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

合集下载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    4.《日食和月食》教学设计    教科版

4.日食和月食(建议将本节课放到第3节上,即《月相的变化》之后,有条件的学校可以两节课连上)【教材简析】日食和月食是对学生(人类)有着极大吸引力的两种天文现象。

这两种现象的成因是由于地球、太阳、月球三者之间的相对运动而形成的。

这两种现象的研究认识能有效地推进学生对于月球公转轨道的认识,有助于学生形成较为体系化的地月系统,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推理能力和空间想像能力。

因此,日食和月食的研究在本质上是月球公转运动的继续研究。

日食和月食,也是学生在前一课的研究基础上应该会产生的问题。

因此,本课教学就从月相的变化的学习共识和模拟实验入手,引导学生思考并提出关于日食(和月食)现象及值得研究的问题,并继续通过模拟实验来研究、解释、回答自己提出的一系列问题。

并在学生研究的基础上,初步构建月球运动的轨道模型。

让学生经历一个产生想法、提出问题,再想办法去研究看到的现象、去解决自己提出的问题,最后形成自己解释和认识的这样一个过程,重演一个人类发现、研究、解释日食(和月食)这两种现象的认识过程。

【学情分析】从教材单元整体分析,《日食和月食》一课是在学生认识了月相成因的基础上的后续,是宇宙单元中的第4课。

有助于建立起有关宇宙系统的模型。

学生已经知道了地球和月球自转及公转的方向——自西向东逆时针运动,月相知识等。

以及地球、月球、太阳三者简单的相互运动关系。

日食、月食虽已是学生听说过或个别观察过的天文现象,但对其具体深奥的内容,形成的原因等还不了解。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日食和月食是日、地、月三个天体运动形成的天文现象。

2.月球运行到太阳和地球中间,地球处于月影中时,因月球挡住了太阳照射到地球上的光形成了日食;而月食则是月球运行到地球的影子中,地球挡住了太阳射向月球的光。

科学探究目标1.基于已获得的关于月球公转的认识和月球公转的模拟实验,继续通过模拟实验,大部分学生能够自己发现,月球公转能够发生日食和月食现象。

2.继续通过日食和月食模拟实验,学生能够自己提出关于日食和月食的,自己能够在课堂上进行研究和解释的问题。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完整版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2. 生态系统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4. 光与能量5. 地球与宇宙二、教学目标1. 理解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掌握基因、DNA等基本概念。

2. 了解生态系统的基本组成部分,认识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3. 掌握物质的性质与变化,了解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

4. 理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了解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5. 认识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培养探索宇宙的兴趣。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生态系统的平衡、化学反应原理、太阳能的利用、宇宙知识。

2. 教学重点:基因与DNA的关系、生态平衡的维护、物质的性质与变化、太阳能的转化、地球与宇宙的关系。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实物模型、挂图、实验器材等。

2. 学具:笔记本、铅笔、彩色笔、剪刀、胶水等。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展示生物的图片,引导学生思考生物的遗传与变异现象。

a. 学生观察图片,发表自己的看法。

2. 例题讲解:以教材中的例题为主,详细讲解每个章节的知识点。

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讲解基因、DNA等概念,举例说明遗传与变异现象。

b. 生态系统:介绍生态系统的组成,讲解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c.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讲解物质的性质,演示化学反应实验。

d. 光与能量:讲解光与能量的关系,介绍太阳能的利用和转化。

e. 地球与宇宙:介绍地球与宇宙的基本知识,展示宇宙图片。

3. 随堂练习:针对每个章节的知识点,设计相应的练习题,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

六、板书设计1.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基因、DNA、遗传、变异2. 生态系统:生物、环境、生态平衡3. 物质的性质与变化:性质、变化、化学反应4. 光与能量:光、能量、太阳能5. 地球与宇宙:地球、宇宙、探索七、作业设计1. 作业题目:a. 生物的遗传与变异:描述一种遗传或变异现象,并解释其原因。

b. 生态系统:画出生态系统的组成图,并说明生态平衡的重要性。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6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教案)

教科版六年级科学下册6 古代生物的多样性 (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第6课《古代生物的多样性》教学设计【教材分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生物的多样性》单元的第6课。

本课完成了课程标准里的“11.4有些曾经生活在地球上的植物和动物现在已不复存在,而有些现今存活的生物与它们具有相似之处”学段目标。

通过观察典型古生物化石推测古生物的特点,比较其与现代生物的异同,再通过观察生物化石认识更多的古代生物。

通过观察化石,描述古生物的形态,从而认识更多的古生物。

之后,通过研讨对探索活动进行概括和总结,对生物的多样性有更进一步的认识,明白现存生物都是由古生物进化来的,科学家是借助化石研究古生物及其生活环境的,丰富学生对古生物的认识,思考古生物化石研究的重要意义。

最后在拓展部分利用橡皮泥或者黏土制作生物化石模型,巩固本课的学习内容。

【学情分析】此前,学生通过学习已经知道了地球上存在不同的生物,不同生物具有不同的特征,并且已经描述比较过生物后代和亲代的异同。

本课的内容则落在“描述已灭绝的生物,并比较灭绝生物和当今某些生物的相似之处”上。

研究古生物及其化石是学生感兴趣的活动。

本课的活动主要是通过观察进行探索,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课前整理资料的能力和合作精神。

【教学目标】1.知道有些古代生物已经不复存在,一些现存生物与古代生物相似。

2.能够通过观察化石推测古代生物的特征,认识古代生物。

3.能够通过观察比较、查阅资料等方法收集证据,推测一些古代生物与现存生物的关系。

4.意识到对古代生物的研究有助于我们认识生物及地球环境的发展变化。

【教学准备】教师:视频、PPT课件。

学生:科学教科书、活动手册、文具、查阅资料的设备(如电脑、手机、课外书等)、橡皮泥或黏土、叶子、贝壳等材料等。

【教学过程】一、温故知新,导入新课。

回顾前面的学习内容,地球是我们赖以生存的家园。

在遥远的古代,地球上是否也生存着各种各样的生物呢?二、聚焦如此遥远的地球历史中,人类从未亲眼见过古代生物,那么科学家们是如何研究古代生物的呢?学生思考并做出回答:通过化石。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教案(精编版,共7课)(2022新版)

第二单元生物的多样性1. 校园生物大搜索【教学目标】[科学知识目标]知道校园中生活着不同种类的生物。

[科学探究目标]1.能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2.能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3.能根据调查记录校园生物的种类及分布情况。

[科学态度目标]1.表现出对调查校园生物多样性的浓厚兴趣。

2.能够与小组成员分工合作,分享自己的调查结果。

3.在调查过程中能够珍爱生命,尊重事实。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校园环境与生存的生物相互影响。

【教学重难点】[重点]运用分区域调查的方法研究校园生物的多样性。

[难点]根据实际需要制订可行的调查活动方案。

【教学准备】[学生]放大镜、照相设备、小铲子、记录本、笔等观察记录材料和工具。

[教师]有关校园生物的资料、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引入:(教学提示:出示本课教材上各种生物的图片。

)大家认识这些生物吗?(预设:喜鹊、蝗虫、蚊子、麻雀、蜻蜓、蝴蝶、狗尾草、瓢虫、蟋蟀、蚯蚓、苍蝇、燕子、蚜虫、蚂蚁、梧桐树。

)看完了这些图片,大家有什么感受?(预设:地球上的生物种类繁多。

)2.谈话:生物种类繁多说明生物具有多样性,生物多样性是指地球上生命的丰富性,包括物种多样性、基因多样性和生态系统多样性。

作为地球生命存在的基础,生物的多样性有哪些表现?与我们有哪些联系?对它的研究有何意义?本单元“生物的多样性”将为大家一一解答。

3.过渡:地球上的动物和植物种类繁多,我们不可能进行全方位的探究。

而我们所处的校园也是一个小的生态系统,我们可以从校园里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以小见大。

大家知道校园里有多少种植物、多少种动物吗?(预设:不知道。

)想要了解校园内的生物种类,我们应该怎么做?(预设:做一些观察和记录来统计生物种类。

)4.揭题:为了更详尽地了解校园生物的种类,我们今天就要进行一次校园生物大搜索。

(板书:校园生物大搜索)[设计意图]通过展示校园(或田野)中常见的不同生物的图片,激发学生探索校园生物的兴趣,同时将问题聚焦到学生每天学习生活的校园,引发学生对校园生物多样性的关注,顺势揭示了本课研究的主题。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科版 (4)

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1.5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科版 (4)

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教学设计一、研学导航【研学背景】本课选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5课。

我们的周围是一个丰富多彩的生命世界,各种各样生物有着自己的形态结构和生活习性,但是它们存在着一些共同特征。

其中最主要的特征之一,是生物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生物体基本的功能单位。

学生在三年多的科学课学习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已经认识了许多生物的特征。

本课和后面一课的教学活动将指导学生用显微镜观察细胞,继续认识生物的特征。

【研学目标】1.科学概念: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

2.过程与方法:学习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使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用图画记录观察到的洋葱表皮细胞;对比用肉眼、放大镜、显微镜看到的洋葱表皮有什么不同。

3.情感、态度、价值观:认识到细致观察、详尽记录是重要的;发展观察生物标本、研究生物标本的兴趣;懂得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人们才能观察到许多自然界的秘密。

【研学重点】用显微镜观察洋葱表皮细胞。

【研学难点】正确使用显微镜【分组实验材料】:洋葱、小刀、清水、滴管、吸水纸、载玻片、显微镜、放大镜。

【研学过程】一、谈话导入,激发兴趣1.师:同学们,请看!这是?(生:洋葱),我用摄子在洋葱表面拔一片,这就是洋葱的内表皮,待会你像老师这样用摄子拔一片,用肉眼观察,能看到什么?用放大镜观察,又能看到什么呢?现在开始吧!(先让学生观察,再指名回答)2.看来放大镜比肉眼观察得更清楚点哦!师:如果我们用显微镜观察,又会看到些什么呢?今天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板书课题)二、合作研学,探究新知。

(一)制作洋葱表皮玻片标本1.师:下面我们就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能直接撕下来放在显微镜的载物台上观察吗?(生:不能)2.这个时候我们需要做些什么准备工作呢?下面请同学们翻开书本第13页认真阅读,并完成自主研学部分的内容。

3.哪个小组愿意出来展示一下?(指名回答)4.同学们都能够通过自主学习初步掌握制作洋葱表皮玻片的方法,那么在制作玻片时有没有要提醒同学们要注意哪些地方呢?(学生说,然后老师课件出示)(课件出示)温馨提示:(1)不可以用手随便摸载玻片和盖玻片;(2)需要用镊子夹起盖玻片使它的一边先接触水滴,然后轻轻盖上;(3)切洋葱表皮时,要注意离眼睛要远一些,不然会刺激眼睛;(4)用小刀时注意安全,不要伤到手。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课《太阳系大家庭》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1.太阳系大家庭【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1课。

之前的教材对日、地、月系统有一些阐述,本课在此基础上扩大研究范围,研究太阳系这个“大家庭”。

在聚焦部分,本课通过问题“除了太阳、地球和月球外,我们还知道太阳系中有哪些天体?”来唤醒学生对太阳系的原有认知,引发学生对于太阳系这个系统的大小、空间等问题的思考,为学生接下来全面认识太阳系奠定基础。

探索部分,教材主要安排了三个活动。

一是让学生在活动手册上添加自己所知道的天体,补充完善太阳系的天体信息。

二是了解太阳,让孩子通过各种手段搜集关于太阳自身的一些特点。

三是了解太阳系大家庭中的其他天体。

通过研讨两个问题“太阳系大家庭中都有哪些天体?这些天体各有什么特点?”将太阳系的一些信息进行补充整合,让孩子知道太阳系是怎样的一种天体系统。

最后教材用比较特殊的天体彗星做为拓展部分,再次提高孩子探索太阳系的兴趣。

【学情分析】很多学生对于太阳系有所了解,但是之前的了解很多学生只是信息非常的琐碎,本课通过学生的广泛搜索、收集资料和集中研讨,让孩子对资料提供的信息进行加工和处理,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有选择地进行深入了解太阳系中的一些天体等。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收集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和太阳系。

[科学思维]用分析、讨论的方法,能丰富、修正、完善原有对太阳系的认识。

[探究实践]在阅读资料的过程中,能用图画的方式来描述太阳系。

[态度责任]在了解太阳系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其他天文现象,增进对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分析资料,认识和了解太阳和太阳系[难点]能够根据资料画出相应的太阳系天体图。

【教学准备】[教师]1.教学课件;2.班级汇总图。

[学生]1.课前收集的关于太阳系及太阳系中各天体的资料;2.每人一份记录单。

【教学过程】一、回顾引入(预设4分钟)材料准备:班级汇总图1.回顾太阳、地球、月球三球的关系和主要特点,明确太阳是一颗恒星,地球是一颗行星,月球是地球的卫星。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2022新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3课《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案(2022新版)

3.发现变化中的新物质【教材简析】本课将引导学生在前一节课观察白醋和小苏打的变化之后,继续观察物质的变化。

通过观察白砂糖加热后的状态、颜色、气味等,以及借助烧杯和勺子底部观察蜡烛在燃烧过程中的现象,进一步认识到判断物质发生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通过资料阅读,了解生活中有很多产生新物质的变化,研讨产生新物质的变化与生活的关系。

【学生分析】学生在前两节课研究物质变化的过程中已经关注到物质变化的一些现象,如颜色改变、产生气体等,并且已经明确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本质是是否产生了新物质。

但学生对于“改变颜色的物质还是原来的物质吗?”“产生的气体是不是一种新的物质”等问题存在疑问。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一些物质在变化的过程中,会既发生化学变化又发生物理变化。

2.物质发生化学变化会产生新的物质。

[科学探究目标]1.能用科学的语言描述物质变化过程中产生的现象。

2.能根据物质变化的现象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3.能通过观察、实验、查阅资料和调查分析等方式获取化学变化产生的新物质的特征。

[科学态度目标]1.养成细心观察、及时记录的习惯。

2.体会到细致并实事求是地汇报观察到的现象对于得出正确结论是重要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了解化学变化对人类生活的影响,知道有些是有益的,有些是有害的。

【教学重难点】[重点]能根据物质变化判断物质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

[难点]对物质变化产生的物质进行实验、观察与考证分析,进一步明确化学变化的本质是产生新的物质。

【教学准备】[学生]蜡烛、蜡烛台、打火机(火柴)、钢勺、白砂糖、锡箔纸(包裹钢勺)、烧杯2个、水、钥匙、塑料杯(放白砂糖)、资料。

[教师]多媒体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一、聚焦1.谈话:在本单元的第1课我们讲到厨房里物质的变化。

厨房里的物质变化能给我们带来丰富多样的食物,其中我非常喜欢一种甜品,你来看看。

(出示焦糖布丁)2.提问:你知道上面的焦糖是怎么来的吗?白砂糖变成焦糖,这个变化是物理变化还是化学变化呢?预设:如学生能说出焦糖的制作过程,就顺着学生说说,我们今天用蜡烛进行加热,看能不能制作出焦糖。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探索宇宙》教案【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7课。

本课的主要内容涉及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教科书用丰富的资料展示了人类在探索宇宙方面重要的科技成果,如各种望远镜和航天器等,让学生了解人类在探索宇宙过程中付出的艰辛努力甚至牺牲,从中感受到科学家对待未知世界勇于探索、不断创新、追求真理的科学精神。

本课中学生将通过多种方法和途径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然后就人类探索宇宙的历史以及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所取得的成就开展讨论。

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感受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的科学考察技术和方法不断改进,对宇宙的认识也不断深化,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宇宙观——宇宙是庞大而神秘的,激励着人类不断探索宇宙。

我国在探索宇宙方面取得了卓越的成就,学生可以通过阅读、观看视频等方式进行了解,让学生关心时事,关注到科学技术就在我们身边,并不断改变着我们的生活,培养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生分析】学生对宇宙的认识只是它其中的某一部分或某一现象,并不是完整的,学生还没有更深入地探索宇宙中更多的天体,也没有系统地进行梳理、归纳、排列,或者说还没有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一个清晰的整体轮廓。

探索宇宙对于小学六年级的学生来说,发挥想象力,建立抽象的空间概念,难度不太大。

所以,就学生已知的、初步的理性思维和搜集材料的能力及已有的知识经验(对月球、地球等天体的了解),教学时应将重点放在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用恰当的方法处理所得信息上。

【教学目标】科学概念目标1.我国在太空探索方面取得了许多举世瞩目的成就。

2.人类通过改进技术和工具,不断地认识和探索的宇宙。

科学探究目标通过多途径收集资料,对资料进行梳理和提炼。

科学态度目标从人类探索宇宙的历程中,认识到科学是不断发展的。

科学、技术、社会与环境目标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越来越多。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人类如何通过改进技术和工具,不断认识和探索宇宙的过程。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

2024年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科学》全册教案一、教学内容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1.1 地球的自转与公转1.2 季节的形成与变化2. 生物的多样性2.1 生物的分类与特征2.2 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与保护3. 光与视觉3.1 光的传播与反射3.2 眼睛的结构与视觉形成4. 能量转化与守恒4.1 能量的来源与转化4.2 能量守恒定律二、教学目标1. 理解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掌握自转与公转的基本概念。

2. 认识生物的多样性,了解生物的分类与特征,以及生物多样性的重要性。

3. 掌握光与视觉的原理,了解光的传播、反射现象以及眼睛的结构与功能。

4. 理解能量转化与守恒的原理,了解不同形式的能量及其相互转化过程。

三、教学难点与重点1. 教学难点: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生物多样性的保护、光的反射与视觉形成、能量转化与守恒。

2. 教学重点:自转与公转的概念、生物的分类与特征、光的传播与反射、能量的来源与转化。

四、教具与学具准备1. 教具:地球仪、季节变化图、生物标本、放大镜、光源、能量转化实验器材。

2. 学具:学习手册、画图工具、观察记录表、实验器材。

五、教学过程1. 实践情景引入:通过观察校园中的季节变化,引出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的关系。

学生观察校园植物的变化,记录下来。

讨论地球运动对季节变化的影响。

2. 例题讲解:讲解地球自转与公转的概念,举例说明。

介绍生物的分类与特征,通过观察标本进行分类。

讲解光的传播与反射,进行实验观察。

解释能量转化与守恒,进行实验演示。

3. 随堂练习:学生绘制地球自转与公转示意图。

学生观察校园中的生物,进行分类与记录。

学生进行光的反射实验,观察现象。

学生设计能量转化实验,验证能量守恒。

六、板书设计1. 地球的运动与季节变化:自转:地球自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公转:地球公转方向、周期、产生的现象。

2. 生物的多样性:生物分类:植物、动物、微生物。

生物特征:形态、结构、生活习性。

3. 光与视觉:光的传播:直线传播、反射、折射。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4.1《一天的垃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4.1《一天的垃圾》教案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环境和我们》第1课一天的垃圾一、教材分析本课是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中的第1课。

本课是《环境和我们》单元的起始课。

如何认识我们的行为对环境的影响,对学生来说,从调查、研究垃圾入手是简单可行的方法。

在这一课中,学生将把带来的垃圾进行分类、称重、统计,发现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大而且成分复杂,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影响着环境。

本课要求学生可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

教材内容有两部分组成。

第一部分:学生通过调查家中一天的生活垃圾并给垃圾分类,发现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大而且成分复杂,深入地了解垃圾堆里有什么。

第二部分:通过大数据的统计、研讨、初步认识垃圾问题,认识到垃圾的危害,从而意识到自己的日常行为影响着环境,培养关注环境的意识。

二、学情分析其实学生每天都会接触垃圾、每一个学生家庭每天都在制造垃圾、丢弃垃圾,学生也可能实际感受大垃圾问题的严重性,但对于“一天的垃圾有多少?垃圾堆里有些什么?”是模糊的。

垃圾中有很多可回收再利用的物质,如:金属、塑料、纸等。

有些虽然不能再生,有些虽然不能再生,但我们可以废物再利用,为我们再次发挥自身价值。

这一课,学生将生活中一天的垃圾进行分类、称重、统计,发现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大而且成分复杂,意识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也为后面几课的学习打下基础,这是学习本课的必要性,同时也说明了学习本课的重要性。

三、教学目标1.科学知识(1)了解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2)知道随意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2.科学探究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3.科学态度(1)愿意与同学分享自己的观点。

(2)辩证地看问题的科学态度。

4.科学、技术、社会与环。

(1)认识到人类的一些活动会对环境产生破坏.(2)增强环境保护的意识和责任感;自觉采取行动,保护环境。

四、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教学课件、课前调查记录单、大型垃圾场图片、科普视频等。

学生准备:提前收集家庭一天的垃圾;搜集垃圾堆、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等文字图片资料;科学课本、《知识与能力训练》、实验记录本、笔。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工程》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2课《认识工程》教案(2023新课标版)

2.认识工程【教材简析】《认识工程》是六年级下册《小小工程师》单元的第2课。

教科书从学生对第1课房屋建造工程的回顾入手,引出本课对其他工程的学习和认识。

本课主要包含三个活动:第一个活动是让学生通过搜集、分析资料的方式了解港珠澳大桥的建设目的、意义,实际建设中受到的限制、挑战,以及工程师攻克难关的过程和勇于创新的精神。

第二个活动是在了解房屋和港珠澳大桥的建设过程后,让学生采用归纳的方法对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进行梳理。

第三个活动是通过分析每一项工程的建设过程,让学生了解工程与科技进步的关系。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自主探究,从已有的信息中提取搜集重要线索,分析归纳出我国伟大工程的一般建设过程,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录习惯、处理信息的能力和总结汇报的能力,并培养学生探究工程的兴趣,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工程和科学技术之间的关系。

【学情分析】经过第1课的学习后,学生对工程有了较高的学习兴趣,并且能够在小组活动中表现出一定的表达、倾听、沟通和调整的能力。

学生对于港珠澳大桥的认识,大多来源于新闻报道。

因此,搜集资料、处理信息是本课的主要学习方式。

在搜集文献资料时,学生应重点关注港珠澳大桥、“中国天眼”、高铁、鸟巢、空间实验室等宏大工程的规划、建设历程及其过程性资料。

本课有助于培养学生搜集和分析处理信息的能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资料学习,知道工程建设需要在一定的限制条件下完成,工程建设有相似的步骤,认识到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科学思维]用分析归纳的方法,能总结出工程建设的相似步骤,了解工程与科学技术的关系。

[探究实践]在自主探究中,能用学习平板反复阅读学习资料,能用图表来记录重要信息,会提出新的问题。

[态度责任]在深入了解工程建设的过程中,能持续关注科技发展对工程建设的重要作用,保持对工程建设的创新想法并促进科技的进步。

【教学重难点】[重点]根据港珠澳大桥工程案例,了解工程建设的艰巨与复杂,归纳工程建设过程的相似步骤。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教案(2023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教案(2023新课标版)

第一单元小小工程师1.了解我们的住房【教材简析】本节课是单元起始课,建筑工程为我们生活和工作提供帮助,它们改变了我们的生活方式,促进了社会和国家的进步,展现了科学技术的进步与成就。

本单元,学生不仅要学习建筑工程相关知识,更要亲历尝试设计建造塔台活动,在工程建设中学习并利用相关科学知识突破技术难关,同时了解工程建设的特点,体验工程建设的复杂与魅力。

本节课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激趣引导,让学生暴露对工程知识的前概念;第二部分探究自己家的住房,从住房的基本结构、必需系统、建造过程三个方面开展学习,为单元后几课实施工程实践活动做铺垫;第三部分回顾小结,住房的基本结构和系统以及哪些工作阶段最重要;第四部分课后拓展,鼓励学生了解更多工程建造过程。

【学情分析】学生虽然每天居住在房屋中,似乎应该熟悉房屋,但绝大多数学生对其结构、系统、建造过程并不清楚,因此学习本课还是有一定难度的。

鉴于学生的年龄,只要能大致知道住房的基本结构、必需系统以及建造的主要过程即可,从整体上对住房工程有一个初步认知,同时也是为下一课认识工程奠定基础。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查阅资料,知道住房的基本结构和主要系统,知道住房建造的基本流程。

[科学思维]用比较和归纳的方法确定住房的基本结构和建造流程。

[探究实践]在自主探究中,通过查阅资料,归纳出出房的结构、系统和建造过程[态度责任]在了解住房工程的过程中,培养对工程的兴趣,感受同伴沟通交流的重要性。

【教学重难点】[重点]了解住房的结构和系统。

[难点]了解一般住房的供水和供电系统。

【教学准备】[教师]班级记录表、教学课件、住宅建造过程资料。

[学生]学生活动手册、学生准备自家住宅内外景照片若干。

【教学过程】一、激发兴趣、关注问题(预设5分钟)材料准备:课件1.课件出示出示中国天眼、神舟飞船、桥梁、鸟巢等工程图片。

提问:这些图片展示了什么?学生回答:天眼、神舟飞船、鸟巢、跨海大桥。

2.提问:这些工程,你知道它们是怎么建造出来的吗?3.学生讨论交流。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教案(第四单元)

教科版小学六年级下册科学第四单元教学设计第1课《一天的垃圾》教学设计教学导航【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人们在生活中要产生大量成分复杂的垃圾。

2.丢弃的垃圾危害环境。

过程与方法1.调查统计家庭一天的垃圾数量和成分。

态度、情感、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活动对环境会产生破坏。

2.发展关注环境的意识【教学重点】布置学生按要求带垃圾来进行称重测量。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对垃圾产量大带来的问题进行讨论。

【教学准备】1.学生提前调查家中一天的垃圾;2.收集垃圾堆、垃圾场、垃圾污染河道的图片;3.教师准备一些河道、湖泊、居民区等被污染的课件【课时安排】1课时教学过程一、课前布置家庭垃圾的收集工作布置:每组派一名同学把自家一天的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统计工作。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以在家称量好再把数据带到学校来进行统计,但一定要事实求是。

教师也可以把自家垃圾带到学校来做分类和称重演示。

)课前布置:1、调查走读生数量2、要求将垃圾家庭垃圾带到学校。

有条件的学生,可以先自学课本第一课,将垃圾在家里分类后进称重。

二、一天垃圾的分类、称重和填写记录表1、我们每天都要消耗食物和各种各样的生活用品,与此同时,也产生了许多垃圾。

我家一天会有多少垃圾?垃圾里有些什么?教师演示垃圾的分类和称量。

2、学生分组分类,称量并填写“我家一天产生的垃圾统计表”表。

(教师提醒学生注意安全卫生。

)三、关于垃圾的讨论1、请学生说说各种垃圾的来源。

2、教师在黑板上画一张大表格,统计全班所有家庭产生垃圾的总重量。

3、学生汇报后填写表格,计算平均每人每天产生垃圾的大致重量。

4、阅读北京人均日产垃圾量资料,分组交流你对垃圾产量的一些想法。

5、全班交流,教师引导至少提炼以下几点:(1)人们的家庭生活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2)工业生产和农业生产、商场、学校也会产生大量的垃圾。

(3)大量的垃圾丢弃后,会给环境造成严重污染,从而影响我们的生活和健康。

(4)垃圾需要科学的处理,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和我们》名师教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微小世界和我们》名师教案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第8课时微小世界和我们【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由于观察工具的改进,使人类观察的范围扩大,发现了仅靠肉眼无法发现的自然界的许多秘密。

2、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促进了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和人类生活的改善。

过程与方法:1、总结人类在观察工具开发及探索范围扩大方面的成果,并用流程图表示它们之间的关系。

2、根据学习主题查阅相关资料,并进行整理归类、交流。

情感、态度、价值观:1、热爱科学技术,敬佩人类在探索微小世界过程中不断追求和善于追求的精神。

2、知道我们周围还有许多没有被发现的物质及自然界的秘密。

【教学重点】知道人类探索微小世界已取得的一些成果。

【教学难点】收集整理资料,并进行展示交流【教学准备】课前布置学生进行相关专题的资料收集,安排多媒体教室让学生进行汇报交流。

运用多媒体的学生需在课前将汇报材料放到教室电脑的桌面上,并进行试演示,以节省准备时间。

【教学过程】一、导入语这一单元,我们经历了人类对微小世界的认识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学会使用了两种工具——放大镜和显微镜。

让我们用流程图来表示人类在认识微小世界上的发展过程(是一边解说,一边板书):在放大镜发明前,我们用“肉眼”观察我们周围的世界,那时我们所能观察到的便是蚂蚁等较小的动物。

使用放大镜最多能放大25倍,能使我们看到更细小的东西,看到更多的细节,如印刷品及屏幕上的合成色彩的色斑。

而显微镜的使用则让我们清楚地看到了细胞和微生物,光学显微镜最大的放大倍数为1500倍左右,分辨率达到0.02微米。

电子显微镜的最大放大倍数为1000000倍,分辨本领达到30埃。

扫描隧道显微镜放大倍数为3亿倍,分辨率可达0.1埃。

在人类的不懈努力在观察工具越来越先进,我们在微小世界领域所取得的成果也是卓著的,下面就请各组同学为大家介绍人类在微小世界领域的成果。

(nm是纳米,um是微米 1千米=1000米;1米=1000毫米;1毫米=1000微米;1微米=1000纳米;1纳米=10埃Å)二、各组汇报展示1、课前布置学生分医学、农业、电子、冶金、生物学……等不同领域寻找相关资料。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2课《八颗行星》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2.八颗行星【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2课。

第一课已对太阳系有了初步介绍,这一节课中进一步对太阳系中八颗行星的一些探究。

聚焦部分通过两个提问,考察上节课的内容和指出本课研究的方向。

探索部分分为三个环节:一是阅读八颗行星的基本数据表。

让学生能够感受到八颗行星距离太阳的远近相差比较大,大小相差也比较大。

二是给八颗行星排序。

这个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将数据进行一一比较,再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重组和排序。

给八颗行星排序能够让学生更直观地认识到八颗行星排列和大小的规律。

三是建立行星的位置关系模型。

这个活动是这一课的主要内容。

研讨部分主要讨论两个问题,第一个问题让学生交流处理数据的方法。

处理数据是一个难点,所以可以让学生充分表达。

处理数据的方法不同,制作模型的效率也会不同。

第二个问题的研讨旨在让学生感受到教科书中的示意图与真实的太阳系相差甚远。

学生能够体会到根据数据来建模的客观性。

拓展部分,教材通过木星及其卫星的观察将观察活动延伸到课外,同时让学生意识到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观测工具的进步,人类对于宇宙的认识会逐渐深入。

【学情分析】学生对太阳系有了初步认识,知道太阳系中的主要组成天体。

但对于太阳系中主要行星的分布情况,绝大部分学生局限于教材中的太阳系示意图,不知道真实的太阳系与此相差甚远。

本节课通过数据建模让学生体会到数据建模的重要性和客观性。

激发学生对事物的求真力。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通过阅读资料,知道太阳系有八颗行星,它们在其特定的轨道上绕太阳运转。

[科学思维]按一定比例对数据进行处理,并能在此基础上建立行星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探究实践]在建立行星位置关系模型的过程中,认识到建立模型的重要性。

[态度责任]在了解八大行星过程中,能持续关注其他天文现象,继续增进对探索宇宙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重点]建立八颗行星与太阳的相对位置关系模型。

[难点]建模过程中学生对于各组数据的处理。

【教学准备】[教师]1.课件2..一米长的软皮尺[学生]1.一米长的软皮尺2.签字笔3.学习单。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夏季星座》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小学科学教科版六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5课《夏季星座》教案(2023春新课标版)

5.夏季星座【教材简析】本课是六年级下册《宇宙》单元的第5课。

本节课在初步认识星座的基础上,进一步引导学生学会利用星座寻找方向,认识夏季的主要星座,以及借助活动星盘观星。

聚焦部分引导学生思考星座的作用以及如何认识星座,让学生对星座的意义有进一步的思考。

探索部分分三个环节,一是利用星座寻找方向,学习如何借助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确认正北方向。

这对整个星空的方位确定也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是认识夏季的主要星座,通过寻找亮星的方式,分别认识织女星、牛郎星、天津四这组成“夏季大三角”的三颗亮星。

在此基础上认识这三颗亮星所在的天琴座、天鹅座、天鹰座这三个星座。

在教学中,也引入了关于星座的一些传说故事,增加趣味性。

三是利用活动星盘观星,将星座学习活动从课堂延伸至课外。

研讨部分共同讨论“认识星座有什么作用”以及“有哪些辨认星座的方法”这两个问题,强调星座的天文地理意义,避免学生被一些错误的星座知识影响。

【学情分析】本课在学生认识了星座的基础上开展教学。

教学内容主要是学会利用星座找方向,认识夏季主要星座的特征,最后利用活动观星盘观星,帮助学生更有效地开展观星活动。

特别是现在的城市夜空观星条件普遍比较差,在教学中尽可能创造机会让学生借助工具开展观星交流活动。

【教学目标】[科学观念]知道北斗七星是大熊星座的明显标志,认识天鹰座、牛郎星等夏季的主要的星座及亮星,了解星座命名的产生。

[科学思维]能根据北斗七星的位置,找出北极星,通过特征观察,辨认出不同的星座。

科学实践:在星图上认出北斗七星,找出北极星的位置,掌握星盘的使用方法,在夜空中寻找相应的星座。

[态度责任]培养观星等天文活动的兴趣,意识到星座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认识到较长时间内持续地观察星空活动的意义。

【教学重难点】[重点]通过北斗七星寻找北极星,认识夏季主要星座。

[难点]学会星座辨认方法并运用到实际中去。

【教学准备】[教师]课件、星座图片、观星软件。

[学生]活动星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年级下册教案1、放大镜【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凸起)。

过程与方法1、正确用放大镜观察物体。

2、比较用肉眼观察和用放大镜观察的不同。

情感态度价值观1、理解使用放大镜观察的意义。

2、增强用放大镜观察身边世界的兴趣。

3、认识到从肉眼观察到发明放大镜是人类的一大进步。

【教学重点】能正确使用放大镜观察物体的细微部分【教学难点】放大镜是“凸” “透”镜【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放大镜(最好每个学生都能有一个放大镜;如果只能提供给学生一种放大镜;尽量放大倍数大一点)科学书或报纸上的照片、计算机或电视机屏幕。

柱形、球形的透明器皿、塑料薄膜、铁丝、普通玻璃片、平面镜片、水。

教师演示: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图片或课件(如放大镜镜片的结构等)。

【教学过程】一、为什么要用放大镜观察1、导入:师出示放大镜:“看;这是什么?” (生:放大镜)放大镜大家很熟悉;能否替放大镜来介绍一下自己——《我是放大镜》。

可以从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三个方面展开。

2、小组讨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作用、用途。

3、展示交流放大镜的构造——镜架、镜片(如果学生能说出凸透镜也可以)放大镜的作用——放大物体的像(可能学生会说“把物体放大” ;提醒学生物体并未变大)放大镜的用途——我们用放大镜观察校园里的生物、实验中在老师指导下观察花、昆虫等。

它是视力不佳者的助视器;还适用于电子产品检验、线路板检验、集邮者欣赏鉴定邮票、珠宝商鉴定珠宝、公安人员用它观察指纹毛发纤维等、农技人员用它观察花蕊进行人工授粉等、制作微型工艺品的工匠工作时使用……4、让学生尽量充分地例举使用领域;交流后填写第 2 页的网状图。

二、放大镜下的新发现1、师:谁给大家演示一下放大镜的正确使用方法?请学生演示放大镜的使用方法。

根据学生的演示师讲解正确使用放大镜的两种方法:目、镜、物三者;目不动;镜动或物动。

2、师:选择一小块面积;运用放大镜仔细观察图片、屏幕、织物等看谁会有新的发现!将新发现用文字或图片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3、交流新发现后;师归纳:放大镜把物体的图像放大;让我们看清了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

三、放大镜的特点1、师:放大镜顾名思义是能“放大” ;那么它能放大的秘密在哪里呢?(镜片具有“凸” 、“透”的特点)老师给大家准备的物品中有没有像放大镜那样能放大物体呢?请同学们找一找。

2、学生尝试利用平面镜、玻璃、水、水槽、集气瓶、烧瓶等物体来放大物体的像。

(发现圆柱形及球形的装满水的容器及水滴都具有放大的作用)3、师:放大镜的镜片和能起放大作用的器具有什么共同的特点?(中间凸起;透明的)所以放大镜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由此推断球形的透明物放大倍数最大。

四、小结1、师:对于熟悉的放大镜;通过今天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新的发现或收获吗?(放大镜也叫凸透镜;凸度越大放大倍数越大。

运用放大镜细心地观察物体;还能看到很多有意思的细节)2、课外你可以尝试着用一些简易的材料自己制作一面放大镜;或者用你的放大镜去仔细观察身边的物品;看看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

板书设计:放大镜构造:镜架、镜片(凸透——“凸透”镜)作用:“放大”物体的图像、放大细节用途:……教学后记:2、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过程与方法:使用放大镜观察身体结构的细部和活动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使用工具观察扩大了人们的视野;可以观察到更细小的物体2、发展使用放大镜观察昆虫的兴趣。

【教学重点】能通过放大镜观察到更多关于昆虫的细节【教学难点】用图或文字记录放大镜下的昆虫肢体及生活习性【教学准备】分组实验器材:昆虫或昆虫器官标本、放大镜教师演示器材: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或图片资料【教学过程】一、奇特的身体构造1、科学家故事或多媒体课件导入:师:在地球上有一个庞大的昆虫家族;它们种类数量繁多;每一种都有着特殊的身体构造与特有的生活习性;由于它们个头太小;常常被我们忽略。

但有一些执着的研究者;他们常与这些小家伙为伍并以观察它们的生活为乐。

比如法国著名的昆虫学家法布尔;他用整整一生的时间在田野里对昆虫进行观察;发现了许多昆虫的趣事;写出了著名的《昆虫记》。

现代的研究者运用更为先进的摄影设备对昆虫世界进行拍摄;让我们来看看摄像机镜头下的奇妙的昆虫世界吧!(师播放有关昆虫形态构造和生活习性的多媒体课件。

)2、用肉眼观察昆虫肢体1)师:昆虫世界如此奇妙;看看我们能发现些什么?把你们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分组观察:提供给学生各种昆虫的标本或昆虫肢体的标本。

(因这个寒假的冻灾;估计开学时不会有太多的昆虫;可以利用仪器室原有的标本和蚊蝇蟑螂等常见昆虫及其肢体为观察对象。

估计肉眼观察学生的兴趣不会太浓;而且因观察对象小;肉眼的发现可能不会很多。

可能的发现:昆虫的身体有头、胸、腹;有的昆虫翅膀是透明的;昆虫足上有勾……)3、用放大镜观察昆虫肢体1)师:(待学生观察得差不多不再有兴致时;发给每组至少两个放大镜。

如果每个学生自备的;可事先让材料员收起来;等观察时再发给大家)这些家伙比较小;让我们用上放大镜;看看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同样把你的发现用图或文字记录在科学记录本上。

2)交流观察发现:学生通过实物投影仪展示自己的观察记录;交流自己组的观察发现。

通过观察发现;辅之以学生的相关课外知识;丰富学生对昆虫世界的了解;激发学生研究昆虫世界的兴趣。

教师事先也可以准备一些关于昆虫资料;在学生交流时用以补充。

二、昆虫的生活习性1、阅读第6 页观察实例:蚜虫和它的天敌——草蛉2、课外观察实践:选择一种昆虫作为你们的观察对象;看看它们是如何吃食、活动、筑巢……把你们的发现记录下来。

可供观察的昆虫(供参考):苍蝇、蚊子、蝴蝶、蚂蚁、蟑螂、蚱蜢、蚜虫、瓢虫、蜜蜂……(为使学生能坚持观察;可在科学活动室内布置一个“昆虫世界” ;以小组为单位将学生的观察发现和课外阅读的摘抄进行展示;不但可以丰富学生的学识;而且小组间的竞赛有助于激发学生的观察兴趣。

如果条件好的话;可以在网上开辟一个这样的空间。

对于学生的发现和成果老师因及时进行表扬或展示;及时的反馈有助于让学生保持持久的研究热情。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昆虫世界奇特的身体构造:复眼——由小眼组成触角——形状结构各异足——密布细毛;有钩爪实践活动:借助放大镜观察昆虫的生活教学后记:3、放大镜下的晶体【教学目标】科学概念: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体。

过程与方法:1、用放大镜观察常见固体物质的晶体。

2、用图记录观察结果。

3、自制食盐等晶体。

情感、态度、价值观:1、激发了解和探索晶体世界秘密的兴趣。

2、在欣赏各种晶体的过程中;感受自然的美。

【教学重点】观察放大镜下的晶体。

【教学难点】制作晶体。

分组观察器材:放大镜、食盐、味精、烧杯、滴管、玻璃片、矿物晶体…… 教师演示器材:各种晶体及晶体用途的图片或多媒体课件;制作好的大晶体及器材【教学过程】一、观察美丽的晶体1、画一画我们记忆中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上节课我们用放大镜观察了小小的昆虫;今天我们要运用放大镜来看一些物质。

糖、盐、味精是大家所熟悉的物质;首先请你在科学记录本上画一画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

物质糖盐味精记忆中放大镜2、放大镜下的白糖、盐、味精的小颗粒借助放大镜观察糖、盐、味精这三种物质的小颗粒分别是什么形状的。

将放大镜下的颗粒形状画在科学记录本上。

(也可画在书上第7页方框中)3、关于晶体交流借助放大镜观察到的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形状。

(食盐和白糖都是立方体状的颗粒;味精是柱状的颗粒。

)像食盐、白糖、味精那样;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阅读第8页关于晶体的内容;欣赏第8页各种晶体的图片。

老师也可搜索一些漂亮的晶体图片让学生欣赏;让学生感受来自大自然的美丽与神奇。

二、制作晶体1、晶体的形成师:同学们可能会有这样的疑问:晶体是怎么形成的?像糖、盐、味精这些日常用品;是不是工厂用机器将它们切碎成了这样的形状?不是的;自然界中有的晶体从溶液中诞生;如海水蒸发得到盐的结晶。

有的晶体是在一定的压强和温度下形成的;如火山喷发岩浆冷却后形成矿物的晶体。

我们可以尝试着用蒸发水分的方法来制作盐的晶体。

2、制作我们的晶体师:(出示其他班级已经制作的晶体)瞧;这便是用蒸发的方法得到的盐的晶体;让我们也来试一试好吗?师提供一些浓食盐溶液;让学生用滴管滴在玻璃片上;然后用酒精灯慢慢烘干。

待水分蒸发后用放大镜观察它们在玻璃片上留下的痕迹。

(注意;玻璃片需远离火焰用火焰上方的热量烘;老师自己要先试验一下;用这样的方法能否得到理想的晶体。

)3、拓展活动师:我们得到的晶体很小;你们看老师这里却有一个很大的盐晶体;你知道是怎么制成的吗?参考第9页的方法;课外尝试制作一个更大的晶体。

板书设计:放大镜下的晶体晶体:像食盐、白糖、味精的颗粒那样规则几何外形固体资料:奇妙的晶体什么是晶体511/52/83943.html晶体与非晶体的区别教学后记:4、怎样放得更大【教学目标】科学概念:1、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显微镜的发明拓宽了观察领域;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过程与方法:1、用两个放大镜组合制作一个简易显微镜。

2、用自制的显微镜观察周围的物体3、阅读课文中列文虎克发现微生物的故事。

情感、态度、价值观:1、认识到人类发明显微镜是一个了不起的进步。

2、科学的不断发展;会促使技术不断地改进;而技术的发展;又会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4、学习科学家对科学执著的追求和不懈的探索精神。

【教学重点】懂得人类的不懈追求促进了显微技术的不断进步【教学难点】自制简易显微镜分组实验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卡纸(或现成的纸筒)、剪刀、胶带。

供显微镜下观察的物体;如花蕊;青苔;蚕丝;纸纤维;昆虫的足、翅、触角等;手电筒或小镜子。

教师演示器材:两个不同放大倍数的放大镜;自制的显微镜;相关课件(如显微镜的历史等)。

【教学过程】一、显微镜的发展1、如何放得更大?师:同学们我们已经能熟练地使用放大镜来观察一些细小的物体了;但人类的探索欲望总在不断地发展;放大镜不能满足人们对微小世界继续探索的欲望。

如何能使我们看到的像放得更大呢?生:用显微镜;用电子显微镜……2、介绍各种显微镜1)最早的光学显微镜:荷兰詹森父子制作的显微镜才是世界上第一架真正的显微镜。

由一个凸透镜和一个凹透镜组成;它是光学显微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