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

合集下载

毒蘑菇的危害及预防小常识(板报)

毒蘑菇的危害及预防小常识(板报)

毒蘑菇的危害及预防小常识
当前正是毒蘑菇适宜生长时期,再加上近阶段持续多
雨天气,毒蘑菇极易繁殖生长,是毒蘑菇中毒的高发季节。

为此,提醒广大群众,不要采集和食用野生蘑菇,防止误
食有毒蘑菇中毒。

小常识毒蘑菇的危害及预防
毒蘑菇,又称毒蕈,我国约有100种毒蘑菇,广东地
区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20多种,如褐鳞小伞、肉褐
鳞小伞、白毒伞、褐柄白毒伞、毒伞、残托斑毒伞、毒粉
褶蕈、秋生盔孢伞、包脚黑褶伞、鹿花蕈、鹅膏菌毒蘑菇等。

毒蘑菇多生长在潮湿低洼、湿度大、阴凉的地方。


蘑菇所含毒素非常复杂,经烹调加工或者晒干都不能消除。

毒蘑菇中毒后,可导致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等胃肠道
症状,以及精神亢奋、精神抑制、精神错乱、幻觉等症状,另外对脏器损害最大,甚至可导致死亡。

目前还没有简单易行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民间流传的一些识别方法不可靠。

来源不明的蘑菇,尤其是自己不认识的野蘑菇,绝不要轻易食用,避免给自己的健康造成不必要的损害。

如果误食毒蘑菇中毒,应立即采取刺激口咽催吐等措施,同时尽快到医疗机构救治,并报告当地卫生部门。

郁南县第二人民医院公卫科宣
2014年4月
附:广东地区常见的毒蘑菇
致命白毒伞
残托鹅膏
铅绿褶菇
欧氏鹅膏
黄盖鹅膏白色变种形态图
灰花纹鹅膏。

预防毒蘑菇中毒方案

预防毒蘑菇中毒方案

第一次感受到爱作文第一次感受到爱作文(精选16篇)作文,就是将生活中的见闻、感受描绘出来,将对生活的想像与思考表达出来,让读者产生共鸣,从而让读者感受生活、思考生活。

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第一次感受到爱作文,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第一次感受到爱作文篇1以前小的时候,我很讨厌妈妈。

因为她总是挑我的毛病,不是说我脏兮兮的,就是说我磨磨蹭蹭的。

这还算轻的,一到学习上,就更是恶狠狠的了,一个不小心就是一顿打骂。

有时候我就想,这个妈妈是不是后妈呀?怎么对我这么狠。

直到去年的一天,也许是我长大了,我终于第一次感受到了爱。

记得那是一个阴天,早上上学时妈妈叮嘱我带雨伞。

我虽嘴上答应了,可是心里想:我才不拿呢,下不下雨还不一定呢,背个书包就够重的了,还拿个雨伞太累了。

就这样,我没带伞就出门了。

没想到,放学后真的开始下雨。

我想,这下完了,下那么大的雨我怎么回去啊,早知道就听妈妈的话了。

可现在后悔也没用,看着同学们一个个打着伞回家,而我却走不了。

没办法了,我只好硬着头皮,往家的方向狂奔。

等回到家以后,我全身上下全湿了,我立马换了一身衣服,可这有什么用呢?我还是发烧了,烧到了39度多。

等妈妈回来时,我已经烧得迷迷糊糊的了。

等我醒来时发现,自己已经躺在医院的病床上,妈妈在病床边睡着了,我一看手表,原来已经凌晨3点多了。

这时,我才发现,妈妈是那么的爱我。

看着妈妈,我想起了妈妈的唠叨,这难道不是为我好吗?如果没有了妈妈的唠叨,我还会是一个幸福的孩子吗?我想起了妈妈的大骂,难道妈妈不是为我好吗?看着妈妈的头发,我才发现在浓密的黑发中,有了许多白发。

看着妈妈的脸,我才发现她已经苍老了许多。

她难道不是为了我,才变成这样的吗?这是我第一次感受到了妈妈对我的爱,原来爱不是在嘴上说的,而是在行动中,在唠叨中、在打骂中产生的。

我现在终于明白了,原来妈妈是爱我的。

以后我也会加倍的去爱她,去关心她,去报答她。

第一次感受到爱作文篇2爱,是多么的伟大的!爱,存在世界各地的每一个小小的角落里!每个小孩,每个大人,都有自己第一次的爱。

毒蘑菇知识宣传

毒蘑菇知识宣传

什么是有毒的蘑菇?毒蘑菇又称毒蕈,是指大型真菌的子实体食用后对人或畜禽产生中毒反应的物种。

我国毒蘑菇约有100多种,引起人严重中毒的有10余种,分布广泛。

多数毒蘑菇的毒性较低,中毒表现轻微,但有些蘑菇毒素的毒性极高,可迅速致人死亡。

一种毒蕈可能含有多种毒素,一种毒素可存在于多种毒蕈中。

目前确定毒性较强的蘑菇毒素主要有鹅膏肽类毒素(毒肽、毒伞肽)、鹅膏毒蝇碱、光盖伞素、鹿花毒素、奥来毒素。

1、看生长地带。

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

2、看颜色。

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

3、看形状。

无毒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面厚实板硬,菌杆上有菌轮,菌托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

4、看分泌物。

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株,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

5、闻气味。

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

6、测试。

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

如果没有把握确定蘑菇是无毒的,千万不要食用。

7、化学鉴别。

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

▲注意:这里所说的辨别毒蘑菇方法,只适用初步筛选,并不是所有的毒蘑菇都可以依靠上述方法辨别。

食药监局专家提醒消费者,野生蘑菇中存在多种有毒品种,毒性成分复杂。

食用野生毒蘑菇中毒后,中毒者表现各异,病死率高,且没有特效疗法。

预防野生毒蘑菇中毒的根本办法就是不采食野生蘑菇。

在有采食野生蘑菇习俗的地区,消费者切勿采集未食用过或不认识的野生蘑菇。

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最新)

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最新)

有毒野生菌中毒表现
我国有180多种野生菌,常见的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10种
(一)胃肠炎型
潜伏期10分钟到五六个小时,常见2小时。表现为恶心、剧烈呕吐、腹痛、 腹泻等。病程短,治愈后一般良好。
(二)神经精神型
潜伏期6-12小时。中毒症状除有胃肠炎外,主要有神经兴奋、精神错乱 和抑制,也可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病程短,无后遗症。
如何辨别有毒野生菌
观外形
Hale Waihona Puke 01一般毒菌的颜色较可食用菌鲜艳,菌伞上多呈红紫、
黄色或杂色斑点,柄上有环和托。
闻气味
02
毒菌往往有辛辣、恶臭及苦味,可食菌则有菌固有的
香味,无异味。
变色试验
03
用葱白在菌盖上擦一下,如果葱白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则
无毒。毒菌煮熟后遇上银器往往变黑色,遇蒜丁变蓝色或褐色。
野生菌中毒后如何自救
01/是立即拨打急救电话120
02/是在等待医院救护时,让中毒者大量饮用温开 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质东西刺激其喉部, 使其将胃里的东西吐出来,以减少毒素吸收;
野生菌中毒后如何自救
03
04
05
是让患者饮用少量 糖盐水,补充丢失 的体液,防止中毒 者脱水导致休克;
是对已经昏迷的患 者不要强行向其口 内灌水,防止窒息;
食用野生菌应当注意
01
不要采或选购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食
用野生菌不要杂,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
02
采来或买来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 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 烹调时,最好把菌子在沸水中煮上3到5分钟,捞出后再用清水漂洗, 然后再炒食。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 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

预防野生菌中毒安全教育

预防野生菌中毒安全教育

预防野生菌中毒安全教育在自然界中,野生菌是一种丰富的资源,但是同时也隐藏着一定的危险。

为了确保公共健康安全,提高预防意识,本文将介绍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主要包括以下方面:1、识别危险野生菌在自然界中,存在着一些具有毒性的野生菌,如毒蘑菇、毒草等。

这些危险野生菌的外形和特征各异,有些甚至会危及生命。

因此,学习并掌握常见危险野生菌的识别方法非常重要。

2、不随意采摘和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对于不熟悉的野生菌,切勿随意采摘和食用。

即使是一些看似无害的野生菌,也可能由于误食而引发中毒。

在野外活动时,要避免采摘和食用不熟悉的野生菌。

3、了解并遵循当地的野生菌食用指南不同地区对于野生菌的食用习惯和注意事项各有不同。

在采摘和食用野生菌前,要了解并遵循当地的野生菌食用指南。

可以向当地居民、农业部门或专业机构咨询相关信息。

4、正确烹饪和加工野生菌,避免生食正确烹饪和加工野生菌是预防中毒的关键。

要彻底清洗野生菌,避免残留的泥土和杂物。

此外,要确保烹饪过程中达到足够的温度和时间,避免生食。

5、避免与有毒野生菌混淆在自然界中,有些无毒野生菌的外形和有毒野生菌相似,容易混淆。

因此,在采摘和食用野生菌时要特别小心,避免误判。

如有疑问,应向专业人士寻求帮助。

6、及时就医,中毒后迅速寻求帮助如果不幸出现野生菌中毒症状,应立即停止食用并寻求医疗帮助。

前往医院时,要带上剩余的野生菌样本,以便医生进行诊断和治疗。

7、不要自行采取催吐等土办法在出现中毒症状后,有些人会尝试自行催吐等方法。

然而,催吐等土办法并不能有效缓解中毒症状,还可能延误治疗时间。

如有中毒迹象,应立即就医,听从医生的专业建议。

8、定期清理森林和草地,避免毒素扩散为了减少野生菌中毒的风险,可以定期清理森林和草地。

清理工作可以减少环境中毒素的积累,防止毒素扩散到其他植物和食物中。

个人在野外活动时,也要注意环境卫生,避免在毒素积累严重的地方采摘和食用野生菌。

总之,预防野生菌中毒需要我们提高安全意识,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

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

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

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毒蘑菇的识别由于有些毒菌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因而人们误食毒蘑菇而引发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特定经验和方法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正是造成误食毒菌中毒的原因之一。

2000年广州市三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都有说是在家乡多次吃过“同样”的蘑菇而不会中毒。

事实上它们并不一样,因为许多食用菌和毒菌是非常相似的,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

我们应对广东分布的剧毒种类和经常引起中毒的毒蘑菇要特别提高警惕。

因为中毒死亡概率最高的是鹅膏属的种类,所以必须认识此类蘑菇的主要特点:担子果伞状、肉质,菌盖常被各式菌幕残余,有菌托(有时菌托不明显,成为菌柄膨大的基部)、有或没有菌环,菌褶白色,地生,常与壳斗科的植物共生。

环柄菇类的特点是长在有杂草等腐烂有机物的地上,菌褶通常为白色、浅黄色至淡黄绿色,有明显的菌环,过去都有称之为环柄菇属,现在已分为多个属,这几个属都有一些有毒的种类,铅绿褶菇就属于这类真菌。

长在牛马等畜粪上的蘑菇,毒菌的比例相当大,虽然他们分类学上分别属于不同的类群,但其毒性都较为相似,通常能引起神经型中毒症状为主,也能引起胃肠类型中毒。

2006年4月份番禺中毒事件中的古巴裸盖菇就属于这一类。

一些受伤变绿色,或菌褶带绿色色泽的种类也应小心(如铅青褶伞的菌褶带点绿色,古巴裸盖伞受伤时菌体会变绿色)。

这些受伤后氧化变青绿色的化学物质,可能是有毒的。

另外,有毒植物附近的食用菌种类也不能采食。

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识别毒菌标准,只是广东省有较多引起严重事故的毒菌具有这些特征罢了,但具有这些特征的菌未必都有毒。

许多毒蘑菇都是与植物共生的菌根真菌,有些共生专一性较强的毒蘑菇,可从辨认它的共生植物来进行初步识别。

如广州市近年来引起严重中毒事件最多的致命鹅膏是黧蒴树根部的共生菌。

至今由于有些毒菌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因而人们误食毒蘑菇而引发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

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

毒蘑菇的识别由于有些毒菌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因而人们误食毒蘑菇而引发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特定经验和方法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正是造成误食毒菌中毒的原因之一。

2000年广州市三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都有说是在家乡多次吃过“同样”的蘑菇而不会中毒。

事实上它们并不一样,因为许多食用菌和毒菌是非常相似的,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

我们应对广东分布的剧毒种类和经常引起中毒的毒蘑菇要特别提高警惕。

因为中毒死亡概率最高的是鹅膏属的种类,所以必须认识此类蘑菇的主要特点:担子果伞状、肉质,菌盖常被各式菌幕残余,有菌托(有时菌托不明显,成为菌柄膨大的基部)、有或没有菌环,菌褶白色,地生,常与壳斗科的植物共生。

环柄菇类的特点是长在有杂草等腐烂有机物的地上,菌褶通常为白色、浅黄色至淡黄绿色,有明显的菌环,过去都有称之为环柄菇属,现在已分为多个属,这几个属都有一些有毒的种类,铅绿褶菇就属于这类真菌。

长在牛马等畜粪上的蘑菇,毒菌的比例相当大,虽然他们分类学上分别属于不同的类群,但其毒性都较为相似,通常能引起神经型中毒症状为主,也能引起胃肠类型中毒。

2006年4月份番禺中毒事件中的古巴裸盖菇就属于这一类。

一些受伤变绿色,或菌褶带绿色色泽的种类也应小心(如铅青褶伞的菌褶带点绿色,古巴裸盖伞受伤时菌体会变绿色)。

这些受伤后氧化变青绿色的化学物质,可能是有毒的。

另外,有毒植物附近的食用菌种类也不能采食。

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识别毒菌标准,只是广东省有较多引起严重事故的毒菌具有这些特征罢了,但具有这些特征的菌未必都有毒。

许多毒蘑菇都是与植物共生的菌根真菌,有些共生专一性较强的毒蘑菇,可从辨认它的共生植物来进行初步识别。

如广州市近年来引起严重中毒事件最多的致命鹅膏是黧蒴树根部的共生菌。

至今由于有些毒菌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因而人们误食毒蘑菇而引发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食品安全宣传单

食品安全宣传单

警惕毒蘑菇、河豚鱼、蓖(bì)麻子——敲醒舌尖上的警钟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今年以来,我国发生多起毒蘑菇和有毒动物、有毒植物中毒事件。

当前,全国各省已进入多雨炎热的气候,各种菌类进入生长旺盛期,郊游、踏青等户外活动也被广大群众列入了生活日程,为了让更多街坊群众全面了解和防范食物中毒,不乱采摘、不乱食用,现将毒蘑菇、河豚鱼、蓖麻子的饮食消费情况提示如下:(一)毒蘑菇一、毒蘑菇概况毒蘑菇又称毒蕈,是指大型真菌的子实体食用后对人或畜禽产生中毒反应的物种。

我国每年都有毒蘑菇中毒事件发生,以春夏季最为多见,常致人死亡。

1.毒蘑菇的生长:每年三、四月份和七、八月份是蘑菇生长旺盛期,春夏季节雨量及温湿度适合各类野生毒蘑菇的生长。

广东的三、四月份天气潮湿温暖,非常适合各种野外毒菇的生长。

2.毒蘑菇的毒性与毒素:多数毒蘑菇的毒性较低,中毒表现轻微,但有些蘑菇毒素的毒性极高,可迅速致人死亡。

目前确定毒性较强的蘑菇毒素主要有鹅膏肽类毒素(毒肽、毒伞肽)、鹅膏毒蝇碱、光盖伞素、鹿花毒素、奥来毒素。

3.毒蘑菇分布与种类:毒蘑菇在我国生长分布广泛,约有100多种,引起人严重中毒的有10余种。

在广东地区,导致中毒人数最多的两种蘑菇分别是白毒伞(致命鹅膏)和铅绿褶菇,其中白毒伞的毒性最强,通常出现在山区、植物园等潮湿杂草丛生的地方。

广州白云山、黄埔、增城等山区常见白毒伞、鹅膏菌等毒蘑菇生长。

近年来,除了白云山,在华南植物园、帽峰山、天鹿湖、火炉山等地也都有发现白毒伞。

二、容易发生毒蘑菇中毒的几种情况(1)误食有毒蘑菇:是发生食物中毒中最常见的。

一些有毒菌与无毒菌外形相似或混杂生长,常常误采误食发生中毒。

而以前可以吃的野生蘑菇,随着时间推移,或生长的地方有毒,也容易发生变异,成为毒蘑菇。

(2)加工环节也可致中毒:即使是无毒的野生蘑菇,如果加工过程中没有煮透煮熟,食用后也可能发生中毒。

三、毒蘑菇中毒主要表现毒蘑菇中毒一般是急性的,不同种类蘑菇导致的症状不相同,分为胃肠炎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脏器损害型和日光皮炎型五种类型。

毒蘑菇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1)(共21张PPT)

毒蘑菇中毒的预防与控制 (1)(共21张PPT)
2、及时就医:催吐、洗胃、导泻、灌肠非 常重要,早期可大量输液,使病人排尿,排 除毒素。同时住院监测各项生理指标。
3、胃肠炎患者应积极纠正脱水、酸中毒及 电解质平衡紊乱,按一般中毒处理。
五、发生中毒后救治
4、神经病症者应用阿托品、镇静剂,对病人进行良好 监护。
5、溶血者可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一般状态斋戒或出 现黄疸的,尽里使用大量氢化可的松,同时保肝治疗 。
6、对毒伞、白毒伞造成的肝肾型中毒早期可使用含巯 基的解毒药,如二巯基丙磺酸钠等。
五、发生中毒后救治和处理
紫灵芝药理实验说 明,它具有强心、 保肝、鎭静作用, 可以作为治疗各种 毒蘑菇中毒的首选 药物。
二、毒蘑菇中毒病症分型
毒蘑菇中毒的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一般分为五种类型。
1、胃肠类型。多数在食后2小时左右发病,快的10多分钟,病症是剧烈 恶心、呕吐、阵发性腹痛、水样便腹泻,不发热。这种类型病程短, 恢复较快,一般不引起死亡。毒粉褶菌、臭黄菇和毛头乳菇,黄粘盖 牛肝菌和粉红枝瑚菌等毒蘑菇可引起此类型中毒,有80余种。
前言
蘑菇肉质细嫩,味美可口,营养丰富,且具有一定的医 疗价值。然而,有毒蘑菇和可食蘑菇往往混生,形态相 似,区分困难,导致误食中毒现象屡见不鲜。今年我县 已上报13起25人中毒,其中一半以上为严重中毒,已 死亡2人。因此,人们应掌握毒蘑菇的根本形态特征, 防止误采误食,中毒后及时到医院抢救治疗,就可有效 降低中毒的发生和死亡危险。
三、常见毒蘑菇鉴别的五个误区
误区五:民间流传很多毒蘑菇的区分方法,如与大蒜、灯芯、银器共 煮,能使之变黑;样子不好看的或破损不变色的可食用等等。经调查 与试验证实这些方法均不可靠。
五、发生中毒后救治
治疗原那么是:
1、自我救护:及时催吐,尽早迅速排除 毒素〔浓茶、温开水〕。保存样本,便于 为救治提供参考。

野生菌中毒宣传手册

野生菌中毒宣传手册

预防野生菌中毒知识手册(四)神经精神型:主要以神经精神症状为病人可能会狂笑,手舞足蹈,赖对症支持治疗! 一是催吐及洗胃,目的是减少毒物吸收。

二是含巯基的解毒剂,常用的有二巯基丁二酸钠和二巯基丙磺酸钠。

三是主要是包括:补充液体,纠正脱水、质紊乱;保护心、脑、肝、肾功能,障碍。

如血浆置换、血液透析等。

疗,选择使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抗过敏及抗生素等。

三、野生菌中毒的原因及临床类型有吐血、脱水、休克、昏迷和谵语。

很少有急性肝、肾功能衰竭和死亡。

一般病程短,致死率低,容易恢复。

在毒菌中毒案例中,该类型占绝大多数,是极普遍的中毒类型。

引起这类的毒菌我国已知约160余种。

3、急性肾损害型。

引起该类型中毒主要为丝膜菌属的一些有毒种类和鹅膏属的一些种类。

丝膜菌属的一些种类引起的肾损害主要由于其中含有奥莱毒素,食用后3d 后出现肠胃症状8天后出现四、食用野生菌的原则及注意事项感到头昏恶心、呕吐、腹疼或有其他不适,要高度怀疑野生菌中毒,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拨打当地急救电话,及时前往医院治疗,并告诉接诊医生自己进食野生菌的种类、时间、地点和同餐者。

2.在等待救治时,立即简易的方法帮助中毒者催吐、导泻,迅速排除毒素。

如大量饮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手指、汤勺、筷子等硬质东西刺激咽部促使呕吐,催吐后,最好让患者饮少量盐水,补充丢失体液,防止脱水休克。

毒菌中毒多发生在夏秋阴雨季节,以家庭散发为主,在全省各地均有发生,由于地理环境、气候条件和生活习惯等不同,引起中毒的毒菌品种、中毒发生季节、中毒发生场所及病死率等也不尽相同。

引起中毒的原因主要是误采误食。

由于毒菌毒素种类多且成分复杂,一种毒菌可含多种毒素, 一种毒素也可存在于多种毒菌中。

因此, 毒菌中毒临床表现较为复杂,目前国家尚无毒菌毒素的实验室检验标准和方法,也没有针对的解毒药物,唯一安全的办法是绝对不要采食。

前 言食用野生菌中毒是我省最容易造成人员伤亡的食品安全隐患,发生数多、死亡率高、防控和救治难。

蘑菇中毒防治手册说明书

蘑菇中毒防治手册说明书

橙盖鹅膏白变种(可食)等等。

根据传统的经验和方法来盲目识别毒蕈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毒蕈中毒的主要原因。

312 提高群众对毒蘑菇的识别能力 食用菌与毒蕈没有非常明显而统一的识别标准,全世界的菌物学家至今仍未找到区别两者通用方法。

毒蘑菇与食用菌需要我们对它们逐一认识,只有熟悉和掌握各种毒蘑菇的特征,对照适合于当地使用的彩色蘑菇图谱和手册,对其逐一辨认,再结合当地群众的经验,从而鉴别毒蕈防止中毒,这才是可靠的方法。

“有经验”的蘑菇采食者,到新的环境时也不能大意,对于没有真正认识的种类,千万不要随意采食。

因为曾有菌物专家误食毒蕈中毒身亡,这已成为劝告不要乱采食野生菌的生动例子。

313 加强野生菇餐馆的自身管理,经营野生菇的餐馆应配备一名菌物鉴定专家 在野生菇餐馆就餐后引起中毒,通常症状较轻。

中毒的可能性有3种: (1)野生菌收购时混杂了不适宜食用的菌种,或长在有毒植物旁的食用菌带毒性;(2)食用量过多引起胃肠道不适;(3)野生菌没有煮透,有些野生菌生时带毒,但经高温煮后毒性消失,尤其在食火锅时就有可能出现这种情况。

314 毒蘑菇中毒处理原则31411 及早诊治 治疗愈早,病死率愈低。

31412 采取催吐、洗胃、导泻、灌肠减少毒物吸收是减轻病情降低死亡率的关键措施之一。

31413 根据不同中毒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1] 郑鹏然,周树南,主编.食品卫生全书[M].北京:红旗出版社,1996,1381.[2] 刘毓谷,主编.中国医学百科全书(营养与食品卫生学)[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133.[3] 陈翼胜,郑硕,主编.中国有毒植物[M].北京:科学出版社,1987,9.[4] 杨仲亚,编.毒蕈中毒防治手册[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1984.[5] 杨国柱,编.食物中毒的防治[M].长春:吉林人民出版社,1977,162.[6] 毕志树,等.粤北山区大型真菌志[M].广东:广东科技出版社,1990.[7] 朱英杰.毒蕈碱中毒1例诊治体会[J].中国工业医学杂志,1997,10(5):304.[8] 卯晓岚,编著.毒蘑菇识别[M].北京:科学谱及出版社,1987.中图分类号:R15513+2;Q949198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004-8456(2001)05-0029-03蜜饯中糖精钠摄入量的调查邱建锋1 许洁龄2 许思昭3 郑洁虹3 王立斌4(11广东省卫生监督所,广东广州 510300;21广东省潮安县卫生防疫站,广东潮安 515681;31潮州市庵埠食品工业卫生检验所,广东潮安 515681;41广东省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广东广州 510300) 为了了解人群从蜜饯类食品中摄入糖精钠的数量,我们在盛产蜜饯类的潮安庵埠镇对居民进行“一周食用蜜饯回顾调查”,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幼儿园毒蘑菇宣传教育知识

幼儿园毒蘑菇宣传教育知识

幼儿园毒蘑菇宣传教育知识春季来临,雨量充沛,温度适宜,正适合各类蘑菇生长,也是误食野生蘑菇中毒的高发期。

为了杜绝食用野生蘑菇而引发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严格做好野生毒蘑菇中毒防控工作,切实保障师幼生命安全,XX中心幼儿园开展野生毒蘑菇知识培训。

一、充分认识毒蘑菇的危害一些野生的毒蘑菇与食用菇外形相似,鉴别需要具备专业知识并借助一定的仪器设备,仅靠肉眼和根据形态、气味、颜色等外貌特征难以辨别,极易误食而引起中毒。

在野外,无毒的蘑菇往往与有毒的蘑菇混生,无毒蘑菇很容易受到毒蘑菇菌丝的感染。

甚至部分附生在有毒植物上的无毒蘑菇种类,仍然会有中毒的危险。

毒蘑菇所含毒素较复杂,或因地区、季节、品种和生长条件的不同而各异。

蘑菇中毒潜伏期为2小时至24小时,有的仅为10分钟左右。

误食毒蘑菇、肝损害型中毒最为凶险,表现为恶心、呕吐、肝区疼痛等症状,部分患者可能会伴有精神症状。

目前对有毒蘑菇中毒尚无特效疗法,且中毒症状严重、发病急、死亡率高。

二、常见的野生毒蘑菇有哪些类型?长什么样?一起来看看民间一些鉴别毒蘑菇的方法不可靠,主要有以下一些误区:误区一:颜色鲜艳的蘑菇有毒,颜色普通的蘑菇没毒。

事实上我国的一些剧毒蘑菇,如灰花纹鹅膏、亚稀褶红菇都是灰色的,致命鹅膏、裂皮鹅膏都是纯白色的。

误区二:蘑菇跟大蒜、大米、银器、瓷片等一起煮,颜色变黑有毒,没变颜色就无毒。

这种说法也是错误的,我国的一些剧毒蘑菇跟大蒜、大米一起煮,大蒜、大米的颜色并不变黑。

误区三:生虫、生蛆的蘑菇没毒。

很多昆虫、动物对毒素的吸收与作用与人是不一样的。

剧毒的鹅膏菌成熟烂掉后很容易生虫,生蛆。

甚至剧毒的鹅膏菌经口服喂养小白鼠,小白鼠都不会死。

误区四: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的蘑菇有毒。

受伤变色或者有乳汁流出是很多科属例如牛肝菌科、红菇科的一个特征,实际上,牛肝菌科和红菇科的很多种类是可以食用的,因此,不能凭受伤变色或者有分泌物来判断蘑菇是否有毒。

误区五:长在潮湿处或家畜粪便上的蘑菇有毒,长在松树下等清洁地方的蘑菇无毒。

二里镇中心小学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单

二里镇中心小学如何预防野生菌中毒宣传单

预防野生菌中毒-----致家长的一封信当前正值各类野生菌生长季节;也是野生菌中毒的高发季节..每年都有误食野生菌中毒死亡的事件发生;习水县食安委及县卫生监督局提醒广大群众不要采食野生菌;并请掌握和了解以下知识:一是野生菌中毒的症状..夏秋季节是食用野生菌中毒的多发期;食菌中毒者绝大多数人都是胃肠炎型轻度中毒;临床表现为剧烈恶心、呕吐、腹痛等;还有少数为神经精神型;临床表现为头昏、恶心、呕吐;然后出现烦燥、谵妄、幻视等症状..如果中毒严重;对人体损害极大;会引发急性肾功能衰竭或导致休克甚至死亡的肝坏死和溶血性的中毒..二是毒菌中毒的临床类型..胃肠炎型..潜伏期为10分钟至6个小时;主要表现为恶心、呕吐、腹痛、腹泻及流涎等;轻则对症治疗;可逐步好转;病死率低;重则吐泻严重;腹痛剧烈;全身中毒症状严重;并伴有休克、昏迷;病死率高..溶血型..潜伏期长;一般6个小时至12个小时;病人往往先出现恶心等症状;后出现溶血性黄疸、肝部肿大等;少数病人会出现血红蛋白尿;经肾上腺皮质激素治疗后可很快控制病情..神经精神型..潜伏期半个小时至6个小时;除胃肠道症状外;尚有多汗、流涎、脉缓、瞳孔缩小等症状;重者可有肺水肿、呼吸抑制及昏迷等;通常伴有明显的副交感神经兴奋症状;出现幻觉、谵妄、昏迷等中枢神经损害;或发生嗜睡、精神错乱、妄想等类似精神分裂症表现..这一类型严重者死亡率高..肝损害型..潜伏期较长;可达15个小时至30个小时;以中毒性急性肝损害为最突出的临床表现;在初期一两天会有轻度胃肠炎表现;之后有一假愈期;其间除轻微乏力外;似乎已病愈;但实际已发生肝损害;大多数病例接着出现肝、脑、心、肾等内脏损害;其中以肝损害最为严重;迅速出现黄疸及肝功能异常;同时伴有不同程度的意识障碍;直至昏迷;也有少数病例在肝损害表现尚不严重时即因中毒性心肌病变或中毒性脑病猝死..此型病情最为凶险;病死率甚高;经急救治疗存活者;需度过2周至3周的危险期;方可逐步康复..三是食用野生菌中毒主要有三方面原因..(1)误食有毒菌类..有关部门曾作过统计;常见的野生菌有上百种;但能食用的菌只有三四十种..比如有一种极像青头菌的有毒菌;就常混杂在能食用的青头菌中;让采菌人毫无察觉地将其采回来;人如果吃了;就会发生食物中毒..(2)加工环节出现失误..如果没有炒熟或者炒菌的锅铲沾上了没有炒熟的菌子;谁吃到这些菌子;就可能发生中毒..3生长环境因素..一些野生菌虽属无毒菌类;但是;如果其所生长的地方发生了污染;或者地层下含有磷之类的有毒矿物..误食这种地方采来的菌子;很容易导致中毒..四是有毒野生菌的辨别..据了解;在我国毒蘑菇约有180多种;其中可致人死亡的至少有30多种..一般来说;毒菌的颜色比较鲜艳;有疣;毒菌的帽子上会有疙瘩;还有的有红斑、沟托、沟裂;有的菌子上有菌托、菌环;一般的毒菌摘断以后会有浆汁流出来;味道刺鼻..毒菌还可从以下8个方面加以识别:1看生长地带..可食用的无毒蘑菇多生长在清洁的草地或松树、栎树上;有毒蘑菇往往生长在阴暗、潮湿的肮脏地带..2看颜色..有毒蘑菇菌面颜色鲜艳;有红、绿、墨黑、青紫等颜色;特别是紫色的往往有剧毒;采摘后易变色..3看形状..无毒蘑菇的菌盖较平;伞面平滑;菌面上无轮;下部无菌托;有毒的菌盖中央呈凸状;形状怪异;菌亩厚实板硬;菌秆上有菌轮;菌托秆细长或粗长;易折断..4看分泌物..将采摘的新鲜野蘑菇撕断菌秆;无毒的分泌物清亮如水个别为白色;菌面撕断不变色;有毒的分泌物稠浓;呈赤褐色;撕断后在空气中易变色..5闻气味..无毒蘑菇有特殊香味;无异味;有毒蘑菇有怪异味;如辛辣、酸涩、恶腥等味..6测试..在采摘野蘑菇时;可用葱在蘑菇盖上擦一下;如果葱变成青褐色;证明有毒;反之不变色则无毒..7煮试..在煮野蘑菇时;放几根灯芯草、些许大蒜或大米同煮;蘑菇煮熟;灯芯草变成青绿色或紫绿色则有毒;变黄者无毒;大蒜或大米变色有毒;没变色仍保持本色则无毒..8化学鉴别..取采集或买回的可疑蘑菇;将其汁液取出;用纸浸湿后;立即在上面加一滴稀盐酸或白醋;若纸变成红色或蓝色的则有毒..五是吃野生菌应当注意以下5点.1不要购买和采摘自己不熟悉的菌类;尤其是颜色鲜艳的菌子;即使对自己熟悉的;能确定为无毒的;食用时也不要混合;最好每次食用一种野生菌..2对购买和采摘来的能确定为无毒的野生菌不要全放在一起炒;因为种类不同的野生菌混炒容易发生化学反应;没毒的菌子也变成有毒的了..加工的时候一定要小心;像食用牛肝菌;最好的办法就是先煮熟一下;把毒性减低;以减少中毒发生的可能性..3去市场买菌时;最好买曾吃过的;没发生任何危险的菌子;买来后应炒熟炒透后再吃..4吃菌时不要喝酒..有的野生菌虽然无毒;但含有的某些成分与酒中的乙醇发生化学反应;生成毒素引起中毒;因此;食用野生菌时最好不要饮酒..六是食用野生菌中毒后自救方法..吃完菌后如感不适;有恶心、头晕、呕吐、看东西不明或幻视、幻听症状应立即采取以下措施:1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2及时前往医院治疗;万一来不及就医;应立即采用简易的方法和容易找到的药物;进行催吐、洗胃、导泻或灌注处理;可大量饮用温开水或稀盐水;然后用汤勺等硬物质东西刺激其喉部;尽快排除体内尚未被吸收的残菌或减缓有毒物质的吸收;从而减轻中毒程度;防止病情加重;3让患者饮用少量盐糖水;补充丢失的体液;防止中毒者脱水导致休克;4对已昏迷的患者不要强行向其灌水;防止窒息;5保留野生菌样品供医疗专业人员救治参考..习水县二里镇中心小学宣2018年3月26日。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附件预防毒蘑菇中毒宣传手册毒蘑菇的识别由于有些毒菌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因而人们误食毒蘑菇而引发中毒的事件时有发生。

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特定经验和方法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正是造成误食毒菌中毒的原因之一。

2000年广州市三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都有说是在家乡多次吃过“同样”的蘑菇而不会中毒。

事实上它们并不一样,因为许多食用菌和毒菌是非常相似的,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

我们应对广东分布的剧毒种类和经常引起中毒的毒蘑菇要特别提高警惕。

因为中毒死亡概率最高的是鹅膏属的种类,所以必须认识此类蘑菇的主要特点:担子果伞状、肉质,菌盖常被各式菌幕残余,有菌托(有时菌托不明显,成为菌柄膨大的基部)、有或没有菌环,菌褶白色,地生,常与壳斗科的植物共生。

环柄菇类的特点是长在有杂草等腐烂有机物的地上,菌褶通常为白色、浅黄色至淡黄绿色,有明显的菌环,过去都有称之为环柄菇属,现在已分为多个属,这几个属都有一些有毒的种类,铅绿褶菇就属于这类真菌。

长在牛马等畜粪上的蘑菇,毒菌的比例相当大,虽然他们分类学上分别属于不同的类群,但其毒性都较为相似,通常能引起神经型中毒症状为主,也能引起胃肠类型中毒。

2006年4月份番禺中毒事件中的古巴裸盖菇就属于这一类。

一些受伤变绿色,或菌褶带绿色色泽的种类也应小心(如铅青褶伞的菌褶带点绿色,古巴裸盖伞受伤时菌体会变绿色)。

这些受伤后氧化变青绿色的化学物质,可能是有毒的。

另外,有毒植物附近的食用菌种类也不能采食。

这里所说的并不是识别毒菌标准,只是广东省有较多引起严重事故的毒菌具有这些特征罢了,但具有这些特征的菌未必都有毒。

许多毒蘑菇都是与植物共生的菌根真菌,有些共生专一性较强的毒蘑菇,可从辨认它的共生植物来进行初步识别。

如广州市近年来引起严重中毒事件最多的致命鹅膏是黧蒴树根部的共生菌。

至今我们所采集到的致命鹅膏都是在黧蒴树生长的地方发现的。

误食毒蘑菇的原因误食与食用菌相似的种类由于许多毒蘑菇和食用菌的宏观特征没有明显区别,甚至非常相似,而且至今还没有找到快速可靠的毒蘑菇鉴别方法,有时连专家也需要借助显微镜等工具才能准确辨别,因而一般人就很容易会误食毒蘑菇中毒了。

近年来在广东发生的多起毒蘑菇中毒事件的患者,大多数都说是以前曾吃过“同样”的蘑菇而不会中毒。

事实上它们是不同的种类。

野生食用菌中混杂了有毒的种类在广东,引起严重的毒蘑菇中毒事故的多为野外采集误食所致,但也有食用了购买的干野生菌或到野生菌经营餐馆就餐后引起不适的例子。

引起后两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1)餐馆或商家出售的野生食用菌品种不纯,野生食用菌产品中时混杂了不适宜食用的菌类。

作者曾检验过一份餐馆送来的食用牛肝菌样品,竟然混杂了10多个不同的种类,其中最起码有两种是有明显毒性的。

(2)食用者一次食用过多的菌类,肠胃不适应。

按中医的说法,一些野生食用菌“性寒”,部分食用者因个人体质的适应性问题,食用量较大时会产生各种不适的症状。

这种情况出现时往往同桌一起食用的其他人员并无不良的反应。

(3)野生菌没有完全熟透。

部分野生菌种类只有熟透时才可食用;未熟透时它会带有一定的毒性,食用后即可能产生不适,食用者在用食火锅时更易出现这种情况。

轻信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根据传统的个别简单方法和特定经验来识别不同地方复杂多样的毒菌和食用菌是造成误食中毒的原因之一。

广东发生蘑菇中毒的事件中,部分受害者就是由于相信了一些不科学的“毒蘑菇识别方法”。

据调查,曾多次有中毒者说他们认为“毒蘑菇与生姜、大蒜或大米相遇会变色”,他们所食用的是试过没有变色的蘑菇,结果还是中毒了。

目前民间流传的许多“识别毒蘑菇的方法”都是不可靠的:错误说法1—“颜色鲜艳的,或外观好看的蘑菇有毒”。

这“鲜艳”和“好看”本身就没有具体绝对的标准。

事实上色彩不艳、长相并不好的肉褐鳞小伞、秋盔孢伞等却极毒。

毒蝇伞很漂亮,不少蘑菇艺术品都是以它为原型创作的,它的确有毒;但同样很漂亮的橙盖鹅膏,却是著名的食用菌。

广东毒性最大的致命白毒伞是纯白色的,许多人却误认它无毒。

错误说法2—“不生蛆、虫子不吃、味苦、腥臭的有毒”。

实际上,著名毒菌—豹斑毒伞却常常被蛞蝓摄食,不少有毒种类可以生蛆。

错误说法3—“与银器、大蒜、米饭一起炒或煮后变黑色的有毒”。

这种错误流传甚广,实际上蘑菇毒素不会与银器发生反应,这实为臆测的谬传。

错误说法4—“受伤变色、流汁液者有毒”。

其实这并不绝对,像松乳菇、红汁乳菇受伤处及乳汁均变蓝绿色,却是味道鲜美的食用菌。

错误说法5—“菌盖上有疣、柄上有环和具菌托的有毒”。

虽然这类菌有毒种类的比例较大,但也并非绝对如此。

许多毒菌并无独特的特征,如,外观很平常的毒粉褶蕈就很毒。

毒蘑菇中毒类型毒蘑菇中毒的类型有不同的划分方法,这里可按中毒的症状分为胃肠类型、神经精神型、溶血型、肝脏损害型、呼吸与循环衰竭型和光过敏性皮炎型等6个类型。

胃肠炎型:这是最常见的中毒类型。

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多在食后10分钟~6小时发病。

主要表现为急性恶心、呕吐、腹痛、水样腹泻、或伴有头昏、头痛、全身乏力。

一般病程短、恢复较快,预后较好,死亡者很少。

但严重者会出现吐血、脱水、电解质紊乱、昏迷,以及急性肝、肾功能衰竭而死亡。

神经精神型:引起这类型反应的毒素有多种,有些毒素可引起类似吸毒的致幻作用。

从中毒症状可以分为神经兴奋,神经抑制、精神错乱,以及各种幻觉反应。

此类症状可在发病过程中交替出现,或仅有部分反应,有的病人还可伴有胃肠炎症状。

如含毒蝇碱的蘑菇中毒,潜伏期较短,一般在食后10分钟至6小时内发病(多在30分钟内发病)。

出现大汗、发热、流涎、流泪、发冷、心跳减慢、血压降低、呼吸急促、瞳孔缩小,眼花,视力减弱,甚至模糊不清,支气官痉孪、急性肺水肿。

严重者谵语、抽搐、昏迷或木僵,因呼吸抑制而死亡。

含有毒蝇母和蜡子树酸的毒蘑菇中毒,潜伏期甚短,一般在食后30分钟至2小时左右发病。

主要表现有烦躁不安、精神异常、痉挛、视物不清或幻视等。

在光盖伞属(Psilocybe)和斑褶伞属(Panaeolus)、球盖菇属(Stropharia)的毒蘑菇中含有光盖伞素或光盖伞辛,可引起交感神经兴奋、瞳孔散大、心跳加快、血压升高,体温增高、脸面潮红、出汗、发冷,产生听觉、味觉改变,甚至有明显的幻觉。

有的病人失时间和距离的感觉,有的极度愉快,狂歌乱舞、或如同醉者喜怒无常、哭笑皆非,或如痴若呆、似梦非梦的状态。

一般数小时后恢复正常。

蟾蜍素则主要引起明显的色彩幻视。

幻觉诱发物中毒一般潜状期短、发病快,约半小时至1小时左右发病。

主要出现异常神奇的各种幻觉反应。

目前记载引起幻觉最著名的毒菌是墨西哥裸盖菇(Psilocybe mexicana)、古巴光盖伞(Psilocybe cubensis)、毒裸盖菇、半裸盖菇等。

过去,美洲墨西哥印第安人将这类引起神迷特幻觉的毒菌称之“神物”,用于祭典活动,甚至于3000年前他们就知道这些毒菌。

在幻视、幻想、幻听时多伴有兴奋愉快、狂笑乱语、手舞足道。

有的如同醉汉,步态不稳、神志不清。

开始多有眼花眩晕,视物大小、长短多变或东倒西歪之感。

有的出现交感神经兴奋、血压升高、瞳孔散大等。

一般病程短,易恢复。

还有些牛肝菌类毒菌可引起“小人国幻视症”,其特点是患者可表现为幻视到高不过尺、形象离奇、性格活泼的小人,甚至还有小动物。

病人此时会心情紧张、恐慌不安或感到绝望,重者还出现木僵痴呆,一般食后6-24小时发病,食用时同时饮酒症状,更为明显,需3-12天才能恢复。

个别病例病程长达1-3月,易被误诊为急性精神分裂证。

但一般可在短时间内随毒性消失而恢复正常。

溶血型:含这类毒素的毒蘑菇中毒潜伏期比较长,一般在食后6~12小时发病。

除了有恶心呕吐、腹痛或头痛、烦燥不安等病症外,可在一、两天内由于毒素大量破坏红血球而迅速出现溶血症状。

主要表现为急性贫血、黄疸、血红蛋白尿、肝及脾脏肿大等。

有时在溶血后可引起肾脏损害,出现蛋白尿、血尿等,甚至继发尿毒症等危重症状。

严重者脉弱、抽搐、幻觉及嗜睡,可能因肝脏、肾脏严重受损及心力衰竭而导致死亡。

肝脏损害型:这是引起毒蘑菇中毒死亡的主要类型,白毒伞中毒就属于这一类型。

毒素主要为毒伞肽类和毒肽类。

毒伞肽(amatoxins)类包括以下6种物质,即:毒伞肽(α-amanitin)、毒伞肽(β-amanitin)、毒伞肽(γ-amanitin)、毒伞肽(ε-amanitin)、三羟基毒伞肽(amanin)、一羟基毒伞肽酰胺(amanullin);毒肽类(phallotoxins)又包括5种毒素:一羟毒肽(phallisin)、二羟毒肽(phalloidin)、三羟毒肽(phallisin)、羟基毒肽(phallicidin)、苄基毒肽(phallin B)。

毒伞肽直接作用于肝脏细胞核,使细胞迅速坏死,这是导致中毒者死亡的重要原因之一。

毒肽作用于肝细胞的内质网使其受损害。

另外,毒肽作用速度快,毒伞肽作用速度慢,按毒性来说后者比前者更强。

毒伞肽的致死量低于毫克/公斤体重,而毒肽则为2毫克/公斤体重。

所以一个约50克的白毒伞菌体足以毒死一个成年人(2000年广州市发生的白毒伞中毒事件中,平均每个患者食用了近250克,已大大超过的一般的致死量)。

另外,毒伞肽易溶于水,因此往往喝汤者比不喝汤者中毒严重。

在新鲜的毒蘑菇中其毒素含量甚高。

这些毒素对人体内肝、肾、血管内壁细胞、中枢神经系统以及其他组织细胞的损害极为严重,最终因造成人体多器官功能衰竭而导致死亡,死亡率高达90-100%。

肝脏损害型中毒发病过程可分为潜伏期、胃肠炎期、假愈期、内脏损害期、精神症状期和恢复期等6个时期。

a. 潜伏期:一般6小时左右、长者可达15~16小时,甚至一、两天,所以误食有关毒蘑菇后,往往因发病晚而不能及早发现。

b. 胃肠炎期:发病后出现急性恶心、呕吐,腹痛、腹泻,类似霍乱病状。

一般1-2天后症状基本消失。

有的严重胃肠炎会引起极度虚脱而突然死亡,称“暴发型”中毒。

c. 假愈期:胃肠炎症状消失后,病人精神状态较好,无明显症状,给人以病愈的感觉,其实此时毒素正在通过血液进入肝脏等内脏器官并造成损害,大约经过1天左右,病情突然恶化,进入内脏损害期。

d. 内脏损害期:可累及肝、脑、心、肾等脏器均有一定程度的损害,而以肝脏损害最为严重。

出现中毒性肝炎的表现。

病人可有肝大、肝痛,黄疸、肝转氨酶明显升高,尿检查有红细胞与白细胞,伴有恶心、头晕、头痛、低热、腹胀、厌食、嗜睡。

严重者肝肿大后又迅速缩小、黄疸加深、全身广泛出血、尿闭、心率加快等,严重发生急性肝坏死,出现肝性昏迷,有的表现烦躁不安等。

如果能及时和积极治疗可在1-2周内进入恢复期,而后痊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