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七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
GIS技术下的渚洲土地适宜性评价目录摘要一、前言1、问题的提出2、研究现状3、研究内容4、研究流程二、基础理论1、基本概念2、研究技术方法Ⅰ层次分析法ⅡGIS与空间分析(1)地理信息系统(2)空间分析三、研究区域概况四、农用地适宜性评价技术与方法1、评价目标的确定2、评价体系的拟定3、评价因子的选取4、评价因子数据获取(1)评价因子权重的确定(2)评价因子专题数据生成.五、评价分析模型与结果分析1、评价分析模型2、评价结果分析(1)耕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2)园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3)林地适宜性评价结果分析六、结论参考文献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研究将地理信息系统和数学评价模型相结合,以莱西市渚洲地区的农用地(耕地、园地、林地)作为评价对象。
根据研究区域的实际情况,遵循评价因子选取的原则,选定了海拔、坡向、坡度、水源灌溉和交通通达性五个评价因子作为农用地适宜性的评价体系。
利用地理信息系统的空间数据库技术建立了研究区域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数据库,在评价数据库的基础上,借助GIS的叠加分析、栅格数据聚类分析、DEM地形分析和缓冲区分析等空间分析功能,获取了研究区域的评价因子专题层。
利用层次分析法和加权指数和法与限制性因素法对研究区域的农用地进行了适宜性等级的评价。
关键词:适宜性评价;农用地;地理信息系统;空间分析一、前言1、问题提出土地资源是进行农业生产的最基本的物质条件。
农业生产同土地和自然环境的关系特别密切,没有土地就没有农业生产。
在农业生产中,土地不仅被当作基地、立足点和空间操作场所而发挥作用,而且被当作极其重要的劳动对象和劳动资料而发挥作用,是最重要的不可替代的基本生产资料。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
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近年来,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规划成为了一个不可忽视的问题。
而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则成为了一个重要的研究方向。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是指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土地利用的最佳方式和范围。
本文将探讨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方法和应用。
一、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重要性城市规划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对于合理规划城市空间布局、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规划者了解土地资源的特点和潜力,为城市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评价结果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参考,避免了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了浪费和环境破坏。
最后,适宜性评价还可以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高城市生活质量和人民福祉。
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多种多样,常用的有定性评价和定量评价两种。
定性评价主要基于专家经验和判断,通过对土地资源的自然、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确定土地利用的适宜性等级。
定量评价则更加科学和精确,通过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和数学模型,对土地资源进行量化分析,得出评价结果。
在定量评价中,常用的方法有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和遗传算法等。
层次分析法通过构建层次结构模型,对不同因素的重要性进行排序,从而得出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
模糊综合评价法则通过建立模糊数学模型,将不确定性因素纳入评价过程,提高评价结果的准确性。
遗传算法则通过模拟生物进化过程,通过迭代优化的方式,得出最优的土地利用方案。
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应用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在城市规划中有着广泛的应用。
首先,它可以为城市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通过评价土地利用的适宜性,规划者可以了解土地资源的现状和潜力,为城市发展提供合理的规划方案。
其次,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参考。
城市化进程中,土地资源的浪费和破坏问题日益突出,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规划者避免不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减少浪费和环境破坏。
土地适宜性评价
报告里摘出来的作为范本,大家可以参考一下,提出一些意见7.2 耕地质量评价项目区位于**省**市**县**乡,属于“**大型水田灌区”的++区范围。
建设规模为1655.34公顷,现状耕地面积1218.66公顷,其中基本农田面积为1096.79公顷,占耕地面积的90%,均为水田,种植作物为水稻。
因水田面积逐步发展,稻田养殖面积逐年扩大,进十多年大气候的干旱,致使灌溉水源紧张,甚至因水而减产绝收;田间灌、排工程的多年运行,工程寿命已超限,年久失修,工程效益降低,调水、排水均“卡脖子”;农业生产形成的改变,管理维修不及时;后期发展的水田田间工程随意布设,形成不了盐渍土灌水压盐的条田格局,产量低等因素。
项目区的基本农田已趋于逐步向低产田退化的现象,耕地质量逐步降低。
1、土地用途的确定根据本次规划的初步目标,项目实施后土地利用方向主要以发展农业为主,遵循项目区的种植习惯和经济发展水平,因地制宜的土地利用原则,项目区建成后主要仍以稻养蟹、稻养泥鳅的立体农业模式。
因此,本次适宜性评价按照水稻对项目区进行耕地质量评价。
2、评价单元的确定项目区水田的灌溉水源均为河道径流及上游水库的调水,系地表水资源,主要依靠+++灌站、+++灌站、++灌溉站抽水进行灌溉。
经灌溉水源工程的机泵设备更新、改造,灌溉水源保证程度提高;灌溉斗渠与排水斗沟形成条田格局及田间灌、排工程的配套维修,渍涝灾害得以抑制。
排水标准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旱涝灾害对土地适宜性影响减小;交通设施的配套状况等因素对土地适宜性的影响减弱。
因此,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土壤类型等成为主要影响因素。
根据对项目区内土壤实地采样分析,按照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等原则,我们将项目区按照土壤取样点的地理位臵选定为6个适宜性评价样点。
3、参评因子及其影响权重的确定根据项目区的实际情况和整理后的土地用途,参考《土地复垦技术标准》、《第二次全国土壤普查技术规范》、《农用地定级规程》(TD/T1005~2003)、《农用地分等规程》(TD/T1004~2003)等资料,确定选择耕层土壤质地、土壤有机质含量、盐渍化程度、障碍层次、灌溉保证率、排水条件、土壤酸碱度(pH)、灌溉水源、剖面构型等作为本次适宜性评价的因子。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生产布局
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生产布局近年来,随着人口的持续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土地资源的利用和保护成为了当今社会亟待解决的问题。
而在农业生产中,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科学应用,对于农业生产布局和农田规划方案的制定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分析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背景意义,并探讨如何将其应用于农业生产布局。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性质、环境条件和利用需求,对土地适宜程度进行科学、系统、定量的评价。
它不仅仅关注土地的肥力和水源状况,还考虑了土地的坡度、土壤类型、气候条件等因素。
通过对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制定科学的农田规划,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农业产量。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农业生产布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首先,它可以帮助农业规划者了解土地资源的分布情况和利用潜力,从而为农业生产布局提供科学依据。
例如,在一片适宜果树种植的土地上,可以合理规划果园的分布,并选择适宜的果树种植。
其次,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农业规划者识别农田的弱点和潜在问题,引导农业生产布局的改进与优化。
例如,在一片土地适宜度较低或存在土壤退化的地区,可以选择绿化或进行土壤修复等措施,以提高土地的适宜性。
最后,适宜性评价还可以促进资源的合理配置和优化利用,提高农田的综合效益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基于以上背景,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探讨土地适宜性评价与农业生产布局的关系。
从生态角度看,根据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可以选择合适的作物种植或养殖方式,减少肥料和农药的使用,降低农业对环境的影响。
从社会经济角度看,根据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可以合理规划农田的分布,提高农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从可持续发展角度看,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帮助农业规划者选择可持续农业生产方式,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
当然,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农业生产布局也面临一些挑战。
首先,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是一个复杂而困难的问题。
由于土地适宜性涉及到多种因素,评价指标的选择和权重的确定需要综合考虑生态、经济和社会等多个方面的因素,并且需要根据不同地区的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评价土地是否适合某一用途和适宜程度。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综合识别土地的自然属性和经济属性来明确土地属性的生产潜力,是土地利用决策和科学的土地利用规划的基础。
用于评价农、林、牧、渔等行业的适宜性、局限性和程度差异。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来研究土地是否适合预期用途、适宜程度及其限制条件。
根据土地预期用途的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城市适宜性评价。
通过评价,阐明了区域土地适合农业、水果、林业、水产养殖等行业,以及数量、质量和分布适合城市建设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的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和分工的土地利用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评价的基础。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为某一特定目的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价。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正确、实用,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则,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模式,结合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因素作为评价指标,适宜性,质量和各种使用限制土地调查和综合分析,以分类和等级的土地使用和质量。
一是补充评价法。
例如,某地已全面开展了土壤等级的评价,如果要进行宜耕、宜林地的评价,只需在土壤等级的基础上,增加对地形坡度、水源条件、交通条件等限制因子的评定,就可以综合确定宜耕、宜林的适宜等级。
二是调查汇总法。
就是规划人员深入到基层。
通过实地调查访问。
了解土地适宜性,然后逐级汇总。
以宜耕荒地评价为例,调查人员深入到乡或村里,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和熟悉情况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的业务人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指明哪些荒地宜农,哪些是一等宜农荒地,哪些是二等宜农荒地,然后将宜农荒地的数量、质量及图件汇总。
在有些地区,还可以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即统一规定评价的重要技术指标,例如规定地形坡度、土层厚度、水源条件等主要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等级,统一印制表格,由各乡各村组织填写,进行汇总即可。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
土地资源管理中的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土地资源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基础,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地资源对于保障人类生存环境、推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与优化是土地资源管理的核心内容之一,通过科学评价土地适宜性,提出合理的土地利用策略,实现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对于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一、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和意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土地利用条件和要素进行科学评估和分析,以确定土地在不同用途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从而为合理安排土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的过程。
通过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了解土地所具备的潜力和限制性因素,为土地资源管理和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具有以下意义:1.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通过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合理规划和安排土地的不同用途,科学调整土地利用结构,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 保护生态环境。
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获取土地利用中生态环境的变化和风险,提出相应的保护策略,实现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3. 提高土地资源利用效率。
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提高土地资源的利用效率,实现科学、可持续的发展。
二、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主要方法1. 区域适宜性评价法。
通过对区域特征、土地特征等因素的评估,确定土地在不同用途下的适宜性,进而预测土地利用的变化和趋势。
2. 敏感性评价法。
评价土地在不同利用方式下的抗干扰能力、复原能力和可持续能力,确定土地的适宜利用方式。
3. 约束适宜性评价法。
通过对土地资源的定量和定性分析,评价不同用途下土地的适宜性,并结合环境、经济、社会等因素进行约束分析,确定目标土地用途及其限制条件。
三、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的优化策略1. 合理组织土地利用结构。
根据不同用途下土地的适宜性评价结果,科学规划和组织土地的利用结构。
优化土地的利用方式和布局,提高土地利用效益。
2. 积极推进土地整治。
结合土地利用适宜性评价结果,加强土地整治工作,改善土地质量,提高土地的适宜性,同时加强对土地的综合治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利用规划学》土地的适宜性评价-------------基于层次分析法学院:资源与环境学院班级:2013009姓名:sk学号:*********指导老师:张**目录一、摘要: (1)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 (1)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 (1)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 (1)2.层次分析法求权的步骤和方法 (2)(1)建立层次结构模型 (2)(2)标度及描述 (3)(3)构建判断矩阵 (4)(4)计算各判断矩阵的特征值、特征向量 (5)(5)用一致性指标进行检验: (6)(6)确定各指标权重: (7)(7)计算总排序权向量并做一致性检验 (7)四、为各因子指标评分: (8)五、加权求和评价各单元适宜性 (11)六、总结 (12)一、摘要: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确定土地利用方向的基本依据,是近20年来土地资源研究的主要内容。
农用地适宜性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主要内容之一,通过对用于农业生产的土地进行适宜性等级的划分,揭示其作为农用地的适宜性大小,从而为调整和优化土地利用结构,制定合理的土地开发整理规划提供科学依据。
本次采用加权求和法计算各评价单元的适宜性,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权重。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流程三、层次分析法求权重:1.层次分析法的基本原理:层次分析法(AHP)是美国运筹学家匹茨堡大学教授萨蒂(T.L.Saaty)于上世纪70年代初,为美国国防部研究“根据各个工业部门对国家福利的贡献大小而进行电力分配”课题时,应用网络系统理论和多目标综合评价方法,提出的一种层次权重决策分析方法。
层次分析法根据问题的性质和要达到的总目标,将问题分解为不同的组成因素,并按照因素间的相互关联影响以及隶属关系将因素按不同层次聚集组合,形成一个多层次的分析结构模型,从而最终使问题归结为最低层(供决策的方案、措施等)相对于最高层(总目标)的相对重要权值的确定或相对优劣次序的排定。
土地资源学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资源学中的土地适宜性评价地球上的每一块土地都拥有独特的自然条件和人文环境,这些条件和环境的组合在一起形成了该土地的适宜性。
而土地适宜性评价旨在研究土地适宜性的因素和特点,以便更好地利用和管理土地资源。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定义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某一区域内的土地类型、地形地貌、土壤、气候以及人为因素等,进行系统、科学、量化、综合评估,揭示其生态、经济和社会效益,以确定土地最佳用途和合理开发利用方式的一种方法。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和分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主要包括土壤质量、地形地貌、气候条件、水资源状况、生物多样性、土地资源利用方式、环保状况等方面。
按照评估目的的不同,可将其分类为农业用地适宜性评价、城市用地适宜性评价、林业用地适宜性评价、旅游用地适宜性评价和生态环境适宜性评价等几种。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意义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它可以帮助人们了解土地资源的多方面性质,为土地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
其次,它能够预测土地的潜在风险,避免资源浪费和环境问题。
最后,土地适宜性评价对于实现宏观经济和社会发展战略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土地适宜性评价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 调查核实通过对土地的地形、土壤、植被、水文、气象等自然环境因素和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进行现场调查。
2. 数据获取从各种数据来源中获取所需信息,包括遥感影像数据、环境监测数据、数字地形模型数据等各种数据。
3. 建立评价指标系统根据土地资源特征,建立适宜性评价指标体系,包括基础指标、因素指标、子系统指标和总成效指标。
4. 评估方法选择根据指标的不同特点和土地适宜性的评价要求,选择相应的评估方法,包括定性评价、定量评价和模型仿真等方法。
5. 评价结果分析通过对评价结果的分析,得出土地适宜性的空间分布特征,确定适宜性等级并提出整改建议。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局限性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实际应用中也存在一些局限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数据来源狭窄数据来源的局限性可能会影响评价的准确性。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
什么是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人为利用和管理等方面的指标和要求,对土地进行系统的评价和划分,以确定土地在特定类型的利用和管理下的适宜性和限制性程度,为合理地开发、利用和保护土地资源提供科学依据。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综合性的工作,涉及到土地的生态、地质、气候、水文、土壤、植被、土地利用方式等方面。
评价的目的是根据土地的自然条件和资源特征,结合农业、林业、畜牧业、渔业、城市建设、生态保护等需求,确定土地的最佳利用方式和开发利用潜力,提出相应的开发利用建议和管理措施。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方法可以分为定性和定量两种。
定性方法主要是根据土壤质地、水分、肥力、坡度、坡向、海拔等自然条件,结合土壤利用能力和土地资源特点,判断土地适宜于何种利用方式。
定量方法则是依靠数学模型和GIS空间分析技术,通过对土地资源要素的量化和综合评价,得出适宜性指数或适宜性等级,进而进行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在土地利用规划和决策中具有重要的作用。
首先,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合理配置土地资源,实现最大的效益。
其次,它可以指导土地的保护和生态修复工作,保护耕地和生态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再次,它可以为土地政策的制定提供参考,促进土地利用和土地资源管理的科学化和规范化。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也存在一些问题和挑战。
首先,土地适宜性评价需要大量的数据和技术支持,缺乏准确、全面、时效性的数据会影响评价结果的科学性和可靠性。
其次,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多学科的交叉和融合,需要专业人员的参与和配合。
再次,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结果需要得到政府、企事业单位和农民等多方的认可和执行,需要建立健全的决策机制和法律法规体系。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科学而综合的工作,它可以为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指导土地利用规划和管理,促进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然而,土地适宜性评价面临着数据、技术、专业人员和政策等方面的挑战,需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和应用,提高评价的科学性和实用性。
第七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20
1.0—0.1
﹤0.1
粉沙土
沙砾土
社会经济因 素 (0.2)
人均纯收入(元/人) (0.4)
道路通达性 (0.6)
﹥4000 好
4000—2000 2000—1000 ﹤1000
第七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授课时数:6课时
一、基本概念 1、土地适宜性 指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应注意的是, 适宜用途的选择必须选择建立在土地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不应造成环境退化和生态恶化。 2、土地适宜性评价 指针对特定的利用方式是否适宜,若适宜对其适宜程 度作出等级评定。针对某一用途的适宜程度可分为适宜与 不适宜,适宜又分为最适宜、一般适宜、临界适宜三类。
3)土地质量的评定 (1)选定土地性质
考虑哪些土地性质最真实地反映土地质量,并且可以 取得具体资料。 (2)重要性排序
将所选定的土地属性按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序。 (3)逐项检查资料是否齐备,还需要调查哪些数据资料。 (4)编制土地质量评价表或土地质量诊断表。 (5)单项土地质量评价
对每一项土地质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6)土地质量综合评价
土地质量:指土地的综合属性,是土地各种性质的综 合表现。土地质量不能直接测定,而需要通过某些土地性 质的结合加以确定。如土壤肥力这项土地质量,可由土壤 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有效水分等土壤属性综合反映。
2)土地质量的选择 选择依据包括:对所研究的作物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 有影响;在研究区内出现对土地利用施加不利影响的临界 值;可进行计量或估量,即有可行的收集资料的可能。
根据活动积温、年降水量和干燥度,全国共划分为9 个土地潜力区:华南区、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区、云贵 高原区、华北-辽南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半 干旱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土地评价纲要》的评价系统分为纲、级、亚级、单元四个层次。
1.土地适宜纲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式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
经济原因居多,土地的适宜或不适宜即以这些原则划分。
2.土地适宜级反映适宜性的程度,可按照纲内适宜性程度递减的顺序用连续的阿拉伯数字表示。
一般分三级:S1、S2、S3。
•S1级是高度适宜。
•S2级是中等适宜。
•S3级是临界(勉强)适宜。
•适宜性程度的差别主要取决于投入和收益的相互关系。
•在不适宜纲内通常分为两级:当前不适宜类(N1)和永久不适宜类(N2)。
•当前不适宜类(N1):当前技术和现行成本下不宜加以利用。
•永久不适宜类 (N2):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
3.土地适宜亚级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级用小写字母附在适宜级符号之后的方法来表示,如S2m。
S1级无适宜亚级。
4.土地适宜单元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级的续分,亚级内所有的单元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
单元与单元之间的生产特点、经营条件和管理要求的细节方面都有差别。
适宜单元的划分对于农场一级的土地规划很有意义。
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亚级之后,如S2e-1、S2e-2。
二.评价规则• 1.评价的深度• 2.参评因素• 3.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种类• 4.确定土地利用种类和明确土地利用要求• 5.土地利用与土地属性的比较•⑴要求的匹配。
•⑵环境影响•⑶社会经济分析•⑷实地验证三.具体评价步骤为:1.土地适宜性评价单元的确定:划分方法:一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二是以土地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三是土壤类型图图斑为评价单元;以上几种方法均有其可取之处和不同程度的缺陷,为此,可以利用ARCGIS软件将土地利用现状图与影响土地质量的参评因子分级图层进行叠加,选取最小图斑作为基本的评价单元。
2.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的划分:利用Arcgis空间分析功能综合土地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因地制宜将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和等级。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估是评估土地是否适合特定目的和适宜程度。
这是制定土地使用决策和科学编制土地使用规划的基础。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对土地的自然和经济属性的综合评价,阐明土地属性的生产潜力,并评价农业,林业,畜牧业和渔业的适宜性,局限性和程度差异。
土地适宜性评估基于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并研究土地的适宜性,适宜性和限制用途。
根据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城市适宜性评价。
通过评估,弄清了适合农业,水果,林业,水产养殖等行业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和分布,以及城市建设和土地资源的不合理利用,从而为调整区域土地利用提供了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本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估是针对特定目的的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估。
为了确保科学,正确和实用的评估结果,我们必须掌握某些基本原则并遵循某些评估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则是:在现有生产力管理水平和特定土地利用模式下,通过对土地适宜性,质量进行调查和综合分析,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为评价指标。
出于各种目的限制土地,对土地使用和质量进行分类和分级。
二,评估工作程序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技术全面的工作,涉及多个学科,评价过程较为复杂。
一般来说,土地适宜性评价可分为三个阶段:室内准备和数据收集,适宜性评价和结果整理。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具体步骤如下:(1)明确评价目的(2)组织技术力量并准备评估用品(3)评价对象的选择(4)数据收集(5)评价因素的选择(6)评价因子极限指标的确定和指标分类(7)制作评价因子图(8)评估单位的划分(9)评估因素权重的确定(10)土地适宜性的确定(11)土地适用性等的确定(12)土地限制类型的确定(13)检查评估结果(14)面积测量,调整与统计(15)土地适宜性评价(16)评价结果分析与评论。
土地评价适宜性评价
第10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第11页/共31页
二、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
评 实质: 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质量的比配 价
方 法
依据土地利用要求和土地性状分析比较得 出土地利用方式的适宜性等级
第12页/共31页
评价方法
最 小 因
按单因子适宜性等级最小 的那个因子的等级决定土
子 法
地适宜性等级的方法
第8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③土地适宜亚类 反映土地限制性类别的差异。亚类用英
文小写字母表示,附在适宜类符合之后
第9页/共31页
一、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④土地适宜单元 土地适宜单元是适宜亚类的续分,单元
与单元之间在程度上存在差别,这种差别 影响土地生产特点和经营管理要求
适宜单元用阿拉伯数字表示,置于适宜 亚类之后
S1
S2
有机质 (%)
S1
S1
U1:S1 U2:S3s
第17页/共31页
评价方法
加 权
在计算不同评价因子的指数
指 数
值的基础上,进行加权计算,从
计
而获得土地适宜性等级
算
法
第18页/共31页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 评价指标的选择
第19页/共31页
加权指数计算方法
ii. 评价单元划分与评价指标定量化
1、加(减)法系统
表达式:P = A + B + C
第24页/共31页
德国的加(减)法系统
第25页/共31页
2、乘(除)法系统
表达式:P = A × B × C
例如:美国的斯托利指数分等(Storie Index Rating, SIR)
土地适宜性评价
一是补充评价法。
例如,某地已全面开展了土壤等级的评价,如果要进行宜耕、宜林地的评价,只需在土壤等级的基础上,增加对地形坡度、水源条件、交通条件等限制因子的评定,就可以综合确定宜耕、宜林的适宜等级。
二是调查汇总法。
就是规划人员深入到基层。
通过实地调查访问。
了解土地适宜性,然后逐级汇总。
以宜耕荒地评价为例,调查人员深入到乡或村里,请当地有经验的农民和熟悉情况的农业技术推广站、土肥站的业务人员,在土地利用现状图上指明哪些荒地宜农,哪些是一等宜农荒地,哪些是二等宜农荒地,然后将宜农荒地的数量、质量及图件汇总。
在有些地区,还可以采用更简便的方法,即统一规定评价的重要技术指标,例如规定地形坡度、土层厚度、水源条件等主要评价指标及其评价等级,统一印制表格,由各乡各村组织填写,进行汇总即可。
土地适宜性评价就是评定土地对于某种用途是否适宜以及适宜的程度,它是进行土地利用决策,科学地编制土地利用规划的基本依据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通过对土地的自然、经济属性的综合鉴定,阐明土地属性所具有的生产潜力,已经对农、林、牧、渔等各业的适宜性、限制性及其程度差异的评定。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根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属性,研究土地对预定用途的适宜与否、适宜程度及其限制状况。
根据评价的预定用途不同,适宜性评价可分为土地的农业适宜性评价和土地的城市适宜性评价,通过评价阐明区域土地适宜于农、果、林、水产养殖等各业生产以及适宜于城市建设的土地资源及利用不合理的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及其分布,从而为区域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土地利用规划分区等提供科学依据。
因此,土地适宜性评价是土地利用的基础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是针对某种特定的用途而对区域土地资源质量的综合评定。
为了保证评价结果的科学性、正确性和实用性,就必须掌握一定的基本原理,遵循一定的评价原则。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基本原理是:在现有的生产力经营水平和特定的土地利用方式条件下,以土地的自然要素和社会经济要素相结合作为鉴定指标,通过考察和综合分析土地对各种用途的适宜程度、质量高低及其限制状况等,从而对土地的用途和质量进行分类定级。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
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指对其中一区域内的土地进行综合评价,以确定其适宜用于何种建设活动的一种方法。
该评价的目的是为了科学合理地规划利用土地资源,以满足城市发展需要,并保护环境、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下面将从评价的目的、方法和影响因素等方面进行详细阐述。
评价的目的:评价的方法:1.数据收集:对相关地理、气候、地质、土壤、环境质量等数据进行收集和整理。
2.指标体系建立:建立适宜性评价的指标体系,包括经济、社会和环境等方面指标,并赋予不同指标不同的权重。
3.评价模型建立:选择适宜性评价方法,如层次分析法、综合评价法等,建立评价模型,进行土地适宜性分析和评价。
4.评价结果分析与验证:对评价结果进行分析和验证,探讨评价结果的可行性,并进行评价结果的后续优化和调整。
影响因素:1.自然因素:包括地形地貌、气候环境、土壤质量等。
如土壤质量好、地势平坦、水源充足的地区更适宜用于农业或工业建设。
2.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基础设施建设、交通情况等。
如经济发达的地区适宜开发商业用地,交通便利的地区适宜发展居住用地。
3.环境因素:包括生态环境保护、防灾减灾能力等。
如环境敏感地区适宜进行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易受自然灾害影响的地区不宜用于建设。
评价结果的应用:1.土地规划: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规划提供科学依据,确定土地的用途和开发强度,合理布局不同类型的用地。
2.土地利用:评价可以确定土地的适用性和限制性,引导土地利用的方向,提高土地利用效率。
3.土地整治:评价结果可以为土地整治提供参考,指导土地的整合和改造,提高土地的品质和效益。
4.土地管理:评价结果可以指导土地的管理和保护,确保土地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
总之,建设用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可以为土地规划、土地利用、土地整治和土地管理提供科学依据,促进城市健康发展和建设可持续的生态环境。
因此,我们应该充分认识到评价的重要性,加强评价方法的研究和应用,确保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和可持续发展。
土地适宜性评价
土地适宜性评价1、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2、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3、评价单元的划分4、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5、土地适宜性评价步骤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概念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依据土地的自然和社会经济特性,结合特定土地用途对特定土地质量的要求,对土地资源针对特定土地用途的适宜性及适宜性程度进行评价和等级划分的过程。
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目的在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土地适宜性评价直接服务于土地利用规划中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使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的调整建立在生态适宜性基础上,达到对土地资源的科学地合理地开发、利用、整治和保护,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评价单元的划分土地资源评价之前,应先确定土地评价单元,土地评价单元是土地评价的基本单位。
农用土地评价单元的划分有三种方法。
一、以土壤类型为评价单元以土壤图为基础,以土壤类型作为评价单元。
其优点主要是能充分利用土壤调查中的资料,是有较好的土壤和土地利用基础,只要将土地评价地区的土壤图连同土壤调查报告收集起来就可以确定土地评价单元的数量及其位置。
其主要问题是土地评价单元在地面上往往缺乏明显限制,在许多情况下往往和地面的地界和行政界不一致。
二、以土地利用类型为评价单元就是以土地利用现状图上的土地利用类型图斑为评价单元,是农用土地评价中最常用的一种方法。
其最大优点是土地评价单元的界限在地面上与田块的分布完全一致,用土地利用类型作为评价单元便于各种土地利用结构的调整和基层生产单位的应用。
其主要问题是土地评价单元的土地性质选取很困难。
因为土地性质只能在一个土地类型单元内才相对均一,而一种土地利用类型可能由多个土地类型构成,这样土地性质的选取就比较困难,从而可能使土地评价工作很难进行,或者使土地评价的结果不准确。
三、以土地类型为评价单元就是以土地类型图为基础,以土地类型作为评价单元。
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目前国际上影响最大,使用最广泛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案是联合国粮农组织1976年正式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综述
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综述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资源的自然条件、土地利用现状及发展需要,综合考虑不同土地类型的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因素,确定土地的适宜程度及其利用潜力,为土地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科学依据。
本文将对常见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进行综述。
一、土地分类评价法土地分类评价法是根据土壤发生过程的基本原理和规律,将土地划分为若干类别,然后按适宜性原则对各类别适宜的利用模式进行评价。
这种方法的主要优点是易于操作,但缺点是基于分类系统本身的理论和方法,难以反映其它因素的影响。
二、土地综合评价法土地综合评价法是指将物理、化学、生物、工程等多种因素综合起来评价土地的适宜程度。
这种方法适用于多因素综合作用的土地适宜性评价。
常用的方法包括赋权综合评价法、层次分析法、模糊综合评价法等。
其中层次分析法最为常用,是一种比较科学且实用的综合评价方法。
三、土地质量指数法土地质量指数法是一种依据土地质量影响因素和生产指标的相关性来确定各项因素权重,然后将各指标的综合得分按照土地利用方式进行权重调整的评价方法。
该方法的优点是较为简单,但由于缺乏质量指数总体评估标准,其应用范围受到限制。
四、土地潜力评价法土地潜力评价法是指依据土地自然、经济等多方面因素,综合运用多种方法对土地质量、水、肥、物等方面的潜力进行评价,以预测土地的发展前景。
常用的方法包括主成分分析法、模型模拟法等。
五、土地遥感评价法土地遥感评价法是指通过获取高分辨率遥感影像数据和相关的地面辅助数据,对土地类型、植被覆盖、土地利用类型以及水文地质特征等进行分析,以评估土地适宜性。
该方法操作简单、成本低,可以快速获取大量数据,但由于遥感数据的复杂性和解释性,需要进行训练和验证才能获得较为准确的评价结果。
综上所述,不同的土地适宜性评价方法各有优缺点,评价结果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因此需要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评价。
同时,尽可能结合不同方法对土地进行多维度、多层次的评价,可以更全面地反映土地的适宜程度及其潜力。
土地适宜性评价
1评价单元的土地质量 A land quality is a complex attribute of land which acts in a distinct manner in its influence on the suitability of land for a specific kind of use. Land qualities may be expressed in a positive or negative way. Examples are moisture availability, erosion resistance, flooding hazard, nutritive value of pastures, accessibility.
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土地质量,就是土地多种土地性质的综合性 描述,仅可供比较的土地特性。一般用土地质 量作为土地评价的基础。
1.根据一种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 2.用一组土地性质中的某一起主要限制性作用 的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 3.综合多种土地性质去估计土地质量。
五、土地适宜性评价的程序
优点: 1。针对性强 2。考虑社会经济因素
缺点: 1。难以考虑不同因素之间的关系 2。定性为主,带有一定的主观性
《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评价系统
分 类
土地 潜力区
土地 适宜类
土地 质量等
土地 限制型
土地 资源 单位
分类 气候、 对农、林、 适宜性程度 限制因素、 依据 水热 限制程度 牧业的适 宜性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一等地……
二等地…… 三等地……
④土地限制型
在土地等的范围内,按其限制因素及其深度划分, 在同一限制型内,具有相同的主要限制因素和相 同的主要改造措施。在同一等内,型与型之间只 反映限制因素不同,而没有质上的差别。
7第七章土地适宜性评价
7第七章土地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是指根据土地特性和资源利用条件,对土地的适宜程度进行综合评价的过程。
通过土地适宜性评价,可以科学合理地指导土地利用和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本文将从土壤、气候、地质等方面,就土地适宜性评价进行讨论。
首先,土壤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因素之一、不同的土壤类型具有不同的适宜性特征,对农作物的生长和发育有着重要的影响。
通常,土壤的肥力、排水性、保水性、通气性等指标能够反映土壤的适宜性。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可以根据土壤的性质和农作物的要求,对土壤适宜性进行评定。
例如,肥沃的壤土适宜于耕作类作物的种植,而盐碱土则不适宜于农业生产。
其次,气候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气候条件直接影响着作物的生长和发育。
不同的作物对气候条件有着不同的要求,如温度、降水、光照等。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可以通过对气候数据的统计和分析,评价土地的适宜性。
例如,在干旱地区,不适宜种植对水分要求较高的作物。
另外,地质条件也是土地适宜性评价的重要内容。
不同的地质条件会对土地的适宜性产生影响。
例如,地震、滑坡等地质灾害会对土地的利用和开发带来风险。
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可以通过对地质环境的调查和研究,评估土地的适宜性。
根据不同的地质条件,可以合理选择土地利用方式,降低风险。
此外,还有一些其他因素也会对土地的适宜性产生影响,如土地利用历史、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等。
这些因素在土地适宜性评价中也需要考虑。
例如,如果一个地区历史上曾经存在过污染源,那么这片土地的适宜性就会受到影响。
综上所述,土地适宜性评价是一项综合考虑土壤、气候、地质等多个因素的评价过程。
通过科学合理地评价土地的适宜性,可以指导土地的合理利用和开发,促进经济发展和生态保护。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P0 P1 P2 P3 P4
1 1或2 2或3 不或3 不
1 1 1 2或1 2或3
1 1 1 2 3或不
4—7 8—15 16—25 >25
限制因素分级表(二)
限制因素分级(标准) 限制因素 分级指标 偶有裸岩 基岩裸露b (裸岩占 土地面积 的%) <20 21—50 代号 b0 b1 b2 农业评价 1 1或2 2或3 评价等级(指数) 林业评价 1 1 1 牧业评价 1 1 1
能少的限制因素,找出主要矛盾,选择主要限制因素。
4)土地适宜单元 它是亚类的进一步细分,每一适宜亚类内所有的单元 具有同样程度的适宜性和相似的限制性因素,单元与单元 之间的生产特点或经营条件(利用类型、作物轮作制、管
理水平)只在细节上有差别。适宜性单元的实质就是一个
基本评价对象、一个制图图班。
2、《纲要》的评价类别
3)收集资料 收集相关资料,主要考虑资料的限制性、可靠性 和实用性。 4)制定工作计划
将评价内容和土地利用的种类和要求
确定土地利用的种类或方式,然后围绕土地利用 的方式确定土地利用的要求。土地利用的要求包括: 土地利用方式的生态条件要求;土地持续利用的环境 要求;土地持续利用的经济要求;土地持续利用的社 会要求,包括对经营管理等的要求。
3)土地质量的评定 (1)选定土地性质 考虑哪些土地性质最真实地反映土地质量,并且可以 取得具体资料。 (2)重要性排序 将所选定的土地属性按重要性从高到低排序。 (3)逐项检查资料是否齐备,还需要调查哪些数据资料。 (4)编制土地质量评价表或土地质量诊断表。 (5)单项土地质量评价 对每一项土地质量的适宜性进行评价。 (6)土地质量综合评价
3、调查研究区的土地属性和土地质量 1)土地属性与土地质量的区别 土地属性:是土地的可计量和可估量的属性,如坡度、 降雨量、土壤有效水含量、植被生物量、土壤质地、土层 厚度等。 土地质量:指土地的综合属性,是土地各种性质的综 合表现。土地质量不能直接测定,而需要通过某些土地性 质的结合加以确定。如土壤肥力这项土地质量,可由土壤 养分含量、有机质含量、有效水分等土壤属性综合反映。 2)土地质量的选择 选择依据包括:对所研究的作物或其他土地利用方式 有影响;在研究区内出现对土地利用施加不利影响的临界 值;可进行计量或估量,即有可行的收集资料的可能。
运用定性和定量的方法评定总的土地适宜等级。
4、土地利用与土地质量的比较 1)要求的匹配 将适宜等级的指标与每一个土地评价单元的具体条件 比较,得出土地的适宜等级。 2)实地验证 通过实地调查,对研究区的每个评价单元的适宜性进 行抽样检验,验证评价结果的正确性和实用性。 5、提交评价成果 1)表格和图件成果 表格法:土地评价单元图,土地适宜性评价表; 图示法:土地评价单元图,土地适宜性等级图。 2)土地利用类型描述 3)评价单元土地利用类型的管理、环境影响说明。 4)土地利用替代方案的可行性论证等。
51—70 >70
壤土
b3 b4
m0 m1 m2 m3
不或3 不
1 2 3 不
2或1 2或3
— — — 3
2 3或不
— — — 2或3
土壤质地m
粘土、砂壤土 重粘土、砂土 砾质、砂质
限制因素分级表(三)
限制因素分级(标准) 限制因素 分级指标 >70 69—50 有效土层l (cm) 49—20 19—10 代号 l0 l1 l2 l3 农业评价 1 1 或2 3 或2 不 评价等级(指数) 林业评价 1 1 1 或2 2 或3 牧业评价 — — — —
限制因素分级表(一)
限制因素分级(标准) 限制因素 分级指标 无 土壤侵蚀 e (侵蚀沟 占土地面 积的%) <10 代号 e0 e1 农业评价 1 2 评价等级(指数) 林业评价 1 1 牧业评价 1 1
11—30
31—50 >50
e2
e3 e4
3
不 不
2或1
3 3
2或1
3或不 不
<3
地形坡度 P(度)
第七章 土地适宜性评价
授课时数:6课时
一、基本概念
1、土地适宜性
指土地对某种用途的适宜性及适宜程度。应注意的是,
适宜用途的选择必须选择建立在土地良性循环的基础上,
不应造成环境退化和生态恶化。 2、土地适宜性评价 指针对特定的利用方式是否适宜,若适宜对其适宜程 度作出等级评定。针对某一用途的适宜程度可分为适宜与 不适宜,适宜又分为最适宜、一般适宜、临界适宜三类。
表4),进而在土地限制型计算结果的基础上,计算每
一限制型的农、林、牧业适宜等级,初步得到土地质量 等数据。
4)土地适宜类的评价
在土地质量等初步计算结果的基础上,根据如下原则 进行归纳和判定:
(1)主宜性评价与多宜性评价相结合,主导因素与综 合分析相结合; (2)与土地利用现状信息相结合,通过农、林、牧分 类评价,由低级向高级归并;
根据活动积温、年降水量和干燥度,全国共划分为 9 个土地潜力区:华南区、四川盆地 - 长江中下游区、云贵
高原区、华北 - 辽南区、黄土高原区、东北区、内蒙古半
干旱区、西北干旱区、青藏高原区。 2)土地适宜类 土地适宜类是在土地潜力区范围内,根据土地对农林 牧生产的适宜性划分的土地类别。根据主宜性与多宜性相
<10
无 土壤盐碱化 s 盐碱化 盐土 有水源保证 水分条件 r 水源保证差 无水源保证
l4
s0 s1 s2 r r r
不
1 2 3 1 2 3
3
1 2 3 — — —
—
1 2 3 — — —
限制因素分级表(四)
限制因素分级(标准) 限制因素 分级指标 无积水、排水条件 好 偶尔积水或淹没, 排水条件较好 季节性积水或淹没, 排水条件较差 长期积水或淹没, 排水条件差 亚热带作物生长正 常 亚热带作物生长受 一定限制 亚热带作物生长受 严重限制 亚热带作物不能生 长 代号 w0 w1 w2 w3 t0 t1 t2 农业评价 1 2 3或不 不 1 2 3 评价等级(指数) 林业评价 1 2 3 不 — — — 牧业评价 1 2 3 不 — — —
结合,共划分 8个土地适宜类:宜农耕地类;宜农宜林宜
牧土地类、宜农宜林土地类、宜农宜牧土地类、宜林宜牧 土地类、宜林土地类、宜牧土地类、不宜农林牧土地类。
3)土地质量等 土地质量等是在土地适宜类范围内,反映土地的适宜 程度和生产潜力的高低。按农、林、牧各分三个等级,即: 宜农一、二、三等地;宜林一、二、三等地;宜牧一、二、 三等地。三个等级分别用 1、 2、 3表示,不宜农、林、牧 用0表示。
4)土地限制型
是在土地质量等的范围内,按限制因素种类及其强度 划分。土地限制型划分为:无限制(O);水文和排水条 件限制(W);土壤盐碱化限制( S);土壤有效土层厚 度限制(L);土壤质地限制(M);基岩裸露限制 ( b);地形坡度限制( p);土壤侵蚀限制(e);水分 限制(r);温度限制(t)。
二、土地适宜性评价系统 联合国粮农组织于1976年公布的《土地评价纲要》,是 各类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指南,其评价系统的建立及评价过程 及方法可供实际使用参考。 1、《纲要》的评价等级系统 分四个等级:适宜纲;适宜类;适宜亚类;适宜单元。 1)土地适宜纲
反映土地适宜性种类,表示土地对所考虑的特定利用方 式评价为适宜或不适宜。
水文与排水 条件w
温度条件t
t3
不
—
—
5)土地资源单位 即土地资源类型,它是土地质量评价的对象,由地貌、
土壤、植被与利用类型组成。其中地貌按形态划分为:平
地、台地、丘陵、山地、谷地和沙地六大类;土壤按1978 年中国土壤学会拟定的土壤分类系统(后经1988、1994等
多次变动),定至土类、亚类为主;植被以亚型、群系为
(3)稳定的耕地只作农业评价,不稳定的耕地和质量 很差的耕地作农林牧评价;
(4)一般平地、岗地的林地只作农林评价,丘陵、山 地的林地只作林业评价; (5)一般平地、岗地、丘陵的草地要作农林牧评价, 山地的草地只作林牧评价。
2、某地马铃薯大棚种薯基地适宜性评价 某地需要开展马铃薯大棚种薯基地建设,需对该地5 种土地类型进行适宜性评价。土地适宜性评价表、每一个 评价因子的权重以及适宜程度的得分已经给出(见表1), 5种土地类型的基本属性也已经列出(见表2)。通过计算 和所给出的评价标准,分析该地哪些土地类型适宜薯基地 建设,其适宜程度如何? 评价标准: 总得分V >4.5 4.5—4.0 4.0—3.5 非常适宜(S1) 中等适宜(S2) 勉强适宜(S3)
目前适宜性评价:指土地未经过重大改良的现状下, 对所要求特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评价。
潜在适宜性评价:指土地经过重大改良之后,对所要 求特定利用方式的适宜性评价。
三、土地适宜性评价的步骤与方法
1、规划评价
1)明确评价目标 明确是多目标适宜性评价,还是单目标适宜性评价, 对土地利用类别作大致规定。 2)了解评价区的基本情况 了解研究区的自然、社会、经济概况,有助于判断评 价成果的是否具有价值并进行调整。
四、中国土地适宜性评价 1、综合性土地适宜性评价
以《中国1:100万土地资源图》为例,其采用5级分
类系统,自上而下依次是:土地潜力区、土地适宜类、土 地质量等、土地限制型,以及土地资源单位。
1)土地潜力区
土地潜力区是一个区划单位,为系统中的“0”级单位。 其划分依据是水热条件,反映了区域之间生产力的对比。 同一潜力区具有大体相同的土地生产能力,包括适宜的农 作物、牧草、林木的种类、组成、熟制和产量,以及土地 利用的主要方向和主要措施。
勉强适宜( S3):土地利用有严重限制,降低生产 力或效益,或增加大量额外投资费用,只能勉强获利。
当前不适宜(N1):土地利用当前有限制,但终究 可以克服。 永久不适宜(N2):一般条件下根本不可能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