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GIS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全)

合集下载

用ARCGIS做土地适宜性评价

用ARCGIS做土地适宜性评价

用ARCGIS做土地适宜性评价用ARCGIS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以土地利用图斑为评价单元,怎么计算评价单元到公共设施的距离,人口密度,商业点密度。

最后做出各个指标的图,乘以权重。

矢量的数据可以做出来吗?我只知道先把矢量转成栅格,用空间分析模块,再用用栅格计算机算,可以做出来。

矢量的不知道能不能直接乘以权重这样来计算。

这个问的很大简直就要别人做课题呢按你说的,你自己的大概框架都没出来的啊第一,要看你手上有没这些数据的,分区的数据情况(gis需要能够图上可以表达的),如人口密度第二,这些东西只有有数据很是蛮简单的无非是个增加列之后用field caculator计算,再加上spatial join连接不同的图层field caculator 在ARCGIS哪个模块里有?你说的我大致明白了,但是有十几万个斑块,那计算起来不是累死了。

要是能像栅格计算器直接计算就好了。

这个累什么么啊,累的是计算机,十几万个板块你点一下计算机就一起帮你解决了。

收集各评价因子,矢量后做叠加分析。

应用ArcGIS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一定类型的土地作为特定使用时的适合性,即将土地质量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土地的适宜度。

这类项目一般都用空间分析来做。

也就是对栅格数据作分析。

使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Analyst)完成评价数据的空间分析过程,该模块提供了一个范围广阔且功能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集,允许用户从GIS数据中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操作,包括距离制图、表面分析、重分类、栅格计算等。

GIS的关键优势在于能够将分析算子应用到原始GIS数据中得到新的信息。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一定类型的土地作为特定使用时的适合性,即将土地质量与特定的土地利用类型对土地质量的要求进行比较,以确定土地的适宜度。

这类项目一般都用空间分析来做。

也就是对栅格数据作分析。

使用ArcGIS空间分析模块(SpatialAnalyst)完成评价数据的空间分析过程,该模块提供了一个范围广阔且功能强大的空间分析和建模工具集,允许用户从GIS数据中快速获取所需信息,并以多种方式进行分析操作,包括距离制图、表面分析、重分类、栅格计算等。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引言
(1)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为了确定可供有效建设利用的土地类型,为建设用地资源合理有效的利用提供依据,同时,也是保护土地资源,避
免不合理的开发和利用而产生的负面影响奠定基础的一种重要评价方法。

(2)GIS是空间信息系统的简称,其可以提供较为准确,精细的地
理空间信息分析和整合上述信息以及对建设用地适宜性的可视化分析,是
对建设用地适宜性的一种必不可少的手段。

二、GIS的技术基础
(1)GIS技术是一种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在GIS中,可以利用其强
大的数据处理能力,将地理空间信息进行空间分析,从而进行建设用地适
宜性评价。

(2)GIS技术有三个主要组成部分,即:地理数据库,GIS软件和地
图显示。

在地理数据库中,需要保存有关建设用地的地理、地质、物理、
生态、社会等类别信息;GIS软件主要用于进行数据收集,数据处理和空
间分析;而地图显示则可以将空间分析的结果可视化,以便用户可以更加
直观的分析和判断结果。

(1)GIS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以为用户提供定量和定性的地理
空间分析,保证综合性结果的靠性和准确性,在此基础上。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收集、整理和
分析具有空间属性的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等数据,结合专家
知识和经验,对特定地区的用地进行评价和分析,确定其适宜的用途类型,从而实现合理规划、科学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用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在综合考虑自然环境条件、经济发展需求、
社会资源利用和环境保护要求等因素的基础上,确定区域内不同用途的用
地适宜性,为决策者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确保土地的可持续利用和健康
发展。

用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
1.数据收集:收集地理、环境、社会经济和土地资源等数据,包括地
形地貌、水文水资源、气候环境、土壤类型、土地利用现状、人口分布等。

2.数据整理和处理: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和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数据转换、数据插值等,以确保数据的一致性和准确性。

3.评价指标选取和权重确定:根据评价目标和评价对象的特点,选取
适宜的评价指标,如土地承载力、土地利用强度、生态环境适应性等,并
确定各指标的权重,以反映其对评价结果的相对重要程度。

4.空间分析和模型构建:利用GIS工具,将数据按照空间关系进行分析,包括空间叠加、缓冲区分析、属性查询等,构建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以模拟不同因素对用地适宜性的影响。

5.评价结果分析和展示:根据模型的计算结果,对用地适宜性进行评价和分析,确定不同区域的用地适宜性等级,同时利用GIS技术将结果以可视化形式展示,包括制作适宜性图、统计图表等。

1.空间分析能力强:GIS可以处理具有空间属性的数据,能够分析不同因素在空间上的分布和关系,从而帮助评价人员更好地理解用地适宜性的空间特征和变化趋势。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与衡量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与衡量

其中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
2-1 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及权重
表 2-1
4 类评价因子,
评价因子
子因子
权重
交通便捷性

0.28
滨水环境
0.09
环境适宜性
远离工业污染
0.06
森林环境
0.07
城市氛围 地形适宜性
— 地形高程 地形坡度
0.18 0.155 0.155
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 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 1-5 级,其中 3 级是
骤,操作如下:
最终生成一幅 【交通便捷性】 评价图。紧接之前步
步骤 1:联合叠加【省道缓冲区】和【县道缓冲区】 。 在【目录】面板中,浏览到【工具箱 系统工具箱 \Analysis 双击该项打开该工具。
叠加分析 联合】,
设置【联合】对话框。设置【输出要素类】为【
练习数据 评价基础数据
用地适宜性评价
分析过程数据 交通便捷性评价】 。
类似地,设置 1000、1500 、 3000、 5000 米缓冲距离。 设置【缓冲区单位】为【 Meters】。 在【字段名】输入【离省道距离】 ,该字段用来记录缓冲区多边形的名称。
点【确定】 后开始计算缓冲区。 完成后得到一幅由 5 个环构成的要素类。五个环分 别代表距离省道 0-500 、500-1000、 1000-1500、 1500-3000、3000-5000 米。打开其 属性可以看到五个环形多边形要素,它们用【离省道距离】字段的值加以区分。 步骤 4:构建县道的缓冲区。
实用文档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一、上机内容简介
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 研究区域面积为 1555 公顷,其中镇建成区 42.6 公顷,镇周边有 2 处独立工矿和 5 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 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是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特定地区的土地适宜性进行研究和评估的过程。

通过收集、整理和分析相关的地理、土地利用、地貌、水文等数据,可以对土地的适宜性进行科学、定量的评估,为土地利用规划、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时,首先需要确定研究区域的范围和边界,并收集相关的数据。

这些数据包括地形地貌数据、土地利用数据、土壤类型数据、气候数据等。

这些数据可以通过多种方式获得,例如地面调查、遥感影像解译、地理数据库查询等。

在数据收集完成后,需要进行数据预处理。

这包括数据筛选、重采样、坐标转换、数据匹配等工作,以使得不同数据之间能够对应和协调。

接下来是数据分析和建模阶段。

首先,需要对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层分析,即将各类数据叠加在一起,分析各类数据之间的关联性和相互影响。

其次,需要根据研究目标和实际需求,选取合适的建模方法。

常用的建模方法包括权重法、层次分析法、随机森林法等。

这些方法可以通过统计建模软件、编程语言等工具进行实现。

在进行建模过程中,需要以一定的规则和标准来定义土地适宜性。

例如,可以通过制定土地利用指标体系,将各种土地利用类型划分为多个评价指标,并确定每个指标的权重。

然后通过GIS工具对数据进行加权叠加和计算,得出土地适宜性区域的评价结果。

最后,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后续的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

此外,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还可以结合多种方法和技术。

例如,可以通过地统计学方法对数据进行空间插值,填补数据的空白区域,从而获得更为准确和完整的数据。

还可以采用多指标评价方法,通过数学模型对各个评价指标进行综合分析,以得出更合理的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是一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土地适宜性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的方法。

通过数据收集、预处理、建模和评价,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的指导。

通过不断完善和优化建模方法和工具,可以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准确性和可靠性,为可持续发展和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做出贡献。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权重确定
专家打分法、AHP(层次分析法)确定各 指标权重
因子赋值
因子选取:土地转化为建设用地的影响 赋值:1、3、5、7、9… 2、4、6、8、10… 通过ARCGIS的Reclassify命令实现
GIS分析
Tin建立:等高线生成或者高程点生成 步骤:导入等高线或者高程点——输出成shapefile数据格式
基于GIS土地的自然和社 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 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 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 宜性评价。
麦克哈格《设计结合自然》:一反以 往土地和城市规划中功能分区的做法, 强调土地利用规划应遵从自然固有的价 值和自然过程,即土地的适宜性,并因 此完善了以因子分层分析和地图叠加技 术为核心的规划方法论,被称之“千层 饼模式” 。
不适宜 轻度适宜 中度适宜 高度适宜
将每一类因素按土地利用的影响程度进行分级。然后将所有类型经过分析 的评价综合在一起,便得到了关于这片土地的完整分析的基础资料。
评价因子选取
农地适宜性指标体系
指标类
自然条件
社会经济条 件
评价指标 年降水量 年均气温
高程 地貌类型 土壤含磷量 土壤含氮量
坡度 排灌条件
人口 GDP 离城镇的远近
城市土地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
右键出现快捷菜单,data——exportdate
加载刚才输出的图层
选择creattin进行TIN创建,选择convert——tin to taster,创建 DEM,方便坡度等提取;
Surface analysis,选择slope, aspect等进行坡度坡向分析;
Reclassify
Raster calculater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

土地适宜性评价GIS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建立一定的评价指标体系和方法,对土地资源进行全面、系统、科学的综合评价,以确定不同用途土地的适宜程度。

地理信息系统(GIS)则是一种运用计算机和各种专业软件来进行地理数据的收集、存储、管理、分析以及展示的技术手段。

将土地适宜性评价与GIS相结合,可以更加准确、高效地评价土地适宜性。

下面将从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流程以及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三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合理利用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以制定土地利用政策与规划。

评价的具体内容包括对土地的功能、质量、生态及社会经济条件等进行综合评估,从而为不同用途土地的选择提供科学的指导。

通过与GIS系统相结合,可以实现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全程数字化,以及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展示。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流程通常包括以下几个步骤:首先是对评价指标的选取与权重设置,根据土地利用类型的不同,选择不同的评价指标,并通过相关的权重设置来确定各个指标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程度。

其次是对土地资源进行数据收集与整理,不同类型的土地资源需要收集和整理不同的数据,包括土壤、水文、地形等方面的数据。

然后是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将评价指标与土地资源的数据进行分析和建模,得出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

最后是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与展示,通过GIS系统进行结果的空间分析和可视化展示,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GIS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数据处理、评价模型建立和结果展示三个方面。

首先,GIS系统可以实现对土地资源数据的集成和处理,方便对各种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处理。

其次,GIS可以辅助建立评价模型,通过对评价指标与土地资源数据的建模和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最后,GIS还可以实现对评价结果的展示和分析,通过地图、统计图表等方式展示评价结果的空间分布和相关统计信息,为决策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GIS的应用可以提高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IS(汇编)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GIS(汇编)

土地适宜性评价(操作步骤)按照张媛媛老师的要求,土地适宜性评价至少包括坡度和洪水淹没分析两个生态限制要素。

如果学有余力,可以再分析一下道路对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引导作用。

一、设置分析环境在cad里把规划范围写成一个块“规划范围.dwg”。

导入gis中,双击,选择“polygon”。

右键,数据——导出数据,生成“规划范围”shp。

地理处理——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shp。

Arctoolbox右键,环境设置,处理范围,选择“规划范围”。

二、由等高线生成DEM(数字高程模型)1.将cad文件导入gis中。

双击cad文件名,有5个文件,选择polyline。

点确定。

2.选择高程大于0的polyline,即为等高线,生成shp.打开属性表。

点按属性选择,elevation>0.点图层名,右键,数据——导出数据,图层名“denggaoxian”。

生成的新文件加载到视图中。

3.生成TIN。

3D Analyst 工具——TIN管理——创建TIN。

注意:height field选“elevation”TIN生成了!4.转栅格。

3D Analyst 工具——转换——由TIN转出——TIN转栅格。

注意:设置栅格大小(cellsize)(栅格大精度小,栅格小精度大)。

三、坡度因素评价1.生成坡度。

3D Analyst 工具——栅格表面——坡度。

输入栅格选dem。

输出栅格slope。

2.对生成的坡度进行适宜性评分。

点slope右键,打开属性表。

点“符号系统”,选“已分类”,类别改为“3”。

点“分类”。

“中断值”:第一个填“10”,第二个填“25”,第三个不改。

点确定。

再点确定。

对分类好的坡度重分类。

3D Analyst 工具——栅格重分类——重分类。

在新值一列,输入评分。

(3分最适宜,2分较适宜,1分不适宜)。

生成“slope_r”。

四、洪水淹没因素评价根据洪水淹没的高度,将dem分类。

查找关于洪水淹没的数据,即20年一遇、50年一遇、100年一遇等的洪水淹没的高度,视资料获取的情况,取两个值即可。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基于地理信息系统(GIS)的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旨在通过收集、分析和关联大量的地理数据和土地信息来评估建设用地适宜性,并提供科学的决策支持。

该评价方法的目标是在生态环境保护和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基础上,合理规划和管理土地资源,保障城市建设的质量和效益。

在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中,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各类相关数据。

例如,地形地貌、土壤类型、水文水资源、气候条件、生态环境、文化历史、交通网络、土地利用现状等数据。

这些数据可以从卫星遥感、测绘、调查研究、统计资料等渠道获得,并通过GIS平台进行整合和处理。

其次,需要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

根据不同的评价目标和需求,可以确定一系列适宜性指标,如土地可开发性、生态环境适宜性、可持续利用性、经济效益等。

每个指标可以被赋予不同的权重,以准确反映不同指标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程度。

接下来,通过GIS的空间分析功能,将各类数据和指标进行集成和关联分析。

这可以通过建立空间数据模型和评价模型来实现。

通过模型,可以根据不同指标和数据的权重,计算得出不同区域的适宜性指数或得分。

这些指数或得分反映了不同区域的建设适宜性程度。

最后,对评价结果进行表达和展示。

通过GIS的可视化工具和功能,可以将评价结果以图形、统计表格等形式展示出来,直观地反映不同区域的适宜性特征和差异。

同时,还可以根据评价结果提供科学的建议和决策支持,如合理利用适宜地区,限制或改变不适宜地区的建设用途等。

GIS技术的应用使得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更加科学和精确。

它提供了一个综合、动态和可重复的评价模型,帮助决策者更好地理解土地资源的特征和潜力,避免不适宜地区的开发和利用,推动城市规划和土地管理的可持续发展。

GIS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

GIS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

GIS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摘要:为从本质层面对土地规划应用空间整体布局合理性予以评价,主要以GIS空间分析方法为导向,建立完善的城市规划发展现状评价体系,并从多个层次对某市区土地规划定量评价。

通过多维度验证,明确现下合理和不合理区域,表明该体系评价方式合理性,对我国后续城市化持续性推进十分关键。

关键词:GIS空间分析;土地规划;合理性评价前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其主要为各级人们政府制定,通常属于总体规划,可提高土地利用率,强调对土地资源管控。

实施土地总体规划时,部分地方政府会选用一系列方式开展,进而实现经济利益最大化,进而造成初期土地利用规划方向偏离。

土地总体统筹规划中,土地利用结构优化调整,可由上级定量控制,但其具体局部缺乏完善的评判标准,造成实施过程规划不合理。

为改善土地规划利用存在瓶颈,需构建可行性较高的体系,科学对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合理性进行评价。

1.评价方法体系构建(一)评价目标主体对象土地利用分区主要将利用条件、开发途径异同点作为准则,对城镇土地实施划区域,不同城镇自身特征优势不尽相同,每个区域内经济和自然环境不一,土地利用功能分区时,应综合性考量土地利用途径及方向是否保持统一。

土地利用评价作为土地规划基础前提,按照土地利用自身多元化特征,其在城市化进程中,体现在经济与环境有效融合生态系统,评价土地利用空间布局时,也需综合性考量生态环境平衡评价,实现经济与环境协调。

由上述分析获知,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主要着力点为两方面,即自然经济适宜性、经济环境协调度,以其作为基础构建评价体系。

(二)评价指标与方法本文主要提出合理性指标,其作为适宜性和协调性指标重要介质,将两者进行有效衔接,其属于一种总体性指标,主要评价土地利用功能分区。

本文创建评价体系中共计包含3种,即合理性、协调性及适宜性指标。

选用的评价方法包含两方面:一方面,经验指数和法。

针对土地利用综合性评价,一般选取方式包含3种,其中经验指数法使用频次较高,以往具体实践中此种方式适用于因子间相关性较小条件下,该方式内三种评价指标相互约束力较小,满足实际评价要求。

GIS适应性分析操作步骤

GIS适应性分析操作步骤

GIS地形分析操作步骤:
1、首先要把CAD中具有标高的等高线和范围线各存成.DXF格式。

2、打开GIS程序,file-extentions中选择3D/CAD/SPE等。

3、点击“+”打开文件,找到需打开的文件,注意等高线.dxf在下拉中选line,
范围线.dxf在下拉中选polygon。

4、删除不符合标高要求的等高线。

首先保存成theme—convent to shapefile
格式。

然后点击open theme taple,如下右图
点击选择不符合要求的等高线。

然后点击theme—start editing—删除不选重的不符合要求的等高线,然后theme—save edits .
5、整理完等高线后,把文件保存成tin格式,点surface—create tin from
feature,在Height source中选择elevation,如下图
6、生成高度分析图,如下,双击左边在对话框中,把LINE选项去掉,如下图
定,如下图
7、在高度分析的基础上,可进行坡度分析、坡向分析等
在DERIVE SLOPE 中一般选10,如下图
双击左侧,进行坡度编辑
度,25度以上。

5度对应的是TAN2.9,所以0-5度就是0-2.9,
8、进行打印图纸大小设定,一般设置成A3的
9、输出打印,最好输出成EPS格式
10、三维地形如下。

GIS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论文资料)

GIS用地适宜性评价分析方法(论文资料)

人文地理学研究方法课程实验报告——基于GIS的金陵监狱用地适宜性评价一、实验目的:(1)掌握ARC GIS地理信息数据库建立、图像配准、矢量化等基本操作,学会分析制图等功能,理解地理信息系统基本思想;(2)了解人文地理学中的空间分析功能,并能借助ARC GIS解决中的缓冲区分析、叠置分析、3D分析等解决实际问题,掌握空间建模思想在实践中的应用。

二、实验数据:本次研究采用江苏省金陵监狱的1:5000地形图、遥感影象图等其他资料作为基础数据。

金陵监狱地属南京市区东郊江宁经济技术开发区汤山街道金丝岗,宁杭公路(122省道)19公里路程碑南侧1.5公里处,青龙山与黄龙山之间。

其区域范围介于北纬32°01’~32°03’,东经118°56’~118°58’之间,东西宽约0.8公里,南北长约3.4公里,总面积约2.29平方公里。

三、实验过程与方法:(1)原理与技术路线按照新的城市规划编制办法,进行城市规划和建设之前必须划定非建设用地,对规划区内的用地进行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的划分,并提出相应的土地开发政策和空间管制规划。

本次建设适宜性评价主要采用建设阻力—潜力模型,建设阻力即为生态敏感性分析,主要分析监狱辖区内阻碍用地开发建设的因素,划分敏感区和发展潜力区,在此基础上抓住影响金陵监狱发展的主要因素——生态保护和产业调整、土地置换等,将规划区内的用地划分为已建区、适建区、限建区、禁建区,针对不同的区域提出不同的开发强度和开发政策,力争实现金陵监狱快速发展的同时可持续发展。

实验步骤:①区域实地调查,收集资料②结合地方实际情况,制定分析指标体系③利用RS(遥感)和GIS(地理信息系统)平台,建立多指标数据库④确定各指标属性值,评价权重,建立评价模型⑤分析评价结果,进行用地适宜性评定⑥指定空间管制规划,指导区域发展。

具体思路如图所示。

用地适宜性分析与空间管制规划技术流程图(2)单因子评定过程影响用地适宜性的因子很多,如高程、坡度、植被、水域等.在分析金陵监狱现状特征的基础上,遵循因子的可计量、主导性、代表性和超前性原则,选取对土地利用方式影响显著的高程、坡度、水域、植被四个自然因子,同时结合矿石开采所导致的地质隐患、洪水暴发带来的安全问题以及建筑的朝向问题等,又选取地质、洪水、坡向三个因子共七个因子组成用地适宜性评价的主导因素。

arcgis作业之适宜性评价

arcgis作业之适宜性评价

arcgis作业之适宜性评价arcgis作业第一步骤~希望能给大家一点帮助因为我是在ARCGIS 10.0的环境中进行运作的,所以我只能按照我自己的来写了,9.3的具体操作应该也是差不多的。

这是第一步的一些建议,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1运行ArcDesktop,新建一个空地图,通过Add data加入“map.jpg”。

可能会出现关于金字塔和投影方式的咨询,无视之。

2.在地图上右键——数据框属性——常规——单位——地图一栏,显示为“米”(原本为未知单位)3.配准栅格图像在工具栏空白处单击右键——地理配准4.单击地理配准——取消“自动校正”——单击符号,选取编辑点进行校正,一般来说选取的点都是公里网的焦点。

四个角落各取一个,然后中央区域选取几点。

有关公里网和经纬度的解释,可能没有学过地图的同学比较的茫然。

本次作业的map.jpg是1:5w地形图,他的右上角两套不同的坐标体系。

最外框的是经纬度网,115度45分;40度00分这个是图片的右上角的经纬度坐标,用来校正完全之后进行一个对比验证。

靠里的是方里网,是高斯克吕格投影(Gauss一Kruger Projection),即90-91-(20392)-4430这一列,这是高斯投影第20个投影带,距离中央经线390-391-392公里处,距离中央纬线距离为4430公里(就是距离赤道距离4430km)。

由此产生的一套坐标。

更详细的就不赘述了。

右上角的那个焦点坐标就是(393000,4430000)5.选取控制点一般都是选取地图上方里网的交点,然后左键选取,右键输入XY坐标,并不需要像老师的参考流程中,拉取一条直线。

6.选取好控制点并且输入坐标之后,点击,会出现这些控制点的属性表,可以对比验证一下,残差较大(一般来说接近2)则需要重取,满意之后。

在地理配准中点击“自动校正”会自动生成一个新的校正后的图。

接下来基本上就跟着老师的步骤走吧……7完成配准后利用Georeferencing工具条中的update georeferencing或者rectify命令保存配准结果。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

基于GIS的用地适宜性评价地理信息系统(GIS)是一种基于计算机科学和地理学的交叉学科技术,可以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和展示地理空间数据。

用地适宜性评价是利用GIS技术进行的一种重要的土地利用决策工具,旨在确定最佳用地类型和位置以满足特定的土地利用需求。

GIS技术在用地适宜性评价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首先,GIS能够集成多源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土地利用、地形、气候、土壤等,提供全面的空间数据,并通过数据的叠加和分析,推断出不同土地类型适宜性的空间分布。

其次,GIS能够对土地的各种因素进行量化和空间分析,包括土地覆盖、土地可利用性、土地质量等,通过定义适宜性指标和权重,计算出每个空间单元的用地适宜性得分。

最后,GIS还能够将评价结果进行可视化展示,帮助决策者理解评价结果,做出明智的用地决策。

在用地适宜性评价中,GIS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步骤:1.数据获取和预处理:通过各种途径获取土地利用数据、地形数据、气候数据、土壤数据等多源地理数据,并进行数据预处理,包括数据清洗、校正、转换等。

2.用地因子分析:根据评价的要求,选取一系列用地因子,包括土壤类型、坡度、坡向、遥感影像等,通过分析这些因子的空间分布和特征,为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3.适宜性指标定义和权重划分:根据用地目标和对不同因子的重要性,定义适宜性指标,并划分权重。

这些指标可以包括土壤适宜性指数、地形适宜性指数、气候适宜性指数等,通过专家评判、层次分析法等方法确定权重。

4.适宜性评价模型构建:根据适宜性指标和权重,建立用地适宜性评价模型。

常见的评价模型包括多层次线性加权评价模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等。

5.用地适宜性评价:根据评价模型,计算每个空间单元的用地适宜性得分,并根据得分进行空间分布分析和可视化展示。

评价结果可以分为适宜、次适宜、不适宜等几个类别,提供给决策者进行进一步的决策分析。

通过GIS技术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可以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准确性,克服了传统评价方法的时间和空间限制。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GIS(地理信息系统)土地适宜性分析是利用空间分析技术和地理信息数据来评估和预测土地在不同条件下的适宜性程度。

该分析可以用于农业、城市规划、环境保护和自然资源管理等领域。

在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时,首先需要收集和整理相关的地理信息数据,包括土地类型、土壤属性、地形特征、气候条件等。

这些数据可以从卫星遥感图像、地面测量、气象站点和土地调查等渠道获取得到。

然后,需要对这些数据进行处理和转换,使其能够在GIS软件中进行分析。

例如,可以对地形数据进行插值和转换,以便在分析中使用。

然后,需要建立适宜性评价模型。

适宜性评价模型是根据指标体系来计算土地适宜性的数学模型。

常用的模型包括加权叠加分析、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这些模型可以根据实际需求和数据特点进行选择。

在模型建立过程中,还需要考虑指标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权重分配,以确保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最后,通过GIS软件对模型进行实施和分析。

首先,需要将收集的地理信息数据导入到GIS软件中。

然后,根据建立的适宜性评价模型,对数据进行空间分析和计算,得到土地适宜性的综合评价结果。

最终,可以根据评价结果对土地进行分类和等级划分,为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在进行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时,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数据的质量对评价结果有着重要影响,因此需要进行严格的数据收集和处理。

其次,模型的选择和建立需要基于实际情况和目标要求,以避免过于复杂或不合理的模型。

最后,评价结果应该与实际情况相结合,并经过验证和调整,以确保其可靠性和可操作性。

综上所述,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是一项重要的研究工作,它可以为土地利用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农业生产、城市发展和环境保护等方面的可持续发展。

对于实际应用中的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工作,还需要进一步加强方法研究和应用实践,以提高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ArcGIS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

上机二: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一、上机内容简介本练习的研究区域为某山区的一个小镇。

研究区域面积为1555公顷,其中镇建成区42.6公顷,镇周边有2处独立工矿和5处较大的农村居民点。

本练习主要是针对研究区的生活区进行用地适宜性评价,选取交通便捷性、环境适宜性、城市氛围和地形适宜性4类评价因子,其中环境适宜性和地形适宜性还包含子因子,如表2-1所示。

用地适宜性评价因子与权重表2-1对于各单因素的居住用地适宜性评价,本练习统一将评价值分级成1-5级,其中3级是勉强可用于居住用地建设,但需要进行特殊处理,5级代表最适宜建设,1级代表完全不适宜建设。

具体步骤:✓首先,对各个单因素作适宜性评价,统一分级成1-5级,并转换成栅格数据;✓然后,进行栅格加权叠加运算,每个栅格代表的地块将得到一个综合评价值;✓最后,对综合后的栅格数据重新分类定级,得到居住用地适宜性综合评价图。

二、单因素适宜性评价分级2.1、交通便捷性评价交通便捷性评价将根据距离省道、县道的远近加以确定,如表2-2所示。

交通便捷性的评价标准表2-21步骤1:启动ArcMap,打开“chap04\练习数据\评价基础数据\评价基础数据.mxd”。

该地图文档包含【道路】图层,道路有两种类型:省道和县道。

步骤2:选择所有省道要素。

➢右键单击【道路】图层,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打开属性表】,显示【表】对话框。

➢点击【表】对话框的工具条上的【表选项】工具,在弹出菜单中选择【按属性选择…】,显示【按属性选择】对话框。

➢选择上部列表框中的【类型】字段,然后点击【获取唯一值】按钮,【类型】字段的值将显示在中部列表框中。

➢点击下部输入框,然后双击【类型】字段,单击【=】按钮,双击中部列表框中的【省道】,从而构建了一个表达式【[类型]=‘省道’】。

其含义是选择“类型”字段值为“省道”的要素。

➢点【应用】,可以发现所有“类型”字段值为“省道”的要素均被选中。

➢关闭【按属性选择】对话框和【表】对话框。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

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
在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时,首先需要收集相关的地理数据,如土
地利用类型、土壤类型、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分布等。

这些数据
可以通过现场勘测、卫星遥感、地理数据库等方式获得。

然后,需要对收
集到的数据进行整理、处理和分析,以便建立土地适宜性模型。

建立土地适宜性模型可以采用多种方法,如专家判断法、多指标评价法、逻辑回归法等。

专家判断法是基于专家经验和知识,通过对各个因素
进行权重赋值和相关性分析,得出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多指标评价法是
将各个因素的数据统一化处理,然后通过综合评价方法,得出综合评价指数,从而进行土地适宜性评价。

逻辑回归法则是利用已知的数据和各个因
素的特征,建立回归模型,通过模型预测出土地适宜性。

建立好土地适宜性模型后,还需要进行模型验证。

验证可以采用交叉
验证、残差分析等方法,评估模型的可信度和准确性。

如果模型验证结果
较好,就可以对未知地区进行预测,得出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

最后,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提
供科学建议。

对于适宜性高的土地,可以用于农业生产、城市建设等用途;对于适宜性低的土地,可以避免开发,以保护生态环境。

此外,还可以根
据不同的需求和目标,制定不同的土地利用方案,实现可持续发展。

总之,GIS土地适宜性分析建模是一种利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土
地适宜性评估和分析的方法。

它可以为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
依据,实现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GIS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

GIS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

GIS下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摘要:将GIS技术应用到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中,能够提升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的合理性以及规划的有效性,从而确保土地空间被高效利用,更利于实现土地可持续发展。

从GIS技术的优势出发,结合土地利用规划现状,浅析GIS技术在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中发挥的作用,旨在促进当前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更加合理。

关键词:GIS;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引言现阶段,随着新城镇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持续快速推进,城镇人口不断增加,出现了土地资源紧缺、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严重退化等问题,影响着紧张的土地资源有效利用和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

因此,必须利用好土地规划空间布局,使土地利用集约化和节约化,确保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的合理性。

在土地规划过程中引入GIS技术对空间布局进行合理评价分析,可及时发现并解决其中存在的问题。

1GIS技术的优势GIS技术即地理信息技术,属于多学科综合体系,能够借助计算机硬件和软件完成对地理数据库的构建,将地理环境各要素集成到数据库中,采用数字化分布式存储的方式,为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提供技术支撑。

它属于一个功能强大的空间数据信息系统,该系统将现代信息技术与大量计算技术、地理科学技术等融合在一起,实现对空间数据信息的采集、储存、编辑、处理以及管理等多种功能,对各类空间数据信息进行快速分析形成相关结构图表,同时根据工作的需要还能二次开发与整合空间数据信息。

因此,在土地利用规划或城乡规划等空间规划中,GIS技术比传统的CAD具有以下两个较为显著的优势:GIS可实现图和表的联动,可分析计算规划中的大量数据,通过地图直接显示地图结果,还可完成空间关系的分析运算,并将结果输入表格;可实现栅格和矢量的联动,矢量数据既可进行绘图、编辑、运算,方便转化为栅格数据,而栅格数据通过很多空间分析与运算,又可以将结果转变为矢量数据。

2基于GIS的土地利用规划空间布局合理性评价2.1应用手段2.1.1图件编制目前,使用的GIS软件,多数具备强大的地图编辑功能,在实际应用中,能够高效进行图形编辑和图例制作等,同时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图件的高质量编制。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