。

他说;“合儒养心,末尝离却事物,只顺其天则自然,就是工夫。

释氏要尽绝事物,把心看做幻想,渐收虚寂等了。

”(《传习录下》)王学以“心物同体”的方式讲心,故认为心物皆实,禅学欲尽绝事物,即以人身及天地万物为虚幻,其结果是使心也成了虚幻的东西。

应当承认,王守仁所指出的,确实是其主观唯心主义与禅学的重要区别。

第三,它并不认为主观精神与自然是完全同一的,而认为主观精神与有形的万物相互依存,不能分隔。

三王守仁对陆九渊心学思想的继承和扬弃陆九渊的心学影响了王阳明,他认为陆九渊心学是圣人之学,但是同时他也意识到了缺陷之处。

王阳明损弃陆九渊对程朱理学的沿袭之累, 一扫陆学的粗陋, 在继承陆学大本大原的基础上, 创造性地构筑了缜密的心学体系。

(1)、王阳明对陆九渊心学的继承1、借鉴陆九渊的心本论, 建立心 (良知) 本体论。

陆九渊借鉴佛道的心本论, 认为人心是万物赖以存在的根据。

他说: “心只是一个心, 某之心, 吾友之心, 上而千百载圣贤之心, 下而千百载复有一圣贤, 其心亦只如此。

心之体甚大, 若能尽我之心, 便与天同。

”王阳明承袭了陆九渊之融通儒释道三教以创建心学的方法, 这其中也包括借鉴陆九渊之汲取佛道的本体论思辨来建构心本论的思路。

他的心本论“自圣人以至于愚人, 自一人之心, 以达于四海之远, 自千古之前以至于万代之后, 无有不同。

是良知也者, 是所谓‘天下之大本”’即是这种继承的产物。

2、汲取陆九渊的良知本心论,申明良知乃是非标准。

陆九渊受孟子良知本心说和中国佛教心性本觉论的启示,认为每个人天赋的良知本心是道德评判的标准:“恻隐, 仁之端也,羞恶,义之端也,辞让,礼之端也,是非,智之端也。

此即是本心”;“苟此心之存,则此理自明,当恻隐处自恻隐,当羞恶,当辞逊,是非在前, 自能辨之。

”既然善恶是非的标准是良知本心,所以他又主张自作主宰,以心中之理作为价值标准,而毋需以儒家经典作为真理的准则;“收拾精神,自作主宰。

万物皆备于我,有何欠缺”;不可以不信,亦不可以必信。

3、吸纳心量广大、廓然大公和无累无滞等陆九渊的心学境界。

陆九渊沿袭了禅宗惠能心量广大的思想,他说过:“心之体甚大,若能尽我之心,便与天同。

”他还提出廓然大公:“宙便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

“内无所累,外无所累, 自然自在,才有一些子意便沉重了”,这是他受儒释道三教的启迪,所以说还有一个就是无累无滞的心学境界。

王阳明吸纳了陆九渊的心量广大、廓然大公和无累无滞等意境:“良知之虚,便是天之太虚;良知之无,便是太虚之无形。

日月风雷山川民物,凡有貌象形色,皆在太虚无形中发用流行,未尝作得天的障碍”;“大人者,以天地万物为一体者也,其视天下犹一家,中国犹一人焉”;外面是非毁誉, 亦好资之以为警切砥砺之地, 却不得以此稍动其心”;“人心本体原是明莹无滞的”。

无累无滞等气象使王阳明在历经艰险的人生路上不计荣辱,超然生死,有着大担当又有着大自在,从而成就了他圣人般的人生。

(2)、王阳明对陆九渊心学的摒弃1、剔除陆九渊对程朱理学之理本论、格物致知论和知先行后说的沿袭之累。

陆九渊有程朱理本论的留存, 他说:“宇宙便是吾心, 吾心即是宇宙。

千万世之前, 有圣人出焉, 同此心同此理也。

千万世之后, 有圣人出焉, 同此心同此理也。

东南西北有圣人出焉, 同此心同此理也。

”“此理充塞宇宙, 天地鬼神, 且不能违异, 况于人乎?”尽管陆九渊认为人心中蕴涵着儒家伦理, 但他并不否认理的客观性, 并不认为宇宙之理是人心的产物。

他认为理既普遍存在于天地之间又存在于人心。

总之他有心理二本的倾向。

王阳明明确地以“心”也就是良知作为万事万物藉以存在的终极根据, 他以为不仅“心外无物, 心外无事”,而且“心外无理, 心外无义, 心外无善”,这样他就建立了彻底的心本论。

2、去除陆九渊心、性、情浑然同一的思想。

陆九渊说:“情、性、心、才,都只是一般物事,言偶不同耳。

”他把心、性、情看成是一回事。

对此王阳明持异议,王阳明涵摄了程颐的“心分体用”及朱熹的“心统性情”说。

程颐曾言:“心一也, 有指体而言者, 寂然不动是也。

有指用而言者,感而遂通天下之故是也”;朱熹的“心统性情”有二方面含义: 一是以体用论性情, 情之未发为性, 性之未发为情,性者心之体, 情者心之用; 二是强调心对性情的主宰作用。

王阳明扬弃程朱的心性论, 认为心之体即性即良知, 良知有体有用, 良知是体, 七情是其发用, 且良知是人心之主宰。

这样, 他在肯定七情合理性的同时又试图用良知规范人心以克服七情的随意性, 借此避免陆九渊因不分心、性、情而容易导致的性其情的禁欲主义或情其性的泛情主义的倾向。

(3)、王阳明对陆九渊心学的超越1、第一方面陆九渊秉承的儒学主要是孟子的心性说; 王阳明除孟子外, 还融会了其它圣贤的哲理。

陆九渊曾言他的学说:“因读《孟子》而自得之。

”确实陆九渊秉承的儒学主要来自孟子。

如孟子谈心本论: “尽其心者, 知其性也。

知其性, 则知天矣”;“万物皆备于我矣。

反身而诚, 乐莫大焉”。

孟子说良知本心明觉: “人之所不学而能者, 其良能也; 所不虑而知者, 其良知也”;“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智也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

从上可见孟子的心性论对陆九渊的影响无处不在。

而王阳明除孟子外,还融会了其它儒家圣贤的哲思。

再如在心本论的框架上,王阳明还承袭了杨简的思绪。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