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一、引言医疗器械是医疗工作中的重要工具,它在诊断和治疗过程中发挥着关键作用。
然而,由于人为或产品本身的原因,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时有发生。
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对患者的身体健康和医疗机构的声誉都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因此,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从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定义、分类、影响、原因以及管理等方面进行探讨,以期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
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定义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是指使用医疗器械过程中,患者、操作人员或其他相关人员出现的不良反应、意外事故或其他与医疗器械相关的事件。
这些不良反应事件可能跟医疗器械的设计、性能、操作、使用范围、维护等方面有关。
三、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分类根据不良反应的类型和严重程度,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可以分为以下几类:1. 设计缺陷导致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医疗器械外形、大小、材料等方面的设计缺陷引发的不良反应。
2. 性能缺陷导致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的技术缺陷、故障等方面引发的不良反应。
3. 操作错误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医疗器械操作人员在使用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导致的不良反应。
4. 维护不当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医疗器械维护人员在维护过程中的错误操作导致的不良反应。
5. 使用范围不当引发的不良反应事件:包括医疗器械在非适应症情况下的使用导致的不良反应。
四、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影响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对患者、医疗机构以及制造商都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1. 对患者的影响: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可能会对患者的身体健康造成直接或潜在的危害。
一方面,患者可能会出现各种不良反应,例如过敏反应、感染等。
另一方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也可能会导致患者的治疗效果不理想,延误治疗进程,甚至危及生命。
2. 对医疗机构的影响: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会对医疗机构的声誉产生负面影响。
一方面,患者和家属可能会对医疗机构的医疗安全产生怀疑,不再信任该机构。
临床常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临床常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血栓形成、感染、气胸、心包积液等并发症穿刺针头弯曲、断裂、滑落,穿刺位置不准确,出血、血肿、神经损伤、组织损伤等并发症输注速度过快或过慢,调节器故障,报警系统失灵,漏液,输注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如药物过敏、呼吸困难等输液器漏气、漏液、堵塞、针头故障、异物进入、连接处不牢或断裂等问题,导致药物输送不准确,出现不良反应穿刺针头和导管脱落、断裂、阻塞等问题,导致药物输送不准确,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还可能引起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穿刺针头和针栓咬合不牢、漏血、导管脱落、断裂滑入体内、管道阻塞等问题,导致药物输送不准确,出现不良反应。
同时,还可能引起静脉炎、感染等并发症在医疗过程中,使用的医疗器械可能会出现一些不良事件。
例如,穿刺包和导管可能会卡住或者破裂,注射器可能会裂缝或者漏液,麻醉平面可能会过低,药口可能会漏液,滴速可能会过快等等。
为了更好地分类医用器械,我们可以将其分为输液胶带、输液泵、注射泵、镇痛泵、体温计、无创监护仪、皮肤反应传感器、心电电极和血压计等品种。
不良事件的临床表现包括脱落、血管水肿、滴速不准确、加药口开关失灵、不能正常工作、贮液球囊漏液、输液量与实际输入量不符、输液管有气体、机器不报警、气温过低致输液泵不能正常工作等等。
身体反应方面,不良事件可能会导致恶心、呕吐、尿潴留、呼吸抑制、低血压、四肢软无力发冷、面色苍白、神志不清、呼吸微弱、口齿发绀、脉搏微弱、瞳孔等圆等大、人为气胸、胸闷、心悸、出汗伴四肢颤动、畏寒、皮疹、瘙痒、全身轻微震颤伴恶心等等。
在使用体温计和无创监护仪时,可能会出现测量数据不准确、水银外溢、体温计水银不能上升、水银柱无法甩动或自行回落、体温计温度不改变、血压、心率、监护仪血氧饱和度、心电导线无法测量、黑屏、蓝屏、开关机正常但时有自动关机现象出现、屏幕一片雪花、看不到数据、间歇性熄灭、突然死机、血氧监测探头不能正常传感到显示屏、监测数据不准确、数据误差大、无体征数据输出、血氧波形有失真现象、血氧偏低、没接病人就有血氧数据、使用时无脉搏氧饱和度波形和数值等等。
医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应急预案[修改版]
第一篇:医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应急预案医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应急预案为有效预防,及时控制和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危害,建立健全对重大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救助体系和运行机制,按照“四早”要求,保障公众身体健康与生命安全,根据国家制定的《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应急预案》最大限度减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对社会的危害,采取有关的控制措施,确保应急处理工作快速有效。
特制定本预案。
一、成立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管理领导小组工作职责:1、医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工作领导小组贯彻依靠科学技术防范医疗器械群体不良事件发生的方针,实施科学监管,负责管理医院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对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提供指导,提高快速反应和应急处理能力;2、设备科具体负责各科室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并对领导小组负责,临床各科室负责本科室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防范,监测和报告工作,尤其是严重的,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必须及时报告。
3、加强日常监督、监测,关注医疗器械在使用过程中的相互作用及相关危险因素,合理使用医疗器械,对确认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的医疗器械采取相应的紧急控制措施。
4、设备科负责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信息收集、核实、及其他有关上报工作,在事件处理中应同各有关各临床科室密切配合,既做到分工明确,又使各方充分协作,并对发生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进行详细记录,对严重的、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及时报告领导小组,同时向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报告。
5、逐步完善不良反应监测体系,加强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资料的监测,整理、评价工作,对国家药监局确定的重点品种加强管理,各临床科室发现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及时上报并采取相应措施,对严重的、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启动本预案。
二、应急响应制度(一)分级响应1、一般病例和新的或严重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
2、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
依照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不同情况和严重程度,将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突发性群体不良反应划分为两个等级:一级事件:出现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群体不良反应的人数超过50人,且有特别严重不良事件(威胁生命,并有可能造成永久性伤残和对器官功能产生永久损伤)发生,或伴有滥用行为;出现3例以上死亡病例;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认定的其他特别严重药品和医疗器械突发性群体不良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报告管理制度为加强我院医疗器械安全监测和管理,规范我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和管理制度,根据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报告和监测管理办法》及国家相关法规及管理办法,制订制度如下。
一、组织领导医院成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小组,领导和组织全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
监测管理小组的日常具体工作由设备部负责。
二、报告范围发生以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必须报告监测管理小组:(一)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合格医疗器械正常用法的意外有害后果)。
(二)医疗器械质量缺陷(假、劣)导致的不良反应事件。
(三)使用不当导致的不良反应事件。
三、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报告程序(一)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
必要时,可采取越级报告制度。
临床科室发现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必须及时报告。
(二)医院建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控网络,由各临床科室指定专人负责医疗器械不良反应联络工作(科室联络员),负责本科室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搜集、汇总、上报,监督协调医护人员不良反应的报告。
(三)各临床科室医护人员应高度重视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和监测工作,密切关注和发生随时收集本科室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一经发现医疗器械不良反应须及时进行详细记录、调查,及时准确填写《XX大学第二医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报告表》,并按规定将填好表格上交科室联络员或医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小组。
(四)发现严重、罕见的不良反应病例,应先经医护人员诊治和处理,并做好医疗器械的留样、保存和记录工作,在24小时内报告给本科不良反应联络员和医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小组,其中死亡病例必须在8小时内报告。
(五)发现医疗器械严重不良反应或群体不良事件或死亡病例须在8小时内报告给本科不良反应联络员和医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管理小组,并及时填写《XX大学第二医院医疗器械群体不良反应报告表》。
(六)发生医疗器械使用不当,发生不良反应的相关人员应及时报告差错情况、患者情况,由医疗器械事故监测管理小组,鉴定和记录使用差错,填写《XX大学第二医院医疗器械调查表》,对收集数据的可靠性报道进行评估,制定医疗器械质量改进和安全使用的计划。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各科室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各科室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近年来,医疗器械的不良反应事件频繁发生,给医疗行业和患者造成了严重的影响。
不同科室使用的医疗器械种类繁多,因此不良反应事件也存在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以此为主题,探讨各科室在使用医疗器械过程中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
首先,我们来看一下外科科室。
外科手术是医疗器械使用最为频繁的科室之一。
在手术中,常常使用各种刀具、缝合线等医疗器械。
但由于外科手术麻醉时间长、创面较大,患者的耐受性相对较低,因此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事件也较为复杂。
例如,手术刀切口不当、缝合线断裂等问题都有可能导致术后感染、出血等并发症。
接下来,我们转移到了内科科室。
内科科室主要使用的医疗器械有心电图仪、输液器、体温计等。
在病房中,这些医疗器械的使用频率较高,因此不良反应事件也相对较多。
比如输液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感染问题,例如导尿管留置不当导致尿路感染等。
同时,长时间佩戴心电图仪可能对皮肤造成刺激和损害。
妇产科是一个专门处理妇女生殖系统疾病的科室,也是医疗器械使用较为频繁的科室之一。
在妇科手术中,常常需要使用器械进行检查和治疗,如宫腔镜、阴道镜、剖宫产器械等。
在使用这些器械的过程中,可能存在创伤、感染等不良反应问题。
比如宫腔镜检查可能导致宫颈扩张不良、宫腔积血等并发症。
眼科是一个特殊的科室,它主要处理眼部疾病和手术。
在眼科手术中,医生会使用显微镜、激光等医疗器械进行操作。
由于眼睛是人体最为敏感的器官之一,因此眼科手术的风险相对较高。
在使用激光进行近视手术时,可能会出现角膜感染、角膜变薄等后遗症。
骨科是处理骨骼系统疾病的科室,很多复杂的骨科手术需要依赖于医疗器械。
例如钢板、钉子等固定骨骼,人工关节等。
在骨科手术中,患者可能出现骨折未愈合、感染等并发症。
而使用人工关节时,也可能因为不适合的植入材料导致术后排斥反应。
总的来说,不同科室在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可能遇到的不良反应事件各有特点。
虽然医疗器械在提高医疗水平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但其不良反应事件也同时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规定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的规定
目的:加强对本企业所经营医疗器械的安全监管,严格管理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的监测工作。
依据:《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和《医疗器械经营许可证管理办法》及实施细则。
内容:
1、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时间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的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按国家规定执行报告制度。
2、认真执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制定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管理办法》,遇患者使用所经销医疗器械产品有不良反应时间时应及时登记,按规定认真如实反应上报。
3、经办人员及质检部门应积极协调生产厂家和有关部门对此问题进行处理,减小损失范围,保护患者利益。
4、不良反应报告要实事求是,切忌弄虚作假,隐瞒实情及有关资料。
5、加强商品售前、售后服务,按国家和地方药监局审批同意的“产品使用说明书”的内容介绍产品使用的注意事项,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6、积极宣传预防不良反应知识,提高自我保护意识。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一、引言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是指对于医疗器械使用过程中浮现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规范化管理和处理的过程。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的目的是保障患者的用药安全并改进产品质量,以减少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
本文将详细介绍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的相关内容。
二、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定义与分类(一)定义: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是指使用医疗器械后产生的意外的、预期的、有害的反应事件,包括但不限于疼痛、感染、过敏、功能障碍等。
(二)分类:1. 按程度分类:轻度、中度、重度。
2. 按病例特点分类:单病例反应事件、会萃性反应事件、局部反应事件、系统性反应事件。
3. 按病情结果分类:可逆性反应事件、不可逆性反应事件。
4. 按时间分类:即时反应事件、延迟反应事件。
三、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的主要流程(一)事件报告与登记1. 患者或者患者家属提供事件信息。
2. 医疗机构采集相关事件资料并进行初步登记。
3. 确认事件所涉及的医疗器械及相关信息。
(二)事件评估与分析1. 采集并整理与事件相关的资料,包括患者病历、手术记录、医疗器械使用记录等。
2. 初步评估事件的严重程度和可能的原因。
3. 进一步深入分析事件,确定事件的根本原因。
(三)事件处理与控制1. 采取措施控制和处理已发生的事件,保障患者的安全。
2. 通知相关部门,住手使用相关医疗器械,并对可能存在问题的医疗器械进行监测。
3. 完善事件管理制度,提出改进措施,以避免类似事件的再次发生。
四、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的法律法规及注释(一)《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该法规对医疗器械的生产、销售、使用等环节进行监管,要求医疗器械生产、销售单位建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制度,并配合有关部门进行调查和处理。
(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与处理管理办法》该法规规定了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与处理要求,包括报告内容、报告方式、处理流程等。
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分级标准
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分级标准
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分级标准是为了更好地管理和评价药品和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风险性。
以下是一份通用的分级标准,供参考使用:
药品不良反应分级标准:
Grade 1(轻微):
- 反应症状轻微,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日常活动无明显影响
- 反应症状通常是短暂的,很快能够自行缓解或者通过简单的治疗控制
Grade 2(中度):
- 反应症状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日常活动有轻度影响
- 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或调整药物剂量,以控制症状
Grade 3(重度):
- 反应症状严重,对患者的生命质量和日常活动有明显影响
- 需要紧急治疗或特殊管理措施,可能导致医院住院或延长住院时间
Grade 4(危及生命):
- 反应症状严重,可能危及患者的生命
- 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并可能需要重要的医疗干预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分级标准:
Grade 1(轻微):
- 不良事件对患者的健康影响很小,通常是暂时的,无需特殊干预
Grade 2(中度):
- 不良事件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明显但可恢复的影响
- 需要采取进一步的治疗或干预措施,但通常无需住院
Grade 3(严重):
- 不良事件对患者的健康造成严重影响,可能需要住院治疗或管理
- 需要紧急干预或手术才能恢复
Grade 4(危及生命):
- 不良事件危及患者的生命
- 需要立即采取紧急措施,并可能需要重要的医疗干预
请注意,以上分级标准仅为通用原则,具体的药品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分级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评估和判断。
在实际应用中,应结合权威的医学和药品监管机构的相关指南和规定进行评估和处理。
常用器械不良反应
妇幼保健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培训考试题
妇幼保健院“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培训考试题1、器械不良事件是指()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
()A、获准上市,合格B、随意流通C、国家批准D、达标2、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当遵循()的原则。
OA、想报就报B、随时随地C、可疑即报D、隐瞒不报3、下列不属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重点测的品种的是:OA、输液器类B、介入材料C、骨科植入物D、透析类4、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发现或者获知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应当在()内告知持有人,同时迅速开展自查,并配合持有人开展调查。
OA、48小时B、24小时C、6小时D、12小时5、下列不属于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严重伤害的是:OA、危及生命B、严重皮肤过敏C、导致机体功能的水久性伤害或者机体结构的永久性损伤D、必须采取医疗措施才能避兔上述永久性伤害或损伤6、医疗器械上市前研究的局限性不包括:OA、物理、化学评价局限B、生物学评价局限C、临床评价局限D、地域局限7、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发现或者获知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应当及时告知()A、持有人B、使用人C、患者D、医院8、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发现或者获知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应当及时告知持有人。
其中,导致死亡的还应当在()日内通过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测信息系统报告。
OA、1B、3C、7D、149、医疗器械经营企业、使用单位发现或者获知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应当及时告知持有人。
其中,导致严重伤害、导致严重伤害或者死亡的在()日内过国家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信息系统报告。
OA、7B、14C、20D、3010、依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第六十八条的规定,由县级以上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和卫生行政部门依据各自职责责令改正,给予警告;拒不改正的,处()罚款;情节严重的,责令停产停业,直至由发证部门吊销相关证明文件:OA、5000元以上2万元以下B、5000元以上1万元以下C、 5000元D、2万元11、(多选)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A、发现或获知日期是报告人发现或者获知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确切日期B、预期治疗疾病或作用是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涉及产品的用途或者适用范围,参照产品注册证的预期用途C、医疗器械的记录应当保存至器械有效期后两年D、植入性医疗器械的检测记录应当保存20年12、(多选)医疗器械监测工作意义是()A、医疗器械生命周期管理的重要措施B、促进医疗机构合理使用医疗器械,提高医疗服务水平C、及时发现、控制风险、保障用械安全D、提高监管工作的靶向性和监管效能13、(多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等级为那四级()A、I级一无过错事实但造成后果的事件,医疗行为无过错,主要由药物、医疗器械、植入物等造成的医疗意外B、口一有过错事实并造成后果,如果两者有因果关系,根据后果的严重程度构成“医疗事故”或“医疗差错”C、III一有过错事实但未造成后果的事件D、IV一无过错事实也未造成后果的事件14、(多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医疗事故、质量事故的区别正确的是()A、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设计缺陷、制造缺陷、指示缺陷等造成人体伤害B、医疗事故是医疗机构及其医务人员在医疗活动中违反相关法律法规、过失等造成人体损害C、质量事故是质量不符合相关标准造成人身损害15、(多选)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就是医疗事故B、提高医疗器械风险意识,确保临床用械安全C、对购进的医疗器械开展持续监测,可以充分了解本医疗机构使用器械产品风险D、医疗质量安全警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提高不良事件发生的频率和严重程度16、(多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中重要体现的时间()A、医疗器械使用时间B、不良事件发生日期C、采取治疗措施时间D、不良事件转好时间17、(多选)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鼓励医务人员主动上报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事件、不良事件B、对表现突出的个人和集体给与表扬,与科室、个人的年度考核、评优评先等挂钩C、对科室或个人在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报告中提出合理化意见或建议要予以积极推广和奖励18、(多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上报流程是()A、器械使用人员发现上报B、科室负责人审核C、设备科监测人员审核D、监测员开展调查、分析、评价E、上报国家不良反应监测系统19、(多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免除报告原则是指()A、使用者在应用前发现医疗器械有缺陷B、完全是患者因素导致了不良事件C、事件发生仅仅是因为医疗器械超过有效期D、事件发生时,医疗器械安全保护措施正常工作,并不会对患者造成伤害20、(多选)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报告时间()A、导致死亡的应在7日内上报B、严重伤害或者可能导致严重伤害或者死亡应在20日内上报C、境外发生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现或获知30日内上报D、群体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当在12小时内电话或者传真方式报告,另外对每一事件还应在24小时内按个例事件报告。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与报告制度
为加强医疗器械临床使用安全事件监测管理工作,依据国家《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管理办法》制定本制度。
一、建立健全组织机构,明确岗位职责,成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和管理领导小组。
二、对所有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当立即填写《可疑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并及时向监测技术机构报告。
三、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当遵循可疑即报的原则。
四、发现突发、群发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应当立即向食品药品监督管理部门、卫生主管部门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技术机构报告,并在24小时内填写并报送《可疑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
五、报告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后,应当协助主管部门对报告事件进行调查,提供相关资料并采取必要的控制措施。
六、建立并保存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记录,记录应保存至医疗器械标明的试用期后2年,但是记录保存期应当不少于5年。
七、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应认真做好年度总结。
临床常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临床常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近年来,随着医疗技术的不断发展,医疗器械在临床应用中起到了重要的角色。
然而,不可忽视的是,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也时有发生,给患者的健康安全带来一定的风险。
本文将就临床常见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进行探讨,以提高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一、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的定义和分类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由医疗器械的设计、制造、操作、使用或管理不当引起的意外事故或不良反应。
根据不良事件的性质和发生阶段,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1. 设计不良:指医疗器械的设计存在缺陷,导致在临床使用中产生问题或不良反应。
2. 制造不良:指在医疗器械的制造过程中,质量控制不到位或存在材料缺陷,导致器械本身存在问题。
3. 操作不当:指在医疗器械的操作过程中,由于医务人员的操作不规范或不熟练,导致发生意外。
4. 使用不当:指患者在使用医疗器械时,未按照正确的方法和途径进行使用,从而引起不良反应或意外事故。
5. 管理不善:指医疗机构在医疗器械的采购、储存、使用、维修等环节中存在管理不善的问题,导致不良事件的发生。
二、临床常见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及原因分析1. 输液泵漏液:输液泵在临床应用中常见泵体漏液的情况。
这一不良事件通常是由于输液泵的连接口密封不严或者输液袋的接口问题导致的。
另外,操作人员未及时发现或处理也是导致此类不良事件发生的原因之一。
2. 体外循环机血气问题:体外循环机在心脏手术中广泛应用,但在使用过程中可能会出现血气异常的情况,如低氧血症、低钠血症等。
这主要源于体外循环机的使用不当,如气体混合比例不准确、温度调节不当等。
3. 电动手术钻针断裂:电动手术钻针在骨科手术中常用,但有时会出现断裂的情况。
这可能是由于钻针材料强度不够、钻针设计存在缺陷或者操作人员使用不当等原因导致。
4. 尿液分析仪误差:尿液分析仪是常用的临床检测设备,但有时会出现测试结果不准确的情况。
这种误差可能是由于尿液分析仪传感器故障、质控液使用不当等原因引起。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PPT课件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 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器械在 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可 能导致人体伤害的任何与医疗器械 预防使用效果无关的事件。
2024/1/1
有害事件包括:
器械在使用过程中出现导致或可 能导致患者、医务人员死亡、伤害 或感染SARS的情况。
2024/1/1
一、报告范围
• 注册证号 • 生产批号 • 有效期 • 事件发生地点 • 使用人数 • 发生人数
2024心 3 赵红 4 李杰 5 刘星
性别 男 女 女 男 男
年龄 23 36 41 34 25
民族 汉 汉 满 回 回
2024/1/1
• 使用方法 • 使用时间(时间总计) • 事件发生时间 • 不良反应表现(有关感染SARS、皮肤过敏、
2024/1/1
• 如**医院发热病房抢救一名“非典”病 人,气管插管后,连接呼吸机时,由于 呼吸机的质量问题,致使病人延误治疗 造成严重后果等……
• 如由于手套、口罩、防护服等非正常破 损造成医护人员受感染等……
2024/1/1
C、医疗器械情况
• 12、产品名称 • 13、商品名称 • 14、生产企业名称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群发报告表
(SARS专用)
2024/1/1
• 如发生因医疗器械所致的群发不 良事件,应在10个工作日内尽快 以传真或邮寄的形式向所在省( 直辖市、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 监测中心报告
2024/1/1
• 商品名 • 通用名 • 规格 • 材料 • 生产单位 • 使用单位
2024/1/1
生产企业地址 生产企业联系电话
2024/1/1
• 15、注册证号:产品注册号 型号: □分体 □联体(防护服) 规格: □材料(防护服、口罩)—— 产品编号: 批号
(完整版)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管理实施细则
(完整版)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管理实施细则范本一:【目录】一、引言二、法律法规依据2.1 国家有关法律2.2 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管理规定三、监测机构及职责3.1 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中心3.2 监测机构的职责四、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与录入4.1 报告的要求4.2 录入的流程五、不良反应事件的调查分析与评价5.1 调查与收集信息5.2 分析与评价方法六、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措施6.1 紧急措施6.2 风险评估与决策6.3 处理结果的通知和跟踪七、报告与通报7.1 内部报告7.2 上报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报告八、经验总结和改进8.1 经验总结8.2 改进措施8.3 记录和归档九、附则9.1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9.2 本文档涉及附件9.3 生效时间9.4 附件的修改和优化【正文】一、引言为加强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管理工作,确保药品(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提高患者用药(使用医疗器械)的安全水平,根据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制定本实施细则。
二、法律法规依据2.1 国家有关法律(相关国家法律)2.2 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管理规定(相关管理规定)三、监测机构及职责3.1 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中心(介绍监测中心的设立背景、职责和组成)3.2 监测机构的职责(监测机构的职责,如接收报告、信息录入、调查分析等)四、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与录入4.1 报告的要求(说明报告的时间要求、内容要求和报告人的职责)4.2 录入的流程(说明不良反应事件信息如何录入数据库和管理)五、不良反应事件的调查分析与评价5.1 调查与收集信息(介绍不良反应事件调查的具体流程和方法)5.2 分析与评价方法(常用的不良反应事件分析方法和评价指标)六、不良反应事件的处理措施6.1 紧急措施(说明对重大不良反应事件的紧急处理措施)6.2 风险评估与决策(介绍对不良反应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和决策的方法和流程)6.3 处理结果的通知和跟踪(说明处理结果如何通知相关部门和跟踪处理情况)七、报告与通报7.1 内部报告(说明对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内部报告的流程和要求)7.2 上报部门和相关部门的报告(介绍对不良反应事件进行上报的流程和要求)八、经验总结和改进8.1 经验总结(总结对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管理工作中的经验和教训)8.2 改进措施(提出改进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建议)8.3 记录和归档(说明对不良反应事件的相关记录和归档要求)九、附则9.1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文中出现的法律名词和注释解释)9.2 本文档涉及附件(文档所涉及的附件清单)9.3 生效时间(规定文档的生效时间)9.4 附件的修改和优化(规定对附件进行修改和优化时的流程和权限)【附件】(附件的具体内容)【法律名词及注释】(详细说明文中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范本二:【目录】一、概述1.1 引言1.2 背景二、定义与术语解释2.1 不良反应事件2.2 监测管理实施细则2.3 监测机构三、法律法规依据3.1 国家相关法律3.2 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管理规定四、监测机构4.1 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中心4.2 监测机构的职责和组成五、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与录入5.1 报告要求5.2 录入流程六、调查分析与评价6.1 调查与信息收集6.2 分析与评价方法七、处理措施7.1 紧急措施7.2 风险评估与决策7.3 处理结果通知和跟踪八、报告与通报8.1 内部报告8.2 上报和通报要求九、经验总结和改进9.1 经验总结与教训9.2 改进措施9.3 记录和归档十、附则10.1 附件10.2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0.3 生效时间10.4 附件的修改和优化【正文】一、概述1.1 引言(介绍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管理实施细则的目的和意义)1.2 背景(说明制定该实施细则的背景和需求)二、定义与术语解释2.1 不良反应事件(给出不良反应事件的定义和范围)2.2 监测管理实施细则(对监测管理实施细则进行定义)2.3 监测机构(解释监测机构的概念和作用)三、法律法规依据3.1 国家相关法律(国家相关的法律法规)3.2 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管理规定(解释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管理的规定)四、监测机构4.1 药品(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监测中心(介绍监测中心的设立背景和职责)4.2 监测机构的职责和组成(监测机构的具体职责和组成)五、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与录入5.1 报告要求(说明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要求和流程)5.2 录入流程(解释不良反应事件信息如何录入和管理的流程)六、调查分析与评价6.1 调查与信息收集(介绍不良反应事件调查和信息收集的方法)6.2 分析与评价方法(常用的不良反应事件分析和评价方法)七、处理措施7.1 紧急措施(说明对重大不良反应事件的紧急处理措施)7.2 风险评估与决策(解释对不良反应事件进行风险评估和决策的方法)7.3 处理结果通知和跟踪(说明处理结果如何通知相关部门和跟踪处理情况)八、报告与通报8.1 内部报告(解释不良反应事件内部报告的要求和流程)8.2 上报和通报要求(介绍不良反应事件上报和通报的要求和流程)九、经验总结和改进9.1 经验总结与教训(总结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管理工作中的经验与教训)9.2 改进措施(提出改进不良反应事件监测管理工作的具体措施和建议)9.3 记录和归档(说明对不良反应事件的相关记录与归档要求)十、附则10.1 附件(文档所涉及的附件清单)10.2 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详细说明文中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10.3 生效时间(规定文档的生效时间)10.4 附件的修改和优化(规定对附件进行修改和优化时的流程和权限)【附件】(附件的具体内容)【法律名词及注释】(详细说明文中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简介医疗器械的使用在医疗行业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然而,与其使用相关的不良反应事件也时有发生。
为了保障患者的安全和权益,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将介绍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的概念、流程和相关实施措施。
概念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是指对医疗器械使用中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识别、报告、分析和处理的系统性管理。
流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的流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环节:1. 事件识别事件识别是指发现和确认医疗器械使用中可能存在的不良反应事件。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健全的事件识别机制,包括设立事件识别人员岗位、开展定期巡查和风险评估等活动,以及提供便捷的报告渠道给患者和医疗人员。
2. 事件报告事件报告是指对发生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书面报告的行为。
各级医疗机构及相关人员应当及时报告已知或疑似的不良反应事件,并提供详细的事件信息以便后续的分析和处理。
3. 事件分析事件分析是指对报告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深入研究和分析,找出事件的原因和影响,并据此采取相应的措施进行改进。
医疗机构可通过制定事件分析的指导方案、组织专门的分析小组等方式来进行事件分析。
4. 事件处理事件处理是指在事件分析的基础上,对不良反应事件进行合理的处理和控制。
处理措施可以包括但不限于停止使用该医疗器械、召回已使用的产品、向患者提供补救措施等。
5. 事件跟踪事件跟踪是指对处理后的不良反应事件进行监测和跟踪。
医疗机构应当建立事件跟踪机制,及时获取处理后的事件数据,并根据跟踪结果进行进一步的分析和改进,以提高医疗器械的安全性和性能可靠性。
实施措施为了有效管理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以下是一些常见的实施措施:1. 建立监控体系医疗机构应当建立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控体系,包括确定监控指标、制定监控计划、开展监控活动等。
监控体系可帮助医疗机构及时了解和识别不良反应事件,为后续的处理和改进提供支持。
2. 加强宣传教育医疗机构应当加强对医务人员和患者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对不良反应事件的认识和理解。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一:引言1.1 背景说明1.2 目的1.3 适用范围1.4 相关法规二:定义和常用术语解释2.1 不良反应2.2 器械不良反应事件2.3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2.4 其他常用术语三: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分类和等级3.1 分类3.1.1 严重不良反应事件3.1.2 不良反应事件3.2 等级3.2.1 一级不良反应事件3.2.2 二级不良反应事件3.2.3 三级不良反应事件3.2.4 四级不良反应事件四: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的责任与流程 4.1 相关职责4.1.1 生产企业/经营企业职责4.1.2 使用单位/医疗机构职责4.1.3 监管部门职责4.2 不良反应事件管理流程4.2.1 事件采集与报告4.2.2 事件调查与分析4.2.3 风险评估与控制措施4.2.4 处理与回溯五:不良反应事件的报告与通报5.1 报告的要求与流程5.2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信息系统5.3 通报的要求与方式六: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的监测、分析与统计6.1 监测系统建设6.2 数据分析与统计6.3 基于分析结果的措施改进七:法律法规名词注释7.1 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7.2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办法7.3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与通报工作规范》 7.4 其他相关法规附件:1.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2. 不良反应事件调查记录表3. 不良反应事件处理与回溯记录表本文档涉及附件:附件1: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附件2:不良反应事件调查记录表附件3:不良反应事件处理与回溯记录表本文所涉及的法律名词及注释: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卫生部发布的对医疗器械监督管理的法规。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办法:卫生部发布的对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管理的办法。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与通报工作规范》:卫生部制定的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与通报的规范文档。
其他相关法规:包括但不限于《医疗器械注册管理办法》、《医疗器械广告审查管理办法》等相关法规。
什么叫医疗器械不良反应
什么叫医疗器械不良反应根据《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指南(试行)》,没有器械不良反应的概念,类似概念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质量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导致或者可能导致人体伤害的各种有害事件。
药品不良反应和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制度1为加强上市药械的安全监管,对上市药械的再评价,陶汰存在严重不良反应的药械,不断提高药械质量,保障公众利益,鼓励有关单位和个人监测报告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
2.药品的不良反应主要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药品在正常用量用法下出现的与用药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是指获准上市的、合格的医疗器械在正常使用情况下,发生的或可能发生的任何与医疗器械预期使用效果无关的有害事件。
3.对药品的不良反应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情况,各科室药品或医疗器械质量负责人应收集(查清事发地点、时间、不良反应或不良事件基本情况)并做好记录迅速上报药械质量管理委员会(小组)或科主任。
4.科室药品质量负责人应协助临床人员,进一步了解药品不良反应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发生的情况,并按规定填写“药品不良反应报告表”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表”,及时报县药品监督管理局或自治区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
5.医院应注意收集本院配出药品的不良反应及临床使用医疗器械的不良事件情况,同时对其它部门接到患者反馈的药品不良反应或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情况也应引起重视并注意收集相关情况,若情况确实,也应及时填表反馈。
6.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实行逐级、定期报告制度,必要时可以超级报告。
一般药品不良反应每季度集中向所在地的药监部门报(或上网报)其中新的或严重的不良反应应于发现之日起15日内报告,死亡病例须及时报告。
7.各科室药品或医疗器械质量负责人未按照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监测上报药品不良反应、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情节严重并造成不良后果的,有下列情形之一的,由食品药品监管部门移交同级卫生主管部门进行处罚。
医疗器械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操作规程
1、目的:建立不良事件报告工作管理程序,规范不良事件报告工作的管理工作。
2、依据:按照《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医疗器械经营企业检查验收标准通知》。
3、使用范围:本程序规定了不良事件报告工作管理的内容、方法和要求,明确了相关部门或人员的职责,适用于医疗器械验收、养护和销售过程中发现的不良事件报告工作的处理。
4、职责:营业员、验收员、陈列检查员、质量负责人门对本程序的实施负责。
5、程序:
5.1 医疗器械产品的不良事件指:在产品说明书的指导下,在正常的用法,用量下,患者出现的与使用该器械目的无关的或意外的有害反应。
5.2 严重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包括:
5.2.1因使用医疗器械引起死亡的;
5.2.2因使用医疗器械引起致癌致畸的;
5.2.3因使用医疗器械损害了重要生命器官而威胁生命或丧失生活能力的;
5.2.4因使用医疗器械引起身体损害而导致入院治疗的;
5.2.5因使用医疗器械而延长住院时间的。
5. 3质量负责人为具体负责收集整理不良事件报告资料负责人。
5.4不良事件资料的报告应迅速、真实、具体,并应当在出现不良事件后的第一时间
上报质量负责人,经办人员应负责组织查实该医疗器械的产品名称、产地、生产批号、注册证号、使用时间、不良反应的具体现象,情况核实后应立即停止该产品的销售, 就地封存。
5. 5不良事件一经出现,质量负责人应在24小时内上报当地药监部门。
5.6对己发生的不良事件隐情不报者,经查实后,给予批评、警告,造成不良后
果,应承担相应的法律责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认知度亟待提高2011-03-30 09:51
原文出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认知度亟待提高
关键词:医疗器械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医务人员去年,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共收到可疑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68191份,其中来自生产企业的报告仅占1.7%,生产企业及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认知度较低。
这是记者在3月26日举办的第二届中国医院医疗设备全面质量管理论坛上了解到的。
据国家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有关人员介绍,在去年收到的68191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中,来自医疗器械使用单位的占65.1%,来自经营企业的占12.9%,来自生产企业的占1.7%,其他占20.3%。
数据表明,来自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不良事件报告数量极低,今后应加大对医疗器械生产企业的培训,引导企业走出认识误区,做好不良事件监测工作。
另据介绍,北京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去年对北京市1897名医务人员进行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认知度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其中只有24.2%的人接受过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相关培训,54%的人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范围、时限和程序要求总体知晓,12.3%的人了解医疗器械重点监测品种的报告规范。
调查表明,医务人员对医疗
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认知程度较低,不同级别医院医务人员对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的认知情况存在差异,医务人员对需要报告的医疗器械不良事件认识模糊。
我国自2004年6月全面开展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目前我国31个省(区、市)及解放军总后卫生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国家计生委都已成立了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机构,全国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和再评价的管理体系以及技术支撑体系初步形成,医疗器械不良事件报告数量逐年增长。
但从目前报告的情况看,医疗器械生产、使用等单位对不良事件报告认知度较差,甚至存在认识误区,医疗器械不良事件监测工作仍需进一步加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